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西湖月季季照冷泉港

第二节 景点分布
主办: 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辑: 《杭州市志》由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共12卷、39篇,约计900万字,由中华书局出版。《杭州市志》为一部内容翔实,体例完备,通古贯今的鸿篇巨著,是人们了解杭州、建设杭州的可靠的地情书。地址:杭州市环城北路318号(市府大楼)邮编: 310026 电话: 3 E-mail:
&责任编辑:严东电话:2邮箱:yd@xxzx.编辑部邮箱:xxzx.bjb@
当前位置:
---杭州市志分类浏览,请选择---
杭州市志(第十二卷)---总目
杭州市志(第十一卷)---文献篇
杭州市志(第十卷)---区县概况篇
杭州市志(第八卷)---政务篇
杭州市志(第七卷)---体育篇
杭州市志(第七卷)---文化艺术篇
杭州市志(第七卷)---社会科学篇
杭州市志(第七卷)---科学技术篇
杭州市志(第二卷)---民情风俗篇
杭州市志(第二卷)---旅游篇
杭州市志(第二卷)---风景名胜篇
杭州市志(第二卷)---文物篇
杭州市志(第一卷)---人口篇
杭州市志(第一卷)---自然环境篇
杭州市志(第一卷)---建置篇
杭州市志(第一卷)---前述
第二节 景点分布
  西湖风景名胜景点按历史通常的分布,大致可分为湖中区、北山区、南山区、吴山区,旧时还有西溪区(今已不存)。  一、湖中区  (一)湖心亭  在外湖之中。清雍正《西湖志》卷九:“亭在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时,寺与塔俱毁。考聂心汤《县志》称: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塔并废,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复于旧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据此,则旧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国朝康熙三十八年圣祖仁皇帝御书‘静观万类’四字,又于阁上御书‘天然图画’额。雍正五年重加增葺。”《湖山便览》卷三:明“嘉靖三十一年知府孙孟访得之,建亭其上,名曰‘振鹭’,未几圮。万历四年按察佥事徐廷裸重建,额曰‘太虚一点’,司礼监孙隆叠石四周,广其址,建喜清阁,但统称曰‘湖心亭’。国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阑,上为层楼……。”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御书“光澈中边”额。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时,喜清阁楼屋旧址改建为财神殿。抗战胜利后又改为观音大士殿。1953年在观音殿殿址上新建为一重檐歇山琉璃瓦钢砼方亭,是50年代建设西湖风景名胜中第一所庭园建筑。1980年在亭的南端,刻置“(chong,音虫,“虫”之古字)二”太湖石碑一块。(见清代西湖十八景“湖心平眺”。)  (二)三潭印月  见南宋西湖十景“三潭印月”。  (三)阮公墩  见新西湖十景“阮墩环碧”。  (四)孤& 山  在西湖偏北湖中,东以白堤、西以西泠桥与湖岸连接,海拔35米。南宋《方舆胜览》卷一:“孤山去钱塘旧治四里,湖中独立一山,人多留题。”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三:“一屿耸立,旁无联附,为湖山胜绝处。”旧时山阴多梅树,有“梅花屿”之称,又因山景宛如瀛洲仙境,名瀛屿。今山上林木葱蔚,多历代人文古迹留存。  (五)白& 堤  旧称白沙堤,堤东起断桥,西至平湖秋月。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二:“在孤山之下,北有断桥,南有西林(泠)桥,其西为里湖。乐天诗‘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自注云: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明万历《钱塘县志》:“岁久堤圮,万历十七年司礼监孙隆修筑,叠石砌梁,杂植花木,又名十锦塘(亦名石径塘),堤中重建望湖亭,并建锦带桥垂露亭,为一湖之胜。”《湖山便览》卷二:“白沙堤始自断桥,迤逦至西泠桥,径三里余,唐称白沙堤,宋称孤山路,今俗谓之白公堤。”(注:唐时另有白公堤,白沙堤并非白公堤。)。清雍正《西湖志》卷七:“雍正五年巡抚李卫饬属员补植花木桃柳,间发芙蓉映水,焕若图画,烂如锦屏。行人嬉游,鱼鸟咸若,殆无日不在光风熙皞中也。”民国11年(1922年),修建环湖马路时改建成碎石路面,17年改沥青路面。民国《杭州市政府十周年(年)纪念特刊》:“苏白二堤,横亘湖中,昔仅供交通之用,兹则已于两岸建筑石墈,或钉椿编篱,将堤身加宽,铺种草砖花木,加筑水泥路与游亭等,几全部改为公园矣。”1979年,全部更换堤上垂柳,补植碧桃,今已作为一处景点列入旅游项目。  (六)断& 桥  位于白堤东首,又名宝祐桥。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一:“今名宝祐桥,孤山路口。”《西湖游览志》卷二:“本名宝祐桥,自唐时呼为断桥,张祜云‘断桥荒藓涩’是也。岂以孤山之路,至此而断,故名之欤?……桥堤烟柳葱青,露草芊绵,望如裙带。”《武林旧事》卷五:“断桥,又名段家桥。”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苏杭织造太监孙隆修白堤为“十锦塘”时重修,又有短桥之称。桥,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旧时,桥上建有桥门,辛亥革命后废去。民国10年(1921年)桥面改石级为平坡。现桥长8.8米,宽8.6米,单孔净跨6.1米石拱桥。西湖民间故事《白蛇传》以断桥为白素贞与许宣(仙)相遇之处,因而为西湖诸桥中最享盛名的桥。见南宋西湖十景“断桥残雪”。  (七)锦带桥  在今白堤,位于断桥西。清《湖山便览》卷二:“锦带桥址旧有涵碧桥,在断桥西。宋转运使陈尧佐重建碑记其事,且为之图,久圮。明孙隆修十锦塘,即遗址架木为梁,易今名。”清雍正《西湖志》卷八:“锦带桥旧架木为梁,圣祖仁皇帝临幸孤山,御舟由此转入里湖,后甃以石,雍正八年总督李卫重葺。”民国3年(1914年)重修。10年,与断桥同时改筑加设水泥混凝土拱券。现桥长8.1米,宽8.6米,单孔净跨5.9米石拱桥。  (八)平湖秋月  见南宋西湖十景“平湖秋月”。  (九)放鹤亭  在孤山东北角,面临里湖,系重檐4组16柱木结构方亭。明《西湖游览志》卷二:“在孤山之北,嘉靖中,钱塘令王釴作。其巅有岁寒岩,其下有处士桥。先是,至元间,儒学提举余谦既葺处士之墓,复植梅数百本于山,构梅亭于其下。”清雍正《西湖志》卷九:“宋和靖处士林逋故庐也。鹤亭与梅亭并废。明嘉靖间钱塘令王釴重建,曰放鹤亭。崇祯壬申,盐运副使崔世召新之。岁久圮。国朝康熙十二年,巡抚范承谟重葺,布政使李之粹榜曰‘林君复放鹤处’。三十五年,圣祖仁皇帝御书《舞鹤赋》勒石孤山,恭建御碑亭于其上。”《西湖新志》卷一:“梅林归鹤为增修西湖景目之一。民国4年,浙江都督朱瑞重修。”1950年后,曾几次按原样加固维修,亭前平台石栏也补齐重刻。《舞鹤赋》由高240厘米、宽75厘米4块书条石组成,文自右往左24行直排,共445字行草书。落款“临董其昌”,篇首刻“康熙御笔之宝”篆印。  (十)浙江省博物馆  在孤山南麓,东邻“平湖秋月”,西连中山公园。为我国早期省级博物馆之一。民国18年(1929年)西湖博览会闭幕后,为保存会上陈列的展品以永留纪念,便于民众参观,创设“浙江省西湖博物馆”。20年,更名为“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博物馆分历史文化、自然科学两大类,下设若干陈列室。1953年8月更名为“浙江博物馆”;1973年11月,再更名为“浙江省博物馆”。1984年夏,博物馆自然部单独立馆,馆的性质由过去地方性综合博物馆转变为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博物馆现有各类文物藏品10余万件,有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骨耜、稻谷、带榫卯与企口木构件、牙雕“双鸟朝阳”、猪纹陶钵,余杭良渚出土的玉琮玉璧、玉人兽复合“神徽”等。  (十一)中山公园  在孤山。《西湖新志》卷八:“园据孤山正中,俗称外行宫,盖高宗南巡至浙,曾建行宫于此。兵燹后仅重建文澜阁,余尽荒芜。今就其隙处改筑公园,为都人士游息之所,亭栏屈曲,花木参差,于此登眺,全湖在望,诚湖山最胜处也。中有浙军凯旋纪念碑,撰文者为汤寿潜,名勒石上。湖堤向有‘万福耒朝’牌坊,今已易为‘复旦光华’矣。”《杭州通》:“清末,为欢迎德国威廉皇太子来访,辟圣因寺部分园地与西太乙宫庭院,连成御花园。宣统三年,浙军攻克江宁,为祀阵亡将士,圣因寺部分建筑改作浙江忠烈祠,御花园等改称公园,拆去后山围墙与孤山相连”。民国16年,(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公园命名称“中山公园”,园内有浙江人民纪念南洋华侨资助浙江灾民的“善与人同”石亭,“西湖天下景”亭,“四照亭”等。18年,杭州市政府在公园所在后孤山营造以落叶阔叶林为主的一片树木,命名“中山纪念林”,建中山纪念亭。1965年园内塑有“梅花鹿群”,1967年改为革命故事《鸡毛信》中的“海娃放羊”群塑。公园进门迎面石级上“孤山”两大字,题书者无可考。  (十二)文澜阁  在孤山浙江博物馆内西北角,前身为圣因寺藏经阁。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为存放《四库全书》仿北京故宫文渊阁格式改建,为一重檐歇山式筒瓦板垅六开间木构古建筑。《西湖新志》卷一:“在孤山之阳,清高宗命儒臣编辑《四库全书》,建文渊、文源、文溯、文津四阁庋藏群籍,复念江浙为人文渊薮,宜广布以光文治,命再缮三份赐江南者二,浙江者一。浙江即以旧藏图书集成之藏经阁改建文澜阁,并仿文渊阁藏贮。阁在孤山之阳,地势高敞,揽西湖全胜。外为垂花门,门内为大厅,厅后为大池,池中一峰犹耸,名仙人峰。东南为御碑亭,西为游廊,中为文澜阁。咸丰庚申间毁于兵。光绪六年巡抚谭钟麟、布政使德馨饬郡人邹在寅即旧址建阁、临湖竖坊,并建御碑亭及太乙分青室,坚固宏敞,气象一新。七年,奏请匾额,并由郡绅丁申、丁丙补钞《四库全书》庋藏阁中,朝廷有嘉惠艺林之褒。今阁存而文澜题额已废,书则移庋阁右浙江图书馆。旧观不可复得矣。”1955年、1981年两次重修。  (十三)西泠印社  在孤山西南麓,社址原为清蒋公祠。西泠印社为中国研究篆刻和书画的学术团体,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创办于浙江杭州孤山,因地近西泠桥而命名。(见本志《文化艺术篇》)  (十四)六一泉  在孤山西南麓旧报恩院址,今西泠印社西。北宋苏轼通判杭州时,经欧阳修介绍,识僧人惠勤于孤山,相与钦慕欧阳修。苏轼去杭后,欧阳修去世。苏轼再度出知杭州,惠勤也已谢世。惠勤弟子二仲画欧阳修及惠勤像祀之。适有泉水出讲堂下,苏轼因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即以“六一”名泉,并为之铭。二仲上覆石屋,刻铭其上。南宋泉所在处划人四圣延祥观,并加修葺。元代,泉湮亭毁。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大理寺卿夏时正寻访重新开发。清初于泉旁建表忠祠,以“六一泉”三字为门额。后复湮废。60年代中期重建石亭并疏浚水池,1984年再次整修。  (十五)俞& 楼  在孤山路。《西湖新志》卷八:“在广化寺右,为德清俞曲园讲学著书之地,亦曰小曲园。”俞楼屋宇原由俞门生徐琪等筹款兴建,为中式二层楼房,民国时改建为西式三层楼房。楼后原有石室,俞自题“曲园藏书”,存放《春在堂全集》版本,后版本移往北京,书藏遂废。石刻题额今存西泠印社。1949年5月后为住宅。1959年,孤山全面整修时,拆除围墙,改建为公园绿地,保存三层楼房。  (十六)秋瑾墓  在今西泠桥南堍。(见本志《文物篇》)  (十七)西泠桥  在今孤山路尽西端,桥又名西林、西陵。明《西湖游览志》卷二:“一名西林桥,又名西陵桥,从此可往北山者。”南宋《武林旧事》卷五:“西陵桥,又名西村。”卷三:“水面画楫,栉比如鱼鳞,亦无行舟之路。歌欢箫鼓之声,振动远近,其盛可以想见,若游之次第,则先南而后北,至午则尽人西泠桥里湖,其外几无一舸矣。”民国3年(1914年)重修,桥面放宽。10年筑环湖马路时,桥面改石级为平坡。现桥长9.3米,宽8.5米,单孔净跨7.4米石拱桥。  (十八)慕才亭  在西泠桥西,紧接桥身。相传南齐时滑州刺史鲍仁为纪念苏小小,依其夙愿,在西泠桥畔筑基建亭。按墓实系伪作,据传清康熙帝南巡,偶向侍臣询及苏小小,浙江巡抚命人连夜抔土于酉泠桥下,一夕成冢:以备御览。后人不察,讹为埋香之所,在墓上建亭撰联:“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1964年毁亭平墓,1982年在原址重建四角亭,面积稍有扩展,亭身也略升高。  (十九)苏& 堤  旧称苏公堤,南起南屏山麓南山路,北至岳王庙东,横贯湖中,堤西为小南湖、西里湖、岳湖,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三:“元祐中,东坡既奏开浚湖水,因以所积葑草筑为长堤,起南讫北,横跨湖面,绵亘数里,夹道杂植花柳,中为六桥,行者便之……后十年郡守吕惠卿奏毁之。咸淳五年,朝廷给钱命守臣说友增筑。……高二丈,袤七百五十丈,广皆六十尺,堤旧有亭九,亦治新之,仍补植花木数百本。”,明《西湖游览志》卷二:“自是湖分为两,西曰里湖,东曰外湖。南渡后,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杨孟瑛辟之,西抵北新堤为界,增益苏堤,高二丈,阔五丈三尺,列插万柳,顿复旧观。”清《湖山便览》卷三:“国朝雍正二年与白沙堤同时修筑,五年同植花木。”《西湖新志》卷四:“今乃满植桑株所谓苏堤杨柳,斫伐都尽。”1950年加高加宽堤身,修筑沿湖游步道,设置座椅。现堤长2797米,宽平均为30至40米。(见南宋西湖十景“苏堤春晓”)。&&&   二、北山区  (一)昭庆律寺  在钱塘门外。清《湖山便览》卷四:“昭庆寺,旧亦名菩提院,石晋天福元年吴越王建。宋乾德二年重修。”明成化《杭州府志》:“元末寺毁,洪武间重建。”清雍正《西湖志》卷十二:“国朝顺治十七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除夕,正殿毁。五十二年重建。”民国18年(1929年),西湖博览会时戒坛被借作制作焰火场所,毁于火。21年重新修复。抗日战争胜利后,寺庙一度作为在杭投降日军集中处。50年代初期,寺院主要建筑尚存。现仅剩大殿,辟为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  (二)宝石山  在葛岭东,海拔78米。南朝刘道真《钱唐记》称石姥山,南宋时称巨石山,又名石甑山。(见西湖新十景“宝石流霞”)。  (三)保&& 塔  见本志《文物篇》“保俶塔”。  (四)葛& 岭  在西湖北岸,西连栖霞岭,东接宝石山。岭巅海拔125.4米。相传东晋葛洪曾炼丹于此,故名。今岭上有抱朴道院。《杭州山水名胜志》:“葛岭者,东晋高士葛洪名也。晚年来杭,在此建(抱朴庐)隐居炼丹,著有《抱朴子》内外篇七十卷。”南宋高宗时辟为御花园之一,名集芳园。淳祐间理宗赐于贾似道,改名“后乐园”。明《西湖游览志》卷八:“后乐园,楼阁林泉,幽畅咸极,古木寿藤,多南渡以前所植者。积翠回抱,仰不见日,架廊垒磴,幽渺逶迤,隧地通道,抗以石梁,傍透湖滨,飞楼层台,凉亭燠馆,华邃精妙。前挹孤山,后据葛岭,两桥映带,一水横穿。”宋亡后,庭院荒芜,仅山石残存。《西湖新志》卷五:“涵青道院一称葛仙庵,旧名涵青精舍,在葛岭上。清康熙六年郡士沈昺、何舟瑶等建,为惜字公所。& 《县志》云,半闲堂即其址也。咸丰间毁,同治丁卯重建,民国乙卯杨世伟出资重修,增建抱朴庐,可供远眺。丁已重建玉清宫。”又一说,杨募款重建后,占为其私家花园别墅,人称杨庄。杭州解放后,曾小作修茸。1984年3月,杭州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并对外开放。整修后的抱朴道院有葛洪殿、半坡堂、客堂及诸寮房等建筑。旧有的渥丹室、还丹林等遗址与假山缀石均尚存。  (五)初阳台  见元代钱塘十景“葛岭朝暾”。  (六)栖霞岭  在葛岭宝云山西,仙姑山东。两山夹峙,一岭中行,又名剑门岭。旧多桃花,现已罕见,多栎、松、柳杉及竹林,岭上多洞。  (七)紫云洞&&&   在栖霞岭巅。洞内石色如暮云凝紫,故名。明《西湖游览志》卷九:“紫云洞,在岭巅,去妙智庵数百步许,倚空如悬,阴凉彻骨。”清《湖山便览》卷五:“从洞口下级二十余,嶐& 然若堂,内外明朗,空中有石楼倒垂,上设峻槛,俨如索悬,有梯可升,内供石观音像,座镌‘紫云洞天’四大字。洞底望石楼,上行者左右盘旋,如元夕看走马灯中人。旁有深穴直下无底,窥之暗黑。昔有虎误落其中,震撼数日乃已。沿壁以人,又得一洞,亦复敞豁,当天忽裂,大如掌,日光下射,壁间藤树森瘦寒攫,皆从裂处上刺。其右削壁半覆半倚,低至壁根,有泉,方可三尺,水极清澈。栖霞岭凡五洞,此为最奇。”《说杭州》第三章:“清光绪中,有好事者数人,秉炬人,竟不复出,官厅乃命封闭之。”清末以后重新开放。现全洞长约100米,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前后洞厅各一,由倾斜约50度角的巨石与地面斜交而成,洞形平直,顶如巨板,两洞厅中间联结部位因巨石坠落,形成仅容一人通过的隘道,全洞状如一只翻倒的大葫芦。洞前厅最宽处逾30米,左侧石栏外是黝黑深穴;洞后厅面积约半亩许,壁间有石佛像3尊,洞底有七宝泉,水质甘醇,终年不涸。盛夏季节,洞内凉风习习,阴寒彻骨,为避暑佳地。  (八)栖霞洞  在栖霞岭上乌石峰南旧妙智寺(庵)侧,为崩坍岩洞。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九:“人其中,穹然如厦屋,双巨石相倚为闸闳,每风从南来,穿谽谺而出,辄凄神寒骨,不可久立,故暑游最胜。”洞自明代以后渐趋湮没,游人日稀。《说杭州》第三章载:“民国后,始整理而新之。然近又崩圮不可游矣。”今湮废。  (九)蝙蝠洞  在栖霞岭北西侧,金鼓洞东北。《说杭州》第三章:“洞口不大,人内则宽广,由两山壁夹立而成。”今湮塞。  (十)金鼓洞  在栖霞岭北,系人工开凿而成。明《西湖游览志》卷九:“岭北有金鼓洞,昔人伐石其间,闻金鼓下作,乃止。”据《玉牒初草》:“嘉定中,诏临安府北山剑门岭,毋得伐石,虑泄山川之气,知伐石事在宋嘉定时。可知岭北五洞,皆因伐石而成,不独金鼓为然也。”  (十一)牛皋墓  在栖霞岭。《西湖新志》卷九:“宋辅文侯牛皋墓,在剑门岭紫云洞南,新修。”墓1955年夏清理孤山墓葬时废。现墓1987年重修。  (十二)黄宾虹故居  在栖霞岭,环境清幽,房舍简朴。1955年黄宾虹病逝杭州,葬南山公墓,遗嘱将所有收藏的金石书画及大量遗作,捐献国家。  (十三)黄龙洞  见西湖新十景“黄龙吐翠”。  (十四)岳飞墓(庙)  见本卷《文物篇》。  (十五)风雨亭  在苏堤北端跨虹桥堍东侧,为一卷棚歇山顶矩形虚亭,有靠栏。亭以秋瑾烈士临刑时绝笔“秋风秋雨愁煞人”句而得名。  (十六)竹素园  旧址在湖山花神庙西。清雍正《西湖志》卷九:“雍正九年,总督李卫辟地为园,创建亭宇。十年,皇上御书‘竹素园’三字,额悬正厅。内有流觞亭、水月亭、临花舫、观瀑轩、聚景楼,俱擅湖山之胜。”《西湖新志》卷八:“在左公祠右,雍正九年李卫创建湖山春社,复见迤西一隅清泉从竹径出,有兰亭曲水之致,辟地为园,正中建堂……。右引桃溪之水,屈曲环注,仿古人流觞之意、临水构亭,曰‘流觞亭’。湖上园林亦此为最古。”民国后期改作他用。1952年后为浚湖工程处工地。1956年改为杭州市园林管理局所在地,保存有青石小桥一座,垒石一组,清乾隆题书石碑一块。1963年规划扩建“曲院风荷”时,竹素园列为岳湖景区内古典庭园,待拆迁改建。  (十七)曲院风荷  见南宋西湖十景“曲院风荷”。  (十八)杭州花圃  在西山路、黄泥岭之间,东接西山路与曲院风荷相邻,西靠龙井路。南邻128医院,北至金沙港,占地面积400余亩。1958年6月开河挖塘,筑路造屋,建杭州花圃,归属杭州市园林管理局。至1959年10月,花圃花卉品种已有1982个,玻璃花房963平方米。建有兰花室、兰花房、盆景越冬室、香花房、球根储藏室、月季花长廊、兰花荫棚、云南茶花棚。花圃布局为长方形规则式,分梅兰竹菊区、蔷薇月季区、盆景区、温室花卉区、水生花卉区、露地草花区、球根花卉区、香花区、木本切花区、采种试验区、行政区、生活区。朱德同志为兰花陈列室题书“国香室”、“同赏清芬”匾额,并赠送名贵兰花品种。杭州花圃建圃方针为生产、观赏、科研三结合,成为以“花圃为内容,公园为外貌”的新型花圃,并局部对国内外游人开放。  (十九)皱云峰  在杭州花圃掇景园内,与苏州“瑞云峰”、上海“玉玲珑”并称江南三大名石。石通高2.6米,狭腰处仅0.4米,曲折多变,瘦皱有致。石右边刻有“皱云”篆字,左下方刻有张宗祥题“皱云峰”三字,背面刻有“具云龙势,夺造化工,来自海外,永镇天中。道光乙酉笑拈蔡锡琳题”。此石清代原在惠州清广东水陆师提督吴六奇官邸花园内,因海宁查伊璜赞赏,遂送至浙江海宁查宅。查家家道中落后,石归海盐顾氏,后又归海盐马氏,清道光年间,石门(今桐乡崇福)蔡锡琳用千金购得,置于福严寺内。1963年,杭州市园林管理局将此石运来杭州,放置在花圃盆景室。  (二十)郭& 庄  又名端友别墅,俗称宋庄,在卧龙桥北堍。《西湖新志》卷八:“在卧龙桥畔,为绸商宋端甫所建,俗称宋庄。”《新西湖游览志》:“端友别墅,架屋叠床,苦少疏落之致。然临流卷阁,依嶂开楼,未尝不经营心苦。惜长廊短榭,位置不什相宜,昔人谓:天光补牖,云气蓊窗,均不能得其一二。懒园谓此地当赠以浓抹二字。”《杭州通》:“宋庄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民国时庄园一度抵押给清河坊孔凤春香粉店,后卖给汾阳郭氏,改称‘汾阳别墅’,俗称郭庄。园濒湖构台榭,有船坞,以水池为中心,曲水与西湖相通,旁垒湖石假山,玲珑剔透。庄内‘景苏阁’正对苏堤,可观外湖景色。迤转有横塘,长数十丈,中筑舟室,上悬横额‘花为四壁船为家’。舟室对面为‘静香云外’。园初建时因附近高庄养鹤,宋乃在园内养孔雀与之媲美。当年曾名噪湖上一时。”1950年后庄园移作他用,建筑与园林损缺荒凉。1980年后由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接收。现为“曲院风荷”的一部分。  (二十一)赵公堤  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临安知府赵与(chou,“筹”的古字,音筹)自苏堤东浦桥畔至洪春桥麯 院筑一堤,长350米,宽3米。南宋《武林旧事》卷五:“小新堤,淳礻右中,赵京尹与&& 自北新路第二桥至麯院筑堤,以通灵竺之路。”南宋咸淳《临安志》:“夹岸植柳如苏堤,半堤作四面堂一,亭三,以憩游人。”民国期间修建马路后,堤断续难辨。现堤址圈人“曲院风荷”景点内。  (二十二)杨公堤  在里湖西岸,几与苏堤平行。明《西湖游览志》卷二:“杨公堤,里湖西岸者是也。知府杨孟瑛既开西湖,遂筑此堤,增建六桥,俗称里六桥是也。然近北山三桥,宋时已有之,杨公所筑,特南山三桥耳。惜其名不立,无以匹配苏堤,今拟定之。”桥名为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民国36年(1947年)浙江省政府就杨公堤修筑西山马路,自岳坟南沿里六桥北的三桥,绕丁家山西麓至张煌言墓前,辟为环湖西路,命名“凯旋路”。1950年后,重新修筑堤路,改成水泥路面,两旁种植行道树,间植桂花、水杉,蜿蜒成带,现为西湖南北车辆往来通道。  (二十三)杭州植物园  在玉泉、桃源岭一带,东起仁寿山,西抵雷殿山,北傍灵峰山,将军山,南缘灵隐大道全园面积231.6公顷。1957年底初步建成植物分类区8.1公顷;木兰山茶区4.8公顷。1964年建实验办公楼,1965年正式成立杭州植物园,时共建成有观赏植物区、经济植物区、竹类区与以“玉泉观鱼”为中心的山水园,其中供参观游览园地的面积55.64公顷。全园划分为试验、展览两大部分。试验部分包括:引种驯化试验区、果树试验区、抗性树种实验区、禁伐区。展览部分包括:植物分类区、竹类植物区、园林植物区、树木园、山水园。1969年建成“百草园”,利用园内坡地创造阳生、阴生、湿生、沼生、水生、岩生、寄生等生态环境,收集栽培药用植物1300余种。1980年建成抗性树种试验室与薰气房、实验栽培温室、组织培养试验室。1982年建成具有江南园林风格与内外环境相协调的植物资源馆,内有标本室、学术报告厅、展览厅。杭州植物园为浙江省植物标本贮藏最丰富的单位,已引种国内外植物3375种,隶属218科,1181属。采集标本47,000余号,15万份以上。栽培有美国尼克松总统赠送的红杉,日本赠送的碧桃,希腊赠送的油橄榄,比利时赠送的大王莲等。在科技研究、试验方面,共取得50多项成果,23项获部、省、市级及局级科研成果奖,部分成果已推广应用于生产实践。展览部分的大多园、区对游人开放。  (二十四)玉& 泉  见西湖十八景“玉泉鱼跃”。  (二十五)灵峰探梅  在灵峰山麓青芝坞内。《西湖新志》卷一:“道光时,长白固庆于山下广栽果木,植梅尤夥”。民国期间,灵峰寺因地处偏僻,香火不盛,梅树也因僧人无心料理,日见衰败。抗日战争时,杭州沦陷,灵峰寺坍毁,僧侣星散,梅林更为凋零,至1950年初仅存断墙残壁与洗钵池、掬月泉、来鹤亭。1951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建设局园管处在四周补植红梅数百本,因地势较高,放蕊独早,花盛开时,清芬冷艳,柔香袭人,探梅不逊于孤山。后因管理不善,梅树再度衰败。1956年归属杭州植物园,辟为果树区,改种金桔、蜜桔、苹果等果木。1985年,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决定重建、扩建灵峰探梅景区。  (二十六)双峰插云  见南宋西湖十景“双峰插云”。  (二十七)九里云松  见钱塘十景“九里云松”。  (二十八)灵隐寺  见本志《民族宗教篇》、《文物篇》。  (二十九)合涧桥  在灵隐飞来峰路口。南宋《武林旧事》卷五:“合涧桥,灵竺二山之水会合于此。”《西湖新志》卷四:“桥上旧有春淙亭,取苏文忠‘二涧春淙一灵鹫’之句意。”桥始建于宋代。民国22年(1933年)重建,长7.8米,宽4.5米,为钢筋混凝土版桥。  (三十)回龙桥  在合涧桥西。清《湖山便览》卷六:“在峰(飞来峰)下青林洞左。一名龙春,又名龙迹。明建桥亭曰密因阁,又为复阁曲轩以对溪流,曰云松巢,皆圮。近移建春淙亭于桥上。”桥始建于吴越国期间,为石拱桥。民国22年(1933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桥长7.5米,宽7.4米。  (三十一)春淙亭  在回龙桥上,桥亭跨龙泓涧而建,其下流水淙淙。旧时亭为木结构,清乾隆八年(1743年)由合涧桥移此。民国22年(1933年)灵隐寺天王殿改建时,由承包营造商捐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60年后,曾多次小修。  (三十二)飞来峰  在灵隐寺前,一名灵鹫峰,又名天竺山,长约800米,宽约400米,海拔167米。相传印度高僧、灵隐寺开山祖慧理谓此山系白天竺国(即印度)飞来,故名。此峰因地壳变动而形成与周围群山迥然不同的景貌,多奇岩、怪石、洞窑,有五代以来为数众多、艺术精湛的石窟造像群。有碑碣可寻的有“飞来峰梵书”、“元杨谨造多闻天王像题名”、“元脱脱夫人造像题名”、“大元国杭州佛国山像赞”、“元释教都总统题名”、“吴越弥陀佛造像记”等。造像有五代的弥陀、观音、大势至小佛,宋代的弥勒佛,元代的大力明王等。  (三十三)呼猿洞  在飞来峰西北麓白猿峰下。南宋淳祐《临安志》卷八:“陆羽云:宋僧智一善啸,有哀松之韻。尝养猿于山间,临涧长啸,众猿毕集,谓之猿父。”清《湖山便览》卷六:“相传慧理谓峰自灵鹫飞来,人不之信,因就洞呼出黑白二猿为证。”释巨赞《灵隐小志》:“洞很深,我曾经带了电筒进过。地皆细沙,很平软洁净,约行里许,力尽乃出。”  (三十四)龙泓洞  一名岩石室,又名通天洞、罗汉洞,亦称龙泓岩,在飞来峰东北麓理公岩旁。《舆地志》:“有石洞,彻浙江下,过萧山。有采石乳者,人其洞,闻波浪之声。后有人就洞两畔凿住世罗汉十六尊。”清《湖山便览》卷六:“壁间前后诸贤题名极多。洞额龙泓洞三字,金华王庭书,今已刬划去,旁款尚存。又龙泓洞三字,元郭某书。”  (三十五)射旭洞  在飞来峰,与龙泓洞通,可仰窥洞顶一线天光,故名。清《湖山便览》卷六:“有篆书三大字见于石隙,四极三门,鳌撑而立,外视则洞可容数百人,内视则岩可树百椽屋。回旋曲折,峰石纵横,无愧署书八面玲珑者也。内一小石有金光洞字,旁又有玉乳洞字。旭光一线上透极顶,时有蛮蜗沁凝,大旱不竭。”此洞即“一线天”景象所在处。  (三十六)玉乳洞  在飞来峰,与射旭洞为两洞口、一洞室,以洞中石钟乳色白而名。《西湖游览志》卷十:“玉乳、射旭二洞,宛转通明,悬泉淅淅,乳溜若凝肪然。有径可陟山顶,壁间题刻甚多,苔藓侵蚀,漶漫不可辨识。奇石垒垒,若镂若刻,信天丐所为,非人力也。”  (三十七)青林洞  又名青林岩,在飞来峰麓,与龙泓,玉乳洞等有暗洞相通。《湖山便览》卷六:“岩扉深杳,寒栗侵肌,岩洞间宋、元人题名极多。”今洞中有相传为济公躺卧过的“济公床”石,济公用手顶住飞来峰倒坍的“手印”,济公偷烧狗肉处。  (三十八)壑雷亭  在灵隐寺前冷泉亭右,初建于宋。清《湖山便览》卷六:“宋安抚赵与(chou,“筹”的古字,音筹) 建,在冷泉闸畔。”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广州许应鑅重建。民国4年(1915年)夏又复修葺,许炳璈补额。今亭为歇山顶木结构,4犄角共24柱,有坐栏。  (三十九)冷& 泉  在灵隐寺前飞来峰下。民国《说杭州》第四章:“其源出于灵隐寺西南百步之近直寺前,潴而为池。曰‘冷泉’者,殆别于其上之‘暖泉’言。”  (四十)冷泉亭  在灵隐寺前,面向天王殿,后临冷泉。南宋《武林旧事》卷五:“冷泉,有亭在泉上。‘冷泉’二字,乃白乐天书,‘亭’字乃东坡续书。诗匾充栋,不能悉录。”《西湖游览志》卷十:“唐刺史元&“艹+与” 建,旧在水中,今依涧而立。……今匾,盱江左赞隶书。”清雍正《西湖志》卷九:“旧传冷泉深广可通舟楫,亭在水中,宋郡守毛友移置岸上,亭倚泉而立。”《湖山便览》卷六:“今匾乃董(其昌)笔也。亭旧在水中,规制甚小,宋政和时,郡守张阁廓水面,广三倍,命僧惠云又于前作小亭。后守毛友嫌其翳蔽水光,譬诸明镜中加绘画,拆去之。明弘治时,岸摧闸废,水面隘塞。万历时,乃移亭堤上。”,今亭为重檐木结构,4犄角16柱,有坐栏。  (四十一)翠微亭  在飞来峰腰,面对灵隐寺。清《湖山便览》卷六:“在飞来峰北,绍兴十二年韩世忠建。韩解枢柄,自号逍遥居士,常策驴游湖山间,因岳鄂王有《登池州翠微亭》诗,用以名亭,盖隐痛之也。后废。乾道五年安抚(周)淙重建。”《西湖新志》补遗卷一:“清光绪中,钱塘丁丙重建。”  (四十二)北高峰  在灵隐寺后,资严山东,高314米,与南高峰合称“双峰”。《名胜志》:“乃灵隐最高一峰,石磴数百级,曲折三十六湾。”1980年10月在灵隐白乐桥山坞内新建北高峰索道,方便游人登山。索道长700米,上、下站高差235米,最大跨距312米。来往索道缆车共3辆,每辆6个座位。运行速度最快为每秒2米,从山麓至北高峰顶需6分钟。1981年元旦正式通车。  (四十三)韬& 光  在灵隐寺西北巢沟坞。明《西湖游览志》卷十:“韬光禅师建。师蜀人,当唐穆宗时,辞师出游。师嘱之曰:‘遇天可前,逢巢即止。’师游灵隐山巢沟坞,值白乐天守郡,悟曰:‘此吾师之命我也。’遂卓锡焉。乐天闻之,遂与为友,题其堂曰‘法安’……,内有金莲池、烹茗井。”& 见西湖十八景“韬光观海”。  (四十四)诵芬阁  在灵隐巢沟坞韬光景点,阁硬山式三开间砖木结构,1961年曾大修。阁的位置适在景点内庭外院之间,系一隔景之作。  (四十五)上天竺法喜寺  初名天竺看经院,其间几度易名,清代乾隆帝赐名法喜寺,延称至今,俗呼上天竺寺,吴越国王钱弘俶建。寺在天竺山乳窦峰北、白云峰南。1949年前,寺庙部分建筑移作他用。1949年后,又有部分建筑改作他用,一度并作为工厂厂房,仅大殿保持完整。1981年开始,由杭州市佛教界组织修建更新。今有山门、大殿、肃仪亭、七叶堂、白云堂,东西禅堂、寮房、两廊等建筑。(见本志《民族宗教篇》)   (四十六)中天竺法净寺  又称法净寺,在稽留峰北。民国36年(1947年)大火焚去部分建筑,其中藏经阁被焚经文中,不少为佛教珍贵文物。1950年后,寺屋一度为工厂所用。1981年,杭州市佛教界组织修建。寺四周风景幽美。(见本志《民族宗教篇》)  (四十七)下天竺法镜寺  又称法镜寺,西接飞来峰,东傍月桂峰,前身为慧理于东晋咸和五年(330年)创建的繙& 经院。1949年前,寺庙因年久失修,大部分建筑破损。1950年后部分完整建筑移作中药材仓库。1982年开始,重新组织修建。(见本志《民族宗教篇》)  三、南山区  (一)湖滨公园  在西湖东岸湖滨路西侧,湖滨公园为濒湖6座公园的总称。公园总面积5.8公顷。清代,这一带为八旗驻防营和城墙基地。民国2年(1913年),浙江省民政长褚辅成主持拆除钱塘门到涌金门间城垣与旗营,修筑湖滨路,开辟新市场,结束西湖与城区被城墙分割的历史。沿西湖狭长地带辟建1至5公园,并修筑3处湖船埠头。16年再次改建l至5公园,铺设园路、花坛,栽植芝草花木,置水泥灯柱与铁链护栏,装配乳白色灯罩,加设座椅。19年又辟建6公园。6座公园相隔处建有数座雕塑纪念物。1公园教仁街口为炸弹模型,抗日战争胜利后建。2公园仁和路口为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3公园英士街(今平海路)为辛亥革命元老陈英士跃马横刀铜像。4公园学士路口为八十八师和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塔上为两军人铜像;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期间,铜像被拆,抗战胜利后,杭州市政府将铜像修复后重竖塔上。1950年拆去3公园陈英士铜像,在原基座上置一标准钟,后又拆去改置大型花坛。年间,在6公园大门进口正中,设置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铜像。1963年拆除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和炸弹模型。解放后,6座公园进行多次整修,至1983年,原沿湖的单位和居民旧建筑全部拆迁,再增植香樟、垂柳、海棠,鸡爪槭、玉兰、木笔、紫薇、含笑、木绣球、月季、锦带花、金丝桃等花木,和葱兰、书带草等地被植物,使公园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6公园原先面积较小,1950年先拓宽湖滨路向圣塘路延伸的一段,增设茶室、花架式休息廊;1951年加高地坪,沿湖裁种大量观赏花木,地面补植草皮;至1983年,公园面积扩大到1.73公顷;1984年又开始拆迁圣塘路沿湖的单位与民居旧建筑,建造一些新的景点,与6公园相连接,从而成为西湖东北角一处内容较为丰富的景区。  (二)儿童公园  在南山路、开元路口以西。园址所在地带,南宋时称柳洲。清《湖山便览》卷七:“南宋时自涌金门至钱塘门,沿城五里堤岸,遍植垂柳,凡贵戚游览,必自柳洲以抵昭庆,然后遵湖曲而西。”民国期间尚留有伸向水际的“问水亭”遗址,有私家建筑的“三雅园”。1954年拆迁此一带棚户,种植垂柳,铺设草坪,辟建为公园,称涌金公园。后又增建金鱼馆陈列室、游廊、花架等。1976年,原附设在柳浪闻莺的儿童公园,因活动面积太小,设备简陋,遂将涌金公园改建为儿童公园。公园占地面积40余亩,经多次整修,陆续添设活动项目与设施。中心场地有电动“海陆空”游艺场、激光射击、小火车、碰碰车、电动马;“万水千山”活动场有铁索桥、独木桥、滑索、爬梯、地道等。园内水上活动场有动物游艇、幼儿嬉水池等。  (三)钱王祠  旧名表忠观,原在龙山,后移至清波门北、今柳浪闻莺公园东北角。祠祀五代吴越国历代钱王,初建于南宋,民国时钱氏后裔重建。杭州解放时,钱王祠房屋破损不堪,大殿已毁,但还有不少历史的陈迹。祠前有两个方池和两座石牌坊,其中一座是明代建筑,位于池南;一座是清代建筑,位于池北,名“功德坊”。“文化大革命”期间,牌坊被拆,水池填没。1978年杭州市园林管理局将其改建成一座典雅、简朴的庭园——聚景园。  (四)柳浪闻莺  见南宋西湖十景“柳浪闻莺”。  (五)长桥公园  在南山路南端长桥北侧,园以桥名。建园前此处是一块三角形地段,系上海永安公司总经理郭琳爽私产,内有庭院、鸡种场。1949年5月后,部分房屋无偿作为长桥小学校舍。1959年全部献给国家,由杭州市园林管理局接收,疏浚荷塘,整理假山,配置花木,建成公园。1984年,按照环湖公园绿地规划,对园景加以充实,新建沿湖亭廊76平方米。沿马路装置铁栏栅450米,园内绿化以香樟(市树)、桂花(市花)为主,装修原有二层楼房为“凝香居”茶室。  (六)南屏山  一名佛国山,在西湖南岸九曜山东。山巅主峰慧日峰海拔131米,山体自西南向东北延伸,长达千米,岗峦若屏,故名。旧时山麓多佛寺,有多处古代摩崖题刻和佛教古迹留存至今。山体多峭壁、空穴,石景颇多。  (七)南屏晚钟  见南宋西湖十景“南屏晚钟”。  (八)净慈禅寺  在南屏山慧日峰下(见本志《民族宗教篇》)。  (九)小有天园  见杭州二十四景“小有天园”。  (十)雷峰塔遗址  在今西子宾馆(汪庄)内。见南宋西湖十景“雷峰夕照”。  (十一)白云庵遗址  在今西子宾馆(汪庄)内。始建于南宋,原名大晋宁寺。清《湖山便览》卷七:“明末为白云庵,岁久复圮。国朝雍正间郡人汪献珍重加葺治,易名慈云,增构亭榭,杂莳卉木,沿堤为桥,以通湖水。乾隆二十二年圣驾临幸,御题‘漪园’二字为题。”《新西湖游览志》:“园中水木清华,交映绀碧,天光云影,绝底明漪。寺后丛植万花,浓淡相间,山石荦确,堆叠玲珑,而一径通幽,别成风景,棋枰琴榻,位置得宜,左祀月下老人。”清末,孙中山曾两次到过白云庵,光复会、同盟会会员也多次来庵集会,成为浙江革命者的秘密联络处。民国时期辟为“浙江辛亥革命纪念馆”。现庵已不存,遗址可寻。  (十二)汪& 庄  原名青白山庄,又称“今蜷还琴”楼,在净慈寺附近。汪庄是安徽茶商汪裕泰茶庄庄主汪自新别业,建于民国16年(1927年),占地24万平方米。此地突出湖面,三面临湖,庄内亭阁高耸,楼台飞檐,假山重叠,石笋林立,为西湖一胜地。1949年5月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接管,后归属浙江省人民政府作招待所。浙江省人民政府对庄园进行改建,新建主楼、配楼和连廊等建筑,配置乔、灌木93,000余株。80年代改名西子宾馆对外开放。宾馆内有白云庵(漪园)、雷峰塔、乾隆钓鱼台、汪氏庄园等遗址。  (十三)花港观鱼  见南宋西湖十景“花港观鱼”。  (十四)刘& 庄  在丁家山,前身为“甘园”遗址。《西湖新志》卷八:“在丁家山前,为香山刘学询别业,俗称刘庄”。《杭州通》:“庄园被誉为西湖第一名园,占地面积36公顷。传说刘因资助孙中山革命经费,与大清银行、交通银行发生债务纠纷,刘庄抵押交通银行达十年之久。辛亥革命后,刘氏还清交通银行债务,始赎回刘庄全部产业,全庄分祠、园、宅、墓诸部。园中有‘望山楼’、‘梦香阁’、‘湖山春晓’、‘松岛长春’、绿竹游廊等建筑和胜景。”1950年后,作为浙江省人民政府招待所,由我国著名园林建筑师戴念慈在保持庄园原有庭院布局的原则下,重新设计,园内建筑大都修改,并划入原韩庄、康庄、范庄、杨庄,总共面积为39.86公顷。庄园丁家山山腰有一座金黄色琉璃瓦围廊亭阁。80年代后,改名西湖宾馆,对外接待游客。  (十五)南天竺  在龙井路上,此处修竹掩映,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时辟为辛亥革命烈士墓道,7座烈士墓分3组环立,为浙军攻克金陵阵亡诸将士墓,徐锡麟、马宗汉、陈伯平烈士墓,陶成章、沈由智、杨哲商烈士墓。  (十六)龙& 井  见新西湖十景“龙井问茶”。  (十七)满觉陇  见新西湖十景“满陇桂雨”。  (十八)石屋洞  在南高峰南石屋岭下,为石灰岩溶洞。明《西湖游览志》卷三:“石屋洞,高敞虚朗,衍迤二丈六尺,状如轩榭,可布筵几。其底邃窄通幽,暗然密室。”清《钱塘县志》:“明司礼监孙隆又凿石杆、石枕于内。西北有窟什深杳,为石隩,刻曰‘苍海浮螺’;稍西又一窟为石楼;北稍上为小石屋,俱刻佛像。”洞外石壁旧有北宋陈襄、苏轼及南宋贾似道等题名刻石多处,今皆不存。此洞洞中有洞,洞洞相连,今主洞广约10余米,高约5至6米,深约7至8米。洞内原有500余尊石刻小罗汉像,像的头部在1949年前即已毁损,像身毁于“文化大革命”中期。年,洞景全面整修扩建。  (十九)水乐洞  在烟霞岭下满觉陇西。宋《舆地纪胜》:“在烟霞岭下,洞中尝有水声,如击金石。”南宋咸淳《临安志》卷八十六:“水乐洞园,旧为杨郡王别圃,累石筑亭,最号幽雅,岁久,芜秽不治,平章贾公乃因其旧增葺之,以所得苏公《水乐洞》诗真迹,刻置其上,又取诗语名其亭名,曰声在,曰爱此,曰留照,曰独喜,他如介堂、玉渊、漱石、宜晚,则在纪其胜。”今洞深约60米,洞口石壁有“天然琴声”、“听无弦琴”、“高山流水”等题刻。洞内石壁有“水结龙背”、“三节莲藕”、“倒挂香蕈”、“石吐龙涎”等象形石钟乳,又有“空中石鼓”,以手轻扣,咚咚作响,有如鼓声。  (二十)烟霞洞  在南高峰西南坡烟霞岭上。洞深30余米,洞口高、宽各4米许,洞室由外向里逐渐收缩,洞底高仅1米余。洞顶悬有较多石钟乳。洞壁有五代以来石雕佛像和罗汉群像,&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破坏,年,根据历史照片,对损坏的罗汉像采用当地岩石碾成粉末,配以环氧树脂弥补后重新雕刻,造像与旧存的罗汉像几可乱真。洞外建筑也全部整修,并重建洞顶历史上曾有过的“呼嵩阁”,后山增建“吸江亭”,铺设坪台、园路,游览范围比旧有扩大,观赏内容增多。洞内现存佛教造像38尊。  (二十一)呼嵩阁  在烟霞洞洞口顶上,阁前有石栏,阁基呈方形,重檐歇山顶,有坐栏,为钢砼结构的方柱高阁,上有乔柯蔽覆,左右巉岩保护,颇具古堡风姿。1980年重建。  (二十二)舒啸亭  在烟霞洞象鼻岩旁,为木结构六角亭,四面置靠拱,单檐朱柱,与“呼嵩阁”高下呼应,错落有致。1980年重建。  (二十三)吸江亭  在烟霞洞右前,亭踞山腰,绿树荫翳,可眺望钱塘江,故名。亭为毛杉木构筑,不尚华饰,风格淳朴,始建于民国29年(1940年),1980年重修。  (二十四)千人洞  在南高峰南坡山腰天池洞西侧,为西湖群山已探明的最大溶洞。洞全长320余米,洞室最高处约7米,最宽敞处逾1300平方米,地势平坦,可容千人,故名。清康熙《杭州府志》:“山窦仅六尺许,渐进渐广,可容千人。相传昔有寇难,里人多避于此,今瓶灶陶器尚存。”全洞分上、中、下3洞室。上洞最大,长约80米,宽约20米,最宽处50米,高在2米以下,倾斜20至30度。中洞为一长约50米,宽1至2米的斜洞,有3级陡坎,其中第3级状似竖井,陡深难行。下洞坡度平缓,倾斜约12度,高仅l至1.5米。洞内分布有石钟乳、石瀑等岩溶景貌,还有大量崩坍岩块。  (二十五)南高峰  在西湖西南满觉陇村北,海拔257.2米。南宋淳祐《临安志》卷八:“在南山石坞烟霞山后,高崖峭壁,怪石尤多,北望晴烟,江湖接目。”有石阶蹬道直达峰顶,与北高峰并称西湖双峰。  (二十六)杭州动物园  在虎跑路,园地位于白鹤峰东,青龙山南,虎跑路西,凤凰台北。1975年建成开放,面积有20公顷,是我国具有山林特色的地方性动物园。全园布局充分利用岗峦起伏,林木葱郁的自然环境,结合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将山、石、池、渚巧作安排,亭、馆、笼、舍构置得体,让参观者产生错觉,恍若这些动物依然生活在原先环境中。全园分设金鱼园、鸣禽馆、熊猫馆、爬虫馆、海豹池、小动物笼舍、象房、虎山、猴山、猛禽笼、游禽湖、鸳鸯池、走禽栏、涉禽池等17个展区。饲养有熊猫、金丝猴、黑叶猴、孔雀、丹顶鹤、狮、虎、豹、象等动物170余种。猴山根据猴子动作机灵的特点,设计假山洞穴,安置铁索、独木桥,并配有瀑布、镜子,造成花果山水帘洞景色。虎山,砌石为山、凿石成洞,与四周真山紧接相连,犹如深山虎穴。熊猫馆设计讲究,有卧室、花园。象有专用的象房。  (二十七)虎& 跑  见新西湖十景“虎跑梦泉”。  (二十八)钱塘江大桥  位于月轮山六和塔附近。桥北岸为二龙山东麓,南岸为萧山浦沿乡联庄村上沙埠。桥系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国内第一座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见本志《交通篇》)。  (二十九)六和塔  见本志《文物篇》。  (三十)钱塘江潮  见元代钱塘十景“浙江秋涛”。  (三十一)九溪十八涧  见新西湖十景“九溪烟树”。  (三十二)五云山  在西湖西南,北接郎珰岭,南濒钱塘江,东瞰九溪山谷,西邻云栖坞、梅家坞,海拔334.7米。山间林地多野生兰花,著名的春兰奇种“绿云”,即在此觅得。  (三十三)云& 栖  见新西湖十景“云栖竹径”。  四、吴山区及其他  (一)吴& 山  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吴山本名胥山,泛指今万松岭以北由凤凰山延伸人城的成片山岭,包括清平山、七宝山、紫阳山、云居山、宝山、城隍山、浅山、蛾眉山、伍公山等,绵亘数里,春秋时是吴国南界,故名吴山。各山海拔均在百米以下,其东、北、西现为杭州城区。狭义的吴山,专指旧时城隍庙所在的山,在宝山北,浅山西,海拔74米,一名金地山,也称宝月山,俗称城隍山。其名较广义的吴山晚起。昔有“吴山十景”,即金地笙歌、瑶台万玉、紫阳秋月、三茅观潮、鹿过曲水、鹤步寒山、峨嵋月照、梧岗飞瀑、枫岭红叶、云居听松,今多数已湮没。  (二)江湖汇观亭  在紫阳山巅,1980年建,为攒尖重檐,8角16柱2层仿木钢砼结构,中置回旋式转梯。  (三)巫山十二峰&&&   在吴山旧火德庙前,俗称“十二生肖石”。清《湖山便览》卷十二:“俊石十二,玲珑瘦削,如山峰离立,各以形象名之,曰笔架,曰香炉,曰棋盘,曰象鼻,曰玉笋,曰龟息,曰盘龙,曰剑泉,曰牛眠,曰舞鹤,曰鸣凤,曰伏虎。”杭城民间以群石分别形似龙、虎、免、猴、蛇等,故俗称“十二生肖石。”地质学上称石芽。  (四)紫阳山  旧名瑞石山,在吴山东南,清平山北,海拔98米,山上多奇岩、怪石、穴窦,南宋时划为禁山。元代山上建紫阳庵,始名紫阳山。南宋以来山上颇多胜迹,清咸丰末因兵燹而遭严重损坏,其中部分幸存至今。1949年后,经开发建设,紫阳山成为吴山景区重要组成部分,有瑞石洞、飞来石、蟾蜍石、垂云峰、月波池等。  (五)凤凰山  在西湖东南清玉路以东,将台山东北,海拔178米,山势如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名。山东麓古为吴越王府、南宋皇城所在地。宋《舆地纪胜》:“凤凰山,在城中。下瞰大江,直望海门,今大内在焉。”& 《西湖游览志》卷七:“凤凰山,两翅轩翥,左薄湖浒,右掠江滨,形若飞凤,一郡王气,皆籍此山,& 自唐以来,肇造州治,盖凤凰之右翅也。钱氏因之,递加拓饰,逮于南宋建都,而兹山东麓,环入禁苑。”山上多吴越、南宋古迹。元以后,山被屏于城外,逐渐颓败冷落。  (六)月& 岩  在凤凰山中峰西南,为一孤立拔地而起的石灰岩,高约六七米,岩石顶端有一孔窍,与中秋夜月巧妙组合成景,故名。明代以前是西湖赏月佳处。清《湖山便览》卷十:“《七修类稿》云:凤凰山有石如片云,拔地高数丈,将巅有一窍径尺余,名曰‘月岩’,惟中秋之月穿窍而出,十四、十六则外此窍矣,余月尤斜。”岩旁峭壁上有“高大光明”、“光影中天”等题刻。  (七)玉皇山  原名龙山,在西湖南,凤凰山西,海拔239米,与凤凰山并称“龙飞凤舞”。(见新西湖十景“玉皇飞云”)。  (八)紫来洞  在玉皇山腰东坡,旧名飞龙洞。民国19年(1930年)经开掘扩拓始成大洞。洞内由东南向西北倾斜,至今未探明洞的深度。现已开放供人游览的有3层洞室,其下已探明的还有3层洞室,但仍未见底。洞顶与洞中水池相垂直处有豁口,可见天光。豁口旁旧时按北斗星方位置铁缸7口,缸外壁铸有道教符录,称“七星缸”,道家称可藉此镇压洞中“离龙”,消弭杭城火灾。“七星缸”毁于“文化大革命”。  (九)白& 塔  在闸口白塔岭下。为五代吴越国末期建筑,具体年月无考。南宋《梦粱录》卷十五:“龙山儿头岭名白塔岭,岭有石塔存焉。”塔通体用白石精工雕琢砌叠而成,为8角9层仿木结构楼阁式,塔高16米,塔基占地约400平方米,下为磐石,上为须弥座。磐石八边形,每边侧面刻山峰,平面刻海浪,象征“九山八海”。再上有9层,每层均由塔身、塔檐、平座三部分组成。塔身每面转角处都有倚柱,中间有2根槏柱,分每面为3间,其中4个壁面的明间辟有壶门,并雕出实榻大门,门上有门钉,上部为直棂窗。倚柱间架以栏额,上刻“七朱八白”。塔身浮雕佛、菩萨与经变故事。檐下斗棋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隔跳偷心造。塔檐雕出橼子、飞子,筒瓦板垅,檐口刻出勾头及滴水。翼角雕出老角梁、子角梁及脊饰。‘平座(廊子)下的斗棋为四铺作,单抄计心造。1961年4月,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灵山洞  又称“灵山幻境”,在西湖区周浦乡灵山村潘家山上,为一竖井式天然溶洞。1984年发现开发,1985年5月对外开放。洞口在海拔186米高处,从洞口至洞底相对高差约101米,全长约300米。经整理可供游览的洞厅有4层。其中上下两洞高差104米,有“石栈天梯”连接,从下洞拾级“天梯”可至上洞,梯长约40米左右。扶栏俯视或仰望洞景,溪水环绕,钟乳累累,石笋石柱,姿态各异。  (十一)白龙潭  在西湖区龙坞乡龙坞村。潭在山坞深处两堵对峙仅数尺的石壁下,瀑布从上而下,跌落在一块巨石上,水流顺势汇成深潭。瀑布从50米高处直冲而下,其狭如带,因落差大,每遇山风起时,宛如一条白龙游向潭底,白龙潭之名即由此而来。又一说是石崖左上方有洞,称“白龙洞”,故名白龙潭。目前一年中只春季多雨水时,有景可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冷泉亭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