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8月18日.3/8/唐继荣

站内检索:
当前位置:
三灶镇志-第二十二章
[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 ]
& 第二十二章&& 医疗卫生&解放前,三灶地区无医院,只有私家行医者开设的医诊所和施医所。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人民健康,组织个体医务人员建立联合诊所。1960年3月,三灶公社卫生院成立。1971年,三灶人民公社所属12个大队都建立起合作医疗站(即卫生室),内设门诊、药房、草药库,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疫病的防治和卫生保健工作。至80年代中期,三灶乡基本消灭血吸虫病、鼠疫、霍乱、天花等,疫病基本绝迹。2001年,三灶镇有卫生院1所,集体卫生室(村级)12个。&第一节&&& 医疗机构&一、& 私人诊所(一)& 同善堂(原名同仁堂)同善堂,原名同仁堂,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启麟堂后裔周渚春、激勇,敦仁堂后代王国浚等先后于三灶东街(现商住楼位置)建同仁堂,为地方慈善机构,曾设义诊施药处。每遇酷暑就向镇上富商大户募款购置痧药水、行军散、痧药等,供贫病者免费服用,为抑止时疫的蔓延起到一定作用。后将同仁堂改称为同善堂,至民国前叶,因经费不济而歇业。(二)& 中医私人诊所三灶地区病人求医素以中医为主。清道光元年(1821年),三灶镇东首谦吉堂季氏望族季潮章子孙六代从医,专长内、外、伤科,极负时望。道光中叶(1840年左右),张省山子孙三代均精理内科,尤擅妇科,深邃独特,曾有祖传妇科手抄秘本一书,惜于“文化大革命”时被焚。清末至民国期间,三灶地区先后出现20多名中医相继应诊,其中周天石的内科擅长调理,季景禄、闵悦如、沈丽园等的内科善治时症,张景文、乔士昌等业专妇科,季福生擅长外伤,郁学林内外科兼治,尤以外科见长,,堪称当地名医。他们不但医术精明,经验丰富,为百姓所信赖,且有扶伤救死急人危难的美德,同情贫病者而不计报酬,甚或施医给药,造福百姓。但整个医疗队伍,医技高低不一,业务盛衰悬殊。间有同行嫉妒,相互倾轧。个别者重利薄德,为显身价,树威望,收费昂贵,出诊论价,拆红包视聘金多寡而定行止;不问远近,坐舟应诊,并索舟金;对危急病例乘机要挟索取高酬。故其时仅地主、豪绅、巨贾之辈才能问津,一般劳苦大众,贫病交加而无力就医者只能“小病熬,大病躺,危急重病等死”。(三)& 西医私人诊所解放前,三灶地区曾设有4家西医私人诊所。奚文秀诊所& 上海助产学校毕业的奚文秀女医生,民国20年(1931年),在三灶集镇东街设西医门诊所,主治妇产、内、外、幼等科,其夫黄旭协助护理。民国34年(1945年),三灶地区霍乱、流脑等传染病流行,奚文秀适时充实急救针剂药品和设备,挽救了不少重危病人。其时曾将诊所迁至西街启麟堂周宅,一年多后,仍迁回东街。1950年,下半年参加联合诊所。日新诊所 &民国24年(1935年),为施文生所设,初开在自己家里,后迁至三灶镇东街,主治内、外科病症,医术与业务一般,民国38年(1949年)停业,1950年参加联合诊所。闵汉斌诊所& 民国33年(1944年),由六灶闵汉彬开设于三灶镇西街(现粮管所址),设内、外科,业务一般。民国38年(1949年),迁回六灶老家,1950年参加三灶联合诊所。周增煜诊所&& 民国35年(1946年)6月,周增煜于三灶镇东街设西医诊所,主治内、外科病症,业务一般,于民国38年(1949年)歇业,1950年参加联合诊所。(四)& 牙& 技在民国时期,三灶镇东街、西街各设有镶牙店,西街彭根祥原业银匠店,于民国22年(1933年),改业拔牙、镶牙;东街闵颂平于民国37年(1948年)开设拔牙镶牙店。两家均系家庭经营店。1958年,自愿并入惠中乡医院三灶分院(当时三灶属惠中乡),1962年,实行经济单独核算。1966年又并入三灶公社卫生院,设立口腔科室。(五)& 土医& 土药& 稳婆解放前,三灶地区境内有一批土医,用一根针、一把小刀、一味草药为患者进行土法医病。因求治方便,随唤随到,收费低廉,对一般突发性小病尚能及时发挥些作用,故颇受病家欢迎。其中,三灶镇南首(季桥村5组)的仇正如擅长放痧、挑惊,针灸也稍知穴位,技术尚可,疗效较佳,故每当时疫流行季节,求治者较多。在抗日战争时,三灶镇西街土医顾阿土,由父顾松桃传授,专治疔疮,据说有祖传秘方,用“无刺莓”浸湿捣烂敷患处有奇效,名噪一时。另有蔡圈村乔桂生、金光村王桂香、五星村乔行舟等均善针灸放痧,技术不弱,颇负时名。稳婆俗称助婆,又称收生婆、助产士、接生员。在旧社会里,老传统意识浓厚,产妇育儿,大多不愿雇聘西医接生,一般均由婆妈和贴心亲邻协助分娩。小康以上之户才邀助婆接生。三灶地区遍及各村的稳婆有李小妹、周水英、倪小妹、范小妹、李大妹、樊大妹、张阿大、唐梅仙、瞿惠仙、金翠莲、宋大妹等10多人。大多系母授或凭自身老传统经验,缺乏医药卫生和助产护理知识,遇到难产,就束手无策。其时虽对千家万户的生男育女起到一定作用,但产妇、婴儿丧生于临产时时有所闻,产后的后遗症现象更为明显。在稳婆中,以季桥的李小妹最为有名,技术较高而又熟练,经验较丰富。解放后被吸收进卫生院,经培训学习,成为新法接生员。解放前三灶地区私人诊所一览表表22-1-1类别姓名性别科目师承开业地点起讫年份附注中医季潮章男内外科父传三灶镇东首季家宅1821~1843&&中医季品山男内外科父季潮章传三灶镇东首季家宅1838~1861&中医季雪崖男内外科父季品山传三灶镇东首季家宅1854~1879&中医季楚方男内外科父季雪崖传三灶镇东首季家宅1876~1910&中医季景禄男内科父季楚方传三灶镇东首季家宅1906~1943&中医季橘先男内科从师陶可箴&三灶镇东首季家宅1929~1946&中医张省三男内妇科无法了解施桥村1831~1872&中医张劬楼男内妇科父张省三传施桥村1868~1895&中医季福生男伤科从师朱品桥三灶镇南街1900~1949&中医张景文男内妇科祖父张劬楼传施桥村1903~1935&中医闵悦如男内科从师乔衡堂三灶村、光明村1910~1947&中医周天石男内喉科从师朱丽赓三灶镇中街1911~1949&中医乔士昌男内妇科从师张劬楼施桥村1913~1963&中医周备伯男外喉科从师姚漱香三灶镇南街1918~1949&中医潘荣镇男喉科从师薛子庄季桥村1921~1940&中医沈东霞男内科从师陶可箴三灶村、光明村1928~1946&中医朱友章男内科从师方见吾三灶村、光明村1928~1949&中医沈丽园男内科从师方见吾三灶村、丰乐村1929~1949&&&&&&&&&&&&&&&&&&&&& &&&&&&&&&&&&&&&&&& &&&&&&&&&&&&&&&续表类别姓名性别科目师承开业地点起讫年份附注中医乔徇久男内科从师乔衡堂三灶村、光明村1930~1949&中医郁学林男内外科父郁梅卿传三灶镇南街1930~1949&中医乔文秀男内妇科父乔士昌传三灶村、施桥村1931~1949&中医张志诚男内科从师夏应堂三灶村、光辉村1932~1949&中医叶菊人男内科从师吴敬修蔡圈村1933~1946&中医朱秋云男儿科父朱迪人传三灶镇南街1936~1947&中医周& 鹤女儿科从师张伯良三灶镇东街1941~1949&中医黄林森男儿科、针灸从师朱迪人曙光村1943~1949&中医郁应六男内外科父郁学林传三灶镇南街1947~1949健在西医施文生男内外科从师朱圣荣五星村后迁三灶镇1938~1949&西医奚文秀女外、助产上海助产学校三灶镇东街1942~1949&&西医闵汉彬男内外科从兄闵子谦学习三灶镇西街1944~1949&西医周增煜男内外科从师毛葆仁三灶镇东街1946~1949&牙技彭根祥男拔牙镶牙从师朱家顺三灶镇西街1933~1958&牙技闵颂平男拔牙镶牙从师周国章三灶镇东街1948~1958健在&二、联合诊所1950年春,三灶地区由当时的街长周桂彬和医生乔文秀发起筹建联合诊所,属个体医务人员自愿组织起来的集体医疗机构。联合诊所租用三灶镇中市周世禄家民房2间作诊所,由中医乔文秀、郁学林、沈丽园、郁应六、周天石、朱秋云和西医施文生、周增煜等8名医生参加,每天轮值驻所应诊,挂号诊金收入充作办公杂支及公共积累。至年底,为了发展组织,充实力量,在街、镇领导支持下,调拨三灶港南公房7间为诊所,又借用农会部分家具、设备供办公需用,并动员医务人员投资部分药品和医疗器械,同时又吸收季福生、周备伯、黄旭、奚文秀、季林冲、闵汉彬、施慕贤、周梅芳、沈静园、乔石熊等医生,使机构人员增至19人。联合诊所推选黄林森为所长,郁学林任会计,行政由周桂彬负责。门诊分设两个综合科室,出诊不分昼夜,随邀随去,实行24小时轮值制,并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承担三灶地区各项预防、接种等卫生防疫工作。至1952年,由于盲目吸收部分已长期务农的挂名医生,他们因久不操医业而无病家问津,游闲终日,无所事事。而声望高、医术精的医生则忙不暇接,形成严重的劳逸不均,使所内人员思想分歧,貌合神离,逐渐形成纪律松弛,组织涣散,开支日益拮据,大部分医生相继自行离所。当联合诊所行将瓦解之际,是年冬,在南汇县卫生科和新场区政府的关注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根据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颁发的《政府领导、自愿合作、集体经营、民主管理》的联合诊所组织原则,着手进行整顿,修订门诊、出诊、学习、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订立评分记工工资制(办法是:业务收入除扣回药品费和办公杂支外,再提留5%为公积金、公益金,余作工资分配),以德、才、智、服务态度、工作质量及业务收入为标准,以百分制评分计工,按月分二次发放。从而调动了全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论门诊、出诊,凭病人指定医生就医,不管风霜雨雪、白天黑夜,从不推诿。由于进一步改善了服务态度,提高了医疗质量,医疗业务日益扩展。1955年,黄林森参加南京中医学院进修,由郁应六任所长,周增煜、乔石熊管理卫生防疫、预防、接种等工作。1956年,联合诊所吸收谈惠夫、季福生、季林冲、张六鑫和黄文根(任挂号)等5人,随即分设中内科、妇、外、伤、针灸和西内等各科门诊。是年秋末,遵循毛泽东关于“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遗产”的教导,吸收社会知识青年傅新如等20人,授予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1958年7月,三灶联合诊所随着全县撤区并乡的行政区域变更而并入惠中乡医院,成为惠中乡医院三灶分院,从此人员调度、经济收支等都由惠中乡医院统一安排管理。黄林森任分院长,租用三灶镇南街10间民房作院所,开展医疗业务工作。是年冬,行政机构改为团、营、排的军事化体制后,三灶分院也随之改为惠南医院三灶营保健站,黄林森任站长。医药又复分开,中医学徒由南汇县卫生科统一安排,分散带教,三灶站仅留6人。同时接收三灶营产院,设简易产床4张,由南汇县卫生科派助产士周慧君到分院开展产妇住院的接生工作,并培训民间老法接生员李小妹等3人学习新法接生。1959年,三灶人民公社成立后,三灶营保健站又改为惠南公社医院三灶中心保健站,行政、人事、业务、经济等仍由惠南医院直接领导。此时,先后吸收金炎章、沈仲甫、倪望根、倪国鑫、乔徇久、倪安民、张志诚、季国佩、乔富莲、孙桂林、沈水泉等医务员工及妇保人员,全站扩充到34人,并为各大队培训保健员24人,又分设项埭、蔡圈、光明、丰乐4所卫生所,辅导保健员开展卫生保健工作,成为三级医疗网,方便群众就近治疗。其时,实行社员半劳保待遇,参加者每人每月交0.05元保健费后,可凭保健卡就诊,免收挂号费和诊金,年诊疗数在2.3万人次。是年冬,同惠南医院达成分立协议,实行经济单独核算,现有物资设备统归中心保健站所有。二、& 三灶镇(乡、公社)卫生院1960年3月,经上级批准,把三灶中心保健站改为集体所有制的公社卫生院,委派孙培根担任院长,黄林森为副院长,负责业务,并由孙培根等7人组成院务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管理全院一切事宜。三灶公社卫生院建立初期,经调整后的人员编制为24人。1961年,在精简机构时除吸收俞伯和等5名社会医生外,分期下放了妇保等人员12人,支援农业第一线,院内仅存17人。当时医疗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还薄弱,工作条件比较差,经费来源和工作人员的生活较困难。是年,撤销项埭、丰乐两所卫生所。1962年,全公社划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4个片,分设4个保健站作为卫生院的分支机构,协助各大队保健员做好卫生防疫等防治工作。同年,农村实行权力下放,三级核算,三灶公社卫生院停收保健费,恢复收取挂号费和诊金。1963年春,三灶人民公社调拨公房13间(在镇东市梢)给三灶公社卫生院,改善卫生院用房和工作条件,医技力量和诊治设备也逐渐充实,并培训121名生产队卫生员,扩大了三级医疗网基层卫生骨干队伍,撤销4个保健站,卫生院实行医生地段责任制,划片包干,开展下乡巡回医疗。是年,郁应六由新港调回,任卫生院业务院长,带领全院职工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1970年,培训38名大队“赤脚医生”,为社员防病、治病。&&&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条战线陷于瘫痪,也给三灶公社卫生院带来深重灾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卫生院的医疗防治工作迅速恢复,并加强防疫、医务(分门诊、病房两组)、总务3个大组的领导,健全各科、组、室的组织建设,订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卫生事业得到发展,卫生队伍逐渐壮大,医疗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业务量不断增加。1981年,治疗病人达51 476人次。至1986年,有医务人员51人。至20世纪90年代,一直稳定在51人~52人,2000年减少到45人。从1986年上半年开始,得到南汇县中心医院支持,每逢星期四,由内科、外科主治医师沈德芳、夏桂义到三灶心烦卫生院辅导并应诊。卫生院的科室和床位设置自1963年卫生院迁至东街后,逐步分设中内、西内、外科、针推科、伤科、儿科、妇产科、肠道专科等8个门诊科室。1965年5月,增设检验室和简易手术室;1966年,增设口腔科;1968年,扩建手术室;1974年,增设皮肤科和理疗室;1975年,增设肺科、放射科和制剂室;1978年增设供应室和药库;1983年,增设心电图室。1982年,新大楼落成后,全院设置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皮肤科、口腔科、眼科、预防保健等21个科室和财会、挂号、收款、护理办公室、防疫办公室、病房组等6个其他科室。1962年,卫生院设观察病床12张。1966年改为传肝隔离病床,同时,另设用竹马、竹垫架成的普通病床12张。1978年,传肝病床撤销后改设为普通病床,又增设小铁床9张,1982年又增4张。至1986年,拥有正规床位37张(内科17张、外科12张、妇产科8张),原来的简陋床位全部改换铁丝床,床头柜、凳子、痰盂等设备配套,并提供蚊帐、被褥、草席等,以解决住院病人的具体困难。90年代以后,条件进一步改善,2002年3月,投资35万元,开设三星级老年护理院房10间(也称高级病房),有床位17张,内设空调、独立卫生间、彩电、电话机、用具等。至2001年,三灶卫生院占地面积3 866平方米,建筑面积2 470平方米,固定资产143.2万元;设科室18个,其中有内科、外科、儿科、妇科、口腔科、眼科、放射科、防疫办公室等;有医务员工51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医师16人、医士护士19人,其他人员13人;有病床有50张。三、& 卫生室(合作医疗站)卫生室是群众性合作医疗组织最基层的卫生医疗机构。在1958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为了农村医疗保健事业需要,三灶地区先后培训24名保健员,担任为群众预防接种工作。1959年,三灶人民公社成立后,为方便农民就近治病,三灶公社卫生院在距镇区较远的项埭、蔡圈、光明、丰乐大队分设4所大队卫生所,各驻2名医生应诊。1962年,全公社划分为4个片,各设卫生室(保健站)作为卫生院分设机构。1963年,为每个生产队培训1名卫生员,建立起农村三级卫生网。1970年,在培训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的基础上,先在项埭大队搞合作医疗试点。1971年,全公社所属大队都建立起合作医疗站,内设门诊、药房、草药库。合作医疗站在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由合作医疗站负责人、卫生干部、“赤脚医生”代表、合作医疗会计、群众代表5人组成)的领导下,实行站长负责制,并作财会、药物管理、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等分工,在预防接种、卫生防疫、妇幼保健、接生、门出诊医疗等业务方面都与卫生院挂钩,并接受业务指导。合作医疗的器械设备由大队购置,药品批购由大队会计统一管理。随着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使90%以上的社员都获得医疗上的保障。“赤脚医生”、合作医疗的茁壮成长,使群众有病早治,无病先防,健康水平日益提高。自1983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大队)卫生室改为乡(公社)农村卫生室中心管理站,并配备工作人员,实行统一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劳分配的管理办法,落实责、权、利一体的责任制,除搞好全村防病、治病外,还负责疾病登记、传染病报告、慢性病管理和妇幼保健等工作,进一步提高村卫生室在农村中的地位。“赤脚医生”(后改为乡村医生)在60年代为半农半医,按工分参加大队年终收益分配。1970年,由大队挑选先进青年经过培训来充实这支队伍,成为三灶镇(乡、公社)农村卫生战线上的一支生力军。&第二节&& 医疗技术与设备&一、& 医疗技术联合诊所时期的医务人员大部分是40年代的中医生,医术高超的不多,少数西医也未经正规学习,诊断和医疗水平较差。自三灶公社卫生院成立后,为了适应业务的需要,分期分批输送19名医务人员到上海市、南汇县两级医院进修培训。培训专科为内科、外科、放射科、皮肤科、检验科、妇产科和药剂等。通过进修培训,提高了诊断、治疗水平,加强了医技力量。同时增设放射科、检验科、心电图等辅助科室,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从而使出入院的符合率不断提高。卫生院内科能治疗一般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各种重危病人的抢救。外科,1965年,开始做疝气修补及鞘膜积液翻转术;1966年,开始做痔疮、肛漏等手术;1973年7月,开展首例卵巢囊肿切除手术和首例睾丸切除术;1974年1月,开展首例男扎手术;2月,开展首例狐臭切除术。放射科于1975年开始做胸透视、骨片、肠胃、胆囊、肠道及静脉肾盂造影等X线检查。妇产科能对妇女的常见病作诊断和治疗。心电图室于1982年5月开始做常规心电图,能诊断正常与各种异常心电图和常见的心律失常,辅助临床诊断。检验科于1965年开始做三大常规和尿三胆、妊娠、血小板等8个项目;1974年,开始做肝功能常规检验;1976年,开始做电介质、淀粉酶、蛋白、乳胶试验等11个生化项目。各村乡村医生(60年代~80年代初称“赤脚医生”)通过不断的业务轮训,加上他们能自我刻苦钻研,结合实践,积累经验,因此在医学理论知识,诊疗技术水平方面逐渐得到提高,一般常见多发病都能掌握诊治,对急性阑尾、肠梗阻、肠胃炎、胃穿孔等症状亦能鉴别与诊断。二、& 医疗设备&&& 在联合诊所时期,仅有由医生投资作价的少量小型医疗器械,包括注射器、血压计、体温表、药包、药柜等简陋设备。自三灶公社卫生院成立后,随着业务的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多,在1968年购置一架显微镜,嗣后陆续自行添置,并得到南汇县卫生局的调拨,至1982年,拥有较多的医疗器械设备,其中价值在100元以上的有32件,500元以上的有14件,总值21 900元,相当于联合诊所时的20余倍。以后又陆续添置价值万元以上的X光机、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仪、血球计数仪、B超机等及万元以下的器械几十件。至90年代末,有总值30多万元的医疗器械,为临床诊断,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了完备的物质基础。村卫生室在50年代、60年代,一般只备保健箱、体温表、注射器等小型少量医疗设备;70年代起,配备血压计、听诊器、高压锅、药厨、储槽、酒精盒、诊察床等。&三灶卫生院主要医疗器械设备购置情况表表22-2-2购置日期品名规格数量金额(元)购置日期品名规格数量金额(元)1968显微镜日本产19271975&& 手摇手术床&18501972手术室乙种17451976电冰箱(B)2110601972无影灯九孔式18051976紫外线治疗灯立式Y10型14141973光电比色计581型1381.601976牙科电话307-314601973干燥箱AH64型1529.521977超声波CS-2型110901973水温箱15X30X6012651977妇科器械包&14601973手术包丙种17861977电动吸引器HA-59型12471973水泵2K614121977氧气吸入器&13381974电热保温箱HHB-1114951978显微镜国产16801975电疗仪&11151979高压消毒器立式40M18801975电动离心机800型12131979粉碎机F12-130型14071975X光放射机30毫安140301979心电图68722型115001975新型产&16011979心电图XDH-38115001979电动吸引器HE-5913031982X储片箱&12471980光电比色计581613251995X光机200毫安1500001980打磨机J010112361998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仪&1150001980分析天平V100011391998血球计数仪进口1900001980烤箱202-11384.80&&&&&1982单孔仪光压影灯&1198&&&&&&第三节&& 血吸虫病防治一、& 疫 情血吸虫病俗称“肚胞病”。三灶地区河港纵横似网,河滩芦苇丛生,钉螺繁殖严重,所以一直是血吸虫病感染率较高的重流行区。全境1 030条河段中曾有螺河段达893条,占86.7%。历史螺情近120万平方米。1958年开始大规模灭螺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至1965年,有螺面积下降到76万平方米。1982年三灶人民公社各大队河塘螺情情况表表22-3-3队别现有河塘其中历史有螺河塘螺情条段数双岸长度(米)条段数双岸长度(米)历史螺情面积(平方米)现有螺情面积(平方米)金光9941 4117837 310103 028&光明9641 8006735 05491 54210五星8235 0707031 61898 94720腰路10436 4258135 00181 19720丰乐8440 9827640 02884 94580蔡圈9939 5469539 068147 05910季桥10544 1269943 060144 322&施桥5625 7335625 73364 279&项埭10137 8229035 237112 90230曝光10341 9069539 81680 104&光辉7225 2895923 621144 45540三灶2911 4502711 22043 639&合计1030421 560893396 7661 196 419210二、& 防& 治(一)& 查螺& 灭螺钉螺是血吸虫病的中间宿主和致病的主要媒介,故要灭绝血吸虫病,必须切断其传播途径。1958年,三灶地区开展群众性的灭螺工作,每个大队出动卫生员2人,组成灭螺专业队伍,每小组3人~4人,出动400多人。根据钉螺分布密度参差不一的情况,采取螺多粗查、螺少细查、无螺反复查的措施。在春秋两季,对有螺河段的双岸进行亚砷酸钠药水喷洒灭螺。1959年冬,三灶人民公社结合积肥灭螺2 372平方米,渠道灭螺1 927平方米,用工478工。1961年春,又积肥灭螺2 008平方米,渠道灭螺9 684平方米,药物和其他方法灭螺5 686平方米,合计灭螺面积17 378平方米。1962年3月,三灶人民公社建立除害灭病领导小组,由唐继荣任组长,在三灶公社卫生院设立除害灭病办公室,大队由中共支部委员会书记亲自抓,建立灭螺专业队伍,专人负责喷药灭螺,并实行五包(包段、包任务、包时间、包质量、包安全)、三定(定人、定工具、定工分)措施,要求做到三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技术到现场)和三结合(领导、专业人员、群众)。1963年,南汇县防疫站专门组织轮船对有螺大河进行喷药,然后再进行产土灭螺近35万平方米。1965年,三灶公社卫生院成立血防小组,确立较为固定的血防查螺、灭螺的专业机构。1968年,三灶人民公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协助下,开展大面积的灭螺战斗,将有螺河浜分段轮流进行打坝封港,把水位降低1米左右,在两浜喷洒药粉,再从岸顶向下把有螺的表土铲入河内,进行泡浸。1968年~1969年,全公社灭螺166万平方米。1971年,对所有河道围筑条条相通的灭螺带。是年秋,组织专业队伍进行复查螺情,用工33 460工,结合铲土灭螺用工31 586工,维修灭螺带用工35 100工,使有螺面积从1970年的58万平方米下降至13万平方米。1973年,通过对口检查,螺情下降到2万平方米,比1971年降低6.5倍。自1975年至1982年的8年中,由于开展了群众性的大规模查螺灭螺工作,螺情急剧下降。但人们仍不让钉螺有孽生繁殖的机会,每年坚持春冬两季的自查、互查和复查工作,查螺用工29 058工,灭螺用工31 372工,灭螺面积达589 631平方米。至1982年止,螺情从1 196 419平方米下降至210平方米,只占历史螺情的1.67/万分之。1982年,对查到的8个螺点,采用高水位灭螺法,拦河筑坝后,提高水位,使复杂地段高处的钉螺浸没在水中,然后用五氯酚纳药粉均匀倒在河中,满3天后开坝,彻底杀灭了钉螺,从此三灶人民跟随境内不再发现螺情。(二)& 查病& 治病1953年起,三灶地区党政领导在南汇县血防站宣传队协助下,深入基层召开血防工作会议,运用宣传、挂图宣讲、印贴宣传品、写墙头标语、出黑板报、放映幻灯、演文艺节目等传播血防科技知识,使众多患者摆脱“肚饱病难治”的悲观情绪和“命里注定”等错误的宿命论意识。同时采用大便卵化法和结合皮内试验、环卵试验等检查方法,查出病人8 092人。在上海市、南汇县血防工作队的支持下,三灶地区采用了血防846、T273、锑剂、电疗等方法,治疗8 104人次。1959年前,在开展“灭十病”和历次征兵工作中,也发现过血吸虫病人。1965年前,在南汇县防疫站化验人员的指导下,三灶人民公社进行血吸虫病的孵化工作。1966年,三灶公社卫生院组织血防化验队伍,分批轮流到各大队蹲点化验,进行大规模的粪便普查,受检4 155人,检得阳性病人1 367人,阳性率为32.9%。1970年,三灶公社卫生院在南鸭场专设化验点,检验大便13 644人(内有征兵体检285人),阳性病人有1 193人,阳性率为8.74%,同时在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工作队的协助下,采用T273、锑剂,治疗病人2 358人,占历史病人的29%。1975年,全公社以大队“赤脚医生”为主,三灶公社卫生院医生蹲点,用F-30066+敌百虫肛塞,治疗血吸虫病人450人,为了摸清病情,卫生院组织医务人员与“赤脚医生”对慢性血吸虫病人进行摸底,对长期拖延治疗和没有治疗的可疑病人35人进行环卵试验,否定原来的假病人29人。解放以来,全公社有历史病人4 089人,因血吸虫病引起的肝硬化、腹水而死亡的9人。1982年,有病人78人,其中晚期血吸虫病人41人,已切脾的有15人。自1958年在毛泽东“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下,三灶人民公社血防战线上的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群策群力,经过20多年的查螺灭螺、查病治病,终于于1984年,经上海市、南汇县两级验收、考核,达到了消灭血吸虫病的指标。1986年起,由南汇县组织轮流抽查,每5年轮到一次。至今,未发现血吸虫病。&&&&&&&&&&&1959年~1982年三灶人民公社血防工作情况表表22-3-4年份查螺灭螺查病治病用工有螺面积(平方米)用工灭螺面积(平方米)检查人数(人)查出病人数(人)治病人数(人)切脾人数(人)1959&250 000&200 00010 706122110&1960&250 000&250 00010 75662&1961&570 000&400 00011 227123119&1962&580 000&10 0001126&&1963&600 000&350 00021392&1964&400 000&&3351711&1965&760 000&&8 28448711231966&760 000&630 0004 155&88211967&&&&&&121&1968&600 000&300 00011823770&1969&840 000&1 360 0007 0871 1001 59021970&580 000&2 530 00013 9291 2252 358&1971&130 000&1 200 00014 079991690&1972&29 000&690 00013 385707172&1973&20 000&1 220 00010 087405261&1974&6 600&1 120 00013 59385820&19756 8883 0905 870900 0008 020225450&19764 2423804 442477 38018 50011596&19772 139102 850844 7527 4493739&19782 933804 1801 476 61215 874129172&19791 93320904637 12012 5365142&19802 11520204809 4532034&19812 0774068533 0903 4071141&19826 73121012 421820 197&&4&共计29 058&31372&&&&&三、& 经& 费查螺、铲螺等误工费由南汇县、三灶人民公社、大队三级负担。灭螺药物款项由南汇县下拨。查病、治病经费由南汇县财政专项拨款解决。1986年后,血防开支大为减少。三灶镇5年轮到一次抽查,费用7 000多元,由三灶镇卫生院支出。&第四节&& &&预防保健&一、& 公共卫生解放前,三灶地区的公共卫生很差,沿河粪坑露天摆,蚊蝇到处繁殖,疫疠年年流行,人民叫苦不迭。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把爱国卫生运动提到工作议事日程,领导人民群众整治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脏、乱、差。(一) 改善环境卫生解放前,三灶地区的环境卫生很差,镇上垃圾任意倒,厕所无人管,街道无人扫。农村的卫生面貌更糟,沿河粪坑露天摆,牛粪狗屎满地拉,污水潭星罗棋布,蚊蝇到处孳生。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环境卫生和疫疠的预防工作。1952年春,三灶地区各小乡建立爱国卫生运动领导小组,领导人民清除垃圾、杂草,清除坟墓和露天棺材,整理露天粪坑,疏浚河道、沟渠,捕鼠、挖蛹,消灭蚊、蝇、跳瘙,使三灶地区的环境面貌得到较大的改善。1953年以后,根据国家“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特别是1956年中共中央把“除害灭病”列入《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以后,爱国卫生运动成为乡政府一项经常性工作。在此以后的数十年中,三灶地区年年开展除害灭病运动。1960年,发动当地群众把令人掩鼻的几处毁人滩整为耕地,并于三灶镇东部建立绿树成荫的新公墓。在镇区主要街道先后建造6座公共厕所,由2名专职清洁员每天冲刷。有3名清洁员承担全镇住户倒洗马桶的工作。每天早晨由3名清洁员打扫镇区街道,日出生活垃圾1吨多。1983年,在沿街和公共场所置放20只果壳箱。1984年,利用两块墙报公布《市民卫生须知》、《镇容卫生、市容管理规定》等,使三灶镇市容卫生面目一新。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深入开展,各村(大队)都妥善处理河边粪坑,人人动手铲除宅边杂草,清除垃圾,投药灭鼠,填平污水潭,栽种树木,家家进行大扫除,每年定期举行村镇卫生大检查、大评比,来推动爱国卫生工作。全镇(公社、乡)出现了六少(蚊蝇少、狂犬老鼠少、露天坑少、不讲卫生少、传染病少、患病求神者少)、六多(饮用开水的多、勿吃隔夜饭菜的多、乐意打预防针的多、清洁户多、懂卫生知识的多、不信神鬼的多)的可喜局面。在开展绿化环境活动中,历年来每到春季,动员全民植树。1982年,三灶乡植树95 700株;1985年,植树24 000株;1986年,植树31 924株。在“五讲四美”活动中,学校师生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利用课余、工余时间,组织力量,分赴公共场所揩门窗、扫地,清除卫生死角的垃圾、排积水。各企事业单位都订有受国卫生公约和卫生岗位责任制。各级领导经常组织检查评比,进行推动,使村、镇的环境卫生面貌进一步改变。1985年,三灶乡被南汇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文明卫生乡镇。90年代以来,三灶镇加大公共卫生工作力度,各村单位落实卫生工作责任制,农村还开展创建文明卫生村活动。使农村文明卫生程度不断提高,2001年,根据上海市、南汇区的统一部署,实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置,全镇建造垃圾库房69座,购置人力车77辆,运输车2辆,拖拉机2台,垃圾桶6 288只(每户1只),总投资130万元;建立起一支由84人组成的保洁员队伍,每天上门到户收集生活垃圾,彻底改变三灶镇农村千百年来垃圾随便乱倒的状况。(二) 除四害1956年,中央颁布的《农业发展纲要》中号召全国各地要尽快消灭老鼠、苍蝇、蚊虫、麻雀。1958年,三灶地区建立除害灭病指挥部,先从除麻雀开始,各营设灭雀站、各连设立灭雀组,备置大量鞭炮、锣鼓、火抢、长竹竿等,全民参战,划片包干,按信号统一行动。经过几昼夜的轰赶围捕,消灭麻雀数以万计(大部份麻雀是飞久后摔下致死或被捉。90年代开始,麻雀被列入益鸟)。1960年春,又掀起灭鼠高潮。鼓励家家养猫,或置备捕鼠器,用下毒饵、灌水、堵洞等办法,全乡灭鼠5 000多只。继又结合大扫除,发动80多个生产队,出动6 277人次,整扫房舍,清除杂草垃圾,积肥2 129吨,挖蛹84.5公斤,消除越冬蚊蝇13万多只,使当地“四害”密度普遍下降,流行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每年春、秋两季分东、南、西、北、中5个点,每个点放置60只鼠夹捕捉,以此测定鼠密度,并培训投药人员,每户发药灭鼠,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三) 粪便管理在1960年春季爱国卫生运动中,三灶人民公社迁移河边粪坑,进行划块集中,并加盖1 600多只(占总坑数58%),新建43只,一起定期下药,逐渐消除蚊蝇的孳生。同时,生产队还落实管理人员,按规定搞好粪坑管理。三灶镇上由清洁所管理厕所。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中逐渐安装抽水马桶,建无害化粪池,粪坑逐渐被陶汰。至90年代末,家家都使用抽水马桶。(四) 饮用水卫生三灶地区河港虽多,但解放前大都多年未疏浚,河床浅、港面窄、流量弱,尤以三灶港市河更浅,加上居民往河坡乱倒垃圾,河内洗刷马桶、尿布,船舶来往频繁,水源污染严重。农村中虽水源较好,但多数宅河是死水一潭,也不清澈。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人民的饮用水卫生非常重视,在加强水源保护中,实行粪便管理,迁移河边粪坑,并予以加盖搭棚,防止河水污染。1965年,国家调拨大量砖头水泥,采取集体和个人分担经费的办法,帮助人民群众凿建水井。从原有9口至1975年增至449口,至1982年递至3 454口。此后,凡新建房屋者必自建1口井。在镇区和近郊的水井都由卫生员定期用漂白粉消毒。1980年,三灶人民公社为进一步改善集镇的饮用水条件,拨出28万元资金筹建自来水厂。于1982年7月开始向集镇居民供水,以后逐年扩展延伸。至90年代中期,全镇家家户户都饮用洁净的自来水。(五) 饮食食品卫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级卫生部门对饮食食品卫生一直抓得很紧,三灶镇(乡、公社)在南汇县卫生局领导下,对食堂、饭店、点心店、水果店、冷饮店等服务行业严格把关,店铺内外一切设备必须符合卫生要求。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体检和技能鉴定,并责成制订卫生服务公约和岗位责任制,才发营业许可证准予营业。对涉及千家万户、日常必需的供销合作社食品门市部的要求更严。蔬菜部在保鲜前提下,对腐烂变质或含有化学毒素的一律拒收不卖。肉品部和屠宰场,严格把住病猪关,对病猪坚决不予收购,使门市部保鲜保质供应,让顾客放心。卫生检疫部门组织卫生检验员深入基层作定期或突击抽查,对明知故犯者扣发奖金或处罚款。同时在上级统一安排下,张贴图片、漫画、标语等宣传卫生常识,使爱国卫生运动步步深入。饭前便后不洗手、瓜果不洗就吃、馊菜隔日饭不愿丢、随地吐痰、乱丢果壳杂物等坏习惯逐渐得到纠正,减少了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六) 劳动卫生及三废处理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起,由三灶卫生院组织力量,对高温操作的工人和饮食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幼托保姆、炊事员等每年进行体格检查,以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贯彻卫生为生产、生产讲卫生的精神,使之及早发现疾病,早给隔离治疗,以切断传染途径。三灶地区的工业污染在70、80年代,主要有南汇化工一厂(县属)、三灶日用化工厂、三海渗铝厂和腰路综合厂的毒气与污水,污染空气和水源。从90年代起,三灶日用化工厂(1993年)、三海渗铝厂先后关闭。南汇化工一厂因生产不景气近似停产,腰路综合厂盐酸、硝酸等三废产品的排放进行适当处置,工业污染问题基本解决。(七) 学校卫生、保健解放后,三灶地区各学校重视学生的卫生、保健工作。从60年代起,除休假日外,每晨和放学前例行10分钟的卫生活动,各班级分区包干、明确分工,轮流值勤,做到室内整洁无臭味,室外无杂草垃圾,每周六全校大扫除,由卫生指导老师会同各班学生干部进行全面检查评比,从不间断,使学校卫生工作保持经常化、制度化。历年来,被评为三灶地区的卫生先进单位。对同学们的保健工作,重点关心他(她)们的视力,除尽量绿化周围环境,使空气清新、光线充足外,每天上下午做课间眼保健操,每学期请卫生院医师来校对各班学生体检。并适时普遍注射各种预防针。使学生普遍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的良好习惯。二、& 疾病防治&&& 解放前,三灶地区一年四季疫疠不断,春夏季节的流脑,夏秋之交的霍乱、乙型脑炎、痢疾、伤寒、疟疾,秋冬季的白喉,冬春时的天花、麻疹等,数百年来一直肆虐百姓,不得根治,长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解放后,三灶地区疾病防疫小组认真贯彻“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四大方针,把爱国卫生、卫生防疫和血吸虫病防治三项工作结合起来,在上级防疫部门部署下及时进行计划免疫和普遍预防接种霍乱、牛痘、百白破等疫苗、口服脊髓糖丸等一系列防治措施,取得可喜成果。天花在50年代已消灭,白喉于1977年后已经绝迹,血吸虫病于1984年经上海市、南汇县验收考核,达到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其他流行性传染病,都得到有效的控制。1959年~1985年三灶乡(公社)预防接种情况表表22-4-5&&&&&&&&&&&&&&&&&&&& &&&&&&&&&&&&&&&&&&&& &&& 单位:人次&年份百日咳霍乱牛痘糖丸灰髓炎精白百白乙脑伤寒流脑麻疹破伤风卡介苗三联疫苗白破19591571&1061&4190&141&&&&&&&196011024&2037&&&9221&&1809528822161422&1961&&3146&33212875307355&&&134&&1962&109161395&80856860&&&&129&&1963&203972674562104495&&&&&&&&1964&2496412800224777963&&&&&&&&1971&13520714386862415116985&1881&&386&&1972&14018146694624109523274981&1624746&&&&1973&2336315145775640730721018&1947&&&&&1974&3112944554191008176812306&4474726&1557&&1975&2643243711707459746055&384348411311366&&1976&28020374150410838382883&20521051&&&&1977&303404502163104612692950&2345573&610&&1978&&&&&&&&&&&&&&1979&131201170&787&3850&&307&3368&&1980&1440844413961137&5103&&82&&&8311981&&&2800&9972405&&928&&&7131982&&&1995&&1579&&1119&&&9551983&&&129&15161536&1876679&1122&&1984&&&1492919&2936&1984813&1094&4491985&&&983952&1306&2044933&8851322952&三灶地区医疗卫生部门一方面积极预防接种,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各种流行性疾病。(一)“灭十病”&&& 解放前后,三灶地区危害较大的长期流行病首推血吸虫病(俗称肚饱病),还有钩虫病(黄胖病)、血丝虫病(大脚疯)、疟疾(岳子)、精神病(痴子)、性病(花柳病)、肺结核(痨病)、麻疯、砂眼、头癣、牙病等10多种。1960年,南汇县掀起“灭十病”高潮。当时,中共三灶人民公社委员会书记纪恩勋、公社社长唐继荣、爱国卫生领导小组陆亚安等会同三灶公社卫生院黄林森等多名医护工作人员,在上海医疗队和南汇县防治工作队的协助下,召集中共各大队支部委员会书记、妇女队长和保健员等100多人投入“灭十病”的战斗,采用三边(边查、边治、边动员)、三包(包队、包户、包人)的措施,挨村逐户化验大便4 155人,并进行抽验血液,检查粪坑等,发现血吸虫病7人、钩虫病101人、血丝虫病23人、麻疯病4人、精神病10人、癞痢头37人、砂眼1 085人、头癣37人,并及时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分期分批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成效。1977年白喉绝迹;1981年,血丝虫病基本消灭;1984年,消灭血吸虫病;随后脊髓灰质炎、流脑等传染病也基本消灭。随着防疫工作不断加强,预防接种普及推广,其他各种传染病都得到有效控制。(二)防治肺结核&& 解放前,患肺结核的病人因药价昂贵,无力就医,只得眼睁睁挺死。解放后,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治疗肺结核的工作逐步得到加强。1974年,南汇县全面开展肺结核病的防、查、治、管的工作。三灶公社在县结核病防治所的支持下,组织医务力量,深入各大队进行普查,发现阳性病人124人,接种结核素、卡介苗1557人。1975年,三灶卫生院配备了X光放射器,并设肺专科门诊,建立了肺结核病员档案卡,预约门诊,定期检查,结合家庭访问进行治疗,并逐年复查,接种预防针,1974~1979年共计种卡介苗6901人次,使肺结核发病率和死亡率逐趋下降。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灶地区患肺结核者已寥寥无几,偶有发现,也无“谈痨色变”之感。(三)防治霍乱自民国12年(1923年)以来,三灶地区连年遭受霍乱肆虐。民国20年(1931年),霍乱猖獗流行,单是钱家宅(今五星村4组)的5户、17人中就发病15人,惨死9人,全宅仅幸存8人;钱春荣一家5口,老夫妇和儿子钱炎楼夫妻俩两天内丧命,仅存孙儿阿毛1人;季关林夫妻俩也同一晚死亡,只留独子季兆生;黄根林新婚不久也为此疫所害,其妻迫于生计而只得改嫁。民国28年(1939年),三灶地区因霍乱死亡30多人。民国31年(1942年),倪家圈朱雪林家2天内丧命3人。&&& 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了抑制疫疠的泛滥,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深入持久地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自1962年~1980年,全公社打霍乱预防针250 627人次,有效地制止了霍乱病的发生和流行。三、& 妇幼保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始终关心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三灶人民公社成立后,由公社妇女联合会、大队妇女干部、生产队妇女队长组成三级保健。60年代初期,各大队卫生室指定1名“赤脚医生”负责妇幼保健工作,并形成南汇县、三灶(镇、乡、公社)、村(大队)妇幼保健网络。(一)妇女保健&&& 解放前后的老法接生受消毒和技术的限制,严重威胁着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1958年,南汇县卫生部门派助产士周慧君到三灶分院建立产科,并对李小妹等3名稳婆进行新法接生的培训。当时在三灶分院设置简易产床4张,开展住院接生,并逐渐推广至全公社。1963年,南汇县卫生部门又派来产科医生,充实卫生院妇产科的技术力量。1973年后,在各大队“赤脚医生”中进行新法接生的业务培训,实行月会制,集中给接生员讲课、汇报情况,交流经验,形成完整的群众性的妇产保健网,确保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在组织妇女劳动时,普遍实行“四期”保护制。即:月经期调干不调湿;怀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产假期农村社员休息1个月,企事业单位职工休息56天,独生子女产妇休息101天。卫生院对孕妇怀孕3月后实行产前检查,包括化验血、小便等,建立产妇联系卡,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宣传妇产保健知识,随后检查6次以上,产后再行三访。1960年12月开始,在上海市国际和平保健医院的帮助下,在全公社基层单位进行妇女病普查、普治,查出患妇女病的有338人,接受检查的有157人,检查率为46.4%,普查中发现患内溃疡28人、息肉2人、宫颈炎1人,脱垂Ⅰ度23人、Ⅱ度46人、Ⅲ度7人,共107人。自1962年~1966年,凡常住户口的女社员和不享受公费劳保的居民,治疗Ⅲ度子宫脱垂者可申请减免医药费。1978年开始,对妇女子宫脱垂、尿漏、会阴Ⅲ度撕裂者实行免费治疗。通过1961年、1971年、1981年3次的普查、普治、复查、复治,妇女的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90年代以来,继续对妇女进行定期健康体检。1990年,检查445人;1995年,检查507人;2000年,检查656人,(包括外来人员)。1952~1982年三灶公社妇保工作情况表表22-4-6年份助产士人数(人)接生员妇女病普查普治总数(人)培训数(人)应查数(人)实查数(人)患病(人)治疗(人)1952&11&&&&&1958&116&&&&196011412338157107451961153308299154901965254&&&&19711131232381 63590178419812121236421 385700585198221212&&&&&(二)儿童保健解放前,由于生育无限制,生得过早、过密、过多而导致婴儿先天不足,甚至夭折。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心儿童的健康。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6足岁以内的儿童作定期体检。70年代,对1周岁以内儿童作专门检查,给新生婴孩免费接种卡介苗。1981年,三灶公社卫生院建立儿保专科门诊,预约新生儿就诊,对4周岁以下的儿童进行以生长、发育、身长、体重为主要内容的健康体检,并以心、肺、肝、脾、骨骼的5项指标作出评定,发现异常,及时给予医疗。并辅导年青父母科学育儿知识和卫生等有关常识。1982年,对婴幼儿结合健康检查,开展健优美比赛,有323名儿童参加。在身长、体重、五官、牙齿、听视力、智力等方面进行测定,评出优胜者10人,其中有2名参加上海市健优美比赛。90年代后,婴幼儿的健康保健工作更趋规范化,建立预防接种记录卡片(健康档案),增加儿童体格检查的次数和项目。1周岁内进行6次,平均每2个月检查1次;1周岁~3周岁每半年1次;3周岁~6周岁每年1次,共检查13次。婴幼儿预防接种主要有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等。1周岁~5周岁的儿童,必须接种四苗:脊灰质炎、百白破、麻疹、乙脑疫苗,三灶镇(乡)接种率为100%。1990~2001年儿童接种情况表表22-4-7年份接种人数(人)年份接种人数(人)年份接种人数(人)1990213199413019981171991191199514319991101992197199613020001221993191199714220011412000年起,三灶镇实行儿童保健保偿制度。儿童保健保偿制度是签订合同书,从婴儿出生28天开始到6周岁,与南汇县免疫保偿办公室签订合同,乙方(婴儿方)缴纳儿童保健保偿费30元,甲方(区免疫保偿办公室)对乙方儿童建立接种卡、证、薄等资料,负责系统健康检查,按常规要求询问病史、测身高、体重、体格检查及指导和缺点矫治等,做好科学喂养和育儿知识宣传,对早产儿、体弱儿、低体重儿进行重点指导。凡属甲方原因,造成儿童发生传染病或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事故、及按甲方的指导仍发生中重度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重度营养不良、中重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等,由甲方按“赔偿金标准”给予乙方一次性经济赔偿。为确保儿童的健康和安全,使工农群众集中精力安心投入生产,从1955年开始,三灶地区在农活大忙季节办起临时托儿所。1960年秋,在大办幼托高潮中,在上海市卫生局和教育局幼托工作组的支援下,幼托工作趋向正规化。自1961年至1982年的20余年中,幼托机构由22个发展到127个,保育员由28人增为229人,入托儿童由237人骤增到1 469人。幼儿班在1960年8月附设于三灶中心校,入园儿童30人。随后全公社一度扩充到55个班,至1983年经调整后,有公办幼儿班7个,入园儿童242人;民办有12个班级,入园儿童349名。2001年,三灶镇有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各1所,入园儿童458人,幼儿教师23人。60年代~80年代初三灶人民公社幼托情况表表22-4-8年份机构数(个)学前儿童数(人)入托儿童数(人)入托率(%)保育员人数(人)培训人数(人)196122&237&28&196524&221&31281979128&1 168&224&19801461 6791 65398225&19811382 0292 029100193&19821272 0431 4697222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66年8月31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