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死去的亲人还活着自已坐在死去前辈的车上

混凝土机械行业领导者!
& 2010年上海导游考试景点口试题
2010年上海导游考试景点口试题
核心提示:2010年上海导游考试景点口试题 外滩景区考试时,概况讲解3分钟,老师说大概在600-650字左右,大家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删减。 各位考
2010年上海导游考试景点口试题
考试时,概况讲解3分钟,老师说大概在600-650字左右,大家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删减。
各位考官好,现在由我来介绍外滩游览区。
1.地理位置:
外滩游览区位于上海母亲河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与浦东东方明珠游览区隔江相望。她北起外白渡桥,南至沿岸东路的中山东一路,地形呈新月形,弧线全长约1300米。在这个弧线段的西面有有北京东路生产资料街、有“中华商业第一街”美誉的南京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文化用品街、广东路文物街、延安东路等几条各具特色的重要道路,是外滩的景区的重要支架;东面有黄浦江以及陆家嘴金融中心。 以前这里原属上海城厢外东北面的沿江滩地,俗称“黄浦滩”。1843年上海开埠后,英国第一任驻沪领事巴富尔看中了这块地方,遂在1845年以上海道台公布所谓“上海土地章程”为依据,划定外滩在内的800亩土地为英租界。1849年法国也在英租界的南侧划得986亩土地为法租界。当时,沿江开筑的道路称黄埔路或黄埔滩路,1945年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才更名为中山东一路。
外滩的叫法,在上海开埠后就有了,在上海的地名习惯用词中,一般把河流的上游叫做“里”,河流的下游称为“外”,其上游称为“里黄浦”,下游称为“外黄浦”。里黄浦的河滩就叫做“里黄浦滩”,又称“里滩”,外黄浦的滩地就叫做“外黄浦滩”或称“外滩”。从哪里区分黄浦江上下游呢,就是古时候的陆家浜的出口,当然现在已经填河造路了,就是现在的陆家浜路--南浦大桥这个地方。同样的,作为苏州河的下游上的一座桥,“外白渡桥”的这个“外”相信大家也知道怎么来的吧。
2.历史沿革
外滩游览区最具历史价值的是“万国建筑博览”,现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形成期,时间从1843年到1885年,外滩从城郊乡村转变为国际性商业化城市社区,现在外滩的格局基本定型。例如外滩最早的欧式建筑就是1849年落成的英国领事馆官邸;最早的桥梁是1856年建成的韦尔斯桥;影响比较大的最早传统建筑是1857年落成的衙署式江海北关。
第二阶段是发展期,时间从1886年到1915年,1893年建成的第二代海关大楼,使外滩开始有了标志性建筑; 1902年华俄道胜银行大楼落成,是我国的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德华银行,通商银行大楼,东方汇理银行大楼,台湾银行分行大楼,联保大楼等建筑的落成,使外滩作为远东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第三阶段为成熟期,时间从1916年到1937年,1916年有“外滩第一楼”之称的亚细亚大楼落成;1923年作为外滩新标志的汇丰银行大楼建成;1927年与汇丰银行大楼有“姐弟”之称的新海关大楼落成;1929年开“摩登建筑”之风的新沙逊大厦落成,此外,1937年中国银行大厦等一批新大楼纷纷落成,使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终成现在的规模。
新中国建立后,外滩在20世纪90年代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夕经历了两次大规模改造。尤其是世博会前夕,即2009年2月至2010年3月的改造,全面提升了外滩滨水区域的环境品质,更加凸显了“万国建筑”的历史文化风貌与特色,充分演绎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成为上海最具标志性、最经典的城市景观区域。使得
“金融第一街”的风采得以重塑。
这次改造涉及从苏州河到十六铺客运中心,岸线总长约1.8公里的外滩滨水区。拆除了有“亚洲第一弯”之称的延安路高架外滩下匝道和吴淞路闸桥;对外白渡桥进行大修;完成外滩源的综合改造;修建地下通道,把外滩原来的双向10车道缩减为双向4车道,并在道路两侧各设1条备用车道,供临时停车用;将原来外滩滨水区的地面和空厢防汛墙景观平台2层结构改造成3层结构。扩建,增设了黄牌公园广场、陈毅广场、金融广场和延安路广场“四大广场”。现在的外滩形成地面、广场、空厢防汛墙景观平台3个层面。这次改造的理念是最大限度地打造最经典的滨水区和公共活动区域,最大限度地展示历史文化建筑的风貌,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为市民公众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活动空间,而20世纪90年代的改造着重是解决交通功能和防汛安全功能。世博改造后把混泥土的挡墙拆除,用镀锌的金属杆取代。外滩灯火和南京东路步行街灯火连成一片形成“海上情怀”,晚上情人墙的灯光一开,对面看过来有“灯光瀑布”夜景
3.景区特色
1.外滩游览区它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典范,所谓的人文景观主要是指“万国建筑博览”,而自然景观当然是指黄浦江了。
2.既然外滩可以称为“万国建筑博览”,自然它本身就是一部“万国建筑”的百科全书了。中山东一路沿线,排列着折中主义式、文艺复兴式、哥特式、新希腊式、法国古典主义式、装饰艺术派式、现代主义式、巴洛克式和中国民族式等多种风格的建筑。这样的集中展现可以说即使在西方国家也是绝无仅有的。
3.外滩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基地。这种说法有三层含义:第一,“租界”的历史警示着国人不能忘记当年的国耻;第二,革命前辈和英烈的事迹教育着人们新中国来之不易;第三,经济的繁荣昭示着国人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4.主要景点
外滩景区的主要景点有亚细亚大楼,上海总会大楼,中国通商银行大楼,汇丰银行大楼,海关大楼,华俄道胜银行大楼,汇中饭店,沙逊大厦,中国银行大楼,东方汇理银行大楼,外滩源,百老汇大厦,外白渡桥,黄浦江,黄埔公园广场,陈毅广场,金融广场,信号台广场等等。
5.地位价值
外滩作为上海城市发展的缩影,
1她见证了上海一个半世纪的沧桑与巨变,云集了上海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一片建筑,就是“万国建筑博览”,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2.作为现代上海的重要窗口,她集中展示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的风貌,是上海城市发展繁荣的标志;
3.作为旅游景区,她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西方古典风情和中国现代风情相得益彰,是上海都是旅游中经久不衰的经典旅游景区。
1. 介绍沙逊大厦
2. 介绍汇中饭店
3. 介绍在汇中饭店发生的3件大事
1. 1909年2月 第一届世界反毒品大会在上海召开,汇中饭店被选为主会场 2. 号,中国同盟会召开欢迎孙中山回国大会,孙中山也出席并发表讲话
3. 1996年11月,举行“上海国际兴奋剂会议”,同时为1909年的“万国禁烟会”
会址立纪念会碑在大门西侧
4. 5. 6. 7.
介绍中国银行
介绍陈毅广场
介绍百老汇大厦
介绍东方汇理银行
8. 介绍黄埔公园
9. 介绍人民英雄纪念塔,及它3个花岗岩石柱的象征意义
10. 介绍浦江曲
11. 介绍人民英雄塔下的浮雕
12. 介绍防洪墙
13. 站在防洪墙,如何介绍浦西浦东 比较一下
14. 介绍外白渡桥
15. 介绍汇丰银行
16. 介绍汇丰银行的“三宝”
17. 介绍海关大楼
18. 介绍上海总会和中国通商银行
19. 介绍上海气象报时台
20. 介绍外滩夜景
21. 说说黄浦江对外滩美景构成的作用
22. 介绍时代瀑布钟
23. 介绍浦江潮
24. 介绍亚细亚大楼
亚细亚大楼 位于中山东一路一号,被称为外滩第一楼。1916年建成,原为麦克皮恩大楼,后来被亚细亚火油公司使用,因而被称为亚细亚大楼。楼高8层,为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大楼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式。底段为巴洛克式,东面正门有4根爱奥尼克立柱,门上方有半圆形券顶。大门给人视觉上有较强的纵深感。大楼中段为装饰简洁明朗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上段为巴洛克式,有爱奥尼克双立柱,圆弧形铁栏内阳台。大楼用花岗石贴砌,气派雄伟,堂皇富贵。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亚细亚大楼里面的广大洋行是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公开身份是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商行,实际是为中共中央成筹划资金和外汇的机构,1948年移到HK。 新中国后改名延江大楼现在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
上海总会大楼 位于中山东一路二号,建成于1910年。原是旅沪英侨俱乐部会所,大楼内装饰仿英国王宫格调,故有“皇家总会”之称,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会员制俱乐部。大楼共五层,另地下室一层,为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也是上海第一次使用钢筋结构的大楼。整个建筑以大门入口为主轴线,东立面采用横三段处理,建筑2侧对称。大楼底层有3个门洞2扇圆窗和垂花雕饰,2边辅助入口各有2对塔司干柱子作为装饰。大楼第三层与第四层贯以六根爱奥尼克立柱;屋顶为攒(zan)尖顶,层顶南北两端有巴洛克式塔亭,增强了整幢建筑的高度和豪华气派。进大门有白色大理石台阶,内部装饰豪华,大堂有8根5米多高的爱奥尼克圆柱,顶部是拱形玻璃天棚。大堂南侧有用意大利大理石铺面的酒吧台,长达34米,当时是远东最大的酒吧。大堂北侧是半圆形的铁栅栏电梯。1956年为国际海员俱乐部,71年为东风饭店。现为希尔顿集团下的华尔道夫酒店。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位于中山一路六号,1906年建造,是第一家民营银行。为英国维多利亚哥特式建筑风格。大楼高3层,连屋顶层共4层。大楼装饰具有欧洲宗教建筑色彩。窗洞造型从下往上每层都不一样,分别采取半圆券、弧形券、平券和尖券。大门入口有罗马廊柱,屋顶坡面陡,开有老虎窗,形成东立面一排五个尖角顶,每个尖角顶的顶端原立有十字架,尖角顶的两侧都有小尖塔,如向上帝供奉的巨烛。顶层南面有平台,是观赏黄浦江的胜处。中国通商银行是1897年由盛宣怀筹资兴办的中国人自己最早经营的一家银行。五十年代长江轮船公司使用,现在是上海均圻(Qi2声)房地产经营公司经营,为“顶级服装品牌旗舰店+高档餐饮”的经营模式。
汇丰银行大楼 位于中山东一路11-12号。1955年到1995年为上海人民政府所在地,现置换给浦东发展银行使用。大楼1923年建成,大楼为钢框架结构,它是外滩占地最广,门面最宽,体形最大的建筑。建筑主体5层,中部7层,地下一层。大楼为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又带有新希腊建筑风格的装饰。整座建筑以正门和穹顶为中轴线,两边对称非常严格,主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的格式。形成四平八稳之势。英国自诩这是“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讲究的一幢建筑”。汇丰银行为最早的外资银行,中文名“汇丰”含有期望业务发达之意。最初成立时候在和平饭店南楼旧址。大楼主入口由3个铜质大门,门左右有圆灯柱各一、铜狮1对。2到4层中段中部有6根希腊式柯林斯柱子。顶部是古罗马万神庙的穹隆顶,顶端还有巴洛克式尖塔。犹如一个巨大的皇冠,显出华丽庄严的风范;外墙用花岗石砌筑,又给人以坚固、稳重、典雅的感觉。进入大门就是八角形门厅圆拱门洞上方8个镶板象征汇丰的8家银行。门厅的圆形天顶图案是:太阳神追逐着孪生姐妹月亮神;还有个谷物女神。整个天顶画象征着生生不息。穹顶外圈是黄道12宫星座图像。这些马赛克镶嵌壁画是浦东银行1996年修缮大楼时候发现的。汇丰银行的主营大厅就时候叫做“洋人厅”,大厅西南角有 “华人厅”。大厅由2排大理石圆柱做支撑,屋顶是巨大的玻璃天棚。
特别是它还有稀世三宝:一是大门两侧有一对铜狮,坐北朝南一只张着大口,叫“史蒂芬”坐南朝北一只闭着嘴,叫施迪,有银行吐纳资金的寓意。不过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复制品,
原物在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室里面。二是八角形门厅穹顶上的巨型马赛克镶嵌壁画。三是主营大厅中的4根用整块意大利天然大理石做成的石柱,每根重约7吨,据说世上只有六根,另外两个在法国卢浮宫内。
当时大楼内已装上冷暖设备,算是上海第一家了。大楼许多钢梁跨度都是当年上海建筑的记录。
海关大楼 位于中山东一路13号,1927年12月建成。大楼具有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第一代海关大楼为江海北关,为上海最早的海派建筑。第二代海关大楼为3层砖木结构楼房,上面有个钟楼,是上海在公共场所第一次设立钟楼。现在的海关大楼由8层楼和5层辅楼组成,建筑高度为79.2米。最高。钟楼为整装建筑纵轴线,2边对称。东立面大门有4根多立克柱子。是上海终结复古主义样式,尝试“新潮”或“摩登”的第一座建筑。大楼顶部的大钟是仿英国伦敦国会大厦大钟式样制造,它是亚洲第一大钟,又是世界著名大钟。钟楼有四个圆形钟面,直径有5.4米,分针长3.17米,时针长2.3米。钟内有三个钟摆,最大的一个钟2吨;大钟楼机房内有一口大敲钟和四口小敲钟,钟的发条长达15.65米,以前叫“大清钟”。之前报“威斯敏斯特报时曲”,现在为“东方红”乐曲。“外滩晨钟”是“新沪上八景”之一。汇丰银行大楼和海关大楼都是出于英国设计家威尔逊之手,从建筑艺术角度来讲,它们是对姐弟楼,并列一起相得益彰。之前也叫“情侣楼”“姐妹楼”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位于中山东一路15号,1902年建成,为法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是俄国,法国和清政府合资建立,是第一家合资银行。共3层。建筑采用法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立面构图为横三段,竖三段,并以法国凡尔赛宫花园内的小特里阿农宫为原型。是上海第一幢从设计、材料到施工均与欧洲建筑相媲美的楼房。入门门框2
侧是塔司干式双柱,
室内有彩色玻璃天棚覆盖的大厅。3楼会客室为俄罗斯风格。建筑特点为第一幢采用瓷砖贴面的建筑,最早安装卫生设备的建筑,最早使用砂垫层代替打桩的建筑。建国后改为华胜大楼,民主党机关曾经使用,现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汇中饭店 位于中山东一路南京东路口,正门在南京东路23号。解放前被称为中央饭店,是和平饭店南楼,1865年汇丰银行最先是在这里租用办公。是中国第一幢安装和使用电梯的建筑。大楼于1908年建成,为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外墙是红色水砖做腰线,白墙砖做贴面。大楼屋顶曾建有花园,东西2侧各建有1座巴洛克式凉亭。可惜号,火灾把花园烧掉了。前些年屋顶花园又重新建成。现在斯沃琪集团把3层客房改成“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每位受邀请的艺术家可以免费入住半年进行艺术创造。艺术中心选取一件艺术作品收藏,并且对公众展出。大楼现底层为斯沃琪集团的钟表旗舰店,顶层为“爱与和平”餐厅。
发生在汇中饭店的3件大事:
第一件:1909年2月,第一届世界反毒品大会在上海举行,汇中饭店被选为主会场 第二件:日,上午孙中山被选为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下午出席中国同盟会在汇中饭店举行的大会。发表讲话。
第三件:1996年“上海国际兴奋剂会议”在这里举行。并且为“万国禁烟会”会址纪念会牌放置在大门西侧
沙逊大厦 位于中山东一路20号,现为和平饭店北楼,1929年建成。装饰艺术派建筑风格。其内外装饰豪华被誉为“远东第一楼”,是上海终结复古主义样式开创“摩登建筑”时代的第一座建筑。屋顶平面略呈“A”字型。楼高77米。建筑立面以竖线条构图为主,其他采用抽象几何图形。强调垂直线。为典型装饰艺术派风格。塔楼上有19米高的墨绿色瓦楞铜皮方椎体。该饭店内设德国、印度、西班牙、法国、英国、中国、日本、美国、意大利等9个国家不同风格的套房,酒吧有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上海老年爵士乐队,在此演奏世界
各国各地区名曲。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上海访问期间的晚宴,就曾在此楼举行。祖国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举行的“汪辜会谈”也曾在此举行。顺便说一下,当年卓别林访问上海也下榻在此饭店。2009年改造后仍然保持著名的“九国特色套房“特色。其中印度,中国,美国,英国保持不变,其他5国在遵循最初理念的前提下进行重新设计。现改名和平饭店,为白金五星级酒店
沙逊为英籍犹太人,当时的上海房地产大亨,一战负伤致残,又称“跷脚沙逊”
中国银行大楼 位于中山东一路23号,1937年建造,体现中国民族特色,富有民族元素。原为德国建筑,后来1战后被封,由中国银行拆除重建。由于抗日战争爆发,一直到1946年才正式启用。共15层楼,有主楼和次楼。
该楼外形带有中国民族特色:
楼顶为四方攒尖顶,四角微微翘起,
上盖蓝色玻璃瓦,象征着蓝天; X口用斗拱装饰
大楼东立面从高到低有变形的中国钱币形镂空窗框, 门前有九级台阶,寓意九九归一, 门柱有如意的图案
大门上方原有孔子周游列国石雕 营业大厅顶部有八仙过海的图案。
当时中国控制中国银行的官僚资本家想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决定建造一幢超过所有建筑的34层大楼。但正当打好地基动工建造的时候,英国人沙逊竟蛮不讲理的说在英租界造房子,其高度不准超过他沙逊大厦的金字塔顶;据说官司直打到英国伦敦,最后中国银行被迫让步,将中国银行大楼减去17层,比相邻沙逊大厦的金字塔尖低60厘米。当然中国人也不甘示弱,大楼造好后,在大楼顶上竖起一支高高的旗杆,使中国银行大楼超过了沙逊大厦的高度。
银行地下室有10000只保险柜,它的门是不锈钢制的,重5吨,用11个锁头互相咬住,密封性能极好。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位于中山东一路29号,现为光大银行。大楼建于1914年,为巴洛克建筑风格。立面为三段式。整幢大楼富有凹凸感,利用光线明暗对比强烈。是上海少见的纯正法国建筑。
入口门券上方处理成巴洛克风格特有的波浪卷涡状断山花,入口拱券内有一对塔司干式柱子。第二层和第三层立面正中为爱奥尼克柱子。2楼的中间窗户2侧均有爱奥尼克或者多立克立柱,且有券形的立体窗,阳台处理均带有法国情调的巴洛克风格。大楼顶部中间为石栏杆,2边墙上有垂花雕饰,这种装饰手法也是巴洛克建筑最常用的
外滩源 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东起黄浦江,西至四川北路,北抵苏州河,南到滇池路。规划占地16.4公顷。为外滩的源头。大部分建筑于年,集中体现了整个外滩地区建筑中西文化交融的风格。包括外滩最早的建筑—原英国领事馆邸。这里可以看“1河3桥”(苏州河,外白渡桥,乍浦路桥,四川北路桥)。成为外滩源公共绿地相连的外滩源公园
百老汇大厦 位于北苏州河路20号。因临近百老汇路(今大名路)而得名。它在1934年建成,共22层,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该楼原为供来沪洋人出租的高级公寓,有当时远东最大的汽车库,车库有4层高,可以开上去。淞沪会战后为日军占用。也曾为美国军事代表团使用。1951年改名为上海大厦
从11层起逐层收进 ,外形前后呈汉字“八”字形, 18层有观光平台,是观赏黄浦江,外滩,浦东的最佳处
现在上海大厦已建设成一座涉外五星级饭店,拥有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阿拉伯等国六种特色高级套房,均以古典主义及新古典主义风格装饰。
外白渡桥建于1906年,1907年建成通行。桥全长104米,分成2跨,每跨52米。宽18.3米。是上海历史上第一座钢铁桥。
1855年前此处没有桥梁,过苏州河只能靠摆渡。在这段苏州河上有2个摆渡口:1个在乍浦路上的头摆渡;另一个是外白渡桥位置的摆渡口为外摆渡。1856年英国商人韦尔斯建造了跨越苏州河的第一座木结构桥—韦尔斯桥,桥中间有吊桥,船通过时候吊桥可吊起放行。外国人通过不要付钱,中国人需要付钱过桥。引起公愤,工部局只能把桥买下后新建新的木结构桥—花园桥。由于新桥位置在外摆渡,而且不需要出钱过桥,所以称为外白渡桥。1906年公园桥拆除后建造钢铁桥。该桥是外滩标志性人文景观。2008年4月到2009年3月进行“移桥入厂”大修。大修后仍然可以使用50年。
黄浦江 黄浦江作为上海的母亲河是历史上最早人工开凿的河流之一。始于淀山湖,经吴淞口入长江。全长114公里,宽约400米,深度约9米。后经考证黄浦江源头在浙江安吉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内,汪道涵亲笔题名“黄浦江之源”。最先这里是称为“断头河”,战国楚令黄歇带领百姓疏通。后来黄歇被封为春申君,黄浦江又称为春申江。明永乐中户部尚书夏原吉疏通大黄埔形成今日的黄浦江。
黄浦江和苏州河在这里汇合后折向东去形成一条弯道。历史积淀,昔日辉煌。改革开放
成果,明日上海写照。游览黄浦江观赏杨浦大桥和南浦大桥以及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2龙戏珠)
黄埔公园广场
上海最早的欧式公园,建成于1868年。最早不许华人入内。直到1928年才允许购票入内办法对中国人开放。公园在20世纪90年代和世博前夕进行了2次改造。
92~93年改造:筑起防汛墙,开辟新世纪广场,建立“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碑”
该纪念塔是50年陈毅主持奠基仪式,94年建成揭幕,江泽民亲笔书写塔命题词。 3根高达60米的花岗岩塔体代表从鸦片战争,五四运动,解放战争以来在上海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献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塔以黄浦江为背景象征着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百折不饶的斗争精神。
纪念塔的下沉式圆岛广场周围有上海百年风云大型花岗石浮雕。浮雕全长120米,高3.8米。浮雕分成7组:
1、 陈化成、小刀会起义
2、 邹容,秋瑾
3、 2月大罢工,五三运动,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4、 一大会址、南湖红船
5、 “左联五烈士、四行仓库8百壮士、1.28淞沪会战 6、 “反饥饿,反迫害”学生游行、工人学生护厂护校 7、 庆祝上海解放
浮雕共97个典型人物。
世博会前夕改造:道路、绿化的局部改造,形成公共绿地环境。广场面积为1884平方米,和黄埔源公园相连,形成全开放式的公共绿地。作为外滩的起点,成为外滩的生态休闲城市公园。
位于南京东路外滩滨江地段,面积为4457平方米,为外滩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广场以陈毅雕塑为中心景观。陈毅雕塑高5.6米,底座3.5米体现出陈毅同志视察工作的姿态:公仆形象和儒将风度。
位于福州路外滩滨江地段,总面积6717平方米。以大台阶和平台形式提供观景休闲场所。“回字文“独具特色,是最大的广场空间。”金融牛“是标志性建筑。以中国牛为原型,由”华尔街“铜牛的设计师莫蒂卡设计。广场中部有过江电缆隧道的通风设施。用LED大屏幕挡住。
信号台广场 位于延安路外滩滨江地段。以信号气象台为中心,总面积3565平方米。俗称外滩气象台,1907年建成。统高50米,塔高36.8米。属于20世纪初叶的新艺术风格(特点为采用植物天然的曲线和花卉的造型)
1、 每天五次悬挂各种形状的标志,向来往的船只告示吴淞口外的风力和海浪等气象信息,以保证航行安全
2、 有一只可以上下升降的大球,每天中午11:45分,球升到桅杆一半高度,11:50分升到顶端,12:00下降到原来位置,用来向市民,船员报时。(上海第一座报时台) 3、 底层为咖啡厅,为外滩历史陈列室
在外滩2期改造工程中在原来位置向东北面整体平移20米,立于现在位置。
1. 站在豫园门口,讲解四周
2. 3. 4. 5.
举例豫园景区的文化特色
讲解豫园旅游商城
讲解上海老街
6. 园林特点
7. 讲解三穗堂和回廊
8. 举例说明豫园的构景 (3处以上)
9. 泥塑、砖雕、狮子、游廊、古树名木、龙墙
10. 讲解大假山
11. 站在万花楼前讲解万花楼景区
12. 站在点春堂前,讲解点春堂景区
13. 站在会景楼前讲解会景楼景区
14. 讲解玉玲珑景区
15. 讲解内园
16. 豫园的卫生间有几处,在哪里
17. 说出豫园的3个至高点
18. 说出豫园内宋、元、明、清的景点
1. 站在豫园门口,讲解四周
(东面)豫园正门门口看到
1. 上有“豫园”2字。明代王zhi登题。豫指“平安 安泰”之意。有“愉悦老亲”
2. 门口有对石狮
3. 看到正门内有来自黄山的1吨的黄褐盘陀石块上题“海上名园”(江泽民题词 纪
念建园440周年)
(北面)180度转过身看到: 1. 湖心亭,上海最早的茶楼
特级饭店,上海特色小吃 3. 九曲桥 4. 荷花池
(西面)向右看:美食楼2个 1. 上海小吃人家 2. 南翔馒头店 3.
(东面)2个楼
书画楼--上海画派的发祥地 得月楼
2. 举例豫园景区的文化特色
六种文化择其一二说明之:园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美食文化
和民俗文化。
一是园林文化。上海老城厢自明嘉靖年间以来,社会安定,达观显贵们喜山水园林,“园林情结”蔚然成风,于是有了豫园等20余处园林。
二是宗教文化。豫园游览区及其近旁寺庙观堂十分集中,形成儒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诸教会聚一处的“奇观”,形成罕见的宗教文化现象。如:儒、道、佛文化的豫园、道教的城隍庙等。
三是建筑文化。上海建城已有七百余年了,可以说老城厢豫园游览区是一处明、清、民国时期的住宅建筑的博物馆。老城厢内明代潘允端的世春堂、徐光启的九间阁等都是古宅中的珍宝。
四是商业文化。豫园游览区有“购物天堂”的美誉,商品有“小、土、特”的特点,堪称小商品王国。
五是美食文化。豫园游览区既有代表上海本帮风味的老饭店,又有会聚各地风味的和丰楼,更有驰名中外的名特小吃,是著名的“小吃王国”。
最后那就是民俗文化了。豫园的人口密度曾高达1平方千米7万余人。这里的石库门住宅、百年老店、正月的元宵灯会、老城隍庙庙会等都洋溢着浓郁的沪上的民俗风情,各位在这里可以寻觅到老上海的“感觉”。
3. 讲解豫园旅游商城
4. 讲解上海老街
方浜中路位于上海老城隍庙门前,旧时曾名“庙前大街”。百多年前,是上海开埠后最早灯火辉煌,万商云集的地方。上海老街东起人民路,西至河南南路,全长825米根据建筑群的式样分成东西2段。从东向西可以看到从民国到明清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风情。老街东段长500米,主要为民国建筑,不光有中式民居,还有欧式建筑。老街西段325米主要是仿明清建筑。老街南侧有西施豆腐店,丁娘子土布店,老上海茶馆,春风得意楼等。
6. 园林特点
7. 讲解三穗堂和回廊
“三穗堂”原名“乐寿堂”取“智者乐,仁者寿”意呼应园名寓意。。乾隆25年(1760)在乐寿堂旧址建“三穗堂”,晚清时期三穗堂成豆米业定标准地方,称“较(jiao四声)斛(hu 二声)厅”。后复“三穗堂”名。三穗堂高9米,五开间,单檐歇山式建筑。屋顶有“张飞义释严颜”泥塑(左拿长矛的张飞,右拿大刀的严颜)。三穗堂是豫园最高的厅堂。清代是官府举行庆典和“宣讲圣谕”的地方,也是地方绅士聚会的地方。中堂挂有潘允端所写的“豫园记”,上面挂有“三穗堂”“灵台经始”“城市山林”3块匾额。
8. 举例说明豫园的构景 (3处以上)
9. 泥塑、砖雕、狮子、游廊、古树名木、龙墙
10. 讲解大假山
11. 站在万花楼前讲解万花楼景区
12. 站在点春堂前,讲解点春堂景区
13. 站在会景楼前讲解会景楼景区
14. 讲解玉玲珑景区
15. 讲解内园
16. 豫园的卫生间有几处,在哪里
17. 说出豫园的3个至高点
18. 说出豫园内宋、元、明、清的景点 19. 站在游廊口看到景物
3个:武举夺魁 ;梅妻鹤子;铁狮
豫园游览区概括
游览区概述:豫园游览区位于上海黄浦区(原老城厢境内)。主要景点有豫园、豫园旅游商城、城隍庙和上海老街。周边景点主要有沉香阁、文庙、小桃园清真寺、白云观、大境阁和慈修庵等。
豫园游览区的肇始要上溯到元代建霍光行祠,到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明太祖朱元璋封秦裕伯为上海城隍,在霍光行祠“办公”,上海始有城隍庙。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至万历十五年(1587年),潘允端耗时28年建成豫园。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上海士绅集资重建豫园并交付城隍庙管理,豫园游览区一时成为沪上胜景。鸦片战争后,城隍面附近(豫园游览区)几度遭到严重破坏。建国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政府出巨资大力修复豫园游览区,豫园、城隍庙、豫园旅游商城和上海老街等旧貌换新颜。
豫园游览区在上海久负盛名,(与外滩景区、人民广场景区等相比,)它集园林、宗教、建筑、商业、美食、民俗诸文化于一地,(集吃、玩、买、住功能之大成,)是古今传承、中外融合最为生动、最为精彩、最具海派文化魅力的游览区。
就以下六种文化择其一二说明之:园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美食文化和民俗文化。
一是园林文化。上海老城厢自明嘉靖年间以来,社会安定,达观显贵们喜山水园林,“园林情结”蔚然成风,于是有了豫园等20余处园林。
二是宗教文化。豫园游览区及其近旁寺庙观堂十分集中,形成儒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诸教会聚一处的“奇观”,形成罕见的宗教文化现象。如:儒、道、佛文化的豫园、道教的城隍庙等。
三是建筑文化。上海建城已有七百余年了,可以说老城厢豫园游览区是一处明、清、民国时期的住宅建筑的博物馆。老城厢内明代潘允端的世春堂、徐光启的九间阁等都是古宅中的珍宝。
四是商业文化。豫园游览区有“购物天堂”的美誉,商品有“小、土、特、多”的特点,堪称小商品王国。
五是美食文化。豫园游览区既有代表上海本帮风味的老饭店,又有会聚各地风味的和丰楼,更有驰名中外的名特小吃,是著名的“小吃王国”。
最后那就是民俗文化了。豫园的人口密度曾高达1平方千米7万余人。这里的石库门住宅、百年老店、正月的元宵灯会、老城隍庙庙会等都洋溢着浓郁的沪上的民俗风情,各位在这里可以寻觅到老上海的“感觉”。
豫园位于上海老城厢东北隅,与著名的城隍庙毗邻,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古代园林,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4A旅游景区。
豫园是明代时任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建造的。潘允端为了让曾任刑部尚书的父亲潘恩安享晚年,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上海老城厢建园,前后经营28年,始成豫园。豫,“平安、安泰”也,取名“豫园”,有“愉悦老亲”的意思。
豫园是由明代造园名家张南阳设计施工的,当时占地70余亩,规模宏伟,景色佳丽,时人称誉“奇秀甲于东南”,“为东南名园之冠”。但是400余年的沧桑风雨,特别是历经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咸丰五年(1855年)和咸丰十年(1860年)三次大的战火浩劫,到了光绪元年(1875年),城隍庙大殿前后成了一片闹市,21家行业公所分占豫园,至20世纪50年代初,豫园亭台破旧,假山倾塌,池水干涸,树木枯萎,旧有景观日见湮灭。1956年,人民政府大规模修缮豫园,历时5年,于1961年9月对外开放。现豫园占地30余亩,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树木苍翠,清幽秀丽,胜景再现。
伫足荷花池北岸,可见园林题额“豫园”两字,此是明代王樨登题。豫园按主体建筑可分为大假山、万花楼、点春堂、会景楼、玉玲珑、内园六个景区。
豫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4A旅游区。上海市五大古典园林之首。园林题额“豫园”两字,此是明代王樨(音稚)登题。豫,“平安、康泰”之意,取名“豫园”,有“愉悦老亲”的意思。
是明代上海人潘允端为了让父亲潘恩(曾任浙江左参政-刑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安享晚年,由明代造园名家张南阳设计施工的,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建造,28年(1587年,潘恩卒于1582年)逐成胜区。当时占地70余亩,时人称誉“为东南名园之冠”。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上海士绅为公共活动之需,购得城隍庙东部土地2亩余建造庙园,即灵苑,又称“东园”即今内园。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一些豪绅富商集资购买庙堂北及西北大片豫园旧地,恢复当年园林风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竣工,历时20余年。因已有“东园”,故谓西边修复的园林为“西园”。园基原称广袤70余亩,据同治七年(1868年)清丈,不足37亩。400余年的沧桑风雨,至20世纪到年代初,豫园破败不堪。1956年,人民政府大规模修缮,1961年9月对外开放。1986年和2000年两次重点整修。现占地30余亩。
豫园按主体建筑可分为大假山、万花楼、点春堂、会景楼、玉玲珑、内园六处景区。
大假山景区主要有三穗堂、仰山堂/卷雨楼、大假山、游廊、萃秀堂等景观。
豫园正门背面题额是“椿寿”两字,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长寿,后“椿”作为父亲代称。“椿寿”照应“豫园”。
“三穗堂”原名“乐寿堂”为(“智者乐,仁者寿”之意,点明豫园园名寓意)。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乐寿堂”旧址建“三穗堂”。清代,这里是官府举行庆典和“宣讲圣谕”之处,也是地方文人绅士聚会之所。晚清“三穗堂”成为豆米业定标较斛(hu 2声)之所,时称“较斛厅”。后恢复“三穗堂”名。
堂高9米,五开间,单檐歇山式建筑,屋顶有“张飞义释严颜”的泥塑(塑像左为拿着长矛的张飞,右为手持大刀的严颜)。是豫园最高敞的厅堂。内有回廊分隔,里间主人议事、会客、宴请,外廊仆人上茶、送巾、上菜。厅堂正门的8扇槅(音阁)扇裙板上雕刻着稻麦、玉米、高粱、瓜果等图案。堂外回廊四周,有8幅精美的泥塑漏窗(漏景),其中东北角的一幅中间是松鹤图案,(意松鹤延年),四边为回文(把相同的词汇或句子,在下文中调换位
置或颠倒过来,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叫做回文,也叫回环。)“福禄寿喜”四字,寄寓对长辈的祝颂,呼应豫园园名。
堂内中堂张挂着潘允端撰文(潘伯鹰书写)的《豫园记》,梁上高悬“三穗堂”、“灵台经始”、“城市山林”三块贴金匾额。
“三穗堂”匾之“三穗”,典出《后汉书·蔡茂传》中“梁上三穗”的故事。蔡茂生逢西汉和东汉交替之际。他未发迹时,一天梦见自己坐在大殿的梁上,看到一禾有三穗,便伸手去拿,拿到了中间的穗,梦就醒了。第二天,郭贺给他解梦:大殿是朝廷的象征,“梁”是栋梁之材意。古代官员以粮食为单位计俸禄,“禾”即寓意俸禄,取得“中穗”隐指“中台”之位。不久,蔡茂果然就任中台官职。因其为官清廉,公开反对王莽篡汉,被后人尊为楷模。该典故表达了“朝为田舍朗,暮登天子堂”的祈盼。“一禾三穗”又有祈求丰收的寓意。
“灵台经始”匾,典出《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有两解:一是“灵台”为周文王所筑高台,用来祭天,观天象;二是据《孟子》:“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盖用以游观。”灵台是人造景观,表示主人建造豫园,乃是上承古圣之举。始经是说灵台是最早的人造景观。
“城市山林”匾(清道光六年(1826年)兵部侍郎翰林院编修陶澍所书),表示园主建园追求“身居闹市(不出城廓)而有山林野趣”。
三穗堂中堂背面有《豫园全景图》。
出三穗堂,即是一座两层楼厅,隔荷花池与大假山相望-对景。下层是仰山堂,上层是卷雨楼,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
仰山堂以“仰山”名,“仰山”有两层语意:一是堂上所挂清人所书取自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此地有崇山峻岭”句,点出此处为观赏大假山的佳处,这里“仰山”是“仰望”的意思;另一层则是此堂昔日曾供奉孔子神位,《诗经》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句,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虽不能止,然心向往之”,用来表达对孔子和孔子学说的推崇,此处“仰山”是“仰慕”的意思。
卷雨楼的“卷雨”,一般认为取自唐王勃《滕王阁序》诗句“珠帘暮卷西山雨”。
站在仰山堂外,看卷雨楼屋顶,细数翘角竟有28(每个角下仰山堂3上卷雨楼4共7)个。
大假山为豫园镇园之作。大假山高14米,宽60米,深40米,由2000吨浙江武康黄石叠成,是明代著名叠山家张南阳传世作品。(已故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评价大假山有三绝:石壁、飞梁、平桥。
大假山象征“寿比南山”,荷花池象征“福如东海”。既是一幅“城市山林图”,又是一幅“福山寿海图”,此即“芥子纳须弥-第一处”的最佳意境。
大假山山顶有望江亭-第一制高点(明清时期,站此可以观看黄浦江),山麓(lu 四声)有挹(yi 四声)秀亭(喻登此处可挹豫园之秀),山后有萃(cui 四声)秀堂(豫园景色最幽雅的地方),堂前有一对矾石幼狮-第三对。堂右(西侧)一龙卧于山后,闲适假寐,蓄势待机(发),此曰卧龙-第一条即伏龙墙,隐喻蛟龙雄才大略,暂潜深壑,他日穿云而出,便是万花楼东“穿云龙”墙了。
游廊(仰山堂东侧)-第一条是进入大假山和万花楼景区的通道。游廊口西侧墙上有“武举夺魁”砖雕和“梅妻鹤子”泥塑。古时科举考试,如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中了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图中武将盘马弯弓,英姿勃发,志在必得。“梅妻鹤子”典出北宋诗人林和靖,隐居杭州西湖孤山,终生不仕,终生不娶,赏梅养鹤,留下梅妻鹤子佳话。砖雕意在激励人们博取功名,积极“入世”;而泥塑似又推崇淡泊名利,消极“出世”。
补充:砖雕是做“减法”的一种工艺,泥塑是做“加法”的一种工艺。
游廊口有一对铁狮-第二对,左雄右雌,铸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原来放在河南安阳县衙前,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掠走,流落东赢,日本投降后回归故土,修园时移植于此。
廊中上方有“渐入佳境”匾,典出《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食甘遮,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释义:原指甘蔗下端比上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后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晋书》记载,东晋晋陵无锡人顾恺之&约346-407年&,字长康,小字虎头。顾恺之学问渊博,很有才气,曾经给桓温、殷仲堪等人做过参军之类的官。他尤其擅长绘画,当时的名家如谢安等人都非常器重他。顾恺之性格怪异,与常人不同,人们都称他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表现了浪漫才子的豪放不羁。传说他喜欢吃甘蔗,但是与常人不一样,嚼食甘蔗时,与一般人先吃主干后吃末稍不一样,总是自末稍吃到主干再往下直至根部。有人对他的这种吃甘蔗法感到很好奇,他则回答说:“渐入佳境”。)
廊中还有一太湖石,高约2米许,状似美女柔腰顾盼,名“美人腰”。
廊后西侧有一洞门,上有明代祝枝山(《明史·卷286》:“徐祯卿与一说是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所书“溪山清赏”门额,由此可登大假山。但为了保护大假山,洞门被隔,故只能在仰山堂或游廊“观山”,而不能“游山”了。洞门右侧墙上有《神仙图》砖雕-观音菩萨、达摩祖师、福星、禄星、寿星及其前面7岁的项蠹、魁星(魁星是北斗七星中形成斗形的四颗星。一说为其中离斗柄最远的一颗星。二十八星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被古人称为主管文运之神。魁星被形象化为一赤发蓝面鬼,立于鳌头之上,翘足,捧斗,执笔的模样。唐宋时,皇宫正殿雕龙和鳌于台阶正中石版上。考中进士者站在阶下迎榜,而头名状元则站在鳌头上,所以称为“独占鳌头”。),表露主人尊儒崇道信佛。
由游廊尽头石刻“峰回路转”(清嘉庆年间过庭闻所书)折而向右,步入万花楼景区
万花楼景区主要有鱼乐榭、亦舫、两宜轩、复廊、万花楼等景观。
向右有一榭突出溪流之上,(榭为依水架起的观景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3面临水)凭栏观鱼,自然领会小榭取名“鱼乐”寓意。当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取名“鱼乐”蕴含着园主人对庄子的仰慕。
补充: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榭前小溪,长仅数丈,一饰有漏窗和半圆洞门的粉墙,不落水面,横临溪上,小溪从拱型墙下淌去,让人产生“小溪不知流向何处”的遐想。此即“芥子纳须弥-第二处”的最佳意境。
鱼乐榭南边有300多年的紫藤。
鱼乐榭左边是复廊-第二条,中间用墙分隔(北窄南宽),墙上饰以洞窗(框景),两边皆可行走。复廊西端有方亭,亭中有匾,所题“会心不远”,典出《世说新语》(《世说新语》记载:“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涧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晋简文帝游华林园,对侍游的大臣讲:“会心处不必在远。”“会心”就是领会事物要旨的意思。
补充:欣赏中国园林的观念是遵从“绘画”原则-心领神会。
复廊东有小轩——“两宜轩”(观山观水两相宜)。
复廊北有状如船舫建筑,名“亦舫”-第一个船形建筑。
东出复廊,便见万花楼。楼二层,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明代此处称花神阁。清末楼内供奉城隍神小像,以人神仅咫尺相隔而取名“神尺堂”,建国后改称“万花楼”。《神尺堂记》说:“取咫尺神明之意,以勉事神之勿怠,戒议事之或欺也”。要人“以礼仪事神明”,勉励人们多做善事,修道成神,故在回廊围栏雕饰“暗八仙”。“暗八仙”即八仙手中所持的八种法器:吕洞宾的宝剑、铁拐李的葫芦、汉钟离的芭蕉扇、韩湘子的宝笛、曹国舅的檀板、何仙姑的荷花、张果老的鱼鼓、蓝采和的花篮。楼下四角还有四幅梅、兰、竹、菊图案漏窗,映衬楼名。
万花楼前庭院有古树两株,一是400多年的银杏树,一是100多年的广玉兰。
庭院小溪对岸粉墙下,花石点缀其间,山石间有兰草、迎春、黄杨、杜鹊、翠竹,,,,以及一年四季的应时盆景,点出“万花深处”的寓意。
万花楼景区的特色是藻饰精致,曲栏迂回,布局巧妙,给人以感悟想象的空间。
从万花楼向东,过“穿云龙-第二条”墙(在“穿云龙”头的口下,塑有一只三足金蟾,龙吸金蟾吐的精气,金蟾则饮龙的唾液,龙蟾互利共生),进入点春堂景区。
点春堂景区主要有点春堂、打唱台、古井亭、快楼、和煦堂、静宜轩、听鹂亭等景观。
点春堂建于清道光初年,为七开间大厅。门前一对矾石幼狮-第四对。堂名取自苏轼词《戚氏》:“翠点春妍”,为苏淞太兵备道沈秉成所书。堂内门窗槅窗上雕刻有戏曲人物,照应门前小戏台。小刀会起义时,义军城北指挥部设帐于此。
中堂张挂晚清画家任伯年的《观剑图》图画——古代常以“观剑”抒发英雄抱负。
沈尹默书写的对联:胆量包空廓;心源留粹精。
“胆量”,指小刀会义士们的胆气和肚量。“空廓”,无限广大的意思。“心源”,人心的本源、本质。“粹精”,形容人的品质完美无缺。对联讴歌了小刀会(小刀会义军首领陈阿林和刘丽川。小刀会是明末清初的秘密反清组织,称“金钱会”,小刀会货币称“日月钱”。)的义举。
堂内有三个展柜,分别陈列着当年小刀会的兵器、自铸的钱币以及发布的文告等文物。
点春堂对面是一座条石结构的清代小戏台,名“凤舞鸾吟”,俗称打唱台。戏台依山临水,半跨池上。戏台的四面石柱上,分别有描绘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对联,打唱台正中壁上平置郭沫若1961年游览豫园时写下的诗篇。
点春堂后有临池水阁,上有“飞飞跃跃”匾,意思是“鸢飞鱼跃”;
北有藏宝楼;西北有古井亭;
东北有学圃;
东南有湖石假山,上有双层楼阁,下层称延爽阁。上层名快楼-第二制高点——登楼眺望豫园全景,心胸为之一快。
快楼向南,有静宜轩和听鹂(li 二声)亭。
和煦堂与北面的打唱台、点春堂、藏宝楼在一条线上依次排开,与错落布局的园林规则是一特例。和煦,即阳光温和的意思,此指春天的阳光。这样,和煦堂和点春堂正好和谐相融,点出这一景区“春”的主题。和煦堂内的一堂家具不同凡响,全是南方的榕树根制作,虽由人作,宛若天成。
会景楼景区主要有会景楼、九狮轩、流觞亭、浣云假山和积玉水廊等景观。
步出和煦堂西面的双龙戏珠门-第三、四条龙,门口一对金刚石狮-第五对,便见一片水景,顿觉豁然开朗,此是会景楼景区。会景楼景色以“水景”为主。景区的主建筑是建于同治九年(1870年)的会景楼(下称敦厚堂,上称会景楼)位居豫园的中央,登楼一望,全园景色会于眼底。楼三面环水,周围栽着香樟、石榴、紫薇-230年、红枫、罗汉松等树木,环境宜人。
会景楼西北是九狮轩,为1959年修缮豫园时所建,九狮即“救世”之谐音。特色为进深较小,卷棚顶,厅前较宽,半临池上,前置有台,登台近水。在此观花赏鱼,心旷神怡。 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屋,轩是古典园林中观赏性的小建筑,也是起点景作用的
池南有亭,名“流觞(shang 一声)亭”。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大书法家王羲之和41位诗人墨客共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绍兴兰亭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这次兰亭雅集,王羲之等11人各成诗两首,郗昙等15人成诗各一首,共计37首,结成《兰亭集》。16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绍兴兰亭因而成了书法园林。各地园林如有曲水,仿建流觞亭,自然风雅之至。
流觞亭东侧贴水建有数座石桥,有平板的,有拱形的,有石板曲桥贴于水面的,人在桥上走,如同凌波而行,踩水而过。
桥西是浣(huan 四声)云假山。假山以湖石堆成,背倚得月楼,面临清池,水中假山倒影与天上彩云浑然一体,如洗白云于水中,如染假山于云间,故名“浣云”。
会景楼东有积玉水廊-第三条,廊和路一样,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富可塑性和灵活性的建筑,有交通、连接、观赏作用。豫园前有游廊、复廊,此处有水廊。水廊北起会景楼东,南达内园门口,前半段筑于岸上,后半部架于水上,长达百米,是江南古典园林中最长的一条水廊。积玉水廊因廊中有听涛阁右侧一“积玉峰”石而得名。廊内北端东侧墙上的《八仙过海》砖雕。
过曲石板桥,进“引玉”洞门,便是玉玲珑景区。“引玉”,有引导游人走向玉玲珑意思。
玉玲珑景区-“玉”字景区主要有玉玲珑、玉华堂、得月楼、书画楼、涵碧楼和听涛阁等景观。
玉玲珑与苏州瑞云峰、杭州绉(音胄)云峰并称江南三大名石(江南园林“三大名石”,是指上海豫园的玉玲珑、苏州原织造府(现在苏州第十中学校园内)的瑞云峰和杭州花辅的绉云峰。其中的绉云峰,是明未清初用巨舰从广东英德县运到杭州的一座英石峰。这三大名石,都是园林假山中的单块湖石,即所谓“孤赏石”。由于这三块巨石都具备了透、漏、瘦、皱的特点,故历来被我国园艺学家口评为假山中的极品)。玉玲珑高约4米,通体成万窍灵通。奇石瘦、皱、漏、透特点皆备,尤其以漏著称。玉玲珑上以前镌有“玉华”二字,因天长日
久,风化雨溶,字迹化没。北宋时宋徽宗在开封城东北构筑“艮(音根)岳”,把各地搜罗来的奇花异石运到京师,水运花石,10船为一“纲”,谓之“花石纲”,其中多有散佚,玉玲珑即其中之一。到了明代,玉玲珑辗转到浦东三林塘储昱(音瑜)的私人花园“南园”中。储家与潘家为亲家,储家没有儿子,玉玲珑随储家之女“嫁到”潘家。从浦东三林渡黄浦江时,风大浪高,玉玲珑与船一起沉入江底。后打捞时,发现江底另有一块石头,即现在玉玲珑的底座,便一并打捞上来。真是奇石经历亦奇,弥足珍贵。
玉玲珑前有一也清水,石因此而活,月夜到此,见玉石倒影,别添一番情趣。
玉玲珑后照壁上有“寰(huan 2声)中大块”四个篆字。“寰中”,泛指“宇内”,意为“天下大快”。
三衬玉玲珑之说:以石衬石,以水衬石,以墙衬石。
照壁南有环龙(水环玉玲珑之意)桥通向内园。
正对玉玲珑,主人特地建一书斋,以供朝夕观赏奇石,并以玉玲珑石上的“玉华”两字命名为玉华堂。堂上匾“玉华”两字,是明代文征明手迹集字。堂内家具为仿明代之物,摆设一如明时陈式。
玉华堂前有130余年的白玉兰两株,白玉兰是上海市花。
玉华堂东有积玉峰(峰以“积玉”名,意谓峰是由无数的美玉堆砌而成的)积玉廊、听涛楼和涵碧楼。
补充:积玉峰,原在南园。藏书家钱曾,号也是翁,住在南园,以渡鹤楼为藏书楼,并改南园为也是园。1937年日军炮火炸毁也是园,积玉峰记下这段历史。1957年积玉峰移入豫园,增添了湖光山色。峰立积玉廊,可听芭蕉细语,流水潺潺,枕流漱石,名园生辉。
玉华堂西有书画楼(院子内有一对石狮子-第六对)和得月楼。
玉玲珑景区从“引玉”洞门入,有玉华堂、白玉兰、玉玲珑、积玉峰、积玉廊等,皆冠以“玉”字,“玉”成了此景区的精华。
越过“寰中大快”照壁(抑景)南环龙桥,就到了内园。
内园景区主要有静观厅、延清楼、还云楼、观涛楼、耸翠亭和古戏台等景观。
内园-园中/内之园。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原系上海城隍庙的花园,后修复与豫园相连,成为园中之园。门口一对石狮-第七对。
进入内园大门通往静观厅的通道内二门口有一对石狮-第八对。
静观厅是内园的主体建筑,单檐歇山式,屋顶有硕大“岳飞大战金兀术”泥塑。
厅内正堂高悬两块匾额,其一曰“静观”,其二曰“灵昭渟峙”。内园原先是城隍庙的花园,因此厅堂题额自然有道教含义、宗教色彩。静观有两层含意:其一,“观”是道教建筑的专名,“静观”是原先城隍庙道士起居修炼之地。其二,道教认为,只有保持人的纯真本性,才能认识自然万物的发生和变化的根本,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即此意,因此,“静观”又是指道教修炼和认识万物的基本方法。
“灵昭渟峙”,灵,神灵,此指城隍神;昭,昭明、昭示,《尚书》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里喻指阳间法纲。“渟”,清澈的流水;峙,耸立的高山。大意是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劝人从善。城隍庙门殿联语是对此匾的最好注释:“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厅前两侧有一对清代石狮-第九对,系整块青石雕凿而成。更妙的是狮口内含一石珠,石珠滚动自如,可就是无法取出。
静观亭内所饰图案都与道教有关。
静观厅对面是座假山,奇石林立,正面一块大石如“寿”字,其他动物形状奇石有的似九狮盘球,有的似孔雀展翅,有的似犀牛望月,还有如象、虎、猴、鹿、羊、龟等形象。假山上还植有黄杨、罗汉松、白皮松、兰草等花木。明代文徵明云:“动观流水静观山”。
环假山有耸翠亭、延清楼、还云楼和观涛楼-第三制高点,园内惟一一个三层建筑。昔日登上三层观涛楼可观“沪城八景”的“黄浦秋涛”。
出延清楼可达船厅,因其不会游动亦称“不系舟”-第二个船形建筑。舫前卵石铺地似海浪,寓意“乘长风破万里浪”,是“芥子纳须弥-第三处”的意境特例。
静观厅东侧有九龙池。细观池壁石隙间有4条石雕小龙,倒映水中成8条龙,而池身亦似一条龙,故名九龙池。
方形小厅“可以观”前有砖雕《郭子仪上寿》。郭子仪是唐朝大将,他平定安史之乱,保卫大唐江山,被封为汾阳郡王。他有七子八婿,享年84岁,可谓福禄寿三全。古代90岁为上寿,80岁为中寿,70岁为下寿,郭子仪因声名地位而称上寿。院中看到第五条龙---睡眠龙
内园古戏台。此戏台原在闸北区塘沽路北钱业会馆内,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为双戏台。1974年,因市政建设搬迁,一迁嘉定汇龙潭公园,另一移至豫园内园。戏台7米见方,全高约15米(台柱高约2米),正面有狮子、凤凰、双龙戏珠、戏文人物木雕图案,全部贴金。戏台顶部藻井22层圆圈与20道弧线相交,四周雕刻28只飞翔的金鸟。中间是一面圆形圆镜,装饰华丽,呈穹窿状,有助于聚音共鸣(产生音响效果)。戏台正壁有二门,东侧门额有“出将”二字,西侧门额有“入相”二字。戏台两侧石柱上有俞振飞所撰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云想衣裳花想容。古戏台前有“金砖”为浙江嘉善砖瓦厂特制,敲之有金属声,故名。
戏台正对面的还云楼设贵宾佳座,两边有双层看廊,共有200个观众席。陈从周称赞整个院
落谓之“曲苑”,人称“江南园林第一台”。
中国古代的宗教观念是相信“万物有灵”。周代就有祭祀“八蜡”的仪式,其中第七蜡是指水土之神,应当是城隍的原型。城有城神,城外有沟,有水为河,无水为隍,都有神,是为城隍。城隍“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保佑一方平安。
对城隍的信仰,始于南北朝,流行于唐宋,明代达至巅峰。这是封建皇权要借助神权加强它的统治。
上海古代是海滩渔村,金山滨海有海潮冲击,民不堪苦。据说吴越王时,内宫侍者梦吴先生托言:金山面海,海水为患,非人力可防,汉代功臣霍光有神力,可以建他的庙以镇之,金山便四处建庙祭祀。
元代在今黄浦区方浜中路建有一座金山神庙——霍光行祠。
明初,秦裕伯被封为上海城隍神。
秦裕伯,上海人,宋龙图阁学士秦少游第七世孙。元至正四年(1344年)进士,官至福建行省郎中。明初官至治书侍御史。秦裕伯治政有方,据说他捉到盗匪,首次“教育释放”,再次资助钱粮,放回家乡,第三次就不客气了,砍去手或脚。盗匪感其恩,畏其刑,一时匿迹。朱元璋闻其贤明,三次以礼敦请,裕伯恳辞。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亲下手谕:“海滨之民好斗,裕伯智谋之士而居此地,苟坚守不起,恐有后悔。”裕伯这才被迫入朝。不久,又以侍母尽孝为由辞归,后逝于上海浦东。朱元璋感叹地说:“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遂封裕伯为上海城隍庙神。
上海有了自己的城隍神,但是一时没有“办公”的地方。永乐年间(年)上海知县张守约就将秦裕伯请到霍光行祠,前殿奉霍(光),后殿奉秦(裕伯),老百姓喜称“一庙二城隍”。
明末清初,上海成为东南之都会,清嘉庆年间,上海城隍庙香火鼎盛。鸦片战争后,城隍庙诸殿成为废墟。1927年重建后的城隍庙重新成为沪上胜景,当时有“到上海不逛城隍庙等于没到过上海”的说法。“文革”浩劫,“城隍”扫地出门,殿堂成为老庙黄金店铺。1994年,城隍庙归还道教,修葺一新。
坐落在方洪中路的城隍庙正门的三门牌楼上有“保障海隅(yu,2声)”四字,点明城隍职责所在。一对石狮雄踞山门。门檐上有赵朴初题写的“城隍庙”竖牌。
城隍庙有前后两殿,前殿殿檐(yan 2声)有“城隍庙”匾额。殿门两侧的楹联是: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前殿供霍光,塑像高5米,左侧站立善面判官“记功”,右侧站立凶面判官“录过”,告诉人
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在神明眼中,警示人们多做善事。
后殿供奉红面城隍秦裕伯,东侧殿供城隍父母像,西侧殿供城隍夫人像。
方浜中路位于上海老城区内城隍庙前,旧时曾名“庙前大街”。一百年多前,这里曾是上海开埠后最早灯火辉煌、万商云集的地方。现在,一道重现旧时街市风貌的风景线出现在方浜中路上,这就是“上海老街”。
上海老街东起人民路,西至河南南路,全长825米。依据其沿街的建筑群的建筑样式分为东段和西段。从东往西,可以看到从民国到明清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风情。
老街东段长500米,沿街遗存的旧城建筑经修缮改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街市”便展现在眼前:曲折狭窄的道路两侧屋顶上马头墙时隐时现,一扇扇花格门窗玲珑精致,各具特点,沿街的一长溜排门板更显老街的古朴;而夹杂在这些“中式”民居之中,还能偶尔一瞥几幢宏伟的“欧式”建筑,这是当初西洋文化涌入上海滩后的产物。在上海老街中,不仅感觉不到这些建筑的格格不入,反而能回味到海派文化形成之初的那种海纳百川的气度。在朴实无华的老式建筑中,一些新建的标志性景观建筑成为老街的亮点:三座风格迥异的牌楼,一座古戏台,一条休闲长廊,吸引了游客欣赏的目光。一些至今仍驰名沪上的百年老字号,如童涵春中药堂、协大祥绸布店、沈永和酒店、葛德和陶瓷店,,,,都在此“老店新开”。
老街西段325米内新建了近4000平方米的明清式建筑,得以与毗邻的豫园旅游商城仿古建筑群相协调。
在老城厢这片富饶的文化土壤上,曾孕育了许许多多极具民俗文化特色的传统行业,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大潮中,它们大多逐渐消失,而在上海老街的传统氛围中,它们却充满着勃勃生机。
站在河南南路西牌楼处,一座古色古香的由汪道涵题写的“上海老街”牌楼屹立眼前。放眼望去,一面面“上海老街”旗幡迎风招展,一间间店铺密匝匝排满两旁,红木家具、陶瓷器皿、古玩玉器、壁毯画扇、翡翠水晶、铜雕钱币、书画脸谱、茶馆唱片、木雕工艺,,,,铺天盖地、目不暇接。
右顾老街南侧,回凤楼、圣海堂、青藏管、青海阁、奇石阁、名石轩,,,,一家接一家;左顾老街北侧,红木店、卜古斋、董云轩、珍宝馆、物华厅、紫云轩、天富楼,,,,一店连一店,让人眼花缭乱。
老街南侧的西施豆腐坊,以黄豆制成的各类小吃品种繁多,十分美昧,有豆腐花、臭豆腐、素鸭等。民间素有“豆腐西施”的戏说,意为豆腐做得如西施的皮肤,白如雪,晶莹如羊脂。
西施豆腐坊旁是丁娘子土布庄。丁娘子,明朝上海地区有名的织布能手,擅弹棉,用以织布,极为精软,因称“丁娘子布”,大多供宫廷用。丁娘子土布庄内展示了中国民间传统手工纺织、印染的作坊式工艺过程,及用传统手工工艺制成的蓝印花布服饰手工艺品。蓝印花布以
其蓝白之间的意蕴和由此所形成的格调,散发出中华民族的古朴美。
丁娘子土布庄对面是老上海茶馆,说是茶馆,却又是史料馆。数百件反映上海历史文化的物品陈列于此,有些连博物馆都没有。在此品苔,如同置身于20世纪前叶的旧上海,可以品味出浓浓的怀旧情愫。
老上海茶馆旁是春风得意楼,这座创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茶楼,秉承传统茶楼风韵,开设了独具江南特色的评弹书场,生意十分兴旺。因为“春风得意”口彩好,茶客们每逢新年元旦总要上楼喝一碗“元宝茶”,作“春风得意”之想。
上海老街沿线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豫园旅游商城(2010考试大纲无,需确认)
位于上海老街北侧,有很多特色商店和名点小吃为明清建筑风格,是一处集“园、庙、寺”于一体的“玩、吃、购”极佳去处。是著名的“上海商业第一城”
豫园景观小知识点
1、建园的手法:漏景、框景、抑景、衬景、对景
“寰中大快”照壁是抑景;三穗堂等漏窗是漏景;三穗堂和仰山堂之间的庭院瓶形门框是框景;仰山堂和望江亭是对景;会景楼景区的会景楼、九狮轩、流觞亭外的花草树木,假山是添景手法;玉玲珑左右湖石和前面池水,后壁粉墙是衬景手法;站在会景楼景区和内院假山不系舟前看东方明珠是借景手法 2、分隔有虚实两法 3、八对狮子的位置:
正门的一对湖石狮子;游廊口有一对铁狮、点春堂门前一对矾石幼狮、双龙戏珠门门口一对金刚石狮、萃秀堂前一对石狮子、内园大门口有一对石狮、内园二门口有一对金刚石石狮、静观厅厅前两侧有一对清代石狮系整块青石雕凿而成。更妙的是狮口内含一石珠,石珠滚动自如,可就是无法取出、
4、芥子纳须弥三处:
大假山象征“寿比南山”,荷花池象征“福如东海”。既是一幅“城市山林
图”,又是一幅“福山寿海图”,此即“芥子纳须弥-第一处”的最佳意境。 ☆
榭前小溪,长仅数丈,一饰有漏窗和半圆洞门的粉墙,不落水面,横临
溪上,小溪从拱型墙下淌去,让人产生“小溪不知流向何处”的遐想。此即“芥子纳须弥-第二处”的最佳意境。
☆ “不系舟”舫前卵石铺地似海浪,寓意“乘长风破万里浪”,是“芥子纳须弥
-第三处”的意境特例。
5、砖雕:武举夺魁(游廊口)
神仙图(游廊)
郭子仪上寿(静观厅前)
6、泥塑:梅妻鹤子(游廊口)
松鹤图案(三穗堂回廊 )梅兰竹菊漏窗(万花楼)
张飞义释严颜(三穗堂屋顶)
7、船形建筑:复廊北有状如船舫建筑,名“亦舫”-第一个船形建筑。 “不系舟”-第二个船形建筑(内园)。 8、小刀会首领:陈阿林、刘丽川 9、要背的对联
古戏台:俞振飞—— 天增岁月人增寿
云想衣裳花想容
点春堂:沈予默—— 胆量包空廊
心源留粹精
10、暗八仙:吕洞宾——宝剑
铁拐李——葫芦
汉钟离——芭蕉扇
韩湘子——宝笛
曹国舅——檀板
何仙姑——荷花 张果老——鱼鼓
蓝采和——花篮
11、三条廊:游廊、复廊、积玉水廊
12、豫园最高的厅堂为三穗堂、豫园最宽的厅堂为点春堂 13、各匾典出
14、楼名解释
15、豫园特色
3点: 以小见大;建筑体式丰富,艺术手法精巧;园林布局精巧
16、 豫园的龙墙作用和特点。
豫园用龙墙把30亩园林分成几个意境不同的景区,极大扩张了林园的空间。大假山后的伏卧龙,万花楼东的穿云龙,和煦堂西的双龙戏珠,内园的睡眠龙。前4条龙龙身瓦片,龙头和龙尾是泥塑。第五条是龙鳞也是泥塑。
17、介绍豫园的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著名文物
宋代:玉玲珑 元代:铁狮; 明代: 大假山 ; 清代:康熙年间的静观厅,乾隆的三穗堂,道光年间的点春堂、万花楼,同治年间的仰山堂、卷雨楼
18、 豫园内的古树名木
鱼乐榭的300年紫藤;万花楼前的400年银杏和100年广玉兰;打唱台西侧的150年茶梅;静观厅前面肖形假山上200年的瓜子黄杨,白皮松
1. 2. 3. 4.
介绍龙华烈士陵园
介绍龙华景区周边的景点
龙华寺是什么宗派的? 什么叫净土宗?
龙华寺的布局
5. 龙华寺的“三宝”、“三绝”
6. 文明进香
7. 介绍龙华景区的两大民俗活动
8. 介绍龙华塔
9. 讲解新山门
10. 为什么新山门是5门
11. 为什么叫龙华寺
12. 什么是“四恩”、“三涂”
13. 什么是三王狮
14. 站在佛龛前讲解弥勒殿
15. 站在天王殿前讲解钟楼和鼓楼
16. 讲解天王殿
17. 讲解罗汉堂
18. 什么是罗汉
19. 讲解大雄宝殿
20. 讲解三圣宝殿
21. 站在牡丹园,讲解龙华寺的悠久历史
景区概况(3分钟)
二、景点介绍(3分钟) 1、讲解龙华烈士陵园 2、讲解龙华寺山门 3、讲解龙华塔和塔的知识 4、站在布袋和尚前讲解弥勒殿 5、讲解天王殿 6、讲解钟楼和鼓楼
7、讲解大雄宝殿、佛、菩萨、罗汉、天神和法器陈设 8、讲解三圣宝殿和匾额 9、站在千手观音旁讲解观音殿 10、讲解罗汉堂
11、站在“每年牡丹”前讲解牡丹园 12、讲解龙华景区两大节庆活动 13、讲解龙华寺总的特点
三、思考题目(2分钟)
1、周遍景点
2、寺名由来
4、龙华寺布局
5、三组一佛二菩萨
6、三宝、三绝 7、新山门
8、“上报四恩”
9、三王狮、石灯
10、天冠弥勒
13、地藏王菩萨
14、广泽龙王
15、四大天王
17、华严三圣
18、十六罗汉
19、五十三参
罗汉与天神的区别
21、鳌鱼观音
22、千手观音
23、华林丈室
24、“空相寺界石”
龙华景区概况
龙华景区位于上海市中心的西南方向的徐汇区。主要景点有龙华寺、龙华塔、龙华旅游城和龙华烈士陵园。他周边的景点精彩纷呈,主要有徐家汇商城、徐家汇天主堂、桂林公园、八万人体育场、上海植物园等。
龙华游览区是上海地区最早的人文景观。相传3国年间,僧人康会于吴赤乌5年在这里搭棚供佛,后人以此为龙华寺之始。后孙权为报母恩,在江南修了13座佛塔,这里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寺塔供奉弥勒,而弥勒将在龙华树下成佛,故寺院以“龙华”为名。公元977年吴越王钱俶(ti四声)重建龙华寺、塔。明清时期“龙华庙会”香烟缭绕,“龙华晚钟”洪亮悠扬。20世纪90年代建成龙华烈士陵园,在龙华镇原址建成龙华旅游城。
它有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革命烈士就义地;龙华塔。“龙华晚钟”是乾隆年间唯一传承至今的历史文化景观。在2009年10月的“新沪上八景”海选中,荣获唯一的“荣誉奖”
龙华浏览区的特色是文化的多样性和旅游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佛教文化和宗教旅游。,龙华寺寺塔齐全,伽(qie 2声)蓝严整,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宏伟壮丽美;龙华寺佛像众多,妙相庄严,表现了佛教文化的魅力,龙华寺的匾额楹联,既点示了各处殿堂的主题,闪现佛门智慧,又深含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龙华寺的钟声、庙会、佛事、珍宝,,,,总之,中国佛教文化在这里都有具体生动、精彩生动的体现。这些,为佛教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革命文化和红色旅游。龙华烈士陵园有“上海雨花台”之称,有“雨花台第二”之称,这就
为龙华景区突出了革命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烈士陵园的园门是邓小平同志提的。里面的纪念碑“丹心碧血为人民”是江泽民同志提的。像金字塔型的烈士纪念馆是陈云同志提的。东面的烈士碑林抒写了革命先烈的一些事迹,还有一处龙华烈士就义地,是1927年和1937年国民党反动派枪杀革命烈士的刑场,许多党的高级领导人就在那儿牺牲了。每到节庆假日,特别是清明时节,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到这里来凭吊,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生动的课堂. 是国家级红色旅游地.其中“二
十四烈士就义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俗文化和风情旅游。一年一度的“迎新春,龙华撞钟”;融宗教、文艺、体育、购物于一体的“龙华庙会”;古色古香的龙华旅游城里的江南民俗风情,,,,这些都是上海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风情活动。每到年底的时候,12月31日龙华景区要举办一个盛大的热闹的旅游活动,这就是“迎新年,撞龙华晚钟”。这一天,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子夜时分,108响钟声响起,成为旅游节庆的一个亮点。同时钟声又延长到新的一年,又是新年一条亮丽的风景线。还有每一年的3、4月举办龙华庙会,有400多年历史,现在一年要举办两次。看民间文艺,尝地方风味,购地方特产。所以龙华景区文化的综合性和旅游的多样性在上海的旅游景点当中是相当突出的.龙华景区的民俗风情在上海大概只有豫园能和它相媲美了。
龙华寺位于上海市路2853号,相传建于三国吴赤乌五年,唐垂拱三年修建殿堂,宋太平兴国二年吴越忠懿王钱俶重建,1066年,荣英宗赐额“空相寺”,明万历年间,明神宗敕
赐“大兴国万寿慈华禅寺”,清光绪元年陆续重建成今日规模,复称“龙华”古名。龙华寺前后传承律宗、天台宗、禅宗,1983年根据龙华寺为主供弥勒的道场,又因明旸大法师禅净双修,便明确其为净土宗寺院。(净土宗,供奉的是西方三圣,主要经典三部《南无观无量寿佛经》、《南无阿弥陀经》《佛娑无量寿佛经》,它的修形法门:南无阿弥陀佛)
龙华寺塔院齐全,布局完整,中轴线上依次排列龙华塔、山门、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宝殿、华林丈室和藏经楼;钟楼、鼓楼位于天王殿前东西两侧
龙华塔,佛塔起源于印度,用来供奉佛的舍利。龙华塔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王钱俶重建。
中国佛塔有楼阁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等类型,其中以楼阁式为多见,结构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组成。
塔基是塔的基础,有两级台阶,下面是地宫,里面供奉佛舍利。龙华塔是一座砖身木檐的楼阁式塔。塔高40.64米,七级八面,底层高大,向上逐渐收缩,每层四面有壸门,各层45度转位,多了重变化使外形美观,结构更加稳固。各层檐下悬有铜铃七层八角共56只,微风吹来,丁当作响,清脆悦耳,有惊鸟的作用。佛教以奇数为吉祥,故佛塔一般以奇数为多,佛教又以金、银、琉璃、车渠、玛瑙、珍珠、玫瑰为七宝,故佛塔又以七级为多,“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塔刹位于塔的最高处,一个个的铁环代表,一重一重天,七个铁环,“七重天”,代表佛国天堂,塔刹杆长18米,10米在塔内,8米伸出塔顶,上套覆钵、相轮、宝瓶,重达10吨。塔尖与塔檐有8根铁索相连,称浪风索。
龙华寺前后有三座山门。一座是明代古山门,在新山门的左前方,其遗址有一对石柱和一对石狮。后来临地搭过一座三门的竹山门。1996年香港叶氏捐建了现在的新山门。
五门重檐歇山顶的花岗岩牌楼,五门即有六柱。三层含义:一是明代皇帝曾给龙华寺赐额赐印,有皇家建筑的规格;二是根据佛教的五蕴皆空,即五官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味觉都是空的;三是代表东南中西北,意为普天之下,莫非佛土。六块匾,正面三块,背面三块。正面,“龙华”两字上面有颗放大的金印,此即明神宗万历皇帝钦赐,为“镇寺三宝”之一。“江南古刹”,即千年古刹,代表历史悠久。“人间兜率”,弥勒在天上时是在兜率天的内园,下凡在人间修行来到龙华寺。
山门前有块铺地石雕,“鲤鱼跳龙门”,黄河的鲤鱼逆流而上,不停地跳,有极少数的鱼能跳过,就能变成龙,意寓到龙华寺来修行学佛法的人,并不是每一个都能够成佛,要通过理论与实践,不断地修行做善事,最后才有机会成佛。
山门背面中门上方有蓝底金字大匾,“同圆种智”,播种佛门的智慧共同圆满,意寓到龙华寺来亲近三宝的人,只要专心学法并付诸实践,便能功德圆满,同登彼岸。这是中国佛教
协会副会长、上海佛教协会会长,龙华寺前任方丈明旸法师撰书。两侧有“上报四恩”、“下济三涂”“四恩”指“佛祖恩、国君恩、师父恩、父母恩”,核心是忠和孝。“下济三涂”,意指佛教普渡众生又特别着力济渡“三涂”,却“六道轮回”中的下三道:火涂,地狱道;血涂,畜生道;刀涂,饿鬼道。
寺院中轴线上遍地是莲花,象征进寺院的人即进入西方净土佛国世界了,因为据说西方净土遍地是莲花。正中有“龙王献地”石雕,传说,当时会和尚从康居国来到此地,见一片芦苇湖荡,觉得是一片净土,想建寺院,广泽龙王慷慨献地,康会命广泽王为伽蓝神。浮雕上有须弥山,山上有殿堂须弥院,实际上是兜率天的内园,殿后有龙华树,传说,再过56亿七千万年,弥勒将到华林园的龙华树下,接班成佛。
古代佛寺多在山林野外,有道是“自古名山僧占多“,所以佛寺大门称为”山门“;另外佛寺建在山林僻静处,表示佛教远离人间”红尘“,追求净土的意思。
山门有3种:一门;三门;五门 龙华寺山门前后有3座。
龙华寺前后有三座山门。一座是明代古山门,在新山门的左前方,其遗址有一对石柱和一对石狮。后来临地搭过一座三门的竹山门。1996年香港叶氏捐建了现在的新山门。新山门规格高,为清式五门歇山顶花岗石牌楼。五门楼就儒家文化而言表示东西南北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一统思想;就道家文化而言:表示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思想;就佛教文化来说:表示“五蕴(yun 四声)皆空”的理念
山门正中是红底金字大匾,隶书“龙华“2字。龙华2字上有颗放大的金印为明神宗万历皇帝钦赐,为”镇寺三宝“之一。金印下有圆形雕饰”三狮戏球“,大匾外框雕有九龙。
山门正面二、四门额上有“江南古刹“和”人间兜率“额题。
山门背后中门上方有蓝底红字大匾,上书“同圆种智“是明旸(yang 二声)法师撰写。匾额外框雕有凤凰、牡丹,寓吉祥如意。2侧有”上报四恩“和”下济三涂”题额。
山门前正中地面是“龙王献地”的石刻。山门广场地面正中有“须弥灵境”石刻铺地。石刻上有滔天海浪、须弥山、兜率宫、龙华树,喻示龙华寺是弥勒的人间道场。广场上有2株古树,象征龙华树。
因为龙华寺主供弥勒,所以第一进殿为弥勒殿。(不同于其他寺院第一进殿是天王殿)弥勒殿是单檐歇山式。屋脊2端有龙首鱼身的螭(chi 二声)吻(龙生九子中的一个,善于喷水,寓意防火)。弥勒殿上写“龙华寺”匾额,一对石狮在殿门2侧。石狮所蹲的基座上有凤凰和牡丹雕饰。故称为三王狮。石狮2侧有须弥灯,底座为须弥座,上面是石灯,象征佛法大放光明。弥勒殿正面墙上有“九狮”砖雕,殿后有“麒麟送子”砖雕
步入弥勒殿,迎面就是弥勒的化身---布袋和尚
由于佛经对于弥勒的记载都突出它的“慈”的德性,造型都在“慈”上下功夫,特别是大肚弥勒运用夸张的手法,使人见了就有欢喜之心。
弥勒殿外东有钟楼,西有鼓楼。佛寺每天清晨和入暮时分必举行拜佛念经,以获取功德,所以又称“功课”早课之前,敲钟惊醒法界众生断除烦恼,出离地狱火坑。钟声过后,鼓声
接应。此为“晨钟暮鼓”的来历。
钟楼是明成化13年重建,为3层歇山式建筑。楼檐下有“大愿地藏王”匾,楼内有清光绪年间铸造的高2米,对径1.3米,重3000公斤的青龙铜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迎新春,撞龙华晚钟”成为每年新年来临,钟楼内外,人们都来聆听零时的“百八钟声”
钟声之所以为108下,有2种说法: 1、1年有12个月,24个节气、72候,共108数,表示1年的终结。新年撞钟有辞旧迎新、祈愿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意思
2、“人生是苦”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佛教认为人有84000个烦恼,分成108类。钟声可以消除这108类烦恼。
前一种说法表示“迎新春”撞钟的意思 后一种说法表达平日进香撞钟心愿 钟楼内供奉地藏王菩萨。
菩萨为什么供奉在大种之下呢?释迦悉尼佛曾嘱托,自己灭迹后,未来的弥勒佛未降世的这段时间内人类社会的教化工作交给了地藏王菩萨。菩萨发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个誓言刻在钟楼门柱上。佛教称地藏王菩萨为大愿菩萨、幽冥教主。菩萨的法器是大钟,所以菩萨坐在钟下,钟楼成了地藏殿
地藏:是唐代新罗国王族,名金乔觉。来到安徽青阳九华山时,闵让和捐助山地,为他大修道场,还让自己儿子拜师出家,道号道明。金乔觉和闵公父子合称“幽冥3圣”
鼓楼建于明正德年间,与钟楼一样也是3重歇山式建筑。楼前有“护法伽蓝”匾,楼内有直径1.6米的大鼓。最早龙华寺鼓楼供奉广泽龙王,明代供奉天妃妈祖,现在供奉关羽,左胁侍是关平,右胁侍是周仓。《三国演义》说关羽皈(gui 一声)依佛门,被封为伽蓝神,即佛寺保护神。从此鼓楼又权代伽蓝殿。广泽龙王就让位给关羽,站在关羽像前了。鼓楼内左供道教财神赵公明,右供道教土地爷福德正神
天王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正脊有“风调雨顺”四字,背脊则是“国泰民安”。天王殿正墙有“白象漫步”砖雕,后墙有“牧童放牛”砖雕。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天冠弥勒和韦陀。
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位置是顺时针排列)
四大天王一般是坐着的,明代以前天王塑像则是站着的 (朱元璋的打扫天王殿故事)
龙华寺是弥勒佛的人间道场,供奉2种弥勒像:化身像(和尚像),天王殿的真身像(菩萨像)。天冠弥勒是弥勒在兜率天内院修行的法相,身份是菩萨。他头戴五佛冠,手持莲花,
花上是他的修行之处兜率天内院。
佛经说四大天王各有8个将军,韦陀是南方增长天王的部将,为32位天将之首。任务是“护法安僧”,职责是“感应三洲”(北方是长乐世界不需要寻防管理) 韦陀天将总是面对大雄宝殿佛祖而立。《封神演义》说“历来多少修行客,独尔全真第一人”,他是七世童男子。
天王殿后檐上挂“继证大雄”,大雄是释迦悉尼的尊号,为佛祖的德号,点明由弥勒继存释迦悉尼的佛位。
大雄宝殿供奉华严三圣、二十天神、十六罗汉、五十三参等塑像,还有诸多陈设法器 大雄宝殿的护法神是四大天王护法
毗(pi 二声)卢遮那佛、文珠菩萨、普贤菩萨
佛有三身: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报身佛:卢舍那佛;应身佛(又称化身佛):释迦悉尼佛。
毗卢遮那佛由2个助手: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文殊像骑狮子,道场在山西五台山,象征智慧,代表理论 普贤像骑六牙白象,道场在四川峨眉山,表示修行,代表实践 2位相伴,表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大殿2侧站列20位天神,他们是佛教的护法神。释迦悉尼佛是娑(suo 一声)婆世界的教主。娑婆意为堪忍,即灾难深重。其根由是牛鬼蛇神,魑(chi 一声)魅(mei 四声)魍(wang 三声)魉(liang 二声)所致。因此,摆在佛教前面的首要任务是保卫佛法。二十天神中有几位是在释迦悉尼成佛前后护法有功而成为护法神的:第一位是菩提树神,但悉达多王子在菩提树下修行时,菩提树神就为悉达多王子遮风挡雨了;第二位是坚牢地神,当悉达多王子即将“成正等觉”时,魔王来干扰破坏,关键时刻,坚牢地神从地下冒出来为佛作证,排除了干扰。第三位是龙王,当悉达多王子成佛传法时,佛的精舍起火,是龙王吐水灭的火。第四位是韦陀,当佛涅盘火化时,有捷疾鬼盗走佛牙舍利,是韦陀将其捉拿归案的。
一般佛寺大雄宝殿2侧或站立二十天神护法或坐列十六罗汉(或18罗汉)弘法。而龙华寺即站立二十天神,又坐立十六罗汉。罗汉天神济济一堂,较为罕见。人们或问,是罗汉大还是天神大?其实佛教中的佛、菩萨、罗汉、天神都是平等的,只是觉悟程度不一样。天神还处在“欲界”,还有点欲,弄不好还会“生死轮回”比如天蓬元帅。而罗汉已经“无欲”,罗汉已经不再生死轮回了。罗汉的觉悟是“自觉”,菩萨不仅“自觉”而且“觉他”;佛不仅“自觉,觉他”还达到“决心圆满”的境界
佛认为、,人世间苦难除了妖魔鬼怪外,还在于人类对佛法的无知,所以宣传佛法成了极其重要的工作。这个弘法的任务就落在罗汉头上。据说有次佛会,佛祖挑选了16位弟子,要他们不要“涅磐“,就在人间弘扬佛法至弥勒出世。这就是16罗汉的来历。由于罗汉是
从众生中来的,又在众生中弘法,十分接近人群,很受人们欢迎。人们创造出许许多多的罗汉形象,有16罗汉,18罗汉,500罗汉,800罗汉。
罗汉和天神区别
1、 罗汉修成正果不再轮回,天神欲念未断,难免轮回
2、 罗汉在于弘法,天神在于护法
3、 罗汉像呈坐姿,为出家像,天神为站姿,为在家像
龙华寺和江南名刹一样,大雄宝殿主尊佛后壁塑佛教“五十三参”故事。佛经说,印度福城有位长者,家中小孩出生时候,涌出很多珠宝。相师给他取名“善财”。当时文殊菩萨在福城东面讲经说法时候,善财童子经常去听。文殊见他聪明好学,便指点他拜能者为师,博采众家之长。善财向南一路寻师,先后参拜53位佛学造诣很深的老师。由于学习极为至诚,应了“诚则灵”的说法,所以“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五十三参为人们树立了一位学习佛法的榜样。
三圣宝殿位于中轴线上,重檐歇山式屋顶。跨进三圣宝殿,抬头就看到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高大立像。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左手捧莲台,右手向下作接引印,背后“光背”上有13尊小佛,表示阿弥陀佛有13个名号。阿弥陀佛左侧站立头戴天冠的观世音菩萨,高大挺立的菩萨显其男身本相,法器是净瓶,他的说法道场在浙江普陀山;右侧站立头戴天冠的大势至菩萨,也显男身本相,法器是莲花,他的说法道场在江苏南通狼山。这3位“一佛两菩萨”,是信仰最盛的“西方三圣”
华林丈室 戒坛
三圣宝殿后面是高大宽敞的三檐歇山式建筑,基座上有18只石狮。底层是华林丈室,龙华寺是弥勒道场,弥勒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所以方丈室称为“华林丈室”;2楼为戒坛,3楼为藏经楼。有“龙华三宝”:镏金毗卢遮那佛像、万历金印和乾隆版的《龙藏》
三圣宝殿东面,有百年牡丹和韬明禅师塔,以前曾放过空相寺界石和4只元代石虎(一对在光启公园,一对在塔影苑(yuan 四声)前
韬明禅师塔以及天王殿、大雄宝殿前的“龙华禅师”宝鼎,表明龙华寺明清时期传承佛教禅宗法脉。
百年牡丹在清咸丰年间原来在杭州七仙桥东林寺鲁智深墓附近。1949年移到这里
韬明禅师塔为7级石塔,为上海罕见的中国舍利塔原型
龙华寺有1件宋前文物:后晋开运四年的铜钟
2件宋代文物:宋治平三年的界石;宋元符元年的《心经》石刻
观音堂在三圣宝殿西侧,堂内有观音菩萨32化身像、千手观音和代表天神、人类、鬼怪的大功德天、波斯匿王、八部鬼众。
当人们受苦难时候,只要称诵一声观音菩萨,菩萨就会“观”到声音,前去解救。因为观音练“耳根法”,耳朵在万里以外可以听到微弱的声音,听到声音就能看到。观音救苦救难是“随类化度”的,根据呼救者的性别,形象而变化。《法华经》说观音有三十三化身,《楞严经》说观音有三十二化身,其中25种为男身,7种为女身。观音堂的3面墙就是观音32化身。佛教有显教和密教之分,佛像也有显与密之分。显教佛像一般呈现和悦相,密教则为忿怒相。
佛教有“六道轮回”之说,认为六道中皆有贪嗔痴三障,便创造出6种形象的观音来救度”六道众生“ 龙华寺观音有2尊六道观音:立于堂中的度地狱道的千手观音,正面壁上的度天道的如意轮观音。
观音堂中的千手观音像日开光,为贴金香樟木雕,高5米,四面体,每面有250之手,每只手有1个眼,共千手千眼。
观音堂千手观音像右前侧站立一位妇人是大功德天,手捧寿桃;左前侧站立一位老者为波斯匿王,手握经卷;观音所立的基座上雕刻八部鬼众和金刚杵(chu 三声)。他们代表天神、人类、鬼怪“三届”皈依观音。
观音诞辰日是二月十九,成道日:六月十九 ;出家日:九月十九 观音堂后是功德堂,内供卧佛
500罗汉金光闪闪,正面墙上为菩提树下释迦悉尼饿佛形象,左右有麋鹿献乳,猕猴献桃。似在给弟子讲经说法。佛左侧有8位弟子,领班为摩诃(he 一声)迦叶,迦叶是大弟子;右边是8位弟子,领班为天冠弥勒,他是佛的接班人,南北墙上有4大菩萨:北墙上手拿柳枝的观音菩萨(男相),手握经卷的文殊菩萨;南墙上手拿如意棒的普贤菩萨,手握禅杖的地藏王菩萨。
500罗汉的兴起,大概和迦叶尊者第一次召集500比丘结集三藏有关。罗汉堂前有护法神,左为韦陀,右为关羽
罗汉堂旁是念佛,中供高1.5米的玉佛。
东方明珠景区
1. 介绍滨江大道
2. 站在滨江大道,比较浦西浦东 (不同, 相同 3点)
3. 介绍浦西浦东的交通 (5种)
4. 介绍国际会议中心
5. 介绍国际会议中心的两个球体
6. 介绍国际会议中心的宴会厅
7. 介绍国际会议中心的6个“上海第一”
8. 介绍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9. 介绍东方明珠为什么有许多球体建筑
10. 东方明珠的夜景
11. 介绍金茂大厦
12. 13. 14. 15.
介绍金茂大厦的观光厅
介绍金茂大厦的高超设计 (4个数字、4个一流)
介绍金茂大厦的造型艺术
站在金茂大厦88层观光厅,如何向客人介绍周围的景物
16. 介绍上海科技馆
17. 介绍东方明珠景区有白玉兰的景点,并介绍白玉兰 (4处)
18. 介绍东方明珠景区开展科普教育的景点有哪些
19. 介绍浦东新区改革开放的经过
20. 介绍一下东方明珠景区的旅游特色
21. 介绍浦东的地理位置
22. 介绍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
23. 介绍海洋水族馆
24. 能讲出水族馆中5种以上的海洋动物
25. 介绍中心绿地
26. 介绍中心绿地门口以“春”为代表的雕塑
27. 介绍中心绿地的观景蓬
28. 介绍中心绿地的特色
29. 站在中心绿地,如何向客人介绍周围的景观 (主要是建筑 5处以上)
1. 2. 3. 4.
介绍人民大厦
为什么由市政大厦改为人民大厦
介绍人民大道
介绍在人民大道发生的3次活动
5. 介绍齐爱广场鸽
6. 介绍上海大剧院
7. 举例5个以上在大剧院表演的著名节目
8. 介绍大剧院反翘屋顶的聚宝盆的意义
9. 介绍大剧院的造型艺术
10. 介绍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11. 介绍上海工人文化宫
12. 介绍人民广场地下有哪些设备
13. 介绍人民广场有白玉兰的景点,并介绍白玉兰
14. 站在音乐旱喷泉,如何向游客介绍周围的景观
15. 介绍上海博物馆
16. 介绍博物馆的造型艺术
17. 介绍博物馆南门8尊雕塑的象征意义
18. 能否取消导游而使用语音系统
19. 介绍音乐旱喷泉
20. 介绍旱喷泉的石鼓灯
21. 介绍旱喷泉的花钵
22. 介绍旱喷泉的6幅浮雕
23. 介绍崇明岛
24. 介绍上海美术馆
25. 26. 27. 28.
介绍“双年展”,以及目前世界上举办双年展的城市
介绍国际饭店
站在南京西路,黄陂北路介绍一下周围的景观
站在黄陂北路,武胜路介绍一下周围的景观
29. 站在南京西路,南京东路介绍一下周围的景观
30. 介绍人民广场东南角的景观
31. 从锦江乐园到世纪公园该怎么走
32. 人民广场周围有几处卫生间
33. 如何体现人民广场人和自然的融合
34. 人民广场的夜景
微信“扫一扫”资讯全知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死去的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