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番石榴石榴的装扮是哪一个

汉诺坝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岩浆底侵作用新证据--《岩石学报》2001年01期
汉诺坝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岩浆底侵作用新证据
【摘要】:汉诺坝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捕虏体的产状、层状堆晶构造和粒状变晶结构 ,以及具有幔源成因的矿物学、REE地球化学特征和温压条件表明 ,其深部过程是由幔源岩浆底侵于上地幔顶部 ,形成镁铁质堆晶岩 ,再经榴辉岩相变质而成 ,它与下地壳底部的麻粒岩相镁铁质堆晶岩 ,提供了岩浆底侵作用和壳 -幔过渡带存在的新证据。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P588.1【正文快照】:
1 引言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给我们带来了地球深部的各种有意义的信息 (Kuo,1999;Vander et al.,1999;刘福田等 ,2 0 0 0 ) ,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深部特别是岩石圈地质事实的直接观测 ,我们只能借以间接地了解或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构造和物质组成。莫霍面作为大陆岩石圈 3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毅;吴泰然;罗红玲;赵磊;;[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黄小龙,徐义刚;[J];地球化学;2002年05期
刘勇胜,高山,柳小明,袁洪林,周炼;[J];地球化学;2004年03期
路凤香;郑建平;张瑞生;邵济安;李伍平;余淳梅;;[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周永胜,何昌荣;[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年02期
续海金,马昌前;[J];地学前缘;2003年04期
张宏福;;[J];地学前缘;2006年02期
陈斌;刘超群;田伟;;[J];地学前缘;2006年02期
邱瑞照,邓晋福,周肃,李金发,肖庆辉,吴宗絮,刘翠;[J];中国科学D辑;2004年08期
郑建平,张瑞生,余淳梅,汤华云,张沛;[J];中国科学D辑;2004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宝群;[D];中国地质大学;2001年
续海金;[D];中国地质大学;2005年
谭绿贵;[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詹华明;[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俊猛,张先康,赵国泽,刘国栋,卢造勋;[J];地学前缘;1999年03期
周新民,于津海,徐夕生;[J];科学通报;1992年13期
樊祺诚,刘若新;[J];科学通报;1996年03期
郭锋,范蔚茗,林舸,林源贤;[J];科学通报;1997年15期
樊祺诚,刘若新,李惠民,李霓,隋建立,林卓然;[J];科学通报;1998年02期
于津海,方中,赖鸣远,周新民,罗树文,周旋;[J];科学通报;1998年18期
韩宝福,王学潮,何国琦,吴泰然,李茂松,刘玉琳,王式光;[J];科学通报;1998年23期
邵济安,韩庆军,张履桥,牟保磊;[J];科学通报;1999年05期
刘福田,刘建华,何建坤,游庆瑜;[J];科学通报;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芳,金淑燕,Kern H;[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张双涛,吴泰然,许绚,J.BYAMBA,A.AMARJARGAL,王时麒,李忠权;[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许绚,吴泰然,张双涛,J.Byamba,A.Amarjargal,王时麒,李忠权;[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吴福元,孙德有;[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贾大成,胡瑞忠,卢焱;[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年03期
王冬艳,许文良,兰翔,王清海;[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2期
滕吉文;;[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1期
林舸,范蔚 ,郭锋,王岳军;[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8年S1期
郭锋,范蔚 ,林舸;[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8年S1期
方维萱,胡瑞忠,谢桂青,苏文超;[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侯振辉;李曙光;陈能松;李秋立;;[A];同位素地质新进展:技术、方法、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胡宝群;王方正;孙占学;刘成东;白丽红;;[A];地壳深部压力状态与地质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刘建华;胥颐;傅竹武;赵凤文;邵安民;;[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姜能;;[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牛漫兰;[D];合肥工业大学;2001年
李晓勇;[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赵国春;[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贺传松;[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吕金波;[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年
张宪依;[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李小明;[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李金冬;[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伍光英;[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朱自强;[D];中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建增;[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张义楷;[D];西北大学;2003年
董树义;[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詹华明;[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梁涛;[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曾令刚;[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王峻;[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闫强;[D];浙江大学;2006年
汪方跃;[D];西北大学;2007年
成一;[D];西北大学;2007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锋,范蔚 ,林舸;[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8年S1期
林舸,Y.H.Zhang,王岳军,郭锋,范蔚茗,阎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4年01期
袁超,周辉,孙敏,李继亮,侯泉林;[J];地球化学;2000年02期
宋仲和,安昌强,陈国英,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J];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06期
熊熊,傅容珊,许厚泽,李平;[J];地球物理学报;1998年S1期
许志琴,杨经绥,姜枚;[J];地球学报;2001年01期
薛光琦,钱辉,姜枚,宿和平,董英君;[J];地球学报;2003年01期
赵志丹,周文戈,谢鸿森,朱茂旭;[J];地学前缘;2000年01期
罗照华,张文会,邓晋福,郑建平,苏尚国;[J];地学前缘;2000年01期
周建勋,魏春光,朱战军;[J];地学前缘;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永胜;何昌荣;;[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汤艳杰;张宏福;英基丰;张瑾;牛利峰;赵新苗;;[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丁林;来庆洲;;[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德彬,许文良,裴福萍,王清海,柳小明;[J];地球化学;2005年05期
黄小龙,徐义刚,刘敦一,简平;[J];科学通报;2003年10期
刘勇胜,袁洪林,高山,胡兆初,王选策,柳小明,凌文黎;[J];科学通报;2004年08期
杜蔚;韩宝福;张文慧;刘志强;;[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6年01期
张文慧;韩宝福;;[J];岩石学报;2006年06期
葛肖虹;马文璞;;[J];中国地质;2007年02期
郑建平;路凤香;余淳梅;袁晓萍;张瑞生;;[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朱志敏;闫剑飞;沈冰;周家云;;[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05期
郑建平;路凤香;W L GRIFFIN;余淳梅;张瑞生;袁晓萍;吴秀玲;;[J];地学前缘;2006年02期
张岳桥;董树文;赵越;张田;;[J];地质学报;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绍文;王良书;李成;;[A];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专辑[C];2007年
袁洁浩;魏文博;叶高峰;;[A];第8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高山;Roberta L.R许文良;刘勇胜;袁洪林;柳小明;;[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罗小洪;;[A];加强地质工作 促进可持续发展——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王建中;李建威;马昌前;赵新福;;[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罗小洪;;[A];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C];2006年
曲晓明;侯增谦;辛洪波;;[A];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C];2006年
谢成龙;朱光;牛漫兰;王勇生;向必伟;胡召齐;;[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建劲;[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朱爱斓;[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续海金;[D];中国地质大学;2005年
董春艳;[D];吉林大学;2006年
韦栋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张辉煌;[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杨承海;[D];吉林大学;2007年
刘伟;[D];中南大学;2007年
梁积伟;[D];西北大学;2007年
王团华;[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龙晓平;[D];吉林大学;2004年
贺超;[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宋娟;[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年
姜杨;[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刘讲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李芳凝;[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邓鹤鸣;[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殷小艳;[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年
王建中;[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陈生华;[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卢造勋,张国臣,李竞志,王连仲,赵俊猛;[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7年01期
张四维,张锁喜,唐荣余,梁中华,宋文荣,唐建民,刘建达,宋建军;[J];地球物理学报;1988年06期
刘若新;[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4年04期
孙武城,李松林,杨玉春;[J];地震地质;1985年03期
翟明国,郭敬辉,阎月华,韩秀伶,李永刚;[J];中国科学B辑;1992年12期
周新民,于津海,徐夕生;[J];科学通报;1992年13期
储雪蕾,霍卫国,樊祺诚,刘若新;[J];科学通报;1995年01期
吴宗絮,邓晋福,赵海玲,杨主恩,罗淑兰;[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4年02期
贺高品,叶慧文,夏胜利;[J];岩石学报;1994年01期
李曙光,葛宁洁,刘德良,张宗清,叶笑江,郑双根,彭长权;[J];科学通报;1989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福元;[J];地学前缘;1998年03期
马昌前;[J];地学前缘;1998年04期
樊祺诚,隋建立,刘若新,周新民;[J];岩石学报;2001年01期
张海祖,张宏飞;[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1年04期
杨文采,汪集旸;[J];地质学报;2002年02期
邢树文,孙景贵,李东旭,刘洪文,陈军强;[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2期
杜杨松,刘金辉,秦新龙,楼亚儿,窦金龙;[J];自然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杜杨松,车勤建,秦新龙,楼亚儿;[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年04期
刘勇胜,袁洪林,高山,胡兆初,王选策,柳小明,凌文黎;[J];科学通报;2004年08期
杜杨松,秦新龙,李铉具;[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昌年;廖群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董传万;闫强;张登荣;竺国强;;[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罗照华;詹华明;魏阳;辛后田;柯珊;李文韬;;[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罗照华;詹华明;魏阳;辛后田;柯珊;李文韬;;[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张瑾;张宏福;;[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谢成龙;朱光;牛漫兰;王勇生;向必伟;胡召齐;;[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西秦岭造山带印支期岩浆作用及深部过程--《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西秦岭造山带印支期岩浆作用及深部过程
【摘要】:西秦岭造山带是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的西延部分,西与昆仑和祁连造山带相接,南与松潘-甘孜造山带相邻一起构成中国大陆最大的构造结,是中国大陆构造东西转换和南北主体拼合的重要衔接部位。印支期是中国大陆主体拼合的主要完成时期,勉略缝合带和阿尼玛卿缝合带作为中国大陆印支期碰撞闭合最重要的缝合带,关于它们是否连通还存在争议。西秦岭造山带及其毗邻的东秦岭造山带、扬子西北缘、东昆仑造山带(柴达木陆块)及松潘-甘孜造山带以发育有大量的印支期岩浆岩为显著特征,这些岩浆作用可能是对中央造山带西段这些微陆块之间相互作用和碰撞拼合过程中的岩石圈演化和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响应和记录。西秦岭造山带位于中国中央造山带的关键位置,对其印支期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岩石组合及岩浆成因和源区的研究,对揭示西秦岭造山带印支期的构造演化和深部地球动力背景,阐明东、西秦岭造山带印支期的构造演化是否存在差异性及原因,乃至对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大陆地壳的演化和分异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本论文选择西秦岭内印支期岩浆岩为研究对象,在总结整合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西秦岭印支期岩浆岩进行详细的地质学、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的系统研究。西秦岭以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类分布最广,本文首先选择对西秦岭地区最大的Ⅰ型复式岩基美武岩体进行了详细的解剖,详细的探讨了其成分多样性的原因及其侵位机制;然后对西秦岭造山带内一类出露较少的岩石类型,含石榴子石岩浆岩和淡色花岗岩的成因机制进行了讨论;接着对整个西秦岭印支期岩浆作用的岩石组合特征、时空分布规律及不同成因类型岩浆岩的源区和岩石成因进行了讨论;最后建立了西秦岭印支期岩浆岩作用的年代学格架,通过与其周缘东秦岭造山带、扬子西北缘、松潘-甘孜造山带及东昆仑造山带内印支期岩浆作用的对比,揭示了西秦岭印支期岩浆形成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本研究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
(1)西秦岭中部合作地区美武岩基由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三种岩性组成,其中,花岗闪长岩广泛发育有大量暗色微粒包体和少量的英云闪长质包体。岩基的侵位年龄为~240-245Ma,属于印支早期。不同的岩性单元的化学组成表现出不同的演化趋势,表明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大岩浆房,而是由多批次岩浆侵位聚集而成的,不同岩性单元的地球化学成分的变化是由源区和不同的岩浆演化过程共同控制的。美武岩基建造和成因演化的综合模型如下所述:在印支早期,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含水玄武质岩浆不断以岩席状反复底侵至西秦岭下地壳,形成深部地壳热区,热的含水玄武质岩浆提供热量和挥发份诱导促使下地壳物质发生熔融,含水玄武质岩浆经历橄榄石和辉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残留熔体与壳源长英质岩浆混合形成混合岩浆,这种混合岩浆多批次的侵位汇聚形成石英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外部快速冷却结晶,而岩体内部缓慢结晶形成一个均一的对流岩浆房并发生内部分异作用;镁铁质岩席状岩浆随机侵位到下地壳中,使不同深度的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作用,形成于不同深度的熔体多批次侵位聚集形成花岗闪长岩,镁质铁岩浆不仅为壳源岩浆提供了热量,还少量的参与了花岗闪长岩岩浆的形成;花岗闪长岩岩浆在就位后冷却发生部分结晶,类似于石英闪长岩的岩浆侵入花岗闪长岩中,与寄主岩发生局部的物理交换和扩散交换作用,形成暗色微粒包体,形成于加厚下地壳的埃达克质岩浆注入花岗闪长岩中形成浅色的英云闪长质包体:下地壳较浅部位的同一源区物质部分熔融程度不断增加形成的熔体不断的侵位形成黑云母花岗岩。
(2)西秦岭中部合作地区德乌鲁火山岩、夏河地区赛尔钦沟含榴火山岩、含榴花岗斑岩和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239-243Ma,属于印支早期。德乌鲁火山岩以安山岩和英安岩为主:赛尔钦沟火山岩的岩性从安山岩到流纹岩及火山碎屑岩均有发育,在赛尔钦沟英安岩和火山碎屑岩和夏河西的花岗斑岩观察到含石榴子石斑晶。这些火山岩和次火山岩主体为钠质岩浆(K20,Na2O多1),其中性端元安山岩随着SiO2的增加,逐渐从准铝质变为弱过铝质到强过铝质,其酸性端元(赛尔钦沟含榴英安岩,流纹岩和含榴花岗斑岩)的A/CNK均大于1.1,为强过铝质岩浆。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表明德乌鲁火山岩、夏河地区赛尔钦沟含榴火山岩、含榴花岗斑岩是同源岩浆演化序列,由准铝质的钙碱性安山岩质母岩浆发生分离结晶作用并同化混染泥质岩变成强过铝质的岩石。夏河淡色花岗岩具有高的Si02(-74%),高的ISr的值(~0.9),负的εNd(t)值(~-12)和负的锆石εHf(t)值(~-11.3),Nd和Hf二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1.97-2.00Ga和1.84-2.15Ga,表明其源区主要为中、下地壳古元代变沉积岩物质。夏河淡色花岗岩轻重稀土元素强列分异((La/Yb)N=300-486),极度亏损HREE(YbN=0.1-0.2),表明源区有大量的石榴子石残留。
本次研究中的石榴子石的成因类型复杂多样,具有不同的成分环带的特征,记录了从源区、混染或不同熔体相互作用的重要的岩石成因信息。根据其内部结构、包裹体类型及成分特征可将其分为3种类型:Ⅰ型石榴子石为岩浆型石榴子石:Ⅱ型石榴子石是直接从准铝质的安山岩在高压环境下结晶出来的,I2型石榴子石是原来的准铝质安山质岩浆发生同化混染分离结晶作用形成过铝质岩浆后结晶出来的;Ⅱ型石榴子石多与黑云母集合体共生或主要成群分布在富云泥质岩包体中,具明显的成分环带,其核部为变泥质岩转熔作用形成的;Ⅲ型石榴子石多呈单颗粒、不规则状,成分多变,为捕虏晶。
(3)本研究共对西秦岭地区32个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对其中的4个样品又进行了SIMS测定,不同方法获得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并整理了近年来发表的19个锆石U-Pb年龄数据,建立和查明了整个西秦岭地区印支期岩浆活动的年代学格架和时空分特征。西秦岭印支期岩浆活动可主要划分为两个时期:(1)第一期为~245-230Ma,属于印支早期,主要分布在西秦岭的中部和西部:(2)第二期为~230-205Ma,属于印支晚期,在整个西秦岭地区均有分布。
(4)根据西秦岭地区岩浆岩的年代学、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等,可将西秦岭印支期岩浆活动分为印支早期闪长岩类(包括暗色微粒包体)、低Sr/Y花岗岩类和高Sr/Y花岗岩类(C型埃达克岩)及印支晚期花岗岩类和暗色微粒包体等几种重要类型:印支早期闪长岩以谢坑辉石闪长岩为代表,谢坑辉石闪长岩可分为高铝闪长岩和高镁闪长岩两种类型,它们均是由先前被板片熔体交代过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形成的。高铝闪长岩是含水玄武质岩浆在侵位过程中发生橄榄石和辉石的分离结晶并伴有斜长石的优先堆晶作用形成的;高镁闪长岩是玄武质浆岩发生橄榄石的分离结晶并伴有辉石的优先堆晶作用形成的;印支早期的低Sr/Y花岗岩类属于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类,ISr=0.8,εNd(t)=9.2~-3.8,T2DM=1.46-1.74Ga,其源区为中、古元古代富钾的镁铁质下地壳。其(La/Yb)N=10.0-30.6,Eu/Eu*=0.31-0.79,表明源区有角闪石和斜长石残留;西秦岭高Sr/Y花岗岩类与低Sr/Y花岗岩类的Sr-Nd同位素的组成范围重叠,表明它们的源区相同,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N29,亏损HREE,(Yb)N小于7,高Ba.Sr和Sr/Y的特征,表明其源区有石榴子石残留,表明其是由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部分样品出现中等程度的铕负异常,与岩浆演化中斜长石的分离结晶有关;印支早期的低Sr/Y和高Sr/Y花岗岩类的大部分样品均表现出高Mg#、Cr和Ni的特征,是幔源物质加入并在源区发生岩浆混合作用造成的,加上同期闪长岩类的出露和暗色包体在花岗岩类中的大量发育,表明西秦岭印支早期存在着一期广泛的幔源岩浆底侵事件;西秦岭印支晚期花岗岩类整体具有比印支早期花岗岩类低MgO(Mg#),Cr和Ni和富集K2O、Rb和更高的ISr的特征,表明印支晚期的岩浆主要来自于壳源岩浆,幔源岩浆贡献较少,源区物质的成熟度更高。
(5)西秦岭印支早期和晚期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这也反映了它们的形成可能对应着不同的演化阶段和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本文认为阿尼玛卿洋至少在晚二叠末已闭合,西秦岭印支早期的岩浆作用形成于后碰撞早期的构造环境之下,可能与俯冲的阿尼玛卿洋壳发生断离作用有关。板片断离模型能较好地解释西秦岭印支早期岩浆岩线性分布的特征和西秦岭中三叠纪地壳的快速抬升。印支晚期岩浆活动不仅发生在西秦岭地区,且在其周缘如东昆仑-柴北缘地区、东秦岭、扬子西北缘和松潘-甘孜造山带地区均有出现,表明在印支晚期这些地区均已共同进入后碰撞造山阶段,西秦岭印支晚期的岩浆岩的形成可能与区域上广泛的局部的岩石圈拆沉作用有关。西秦岭中部的江里沟钾长花岗岩呈现出了类似铝质A型花岗岩的性质,其形成时代为210±2Ma,与秦岭环斑花岗岩、东昆仑-柴北缘铝质A型花岗岩和在松潘-甘孜年保也则A型花岗岩的形成时代相近,该期岩浆事件的同时出现可能代表了中央造山带造山期的结束,中国大陆完成最终的拼合,从而转入区域岩石圈构造仲展体制。
(6)西秦岭印支早期岩浆活动主要发育在西秦岭造山带的中、西部,然而东秦岭的岩浆活动以印支晚期为主,表明东、西秦岭在印支早期的构造演化上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阿尼玛卿和勉略缝合带是中国大陆在印支期完成拼合过程中最重要的缝合带,西秦岭的中、西部对应阿尼玛卿缝合带所处的空间范围,而西秦岭东部和东秦岭造山带对应为勉略缝合带的位置。关于阿尼玛卿带和勉略缝合带是否连通还存在一些争论,造成分岐的原因主要是在中段玛曲-兰坪一线并没有发现与原古缝合带相关的蛇绿构造混杂岩的出露,而此段也刚好对应西秦岭岩浆岩带的中带与西秦岭东部岩浆岩带间隔缺失岩浆活动的位置,这可能意味着阿尼玛卿洋和勉略洋有着不同的演化史,在空间上可能并不相连。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P588.11【目录】:
作者简介7-8摘要8-11ABSTRACT11-19第一章 绪论19-28 §1.1 论文选题19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9-23
1.2.1 中、酸性岩浆岩类研究进展19-22
1.2.2 西秦岭印支期岩浆岩研究现状22-23
1.2.3 存在的问题23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23-24 §1.4 分析方法24-26
1.4.1 全岩地球化学24
1.4.2 锆石U-Pb年代学24-25
1.4.3 锆石Hf同位素分析25-26
1.4.4 石榴子石单矿物分析26 §1.5 论文依托项目及实际工作量26-28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28-32 §2.1 大地构造背景28-29 §2.2 阿尼玛卿-勉略缝合带29-30
2.2.1 阿尼玛卿缝合带29-30
2.2.2 勉略缝合带30 §2.3 西秦岭岩浆岩研究30-32
2.3.1 侵入岩30-31
2.3.2 火山岩31-32第三章 Ⅰ型花岗岩类复式岩基成分多样性的成因:以西秦岭美武岩基为例32-58 §3.1 引言32-33 §3.2 野外关系和岩相学33-36
3.2.1 石英闪长岩34
3.2.2 花岗闪长岩34-36
3.2.3 暗色微粒包体36
3.2.4 英云闪长质包体36
3.2.5 黑云母花岗岩36 §3.3 锆石U-Pb年代学36-41
3.3.1 石英闪长岩(0)37-38
3.3.2 花岗闪长岩(MR-1和SLG-2)38-40
3.3.3 暗色微粒包体(0)40
3.3.4 英云闪长质包体(09113)40
3.3.5 黑云母花岗岩(09116)40-41 §3.4 全岩地球化学41-45
3.4.1 石英闪长岩42
3.4.2 花岗闪长岩42
3.4.3 暗色微粒包体42-43
3.4.4 英云闪长质包体43-45
3.4.5 黑云母花岗岩45 §3.5 同位素地球化学45-47 §3.6 讨论47-56
3.6.1 年代学解释47-48
3.6.2 岩石成因和岩浆源区48-55
3.6.2.1 石英闪长岩48-50
3.6.2.2 暗色微粒包体50-51
3.6.2.3 英云闪长质包体51-52
3.6.2.4 花岗闪长岩52-53
3.6.2.5 黑云母花岗岩53-55
3.6.3 美武岩基的侵位顺序和模式及对其成分多样性的影响55-56 §3.7 小结:美武岩基建造和成因演化的综合模型56-58第四章 西秦岭中部过铝质含石榴子石岩浆岩和淡色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58-80 §4.1 引言58-59 §4.2 野外地质及岩相学特征59-62 §4.3 石榴子石在岩石中的赋存状态及成分组成62-65
4.3.1 石榴子石岩相学及分类62-64
4.3.2 石榴子石的化学成分64-65 §4.4 锆石U-Pb定年65-68 §4.5 全岩地球化学68-70 §4.6 同位素地球化学70-71 §4.7 讨论71-78
4.7.1 石榴子石的成因71-73
4.7.2 过铝质含石榴子石岩浆岩的成因73-76
4.7.3 过铝质淡色花岗岩的成因76-78
4.7.4 对过铝质岩浆岩岩石成因的启示78 §4.8 小结78-80第五章 西秦岭造山带印支期岩浆岩的岩石成因80-103 §5.1 引言80-81 §5.2 西秦岭印支期岩浆岩带81-82 §5.3 西秦岭印支期岩浆岩野外地质特征和岩相学82-84
5.3.1 合作地区82
5.3.2 夏河地区82-83
5.3.3 同仁和双朋西地区83-84
5.3.4 玛曲-迭部地区84 §5.4 锆石U-Pb年代学84-89 §5.5 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组成89-96
5.5.1 印支早期闪长岩类92-94
5.5.2 印支早期低Sr/Y花岗岩类94-95
5.5.3 印支早期高Sr/Y花岗岩类95
5.5.4 印支晚期花岗岩类95-96 §5.6 西秦岭印支期岩浆岩的成因和源区96-102
5.6.1 印支早期闪长岩类96-98
5.6.2 印支早期低Sr/Y花岗岩类98-99
5.6.3 印支早期高Sr/Y花岗岩类99-101
5.6.4 印支晚期花岗岩类101-102 §5.7 小结102-103第六章 西秦岭印支期岩浆形成的深部地球动力学103-115 §6.1 西秦岭及邻区印支期岩浆岩的时空分布103-108
6.1.1 西秦岭印支期岩浆岩的年代学格架103-106
6.1.2 与邻区印支期岩浆活动的对比106-108 §6.2 西秦岭印支期岩浆岩形成的构造环境108-109
6.2.1 印支早期108-109
6.2.2 印支晚期109 §6.3 西秦岭印支期岩浆岩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109-112
6.3.1 印支早期110-111
6.3.2 印支晚期111-112 §6.4 东、西秦岭造山带印支期岩浆活动存在异同性的原因112 §6.5 西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112-115致谢115-116参考文献116-137附件137-19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曾宜君;黄思静;熊昌利;冯文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徐启平;[J];地层学杂志;1994年04期
范立勇;王岳军;李晓勇;李超文;;[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7年04期
杨经绥,王希斌,史仁灯,许志琴,吴才来;[J];中国地质;2004年03期
谌宏伟,罗照华,莫宣学,刘成东,柯珊;[J];中国地质;2005年03期
王松;丰成友;李世金;江军华;李东生;苏生顺;;[J];中国地质;2009年01期
杨经绥;许志琴;马昌前;吴才来;张建新;王宗起;王国灿;张宏飞;董云鹏;赖绍聪;;[J];中国地质;2010年01期
陈守建;李荣社;计文化;赵振明;刘荣丽;贾宝华;张振福;王国灿;;[J];中国地质;2010年02期
陶炳昆;[J];地球化学;1982年04期
陈丹玲,刘良,车自成,罗金海,张云翔;[J];地球化学;200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秦江锋;[D];西北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赖冬梅;[J];四川有色金属;2004年02期
宋传中;黄文成;Shoufa L任升莲;李加好;涂文传;;[J];安徽地质;2010年01期
季宏;;[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吴峰辉;刘树文;李秋根;王宗起;苏黎;杨凯;张帆;闫全人;闫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9年01期
杨恺;刘树文;李秋根;王宗起;韩以贵;吴峰辉;张帆;;[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9年01期
贺元凯;吴泰然;罗红玲;张文;;[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9年04期
张健,刘树文,潘元明,李秋根,储著银,杨斌;[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张双涛,吴泰然,许绚,J.BYAMBA,A.AMARJARGAL,王时麒,李忠权;[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凤永刚;刘树文;吕勇军;田伟;柳小明;;[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吴峰辉;刘树文;李秋根;王宗起;苏犁;杨恺;张帆;闫全人;闫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Richard W.C;[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Patrick Asamoah SSanjeewa P.K.M;[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M.S;[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SIMON A.WILDE;;[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冀文斌;林伟;石永红;王清晨;褚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屈敏;郭敬辉;赖勇;彭澎;刘富;;[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曾庆栋;刘建明;褚少雄;付国立;于文斌;李泽明;高玉友;李元九;孙燕;周伶俐;段晓侠;张松;王永彬;;[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宠;[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田黎萍;[D];兰州大学;2010年
闫建萍;[D];西北大学;2010年
徐国端;[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雷时斌;[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郝金华;[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段凯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韩振哲;[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邓秀芹;[D];西北大学;2011年
王超;[D];西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永周;[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刘彬彬;[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刘恩山;[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刘鑫;[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王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王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郝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邢翔;[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张娟;[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陈珲;[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言昌,邵桂清,吴炼;[J];安徽地质;1996年02期
张帆;刘树文;李秋根;王宗起;韩以贵;杨恺;吴峰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陈衍景,秦善,李欣;[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袁海华,张志兰,张平;[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倪志耀,翟明国,王仁民,童英,侯艳先;[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钱壮志,胡正国,刘继庆;[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王清晨,李忠;[J];沉积学报;2003年01期
李继亮,肖文交,闫臻;[J];沉积学报;2003年01期
兰中伍;陈岳龙;苏本勋;刘飞;张宏飞;;[J];沉积学报;2006年03期
罗根明;张克信;林启祥;寇晓虎;朱云海;徐亚东;施彬;;[J];沉积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裴先治;[D];西北大学;2001年
赵财胜;[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娟;[D];西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江思宏;聂凤军;;[J];岩石学报;2006年11期
刘英俊,张景荣,乔恩光,王曼云,毛惠新;[J];地球化学;1982年03期
申屠保湧;[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5年00期
П.Г.涅达什科夫斯基
,А.М.连尼科夫
,孙恭安;[J];华南地质与矿产;1994年01期
吕贻峰;[J];国土资源;1997年04期
Bernard B张健奕;;[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1997年02期
向鼎璞;;[J];西北地质;1986年04期
严阵;[J];中国地质;1987年10期
韩宝福;;[J];地学前缘;2007年03期
张兴润;;[J];云南地质;198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聂凤军;裴荣富;吴良士;张洪涛;;[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5)[C];1992年
王心泉;;[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8)[C];1990年
朱群;;[A];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1)[C];1990年
何永胜;李曙光;JochenH黄方;刘盛遨;侯振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朱裕生;李纯杰;高秉琼;方宗斌;;[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18)[C];1986年
杨树锋;陈汉林;姜继双;竺国强;;[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曹毅;杜杨松;蔡春麟;秦新龙;李顺庭;向文帅;;[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李之彤;赵春荆;;[A];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6)[C];1987年
李承东;张旗;苗来成;孟宪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四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岩石圈)[C];2004年
张旗;潘国强;李承东;金惟俊;贾秀勤;;[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博雅;[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黄志忠;[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王宁;[N];贵州日报;2008年
记者李彬;[N];科技日报;2002年
杨明;[N];中国矿业报;2007年
赵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李莉;[N];中国矿业报;2003年
滕艳;[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刘晓倩 本报记者 于莘明;[N];科技日报;2005年
赵应繁;[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骆必继;[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蔡宏明;[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李金冬;[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张青伟;[D];吉林大学;2011年
江思宏;[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4年
石玉若;[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5年
李永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庞振山;[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李永军;[D];长安大学;2005年
钟长汀;[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魏红艳;[D];吉林大学;2012年
刘春花;[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黄小鹏;[D];吉林大学;2007年
苟正彬;[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仵康林;[D];长安大学;2011年
董美玲;[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桑学镇;[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陈检生;[D];东华理工大学;2013年
陈孟军;[D];中南大学;2010年
强娟;[D];西北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岩浆温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