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梦石竹山 问关於古巴塔姆尼的传闻能否结婚,白头偕老 梦见山溪 请有心帮忙解梦,感谢

石竹山祈梦,1.梦见猴子抱着桃子在吃,桃园挺多桃的,何解释。2.梦见几棵竹子很高,旁边的竹笋快破土_百度知道
石竹山祈梦,1.梦见猴子抱着桃子在吃,桃园挺多桃的,何解释。2.梦见几棵竹子很高,旁边的竹笋快破土
不是很急。求大师解解,1,旁边的竹笋快破土了。2,水也正常不算清澈也不浑浊,桃园挺多桃的。3,土松动了,水流正常,满意追加高分,还没冒出来.梦见猴子抱着桃子在吃.梦见几棵竹子很高,何解释石竹山祈梦.梦见站在很高的地方看见下面一条河流
我有更好的答案
1.梦见猴子抱着桃子在吃,桃园挺多桃的是好事.
几点钟出生?
愿意是什么?求什么?
正常解释是,要等到桃树结果了,你的愿望就实现了!
已经在吃桃了!
那你的愿望已经实现了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石竹山名人祈梦故事
&>&&>&&>&正文
石竹山名人祈梦故事
未知&& 11:25:02&&福清新闻网
  【叶向高祈梦】叶向高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叶向高晚年曾对人说:“石竹何氏所栖,岩壑奇绝,祈灵如响。先少师公(即叶向高之父)为诸生,得梦甚验。余为孝廉往祈,仙告以腰系白玉带。余以为妄,而其后果然。”  叶向高不仅在山中祈梦求签,还曾住观中攻读经书典籍。他功成名就后重游山中时,不仅在悬岩绝壁处题刻“洗耳泉”等摩崖,还在人称“牛蹄洞”(实为“留题洞”)之中题刻一副意味深长的对联:“一自名山传梦后,而今玉带愧横腰”。  福清另传一个叶向高到石竹山祈梦的故事。说是年轻的叶向高在一个清明节,和同学刘镇、方茂学一起到石竹山游览,顺便也去抽了一签。签上所写文字“富贵无心想,功名两不成”令叶向高大为不快。“这不是说自己功名无望么?”叶向高心想。刘镇连忙安慰:“我们还是另请详签之人,或许还有新解。”叶向高于是请了一个老和尚详签。老和尚看了签谱后笑着说:“可喜可贺,公子求的是个好签啊。”叶向高不信。老和尚解释说:“富贵无心想,‘想’字去了‘心’不是‘相’字么?功名两不成,“戊戌”两字都不象“成”,这预示公子将在‘戊戌’之年官居相位。”经老和尚这么一点拨,叶向高受到极大鼓舞。可他细想,觉得老和尚的话不可信,于是决定二上石竹山,祈梦以求印证。  第二次祈梦,叶向高梦见游山时折了一条竹杆做拐杖。上山时,不小心一滑手,竹竿撑着肚子。他醒来后大感不祥,只好再请老和尚圆梦。老和尚觉得很难为情,建议叶向高到石竹山下一老人处详签。叶向高走到宏路真武殿(今“真丰村”)时,看见一个老人在耘田,叫道:“老丈,我昨夜得一梦,能否帮我详释 。”老人见叶向高如此无礼,便说:“竹竿刺腹,十死九不活。”叶向高听后一惊,觉察自己失礼,马上脱下鞋袜下田向老人道歉。老人见叶向高知错即改,便笑着说:“公子,这可是个吉梦啊。竹竿是驶船的篙,古语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官大肚量也大。’”叶向高满心欢喜,谢过老人回去了。  另一个说法是,当叶向高和一友人第二次去祈梦时,两人竟做了相同的梦,梦见一艘船从口中驶入肚子。叶向高去请教老人时,老人说:“你梦见船只驶入肚子,说明你是宰相肚子能撑船。这可是一个好梦哟。”  第二次祈到好梦后,叶向高刻苦求学,仕途日进,最终官居相位。只因他后来不愿与魏宦同流合污,被魏忠贤排挤出阁。叶向高晚年再登石竹山时,对友人讲述自己祈梦的事,并感慨地做了七律《登石竹岩》:“嶙峋石竹插青霄,病起欢从胜侣招。萝径曲穿云外洞,榕门斜接河边桥。苍崖月冷仙坛静,碧海天空鹤驭遥。一自名山传梦后,而今玉带愧横腰。”  叶向高《登石竹岩》诗,说明了他祈梦的实情,也流露了他对时政的不满、对党争痛恨之情。从表面看,他重登石竹山似乎是“欢从胜侣招”,写的是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趣,其实不然。他虽然身在家乡,而仍然心系社稷。他致仕之后,神宗晚年更加腐败,朝政愈益恶化。此时此际,他思绪万千,一心惦念的是国家之安危、人民之疾苦,其心情是非常沉重、非常痛苦的。“玉带愧横腰”,道不尽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苦衷。“玉带愧横腰&,曲折表达了他忠心报国的赤子真情。所以当神宗驾崩(不及两个月才登基的光宗又崩),熹宗继立,谕旨召他进京复职之时,他明知“时事不可为”,但为了国家民族的兴亡,临危受命,结果还是抱病赴京,勉为其难,再次肩负起首辅的重任。叶向高以国本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高尚品格,令人敬佩。  【陈宝琛中举】清代闽县人、刑部尚书陈若霖的曾孙陈宝琛,未出仕前曾到石竹山祈梦。他在梦境中见一人,一手提紫色长靴,一手提尿壶。陈宝琛梦醒后不解其义。  回家后,陈府一仆人见主人闷闷不乐,就问:“老爷祈了什么梦?”陈宝琛告之梦境所见。仆人听完后,想了想说:“老爷这科包中,‘紫靴’(按福清话读音)不就是‘这科’之意,‘尿壶’土话不就是‘入内’(考中)之意吗?”陈宝琛听了仆人的话,顿时精神振奋。此后,他发奋读书,一年晋京赶考果然中了进士,后官至太师之位,当了宣统皇帝的老师。  有一次,陈宝琛还乡时特赴石竹山九仙观还愿。还愿后在山中提笔撰写了一副对联:“虽痴人可与说梦,惟至诚为能前知。”该对联后被刻成木匾,一直悬挂于道院的大客厅之中。  【马乐一日君 】明永乐年间,长乐有一位13岁就考中秀才,名叫马乐(也叫马铎)的人,后来在考举人时竟九科不中。有一年又逢科考,他听说福清石竹山九仙赐梦预测很灵验,就备好香烛到石竹山去祈梦。一路爬山涉水,到了石竹山下宏路时,他看见有一个鱼贩挑着一担带鱼沿路叫卖。马乐见状,心想:假如今天不是去祈梦,一定吩咐侍童购买一些好好享用。  马乐到了祈梦之所,竟连祈三天无梦,忿然之下在仙君楼的墙壁上题写一首打油诗:“爬山涉水来求仙,三天三夜日不见仙;有朝一日能出仕,定除石竹草鞋仙!”诗中显露不满情绪。谁知题诗的当晚,马乐即获一梦。仙君以诗诫之曰:“千山万水来求仙,何念带鱼口味鲜;是汝心不虔,骂我草鞋仙。念汝一日君,不然打一鞭!”  马乐醒来后百思不得其解,但他知道诗意诫谕之意甚明,于是心存疑窦赴京赶考。此次考试马乐竟中“状元及第”,朝廷授他“翰林修撰”。因其名字要避讳永乐帝,遂由皇帝赐“马驿”为名。当时正适春南郊祭祀,而此时永乐帝染疴,状元及“天子门生”们就奉旨代皇帝祭天,所以马乐又被称做“一日君”。  后马乐请旨回乡,感念仙君赐梦,即上石竹山还愿,于当年自已壁上所题诗的旁边,又撰一联曰:“一念鱼羊三宵无梦,九仙赐马一日为君”。此联原存石竹山道房客厅中,据说在“文革”中被人毁坏。  【李光地“木”“目”相撞】李光地是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官至直隶巡抚、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名声显赫一时。李光地未出仕前曾游历福清。一日他来到石竹山,因登山劳累住在寺中。夜晚,他梦见一队骑兵要追杀他,他仓皇逃命,不料碰到了一根木头,刺破他的眼睛。李光地梦醒后,眼睛疼痛难忍。他以前曾听人说石竹山的梦很灵验,由此想:“刚才一梦不说明自己前程无望吗?”他感到十分失望。可后来,李光地却仕途顺利,官位通达,最后做了相国。他想起以前梦中之事,才顿悟到原来仙翁已将“相”字预告他了:“木”撞“目”,不就是“相”字吗?  【王绍兰祁梦断案】王绍兰是浙江萧山人。少年好学,深研经史。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考中进士。先后任屏南县知县、惠安县知县、闽县知县,后升福州海防同知、福建巡抚。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罢官回乡,家居十八年,专心著述,成为经学专家。  当时传说海口镇里美村财主俞世富,将女儿嫁给东张镇的杨家。盗贼史文龙化名“龙文史”,以送礼为名潜进杨家,杀死新郎奸污新娘,又乘机盗走一个“龙凤金耳扒”后逃往连江。王绍兰接手此案后,迟迟无法破案,就上石竹山祈梦,以求仙君指点迷津。是夜,王绍兰梦见福清龙江和福州闽江两条河流交汇在一起,又梦见仙君说:“一江一江又一江,江东桥下数畦葱。若待元宵佳节夜,龙光此案自然通。”王绍兰醒来后,自己详梦:“两江交汇,不就是‘连江’吗?‘元宵佳节夜’不就明说要在元宵节夜晚去抓罪犯吗?”于是,当年元宵之夜,王绍兰迅速带上差役前往连江,果然在观灯的人群中看见一个女人头上插着一个“龙凤金耳扒”。王绍兰将女人抓来一审,她即招出其夫就是史文龙。此案终于真相大白。  【林文炳析梦】清道光年间,福清文士林文炳在未出仕之前,有一次到石竹山祈梦。梦中仙君告诉他:“明早要去紫云洞口观竹……”  次日,林文炳按时来到紫云洞口,看见一个中年妇女在洞口竹林前哭泣。林文炳细问原由,中年妇人说:“我是龙田镇上薛人,人到中年一直无后,昨夜祈梦梦见仙君要我来紫云洞前观竹,可我到这里一看,竹子却都已枯黄,看来求子无望了……”林文炳见状,连忙安慰道:“嫂子,你做的可是好梦呀,不知你是否听过‘孤竹公有二子’的故事?”妇女摇摇头。林文炳又说:“以前有个叫孤竹公的人,到了晚年才生得伯夷、叔齐两个儿子。您还年轻,何必担忧呢?”妇女听罢,感激地说:“假如真像公子所说的那样,那公子必是‘两榜之才’呀。”  后来,中年妇人果然连生两个儿子,而林文炳也在中举后连捷进士。  【“川之无才”】清朝末年,有一个四川商人在福建经商,他儿子几次参加考试,都不得中。一日,听说石竹山祈梦很灵,父子俩就备了香烛上山祈梦。  商人的儿子梦见仙君提笔写“川之无才”四字。梦醒后,他觉得仙君讥笑四川没有人才,遂决心返回四川老家苦读,并暗下誓言,定要取得功名。后来果然中了进士,官授福建巡抚。到任之日,他派家仆带衙卒到石竹山,扬言要除掉石竹寺,看仙君还敢不敢说“川之无才”。到山下时,一老人拦住他。他问了原由,老人拊掌大笑:“仙君梦灵验了。”接着说:“请你回去禀告老爷,‘川’下加‘之’,‘无’旁添‘才’,作何解释,老爷自然明白”。  【菇生肚脐上,“有”“o”不一样】有那么三个人,同样生活困顿、前途迷茫,于是相约到石竹山祈梦。一个梦见自已肚脐上生出香菇,一个梦见“有”字,一个梦见“o”字。梦见生出香菇的和“有”字的两个人,自然满心欢喜,以为前程似锦,而梦见“o”字的,则垂头丧气。  谁知道,此后几十年的生涯,和他们自己猜想的相反。梦生香菇的,一生充当官员的走卒,官员出巡,他在后张伞,这“伞”形像“菇”,伞柄刚好举在肚脐上。梦“有”字的,终身为人奴仆,替主人背包袱,“有”字形似左肩背着包袱。而梦“o”字的,却飞黄腾达,当了大官,坐着大轿子,八面威风。原来这“o”字上边像轿形,下边四点像四人在抬轿子。  【卒子敢过河,才能当车用】过去有两个当兵的,服役多年,仍然还是小卒,不能升为将官。为卜前程,他们两人同到石竹山祈梦。梦中仙君指示,要去问放鸭子的人。  于是,两人回去时到了一条河边,果见对岸有个放鸭子的人。卒甲见河水不深,就蜷起裤管,涉水过河,来到牧人面前施礼请教。牧人举起赶鸭子的竹竿,向他道贺说,你虽然还是个小卒,但敢于涉水过河,自然可当“车”使用。既过了河,就要勇往直前,其“将”自然可取。  卒乙胆小,绕道行走,找了好远地方,见河水干涸地方才过河,同样请教牧人。牧人对他说,卒子惧河不敢过,有何用处。后来果然卒甲升任将领,而卒乙却终生为卒,实在事在人为。  【梦偷龙眼,考取“榜眼”】有一个姓郑的秀才,几次考举人都不中。一日,来石竹山祈梦,梦见自己到一个依山面水的乡村,村边龙眼树上果实累累。他一时口渴,便摘下两粒解渴。突然村中追出六七个大汉,说他是贼,把他捆在龙眼树下。他一梦醒来,惊得心魂无主,从此绝意功名。他的好友感到奇怪,就问他为何不去赴考。郑秀才对朋友说了梦境。朋友听了连连作揖,祝贺说,我兄前程无量:“榜在龙眼树下”,这不是“榜眼”吗?于是他拿出川资,助他赴考。一考,果然中甲科第二名进士(世称“榜眼”)。  【“满山逐鹿”得佳偶】福清人郑某,年届三十而未娶亲,于是上石竹山祈梦求问婚姻,梦见“井底开花”、“满山逐鹿”。他不解其意,回城后求教于陈老师。陈先生圆梦说:满山,即三十岁,逐鹿,加六,就是说,郑某满三十六岁可得佳偶。井底开花,在四十岁以内会生子女。后来郑某果然娶得一个如花似玉的闺女。洞房花烛之夜,郑某特用大红喜帖请陈老师赴筵。  【纸烧“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宣布对日作战。一九四五年,美国原子弹炸了日本国。其时高山镇官路村王荣昌侨居日本,其妻江宝宋听到消息,日日心神不定,于是到石竹山祈梦。梦见纸煤(旧时用草纸搓成的纸条,用来点火)灰。她回乡后请人详梦。详梦人对她说:“你夫平安无事”,接着解说:“纸烧了,灰(福清方言,与“夫”字同音)还在。”后来其夫果然由日本安然回家。  【横直“丈三”不用量】一个妇女到了中年还未生子女,就上石竹山祈梦。到了寺门口,见寺门紧闭,就举手敲门。门内人问她什么事?她说祈梦求子嗣。门内人回答:“祈嗣的,从后扉来。”这妇人听了,心中闷闷不乐。因为“扉”字与福清话“世”近音,“祈嗣后世来”,不是说这世没希望了?于是就心灰意冷地回家去了。  原来她在家中开了一家裁缝店,替人做衣服谋生。一日,一个人拿一块布叫她做衣服。她拿尺准备量一下布的长度,做衣服的却说:“横直丈三,不用量。”这妇人听了,更觉不祥,这“丈三”又与福清话“断生”同音。后来她果然终生没有生儿育女。
/Wonderful/Humanities_fq//2307.html          
石竹山祈梦故事三则
&&&&字体:
  竹篙撑肚
  传说明朝隆庆八年,福清港头叶向高,18岁考取举人第三名后,上石竹山求梦,他梦见进京途中搭船,被艄工的竹篙撑破肚落水而亡,他惊醒过来,找寺里长老解梦。长老告诉叶向高:&你下山问耙田老农便知。&
  叶向高做此恶梦,闷闷不乐,下山时在真武殿亭里遇见莆田涵江一位也来求梦的秀才,攀谈时莆田秀才告诉叶向高,他的梦和叶向高一模一样,他在进京途中搭船时被艄工竹篙掌破肚而落水身亡。叶向高听罢觉得奇怪,怎么两人一样的梦,于是他俩一同下山找耙田老农解梦。
  烈日炎炎,莆田秀才走在前,向高走在后,莆田那位秀才见一老农吆牛耙田,便在田头大声疾呼:&喂!耙田的老头呀!仙君梦我搭渡时,竹杆撑破肚,请你解梦!&老农正满身大汗地耙田,听见此秀才如此无礼地询问,就没好气地回答:&那你必死无疑!&
  叶向高曾经跟老父亲学过犁田手艺,能理解老农这时的辛苦,等莆田秀才走远后,就解下背包,把随带的糕饼取出,挂在树下,脱下鞋袜,走下田间,接过老农的牛绳,平心和气地说:&伯伯,你累了,我帮你耙田,你到田头树下吃我带的点心,休息乘凉。&老农见两个秀才态度不同,就不客气地来到树下吃叶向高给的糕饼点心。等叶向高耙完田后,询问叶向高:&小伙子,你今天上石竹山何干?&叶向高也把来意告诉老农。老农爽快地回答:&此乃好梦&.叶向高又问:&何也?&老农回答:&俗语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你这科功名不但会中,而且以后会当宰相。&
  叶向高听老农解释好梦,心里高兴,拜谢而归,继续勤奋读书,终于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考中进士第十二名,又以福建考生第一名庶吉士,入翰林授编修官职,三年后升吏部尚书。后因首辅朱赓病死,万历帝授叶向高为大学士,参加阁臣大事。当时副首辅李廷机被人攻击,杜门不理阁事,皇上授叶向高为内阁首辅,一直主持阁事十三年,尔后见朝廷被魏忠贤把持,多次奏帝除魏未准,只好辞官告老回乡。而莆田那位做同样梦的秀才果真死于非命。来源: 作者:王锦照
相关报道:石竹山·祈梦·梦文化对联
福清·石竹山·祈梦
体会三元游石竹,清眠聆地籁;
身融五福梦何仙,
福州高秋霖撰
道教名山福建石竹山,位于福清宏路镇西25公里处。此山“石奇、竹秀”因“石能留影常来鹤,竹欲摩空尽作龙”而得名“石竹山”。山上有胜景石竹寺、狮子岩等128处。石竹山山下东张水库碧波万顷,与石竹山相辉映,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市于山修炼的何氏九兄弟在此得道成仙。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于泰昌元年(1620年)游览石竹山。《徐霞客游记》中说:““闻宏路驿西十里,有石竹山,岩石最胜,亦为九仙祈梦所,阁有‘春游石竹,秋游九鲤'语,虽未合其 时,然不可失之交臂也,乘胜遂行……”
石竹山现为福建省十大风景区之一。“梦文化”是石竹山宗教文化的一大特色,石竹山因此被但人誉为“中华梦乡”。石竹山祈梦习俗早在宋代就已经形成,明代尤盛。由于历史上不少名人都说石竹山神仙赐梦灵验,所以自明朝末期后,很多善男信女都慕名来到石竹山祈求神仙赐梦。
【石竹山祈梦故事】
△明代首辅叶向高年轻时石竹山祈梦。
一年清明节,叶向高到石竹山抽签。“富贵无心想,功名两不成”的签谱令他大为不快。便请了一个老和尚解签。老和尚告诉他:“此乃是好签,且为上上签也”!并解释说:“富贵无心想,‘想'字去了‘心'不是
‘相'字么? ‘功名’两不成,‘戊戌'两字都不像‘成’
这不是预示公子将在‘戊戌'之年官居相位吗?
”经老和尚一点拨,叶向高受到极大鼓舞,刻苦求学,最终官居首辅。叶向高功成名就后重游石竹山时,在“牛蹄洞”题写了一首意味深长的诗句:“嶙峋石竹插青霄,病起欢从胜友招。萝径曲穿云外洞,松门斜接涧边桥。苍崖月冷仙坛静,碧海天空鹤驭遥。一自名山传梦后,而今玉带愧横腰。”
△长乐状元马铎、文渊阁大学土李光池、清末帝师陈宝琛、海军将领萨镇冰等名人都曾到石竹山祈梦结缘出仕。
△陈宝琛年少时在石竹山祈梦,日后功成名就还乡时,特赴石竹山九仙山观还愿,并撰写了一副对联“虽痴人亦能说梦,惟至诚可与前知。”
△1986 年,福建原省委书记项南在石竹山题写“石竹仙山,白日做梦”。
石竹山“梦文化”由祈梦、接春、九仙信仰等组成。一年一度民众自发的“接春”活动,使得梦文化浸润着深刻内涵,并广泛影响着八闽大地及海外华人华侨。所谓“接春”就是迎接春神、春王。
石竹山因其特殊的人文和地理环境,以及超强的地磁场时空点感应,使之成为“梦文化”的传承地和发扬地很早就被封为“行春之治所”。“接春”的人们于每年立春当天或提前一天到石竹山“候春”。夜幕降临时,活动开始了,数以万计的人们在童男童女的灯火指下,虔诚地捧着红斗跟随其后。此时,香烟升腾,烛光映天“接春”队伍宛如龙腾蛇舞,煞是好看,形成一道非常壮观的人文景观。在“接春”活动中“追春”、“燔柴迎春”、“装接春金斗”、“禳太岁道场”等内容都颇有意蕴。
2008年,福清市政府举行首届“石竹山梦文化节”吸引众多海内外乡亲参与“接春”活动,场面壮观。2010年1月,由台湾基隆市、福清市共同发起举办的“海峡两岸道教国梦之旅暨第二届中华梦乡福清石竹山梦文化节活动”,被国台办列入对台重点规划交流项目,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群众参与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梦文化盛会。目前,包括“接春”活动在内的“石竹山梦文化”己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体会】体验领会。《朱子语类》卷五:“却是汉儒解‘天命之谓性’,云‘木神仁,金神义’等语,却有意思,非苟言者。学者要体会亲切。”
戴名世《〈中西经星同异考〉序》:“盖定九时时欲传絶学于世,颇属意于余;而余亦欲得定九亲相指授,洞悉其源流,体会其精要,而后乃敢序定九之书。”
秦牧《〈长河浪花集〉序》:“从许多同志炽热的眼光中,你都可以体会到这种无声的语言。”
【梦游】睡梦中游历。
李白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唐&
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昔君梦游春,梦游 仙山曲。怳若有所欲,似惬平生欲。” 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一:“
至尝作《亢宫赋》,其序略曰:‘予少多疾,羸不胜衣,庚寅岁冬夕,忽梦游一道宫,金碧明焕。’” 陈毅 《由宣城泛湖东下》诗:“
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
【三元】①农历正月初一。是日为年、月、日之始,故谓之三元。 南朝& 齐&
王俭《谅闇亲奉烝尝议》:“公卿大夫,则负扆亲临。三元告始,则朝会万国。” 南朝& 梁&
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
潘孟阳《元日和布泽》诗:“流辉沾万物,布泽在三元。” 清&
钱谦益《元日杂题长句》诗之一:“青阳玉律应三元,是日朝正会禁门。”②旧称农历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为上元、中元、下元,合称三元。 唐&
卢拱《中元日观法事》诗:“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本朝太宗 时,三元不禁夜,上元御干元门 ,中元、下元御 东华门 后罢中元、下元二节。”
赵翼《陔馀丛考·天地水三官》:“其以正月、七月、十月之望为三元日,则自 元魏 始。”③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云笈七签》卷五六:“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也称所奉的天官、地官、水官三神。明&
归有光《汝州新造三官庙记》:“按三官者,出于道家。其说以天、地、水府为三元,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皆以帝君尊称焉。” 清&
金埴《下不带编》卷五:“世人敬奉三元者徧天下,顾不晓三元所自。按《单志》:唐&
贞观中,有陈子春者居于单,寻真采药,拯物济人。游 东海 之滨,龙神妻以三女,各产一子。及长,皆入山学道。道成,证位三元,为天、地、水三官。”④道教谓玉清天有 三元宫,为 元始天尊 居处。 北周&
庾信《奉和阐弘二教应诏》诗:“五明教已设,三元法复开。” 倪璠 注:“ 陶弘景 《真灵位业图》有玉清
三元宫 , 元始天尊为主。”⑤借指道观。 唐&
吴筠《游仙》诗之三:“三元有真人,与我生道骨。”⑥指天、地、人。 唐&
王昌龄《夏月花蕚楼酺宴应制》诗:“土德三元正,尧心万国同。”⑦指日、月、星。 唐&
吕岩《七言》诗之三一:“天纲运转三元浄,地脉通来万物生。”《黄庭内景经·上睹》:“上覩三元如连珠,落落明景照九隅。”
梁丘子 注:“三元,谓三光之元,曰日、月、星也。”⑧术数家以六十甲子配九宫,一百八十年为一周始,故第一甲子为上元,第二甲子为中元,第三甲子为下元,合称“三元”。《旧唐书·傅仁均传》:“以三元之法,一百八十去其积岁,武德元年戊寅为上元之首,则合璧连珠,悬令于今日。”
元稹《景申秋》诗之五:“三元推废王,九曜入乘除。”9.科举时代称解试(后称乡试)、省试(后称会试)、殿试(后称廷试)第一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宋&
赵升《朝野类要·举业》:“解试、省试并为魁者,谓之双元;若又为殿魁者,谓之三元。”《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冯京 ﹞不上二十岁,连中了三元。”《明史·选举二》:“三试第一,士人艳称为三元。”
【五福】①五种幸福。《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桓谭《新论》:“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 唐&
陈子昂《临邛县令封君遗爱碑》:“家膺五福,堂享三寿。” 元&
沈禧《一枝花·七月初六日为施以和寿》套曲:“似这般五福俱全世希有。”
杨朔《三千里江山》第十三段:“伐千山之佳木,造万世之室,后世子孙满堂,富贵功名,应天上之三光,备人间之五福。”②神名。赐福之神。 宋&
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一》:“正殿祠五福,而太一乃在廊庑,甚为失序。”
【清眠】谓躺卧在床上休息而未入睡。《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赵聪 却睡不稳,清眠在床。”
【石竹】石竹山因“石奇、竹秀”而得名。
【何仙】①那位神仙?②何氏九仙
【觉寤】①睡醒。《东观汉记·冯异传》:“我梦乘龙上天,觉寤,心中动悸。”《后汉书·冯异传》②作“觉悟”。《后汉书·独行传·范式》:“
式 忽梦见 元伯 玄冕垂缨屣履而呼…… 式 怳然觉寤,悲叹泣下。”③觉醒。《荀子·成相》:“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 唐&
刘知几《史通·杂说上》:“向若二书不出,学者为古所惑,则代成聋瞽,无由觉悟也。” 金&
王若虚《题<渊明归去来图>》诗:“ 靖节 迷途尚尔赊,苦将觉悟向人夸。”
巴金《新生·五月十四日》:“我像一个勇敢的战士那样坚定地演说,解释在时局变乱中劳动者应有的觉悟。”④引申为觉察。 宋&
司马光《论横山疏》:“安有虏中独不觉寤,寂然无事,曾无诛讨之意乎?”
沙汀《医生》:“老医生显得害羞地笑起来,因为他忽然觉悟出这不是布客有意同他作对,实在不该使他为难。”⑤比喻通情达理。
柳青《铜墙铁壁》第七章:“今儿我和银凤一路从四乡回来,我看这个女子很觉悟,很正派。”⑥自觉悔悟。《史记·韩长孺列传》:“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宋书·范晔传》:“祸败已成,犹不觉悟,退加寻省,方知自招,刻肌刻骨,何所复补。”《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然吾闻之,天之所废不骤也。逞其得志,肆其宠乐,使忘其觉悟之心,非安之也,厚其毒而降之罚也。”
郭沫若 《豕蹄·楚霸王自杀》:“一个人最怕是不觉悟,觉悟了是有办法补救的。”⑦启发;开导。《国语·吴语》:“王若不得志于 齐 ,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 犹世。” 汉&
王充《论衡·刺孟》:“谓孔子之徒、 孟子 之辈,教授后生,觉悟顽愚乎?” 晋&
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今麤论事势,以相觉悟。” 宋&
曾巩《谢中书舍人表》:“方当觉悟迩遐,使遍知于上意;训齐内外,用丕变于羣心。”⑧佛教语。谓领悟佛(道)教的真理。 南朝& 宋&
谢镇之《与顾道士书》:“若深体三界为长夜之宅,有生为大梦之主,则思觉悟之道,何贵于形骸。”《隋书·经籍志四》:“﹝释迦﹞舍太子位,出家学道,勤行精进,觉悟一切种智,而谓之佛。”《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你们老爷现在心上已脱尘网,不出三年必弃官学道,他的觉悟在你之先。”
【天函】自然界的秘密。 严复《〈穆勒名学〉按语》:“西学之所以翔实,天函日启,民智滋开,而一切皆归于有用者,正以此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清石竹山祈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