有一部97南航空难机长死了吗电影,飞机底有个洞,起落架油路坏,后来叫个小孩进去,机长掉下飞机,

【导读】马航MH370的谜团尚未解开,MH17空难又引发举世悲恸,机上无一生还,死亡约300人,被视作自“9·11”以来最严重空难。空难的惨烈,绝大多数人并未亲身经历过,但从电影或者其他影像节目中还是能得出对飞机事故的认知。不少电影人抓住了大众心理,将人所忌惮的空难情节搬上了银幕。不可否定,这些关于空难的电影中,的确有一些隐藏的冷知识可以为我们提供常识上的参考,教人如何在险境中求生。在这些影片中,到底有哪些情节是真实的?又有哪些细节经不起常识推敲?且看搜狐文化的梳理……
别被空难片“迷惑”
从1970年代波音747与协和式这两种“最大”与“最快”的飞机问世之后,“空难片”就成为常见电影的种类之一,早期的情节不外乎飞机故障(或损毁)、飞行员失能之后,某位乘客或空服员勇敢接过驾驶桿,历经惊险将飞机降落回地面....不过1990年代之后,动作片元素也开始加入空难片,始作俑者可能是《747绝地悍将》,让反恐部队偷偷登上被劫的班机。而在2001年“美国911事件之后”,以《93航班》为代表的一批恐怖袭击类的空难电影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狂潮。
但除了一些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之外,有很多“空难电影”因为编剧的懒惰或者剧情需要,飞机都不免出现一些不合理之处,比如在《空军一号》的747客机,机舱玻璃居然可以防弹,使得大家可以拿着冲锋枪相互干个痛快,而且飞机降落、反推力器与减速板打开之后居然可以重新飞上天。不过最离谱的就是所有的编剧都告诉观众,飞机上除了一般人走得到或看得到的客舱、厕所、厨房、驾驶舱之外,还有一个广大、神秘的“隐藏”空间。因此每架飞机的下货舱都是又高大又宽敞,而且还有电梯可以通往主甲板的客舱,足供电影中各种善恶角色进行各种动作,或是拿它当捷径来来去去。
另外,不但驾驶舱的门可以防弹,而且前舱还有闭路电视可以监看外面动静,甚至下层货舱与航电舱内之间的隔板,可以抵挡炸弹的爆炸……也就是说,即使真的有人造出这种超大型客机,飞机里也不会有这么大的空间;如果飞机里的隔板都改成防弹材质,那飞机所有的载重额度都会被这些“安全措施”吃光,根本载不了别的东西,这些“戏说”成分是电影中常见的桥段,那接下来就以三部具体的“空难电影”来分析其中不符合常识的细节。
“空难电影”里的逃生手段多不靠谱
《迫降航班》——为迫降飞机倒飞
影片梗概: 此片的事故原型为国家地理纪录片《空中浩劫——阿拉斯加航空261号班机空难》。飞机没有坠毁,迫降也是选择在了空旷场地,造成的毁灭被降至最低,但迫降前的惊险度足以载入影史。减速板被卡住,客机在高过载的情况下急速下坠。常规的迫降会导致飞机来个倒栽葱,机长索性让庞然大物在低空翻了个身,让机翼产生反向升力,降低过载。虽然脆弱的起落架难以支撑这样的加速度,但这种做法让飞机在远离闹市区的草坪实现“软着陆”,机翼削掉了一座教堂的塔尖,飞机断成两截,6人遇难。他拥有一个职业飞行员的本能,打破常规,处理了飞行手册里无法参考的航空器特情。
现实解读:倒飞的时候,飞机机翼的一部分被推向反面,这样原先压力小的正面凸面变成了凹面,压力变大,升力反了过来。当然这时的升力要损失一部分机翼固定形状的反向力。但固定翼飞机是不能倒飞的。客机不能做横滚动作,播音747客机滚转超过一定角度会断油,且客机不允许失速,在失去动力且低于700米的高度下做半横滚和自杀基本没有区别。一个正常的机翼,在飞机飞行的时候升力方向始终是垂直于机翼(确切的说是垂直于气流来流方向)向着机翼的上方的,所以要是有人真的让飞机肚皮朝天开,那么机翼升力方向会和重力方向一致,然后飞机就会很快掉下。(资料来源:果壳网)
从电影中的这架客机的角度来说,先不说飞机的结构根本无法支持倒飞机动,更不用说平尾驱动丝杆已经磨光了,唯一的结果就是飞机直直地栽向地面。丝杆磨光后平尾直接滑到操纵范围的一端,然后丝杆脱落,滑得更远,附仰操纵直接超越飞行员人力控制范围甚至升降舵操纵能力的极限,没有任何办法操纵。这部影片是以真实空难为基础改编的,甚至动用了调查报告里面的资料,但这样的民航客机倒飞几乎可以说不可能。
《海猿4:东京港空难》——飞机入海经救援全部生还
影片梗概: 《海猿》系列改编自佐藤秀峰创作的同名漫画作品,描述了一群海难救援队的不服输的精神与死神搏斗的劲头。《海猿4》中让一架客机在海上迫降,所有乘客面临葬身鱼腹的危险。 一架满载346名乘客的波音747超大客机九霄之上引擎突然失效,没有任何减速设备,从万里高空急速坠入东京湾水域。客机在水面上属于“秒沉”。最后通过海上救援队的救助成就了如此毁灭性的空难在没有超人的帮助下最终无人死亡的案例,也算是影史第一。电影的灵感来自2011年震惊世界的“311东日本大地震”中的死士。不难看出,在日本电影热血系与煽情系合二为一的情况下,本片将爱情、友情融为一炉,突出救援队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的英雄精神。但现实中如果一架重达41吨的客机直冲水面,又会是怎样的场景呢?海上救援队有如此强大的能力使得全体生还吗?
现实解读: 在航空安全方面存在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飞机出了问题找片水面降下去就行了。人们认为水有缓冲作用,而实际上,水面是飞行员最不希望降落的地方。飞机在海面迫降时很高的速度会构成一个威胁,入水姿态与水面情况是另一个威胁。以太陡的角度入水,后果是灾难性的。一旦飞机扎进水面,巨大的阻力会让它立即停下来。这股力量足以撕裂整架飞机,压碎里面所有的物体,包括人。现实是残酷的,消失在水中的飞机很少有完整的。不是因为迫降太难操作,而是因为有些飞机根本没有机会去迫降。失控的飞机从几千米的高空直冲进海中,正面撞击速度高达980~1225公里/小时。这个速度撞海和撞地的唯一区别可能就是没有火灾了。撞击加速度可以达到30~300g,如果一个乘客体重50公斤,那么他的身体撞到前方的飞机残骸时会瞬间受到1.5~15吨的压力。土耳其BirgenAir301航班坠海时,打捞上来的残骸里有个金属咖啡筒被生生压成了一张饼。
而在关于2009年法航447航班失联事件的调查中表明,确实有乘客在坠机后仍然生还但不久后便死去,但某些乘客也有可能存活得更久。塔希尔检查点附近海面的海水温度在六月份大约是80华氏度(不到27摄氏度),在这种温度下,人在陷入昏迷状态之前,在水里最多可以坚持12个小时。但搜救队伍的飞机却在事发后13个小时才抵达塔希尔检查点。
《空军一号》——飞行途中打手机
影片梗概: 剧情是关于美国总统一家及其政要乘空军一号总统专机返回美国,安全人员百密一疏,艾格的真实身份是效忠于雷迪克将军的恐怖分子。飞机起飞后,艾格和同伴们劫持飞机,绑架美国政要及总统家人,只有詹姆斯侥幸逃脱。恐怖分子要求俄美释放雷迪克将军,而藏身空军一号中的詹姆斯则和这群匪徒展开殊死决斗。在这部虚构的电影中,出现了影片中人物在飞行途中打电话的场景。但是真实情况下飞机上可以打手机吗?
现实解读:
据了解,真正能够拨打手机的客机最早应该是2000年以后、阿联酋航空公司使用的一款波音747客机,但是由此会产生巨额的漫游费。但这部电影拍摄的时间显然早于新千年。就算美国总统专机“空军一号”为特别制作,而且防御能力极好,甚至能够在核爆炸的电磁脉冲攻击下依然能够完好无损地继续使用,但也完全无法保证飞机上可以打电话。
而在现实中,一般乘客在登机之后就会收到要求手机关机的指示动作,并且只开飞行模式也不行。因为移动电话属于无线电发射器,被(中国民航和)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禁止在民航飞机上使用——除非某架商业飞机或私人飞机的驾驶员认为它不会干扰航空器上的电子设备。而不管飞行员认为设备有多安全,飞行途中的手机通话都被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严令禁止。波音公司的专家布鲁斯-唐纳姆,从事飞行器电磁兼容性研究已经长达10年。据他回忆,波音确实收到过几例这样的事故报告,比如说在巡航过程中,自动驾驶系统会偶尔莫名其妙地关闭或偏航。还有一些航空公司报告说,乘客使用手机,对舱压、磁向、导航和地空通信等系统都造成了影响。在一次事故中,一架波音737在一次夜航着陆时,定位器突然发生了大幅度偏转,且没有任何提示。当机长察觉到这个严重事件时,飞机已偏离航线1英里。当时的飞行高度很低,发生这样的事故是非常危险的事。在报告中,这位机长抱怨塔台没有及时提醒他偏离航线,并且非常肯定地说:客舱有手机干扰了定位器。
在空难之外,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命运无常生命脆弱,哪怕在荒山郊游也有可能遇险。外部救援固然重要,但生存下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互救也很重要。虽然电影终究是虚构的艺术,但有一些拍摄细节考究的经典灾难片还是可以让观众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冷知识,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救命的锦囊。但建议观众在观看这些影片时也要保持一定的思辨态度。如果要获取必要的自救知识,最好通过其他更加科学的渠道。
“空难”代表影片:国家地理频道《空中浩劫》纪录片系列、 《紧急迫降》、《机组乘务员》、《天劫余生》
求生指南:
切实描绘空难危机情况的影片,比如《紧急迫降》和前苏联影片《机组乘务员》,都是详细描述机组工作人物和地勤人员怎样排除飞机故障,为解救乘客生命而进行一切可行的努力。对于乘客本身的自救,影片中也进行了解析,除了在飞机迫降前保持最稳定的安全体位:弯腰,双手握住膝盖下,把头放在膝盖上,两脚前伸紧贴地板。迫降时必须在90秒内全部撤离飞机,乘客分别从左右两侧的紧急出口离开飞机。乘客必须要把领带、戒指、项链、钥匙等尖锐物品取下,女士的尼龙袜也必须脱掉,否则身上着火之后,尼龙袜会粘在身上。飞机因故紧急着陆和迫降时,在机上人员与设备基本完好的情况下,要听从工作人员指挥,迅速而有秩序地由紧急出口“滑”落地面。而《空中浩劫》系列纪录片以模拟演出的方式,分别以乘客、机师等不同人的视角,从一开始旅客登机、起飞,一直到事故发生、后续善后及调查为止,重现整个过程。在片中穿插对于乘客及机师的访谈(若有生还者且其愿意受访时),另外也会访问空难调查人员、目击者等。取材以事故调查报告及相关新闻报道为主;若因调查单位不公开报告以致无法取得事故调查报告时,则会征询相关专家的说法以拼凑出全貌。这样具体的场景剖析也会让观众更加细致地了解飞机的结构以及事故的原因,以及对历史上的这些空难的认知。 而描写空难余生的电影《天劫余生》,则是从励志的角度表现了在劫后恶劣的环境下求生的各种方式。
“地震”代表影片:《纽约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山崩地裂》
求生指南: 地震逃生影片是灾难片中最丰富的一个类型,这些影片不但留下了宝贵的逃生经验,也还原了地震情景:高大的房子东倒西歪,物件散落,玻璃破碎,到处是熊熊火苗,电线杆倾斜着,好像随时就要倒下。观看过影片对地震现场的还原,观众不啻是经历了一次实景训练。另外,《加州大地震》、皮尔斯·布鲁斯南领衔主演的《山崩地裂》等片,均以真实灾难为蓝本。这些影片也展示了一些可贵的经验:地震发生之后,警察、军队等外部救援固然重要,但等待毕竟需要时间,生存下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互救也很重要。不少纪录片也涉及地震求生的题材。贝尔的《荒野求生》系列,其中就有一集《教你如何在地震中生存与自救》。探索发现频道的《浩劫求生:地震》,也介绍了在1989年发生的洛马普雷塔大地震,以救难人员在倒塌高速公路中用现场截肢的方式救出受困小男孩的例子,教会观众如何应对压碎外伤带来的杀伤力。观后也能大概明白,在面对如此严重的天灾时,一般人该如何应对,在地震发生时如何就地找掩护救自己一命,不致因为仓促逃生害得自己丢了性命,并静候专业救难人员的帮助。
“海啸”代表影片:《海啸奇迹》
求生指南: 2013年上映的《海啸奇迹》,故事背景是2004年的东南亚海啸。影片由一个幸存家庭的真实经历改编,与那些主题为末日灾难的科幻式影片相比,写实风格的《海啸奇迹》生动展现了生与死就在一瞬间的感觉。影片主角玛莉雅的经历告诉观众,碰到海啸一定要往高处走,哪怕你的腿像玛莉雅一样还在滴血,也要努力往树上爬。另外,海啸过后如果你尚幸存,一定不能待在原地,因为海啸通常不只有一波,在一波大浪冲过去之后,重力会把海浪拉回海里,随后形成第二次海啸。在海啸来袭之后,两母子在洪流中挣扎,正在被洪流拉向大海的方向,紧接着观众看到了第二次海啸来袭。在通往安全地带的过程中,在充满危险的水中行进时,最好能够找到保护身体的防护物,因为水里满是渔网和尖锐物体。同时也要及时检查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肢体受伤了,要注意肢体是否变色坏死。最好能找到让你轻松地浮在水面上的物件比如床垫。保持求生意识也很重要,除了洪水退后即刻撤到高处等待救援之外,也要懂得在不知道救援何时到来的情况下注意收集手边的淡水资源。比如影片中,卢卡斯在海啸过后从水中捡起了一瓶可乐,就是很正确的做法。随身携带家人照片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如果你与家人失散,这些照片在医院等地方就是你寻人的最佳帮手。
“火灾”代表影片:《摩天楼》
求生指南: 于2012年12月在韩国上映的韩国灾难片《摩天楼》,不但引起观影热潮,而且成为都市火灾逃生的活教科书。影片中,位于首尔市中心的120层摩天大楼突发火灾。刚刚还奢侈华美的大厦瞬间变成残酷的人间炼狱。如今摩天大厦盛行,万一着了火,那些平日里风光无限的超高层就会变成难以逃生的火炉。不少观众看了这部电影才发现,原来不少都市消防队用的高架云梯最高只能升至19层。根据片中消防局长的台词,19层以上的高度就只能靠消防员冲入火海肉搏了。不过,也有部分城市拥有现在全球最高的云梯车,这种云梯车由芬兰一家公司研发,在风力良好的情况下可攀升至最高 112 米的高度,按 3 米一层的高度计算,最高可到达大约 37 层楼的高度。因此,在发生火灾的大楼内,万一不能迅速撤离到地面,也要尽量逃到19层以下,方便使用云梯车逃生。
版权声明: 本期《搜狐文化重磅》设计·图文归属搜狐文化相应作者;版权所有,请勿转载【导读】马航MH370的谜团尚未解开,MH17空难又引发举世悲恸,机上无一生还,死亡约300人,被视作自“9·11”以来最严重空难。空难的惨烈,绝大多数人并未亲身经历过,但从电影或者其他影像节目中还是能得出对飞机事故的认知。不少电影人抓住了大众心理,将人所忌惮的空难情节搬上了银幕。不可否定,这些关于空难的电影中,的确有一些隐藏的冷知识可以为我们提供常识上的参考,教人如何在险境中求生。在这些影片中,到底有哪些情节是真实的?又有哪些细节经不起常识推敲?且看搜狐文化的梳理……
别被空难片“迷惑”
从1970年代波音747与协和式这两种“最大”与“最快”的飞机问世之后,“空难片”就成为常见电影的种类之一,早期的情节不外乎飞机故障(或损毁)、飞行员失能之后,某位乘客或空服员勇敢接过驾驶桿,历经惊险将飞机降落回地面....不过1990年代之后,动作片元素也开始加入空难片,始作俑者可能是《747绝地悍将》,让反恐部队偷偷登上被劫的班机。而在2001年“美国911事件之后”,以《93航班》为代表的一批恐怖袭击类的空难电影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狂潮。
但除了一些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之外,有很多“空难电影”因为编剧的懒惰或者剧情需要,飞机都不免出现一些不合理之处,比如在《空军一号》的747客机,机舱玻璃居然可以防弹,使得大家可以拿着冲锋枪相互干个痛快,而且飞机降落、反推力器与减速板打开之后居然可以重新飞上天。不过最离谱的就是所有的编剧都告诉观众,飞机上除了一般人走得到或看得到的客舱、厕所、厨房、驾驶舱之外,还有一个广大、神秘的“隐藏”空间。因此每架飞机的下货舱都是又高大又宽敞,而且还有电梯可以通往主甲板的客舱,足供电影中各种善恶角色进行各种动作,或是拿它当捷径来来去去。
另外,不但驾驶舱的门可以防弹,而且前舱还有闭路电视可以监看外面动静,甚至下层货舱与航电舱内之间的隔板,可以抵挡炸弹的爆炸……也就是说,即使真的有人造出这种超大型客机,飞机里也不会有这么大的空间;如果飞机里的隔板都改成防弹材质,那飞机所有的载重额度都会被这些“安全措施”吃光,根本载不了别的东西,这些“戏说”成分是电影中常见的桥段,那接下来就以三部具体的“空难电影”来分析其中不符合常识的细节。
“空难电影”里的逃生手段多不靠谱
《迫降航班》——为迫降飞机倒飞
影片梗概: 此片的事故原型为国家地理纪录片《空中浩劫——阿拉斯加航空261号班机空难》。飞机没有坠毁,迫降也是选择在了空旷场地,造成的毁灭被降至最低,但迫降前的惊险度足以载入影史。减速板被卡住,客机在高过载的情况下急速下坠。常规的迫降会导致飞机来个倒栽葱,机长索性让庞然大物在低空翻了个身,让机翼产生反向升力,降低过载。虽然脆弱的起落架难以支撑这样的加速度,但这种做法让飞机在远离闹市区的草坪实现“软着陆”,机翼削掉了一座教堂的塔尖,飞机断成两截,6人遇难。他拥有一个职业飞行员的本能,打破常规,处理了飞行手册里无法参考的航空器特情。
现实解读:倒飞的时候,飞机机翼的一部分被推向反面,这样原先压力小的正面凸面变成了凹面,压力变大,升力反了过来。当然这时的升力要损失一部分机翼固定形状的反向力。但固定翼飞机是不能倒飞的。客机不能做横滚动作,播音747客机滚转超过一定角度会断油,且客机不允许失速,在失去动力且低于700米的高度下做半横滚和自杀基本没有区别。一个正常的机翼,在飞机飞行的时候升力方向始终是垂直于机翼(确切的说是垂直于气流来流方向)向着机翼的上方的,所以要是有人真的让飞机肚皮朝天开,那么机翼升力方向会和重力方向一致,然后飞机就会很快掉下。(资料来源:果壳网)
从电影中的这架客机的角度来说,先不说飞机的结构根本无法支持倒飞机动,更不用说平尾驱动丝杆已经磨光了,唯一的结果就是飞机直直地栽向地面。丝杆磨光后平尾直接滑到操纵范围的一端,然后丝杆脱落,滑得更远,附仰操纵直接超越飞行员人力控制范围甚至升降舵操纵能力的极限,没有任何办法操纵。这部影片是以真实空难为基础改编的,甚至动用了调查报告里面的资料,但这样的民航客机倒飞几乎可以说不可能。
《海猿4:东京港空难》——飞机入海经救援全部生还
影片梗概: 《海猿》系列改编自佐藤秀峰创作的同名漫画作品,描述了一群海难救援队的不服输的精神与死神搏斗的劲头。《海猿4》中让一架客机在海上迫降,所有乘客面临葬身鱼腹的危险。 一架满载346名乘客的波音747超大客机九霄之上引擎突然失效,没有任何减速设备,从万里高空急速坠入东京湾水域。客机在水面上属于“秒沉”。最后通过海上救援队的救助成就了如此毁灭性的空难在没有超人的帮助下最终无人死亡的案例,也算是影史第一。电影的灵感来自2011年震惊世界的“311东日本大地震”中的死士。不难看出,在日本电影热血系与煽情系合二为一的情况下,本片将爱情、友情融为一炉,突出救援队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的英雄精神。但现实中如果一架重达41吨的客机直冲水面,又会是怎样的场景呢?海上救援队有如此强大的能力使得全体生还吗?
现实解读: 在航空安全方面存在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飞机出了问题找片水面降下去就行了。人们认为水有缓冲作用,而实际上,水面是飞行员最不希望降落的地方。飞机在海面迫降时很高的速度会构成一个威胁,入水姿态与水面情况是另一个威胁。以太陡的角度入水,后果是灾难性的。一旦飞机扎进水面,巨大的阻力会让它立即停下来。这股力量足以撕裂整架飞机,压碎里面所有的物体,包括人。现实是残酷的,消失在水中的飞机很少有完整的。不是因为迫降太难操作,而是因为有些飞机根本没有机会去迫降。失控的飞机从几千米的高空直冲进海中,正面撞击速度高达980~1225公里/小时。这个速度撞海和撞地的唯一区别可能就是没有火灾了。撞击加速度可以达到30~300g,如果一个乘客体重50公斤,那么他的身体撞到前方的飞机残骸时会瞬间受到1.5~15吨的压力。土耳其BirgenAir301航班坠海时,打捞上来的残骸里有个金属咖啡筒被生生压成了一张饼。
而在关于2009年法航447航班失联事件的调查中表明,确实有乘客在坠机后仍然生还但不久后便死去,但某些乘客也有可能存活得更久。塔希尔检查点附近海面的海水温度在六月份大约是80华氏度(不到27摄氏度),在这种温度下,人在陷入昏迷状态之前,在水里最多可以坚持12个小时。但搜救队伍的飞机却在事发后13个小时才抵达塔希尔检查点。
《空军一号》——飞行途中打手机
影片梗概: 剧情是关于美国总统一家及其政要乘空军一号总统专机返回美国,安全人员百密一疏,艾格的真实身份是效忠于雷迪克将军的恐怖分子。飞机起飞后,艾格和同伴们劫持飞机,绑架美国政要及总统家人,只有詹姆斯侥幸逃脱。恐怖分子要求俄美释放雷迪克将军,而藏身空军一号中的詹姆斯则和这群匪徒展开殊死决斗。在这部虚构的电影中,出现了影片中人物在飞行途中打电话的场景。但是真实情况下飞机上可以打手机吗?
现实解读:
据了解,真正能够拨打手机的客机最早应该是2000年以后、阿联酋航空公司使用的一款波音747客机,但是由此会产生巨额的漫游费。但这部电影拍摄的时间显然早于新千年。就算美国总统专机“空军一号”为特别制作,而且防御能力极好,甚至能够在核爆炸的电磁脉冲攻击下依然能够完好无损地继续使用,但也完全无法保证飞机上可以打电话。
而在现实中,一般乘客在登机之后就会收到要求手机关机的指示动作,并且只开飞行模式也不行。因为移动电话属于无线电发射器,被(中国民航和)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禁止在民航飞机上使用——除非某架商业飞机或私人飞机的驾驶员认为它不会干扰航空器上的电子设备。而不管飞行员认为设备有多安全,飞行途中的手机通话都被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严令禁止。波音公司的专家布鲁斯-唐纳姆,从事飞行器电磁兼容性研究已经长达10年。据他回忆,波音确实收到过几例这样的事故报告,比如说在巡航过程中,自动驾驶系统会偶尔莫名其妙地关闭或偏航。还有一些航空公司报告说,乘客使用手机,对舱压、磁向、导航和地空通信等系统都造成了影响。在一次事故中,一架波音737在一次夜航着陆时,定位器突然发生了大幅度偏转,且没有任何提示。当机长察觉到这个严重事件时,飞机已偏离航线1英里。当时的飞行高度很低,发生这样的事故是非常危险的事。在报告中,这位机长抱怨塔台没有及时提醒他偏离航线,并且非常肯定地说:客舱有手机干扰了定位器。
在空难之外,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命运无常生命脆弱,哪怕在荒山郊游也有可能遇险。外部救援固然重要,但生存下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互救也很重要。虽然电影终究是虚构的艺术,但有一些拍摄细节考究的经典灾难片还是可以让观众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冷知识,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救命的锦囊。但建议观众在观看这些影片时也要保持一定的思辨态度。如果要获取必要的自救知识,最好通过其他更加科学的渠道。
“空难”代表影片:国家地理频道《空中浩劫》纪录片系列、 《紧急迫降》、《机组乘务员》、《天劫余生》
求生指南:
切实描绘空难危机情况的影片,比如《紧急迫降》和前苏联影片《机组乘务员》,都是详细描述机组工作人物和地勤人员怎样排除飞机故障,为解救乘客生命而进行一切可行的努力。对于乘客本身的自救,影片中也进行了解析,除了在飞机迫降前保持最稳定的安全体位:弯腰,双手握住膝盖下,把头放在膝盖上,两脚前伸紧贴地板。迫降时必须在90秒内全部撤离飞机,乘客分别从左右两侧的紧急出口离开飞机。乘客必须要把领带、戒指、项链、钥匙等尖锐物品取下,女士的尼龙袜也必须脱掉,否则身上着火之后,尼龙袜会粘在身上。飞机因故紧急着陆和迫降时,在机上人员与设备基本完好的情况下,要听从工作人员指挥,迅速而有秩序地由紧急出口“滑”落地面。而《空中浩劫》系列纪录片以模拟演出的方式,分别以乘客、机师等不同人的视角,从一开始旅客登机、起飞,一直到事故发生、后续善后及调查为止,重现整个过程。在片中穿插对于乘客及机师的访谈(若有生还者且其愿意受访时),另外也会访问空难调查人员、目击者等。取材以事故调查报告及相关新闻报道为主;若因调查单位不公开报告以致无法取得事故调查报告时,则会征询相关专家的说法以拼凑出全貌。这样具体的场景剖析也会让观众更加细致地了解飞机的结构以及事故的原因,以及对历史上的这些空难的认知。 而描写空难余生的电影《天劫余生》,则是从励志的角度表现了在劫后恶劣的环境下求生的各种方式。
“地震”代表影片:《纽约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山崩地裂》
求生指南: 地震逃生影片是灾难片中最丰富的一个类型,这些影片不但留下了宝贵的逃生经验,也还原了地震情景:高大的房子东倒西歪,物件散落,玻璃破碎,到处是熊熊火苗,电线杆倾斜着,好像随时就要倒下。观看过影片对地震现场的还原,观众不啻是经历了一次实景训练。另外,《加州大地震》、皮尔斯·布鲁斯南领衔主演的《山崩地裂》等片,均以真实灾难为蓝本。这些影片也展示了一些可贵的经验:地震发生之后,警察、军队等外部救援固然重要,但等待毕竟需要时间,生存下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互救也很重要。不少纪录片也涉及地震求生的题材。贝尔的《荒野求生》系列,其中就有一集《教你如何在地震中生存与自救》。探索发现频道的《浩劫求生:地震》,也介绍了在1989年发生的洛马普雷塔大地震,以救难人员在倒塌高速公路中用现场截肢的方式救出受困小男孩的例子,教会观众如何应对压碎外伤带来的杀伤力。观后也能大概明白,在面对如此严重的天灾时,一般人该如何应对,在地震发生时如何就地找掩护救自己一命,不致因为仓促逃生害得自己丢了性命,并静候专业救难人员的帮助。
“海啸”代表影片:《海啸奇迹》
求生指南: 2013年上映的《海啸奇迹》,故事背景是2004年的东南亚海啸。影片由一个幸存家庭的真实经历改编,与那些主题为末日灾难的科幻式影片相比,写实风格的《海啸奇迹》生动展现了生与死就在一瞬间的感觉。影片主角玛莉雅的经历告诉观众,碰到海啸一定要往高处走,哪怕你的腿像玛莉雅一样还在滴血,也要努力往树上爬。另外,海啸过后如果你尚幸存,一定不能待在原地,因为海啸通常不只有一波,在一波大浪冲过去之后,重力会把海浪拉回海里,随后形成第二次海啸。在海啸来袭之后,两母子在洪流中挣扎,正在被洪流拉向大海的方向,紧接着观众看到了第二次海啸来袭。在通往安全地带的过程中,在充满危险的水中行进时,最好能够找到保护身体的防护物,因为水里满是渔网和尖锐物体。同时也要及时检查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肢体受伤了,要注意肢体是否变色坏死。最好能找到让你轻松地浮在水面上的物件比如床垫。保持求生意识也很重要,除了洪水退后即刻撤到高处等待救援之外,也要懂得在不知道救援何时到来的情况下注意收集手边的淡水资源。比如影片中,卢卡斯在海啸过后从水中捡起了一瓶可乐,就是很正确的做法。随身携带家人照片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如果你与家人失散,这些照片在医院等地方就是你寻人的最佳帮手。
“火灾”代表影片:《摩天楼》
求生指南: 于2012年12月在韩国上映的韩国灾难片《摩天楼》,不但引起观影热潮,而且成为都市火灾逃生的活教科书。影片中,位于首尔市中心的120层摩天大楼突发火灾。刚刚还奢侈华美的大厦瞬间变成残酷的人间炼狱。如今摩天大厦盛行,万一着了火,那些平日里风光无限的超高层就会变成难以逃生的火炉。不少观众看了这部电影才发现,原来不少都市消防队用的高架云梯最高只能升至19层。根据片中消防局长的台词,19层以上的高度就只能靠消防员冲入火海肉搏了。不过,也有部分城市拥有现在全球最高的云梯车,这种云梯车由芬兰一家公司研发,在风力良好的情况下可攀升至最高 112 米的高度,按 3 米一层的高度计算,最高可到达大约 37 层楼的高度。因此,在发生火灾的大楼内,万一不能迅速撤离到地面,也要尽量逃到19层以下,方便使用云梯车逃生。
版权声明: 本期《搜狐文化重磅》设计·图文归属搜狐文化相应作者;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航空难机长死了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