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丽水园附近哪里有医院苦叶菜

庆元(浙江·丽水8)
庆元(浙江·丽水8)
庆元(浙江·丽水8)    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东、南、西三面与福建寿宁、政和、松溪三县交界,北与浙江省龙泉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接壤。南北长49千米,东西宽67千米,总面积1898平方千米。县政府驻地松源镇。
  庆元地形属浙西南中山区,有溪谷、盆地、丘陵、低山、中山等多种地貌。地势呈东北向南倾斜。东、北部为洞宫山脉所踞,多崇山峻岭,多深谷陡坡,海拔1500米以上山峰就有23座,主峰百山祖海拔1856.7米,为浙江省第二高峰,百山祖北麓斋郎村海拔1210米,是全县最高居民点,山间盆(谷)地相对高度海拔600米~800米。西南部和中部是仙霞岭—枫岭余脉,地势较东、北部平缓,谷地较宽,山间盆(谷)地相对高度海拔330~600米,新窑村海拔240米,是全县最低点。
  县境之内有大小溪流926条,较大的是松源溪(总长59千米,支流202条)、安溪(总长16千米,支流87条)、竹口溪(总长29千米,支流164条)、南阳溪(总长44千米,支流115条)、左溪(总长26千米,支流143条)、西溪(总长26千米,支流51条)、八炉溪(总长25千米,支流55条)。分布在东部地区的南阳溪、左溪向东流入欧江,西部地区的松源溪、安溪、竹口溪向西南流入闽江,东南部的西溪、八炉溪向东南注入福安江。有“水流两省达三江”之说。较大的人工湖泊(水库)有兰溪桥水库(水域面积70公顷)、马蹄岙水库(25公顷)、大岩坑水库(41公顷)、左溪水库(83公顷)。  全县土地面积189800公顷,其中林业用地公顷,占总面积的86.2%,农业耕地10760公顷,占5.7%,溪流水域2733.2公顷,占1.4%,房屋、道路及其他用地12640公顷,占6.7%。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拥有庆无林场、营林公司、产业公司等国有林场和一批乡(镇)、村集体林场;各地还营建菇木专用林基地、造纸专用林基地,竹笋、柑橘、锥栗、厚朴、山苍子等经济林基地。全县16万余公顷山林有森林蓄积量600多万立方米,立竹量4000多万株。森林覆盖面达82.4%,是浙江省8个林业重点县之一。初步探明地下矿藏有金、银、铅、锌、铜、石蜡石、大理石、石灰石、钾长石等。其中大理石、石灰石和铅锌矿已开采利用。有动物100多种,植物2000多种。珍稀动物有华南虎、短尾猴、猕猴、穿山甲、黑熊、金猫、云豹、金钱豹、大灵猫、獐鬣羚、黄腹角雉、鸳鸯、相思鸟、大鲵(娃娃鱼)等。珍稀植物有百山祖冷杉、钟萼木、香果树、福建柏、银杏、鹅掌楸、华东黄杉、长叶榧树、天竺桂、沉小樟、短萼黄连、八角连、天麻、油杉、银钟花、黄杉木兰、凹叶厚朴、天女花、花梨木、斗枫荷、南方铁杉等。珍贵菌类植物有香菇、木耳、牛肝蕈、灰树花蕈、竹荪、岩蕈、茯苓等。  庆元县山清水秀,环境优美,风光旖旎,气候宜人。2005年5月,在全国2348个县(市、区)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联评中被评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以高山动植物生态景观为特色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山祖,峭峻挺拔,气势雄伟;省级森林公园巾子峰,山高林密,祥云缭绕。神奇的东西龙井,崖峭谷幽,瀑高潭深;蟠龙戏珠的石龙山—球山(又称珠山),林木葱郁,亭阁掩映。还有生态公园、水上公园、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松源镇大济村、廊桥之乡举水月山村,都是庆元县旅游、观光、休闲的名胜地。    一、百山祖  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西南闽浙交界的庆元县境内,属洞宫山系,由福建武夷山向东北伸展而成,主峰百山祖海拔1856.7米,为浙江省第二高峰。这里群峦叠嶂,风光旖旎,林海氤氲,生机盎然,云蒸霞蔚,气象万千;这里是“动植物博物馆”和物种宝贵的“基因库”,有被世界物种委员会(SSC)公布为世界最濒危的12种植物之一第四纪冰川孑遗植物,世界公存三株的“百山祖冷杉”和世界10种最濒危动物之一华南虎;是“三江之源”,瓯江、闽江、福安江的发源地,溪涧纵横,瀑布悬泉,飞漱其间,是生态旅游观光和夏日避暑休闲的理想之地;人杰地灵,南宋时龙岩村吴三公发明了香菇人工栽培技术,被后人尊为“菇神”,孕育了灿烂的香菇文化;是革命红土地,1935年刘英、粟裕将军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指挥著名的“斋郎战斗”,为开辟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创造了条件,被粟裕将军称之为“关键性的一仗”而载入军史、党史史册。  登百山之祖,探三江之源,闻华南虎啸,赏绝世冷杉,访香菇之源,踏红色之旅。    1、百山祖冷杉   世界最濒危的植物之一——百山祖冷杉  百山祖冷杉球果   百山祖海拔1856.7米,为浙江省第二高峰。生物资源丰富,植被类型多样,地理环境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构成了百山祖独特的自然景观,盛夏无暑,莽林翠松,飞瀑碧潭,鸟语花香,环境幽雅。  景区分布森林景观等主要景点十余处,其腹地建有生态旅游中心茶木淤度假村。保存着大面积呈自然原生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大量的野生生物物种,其中“百山祖冷杉”被国际物种保护委员会列为世界最濒危的十二种植物之一,为百山祖所特有。百山祖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百山祖冷杉、莼菜、伯乐树(钟萼木)、南方红豆杉等。  2、云海  3、“斋郎战斗”纪念碑  二、古廊桥(另列专题)   中国桥梁已有数千年历史,古代劳动人民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创造了精湛的桥梁工艺.廊桥又称屋桥、风雨桥,是在桥面上盖建廊屋而形成的特殊桥梁,有木拱、平梁、石拱之分。而其中,木拱廊桥不仅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而且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类,如今在我国能保存下来的为数极少,已被人们称为活化石,只在浙、闽两省的丽水、温州、南平、宁德几个地市有发现。  地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丽水南部浙闽交界处的庆元县,境内溪流纵横,山高水急,历朝民众都致力于修桥筑路。由于古时庆元“深僻幽阻,舟车不通”,历史上兵戈较少,加上当地民众的悉心保护,如今境内仍完好地保留着90多座风格各异的古廊桥,是全国廊桥最多、最集中的县,素有“古廊桥天然博物馆”和“廊桥之都”的美称。其中木拱廊桥全国总数量仅有100余座,庆元就有20多座。经专家考证确认:庆元木拱桥不但具有全国数量最多、历史最悠久、历史沿革最具连贯性的特点,而且全国现存寿命最长、拱跨度最大、廊屋最长的木拱桥均在庆元境内,堪称当世一绝。座座廊桥如瑰宝镶嵌于群山之间,无声无息,如梦似幻。它们或凿石为梁,或叠木为拱,有的横跨悬崖峭壁之上,有的静卧小溪碧波之上,与周围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幅精美的画卷。  这些古桥较好地保存历史风貌,不但在研究我国桥梁史和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中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几乎每一座廊桥都有一个故事,都有一个传说,历史文化底蕴极为深厚。这些古廊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古典建筑艺术中的奇葩,无声绽放在庆元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三、中国香菇县  庆元是我国历史上菇民人数最多的县份。菇民信奉吴三公为菇神,吴三公于宋建炎四年(1130)三月十七日出生,因排行第三,后人尊称其为吴三公。在离县城20公里处有西洋殿——中国最大的菇神庙,由龙、庆、景三县菇民集资于光绪元年(1876)建成,专门祭祀吴三公。   庆元县龙岩村位于龙、庆、景三县相交处,可谓“鸡鸣三县”,与三县县城距离分别为60至70公里,正在江浙二省最高峰——凤阳山和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间。1993年11月,国际热带菇类学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张树庭先生来庆元参加香菇国际会议期间,曾为吴三公祠题词:“香菇之祖”。这个题词现以石碑置存于龙岩村的吴三公祠内。   龙岩——中华香菇文化第一村。小小山村,四周环以参天古树,潺潺流水自村中而过,景色秀丽,居民朴实好客。上百户人家95%以上姓吴、世代均以生产香菇为生。村口建有一座吴三公祠,祠边的香菇诗词碑廊,刻有历史上诸多学者、诗人、官员歌颂或记述香菇的石碑十余块;村中有一座香菇历史文物展示室,数百年来菇民之生活和生产工具,租山文契等陈列其中;山坡上还建有延续千年的砍花法菇寮。走进龙岩,仿佛进入菇的历史与菇的世界。   浙江庆元龙岩村——香菇之神吴三公的出生地,也是万千菇民公认的香菇发祥地。龙岩为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市)之交、高山环抱的一个山区小村,全村100余户,95%以上为吴姓,大多系吴三公之后裔。龙岩村历史上隶属变动较大,因其村坊正巧为龙、庆、景三县(市)之中心,又为菇民区这中心,其语音、言谈与三县(市)均有很大差异,而自成菇民语音体系。
由于菇民区自然条件险恶,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几百年来即广泛流传着“吴三公教人种蕈,刘国师施恩穷乡”的传说。所谓“辣椒当油炒,火笼当棉袄,火蔑当灯草,春三月断粮,夏三月借粮,秋三月缴租,冬三月上山(种香菇)”,就是这里人民历代生活的真实写照。直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数百年间,一到“枫树落叶,夫妻分别”时,形容枯槁,鹑衣百结,挑着黑锅和破棉絮,成群结队的菇民就开始离乡背井,长途跋涉,奔向闽、赣、皖等省深山密林之中,搭起茅草房,开始生产香菇。直到“枫树抽芽,丈夫回家”之时,他们又复为农民,年年如此,代代如此。     四、进士村(千年古村庆元大济)1、大济村自然景观及肇基始祖  “天马召峣佳气殊,象形宜人瑞灵图。腾骧欲骋追风足,蹀躞与同伏枥驹。云彩缤纷凝锦障,花光灿漫似流苏。道林过此应心尝,买隐何嫌山径纡。”此天马山诗,出于康熙三年庆元知事程维伊之手。  大济村位于天马山南麓,海拔390米,距城2~3公里。地势呈东南—西北走向,东南部为群峰所据,千米以上山峰有四座,西部为河谷盘地。济川溪发源于天马南麓,流经回龙山形成瀑布直泻济川溪。村位于济川溪中段(地方盘有谓落滩船之称),东南麓下滩溪发源,西南麓金溪发源。三溪不似川字同汇于松源河,故有济川之称。  吴氏五世肇基始祖吴崇煦公,最初开发下滩溪与济川溪交汇之冲积淤“小济”为村。继则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4)转向天马山南麓开发(即大济村)当时土名“椤垟源”(以盛产椤木命名)后经崇煦公改名“大济”,含子孙具有经邦济世之义。吴氏早于庆元未建制前193年开发大济村(庆元置县于南宋1197年),迄今已有千年历史。当今已是庆元县松源镇最大的行政村,10个村民小组(集体化属下的10个生产队)390户1384人,耕地面积1328亩(其中水田1263亩,旱地65亩)山林面积7006亩,用材林4503亩,集体所有林地2503亩。   2、人文精神  崇煦公在开发大济前夕,于宋真宗戊戌十六年(998)在竹坑庄(松源镇西门村竹坑)不惜重金建造一座“豹隐洞”书堂,聘请名师教授四子(吴榖,吴毂,吴彀,吴壳)应试制艺文章(详见吴畀《评事公纪略》),长子吴榖在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登甲子科进士,次子吴毂在景佑元年(1034)登甲戌科进士。十年内伯仲双双题名雁塔,赫然名震乡里,时称“一门双进士”。  从宋仁宗天圣二年至微宗宣和六年()的百年间,共中进士18人,又南宋7人,明1人,计26人(经查对《历代进士题名录》属24人,待查是否家谱有误)。在当时不到二华里方圆,不满三百人口,在肇基始祖四子,十六孙,36曾孙,60玄孙,繁衍中的230余年间(宋仁宗天佑二年(1024)到理宗宝佑四年(1256))蝉联进士24名占当时全县31名的77.4%,不能说不是奇迹。而且他们中:一门双进士、兄弟同榜、舅甥同登金榜、尚有四人同科等等,一时传为美谈,确乎是浙南边陲的一颗文化明珠,是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大望族。其文化能量向社会上层辐射,如吴桓于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登进士后,授奉仪郎,出任湖州长兴宰。他生一女三子,长女是抗金名将,高宗第一任宰相李纲之母,册封“卫国夫人”。长子吴彦申是北宋宰相李纲的母舅(舅甥二人均在政和二年(1112)年同登进士)末代名相文天祥是濠州派许国公吴渊的外甥和学生,与大济是至近宗亲,所以两名名相,李纲为母舅(吴桓长子吴彦申)作“墓志铭”,文天祥为吴氏撰“族谱序”,留下了珍贵文字。随着上层社会的影响,大济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因有梧桐树,召来金凤凰。宋时,著名理学家朱熹曾游学于此;明朝时,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曾到大济讲学,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游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遗墨;清康熙(9—11)年间,大名儒陆珑琪(又名陆子清)慕名来大济游学,在“日涉园”书院讲学三年(著入陆氏《南游记》),受他理学启发,清代造就了308名理学人才(名略)。在庆元县光绪年三年版《旧志》中记载着他与吴运光,吴王眷的文学佳谈。在吴氏宗谱中尚有陆珑琪为吴运光作的70寿辰文章。吴氏大理中宅词壁上手书了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四箴;民国时期,孔子南宗第七十四代奉祀官孔繁豪恭护孔子夫妇圣像,曾避隐于大济,死后葬在大济的仙宫山。  吴氏祖先非但在文学上像吴榖,吴毂,吴彦申,吴已巳,吴松龙等在著述上有很大的成就。像兄弟同科登进士的吴畀、吴翊在当时著名政治家王安石进行政治改革科举以时文诗赋取士,儒业榛芫的情况下独尊儒术,阐发经义,以捍儒宗自任。他们为官之后政治慈和,如吴畀在吏州任上,对那些剽窃村落而沦为匪者,宽容大度,以为所以行盗,乃饥寒所迫。除将为首者重械系狱外,其余一律免究,并晓谕富户,减价散谷,售予饥民。百姓深受感动,盗贼因而绝迹。吴翊在池州任通判时,亦多惠政,被耀升奉议郎,受群众爱戴。如吴枢以节概自许,使金不畏鼎镬;吴兢挺身贼营,不惧刀枪加劲;吴畀居边远下僚(定州教授)不受学士推荐;吴懿德知玉山靖海盗,罢息钱,身受冻馁……总之,他们为官都非常重气节、讲清廉。在强元统治89年间,大济人有“三不降”:“主降奴不降,老降少不降,男降女不降”誓不仕元的民族大节。迫于时势,大都隐于农桑商贾之中,或外迁新居。及明建制如久旱逢甘雨,报国人才再度崛起,如明刑部主政吴杰公;鸿胪寺序班吴儒公;琼州府通判吴俸公;陕西苑马寺监政吴伸公;广东黄岗县丞吴丽明公等都是名列史籍忠义人物。怀才不仕、治家有计。元明时期农业的发展,大济已是闻名遐尔的富豪村。到解放初期尚有仓间数十座,渔塘数十口。据《庆元县志》记载“24世顺一公有田租三万三千把(枋);28世温九公有田租八万八千把(枋)。”(注:木制度量容器每把(枋)18斤,老称为地方通用城枋,每十把租相当一亩田。)收租不忘“至德”精神,为富不淫其心,兹将主要德业略述于下:  减租扶贫,将通用城枋每把地租18斤削减为15斤,改城枋(把)为济枋(把),就此一项每年减轻农民田租侣26万余斤;倡建社义仓,抑制高利贷,始由各客户捐献储谷,每年夏荒放借缺粮农户。每百斤收利谷10斤,解决全乡七保一千多户农民困难,有力抑制高利贷剥削。此项义举至解放共积累稻谷20余万斤,统购统销时期终止,折价转为供销社经营;兴办教育,立书田,激励读书。宋有“豹隐洞”书屋,元有“学社”,明有吴俸公创建“文昌阁”文昌书院,清有吴天玉置“日涉园”书院等。道揆公首创“书田”物质奖励,各世祖因之。书田达200多亩,保证世代书香继世;乐善好施,道揆公尚义事迹。明通往政和县岭腰乡,尚属羊肠小道。道揆公独援筑路40里。嘉靖25年建成,奉部门变卖慈照、慈相、伏虎三寺田充费。道揆公交银400两,后田归三寺。万历元年舍田36亩入学,府道旌其义赠“尚义匾”。一有粮饥及时救济,济贫、建桥修路,口碑载道,入祀忠义(三寺僧每岁三元荐)《庆元县志》。文昌阁建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重修于康熙二年(1663),阁高三层,面积约三至四亩,毁于60年代。继千秋事业,永褒文风,更上一层楼。  值得一提的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纪晓岚(纪昀)亦赏识的周茂源,当地任处州知府之际,以公务所需经常莅临属县。在1657年夏末单骑来庆,时值酷暑,欲觅暑之所,得友人介绍而小憩大济“日涉园”。游罢名园,浓情未了夜阑披衣秉烛濡笔作记一篇刻画入微,生动传神的《日涉园记》一挥而就。与园主人吴王眷及其友人吴运光等就此结成了文字之交。之后他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在顺治18年(1661)之春,他将离任而重游庆元告别友人之际,两相依依不舍,在送行途中周知府作诗《辛丑春日俚言奉别吴上宾,吴天玉诸年翁並正》:“滩块不尽故人情……”《日涉园记》  再:在日本帝国主义步步内逼的1939年为了确保南孔家庙之瑰宝——孔子夫妇圣像的安全,国民政府内政部特令南孔七十四代奉祀官孔繁豪恭护圣像向浙南山区龙泉转移。1940年战争加剧,再度转移庆元,经孔繁豪了解大济后不想在庆元文庙设祭祀而选择大济村鸿胪坊“慎修堂”为祭祀官府4年之久,这亦显然是书香地带来的美事。如今奉祀官之墓葬于风光旖旎的仙宫山。  3、文化、文物遗产  由于有特殊的人文精神,进士村在历史各时期蒙圣恩封赠的牌坊有7座:即吴榖、吴毂的“双桂坊”;吴兢、吴逵的“桂香坊”;吴崇煦因子封赠的“大理坊”;吴深“宅相坊”;吴彦申“八行坊”;明,吴儒“鸿胪坊”;吴潭“名登天府坊”;明嘉靖13年,本府通判署庆元县事以乡多业儒“崇儒坊”;还有明万历奉旨为是监生吴化妻叶氏立“诏旌完节坊”;清雍正六年秋知县徐羲麟为生员吴晃妻会氏立“节孝坊”;清雍正六年秋知县徐羲麟奉旨为故生员叶良英妻望门守节吴淑英立“抱璞全贞坊”;明刑部主正“吴杰公故里”匾(悬于村门楼上);明万历神宗帝亲书赠吴儒“日近天颜”匾;明处州府赠吴道揆公“尚义匾”;明处州府赠吴俸公“别驾第”匾;知县李飞鲲升杭州知府亲书“挹清楼”匾等。但遗憾的是在千年风雨中湮没不少,更可叹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为拆毁如“名登天府”坊等。  (1)古民居  明代民居有聿新堂,怀德堂,世德堂,裕德堂,华萼堂,日近天颜,玉洁冰清,挹清楼等八幢;清代民居有达德堂,树德堂,庆德堂,寿德堂,修德堂,慎德堂,懿德堂,咸德堂,慎修堂,立德堂等10幢(千百年间经火灾的几幢均系宏伟之建筑)这些民居都有一个牌楼式的大门。分别有石砌大门、砖石混合砌大门,砖磨制后砌成等类型。  如:达德堂牌楼高5.2米,两侧采用4米高的一方形条石为石柱。并且每个大门保存有砖或石刻匾额,文字有延陵世泽、延陵旧家、恩迎北阙等。坐向大多巧妙利用南高北低的地形。一层坐南朝北,合理利用,二层却利用回廊转朝南,而且整套建筑是前院套后院,大院套小院。统分结合,相得益彰。大门以曲折见幽见奇。可见祖先之聪明才智。  像聿新堂这种官厅式的排局据说是经圣旨批准,并非私自设制。该屋相传为拥有八千八百亩田的富翁吴道揆公于明万历12年建造的。中堂有一块当年处州知府许国忠赠给时任广东瑗州(今海南琼州)通判吴俸(道揆公的仲子) “别驾第”古匾(本来还有一块“日近天颜)匾悬挂在迎旨门边的接旨厅上方,在文化大革命时已毁。接旨厅及本来巍峨的大门均已倒塌)整座房子由前后两组三合院组成。该屋更为传奇的是吴伸公为陕西苑马寺监正,辞官司归家后开地道有四。使聿新堂与庭园如环之宛转不绝。额其庭园曰学圃,“玄关”之牡丹,“玄圃”之竹径,“澄心亭”梅花、菡萏、挂屏紫荆,“四柏亭”之基石,“葆真堂”之红榴,“漱石楼”之夜月,“枕流牕”之山色,其幽艳香光清翠独绝,可与客人终日盤旋其间。  聿新堂后座马道边尚有一口井,深约二丈余。前座右边大厅中门壁旁开有一处收发公文的窗口,据说公文从这里可以直达京都圣上。这些与门口的“上马石”迎旨门街,以及门口的用鹅卵石砌成的钱形图案等证实了当时之富贵。  达德堂:达德堂系吴文奎建置于大清同治年间(1870年),堂内高悬“达德堂”三字匾额,“达德”之义,是要追求高尚的品行和德操,据大济吴氏宗谱上记载,修建这座达德堂的吴文奎是遗腹子,靠母亲张氏一手带大。虽家庭困窘,但为人宅心仁厚,秉性温良,经常周济邻里,颇有雅望,不负“达德”之名。堂内另有一匾称“名昭彤管”,是吴文奎为纪念母亲张氏所立,是对母亲品德的一种宣扬,也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整座民居精雕各种图案、花纹和文字,既有传统的建筑风格,又独具江南民居的特点。  聿新堂:聿新堂是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古民居,吴道揆于明万历初期(约年间)修建,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聿新堂门口有两块上马石,我们不难想象当年门庭若市,车水马龙的情景。正厅右旁厅厢房壁中有一窗口,据说是传送公文的地方,甚至可以把文书直呈皇上(宋代通判有这个特权)。聿新堂的主人吴道揆,生性豪爽,仁慈忠厚,义行乡里,为人称道。明朝通往政和县岭腰乡的道路,尚属羊肠小道,吴道揆独自出资筑路40里,于嘉靖二十五年建成,由于他热衷于修桥补路,扶弱济贫,终于积善成德,口碑载道。万历元年捐田36亩办学,府台道台为表彰他的义举,赠“尚义”匾(现存),吴道揆还首创“书田”物质奖励,世代相传,书田达200多亩,使得大济村书香永继,代有显人,其子吴儒、吴俸、吴伸皆是当时朝中重臣。堂内有“别驾第”的古匾一块,原在门口上方,是时任处州知府许国忠赠给广东瑷州通判吴俸(吴道揆之第三儿子)的。“别驾”官称始于两汉,为州府长官的从官,称别驾从事,七品官,宋后改称“通判”,故吴俸的府第被同僚称为“别驾第”。吴俸为官清正,爱民如子,任职期间,兴学校、改礼俗、铺道路、凿井泉,设市贸易,屯田积谷,民丰粮茂,百姓都得到中原文化的教育,深得百姓爱戴,立碑云“人道我公清似水,我道水清不如公”。后遭谗言,辞官回乡,当地百姓倾城相送,拉住车马苦苦挽留,并寄赠“国虑无双”匾额,遥表崇敬(《广东省通志》有传)。吴俸回乡后,主修宗谱,修建文昌阁、济川门,立傩会社田,鼎力家乡建设。     玉洁冰清堂:玉洁冰清是一座保存得较完好的明代古民居,建于正德(年),为吴道揆的父亲吴德琛所建。这座古民居最初的时候叫做泽德堂,那么,后来为什么要改称为“玉洁冰清堂”呢?这里边还有一段故事:当时,泽德堂归吴道揆的第四子吴化所有,吴化的妻子叶氏是个非常善良而且恪守妇道的人。吴化死后,叶氏便殉情身死。为了表彰她的贞烈,乡里人特把叶氏的事迹上报朝廷,朝廷封其为“旌表烈妇”。为此,泽德堂才改名为“玉洁冰清堂”。     慎修堂:慎修堂,国学生吴国均建置于清道光己酉(1894)年。今天,我们来参观慎修堂,不仅是因为慎修堂的建筑工艺,而且还因为它深厚的文化底蕴。1939年,日本帝国主义步步逼进,为了南孔家庙的瑰宝(孔子夫妇圣像)的安全,国民政府内政部特令南孔七十四代奉祀官孔繁豪恭护圣象向浙南方向转移。1940年,战争加剧,当孔繁豪了解到大济的文化底蕴之后,便选择了慎修堂作为避难之所。1943年,孔繁豪因病逝世,葬在了大济的仙宫山上。2002年4月,南孔第七十五代奉祀官衢州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孔祥楷前来寻根。左边四间房子,就是当年孔繁豪居住的地方,最里边这间是用来放置孔子夫妇圣象。据当地老人回忆,孔子夫妇雕像高约1尺,金黄色,用楷木雕刻,木像雕有“子贡雕刻”四个字,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孔子夫妇圣像都锁在橱柜当中,轻易不给人观看。只有一次例外,民国30年9月,庆元文庙举行“秋祭大典”,将孔子夫妇楷木雕像供奉于大成殿上,才让人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秋祭大典由孔繁豪先生亲自主祭,由于缺少祭器,一切礼仪从简。当时,城中稍有身份的人都参加了这场祭礼,典礼完毕后,大家随着孔子夫妇雕像沿城游行,观者如堵,盛极一时。  
  修德堂:修德堂,建置于清道光1849年间,系国学生吴国贤所建。修德堂门楼是大济古民居中保存得较为完好,而且较有特色的一座门楼,门楼为砖石混合型,有三重檐。门楼的砖雕极为精美,有两蝠两麒麟,有蝠临门、防火之喻。修德堂的总体格局为二进三开间,二重门,内有天井,有牌楼式大门、天窗和天井。修德堂正堂内部主要为木制结构,正前方挂有“修德堂”的牌匾,斗拱、雀替雕刻精美。据说,修德堂的大门一般只在婚丧时候打开,和风水之说有关。   (2)扑朔迷离的古地道  迄今已发现地道口七处,地道口网络在不同的古屋下或菜园边大致用青砖拱筑,洞高一般为1.9—2米,宽1.7—1.8米。用河卵石或条石铺底,两壁间设灯台。据考查是由不同的历史时期建筑的。故砖的类型,拱圈的规模大小有所不同。是在建房时一起建筑还是先建房子或先筑古地道也就不得而知了。至于地道为何用有说是因为宋时官居要职的吴氏人非常注重忠孝节义,有誓不降元的民族精神,为辞官司回乡躲避统治者的迫害而建筑;有说是因为当是有财富的人常常会遭到一些流寇地痞的不测侵袭,故而筑地道确保人身财产的有备无患。还有像聿新堂吴伸公为人正直因揭发当时的假太子案,辞官回乡一方面为避奸党的事后迫害,一方面为愉悦晚年而开地道与花园衔接。多种推测不一,但无论为了抗金活动还是躲避土匪、奸党均属隐情,没有留下足够的文字记载这是常理之所在的。《庆元县志》文艺:明万历县亟吴华《济川形胜》诗:……古洞深且幽……记载的即是大济古地道。这扑朔迷离的古地道令人遐思向往,亟待开发。  (3)古道:  迎旨门建吴伸官邸大门外,明万历神宗帝吴道揆公为朝散大夫而建。  金甃街直达庆元县城,青砖窄面,其图案或“人”字,或“钱”形,既美观又牢固,堪称一绝。  (4)古祠二座  大理吴氏中宅祠建于宋仁宗皇佑(1049)年,迄今已有953年历史。祠堂排局宏大,属孔庙式,正厅之外尚有两抚,东西厢各五间。面积近千平方米,祠堂排局宏大,属孔庙式,正厅之外尚有两抚,东西厢各五间。面积近千平方米,祠后有祖墓群,有半月池鱼塘,在3000平方米的围墙内有千年古樟古枫,堪称园林胜地,经全面修理,今有专人管理并春秋祭祀。大理吴分祠,又称岭根祠,建于明,因从落岭下村岭根迁回祖地因名。祠边原是“名登天府”坊,有古樟。祠宇宏伟。   大理吴氏宗祠:大理吴氏中宅祠堂,又名“务本堂”,始建于宋仁宗皇佑(1049)年,至今已有953年历史。“大理”二字来源于宋王朝嘉封吴毂公为大理评事,宋景祐元年(1034)赐封其父崇煦公为大理评事而得名。“中宅”二字来源于吴氏后代繁荣昌盛,兴旺发达,在重建宗祠时就地命名,以表尊敬祖辈。  大理吴氏中宅祠堂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周围有围墙,祠堂规模宏大,属孔庙式,整体布局呈长方形,面阔五开间,进深五柱带前后双步廊,系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两侧尽间(俗称马弄,面宽1.45米),正厅之外尚有两抚,东西厢房各五间。吴氏宗祠现有专人管理,并春秋祭祀。  务本堂,是专门用来供放祖先牌位和处理宗族事情的场所。左右壁上的四幅字出自清代康熙年间大名儒,当湖陆陇琪在大济日涉园讲学时所书。可惜因年久脱落,字迹已经模糊。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后人写上去的。在务本堂的后边,还有一座古墓群。古墓群占地有2000多平方米,由古墓群和半月池鱼塘组成。据说,这半月池是按民间“花开则落,月满则亏”的传统说法而开掘成半月形的,取“花尚开,月正圆”的意思,故而称半月池。   (5)古井  大济村内分布古井八口,最深最大的是“三万三”财主房下的大井深约12米。用河卵石砌成下大上小的1.5米口径的大井。其技术之精湛令人赞颂。今人为便利,全村均是饮用从天马山麓接来的山泉。  根据实地调查,大济村头井、陈宅井、聿新堂井、慎德堂井、资德堂井、华萼堂井、季家井、岭根井、挑水岭亭井,分布在古村落各个部位,不仅是民众主要生活用水之源,而且是古地道隐秘的出入口。随着世事变迁和人们生活改善,古井失去原有的使用价值,有若干井口已被人为封闭。  这口井是岭根井,深不见底,冷气飕飕,使人顿生凉意。  (6)古墓  肇基始祖吴崇煦公墓,位于村口“摇船出海”,面积3000平方米,有古樟。  (7)古桥  为纪念吴榖、吴毂“一门双进士”之殊荣始把建于北宋仁宗景佑年间()的一座“临清桥”改名重建成“双门桥”(宋仁宗皇佑1049年间)。此桥古色古香,画栋雕梁,木拱廊屋长11.5米、宽4.5米,两头出口如两扇门朝外洞天成牌坊式结构。檐牙高琢,左右对称,慰为壮观。  蒲田桥,桥底木拱、桥面石铺、工艺精细。  (8)扁鹊卢医庙  据《史记》记载:扁鹊原名秦越人,战国初期齐国人,又号卢医。他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的创始者。是一位民间杰出的医学家。当他行医到秦国,被秦太医李醯嫉妒派人杀害,这位岐黄臣星从此不幸殒落了,但他留给后人的医学经典《难经》是中国医学的珍贵文献,人民一直怀念他,称其为“福神”。  北宋初庆元小济村“扁鹊卢医庙”的建置。北宋仁帝关心民瘼,重视发展医学,对已死1500余年的扁鹊卢医,首次追功封他为“神应候”。这位民间医学鼻祖,从此才享有自己的爵位和祀庙。大济村吴氏始祖崇煦公,世代崇尚岐黄对医学视为是发族修德的重要文化。其长子天谷在仁宗时,官封“大理寺评事,改殿中丞大中大夫”。告老回乡后,便在吴氏旧居小济村福安桥东创建“扁鹊卢医庙”纪念这位中医祖师。小济这座千年历史文化的扁鹊卢医庙,直到解放后1951年,因祀田征收失管,后荒废被拆。  元初,大济村“扁鹊卢医庙”的兴建。元太祖崇尚医学,至元29年(1292)亲撰《神应候奠祭文》,同时晋封扁鹊卢医为“神应王”(据出《针灸大辞典》)。这时小济村民吴氏早已迁居大济(两地仅隔一公里)。为便奉祀,于元惠宗至元辛已(1341)年,在大济村大理山(吴谷墓地因名)西麓再建扁鹊卢医庙,迄今有660年的历史。这座古庙,千百年来,求医仰圣者络绎不绝,车水马龙香火十分旺盛。大济卢医庙的总体建筑布局呈长方形。自西至东依次分为四进,全从古庙建筑面积2300多平方米,是现存较为完整最在的古庙之一。  宏伟壮观的大庙其正厅神龛内,一乘神轿中端坐着手执古扇,儒风尔雅的“卢福神”。仅一神独主大庙,别无任何神位在全国神庙中是少见的。卢医香木像与常人等高,手足设计伸屈灵活,能站能坐,一如常人,以利更衣。如遇庙会台出游行,其依仗十分壮观。第三块执事牌上(1—2块为肃静、回避)以“儒范医宗”四字。一看便知圣医的历史地位。但对医游行,却不穿爵服,只穿青衣小帽,令人倍感敬仰。自日浙江省人民政府〔2000〕27号文件:将大济村列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后,近年来来全国各地慕名的游人香客沓至纷来,无不称赞大济“扁鹊卢医庙”是全国仅有保护最好的古庙之一。    大济村“扁鹊卢医庙”100张特殊处方的考究:卢医香案间配置有处方号签筒一个,内盛100支号码签,供求医者使用,先求得号码签后,再向总务处对号领取处方。据村中老人吴太森对这百张处方初次进行研究统计发现,其中:单方(一方一味药)的占42张;偶方(一方二味药)的占27张,复方(一方3—4味药)的占9张。以上共79张处方,仅用到中药58味,(果蔬约除外),用参、芪、归仅二张方用,每方平均不到一味药物,用药份量最多不超过三钱(10g)。其方义之简,有异于今日之方剂。另有13张处方,暂称“杂方”因主义取用按摩(推、拿、捶、搞等)或用矿泉,雪水浴药物,药店难以买到,必需自备的药物,例:梁尘、腊烛蕊、女宝(用经布)、动物内脏等。尚有九张处方全无药物,其中三张处方是指妇女有喜、原本无病、绝症无病。有六张无药处方实质即《史记》记载的“六不治”症:骄恣不论地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五、西洋殿   西洋殿又名“松源殿”、“吴判府殿”,座落于五大堡乡西洋村松源溪畔,系古代菇民为纪念香菇鼻祖吴三公而建的纪念性建筑。始建于宋咸淳元年(1265年),几经变迁,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庆元、龙泉、景宁三县菇民集资重建。1997年公布为浙江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庆元县县志·人物》记载:吴三公为庆元县百山祖乡龙岩村人,兄弟间排行第三而得名,他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发明了人工栽培香菇技术,明万历三年,与其父亲被宁神宗封为“判府相公”。关于吴三公的身世,现还有“祖家在龙岩,生长在西洋”之说。  西洋殿依山傍水,座北朝南,建筑平面呈纵长方形,进深32米,面阔19.4米,占地在952.35平方米。该殿为四合寺观式建筑,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照墙、山门、前厅、戏台、中台、正殿等,在正殿前分列左右厢房,厢房中心间为钟鼓楼,与正殿相对是倒座。正殿中底置吴三公像。殿外东侧有一古井,为“运木古井”,相传建庙用的木材以是从井里涌出,传说颇似杭州净慈寺的“运木古井”。  西洋殿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雕刻、泥塑、彩绘等传统工艺精湛,融工程与艺术于一体,在结构功能和装饰手法上有着浓厚的建筑风格,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历代菇民把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吴三公生日)和七月十六日至十九日定为龙、庆、景三县菇民朝拜祀奉“菇神”的进香期,每到此时,诸方山货、食品云集于此,百货摊位林立,成为远近物流中心,此外还举行戏剧会演,宣扬菇乡文化。近年来随着香菇文化的发展,各方人士慕名前来朝拜,现今的西洋殿已是“香菇之源”的象征,在庆元众多的人文景观中,独放异彩。  整个西洋殿建筑呈纵长方形,占地952.35平方米,分正殿、戏台、月台、中台、厢房等。其附属建筑,东侧为观音堂,西侧为庙祝社、库房等。西洋殿之建筑,虽为菇神庙,但其汇集了庆元菇乡千百年来建筑文化之精华。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十分壮观,具有特殊建筑风格。按庆元文物办公室吴其林先生描述,该殿分为八个部分:  (1)大门前照壁:塑砌和彩绘梅、兰、竹、菊四君子和有关八仙、飞凤、禽兽等吉祥图案装饰。  (2)石匾额:石大门上方悬砌阳刻“松源殿”三字石匾额,两侧砖雕泥塑龙腾凤舞等。  (3)倒座(戏房):装饰圆窗,其四周细雕蝙蝠、飞蝶和各种吉祥动物,下部束腰彩绘戏剧人物、花鸟山水图案。  (4)戏台:中顶饰藻井,彩绘双凤朝阳和飞天仕女,四周装饰波浪式卷棚,以利吸音和增强立体感,台前步柱有对联:“叙情由忠奸贤愚光前裕后,认关节喜怒哀乐鉴古观今”。  (5)中亭:比月台高出五级踏跺,顶部装饰藻井,彩绘戏剧人物、故事,衬托以山水花鸟图案。  (6)正殿:面宽五开间(明洪武35年禁制:“一品三品厅堂各七间……”明清以来一直沿袭这套封建典章制度,因为西洋殿是以吴三公为菇神,吴三公系平民出身,所以其正殿只许营造五开间,瓦桁不出际的硬山项殿堂),有前廊,属于抬梁、穿斗混合式彻上露明造结构,屋面为硬山顶。殿堂内各部梁、雀替、托座、丁头拱等件,均以因材进行精镂细刻深浅不一之卷草、梅花和各种图案,刀法明快,线条流畅。前廊顶部装饰波浪形卷棚,更增强殿堂宏大气势,有威严壮观惊人之感。正殿神龛中塑造吴三公神像,身骑黑虎,一手执金鞭,一手持法器,是一位降龙伏虎、镇妖驱邪、消灾灭祸、神通广大的英雄人物。其左边塑造招财进宝、降福保安的五显神菩萨,右边塑造明代国师刘基之像。吴三公的兄弟之神位亦於正殿之侧供奉。  (7)厢房(男女楼):为楼上厅二层楼建筑。其中心间设置钟、鼓楼,重檐攒尖顶,楼上厅前面设置垂莲柱,附设鹅颈椅廊凳,前檐外挑撑拱牛腿、挑枋、精心雕刻城阁,人物戏剧图案,形成一种承重和装饰双重作用的木结构。下层撑拱、牛腿、浮雕骑马武士,手持兵器,身穿铠甲,形象各异,耀武扬威,待命出征。并有庙规:“男左女右各居一楼看戏”。  (8)围墙瓦脊:该殿堂主体建筑,用泥墙与两侧附属建筑隔开,并以小青瓦有次序地随顺泥墙背起伏砌叠成青瓦龙,地方俗称“老虎栋”,人们不论远处或近地观赏,气势均十分壮美。     六、双苗尖仙岩景区  双苗尖风景区,位于庆元县东部洞宫山脉东南麓,与泰顺、景宁和福建省的寿宁、政和毗邻的江根乡境内,距县城90公里,主峰海拔1626米。在数十公里的缓坡上,那美丽的高山草甸、漫山遍野的红白杜鹃花、神秘的奇形怪石、清澈见底的山涧溪水,被原始丛林灌木湮没的石阶古道……使人目不暇接。流水叮咚、鸟鸣唧唧,不时有石蛙跃入水中,发出扑通响声,偶然黄麂从你眼前窜过,令你后退几步。这里春暖夏凉,自然风光气候,胜过空调,空气清新,野香扑鼻,是动植物的天堂,人们游览避暑的好地方。  驱车进入江根这古老的乡村,一条清溪南北伸展,宽阔整洁的水泥公路与溪相向相傍。溪中彩鲤成群,路上却见不着鸡鸭犬猪,一问老农,方知禽畜全都圈养。勤劳的男女村民,几乎全部上山下田做香菇种花菜。江根村原名江汉,是瓯江的发源地。江汉古居依水傍山,形似倚船。村头有金猴戏蛇,村尾千年古树林立,村中石井观音,村前有前山笔架,村后是虎头山峰和西室飞凤。还有大坳神窗,江汉华亭,福寿禅林,涧中石鲤,九曲水口,景色优美。有前后八景,以诗为证。高耸的古炮楼矗立在村头山脚,雄伟的石砌会堂盘座在回车场旁,与自然景色相映成趣,显得更加魅力。江根人热情好客,语言独特,不但能说普通话,还能说多种各地方言。如若你在农家住宿,虽然很少席梦思,可多是棕板床,被褥也洗得颇为清洁。说是清茶淡饭,遇上春天还能尝到仙岩小笋、野蕨、苦叶菜、山洋芋等山珍佳味,美不胜收,回味无穷。  从江根出发去双苗尖,沿着古道,自北向南进发。过了会龙亭,便是涧中石鲤。只见溪中一尾巨大的鲤鱼跃出水面,向上游飞去,水花溅了过路人一身。相传这尾鲤原住在山林岘龙井,它白天来江根游玩,夜晚回山林岘睡觉。一天晚上刚回到现在这个地方,忽然听说山林岘老窝已被一条恶龙侵占,一气之下就长住在这里,成了化石。  这条古驿道,从江根直通庆元县城。到1890年间,江根村吴日颂独缘重修从江根的枫香岭尾至青竹梅树的十字路间的石铺路。后来,竹坪、留香、木桥头各村与江根村做亲的人多了,来往的人多了,虽然江根去县城走古驿道比走竹坪过要近得多,但人们仍走远路。这条古驿道,除枫香岭有江根和山林岘两村行人多,经常修理外,其余路段由于行人少,逐年失修,几乎荒废。  枫香岭(原名枫香坑岭),顾名思义,路的两边各一行枫树,从岭尾到岭头,像夹道欢迎的仪仗队,整齐地肃立排侧,或鼓掌欢迎,或向您敬礼。从对面远处看,春夏像一条青龙;秋天红似火龙;寒冬是一条银龙。在岭中行走,无论哪个季节,都是在走枫树长廊。岭的两旁,全是悬崖峭壁,其间,有长着映山红,也有长着迎客松,山上还有绿竹弯腰向您垂拜。一条小坑紧挨岭边。坑内清水潺潺,枫树发出芳香。岭边草丛上彩蝶飞舞,林中画眉在婉转歌唱。尽管峻岭陡峭,走到岭头也全不觉得疲劳。  过了枫树坳,横路后山有座茶堂遗址。在1890年间,古驿道盛行时期,江根村老农吴日永带着儿子吴明洁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百多平方的茶堂(又名茶亭),为过往客人免费供应茶水,提供住宿、午餐。后来由于古道行人渐少,吴氏父子回到江根重操种田旧业,茶堂荒废,有待今后重建。  茶堂左下方,有一棵怪树,是棵柳杉。其脑直径近一米,离地八十公分处分成两株,各有直径三四十公分粗。分株长到一丈多高时,两株又合在一起,两株之间的空隙相距三四十公分宽,一个人侧着身子可通过。两株合起来处有四五十分公粗,这棵树非常旺盛,有人说它是“破镜重圆树”,也有人说它是“鸳鸯树”。  过了“鸳鸯树”,就是磨石坳。正坳是十字路,直走古驿道,右去磨石尖,左去双苗尖顶峰和飞机场草甸。这里盛产优质磨刀石,因而命名磨石坳。这种磨刀石磨刀又快又利,如果你来双苗尖旅游区游览,不妨带一块磨石回家磨磨菜刀。传说杨文广杀敌勇猛,一次路过这里,把缺了口的宝剑在一块石头上面磨了几下,宝剑上的缺口就已满锋。他转眼看到竹坪坳亭后山形似戴着官帽的奸贼潘仁美,顺手一刀砍过去,把官帽砍成长老帽,就是现在的长老帽山。  沿着十字路向左转走,不一会只见路边摆着一把石交椅。据说乾隆皇帝游江南游山玩水到这里曾在此椅坐过,故名之龙椅石。继续向上攀登,就是双苗尖顶峰。  双苗尖顶峰与榧子峰上仙岩对峙相望。双苗尖顶峰1626米高,榧子峰高1525米,两座山像两棵茁壮成长的树苗,因而得名。登上双苗尖顶峰,举目远眺,四下峰峦起伏,青山云海望不到边。要是在这里观日出,那美景绝不亚于泰山顶上看日出。从顶峰上下来不过百米,是绿油油的一大片平坦草甸,长着一样柔软的小草,躺在上面胜睡席梦思。六十年代为预防美蒋特务直升机在此降落,省军区曾在这里设有防空哨,派过武工队在此驻守,故这里草甸又叫飞机场。说也奇怪,这么高的山峰上的草甸,旁边还有一大片神奇的高山湿地,一年四季不见干涸。沼泽边还有多个水塘,水满塘后还外流渗,大旱天也不例外。禽畜野兽渴了,就来这里喝水,地上留下了不少足迹。  草甸的右下方百多米处,就是龟背。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天,东海有只神龟云游九洲四海,到了那寂寞而粗野的高山风情的双苗尖上空,忽然凡心一动,想到人间看看美景,就降下祥云,径往满天楼银洞、巨石林、棋盘塔、米箩圩等秀美群山降落。这里景致真是迷人,使神龟留连忘返。从此,神龟再没有回到东海去,决心永驻此宝地,摇身一变为巨石,这里有形态各异的奇形怪石星罗棋布,有如鸟兽,有如龟蛋,有的层层相通,有的集聚成迷魂阵,而更多的巨石则默默端坐在山花野草丛中,期待着更多的游客赐名。那块神龟巨石形如龟而得名龟背。某年冬天,这一带下了大雪,有兄弟二人寻牛至龟背,只见入周皆是皑皑白雪,唯有这个巨石龟肩窝景象不同,没有积雪,他们的牛就避雪于此。于是认为此处是“风水宝地”,就收父亲灵骸遂葬于此。神龟大怒,弄得神州榕城的鸡犬不鸣,兄弟二人知道后才收父灵骸迁葬他地。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去惊动神龟了。  而今满山迎风招展的杜鹃花和郁郁葱葱的丛林,把神龟巨石点缀得更加明亮、绚丽。  大湖在龟背的西南端,相距一里多。这里大片的平坦草地和水湖交叉相间,有的湖水深不敢淌。每年立春前后回暖之日,便有许多蟾蜍来此交配繁殖,一双双雄雌蟾蜍紧抱在一起,躲在水下一动不动,一伸手即可得。几十斤上百斤一下子就抓来了,得来全不费功夫。蟾蜍的头、皮、心脏都有剧毒,但肉和汤的滋味很是可口。把它砍去头,剥了皮,去了五脏,用米汤浸泡后再洗净烤煮,加上油盐酱醋香料,就是美味佳肴,还是珍贵的中药材。  大湖旁边,是红军训练场。1945年闽东特委派出一支游击队到这里搭棚扎营,队长沈宗文、指导员江作宇、宣金堂任群众工作组长,余三江是分队长兼文化教员,陈桂芳(绰号陈牯老)还配有一个机枪班。全队80余人,营房搭在米箩圩头山上,叫红军寨,遗址还在,上面堆满了迎击来犯之敌的大小石头。营棚和训练场四周制高点(山头上)日夜放哨。游击队很遵守纪律,很爱劳苦人民,经常派人到山林岘和水寨各村做群众工作。七月初十日打过八角殿,镇压了地主恶霸。山林岘村好几个人和叶齐嬉老大娘经常为红军游击队送米送盐送饭送药品。红军游击队给了老大娘一张盖着方印章的条子。她送饭用的竹篮子和条子都已交庆元县博物馆收藏。  在大湖和红军训练场的南向,还有一山曰石龙峰。石龙峰雄伟壮观,真是绝美之景,到此观光的游客都赞不绝口。这里还有一段神话故事:很早很早以前,南方数省干旱颗粒无收,各地官员奏本皇上,当时朝廷派钦差南下巡视,一路看到难民带妻背子,四处逃荒,钦差大人就日夜赶路回京都禀报皇上;南方各省确实干旱饥荒,到处都是逃荒难民。当时皇上写一御状烧奏天庭。玉帝观后立即下旨南海龙王降雨救民,南海龙王命二龙子奉旨降雨。可二龙子是个好色之徒,出海后看到一山庄有个村姑美赛天仙,就失魂落魄,手舞足蹈去调戏这山姑,而忘却控制雨量,造成水大成灾,淹没了无数房屋良田,几十万良民惨死葬没在洪灾之中。天庭上巡视天将发现人世间遭此灾难,禀奏玉帝后,玉帝立即下旨将南海二龙子永镇山上不得超生,就是石龙峰的传说。  回过头来,沿着小路下山,就到了米箩圩。米箩圩,其实就是一块椭圆形的高山盆地,和大湖相似,也是高山湿地。但它的储水量比大湖要多得多。米箩圩三面环山,只留一个水口,盆底很是平坦。那水口近百米宽,人们暇想,在水口做一个拦水坝,使整个圩都装满水,来一个人造高山湖,造几条小船或竹筏,在湖面上摇来荡去,多舒畅啊,那真是游山玩水了。但这只是暇想而已,不知何时能实现。  沿小路继续往下走,来到一片毛竹林,路下坑沿有一块巨石,这就是红军楼遗址。大岩上还留着当年红军刻的一行字,其中有“戊辰年”(1928年)比较清楚,其他字样由于时间久远已辩认不清。当年闽东特委和闽东红军独立师就在这里开展活动。红军楼搭在大岩边,灶台筑在大岩下。这里离山林岘村较近,山林岘村好几位村民和叶齐嬉老大娘经常为红军送物资。  下去就是六浪漈,又叫鹿狼漈、六郎漈。“漈” 就是悬崖。这里的漈,其实就是瀑。六浪漈,分六级,每级都好几丈高。水从上面冲下来,打在阶级上,飞起浪花,又冲向下一级……如此连续冲下飞起六次,才到漈底。漈底的岩石仰头观望,飞扬的水花好看极了。只因为这里山高,水流量不很大,才叫“漈”,若是水源足一些,冲下来的水多一些,就更壮观了。也就应该叫做“六浪瀑”了。  龙井,是一个直径只有四五米的圆石洞,在山林岘和井的周围全是岩石,没有缝隙。井的后山不是很陡,平时水冲下来也并不很凶。井的周壁垂直,井口比下壁略小。井底有多深不知道,因为水流量不是很大,一些石块沉在井里冲不掉。用竹竿量一下,从沉在井底的石堆上起量,足有两米多。传说这井原先住着鲤鱼,后来龙把鲤鱼赶了,自己占了这个井,才叫龙井。再后来,这龙嫌井太小,跑到岭头东溪去,这个井就闲着。     百丈漈,是在龙井的下游,比六浪漈要高,不分级,只一个漈,下半漈是垂直的,上半漈还向外悬,与漈名相符,足有百丈之高,很是惊险。游人只准在漈尾观赏,绝不许到漈头去冒险观望。水从漈头飞出,就悬空落地,不怎么起白花。  冶银洞,是古人开采银矿的遗址,多开在棋盘塔山,有数十个。相距有近有远,洞有大有小,有高有低。高的有两层楼高,低的要弯着腰才能进去。洞内四通八达,有的还有楼上楼下,上下洞相连。有几个洞,进去一段路是平坦的,里面会突然下深,下面还有水,看不到底,丢下石块,好久才能听到响声。有的洞横向很深,用电筒照,到里面深处连新电池也一点都不亮了。有的这个洞进去,可从另一个洞出来。洞内非常潮湿、黑暗,是成千上万蝙蝠生活的家园。其中有几个洞,是近代人开采的。约在1915年间,江根村吴传绅(1884年生)石匠带领几个人在此搭棚冶银。采有大石磨和大石臼(研磨银矿粉的工具)。棚址还在,但大石臼和大石磨近年才被不知谁人抬走了,无法查询,很是惋惜。  仙岩山位于洞宫山脉的榧子峰,同双苗尖对峙相望,主峰海拔1526米,有庆元江根至福建寿宁盘山古道可以登临。据光绪版《庆元志》载:“白鹤仙岩在江根最高顶,怪石磊迭其上,有铁香炉,风雨久浸,愈见光润,系万历年间飞来,求雨辄应。”之记。  传说万历年六月初一日,诸仙赴王母娘娘的蟠桃胜会,一起谈论想到南海去会会观音大士,也欣赏沿路的风景。诸仙众驾上详云,一路驶去,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好一派人间风光。诸仙莫不欣然动容道:“这大千世界,果然风光不凡,怪不得诗人留连忘返,不愿寻仙学道。”正在欢笑间,铁拐李仙长的宝葫芦不小心掉了。这葫芦从天而降,正好坠落在榧子峰上,裂成许多碎块,化作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巨石,如白鹤仙岩、将军岩、击掌岩、锁链岩、象鼻岩、梦笔生花、向阳坞等,素有八景之称。白鹤仙岩最为景观,由数块奇石相叠而成,其中一块凌空而竖立,高二三丈,胸围要十多个大汉手拉手才能合抱。众神仙久久不忍离去,直等到夕阳西沉、红霞满天。铁拐李仙长沉思了一会道:“诸仙众,我们五金仙中有位排行第四属铁的仙友正大有作为,葫芦掉落的地方正是一块宝地,山高还须有仙则灵,就叫这位仙友去护佑如何?”说着,提起拐杖道:“你和仙友去也!”拐杖立即化成一只飞鹤,让仙人骑上鹤背,飘然降到仙岩。那位仙友和白鹤从此永驻仙岩顶上,仙友从而得名白鹤仙。此后,每年农历六月初一为“香期”,毗邻浙闽各村善男信女上山朝拜,香火旺盛,热闹非凡。  白鹤仙岩山,峰峦峻秀,峭岩云海,丛林幽深,松风鸟语,俯临万竹,景色宜人。    七、月山村   月山又名金乡、东庄、举溪、举水,位于庆元县城东南57公里,海拔820米,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现为举水乡政府所在地。境内峰峦叠障,山川景色秀丽清幽。月山村后山形如半月,村前溪水曲似银钩,村庄座落其间,如同山环水抱的一轮圆月,故名月山。月山村首尾各有一块田洋,分别称为“考坑洋”和“梅花洋”,六座古廊桥形如长虹横波,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展现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那恬然而优美的画卷,置身其中,恍若人间仙境。时任处州知府孙大儒曾赞月山为“山环水秀一桃源”。“画家六法,不外应物、需物、象形、传神、摹写,然非得崔、白衣钵者,未足以语此。余画体粗学其略,盼彼月山屏障,举水潆洄,烟居锈错,竹木荫翳;奎阁有凌云之势,桥梁多拖虹之状。且寺观幽然雅致,祠宇则焕乎文章,深羡延陵吴氏聚族于斯,独占松源之胜,不禁情为之畅,意为之舒。特拍一幅,非敢谓图与境无二也,特仿佛云耳”,这是古人对月山美景的赞誉。   据史料记载:月山村最早称为东庄,吴诩的母亲李氏,原居松源(今庆元),因夫吴伉于公元1000年不幸病故,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带着8岁的幼子吴诩,来到东庄搭寮居住,艰苦度日。东庄的对面是金乡,金姓颇繁,时有凌弱之举。一日,李氏浣纱上游,遇仙人指点,吴氏渐盛,此后故名举溪,为吴氏发祥之地。李氏教诲子孙,要以金姓恃强欺贫,以致家族衰落为前车之鉴,继承和弘扬先祖忠厚善良家风,积善行德,文章济世,以致举水奠基以来,文德武功,代有显人,名列仕籍者多达200余人。可谓文人鹊起,仕宦蝉联,一度被誉为“庆邑之冠冕”。  月山村自古系闽浙通衢,有古道和福建省的寿宁、福安、政和以及本省的泰顺、平阳等县相通。明清时期一度人才辈出,人口繁衍,经济发达,商店林立,一派繁荣景象,并因此建立了“一都上管”,明末至民国初又改称为“逢源镇”、“举水市”。崇文尚礼,尊儒重教之风,令许多文人雅士流连吟诵,美文雅韵,见诸繁帙。景宁潘云著文称“……采风问俗……必首推吴氏而以东庄为最”,这里的东庄即举水旧称;浏阳邹公至举溪,见民风醇厚,士风彬雅,在《游举水偶咏》中有“延陵礼义让风常在,莫谓山城少太和”的赞美之词;邑侯关学优盛赞月山村为“濛洲第一庄”;邑侯王恒赞举水之美景曰:“极目在高楼,山半碧,水如钩。扶舆钟毓真灵秀,兼艮之山,合坎之流。回环曲抱天然凑,待高秋桂花香透,群向广寒游”。月山村风光优美,民风淳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非常丰富,以“举溪八景”、“二里十桥”而闻名。现今举水境内有全国木拱廊桥中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龙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吴文简祠以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来凤桥、步蟾桥、白云桥。并有耕坑桥、云泉寺、华光庙、马仙宫、圣旨门、荐元塔、复旦亭、望月亭等名胜古迹,是休闲观光和科学考察的好去处。   1、举溪八景(1)月山晚翠   诗云:    半月烟居半月山,松篁荫翳抱东环;馀霞淡映林梢净,素魄光浮藓翠斑。    郁郁楼台金镜里,苍苍松竹画图间;桥横桂阙仙搓近,缓步登岭兴自闲。  这首诗很传神地描写了“月山晚翠”独特的景致。月山村背靠一片半圆状的竹林,村庄民居也为半月形,溪水环绕,两个半月组成半翠半苍的圆月。黄昏时分,半月形的村庄已是炊烟袅袅,半月形的竹山显得格外宁静,山上那苍老的古松群和茂密的修竹,紧围着村庄,后山上的林木在淡淡的晚霞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明净,如水的月光洒在树叶上,还透出鲜翠斑驳的景子,那些漂亮的楼台像是在月山这面金镜里,苍松翠竹像是栽在这美丽的画图中,附近的如龙桥、来凤桥,似乎让人们对这仙乡月境更近了,面对如此美丽的景色,借一缕银光,登上后山的岭上,观赏月山村全景,真有说不出的闲情逸趣。如此“渔舟遂逐桃花去,莫向他人道此城”的桃花源,对于终日忙碌的都市人来说,这份恬然与静谧是难得享受得到的。  这“月山晚翠”之所以能名满天下,还得归功于“八老爷”吴懋修。当年“八老爷”追随鲁王反清复明,兵败后隐居故里,开始热衷于家乡的建设事业和著书立说。据说月山村后山上原来只是些稀稀落落的毛竹、松树之类,在吴文简祠竣工典礼上,吴懋修地提出村庄的风景(水)规划:让半月形后山长满毛竹,并在半月边围种植松树,继而向后龙脉延伸至岗顶,形成游龙戏珠的格局。为了让全村群众重视此事,他宣布:后山竹林一律不许人畜入内损坏,犯者必罚,如有猪牛上山者则杀猪“散规”(按户分肉,以示惩戒)。谁知第二天早上就有人来报,后山竹林内有一头大肥猪正在拱笋,吴懋修着即派人去逮猪宰杀。这时又有人来报,这头猪正是老爷家的,吴懋修更是坚决果断:“是我家的更应宰杀!”其实是他故意让家人放猪上山,然后再来 “从我做起”的。由于“八老爷”这种模范作用,后山的苍松翠竹很快就繁茂起来。此后几百年,世事沧桑,治乱多变,半月山上的毛竹林始终未被人毁坏过,逐渐成为“月山晚翠”这一美景。     (2)云泉晓钟   云泉寺在月山村的西面,古树参天,花木掩映,危楼突兀,环境幽美,几百年来闻名遐尔。有诗赞:    百尺危楼倚碧峰,经童拂曙扣洪钟。惊飞华表新归鹤,唤醒南阳旧卧龙;    响逐泉声穿竹径,音随断霭出云封;乍闻顿觉尘心悟,却欲霞楼访赤松。  云泉寺由大雄宝殿、华光庙和观音阁及钟鼓楼联构而成,占地三亩多,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它的来历还是一个谜,相传云泉寺是明末清初由吴懋修首倡修建的,寺内大雄宝殿右侧菩萨厅的梁上也有“建于大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等字样,这与吴懋修兵败归隐故里的年代亦相吻合。但目前寺内的铁钟上铸有“明万历三十二年” (1604)的字样,比顺治十七年早了半个世纪。再从举水村《吴氏宗谱》记载看,在吴氏宗族第九代传人吴延岳(约出生于1205年)的事迹中有“公舍落岭东源尾等田,入云泉寺出家,法名如山”云云。因此,假如谱上所指的“云泉寺”就是指该寺的话,历史已有七百多年了。此后经过多次的修建或扩建,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增加,直到解放前夕,它是我县东乡规模最为宏大、气势最为雄伟、保护最为完好的一座大寺庙。  走进云泉寺山门,迎面白粉墙上有“白云深处”几个大字,颇有“山门不闭待云封”的意境。大殿山门正对墙廊,里面是种满花木的园子,穿过园子就到达大雄宝殿的正门。左右门神分立两旁,戴盔穿甲,手持兵器,怒目而视,甚是威武。大门正厅前坐着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厅后是天井,右侧有一花坛,各种雪球花一株,花开时节,像是瑞雪压枝。左边是真武殿,右边是郭公堂,正殿立于前,殿宽12米,深13米,佛座上坐着高大而威严的“三世如来”。左右两壁是十八罗汉和廿四诸天菩萨。大殿两侧分别为两进三连间的二层厢房,是僧尼和香客的住室。与左厢房毗邻的千手观音堂,在堂前耸立一株大桂花树,枝繁叶茂,每年盛开二季花期。有诗赞曰:“二月策杖步西园,桂香扑面觅花源,昂首追风至古刹,木樨芬芳出云泉(吴义题)。” “桂花原本金秋开,二月云泉清香来,不是木樨花期错,预兆举水大瑞回(吴庆生题)。”观音阁的左侧有一座高耸的三层塔式钟鼓楼,著名景点“云泉晓钟”就是此处。据说当年晨钟敲响时,宏亮的钟声传出十余里。清澈甘甜的泉水从银屏峰流经该寺山门,它有一细流从幽洞经大雄宝殿后墙穿入至厨房前,然后从华光殿前面的放生池下喷涌而出,更给本庙增加天然景色。经郭公堂右侧有二侧门通往华光殿,该殿塑五显大帝神像,堂前有戏台、鱼池、回廊。过去每年一度举行盛大的大帝会,请来戏班演戏。据说这种别具一格的布局是当年吴懋修与南明弘光帝败退到福州时,聆听了福州鼓山寺方丈指教后设计的。  几百年来云泉寺曾吸引无数的骚人墨客前来揽胜,寺庙外的廊墙,园子四周的围墙及大帝殿墙壁、梁柱等处均有他们诗、书、画、联的作品,可惜“文革”遭受严重毁坏。90年在抢修云泉寺中发现了遗留的唯一一块板雕楹联,上书:“云飞有色长生画”,但没有下联。据分析,这可能是寺庙原来的左山门楹联的上联。人们对着“云飞有色长生画”这句看似通俗平凡,实则含义意境幽远,既描绘眼前景色,又体现释家哲理的古人佳作赞叹不绝,可惜下联已迭。吴美根先生于1991年上半年去信山西太原的《对联》杂志,恳请全国各地联友给予援配下联,并从400多件作品中选出“月映无心永溢泉”为下联。但笔者似乎觉得“泉涌无声永蕴禅”更好些,这样,以鹤顶格各取头一字,即为“云泉”二字。  (3)龙凤两桥   月山的先人们是把月山村作为仙乡灵地来设计的,有龙翔凤翥的祥和景象,故在村庄的布局中精心设计了“龙凤两桥”。从此,如龙桥和来凤桥便成为举溪八景中很具特色的景点。  如龙桥系木拱廊桥,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横跨于举溪,呈南北走向,因其态势与后山脊的古松林依稀相连,桥似龙首下倾,故名,始建于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桥内由数根粗大圆木纵横组合铆接而成,形成架设廊屋的拱骨平面。桥长28.20米,拱跨14.10米,桥宽5.09米,拱高6.80米,上盖庑廊11间,以木板铺垫,两次间设有木凳供行人小憩。桥北端建钟楼一座,南端设桥亭,当心间设神龛,旧时为祀奉大禹神之所,两端置阁楼,桥中置“如龙桥”匾额一块,“如龙桥”三字遒劲有力,相传却为七岁幼童所书,当心间随脊枋上有“明天启五年岁在乙丑四月十二月乙丑谷良旦吴门从新修造”等二十五字墨书题记。如龙桥结构复杂,工艺精堪,功能完备,建筑上颇具宋代遗风,是我国现存木拱廊桥中不可多得的典型范例,目前在国内已十分少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来凤桥位于月山村头的举溪之上,县文物保护单位。相传与如龙桥同等结构,后遭焚毁,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重建。据吴懋修著的《举溪记》中记述:“由下溯上又见一桥,若飞若舞,与如龙等者,即新造来凤桥。以其从州县来,故名来凤”的文字。该桥呈东南和西北走向,全长30米,桥宽5.5米,是一座石拱卷廊桥,一共十一间,中设佛龛,上额挂“来凤桥”匾。桥次间有供行人小憩的木凳,桥身高出地面十余米(当地人又称“上桥”)半圆形石拱,在溪水的倒映下,石拱组成一个圆月形,水从桥洞缓缓流出,桥上有一对联:“水从璧玉怀中出,人在莲花瓣上行”就是对此景象的精彩描绘。人们在夏日黄昏的饭后闲暇之余,抑或兴致所至之时,攀岭登桥享受习习凉风,共话农桑,谈古论今,悠闲自得。  据庆元民间故事记载,如龙桥、来凤格还有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相传举溪两岸同住吴陈两大家族,我住溪之头,你住溪之尾,日日思君又见君,共饮一溪水,相处得倒也和睦。不料有一年大旱,吴陈两家为争举溪之水入田灌溉而大动干戈,从此结下宿怨。有一年,又是一个可怕的旱年,两家人为了溪水越争越凶,都拿着刀棍对峙在两岸,眼看着前辈人发生过的械斗,又要发生。这时,一方想出了比武夺水的办法,结果吴如龙和陈来凤各胜一场,平分溪水,暂时解决了纷争。  在比武中产生了感情的青年男女又决定从银屏山上开渠引水,两家人同心协力,终于引来了山泉,保住了收成,化解了往日仇怨。第二年的八月十五,举溪两岸喇叭声声,吴陈两家喜气洋洋,吴如龙、陈来凤在乡亲们的祝福中,结成了美满的夫妻。为了纪念这喜庆的日子,吴陈两家决定修建如龙桥和来凤桥,让后世子孙和和睦睦,恩恩爱爱。从此,陈吴两家又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日子越过越美,越过越甜。380年后的今天,这美丽的故事如山中晨雾一样渐渐散去,唯有如龙桥还信誓旦旦的守着往日的诺言……     (4)文奎高阁   文奎高阁,又称逢源书院,建于康熙元年(1662),由里人吴如公倡建,嘉庆十一年吴念祖捐修。由文昌阁和奎楼组成,文昌阁曲水回廊,奎楼供奉文曲星像,整体建筑端庄、典雅,飞檐翘角,有诗为赞:“杰构巍峨一壮观,逢源书院偶凭栏。云飞嶂岫连天碧,阁聚星光带月寒。壁诏遥通胶序水,藜光远映紫徽坛。文缠牛斗奎还拱,秀毓英贤佩玉珊” 。据《吴氏家谱》记载,清监生吴怀德()于1911废除科举制度后捐资改办为逢源镇高等小学,学校由乡贤吴师竹任校长。吴师竹早年毕业于丽水国语学校,所设的课程有修身、国语、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图画等。据吴师竹的后人吴庆生介绍,该校曾是我县最早开展国文教育(普通话)的学校。学校还设立女子教学班,现本村尚有数位老人为当年该校的女子班毕业生。
  (5)宝塔东耸     兀突玲珑宝塔高,凌云文辇耸江皋;前临举水遥岑府,后控敖阳爽气豪。    恰是星躔罗巽位,排来秀曜峙东曹;知君定是擎天柱,宿雨餐风势不挠。  这首诗是赞美“举溪八景”之一——宝塔东耸的“荐元塔”,它是庆元县境内唯一的古塔,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先人建塔藉此激励后人行善勤学,取“自古文章出状元”而名为荐元塔,又名“文明塔”。塔高18米,六面七层,内有回廊可上,占地36平方米。座落在月山村南部水尾的梅花岭上,与步蟾桥遥遥相对。桥侧有一石岭,蜿蜒崎岖通往荐元塔,岭中有一亭,名曰“听鹿亭”(现仅存遗址)。相传古时村里有一老者喂养一只梅花鹿,鹿居此亭中,人驱不惧。老人以哨子引鹿,梅花鹿便知主人送食来,就会下山来,亭即得名于此。该塔六面,转角处都有一木柱竖在塔身塔砖内,塔内心有一巨柱,各层片都有木枋横贯塔身内外连着巨柱,外承腰檐,内安层板。塔内墙壁上多诗画,多系佛学经典和劝人勤学的文学典故。塔体用大仑砖砌筑,每层拱角外挑,塔基以块石垒砌制作,底层设一拱卷门,门高1.5米,宽0.55米,每面隔层设一拱卷窗口,塔檐翘角处系风铃,环塔栽梅柳,建筑格式颇具唐风。清咸丰五年(1855年)遭雷击,塔顶二层被击毁,今剩五层。   (6)银屏西峙   银屏山,亦称云屏山、岩斗山,主峰海拔1300余米,其岩巍屹,山中危岩峭壁,壑谷幽深,雾蔼缭绕,四面陡峭,但顶部却很平坦。攀援其顶,“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油然而生,可观日出,可听松涛。环顾四周,群山景色尽收眼底,极目远眺,一面可见本县巾子峰,一面可见福安木场庵,一面可见峰岗,一面可鸟瞰举水全图。置身于兹,夏不知暑,绿树苍翠,花香鸟语,令人流连忘返。早在民国时期,庆元县第一位农民企业家季观远先生便以雄伟陡峭的银屏峰作为茶叶商标图案,利用银屏山独特的自然条件所生产的优质茶叶制作出的银屏茶,进行对外贸易。使举水产的茶叶走出国门,漂洋过海而声名远播。如今游客可在崖壁之上看到有称之“仙草”的铁皮石斛和灵芝。清代王恒游览至此题诗一首:“西山峭壁独崭然,屹似银屏翠色鲜。春草生时图有画,秋云霭处淡含烟,石扉深锁江村秀,地障关藏水月圆。凝是巨灵伸一掌,移来镇此不穷年。”   (7)龙湫灵液   
诗曰:  
名山灵窟有龙湫,天际飞来喷瀑流,万点明珠光溅月,一条素练冷涵秋;  
虹霓贯日惊神鬼,蜃气腾空射斗牛。为旁朗星胡侍讲,封来三井壮南州。  这首诗是古人对位于银屏山脚下的举溪八景“龙湫灵液”的赞美。经白云桥去云泉寺,游客至此必询龙湫,顺着山涧溯溪而上,过小桥,攀峰峦,只见峭壁奇岩,鬼斧神工。若是春天,还盛开各种山花:粉红的樱桃,清幽的兰花,各色的杜鹃,还有一些叫不出名的野花,在山崖、在路边开放得那么鲜艳;花丛里的蝴蝶、蜜蜂翩翩起舞,林中的小鸟欢快地唱歌,幽凉的山谷之中夹着一股花香扑面而来,让人气爽神清。走过了曲折回旋的石砌羊肠小道,空谷中传来隆隆的水声,抬头仰望,只见山花摇曳、藤箩遮蔽的山谷中,有一帘瀑布一波三折地似从云宵中垂挂下来,从四、五十米的石崖上腾空飞跃,喷薄出轻雾袅袅,龙潭里银珠溅跃,如珠落玉盘,把四周景色渲染得犹如一首醉人的山水诗,又仿佛是美妙的交响曲。清澈的山泉义无反顾地奔腾而下汇于举溪。龙潭深不见底,传说有龙隐潜其中,故叫“龙湫”。奇美的山水风光,不禁今人心旷神怡,遐想连篇。明朝惠来知县吴希点观“龙湫”景题诗一首:“悬河云半落,谁擘翠岩屏,瀑吼山疑动,涌雪照衔杯,康乐空耽胜,龙湫翳草莱。”   (8)虎胜奇岩   
诗云:  
怪石狰狞踞险洞,形如斑虎伏山中;欲成豹变文章美,先受钟灵气势雄。  
月映双瞳明迅电,雷鸣一啸起寒风;搜奇无限登临兴,引我遐思入冥朦。  虎胜奇岩位于村首数百米。峭峻兀峙,形如斑虎伏山中,其四周有欲腾空而起的“天灯岩”、惟妙惟俏的“船岩”、锋利无比的“刀锋岩”、耸人听闻的“棺材岩”,怪石嶙峋,景象各异。云雾起时,忽隐忽现,恍如逢莱仙境。岩缝中有一股清澈的泉水溢出,壁崖上有酷似甲骨文的“天书”,“天书”是古人雕刻还是天然形成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察研究。但民间相传“谁人识得此天书,宝藏洞门自然开”。崖壁上还真有看似一道门的石洞。最为奇特的是,“天灯岩”石壁底部有一石洞,石洞顶壁上有酷似龙鳞的七色石,强光一照,五彩斑澜,像是彩龙附身,令人不禁赞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壁下有一条狭长的一线天可望到山顶,可容一人匍匐前进,是上山的唯一通道,山上有珍贵的野生铁皮石斛。山中绿树成荫,翠竹环生,尤其是到了春季,满山遍野的迎春花开,一片红火,尤如走入仙境,使人留连忘返。“自古名山僧占多”,虎胜奇岩亦不例外,崖壁下一道观,内供奉太上老君神像,常年香烟缭绕。在岩下的半途中还建有一个六角亭,方便游人休息。    2、散景串珠  (1)鸳鸯井:鸳鸯井位于银屏山北侧林海氤氲的大山上,海拔1000多米,距村庄有十余里的山路。该井面积有50余平方米,略呈三角形状,井壁光滑,井深不可测,井水常年不干,相传为古代采矿留下,山内还有多处矿坑被树藤遮蔽,人迹罕至。这些古矿坑如今淹没在崇山之中,四周层恋叠障,群峰连绵,古树参天,是揽胜探险的好去处。该山场内盛产牛肝菌,这牛肝被称为“山珍之首”、“食用菌之王”。如果时令巧合,在探险揽胜之余还可收获鲜美的山中之宝——“美味牛肝菌”。
    (2)杉树王:距月山村2.5公里的莲花山上,有两株全国罕见的“杉树王”。大的一株树高35米,经围5.55米,材积达37立方米,处全国第二位,浙江省第一,另外一株虽略小。它们的树龄已有七百余年。虽多次遭受风雪雷电袭击,至今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像是两柄倚天宝剑,直刺苍穹;又像是一对恩爱夫妻,长相厮守,交辉相映。“杉树王”周围的山势因像花瓣一样层层抱合,远远望去酷似一朵莲花,杉树王如长在其中的花蕊,该山因此而得名“莲花山”。山坡现已被劈成茶园,水平带因山势起伏,仿佛飘动的绿绸带。自从1979年春《浙江日报》刊登“杉树王”照片以来,各地慕名者纷至踏来。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已拍过该记录片。文人墨客称赞它:“魏峦古莲一花蕊,谆祐荫翳到如今。借问冠杉何禄位,已卯各界尊王君。”相传“杉树王”为举水吴氏第十一代传人富四公(吴钟,)和富五公(吴铁)亲手所栽。某年冬天,这一带下了大雪,吴氏兄弟二人寻牛至莲花山上,只见四周皆是皑皑白雪,唯有这个小山窝景象不同——没有积雪,他们的牛避雪于此。于是认为此处是“风水宝地”,当即各人砍来一株杉苗倒插为记,并言定,谁栽的树苗活了,这里就为谁的墓地,若两皆活,则归先逝者。后来富四公先死,遂葬于此。现墓址位于该树上方四、五米处。     (3)冰臼奇观:日,中国地质科学院韩同林教授来电说根据笔者邮寄去的相关资料和拍摄的图片分析,肯定了这些罕见的“坑洞”就是第四纪冰川运动的遗迹,科学名称叫“冰臼”。与月山村相邻的后坑村溪谷地带,分布着造型奇特的、形如舂米用的石臼的石洞,“口小、肚大、底平”,有的大小和模样就如澡盆一样,有一个有1米多深,有村民曾在此洗澡;有的口径只有40多厘米,但“肚子”比口大;还有的如碗口粗,但有30多厘米深。村民说是古时就有,但可以肯定不是人为的。村民还发现在河谷附近还有不少这样洞。冰臼研究权威韩同林教授断言是冰臼无疑。据韩教授介绍,这些属于河谷冰臼, 冰臼属于罕见的地质遗迹,距今已有约200万至300万年,是第四纪古冰川作用的直接产物和古冰川作用的重要遗迹,也是古冰川运动存在的有力见证。是古冰川融水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似滴水穿石的方式冲蚀基岩产生的。由于其形态酷似我国古代用于舂米的石臼而得名。由于时间久远,能够保存下来实属罕见,对于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全球变暖和人类起源、人类肤色的形成等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同时作为独特的自然景观也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4)吴文简祠:吴文简祠位于月山村村头,系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文简”是因吴姓之祖吴翥曾受唐宣宗谥封为文简先生,后人为追缅先贤,建祠纪念。该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因遭兵焚,后由乡贤吴懋修发动举溪境内的大一公(吴希点)下的富二、富四、富五三房联名创建,清康熙五年(1666年)竣工,历时十三年之久。该祠与来凤桥相对,依山傍水,祠前有一古樟树,枝叶繁茂,亭亭如盖,取荫庇子孙之意。古祠堂布局分三进,即大门牌楼、正堂、后堂,整体布局呈长方形,长33.4米,宽17.4米,整个建筑造型庄重古朴、美观大方。正门上悬挂“吴文简祠”匾额,两侧挂“文经”、“武纬”匾。从门楼正堂的间当设卵石铺砌的过道(俗称月石),两侧设天井及香灰房,上刻有“大明嘉靖元年”的砖刻题记。正堂五开间,进深六间,明间抬梁式,正上面悬挂“务本堂”和“源远流长”匾额,用于庆典、集会、祭祀等活动。正堂至后堂之间设立天井,鹅卵石铺砌。正面设有石碑三方,石碑上介绍祖先生卒、官职和古墓座落的位置,以及每年清明祭祀须注意的事项。两侧设置13级台阶至上,系青砖铺墁,后堂系妥先堂(供放祖先灵牌),该堂依山势而建,重檐歇山顶、高于全村,如同祖宗在上,子孙绕膝。前廊与左右廊柱间设置美人靠。祠内木质刻花柱础、万字斗拱和正堂构造,设计别致,构造复杂,粗犷瑰丽,古貌昂然,别具一格其建筑类风格确属罕见。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仅在闽北和浙西南地区尚有少量分布,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和考古价值。大量的牌匾、石碑、桅杆、灵牌、壁画在“文革”期间遭严重破坏,后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文简公后裔和宗亲捐资、献料,把该座古建筑修复还原。1993年经县政府审核批准,列入县级文保单位,1997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马氏行宫:又称湖山圣殿,位于如龙桥东侧桥头,座东朝西,始建于明代,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改建,扩建两廊,形成现在规模。布局分前后二堂。前堂为戏台,后堂内供奉马氏夫人、庙祝大王等七位仙主。马氏行宫依山傍水,古木荫翳,飞檐翘角,正面为三间进,中辟一正,两侧有一站,顶部为三重檐歇山顶,重檐三间为木刻雕花窗装拼。从正门而入即为戏台,两侧各辟一厢房,为戏客居所,柱枋角处精雕细琢,采用镂空制作工艺,戏台顶部绘龙凤、八仙等彩绘,四周白粉墙上有古壁画,惟妙惟肖,整体建筑富丽堂皇。据村中老人回忆,在其年少时,曾见本村有名雕刻师吴陈器在其修理佛轿过程中,发现佛轿的柱子不是用木质制作而是用竹签参差不齐用麻绳捆扎而成,外用油漆漆上,竹签上有“金××捐银×两×钱”等字样。这与《举溪记》“金姓颇繁”相吻合,惜在文革期间遭毁。原本戏台正面还有一酒楼,为古时男性观戏之所(古时有男尊女卑之分),女性和小孩则在底房看戏,等级界线甚为分明。后堂大殿里神像威严,挂满红联布饰,香烟迷漫,过去每年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迎神节”,邻近乡村群众都成群结队来烧香,并且还请来戏班,举行为期半个月的“戏会”,热闹非凡。庙会在形式上虽含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实则是群众性的集会,其内涵丰富,把物质、文化交流,民间艺术及群众旅游等巧妙结合在一起,吸引着四面八方的群众,形成一种民风习俗。七十年代末因开岗西公路马氏行宫被拆了一部分,因此现存的马氏行宫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至今每年还会举行庙会,拿出凤冠霞帔妆扮神像,摆上供品,供人参拜,只是没人唱戏了。     (6)复旦亭:复旦亭系本村先祖,明兵部司务吴懋修隐归故里倡建的,踞举溪与云泉涧水交汇处。因村形如月,需佐之以日,一日为旦,取日月长明之义,故名复旦。吴懋修当年事于明弘光帝与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反清复明,后因兵败隐归故里,仍念念不忘大明江山社稷,在家乡构建“复旦”、“尊光”二亭,寓意双关,“复旦”即复明,“尊光”即尊明。2001年村民在原址上筹资重建。该亭双重檐结构,六角飞翘,亭内五面有亭凳,外有回廊,设一门,门檐上悬挂“复旦亭”匾额,亭内正上方挂“乐助琴鸣”的匾额,其余各面均有字画和建亭小记,顶部为龙凤呈祥的彩绘,亭之西侧上方悬挂一“壬水钟灵”的匾额。有一回文楹联:“月转山移山转月,亭浮水面水浮亭”。亭上侧有一桥名“步月”,对面又一桥名“白云”,有诗赞云:“六角重檐立溪前,双栏对映步云间,白首青童详旧事,曾传此处紫微坛”。     (7)圣旨门:圣旨门建于明代,紧挨吴文简祠北侧村口古道上,多木质牌坊,双重檐结构,施如意斗拱,木刻雕花,造型美观精致,结构复杂。相传为古时传送圣旨、捷报之所,达官显贵经此地,均应下轿步行入村。
   九、巾子峰省级森林公园    巾子峰森林公园距庆元县城17公里,总面积5751.8公顷。该公园位于福建武夷山——浙江雁荡山两大跨省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间核心地带,拥有可观两省三县的海拔1561米的巾子峰、有丽水十大峡谷之一的“千岗峡”、有“濛洲八景”之一的“巾子祥云”,还有省内罕见的万亩天然次生阔叶林带,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是浙江省少有的未被开发的旅游处女地。   公园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8%。有木本植物计69科156属264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珍稀濒危植物有钟萼木、南方红豆杉等。茂密的丛林和复杂的地势条件,形成了多样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野生动物在此栖息。公园内主要鸟兽类动物计17目27科3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云豹、黑麂等。   公园资源特色明显,园内繁茂葱郁的森林植被,美不胜收的溪谷瀑潭,诡异俊伟的奇峰绝壁,形成一幅幅意趣横生的优美画卷,具有“幽、秀、雄、奇、古”的特色。巾子峰景区古树参天,林海苍茫,山峰连绵起伏,峰崖沟壑气势磅礴,姊妹双峰形如两支齐天利戟,高插云霄,巍然屹立。龙源潭景区沟谷众多,溪涧交错,山涧溪流终年不断,跌泻成趣,步移景异,引人入胜。山岱溪北段地势险峻,十一级瀑布,落差不同,如虬龙翻滚,似彩虹直泻,姿态各异,奇丽异常。此外,绝壁、深潭错落其中,更添奇趣。   巾子峰森林公园是集生态观光、避暑休闲、度假养生、科普教育于一体的郊岳型休闲旅游胜地。随着“丽龙庆”高速公路2009年开通,其区位优势更加突显,巾子峰森林公园必将成为浙西南闽西北旅游线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1、巾子峰景区  (1)巾子峰:海拔1561米,是公园的最高峰,由一对并肩峙立的姐妹峰组成,形如两把齐天利戟,直刺云天,故人称其“峰攒神剑手云霄”。巾子峰以云见奇,形如神仙穿梭其中,山下晴空万里,峰顶云雾缭绕,扑朔迷离,时而身披薄纱,显遮面凝眸之神,时而体裹絮被,现脱俗仙风之态,时而云清雾散,露清新骄养之容,气象万千。春看百花争艳,夏观云雾茫茫,秋望晴空明月,冬眺林海雪原。“巾子祥云”是远近闻名的庆元八大景观之一。峰凌千山之,登峰俯瞰,山川历历,城乡点点,阡陌纵横,风景无限。  (2)杨梅岭:杨梅岭为长达1.8公里的山岭,两侧的阔叶林中散生着众多的野生杨梅林。盛产的梅果不仅观赏价值高,且品质优良,口味鲜美,营养丰富,保健价值高,无农药和化肥污染,深受人们的青睐。每当夏季,树冠浑圆、树形优美的绿丛中,果实累累,暗香浮动,仿佛召唤着人们人前去采摘、品尝。   2、龙源谷景区  (1)龙源谷:溪涧纵横,潺潺不息,跌宕湍泻,妙趣无穷,步移形异,引人入胜。包括千岗峡、五龙瀑、九龙潭、山岱幽居等景点。  (2)千岗峡:是丽水市十大峡谷之一,全长12公里,因峰岭逶迤,千岗起伏,峡谷幽深而得名。峡谷两侧的天然常绿阔叶林遮住谷底,面积有一万多亩,规模之大,保存之好,为浙江省所罕见。因此,这里森林景观特色鲜明,生态环境清幽异常,溪谷潭石美不胜收。灌木、花草、苔藓等,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森林群落图,充满原始自然风采。  (3)五龙瀑:由五级首尾相接的瀑布组成,或飞流直下,或清流辗转,或银龙飞舞,风格各异。  (4)龙湫瀑:总落差达200多米的多级瀑布,飞珠溅玉,声响如雷,有“九天疑喷玉,十里宛闻雷”的壮观气势,“百丈龙湫”古今闻名。  (5)腾龙溪:有十一级瀑群,溪水盘旋而流,忽急忽缓,姿态各异,缓如游龙潜绿海,悠然自在,急似蛟龙出海,气势非凡,异常壮观。  (6)山岱幽居:缠绕着野花的竹篱笆、乡村十足的小木屋,种满五谷杂粮的高山梯田,犁、鼓风箱、水锥等老式的农家工具,尽显浓郁的高山田园风情。山岱村的东侧,生长着大片的野生锥栗和南酸枣,每到秋季,整个林子像被染了一层金色。树上挂满了金黄色锥栗和南酸枣。摘几个尝尝,锥栗清爽甘甜,南酸枣酸甜开胃。游客可以尽情享受来自云林深处的山野农家乐趣。
发表评论:
馆藏&2331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苦叶菜的功效与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