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到底起源于何处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

从太极拳技术演变的历史谈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体育学刊》2013年01期
从太极拳技术演变的历史谈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无论是晚清曾被推崇一时的"张三丰创太极拳说",还是20世纪30年代初由学者唐豪提出的"陈王廷创太极拳说",都明显偏离了太极拳技术演变与发展的客观主线,而缺乏对戚继光在明代创编并收录在其著作《纪效新书》中的"拳经三十二势"长拳与晚清成熟的太极拳技术体系之间渊源的重视与考究。太极拳历史的探索长期陷入神仙崇拜、主观推断、人物附会,甚至故弄虚玄的怪圈。研究认为太极拳源于戚氏"三十二势长拳",传于炮捶,成于"十三势",而这一演变与发展历史明显被忽略和扭曲。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852.11【正文快照】:
太极拳研究发现,无论是晚清和民国初期曾被附会和推崇的“张三丰创太极拳说”,还是20世纪30年代初由唐豪提出的“陈王廷创太极拳说”等,都明显偏离了太极拳技术演变与发展的主线。它们或失之于主观,造成片面;或是感兴趣于神,而忽视“物”,轻视社会发展对太极拳技术发展的影响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宋亦春;李士英;;[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李龙;;[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李龙;虞定海;;[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纪志华,黄雁平;[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张明科,纪志华;[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4年01期
刘小学,刘秋玲,杨现新;[J];平原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邱丕相;[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郭志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谭路;[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易剑东,郭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习文;[D];浙江大学;2005年
李印东;[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光玖;[D];四川大学;2005年
冯年娣;[D];扬州大学;2007年
安献周;[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张立新;[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王柏利;[D];苏州大学;2007年
张雷;[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江俊世;[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李少杰;[D];河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巧玲;;[J];华章;2011年14期
杨莹莹;;[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09年02期
王婉秋;;[J];考试周刊;2011年45期
张涛;孙德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秦海生;;[J];体育文化导刊;2011年05期
郝延省;;[J];体育文化导刊;2011年05期
祖晶;;[J];体育文化导刊;2011年05期
樊永强;陈彦;王春英;;[J];体育文化导刊;2011年05期
王琳;;[J];体育文化导刊;2011年06期
颜下里;龙海霞;;[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万宇;唐波;万文双;;[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武杰;张志新;;[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张军;于波;;[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赵秋菊;许玲;;[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任海;;[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奥林匹克运动与人类文明的和谐发展-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黄泽锐;;[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张选惠;李传国;宋秀平;王珍珍;赵抒林;晏全委;;[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王惠敏;王常龙;王道杰;;[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李传国;张选惠;;[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方奇;;[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马银彬 通讯员
普林武;[N];楚雄日报(汉);2008年
怀化学院体育系主任、教授
曲杰;[N];湖南日报;2009年
吴东平;[N];恩施日报;2010年
玛依古丽·艾;[N];新疆日报(汉);2010年
庄初阳;[N];丽水日报;2010年
李汉勇 张瑞芳
杨红川;[N];云南日报;2010年
杨俊华;[N];红河日报;2011年
彝良县职业高中
吴学筠;[N];云南经济日报;2011年
王霞光 季芳;[N];人民日报;2011年
记者 杨如刚;[N];图们江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小学;[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倪依克;[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郑国华;[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刘旭东;[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刘坚;[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赵志英;[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匡淑平;[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王龙飞;[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方圆;[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王守都;[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贾兆滨;[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郭鸿鸽;[D];延边大学;2012年
陈荣静;[D];成都体育学院;2012年
向奎;[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曾文超;[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邵国林;[D];中南大学;2010年
贾建军;[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乔京转;[D];山西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编者按 日,在中国·陈家沟太极文化旅游体验季太极名家讲坛上,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研究发展部原主任康戈武综合其近年来围绕太极拳传承发展的公开刊登的文论中的主要观点,包括《太极拳发展概略》《脚踏实地 面向发展》(在杭州第五届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三读〈陈氏太极拳图说〉》(序《陈氏太极拳图说》重印本)《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目前太极拳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理根太极 拳传八方》(论太极运动观)《和式太极拳研究的新任务》(纪念和兆元先生诞辰两百周年)以及在相关论坛中报告的《太极拳的儒学底蕴和禅修光环》《更新观念 做大武当》等,并结合自己尚未公开刊登的考察收获和启示,作了一场生动的演讲。《焦作日报》特别刊登康戈武先生的研究报告,敬请关注。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溯源自焦作温县陈家沟借助1963年台北真善美出版社出版的陈泮岭()著《太极拳教材》,1964年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唐豪、顾留馨著《太极拳研究·太极拳起源和发展简史》,1935年山西省国术促进会刊行的《李氏太极拳谱》,1989年吴文翰发表的《近百年太极拳的发展和流派的形成》等文献得知,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流传的太极拳共有8式,其名目包括: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郝式太极拳(马立伯称“李郝派”)、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谨取各式太极拳传人的文据为凭,简述其源起于下:(一)孙式太极拳创自河北完县人孙禄堂()。孙禄堂初学太极拳于郝为真(),后自创一式,以姓氏名,人称“孙式太极拳”。孙禄堂于1919年著《太极拳学·自序》说:“余受教于为真先生。”禄堂之女孙剑云著有《孙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年出版)。(二)郝式太极拳传自河北永年人郝为真。郝为真的太极拳学于李亦畬()。郝为真的一些传人和太极拳传习人,以姓氏名其所传,称为“郝式太极拳”。目前,因为郝为真之师李亦畬学于武禹襄,多称此系技法为“武式太极拳”。郝为真之孙少如著《武式太极拳·前言》说:“先祖父名和,字为真。先父名文桂,字月如()。先祖父的太极拳是从邻居李亦畬先生处学来的。李先生是他的舅父武禹襄先生所传授的。”(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年出版)。(三)武式太极拳创自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其弟子李亦畬于1881年修订的《太极拳小序》中述武禹襄研习太极拳的经历说:我郡杨某(露禅,)从“河南陈家沟陈姓”学太极拳,“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文中说明了武禹襄太极拳技的两个来源,一是从本城的杨露禅处“得其大概”;二是经访赵堡镇陈清平“精妙始得”。武禹襄经此二“得”后,自创一式,以姓氏名,人称“武式太极拳”。(四)和式太极拳创自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和兆元的曾孙和有禄著《和式太极拳谱·和式太极拳概述》说:“和式太极拳始自和兆元。兆元公()是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师承本镇太极拳名师陈清平,是陈清平的大弟子。”(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五)吴式太极拳创自满族人全佑()及其子吴鉴泉()。全佑再传弟子徐致一()于1931年著《太极拳浅说》载述:“(太极拳)传至京师者,以陈氏高足杨露蝉(禅)为第一人。得其真传者,除杨氏诸子外,有万春、凌山、全佑等数人。全佑之子吴师鉴泉(),即著者所问业者也。”全佑创传的拳架,经其子吴鉴泉(从汉姓吴)修润定型,以姓氏名,人称“吴式太极拳”。徐致一于1958年著《吴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六)李式太极拳创自河北武清(今属天津)人李瑞东()。李初习多种拳技,光绪初年始从好友王兰亭学太极拳,王兰亭之技师承于杨露禅。随后,李瑞东以杨式拳中的搬拦捶、肘底捶、撇身捶、指裆捶、栽捶五捶为要,兼取太极拳基本动作,揉入八卦掌等技法,创编成“太极五星椎”等拳架,自成一系,人称“李式太极拳”。(七)杨式太极拳创自河北永年人杨露禅()。据其同乡李亦畬于1881年修订的《太极拳小序》述:杨露禅从“河南陈家沟陈姓”学。所创传拳架经其孙杨澄甫()修润定型,人称“杨式太极拳”。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1934年2月,上海初版)明言杨露禅“从陈师长兴学”。澄甫之子杨振铎著《杨氏太极拳、剑、刀·杨氏太极拳简介》说:“杨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一个流派。……从陈氏太极拳老架发展而来。”(1992年,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八)陈式太极拳创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九世祖陈王廷()。其技代有传人,后世传习人和有关文献中提及较多的有陈长兴()、陈清平()、陈鑫()等。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于1933年由开封开明书局出版。综观上述8式(家、流派)太极拳的传承沿革,吴式、李式源自杨式,杨式溯源至陈家沟陈长兴;陈长兴()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14世孙。郝式、孙式源自武式,武式溯源至赵堡镇陈清平和前已溯源于陈家沟的杨式。陈清平()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15世孙。显然,现传各式太极拳皆溯源至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创自陈家沟陈氏九世祖陈王廷()。太极拳技理对武术发展的贡献(一)陈王廷首创太极拳明朝洪武七年,陈卜率族人从山西洪洞迁至河南温县陈家沟(时名“常阳村”)。陈氏族人精习武术,传到第九世的陈王廷时——明末清初时期,出现了新生武术拳种琳琅满目的情景。究其原因,值得注意下述几点:1.明代戚继光()和程冲斗(1561―?)等武术家,通过对明代武术的全面总结,留下了一批宝贵资料,为新拳种的诞生提供了武技基础。2.戚继光、程冲斗等,揭示出套路式武术传习,对武术传承和通过全面锻炼系统掌握武术攻防技法的重要作用。民间拳家也把套路武术作为传播的重要形式,推动了武术套路创编。3.新兴的“六合拳”等拳种将哲理融入武术,对各拳种具有启示意义。4.出现了将导引和吐纳术渗入武术锻炼的趋势。连少林寺武僧也于此时开始兼习“易筋经”,促进了武术由单重技击向兼重养生发展。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顺应这一趋势,为了“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见陈王廷遗词《长短句》),于晚年着手创编拳架。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架共7套,包括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炮捶一路以及有关锻炼方法。在陈王廷所造拳架中,有二十九势同于戚继光综合古今十六家拳法编成的《拳经》三十二势拳套。此外,在《陈氏拳械谱》中,还有“红拳”“盘罗棒”等谱以及“古刹登出少林寺”这样词语。说明陈王廷是在总结民间和军队中流行拳法的基础上,取众家之长编创出太极拳早期拳架的。(二)太极拳技理对武术发展的贡献陈王廷开创的太极拳体系,丰富了武术技法和理论。在技术方法方面,起码可以看到三点重要贡献。一是陈王廷综合各种攻防技巧,研创出双人推手锻炼法。这种练习形式,两人手臂互靠,粘贴缠绕进行攻防练习。二是陈王廷依照两人推手法,研创出了两人粘枪(杆)练习法。上述两种对抗训练法,都因以“粘缠”为特点,能有效地训练周身皮肤触觉,提高反应速度,而且能在不用护具的情况下进行技击方法的练习。三是陈王廷在徒手攻防技法中强调和丰富了“靠”法。他留下的《拳经总歌》开篇就说“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陈小旺老师在中央电视台演讲陈式太极拳技击特征时,突出地展示了多种“靠”法的应用时机和技巧。在戚继光对明代武术进行全面总结后写成的《拳经捷要》中,只归纳出了踢、打、摔(跌)、拿。归纳出发挥躯干攻防作用的“靠”,使武术击法,由“四击”发展到了打、踢、拿、靠、摔“五击”。为《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确定徒手技法要素,提供了实践和理论支撑。在理论方面,起码有两个重要理念丰富了武术理论体系。一是陈家沟陈氏十六世陈鑫(),汇集先世历传拳学真诠,对陈式太极拳进行全面总结,写成《陈氏太极拳图说》。书中明确太极拳的命名是“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将太极学说引入武术,以太极之理说拳理,规范拳技,指示练法,明确功能。依据《辞海》的注释,“太极”一词及其概念,初见于《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理论方面的第二个重要理念是将儒学中的中正、中庸观念以及伦理观念引入了武术。以“外保君王内保身,全凭太极真精神”,明确太极拳的锻炼价值。以“意气君来骨肉臣”作为太极拳技法要诀。联系到“太极”一词及其概念,初见于《周易·系辞上》。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说明“太极”及其学理出自孔子或者孔子学派。鉴此,可以说,“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的这一拳术系列,彰显着鲜明的儒学文化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儒学并不是在真空中萌生的,而是在与诸子百家长期共存、交流争鸣、相互融摄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儒学中既有自身的核心理念,也有从诸子百家借鉴和吸收的学理。(三)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道教养生理念形成了突出武术本质的养生原则陈王廷遗词中有“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随身伴”。《黄庭经》秉承黄老医学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的理论,着重阐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气的理论和方法,是道教养生修仙专著。道教养生理念和方法在太极拳中的体现,值得我们深入进行研究。在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较多地引入中国传统医学的经络、气血、脏腑等基本学理,丰富了武术运动的人体知识,促进了武术锻炼方法与祖国医学结合,对于提高武术健身养生的效果有着积极作用。在太极拳家借鉴吸收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道教养生理念的基础上,清朝咸丰年间或稍晚见传的《太极十三势行功歌诀》中提出了“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的练拳宗旨。这一宗旨,明确了武术健身、养生的方法,不同于医家的健身、养生的方法,也不同于道教的养生方法,而是通过体现武术本质的攻防动作锻炼,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从而形成了突出武术本质的养生原则。围绕太极拳远源的讨论民国年间,河南省首任国术馆馆长,随后受聘为南京中央国术馆副馆长的陈泮岭,在其晚年著刊的《太极拳教材·总论》写道:“现在之太极拳,皆出于杨家、吴家、武家、郝家。郝家出于武家,吴家出于杨家;而杨家与武家,又出于陈家。可以说现在所研练的太极拳,皆系由河南温县陈家沟所传授;但陈家沟太极拳又是传自何人?尚难找出确实证据……太极拳之源流,在今日难以稽考,惟其传自陈家沟,则为今日练太极拳人士之所共知公认者也。”应该说,关于太极拳源自焦作温县陈家沟陈氏,早已形成共识。然而,怀疑陈王廷是否具备创编太极拳的能力,而继续追究太极拳萌发远源的文论,时有所见。出现过创自老子、创自张三丰、创自王宗岳等太极拳起源说法。(一)对创自老子的讨论杜育万1935年在开封自行印制发行的《太极拳正宗》中,说太极拳是“老子设教,宓子真传”留传于世的。这类说法符合一些人认为太极有着悠久历史,太极拳不可能到明末清初的陈王廷时才创出的主观想法。为此,我曾经将太极拳的萌发诞生过程,分为无形期、成形期两个阶段,写入《太极拳发展概略》。笔者认为:太极拳是中国武术发展历程中诞生的一个拳种。在其脱胎成形之前,构成太极拳的武技基因、哲理基因、养生基因三大主要成分,都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展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组成部分。例如,构成太极拳的武技基因——攻防动作素材,源自早于先秦时已成体系,又经2000多年发展完善的武术拳械技法。构成太极拳的哲理基因——太极理论,源自先秦时《周易·系辞》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经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朱熹《太极图说解》,以及多家学人对“太极”的阐释发展而来。构成太极拳的养生基因——导引和吐纳法,源自先秦文献中记载的养气、养形术,经医家的“禽戏”、道教的“性命双修”、拳家的“易筋经”等养生强身法发展起来的导引吐纳方法。太极拳是这些基因融合一体而形成的。离开了其中任何一种,都不可能形成太极拳。换言之,构成太极拳某一基因的出现,并不等于太极拳已出现。(二)对创自张三丰的讨论附会张三峰(丰)为太极拳创始人,起于将太极拳混同于明代的内家拳。把张三峰(丰)与太极拳连在一起,最早的出处见于李亦畬的两则遗文。〔笔者注:宋之张三峰,也被写为宋之张三丰。详见唐豪、徐哲东著。故以“峰”(丰)注明〕其一,李亦畬曾撰《探太极拳之源》一则,文云:“予阅聊斋十四卷……王涣详云: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峰为内家。三峰之后又有关中人王宗岳,宗传温州陈州同。”(转引自姚继祖著《武氏太极拳全书·第八编 古典拳论》)其二,李亦畬编《太极拳谱》初稿:此谱小序的首句为“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转引自顾留馨著《太极拳术》)从李亦畬这两则遗文,可以看出:李亦畬《探太极拳之源》,是读聊斋李超武技传后,依王阮亭(号渔洋山人)在该传后的附文为据,改写成的。其中,把王阮亭原文中的“关中人王宗”,写成了“关中人王宗岳”。这一字之差,造成了被署名为《太极拳论》作者的王宗岳,成了明代内家拳的传承人。于是,太极拳被混同于明代的内家拳了。清康熙八年黄宗羲撰《王征南墓志铭》说:明代的内家拳“起于宋之张三峰(丰)”。于是,李亦畬编《太极拳谱》初稿小序中,宋之张三峰(丰)被附会成了太极拳创始人。值得注意的是,在13年后的1880年和1881年时,李亦畬相继将手订《太极拳谱》分送李启轩和郝和。这两本手订《太极拳谱》,都将初稿中“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一语,修订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可以说,李亦畬本人否定了“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在清初还有流传的内家拳,与太极拳不是一回事。据黄百家著《内家拳法》。其中包括两个套路,名为《六路》《十段锦》。首先这与太极拳的套路名称不同。从《内家拳法》中记载的动作名称来看,也与太极拳的动作名称不同。其次,从技法要领来看,也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差异。例如,《内家拳法》将“迟缓”“双手齐出”列为“禁犯病”。然而,太极拳强调“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套路练习时还注重“动作缓慢”,并有着“揽雀尾(按)”“如封似闭”等双手齐出的动作。第三,从与人交手时的制胜功夫和技法来看,两者也不相同。内家拳注重打击穴位和要害,《王征南墓志铭》云:“凡搏人皆以其穴……有恶少侮之者,为征南所击。其人数日不溺。”太极拳虽也有打穴击要的方法,但不追求“凡搏人皆以其穴”。内家拳还注重硬功练习。《宁波府志·张松溪》中写道:“松溪不得已,乃使诸少年举圜石可数百觔者累之,谓曰:‘吾七十老人,无所用试,供诸君一笑可乎?’举左手侧而劈之,三石皆分为二。”被作为内家拳核心技术和功夫的这些内容,在太极拳中没有,或者说太极拳不注重这类方法。显然,明代的内家拳与太极拳间不能画等号。关于张三丰其人,《明史》有传,但无与太极拳或者武术有关的记述。据《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方伎》记载:“明初,周颠、张三丰之属,踪迹秘幻,莫可测识,而震动天子,要非妄诞取宠者所可几……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天顺三年,英宗赐诰,赠为通微显化真人,终莫测其存亡也。”在“张三丰传”成文前的明永乐年间,皇家曾在海内外大举寻找过张三丰。史载,明洪武三十二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登上皇位,改年号为建文。削藩,削夺燕王朱棣兄弟的王爵,废为庶人。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朱棣以此为借口,北平起兵,挥师南下。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朱棣攻下南京,占领皇宫,建文帝逃亡。朱棣当上明代第三位皇帝,改年号永乐。朱棣为查找建文帝,防其卷土重来,于是派胡濙访仙、郑和航海,以访张三丰为借口,实查建文帝下落。《明史·胡濙传》载:“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群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次浮海下西洋。至迢疑始释。”《明史·郑和传》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以最高行政之令,曾在海内外大规模地寻找张三丰,结果却是“然皆不可考……终莫测其存亡也”。上述史料说明,明初曾有张三丰的活动。此后,朱棣把访张三丰作为查找建文帝的幌子。目的未达到,幌子当然不能丢。于是,总有张三丰活动的传闻,“然皆不可考……终莫测其存亡也”。一个路人皆知的道理是,如果访到张三丰了,朱棣就不能继续查找建文帝了。显然,惊天动地的张三丰传说,只会是为朱棣“隐察建文帝安在”杜撰出来的,而张三丰其人或许已失去了面世的可能,当然也就难以支撑起创编或传播太极拳的传说。(三)对创自王宗岳的讨论有人认为,陈家沟陈式太极拳初名“陈氏拳械”,何时名之为“太极拳”,尚未见早期文据。清咸丰年后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出示的《王宗岳太极拳论》,首次将此系拳技称名为“太极拳”。从而认为王宗岳可能是太极拳的创编人。或者把王宗岳作为继张三丰之后,将太极拳传到温县的人。笔者在考察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来历时,获得了下述有关“王宗岳”其人并不存在的考据。1.王宗岳一名的出现王宗岳一名,最初见于李亦畬撰编的《太极拳谱》。此谱首篇《太极拳论》标题处,署名“山右王宗岳”。李亦畬《太极拳谱·跋》云:“此谱得于舞阳盐店,兼积诸家讲论,并参鄙见”,述及了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来源。徐哲东根据李亦畬高足弟子郝为真之子郝月如提供的材料,在《太极拳考信录》一书中写道:“武禹襄之兄武秋瀛,官舞阳知县,得此谱于盐店。”师承于李亦畬之子李逊之的姚继祖先生所著《武氏太极拳全书·武禹襄先生》记载:武禹襄“奉母命前往舞阳省兄之机……便道过河南温县陈家沟,拜访陈长兴,但陈长兴年事已高,卧床不起,复介绍其到赵堡镇拜访当地名师陈清萍(平),并得到陈清萍(平)倾囊相授,研究月余,奥妙尽得。到舞阳后,又从其兄澄清(秋瀛名)处获得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从此,无意仕进,一心从事太极拳的研究……”依据上述文证,禹襄之兄,舞阳县知县武澄清(秋瀛名,)在舞阳盐店得山右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禹襄至兄任所见之,才获取此论的。禹襄归,与李亦畬研习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时,武秋瀛还在任所为官。将上述三位早期看到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者作一排序,第一个是武澄清(秋瀛名),第二个是武禹襄(名河清),第三个是李亦畬。2.关于王宗岳的考据三点其一,在师承于李亦畬之子李逊之的姚继祖先生的文存中看到了武秋瀛(名澄清)为此《太极拳论》写的《跋》。此文为竖写,《跋》文紧接于《太极拳论》全文之后,另起一行。《跋》云:“右论不知创自何人,语极精细,非精于是拳者,不能为是论,可谓拳中之圣矣。”据此,武秋瀛不知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创自何人,也就是武秋瀛不认可他在舞阳盐店得到过署名山右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或太极拳谱。武禹襄所谓“山右王宗岳”失去了与《太极拳论》相互关联的凭据,也就失去了实际存在的可能。其二,早期得见此论的第三人是李亦畬。本文前面曾引录他的遗文《探太极拳之源》。从李亦畬当时在该文中将王宗岳混同于明代内家拳传人王宗来看,李亦畬也不知王宗岳究为何人。太极拳不能混同于内家拳,王宗不是王宗岳,“山右王宗岳”又一次失去了实际存在的可能。其三,近年,有人将杜育万于1935年编印的《太极拳正宗》提到的蒋发之师明代万历时人“王林桢”,说成是“王宗岳”。这里暂且不就杜育万《太极拳正宗》一书的史料价值进行评述。我们只要认真查阅一下该书,其中既无“王宗岳”字样,也没有上文所谓“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并且找不到任何能将“王林桢”和“王宗岳”连为一人的依据。显然,这种推测性说法,没有赖以立足的凭据。于是,“山右王宗岳”再次失去了实际存在的可能。一而再的考查,都找不到山右王宗岳实际存在的依据。显然,山右王宗岳仅仅是出自武禹襄一人之口的人名符号。山右王宗岳失去了存在的可能,那么,《太极拳论》出自谁手?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来看看最初持有此论的武禹襄的相关经历。武禹襄()永年人。自幼习文好武,是当地一位儒学先生。其弟子李亦畬于1881年修订的《太极拳小序》和《永年地名志》记述武禹襄研习太极拳的经历说:武禹襄约1850年从杨露禅处学得陈氏老架。1852年(清咸丰二年)至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拜访陈清平,研究月余,得其精妙。返回永年后,“即日找其甥李亦畬搭手试验”。武李二人在试验过程中,每得一体会,即写一字条贴于墙壁,再反复体验,经两年多的实践,最终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写出了一系列言简意赅的太极拳文论。1881年(清光绪七年),李亦畬将这些文论益以已作,编定为《太极拳谱》。这一理论成果与在赵堡“研究月余”有哪些联系?略作梳理,发现下述几点:1.陈清平的大弟子和兆元()当时在赵堡,按常理应陪师接待武禹襄“研究月余”。和家是中医世家,并与当时被尊为晚清理学大儒的李裳阶亦亲亦友,过往密切,既是李裳阶的贴身护卫又是文秘,常年与李裳阶谈拳论道,多受理学熏陶,写有多篇太极拳文献。和兆元传留的拳架,被称为“带理架”。2.被称为“三代帝师”、尊为“海内三贤”之一的李棠阶(),河南温县南保封村人,字树南,号强斋,谥文清,当时在河朔书院主讲,作为儒师的武禹襄可能与之交往,甚至“研究月余”。李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后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职。其著述在国家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新乡市图书馆和河南大学图书馆都有珍藏。目前,已在李棠阶遗著《李文清公日记》中见到有关拳论,以及涉及和兆元(字育庵)、陈清平的多条记述。谨举几条于下:其一,关于拳论。在《李文清公日记》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九月十四日中记有:“拳勇以虚灵为妙用,因人之力制人,不参己力,可悟圣学”“未来不迎,已来不滞”。这些论述从哲理的高度简明地指出了心法、劲法、击法运用的要诀。尤其是其中“可悟圣学”四字值得研究。圣学,指的是理学。集理学大成的朱熹称理为太极,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又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由“总天下之理即是太极”可以衍生出“总天下之拳即是太极拳”的理念。其二,关于和兆元。在《李文清公年谱》中记有,清嘉庆二十三(1818年),李棠阶先生21岁“正月,亲迎夫人和氏(温县人)”。和夫人是和兆元的姐姐。李棠阶称和兆元为二弟。在《李文清公日记》中提到和兆元的地方颇多,例如“访和二弟肇元”“访和育庵托事”“赴赵堡,托和育庵清理账目”,这是李棠阶在主讲河朔书院时,日录中出现较多的话。河朔书院设在紧邻温县的武陟境内。清同治元年(1862年),65岁的李棠阶奉旨入京任职,和兆元同往赴任。《李文清公日记》记述:(四月)“十三日早晨率儿洊侄濬及损之、育庵起程,本村送至大司马镇……二十八日到京。”又记述说:“自同治二年夏,内发出通鉴辑览二部,命与宝佩蘅各圈一部。备两宫皇太后披览。原拟以此进讲……每日入直,散间有暇即圈兼校错讹,间查注音意。至本年春夏间始完……先是在坊间购得此书,版甚不清,属于絅齐。和育庵照已校之本校之,庶不至大谬乎(同治三年七月初八记)。”还记有:(二月二十八日)“查看朋友各信,择可存者,请育庵录之。”其三,关于陈清平。在《李文清公日记》中,也有着与和兆元之师陈清平的记载。其中一则记道:“写陈清平信……”借助《李文清公日记》,可以认定和兆元之师的名字应写为陈清平。李亦畬手稿《老三本》中的写法是对的。(有的书文中将之写为“陈清萍”,将“平”误为“萍”了。)此一认定,就出现了一个值得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在《老三本》中有《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一则。此文以“昔人云”3字开篇。“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欲要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后半段解释走架、打手的两句话写为:“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打手是知人工夫……”在和兆元之子和敬芝()留下的手稿中,有着与之内容相同的歌诀。只是后半段中此两句话开头二字不是“平日”,而是“陈清平曰”。原文标点为:“陈清平曰:走架是知己功夫……打手是知人工夫……”按和敬芝手稿排列的句式,该文以“昔人云”开篇,说明那些话是前人说的,但不知是谁说的。后一段以“陈清平曰”开始,说明这是“陈清平”的话。这样行文,不仅句式工整,而且体现出了行文的逻辑性。借助《李文清公日记》的记述和启示,联系武禹襄1852年(清咸丰二年)至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拜访陈清平,研究月余。可以推测,武禹襄在赵堡研究月余时,不仅得到了陈清平的点教,也得到了理学大儒李棠阶关于圣学与拳学的指点,还得到了和氏父子的一些拳学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武禹襄返回永年,“即日找其甥李亦畬搭手试验”,经两年多的实践,最终写出了一系列言简意赅的太极拳文论。1881年(清光绪七年),李亦畬将之编定为《太极拳谱》并将《王宗岳太极拳论》置于此谱之首。应该说,没有在赵堡“研究月余”的基础,就不可能有武李二人编著的《太极拳谱》。正是这一基础,武氏具备了著作《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可能。那么,为什么武氏不署己名,要署名“王宗岳”?可能的缘由有二:一是当时儒学之后,均强调“为圣人立言”,不为自己立论。明明本人是首创者,却多说是得来的。二是在武禹襄亲笔拳谱中,《王宗岳太极拳论》后写有“禹襄武氏抄于豫署”。照此,王宗岳应写为“宗岳王氏”。若读之为“宗 岳王氏”。可解释为“归宗于岳王——岳武穆”。这样推测的依据是,当时的社会反清情绪浓郁,民众因反对外族侵犯而尊崇岳飞。清末武坛出现了岳氏连拳、岳氏散手等,都尊岳飞为始祖;已流传较广的形意拳也尊岳飞为创始人。而从永年到温县,必须经过汤阴岳飞庙。在那里,岳飞庙也被称作“岳王庙”,岳飞简称“岳王”。据此分析,王宗岳可能是武禹襄虚构的托名。对“王宗岳”一名进行考评,不仅在于澄清传说,更在于让人们看到太极拳理论经典《王宗岳太极拳论》的作者对太极拳发展作出的贡献。对李棠阶遗文及和式太极拳文论的梳理和考查,还刚刚起步,已经看到了这里闪耀着太极拳理论的光彩。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太极拳名的出现、理学对太极拳形成发展的影响等等问题的研究,必将获得新的突破。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太极拳发展史的研究,理清太极拳理论的发展脉络,同时还有助于我们从晚清理学复兴这一文化背景,探索武术文化内涵的演进。目前,开创太极拳体系的陈式太极拳,亟待加强研究的和式太极拳,已相继通过文化部审核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焦作市温县已相继被中国武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认定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这既是国家主管部门和协会对焦作温县在太极拳传承发展中所作贡献的肯定,也代表着广大太极拳传承人和爱好者的期盼,期待着焦作温县为太极拳的全面发展,为太极拳造福全人类作出新的努力和奉献。(康戈武系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研究发展部原主任)
以推广焦作旅游为己任,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
(C) 2016 今日头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公司名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起源 顾炎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