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武戏大全的演得好,多演些家庭戏

今年看的这些戏
今年下半年绍兴大剧院的戏少得极其可怜,因为主客观原因,我也看得更少,因此,今年看戏数量创历史新低(总共20场),看完以后写观后感的热情度,也创历史新低。
下面这些文字,篇幅长的是当时写的,篇幅不长但还有点条理的是从当时的微博里翻出来的,篇幅比较短的是现在凭着有限的记忆随便记录的。
年度最佳戏曲:梨园戏《高文举》
年度最佳戏剧:舞剧《沙湾往事》
年度最佳男演员:林苍晓(梨园戏)
年度最佳女演员:吴艺华(梨园戏)
年度最不喜欢男演员:陈明矿(淮剧)
年度最不喜欢女演员:刘京(京剧)
元宵泉州梨园戏
泉州三天,上午中午逛达,下午晚上看戏,三天看六场,累,但也很爽,排名如下:高文举、苏秦、蔡伯喈、陈三五娘、折子戏、胭脂记。
梨园戏的精致细腻、人情味、幽默感,高妙的艺术性和感染力,都让人赞叹不已。啊哈,还有那种明勘世情却依旧天真的情怀。嗯,整体印象就是,标志性的艺术特征很鲜明,传统坚持得很好;表演精致细腻,细节生动传神;很有幽默感,接地气,有时又一派天真;闺怨太闷,有些地方磨叽,感情戏有触动,但称不上很感动;高文举真啊真啊真赞,苏秦把我笑出了眼泪,吴艺华演得真好,林苍晓好帅,有种纯真的萌…
:和昆曲一样,有一种氤氲的气氛,有一种“场”,有时候会有种迷离感。看戏时感觉比较旁观欣赏,谈不上特投入和直击内心。剧种特色,没武戏,不完美。当然,可能是我逛得太狠,看戏时比较累,所以不够投入,汗。不知为何,看完后尤其想念家想念越剧,我还是喜欢那种能让人贴心贴肺全情投入的。
嗯,泉州极赞!逛了两个大半天,走了开元寺、玄妙观、天后宫、清净寺、关帝庙、府文庙、黄帝庙、洛阳桥,还有蔡清故居李贽故居苏氏故居状元井啊之类的……府文庙大殿在修,只在外边看了看。如果下次还有机会,想去看看清源山、蟳埔,以及各个博物馆。
2月28日绍百《杭兰英》
这个非常有“政治戏、宣传戏”之嫌的剧目,却比我想象中好上不少!究其原因,我想是编导演尽可能注意到了少刻意过分拔高,努力轻松活泼,顾及到了乡土气息。前几场一般,还是有点可敬而不可爱,高大上了点,现代戏煽情起来比较生硬,情节不够饱满,矛盾冲突也不够。
《杭兰英》最精彩的是夫妻情一场,高潮迭起很抓人,姚百青极出彩,活络生动,令人发噱,那个“祝我生日快乐”,笑死!绍兴大班怒赞,听着好爽!非此不能镇住阿素的金嗓子,再掀高潮也!阿素真能唱啊,那甜脆明亮的好嗓子,高潮那段很好听,感动到了我,演的也朴实亲切又不造作!啊女记者阿花好帅好帅好帅!
编导演也是花了心血。认女场的美丽作为当年当事人如今旁观者的“今昔穿越”,老太太那场的两个演员演出同一角色的不同状态,还有尾场所有演员台上团聚谢幕,都蛮有意思的。那个乡村联欢的名家联唱,再度笑死,这也算解构吧?这个戏,还是在有意义之余,努力追求有意思,好多地方,处理得蛮俏皮的!
花絮一下,保洁员大姐如果让飞姐演就太赞了啊啊啊,比董鉴鸿像!姚百青做寿最后那一大排蛋糕有点多余。最后素姚花三人转圈谢幕是个啥情况?阿花你别在人两口子边上裹乱,汗!啊重申阿花太帅太帅了,记者范儿真飒,就是应该唱个旦角流派吧,反串就反串到底嘛!
注:下半年又在大剧院看了一次,再不复当时的激动了,这个戏,只合看一遍吧。
3月26日舞剧《沙湾往事》
已有专文叙过。
3月28日话剧《蒋公的面子》
带着白菜去看的,不过他觉得话剧好闷,还是戏曲好看。
大赞台词,台词撑起全剧的典范!嗯,尤爱其中那段昆曲,直切主题,余韵悠长,令人扼腕。
4月21日汉剧王荔评梅大戏《宇宙锋》
此次梅花奖评选绍兴片区演出以来,这是我看的第一场。
末一场半的非常精彩和前几场的非常平庸形成了鲜明对比,末一场半堪为京剧之祖的唱演和前几场非常歌味的唱腔形成了鲜明对比,我非常有理由相信,前几场是新编无疑。看了下,编剧是郑怀兴先生,我很尊敬这位老编剧,但前几场确实写得挺随便,甚至有些地方显得潦草。
全场最赞的是乳娘,我将其喻为扫地僧,四两拨千金,从容淡定而味道十足,冷幽默时令人忍俊不禁,她没在台上的末场金殿装疯,就比她在台上的前一场相府装疯,其精彩程度直线下降三级!
其他么,秦二世很不错,演来有老派风;匡大人嗓子亮,扮相也好;赵高不过不失。至于小匡,扮相似乎可以再找找,身段不行,扛肩膀,唱得也比较生硬。
至于主角王荔,观之有几分似魏春荣,有一种丰润娇憨之美,金嗓子圆润明亮,装疯时演得很见筋骨劲道,脚上功夫非常漂亮,圆场稳而圆,疾时迅捷如风,小碎步波澜不惊。但她有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口齿不清,不看字幕完全听不清唱啥!
末了我要说,上次飞姐搬演这个戏还把剧本和二度搞成这样,真是殊为不智,而且,居然还和王荔同以此剧目竞争白玉兰……虽然,最后俩人似乎都是提名奖,但单以这剧目而言,唉唉唉,叹气叹气,严重叹气。
​4月22日陈明矿争梅淮剧《小镇》:演员的气质
我对江苏省淮完全不熟,只在童年时看过淮剧电视剧《太阳花》,N年前又看了陈澄、陈明矿淮剧舞台剧《太阳花》的视频,很喜欢那个戏的悲壮凛然气质,喜欢老淮调那种质朴苦情催人泪下的力量。当然了,也对方大姑和她的汉奸儿子很有印象。
说以上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觉得下文偏颇甚至刻薄,有怪勿怪,因为不熟,因为完全出自本次看戏最直接的观感。
淮剧《小镇》的剧本和二度都很干净,剧场效果不错,又没有过度的拔高,这在现代戏里殊为难得。这个戏整体上还是个正剧,我觉得似乎可以更往喜剧和解构那边靠一点。因为一来故事有些不尽合理或荒诞之处,比如这个在道德标尺上抬得极高的小镇,闲得没事的镇长和他不计后果的宣传方式,乱糟糟的寻人过程,以及四十年前那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二来在表演上,把主角、把小镇上的许多人放到火上烤的这种错中错乱中乱过程,可能更为适合做成一个喜剧(后来,有朋友和我说这明显是马克吐温《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的故事框架,哎呀,果然,果然!)&。
而我想说的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男主陈明矿先生。我得特别正襟危坐地开宗名义地说,我真心不喜欢这位演员,虽然,他嗓子很不错,扮相也很不错。啊,我一直还挺待见他夫人陈澄的唱演的!
陈明矿先生,挑了一个最不符合他气质的角色,一个善良了一辈子、助人为乐了一辈子的人民教师。好,如果觉得气质这个词太虚,那么还可以加上两个字:表演。
第一次让我感到不舒服的,是在镇长说要找救人者时,陈先生一段唱,表达了救人不图回报的中心思想,但我想到了四个字:道貌岸然。后面就越发了,眼神闪烁,不时飞速地一瞟,偶尔似笑非笑地嘴角略抽,身段苟苟缩缩,手脚往哪儿放都不舒服,该正的不正,整体特别虚、阴,但又不觉得狠,反而显得挺无用,怎么看怎么的难受,通俗地说,不像好人……
当然了,故事中段这个人物在夹缝中挣扎纠结时,上述状态还是部分的符合的,但到后面高潮的懊悔反思觉醒坦承,表情动作仍然不时露出这种委缩虚弱之态,实在每每让人出戏,甚至,忍不住摇头、发笑。至于唱呢,嗓子虽好,但字词、段落间的轻重、缓急、顿挫和爆发,比较不够。当然,老淮调本身的冲击力和震撼力,还是勿庸置疑的。
看完戏出来,看见一个朋友,聊了两句,他表示挺喜欢这个戏,以及,挺不喜欢这个演员。我和朋友说我看过他的《太阳花》,并介绍了一下他在其中的角色,朋友眼神一亮:啊这个合适!
有些东西好改,这气质,可能真心不易改吧?虽然,我才看过他两出戏,可能感受得、写得很不全面,阿米豆腐!
4月24日杨霞云争梅婺剧《白蛇传》、《穆桂英》选场
把剧院顶都要掀掉的热烈!叹为观止的技艺!杨霞云当之无愧!
特别需要点名表扬的是浙婺的龙套们,那样精湛的技艺,那样精妙的配合,每个人都是这台精密大戏上严丝合缝的一个零件,不冒不失,一气呵成。
特别需要点名批评的还是《白蛇传》的舞台气质,服装和表演上都有着一种轻而薄、快而浮、不重气韵的感觉。
4月25日刘京争梅京剧《庄妃》
我从未见过这么难看的京剧。
剧本非常一般,话剧得要命,全是全是台词啊,一口一个爱啊爱的,剧情平铺直叙,完全没有张力!舞台很干巴,又不是传统戏的干净隽永,也不见新编戏的华丽繁复,只能说,干巴。服装呢,皇太极刚死,孝庄就穿的粉红粉黄的!演员嗓子不够圆润甜脆,演的也完全没气度,走路老一扭一扭的!
5月9日杭越《红楼梦》
郑国凤、李敏。没啥印象了,就觉得,唱得挺好。
越剧明星版《女驸马》&
阿花真是帅啊,那种特别忠直的可靠的帅!虽然戏服宽大,显得人胖。
李敏的气质演技还是偏弱,望天。
嵊越《龙凤锁》&
嵊越的整体水准,在严重地下降。吴琼小姑娘,再不复当年的惊艳。
上越《双飞翼》&
因为大院腿不好,所以她和王志萍最后一场才出来。
我只记得前面看得无比无聊,然后问心一个劲儿跟我说:你相信我,这不是真正的鸡翅膀……
但是我已经不相信了,哼。
上越《盘夫索夫》&
非常非常好看,老戏的魅力呀!王志萍这个戏,演得比其他几个嫡传的金派传人都对路,都有味儿。
7月7日杭越《西厢记》&
有人是来看谢群英的,有人是来看郑国凤的,我说,我是来看老夫人的。果然,石惠兰的老夫人挺正。
至于红娘竺欢欢同学,灵动是蛮灵动的,就是,这个丫头有点野,嗯,其实乡野的那种清纯自然也挺可爱,但是,和相府丫头的身份,还是有点偏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大梁看过的电影/家庭(19)
按时间排序··
看过的标签
······
按标签量排序·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您(@)目前可用积分:243378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转帖]秦绿枝 《看戏就是看演员&
588 次点击
14:59:35 发布在
&&&&上海戏剧学院宋光祖教授主编的《折子戏赏析》出版,承他赠送一册,我虽未从头至尾把书看完,但也看了好些我有点熟悉的篇章,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现在,也是谈折子戏的新著《名伶名剧赏析》即将付印,宋先生要我也写点什么。当时不经深思便糊里糊涂地答应了,但拿起笔来,又觉力重千钧,颇费踌躇。我对戏曲其实谈不上有什么研究,只勉强够得上“戏迷”的资格,而且从小就受到“戏”的熏染,那就从我小时候说起吧。&&&&很小就看了不少久闻其名的“京朝大角”&&&&我出身于一个小职员的家庭,家境不富裕,“小日子”还是可以过得去的。我是独生子,父母管教很严,动不动就要挨打,但同时对我也很宠爱,读书之外,也注意培养我的正当爱好。我们家都爱看京剧,亲友中有位表哥会拉会唱,是位票友,每次到我家来都要教我哼上两句。于是家里就为我买了留声机,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等名家早年灌的唱片差不多都买了。我家以前住在镇江,父亲在南京一家盐号里当经理。每逢有名角到南京演出,总把我接了去,看上一两次。头一次看麒麟童(周信芳)、看言菊朋,都在南京。记得麒麟童那次演的是《苏秦六国封相》,前面几场都是不戴胡子的光下巴。唱些什么则一点没有印象。我家有他两张唱片,一张是《投军别窑》,一张是《路遥知马力》,那是他嗓子最为沙哑的时期。&&&&看言菊朋那次他演的是《四郎探母》。那时还没有发明“别”在衣领上的小话筒,我们坐在台下第七排,简直听不见他唱些什么。他穿的“行头”看上去也不大光鲜,看得我一点意兴也没有。倒是家里收藏的他两张唱片《贺后骂殿》与《法门寺》听起来有味道。后来听懂行的朋友说,这两张唱片是言菊朋在唱功上最能显示出他标榜“谭派正宗”的造诣,声腔字韵之考究,令后世即使不学言的人也敬佩不已。还有人说,言菊朋后来唱的《让徐州》等虽然很红,称为“言派”,却又显得有点“怪”了。&&&&1939年父亲进上海一家银行工作,不久母亲携我移家来沪,从此定居,从此有了更多看戏的机会。也可以自我吹嘘,我很小就看了不少久闻其名的“京朝大角”。譬如1941年日本人发动太平洋战争前一星期,名须生奚啸伯组班来沪,在八仙桥黄金大戏院(后改称大众剧场)演出。为壮声势,邀约了不少有相当号召力的名角同来,二牌花旦是侯玉兰,当年号称北京戏校“四块玉”的首席(另三块玉是李玉茹、李玉芝、白玉薇),后来嫁与李少春。最令人瞩目是老伶工程继先,他是叶盛兰、俞振飞的老师。他不天天演,但有几出戏必定要请他老人家登台,一是《群英会》,看看他演的周瑜是怎样为后辈示范的,二是《得意缘》中的卢昆杰(女主角狄云鸾的新婚夫婿),其他还演过什么不记得了,反正这两出戏我都看过。&&&&好看不好看只维系于演员表演才能的或高或低&&&&那时我还不懂戏,但演员在台上能不能激起观众热烈的反应我也有同感。比如铜锤花脸王泉奎(金少山的学生)只要一开口,台下必定有掌声,我也觉得他的唱听起来舒服,希望他多唱一点。还有一位小丑茹富惠,也很突出。他演《群英会》中的蒋干,《法门寺》中的贾桂,台上的风头几乎盖过了别的主角,而且一点不俗气。后来知道茹家是京剧世家,又是在“富连成”锤炼出来的,上了台出言吐语,举手投足,都有讲究。小丑可以现场“抓哏”,但要抓得恰到好处,不牵强附会,才显出其修养之不同一般。茹富惠在我的心目中正是具有这种水平的一位丑角演员。&&&&奚啸伯那时才由票友下海没有多少年。他那时的唱我认为能吸收谭余马言众家之长而无痕迹,听起来很大气。后来他自成一派了,我倒反而不很喜欢,因为过份的刻意求工,雕琢太明显,不自然了。&&&&当时除了黄金大戏院,还有天蟾舞台、中国大戏院(以前叫更新舞台),也常常请北京的名角来演出,父亲总是能满足我至少看一次的欲望,有时还不止一次。戏看多了,原有的心得体会渐渐地趋于成熟了,看戏其实就是看人。戏不过就是那几出戏,但什么人演的却大有不同。好看不好看只维系于演员表演才能的或高或低。有的戏甚至只看关键部分的那几句唱演员唱好了没有。有的老戏迷还这样说,看《四郎探母》只要老生那一句“叫小番”的“嘎调”唱上去了,今天这张戏票钱花得就不冤枉了。&&&&我于1949年7月正式进入上海的新闻界,先跑了一年多的政法新闻,于1950年改跑文艺新闻,又以戏曲为重点。而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正是戏曲空前繁荣时期,我接触的不仅有京戏,还有别的地方戏曲,往往前台看戏,后台采访,亲聆了好多我素来仰慕的名家謦龀ち瞬簧俟赜谙非闹叮苍鼋宋叶韵非娜鲜叮械囊恍┬拍钤椒⒓岫耍褪侵髟紫非杼ǖ氖茄菰保芬彩且蛭菰钡谋硌萦刑厣诺靡粤鞔晌湫偷摹!豆箦砭啤肥怯朊防挤嫉拿址植豢摹!八男∶敝坏某掠懒嵫莩龃司缌碛幸还Γ詹患懊防挤几壑谒辗!段渌纱蚧肥歉墙刑斓木慕茏鳎笕耍òǜ墙刑斓乃镒樱┭荽耍甲裱咸穆纷樱诰衩婷采弦飞枚唷&&&&还可以举出好多好多的例子,想在后面再谈。总之,我要强调的一点是,欣赏折子戏,要看是什么人演的。这出戏某人唱出了名,观众看得眉飞色舞,如果换一个比较差劲的人虽然也是这么唱,便觉还缺少了点什么。再换一个人比前更差,久而久之,这出戏也会跟着湮没了。&&&&一出戏所以被某人唱红,自有好多因素如天赋,功力,客观的机遇等等,我又发现一点,演员的性格适合不适合演那一路戏也有关系。这里我想谈谈当年与盖叫天先生接触时暗暗在心里琢磨的一点感受。&&&&那是1952年至1953年,我曾撰写了一百篇《盖叫天演剧五十年》的长篇连载,先刊登于《亦报》,后发表于《新民晚报》(《亦报》停刊并入《新民晚报》)。当时竟是那么“胆大妄为”,不加考虑地就这么动起笔来了。一个有利条件是我家与盖老家同住在一条马路上。我家住兴安路西陲近雁荡路,盖老家住兴安路东首近嵩山路,是老式的石库门房子,后门在宝康里,大门面临兴安路。因为房子的天井小,施展不便,盖老每每于夜深人静时开了大门到马路上来练功。盖老那时对某某人写他的一本小册子感到不满,认为其中有许多不符合事实的地方。我跑去跟他一说,他看看我这个人不像个“滑头小伙子”,马上就答应了。我是现买现卖,去跟他谈一次,够写两三天。见报后,反映尚佳,自然也反映到盖老那里。因我的笔下充满了对盖老的崇敬之情,不敢稍有疏忽,这一点盖老还是比较满意的。&&&&&&&&&&每次我去盖老家,总在下午两三点钟的光景,盖老刚刚午睡醒来,从后房来到客堂。客堂里摆满了瓷瓶之类的古董,供着神佛,在大的八仙桌前面又摆着一张小方桌,好像当中是挖空了的,放了一只铜盆,常年烧着檀香。据说盖老就从冉冉上升的缭绕烟云中得到灵感,创造了好多灵活的身段。&&&&客堂正面墙壁上挂的那幅中堂上画的是什么我忘记了,但分挂在两旁的对联是很有名的,出于画家吴湖帆的手笔。上联是“英名盖代三岔口”,下联是“杰作惊天十字坡”。嵌有盖老的本名(张英杰)和艺名(叫天)以及他的两出拿手戏,即《三岔口》和《十字坡》(《武松打店》)。&&&&小方桌的前面分放两把椅子,主人坐一张,来客如只有一个,就坐对面那一张。我总是一个人只身前往,因而也总是能面对面地既听盖老唱戏,同时还能欣赏他的表情和手势。盖老真是健谈,不但谈他自己怎么演戏,也谈别人怎么演戏,而且除了谈武戏,还谈文戏,谈老生戏,花旦戏……好些见解着实让我感到闻所未闻。谈戏谈到有所触机,就转而谈戏与人生的关系,从人生又转谈到眼前的世道和以往的历程。盖老几十年在京剧圈子里跌打滚爬,饱尝人情冷暖的滋味,所得到结果是铸就他绝艺在身、孤傲不屈的独特风貌。&&&&所以,要问盖叫天演过的名剧哪一出最有代表性?我认为是《一箭仇》。盖老夫人就这样问我:“你说老爷子哪出戏最好?”不等我应声,她马上就说:“是《一箭仇》。”盖老教他大孙子张大根的开蒙戏也是《一箭仇》(张大根是张翼鹏的大儿子,早已改行成为国画家)。&&&&说某人演某戏演得特好,是与赋性情感经历有关?&&&&《一箭仇》又名《史文恭》,故事出于《水浒》。史文恭是曾头市地主武装的首席教练,本领高强,自幼曾与卢俊义、林冲一同拜在名师周侗门下。周侗教的最后一个学生就是岳飞。梁山英雄觊觎曾家庄的财富已久,头一次由晁盖领兵去攻打,晁盖被史文恭一箭射中额头,回去不治而亡。梁山蓄意报仇,先用计收复了富豪卢俊义,由他与林冲先去拜访史文恭,劝他投降,被史文恭严词拒绝。双方开战,史文恭夜袭不成,中了埋伏,在水上被擒,曾头市亦随之瓦解。&&&&曾有人认为,史文恭因与梁山好汉对敌,就是“坏人”。这是一种传统的习惯性的凡强盗造反即人民起义的看法,现在可以改变一下了。史文恭特有一种不屑与梁山为伍的傲气,你越是想以势压人,我越是不服帖。在舞台上演史文恭,最关键的便是要表现出他的傲气,盖叫天本人恰恰就有天生的傲骨,演史文恭真是对路了。厉慧良演史文恭也吸收了盖叫天的戏路,身段招式,繁复多变,观众为之眼花缭乱,叫好不已。惜傲气不够自然,终逊盖老一筹。&&&&是不是也可以由此推而广之,说某人演某戏演得特好,是与他或她的赋性情感经历有关?我想,即使不能说得这样绝对,但也不无道理。曾经在电视里看过谭正岩演《空城计》,他是谭家第七代传人,《空城计》又是谭派正宗的传统戏,家学渊源,他理应演得出色当行。但我却看得相当泄气。不是说谭正岩演得不努力,而是这位娇生惯养的小少爷实在理解不了诸葛亮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怎么唱也唱不出那种兵临城下心急如焚表面上却要装得若无其事的意味来。据说李少春年轻时在余叔岩门下学戏,有次露出想要学《洪羊洞》的意思,余叔岩说,戏可以教你,但你要演的话最好等脸上有了皱纹之后,意思是到了那时,你才能体会到杨延昭衰病在身的感觉。传说晚年谭鑫培已经染病,但军阀陆荣廷硬逼着他唱堂会,谭鑫培不得已唱了《洪羊洞》,这也是他的绝唱,不久他就去世了。&&&&近年先后又在电视里看了青年女老生王瑜演的《打棍出箱》和《桑园寄子》。我个人的意见,《打棍出箱》(又名《琼林宴》)差强人意,《桑园寄子》则不敢恭维。原因也在于这位女青年是在太平日子里长大的,那种兵荒马乱家人离散的情景她茫然无知也是情有可原的,总要到了一定的年纪积累了一定的世故经验,即使不是亲身的经历,也会有由此及彼的感悟。&&&&所以我们现在谈折子戏,总要和演员的表演结合起来谈,才能发现戏的魅力。也不妨这么说,这出戏所以有魅力,其实是演员有魅力,因为戏的本身并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有的戏一点情节也没有,“戏”是全靠演员做出来的。比如《牡丹亭》中的“拾画?叫画”一折,柳梦梅在花园中拾到一幅画,而画上人物正是他梦中相遇的美人,引起他无限的遐思,便一个人痴痴地对着画倾诉了一番。有唱有做,特别是要表现出那种书呆子的一厢情愿的神态。这出戏谁演得最好呢?在我记忆中,北昆的白云生老先生在1954年参加华东戏曲会演时演过此戏,我是相当敬佩的。别人没有看过,不敢随便评定高低。&&&&有的折子戏因某人演出了名而相当走红,于是就认为这戏怎么怎么好,其实也不尽然。譬如《借东风》是马连良先生唱红了的,“学兵书习兵法”那一段由[二黄倒板]转[回龙]再转[二黄原板]的唱段可以说是风靡至今。细究起来,这折戏不过就是这么一段唱,不足以完全体现马先生的表演才能。马先生如果自己组班唱《群英会?借东风》,他在前面的戏里并不演孔明而演鲁肃。因为鲁肃的戏比孔明要多,他发挥的余地也多,直到演完周瑜打黄盖那一场,他才匆匆在后台换装成为孔明来唱《借东风》。观众先是看了马先生做,现在又听这一段唱便确实感到相当过瘾了。&&&&除了这段《借东风》,还有一段《甘露寺》中的[西皮原板]转[流水]的“劝千岁”,也是马连良先生的代表作,但我认为,真要领略马先生的功力,并不止是这两段唱。《甘露寺》是出群戏,有马先生参加演出,可以增加号召力。马连良演的乔玄,潇洒而悠闲,说明乔玄虽在东吴官居“首相”,其实是个挂名的闲职,地位高实权并不大,不过在吴国太面前为刘备说说好话把这桩婚事促成的作用还是有的。把握了这一点,乔玄这个人物也就活起来了。&&&&马先生自己认为的得意杰作是《打棍出箱》,他显示的是传承谭余两位前辈并结合他自己有所发挥的成就。他教学生往往也是先以这出戏来增强其不畏难的耐力。比如剧中书生范仲禹在妻子失散遍寻无着后急得几乎要发疯的那种茫然无主的眼神,马先生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学生“学到家”而不应马虎过关。&&&&马先生还有两出几乎纯粹是念白的戏也是为内行认可而外行不一定领情的。比如《十道本》,写唐高祖李渊误听谗言,疑心次子李世民(即后来的唐太宗)与自己的宠妃有染而下诏赐死,群臣保奏无效一个个灰心丧气,独有褚遂良不屈不挠,到唐高祖的病榻前连上十道奏本,也就是当场向唐高祖诉说历古以来昏君听信奸臣奸妃误杀忠良导致亡国的故事。唐高祖终于被褚遂良这种敢于直言的精神所感动,赦了李世民,还要他拜褚遂良为师。这场戏考验了演员的体力,场上不喝一口水(也许想办法到后台去喝一口)而要说上这么多的话,不口干舌燥才怪。据说马先生在家里的庭院中练习这段念白,翻来覆去,一遍又一遍,声音传到隔墙人家,那家有个女佣人天天听,居然也听会了。&&&&&&&&&&唱出了名或受观众欢迎的戏,不见得就是演员自以为最能尽现他艺术才情的作品&&&&马先生还有一出戏《淮河营》,十老之一的蒯彻冒死说服性情暴躁的刘邦之子刘苌,也是念白多而唱段少。我听张学津谈演此戏的体会:一场戏下来,嘴里头一点唾沫星子也没有了。&&&&这里又让我们领悟到这一点:唱出了名或受观众欢迎的戏,不见得就是演员自以为最能尽现他艺术才情的作品。盖叫天有一年演全本《林冲》,前面都是文戏,老实说,台下的观众几乎有点坐不住了,好不容易挨到林冲发配路过柴家庄,棒打教师爷的那一场,观众这才舒了一口气,终于看到盖叫天动武了。但盖叫天却坚持说他前面的文戏其实比武戏演得好,因为他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林冲从一个顺从的军官变成一个叛逆的好汉的经过。盖老的要点是不能演得太火,始终不能损害英雄的形象。&&&&一出折子戏和一台整本的戏究竟哪一种受群众欢迎?也很难说,要看演员怎么演,还要看整本戏是不是场场都有看头。名旦赵燕侠从前到上海,演《玉堂春》总是从“嫖院”起到“团圆”止,让你看了个够。据我的体会观众的精力其实有限,不一定场场都能提得起劲来。直到“会审”上场,全场观众精神都为之一振,这是全剧的精华,也是赵燕侠最能施展她连唱带做的功力的部分。唱则口齿清晰,做则眼到手到意到神到,台下的掌声,也在这一场达到了高潮。&&&&马派须生张学津曾对我说:“我父亲(张君秋)最叫座的戏是什么?是《起解?会审》。他自己组团时,如果碰到经济上周转不过来了,就演《起解?会审》,海报一贴出去,准满,连演出三天,团里的一切开销都解决了。”&&&&张君秋的《起解?会审》所以有如此号召力,无疑就是张先生实在唱得好。张先生的唱腔已经独标一帜地成为“张派”,后起的女旦演员纷起风从。张派的名剧如《状元媒》、《望江亭》、《诗文会》等时有露演。但我还是觉得张先生唱的老戏听起来更加过瘾,《起解?会审》是最令人折服的。花腔太多并不等于唱得就有新意,听上去还是原来的梅派唱腔,却增添了一种摇曳生姿的风韵,其实很难唱,所以一般的女花旦轻易都不敢动《起解?会审》,因为凭的是真功夫。演全本《玉堂春》不过是说了一个从头至尾的故事,而真正有声有色的章节就是《起解?会审》。演员如唱不好这两折,整本的《玉堂春》也别演了。&&&&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就是全本的《战宛城》。如参演的花脸、武生、花旦、武丑都是出色当行的名家,这戏演来就花团锦簇,十分好看,否则就一点劲道提不起来。《战宛城》讲的是曹操领兵攻打宛城,守将张绣听谋士贾诩的建议,不要硬顶,先行投降,再觊觎反攻。曹操不战而胜,志得意满,竟与张绣的婶母邹氏通奸,不想被张绣发觉,忍无可忍,便与贾诩定计,先搞掉了守卫在曹操身边的猛将典韦,然后夜袭曹营,曹操狼狈出逃,他的大儿子为掩护父亲,中箭而亡。最后在许褚等几位猛将力战之下,曹操得以脱围,却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这出戏的好看之处在于每个主要角色都有显露身手的场次。曹操的戏主要在第一场“马踏青苗”。曹营大军声势浩荡地已经来到离宛城不远的郊外,见田中的禾苗长势正旺,曹操便下令部队行进时要十分小心,谁要是践踏了一块禾苗定斩无赦。言犹在耳,不想他自己乘坐的马竟受惊窜到田里去糟蹋了一大片。曹操不能自食其言,便作势要拔剑自刎,诸将慌忙拦阻。最后决定宰了自己的马,割了自己的头发,算是为部下作出了言出必行的榜样。当年演此戏最有名的是郝寿臣与侯喜瑞,我没有看过,但是看过景荣庆的,也很满意了。趟马的身段固然是精彩的,更精彩的是曹操那种权臣的气势,那种权变的神态,令人久久不忘。看这戏的时候,我还在想,如果舞台上布满了实景,比如东一簇西一簇地放些禾苗的样本之类,曹操还有趟马的余地吗?还有什么身段动作好做吗?&&&&张绣的戏在于要刻划出那种忍辱含垢的心态。当他领命要去校场布置军事演习,等待曹操检阅时,手中的那面“令旗”放在背后,摇晃不定,反映了他内心的愤恨不平。花旦邹氏的戏自然是寡居多年后的“思春”情态。武丑胡车是在盗戟时所显露的轻功。还有一个戏虽不多却很重要的人物是典韦。当年杨小楼情愿不演张绣而要演典韦,就是要在一招一式之间尽显典韦那种万夫莫敌的威风。后来的武生遵循杨小楼的路子要演就演典韦。看戏的人请注意两点,一是典韦的脸谱勾得如何?二是在张绣面前摆的功架如何?特别是眼神有没有藐视一切的样子。只要他在曹操的身边一站,就令人胆战心惊。如果能取得这种效果,典韦的戏就算演成功了。&&&&絮絮叨叨地说了这些,再回头一看,说的竟都是京剧。很抱歉,我看得最多的是京剧,我的戏剧观也是京剧养成的,而且说来说去,离不开演员的作用,这可能是一种年深日久的积习,改也难。&&&&要保存京剧完好的“遗产”面目,这里有着非常深厚的学问&&&&现在戏剧改革之风仍然动吹不已。不仅是地方戏,就是京剧,只要是新编的剧目,用的全是话剧那一套,演员在布景堆砌的空间内,在导演规定的范围内,可以施身手的余地受到限制。不要说是演员,连我们这些看惯了老戏的观众,也越看越别扭。其实你的布景制作得再豪华,灯光打得再奇幻,还能比得上电影电视中特技的运用?最近看到有位台湾导演竭力主张让讲故事情节回到舞台。这话初听很费解,但也不难解。就是将来看京剧,要看编剧的技巧,导演的手法,以及与之相呼应的舞台装置等,演员的唱做念打降于次要的地位。他的说法不知能激起多少人的响应,反正真要这么做的话,以后就再没有新的折子戏可供赏析了。&&&&京剧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这就是说,现在京剧受到重视的原因是拥有丰厚的遗产,适当地改革创新也是必要的,但要保存其完好的“遗产”面目,正像保存古代的文物和遗址一样,这里有着非常深厚的学问,非急功近利浮华奢侈之辈所能理解。《名伶名剧赏析》的编印也是想在这方面做一点挽救世道人心的工作。我对宋光祖教授等多位专家辛勤的劳作既敬佩又感激,止不住拉杂地写了以上的文字,虽不成体统却是真心实意的,有污清目,抱歉之至。&&&&摘自《名伶名剧赏析》 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本版块主题总数:3023141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1619 / 昨日发帖:31499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秦绿枝 《看戏就是看演员&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本相不接武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