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在易经64卦详解怎么解

  1:易经是诸学的源头,是阐述阴阳转化的哲学原理的学说,是研究“天时地利人和”之间“三才”关系的学说。易经就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和两种规律。    一种方法,就是全局和重点兼顾的“三才”分析法。“三才”的每一才都有“有利—”和“不利- -”的情况,组合起来就是八个母卦。可以涵盖一切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的情况,而事物的发展有两种不同的规律:一是生老病死的“生命规律”,一是兴衰更替的“事业规律”,也就是“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两种卦序 。    天时、地利不如人和,研究三者的关系,这就是古老文明体系的内部联系。一切学识的横断面的分析方法,不出“三才”的框架;而纵向整体的规律,又逃不出“两个规律”的根本轨迹,所以为“诸经之首”。        2:孔子将易经的源头,理解为八种自然现象,从根本上失去了哲学上的可能性。被篡改了儒家的天尊地卑天地君亲师的学说,成了儒家的思想工具。杜撰的乾坤卦序就是这个思路的产物,所以周易除了满脑子的天尊地卑也就没有了古老哲学的一丝影子了。            3:孔子错解的一个硬伤就是先天后天的解释,一是八卦的排列都是圆形封闭的;二是先后天两种卦序和乾坤的卦序矛盾,没有依据。    4:孔子的《卦序》和《系辞》的思路不一样,卦序的思路是乾坤天地君亲师而《系辞》的是算卦吉凶的说法,从根本上反映出对易学原理的矛盾理解,没有理解易经之所以能预测的原因在于“三才”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5:卦象, 解释一个误区:看一个卦象,一上来就去数阴阳爻的比例,认为阳爻越多越吉、否则是凶;或者总认为阳气要上升、阴气要下降,从这个角度看卦是一个根本的错误!因为,这种作法混淆了“三才”为卦的本质原理,而“三才”中每一才的两爻,各自代表不同方面的因素,是和其它两“才”无关的。不是什么阳气升、阴气降的关系,而是每一才中“四象”的转化关系。是通过“四象”的转化,得出每一才的情况。从而综合“三才”这三方面的情况,来看一个事物的前景或原因的,这一点要注意。        这有一个误区,就是一般讲的正反卦等内容,以为会有多种排法。如讲:?一阴五阳或一阳五阴时有6种排法;二、四比例时有15种排法;三、三比例时有20种排法等,也不想想,每个卦都是一种具体情况的反映,怎可能在现实中也来练练不同情况的大组合吧????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1:《易经》的实质,简单讲:就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和两种规律。    一种方法,就是全局和重点兼顾的“三才”分析法。“三才”的每一才都有“有利—”和“不利- -”的情况,组合起来就是八个母卦。可以涵盖一切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的情况,而事物的发展有两种不同的规律:一是生老病死的“生命规律”,一是兴衰更替的“事业规律”,也就是“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两种卦序 。    “一粒种子”,怎样才能完成“发芽、生长、繁殖、老化”的全部“生”的过程的呢?     “二”,是“阴阳”,不仅是构成万物的具体的“阴阳”,还是构成“万物之所以能生的一系列必要的条件”。  如“一粒种子”能否发芽生长,不仅取决于“种子本身的质量(人和)”,还要看“土壤营养的情况(地利)”,更要适合“节气的温湿程度(天时)”。三者结合起来,才是万物生长的根源。  “二”,阴阳是纵向的原因,而三,是横向的环境。“三”中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每一项都是由“阴阳”构成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对研究的难度来讲,阴阳的内部阴阳比例的层次改变起来比较困难,如现在的激素治疗和烂吃补品造成的性早熟;而在“三才”的层次上改变互相的配合关系,则相对比较简单,如塑料大棚改变的是“天时”,测土配方改善“地利”等。Qu320s  “三才”也不仅适用于生物,同样适用于我们干事业的必要分析中。如开一个小卖部,就要先考虑“政策(天时)”,“铺面位置(地利)”以及“自己的专业(人和)”。     “二和三”,是不同的层面的问题。由此研究“三才”的综合变化规律的就是《易经》,八个卦就是“三才”变化的排列组合,可惜至今学界还没有认清这一简单原理,还在“天地日月”等具体事物上徘徊,也就必然陷入孔子的解《易》的陷阱中不能自拔了。  《阴符经》和《道德经》则是将“总结的规律”用于实践的佳作。《阴符经》 比《道德经》要更客观,《道德经》是慈悲用道的极值。  天时、地利不如人和,研究三者的关系,这就是古老文明体系的内部联系。    一切学识的横断面的分析方法,不出“三才”的框架;而纵向整体的规律,又逃不出“两个规律”的根本轨迹,所以为“诸经之首”。    2:八卦是怎么来的?  《八卦》有先天伏羲八卦、后天文王八卦两种不同顺序,但八个母卦是如何来的呢?这是先人对“天时、地利、人和”三才在不同的情况下,互相影响关系的组合,试推如下:以乾
为例:  
三 项 变   天变地变人变 天地变 地人变 天人变
天地人变  
坤     
      3:《易经》中的四把泥     有了上面一个概念,知道了两条路径,可以学《易经》了。但现今社会普遍流行的、洋洋大观的《易经》书籍,有几个根本问题要仔细研究,这方面要说的东西太多,也是几天来屡屡下笔,想写又往往不成的原因。一提到这方面,就有无数感慨涌上心头,如同万人围绕,争吵不休,这也要辨、那也要驳,致使越写越多不能自已,可回头一看,已离本意渐远!如此几次,都是一样。后来干脆抛开一切,将所写扯成碎屑,扔在一边,而直抒己见!老子讲:善者不辩;俗讲:真法一张纸,假传万卷书。要尽量简捷、平实、淳厚、清静才行!  《易经.说卦》中讲:“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以立天道曰阴与阳;立地道曰柔与刚;立人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是以六画为卦象,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是以六画为章”。因而“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这里面讲了《易经》建立的原理、使用规则等一系列内容,但这里面的问题不少,让我们来逐步分析!!  一、第一把泥,蒙住了眼:  《八卦》每一卦中由三“爻”组成,是天、地、人三“才”的代表和抽象化:其中上爻为“天”才,中爻为“地”才,下爻为“人”才,《八卦》也就是用来研究天、地、人三才之间的影响变化关系的。而其中每一“才”又有阴阳两性,从而三爻各分两爻为六爻,来演示三“才”中各“才”四象在不同情况下的综合影响,这就是六十四卦的来源,并不是什么乾三画,坤三画而分为六画,更不是八母卦的简单组合,如此一把泥,彻底蒙住眼也!  二、第二把泥,涂了面:  所谓:八母卦、乾坤、离坎、震巽、兑艮是三才相互影响的八种关系,它代表了万事万物中的内在原理,而并不是天、地、日、月、风、雷、山泽的代表,这里面有一个关系弄反了,就是《八卦》是怎么产生的,《易经》中讲由“象及理而知数”《八卦》是由自然界万事万物中的现象,变化中通过归纳总结而得出的内在道理,是本质,是普遍存在的规律,先不讲八卦和八种自然现象是否相符,如果讲代表,也应该是八现象是八原理的阐述,是八原理的形象代表,因此不要弄反了关系,那样就局限住了视野,也埋没了《八卦》“三才”的真相。  如果非要代表的话,也是古人的应用,如现代人用时间的十二点代表平面方位一样,是一种使用关系,也是表面型式的推广应用,而时间和方位不可浑为一谈,这是相同道理,但八卦中,各卦和其对应现象是有一定联系的,通过前面对“三才”的了解,可以知道《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在应用到不同领域中,代表的对象的各不一样,之所以出现上面的对应关系,是《八卦》原理在自然现象中的应用,乾三才皆阳,可以用天代表,也可以用气代表;坤三才皆阴,可以用地的静性代表,震上二才都静,而下才燥动,而引起震动,自然界中采用雷的效果代表,但不确切,更确切的应是阳从地生,是万物萌动引起地动,如节气中的惊蛰更符合原意,雷只取其感觉而已,巽下才静、上面二阳相遇,而搅动可用风为代表,如此艮用山,兑用泽原则相同,而离和坎代表日和月,又是一种原理到现象再到引申的第二次引用,离二阳夹一阴,最符合的应是火,而代表日是火的进一步引用。坎为二阴夹一阳,最适合的应是水,而水主阴,用月亮代表也是如此引用。而这样引用还有一层意思,是“水火不相射”,古人认为日、月永远分开、不相见,因而也作为一种性质代表离、坎关系。同样,《八卦》中的东西南北四方向,因为天地日月的代表关系,进尔也就成了四向的代表。因此,不要以为《八卦》就是八种现象,或甚至认为《八卦》代表了自然界的八种基本元素,那就离《八卦》“三才”的本意差远了。  如此一把泥,涂了面,使人不得相识。    三、第三把泥,糊了心:  第三把泥不易发觉,我是在看《系辞》中发觉的,因为《易》中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为卦象和系辞,而《易传》则是指《十翼》,是辅助篇章,我最初看《易》,是为了寻找老子《道德经》的思想根源。因此,只看《易》当中的《系辞》部分,确实收获不少,但因其文字简捷,内容跨度大,往往不得要领,而广西人民出版社的这套丛书,只是简介,筋骨虽有,但欠详实。如此,在看完《系辞》及书中对“德”的总结后,便想看的更深入一些、细致一些。谁知,这一看、看出了问题,按照《易》前面讲的原理,卦象和《系辞》无法连系起来。如按每一卦都由上、下两卦组成,根据不同卦象代表的“八种”现象,根本解释不了其中的道理!如此,疑情大生!而如果按“天时、地利、人和”来看,则要顺的多、矛盾少的多!那问题出在哪呢?自已对三爻的三才理解的对不对呢?不敢确定,于是又跑到安阳新华书店,去查书。果然查到了前面的《说卦》所言,但为什么《说卦》中那么明显的事,会被弄得面目全非呢?一看,其中有注解,虞翻讲:六画者,乾三、坤三也。而崔憬也无异议!!如此,天下人误矣!但不知二者何人?但这也给了自已一个压力,从而产生理一理《易经》的心来!!  而进一步看书,当看到其中的《彖》和《象》时,一下觉得非常别扭。直觉感到解释的非常片面、牵强,明显充斥着儒家思想,再一看其作者为孔子,不禁有些怀疑起来。从《易》学思想看,本来讲的是朴素的自然之理,其中并没有什么男尊女卑思想,并且一再用“母”性来比喻大地之德、万物生命之根、天地之母,怎么会有男尊女卑的念头呢?从《八卦》变易循环中,看不出此一观念来,而从《彖》和《象》中才有此解释,而这些又和原经中《系辞》部分差异很大。而所有这些是孔子所作,相传,孔子晚年好《易》,终日研习,以致于将绑书简用的牛皮绳都断了三次,因而作了《十翼》或是其中的几章。这里面孔子的意图不得不令人起疑了?  众所周知,老子和孔子对世事的观念有很大不同,且老子对孔子学说很不以为然,并在《道德经》中讲“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合,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些言论和孔子有点针锋相对的味道!而道家学说,上出《易经》,是有圣人之学作基础的,可谓根正苗红!那孔子自已的学说怎样也言有所据呢?如此,孔子研《易》,颇有深意!而以前“三皇五帝”时治理天下,以《易》学为根基,以“让贤、养民、无为而治”为根本作法,且以身作则!抱朴守素、潜居养德,尽量不扰动民生,而使万民可以安居乐业,并且一有贤人,马上谦让天下!深以自已不能为万民表率而自惭,这些“应天治世,无为之道”,与孔子提出的忠君思想正好相反!那怎么办呢?三皇五帝的光沾不上,只有从《易》学下手了。于是废尽心机,终于在《易经》中找到了可依附的地方:乾坤卦象来!只有在此可作文章。其实,古人作《易》是以变化为主,并没有分出高低来,一切都是变化中的一部分,将卦排为圆形,一方面内显其理,另一方面外示其象,本无差别!而如果非要从《八卦》中找出好坏、高低来,也不应是乾、坤两卦,因为两卦是变化中的两极,不可持久、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状态,而且其卦意从发展眼光看,乾卦是盛极而衰,走的是下坡路;而坤卦反而是静极生动,是上坡路,从中也得不出男尊女卑的意思来。最好的反而是《泰》卦,从其命名就可看出,卦理是小往大来,且是生机调合的最好状态,而一切变化也可以达到泰卦为持久,而《泰卦》却是阴上阳下不能被其用,因而孔子从乾坤卦中挖出了天尊地卑的观念,并由
  由此推广出去,则儒学有根矣!  这样做,孔子还觉得根扎得不牢入土不深,又将《易经》中的原始《说卦》这一讲解卦理的部分作了加工、修改,如《易经说卦》中的“以立天道曰阴曰阳,立地道曰柔与刚,立人道曰仁与义”等句,从句式上和前面精短简捷的风格不符,且意思也前后矛盾,并且其中的“天道曰阴曰阳”本身也言不达意,天道指的是什么?如讲自然之天,则阴阳应具体化,如生、杀、恩养、寒热等,而如果讲的是万物本质之道则又与后文不连贯!并且其中“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明显失去了阴阳相对的本质,人之道如讲自然人似应为善恶,如讲社会众生当为民心向背或生息休养方面内容,怎么会出了仁与义这一对不能称为相对的关系来,如此,孔子之心明矣!而原文应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兼三才,而两之,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是以六画为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知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如此,以儒解《易》不亚于缘木求鱼,这第三把泥糊了心!  四、第四把泥,转了向  这把泥更不易发觉,非理解八卦原理而难知道,但你可以感觉出来,就是八卦中的数字问题,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的事,你在地上画一个圈,走走看,非晕头转向不可。但你先转着,到后来就转明白了。
  4:如何看先天八卦图:看先天八卦图,其内圈为天、地、人中的“人”才,中为“地”才,上为“天”才。从卦象循环情况,可看出一个不寻常之处:就是天地人三才,如讲的是阴、阳转换的话,为什么在“人”才中,却乾、兑、离、震都为阳,而坤、艮、坎、巽都为阴?而在“地”才中却是兑、乾、巽、坎为阳,而艮、坤、震、离为阴?而“天”才却是阴、阳相互变换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整个排列组合有什么内涵呢?如此看:八个卦还是太复杂,简化一下只看四方的呢,则为坤、离、乾、坎四卦,可从哪一个方向上推演,进行分析四象:太阳、少阳、少阴、太阴都不能成立!如此,可见先天八卦不是讲的简单三“才”四象的互相影响问题,而是另有深意!    如果我处在古人角度,对八卦应用最多的在什么方面呢?最多应该是,人生和事业的关系上!而人有生老病死,事业有蕴酿、实施、成果保持、渐减与消失的过程。那如何从八卦中体现出来呢?要再看!如果应用在自身上的话:那“天”代表神、智力;“地”应在身体上;而“人”应在精气上。那八卦为什么如此排列呢?“身体”和“精气”属性相反的多,而“神”却是得失或多少交互变化呢?而人有生老病死,在八卦中如何体现呢?万物都由静生,当由坤卦起,但怎样循环则是问题,人最壮时应是乾位,此时身体、精力、智力都是最盛期。而左边是四“阳”,如此,则大方向有了。此时,忽然想起黄帝《内经》来:男人十六岁长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是不是这一过程呢?这样再一看,大喜!!果有道理,则真意渐显也,当谢佛佑!谢众贤哲赐慧!归纳如下:先天八卦讲的是:万事万物生、住、坏、灭的过程,今以人生命过程为例,按黄帝《内经》作依据解释如下:    (1):人由坤生到震位时,处于启蒙阶段,是学习一切知识的阶段,此时生机旺盛,因而“人”爻属阳,而身体尚未长成、智力也刚开发,则为阴性;而男孩比女孩发育迟些,因此,男8、女7可为教育最佳时候。其卦象总体为一阳在下,正是启动、萌动的迹象,因而为震。《系辞》讲:震来唬唬,笑言哑哑。喻其好奇而又无知的样子。    (2):男到十六岁,精生;女到十四岁,天癸至,则为快成年之相,为阳。但身体还并未发育完全,为阴;智力、精神发育的较好,掌握了必要的知识了。之所以为离卦,乃是如鸟离巢,人可离开父母之意。《系辞.离卦》讲: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岂不是男精、女癸来时的慌张状态!    (3):由离到兑卦:男二十四岁、女二十一岁,身体最好,刚刚长成、生机旺盛,为阳;但此时,男、女均处在事业、人生的关键时期,精神压力大、社会经验不足,为阴;也提醒要多保养才对,而兑意为好,确是如花似锦的时候。    (4):由兑到乾卦:男三十二、女二十八,身体最壮、生机最旺,而事业稳定、智力最强,因此,三者皆阳。    (5):由乾到巽卦:男四十、女三十五,身体生机不再,精气已减,为阴;而身体还好、正是智力、经验丰富时期,为阳;《巽.系辞》讲: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是总体感觉,而分项系辞中,多讲忧惧、收获问题,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时期,因此终日忧心,也是必然了。    (6):由巽到坎卦:男四十八、女四十二,生机已衰,身体尚健,是精神最废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少、多是此时,而儿女长成也正处在最操心的时候,如此则耗心神太巨。《坎卦》习坎,上下交攻。如习坎,入于坎窟,凶。就是如果什么都放不下的话,会很危险,因此要“有孚维心”,要有信心、要宽心,就会安然度过。    (7):由坎到艮卦:男五十六、女四十九,男绝精、女断天癸。更年期来临,生机由衰而渐微,身体也每况愈下,只有精神还好,较旺盛。《艮卦.系辞》讲:“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获其人,无咎”。讲的是:易犯注重局部,忽略全体或只重大面,没看到重点等两种不正确的毛病。还有一层意思是:对背部下手,是控制不了身体的,因背部无着手处;走到别人院子,而主人刚好不在,没受到怪罪。也就是如果你是要干事,可能方法有问题,效果可能不如想象的好;而如果有人要找你麻烦的话,是虚惊一场,没什么大毛病,引申到此时人生中,经历更年期忧心重重的样子,如见其面。    (8):由艮卦到坤卦:男五十六、女四十九后,男绝精、女断天癸,生机已绝,身体已衰而精神渐减;智力渐趋于无,即返童时期。因而黄帝《内经》称人在此后生命为“余命”,只是熬剩余的资本而矣。《坤卦》讲: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技已穷,伤正重,危也!而《坤卦》讲元、亨、利、贞是利牝马之贞,是换了一个角度讲的,坤静,利于母性也。而其意不利于阳性,阴之极、阳已断,无生。而同时又是新的生机酝酿之时。
  后天八卦的使用事项:这是要终身研究的问题,因为要有事实来检验才行。这方面比较复杂,有几点提起注意:    (1):后天八卦和先天八卦的关系:    通过对两者的探讨,可以看出,先天八卦基本上是一个稳定发展的过程,或者讲是常规发展模式,再换一种说法:更多的是可控范围的发展过程,或讲是基本固定的过程。如人的生老病死、物的成住坏灭,是一发而不可回头的过程。而后天八卦则有些神秘气息在里面,或是讲“三才”中的某一方面,因为不可控因素而突然发生变化时,如天灾人祸降临时,代表某种征兆从而对人的影响问题。或者说就是所谓的运气,人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或“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此,有点变幻难言的味道,这有点超出物质世界的另一种无形力量的意思,但也不是全无规律可循,后天八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    唉!人的语言真是乏力的很,有点讲不清的味道。再换一种说法:如果先天八卦是讲一个人的自然生老病死的过程的话,那后天八卦则侧重人的际遇问题,也就是命运问题,以此类比,则大到朝代更替,小到流年吉凶,更多是后天八卦的范围,是风云突变、半途中杀出程咬金时,显示的背后原因问题。    (2):后天八卦中的各卦的代表意义值得协商,比较明显的是:    首先,坎代表水,在北的位置是冬天结冰时的状态,而在先天八卦中此位置是“坤”位,是静极生动的起点,也是万物生灭的终点,为什么用“坎水”来放在此位呢?这因为如果是运气或局势、形式的话,是“水火”两态代表最严重的情况,常说“势成水火,不变不行”就是这个意思。而水结冰、融化,代表的是运气停滞或开始改变的意思。    其次,“坤”在先天八卦中代表的是静极、载物的意思,而在后天八卦中则代表局势的稳定更多一点。其它几处也有和先天八卦中的意思有区别,在先天八卦中由“坤”到“乾”位是万物生长之势,而由“乾”复回到“坤”是衰落之势。而在后天八卦中,由“坎”到“离”刚是局势越来越乱的意思,到“离”已成火烧之势,在自然界中是电闪雷鸣之际,在社会中是战乱、灾荒交加之时,而“离”和“坤”相邻,则是大破大立、大动归静的时候。运气的发展不象生命一样,都会渐进、守序,而是到极点前是渐进的,而一旦到极点则质变迅速。在自然界中大雨一落,立即天晴;在朝代上一战定乾坤,就是此意。而过后则要恢复生机、要渐进,得意忘形也会受到严历打击,因此“乾”和“坎”连在一起,在社会中是形势好转、鼎盛时,容易滋生奢侈、腐败,终酿大祸的意思。如上几点,要和先天八卦区分开来,才好理解一些。但这些更需要经验、事实论证才可更完善,今只推测,待后验证、修正之。    由此,可看出另一意思:阳动不一定是吉,阴静不一定是凶,关键是在事的不同上,不可固定一念造成错觉。    (3):后天八卦使用时的一个问题:    就是后天八卦中的卦名和先天八卦中的位置,所代表的内容,除了上面的调整之外,还有就是后天八卦总体讲,完全是另一种内容的代表,虽从先天八卦中脱胎出来,但又不尽相同。这一点更不好讲清楚,举例可能好点。如人的年龄问题,在先天八卦中,根据年龄可确定大概情况;而在后天八卦中,年龄则不是重点,但也不是全无关系,更重要的是际遇的变化,如少年人和老年人同样做买卖,不能讲全无关系。因为突如其来的变化,对两个人的影响不一样,老年人可能一蹶不振,而少年人可能还有机会。但更主要是此一影响的预兆有多严重,如刀兵水火,又不分男女老幼。因此,后天八卦中强调的主要是运气突变的过程,而其它因素可作参考而矣。因此,不要一看后天八卦,自己21岁就从“兑”位开始推,那是种错误,而要看事业是处在稳定期,还是动荡期而定。这是一个不易掌握的地方,也是吸引人的地方,要看清楚,不要盲目乱推。    (4):后天八卦的解释,完全是自己的臆测、推导出来的,没有资料可查阅。因为,已对《易经》中的《十翼》失去了信心,其已被涂抹得面目全非,怎可能有得。但不知自己对否?要是有印证就好了。且用来试推一下自己的吉凶,以为将来印证。自己34岁,事业衰落,进尔渐危,乃是巽位向离位发展,而自己35岁被迫离别家小,外出避债,也正应了鸟出笼、人出外独立之意;而由离向坤发展,则是潜居养德之期;而现在避居安阳,得悟*法、能学真知,当是比中大奖更好的财富,如此当是坤向兑位发展,而下一步向乾位发展,当是大吉之相。大吉之后,当有大坎,应在48岁前后会有停滞期,能顺天数变化,合自然之理,当喜!不知将来能验否?    如应,当将所学遍示世人,同得法喜!如此,天命于人,不敢不努力向前!!    (5):后天八卦的烂用:    关于后天八卦中的数字标注,与先天八卦不可同理,草率否定。从何而出,当再研究、追究。而孔老夫子得出九五之尊,这一极隆之数来,就更要细察,看从哪说起了。这样,有一个观念要更正一下,所谓的“数”的问题,《八卦》讲乾坤有定数,但这一定数,更多的是指变化过程有一定的规律,吉凶祸福有一定的预兆。并不是讲几个神秘的数字而言,那是一种真正迷信化、神秘化的烂用!这一点要注意才行。    《易经》为天下诸学之首,真是资源丰富,厚足以养万民,丰足以悟诸学,但也泥沙俱下,所谓“风雨雷电、云行雨施”皆是天恩也!可叹!唉!想到文王吃子肉,为什么心痛如割,泪如雨下、不能自已呢?奇怪!难道真有神明在侧?那真要多谢了!据说文王当时被囚在离汤阴以北不远的羑里,可能离安阳不远,如此,应该祭祀一下才对,多谢!   
  最后一段开头一句,真的非常棒!    《易经》为天下诸学之首,真是资源丰富,厚足以养万民,丰足以悟诸学,但也泥沙俱下。      
  孔子有孔子所理解的易,我们有我们的易    也许我老师的易同LZ的易还不相同,我的易还不容我老师的易    但是我要感谢LZ写孔子,我要感谢老师教我易,我也要感谢南老的丛书系列。更要谢谢于丹中气十足的百家讲坛。    我从一个白丁可以看懂这些深奥的文章,这个足够我骄傲的    当年我把这些都看成无法理解的
  希望您能成为一个有自己观念的人。
  抗拒LZ!  近期我可能不方便形成自己的观念
  上面主贴的东西是用脚后跟的思维理解易经,基调在文字解现象上,《周易阐真》的周王的作品。和《孔易阐真》孔子的作品。解在本质上。现代法师大德满天飞,发表文章还是虚心点好。
  易乃天人之学,乃神学也,乃德学也。世上无人全懂,全懂者乃妄言。懂1,2,者更不敢妄言啊。
  我想做学问的两条路,一是博览群书,之后再融会贯通,去伪取精;一是先感悟,领悟一定的道理,之后在实践中和的各种观点交流,从而逐步完善的做法。我走的是第二条。    所以,我注意的是关联观点的整体理解的问题,不在细部花费精力。所以我的文章的却又不严谨的毛病,说实在的我也赞成诸如孔子本人说过什么,其弟子说过什么以及那些是儒家系统的人说的将这些问题搞清楚,只是我觉得首要的是这些观点有没有问题,这一类观点有了归属之后,再详细深挖细嚼。    不过您有的好观点 我是非常乐意聆听的。
  你有的观点是对的,你的第一条路实乃‘神秀’之路,第二条乃我‘六祖惠能’之路。但问题是你感悟到了吗?领悟对了吗?易为啥谦卦全好,在易道者不可不慎啊。当知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你命位在3,不可任性,应从善如流。定会有好的前程。否则的话你家里恐、、、、、、脸上、、、、、、上天有好生之德。
  有空研究研究,先当做书签咯
  楼主言之有物,值得深思。
  支持。楼主继续写。    特别是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关系,还有实际运用。看楼主举例,好像明白了一点。。。但是否如此,还有待验证。
  可是,孔子和《易经 》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这个大前提没有解决的前提下,讨论孔子和《易经》,总觉得立论根基不牢。         孔子赞周易、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易经.《孔子世家》抬出孔圣人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推断孔子对易经的喜爱,但是并无修改,无非相当与现代的人给他作了序,或者一些评论。当然这个是本人的个人判断。对于易经是否有孔子的说法,争论了很多年,南怀瑾的书,我建议楼主可以参考,毕竟是国学大师,当代我认为是没有一个人可以及其一半。      下面是一些讨论的整理,你可以作参考,但是易经的作者,我个人认为还是文王,与孔子并无关,但对孔子有一定影响继承和拓展这一说法的是马融和陆续,他们认为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这是定论。只是他们把传说中的伏羲剔除了。      与其稍有不同的是朱熹,他认为《易经》里面有伏羲的易,有文王的易,有孔子的易,在读易的时候,必须把这三个人的易区别对待,不能混为一谈。 孔说与非孔说。持这一说法的人,长期以来,围绕着《周易》究竟是孔说还是非孔说这一问题争论时间最长且十分激烈。一派认定,一部《周易》非孔子他人莫属;另一派则断言:《周易》与孔子毫不相干。    这种争论起源于汉代。根据《周礼》记载,周初,《易经》有三种本子,一名曰《连山》,二名称《归藏》,三名为《周易》。前两种在汉代已经失传,只有《周易》在民间流传。汉武帝时,政府曾设置以调易》为首的五经学馆,一些“五经”博士用当时通行的隶书重新整理撰写经书,使得新版《周易》在社会上广为传播。这在当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背景下,孔门传人认定《易经》为孔圣人所著是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的。所以,都在此书中冠以“子曰”字样。这一派即是后人所称的“今文学家”。     但是,以先秦时代留下的篆书书写的经本为正宗经典的“古文学家”,他们则认为,《易经》居首的五经皆周旧典,一是先王留传下来的典章制度的汇编,孔子未出,何以作经?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易意子问》,文中说。,《易经》中的《文言》、《系辞》《杂卦》等篇与孔子根本毫无关系。清代学者龚自珍则进一步论说:“仲尼未生,先有六经,仲尼既生,自明不作”。 近代以来,这种争论愈演愈烈。坚持孔说“今文学家”观点的学者皮锡瑞认定:“一当知经为孔子所定,孔子以前不得有经;二当知汉初会古未远,以为孔子作经说必有据”。康有为更是一锤定音:“凡‘六经’皆孔子所作,昔人言孔子删述者,误也”。康圣人连孔子是《周易》的合著都概不承认。     持非孔说的古文学家也不甘示弱,以钱玄同为旗帜,奋起反击,他精心考据,层层批驳,结论说:“孔丘无删或制作‘六经’之事。”针锋相对没有丝毫调和的余地。 郭沫若先生在这场争论中,独树一帜。他认为,孔子不但不是《周易》的作者,而且连读也没有读过《周易》。他说,《论语》中关于孔子“五十以学易”的话,鲁语“易”字也作“亦”,不足为信;而《周易》中多次出现的“子曰”非孔子而为荀子。由此郭先生推断《周易》大多出于荀子门人之手,并认为《周易》可能是战国前楚人馯臂弓汇编成册的。     此外,还有些学者根据《周易》的思想观念来争论《周易》作者。冯友兰先生著文说,《周易》与《论语》的哲学观点截然不同,从而否定《周易》为孔子所作。苏渊雷教授则认为,冯先生的论说,就事论事,综观两部著作就不难看出《周易》与《论语》的思想如出一辙,因此很难说孔说派的论点没有道理,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记载了孔子与弟子研讨易经的情况。 非孔说的学者仍不同意孔说学者的意见。黄永年先生认为《周易》属既非文又非史也非哲的一类杂著,其作者诚如顾颉刚先生所说:“著作人无考,当出于那时掌卜筮的官”。他还说,“十翼讲点哲理,可算哲,上下经则本是蓍占用的卦辞、爻辞,严格地讲已涉及民俗学而并非全是哲,当然更不能算文史”。    结论是《周易》非一人之作。李镜池同意这一观点,他说:“《易经》卦,爻辞是编纂而成的”,“可能是周王室的一位太卜与筮人”。《易经》的作者“不是一个人,姓名不可考”。宫哲兵的观点与上述看法基本相同,他用逻辑研究的方法,从其传授路线和发展过程分析,认为《周易》是以邹鲁文化和荆楚文化为背景,同时承受三晋与燕齐文化的乳汁,是晚周各思想的汇流与结晶。
  我觉得,关键问题在于:    1:乾坤卦序,应该是论证孔子问题的命脉所在。    2:先后天的问题,是文王、伏羲与孔子之流的分界线。  孔子错解的一个硬伤就是先天后天的解释,一是八卦的排列都是圆形封闭的;二是先后天两种卦序和乾坤的卦序矛盾,没有依据。
  我觉得,关键问题在于:    1:乾坤卦序,应该是论证孔子问题的命脉所在。    2:先后天的问题,是文王、伏羲与孔子之流的分界线。  孔子错解的一个硬伤就是先天后天的解释,一是八卦的排列都是圆形封闭的;二是先后天两种卦序和乾坤的卦序矛盾,没有依据。
  先生于《易》之经传知之甚少,结论太过轻率。
  拜读了!
  孔子根本就不懂易经!
  孔子根本就不懂易经!    这句话说的有劲。
  1,应当至诚礼敬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切勿妄生诽谤,免遭无妄之灾;  2,易为群经之王,非浅学所能理解,古代之易学大师,终生研修也不能尽窥堂奥,况浅学之徒,岂可浪阶大道。  3,孔夫子实为易学大师,古有定论,毋庸置疑。此外,佛门大德如明朝四大老尤其是灵峰大师对易经均有注解,多有发明,愿以至诚恭敬之心坚久参学,假以时日,必有所得,那时俯瞰古今诸家所论,定然捧腹而笑。
  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以立天道曰阴与阳;立地道曰柔与刚;立人道曰仁与义
  阳动不一定是吉,阴静不一定是凶,关键是在事的不同上,不可固定一念造成错觉。
  不明阴阳不谈易,三才兼备方为卦。  易并没有说阳动则吉,阴静则凶。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  至于天尊地卑,天地君亲师,确实有些勉强。母性以德厚,不以卑。    至于先生的   
单 项 变 双 项 变 三 项 变     天变地变人变 天地变 地人变 天人变 天地人变     兑 离 巽 震 艮 坎 坤   在下不敢苟同。  《阴符经》亦有讲,三盗。天盗人,人盗地,地盗天。  人后天地而生,至于震巽之时万物方成,坎离之时人才出现,这也不难明白,后天卦以坎离为首。    
  易千变万化,众说纷纭亦是常理。
  我不太明白既然有先天干嘛又有后天?    后天好像是因水火定的乾坤    不过我觉得先天八卦水火的位置更好,最好    易好像也来自于八卦吧
  楼主断言孔子理解错解了《易经》,会不会是因为自己对后天八卦不理解从而误解了孔子?如果是,那么后天八卦就是问题所在。而“后天八卦”却又是了解“易经”的关键所在,因为易经是由文王作的,而后天八卦也是由文王所做(至少与文王相关)。  楼主有一种很好的提法,说“先天八卦是生老病死的生命规律;后天八卦是兴衰的事业规律”。生老病死我们很好判断,因为这个很简单直接;而事业就不好判断了,其中很有许多变数。我们不了解后天八卦,是因为我们对自己不了解,对自己的定位和所处阶段不了解。天象易知,人情难判,后天八卦比先天八卦更为变化多端。  孔子为什么得以“万世师表”殊荣,是因为他真真领会了文王的精神,最忠实的贯彻和执行了的易经的思想和宗旨,即易经中满篇的“元亨利贞”四个大字。我们真的理解这四个大字的含义吗?真正明白“周易”宗旨吗?孔子及后人不能做的更好是因为条件所限,而现在条件已经成熟了。  历代君王都需要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因为他们需要有人有所作为,有人付出,有人必须站出来,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的“无为之人”。“  楼主提出:“三才”是横向的分析方法,“八卦”是纵向的分析方法,我深以为然,这是对易经思想的高度概括。可惜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分析方法在孔子之后却不复存在。后人们虽然记住了“易则易知,简则易行”这句话,却忘了问题总是复杂的,对于问题我们总要想的更多。中国人缺少复杂的逻辑思维,这方面我们需要向西方学习,他们是把逻辑当做空气的。  儒家错就错在太直接,不知道圆通周成,近似乎迂腐。如果适当的灵活,又有人会说儒家虚伪,说儒家说一套做一套。其实这是只需官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做法。中国人办事灵活,说一套做一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别的学说的内容,传统儒家对此一直是深恶痛绝的。只不过做老大的不容易,总会替弟弟妹妹们背些黑锅。  楼主帖子很好,本人借宝地啰啰嗦嗦发了半天牢骚,希望张兄海涵!
  无道可道雅正:欢迎光临!    后天地而生,至于震巽之时万物方成,坎离之时人才出现,这也不难明白,后天卦以坎离为首。  ----------------------------------------------------------------------    八卦,不是讲生成顺序而是讲运转规律的,无极太极(阴阳)三才是生成的顺序,就是《道德经》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先生说的不是八卦的原理,而是八卦表面形式的应用,如特警队员用时间的十二点钟作为标识平面方位的做法,已经和时间的计时功能没什么关系了。
  djin2006 雅正:欢迎光临!    1:我说孔子错解《易经》,是从两大规律和一个方法的整体上说的,孔子没有理解这个最根本的内涵。一切学识的横断面的分析方法,不出“三才”的框架;而纵向整体的规律,又逃不出“两个规律”的根本轨迹,所以为“诸经之首”。    如果说先天八卦是生物生机的循环的话,后天八卦的循环是事业腐败的循环,或者说是预防腐败的循环。    2:孔子“万世师表”的殊荣没有意见,我只是觉得夸大了一些,首先他只是文化的整理、传播者而不是开创者,做一位优秀教师就可以了。  所以,我觉得“万世师表”的“师”字,只是定义为老师就可以了,不要泛化了。    3: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的“无为之人”。  ---------------------------------------------  看来,我们对“无为”的理解不同,我的理解是老子“无为”要消灭的是管理的痕迹;而庄子“无为”要消灭的却是管理的内容是不为。    4:儒家错就错在太直接,不知道圆通周成,近似乎迂腐。  ---------------------------------------------------------  先生这句话说到了老子孔子的本质问题,其实二者差就差在老练与否的火候上。    请参考。
  所谓立新破旧    周易的最大意义应该是  人的思想上的认同感  文化的认同    有的时候有的东西是无所谓对或错的特别是在政治需要上    秦虽有武力但他缺的既是这个  
  经是好经,楼主嘴有点歪
  夫只知孔子之为孔子,不知孔子之所以为孔子,胡言乱语,吼,孔吼也!百家讲坛,所谓讲坛,浅学贱讲,一讲(浆)到底!
  有粪,有珠,种菜则用粪,学以致用,学无止境,用在当下
  抬轿子的坐轿子的就怕旁观者清的。
  个人对周易的看法一直与孔子的不同,他的十翼,我从未看过
  mervin2003:欢迎光临!    我不太明白既然有先天干嘛又有后天?后天好像是因水火定的乾坤,不过我觉得先天八卦水火的位置更好,最好。易好像也来自于八卦吧?  ----------------------------------------------------    这问题首先是八卦和先天后天卦序的问题,八个卦是连续的还是各自独立的呢?三才,在八卦中就是“三爻”,是对影响事物的三大因素的每一种因素的外在状态的描述,也就是说“三爻”的每一爻,只是外在综合考评的结果,不是“两仪”“四象”的矛盾内部对立统一的双方的关系。影响事物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具体状态,有不同情况的组合,那世上万事万物有多少种组合呢?八种!就是八卦的来源。    情况分析只有八种,不同的组合可以反映不同的规律,现在的认知范围内就是先天八卦揭示的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和后天八卦揭示的兴衰成败的事业规律,当然可以与两大规律并肩的如果发现,也可以充实我们的知识宝库。    八卦的每一个卦,如同一块砖,可以砌筑圆形的井子,也可以砌筑台阶。如果先天八卦的图像表示可以用正玄曲线的话,那后天八卦的图像类似于心电图的波形,是一段平静一段突变的状态。    
  很多研究易学的人不得其门而入的重要原因,就是一开始就没有参悟四象的问题,其实钥匙就在这里。  三才天地人,说书的都知道,说一个人才能全面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 。三才,可以培养整体思维的能力,横断面各一看的全面,纵断面可以掌握发展的趋势。    比如,想做好一个早点摊的话,要具备技术素质、一定的物质基础、政策环境等三方面的工作,而技术素质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要由初学乍练到基本胜任,到渐渐熟练到为高手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的过程,也就是四象的专化过程。  每个方面的成长变化的动态描述,就是四象太阳、少阳、少阴、太阴。三才,是看总体,四象看详细的过程,也就是64卦的原理。    易学是一个追踪事实变化的,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托的实用学说,不是什么这几个现象,搭搭积木没有什么内在联系的组合。
  易无象外之辞。
  名如其性,“中”乃平和平衡之心境修为,无中必是失和之心,以至于处处以己之偏,寻求他人之异而弃同,世间有一人,其名“张无忌”,此名甚好。
  屮:拼音: chè    ◎ 草木刚长出来。    我的签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欢迎光顾。   
  认识所谓三才    应该从认识,一二三来历开始    三本意已经是中了,由一二三直推就是一二三四五  由一二可成四象
  大家来看哪,这里又有一篇令人笑掉大牙的文章,叫做《孔子错解了〈易经〉》!
  您开心,我也开心。    哈哈哈-----
  天人合一,其实就是“天地人合一”。这方面的实践应用的例子,大到国家兴衰,武王伐纣的时机选择,小到买卖铺户的决策实行,无不考虑个天时地利人和。真实百姓“日用而不知”,不可须臾离也。  文学作品总是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来表明人的才能,只是回引导我们将“上知天文”理解为善看天象、能卜吉凶;将“下知地理”理解为山川物产、排兵布阵;“中晓人和”是权变机谋,这些是文学家的小花招,利用英雄主义来吸引眼球。    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治世良材的知识系统,分析技法,且看诸葛亮在《隆中对》是怎样用“三才”分析天下大势的: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明显拍马屁的.
  作者:张无屮
回复日期: 11:01:00      
您开心,我也开心。        哈哈哈-----  ------------------------------------------------------------------------  
你笑得不对头呀!正常的笑是“哈哈哈哈……”,而你是“哈哈哈”三哈,即打隔顿了,显然是苦恼人的笑,皮笑肉不笑!  
哈哈哈&……
  三爻卦的八卦中的每一卦是相对独立的卦体,所以才会有先后天两种不同的卦序。六十四卦是由八个子卦一组共有八组的细化,所以八卦是六十四卦的母卦。    请参考:八卦为什么有先天后天两种卦序呢?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阴阳的理解,就是矛盾对立统一的整体,阴阳这两种因素此消彼长循环往复。描述这个动态过程的就是“太极图”,太极图不是平面的构图而是动态的过程的描述。  这个动态过程用矛盾的原理解释,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之间的动态转换,动态转换中主次方面的转换,就是量变、质变的转换。如果用易学阴阳的原理解释的话,就是“太阳、少阳,少阴、太阴”等四象之间的转换。  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转换,不是主次方面的因素的性质发生了转换,而是两种因素的位置发生了转换。同理,四象之间的转换,不是同一种因素性质发生了变换,而是因素之间的比例发生了主次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易学是追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运动规律的学说,因为事物所表现出来性状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呈现出来的。    两仪、四象是对一个矛盾的动态分析,三才是综合了三个矛盾的动态分析之后的综合分析。三才就是八卦的三爻,这个“爻”的阴阳属性不是一个矛盾内部的两仪的阴阳因素,而是使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呈现外部性状。所以,三才是矛盾主要方面的综合,在分析情况是只是看到了当前展现的性状,而主要方面的情况究竟是在四象的每个阶段,也就是说详细分析的话,三才是不够的,就要看四象的情况来定。这就是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内部联系,是一种细化,是母子关系。六十四卦的每一卦是由三对阴阳构成的,而不是六个独立的“爻”组合的。六十四卦是每八个子卦一组分为八组,就是八卦的母卦。这个八个子卦是一个单位,有一定的顺序,来分析事物的规律。    那为什么会有先天、后天两种不同的卦序呢?三才“天时、地利、人和”是对一个事物内部的三个方面的综合分析,三个方面中每一“才”的 情况不同,代表事物的阶段不同,那万事万物共有多少种情况呢?八种!这就是八卦的涵盖能力,也就是三才的涵盖能力。那不同的事物规律又有多少种呢?易学告诉我们有两种,就是先天八卦所阐述的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和后天八卦所阐述的兴衰成败的事业规律或命运规律。      “天时、地利不如人和”,研究三者的关系,这就是古老文明体系的内部联系。一切学识的横断面的分析方法,不出“三才”的框架;而纵向整体的规律,又逃不出“两个规律”的根本轨迹,所以为“诸经之首”。    因此,可以看出孔子的乾坤卦序不符合易学原理,一些将阴阳分开的认识也是错误的,正反卦、陈抟、邵康节用六爻位置变化来给六十四卦排序的做法也是错误的,节点、矩阵、电脑编程等和阴阳的联系是和原理无关的,尤其是一些对太极图形的画法比列来研究易学的思路就错的离谱了。不过,像天干地支之类的说法,倒不是错误与否的问题,而是属于形式表面的再利用问题,如陆战队员用表的十二点标示平面方位的做法,是一种信息数字化的问题,和原始机能已经无关了。
  孔子的《卦序》和《系辞》的思路不一样,卦序的思路是乾坤天地君亲师而《系辞》的是算卦吉凶的说法,从根本上反映出对易学原理的矛盾理解,没有理解易经之所以能预测的原因在于“三才”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孔子只是文化的整理、传播者而不是开创者,《论语》只是学习前人的心得而已。见《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论语.八伊》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其次,孔子的整理工作本身是不是真的保留了原样,如他所说的“述而不作”以及整理工作是做好了还是做坏了意见也不一致。如《易经》是诸学的源头,是阐述阴阳转化的哲学原理的学说,是研究“天时地利人和”之间“三才”关系的学说。易经就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和两种规律。  一种方法,就是全局和重点兼顾的“三才”分析法 , 组合起来就是八个母卦。可以涵盖一切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的情况,而事物的发展有两种不同的规律:一是生老病死的“生命规律”,一是兴衰更替的“事业规律”,也就是“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两种卦序 。    天时、地利不如人和,研究三者的关系,这就是古老文明体系的内部联系。一切学识的横断面的分析方法,不出“三才”的框架;而纵向整体的规律,又逃不出“两个规律”的根本轨迹,所以为“诸经之首”。    孔子《周易》将古老《易经》的源头,用儒家的天尊地卑天地君亲师的学说遮蔽了《易经》的内涵,成了儒家的思想工具。他老人家杜撰的乾坤卦序就是这个思路的产物,所以改造后的《周易》除了满脑子的天尊地卑也就没有了古老哲学的一丝影子了。       最后, 儒道两家在育人方向上也不同,相对来说儒家偏重素质,更准确的说属于从政教育的素质,培养的是规矩的好人;道家偏重方法,属于全面教育,培养的是朴素的能人。 这在道德与仁义、无为与中庸的内涵上可以对比出来,这也是历代平定乱世用道家,太平时期用儒家的深层原因。       
  都没有错。    大道无象,大象无辞。    阴阳五行,是老祖宗教我们入道的一个基本功夫而已。  孔子只是从另一方面入手而已。
  相对来说,西方哲学的矛盾学说和东方哲学的阴阳易学(不是《周易》)比老子本体论中的道德学说描述的手法要更精确以一些或说哲学特色更鲜明一些,从用语的规范性上稍强一些,所以被混淆和误解的几率更低一些。
  孔子从没有解说过《易经》,里面的“子”曰,是指君子说,不是孔子说。思想上,也差距非常大。
  人穷一生之力想将道理搞清楚是不可能的。怎么样说都对,怎么样说都不对。
  儒学不具备先进性。    儒学,虽然有向善向上的主题但是不具备先进性,哲学表现在本体论上的话,儒学没有哲学意义的本体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内涵是现象学的范畴;从治理角度讲儒学属于人治而不是法制。近代中国为什么败于西方文明?物质文明根源于生产力,是工业战胜农业;精神文明源于上层建筑,是法制战胜人治。儒家的“仁”并没有老子的“德”彻底,老子德法结合才是顶层级别的设计。  儒家《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是现象学,而古老《易经》的“阴阳对立统一”是本体论。许多人认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的哲学,除了没有参破《道德经》的故乱其词的传承手法之外,就是源于《周易》的理解的深度上而言的。      对孔子像请上天门广场以及对孔子万世师表的殊荣有什么看法?        先声明一点,我的观点意在给一些发烧友们降降温,重新回归理性而已。我觉得客观看待孔子像请上天门广场的事情以及对孔子“万世师表”殊荣的态度,都是尊重但不可泛化更不可神化, 我有三个理由:    首先,孔子只是文化的整理、传播者而不是开创者,《论语》只是学习前人的心得而已。见《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论语.八伊》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其次,孔子的整理工作本身是不是真的保留了原样,如他所说的“述而不作”以及整理工作是做好了还是做坏了意见也不一致。如《易经》是诸学的源头,是阐述阴阳转化的哲学原理的学说,是研究“天时地利人和”之间“三才”关系的学说。易经就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和两种规律。  一种方法,就是全局和重点兼顾的“三才”分析法 , 组合起来就是八个母卦。可以涵盖一切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的情况,而事物的发展有两种不同的规律:一是生老病死的“生命规律”,一是兴衰更替的“事业规律”,也就是“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两种卦序 。    天时、地利不如人和,研究三者的关系,这就是古老文明体系的内部联系。一切学识的横断面的分析方法,不出“三才”的框架;而纵向整体的规律,又逃不出“两个规律”的根本轨迹,所以为“诸经之首”。    孔子《周易》将古老《易经》的源头,用儒家的天尊地卑天地君亲师的学说遮蔽了《易经》的内涵,成了儒家的思想工具。他老人家杜撰的乾坤卦序就是这个思路的产物,所以改造后的《周易》除了满脑子的天尊地卑也就没有了古老哲学的一丝影子了。    最后, 儒道两家在育人方向上也不同,相对来说儒家偏重素质,更准确的说属于从政教育的素质,培养的是规矩的好人;道家偏重方法,属于全面教育,培养的是朴素的能人。 这在道德与仁义、无为与中庸的内涵上可以对比出来,这也是历代平定乱世用道家,太平时期用儒家的深层原因。     国学中“有为”和“无为”是相对的一组说法,《道德经》中讲“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这段话说明了区分“有为、无为”的界限在于“德”与“仁”,“道、德”属于“无为”的范围而“仁、义、礼”则属于“有为”的范围,因此我们说的以德治国和以仁治国的内涵是有严格区分的。        为什么说“德”是“无为”而“仁”就是“有为”了呢?这要从《道德经》中“德”与“仁”内涵的细微差别来理解,区分在于对人性的尊重的彻底程度。这个关系也是千古以来学者争论的焦点,有学者认为“无为”就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强为;而“有为”是具体办事者的工作,或者将 “强为”等同于“有为”。这样的理解完全没有揭示出老子道学的睿智来。         “无为”是指通过对事物客观规律之所以运转的关键要素的掌控,从而达到 对事物运转的大趋势的把握的策略。因而把 主要精力放在必要的客观条件的管理上,给具体的运作人员以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度的做法,称为“无为”。归纳起来说,“无为”的理解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一是方法的选择上,采用控制关键要素的方式来掌控事物的发展趋势,就是找到最有效率的方法。二是在推广这种方法时的方法或心态,“无为”暗中掌控关键要素,不露痕迹地做好“太上,下知有之”幕后管理者的工作,达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希言自然”的效果。因而老子的“无为”是一种更智慧,将积极性隐蔽起来的更老练的做法,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原则内最睿智的做法。     如果用“道”的方法所取得的良好效果默默的吸引他人,属于“德”的方法。如果说“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着重“无为”取得的效果,即正因为控制了道正常运转所须要的必要条件,所以虽然不干涉具体运作,也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那么“德”的“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是侧重执事者自身的修养心态而言的,做好事不留名,不求人知,是没有名利私心的真好事。而那些根本就没有自己在做好事的意识,则是纯朴的心性才会有的状态,“无以为” 就是这样的心境。        如果用主动推介这种效果的做法,就是“仁”,就是老子认为的“有为”了。“仁”,无论作的怎样好,也比不上“道德”的层次。毛病就在于“仁”的主动性上,这个“主动性”无形中,会有低估别人智商的嫌疑,也就会有逆反心理的产生,尤其不利于精英人才的汇聚。 如果,推广“仁”者,能让受众明白他完全是为了大家好,没有个人目的的话,意见虽然可能还会有,逆反心理会减轻一些。这就是“上仁为之而无以为”的效果。        因此,“无为、有为”的区别,不在于是抓全局还是抓具体,也不在于是搞人事还是搞业务,而在于将重心尽量向相对一线人员倾斜,满足一线人员的成就感、自豪感是对其真正的尊重,由此自然会迸发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来,是一种觉察不到管理痕迹的管理。这个也就是“不敢为天下先”的实质内涵,而压责任就是下属获得信任感、成就感的渠道。德,通俗说就是用榜样的力量来影响人,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是靠事实本身说话,接受不接受决定权在自己。而“仁”是主动的爱心行为,是靠宣扬事实的意义来说话,是变相劝说你接受的方式。所以,有认为你分不出好坏,才会来指教你的嫌疑,是对人性的不尊重。仁,是人治施加影响的起点,而“德”则是自我管理的基石,自我管理的“德”和“法”的强制管理共同构成,治国理念的高低两条线,是一个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    所以,我觉得“万世师表”的“师”字,只是定义为“教师”就可以了,不要泛化了。同理,对孔子像请上天门广场的事情,也不要泛化。
  我的观点所说的《易经》是基于伏羲先天八卦和文王后天八卦基础之上的探讨,我的中心思想是要说明,孔子《周易》的卦序、思想内涵与上述两种卦序的矛盾问题,先生的观点不是三者联系的问题。    《易经》之所以是诸学之首,是从他的对两大规律的解释和把握以及三才分析法的涵盖性的作用上阐述的。    上述观点是我的学习体会的一部分,马上就基本完稿了,到时还请多多指教。            目录    第一卷:《周易》不符合《易经》思路    第二卷:《阴符经》是《道德经》的总纲    第一篇:大智《阴符经》    第二篇:至善《道德经》        第三卷:《庄子》实质    前言    第一篇:混乱的郭象版《庄子》    第二篇:郭象版《庄子》整理    第三篇:《列子》实质    第四篇:郭象《庄子》与刘向《列子》的融合    第五篇:魏牟原始《庄子》    第六篇:儒道为主的学术大融合        第四卷:杂篇    第一篇:批驳《太一生水》    第二篇:学习《道言浅近说》    第三篇:《简白》胜《厚黑》    第四篇:与傅佩荣先生商榷《向老子问道》    第五篇:由《辩论学》看《庄子》的诡辩术    第六篇:郭店竹简本不符合《老子》整体思路    第七篇:培育软实力中的硬道理——中国哲学
  孔子不是错解,而有意歪曲!
  从楼主的分析看  孔子是有意歪曲周易的
  这名字我说怎么眼熟呢?怎么国学数典上混不下去了还是没人跟您老人家交流了?还孔子错解,就你正解?可惜您老生错了年代,您这套没人认呀!建议您老下次选准,王阳明那个时代适合您!说不定您去那儿就没王老先生什么事了!
  《周易》从象数角度讲,少两卦,只好在乾坤两卦各加一爻。因为周文王不明白,其实,乾坤两卦“立”起来,从那面看,是分左右的,其实是四卦。    中国对天的认识,停留在人的角度上,中国文化敬畏天,“不敢”站在天的角度看人。    所以,“天行健”。    《圣经》却补全了视角,原来,造物主也是有性情的,也是要休息的,还会后悔。    对《周易》象数感兴趣的人,我提醒你几个数字,一生二,二生四,生到第六天,是64这个大数。    用64推演客观世界时,却少两卦,66是个左右观念的大数。    《圣经》66卷,上39,下27,两个数之差为12。    《圣经》包含的象数观念比《周易》全面。
  我觉得这人非常奇怪,他竟然大言不惭断言孔子错解了易经,在傅培荣面前却表现得异常谦虚,要商榷。潘基文引用了一句《老子》,他兴奋得可能几天睡不着觉,说是复兴国学的好时机。  学国学,首先就要把那个自私、傲慢的“我”给破一破!
  说孔子有意歪曲《易经》是高估了他老人家,如果知道正解而不用的话,是歪曲。我看孔子《易经》的本意根本就不知道。
  楼主,看了你的帖子,8错,我们经常组织沙龙交流的活动,楼主感兴趣可以加我QQ:,随时欢迎楼主过来“指点”哈~~
  “被篡改了儒家的天尊地卑天地君亲师的学说,成了儒家的思想工具。”这是儒家的有意为之!  并非错误!
                尼丘破烂------儒俑垃圾                  
  儒学不具备先进性。
  请问:不知64卦是否环环相续呢?           是的。64卦是八卦的细化,八卦有先天、后天两种卦序,都是环环相扣的。先天讲的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后天讲的是兴衰成败的命运规律。  孔子的周易就没有解释这个环环相扣的道理在哪,而变成了天地君亲师的伦理观念。  
  从头看到尾却总是能发现一些不舒服的字出现在眼睛里面,也有些不吐不快的感觉:  第一:没有什么是不能破的!国人从来就喜欢用外力压人,且这个外力是不容置疑的!自头至尾,这样的说道不在少数,好在处在如今的中国,不然恐怕楼主要被烧好几次了。  第二:我不懂易,也拒绝儒,但是我知道,每个人心中的易不一样,就如每个人心中的道不一样,也如基督教林立的派系中每个派系的神不一样。既然是论道,当然就是把每个人的所悟说出来。如果只是一家之言,那倒也无趣。  第三:论道,论有论的规则,这是最起码的。一些人的回复分明就是人身攻击。我不知道这些人在这里想得到什么?我不知道这些人是否应该出现在这里。  第四:自头至尾,我没发现楼主对任何无聊回帖有任何反映,这点上很服气楼主的心性。最少这点上,很多楼和楼主就不再一个阶面上了。高下立判。
  夫子“述而不作”。
  妖言惑众,孔子 老子看了只会对你笑一笑 竟然如此无知!
  目前国学研究三大错误:    一:孔子错解《易经》,研究周易乾坤卦序的是孔子依据男足女卑的儒家学说杜撰的。不符合周易的先天后天的八卦原理;            二:《道德经》混乱的次序是高明的教育方法,因此凡是遵循八十一章顺序的以及认为道与德是可以分开的都是错误的认识;            三:老庄唱反调,根本原因在于,老子“无为”要消灭的是管理的痕迹,而庄子要消灭的却是管理的内容,老子从帝王到百姓培养的都是老练的担当者,而庄子从上到下培养的是不得已的流浪汉!
  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在首发式上指出,《老子集成》的出版对道教和整个中华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是老子文化的集大成,是老学发展的里程碑式标志;是中国道教文化扩大影响、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介质。   2011年10月将在湖南衡阳举办“国际道教论坛”,论坛的主题“尊道贵德,和谐共生”渊源于老子,届时,《老子集成》丛书也将在论坛上向社会各界展示,成为论坛的亮点之一。
  老张,孔子错解《易经》,可能吗?《易》之为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没错吧?那么大圣人有大圣人的见解,你又怎么能理解大圣人的见解呢?
  作者:张无屮
回复日期: 16:59:00    
儒学不具备先进性。  -----------------------------------------------------------------------  啊呀,看这篇奇谈怪论,代价也蛮大的,活活笑掉我一副牙齿!现在装一颗烤瓷牙要15000元,三十颗假牙要多少钱?450000元,穷山沟的人做牛做马双辈子都做不出450000元来啊!
  辛苦老张啦,呵呵
  标题很惊讶。。。。很吓人。。  留着。。等自己有点水准再看看  
  相关图片、表格可到邮箱自己转发,密码:123456q      欢迎探讨。
  认识和应用本质规律的学说。
    我看LZ他是脑门崩X光,亏大了,吃力勿讨好  
帮你顶起来,望再发余光  
  有些观点不是说孔子错解了《周易》,而是说孔子错解了《易经》,易学有连山、归藏和周易,周易的内涵和连山归藏从对先后天八卦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是不同的。       孔子周易说的是乾坤天地君亲师的伦理依据,而先后天是生老病死和兴衰更替的事业规律这两大规律。孔子周易遮蔽了易经的两大规律的阐述,从这个角度说是错解,如果说周易是利用易经的一些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创新的话,但是如同特战队员用时间的十二点钟来表述全面方位一样,已经和原始内涵天壤之别了,创新和发展的根基就不存在了。    所以,从易学的角度来说,孔子《周易》对易学也属一种错解。        衡量是否错解标准,看思路是否一致。
真糊涂做不了学问,假修行成不了佛,知行合一智慧与功德并重,是两足尊。
孔子解易其实更难理解,甚至不需要理解,你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这就是研究易学的普遍遁词。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易经六十四卦详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