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迷语: 孔子注经名已定,又有伏羲氏神农氏来争春。神农惠世无量功,燧人助民功更高。 打一字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华民族史.pdf16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4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从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清王朝统治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
时38年,史称民国时期。与政治经济衰败不相对称的是民国学术大放异彩,
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继承、整理,西方文化高强度地影响着当时学人的思维
和视野,一时间著述兴盛、流派纷呈。为保存、借鉴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
促进当今学人在更高层次上研考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及西方文化的交接融
合,同时使民国学术著作的出版更见系统性,我们编选了这套 《民国学术经
典文库》。考虑到作品本身的学术价值、时代学术发展轨迹和现今出版状况,
我们的编选工作按如下要求进行:
1.入选范围为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中国学
人发表的重要学术著作;个别作品虽初版于辛亥革命前 (如蔡元培的《中国
伦理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初版于清宣统二年,即1910年),但时限接近,
且影响主要发生在民国时代及以后,故酌情选入。
2.一些入选范围内的著作其学术地位虽很重要,但有近年出版的简体横
排单行本,查找较为方便,故只酌情收选。
3.选收进本文库的作品,原多为繁体竖排本 少数作品在收入作者个人文
集时改成了简体横排),现统改为简体横排本。
4.个别作品的编校参考,吸收了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同致谢忱。
5.一些书原版中的外国人名、地名、书名等,译法与现在通用译法有别,
为存原貌,不作更动; “的、地、得”等副词用法、异体字、通假字等,一
仍其旧;标题层次也多与原版本近似。原版的个别印刷错误,本次编印时作
6.个别著作的一些观点、提法等,明显带有时代局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或被删除!
5秒后将自动跳转到新浪博客首页。
1.请检查输入的网址是否正确。
2.如果不能确认输入的网站,请浏览查看所要访问的网址。
3.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如还有疑问请联系新浪客服:致电01三皇五帝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01三皇五帝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上传于||文档简介
&&资​料​主​要​来​自​维​基​百​科​,​本​人​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已​对​资​料​进​行​精​心​校​对​、​排​版​,​基​本​做​到​准​确​无​误​。​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喜​欢​钻​到​“​故​纸​堆​”​里​去​,​那​这​些​资​料​可​能​对​你​所​帮​助​。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关于伏羲名实推解问题
09:56:04 &&
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 &&
关于伏羲名实的推解,大致可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古代的推解注重人文含义,认为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平实可靠。现代的推解以闻一多《伏羲考》一文为代表,将伏羲推解为虚无的图腾龙
  摘要:关于伏羲名实的推解,大致可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古代的推解注重人文含义,认为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平实可靠。现代的推解以闻一多《伏羲考》一文为代表,将伏羲推解为虚无的图腾龙,又推解为葫芦,与人无关,其做法不可取,其结论不可靠。
  关键词:伏羲 名实 推解
  中国分类号:K21 文献标识码:A
  根据《管子》、《易传》、《世本》、《尸子》等古代典籍记载,中国的文明历史主要发源于伏羲氏时代,故习惯上称伏羲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由于古代文字出现较晚,先民事迹多赖后人一辈辈口耳相传,加之古今方俗之异,后来见诸文字,便出现同名异形现象。因此同一位伏羲,春秋战国以来的各种古籍中便有不同的写法,即包牺、庖牺、炮牺、伏牺、伏羲、伏戏、虙羲、虙戏、宓羲、宓戏等,均属音同音近相代,所指实一。又由于随着社会发展,文化进步,不同时期的学人对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和评价,便出现同人异号现象。因此还是同一位伏羲,汉代以来的各种文献中便有不同的称号。如太帝、太昊、春皇、木皇等,均属于因事立称,所指不二。
  先秦时代,神州古籍存者尚多,人们对伏羲之类远古祖先了解较多,故行文中有所涉及,便直接论述相关事情,不烦推解其名实。西汉以下,时代渐离渐远,载籍多阙,即如当时的知识分子儒生者流,对远祖伏羲的情况已知之有限,乃至于对其名实多有不甚详悉者,故出现了推解伏羲名实的文献记载。尔后,同类资料不时见于篇籍。直到20世纪,直到今天,还有人不断地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撰写这方面的论著。历来推解伏羲名实的文献资料,大致可以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阶段来讨论。
  古代的推解注重人文含义的阐发。如《礼纬&含文嘉》云:
  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伏羲始别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羲也。[1]
  即谓其&别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伏其贡献,故称之为&伏羲&。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号》篇云:
  谓之伏羲者何?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后。卧之讠去 讠去 ,起之吁吁。饥即求食,饱即弃馀,茹毛饮血而衣皮苇。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
  即谓伏羲适应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状况的变革需要,定人伦,画八卦,治天下,天下伏而化之,故有是称。唐颜师古《汉书注》引魏张晏云:
  太昊,有天下号也。作罔罟田渔,以备牺牲,故曰宓羲氏。[2]
&  即谓伏羲因其有作罔罟,备牺牲之功而得称。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云:
  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制嫁娶之礼,未有文章。取牺牲以充庖厨,以食天下,故号曰庖牺氏,是为牺皇。后世音谬,故谓之伏牺,或谓之虙牺,一号雄皇氏。在位一百二十年,崩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
  即谓其有取牺牲,食天下之功,故号庖牺氏,其他伏牺、虙牺等不同写法,均系音讹所致。前秦王嘉《拾遗记》云:
  庖者,包也。言包含万象,以牺牲登荐于百神,民服其圣,故曰庖牺,亦谓伏羲。变混沌之质,文宓其教,故曰宓牺。布至德于天下,元元之类,莫不尊焉,以木德称王,故曰春皇。其明睿照于八区,是谓太昊。昊者,明也。位居东方,以含养蠢化,叶于木德,其音附角,号曰木皇。
  即谓庖牺之功包含万象,尤以取牺牲,荐百神,食天下之功为著,故有是号。并依次推解又号伏羲、宓牺、春皇、太昊、木皇等的原由。
  以上所述诸家关于伏羲名实的数种推解,虽然各家所采取的角度和方法各有不同,看法不很一致,观点也不是全都正确,但诸家所论,有一个共同之点,就是都从伏羲的主要事迹、主要贡献等方面着眼,推解其得名的由来和含义。这类推解告诉读者,伏羲是远古时期华夏大地上所出现的一位伟大人物,是&百王之先&,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与此相反,现代的推解往往借用图腾(Totem)说和中国古典语言学上的音同音转理论。这方面的代表作是闻一多的《伏羲考》一文。该文在《引论》一节中写道:
  总之,&兄妹配偶&是伏羲、女娲传说的最基本的轮廓,而这轮廓在文献中早被拆毁,它的复原是靠新兴的考古学,尤其是人类学的努力才得完成的。[3]
  该文又在《从人首蛇身像谈到龙与图腾》一节中写道:
  这神话不但是褒之二龙以及散见于古籍中的交龙,螣蛇,两头蛇等传说的共同来源,同时它也是那人首蛇身的二皇&&伏羲、女娲,和他们的化身&&延维和委蛇的来源。神话本身又是怎样来的呢?我们确信,它是荒古时代的图腾主义(Totemism)的遗迹。[4]
  该文最后在《伏羲与葫芦》一书中写道:
  总观以上各例,使我们想到伏羲、女娲莫不就是葫芦的化身。或仿民间故事的术语说,一对葫芦精。于是我注意到伏羲、女娲二名字的意义。我试探的结果,&伏羲&、&女娲&果然就是葫芦。[5]
  连接起来,闻氏的整个看法是:传说中的伏羲、女娲是一对人首蛇身的兄妹夫妻,《山海经》中的人首蛇身神延维和《庄子》中的泽鬼委蛇是他俩的化身。蛇与龙同属,因此伏羲、女娲只是荒古时代龙图腾的一对称号。叫做龙图腾,但龙不存在于生物界中,它只是一种虚拟生物,往往以蛇为龙。实际上,伏羲、女娲不但不以人的类型存在,也不以龙的类型存在,他们只是作为一种植物果实的葫芦的化身,类似于民间故事中所说的一对葫芦精。这就是说,现代人类学学者所作的推解告诉读者,优羲只是远古时代龙图腾的一个虚拟称号,其实是葫芦的化身,并无其人。
  20世纪已成为过去,以上所述对伏羲名实的两种推解都已成了文化遗产。两种推解何者为是,何者为非,当代人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要么相信前者,认为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要么相信后者,认为他只是葫芦的化身,是个虚拟称号,中华民族并无这个人文始祖。何去何从,二者必居其一。
  笔者认为,古代的推解较为可信,现代人类学家闻氏的推解不可取。第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距今四五十万年以前就有先民们在这块大地上繁衍生息。有人类就有组织,有组织就有头目,有头目就有名号,三皇五帝就是后来各个历史阶段的头目们的名号。伏羲为三皇之首,根据我国历史年代的排比,其生活年代距今不出一万年。一万年之外,也必然有相应的人类组织及其头目及其名号,更不用说一万年之内了。远古时代没有文字,祖先的故事只能依赖他们的后代祖祖辈辈口耳相传,不独中华民族如此,世界各国各民族皆然。时代相去越远,文字出现之后留下的记载也就越少,但不能因其少而疑其无。这类记载,片言只字,弥足珍贵。因此对周秦典籍中关于伏羲的记载,应该尊重,相信,研究、考证是可以的,应该严肃认真,重证据,讲道理,而不应该不负责任地乱加说解,任意否定。古代对伏羲名实的推解正表现了对古史记载的尊重和相信,其结论比较平实、可信;而现代人类学家闻氏的推解,无视于先秦典籍中关于伏羲的传统记载,不考虑后出资料的背景及其可靠性,广采杂说,乱通乱联,搀和过甚,以服务于其先入之见,其做法不可取,其结论不可靠。
  第二,先秦典籍记载,伏羲在中华民族文明创建中,功劳巨大。如谓伏羲&作造六峜,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管子&轻重戊》),&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系辞下》),&制以俪皮嫁娶之礼&,&作琴瑟&(《世本&作》),&宓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尸子&君治》),等等。这类事业和贡献造福于人类,推动社会的发展,当时只有英明伟大的部落酉长和人主才能做到。古代的推解认为是人文始祖,与这类记载相合。闻氏的推解却认为只是一只葫芦,无知觉的葫芦当然与这类事业无干系,因此其推解与古史记载明显不合。果真伏羲只是一只葫芦的话,就算唐宋人不知道,魏晋人不知道,汉代人也不知道,那么秦火之前,古籍尚多,管仲、孔子、左丘明这些文化名人不应该不知道。既然古代早期的一些典籍只有伏羲为人文始祖的记载,而无其为葫芦的记载,那么我们宁肯相信古代文化名人们所留下的有根据的记载,而不敢相信现代人无根据,乱搀和的时髦推解。
  第三,图腾(Totem)说传自国外,在什么情况下应用,恐怕也有一定的规定性,不能随意套用。比如讲到某物为某一族群的图腾时,表明该物为该族群传说中最早的祖先。换名话说,只有当某物成为某族群传说中最早的祖宗时,它才能成为该族群的图腾。否则,当某族群的传说中还有比某物更早的祖先时,该物就不可能成为该族群的图腾。比如据闻文所载,傜族以狗为图腾[6],那么他们就认为狗是他们的初祖。阿玛巴人(Omabas)以龟为图腾[7],那么他们就认为再没有比龟更早的祖宗。但是,根据文献记载,伏羲虽然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但却不是最早的祖先,因为在伏羲之前还有燧人氏、有巢氏,等等。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研究,伏羲氏生活的年代大约距今6千年左右,相当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时期,而距今1万8千多年的山顶洞人时代已经进入氏族公社阶段,更不用说距今10多万年前的丁村人时代和距今数十百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时代了。因此,中华民族的祖宗何属,虽然文字出现较晚,但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绝不会以距今才6千多年的伏羲为民族始祖,为民族图腾。可见闻氏将伏羲等同于龙图腾中的龙是不妥当的。再如图腾是一般的动植物等,而不是人。也就是说,人不能作图腾。比如上文提到的傜族以狗为图腾,阿玛巴人以龟为图腾,都不以人为图腾。在古文献记载中,伏羲上与有巢氏、燧人氏等相接,下与神农、黄帝等相接,前后诸多帝号均系人的代称,中间的伏羲是帝号,是人称,自不例外。闻文却将其转弯拐角地推解为龙图腾之龙,可见与其所尊奉的图腾说本身就不相合。又如图腾与所属种族之人不能等同。也就是说,图腾是图腾,人是人,二者不能等同。如果说龙是伏羲氏的图腾,那还能说得过去,可是闻文却把伏羲推解为图腾龙,显然也与他所尊奉的图腾说相乖戾。总之,将中华民族的人文(不是种族)始祖伏羲推解为本民族的图腾龙是错误的,表现为对泊来品图腾说的生搬硬套。
  第四,闻氏以伏羲为龙图腾中的龙,其推导过程可概括如下:
  生物界中不存在龙,蛇就是龙。这是大前提。伏羲人首蛇身,属于蛇。这是小前提。因此,伏羲就是中华民族的龙图腾中的龙。这是推导出的结论。
  关于其大前提,属于另外一个问题,这里可以不讨论,须要讨论的是其小前提。闻氏认为,关于伏羲人首蛇身的&明文记载,至早不能超过东汉&,所引最早例证为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伏羲鳞身,蛇躯&二句[8],并推解说,灵光殿建于西汉前期,表明 &人首蛇身的伏羲、象,在西汉初期既已成为建筑装饰的题材,则其传说渊源之古,可想而知&。[9]我们须得注意,王赋&鳞身&与&蛇躯&对文,表明二者有别,&鳞身&,只是说身上有鳞文,体形不曲。&蛇躯&,只是说体形曲折,不一定有鳞文。但闻文在不经意之间将二者一致起来,均以&人首蛇身&而论。这等于臆改旧文,曲从己说,是行文之大忌。
  闻氏如此理解王赋,主要根据有二:一是魏晋以下许多文献中都是伏羲、女娲并称,甚至将二人说成是夫妻,并谓二人&人首蛇形&,或&蛇身人面&。二是东汉武梁祠石室画象有人首蛇身二人交尾之状。画者为了加强神秘感,干脆让两个蛇身及其尾巴像蝇子一样扭结在一起。[10]有了这种立体生动的画象,再加上前一个根据,故闻氏坚信伏羲人首蛇身,就是其头像人,其身躯完全像蛇。在这里闻氏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即谶纬影响。中国文化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影响深远的怪现象,两汉之际的谶纬之风便是其中之一。由于王莽导之于前,光武帝刘秀奉之于后,加之前有波,后有浪,数十百年间,当时中国的文化界、思想界、政治界弥漫着荒诞无稽、光怪陆离的谶纬之风,使原先儒生神道设教之法,一再走入歧途,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为了迎合封建统治者的欢心,寻求上达,许多没有心肝的儒生唯神怪是务,多么荒唐离奇的故事都能编得出来,流布社会,污染气氛;甚至装神弄鬼,现身显示,欺骗视听:其毒性之大,以致从皇帝到一般士人,大都见怪不怪,信之如神。东汉以下,所谓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种种传说、记载及画象等,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毒雾中和受其影响而不断产生出来的。谶纬的不可信据,早已被汉代以来的许多正直的儒生们揭明了,但名声赫赫的闻氏却偏偏要相信在这种气氛中所产生的产于伏羲的种种荒诞传说,信以为真,引为证据,来证成同样荒谬的观点。真是千虑一失,贤者不免。
  当然,关于伏羲人首蛇身的记载恐怕不始于东汉,应该更早,问题在于如何正确理确。《列子&黄帝》篇云[11]:
  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东晋张湛注云:
  人形貌自有偶与禽兽相似者,古诸圣人多有奇表。所谓&蛇身人面&,非被鳞臆行,无有四肢。&牛首虎鼻&,非戴角垂胡,曼頞解颔,亦如相书&龟背鹄步&、&鸢肩鹰喙&耳。
  张注谓《列子》所说&蛇身人面&云云正如相书所谓&龟背鹄步&云云一样,只是一种描述和形容,说明被描述者有奇表,并不是说真像用来作形容的禽兽一样。比如所谓&蛇身&,并不是说像蛇一样无四肢,有胸部爬行,只是形容其躯体的曲度而已。人们的体形从侧面看上去都是有曲度的,特别女人更有曲度感,更呈蛇躯状。张氏此注没有受谶纬之风的消极影响,客观,科学,准确。可见东汉以来许多文献,特别武梁祠石室画象之类,受谶纬之风影响,将伏羲、女娲之&蛇身&理解、图画为长着完全像蛇一样的臆行的身体,两尾扭结在一起,是多么无知、荒唐和可笑!闻氏不用张氏正确的注文,而信从荒唐的画象和谬解,故为其所累,得出了错误的认识。另外,根据考古研究,北京猿人(距今四五十万年以前)四肢已跟现代人差别不大,上肢发达,两腿可直立行走。丁村人(距今 10多万年)已脱离猿人范畴。山顶洞人(距今1.8万余年)的体质已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因此,仰韶文化(距今7千至5千多年)时期的伏羲绝对不可能成为无后肢而臆行的蛇类。可见闻氏整个推导过程中的小前提(伏羲人首蛇身,属于蛇)是不存在的,错误的,因此其关于伏羲为龙图腾中的龙的结论也是错误的。
  第五,闻文将伏羲推解为图腾龙之后,觉得虚而不实,故进而运用音同音转理论,又将伏羲指实为葫芦。其推解中写道:
  包戏若读为匏虚 瓜 ,木 又戈 木羲 木希 即今所谓葫芦瓢。但戏古读如乎,与匏 音同。若读包戏为匏瓠,其义即为葫芦。既剖的葫芦谓之瓢,未剖的谓之葫芦,古人于二者恐不甚分,看瓠葫芦虚瓜 瓢上古音全同便知。&&《路史后纪二》注引《唐文集》称女娲为&女包 娲&,以音求之,实即匏瓜。包戏与女包 娲,匏瓠与匏瓜皆一语之转。(包戏转为伏希,女娲转为女希,亦可见戏娲二音有可转之道。)然则伏羲与女娲,名虽有二,义实只一。二人本皆谓葫芦的化身,所不同者,仅性别而已。
  即谓伏羲古作包戏,包戏与匏瓠古音相同,匏瓠是葫芦,故伏羲就是葫芦的化身。又谓女娲又作女包 娲,女包 娲音同匏瓜,匏瓜就是葫芦,故女娲也是葫芦的化身。由于先民们喜欢葫芦多子,故以始祖为葫芦的化身,后来随着音变,便传作包戏、伏羲,女娲。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以葫芦为始祖。伏羲本来不是人的称号,只是被称作&匏瓠&的葫芦的音变。
  我们在此没有必要讨论伏羲、包戏与匏虚 瓜、匏瓠(即葫芦)等是否古音相同,也没有必要讨论包戏与女包 娲、匏瓠与匏瓜等是否为一语之转,关键的问题是推解人之名实应该不应该如此转来转去地运用音同音转理论。笔者认为,汉语的音节少,字多,词多,义多,往往同一个音节包括数十百个字词,义项则无数,古今皆然。而且同名异实的人和事物处处存在。  因此在训诂中对音同音转理论的运用一定要谨慎,不能乱通乱转,否则就无所不通,无所不转,漫无边际,使形、音、义失去分类的意义。特别在推解古人之名实时,更应该慎重,能通则通,不能通则止,另求别解,不可展转求通,要不,往往就会走入歧途。因为无论古今,人之名号的取义都是比较明白的,用不着展转曲通。比如唐高祖李渊,渊即是深的意思,用不着因为渊、鸢音同,将其推解为李树上的老鹰。汉高祖刘邦,邦即国,取义于经邦治国,用不着因为邦、浜音同,将其推解为生于小河边之义。同样,伏羲,又作庖牺、虙牺等,可以像上文所引《祀纬&含文嘉》那样推解为&始别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之义,也可以像张晏那样推解为&作罔罟田渔,以备牺牲&之义,还可以像《帝王世纪》那样,推解为&取牺牲以充庖厨&之义,并说明原作庖牺,后世音变,故又谓之伏牺、虙牺等,但却不应该像闻氏那样,脱离伏羲之号的人文含义,以音同之法,曲解为匏瓠,葫芦。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文化悠久,注重实用,不事空想,凡所传授记载,必有依据,绝不会将植物葫芦奉为自己的祖宗,且为之立传,建庙,营墓,一代代传颂,瞻仰,纪念。
  总而言之,闻氏《伏羲考》一文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一会儿推解为虚无的图腾龙,一会儿推解为葫芦,其做法不可取,其结论不可靠,必须给予纠正。否则,任其流播下去,必将导致民族虚无主义,正中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贬低、否定中华文化的下怀。闻氏为民主运动的斗士,同时又是一位才华卓越的诗人和学者,论著颇丰,贡献不小。但被害时只有四十八岁,故郭沫若为其全集作序时借用别人一句诗叹惜他&千古文章未尽才&。由于闻文方法新,观点新,所用材料详备,再加上他是著名人士和学者,因此该文在伏羲研究领域影响甚大,至今仍有不少人在沿用、翼赞他的观点。笔者认为,智者千虑一失,古今难免。对于任何名人、伟人的学术观点,都应该慎重鉴别,一分为二,扬其是而弃其非,不应该盲从,囫囵吞枣,把不应该吃的东西都吞下去。对于闻氏《伏羲考》一文,正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至于闻文和本文行文中所涉及到的伏羲和女娲的关系问题,还有其他少数民族传说问题,由于均不在本文考察范围之内,故不加讨论。
  [1]见明孙瑴编《古微书》卷十七。
  [2]见《汉书》第三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63页。
  [3]见《闻一多全集》一、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4&5页。
  [4]同前注,第25页。
  [5]同前注,第59页。
  [6]同前注,第27页。
&  [7]同前注,第28页。
  [8]同前注,第13页。
  [9]同前注,第14页。
  [10]同前注,第7页。
  [11]闻氏认为《列子》为伪书,将其排在魏晋之间,恐未妥。见《闻一多全集》一,第13页
相关热词搜索:
  1、本站登载文章,仅从学术角度印证易学之应用及起到传达信息之目的,丝毫没有任何意图与偏见,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阅读者有需了解更加详尽专业知识请与专业导师联系,以获得相应帮助;
  2、周易文化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和转载信息发布信息构成,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周易文化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周易文化网所有;
  3、假若本网发表的此文章(及图片,音像制品,视频制品等)內容有涉及侵犯原作者的署名权并非出于本网故意及版权等问题,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联系信箱:admin(at)(at换成@)。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
欢迎广大易学爱好者与我们联系QQ:
QQ交流群:
投稿专用信箱:admin((at换成@)
版权所有 浙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伏羲和神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