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成为走进新时代代的王者

idonews社区首页 &后移动时代:谁将成为新时代的王者? 文章内容页
后移动时代:谁将成为新时代的王者?
站在2014年年末回顾人类信息时代的发展历程很有趣。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历经了三大阶段——PC、互联网、移动,如果以中国人群的年纪来划分,也刚好代表了70后、80后、90后三个年龄层。这三个阶段有着不同的历史特征以及不同的霸主王者,但与此同时,每个阶段却有着一些共性,以这些共性来观察三个历史时期的变革,或许能找到对于未来发展的一些线索。
每个阶段,这些共性都在影响着人类:
·产品形态
·操作系统
·生产力工具
·沟通工具
PC时代:从「硬」到「软」
日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天,这一天IBM正式发布IBM个人电脑。这款电脑搭载英特尔8088处理器,运行微软的DOS1.0系统。尽管在此之前,市场上早已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个人电脑,包括Apple机、TRS–80机、日本的PC–9801机等,但这些电脑却各自依托不同的架构或平台,无法在软硬件上实现兼容。
十七个月后,Compaq公司逆向工程IBM个人电脑的BIOS。蓝色巨人顺势公开了除BIOS之外的全部技术资料,并利用其行业影响力形成了个人电脑的「开放标准」,使不同厂商的标准部件可以互换。这个「开放标准」一下子聚集了大量硬件厂商,形成个人电脑产业链,也正式宣布人类进入个人电脑(PC)时代。
与硬件相对应的则是软件创新。借助于大量IBM兼容机,微软操作系统迅速占据了整个市场,而比微软优先进入市场、并且在某些技术方面更胜一筹的苹果Mac电脑则全面溃败。,早在80年代就已经结束。
PC时代杀手级的生产力和沟通工具同样属于微软。
以生产力工具为例,80年代,人们对生产力的需求直接体现在如何让机器处理数据。当时有一款名叫Lotus
1–2–3的软件红极一时,几乎垄断了电子表格领域。但微软很快迎头赶上,到80年代末90年初,微软的Office套件成为办公软件的行业标准,这种领先地位一直延续到现在。
电子邮件则是PC时代的杀手级沟通工具,微软的统治地位同样无人撼动。1993年,在占领操作系统、office软件两大战场之后,微软进一步为企业打造了exchange这样一整套的电子邮件服务。即使到现在,全球五百强的公司里,依然有很多企业还在使用微软的exchange服务。
PC时代自IBM开始,微软垄断了几乎所有的软件领域,并使用操作系统控制硬件制造商。这或许就是很多70后对微软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那个年代,你真的离不开微软。
互联网时代:新王上位
如果非要给互联网时代做一个时间标记的话,日,网景浏览器上市或许很够资格。这一天,据上一个PC时代过去了13年,而万维网协议的发布也已经四年。
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形态就是浏览器,浏览器「操作系统」的战争就是浏览器的大战。更准确的说,是网景浏览器与微软IE浏览器的战争。
这是一场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战役。一开始,网景浏览器占据绝对优势;微软随即创建Internet Explorer,搭载在windows 95
plus系统中;三个月后,IE宣布免费,收费的网景浏览器面临巨大压力;1997年,IE 4.0发布,从技术上宣布打败网景。
这期间,,其滥用在操作系统、办公软件以及电子邮件方面的垄断优势,强势推广IE浏览器,比如要求OEM厂商必须将IE图标放在新电脑桌面;利用Frontpage网页设计软件,加入非标准的标签,使得网页只适合IE浏览器展示。
1998年年底,浏览器大战结束,IE全面获胜。
然而浏览器绝非互联网时代的最大创新。对很多人来说,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是人类无法承受的海量信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遇到处理如此之多信息的困境。直到Google的出现,才从部分上解决了如何寻找信息的难题。搜索引擎成为互联网时代杀手级的生产力应用,也被资本市场所青睐。
2004年8月,Google上市,一年后,更懂中文的百度上市。
2006年创建于哈佛宿舍的Facebook成为互联网时代里的杀手级沟通产品。然而与传统电子邮件不同的是,Facebook并没有真正让你与某个熟人或陌生人直接对话,而是让你和不同的人「连接」在一起。随着上网的人越来越多,被Facebook连接的人也越来也多,这种「连接」让社交从「一对一」步入「一对多」的新时代,同时使得每一个用户都成为社交的「中心」。
移动时代:混战继续
移动时代的时间点选择似乎有点困难。既可以是2005年Google收购Android团队,并开始启动手机项目,也可以是2007年1月,乔布斯发布第一款iPhone.如果让我选择,我还是会选择后者。毕竟,乔布斯的苹果第一次定义了移动时代的产品形态:智能手机。此前,诺基亚、palm、黑莓早已耕耘多年,但直到iPhone以革命性的创新:多点触控、高速互联网连接以及其后的App
Store才真正带来了移动时代。
与前两个时代不同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谁取得移动操作系统的胜利。和PC时代类似,苹果第一个进入市场,并占据了不小优势。而Android借助免费开源政策,吸引到大量oem厂商的加入,生态圈越来越大。目前来看,两大操作系统几乎平分秋色。随着苹果发布两款大屏手机,导致部分关注屏幕大小的Android高端用户流失,但Android在发展中国家有着极强的自身生长能力,这两种不同层面的竞争还将持续下去。
同样,移动时代颠覆性的生产力和沟通应用也未真正面世,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大胆预测。
如果说PC是无所不能大而全的产品,互联网是无所不知的知识库,那么移动设备或许应该无处不在的计算与连接。借助移动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人类社会的连接变得极其紧密。这也决定了移动时代杀手级的生产力应用应该是沟通人类线上线下两个世界的产品。
可能是Uber、Airbnb这类炙手可热的产品。他们利用数据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并通过移动程序展现这种潜在的连接。这种看似没有技术含量的公司却恰恰是技术让人类社会回归本源的开始。如今,uber的估值已达到410亿美元,Airbnb也已将近200亿美元。
移动时代最有可能出头的沟通工具则是移动通信产品。是的,比如微信、line、whatsapp.这里的原因或许有很多,在我看来,首先是人类社交的天然需求,在PC时代、互联网时代都存在,到了移动时代之后,其媒介由桌面转移到移动端;其次,移动化是桌面计算革命的2.0时代,带来了更具平民化的普及,比如微信群体里有很大一个群体是不会用PC上网甚至不会聊QQ的那部分人——但他们在微信上玩的很顺手。
巨头们毫无疑问也看中了这块市场。Facebook一面推出自己的Facebook
messageer,一面220亿美元收购whatsapp;Google对hantsout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不惜血本的推出免费语音电话服务……
后移动时代:谁的机会?
移动时代的竞争毫无疑问将带到下一个时代,自第一代iPhone发布到现在,人类的移动化征程即将走入第八个年头,看起来,新旧交替的时代即将来临。
从硬件形态出发,可穿戴设备是过去几年最具话题性的产品。即将于2015年初发布的Apple watch被很多人寄予厚望,而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Apple
watch的确很炫酷,但并没有真正解决可穿戴设备的几个难题,无法带来可穿戴设备的革命性发展。
站在网络协议的角度,比特币协议极具颠覆性。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根据“PC(设备)——互联网(协议)——智能手机(设备)”的规律,下一阶段似乎就是比特币协议了。我们当然不能如此武断的下结论,但不可否认,比特币协议的颠覆性,它不仅改变了货币在互联网世界里的的运作方式,还正在改变新一代应用的建构方式。
不久前,我曾在发表一篇的文章里提到,互联网的崛起给了Mac新的机会——因为大量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让操作系统的区别变的无足轻重。同样的道理,当移动时代的App们越发平台化之后,所谓的iOS或Android的区别对用户来说还有什么区别?
此前,平台化的App只存在于中国特殊的移动互联网环境里。每个app都包罗万象,从生活到工作,到衣食住行到求职办公,可谓无所不能。最典型的莫过于微信,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普通用户只需打开微信就足够支撑他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一点,微信还有成长为应用(游戏)重要分发渠道的潜在可能性,这和line的思路有很大相似之处。
Uber则是另一个可能平台化的App。在以叫车服务切入市场之后,Uber完全可以成为一家实时快递公司,汽车之后,直升飞机、私人飞机也有可能,而随着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成熟,今后用户通过Uber预定的很可能是一个由机器人控制的汽车或飞机或轮船,到最后Uber就成了连接人与实体世界万事万物的一个超级节点……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持,因此这个超级App的价值会更大。
:跨平台的平台化。Chrome就是其马前卒,这款出生在2008年的浏览器,从一开始就有肩负起连接新旧两个Google的使命——将Google的桌面优势延续并扩展到移动领域,然而正如我在之前一篇文章谈到,由于移动App封闭的特性,Google在移动领域的搜索优势越来越小,此时Chrome的跨平台性越发重要——从windows、OS
X到android、iOS,Chrome都可以提供几乎一体化的体验。接下来,Chrome的平台化再所难免,类似于目前桌面Chrome浏览器上的web应用。
就像进入移动时代,PC、互联网不会消失一样,后移动时代里,各种“古老”的计算设备还将长期存在并影响着人类生活,只是这些技术或设备已经成为基础设施,新时代的那些杀手级的产品、操作系统或应用都是基于这些基础设施成长并发展起来。谁将成为新时代的王者_百度知道
谁将成为新时代的王者
我有更好的答案
在这个群雄争霸的年代,应该不会再出现以前像乔丹的那种绝对统治者,,最多分为球星和巨星而已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新时代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PC、互联网、移动之后:谁将成为新时代的王者?
站在2014年年末回顾人类信息时代的发展历程很有趣。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历经了三大阶段&&PC、互联网、移动,如果以中国人群的年纪来划分,也刚好代表了70后、80后、90后三个年龄层。这三个阶段有着不同的历史特征以及不同的霸主王者,但与此同时,每个阶段却有着一些共性,以这些共性来观察三个历史时期的变革,或许能找到对于未来发展的一些线索。
每个阶段,这些共性都在影响着人类:
产品形态 操作系统 生产力工具 沟通工具 &
PC时代:从「硬」到「软」
日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天,这一天IBM正式发布IBM个人电脑。这款电脑搭载英特尔8088处理器,运行微软的DOS1.0系统。尽管在此之前,市场上早已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个人电脑,包括Apple机、TRS&80机、日本的PC&9801机等,但这些电脑却各自依托不同的架构或平台,无法在软硬件上实现兼容。
十七个月后,Compaq公司逆向工程IBM个人电脑的BIOS。蓝色巨人顺势公开了除BIOS之外的全部技术资料,并利用其行业影响力形成了个人电脑的「开放标准」,使不同厂商的标准部件可以互换。这个「开放标准」一下子聚集了大量硬件厂商,形成个人电脑产业链,也正式宣布人类进入个人电脑(PC)时代。
与硬件相对应的则是软件创新。借助于大量IBM兼容机,微软操作系统迅速占据了整个市场,而比微软优先进入市场、并且在某些技术方面更胜一筹的苹果Mac电脑则全面溃败。PC行业的操作系统之争,早在80年代就已经结束。
PC时代杀手级的生产力和沟通工具同样属于微软。
以生产力工具为例,80年代,人们对生产力的需求直接体现在如何让机器处理数据。当时有一款名叫Lotus 1&2&3的软件红极一时,几乎垄断了电子表格领域。但微软很快迎头赶上,到80年代末90年初,微软的Office套件成为办公软件的行业标准,这种领先地位一直延续到现在。
电子邮件则是PC时代的杀手级沟通工具,微软的统治地位同样无人撼动。1993年,在占领操作系统、office软件两大战场之后,微软进一步为企业打造了exchange这样一整套的电子邮件服务。即使到现在,全球五百强的公司里,依然有很多企业还在使用微软的exchange服务。
PC时代自IBM开始,微软垄断了几乎所有的软件领域,并使用操作系统控制硬件制造商。这或许就是很多70后对微软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那个年代,你真的离不开微软。
互联网时代:新王上位
如果非要给互联网时代做一个时间标记的话,日,网景浏览器上市或许很够资格。这一天,据上一个PC时代过去了13年,而万维网协议的发布也已经四年。
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形态就是浏览器,浏览器「操作系统」的战争就是浏览器的大战。更准确的说,是网景浏览器与微软IE浏览器的战争。
这是一场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战役。一开始,网景浏览器占据绝对优势;微软随即创建Internet Explorer,搭载在windows 95 plus系统中;三个月后,IE宣布免费,收费的网景浏览器面临巨大压力;1997年,IE 4.0发布,从技术上宣布打败网景。
这期间,微软最被人诟病的地方在于,其滥用在操作系统、办公软件以及电子邮件方面的垄断优势,强势推广IE浏览器,比如要求OEM厂商必须将IE图标放在新电脑桌面;利用Frontpage网页设计软件,加入非标准的标签,使得网页只适合IE浏览器展示。
1998年年底,浏览器大战结束,IE全面获胜。
然而浏览器绝非互联网时代的最大创新。对很多人来说,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是人类无法承受的海量信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遇到处理如此之多信息的困境。直到Google的出现,才从部分上解决了如何寻找信息的难题。搜索引擎成为互联网时代杀手级的生产力应用,也被资本市场所青睐。
2004年8月,Google上市,一年后,更懂中文的百度上市。
2006年创建于哈佛宿舍的Facebook成为互联网时代里的杀手级沟通产品。然而与传统电子邮件不同的是,Facebook并没有真正让你与某个熟人或陌生人直接对话,而是让你和不同的人「连接」在一起。随着上网的人越来越多,被Facebook连接的人也越来也多,这种「连接」让社交从「一对一」步入「一对多」的新时代,同时使得每一个用户都成为社交的「中心」。
移动时代:混战继续
移动时代的时间点选择似乎有点困难。既可以是2005年Google收购Android团队,并开始启动手机项目,也可以是2007年1月,乔布斯发布第一款iPhone。如果让我选择,我还是会选择后者。毕竟,乔布斯的苹果第一次定义了移动时代的产品形态:智能手机。此前,诺基亚、palm、黑莓早已耕耘多年,但直到iPhone以革命性的创新:多点触控、高速互联网连接以及其后的App Store才真正带来了移动时代。
与前两个时代不同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谁取得移动操作系统的胜利。和PC时代类似,苹果第一个进入市场,并占据了不小优势。而Android借助免费开源政策,吸引到大量oem厂商的加入,生态圈越来越大。目前来看,两大操作系统几乎平分秋色。随着苹果发布两款大屏手机,导致部分关注屏幕大小的Android高端用户流失,但Android在发展中国家有着极强的自身生长能力,这两种不同层面的竞争还将持续下去。
同样,移动时代颠覆性的生产力和沟通应用也未真正面世,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大胆预测。
如果说PC是无所不能大而全的产品,互联网是无所不知的知识库,那么移动设备或许应该无处不在的计算与连接。借助移动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人类社会的连接变得极其紧密。这也决定了移动时代杀手级的生产力应用应该是沟通人类线上线下两个世界的产品。
可能是Uber、Airbnb这类炙手可热的产品。他们利用数据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并通过移动程序展现这种潜在的连接。这种看似没有技术含量的公司却恰恰是技术让人类社会回归本源的开始。如今,uber的估值已达到410亿美元,Airbnb也已将近200亿美元。
移动时代最有可能出头的沟通工具则是移动通信产品。是的,比如微信、line、whatsapp。这里的原因或许有很多,在我看来,首先是人类社交的天然需求,在PC时代、互联网时代都存在,到了移动时代之后,其媒介由桌面转移到移动端;其次,移动化是桌面计算革命的2.0时代,带来了更具平民化的普及,比如微信群体里有很大一个群体是不会用PC上网甚至不会聊QQ的那部分人&&但他们在微信上玩的很顺手。
巨头们毫无疑问也看中了这块市场。Facebook一面推出自己的Facebook messageer,一面220亿美元收购whatsapp;Google对hantsout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不惜血本的推出免费语音电话服务&&
后移动时代:谁的机会?
移动时代的竞争毫无疑问将带到下一个时代,自第一代iPhone发布到现在,人类的移动化征程即将走入第八个年头,看起来,新旧交替的时代即将来临。
从硬件形态出发,可穿戴设备是过去几年最具话题性的产品。即将于2015年初发布的Apple watch被很多人寄予厚望,而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Apple watch的确很炫酷,但并没有真正解决可穿戴设备的几个难题,无法带来可穿戴设备的革命性发展。
站在网络协议的角度,比特币协议极具颠覆性。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根据&PC(设备)&&互联网(协议)&&智能手机(设备)&的规律,下一阶段似乎就是比特币协议了。我们当然不能如此武断的下结论,但不可否认,比特币协议的颠覆性,它不仅改变了货币在互联网世界里的的运作方式,还正在改变新一代应用的建构方式。
不久前,我曾在钛媒体发表一篇分析苹果Mac电脑复兴的文章(详见《这才是 Mac 电脑&逆势增长&的原因》)里提到,互联网的崛起给了Mac新的机会&&因为大量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让操作系统的区别变的无足轻重。同样的道理,当移动时代的App们越发平台化之后,所谓的iOS或Android的区别对用户来说还有什么区别?
此前,平台化的App只存在于中国特殊的移动互联网环境里。每个app都包罗万象,从生活到工作,到衣食住行到求职办公,可谓无所不能。最典型的莫过于微信,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普通用户只需打开微信就足够支撑他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一点,微信还有成长为应用(游戏)重要分发渠道的潜在可能性,这和line的思路有很大相似之处。
Uber则是另一个可能平台化的App。在以叫车服务切入市场之后,Uber完全可以成为一家实时快递公司,汽车之后,直升飞机、私人飞机也有可能,而随着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成熟,今后用户通过Uber预定的很可能是一个由机器人控制的汽车或飞机或轮船,到最后Uber就成了连接人与实体世界万事万物的一个超级节点&&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持,因此这个超级App的价值会更大。
Google提供了一种思路:跨平台的平台化。Chrome就是其马前卒,这款出生在2008年的浏览器,从一开始就有肩负起连接新旧两个Google的使命&&将Google的桌面优势延续并扩展到移动领域,然而正如我在之前一篇文章谈到,由于移动App封闭的特性,Google在移动领域的搜索优势越来越小,此时Chrome的跨平台性越发重要&&从windows、OS X到android、iOS,Chrome都可以提供几乎一体化的体验。接下来,Chrome的平台化再所难免,类似于目前桌面Chrome浏览器上的web应用。
就像进入移动时代,PC、互联网不会消失一样,后移动时代里,各种&古老&的计算设备还将长期存在并影响着人类生活,只是这些技术或设备已经成为基础设施,新时代的那些杀手级的产品、操作系统或应用都是基于这些基础设施成长并发展起来。
2014年马上就要成为历史,或许后移动时代的大幕就会在2015年徐徐拉开&&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最新图文推荐
钛媒体TMTpost—把脉科技资本论,从资本市场看科技价值与趋势,中国最好的TMT行业观点平台。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a rel="nofollow" class="red" href="" target="_blank" color="red新版网站排行榜
===全新上线===
网友热评的文章人订阅该博客3
00:24:40 | 指标论市 |
今日银行间市场回购定盘利率全线上涨,各品种涨幅明显。从这可以看出,国内资金面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如累积效应、公开市场到期量减少而央行回笼规模放大、外汇占款降低等,估计本月整体仍将处于偏紧状态。客观而言,目前商业银行普遍缺钱,基本都无钱可贷,且不说地产开发商不行,资金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在近期遭遇到的钱荒让它们面临着生存压力。诚然,6月新增6000多亿,比5月多了800多亿,但有相当一部分是进入到了保障性住房和水利、高铁、港口等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具有能有多大成效,我们是必须打一个疑问号的。都知道08年的4万亿投资是目前严峻通胀的重要推手,那后期的4万亿水利投资,是否也会大跃进?这是否会造成几年之后的又一次通胀,谁也无法得知。
展望后市,多头继续占据盘面主动,股指近3个月后再次站上60日线,意义重大。这是一条多空分水岭。温和放量并突破3个重要关口,表明市场心态逐步好转。在经历了加息、上半年宏观公布、意大利债务危机之后,短期市场很难在遇到多大利空,这也暗示A股目前所处的环境将有利于进一步反攻。图形上看,2830点为短期压力位,而区间将是股指的强压力平台,2750点一带将是下方的强支撑位,后期有望延续震荡攀升格局。操作上,首先关注新热点的酝量,水利、水泥等前期强势热点已经不能吸引更多的参与资金,那些有补涨要求的绩优股,比如二三线蓝筹品种可以重点留意。中报之战正式打响后,我们应该仔细甄别,那些不是主营业务带动利润大幅增长的个股尽量少碰为妙。即使金融板块不发力,但能维持现状,很多潜力个股还是有充沛的反弹空间。
&&&&&&&&&&&&&&&&&&&&&&&&&&&&&&&&&&&
&&&&&&&&&&&&&
&&&&&&&&&&&&&&&&&&&&&
&&&&&&&&&&&&&&&&&&&&&&&
&&&&&&&&&&&&&&&&&&&&
&&&&&&&&&&&&&&&&&&&&&&&&&&&&&&&&&&&&&&&&&& &
&&&&&&&&&&&&&&&&&&&&&&&&&&&&&&&&&&&&&&
&&&&&&&&&&&&&&&&&&&&&&&&&&&&&&&&&&&&& &&
&&&&&&&&&&&&&&&&&&&&&&&&&&
大家都在关注那些转型星际2的魔兽3选手_网易游戏专题策划
在电子竞技的历史上,不管什么游戏项目,都有所谓的“王者”,它们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也因此而被玩家铭记。在电子竞技氛围最好的韩国,《星际争霸》已经作为支柱项目存在了十年之久,而BoxeR、Nada、sAviOr、iloveoov等人也因为卓越的成绩在韩国电竞史上勾画出了浓重的一笔。如今,《星际争霸2》已经稳定发展成为各大电竞赛事的参赛项目之一,谁又将成为新时代的王者?
本周聚焦:
对象:以MC为代表的星际2职业选手
特征:星际2成绩出众、知名度较高
什么叫“本座”?又有哪些人称得上“本座”?
熟悉《星际争霸》的人应该都知道在韩国电竞圈有“本座”一说。通俗一点讲,能够称得上“本座”的人必然都是那个时代具有统治地位的选手。严格来讲,要成为“本座”,职业选手需要在数据方面达到很多苛刻的要求,冠军、胜率、影响力都成为评判“本座”的标准之一。如今,韩国电竞协会官方也认可了这个由民间叫法衍生出来的称谓。
韩国《星际争霸》里的“本座”是指什么?
本座(Bonjwa)是韩文里的俚语,类似最棒的意思。此称号最先由韩国民间倡议评定,现在官方也开始使用。
本座的大致评判标准:
1、OSL、MSL冠军均有,且总数大于2
2、KeSPA连续排名第一至少6个月
3、总胜率70%,单项对抗胜率不低于60%,至少保持一年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官方已经认可了“本座”一词,但目前关于“本座”的评判并没有十分严格的标准,大家所看到的这份准则应该是目前得到最多人认可的。在资深的星际玩家眼中,能够称得上“本座”的人必然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具有统治性地位的职业选手,能达到这一标准的人寥寥无几。
哪些人在《星际争霸》中可以称得上“本座”?
到目前为止,得到韩国官方和民间公认的“本座”只有4个人,他们分别是:
Boxer:外号“人族皇帝”,2001年Hanbitsoft OSL冠军、2001年可口可乐OSL冠军、WCG2001冠军、WCG2002冠军,唯一卫冕OSL和WCG的选手,唯一连续3次打进OSL决赛的选手,共6次打进OSL决赛(回数至多)。
Nada:外号“天才人族”,2002年KPGA三连冠(职业联赛第一个三连冠选手),2003年初三线夺冠,2005年初五线四强、四线决赛,6次打进MSL决赛(打进MSL决赛回数至多),第一个金鼠标获得者(三届OSL冠军),唯一一个获得过所有个人职业联赛冠军的选手(OSL、MSL、KT-KTF、GhemTV Starleague、iTV Ranking League)。
iloveoov:外号“怪兽”,年MSL三连冠(第二个职业联赛三连冠选手),年职业联赛TVZ 26连胜,2003年正式比赛胜率79。01%,职业联赛胜率80%,创造史上无上年度胜率。
sAviOr:也称IPX,外号“救世主”,年连续5次打进MSL决赛(连续打进MSL决赛回数至多),第一个非人族本座,第一个获得3届MSL冠军的虫族选手,2006年正式比赛ZVT胜率70.59%,ZVP高达78.12%。
哪些星际2选手有资格角逐“本座”之位?
从严格意义上讲,游戏正式发布还不满一年的《星际争霸2》资历尚浅,相应的联赛体系和电竞氛围也没有十分成熟。但是,由于《星际争霸》已经在韩国风靡十多年,《星际争霸2》可以说有了一个非常稳固的基础。目前,韩国水平最高的星际2联赛当属GSL,从过去的几届比赛来看,新老交替的韩国电竞圈可谓百花争鸣,众多转型的星际选手在星际2上开疆辟土,封侯拜将。
“本座”的第一候选人:第一神族MC
如果要在星际争霸2中选出“本座”,来自oGs战队的神族选手MC无疑是最佳候选人之一。他是GSL联赛创办以来的第一位神族冠军,他是星际2有史以来最为嚣张的选手,他也是星际2中战术最多变操作最细腻的选手。在那个神族遍地哀嚎的时代,是他一次次站出来刷新着人们对于神族的认知,是他一个个碾压过所有选手并最终夺冠。在他的字典里面从来不知嚣张为何物,因为霸气永远都伴随着他。
让我们将时针拨回到2010年底,随着虫族选手连续夺得GSL前两个赛季的冠军(水果贩子,NesTea),战网上越来越多的神族开始抱怨PvZ与PvT的各种艰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第一神族”oGsMC。应该说当时的MC还没有达到见谁灭谁的地步,但是一路走来,他除了在十六强赛中输给July 1局,八强战中输给枪兵王 1局,以及在决赛中输给Rain 1局,剩下的比分都是清一色的横扫!这是何等的恐怖与霸气。
值得一提的是,在MC夺冠的GSL2010第三赛季中,经过了两届GSL的洗礼,选手们的战略战术已经相对成熟了许多,因此这一届的八强选手含金量远比此前两届要高得多,而MC的夺冠也十分有信服力。
GSL2011第二赛季,又是MC,又是他获得了GSL的冠军。此前人们曾将MC、Mvp与Marineking合称为“3M”,结果MC用一个冠军告诉世人:我才是星际争霸2当之无愧的一哥!简单地说,这届比赛完完全全是属于MC一个人表演的舞台,在所有比赛中他一共丢掉过2局,可以用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来形容MC变态般的强大。
至此,MC在短短4个月内就成为了GSL奖金榜第一名(光2个GSL冠军就差不多100万人民币),这样的战绩如同一颗巨大的闪光弹“闪瞎”那些星际2喷子的眼睛,他们引经据典的找出MC在星际1中惨不忍睹的战绩,并通过所谓唯物辩证等等各种手段论证星际2或者说以MC为代表的星际1选手的不堪与脑残。但这依然掩盖不了一个事实:MC在星际2中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本座”的有力竞争者:运营虫族NesTea
与MC的嚣张截然不同,NesTea显得沉稳很多。尽管已经28岁,但他却是一个让所有虫族感到绝望的选手,内战几乎无敌NesTea也保持着90%+的ZvP胜率。让人吃惊的是,就是这样一位选手却一直公开宣称ZvP难打,甚至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神族的IMBA。
在NesTea首次夺冠的GSL2010第二赛季中,皇帝BoxeR与天才Nada才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当八强中两位曾经的王者再度相遇时,整个韩国都为之疯狂,该场VOD点播也在韩国创下了150万点播的历史记录!但事实上,本届比赛真正成名的是决赛的两位对手:“山寨”BoxeR的枪兵王(MarineKing)和运营虫王NesTea。
这场精彩的决赛之后,NesTea凭借着自己对于运营的深刻理解把握而被人称为运营虫族,后来的比赛也证明了NesTea的恐怖,尤其是雀茶的ZvP和ZvZ的胜率都达到了90%+,这样恐怖的数据很难让人相信他是一位年过28岁的老将!
日,GSL2011五月赛决赛如期举行,NesTea用4:0的完美表现将对手Inca打入地狱。其实赛前,包括MC在内,几乎没有人看好Inca,这位PvP强大的选手在PvZ上的确稚嫩了点,只不过NesTea在决赛中发挥的太完美了,完美到神族玩家完全看不到任何可以取胜的希望。经此一役,NesTea成为继MC之后第二位GSL的个人赛双冠王选手,也是继MC、Mvp之后第三位GSL两届冠军得主(Mvp获得过GSL世界冠军赛冠军)。或许也就是通过这场比赛,人们才格外的盼望第一神族MC能够与第一虫族NesTea在GSL决赛中一较高低。
“本座”的有力竞争者:第一人族Mvp
如果说MC与NesTea分别是神族与虫族的领军人物,那Mvp则是人族的灵魂。在好手如林的人族选手中,如果说枪兵王给人的感觉是操作犀利,sC给人的感觉是防守反击,Nada谦虚稳定但缺少变通,BoxeR依旧“骚包”但不够凶狠,那么Mvp给人的感觉就是综合了几大人族的优点。
在GSL2011第一赛季的比赛中,Mvp与枪兵王两位人族选手携手进入决赛。强大的Mvp用干净利落的4:0完胜枪兵王夺冠,但这样一个心碎的比分恐怕是年轻的枪兵王一辈子都会铭记的——事实上这已经成为了他第三个亚军(GSL2010第二赛季以及G-stars2010)。
3个月之后,GSL世界冠军赛个人赛再度上演Mvp与枪兵王的巅峰对决,MVP虽然尴尬的在GSL个人赛中降入A级,但是本次比赛中却状态神勇,16进8战胜了S级别的非韩神族Huk,8进4淘汰了在团队赛状态大虎的July,之后又踏过San的“尸体”与MarineKing第二次会师决赛。事实上,星际2里面韩国人族得势不得冠的尴尬局面正是被MVP所打破,从目前大范围内人族的状态以及成绩而言,MVP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是人族的领军人物。
在决赛中,MVP用一个4比2再次送给了MarineKing无冕之王的称号,自己则成为了对手的克星。MarineKing已经极力在比赛中展示自己最高的水准,但还是无法跨越MVP这座山。MVP在世界冠军赛个人赛上笑逐颜开第二次捧起GSL冠军奖杯。
对比:相比星际“本座” 这些星际2的候选人哪里不够格?
与拥有12年历史的星际争霸职业联赛相比,星际争霸2确实只能算个“雏儿”。从去年9月第一届GSL正式举办到现在还没有一年的时间,而且韩国星际圈影响力较大的OGN和MBC电视台当时都因为卷入暴雪与KeSPA的纠纷而没有开设或转播星际争霸2职业联赛,再加上众多星际职业选手仍然坚守星际,所以星际争霸2的影响力实在有限。纵使涌现出了像MC、NesTea这样的优秀选手,也无法掩盖星际2根基不稳的致命缺点。
内在原因:选手个人成绩不够稳定 不具有统治力
与BoxeR、Nada、iloveoov、sAviOr四大本座相比,即时是成绩最优秀的MC,也谈不上具有“统治力”。在GSL2011第一赛季与刚刚结束的五月赛中,MC以两个0:2完败于刚刚夺得GSL2011超级赛冠军的Polt之手,这让许多人惊叹不已。
反观四大本座,他们无一不是那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职业选手。以马本sAviOr为例,他在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表现出了持续的统治力:在年间,他连续5次打进MSL决赛(连续打进MSL决赛回数至多),成为第一个非人族本座,也是第一个获得3届MSL冠军的虫族选手,2006年正式比赛sAviOr的ZVT胜率70.59%,ZVP高达78.12%。
外在原因:星际2根基不稳 联赛氛围与影响力有限
如果是选手成绩不稳定是内伤,那么星际2根基不稳则是最大的硬伤。试想,一款发行不满一年的游戏,一个创建时间尚不足一年的职业联赛,如何涌现出具有统治力的选手?
在星际争霸职业联赛中,目前举办GSL的GomTV在地位上根本无法与OGN和MBC电视台相提并论,这两大巨头旗下的OSL和MSL联赛基本上笼络了韩国星际争霸圈职业水平最高的选手。在GSL星际2职业联赛现场,规模最大的一次也只有2000名观众到场,而在OSL的比赛中,动辄10000多名观众现场助阵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星际争霸发行13年,在韩国职业化也有11年之久,作为韩国人引以为豪的“国技”,星际争霸对韩国的影响可想而知。在星际2发行之初,暴雪与KeSPA的官司严重阻挠了游戏在韩国的推广,星际2要重演星际的辉煌,恐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本座”之位是否后继有人也不得而知。
思考:什么样的电竞氛围才能诞生“本座”级选手?
在韩国,之所以会诞生“本座”一说,主要是因为职业选手以及职业联赛的受关注度非常之高,甚至可以与足球,篮球等主流体育项目相媲美。韩国职业选手的年薪可达数10万美元。而且,让人吃惊的是,如果你持有职业选手证(或者半职业选手证),选择大学时可以受到优待,甚至成绩特别突出的选手还可以免试入学,拿奖学金!
优秀的电子竞技氛围:选手待遇佳、受关注度高
韩国星际争霸职业联赛始于1999年,如今已经进入第12个年头。其职业化程度非常之高,可以和韩国国内的足球、篮球等主流体育项目职业联赛相媲美。目前韩国有300人左右的注册职业星际选手。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优秀的职业选手可以拿到数十万美元的年薪(以韩国的经济标准衡量,他们的收入是非常可观的)。
韩国的E-Sports联赛非常正规,韩国的职业联赛显得更加职业化,所有职业和半职业选手的资料全部登记在韩国E-Sports官方网站上,这也为韩国职业俱乐部挑选人才提供了便利。在韩国如果你想成为一名E-Sports职业选手的话,必须经历业余—半职业—职业这样的一个流程。
《星际争霸》的联赛作为韩国最重要的E-Sports职业联赛,受关注的程度也是最高的,所以星际争霸的选秀也是最规范最严格的。能够获得半职业选手的资格,在韩国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了。即使是将来不能够获得职业选手的资格,而拥有半职业选手资格证书的他们在未来选择大学校的时候也是个重要的砝码。这样的半职业选手和国内体育运动员或者文艺特长生一样受到韩国各个大学的优待,甚至成绩特别突出的选手还可以免试入学,拿奖学金。
专业的电子竞技职业联赛:OSL、MSL、SPL
在韩国,目前水平最高的个人联赛为OSL为MSL,主办方分别是OGN与MBC电视台。这两大联赛最早都是一年一届的,每届决赛都可以吸引上万人观战。随着星际职业化的发展和成功的市场运作,已经发展到每年2到3届(视赞助商情况而定)。能拿到这两大联赛的冠军是相当不容易的,奖金也是相当丰厚,冠军奖金一般为4000万韩元(MSL有过两届是5000万,视赞助商而定),折合人民币大约25万,是相当不错的收入(因为冠军都是20岁左右的孩子),亚军是2000万。
除此之外,韩国还设有专业的星际战队职业联赛(SPL)。韩国星际联赛一共有12支战队,分别是SK Telecom T1、Samsung KHAN、CJ Entus、eSTRO、KTF MagicNs、Hwaseung OZ、MBCGame HERO、OnGameNet SPARKYZ、STX SouL、WeMade FOX 、WoongJin和Air Force。职业选手的工资方面,最顶尖选手年薪能达到20万美元以上,注意,是美元哦!但就一两个人。顶尖选手(有实力拿个人联赛冠军的)的平均水平在10万美元左右,普通选手可能就几千或是刚过万。星际选手的平均收入比起魔兽选手那是高太多了。
欢迎参与投票
你认为谁最有可能成为星际2的第一个“本座”?
第一神族MC
运营虫族NesTea
第一人族Mvp
都没有资格!
起止时间: 至
欢迎参与投票
你认为星际争霸2能在韩国延续星际争霸的辉煌吗?
可以,只是时间问题
不可以,星际2游戏性远不如星际1
难说,暴雪与KeSPA的纠纷可能会阻碍星际2的发展
路过打个酱油
起止时间: 至
结语:星际2“本座”之位 言之尚早
“本座”之说,最早只是源于民间叫法,但后来不止广泛流传,而且甚至被官方采纳,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星际争霸在韩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国家的大力支持让电子竞技行业孕育而生,随之而来的是各大传统行业纷纷涉足。赞助商、电视台、职业联赛,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中才有的东西都在星际中出现了。大有国家支持,小有玩家力挺,试问最先起跑的韩国电竞如何不成“一方之霸”?只要韩国人能将打造星际的一半精力放在星际2上,“本座”之位,何惧后继无人?
网易游戏 独家策划
专题策划:星际争霸2 地图之殇
专题策划:2010星际争霸2大事记
专题策划:那些转型星际2的魔兽3选手
专题策划:那些与星际2相关的美女们
跟贴读取中...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专题制作:钟飞|时间: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珠新时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