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影,电影里一群女生用手创作音乐的乐团,后来那个乐团的旧人们一起如何加入国外交响乐团这个乐团唱歌

是一个.韩国电影.大概内容是一个喜欢音乐的女的嫁入豪门后久不生育.后来离婚专心办乐团.后来她前夫_百度知道
是一个.韩国电影.大概内容是一个喜欢音乐的女的嫁入豪门后久不生育.后来离婚专心办乐团.后来她前夫
另个男的来追她的故事.这个电影名字是什么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经验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有点像韩剧 我是传说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嫁入豪门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有一部外国电影,讲的是一群学生组乐团,唱歌呀哦滚之类的,其中还有个 坐着轮椅,求片名_百度知道
有一部外国电影,讲的是一群学生组乐团,唱歌呀哦滚之类的,其中还有个 坐着轮椅,求片名
提问者采纳
校园摇滚由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 Richard Linklater)执导,讲述的是一事无成的摇滚乐主唱和吉他手杜威·费恩把一群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们组建成一支摇滚
提问者评价
采纳率100%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外国电影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Glee有部美剧 符合你的描述。。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他为电影插上音乐的翅膀
他为电影插上音乐的翅膀
本文话题: &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若说电影《护士日记》,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一提起该片的插曲《小燕子》,那可是无人不知、遍地知音。这首歌在电影中由演员王丹凤演唱,半个世纪以来唱红了大江南北,而它的作曲者正是我的父亲——被称为“中国电影音乐一代宗师”的音乐家王云阶……一我的父亲王云阶,1911年出生在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他从小就受到民间艺术的熏陶。绚丽多彩的年画,春节时的“团圆饼”,谷雨时节人们戴在手脚上的绣花彩线,形态各异的风筝、剪纸,都给予他特殊的感受。农村里婚丧喜庆时的民间吹打,夏日的雷雨声,秋风里飘荡着的货郎鼓和叫卖声,瓜果丛里的虫鸣蝉叫,还有祖母做针线活时哼的小调……这一切都给了父亲极深的印象。胶东半岛是接触“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外国文化较早的地方,各种地方戏、文明戏(话剧)都吸引着他。还在孩提时代,父亲就在老家打麦场上看过电影,当时称“影戏”。尽管那时还是无声片,可那栩栩如生的画面在他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移居青岛后,父亲进人教会中学,参加了唱诗班,学会了弹钢琴,并能为合唱伴奏。同时,他的绘画成绩也非常优秀,油画常被校方选去陈列。他和同学还喜欢钻到桌子下面用被子遮起来用玩具电影放映机放小电影。父亲学习音乐,经历了坎坷的道路。我的祖父受旧思想的影响,认为“吹鼓手”是“下三滥”职业,不许父亲学音乐。父亲高中毕业后。祖父亲自送他到上海新华艺术大学报考西画系。祖父刚一离开上海,父亲就向教务主任潘伯英先生请求转入音乐系,并请求学校每学期单独将绘画系的分数单寄回家。在潘先生的帮助下,父亲一直将祖父蒙在鼓里。当祖父把父亲的油画送给一位西餐厅的老板,悬挂在餐厅里炫耀时,父亲正专心致志地置身于音乐的海洋之中。后来,父亲又转人人文艺术大学音乐系,同时考取国立音专钢琴选科。在国立音专时,他和丁善德等十几位同学的合影和音专的成绩单无意中被祖父发现了。一天晚上,正当父亲在国立音专礼堂后台准备上场演出钢琴独奏时,突然一个手拿船票的人走近他,说受祖父之托当晚要带他回青岛。父亲坚持把钢琴曲弹到最后,当时他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因为他割舍不下视为生命的音乐艺术。1931年,回到祖父身边的父亲又被送到北平学商业。他到了北平后仍瞒着祖父,向清华大学教授库普卡学钢琴,向陈德义教授学作曲。后来,经亲戚的介绍,父亲到曲阜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教书,因教《国际歌》并在巴黎公社纪念大会上指挥全校师生唱《国际歌》而被捕入狱。三年监禁后,祖父变卖家产,用钱打通各个关节,才以治病的名义把父亲“保释”出来。出狱后,父亲专攻作曲,发表了《紫竹调》等音乐作品,并翻译了《大音乐家的爱》等音乐著作。在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父亲几度失业,四处漂泊,虽然吃尽了苦头,却也涉历了祖国的大川名山,丰富了阅历。在路经四川广元时,夜不能寐,远处传来阵阵凄凉的叫卖声,父亲把它记了下来,后来用作《新闺怨》的贯串音乐主题。在青海的九个多月生活中,他深深为当地民歌所吸引,致力搜集,甚至坐在乞丐身旁记谱。后来,他还选取了其中二十九首,出版单行本《山丹花》,还写了钢琴与管弦乐《新疆民歌主题狂想曲》。抗战爆发后,父亲去了武汉,参加冼星海主持的星海歌咏团,后来到重庆,结识了新音乐运动的领导人李凌、舞蹈家吴晓邦、戴爱莲和画家吴作人等。这些人都给予父亲影响和帮助。这期间他发表的歌曲有《战地之春》、《我们是世界的主人》等,他还担任作曲和钢琴伴奏,与吴晓邦、戴爱莲、盛捷、安娥等合作举行了一次新舞蹈表演会,当时周恩来同志也亲临观赏。二1939年,父亲为西北影业公司贺孟斧拍摄的故事影片《风雪太行山》创作了主题歌。这也是父亲第一次为电影配乐。不久,他又为纪录片《华北是我们的》的电影配乐指挥录音。1946年,父亲母亲带着六岁的我来到上海。开始,父亲母亲没有固定工作,只好忍痛卖掉心爱的唱片和乐谱来贴补家用。后来父亲受聘为上海美专音乐系副教授,但微薄的薪金仅能维持起码的生活。一天晚上,父母亲带我到大世界附近的街头吃担担面,遇见了电影演员欧阳红缨和美术家秦威,他们和我父母在四川曾患难与共。经欧阳阿姨的介绍,我父亲当上了电影演员白杨的钢琴老师。当时白杨正准备主演电影《新闺怨》,影片中有一个需要白杨阿姨弹钢琴的镜头。通过白杨阿姨的引荐,父亲之后又担任了《新闺怨》的作曲。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音乐家的悲惨遭遇,因为父亲有着同样的生活,所以倾注在电影音乐中的感情格外真挚,受到导演史东山的好评,也受到当时昆仑影业公司艺委会的阳翰笙、郑君里、陈鲤庭、史东山、蔡楚生和沈浮的称赞。父亲也因此进入昆仑公司担任作曲组组长。从此,他结束了漂泊不定的生活,开始了电影作曲和专业音乐创作的生涯。《新闺怨》的作曲,使父亲长期蕴藏在心底的音乐创作热情像火山一样进发出来,他又一口气为《万家灯火》、《关不住的春光》、《希望在人间》、《丽人行》、《乌鸦与麻雀》、《三毛流浪记》、《表》、《母亲》等电影谱写了音乐。在我主演的《三毛流浪记》中,父亲不仅担任作曲、指挥,而且还登上了银幕,扮演为上官云珠母女伴奏的钢琴师的角色。那时父亲所向往的,正像他自己为《关不住的春光》写的插曲《青春的梦》中唱的那样——“我是天边的彩霞,把大地渲染的灿烂光华,我是路上的黄沙,默默地铺垫在人群的脚下;我是湖上的清风,抚慰着战士的心灵,我是枝头的夜莺,散布着歌声到黎明。”1949年7月,父亲出席在北平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周恩来总理在接见电影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讲的话:“今天见面,互道辛苦,以后再见,要问进步如何。”父亲就是以此为动力,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电影《团结起来到明天》、《翠岗红旗》(和黄贻钧合作)、《六号门》等作曲。在接到《六号门》作曲的任务后,父亲感到对影片所描写的码头工人的生活不熟悉,就到处打听哪儿的码头工人喊的号子有名。音乐家吕骥告诉他,大连港有位工人叫刘开忠,喊号子很有名。于是父亲就独自一人从北京经长春到大连,拜刘开忠为师,和码头工人交朋友。开始他请工人排好队唱号子,唱出来的号子没有味道,于是他索性就搬进工人的集体大宿舍,睡板床,每天跟着刘开忠上下班,一起吃咸菜、窝窝头、小米粥。那时正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隆冬时节,大连的码头更是寒风刺骨。他天天在码头上,扛不动重的就抬轻的,和工人们一起干活,仔细听干活时的号子声,晚上回到宿舍在一盏小灯旁记谱,构思着音乐旋律。两个月后,父亲把自己的一首号子唱给工人们听,唱完后工人们都笑了,说唱这号子只能抬七八十斤重的货,扛不了重活。于是他告别了大连港,直奔天津港口,又拜天津码头工为师,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半年过去了,创作的号子经工人们认可后,父亲才正式为电影作曲。在这半年中,父亲没有回过一次家,却接到了我母亲的三封信:第一封是写我的一个弟弟王春基出生了,第二封信写春基病危,第三封信是写春基已经夭折了。父亲把全部精力都扑到创作中,他把感情倾注于影片中一个个“孩子”——电影音乐作品……《六号门》后来荣获了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音乐也获得成功,父亲因此获得了一枚奖章。在大连、天津码头的那段生活体验也为他后来创作第一交响乐《建设祖国》积累了宝贵素材。1955年父亲辞去中央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委员、音乐处副处长的职务,回到上海搞创作,在上影厂任音乐创作室主任,并筹建全国第一个电影乐团——上海电影乐团,还担任了第一任团长。此后,他为上影厂许多电影作了曲,其中有《青春的园地》、《母亲》、《护士日记》、《林则徐》、《万紫千红总是春》、《黄浦江的故事》、《飞刀华》、《丰收之后》、《青山恋》、《不夜城》、《魔术师的奇遇》等。1 956年冬天到1957年春天之间,父亲接受了为电影《护士日记》作曲的任务,冒着风雪严寒去了包头市。当时,包头市钢铁联合企业刚刚兴建,满地用粉线标着规划中的各种建筑位置,美好理想的平面图正在转换为美丽的、立体的现实,灿烂的阳光照射着短短浮云,簇簇赤红屋顶的建筑和黄金细沙铺平的道路,依着日夜奔流的大清河,不远处有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大青山。新鲜的景象有力地吸引着父亲,使他像一个孩子般走进了幻想的童话世界。父亲从《歌词选集》里选用了王路写的《小燕子》:“小燕子,穿黑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根据对生活的感受,父亲认为“穿黑衣”的“黑”字没有能写出小燕子的光辉和喜人的特点,就改为“穿花衣”。意犹未尽,他又自己动手填写了一段歌词:“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这里。”这完全是父亲的心声的呼唤,在此基础上他借鉴在内蒙古学到的民歌曲调为《小燕子》谱了曲。那时我正在上海沪西中学读初中三年级,每天放学回来我总会到父亲的书房去。那首儿歌《小燕子》当时收录在上海音乐家协会编辑的《歌词选集》月刊中,我也曾在父亲的书房中看见过。父亲对人是非常尊重的,尽管他对《小燕子》第一段歌词进行了修改,将“穿黑衣”改为“穿花衣”,并且创作了第二段歌词,但他并没有以“改编”的名义,而是以合作的方式发表,并把王路的名字放在自己的前面。随着电影《护士日记》在全国上映,《小燕子》成了流行歌曲,特别是在儿童中广为流传。但正是这首广为儿童喜爱的《小燕子》,在“文化大革命”的那个年代,却被不公正地批判为“黄色歌曲”。1980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重新播放了《小燕子》,并配发了我父亲写的《小天使解放了小燕子》一文,为这首儿童歌曲了名誉,使它重见了光明。1992年,《小燕子》被评为“全国最受儿童喜爱的三十首歌曲”之一。电影《林则徐》的音乐是父亲在探索民族化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面一次成功的尝试。《人民日报》刊登了父亲的长篇论文《从电影(林则徐)淡电影音乐民族化问题》,给父亲的尝试予以充分的肯定。“文革”后,父亲又为《傲蕾·一兰》、《海之恋》、《七月流火》、《江水滔滔》和《阿Q正传》等影片作曲。在拍摄《江水滔滔》时,他和摄制组一起到镇江等地深入生活。一次车在急转弯时,后车厢栏杆松开了,父亲从飞驰的交通牌大卡车摔出车外,遍体鳞伤,左臂粉碎性骨折,他不仅没有一点埋怨,还连连说:“别怪司机。”创作《傲蕾·一兰》时,父亲已年近七十,还主动要求和摄制组一起到呼伦贝尔大草原、大小兴安岭以及爱辉等少数民族聚集区去深入生活。他说不深人生活是写不出好作品的。1981年父亲作为中国电影代表团成员出席了法国第三十五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由他作曲的《阿Q正传》成为我国第一部参加戛纳电影节的正式参赛影片,受到各国影人好评。三每当讲起父亲时,总要提到我的母亲李青蕙。他们年轻时是充满朝气、热爱生活、正直善良、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他们相识在冼星海合唱团,抗日救亡的共同目标使他们相爱,同台合演的话剧《菱姑》促使他们于日结为夫妻。从那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他们相伴在人生的旅途上,共同分担了生活的困苦,一起品味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我是家中的老二,家里还有一个博学多才的哥哥王肇基,,严肃稳重的三妹王梅立,憨厚耿直的四妹王瑞利,聪明灵活的五妹王颖俐,酷爱武术的弟弟王燕基和热情活泼、充满幻想的小妹王晓利。解放前,全家靠父亲和母亲在大学或音专教书所获得的微薄薪水维持生活,但父亲还常常资助进步学生,弄得家里常常揭不开锅。我的一个兄弟冬冬就是因为得肺炎无钱看病,在父亲怀抱里夭折的。虽然生活很苦,但母亲从来没有过怨言,总是用乐观的精神来支撑我们这个家。在那苦难的岁月里,我家唯一的财产就是书,每一次辗转搬家,母亲什么都肯丢,就是父亲的这些书一本也不能少。她深知,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下,父亲都能从书中获取灵感,创作出许多作品。母亲和父亲相处五十多年,一直都是这样:父亲从不发牢骚,从不埋怨,也从不背后议论人。他也不讲究吃喝不讲究穿着,母亲烧什么他就吃什么,而且总是夸奖烧得好;不论母亲给他做什么衣服他又总是讲合身。而母亲呢,无论父亲要买什么,她都说应该,父亲要买收音机、取暖器等等,她都讲需要。父亲不会算账,也从不算账,有时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变成”了书。母亲就是有钱时给父亲用,没钱时猪油加酱油拌饭吃,也总乐呵呵,心甘情愿。结婚前,她用外婆给她的唯一财产,一枚金戒指为父亲治了病。结婚后,她把唯一的一床棉被给住院的父亲盖,自己却裹着棉衣睡。我的母亲不仅是一位家庭妇女,而且在音乐事业中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她在1949年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1955年起调入上海电影译制厂搞音乐编辑工作,有时还帮助剪辑和记谱。几十年里,她参加完成了许多译制片,其中有《叶塞尼亚》、《冷酷的心》、《音乐之声》、《英俊少年》、《大篷车》、《出水芙蓉》、《女人比男人更凶残》、《佐罗》、《三剑客》等。四日,我正准备率中国印制电路行业协会代表团赴日本考察。此时,我父亲因第三次脑溢血住进华东医院。去还是不去日本,我的心里非常矛盾。结果经我母亲和兄弟姐妹商量,家里人一致让我顾全大局,按时率团出发。没想到,这一次和父亲的分离,竟成为我终身的遗憾。6月4日,父亲因抢救无效辞世。我在日本仰望西方祖国的星空,祝愿父亲一路平安……(本文作者为电影《三毛流浪记》三毛的扮演者,此文为纪念其父王云阶先生诞辰——100周年而作。) 延伸阅读:
上一篇:下一篇:  崔永元认为,应该精选出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勾勒出整个电影的情节,让观众在欣赏一部电影音乐的同时,能够完整回顾这部电影。最终,为了让观众产生更强烈的共鸣,崔永元决定亲自操刀剪辑。崔永元的大力支持与亲自参与,表达了他对朝鲜老电影、对于那个时代的一种虔诚与热忱。相信这种感情也会感染到场的每一位观众...[]
  “小小姑娘,清早起床,提着花篮上市场。走过大街,穿过小巷,卖花卖花声声唱……”还记得那个温柔清雅的声音吗?还记得那些曾把你感动得泪水涟涟的电影画面吗?《卖花姑娘》、《鲜花盛开的村庄》、《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无名英雄》等经典朝鲜老电影,将再次点燃一代人的回忆和激情——2009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电影乐团经典电影歌曲演唱会将于9月4日、5日在北京世纪剧院唱响...[]
 ·导演:崔昌斌
 崔昌斌毕业于平壤音乐学院,目前担任国立民族艺术团的导演。他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进行过巡演,并在全国艺术家大赛中获奖。1992年他开始指导舞台演出,曾执导过多部朝鲜电影代表作品,如《民族和命运》等。…
 新闻动态                       
·(08/31 09:09)
·(08/27 17:32)
·(08/25 08:46)
·(08/24 14:02)
·(08/24 08:48)
·(08/18 17:38)
·(08/18 09:16)
·(08/17 15:00)
·(08/17 09:52)
·(08/14 08:49)
·时 间:日-5日
·时 长:约100分钟
·地 点:北京世纪剧院
·票 价:180/280/380/580/880
·订 票:53970
·第一部:长征颂
·《一片丹心》
·《只要妈妈一笑》
·《想念您那温暖的怀抱》
·《护士的歌》
·《温室姑娘们的歌》
·《鲜花盛开的工作岗位》
·《忠诚之心》
·《好山水好风光》
·《故乡的骄傲》
·《将军的一家人》
·《英雄赞歌》
·第二部:红色经典
·《卖花姑娘》
·《花儿一样的精诚》
·《等姐姐独自站着》
·《我的灼热的爱保佑你》
·《就像下冷霜后掉花一样》
·《可怜的孩子们怎能活下去》
·《盛开革命的红花》
·《父亲的祝福》
·《火车司机的儿子》
·《摘苹果的时候》
·《祖国永远记的你们》
·《金正日将军之歌》
·《我的祖国》
女声民谣独唱:故事片:“金刚山姑娘”插曲
&&&& 作曲家黄石民为了收集创作素材来到金刚山,,结识了能歌善舞的农场放牧姑娘顺妮.。原来顺妮母女竟是作曲家在日伪时期失散多年的妻子和女儿,,这意外的相遇使得他们一家人幸福地团聚了。影片讲述作曲家与女儿骨内分离。
女声独唱:故事片:“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插曲
&&&& 影片通过一对姐妹在两种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命运,从而表达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影片通过交叉的叙事手段,交待了这对孪生姐妹不同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不同社会环境下孩子们的成长过程,这种表现手法反差强烈,发人深省。
女声五重唱:故事片:“空中舞台”插曲“
&&&&影片叙述的是两个单位对金珠姑娘的争夺,同时也有父母中对她工作去留的态度。简而言之,杂技团和金珠的父亲希望金珠去杂技团发挥她个人的专长,而温室大棚的班长大叔与金珠母亲则希望金珠继续在农场从事园艺工作。
女声独唱:“卖花姑娘”
&&&& 本片根据1930年在五家子创作和演出的革命作品《卖花姑娘》改编,是中国中老年观众十分熟悉的一部朝鲜电影。片中卖花姑娘一家人的命运始终牵动着人们的心,催人泪下的情节和动人的音乐旋律使它成为那时的经典。
故事片:“无名英雄”插曲
&&&&讲述了在朝鲜战争期间,一群英勇的朝鲜特工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用自己的机智、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与美韩特工斗智斗勇,完成一个个艰难的任务。
男女二重唱:故事片:“鲜花盛开的村庄”插曲
&&&&描述了一位退伍军人回到家乡,当了村委会委员长,带领全体村民,通过艰苦奋斗的努力,终于将贫穷的小山村,建设成繁荣昌盛、鲜花盛开的美好村庄的故事。
男声独唱:
故事片:“永生的战士”插曲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朝鲜时期,朝鲜人民军战士石哲接受任务去某地重建抗日组织,后来被出卖,而刚恢复的组织也遭到敌人袭击。石哲为掩护受伤同志转移而不幸被捕,他面对着敌人严刑拷打和折磨,英勇不屈。
电影“摘苹果的时候”插曲
&&&& 多年前,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冒雨视察北青以后,立即召开北青扩大会议,亲自制定全国山区变成丰硕果园的方案。以贞玉为代表的石花农场的年轻姑娘们,敢于革命,勇于实践,试制成功苹果酱,取得了思想与生产双丰收。
怀旧 从朝鲜老电影歌曲开始
  “50后”“60后”们的集体记忆
   《卖花姑娘》《血海》《看不见的战线》《鲜花盛开的村庄》《南江村的妇女》《战友》《为了下一代》《永生的战士》《一个护士的故事》《无名英雄》《春香传》《激战前夕》……这样一提起来就心潮澎湃的名字实在太多太多了。30多年斗转星移,但他们,至今仍在深深地怀念那个年代。手抄歌本中,朝鲜电影插曲一定占重要篇幅。如果没有,恐怕就如同时下孩子们的MP3当中,没有周董的曲目一样让人笑话。
想看朝鲜电影其实是想听朝鲜的电影歌曲  
这代人是看着朝鲜电影、唱着朝鲜歌曲、做着朝鲜梦长大的。从懂得分辨曲调的时候起,朝鲜音乐那优美动听与起伏合辙的美妙声音就深嵌在他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了。那时,他们只能从朝鲜电影里或从收音机里搜寻着这不懂语言的歌声,每到放映朝鲜电影的时候是决不会放过的。看完电影,去书店里买回朝鲜歌本,学着试谱自己哼唱……  是不是只有在朝鲜餐馆才能再次亲耳听到那些怀念的旋律?  
四十多年过去了,那一代人只能在朝鲜饭馆里一个个靓丽的女孩子的声音中回顾过往,然而,她们青春的声却音总是缺了些时间的雕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创作家乐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