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姓拍行胜张姓字辈查询是多少代人了啊

龙姓男孩取名字单名必带金字旁运字辈_百度知道
龙姓男孩取名字单名必带金字旁运字辈
“豪杰之士 &#8226、兴盛、龙舟;鑫表示兴旺; 红红火火”。意蕴为可取名、龙虎,意义优美、金多:龙鑫龙表示龙驹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取名字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龙姓,在《》中排行第256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85位。龙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出自远古黄帝之臣龙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氏录源》、《竹书纪年》中的记载:“黄帝之臣有龙行。”   龙行,就是奢龙,黄帝之臣。在典籍《管子·五行篇》中记载:“奢龙辨乎东方,故使为土师。”   龙行是为黄帝驾御龙辇(马车),或随同龙辇出行之仆臣,因以称之,后成为掌管国土的大夫,官称土师,如同今天的国土资源部部长。   在龙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龙氏,是最古早的姓氏之一。当时黄帝居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因此该支龙氏为河南龙氏。 &nbsp   第二个渊源:源于,出自远古舜帝之臣晏龙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   “纳言”,原来是传递君主命令的官吏,在典籍《书·舜典》中记载:“帝曰: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后来,“纳言”成为专司国库物资入籴、出纳之官,由舜帝之臣晏龙担当,因此其亦称龙纳言。   晏龙,亦称龙子、龙叔,职为纳言。由于他主张“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因而后来被孟子引用以告戒滕文公,青史垂名,“龙也纳言”指的就是他。   在晏龙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龙氏。舜帝的活动地域主要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为山西龙氏。 &nbsp   第三个渊源:源于,出自舜帝时期豢龙氏董父之后,属于帝王赐姓简化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记载:“相传董父,已姓,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   按史书的记载:“祝融之孙分为八姓:己、秃、彭、姜、妘、曹、斯、芈。其己姓之嗣为飂叔安(廖叔安、飂叔宋),飂叔安的裔子中有一人史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焉。后董父乃扰畜龙,以事帝舜。帝舜甚喜,赐其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朡川。”   朡川,亦称三朡,是董父的封国名称,就是今天的屯留县一带。   在董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氏号为姓氏者,称豢龙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龙氏,世代相传至今,后迁徙至汉川地区,成为湖北龙氏。 &nbsp   第四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上古尧帝后裔御龙氏刘累之后,属于帝王赐姓简化为氏。   相传尧是远古部落陶唐氏的领袖,名放勋,贤达善良,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一。因陶唐氏是黄帝之子十二姓中的祁姓部落,所以尧为祁姓,其后子孙有一支被封在刘(今河北唐县),建有刘国,后人因此称刘氏。   历史上正式见载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氏人物,是夏朝后期的刘累。关于刘累这个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记载于《左传》、《史记》、《新唐书》和大量刘氏族谱中。   据历史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就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刘”“累”二字。刘累的父母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生的圣婴取名叫做“刘累”。   刘累所出生的刘氏族是原始时期一支崇拜刘斧、善于使用斧钺的部族。刘斧是当时人类征服自然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对人类最大的威胁莫过于那些巨大的猛兽。当时人们认为,在所有的动物中,又以龙是最神秘莫测的、人类最难征服的动物。直到春秋时期,人们仍认为“虫莫知于龙”。可以说,龙是动物界的代表,是动物之神。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祖先就干脆崇拜起龙来了。   在古代,人们称身长八尺以上的高大骏马为“龍”,不够八尺的马只能称作“駥”。“龍”之一字后来简笔为“龙”。   龍,是一般人所不能征服的,除了作为上帝之子的帝王外,就只有那些具有非凡本领的特殊氏族或人物,才具有征服龙的专门本领。作为远古时期最优秀的狩猎部族,刘氏族自然很希望能成为征服龙的部族。刘累诞生时手掌中有“刘累”二字,刘氏族的人便认为这正是神的暗示,即刘氏将要成为征服龙的氏族。   当时,在中原大地上确实有一支擅长驯服龙的部族,叫做豢龙氏。这个部族属于当时的祝融集团,主要活动在酸川一带(今山东定陶)。这个氏族自从帝舜时期就以擅长驯服、饲养龙(马)而闻名于世,并一直受到中原舜帝政权和夏王朝的器重,也是王室用龙的专门提供者。   刘累因生下来时便有手纹的神瑞兆示,很快就被推为刘氏本族的首领。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刘累年轻时就离开家乡,到豢龙氏族那里去学习驯服、驯养龙的本领。不知是有神的力量还是刘累自己聪明过人,刘累很快就学有所成,成为当时中原部落中小有名气的驯龙能手,并被夏朝王室召到宫中负责养龙。这时正是夏朝第十四代君主孔甲在位。   据说,孔甲是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他在位时不关心治国爱民,却沉醉于信奉鬼神方术。孔甲在位的第三年(约公元前1877年)从黄河和汉水中各得到一对雌雄双龙。孔甲准备用这四条龙来给自己驾车,但他自己却不会饲养。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长驯养龙的豢龙氏人,但没有找到。这时,刘累便毛遂自荐,主动请求承担四龙的驯养工作。孔甲对刘累的举动大为欣赏,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   最初,刘累把龙饲养得很好,孔甲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于是颁布命令,正式任命刘累为王室驯龙官,并赐给刘累“御龙氏”的称号,宣布由他取代豢龙氏的工作。孔甲又把颛顼之孙大彭氏所居之地豕韦(今河南滑县韦乡)赐给刘累作为他的封邑。刘累由此又称“御龙氏”。   但因为刘累养龙的技艺还不很精湛,因此没过多久便死了一只龙。刘累怕孔甲怪罪,就灵机一动,把死龙做成了美餐,献给孔甲享用,由此深得孔甲喜欢,重重奖赏了他。未曾想,数日后孔甲又让他再做如前次的美餐,刘累怕再难蒙混过关,于是携家眷乘夜逃走,到河南鲁山躲了起来,从此,刘累世代定居此地,成为中原刘氏最早、人口最多的一个家族,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祁姓刘氏的来源。   而今,在河南鲁山地区仍有“尧山”、“尧祠”、“大龙山”、“豢龙城”等地名,在鲁山故城南有刘累墓,在偃师县南有刘累城,还有刘聚、刘亭、刘水、刘涧等地名。其中的“刘聚”就是现在的河南偃师县的刘庄。   在御龙氏刘累的后裔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御龙氏、豢龙氏、扰龙氏等,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龙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龙氏。该支龙氏与刘氏、留氏同宗同源。 &nbsp   第五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左师触龙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触龙,是商王朝末期纣王之臣,为左师。   左师,就是站在朝堂左边(东边)的列班文官,以政为要。进入春秋晚期以后,左师成为一种冗散之官,以优待奉养对国家由巨大贡献的老臣,就如同今天的顾问委员会。   在触龙的后裔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触龙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龙氏、触氏、角氏、虫氏等。 &nbsp   第六个渊源:源于传说,出自上古神话传说五龙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五龙氏,是上古的神话传说,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纪黄帝有子五人,号五龙氏。”   相传三皇之一有“人皇”,唐朝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描述:“人皇九头,乘云四,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   按史籍《汉唐地理书钞》辑《荣氏遁甲开山图》的记载:“人皇兄弟九人,生于刑马山,身有九色”,当是其所本。   人皇后来生有兄弟五人,老大叫皇伯,老二叫皇仲,老三叫皇叔,老四叫皇季,老五叫皇少。这五人共同治理天下,各治一方。他们乘坐着五条飞龙,故曰五龙氏。五人乘龙上下往来巡视,推行无为而治的方针管理天下。在古代上郡的肤施(今陕西延安)有一座五龙山,据传就是五龙氏诞生的地方。   在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这五兄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称号为姓氏者,称五龙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龙氏。 &nbsp  第七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祖龙始,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祖龙始,复姓祖龙,是春秋晚期的齐国人,与孔子是同时代之人。   在典籍《孔丛子》中记载:“齐临淄有祖龙始,一云,必其祖为龙氏,子孙因以祖龙为氏。”   在祖龙始的的后裔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祖龙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龙氏、祖氏。 &nbsp   第八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战国晚期,各诸侯国因历年的彼此争战,皆疲惫不堪,各呈衰落,而此际楚国竟能一举灭掉文化历史悠久的鲁国,堪称战国大事。   周郝王姬延五十三年(楚考烈王熊完元年,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任命黄歇为令尹,封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当时黄歇著称“战国四公子”之一,所得封地与鲁国之境接壤。因此在第二年,黄歇乘秦、赵两国对峙,且齐国无力干预之际,突发大兵攻打鲁国,鲁顷公姬雠仓皇不及,大败且损失惨重,国势愈加衰败。到了楚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5年),黄歇再次发兵攻打鲁国,并于楚考烈王九年(公元前254年)彻底灭了鲁国。   实际上,从当时各国形势看,楚国灭鲁国,也只是黄歇善于应变的见机而为之举,并非楚国国势的强盛。黄歇一味打击齐、鲁两国的政策,已极大地激怒了齐国,灭鲁国之后,齐、楚两国关系更加紧张。因此,黄歇的攻鲁灭鲁政策并未给楚国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与齐国结怨,使自己陷于完全的孤立被动地位,是战略上的严重失算。   楚国在灭了鲁国之后,楚考烈王将鲁国之地大肆分割,随意分赐予诸多大夫及贵胄、功臣。他将一个大夫的食采封于龙邑(今山东泰安龙乡),其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龙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齐鲁龙氏。 &nbsp   第九个渊源:源于复姓,出自西汉时期隐士龙丘萇,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在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姓氏急就篇·下》中记载:“龙丘氏,吴郡,汉时博士,龙丘长。”在典籍《广韵》中也记载:“汉有吴人龙丘苌,隐居不屈。”   在史籍《后汉书·循吏·任延传》中记载:“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志不降辱,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吏白请召之,延曰:‘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原宪、伯夷之节,都尉埽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延辞让再三,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   这位博士的实际姓名已经无考,因憎恶王莽篡政,弃拒为官,隐居于龙丘,因称龙丘苌,在史籍《通志》中亦称作“高士”。   龙丘苌,公元前76~公元24年,西汉末年太末县人,隐居龙丘山脚下(今浙江宁波北仑大契镇和柴桥镇之间九峰山),以西周时期太史令苌弘为榜样,因称龙丘苌,耕稼为生。龙丘苌好学博问,以德行和学问知名于世。他与当时名流严子陵、钟离意等名士为友,名传四方。王莽篡汉之后,属下四辅(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三公(司马、司徒、司空)等屡次征召龙丘苌,他均不予理睬。   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二十一岁号称“任圣童”的任延出任会稽都尉,他十分敬贤礼士,其属官便建议请召龙丘苌。任延说:“龙丘苌先生躬履德义,有古高士之风。我亲自去洒扫门庭,尚怕损其名节,召之不可。”乃请功曹(总务长)修书奉谒,并经常送医送药。如是经年,龙丘苌深受感动,乃乘车诣府。任延礼敬备至,尊请龙丘苌出任会稽郡的仪曹祭酒(职掌教育)。后龙丘苌因病辞归,不久去世,终年一百岁。任延亲临隆重祭奠。   龙丘苌多年隐居九峰山,山因人而出名,故又名龙丘山。唐朝时期因此改太末县为龙丘县,后又改龙丘游县,都因龙丘苌而命名。民国时期,龙游名人余绍宋(《浙江通志》总纂)认为:龙丘山是龙游祖山,在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设立汤溪县时,把龙游县的龙丘山划给汤溪县是有背龙游县民意的,因此他曾数次请求浙江省民政厅长阮毅彧(时任金华专署专员)把龙丘山重新划归龙游县。然而当时阮毅彧则因抗日战争爆发,无暇顾及,此事遂寝。   在龙丘苌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其称号为姓氏者,沿袭称龙丘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龙氏、丘氏,是为浙江龙氏。 &nbsp   第十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西汉时期古牂牁地区龙氏,属于以图腾信仰为氏。   据史籍《华阳国志》记载,西汉时期,牂牁地区氐羌民族的大姓中即有龙氏,是战国时期南迁氐、羌民族的分支,先为游牧民族,视马如龙,并以龙为氏族部落图腾,因以为汉化姓氏,称龙氏。   牂牁郡,治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六盘山地区,因此该支龙氏是为黔桂龙氏。 &nbsp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西羌族,出自南北朝时期西羌伏侯龙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中国姓氏集》中记载:“后周时有大将军伏侯龙恩。”   伏侯龙氏,属于古西羌民族的一支,在鲜卑拓拔部侵占西北地区后,曾长期被拓拔部所控制。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伏侯龙氏亦随之改为汉姓伏氏。北魏孝文帝病逝之后,北魏王朝大乱,许多鲜卑、慕容、氐、羌民族又纷纷改回原姓。   然而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影响深远,很快,北方少数民族以鲜卑、慕容二部为代表,迅速融合于汉族等其他民族,姓氏的汉化仍旧因循下去,伏侯龙氏不但依旧改为汉姓,而且在宋朝以后还分衍有伏氏、龙氏、侯氏三支。 &nbsp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南北朝至唐朝时期西域国君,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北史》记载:焉耆国(今新疆焉耆)、西域且弥国(今新疆昌吉、玛纳斯),其君王皆为龙氏,世代因袭之。   焉耆国国王龙会的后裔族人,后归奉伊斯兰教,成为回族龙氏的先祖。今回族龙氏主要分布的宁夏、云南等地。 &nbsp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古老的蒙古贞部落中,有一支龙氏,其姓源自地名汉化。蒙古贞部落,史书称蒙郭勒津,是北方蒙古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个勤劳智慧的民族。早在明崇祯中期,蒙古贞部落即归附于后金政权,在明崇祯十年(后金天聪九年,公元1637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在其聚集地设置土默特左翼旗,以旗制行政机构掌管蒙民事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贞部落族人创造和发展了蒙古贞地名风俗文化。在今辽宁省阜新市蒙古贞部落世居地,多有以蒙古语命名之地。在老河土乡,即有蒙语地名“敖伦胡度格”,汉义“多井”,汉译音即为敖龙(敖伦),其地居民在清朝时期即有以地名为汉化姓氏者,称敖龙氏、敖伦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龙氏、敖氏,世代相传至今。   另外,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揆龙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uilong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揆龙氏,所冠汉姓即为龙氏、夔氏等。 &nbsp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普米族、哈尼族、彝族、侗族、瑶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龙氏族人分布,其或以氏族图腾为姓氏,或依汉族融入取汉姓,或因改土归流运动而承受汉文化为汉姓。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nbsp 得姓始祖  晏龙、奢龙、董父、刘累、触龙、龙丘苌、龙会。 &nbsp迁徙分布  龙氏是古老而多民族的姓氏,华夏子孙多以龙、凤而豪,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龙氏名列第八十五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四十四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2%左右。   龙氏发源地主要为河南、山西、湖北三省。由于龙氏支派较多,故而分布较广,这一特点使得龙氏族人迅速地向四周地域扩展繁衍开来。   约在汉朝时期,甘肃和湖北、湖南省境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间地已是龙氏族人繁衍的三大中心。此期,蜀中(今属四川)有龙氏迁入者,后又南迁至贵州,形成四大姓氏(龙、傅、尹、董)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龙氏族族人为避战乱而南迁,促使了南方龙氏人口数量的增长,这次迁徙也为后来江南龙氏发展势头盛于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史籍《北史》记载:“且弥王、焉耆国王皆龙氏。”焉耆国为西域小国,龙会当政时,曾击败龟兹王,一时葱岭以东,皆率服,其子龙熙在位时,投降后凉,遣子入侍,渐与汉族相融。唐宋时期,八番中的龙番,酋长皆龙氏,后分为大龙番、小龙番安抚司,养龙坑、谷龙、上龙长官司,安龙土千户。   宋、元时期,龙氏族人出现了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南迁,促使南方龙氏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   明、清时期,上述“龙番”各分支发展成为“龙家”,渐与汉、布依、水、苗各族相融。   从龙氏族人历史演进过程来看,这一过程,即体现着北方龙氏与南方各族相融,又体现着少数民族龙氏与汉及其他各族相融。就在这一步步的相融中,龙氏完成了遍布华夏的历史旅程。   今日龙氏族人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等省为多,这四省龙氏人口约占全国龙氏人口的70%左右。 郡望堂号郡望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十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期的遗迹四十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国蜀郡太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迄今两千二百余年历史。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秦朝时期,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时期恢复武陵郡,汉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湖南淑浦)又迁往临沅县。汉顺帝阳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今湖南常德鼎城区断港头城址村)。三国时期,常德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唐朝时期,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元朝时期,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永定五县。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设常德专区,专署驻常德县。辖常德、临澧、澧县、安乡、南县、华容、桃源、慈利、石门等九县。1950年由常德县析置常德市,由澧县析置津市市。常德专署驻常德市,辖两市、九县。1952年原益阳专区所属益阳市及益阳、沅江、安化、汉寿、桃江(驻桃江镇)五县划入常德专区,辖三市、十四县。1953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辖。1958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划归常德专署领导。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县领导;益阳市交由益阳县领导;津市市交由澧县领导。1961年常德县领导的常德市、益阳县领导的益阳市、澧县领导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专署领导。1962年将益阳市及益阳、华容、沅江、南县、安化、桃江等六县划归益阳专区,常德专区辖两市、八县。1963年撤销津市市并入澧县,常德专区辖一市、八县。1970年常德专区改称常德地区,地区驻常德市,辖常德市及常德(驻常德市)、临澧、澧县、安乡、汉寿、桃源、慈利、石门等八县。1979年恢复津市市,常德地区辖两市、八县。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8]18号),撤销常德地区和常德县,常德市升格为地级市。常德市设立武陵、鼎城两区。武陵区的范围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县的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门桥四个镇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岗、河洑、芦获山五个乡;原常德县其余的三十六个乡镇为鼎城区的行政区域。常德市辖桃源、石门、灃县、汉寿、慈利、临灃、安乡七县。津市市由省直辖。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撤销常德地区建省辖常德市。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武阳郡:隋朝将魏州改为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大名),唐朝又改为魏州。相当今河北大名、磁县、涉县、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冠县一带等县地。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武昌郡:三国时期曹魏、孙吴两国各置江夏郡。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三国吴孙权分江夏、豫章、庐陵三郡之地,设置武昌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不久改名江夏郡。曹魏时期江夏郡的治所在上昶(今湖北云梦)。晋朝灭孙吴后,还治旧地,晋朝太康初年又改为武昌郡,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长江以南,嘉鱼、咸宁、通山等县以东和江西九江、瑞县等市县地。南北朝时期宋国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黜,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堂号  武陵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武阳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武昌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八德堂:源自后汉龙述,字伯高,为山都长官。马援给他侄子一封信,劝他侄子学习龙述的两句话:“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谨约节俭,廉公有威。”马援称这是龙述的“八德”。皇帝知道了,提拔龙述为太守,说他“堪为世人师”。   世师堂:同八德堂。   敦厚堂:同八德堂。   经德堂:清朝龙起端著《经德堂文集》,他的书房叫“经德堂”,其后裔因之。   敦伦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勤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孝堂:资料有待补充。   纳言堂:资料有待补充。   遗安堂:资料有待补充。   厚慎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思成堂:资料有待补充。龙姓家谱文献&nbsp()(1782)&nbsp&nbsp()(1812)&nbsp&nbsp()(1839)&nbsp()(1876)&nbsp&nbsp()(1878)&nbsp()(1895)134&nbsp&nbsp()(1925)&nbsp&nbsp()(1927)&nbsp&nbsp()(1938)&nbsp&nbsp()(1925)&nbsp&nbsp()(1935)&nbsp&nbsp()&nbsp&nbsp()(1887)&nbsp&nbsp()(1882)&nbsp&nbsp()(1921)&nbsp&nbsp()(1907)&nbsp&nbsp()(1794)&nbsp&nbsp(1932)&nbsp&nbsp()(1902)&nbsp()(1670)(1922)&nbsp&nbsp()(1922)&nbsp&nbsp(1894)&nbsp&nbsp()(1916)&nbsp&nbsp(1901)&nbsp&nbsp()1993&nbsp()(1922)&nbsp&nbsp(1745)&nbsp&nbsp(1942)&nbsp&nbsp(1912)&nbsp&nbsp&nbsp(1934)&nbsp&nbsp&nbsp&nbsp(1916)&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龙姓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源自上古;  望出武陵:全联典指龙氏的源流和郡望。&nbsp  伯高敦厚;  经德文章: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京兆人龙述,字伯高,光武帝时任山都长,大将马援在《戒兄子书》中说:“龙伯高敦厚而周密谨慎,不妄加议论,生活节俭,廉洁公正而有威信。我很喜欢他、看重他,希望你们都向他学习。”光武帝看了马援的这封信,提拔龙述任零陵太守。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临桂人龙启瑞,字辑五,号翰臣,道光年间进士,官至江西布政使,著有《经德堂文集》。 &nbsp  图传来鹤;  梦应成龙: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龙镯,字琢成,乾德年间官邠州太守,有惠政,百姓们视他如父母。一天,一群白鹤飞来,从早到晚不离开,州人绘《来鹤图》称颂其德政。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龙起,相传曾在梦中乘龙腾空而起,回头见有络驼在身后。后来登第,排在他后面的人叫驼起。 &nbsp   五言通用联:   日射风平第;  星交龙宇长: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龙太初,曾以诗人名义拜见王安石。当时在座的郭功父叱责他:“相公(指王安石)面前,你怎敢自称诗人!”又令他写《沙诗》。龙太初写道:“茫茫黄出塞,漠漠白铺汀。鸟去风平篆,潮回日射星。”郭功父看了很是佩服。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龙澄,相传他在瀼水游玩,在水中发现一个石盒,得到玉印五牧,印上文字如星霞,旁边人个形貌怪异的人。只听那人说:“我是九天使者,这石盒、玉印是上帝的宝物,请放回原处。”龙澄大惊,照他的话做了,再看,石盒已经不见了。     兄弟两诗伯;  父子三画家:上联典指朝时期的龙襄,龙膺兄弟二人,均善诗赋,有《九芝集选》。龙襄、龙膺,武陵人。龙膺官太常侍卿。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龙章及其子龙显、龙渊,父子三人均善画虎。是当时有名的画家。龙章栎阳人。画虎“命笔成于一挥,识者惊赏之”。相传,他平生所画,止有六虎。其二子皆有父风。 &nbsp  反帝反封建;  新年新国家:此联为龙生撰书春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nbsp   七言通用联:   龙女得柳生偕老;  贤人以孟氏始传:上联典指唐朝时期李朝威的传奇小说《柳毅传》中人物洞庭龙女,遭夫家虐待,书生柳毅帮她脱离苦难,几经波折, &nbsp  在昔曾绵科甲第;  中兴复振博师家:在江西省永新县在中乡在中村有一栋古祠堂:“在中龙氏宗祠”,号“忠勤堂”。祠堂长29.7米,宽11.6米,高20米。祠堂由前、中、后三栋相连,相接之处有两个天井,前天井长2米、宽1.5米,后天井长1.7米,宽1.2米。正面回廊、洞开三扇双合大门,后栋的左右两侧各开一扇双合拱门。砖瓦木质结构、造型古雅,建筑美观,工艺精致。堂内宽敞明亮,四季阳光普照,清凉气爽。大门正中柱梁,楷字体悬挂着这副楹联。据乾隆二年,龙氏族谱载:“忠勤翁,讳升之,字子崇、号禹山(公元年),出身儒林,宋嘉定三年始,先任潮洲监仓,转福州帅干,再升任浙漕赋魁。宋理宗年间著有《中兴政要帝学增释》二百卷,授通直郎、史馆校勘等职。宋理宗未登位前,翁授学于宋理宗潜邸,宋理宗登位后,念甘盘旧学之臣,特追赠太师,赐谥号“忠勤”,并诏命在学立碑,在家乡立祠,以劳其勋。尽菅如此赐封,然宋理宗认为褒宗先生,犹以为未足,后又下诏宫其子孙。可子孙宁可清守祠墓,不愿做官。在中故有“欧隐”之名。七百五十余年过去了,而宋理宗皇帝赐谥号“忠勤公”,并诏命立祠于家,赐匾书“特赐忠勤祠”,完整无缺,依然无遣,悬挂祠内。 &nbsp   八言以上通用联:   虞舜大臣,子孙繁衍;  雷阳望族,瓜瓞绵延:此联为安徽省望江县县城龙氏宗祠联。上联典指龙氏的起源。下联典出本支龙氏情况。 &nbsp  日射风平,映诗人之警句;  星交龙字,徵异兆于科名: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龙太初事典。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龙澄事典。 &nbsp  祠宇维新,桂树永荣龙氏族;  山川挹秀,卿云常护状元门:此联为安徽省龙氏宗祠联。“状元”,典指清朝时期的桐城人龙汝言,字锦珊,嘉庆年间中一甲一名(状元),历官修撰、内阁中书,著有《赐砚斋集》。 &nbsp  风篆日星,功父搁吟哦之笔;  敦厚周慎,伏波示愿效之书: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诗人龙太初的事典。龙太初以诗人名义谒王安石,安石与郭功父坐。功父坐。功父叱曰:“相公前改称诗人?”令赋《沙》诗。龙答曰:“茫茫黄出塞,漠漠白铺汀。鸟去风平篆,潮回日射星。”郭惊为之搁笔。下联典指汉朝名人龙伯高事典。龙姓名人龙姓历史名人  龙叔:又名龙子,孟子曾因其贤而推荐给滕文公&  龙且:(公元?~前203年待考),著名秦末西楚将领。龙且官拜先锋,后封大司马。 他勇猛善战。韩信击齐,西楚霸王项羽派龙且率军往救,与韩信夹潍水为阵。韩信阻壅水上流,引兵半渡,佯败还走,龙且奋力追击,韩信决上流堤,水大至,龙且遂为其所击杀。
  龙述:(公元前1~?年待考),字伯高;扶风京兆人。著名东汉大臣。东汉时初任山都长,汉建武年间(公元49年)为零陵太守,家武陵,龙氏因以武陵郡名。
  龙勉:(公元130~?年待考),祖藉河北钜鹿,汉时官于秦,子孙定居扶风京兆。 汉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任程邑学长。&  龙会:焉耆国王,消灭龟兹,统一葱岭以西,其子龙熙后来投降西凉吕光&   龙庚:(公元807~?年待考),字西仲。著名唐朝官吏。唐开成年间(公元838年)举人,自道州出任江西庐陵吉水丞,时芝巢义举,道梗难归,父子孙曾避居永新莲塘,为永新肇基一世祖。
  龙况:(公元860~916年),字景荀。著名唐朝大臣。唐龙纪元年(公元889年)任大理事十五评事。卒唐天佑十三年(公元916年),葬盐堆岭,有诗云:“富贵千百世,居分亿万家,子孙流出外,永远有声华”。生有五子,皆显贵。
  龙琰:(生卒年待考),字太初,著名宋朝诗人。北宋元符(公元1099年)举人,任安远尉。
  龙镯:(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大臣。宋乾德年间州太守,有惠政,深得民心,当地百姓绘《来鹤图》颂其德。
  龙燮:(生卒年待考),望江人(今安徽望江)。著名清朝著名戏剧家。 著有《琼华梦》、《芙蓉城》等,颇称于时。
  龙太初:(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诗人。 曾以诗人名义拜见王安石,并作《沙诗》一首,赢得王安石赞许。
  龙禹官:(生卒年待考),字相丞。著名宋朝将领。北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被封为南昌节度使。又封为湖南安抚招讨使,平定楚苗之乱。病故营中,追封为南平侯,谥忠武,并赐“湖湘世家”称号。
  龙仁夫:(生卒年待考),吉安人(今江西吉安)。著名元朝学者。浙江儒学副提举,著有《周易传》一书。
  龙子贤:(公元?~1546年待考),苗族;贵州铜仁人。著名明朝苗族起义军首领。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率铜仁、平头的苗族人民起义。明廷调湖广官兵六万、贵州官兵四万进行围剿,但龙子贤率三千苗族武士越斗越勇,势力不断扩大,遍及湖广、川、贵三省。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龙子贤率苗民起义军破印江县、又破石阡县,火烧思州府。后在官府剿抚兼施的手段下,历时十五年的黔东北苗族人民起义失败,龙子贤被诱杀。
  龙许保:(生卒年待考),苗族;贵州铜仁人。著名明朝农民起义军领袖。率众起义与官军对抗十余年之久,与龙子贤一起攻破印江、思州、石阡等城,后遭镇压,被俘遇害。
  龙膺:(生卒年待考),字君御,一字朱陵;武陵人。著名明朝文学家。约明神宗万历十年前后在世。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进士。官至南京太常寺卿。所作诗赋颇多,兄襄为之选,取卷首有《九芝赋》,名曰《九芝集选》,凡十二卷。工曲,有《蓝桥记》传奇等。
  龙文彬:(生卒年待考),江西永新人。著名清朝学者。同治年间进士,《周易绎说》、《永怀堂诗文钞》、《明会要》等为其所著。
  龙燮:(生卒年待考),字理侯,一字二为,号石楼,亦号改庵,又号雷岸;望江人。著名清朝大臣、戏曲作家。约清圣祖康熙十年前后在世。清康熙中期举博学鸿词,授检讨。左迁大理寺评事。官至中允。有诗名,与王士祯、庞皑等唱和。亦工词曲,所作《琼花梦》传奇、《芙蓉城》杂剧等,颇称于时。
  龙汝言:(生卒年待考),字锦珊,安徽桐城人。著名清朝大臣。清嘉庆年间中一甲一名(状元),历官修撰,继任内阁中书。著有《赐砚斋集》。
  龙汝元:(公元?~1859年):直隶宛平人(今北京大兴)。著名清朝将领。行伍出身,曾从河南巡抚英桂镇压太平军,历任游击、参将。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升大沽协副将,助僧格林沁加强天津海防。次年英法联军挑起第二次大沽之战,他坚守北岸前炮台,手燃巨炮,重创敌舰,卒中炮阵亡。
  龙启瑞:(公元):字辑五,号翰臣,临桂人(今广西桂林)。著名清朝学者。清道光年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在籍开办团练。后历任江西学政、江西布政使。著有《经德堂诗文集》、《小学高注补正》等。 龙姓近现代名人  龙泽厚:字积之,广西临桂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清光绪年间优贡。以知县引见,在广州从康有为学,为万木草堂学长。 曾参加桂林圣学会、上海强学会、上海不缠足会、上海中国国会和自立军起义。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因为参加 《苏报》工作,被清政府勾结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逮捕。 曾主持旧金山《文兴报》。后为上海天游学院教务长。编有《南海先生上书记》。
  龙鸣剑:(生卒年待考),原名龙骨珊,号雪眉;四川荣县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龙鸣剑幼年在本乡读私塾,后游学嘉定。1905年,龙鸣剑入成都优级师范学堂学习,因抨击时政,被学堂斥退。1906年,龙鸣剑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法政科学习,不久加入同盟会,积极投身于民主革命。1907年末,龙鸣剑在吴玉章主办的《四川》杂志上发表《党祸论》,深刻揭露清廷兴党狱、残害革命志士的罪行。1908年冬,龙鸣剑回国,在云南从事革命活动。次年春回川,在成都创办法政学堂作为同盟会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不久被选为四川谘议局议员。1911年夏,四川保路运动进入高湖,冬与王天杰等同盟会员积极发动群众罢课罢市,并于8月在资州罗泉井召开会议,决定组织保路同志军进行反清武装斗争,把保路运动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9月,率保路同志军攻打成都,与清军激战大小二十余次,每战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后因弹药缺乏,装备悬殊,乃改攻嘉定、叙府。11月,冬在行军途中病逝于宜宾县农村。
  龙潜:(公元年),江西永新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福建独立团、军委直属队、军委干部团特派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五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兼军法科科长,新四军第二师政治部锄奸部部长,淮北行政公署公安局局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苏皖边区政府公安总局局长兼淮阴城防司令员,华东军区后备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教导师政治委员,南京市公安局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南京军区防空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军区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军区军事法院院长,浙江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河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2年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九岁。
  龙飞虎:(公元年),江西永新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29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八军第六师第七团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一方面军保卫局侦察科长等职,先后参加了进征赣南、回守井冈山、攻占长沙等战役战斗和中央苏区第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驻太原、南京、武汉、桂林、重庆办事处副官、科员、科长等职,长期从事中央首长的安全保卫工作。“西安事变”爆发后,他任周恩来同志随从副官,负责警卫工作,胜利地完成了任务。1945年8月,毛泽东主席率代表团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他负责谈判期间的警卫安全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任毛泽东主席处行政秘书兼中央纵队一大队大队长,保证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安全。1947年起,先后任中央纵队第一大队大队长,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第二十八师第八十二团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二十八师副政治委员等职,指挥部队参加了著名的睢杞、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福州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军副政治委员,福建军区后勤部部长,福州军区后勤部部长,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州军区后勤部部长、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等职,对福建沿海的海防建设有重要建树。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日因病在福州逝世,终年八十五岁。
  龙开富:(公元年),湖南茶陵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编入工农革命军。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总政治部通信排长,中央军委警卫团连长兼连政治指导员,红以军团炮兵营政治委员、军团第四科科长,中央军委直属政治处主任。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警卫营营长、商业管理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西军区后勤部部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后勤部部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四军后勤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后勤部第二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修补代表,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九岁。
  龙书金:(公元年),湖南茶陵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参加农民赤卫队,1930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政卫连班长、排长、连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以及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连长、副营长、营长、副支队长、团长,山东纵队鲁北支队队长,第一一五师教导第六旅第七团团长,冀鲁边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山东渤海军区副司令员、副师长等职,带领部队深入敌占区开展游击战和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大宗家、侠河村、王家楼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7师副师长,东北野战军第十七师师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副军长、军长等职,参加了东北夏、秋、冬季攻势,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平津、渡江、湘赣、广东、粤桂边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参加指挥解放海南岛战役。海南岛解放后,他历任军长、海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某军军长、广东省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广东军区司令员兼广州市警备区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等职。他坚持从严治军,为加强部队的全面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和巩固国防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九十三岁。
  龙炳初:(公元年),江西莲花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六军团第四十九团政治处干事。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九旅第七一八团特派员,第四支队政治委员,南下支队第三大队副政治委员,第九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第五师第十五团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天水步兵学校政治委员,甘肃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一岁。
  龙振彪:(公元年),江西永新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为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电台报务员,第六军团电台队长,红四方面军第4军电台队长,红二方面军第六师电台队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圆满完成了无线电通信任务。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八旅电台队长,湘赣川黔省电台队长。组织所属人员高标准地保证了作战、谈判等任务的通信联络畅通。   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电台队长,晋绥军区司令部通信科副科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通信科科长,西北通信联络处兼西安军管会电讯处处长兼西安军管会电讯处处长。领导通信人员出色地完成了西北、东北战场特别是西北战场的作战通信保障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司令部通信处副处长,通信学校、高级通信学校校长,通信兵学院院长,总参谋部通信部副主任,总参谋部通信部顾问等职。为我军通信兵现代化建设和通信兵院校的创建、发展作出了贡献。是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六岁。
  龙道权:(公元年),江西永新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五团通信员、宣传队长、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营政治教导员,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第一○二团特派员,第十三师特派员,红五军团保卫局第二科副科长,大金省保卫局代局长等职,参加了苏区“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保卫部第二科副科长,第二分校政治部保卫科科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第三团政治委员,第一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等职,率领部队多次参加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军区第二纵队第四旅政治委员,第十九兵团第六十三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大同、正太、青仓、保北、清风店、察南、平津、太原、扶眉、陇东等战役战斗和解放兰州、宁夏之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政治委员,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斗。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政治部主任,武汉军区空军政治委员,广州军区空军政治委员等职,是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八十七岁。
  龙福才:(公元年),江西永新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参加少先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第三军第九师机枪连副指导员、指导员,参加了攻打吉安的战斗。1932年任红三军第九师军医处政委、参加了著名的兴国、水口、草台岗战斗。1934年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直属队总支书记,1935年任红一军团第一师卫生部政委。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到红军大学学习,后在抗大校务部担任总支书记、指导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四后方医院政委、八路军卫生学校政委。1939年任八路军总政治部考察团干部室组长。1940年任延安军政学院大队指导员。1941年任冀中军区警备旅政治部主任,参加了1942年冀中“五一”反扫荡,年底任警备旅代政治委员。1944年任晋绥军区第六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晋绥军区第六军分区副政委,领导了忻州土改工作。1948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七纵队第十二旅政委,1949年任第一野战军第七军第二十师政委,参加了著名的晋中、太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7训练基地政治委员,华东军区防空部队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参谋长。   1955年 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五十六岁。  龙济光:(1868年-日),字子诚(紫宸),中国云南蒙自人,彝族。清末民初军阀,曾任广西提督,广东安抚使、都督兼署民政长,两广巡阅使。  土司出身,初办团练,被任为云南广南县弄汪地区续备营补用同知。1903年率部入广西,参与镇压百色地区的反清运动。不久,升任广西右江道。到1911年时,升任广西提督、新编陆军第二十五镇统制。  1911年4月广东广州爆发黄花岗起义,龙率“济军”(以云南兵为主)进入广州。辛亥革命时,被迫与两广总督张鸣岐一道宣布广东独立。1912年袁世凯令龙率全部“济军”由广州调驻广西梧州。  1913年7月爆发二次革命,广东宣布独立。袁世凯任命龙济光为广东宣抚使,率部进入广东镇压,后加任为广东都督兼民政长,在广东实行白色恐怖统治。1915年7月遭到革命党人锺明光暗杀,险些毙命。  1915年12月爆发反袁护国战争,派其兄龙觐光率部经桂攻滇,被滇桂护国军击败。1916年1月至3月,龙济光先后镇压朱执信、陈炯明等在广州、惠州等地的武装起义。日被迫宣布广东独立。12日,龙在广州海珠岛水上警署邀请各界代表,召开广东独立善后问题会议,会议中,当谈及军队改编问题时,发生严重争执,龙的警卫军统领颜启汉和袁世凯在粤代表蔡乃煌突然开枪,将护国军代表汤觉顿、谭学夔等当场击毙。是为“海珠惨案”。龙竟然将事件起因歪曲为双方“言语冲突,开枪互击”。6月6日袁世凯死。7月滇桂护国军和广东民军发动进攻,龙部败退。7月6日北京政府任命广西护国军陆荣廷为广东都督,朱庆澜为省长,任龙济光为两广矿务。10月,龙率余部退守琼州(今海南岛)。  1917年7月张勋复辟,解散国会。孙中山由上海乘海军军舰南下广州,并号召国会议员南下,开展护法运动。段祺瑞击败张勋回京后,欲武力统一中国,调动北洋军进入川、湘等地。并于11月8日,任命龙为两广巡阅使。龙亲率2万余人在阳江一带登陆,向广州方向推进。护法军政府组织讨龙军予以反击,于1918年年4月将龙击败。龙弃军逃往北京。之后段祺瑞拨发枪械,让他在天津编练振武新军,号称“龙军”,图谋有朝一日打回广东。1920年7月爆发直皖战争。直、奉两系联合反叛段祺瑞,段令龙部协同作战。开战不久,龙军被奉军全部缴械。从此龙济光一蹶不振,于日病死北京。&  龙云:(日-日),云南昭通人,是中华民国时期割据云南的地方军阀、滇军将领,云南省政府主席。字志舟,原名登云。彝族人,彝名纳吉鸟梯。  龙云早年参加过反清革命,1911年加入滇军,1914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第4期,入云南都督唐继尧部,为唐所赏识,被唐从下级军官逐步提拔为侍卫队长,直至滇军第五军军长。  1927年龙云与胡若愚等策动“二六政变”迫使唐继尧下台,之后在与胡若愚争夺云南统治权的斗争中获胜,1928年被国民政府正式任命为云南省主席,至1945年,共主政云南17年,被称为“云南王”。  抗日战争期间,云南地处后方,但龙云先后派遣滇军20多万赴抗战前线,参加了包括“台儿庄战役”等二十多次战役,伤亡10多万,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1943年-194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委派时任南方局宣传部长的华岗,到云南与龙云联络,试图争取其支持中共,双方建立了长期的沟通,后因1945年10月蒋介石突然解除其武装被软禁而告终,但为后来龙云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府奠定了基础。&  日,龙云部冒充土匪,抢劫美国军械,美国因此一度不发中国武器,蒋介石极为愤怒。  抗战胜利后,日中央军杜聿明部猛攻留守昆明的云南部队,迫其缴械投降,并包围五华山云南省省政府,10月6日,龙云无奈之下飞赴重庆出任“军事参议院院长”的虚职。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龙云被安排在中央路156号洋房居住。不久,军事参议院取消,龙云被任命为新成立的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日,在陈纳德等人帮助下,龙云乘C-47运输机从南京到达广州,并乘船到达香港,结束了三年两个月的软禁生活。  1949年从香港赴北京,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府,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曾出访苏联、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  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龙云因批评时事被划为右派,1962年在北京去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在石林上的题字也被刮掉。1980年其右派问题被平反,之后,其在石林上的题字又被放在石林上。&  龙厚生:(),湖南省永兴县人,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革命烈士。&  :(公元年),彝族,原名登云,字志舟,彝名纳吉鸟梯;云南昭通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他自幼习武,还是个武术高手。   原为唐继部将,1927年胡若愚等发动兵变改组省政府成功,龙云相继任云南省常务委员员主席、第三十八军军长、云南省政府主席。   日晋升二级陆军上将军衔,日担任剿匪军第二路军总司令,后历任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十三路军总指挥,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主任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昆明行营主任,、滇黔绥靖公署主任、滇黔剿匪总司令、中国陆军总部副总司令,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方面军总司令,战略顾问委员会代主任、云南省府主席等职。   从1937年12月起,云南省政府开始组织修筑滇缅公路,由昆明、下关、保山、龙陵、畹町出境,连接缅甸腊戍。为尽早修通滇缅公路,云南省政府征调民工,每天投入民工达十五~二十万人。经八个月的艰苦奋战,至1938年8月底滇缅公路中国段959.4公里全线通车。为修筑滇缅公路,民工伤亡一万三千余人。滇缅公路通车后,平均每月数千吨武器和其他物资运入,为全国抗日作出极大贡献。   日,日寇入侵云南畹町,4日占领龙陵,10日腾冲沦陷,至1943年初,日寇占领了滇西三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龙云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全力支持中央军在滇西的对日作战,以省政府的名义号令全省人民和各级地方政府,支持滇西抗击日军的入侵。同时要求滇西各级政府组织自卫,展开游击,协助中央军打击敌人,并听从中央军指挥官的指挥。日收复畹町,日寇被全部赶出滇西,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个将日寇赶出国土的省份。   1950年1月,龙云赴北京。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等职。1957年,龙云在“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日,龙云在北京病逝,终年七十九岁。1980年7月中共中央为其平反昭雪。 &  龙天武:(公元?~1983年),湖南石门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抗战时期,历任团长、旅长、新编第六军第十四师师长等;1947年冬,任新编第三军军长等。 1949年,龙天武逃往台湾,到1983年3月在台北默默病逝。 &   龙 韬: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民国政府国防部高参。 &  龙 矫: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整编第七十三师副师长。 &  龙幕韩: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三十六师师长。 &  龙叔平: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整编第六十六师第十三旅参谋长。&  龙永图:前中国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龙新民(1946年9月~),湖南衡阳市祁东县人。1973年12月入党,1969年7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研究生毕业(中央党校培训部),主任记者。2001.03——2005.12 北京市委常务副书记、市委党校校长。2005.12——2007.05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党组书记兼国家版权局局长。 现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正部长级)。&  龙新南(1955年7月~),江西永新县在中乡人。1973年7月参加工作,197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经济师。现任新华通讯社副社长。&  龙清泉:中国举重运动员&港台  龙向荣:香港敲击乐大师  龙千玉:资深台语歌手  龙应台:台湾作家  龙之光:思力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人,龙氏企业主席,龙氏创科基金创办人。全球华人五大富豪之一。  龙刚:香港导演  :台湾知名演员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词条分类[]
按学科分类:
按行业分类:
按地域分类:
开放式分类:
注释信息[]
扩展阅读[]
相关词条[]
申明:1.中文百科在线的词条资料来自网友(一些人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贡献,供您查阅参考。一些和您切身相关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健康、经济、法律相关问题),出于审慎起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2.中文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给予删除。3.如需转载本页面内容,请注明来源于www.zwbk.org
词条保护申请
* 如果用户不希望该词条被修改,可以申请词条保护
* 管理员审核通过后,该词条会被设为不能修改
注意:只有该词条的创建者才能申请词条保护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姓家谱字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