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电影院什么电影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

上上映私人定制冯导的喜剧片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
中女主角斯佳丽是如何揭示主题...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关于电影院的电影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关于电影院的电影
||暂无简介
我们主营网站建设、运营等服务,大到软件、...|
总评分0.0|
大小:174.19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为什么电影院里很多大片都是 3D 的?
做为一名终端从业者,来说一下一部影片同时发行 2D、3D 版时,为什么你很难看到 2D 版。 1. 3D 影厅没有 2D 版本密钥 影院开业前需向中影提供每个影厅的属性(是 2D 厅还是3D 厅)。之后,当遇到一部影片同时发行 2D、3D 版时,中影会根据影厅的属性提供相应版本的密钥。即,3D 厅给 3D 密钥,2D 厅给 2D 密钥。因为目前 3D 市场的火热,现在的影城大多数影厅,甚至全部影厅都是 3D 厅,所以尽管影片发行了 2D 版,但影院没有密钥,自然无法排片。
2. 普通观众选择 3D 电影看着又晕又暗,带眼镜还不舒服。但是,还是有很多观众喜欢这种体验。一般的普通观众也多不知道什么是转制 3D ,中国特供 3D 版又是怎么回事。我所在的影院,在开业初期,每逢影片同时发行 2D、3D 版,都会排几场 2D 版。但是,2D 版本上座率太低,和 3D 版本的上座率完全不能相提并论。遇到这种情况,影院自然会调整排片,减少 2D 版场次或者直接不排。 3. 3D 票价高 这点不用解释了,票价高,上座率还高。 2D 版哪还有机会!?
中国 3D 电影的虚火,是多方面的原因,看这架式,一时半会这火是下不去。做为观众,现在能做就的是用脚投票,在能看到 2D 版本的时候多支持,用实际行动留住 2D 版。对于 3D 单发的电影,选择亮度有保证的影院,条件允许的话,就选择 IMAX 或 双机 3D。
PS:本身就带眼镜的朋友,推荐自购夹片式 3D 眼镜,佩带舒适还卫生。购买前请确定常去的影城使用哪种 3D 系统,避免购买后眼镜不可用。
3D电影在国内大范围上映实际始于2008年的《地心历险记》,近在咫尺的细微生物、呼啸而过的珍奇异兽、过山车般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100元的高昂票价和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让该片在有限的80块3D银幕放映27周,票房达6700万元,平均每块银幕票房80万元。以票房3.2亿元的《赤壁》(上)为例,它在3600块银幕放映合每块银幕票房8万多元。比较两部影片,3D电影平均银幕票房数是普通影片的10倍。一系列引进的3D大片掀起了3D热潮,国内众多院线纷纷扩建、更新放映设备,力推3D电影。2008年中国的3D银幕数量还只有86块,一部《地心历险记》6700万的票房极大的刺激了各院线老板的胃口,纷纷上马升级3D银幕和设备,到暑期《冰河世纪3》上映之时,中国的3D银幕数量已经迅速发展到350块。《阿凡达》上映之时,中国的3D银幕数量将突破600块,成为紧随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3D电影市场。短短一年半时间,3D银幕数翻了近五番,而且这一增速还在持续。只要有数字银幕,在此基础上花20多万元添加设备就能放映3D电影,成本不算高,复制起来非常容易。3D电影为什么现在开始成气候?以前用胶片拍3D,一套摄影机有三四十斤重,到了数码时代,3D摄影机已经不到10斤。而在放映环节,以前的胶片3D电影必须两台放映机一起放,稍一不同步电影画面就惨不忍睹,而现在数字电影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3D电影得以快速上马。在以《阿凡达》为代表的3D电影影响下,国内外很多电影专业人员和影评人纷纷提出2009年成为“3D元年”的说法。影评家们认为3D电影的制作及观影方式可能成为将来电影的主流,就像有声电影取代无声电影、彩色电影取代黑白电影一样。《阿凡达》点燃全球影迷对于立体影像的狂热之后,3D似乎成了一部电影的标准配置,引得无数电影人竞折腰。如今每到热门档期,3D制作都会占据大半江山,就连面向低龄儿童的动画电影也打出3D招牌,大肆渲染其上天入地的特效场面及“如假包换”的3D效果。在《阿凡达》巨大成功的影响下,国内导演也纷纷积极尝试3D立体电影这种新的创作方式,最先推出的是袁和平导演的《苏乞儿》。不幸的是,无论从票房还是口碑来看,3D立体版《苏乞儿》无疑是失败的。2010年迪士尼经典动画作品《狮子王》3D重制版上映,虽被戏谑为“旧瓶换新酒”,但凭借经典的故事内容与出色的3D效果,重返荧屏的《狮子王》依然为迪士尼赢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与口碑。尝到甜头的迪士尼随后陆续将自己的经典之作如《美女与野兽》、《小美人鱼》、《爱丽丝梦游仙境》等转制3D,搬上荧屏。3D转制引起的更大轰动显然不止如此。2012年荧幕经典《泰坦尼克号》转制3D后,吸金狂热更胜当年,这一成功极大地鼓舞了电影制作商们。紧随其后,2013年,斯皮尔伯格的惊悚经典影片《侏罗纪公园》以3D格式重返荧屏,全球票房超10亿,创造了另一个2D转3D影片高票房的神话。随着国内3D电影概念的升温以及3D转制技术的成熟,在国外3D转制影片大放异彩的同时,国内2D转3D的发展步伐也不断加快。《大闹天宫》等多部国产动画纳入转制计划,首开经典影片3D转制先河,之后系列国产片如《太极1》、《太极2》、《血滴子》等纳入3D重制范畴。一时之间,国内标榜3D转制或重制的影片如春笋般涌现。不过时至今日,真正引起轰动效应的依然屈指可数,其中《画皮2》、《西游·降魔篇》、《十二生肖》等算是典型的成功代表,而更多转制的国产3D影片则因3D效果不佳被指责为“伪3D”,或因差强人意的内容、效果等因素不幸沦为票房哑弹。近年来,3D电影进一步促进了电影的数字化进程。中国3D电影银幕也经历了跨越式的增长,由2008年的80块(《地心历险记》)增加到2010年上半年(《阿凡达》)的500块。2012年,中国3D银幕数量超过5000块。2012年,中国内地共上映3D电影40多部,其中将近半数票房过亿,占总票房的比重超过40%。2012年上半年,3D电影继续引领电影市场热潮,仅《泰坦尼克号》一部电影即创造了9.3亿元的票房收入;下半年,国产影片《画皮2》票房亦超过7亿元,刷新了国产影片的多项纪录。与此同时人们发现,看3D电影时画面总是黑乎乎的。到底有多暗?有研究表明,3D电影的亮度只是普通电视机亮度的十分之一,与2D电影相比也逊色不少。《阿凡达》首映时,为了满足卡梅隆的要求,拷贝的亮度、色彩经过特别调整,使用最先进的双机播放,亮度达到了10FL(英尺朗伯,一种亮度单位)。但一般影院里放映的3D电影只能达到3.5FL的平均亮度水准。加上目前绝大多数3D电影都是先以2D格式拍摄完成后再转换成3D,这一过程会不可避免地损失亮度,导致画面偏暗从而影响画质。有些影院为了省钱,还会调低放映机灯泡的亮度以延长使用寿命,这使得3D电影体验更加糟糕。3D电影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但与此同时,也让我们对电影的本质多了一些思考。难道仅仅依靠3D技术就能拯救电影?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的一句话或许能给出答案——“没有故事,再好的3D也只是技术”。麦基对于如今盛行的3D技术持中立态度,他认为,一旦观众将自己融入角色或者故事中,他们不会在乎那到底是不是3D,“一部伟大的电影足够激起你的思维想象,《卡萨布兰卡》、《冰风暴》,回想那些你看过的好电影,它们需要是3D的吗?”
看到回答中有很多观点、事实似是而非,尽量以我的了解来澄清一下,有业内的大牛可能会说得更清楚更准确。1,同样一部影片,3D版比2D版票价高,这样影院的分成也会更高,因此影院很愿意放3D版的影片。2,对国产3D及巨幕影片,政府有补贴政策,令片方更愿意发行3D和巨幕版。()3,有些进口影片引进时有2D和3D版,但中影不发2D版密钥,导致影院只能放3D版。4,有些片方(包括上面一条说的中影)不发2D版的原因,是因为3D版无法被盗版,因为3D电影只能在2K及以上的放映机中放映,而2D版则可以在1.3K的放映机上放映。由于1.3K放映机无法播放数字水印,而且服务器和放映机是分离的,只要中间加块采集卡,就可以盗录原视频。5,3D版的好坏不能用是原生双机3D拍摄还是后期转制来判断。有些原生3D拍摄的影片3D效果未必比得上认真转制的3D影片。6,国内影院播放3D电影的环境和设备水准参差不齐,缺乏标准规范,一些豪华的影厅都达不到6FL的亮度标准——自然,6FL是个较高的标准,但高规格的影厅应该是能达到的。据我所知,国内有些号称能达到6FL的影厅,在经过专业人员调试后,其实也只有5.8FL、5.9FL。7,国内居然还有特供3D版电影这种奇葩:就是某影片,全球都没有3D版,只有在天朝放映时有3D版或IMAX 3D版。
一很多电影院在放3d,是因为很多电影都被制成了3d。注意,是制成,而不是拍成。 电子骑士所言单纯后期也超过拍摄,是指泰坦尼克号吧?但是大家看看这部片子,它只能是一个孤例——300名艺术家两年一帧一帧的转制,为了一个回忆,也为了一个科研项目。卡梅隆说,转制后的泰坦尼克号只有2.8D。他又说,其他的3D电影充其量也只达到了2.4D。大陆电影市场近几年才又一次火起来:一方面影院、银幕迅速铺开,另一方面大家的观影习惯被重新培养。各线城市,走进电影院的多数观众,他们的选择余地是非常少的。大片之间厮杀,有3d总会显得“高端”一些。大片强档倾轧之下,中小片不得不极尽营销噱头,而3d无疑被认为一个四两拨千斤的玩意儿:近100年前,3d电影已经出现,天朝也在半世纪前制作出了3d电影。所以3d真的高端吗?值得你多掏几十块吗?二至于3d电影的“泛滥”。不管是归结于政府鼓励、分成偏高,或者片商限制,这些既和行政盲目管制有关,也和市场无序竞争有关。影院里绝大部分所谓3d电影,首先它们完全没必要做成3d,恶果是片商仅仅出于多挣几块的目的而完全抛弃电影艺术的考量。其次它们多数根本不是3d电影,更多的是“后期3d字幕片”等让人看后直喊坑爹的次品。最后,即使影院放映了真正的从拍摄到后期到转制到放映皆符合规范的3d电影,你也没必要去追着看。为什么?这还是跟国内商人的传统——缺斤短两有关:放映机灯泡亮度达到标准的影院,也许在你的城市,一个都没有。所以你的多数3d电影观影感受是:眼前的银幕昏暗模糊,你不得不努力睁大双眼,然而还是看不太清楚。。。好累三《龙门飞甲》《画皮2》是近年值得看的国产3d电影,照这个标准选应该没大差,毕竟3d电影需要的制作成本和规模是一般片商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付出的。《霍比特人》《环太平洋》这种在电影科学、艺术方面成就巨大的3d电影太少,有的话,最好还是去有IMAX条件的影院去看。四3d这种技术,用在医学、科研等方面是很不错的,用来在游乐园放卡通片也不错。针对目前铺天盖地的3d电影,北野武认为,3d唯一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是用来拍摄Adult Video。预计下一个被大家吐槽的东西,是4k。(我们在网上看到的各种标榜高清超清原画以及4k,都是严重缩水的,应该按照消法退一赔三,但是生意人却利用公众相关知识的缺乏来挣黑心钱。另一个,4k电视在技术和片源方面还没有巴铁成熟,仅供实验室,却被炒作成先进的产品。一句话,骗子都是利用信息和知识不对等来行骗,只是这种骗术并不违法,反而显得很光彩。)
0、3D作为一个营销噱头,有比没有好。1、院线配备了3D放映机是要花钱的。花钱就要赚回来。2、3D的平均票价更高,而作为投产和院线方,没有其他附加成本(转制成本如果在制片成本中占了可观的一部分,那是不是可以直接说制片方被转制承包商玩儿了?)的情况下,当然3D排片多挣的更多。
影院赚钱。
在电影院里等入场的时候,不知道听到多少人在买票的时候说:这片3D的,就这个吧,人傻钱多的大国,当然3d更好骗一点,老外都知道
3D贵这点,在北京体现的不多。团购经常有9.9看3D大片的时候,不搞活动二三十也能看3D了。贵不到哪里去
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电影市场,否则多数是胶片电影而已
从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个问题吧,说得不对的请大家指点。首先电影的分成制度,票房到手后经gov剥削8%以后由影院院线制片方发行方瓜分,提高票价但如果客源没有下降的话大家分的钱都多了,我记得刚出来的时候有好些3d电影还是都有2d版本的,票价差距在10-20左右,但大家都贪新鲜,便宜的2d版上座率反而不如3d,而制片方和院线也达成默契,3d的排片率越来越高,双赢,何乐不为?关于成本,那肯定是3d比较高,但也没在票价上体现出来的那么多,以前记得杭州刚放阿凡达的时候报纸采访过影院经理,说是换3d播放设备的钱一个礼拜就能赚回来,最近刚和一个院线的老板谈了下,1个100人左右的厅新购放映设备的价差在5w左右。拍3d片的成本也没有想像中高,记得以前看到过2000w以上的电影差价在10%左右,且成本越高的差价越小,2d转3d的成本我去查了下《泰坦尼克号》3d转制花了60周1800w美元,算很高的了,国内转一部可能只要600w。这么低的成本,大家自然愿意多排3d电影咯。其实对我来说,现在的3d效果都一般啊,最3d的部分只有字幕,让我多花钱又让鼻子招罪看这3d字幕真心不爽...其他想到再补充吧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您好, []|
本期主笔付超
烟鬼?酒鬼?色鬼。。
即将上映的《一步之遥》,真正把电商购票战给彻底点燃了。仅仅是影片的零点首映场预售票,格瓦拉拿下了其所有IMAX场的预售权、爱奇艺则夺下了非IMAX场的预售权――这其中,微信电影票还分流了其中部分黄金时段场次的预售。加上以往各自分离的自助取票终端在目前也有统一趋势,可以发现,电商打折票竞争,激战正酣。时代的进步就是这么快,前阵子,大伙儿还在一致抨击电影票太贵,普通票要60-80,IMAX或3D票价就得跳到100朝上。但近阶段,这样的声音几乎绝迹了,为啥?不是大家默默忍受了,是各大电商和平台大力推广起了打折电影票,这些电影票不仅比柜台售票便宜实惠,还能提前挑场次、选座位、甚至附带打折可乐和爆米花套餐。那么,这么便宜的事儿,背后有什么门道呢?本期《贵圈》,就来答疑解惑。
点击添加焦点图
你还在柜台排队买票?不是太有钱就是太OUT
去电影院柜台买票意味着什么?漫长的排队;想看的场次全部售罄或选不到好座位;没有合适时段的排场,只能在附近闲逛等待一个多小时……从生理和心理上来说,这都是一种消耗。
相比之下,网购就方便多了,轻松掐着时间到影院,自助取票机三分钟就能出票,而且座位早就选好,价格还便宜。如果你还坚持在柜台排队买票,要么是你太有钱不在乎票价高低,要么说明你是OUT星人,已经快被时代抛弃啦。网购1.0时代:团购模式盘活了一家影院追溯当下火热的网络购票前身,不得不提自2010年年中开始兴起的团购电影票热潮。而在这股热潮中奋勇杀出重围的成功案例,当属糯米网与北京五棵松耀莱成龙国际影城的合作。耀莱成龙影城开业于2010年6月,是一座拥有17个影厅、3500个座位的大型影院,但由于它地处北京西四环的偏僻地区,周边配套设施还相对落后,较低的客流量导致影院业绩一直不佳。为了打开市场,影院也曾砸过百万级的硬广,但收效甚微。真正帮助耀莱成龙打开市场的举措,是它和团购网站糯米网的票务合作。开业不久后,影院便和糯米网联手,推出超低价的团购套餐:观众只需花费40元,就能购得两张电影票,一份可乐爆米花套餐,以及一份哈根达斯冰激淋球。这一优惠活动带来的是惊人的销量,在套餐发售的24小时内,就售出15万份订单。对耀莱成龙影城来说,这比砸钱做硬广的效果好太多了,除了团购活动附加的广告效应为影院打响了知名度外,更直接引入了30万人次的客流量和600万的电影票房收入。乘胜追击的耀莱成龙在接下来一年内连续做了20多次团购活动,人气飙升,平均每天接待观众5000人次以上,单日最高峰值达到过1.6万人次。也正是拜团购活动所赐,耀莱成龙五棵松店在次年就以7632万的票房成绩,成为全国影院年度票房冠军。并在2012年、2013年继续以8169万和9205万蝉联,完美实现三连冠。数据显示,在团购最为火热的2011年上半年,整个北京市的团购电影票金额达到4144万元,占全市票房收入的10%。团购售出的票量近200万张,占全市观影人次的近25%。到了年末的贺岁档,有超过20家影院开始效仿耀莱成龙加入团购大军,全国超4000家网站开始将团购业务开拓到电影票售卖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团购电影票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暴露。在“低价+赠品”的强烈诱惑下,大批观众蜂拥至影院,在柜台前排起长队,等待工作人员将他们的兑换码换成实际的电影票。由于人数太多,往往在轮到你换票时,你想要的场次已经卖光。这种糟心的体验一度成为影迷心中的痛。网购2.0时代:票务终端实现在线选座到了2014年,以猫眼、格瓦拉、微信电影票、淘宝电影为首的电商平台全面爆发,对网络购票市场进行了新一轮的洗牌。从理论上来说,第三方电商平台的介入,不过是团购电影票的升级版。它们的共同点是比影院的非会员票价便宜,而不同点在于,第三方电商平台省去了兑换码的中间环节,直接支持在线选座。千万别小看这个功能,它大大节约了观众的时间成本。从网上购票到终端机出票,整个过程加起来用不了三分钟。也正因为此,在电商平台介入影票销售后,迅速取代了团购电影票的地位,成为目前各大影院的新宠。数据显示,猫眼2013年的票房收入占全国票房总收入的10%左右,格瓦拉的相对数值为5%左右。这是什么概念?2013年全国总票房为216亿元,仅这两家电商平台就贡献了30亿元。按照最新的数据预测,2014年全国电商售票的比例将达到全年票房的40%,也就是说,如果今年年度票房真能按照预测达到290亿,那么其中的116亿都将来自电商平台。具体到各家影院,电商平台的售票优势也在无差别地逐渐显现。中影千禧店开业时间不长,算是影院里的新兵,其经理程Z鑫透露,目前影院的售票比例为“会员40%,电商平台40%,团购仅占10%”;作为京城老牌影院的华星UME也没能阻挡电商的冲击,经理刘晖坦言,“电商现在占到的比例能达40%,部分火爆档期甚至能冲到60%以上。”电商平台购票大战:没有最低价只有更低价除了购票过程的便捷之外,电商介入影票售卖的形式能够如此迅猛,最重要的一点自然是它承袭了团购时代的精髓――低廉票价。以正在热映的《星际穿越》普通2D厅为例,地处黄金地段的三里屯美嘉影院,非黄金时段的现场购票价格为90元,但在猫眼和格瓦拉上的售价为83元;地段不佳的华谊兄弟影城望京店的非黄金时段现场售价也为90元,而在猫眼和格瓦拉的价格更是低至53元。这还仅仅是热映影片的打折模式,对于不少新片的零点首映场等特殊放映场次的预售票,各大电商的影票打折力度更是大得惊人。比如,此前热映的《超体》在预售零点首映场时,微信电影票上对这部3D电影的售价仅为9.9元。由于电商购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了吸引客流,占领市场份额,目前各大平台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各出奇招。比如,面对即将到来的贺岁档,淘宝电影把该档期将上映的11部电影集体捆绑打包,只要花19.8元,就能购买这11部电影中任意一部的两张票。格瓦拉则常年跟各大银行合作,只要刷卡消费购票,最低票价能低至10元一张。在跟即将上映的《一步之遥》的合作中,格瓦拉更是拿下了该片IMAX银幕的独家预售权。简言之,想要在12月18日零点第一时间在IMAX银幕上观赏《一步之遥》,只能从格瓦拉购票。谁在为你的低价票买单?片方、电商都在贴钱电影票如此白菜价自然是好事儿,但问题也来了,哪些电影能打折?哪些场次能打折?打多少折最合适?这可不像超市促销那么简单,在打折电影票的背后,影院和片方、第三方电商平台有着庞杂的经济链条捆绑。概念普及:每部电影都要遵循它的最低票价在了解打折票背后利益链之前,十分有必要再给大家普及下“最低票价”的概念,因为它的存在,直接决定了打折票最低能低到多少钱。《贵圈》曾给大家介绍过电影票房的分账模式,通常情况下,一张电影票卖出后,扣除税费,电影院大概能分到50%的票款,而片方则大概能分到35%-37%。为了降低风险、保障成本回收,片方会和电影院拟定一个最低票价――即影院在出售该片单张影票时,票面价格的最低额度,所有的售票交易不能低于此价格。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各城市之间的最低票价也并不相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最低票价,基本都在35元左右,二三线城市则逐级降低。以北京地区为例,某部影片的最低票价定为35元,影院在售票时的单张票价必须高于这个数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院线人士解释说:“作为电影的销售终端,影院必须将利益最大化。你价格定太高,客流就会减少,会影响到单厅上座率;但价格太低,上座率虽然得到了保证,但单厅的总票房收入却下降了。所以,目前2D片60-80一张,3D片80-150一张的价格,肯定是经过市场规律验证的合理票价。”为了更直观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插播一道数学题。假设某影厅有100个座位,影院将票价定位100元一张,观众嫌贵,上座率只有20人,那么该厅单场收入为2000元;但如果票价定为50元一张,100个座位坐满,同样放映一场的收入就能达到5000元。最低票价制度的存在,显然很好地保证了片方的利益,但也直接决定了票价的折扣下限。目前电商和影院之间的合作模式是拟定最终结算价,这个价格必须高于片方的最低票价。否则一来片方不允许,二来就得有人贴钱。比如《星际穿越》在连云港市金逸影城嘉瑞宝店的最低票价为30元(如图),猫眼和影院的结算价为33元,售票时电商平台会在33元基础上再加上3元作为服务费――观众要付的实际电影票价就是36元。这个价格虽然比影院柜台售票价格便宜,但影院却因此增加了销售渠道、提高了上座率。然而电商和影院的最终结算价,并没有像片方和影院的最低票价那么统一,即便是在同一城市内,根据影片热度、影院地段的不同,票价也有悬殊。首都电影院经理于超就表示,“影院所在地段对结算价有一定影响,理论上,繁华地段、老牌院线会更有谈判资本”。卢米埃院线的宣传总监马晶也表示,“各城市的结算价格,主要还是根据当地的平均消费水平来决定”。所以你就会看到,同一电商平台中出售的同一部影片,在不同电影院的售价也是不同的,差价有时能高达几十元。你能买到10元电影票,是因为有人为你默默掏钱既然规定了最低票价和最终结算价,那我们买到的超低10元电影票又是怎么来的呢?这中间的差价又是谁来掏钱包买单呢?假设电商和影院的结算价为45元,如果电商在预售场次的票价定为10元,意味着有人要为每张电影票补贴35元的差价。至于这笔钱谁来出,则要看片方和电商的具体谈判结果。比如说前阵子火热的“黄渤套票”,只要花费75元,就能同时买到《痞子英雄2》、《亲爱的》、《心花路放》三部黄渤主演的同档期影片电影票各一张。对观众而言,以平均25元的价格看电影,显然是个大便宜,所以该套票首批1万张(3333套)推出后三小时就销售过半,一天内售罄。但据合作方透露,此番营销,每卖出一张75元的套票,就得有人补给影院75元的差价,而这些差价,全由黄渤本人支付。由此可以反推出,当时“黄渤套票”的电商结算价是每张50元,黄渤个人共支付了25万票款。剧角映画集团副总裁杨丰维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在《一座城池》和《甜心巧克力》的发行推广过程中,公司有专门辟出3-5万的推广费用,用来跟猫眼、格瓦拉等电商平台合作进行票务推广,“每部电影大概置换600-700张超低价票,这3-5万就用来专门垫付之间的差价”。据了解,目前基本上很多片方都会在电商方面预留或者挤出相应的预算,从几万到几百万不等。赔本赚吆喝太简单了 提升排片上座率才是目标
很多人不理解,既然要自己贴钱,为何片方和电商们在经营打折电影票这件事儿上还如此乐此不疲。答案很简单,低价票的背后也有利益链。嗯,这都是商业,没人会蠢到赔本赚吆喝。片方:除了吸眼球 还能保证排片上座率“由于电影上映有周期,如何攫取更高的票房,基本原则就是在短时间内快速将观众吸引到影院去观影。”一位业内资深制片人如此界定片方对影片票房收入的期许。按照这个准则,片方和电商合作,搭钱经营零点首映场等超低优惠票也就很好理解了。某位院线工作人员在肯定该说法的同时也强调,“很多人以为,院线对新片的第二周排片比例会参考它的首周票房,但其实不是,我们更看重的是它的上座率。片方如果在头三天跟电商紧密合作,搭钱用超低票价吸引观众、保证上座率,确实是会影响我们第二周的排片比例。”他特意举例说:“你看《一步之遥》离上映还有一个月呢,预售票已经卖出去了1.2亿,虽然贺岁档的大片多,但影院肯定不会因为片子多,就去调低《一步之遥》的排片量。”将于12月5日上映的《匆匆那年》,在网络预售环节中也取得了骄人成绩,仅排在《一步之遥》之后,位列第二。其片方光线影业的宣传总经理曹晓北则干脆表示,“预售电影票的方式一部分作用其实算是新型的营销手段,《匆匆》这次效果挺好,也提前检验了影片的热度。”另外一位贺岁档影片的宣传人员补充道:“对片方和宣传方而言,你砸硬广也是花钱,补贴票房也是花钱,显然还是后者更有转化率、它能直接体现在票房上。因为这钱不管是自己花还是观众掏,都是实打实的票房数字!”电商:扩充会员、占有市场、拓展新伙伴相比在票房这条单线上下功夫的片方,电商的补贴背后,目的性更为广泛。比如,扩充会员、占有市场、扩展新伙伴等。中影千禧电影院的经理程Z鑫回忆起跟猫眼的合作,就对此很感慨。他们双方曾多次合作“一元观影”的活动。“猫眼他们自己核算过,单独发展一个票务会员的平均成本大概是100元,做‘一元观影’他们每张票要补贴29元,但是参与这个活动的前提是必须成为猫眼会员。最后一算,通过这个活动他们花更少的钱,反而发展了更多的会员。”格瓦拉副总李磊也坦言,电商介入影票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期,“用户都有消费习惯,你把他们尽可能多地拽在手里,就能更大地占有市场。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特点,格瓦拉在资源整合方面更为突出一些。比如我们《一步之遥》的零点场IMAX预售,可以拉上快的打车,以及其他领域的合作商一起发力,给观众和电影提供更多价值。”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商负责人也认同这个观点,并补充说:“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一些常规优惠活动也干脆不收取服务费,当然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影院态度:电商只是分销辅助 会员制才是核心从目前电商对影院销售票额的所占比重来看,各大影院似乎逐渐对其产生依赖,但实际上,影院的态度立场鲜明:电商起到的作用依旧是辅助分销,各家影院发展的会员,才是经营的核心。会员售票才是影院的基本核心作为北京的老牌影院之一,华星UME一直是会员制度比较完善的影院。因此,在电商大举侵入的当下,该影院经理刘晖表示,影院依旧将服务会员放在第一位。刘晖坦言,早在电商介入之初,影院在合作上就考虑了很多因素。“会员是我们的长期稳定客源,他们养成了消费习惯,并且很有忠诚度。我们不能因为电商介入就把多年建立的会员体系打破。这些人了解影院的优惠模式,提前充值换取相应折扣的影票,你甚至不用打多少折,他们也会自发消费。”但刘晖也同时承认,电商的介入会让影院产生一定的危机感,“所以我们针对会员会有特殊服务,比如预留一定的座位供会员挑选,影院方面也一直保留着电话订票和影院官网在线选座的服务。”相对来讲资格不算太老的中影千禧店,也一直在努力发展自己的会员制度。程Z鑫关于会员对影城的重要性,理解跟刘晖大体一致。而为了发展会员,影城也颇下功夫。“有的时候,我们的会员价比电商价格还低,那些拿着电商票的顾客说不定就会顺手办一张会员卡,这些人都是潜在的未来固定客源”。电商介入模式在升级,影院地段受影响较大
电商并不是不明白影院方的利益根基,所以在愈演愈烈的彼此博弈中,新型的介入模式在不断升级。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当属今年猫眼与《心花路放》的合作。当时,作为电商平台的猫眼,斥资2000万补贴票房,摇身一变成为了《心花路放》的出品方之一。有了这枚票房炸弹在手,猫眼与各影院谈合作时曾公开提议,要求合作影院在黄金时间段必须拿出一半以上的影厅排《心花怒放》,而猫眼负责将影厅全部填满。刘晖坦言,“我们当时纠结了很久,最终还是拒绝了这个合作,但有不少影院基于各自利益考虑,最后还是参与了。”刘晖解释说:“你别看他们只是要求了50%的排片,但这50%的满场全是来自猫眼的客流。那会员、到柜台买票的流动观众怎么办?你势必要照顾他们,所以《心花路放》的实际排片最终很可能能占到60%到70%。”像华星UME这样地段不错、会员制比较成熟的影院或许有能力扛住这样的特例,但对一些地段较为偏远、较为仰仗电商招揽客源的影院来说,面对这样的要求,或许就没有那么强的抗压力了。一位影院位置较偏远的院线经理坦言,“如果有一天,电商平台撤了,对我们的上座率来说,确实是会造成蛮大的影响。但现在《心花路放》这样的案例并不多,未来并不好说”。电商如何发展?多照顾中小影片 丰富营销手段谁也无法阻挡网络购票平台来势汹涌的脚步,然而对于它的合作伙伴――片方和影院来说,超低票价只是短时间内抢占市场份额的特殊手段,三方联手的目的并不是将电影票的价格做低,而是为了让更多人养成进电影院看电影的消费习惯。影院:电商应加快发展营销手段对于电商在影票销售方面目前的表现,于超坦言,这归根结底就是营销行为,但目前它只体现在廉价这一点上,“其实它的发展可以更丰富,利用增值服务等营销方式,能有更好的未来。”
在影院自身应对方面,马晶也表示,影院也应该变通,通过各种途径为自己争取到更大的利益。她举例说:“卢米埃现在在跟电商谈结算价时,就尽量把整个院线打包进行谈判,而不是像原来一样按照一二三线城市划分,这样我们也能带动二三级城市的影院,尽快发展起来。”片方:电商应尽力发展中小成本影片谈及目前电商的介入,大部分片方还是表示了审慎的支持姿态。光线影业宣传总经理曹晓北就坦言,“我们并不是所有片子都这样营销,而是有选择性的针对市场投放”。这之中,也有比较尖锐的声音。某资深制片人就表示,电商的强势介入、通过预售票“占座”的行为,是一种资源浪费。“你通过卖低价票补贴的方式,快速消费掉这帮有忠诚度的影迷,不是资源浪费吗?你把黄金场次全占了,就相当于把那些中立影迷排挤在外。观众来到影院,他本来还在犹豫到底看什么影片,结果你的影片通过超低预售,好的场次全部卖光,他就只好选则其它的影片。况且,在购买预售票的观众中,还有一大部分人是不管你卖多少钱,他都会买票的忠实观众,自己贴钱有点不值当。”这位资深制片人表示,电商在未来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发展中小成本影片上,“它们是适合长线放映的,反倒适合这样的‘占座’、‘包场’行为。”举例来讲,《变4》、《一步之遥》属于全民动员型影片,即便不利用电商平台搞优惠也有人愿意掏全价票观看,在这个大态势下,先行通过在线选座占据黄金场次座位,一来因为贴钱拉低了单张票的收入,二来压缩了影院会员、流动观众的购票空间。相反,像《黄金时代》这样的作品,更适合电商去挖掘开发,通过预售票提前占领市场,既可以拉动票房增值,又能提高上座率促进影院排片信心。
总结陈词:
从最早只能柜台买票看电影,到现在的团购、电商购票,得承认,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电影营销手段的迭代,跟电影发展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2D到3D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跟电影技术发展的纯粹相比,电影票务的迭代,牵扯到更多利益关系。片方、电商、影院的三方博弈,是决定它日后何去何从的关键。希望它能达到一个三方共赢的结果吧,否则,如果只便宜了观众,对工业本身也不是什么好事儿。
请填入投票ID
到了今天,已经有近半数观众通过网络购买电影票...[]
三年内,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影视公司将被淘汰...[]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收视率最高的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