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闪雷鸣选择什么记号是因为什么振动而发生的

当前位置:
>>>电闪雷鸣时,总是先看到闪光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_;小明..
电闪雷鸣时,总是先看到闪光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_;小明同学用秒表测出从看到闪光到听到雷声的时间为3s,则发生雷电处到他的距离约是_________m。(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声音在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江苏期中题
光速大于声速,1020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电闪雷鸣时,总是先看到闪光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_;小明..”主要考查你对&&声速,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声速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在常见物质中的传播速度:
声速与气温的关系:&&& 气温影响空气的密度,气温高,空气的密度小,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的阻碍小,所以声速较大,因此声音由声源发出后不一定沿直线传播。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比上一层气温高,声音在地表的传播比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光速: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通常光速为c=m/s。是自然界物体运动的最大速度。光年:长度单位,光年一般被用于衡量天体间的距离,其意思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是由时间和光速计算出来的。1光年表示光在1年时间内所走的路程,1光年=9.46×1012km光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易错点:光年不是时间单位,而是长度单位。&
发现相似题
与“电闪雷鸣时,总是先看到闪光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_;小明..”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8450381304271741214018214089186944当前位置 >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说课稿网站特邀请一线专家、名师、学者为广大新教师整理编辑了部分精品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使用。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新教材按照科学探究的要素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直接提出问题,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思考,意在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在学生通过讨论获得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声音产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一些物体发声的活动,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教材的&想想做做&实验,将物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实验能力和交流能力。教材对于唱片、磁带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记录、保存、重现声音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及学习物理的意义。
声音的传播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探究活动。由于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
在探究活动中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物理学的美,本设计就是让学生在猜想、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一些探究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体验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2.声音的传播要靠介质。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1.教师演示实验器材:真空铃实验装置及橡皮筋、塑料尺、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鼓、锣、音叉、共振音叉、纸屑若干、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等。
教师事先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例如:潺潺的流水、清脆的鸟鸣、悠扬的琴声、朗朗的书声、汽车的喇叭声、飞机的轰鸣声等。
提出问题: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吗?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
多媒体引入古诗《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学生体会古诗意境并思考问题,古诗中蕴涵了哪些物理知识,你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怕得鱼惊不应人&吗?
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物体或自带器材发声,分小组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参考例子:
(1)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2)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3)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洪亮的击鼓声。
(3)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实验探究: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参考器材:小鼓或吉他、薄纸片或树叶、音叉、橡皮筋、梳子、刻度尺、纸屑或泡沫颗粒、水盆等。
实验要求:两人一组,机会均等地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并要记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从中概括出共同特征。
实验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结一下:自己小组做了哪几个实验,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方案1: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2)当橡皮筋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橡皮筋在振动时才发出声音。
方案2:让学生用刻度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思考问题:(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2)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橡皮筋、尺子振动时,能发出声音;橡皮筋、尺子不振动时,不能发出声音。
设计意图:对于橡皮筋、尺子的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它们发出的声音学生能直接听见,在此处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观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方案3:先将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放在不发声的鼓面上,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静止在鼓面上。然后敲击鼓面,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在鼓面上跳动;鼓面停止发声,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停止跳动。
方案4: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如图所示。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没有直接看到鼓面、音叉的振动,但可以从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和球是否被弹起判断发声的鼓面、音叉是否在振动。
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橡皮筋、尺子、纸屑、泡沫塑料颗粒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
实验的物体
发声时现象
无声时现象
橡皮筋振动时产生声音
尺子的振动产生声音
音叉的振动产生声音
鼓面的振动产生声音
归纳橡皮筋、尺子、鼓面、音叉等物体发声时具有的共同特征,验证自己当初的猜想,同时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生活中有关的现象和体验。
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交流探究: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释物体的发声原理吗?
(1)用手摸着喉头发出声音,这时手有怎样的感觉?人是怎样发声的?
如图所示,当人说话或唱歌时,空气从肺部通过气管,被挤压的空气引起声带振动发声。
(2)蝉是怎样发声的?只有雄蝉才会鸣叫,因雄蝉腹部有发声器,而雌蝉没有发声器。如图所示,雄蝉腹部下有一层薄薄的发声膜,当发声肌收缩时,引起发声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放大而发出响亮的声音来。
(3)击打音叉,使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你有什么感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触及水面,仔细观察会发现水面有什么变化?
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激起水花,形成水波。
(4)弹拨吉他的一根琴弦后,立即把你的手轻放在琴弦上,手有怎样的感觉?乐器是怎样发声的?
乐器分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
①鼓、锣等打击乐器受到打击时发生振动而产生声音。鼓就是靠打击时鼓面振动发声,如图甲。
②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通过弦的振动发声。它们常有一个木制共鸣箱使声音洪亮,如图乙。
③长笛、箫及铜号等管乐器,靠吹口处到第一个被手指打开孔之间空气柱振动而发声。如果用手指将侧孔全堵上则振动空气柱最长,音调最低,如果全打开,空气柱最短。铜号为了增加空气柱长度,将管道盘卷成一圈一圈的,有的还能伸长或缩短。如图丙。
设计说明:
1.学生探究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的互动式形式中进行,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如果学生不会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可做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2.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①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等。②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音?能否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发言,增加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声音的传播
情景创设:花样游泳运动员,当她们的耳朵在水中时还要靠音乐的节奏,才能使自己的动作和其他队员保持协调一致,声音是如何传到耳朵的?宇航员在太空中近在咫尺为什么还要靠无线电波而不直接交谈呢?
思考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人的耳朵里的,是否需要什么媒介?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
猜想与假设: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实验探究: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
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演示)
列举事例: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说明此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
实验探究: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为什么要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现象一: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
现象二: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
现象三: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
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提出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多媒体演示水波的运动。
问题:1.谁能描述一下你看见了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2.水面上为什么出现了水波?
3.我手中有一张纸,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
学生体验:抖动手臂,引起纸的振动,发出声音。
问题:1.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
2.水滴使水面振动,发出声音,以水波的形式传播;振动的纸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会以什么形式传播呢?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
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如图甲,音叉振动时,附近空气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这就像石块落入水中击起水波一样,如图乙。
鼓声在空气中传播方式:鼓面向右振动,压缩右面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左振动,使右面的空气变稀疏;鼓面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声波,由近及远向四周传播出去。
结论: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实验2:液体传声实验
将能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手机、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也可以在水槽里装水,然后在水里敲打石头,耳朵贴在容器壁上听。
水中的鱼儿可以被声音吓跑等,如图所示。
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3:固体传声实验
(1)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2)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次实验时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写&一&,与上次实验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
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隔墙有耳&)
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情景引入: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这样的画面,演员的口形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演员的口形慢半拍,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
1.声速:我们把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思考问题:既然固、液、气都能传声,为什么游击队员为了听远处的火车声,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
多媒体展示:声速表。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
空气(15 ℃)
海水(25 ℃)
空气(25 ℃)
软木(25 ℃)
煤油(25 ℃)
小结:(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1。
(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说出实验方案。
引导: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测时间的工具也尽可能准确。当然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应该给予鼓励。
参考方案:
探究器材& 卷尺、小铜锣、小槌、秒表、温度计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①在室外一块空地(如运动场)上量出一段约150~300 m的直线距离;
②如图所示,你站在直线的一端,让你的同学携带小铜锣站在直线的另一端;
③让你的同学敲击小铜锣,当你看见他敲击小铜锣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当你听到铜锣声时立即停止计时;
④重复以上步骤几次;
⑤将测得的实验数据记录在下列表格中:
声音传播的距离/m
声音传播的时间/s
声音传播的速度/(m&s-1)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的平均值/(m&s-1)
探究评析& 测量时按下秒表时刻对结果影响较大,注意眼疾手快,眼、耳、手并用。
问题:如果对着山崖大喊一声,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引入回声的概念: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的现象。如图所示
问题:如果对着教室的墙大喊一声,有回声产生吗?
学生讨论:听到回声的条件。
学生总结:(1)回声到达人耳应比原声晚0.1 s以上。
(2)如果相差不到0.1 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思考:(1)开山放炮时为什么能听到隆隆不绝的响声?
(2)人在屋里说话为什么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
说明:(1)声波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该物体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我们能隔墙听到相邻房间中的声音就是这种情况;
(2)不同的障碍物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不同,通常,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3)当两个声音传到人耳时间大于0.1 s时,人耳就能分辨这两个声音。若小于0.1 s则原声加强(如图所示)。
一列火车以38 m/s的速度前进,在距某一隧道口600 m处鸣笛,问当列车司机听到回声时,火车头距隧道口多远?
分析:火车前进方向有驶向隧道口和驶离隧道口两种情况,如图
火车由A&B所用时间t1与声波由A&O&B所用时间t2相等(都为t)。然后由距离关系可列方程求解。
解析:当火车驶向隧道时如题图甲,设经t后听到回声
火车通过的距离sAB=v车t
声波通过的距离sAOB=v声t
sAB+sAOB=2s
v车t+v声t=2s
解得t==s&3.2 s
火车通过距离s=v火t=38&3.2 m=121.6 m
火车头离山洞sBO=(600-121.6) m=478.4 m
当火车驶离隧道时,如题图乙,设经t秒听到回声
sAB+sAOB=2(s+sAB)
v车t+v声t=2(s+v车t)
t==s&4 s。
sAB=v车t=38&4 m=152 m
火车头离山洞& sOB=sAB+s=752 m。
拓展研究:
(1)小明看着外面电闪雷鸣,想到了一个问题:打雷的地方离自己有多远呢?
(2)小华跟着爸爸到大山中去旅游,爸爸说:&我能知道对面的山峰离我们有多远。&小华感到很迷惑,请你设计一个方案,帮助小华解决问题。
科学世界: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人耳是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前庭、耳蜗及听觉神经构成,如图所示。
外界传来的声波引起鼓膜振动,这就像鼓槌击鼓使鼓面振动一样。鼓膜振动通过前庭及其他组织传到听觉神经,听觉神经信号传给大脑产生听觉。其过程如下:
1.古代士兵为了及时发现敌人的骑兵,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马蹄踏在地面上时,地面发声较轻
B.马蹄声不能沿地面传播
C.马蹄声不能沿空气传播
D.大地传声速度比空气传声速度快
2.如图所示,将一只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现(&&& )。
A.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响
B.听到的声音越来越轻
C.听到的声音保持不变
D.电铃逐渐停止振动
3.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生了变化
4.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分析:此题以实验的形式出现,考查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比较新颖。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是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5.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
(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________产生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大于液体中的速度、大于气体中的速度。
答案:(1)振动& (2)大于& (3)真空不能传声
6.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物质的密度/(kg&m-3)
声音传播的速度(m&s-1)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7.如图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你可能看到什么现象?解释其中的原因。
答案:泡沫塑料屑上下跳动。敲动盆子发声,盆底振动使空气振动导致塑料屑上下跳动。
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传播声音的物质(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声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声速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后是气体。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活动与探究
[课题]谁先欣赏到音乐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电视台同时转播首都剧场的音乐会实况。首先欣赏到节目的究竟是剧场里离演奏者10 m以外的观众呢?还是远在1 000 km以外的上海无线电听众或电视观众呢?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然后寻求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参考答案:要解决此问题,同学们首先要通过查阅资料,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电波和光波都是电磁波,只是广播用无线电波的波长较长而已;
第二,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即光速)约3&108 m/s;
第三,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15 ℃)。
同学们搞清以上的几个问题后,可以作这样的估算:
无线电波传送1 000 km所用的时间为t1==s=s
上式中c为光速,s1为北京到上海的直线距离。
声波传送10 m所用的时间为t2==s=s
上式中v为声速,s2为演奏者与现场观众的距离。
[结果]比较一下数字,很显然,无线电波从北京到上海所需时间只有声波传到现场观众所需时间的。毫无疑问,是无线电听众和电视观众首先&欣赏&到音乐。不过,这指的是听觉;视觉却不同。因为电视传送图像,首先要把景物的影像按程序自左到右、自上而下一行一行地扫描变成电信号,然后,通过一系列加工处理后,再用高频无线电波发送出去。当电视接收机收到信号后,先把电视信号取出,再送到显像管,并按原来的顺序还原成图像,这样组成一幅完整的影像需要40 ms,加上无线电波传播时间在内总共约需43 ms。如果考虑到北京到上海要用微波(一种超高频无线电波)接力传送,因电波走的是折线,时间还要更长些。但是剧场观众观看演奏者的表演,几乎是与演出同时的。所以电视观众比剧场观众看到&慢&而听到&快&。
空气中的声速只有光速的百万分之一。雷雨时电闪雷鸣,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百米赛跑时,站在终点的计时员总是看着发令枪的烟雾按动秒表开始计时的,如果听到枪声开始计时,这样必然会造成计时误差。
天坛公园的&声学三奇&
北京的天坛,始建于1420年,原来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的场所,现在是供人民游览的公园。天坛公园的建筑独特,结构精巧,吸引着不少中外游客。特别是人称&声学三奇&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更使游人终生难忘。
回音壁位于天坛公园的中心稍偏南,它是皇穹宇四周的围墙。回音壁表面磨砖密砌,整齐平滑,是声波很好的反射面。一个人在回音壁内侧对着墙低声说话,由于声波经回音壁内表面多次反射,另一人站在回音壁内侧的任意位置,都能清楚地听到说话声,而且几乎和面对面谈话一样。
三音石位于回音壁的圆心上。从皇穹宇到回音壁大门的大路是一条用白色石块铺的路,三音石就是从皇穹宇数起的第三块铺路石。只要游人站在这块石头上拍一下掌,就可以听到三下掌声。这种特殊的声学现象是回音壁造成的。当拍掌声发出后,声波就沿半径传播,经回音壁反射后,又沿原半径返回,就形成第二下掌声;第二下掌声沿半径又传向回音壁,反射后又汇集到圆心,形成了第三下掌声。如果拍手的能量足够大时,还会出现第四下、第五下掌声&&
圜字是圆字的古体,丘字原意是小山、土堆子。不过,圜丘不是圆形土堆子,而是青石砌成的高台,这里是真正的祭天的祭坛。因为古人流行着&天圆地方&的不正确说法,所以圜丘砌成圆的,它外面的围墙筑成方的。圜丘是三层的石台,每层都有台阶可以拾级而登。每层台的周围都有石栏杆。最高层离地5 m多,半径15 m。
人们登上台顶,站在圜丘的圆心石上,往往又是喊话,又是拍手,这时听到的声音特别洪亮。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原来台顶不是真正水平的,而是从中央往四周坡下去。人们站在台中央喊话,声波从栏杆上反射到台面,再从台面反射回耳边来;或者反过来,声波从台面反射到栏杆上,再从栏杆反射回耳边来。又因为圜丘的半径较短,所以回声比原声延迟时间短,以致相混。据测验,从发音到声波再回到圆心的时间,只有零点零七秒。说话者无法分辨它的原声与回声,所以站在圆心石上听起来,声音格外响亮。但是站在圆心以外说话,或者站在圆心以外听起来,就没有这种感觉了。
天坛的声学奇迹是我国古代建筑匠师的卓越创造。
更多的免费说课稿、说课稿模板、说课课件、说课稿范文尽在说课稿网站。欢迎大家下载使用
(责任编辑:王老师)
缘分是幂幂中的安排,不可预知,也不可刻意追求。封面漂亮的书容易吸引人的眼球...
被人羞辱——翻脸不如翻身,生气不如争气...
微笑露一点: 微笑是人类最基本的动作。微笑让我们告别寒冬,迎接阳春。真诚和...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说课稿网站主要提供免费说课稿、说课稿范文、说课稿课件和说课稿模板。我们的愿景:让说课变得轻松!说课稿网站的口号:方寸天地,说出精彩诗篇!
冀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存货发生减值是因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