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因素分手后放不下有多大

用户等级:小学四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47 小时
等级:小学四年级
<em id="authorposton15-7-16 09:36
查看: 1266&
很多人有个误区,他们说现在的社会“上升通道逐渐关闭”、“阶层日益固化”,是社会病了。但其实,这才是社会原本的常态。中国过去的两千年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如此。西方这种数百年稳定的社会,阶层固化更是早已天经地义。
阶层剧烈变动的年代才是历史的异态,其实很不常见。但恰好,我们这代人的祖辈和父辈生在了中国数百年来变动最剧烈的几十年里,每个大家族都有那么几个人的人生之跌宕起伏,简直可以拿来拍电影。中国在短短一百年时间里,经历了不下七八次政权变更和近乎180度的政治转向。《霸王别姬》、《大宅门》这样的影视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成功反映了我们这一百年来的个人命运之不可预测,并引起了亿万家庭的共鸣。
这种人生经验导致我们这几代人误把这种阶层大幅波动的局面当成了世界的常态。而最近20多年看着尘埃落定,要回归历史长河的真·常态了,很多人就不适应,受不了了。
良好的家庭环境在任何年代都会极大的帮助后代晋升到社会高阶位置。精英阶层会天然形成一个堡垒,先进来的人,会不断增加城墙的高度,以防止后来的人继续挤进来摊薄特权福利。很多行为、法律、政策,本质都是在砌城墙,就看你能不能分辨得出。
而今天精英阶层的一项杀手锏,在于他们会为子女预留许多人生止损线:不擅应试可以出国,毕不了业可以就业,无力求职可以创业,开拓业务可以刷脸,哪怕真的一事无成,还可以当个列席者,就连容貌丑陋都可以“买来”优质基因改良下一代。所以他们后代的人生是被设了下限的,差不到哪里去。
而普通人呢?上限却是实实在在有的,普通人的上限,往往就是二代们的下限。下限有限而上限无限,这就是这群人开挂的地方。与这一大招相比,那些所谓的“增长视野”、“减少摸索”的好处都只能算毛毛雨。
现在主流意识形态开始鼓吹中产阶级的崛起。什么是中产阶级?以专业人士为代表,中产阶级的本质,是精英阶级的随从,是精英分配-酬劳体系中的一环,那自然是多多益善。如果精英是躲在高高的城堡里,中产阶级就是围绕着城堡的一圈市井。他们寄生于城堡,但又优越于再外层的乡野,人性又是类似的,所以他们也造了一圈外城墙。
中产阶级的外城墙是学历,城堡的内城墙是血缘,这是最最核心的区别。如果你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越上层的人越爱用血缘来区分人,到了最顶层,几乎只认血缘,这种城墙是极高的。中产阶级的城墙比起城堡要矮许多,防御薄弱,所以时不时就有人可以翻进来。
其实我并不觉得城墙内的人就天然具有道德劣势。不然,上一代人在个人开销和享受已经满足的基础上继续奋斗的意义何在?你可以想象,假设你彻夜苦读、辛勤加班得来的一些优待突然被和其他人拉平的时候,你也会体会到极大的不满。这种不满是具有合理性的。
但是尽管如此,在今天这堵城墙依然是有缝隙的。我个人的感觉是,平民中有才华、天赋、美貌的人,在今天这个时代拥有比以往更多的渠道和工具来实现阶级跃迁。三个里面占一个,有实现阶级跨越的微弱可能,三个里面占两个,有实现阶级跨越的较大可能。
勤奋并不能使人上升到精英序列,勤奋只有在和才华、天赋、美貌这三要素相结合的时候才能发挥其助攻作用。单拼勤奋本身,只能保证你上升到底层阶级中的上层。
如果才华、天赋和美貌也是资源的话,这类资源被优化配置的效率正在急速地上升。城堡内的人也乐见其成。毕竟,他们一者需要定期通过小规模换血的方式,来弥补自身的后代里出现废人的概率损失,二者城堡内也是很复杂的,城堡内的上层需要这些外来跃迁者来时不时敲打一下城堡内的下层和城堡内的敌人。
平民中的天资平庸者,尽管生活水平会随着技术进步持续上升,但相对的社会位阶却是很难再变化了。但许多人会误把生活水平绝对值的提升,当成自己在人群地位中相对地位的提升。有句鸡汤说“今天一个普通人所拥有的东西,500年前的皇帝会用半壁江山来换”,就是典型的在故意混淆绝对值和相对值的概念。
很多人的祖辈在温饱线苦苦挣扎,他们的父辈依然物质匮乏,而他自己却可以顿顿有肉、手机空调,于是就有了“阶层上升”的错觉。但其实,今天的小白领,从全人口中的所处序列看,也就相当于他爷爷辈的一个普通庄稼汉或者他父辈的一个厂里工人。看似生活极大改善,实际阶层序列分毫未动。而这种平民的幻觉,正是真·精英阶层所需要和鼓励的。
用户等级:大学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39 小时
元宝:2012
金币:10912
<em id="authorposton15-7-17 06:59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自然占全部因素——何人是打石头里蹦出来的?
但是“精英”的培养,家庭只可占部分功劳。更大的部分,取决于他的教育、社会环境、阅历、心境、性格、办事作风。
一个人,欲接受而无法得到与他人水准等同之义务教育,是政府的渎职,与父母之贫富,无关!
一个人,一个孩子,在正规的学校,读正规的课本,却得不到培养眼界与胸怀之机会,是我辈教师与教育部门之渎职,亦为社会之悲哀,与父母之贫富,无关!
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据我所知,在中国大陆的大环境里,大多数人是得不到有效的社会教育的。
为何呢?一是老生常谈的所谓“跛足经济”。素质的发展,逐不上经济的发展,导致拜金主义盛行,滋生了一批婊(你自封的)女士般鼓吹“不平等论”与“先天论”的祸国殃民之徒,在自己未能取得成效以先,就宣扬着某类的ideology,可谓损人不利己之至矣!
二是网络的普及,使得网络在年轻人手里,等同社会。但是网络有其局限性,是断不能等同于社会的。譬如造谣之无惩罚,譬如虚假身份,与可疑观点。
此二点导致社会教育的极大局限,对中国下一代精英的培养,影响可谓深远矣。
但是中国有没有好的环境呢?我说,有。
即社会教育之分支:文化教育。
中国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有“人生自古谁无死”,有“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有“苟利国家生死以”,有“封候非我意”,有“梅花香自苦寒来”,有“学海无涯”,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士为知己者死”,有“高山流水”,有“怒发冲冠凭栏处”,有“桩萱恩深”,有“山盟海誓”,有“勿以善小而不为”。中国有唐诗,有儒家,有宋词,有五行八作,有琴棋书画,有礼义廉耻,有赤胆忠心,有义薄云天,有宁死不屈,有以柔克刚。
你们果真实践过?
何谓精英?
《阿房宫赋》载,“ 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齐楚之精英,盖齐楚之至善至美也。
世界之精英,人行于世,至善至美,尽忠尽力,或有所成,心中坦然无愧也。
自孔孟老庄、至两汉群雄、至孔明姜维、至刘关张赵曹荀钟陈孙周陆张,至建安风骨,至李杜,至高岑,至苏黄,至岳武穆,至抗元抗清保家卫国之列位先贤,他们是如何成为精英的?我们说了又说,课本讲了又讲,你们真不清楚?
而你,婊(你自封的)女士,你还在纠结父母多不多两个臭钱?
好,我晓得你要反驳什么。请住嘴。
现代,寒门,贵子。
物理定律,与世界同存。这是科学。
社会定律,与人类同存。这是科学。
一个朴素的定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又一个朴素的定律,“自助者,天恒助之”。你是什么人,什么门派的成功学人士,就敢断言说它如今不适用了?我想捍卫这个定律,可以举出成百上千个例子。为什么,因这是“律”,是前人呕心沥血,用经验总结出来,放诸四海皆准,古今不易的。
你想推翻这个定律?
洗耳恭听。
想来,你必有高论。
我有个从(更正)《大学》里剽学的“大算数”,至今尚未出错,这里奉送婊女士:
“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祝愿你有个爱你的“精英”娃儿。
用户等级:实习版主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033 小时
金币:6848
<em id="authorposton15-7-17 11:24
本帖最后由 hd_t 于
11:32 编辑
我前天在师师的数字贴里回了一段话,可以给这个事提供下参考
“小说有言(古人言):一命二运三风水,四修阴德五读书。即使被人说迷信,我还是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一命是先天的,就是这里师师分析的先天数字,其实还有其他的模型,比如中国自己的四柱算命。二运我理解是个人小环境运气,比如家庭环境。三风水我觉得其实是社会环境。一二三都只有接受,很难改变或者个人不能直接改。四修阴德简单说就是做好事、助人为乐,五读书就是这个论坛里大家经常讨论的怎么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
补充一下,我把运解释为小环境(家庭),风水解释为大环境(社会),是觉得尽管社会环境如何如何,如果家长头脑清楚,就能把社会环境的一些不良影响抵消掉。
当然,这是我的理解,如果有人理解不同,那另说
在那个帖子里,我列了四个先天命数相同孩子的对比,差别还是蛮大的。
如果利用家长帮这个平台利用得好,家长会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改变固有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也就改变了孩子的运。不过孩子还是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觉得岁数越大,后面的四修阴德五读书的作用越显著
用户等级:小学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9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5-7-20 13:44
平民百姓,非得要跻身明流,难!
用户等级:小学六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71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5-7-16 10:23
内容很有深度,要静下心来仔细看,才能明白,谢谢楼主分享!
用户等级:初中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8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5-7-16 10:35
好像有一点明白,让窝想起句话“龙生龙,凤生凤,生个老鼠会打洞”。
用户等级:幼儿园大班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6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5-7-16 10:51
阶级一直是存在的, 没有众生平等这一说, 良好的家庭环境及教育让这一差距逐渐拉大
用户等级:高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960 小时
金币:4110
<em id="authorposton15-7-16 11:29
所以我极其安心地当我的老百姓,从来没有想过要爬升阶级,对我的后代也是同样的期望,在底层过好生活,过高追求带来得的只会是痛苦。
用户等级:高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960 小时
金币:4110
<em id="authorposton15-7-16 11:30
提高生活品质、每年花几万出国旅行,并不会把平民变成贵族,嘿嘿~
还是多在强大内心、接受生活的残酷面方面多下功夫,比较好。
用户等级:大学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39 小时
元宝:2012
金币:10912
<em id="authorposton15-7-17 06:34
谢谢分享~zh上有意思的讨论
用户等级:大学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39 小时
元宝:2012
金币:10912
<em id="authorposton15-7-17 06:59
翻到另一个回复,转来分享吧~
用户等级:高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612 小时
金币:4244
<em id="authorposton15-7-17 16:42
素养!素质!境界!人格魅力!意志品质!知识渊博!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与众不同!
用户等级:实习版主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033 小时
金币:6848
<em id="authorposton15-7-18 07:04
昨天又看到一篇例子
高盛集团首席执行官劳尔德-贝兰克梵在曼哈顿贾维茨中心参加了拉瓜迪亚社区大学的第41届毕业典礼并发表演讲。他在发言中谈及了自己在布鲁克林街区长大,并最终成为高盛集团首席执行官的经历。
同时,他也向毕业生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要自信,要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做一个“全面、完整的人”,要回报社会,保持开放的心态,要与有野心的人为伍,要积极投身到有利成长的机会中。
用户等级:大学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47 小时
金币:11846
<em id="authorposton15-7-18 13:40
谢谢分享。
Powered by现在的寒门,还能出贵子吗?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到处要花钱,而家境不好的孩子,没有这份背景和资本,他们还能成功吗?
写这个答案至今为止,但凡是关于讨论这个答案对错的评论我一句未删。也绝不在评论区拉帮结派,更不会用小号去黑人。混知乎一年有余,不参与站队题,只是默默答好自己小领域的题目,更遑论开个小号黑人。我在很早之前的一篇答案里说过:我若有说错或者弄错的地方请诸位指出来,我一定改。这是我的态度,我想关注我一段时间的朋友应该知道。至于以阴暗思想揣测他人,这是你们的自由。我难以自辩,亦难以自证。写这个答案的初衷是想遏制一下知乎上类似的风气,眼下却为他人所利用,也是滑稽。就是这样吧。这个答案不会再更新,我也心灰意懒,不再理会这事儿了。拉黑该答主是14号的事儿,这位答主如此神通广大想必也能查得到。何必信口雌黄?从此这群人撕逼也好,强奸三观也罢,就算把网上的三俗全部搬来知乎我也无所谓,趋势如此,一个人就算喊得再声嘶力竭,也是徒劳。山高水远,我们再见。早起更新一波。我这篇答案算不上是什么好答案,但在这篇答案里,我并没有提及有梦想一定会成为精英,这样的话。因为这样就真是鸡汤了。但是矫枉未免过正,大众对于所谓正能量,鸡汤的反感往往会造成另一种极端:对阴谋论和厚黑学的无脑追捧。这样也不好。而我当初写这个答案的目的也就是:1 被高票答案膈应到了,觉得她说的不对,因此说一下自己为什么觉得不对;2 对应的对社会精英重新定义,而家庭因素虽然也是很重要的,但对于社会精英成长既不充分也不必要;3 资产固化是一定会存在的,而将资产间的壁垒主动变成阻止自己前进的阻力,这样未免太愚蠢;4 她所说所叙大部分都不真实,是为了博取眼球的做法,望大家以后能够谨慎使用自己赞同的权力。这几点在我个人的答案里都有提及。昨天刚写答案的时候情绪颇激动,还请大家见谅。更新完毕,大家早安。以下是被无数人吐槽的心灵鸡汤加小学生作文经典加毫无逻辑可言废话太多的原答案观看需谨慎。加下划线的内容是我反对高票答案的原文。是非黑白,诸君自辨。我就也来博个眼球,这篇答案,就是来反对之前的那篇高票答案的。或者说得通俗些,是来撕逼的。昨天看到朋友圈有很多人分享这个问题底下的一篇高票答案: 看完以后,我从心底觉得很不舒服。我不知道这样的一种三观还能大行于世,还能得到这么多人的赞扬。也是因为出于这个问题,我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先就事论事。首先这篇答案抬头就抛出来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结论:一个精英的产生全然是因为家庭因素。在我看来,这个论点既偏激又无端。如果说真的把它抛出来,在一开始就写出来的原因只有一个:吸引眼球。很明显,这个效果达到了。如果我想一篇答案吸引眼球,想要一个答案“火”,其实很简单,我只要写大众想要看到的答案就好了。诚然,这篇答案的作者很了解现在的读者心理,善于抓紧读者的眼球:你们想看什么我就写什么给你们看。你们想看高大上圈子里的尔虞我诈,看权贵阶层的阴谋论,那我写给你们看就是了;你们大部分人肯定不知道什么是让一个幼儿园小朋友去买一书包棒棒糖贿赂其他小朋友,让他知道金钱的好处,让他知道金钱政治是怎么回事,我写给你们看就是了;你们肯定不知道“有钱人”培养孩子都是让他们漠视社会的规则,我写给你们看就是了;你们肯定不知道说话的时候夹着学校和专业的缩写让你不明觉厉,我写给你们看就是了;你们还想看看上层圈子多YL,多不可思议,我写给你们看就是了。当你们的猎奇心得到满足之后,哪会管这样的小孩子以后到底是伏地魔还是社会精英,写的这么精彩,赞一个!另外答案里假设了社会精英的培养环境:好比有这样一对夫妻,丈夫是沃顿商学院的金融学博士,管理着一家对冲基金,身价十几亿美元,母亲是CMU的EE博士,教授,Cisco公司的特聘技术顾问。作为顶级知识精英,他们的思想非常open,他们深信很多世俗的规范乃是约束平庸大众而存在的,而真正精英的教育只需要教育孩子了解它而不需要信奉它。既然是假设,我们不妨再夸张一点,看看这样的假设会如何。既然是权贵,那就按照真正的权贵来设置。假设有一对夫妇,祖上是开国元老。住在特供区,平时走路都有保镖看着,绝对不会与平民接触到,甚至自带空气净化器,怎么能呼吸和屁民一样的PM2.5呢?绝对权力,钱压根不是事儿,想买什么动动手指头就好了。如果谁敢侵犯他们的话,国家军事力量就会出动。这样的设定怎么样?如果按照题主设定都是社会精英的话,这样设定出来的人肯定是精英中的蒲公英——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好了,不好意思,有的朋友可能看出来了。我的设定是照抄的《海贼王》里有关天龙人的设定。有的朋友可能不太熟悉,我再把天龙人的设定说一遍:天龙人是海贼王世界里的世界贵族,是世界政府创立者的后代。平时住在圣地玛丽乔亚,不与平民沟通,就连呼吸都带着氧气罩。以“造物主的后裔”自居并以此为本嚣张跋扈,因为自视伟大不屑与一般人呼吸同样的空气而头带着泡泡头罩,并随意把其他种族的人当作奴隶。享有所有特权,一旦被冒犯,海军本部的大将必须倾所有军力进行维护。天龙人相信所有世俗的规律都是对凡人的束缚,他们只需要了解它并且利用它来进行统治就好了。然后,他们是社会渣滓。虽然精英和渣滓都是经过挑选后的社会群体,但这明显是反义词。我知道有人觉得不满,我毕竟拿一部漫画里的设定来比拟高票答案里面的现实。但是你们真的觉得高票答案里说的那些都是事实?觉得成为社会精英最大的因素就是家庭?觉得你们不是社会精英都是自己没投好胎?像这样?开什么玩笑?恩?开什么玩笑?!社会精英是不是就是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一出生就被灌输“金钱至上”,“漠视社会规则和教育”,“不要和底层人接触”,“精英教育就是金钱和关系的堆砌”,所量产出来的人?然后,读到答案的大家开心吧,释然吧,安心做咸鱼吧,终于找到理由了。反正社会阶层固化,屌丝一辈子都是屌丝。反正我不是精英只是因为我不是王思聪,我老爸也不是李嘉诚。我爸妈没给我好的教育,我也没法防止和底层人接触,从小开始高大上。细细品味之,这样的观点,真的不觉得不寒而栗吗?真的不觉得头皮发麻吗?郭敬明几年之前在小时代里灌输的那套金钱至上论,被重新换了个马甲登上岸,大家就热情洋溢地点赞。什么是才是社会精英?我觉得,社会精英是推动时代发展的一帮人。战国时候的社会精英忙着游说诸国,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立书作论;宋代那帮社会精英忙着抗金南上;清代那帮社会精英在搞洋务运动;民国那帮社会精英在忙着解放思想,推进改革。他们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没有他们,人类社会不知会什么样。然后到了现在,有人跑来告诉大家,社会精英是一帮早早完成资本积累,漠视规则,绝对不和底层人接触的一帮人,精英教育只是金钱和关系的堆砌。而如此教育的精英以后什么样,诸君念及此,又该当如何?我不是精英,如果按照高票答主的说法,一辈子也只是个默默无闻的下层人。但就像 说的那样:这么多年我见过最穷困潦倒的罪恶,同样见过最富丽堂皇的污秽。一个人的善恶和财富毫无关联。我曾见过背景高大上,看似社会精英之流,所作所为污秽下作。而在所谓不屑与之交往的底层人里,也有许多正直高尚之辈,他们身上人性之闪光,比之上层人也要高尚许多。若将人一个等级一个等级地仔细分好,阶层之间壁垒森严。那么这样的社会和我们所嘲笑的印度,所调侃的朝鲜,又有什么区别呢?说完题,来说说高票答主。虽然我一直强调对事不对人,分对错而不站队。但是在我昨天仔细翻完这位高票答主的答案之后,不光是觉得不可理喻,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不适。正如这位答主签名里说的“强奸你的三观”。我三观没被强奸到,倒是被这么无底线地博眼球给恶心到了。我在生活里性子随和,在知乎上也只是个答一答武侠和粤语歌题的小人物,很少站队,更不会做什么诛心之论。但这个高票答案让我着实感到很恶心。今天且让我诛心一次:那位高票答主,根据她的发言和做法,头像和签名,一边在答案里标榜自己之高大上一边在评论里拉帮结派。做这么多无非是想博取关注,以做营销。这样的人在知乎上,她不是第一位,也不会是最后一位。但我也请各位在赞同答案的时候务必三思,慎用赞同。毕竟,知乎这么好的地方,谁也不希望将之变成一个处处都是营销号与段子手的地方。您说是吧?
我来提供一些干货。在iTunes U上听了加州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教授 Ann Swidler 的课,非常赞。其中一节讲的就是美国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差距。她提出,社会学家们迫切想要了解,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社会上的机会是否存在差异?父母的背景对孩子们的事业有多大的影响?答案是,是决定性的差异,是决定性影响。以下是摘录 翻译自她课程的话。假设一下,社会学家们采访了很多大集团的 CEO,发现80%的人来自与不那么富裕的家庭。于是他们假设,嘿,我们的社会有很高的流动性嘛。然而,事实不一定如此。如果你来自富裕的家庭,相比其他孩子,你的背景会让你有几百倍的机会去成为 CEO。传统的分类方法无法系统解释个人的努力和家庭影响对于事业的真正作用。于是社会学家们想出了一种新的,非常聪明的评价社会分层作用的方法。 Blau 和 Duncan 在 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 美国职业结构研究)这本书中提出了这一天才的想法。该书出版于1967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的方法。这一开创性的作品创立了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新的概念,至今为止,这一作品仍然支配着全世界社会分层的研究。我自己有一本第一版的,我甚至认为这书可以拿出来当古董卖钱。如果要研究人们在社会中事业是否成功,一个大问题是人们存在于不同的时代。如果你生于1950年那么你可能有一份非常不错的制造业的工作,一个中产阶级的收入和生活。但是如果你生于20年后的1970年,你参加工作的时间是1990年,如果你是那个蓝领工人的孩子,如果你有他的技能和教育,你的工作机会将大大不同于你的父亲。而这种改变不是因为你自身,而是因为你所处的历史时代的缘故。经济变化和人口变化对于就业的影响巨大。Blau 和 Duncan 1962年开展了大量对美国男性的问卷调研。他们访谈了25到64岁的美国劳动阶层的男性。他们问访谈者:你现在的职业是什么?你16岁时你父亲的职业是什么?你接受的最高教育是什么?你父母的最高教育是什么?还有其他很多变量,但是最重要的变量是父亲的职业,父亲的教育程度,母亲的教育程度。他们没有分析母亲的职业,因为很多女性当时都是家庭主妇。还有你的职业和你的教育。而具有开创性的是,他们认为社会流动性的程度,社会机会平等的程度,体现在父亲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和孩子的成就之间的相关性有多小。如果发现你小时候你父亲做什么和你长大之后你做什么之间完全没有相关性(=0),那么整个社会是完全流动的。也就是说,即使知道父母的职业和教育程度,人们也完全无法预测孩子的职业和教育程度。相反,如果相关性是100%(=1),那么只要知道父母的职业和教育程度,就完全可以推测出孩子的职业和教育程度。整个社会是完全不流动的。通过计算相关性,可以比较不同时代,不同职业之间社会流动的差异。那么他们是如何衡量人们的成就的呢?他们利用了持续性变量。持续性变量是指你拥有一个标准可以通用于所有人,比如身高体重。教育年份是一个持续性变量,但也有问题,是否接受12年教育的人就比接受6年教育的人多出两倍的教育?5年级和6年级的差异和11年级和12年级的差异相同吗?教育是持续变量,但是内部却不平均。 身高和体重是平等的,但却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去衡量高低。因此 Blau 和 Duncan 开创了一个新的评价体系:职业声誉评价指数。1963年,他们随机让美国人去给不同的职业评分。从1分到5分,做数据处理后排序。这就体现出美国人民心目中不同职业声誉的排行。伯克利学生2012年也在线做了排序,这个结果和1963年的结果基本类似。门卫是23,垃圾工是22,矿工21,卡车司机20,这个都是一致的。最高的两个职业都是医生和律师。你们太好了,都把教授排到第三。你们对警察的排序比1963年高一些。但是两个排序基本一致。Blau 和 Duncan 研究了大约2万美国人,他们将父亲是高声誉职业被调查者作为一个最高的阶层,去看一下他们现在的职业。结果显示,16.7%的高声誉职业的后代继续从事高声誉职业。很多人看到这个结果之后说,你看,这些高声誉职业的后代不都是从事高声誉职业嘛,社会流动性还是很强的。他们中竟然还有2%沦为农民。美国社会很开放嘛!但是,请注意,但是!你需要对比一下所有职业的后代成为高声誉职业的比例!在涵盖所有职业的2万美国被调查者中,只有1.4%的人的后代能够从事高声誉职业!现在你理解了,那些高声誉职业的后代成为高声誉职业的概率,要远远高于美国人平均的水平,要高出11.7倍之多!高声誉职业能够给他们的后代带来巨大的优势。再看一下,那些非技术工人的后代。他们的后代中有多少成为了高声誉职业呢?0%(&0.5%)!如果你的父母是非技术工人,你成为高声誉职业的比率小于0.5%。他们中只有6%成功进入了高声誉职业下面的阶层,即领取工资的专业人士。但是所有职业美国人的后代成为这个职业阶层的平均比率是10.2%。他们中有7%和他们的父亲一样继续从事非技术工人的工作,而所有职业美国人的后代成为这个职业阶层的平均比率是是2%。 整体来说,你更倾向于成为你父亲的职业,这个概率比从事其他工作的概率都要高出很多。高声誉职业传递给后代更多的优势,而低声誉职业传递给他们的后代更多的劣势。另一个影响你现在从事职业的决定性因素是教育。综上,在1962年,父亲职业和后代职业的整体相关性是0.4。评价一下这个研究,首先数据太老了,过了将近五十年,很多事发生了变化,比如更多女性参与工作,给孩子带来的优势和劣势某种意义上多了一倍。其次这是针对美国的研究,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中国子承父业的文化更加强大,差距必然会更大,可惜我们目前没有这样的量化研究去衡量具体的差距有多少。第三,中国的户籍制度极大制约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就同时制约了社会流动。第四,相比美国,中国更加看重隐形社会资本。所谓隐形资源,就是无法量化的社会资源,包括教机遇,声誉,人脉,经验等等。这种隐形社会资本在就业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第五,在美国的职业声誉评价指数中,官吏的声誉并没有排在前列,但是在国内这样的情况可能正好相反。(我将 prestige翻译成声誉,其实它还有威望,权威的意思。如果说声誉,很多人可能说官吏名声不好很正常,但是说威望和权威的话,官吏必然排在前面。)因此,当前中国高声誉职业父母对后代具体影响,只会比0.4更高。期待引入更多数据进行讨论,比如:2006年1月,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对国家重点高校进行了调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1999年农村学生比例为16.3%,比1991年减少2.5个百分点。最新的数据中,北京985高校中农村考生比例仅为20.8%。2013年,北大新生农村生源比例为14.2%。因此,对于很多精英来说,反躬自身,你的优秀就是理所当然的,生下来就比你的同辈们多出十倍到百倍的机会,应当为自己的不成功而羞耻,并没有任何可以吹嘘的理由。论文和数据可以搜索书名,iTunes课程关键词就是Anne Swidler, UC Berkeley, Sociology 101。这27门课全部都有视频和语音下载,暂时还没有字幕。顺便一说,伯克利大学很多课程都上线了,真心不错。---------------------------------------------------------------------------------------------------------------另外感觉,知乎真的是社交网站,内容不在于正确,而在于精彩,回答不在于逻辑,而在于G点,多么好的一道题,没有几个社会学的专业答案,我这个半路出家的翻译一个视频的字幕就算干货了.很多人提到城市化比率上升应该被核算进录取率里面,是没错,但是同学们啊,你们想过没有,既然城市化比率上升了,城市户口的人多了,那么录取率中城市户口的人的比率比之前变动不大,就说明还有一大部分城市户口的学生不见了,莫非他们是被公正公平的高考淘汰了吗?很多人也许想到答案了,没错,中国目前一大部分城市户口的学生没有被核算进高考录取率中,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参加高考而出国了。这部分人,接近100%都是家里比较有钱的(国外本科奖学金非常难拿),父母恐怕大部分都从事着高声誉职业。他们未来回来之后自然也会继承父母的不可见资源,在人才市场上大杀四方,挤占农村户口学生们的就业空间。而很多人看到城市化比率上升,而城市户口录取率没有变化就以为真的有更多的平民学生进入了阶层上升的通道,却没有发现这种通道和就业市场的人才结构息息相关。当海龟们像以前的城市户口大学毕业生一样霸占了人才市场的顶层结构时,从就业方面来看那些平民的大学毕业生竞争力反而比以前更加削弱了,没有劳动力和技能,只能徘徊在城乡结合部,名义上是城里人,其实日子不一定比成外人过的好。这就是蚁族们的来源啊!数据不会说谎,但是对数据不充分的解读,却会让很多人陷入迷茫和错觉中。评论中 提供了课程链接,可以参考一下:上面链接有问题的,可以试试伯克利大学对外授课视频地址,里面的课程都非常不错JSTOR 上面提供了原作者的论文,可以根据需要下载:
很多人有个误区,他们说现在的社会“上升通道逐渐关闭”、“阶层日益固化”,是社会病了。但其实,这才是社会原本的常态。中国过去的两千年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如此。西方这种数百年稳定的社会,阶层固化更是早已天经地义。阶层剧烈变动的年代才是历史的异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恰恰就是因为这一幕不多见,不常见,很稀奇。时人异之,才产生了文学效果。一个流动性过大的社会,一定是制度不完善的,完善的制度不会容忍高流动性。但恰好,我们这代人的祖辈和父辈生在了中国数百年来变动最剧烈的几十年里,每个大家族都有那么几个人的人生之跌宕起伏,简直可以拿来拍电影。中国在短短一百年时间里,经历了不下七八次政权变更和近乎180度的政治转向。《霸王别姬》、《大宅门》这样的影视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成功反映了我们这一百年来的个人命运之不可预测,并引起了亿万家庭的共鸣。这种人生经验导致我们这几代人误把这种阶层大幅波动的局面当成了世界的常态。而最近20多年看着尘埃落定,要回归历史长河的真·常态了,很多人就不适应,受不了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在任何年代都会极大的帮助后代晋升到社会高阶位置。将相无种只是平民阶层的幻想和安慰剂,尽管这句话是中国普通人千年来的精神支柱(甚至可以上升到民族格言),但最先喊出这句话的陈胜吴广,最后改变了他们的阶层吗? 精英阶层在历史上名头多变,无论你管他们叫什么,豪强、士族、门阀、权贵、集团、派系、二代,当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时候,首先是一座城堡。城堡的第一功能,是防住别人再进来。所以先进来的人,会不断地增加城墙的高度,以阻拦尚未进来的人挤来摊薄自己的特权和福利。不过他们会把砌城墙的行为包装一下,使得普通人很难分辨。今天精英阶层的一项杀手锏,在于他们会为子女预留许多人生止损线:毕不了业可以就业,无心求职给钱创业,开拓业务刷爸妈的脸,就算一事无成,还可以当个列席者。所以精英的后代,人生是被设了下限的,差不到哪里去。下限有限而上不封顶,这就是这群人开挂的地方。何况精英阶层还会以相互之间彼此关照对方子女的方式强化这种机制,关照了别人,也就等于关照了自己,这早已是城堡里的潜规则。与这种大招比起来,那些所谓的“增长视野”、“减少摸索”的好处都只能算毛毛雨。一切权力的核心,是规则制定权。只要规则制定权和暴力机器两手在握,后来者的腾挪空间就基本没了。很多人说,今天依然有上升通道,这话没错。但稳定年代的上升通道是受控的,这是和动荡年代最大的区别。这根通道何时搞流量管制,决定权在别人手上,你不仅没有决定权,连知情权都没有。流量管制落到你头上了,你就只能像在机场里遇到延误那样,听天由命,刷刷微博,等候广播,了此一生。现在主流意识形态开始鼓吹中产阶级的崛起。什么是中产阶级?以专业人士为代表,中产阶级的本质,是精英阶级的随从,是精英分配-酬劳体系中的一环。如果精英是躲在高高的城堡里,中产阶级就是拱卫着城堡的一圈外城。外城依附于城堡,但又优越于再外层的乡野。中产作为城堡的外城,也有自己的城墙。中产阶级的外城墙是学历,而城堡的内城墙是血缘,这是最最核心的区别。如果你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越上层的人越爱用血缘来区分人,到了最顶层,几乎只认血缘,这种城墙是极高的。中产阶级的城墙比起城堡要矮许多,防御薄弱,所以时不时就有人可以翻进来。中产与底层之间的流通也相对顺畅的多。通过几十年个人奋斗,从底层成功翻墙成为中产的人,很容易得出“个人奋斗能改变阶层”的结论,并把这个结论灌输给下一代。等到下一代想在中产的基础上继续往上爬时,才发现再上面的游戏规则和父亲当年完全不一样了。不过,这堵城墙依然是有缝隙的。我个人的感觉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平民其实拥有比以往更多的工具来实现阶级跃迁,但前提是你得具有以下三者中的一项:一是“天赋”。有“天赋”的人,我们通常叫“天才”。“天赋”的本质,其实就是基因突变,按人口中的一定比例随机生成,出现地域无法控制,出现时间不可预测。这种不世出的人类天才一旦出山就光芒万丈,再保守的既得利益者也不得不考虑将这些天生异能者收编进城堡之内。有“天赋”者,万中无一,上升难度最易。二是“才华”。我们一般也叫“能人”。而“才华”和“天赋”的区别在于,“才华”不是随机出现的,而是刻意培养的成果。这些“能人”往往是平民阶层举数代人之心力打造的“特优产品”,功能和特点都是为统治阶层精心定制的,用着绝对顺手,包您称心满意。统治阶级看到平民中居然有人这么有心,也往往心生感激,愿意接纳其成为自己一员。有“才华”者,千里挑一,上升较易。三是“美貌”,这个就不用多解释了,占人口比例大概1%左右,可以被上层阶级拿来直接当装饰品或是改善基因用。但因为数量最多,上升的难度要比前两者高好几个数量级。以上三大要素,占一个,就有实现阶级跨越的可能;占两个,有实现阶级跨越的较大可能。三个都不沾的,在今天这个时代,还想实现阶层跨越那就只能靠彩票了。需要注意的是,勤奋并不能使人上升到精英序列,勤奋本身只有在和天赋、才华、美貌这三要素相结合的时候才能发挥其助攻作用。单拼勤奋,只能保证你上升到底层阶级中的上层。天赋、才华、美貌之所以得到精英阶层的承认,是因为这三样东西放在任何群体内都是稀缺资源。我注意到的一个趋势是,这类稀缺资源被优化配置的效率,在今天这个时代正在急速地上升。换言之,怀才不遇的牛人、小村小镇的美女,在未来将越来越难以被埋没,随时随地都会被挖掘出来并往城堡输送。过去因为与外界交流不多而可以娶到自己村里的大美女,这种捡漏的好事以后会越来越不再可能。城堡内的顶层对于这种“受管控的上升通道”其实也乐见其成。毕竟,一者他们需要通过定期小规模换血的方式,来弥补自身的后代里出现废人的概率损耗;二者,城堡内也是很复杂的,城堡内的上层需要通过引入外来跃迁者这个机制,来时不时敲打一下城堡内的对手,甚至不惜打开向下掉落的通道,来警示城堡内的食物链下游。不过,即便是天赋,才华,美貌,其门槛也一直在不断提高。比如苹果创始人之一的沃兹曾经当笑话和人说过:“我看了一下现时在苹果工作需要的经验和教育程度,我想乔布斯和我现在都很难在苹果找到一份工作了。”这就是城堡内的人加高壁垒的一个露骨的范例。平民中的天资平庸者,尽管生活水平会随着技术进步持续上升,但相对的社会位阶却是很难再变化了。但许多人会误把生活水平绝对值的提升,当成自己在人群地位中相对地位的提升。有句鸡汤说“今天一个普通人所拥有的东西,500年前的皇帝会用半壁江山来换”,就是典型的在故意混淆绝对值和相对值的概念。很多人的祖辈在温饱线苦苦挣扎,他们的父辈依然物质匮乏,但他今天却可以顿顿有肉、手机空调,于是就产生了“阶层上升”的错觉。但其实,今天的小白领,从全人口序列中的所处位置看,也就相当于他爷爷辈的一个普通庄稼汉或者他父辈的一个厂里的工人,看似生活水平极大改善,实际阶层位置分毫未动。而这种平民的幻觉,正是真·精英阶层所需要和鼓励的。现在可以预见的是,在我们这代人乃至我们的下一代的有生之年,只要社会大致稳定,技术持续进步,社会财富不断增加,这套城堡 - 外城 - 幻象 的三重系统便能完美地持续运转,目前看不到有什么可以破坏这个体系。正所谓,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从厌倦里面偷取恨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狙击精英3有多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