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炉十六款真品图片直径16点5,高9点5,重2点8公斤,底线部直径14点5,是真品吗

你好,我有一个宣德炉,直径只有5.5公分,底口落款就一个[宣]字,不知是真是。假_百度知道
你好,我有一个宣德炉,直径只有5.5公分,底口落款就一个[宣]字,不知是真是。假
你好,我有一个宣德炉,直径只有5.5公分,底口落款就一个[宣]字,不知是真是假。求真假。就是这个宣德炉。
这是哪个年代是仿品呀,谢谢。
您的这一个铜香炉,是典型的现代的仿古臆造品铜香炉;国内艺术品市场上比较常见,市场上一般喊价在1000元左憨贰封荷莩沽凤泰脯骏右,超过这一个价格,市场上可以大量供应的;市场上常见不法商人,拿着这样的,冒充老的铜香炉真品,高价销售,千万要注意!
可听音是好的呀,
金属的都有声音!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宣德炉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绝对假的吧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载]真品难觅宣德炉
  公元1428年的一天,明宣宗朱瞻基在看过臣僚呈递的所有图样和样品后下了一道谕旨,宣布使用暹罗国晋献的风磨铜开炉铸造宗庙祭祀所用鼎彝和内府日常炉具。
  这些样品所用的铜料都经过6次甚至12次提炼,而造型则一律根据《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夏、商、周三代和宋元名窑产品。
  当时正是宣德三年,海内升平,四方朝贡,这使宣德皇帝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亲自督促这件事以补内藏之缺。但这种铜香炉只铸造过一次,一共有3000多座。
  由于那些铜炉数量稀少,异常精美,因此在当时就十分珍贵,以至后世纷纷仿制,使“宣德炉”这个名称竟被广泛引用,成为所有铜香炉的通称。
  自1990年代以来,宣德炉就已是继宜兴紫砂壶后的艺术品市场新宠,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国的收藏者竞相高价收购,其珍品价格现在已达几十万元人民币(1美元约合8.11元人民币),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涨了千余倍。
  宣德炉开启了中国用黄铜铸炉的先河,其选料之精可以说是中国历代所有铜制品的极端。黄铜是一种会产生黄金般澄亮光辉的铜锌合金。毫无疑问,正是这一特点才使宣德皇帝龙心大悦。
  除了铜以外,铸造宣德炉的原材料还有金、银等33种矿物,这使它经过多重冶炼之后看起来与众不同。专家们说,普通的铜在经过四炼以后就会呈现珠光宝色,而即使是最劣的宣德炉所用之铜也经过六炼。
  这说明真正的宣德炉颜色卓尔不群。明代文士冒襄在所写的《宣德炉哥注》中说:“宣炉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美女子肌肤柔腻可掐。热火久,烂灿善变,久不着火,即纳之污泥中,拭去如故。”
  宣德炉有栗壳、茄皮、棠梨、褐色和佛经纸等多种色泽,其中以佛经纸色为第一,而炉体分为炉身、炉耳、炉足三部分。
  据流传至今的零星记载,当年宣德朝的臣工们共据古代名器为宣德炉绘制了117种图谱,主要包括鼎、彝、炉等,而且各器的细微之处多种多样,如耳就有朝天耳、环耳等50余种,边有20多种,口有十几种,足有40多种。
  并不是所有的宣德炉都有炉耳,但有炉耳的都位于炉身两侧,而炉身大部分没有纹饰,尽现美丽古朴的铜色和庄重的造型。
  只有少量的宣德炉在炉身敲上一些小块金箔。根据炉身造型的不同,宣德炉有圈足、三足、四足之分,并且炉壁厚重,上手有种沉甸甸的感觉。
  在宣德炉上,失蜡法铸造工艺被运用得淋漓尽致,所铸器物既无范痕又无垫片的痕迹,同时耳、足处还没有范土。不过,由于真正的宣德炉能够得以流传至今的如凤毛麟角,因此现在能见到的基本都是后来仿制的。
  仿制宣德炉自宣德炉铸成之日起就无时没有,其中的精品足以与真器媲美,即使专家也无法辨别。至今,尽管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有许多宣德炉,却没有一件能被公认为真正的宣德炉。
  20年前,南京市栖霞区龙潭镇附近出土过一件“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单框楷书款香炉,器型源自夏、商、周三代的簋式青铜器,有压手的质感且炉体上的锈色犹如老茧般厚实。但即便如此,专家也只能鉴定其为明代不可多得的一代名器。
  宣德炉最早的仿制者为吴邦佐。据说,吴邦佐是宣德时参与铸炉的要员。在宣德炉停烧后,他就召集、雇用原来的工匠自行铸冶,所做器物款字为“琴书侣”或直书其名。
  吴邦佐的宣德炉仿制品非常精良,后来历代的所有仿制者都不能与其相比。在他之后,著名的仿制者还有学道、施念峰、甘文堂、苏州蔡家、徐守索、周文甫、汤子洋和清代的巴格之等。在当代收藏家眼里,这些仿制者的私铸炉由于使世人能够得见深宫的宣德炉之貌而居功甚伟。
  除了仿制,宣德炉的伪制品也特别多,而且其中一些工艺极高,令人经常上当受骗。
  不过有一点是伪制品做不到的,就是颜色。
  专门以伪制为业的人分许多类。其中一类是先在市场上不计优劣整破地收购大批铜炉,然后再将它们放进有颜料的锅里煮五六天。这种伪作的颜色只能有3种,即瓦灰、猪肝和土红,而真正的宣德炉没有这些颜色。
  还有一些匠人比这更复杂一些,自己铸炉用颜料煮。但这种匠人在工艺上没有更多的变化技巧,所以往往在炉上敷以金点,号称“金点炉”。现在,在市场上能够见到的这类货色十有八九是如此伪制的。
  在市场上,还能见到一种黄绿颜色驳杂、看起来非常美丽的宣德炉。这一般也是伪制品,制作的方法是把旧炉磨光亮,再放在电炉上烧。
  最省力的制伪方法是将古代精良的私铸炉的款挖下来,然后另取合适的宣款铸上。这类器物不露丝毫破绽,看上去和真品一模一样。
  真正的宣德炉的款只有“宣”、“宣德”、“宣德年制”和“大明宣德年制”4种,各种字体都有,但以楷书为多,笔法自然流畅,庄重而威严。最早,有些真宣确实没有款,但流传至今,早已被各代添刻完毕,现在已绝对没有无款之物。
  在所有的古玩中,宣德炉的辨别是最容易的。真宣由于长时间随主人案磨布擦、细细珍藏,器物表面一般都有厚厚的包浆。另外,还有一些曾随主人周游阴界,经长时间的土壤酸碱侵蚀,器物表面有严重的腐蚀层。
  宣德炉的造型以古雅、浑厚为上,有耳足的比无耳足的要好。以大小而言,直径8-12厘米的炉最常见,15厘米左右的数量稍少,但价值要高。大于20厘米的炉很罕见。在同样尺寸的情况下,炉的质量越重价值越高。
  宣德炉的历代仿制品
  当代仿:
  由当时的监造者将原来的工匠再集中起来铸造的炉,虽工艺精湛,形态更为多变,但铜质不及真器,且底款字数增多,如“大明宣德五年监工部官吴邦佐造”之类。
  明代中期仿:
  铜色泛黄,器身开始铸有伊斯兰文。
  明末清初仿:
  造型灵巧,胎厚重,有暗红、橙黄等色;除大明宣德款外,有“袖云居”、“水云居”、“风月侣”等篆书方款。
  晚清民国仿:
  铜质粗、砂眼多、炉壁薄、分量轻。
  现代仿:
  有粗劣至极的,也有造型、重量与真品不相伯仲的。多用电解铜,色紫红,手摸无细糯感,而且由于用抛光机械打磨,光泽过分激烈。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星级会员评论区 (一红星及一红星以上会员以及特约评论员)
(*本网对确有鉴赏水平的会员不拘一格给与提升)
  中级会员评论区 (四绿星、五绿星会员)
  中1楼&来自藏友gmjin时间:
10:37:12&&
  真正的宣德炉是屈指可数。
  中2楼&来自藏友淘宝者时间:
20:58:41&&
  好文章.!!!!!!!!!!!!!!!!.
  中3楼&来自藏友假静雯时间:
19:35:46&&
  比重为10.6的炉?测错了吧?用的什么方法?什么样的仪器?这样的炉是宣德炉吧?
  初级会员评论区 (三绿星及三绿星级以下会员)
  普1楼&来自藏友常安时间:
  宣徳炉,绝传了吗?
  前言:
  在网络上看到几篇谈论宣德炉的文章,有篇说:「宣德炉和其同时代的仿品,现今已很难分辨。(注1)」另有篇说:「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鉴定家公认为真正的宣德炉,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中国考古学中悬案之一。(注2)」阅后,令鄙人大感诧异。一九四二年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说:「古玩中以宣炉之鉴定为最易,、、通常以为难于鉴别者,只是未见真宣耳。」难道是宣德炉在大陆已绝迹了不成?宣德炉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与使用材料,是同时代与后代任何仿、伪品所无法仿、伪的。宣德炉的特征,明明确确,清清楚楚,真伪间不存在任何灰色地带,不可能真伪难分,更不应该成为悬案。
  宣德炉的制作年代与制作数量:
  宣德炉的原铸作数量,有谓有五千多个(注3),亦有谓共一万八千个左右(注4);姑不论何者正确,一九四二年以后的研究者皆同意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的见解,认为宣德炉仅于宣德三年铸作,宣德四年以后,因”风磨铜”已用罄,即未再行铸作(古人以为宣德三年至十年,年年均有铸作)。宣德五年以后,即有仿、伪品出现,第一个仿制人可能就是曾参与宣炉制作的原工部官员吴邦佐;以后越铸越多,成为中国古代仿(伪)制数量最多的铜器,甚至连一些与宣德炉毫不相关的民间制铜器、珐琅器(注5)亦因伪称宣德年制而受到一些大博物馆的青睐与珍藏。宣德五年以后所铸的炉,不是仿宣即是伪宣;仿者打出自己的名号所仿制的炉,如甘文堂、水云居、风月侣等;伪者伪称宣德年制而不打出自己名号所伪制的炉。
  宣德炉大量消失的原因:
  宣德炉在清代已被视为稀世珍宝,一九四五年后,已成无价珍宝,有钱也买不到了。其突然消失的原因(注6),鄙人在史书中发现乃明末李自成的销毁(注7)。据【明史】卷三百九载:「自成至,悉镕所拷索金,及宫中帑藏器皿,铸为饼,每饼千金,约数万饼,骡车载归西安。」宣德三年所铸的宣炉,大部分存放在北京的宫中、府邸及附近庙宇之中;经此浩劫后,「百无一存,存者亦多损缺」(注8)。一九四二年,缺乏资源的日本占领军,利用日本宪兵队的威势,迫使北京居民「将家中所有铜制品(铜烛台、铜香炉、铜门环、铜锁等)一律缴出奉献,不得藏私」(注9),以供日军制造弹药。经此二度浩劫后,可说是已千不一存了,赵汝珍大师珍藏的宣德炉,想必已遭日本人的毒手矣。
  真宣寄身何处:
  目前海峡两岸知名博物馆中收藏有宣德炉的有:
  一、&&&&台北故宫四个朝天耳炉
  二、&&&&北京首都博物馆一个朝天耳、蹄足炉
  三、南京博物院一朱砂色象鼻耳炉(本文拟对此炉从造型与皮色加以鉴定(注10))
  以上六个宣德炉均非明朝宫中遗物。北京首都、南京博物馆(院)的系一九四九年后得自民间;而台北故宫的四个亦应系清时得自民间,极有可能就是和珅被抄入宫的那四个铜炉。这六个铜炉造型有几个还相当优美,但是否即为真宣,不禁引起鄙人的兴趣,想要加以检验,以明真伪。
  宣炉造形古朴典雅,表现了中国人抽象美学与单纯概念,这是具象繁复的炉款所无法比拟的(注11)。欣赏宣德炉就跟欣赏维纳斯雕像一样,会不会欣赏,得看您有无美感。美感强的人会觉得宣炉造形很美,欠缺美感的人觉得是破铜烂铁。其制作规矩匀整,方圆适度,显示了中国人高超的铸造工艺技术,诚如出自鬼斧神工者也(注12)。换言之,宣炉不但是艺术品也是高精密制品。宣炉的造型有数十种,每种造型均经明宣宗「御定器式」后,「付外照册施行」(注13)。但是后来并未留下图样与尺寸,现代人已无法依造型来检验真伪了。反之,只要吾人先依其它特征找出真宣,即可据之以检验相同造型的真伪了。
  宣炉是中国第一次用黄铜所铸造的铜器,其主要原料是暹逻进贡的”风磨铜”,这是一种天然黄铜,再加倭铅(锌之古称)、红铜、锡及水银等三十多种原料,经过十二次的冶炼(最少六炼),每斤(十六两)原料只得四两成品,其铜质之佳,空前绝后,以手叩之成金石之声,任何他器不能比拟(注14);以手握之有压手之感,其比重与黄金相似,一些世俗及宵小之徒,怀疑是纯金所铸,每每挖凿底部取来检验,此乃所谓的「凿底厄」。
  宣德炉的特征之一:重量
  重量为鉴定宣德炉的一种既简单又可靠的方法,兹举例如下:
  一、台北故宫有一朝天耳炉,高10.2公分(耳高3.2公分、体高4.6公分、足高2.4公分),口部直径13.7公分,重量1.632公斤。
  二、某民间收藏者有一蚰龙耳炉(又称蚰蜒耳炉,蚰蜒系一种类蜈蚣的多足爬虫,以弧形行进,故名),高6公分(体高5.2公分、足高0.8公分),口部直径10公分,外加铜厚0.5公分,共11公分,重量为1.6公斤。
  以上述二例为准,某民间收藏者有一造型相当优美的戟耳炉,高8.3公分(体高7.5公分、足高0.8公分),口部直径11公分,重量为1.5公斤(颜料色皮)。故单从重量,吾人即可鉴定此一戟耳炉为伪品。
  宣德炉的特征之二:皮色
  宣炉的原料有三十多种,故其皮色与锈色颇有变化。明天启年项子京在『宣炉博论』中,依据老铸工的说法,记载了三种不同的表皮加工方法,分述如下:
  一、颜料色皮:如仿宋烧斑色、仿古青绿色、枣红色等;这种工艺是一种中国本土自行发展的技术,其工序为:「器成之后,复以青绿、朱砂诸色,用安澜砂化水银为汁,调诸色涂抹炉身,令遍,入猛火,次第敷之,至于五次,则青绿之色,沁入炉骨,复以白蜡镕化烘溃,炉身擦以棕帚,揩以布帛,则内外青绿朱砂斑垤起,即以利刃剔之,亦不遽去。」
  二、鎏金色皮(又有商金、渗金之类)(此处之金系指黄金):其制作方法为:「先以水银和法药熏染入骨,复以赤金制铄成泥涂之,炽火炙逼,沁入炉身,其赤金色自浅淡以至深浓,次第熏染,十有余次,然后金光灼目,宝色腾眸。」
  三、金属本色色皮:「凡宣炉本色有三种流金(此处的金系指铜金而非黄金):仙桃色、秋葵花色、栗壳色」;【宣德彝器谱】(三卷谱)亦有:「有流金单傅本色如蜡茶、藏经本色亦大雅」之记载。但【宣炉博论】与【宣德彝器谱】(三卷谱)中却未说明此种鎏金工艺的材料与工序。明万历年,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此种工艺系以「水银浸擦入肉,熏洗为之。」明崇祯年: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上说,系以「番磠浸擦熏洗所致」;近年来,有人认为系一种珐琅工艺。由于这项工艺已失传,关于这着色技术的具体操作,学术界仍无定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注16)。经过这种工艺加工后的表皮,就像鎏上或镀上一层深浅不同的黄铜,不会脱落,但会磨损。故它应该不是珐琅工艺或鎏金(如为鎏金或珐琅工艺,则时间久后,皮色会脱落),似乎以高濂在【遵生八笺】或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上的说法较为可信。至于此种工艺失传的原因,可能与工匠发生「水银中毒」有关。由于这种本色皮色的加工技术,一直未被民间的伪、仿者掌握,故刘侗说:「宣炉惟色不可为伪」,吾人所见的伪、仿制品,其皮色不是颜料色皮,就是鎏(黄)金、渗金或无皮色加工。此种本色皮色的有无,亦为鉴定宣德炉的一种简单方法。高濂说:「蜡色可爱」项子京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而玉毫金粟跃于肤里之间」;刘侗说:「其色黯然,奇光在里,望之如一柔物,可挪掐然,迫视如肤肉内色」。这三位前人所赞美的色就是指这种本色皮色。从项子京的描述中,我们知道这种本色皮色并非单调无变化,与底色相同的单色,而是有「玉毫金粟跃于肤里之间」,有深浅变化的皮色。这种深刻的观察与描述,为「本色」立下了见证,使现代人能据之以分辨真伪。
  宣炉本色有几种?
  【宣炉博论】上说「凡宣炉本色有三种流金:仙桃色、秋葵花色、栗壳色」;【帝京景物略】上说「色五等:栗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藏经纸色」。二种不同的说法,何者可信?鄙人以为在明朝后期之人将宣炉本色分为五等时,市场上已有伪品出现,古人不察,将之加入一起分类,并将这些浅色的伪宣的皮色,称之为「末代色」。事实上,宣德炉仅于宣德三年铸作了一次,所谓的「末代色」均系伪品。故宣炉本色,应以【宣炉博论】上所说「凡宣炉本色有三种流金:仙桃色(藏经纸色)、秋葵花色(褐色)、栗壳色」较为可靠。同样是栗色,亦并非完全相同,不同炉所炼出的栗色亦会小有不同。【沈氏宣炉小志】载:栗壳、茄皮二色铅(即锌)三分,棠梨五分铅,藏经纸、水白二色铅在三、四分间(注18)。色之不同只不过是含锌量稍有不同,以致颜色略有深浅。明代初期的人,可能偏爱深色,故宣炉以深色较多。一九九七年版【中华国粹大辞典】载:据分析,宣炉含锌量达36.4%;但不知研究的是何种本色的宣炉,是真宣?或伪宣?
  宣德炉的特征之三:锈色
  宣炉除铜锈外,尚有锈斑七种(注19),分述如下:
  一、朱砂斑:系一种铁锈,红锈之色如朱砂而成斑片者谓之朱砂斑。仿朱砂斑者则以漆调朱砂末涂于器上,干固后亦与真者无异。宣炉的朱砂斑有三种:大片者曰红片,点者曰红斑,长丝者曰红丝,均极难得。古人误以为朱斑乃受人血气侵染而成(注20)。
  二、斑:亦系一种铁(红)锈,其斑点为朱红色,较朱砂斑更鲜红。
  三、葡萄斑:斑点为深紫类葡萄色,多系红锈变黑类紫色耳。
  四、石青斑:即深绿色的铜锈斑。古人误以为「铜入土千年青,入水绿(注21)」。
  五、石绿斑:即墨绿色的铜锈斑,较石青斑色深;这种墨绿色亦有深浅之分,深者近似黑色。此种墨绿色的铜锈斑为宣炉所独有的一种锈色,此亦为鉴定宣炉的一种方法。但并非所有的宣炉均有墨绿色的铜锈斑,有者当然就是真宣,无者就需以其它方法鉴定。
  六、淡蓝斑:似石青斑而淡做蓝色,经常与石青斑一同出现,此可能亦为宣炉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七、黑漆古斑:系银或锡之锈色。宣炉上的黑漆古非完全光滑的黑色,故其应为锡锈(银锈则较黑亮)。仿黑锈多用古墨同调,或将器物熏黑或烤黑后再敷漆。一九九二年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出版的【实用中国文物珠宝钱币鉴定】中说:「宣德炉是日用品,传用日久以后其品表面上生成一种坚硬的黑褐色锈色,称为传世古,即使用水煮和洗刮都很难去掉。」但不知其所说的「坚硬的黑褐色锈色」究竟指的是石绿斑或黑漆古斑?如果是黑漆古斑,则不会使人有「坚硬」之感;如为石绿斑,则不应称之为传世古。鄙人认为「坚硬的黑褐色锈色」可能系「坚硬的黑绿色锈色」之误,传世古(黑漆古)可能系石绿斑之误。
  以上七种锈斑中,仅石青斑、石绿斑与淡蓝斑垤起,其余则不垤起。有些宣炉研究者分不清「斑」与「斑色」的区别,甚至误以为「斑」乃「斑色」的简称。一九二八年邵锐在【宣炉汇释】中将上述七种锈「斑」解释成系以各种颜料点染而成的「斑色」,惟独对「淡蓝斑」,因在宣炉的使用材料中找不到可点染而成「淡蓝」色的材料,只好含混解释。他又说朱砂斑「能增生新斑(此斑,锈斑也)」(注22),这就是因为邵氏分不清「斑」与「斑色」的区别,所造成的错、乱。看来,邵氏所收藏的那五十多个铜炉应该没有一个是真宣。「斑」,就是「斑片状」的「锈斑」;「斑色」,就是「斑点状」的染色。两者颜色相似但是形状与形成原因不同。明代中期,有些人在「本色」上,重加烧斑,套以「朱砂斑」等五彩斑点(此斑,斑色也),这是对宣炉的一种蹧蹋,当时的人称之为「烧斑厄」(注23)。明代后期,有些人为了除锈而将宣炉磨治一新,致将「本色」皮色也磨掉了,此乃所谓的「磨新厄」(注24)。
  古人不明铜器上各种锈色形成之原因,除了附会出一些令现代人引为笑谭的形成原因外,甚至还争论何种锈色高贵。有的认为:褐色为上,水银黑漆为次,青绿又次之(注25);有的认为:铅色最下,朱砂班次之,褐色胜于朱砂而不如绿,绿不如青,青不如水银,水银不如黑漆(注26)。
  有人说宣德炉由于有「皮色」罩在铜体之外,隔绝空气,故不会生锈。持这种见解的人可能不知宣炉的「皮色」亦系黄铜所制作。事实上,宣德三年所铸造的宣德炉可能在明朝中叶候已陆续产生锈斑,古人在「可爱」、「大雅」的「本色」上「烧斑」或「磨新」,其真正的原因可能就是要防锈、除锈。
  传说:宣炉的成份(不含皮色)中含有黄金、白银;也有人说:风磨铜中含有黄金。然从宣炉的七种锈斑中,吾人可推知,宣炉中应无白银成份;但由于黄金不会生锈,宣炉是否有黄金成分,尚待检验证实。
  宣德炉的特征之四:款字、炉色
  现存的宣炉,其款字均为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用的是「台阁体」,「书极遒劲」(注27),「婉丽」「端雅」,「字完整,地明润,与炉色等旧」(注28),「与炉身等色」(注29)。此亦为一种鉴定宣炉的方法。台北故宫有一宣炉,其款字中的德字未作讳省(发现后已特加修削以替代讳省,修削时,凿损笔画两处)(注30),但该炉的款字完整清晰,婉丽端雅,款字上的皮色「与炉色等旧」,「与炉身等色」,故它是一件真宣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总结:
  综上所说,宣炉的鉴定方法有下列四种:
  一、重量鉴定法
  二、皮色鉴定法
  三、锈斑鉴定法
  四、款字、炉色鉴定法:这是古人所使用的鉴定法。鄙人认为单从款字即可加以鉴定。字款应该是出自大家、翰林学士沈度之手(注31)。凡款字不端秀,大小不一,上下、左右偏旁不匀称者,皆非真宣。当然宣炉上的字款较沈度平常写的字开展,这是便于铸、刻所做的调整,加上刻工之不同,差异性更大,以致从宣炉问世以来,无人知道宣炉上的字款究系何人所书。但如将真、伪宣同置一处,书法家可从书法的优劣分辨真伪,笔迹鉴定家可从笔画或运笔习性鉴定真伪。
  依上述四种鉴定法中任一法鉴定为真者,依其它方法鉴定的结果亦必为真。反之,亦然。上述八件铜炉中,能通过上述四种鉴定法者,仅一件,即蚰龙耳炉;能通过三种鉴定法(不含锈斑鉴定法)者,仅一件,即台北故宫那件德字未作讳省的朝天耳炉(单面图片中可见石青斑、淡蓝斑);其余的则无法通过四种鉴定法中任一种鉴定法。换言之,即不具宣炉的特征。
  两个真宣炉特征如下:
  一、&&&&重量均为1.6公斤左右;一为1.632公斤、一为1.6公斤。
  二、&&&&皮色均为栗壳「本」色,又称黄黑色或深杏黄色或深蜡茶色,为十二炼铜。
  三、&&&&款字婉丽端雅,有唐人法度,应该是翰林学士沈度之手笔;款字上的皮色「与炉色等旧」,「与炉身等色」。
  四、&&&&均有石青斑与淡蓝斑;一呈片状,一呈点状;石青斑与淡蓝斑可能系宣炉常见的锈色。
  五、&&&&均有「本色皮色」加工,「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而玉毫金粟跃于肤里之间」。
  蚰龙耳炉与朝天耳炉均系专供皇帝与籓王使用之炉款,制成后有一级品、二&级品(有砂眼及未作讳省)之分,一级品留宫中,二级品始分赐籓王(注32)。据鄙人观察,上述两个宣炉,均应系明籓王府的遗物。兹将两种炉款简介如下:
  蚰龙耳炉仿宋白定,惟将底座由原「圈足」改作「飞出足」。明工部奏日:臣谨按蚰龙耳款出定瓷,式最大雅,而炉口微浇薄,名灯草边,足近下稍飞出分许,更佳,当为诸炉之冠(注33)。其以朴素圆弧握把象征龙身,炉身的线条宛若半截葫芦般简洁利落,其沈稳大雅的造形,有如维纳斯等美妇腰身般柔畅甘美,玲珑有致的曲线,令人久视而不生厌,可说是历久弥新的款制(注34),故能成为宣宗书房内御用炉品,亦以之分送诸王府。(注35)
  【宣德彝器谱】(三卷谱)与【宣德彝器图谱】(二十卷谱)中有:大率宣铜诸鼎炉之品,当以鱼耳彝炉为最。鱼耳炉与蚰龙耳炉究竟何者最美&?&这是个见仁见智问题。依二十卷谱的记载,似乎工部官员认为:蚰龙耳炉未修改前,鱼耳最美,修改飞出足后的蚰龙耳炉则为诸炉之冠。
  朝天耳炉又称冲天耳炉或乳炉,此耳只用以搭配乳炉。本炉仿自宋官窑,朝天耳寓有崇敬上苍之意,最适于祭祀用。明末方以智认为:香炉蓄火,莫如宣炉;乳炉最宜,鱼、戟、蜒耳、象鼻兽面皆佳(注36)。
  附论:评宣德炉谱内容的真伪
  三卷谱、八卷谱与二十卷谱所谈者均为同一件事,即宣德三年铸炉事。三者中,最多只有一份为真,也有可能全都为假。经比对后发现,【宣德彝器图谱】(二十卷谱)中之图形与真品相似而不相同,有些数据与三卷谱雷同或差别不大。鄙人以为二十卷谱系伪书,可能由前工部官员如吴邦佐等凭记忆及一些书面数据所书。只有曾参与宣炉制作的原工部官员才能画出与原图近似而又不相同的图样,由于他们掌握的书面数据有限,凭记忆及印象的结果,缺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宣德鼎彝谱】(八卷谱)也是本伪书,可能出自帮闲文人之手,参考价质不大,其主要目的可能在替伪品做掩护。【宣德彝器谱】(三卷谱)极可能是份抄自明工部的官方文件,内有珍贵原始资料,如卷中载:「蚰龙耳中彝炉、、、炉口微薄而琢方,足近下稍飞出分许。」「其外,有流金单傅本色,如蜡茶、藏金本色亦大雅。」等记载均为正确数据。但有部分内容与实际不符,如鎏黄金数量没有记载的那么多,可能之原因乃三卷谱可能系用料未遭明宣宗「裁减十分之二」前之原始计划,被「裁减十分之二」后,祇得少鎏。也有部分内容遭到篡改,如炉的尺寸均偏大但重量却都偏轻,又有些皮色、数量可疑。篡改者可能系伪宣收藏者也有可能系伪宣制造商,其篡改原因可能系其收藏的炉或其制造的炉无宣炉的重量与皮色。
  三卷谱、二十卷谱二者之间,雷同之处不少。三卷谱可能系未裁减十分之二前的原始计划,执行过程中,难免有所修正。二十卷谱可能系实际执行后的非官方记录,缺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且有部分疑遭到后人增减,但仍可补三卷谱之不足。参阅时,宜以三卷谱为主,二十卷谱为副,相互印证。
  本文作者:常华安
  台湾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14巷2弄2号6楼
  电话:&+886&2&2396&2699&传真:+886&2&2327&9339&&
  普2楼&来自藏友tongkunno1时间:
22:00:07&&
  宣炉鉴赏之大部头评介,精到.
  普3楼&来自藏友gzcy时间:
23:09:09&&
  好文,玩炉者必看,看必有益.
  普4楼&来自藏友wyq100时间:
14:55:49&&
  涨见识啊。
  普5楼&来自藏友古丰轩时间:
18:06:41&&
  真宣德香炉.可能要去博物馆才能一见昔日的风采了,真正宣德炉在当时也只是皇上赏赐手下文武大臣的.就已经是不得一见的珍宝了.........
  普6楼&来自藏友你们好呀时间:
  我有一真宣德炉
  普7楼&来自藏友你们好呀时间:
  一点锈迹都没有
  普8楼&来自藏友你们好呀时间:
  是什么原因?
  普9楼&来自藏友常安时间:
10:09:44&&
  如果沒有銹斑&可能經過防銹處理&可能是清代以後的仿品
  明代初年時&當時的人還不知道傳世的銅器會生銹&即使到了明代末年也只有少數的人知道傳世銅器會生銹&明代的人認為&銅入土千年始會生銅綠&近山者青&近水者綠
  普10楼&来自藏友晓峰时间:
22:20:04&&
  谢谢老师!如果再加几张实物照片就更好理解了。
  普11楼&来自藏友常安时间:
17:03:22&&
  风磨铜的成分为何?为什么叫「风磨铜」?
  风磨铜的主要成分为红铜与黄金,其颜色呈紫红色,含金量越高,颜色越淡。依其来源之不同,又可分为天然风磨铜与合成风磨铜,天然「风磨铜」的成分较冶炼的「风磨铜」复杂。「风磨铜」中如黄金含量较高,古人称之为「紫金」。「紫金」与「风磨铜」的主要区别在「紫金」不会生铜绿而「风磨铜」会。鄙人依据现在制作K金的合金比例推测,古代「紫金」中的黄金比例应在三成五至五成之间。
  「风磨铜」之名来自用这种铜、金合金制作的建筑物,风越吹磨,它就越明亮。古人多将「风磨铜」用于建造寺、塔,西五台山塔院寺释迦牟尼舍利塔之塔剎,辽宁北宁双塔塔顶的莲座、宝瓶等。
  宣德炉所使用的暹逻国「风磨生矿洋铜」,应该是一种天然「风磨铜」,其成分除红铜、黄金外尚有少量的铁,这也就是宣炉「朱砂斑」的来源。至于宣炉的黄金含量有多少,则有待检验。据悉,目前欧、美已有仪器用扫瞄的方法(无需取样)检验合金成分,宣炉的成分与比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即可揭晓。
  普12楼&来自藏友佳木时间:
11:12:38&&
  常先生真宣炉专家!
  普13楼&来自藏友che7958时间:
20:34:05&&
  我的小炉有以上所有特点,就是小了点径只有8CM.
  普14楼&来自藏友常安时间:
19:13:36&&
  可否請傳張圖片來看看
  Email&ir01@ms1.hinet.net  ir后面是零一&&ms后也是一
  鄙人希望能多發現几个真品
  普15楼&来自藏友张韩时间:
16:32:11&&
  阿门!!网上的说法千千万万!!不知道该相信谁说的是真的
  普16楼&来自藏友张韩时间:
16:35:23&&
  不知道常先生的电话是什么?
  可否告之?
  普17楼&来自藏友张韩时间:
16:37:43&&
  常先生在不在呀?请说话!!!
  普18楼&来自藏友zjm_427时间:
21:16:28&&
  常先生道理讲得一大套,但好象无机化学学的不怎么样,金属单质的物理性不清楚.问题:
  1.炉壁铸的厚一点,不是重了吗?应该用密度判别不是更科学.
  2.宣德炉的铜材经12炼,应接近纯铜,颜色为紫红色,纯铜为难氧化物,不容易生锈.
  3.风磨铜是什么?不要吹得神乎其神,这是用风动力选铜精矿的一种方法,暹逻国的铜矿出自该国的北方,也即是它的清迈省,靠近我国的云南省,属哀劳山脉的余脉,和云南省同属一个地质构造和地质年代.云南自清朝以来是我国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它的铜矿含量为1%左右,大多为铜铁伴生矿,属硫化矿一类(上网查).
  请拜读一下鄙人的[再议宣德炉的真伪]文章.
  普19楼&来自藏友常安时间:
22:13:26&&
  zim&427&兄:
  請問什麼地方可看到您的文章&?&
  另回答您的問題如下
  一&宣炉無厚薄之分&每種造形有固定的尺寸與重量&誤差不大
  二&宣炉是黃銅&怎麼會是紫紅色&宣炉不但會生銹&而且還不少&冒襄宣德銅炉歌有紅榴甘黛紛雷蝌的形容
  三&宣炉用的是天然風磨銅&其含金量為百分之七以上&這種銅礦在泰國應已絕跡
  宣炉的含金量約為百分之五&比重約八奌九
  另敝人至今還未在國內看到一分有深度的宣炉文章&從您提出的問題看&敝人也不敢樂觀&這也難怪&沒看过宣炉的人所写的文章&難免隔靴搔癢&希望我的看法是錯的&
  普20楼&来自藏友zjm_427时间:
23:24:30&&
  常先生:
  不想您还是一个挺认真的人,网上发表评论只是随口而言,不必认真.但您的[宣德炉,绝传了吗?]这篇文章写得很认真,题目小了一点,文章内容大多了,建议您修改一下题目,整理一下内容,在论证上不要有主观意断的意思,应引经据典才有说服力.如这样会有网站给正式转载的.
  论点的正确与否,让别人去说,就象信宗教一样,传不传教是牧师的事,信不信教是教民的事,收藏古董也一样.
  现在都传说,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四件真品宣炉,在网上就是搜寻不到该些图片,在网上也看到首都博物馆馆员写的有真宣文章,也没看到图片,很遗憾.是马是驴也该拉也来溜溜.
  常先生您这样爱好宣炉,家中必有宝吧?哪一天上传几张图片,在这是谢了.
  我的文章,在Google中输入文章名即可找到,另一篇([风磨铜]的释解)也请提宝贵意见.
  普21楼&来自藏友常安时间:
  台北故宮&據敝人的鑑定&應該只有一件是真品&三件是偽品
  首都博物館那件&一奌宣炉特徵也沒有
  風磨銅的解釋&我在別的網絡看到&觀奌跟您很相似&但好像誤解了風磨銅的含意
  普22楼&来自藏友wutiejd时间:
20:10:40&&
  完全赞同并支持zjm_427对常之挑战!!
  1.你只知1-2个宣炉(姑且算你是真宣)重量,怎么能得出真宣必是1.6KG,1.5KG必伪的结论?你的意见会害人的!
  2.你如何证实你那二个炉的真实性?
  3.你总说大陆无真炉,没看过真炉的人没有发言权,别人还能和你讨论问题吗?你充其量不过多看了些古文而已。
  普23楼&来自藏友常安时间:
22:52:51&&
  Wutiejd&先生
  一&目前敝人發現的宣炉&均為一奌六公斤左右&當然是取樣不足&但目前已無樣可再取
  二&古人已為宣炉留下不少見證記錄&如冒襄的紅榴甘黛&項子京的玉毫金粟
  三&每个人都有權發表自己的研究心得&不过我的感覺是&好像還未看到有深度的宣炉研究文章&普遍都抓不到重奌&甚至以訛傳訛&主要原因是沒看过宣炉
  普24楼&来自藏友fenghubiao时间:
17:56:28&&
  呵,我家也有一个,听说是祖传的。拿着挺沉,黄色的,落款为&宣德
  普25楼&来自藏友哈尔滨人时间:
15:51:14&&
  常先生您好:
  我有一祖传宣炉。冲天耳三足炉。口直径125MM、肚直径145MM高65MM、重1.75公斤。底款为大明宣德御制。此物在我家有100多年了。(御制)底款我在网上查还是问别人都没有听说过。请您给看一下。
  普26楼&来自藏友zys0010时间:
12:13:13&&
  好文!佩服!!我友有一炉经机测,比重为10、6含金超过百分之30。我手上亦有几个相似之炉,等有空传给先生鉴赏!
  普27楼&来自藏友岸上的鱼时间:
20:15:01&&
  好文,值得学习,数据清楚,受教
  普28楼&来自藏友集宝轩时间:
19:02:16&&
  有一炉&&&炉壁上有九道阳线&&&三足&&无耳&&&宣德六字楷书款
  普29楼&来自藏友j-s时间:
  我有个炉&&落款写着&&大明宣德.六年隶部.尚书臣吴.帮佐监造&&炉身写着&有求必应&字是从右往左读的!&&&&我想问问&&这炉能是什么样的炉?&我不懂&谁能给个回复!&谢谢啦&我QQ
  普30楼&来自藏友乾坤一点红时间:
22:29:33&&
  文笔精辟独到,见仁见智,少见的好文章。受教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冲天耳宣德炉真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