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古墓丽影8放石头面石头足说明什么

西汉古墓外围石头里面是土坑的吗_百度知道
西汉古墓外围石头里面是土坑的吗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有一种叫五花土的在古墓里经常见到,它是用来防潮的
外围土坑外面是木板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古国失落在历史的长河中,“战国第八雄”中山国这朵奇葩,一直闪烁着神秘的色彩。从“鲜虞”见诸史籍到彻底消失,逾时478年,它几乎绵亘了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因此,中山并不是一个短命王国。但对它的记载,却非常零乱,也缺乏准确和正面的描述。最大的原因,是正统观念中,中山国是异族,是另类,是华夏的敌人,不驯服的孤狼。史书上的中山国,首次出现在公元前506年,最后出现在公元前296年被赵国灭掉时,著名的《史记》、《左传》、《竹书纪年》等重要典籍,不时跳出关于中山国的记载。西汉末年刘向的《战国策》,更是专门写了篇《中山策》,把中山国和战国七雄同等对待。不过,所有这些记载都是零零星星的,而且用的是别样的口气,以至于中山国被披上了一层模糊而晦暗的外衣。这个几经起落的国度,更未有任何考古发现,能够证实上述记载。进入当代,文博大家郭沫若也曾苦苦寻觅过中山国的踪迹,但直到他去世,这个2200多年前消失的神秘王国依然毫无踪迹。难道这个国家永远失落在了历史深处?直到1974年,一个寒冷的冬季。这年冬天,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三汲公社农民大规模平整农田,不断到附近的一些大土丘上取土,结果在刨开的土堆里发现很多大瓦。咦,这里面有什么古怪?挖土农民惊诧不已,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已闻讯赶来,发现挖出的大瓦是战国时期的,而且——是宫殿建筑所用的大瓦!环顾左右,此地是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的交壤处,西控太行要隘,东连齐、鲁,北接云、代、榆林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能有战国遗址,考古人员作出判断。当地一位农民向考古队讲起了一件往事:三十多年前,村里有个叫刘西梅的老人,夏天大雨把家里地头冲垮了,他就在另一块没有种庄稼的地里起土填埂挡水,结果挖出一块“大河光石”,石头上面刻有文字,“可谁也不认得那是什么字”。考古人员随即来到刘西梅家,看到了这块石头。抚去石面上的尘土,人们惊讶地看到19个字次第露了出来。虽然当时不能解读这些文字,但他们隐隐约约意识到,这里面肯定隐藏着一个大秘密。?监囿守丘刻石考古队队长陈应祺把石头上的文字描摹下来,寄给了古文字专家李学勤。经过研究,李学勤肯定这块石头是战国时代的遗物,并对文字进行了翻译:“监罟有臣公乘得守丘其旧将曼敢谒后俶贤者”。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叫公乘得,一个叫旧将曼的人,专门留给后人的,意思是:告诉后来的君子们,我们两个给国王看守园囿、给他捕鱼,现在又给他看守陵墓。 石破天惊,2000多年前两个守墓人留下的这句话,证明此处是战国时代一个王陵的所在地。这块后来被称为“监囿守丘”的刻石,成为揭开战国中山国之谜的第一把钥匙。?监囿守丘刻石上的中山国文字深入的田野调查和考古挖掘同时开始了。在距古墓群不远处,考古人员发现了多处制作陶器、铜器和玉器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在离古墓群不远处,人们又发现了古城墙的夯土地基……这个古城遗址,经过随后多年的持续勘察,范围不断扩大,面目不断清晰,令考古人员兴奋不已。这座城,包括了古城城址、城外陵区以及居民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中山国都城遗址全貌?厚50多米的城墙夯土古城城址北靠东、西林山,南临滹沱河,形状像一枚不规则的桃子,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约4.5公里。城址由七条城垣组成,现城垣早已不存,只余城基。城内分为东西二城,东城北部是宫殿区,南部为大型夯土建筑区。西城北部为王陵区。中部为大型官方手工业作坊区,有烧陶、铸铜、冶铁、制作骨、玉、石器的作坊遗址,南部为商业活动中心和居住遗址。城外东部高坡上,则筑有军事小城,来守卫都邑。西部山脚下为中山贵族墓区。城外西北、东北部为平民墓区。根据勘察情况和历史记载,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这里很有可能是失落2200多年的中山国国都。他们还找到一个更重要的物证---这里有一座小山,完全吻合史书中关于“中山俗以山在邑中”的记载,说明三汲公社就是战国时代中山国都城的所在,而这里埋葬的,就是中山国国王。因国中有山,故为“中山”一个古国和古国城市的面貌,逐步显现了出来。最大的实证,当然寄希望于挖出大瓦的中山国君墓地——如果从墓中发现中山国文字,千古之谜将解开,一切疑团将烟消云散。王陵区分为两部分:一处在中山灵寿故城以西两公里的西灵山南坡高地上,1、2号大墓东西并列;另一处在灵寿故城内西北部,3至6号大墓东西向错列。发掘前的调查,首先从编号为1号的大墓开始。 1号墓是古墓群中体形最大的一个,虽然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地上封土仍高达15米,东西底边长92米,南北底边长110米。封土由下到上构成三级台阶,第二级台阶以上还残存着建筑的遗迹。 封土上的建筑被称作“飨堂”,在古代丧葬制度中,是王侯级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该飨堂早已坍塌,但考察发现,这个墓顶建筑共由一层飨堂、两层回廊组成,气派恢弘,显示墓中主人地位显赫。经钻探发现,这个墓是“中”字型墓道,有南北墓道,中间有一个墓室,按礼制应属于国王级陵墓。随着勘探范围的扩大,考古人员在1号墓的外围,又先后发现6座陪葬墓,2个车马坑,1个杂殉坑。陪葬人的头部都朝向主墓,说明其与主墓中人物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是主墓中人物的妻妾。陪葬中出土的大量玉器,从器型上分,有礼用的玉壁,有饰用的玉佩,有实用的玉梳、带钩、玉人和一些小玩具。它们都是玉器中的珍品佳作,反映出主人身前的奢华生活。??玉梳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河北博物馆藏也有奇怪的发现,距主墓稍远一些的6号陪葬墓中,出土的随葬器物大多是一些粗糙的灰陶和小玉石。有人猜测,6号陪葬墓中的女主人或许是一个比妾的身份还要低下的奴婢。一个拥有成群妻妾的人,一定会拥有更多的奴婢,但为什么只有她可以葬在主人的身边呢?只能用她特别受主人宠爱来解释了。银贝中山王墓出土青铜鸟中山王墓出土从1974年到1978年,考古人员发掘了1号大墓和6号大墓,仅这两组墓,就出土文物19000余件,大量孤品珍品,震惊世界。1975年秋,考古人员先对6号墓实施发掘,从外观看,它比1号墓小一些。遗憾的是,主墓室曾遭严重盗掘,已经一无所有了。就在人们不再对6号墓抱什么希望时,一个民工在主墓室侧面平台上意外踩空的一脚,竟踩出了一个宝库。陈应祺回忆说,我们挖到那一层,一个民工一踩,哧溜一声,那只脚就下去了,一个大窟窿,吓他一跳。把他拉起来,旁边围观的老百姓一看说,好大的烟!其实,窟窿里冒出的不是烟,而是因为墓里与墓外温差大,冒出的热气。?考古发掘现场这个民工无意中的一脚,一个在以往考古发掘中,从未见过的墓葬格局出现在考古人员眼前。在主墓室的两侧,竟然还有两个与主墓室互不相连,用来放置陪葬物品的仓库。这种超常规的墓室结构设计,被以后的发掘证明,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王陵墓所独有的。在主墓室东西两侧的宝库中,一次就出土了几百件文物,其中有大量的稀世珍品。?银首男俑铜灯 通高:66.4厘米重:11.6公斤河北博物馆藏男俑头部用白银精心制作,两手持3盏灯盘。身穿长袍,广袖低垂,长裙曳地,不仅显得潇洒自然,而且有利于器物平衡。左边平地放置的灯盘中,一条蟒蛇盘踞其间,吻部高挺顶住男俑左手所握之蛇,保证了全灯重心稳定。最特别的是山字形青铜器,最高者143厘米,重50多公斤,一共出土了5件。这种造型特别,气势雄伟的青铜礼器,可列于帐前和帐周围,十分雄伟,象征王者权威,为中山国所特有,也是中国考古中前所未有的发现。它是以山为崇拜的古代鲜虞人精神的凝练,是中山国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可看作是中山国的“国徽”。??铜山字形器出土文物中引人注目的还有9件三足铜鼎。汉语中,常用“一言九鼎”来形容地位权威。当时,只有尊贵的周王有资格用九鼎,诸侯只能用七鼎,诸侯以下的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而一般平民则不许用鼎。在中山国王墓中出现九鼎,不仅说明当时已“礼崩乐坏”,还说明鲜虞人在礼制上已开始效法诸侯强国了。?中山王6号大墓出土的列鼎随后,经过两年多的铺垫,人们期待已久的1号墓的挖掘终于开始了。这个神秘的古墓中会有什么呢? 勘探表明,1号墓在墓室构造上完全接近于6号墓,不同的是在主墓室的东北方向又多了一个宝库。就是说,6号墓有两个宝库,1号墓有3个宝库。接下来,人们又在高大的封土北侧,发现了一个斜插进墓室的盗洞。 这是一个古老的盗洞。战国时代晚期的这次盗墓,使1号主墓中最大的椁室里除了几个吊棺用的大铜环和一些文物残片外,几乎一无所有了。盗墓人在洗劫之后,还放火把整个墓室烧得面目全非。不过,在主墓室一角,还留下了一个稀世珍宝,此刻,它就静静地被压在一块石头下面。?夔龙饰青玉环 长径:7.5厘米短径:3.8厘米内径:1.4厘米厚:0.35厘米双夔耳环,浅翠绿色,纯净无瑕 主墓室暂时没大的发现,但在1号墓的宝库中,发现了大量令人瞠目结舌的精美文物。首先是东边的宝库。——错金银双翼神兽,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风神“飞廉”,怒目圆睁,张口咆哮,似乎随时都可能腾空跃起。?错金银双翼神兽 通长:40厘米高:24厘米重:11.45公斤河北博物馆的馆徽采用该形象神兽四肢弓曲,利爪怒张,前胸宽阔而低伏,圆颈挺立,昂首向左作咆哮状。两肋生翼,凶猛有力,身上云纹千变万化,增强了双翼神兽的神秘性。——错金银青铜四龙四凤方案座,造型以龙凤为主体,4只神龙头颈各自伸向一方,昂首挺立在由四只静卧的小鹿承托的环形圆盘上,整体造型突破了商周以来青铜器动物造型古板的表现手法,是一件极其罕见的艺术瑰宝。?错金银青铜四龙四凤方案座通高:36.2厘米宽:47厘米上框边长:47.5厘米环座径:31.8厘米重:18.65公斤“错”,是金银镶嵌的一种工艺;“案”,是古人所用小桌,漆制案面已朽。此案周身饰错金银花纹。下部有两牡两牝四只侧卧的梅花鹿环列,四肢蜷曲,驮一圆环形底座。中间部分于环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条神龙,分向四方。四龙独首双尾。龙身蟠环纠结之间四面各有一凤,引颈长鸣,展翅欲飞。上部龙顶斗拱承一方形案框,斗拱和案框饰勾连云纹。 此案动静结合,疏密得当,一幅特殊的龙飞凤舞图跃然眼前。案框一侧沿口上刻有铭文十二字:&十四祀,右车,嗇夫郭,工疥&。——错金银虎噬鹿底座,是一座屏风底座,一只勇猛威武的老虎正将一只小鹿送入口中,老虎的勇猛敏捷与小鹿的弱小无助形成鲜明对照,构成大自然中弱肉强食的生动画面。——十五连盏灯,则堪称是铜灯中的精品。它的整体造型就像是一棵大树,由灯座和七节灯架组成,主干竖立在猛虎托起的灯座上,叉出的树枝上托起十五盏错落有致的灯盘。每节树枝均可拆卸,榫口形状各不相同,便于安装。树枝上有游动的夔龙,有鸣叫的小鸟,还有一群顽皮戏耍的小猴,树下还站着两个嬉逗群猴的人。全灯各盏上下错落有致,无一重叠,构思奇特造型新颖。此前战国时期墓葬中也有连枝型铜灯出土,但装饰这么多动物与人物的,凤毛麟角。 ……?十五连盏灯局部。主图见文首。东边的宝库清理完成,令人遗憾的是,没有发现有关中山国的文字。考古人员随后打开东北库,咦?竟是一个空库!奇怪的是,这里既没有被盗掘的痕迹,也没有摆放过器物的痕迹。最后打开的是西边的宝库,这里却有着更惊人的发现:除了琳琅满目的珍宝,终于看到了文字。在一件高63厘米、重28公斤的巨大方壶上,四面刻满了450个字的铭文。它告诉后人,这里埋葬着中山国一位最有作为的君王,他的名字叫“璺”(音“错”)。夔龙纹刻铭青铜方壶
铭文中还特别记载了征伐燕国的战争。这场战争,就是本系列第二篇中,提到的“五国相王”后的中山国攻打燕国之战。公元前314年,中山国王“璺”乘燕国被齐国攻打之时,背弃与燕共同称王的盟誓,占领了燕国方圆几百里的疆土。这件巨大的青铜酒器,就是为了纪念讨伐燕国取得胜利特别制造的,而制作这件酒器的材料还是从战败国拿来的,胜利者的骄傲溢于言表。铭文追述了先祖及先王的业绩,为研究中山世系和中山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文中还提到,“璺”之前还有文公、武公、桓公、成公四位先王。据考证,此前发掘的6号墓,埋葬的就是中山王世系的第四代君王———成公,1号墓中的“璺”是中山国第五代君王。?中山王方壶刻铭及铭文从1号墓中也出土了9只铜鼎,比6号墓成公墓出土的九鼎更加精美。其中最大的铁足铜鼎上,刻有469个字的铭文,是迄今出土的战国时代青铜器中字数最多的一件。另一件刻铭青铜圆壶上,也有182个字的铭文。 中山王铁足铜鼎、中山王圆壶和中山王方壶,这三大青铜礼器不仅为研究中山国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也代表战国时代工艺制作的最高水平,故被合称为“中山三器”。更加奇特的是,1977年,在发掘中山王墓的过程中,在东、西两库,分别发现了一件扁铜壶和一件圆铜壶,壶口都用铜盖密封,封闭紧密。有工作人员晃了晃,感觉里面有液体,打开那件圆壶后,顿时,一阵酒香飘出。又一项震惊全国的重大发现问世。?中山国青铜扁酒壶为慎重起见,考古专家们把这两壶酒液送去北京。1978年10月,北京市发酵工业研究所对壶中的液体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这两种酒不含有酒石酸盐,故不是水果酒,都是用粮食酿造的,非蒸馏酒,只是深埋地下2300多年,尽管密封完好,酒精也已挥发得只剩下万分之零点五。另外还含有乙醇、脂肪、醣等17种成分。此外,还含有铜、铅、锡、银、镁、铝、锰等多种金属离子,这些可能是酒呈绿色的原因。这两壶出土于中山王墓中的古酒,属世界上第一次发现的最古老的实物酒。它不仅为研究中国酿酒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并与盛酒器相结合,为研究当时的用酒制度提供了宝贵材料。如今,淡绿色和深绿色的两种酒体封存在河北省博物馆的库房内。?中山王墓出土的五指形活动窗架?依据中山王璺墓帐架复原的帷幄这美酒,想必是中山王“璺”最喜欢喝的,但这位君王却是个短命君王,伐燕胜利后的第二年,他便一病不起,不久就辞世了。 一直以来,“璺”是被作为中山国一位英明君主来看待的。他16岁即位,统治中山国20年,把这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带向繁荣与兴盛。尤其是公元前323年,21岁的中山国国君璺与韩、赵、魏、燕等几个“万乘之国”一起称王,成为战国第八雄。正当国力蒸蒸日上时,璺王却以36岁的英年早逝了,这一年是公元前308年。继位的儿子,虽然仍以年老却能干的司马用为相邦,但国力已开始衰落。卷龙黄玉佩长:23.6厘米再回到主墓室。独一无二的“铜版兆域图”该露面了。1977年秋,人们在这个巨大的墓坑中做着最后一点清理工作。这时,在墓坑西边的一个角落里,一位工作人员随意挪动一块石头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块扭曲的大铜板。这块长方形铜板在盗墓人放的那把大火中,被烧得面目全非。清理之后人们惊讶地发现,这块长96厘米、宽48厘米的铜板表面,是一幅由金银线镶成的图案,旁边还有文字注释。 这是一份王陵建筑的设计图,图中标明的长度,换算成今天的比例尺,为1:500。在“兆域图”上的文字诏令中,中山国王命令大臣严格按规定施工,如果出现质量问题要追究责任。他还说,擅闯王陵者,格杀勿论,罪及子孙。铜版兆域图的出土,说明战国时期已有专司王陵建设的部门和官员。?铜版兆域图长:96厘米宽:48厘米厚:0.8厘米重:32.1公斤 兆域图板正面为金银镶嵌王陵布局平面图,具有地图的特点。 中山王陵中,件件器物是珍宝:“中山三器”、中山侯钺、山字形器等,为研究中山王世系和中山国的政治、军事及文字书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铜错金银龙凤方案、十五连盏灯、银首人俑灯、虎噬鹿器座、犀牛器座、双翼铜神兽以及带有压划纹的磨光黑陶鼎、石制六博棋盘、鹰柱大盆,大量的玉龙、玉虎、玉人等,则以精巧的做工,独特的造型,反映了中山国手工业在铸造冶炼及工艺加工等方面的高超技术。反观铜版兆域图,这份王陵建筑设计图看似貌不惊人,意义却不同凡响——它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建筑规划图,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建筑设计平面图。此图在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建筑学等方面具有极重要的研究价值,比国外最早的罗马帝国时代的地图还要早600年。北西东南随着中山王陵的发掘和都城的廓清,千古之谜顿解,绚烂的中山国,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1988年,中山古城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国夹居燕、赵、齐三大国之间,是个“方五百里”的小国,虽然疆域不大,但是武力强劲。但这样一个生于患难,几度亡国又复国,在强敌包围之中不屈不挠的“战国第八雄”,为何在秦统一中国前七十多年,就亡国了呢?它给后人留下了哪些深刻的教训?从桓公开始,中山两代君主“身勤社稷”、“忧劳邦家”,自强自立,富国强兵。当时,列国以战车数量衡量国力,中山国被称为仅次于战国七强的“千乘之国”。这些史实足以证明,中山人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如果以桓公时期的势头发展下去,小国是可以利用强国之间的矛盾,争取时机谋得生存壮大的。中山但历史没有“如果”,有专家是这样分析的——中山国所占的地利,虽不比秦国“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野”,但倚太行之屏障,扼冀晋之咽喉,凭滹沱河之天堑,战守迁之便利,优于赵国之邯郸,而不亚于燕国之幽蓟。而从中山王墓出土的文物看,中山国的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一个区区小国,承受燕赵等四面包围的强大政治军事压力,边境战争不断,但在短短几十年之中,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技术飞速进步,令人难以想像。这足以说明,即使是小国,只要坚韧自立,励精图治,是能够富国强兵、以弱胜强、弱而后强的。中山国灭亡的深层原因,并不仅仅在于其小,中山国的灭亡,其实亡在自己。中山国,亡在关键时刻统治者的昏聩,亡在治国、治军、外交等多方面的失误,更亡在思想的衰退和政治的腐败。桓公复国之后,主政近四十年,对外修和,对内改革,一扫颓势,把国家搞得风生水起。但到了继承者手里,将桓公的韬光养晦策略忘得一干二净,忘乎所以,自我膨胀,好大喜功,参与到“五国相王”中,以大国领袖自居,图虚名而招实祸。 公元前323年,魏、赵、韩、燕为了对抗秦、齐、楚三个大国,互相称王,同时为了离间中山国与齐国的关系,鼓动中山称王。中山成王头脑发昏,称了王,结果失去了齐国这个比较可靠的支持者,使自己陷入孤立。公元前314年,中山国忘了赵国在后,竟然趁齐国出兵干预燕国内乱之机,背信弃义大举进攻燕国。中山在这场战争中,“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克敌大邦”,甚至占领了燕下都。但实际“战果”,首先把燕国推向对立面,增加了一个死敌。而且,这种有利的形势并没能维持多久,由于各大国出面干涉,齐军很快撤出燕国,中山以倾国之力夺取的大片土地又为燕国收回。?相互对视的错银镶金青铜牺尊更重要的,中山国面对强敌环绕的危局,毫无改革开放进取之心,反而自我封闭做起中山梦来。当时,秦、赵、魏等国推行变法,改革弊政,赵武灵王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学习戎狄实行胡服骑射,而中山这样一个曾经风驰电掣的铁血白狄鲜虞,反倒醉心起孔墨学说来了:列国都在奖励耕战,它却推行起了“贵儒学贱壮士”政策,致使“战士怠于行阵”、“农夫惰于田”,很快出现“兵弱于敌,国贫于内”的局面。。一个事例可说明问题,“中山狼”的故事中,东郭先生这个不通世务、不知机变的腐儒,就是慕名到中山国去求个一官半职的。中山王的不思进取,还表现在追求奢侈享乐的生活。从对中山墓葬的发掘情况看,都设有墓道、积石、积炭、多层棺椁,内葬珍宝、美酒,外葬车马,并仿效赵、魏、燕大国的陵墓,都有高大的封土。君王贪图享受,必然亲近重用阿谀奉承之辈,造成政治腐败。中山国青铜三犼足桶王所善之,下必效之,在中山国民间,也刮起严重的腐朽之风。《史记》说中山国“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富贵,入后宫,遍诸侯。” 又如《吕氏春秋·先识》中说:“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依,固无休息,康乐歌谣悲,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也。”能歌善舞,喜好聚会娱乐,不能说是不好的民风。但是与农夫“惰于田”、“战士怠于行阵”联系起来,可见好逸恶劳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磨光压划纹黑陶鼎通高:41.2厘米公元前305年,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见时机成熟,发动了吞兼中山的战役。腐败无能的中山王早已被吓破了胆,只好割地求和,苟延残喘。两年后,赵军再次进逼。前296年,中山国都陷落。赵国吞并中山之初,曾扶持了傀儡中山王,公元前295年又把他废掉并迁到肤施(今陕西省榆林之南)。另一种说法是,中山末代王名“妾子”,逃到齐国,最后死在齐国。除了融入其他民族,白狄鲜虞后来有改姓为“易”的,最后被秦人迁放到太原一带去了。不管如何,崛起于今山西五台山清水河畔的中山国,这次是彻底灭亡了。清水河.鲜虞白狄.中山中山国在历史上逝去已经两千多年了,但其兴衰一直昭示后人——一个国家不论大小,统治者不能自大膨胀,发昏弄权,一味做梦,否则只有亡国一途。 有分教:有族称狄,若狂风起。叫嚣南北,隳突东西。百年辗转,几兴几灭。本能图存,何问难易。血浸山河,马蹄的的。搅扰华夏,环敌不惧。夹缝求战,荷我利戟。刀兵过处,切鼎如泥。天似穹庐,尖峰若聚。围而长号,或生或息。此山高焉,彼水流焉。晋陕轮转,一终归冀。死而复生,生又复死。王朝湮没,定数不欺。后世握权,未餍足兮。王陵草长,唯中山立。图片:河北博物馆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Ihb声明:谢绝转载 违者必究End回复数字1—59,阅读更多原创内容【1】看看西周霸国霸器到底有多霸气【2】国宝青铜仲姜盘专给俺媳妇儿造【3】曲沃晋国博物馆藏哪些出土宝贝【11】山西古代壁画集萃(元.300图)【16】《金瓶梅》最早版本出现山西?【18】山西王阎锡山先生日记之精选 【19】张无忌的通天魔教和介休祆神楼【20】倗国:与兵马俑齐名的惊世发现【21】蝴蝶结!龙泉寺金棺因此未打开 【22】晋阳古城:被湮没的中国庞贝城【23】契丹人秘藏在应县木塔里的宝物【24】130平方公里的河东盐业博物馆【25】美得令我们眩晕的山西古代琉璃【26】少林寺托管的资寿寺有什么秘密【27】惊!破铜烂铁里拣出3200件文物【28】101岁高僧梦参:我做过的四个梦【29】清凉寺玉器:暴力时代文明微光【30】青铜尊:虎犀貘驹象牛猪兔鸟鱼【31】浑源彝器往事 最后一刻绝处逢生【32】五台山发现金质淳化元宝之始末【33】粟特人出没!带着葡萄和葡萄酒【34】山西是北魏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35】古长城发现锦囊 装49枚波斯银币【36】大月氏人把玻璃制造术带入山西【37】神秘石刻背后的盐商和花花扬州【38】羊舌上的晋国 67年内战爱恨情仇【39】63号墓秘密 少女杨姞祖国的灭亡【40】鸟篆铜戈:三国的缠斗和一代妖姬【41】青铜名剑:干将今安在 少虡何煌煌【42】青铜名剑:晋吴铸铜兵 火焰生冷霜【43】青铜名剑:季子挂剑处 王侯尽北望【44】包金嵌玉带钩之叹 世上再无魏文侯【45】云冈憾:300造像流失仅一佛眼回归【46】“大康通宝”背后的皇后萧观音之死【47】山西珐华之色 被默诵或呼喊的颜色【48】虞国国君的黄昏:国灭方知唇齿寒【49】黄河边商代出土大鼎被当金鼎肢解【50】泉坛奇珍和刺客高渐离的最后一击【51】北齐勇将蓝宝金戒上的赫拉克勒斯【52】天下劲弩皆从韩出也难以抵挡亡国【53】芮国虎妈和金玉奇珍为何不在芮城【54】揭秘武则天老爹百吨石碑沉陷之谜【55】昆山凤凰顾炎武发现晋国陨落晋国【56】唐晋油画:又一次把悲愤引向寂静【57】秋天如上帝:与古器物暗合的色彩【58】傅山霜红龛:一代武林高手也藏书【59】五台山清水河为何崛起神秘中山国原创公号请按下面指纹关注
猜你感兴趣最近家里盖房子,挖了不到两米深的地方,发现下面全是石头,一个挨着一个,而且面程很大,会不会是古墓?_百度知道
最近家里盖房子,挖了不到两米深的地方,发现下面全是石头,一个挨着一个,而且面程很大,会不会是古墓?
我有更好的答案
差不多~一般的古代石门都是大青石
扩大面积,看看周围情况
面积太大了,好几间屋那么大
花纹都一样吗
没有花纹,就是普通的石头
估计不是,我们猜肯定是古代人盖房子用做基石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直面神秘古墓——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直面神秘古墓——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1974年,北京东方红石油化工厂寻找适合深层埋藏储油罐的地方,选中了丰台区葆台村的两个高大的土坡子。石化厂请来了北京市地质勘测处进行钻探勘测,发现土坡深处的土层里,竟然有许多木炭、白膏泥和古钱币!他们马上给当时的北京市文物管理处打电话。接到电话后,文物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火速赶到现场进行探查,初步判定是一处大型木椁墓葬,后来又进一步发现它分为东、西两座墓。
  在北京市委和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直接领导下,成立了大葆台汉墓发掘组,日正式开始对东边的1号墓进行发掘,1975年又对其西侧26米处的2号墓进行发掘。经考古研究,1号墓为西汉广阳顷王刘建墓,2号墓为其王后墓。墓室虽然早年被盗,但仍出土了陶、铜、铁、玉、玛瑙、漆器、丝织品等400余件。特别是在1号墓的发掘中,第一次出土了“黄肠题凑”的实物,更使大葆台汉墓闻名遐迩。
  30多年过去了,大葆台周边已经焕然一新。坐692路公交车,在终点站“世界公园公交总站”下车,沿着幽静的丰葆路往回走三四分钟,路南赫然出现一道朱红色的仿古门阙,左侧立着一根红色柱子,从上到下用古字形写着12个大字:“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主要有地宫原址及出土文物展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展馆,穿越两千年的时光,一起追寻遥远的大汉王朝吧!
  -镇馆之宝:西汉广阳顷王刘建墓室
  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毫无疑问是其1号墓(地宫),当年是西汉广阳顷王刘建的墓室。
  地宫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平面呈“凸”字形,为土坑竖穴墓,南北长23.2米,东西宽18米,距地表4.7米。墓穴的面积达417.6平方米,甚至比清乾隆皇帝的墓穴(300平方米)还要大!地宫使用的是“天子之制”,即西汉皇帝御用的最高级葬具体系,史称“梓宫、便房、黄肠题凑”。
  从最外层的黄肠题凑往里走,就是前室,也叫“便房”,象征帝王生前起居玩乐的地方。前面是一张宽大的黑漆朱彩的坐榻——当时没有椅子,更没有沙发,贵族们就在榻上面坐。便房北面是后室,是放置墓主棺椁的地方(椁字念“果”)。棺用来盛放墓主遗体,椁则是保护棺的一个套子样的空间。先秦时期通常是在地面掘一个土坑,在坑内铺设地板、搭建四壁以及顶板,这就是最早的椁。后来伴随着墓室空间的扩大,椁才逐渐成为保护棺的套子。上古时期的人们往往用梓木为帝王制作棺椁,所以后来帝王的棺椁也叫“梓宫”。
  墓道内随葬有3辆木质单辕车和11匹马,应该是墓主人生前使用过的真车马。按照汉廷的仪制,这种马车叫做“朱斑轮青盖车”。墓室的顶部和底部是用木炭和白膏泥密封的——白膏泥可以隔绝空气,木炭可以防潮。
  当年,地宫主人身份的确定,还颇费一番周折。最初,人们注意到了墓中棺椁的形制:三棺二椁,共有五重,正是西汉诸侯王级别的葬制。可是,诸侯王为什么可以采用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的“天子之制”呢?据《汉书》记载,当时的诸侯王国“宫室百官同制京师”,显然诸侯王也可以享用天子的葬制。
  墓中出土的一件漆器上,刻有“二十四年五月丙辰丞”等字样。西汉共有12位燕王,在位24年以上的只有四人:燕康王刘嘉,26年;燕王刘定国,24年;燕剌王刘旦,38年;广阳顷王刘建,29年。显然,墓主人只能是他们四人中的一位。地宫出土了许多五铢钱,史载,这种钱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刘嘉死于公元前151年,刘定国死于公元前127年,当时还没有五铢钱,所以他俩不可能是墓主人。刘旦之墓戾陵在今天的石景山区,他根本不可能葬在大葆台。排除了上述三人,墓主人的身份也就揭晓了:广阳顷王刘建。他是汉武帝的孙辈,公元前73年至公元前45年在位。如此说来,大葆台汉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真是弥足珍贵!
  -我国首次发现的“黄肠题凑”实物
  在1号墓地宫中,最为珍贵的发现是“黄肠题凑”。当年,在挖掘时,考古人员沿着古墓的顶部向下清理,越往下面,条木越多,大多向外倾倒。这些条木非常规整平直,表面打磨比较光滑。进一步发掘后,人们看到,墓室四面都是用条木层层垒起,端头向内,形如木墙,南面正中有门。这到底是什么东西?于杰先生根据文献记载,提出应是“黄肠题凑”。
  《汉书·霍光传》记载,老臣霍光死后,汉宣帝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唐人颜师古给这一段做注释时,引用了汉末魏初学者苏林的解释:“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刘昭也注释过“题凑”一词:“题,头也。凑,以头向内,所以为固。”据此可知,“黄肠”强调的是材料和颜色,也就是黄心的柏木;“题凑”强调的是木头摆放的形式和结构,也就是木头的端头向内排列。合起来解释,“黄肠题凑”是用黄心柏木,按向心方式致累而成的厚木墙。这种葬制起源于何时尚有争议,但在西汉盛极一时,已是公认的事实。
  大葆台汉墓的“黄肠题凑”,系国内首次出土,它填补了汉代葬制研究中的一项空白,是重大的考古发现。它由10厘米&10厘米&90厘米的柏木14000余根叠成,约合木材122立方米,简直相当于一座森林!柏木堆成的木墙高3米,厚0.9米,总长42米多。排列方式上,南北两端为南北向纵垒,东西两侧为东西向横垒,四角连接处南北壁黄肠木两头直接顶靠在东西壁黄肠木上,这样从内侧看,则四壁均为木头,即题凑。
  但是,“黄肠题凑”加工的难度很大,所耗费的人力、财力都很多。而且,和坚硬的石头相比,柏木并不能做到不朽不腐。因此,东汉以后这种葬制逐渐走向衰落。河北定县发现的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已经改用石材做题凑。“黄肠题凑”终于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直到两千年后,才重新被世人发现……
  -鎏金青铜兽面铺首
  在大葆台1号墓黄肠题凑木墙的正南方,设有一个门,宽3.6米,高3米,门上装着图中所示的鎏金青铜兽面铺首,高24.5厘米。所谓“铺首”,其实就是门上的拉手装饰件。为什么要做成猛兽的形状呢?很可能是为了镇凶避邪。据学者考证,这种样子的铺首,是从青铜器上的兽面衔环耳演变过来的。
  既然介绍这只铺首,就得说说青铜。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它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耐磨、耐腐蚀、色泽光亮等特点,适合于铸造各种器具。中国使用青铜的历史年代久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在夏、商、春秋和战国早期,青铜器更是盛极一时,大部分用于铸造礼乐器和兵器,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金属冶炼和铸造技术。大家熟悉的司母戊大方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就是铸造于商代的青铜器。
  到了战国末期和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青铜器的数量减少了,但工艺并没有退步。大葆台西汉墓里的鎏金青铜兽面铺首,不仅采用了青铜材料,而且在器物上做了鎏金处理。所谓“鎏金”,就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漆,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鎏金技术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后来也有“金涂”、“黄涂”、“火镀金”等不同的称呼。经过鎏金处理的青铜兽面铺首,造型威猛粗犷,鎏金熠熠生辉,是一件做工精良的艺术品,在古墓的出土文物当中格外引人注目。
  -“渔”字铁斧
  西汉时期,青铜器已经走向衰落,铁器得到很大发展。在大葆台汉墓中就出土了大量的铁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号墓当中的“渔”字铁斧。
  乍一看,这把斧子没什么新鲜的。斧柄因为是木质的,经过两千多年时间,早都烂掉了,只剩下孤零零一个斧身。斧身呈梯形,两侧略带弧形,上面有铸造的痕迹,为铸铁产品。不过,如果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斧子的一面有个凸起的“渔”字——这是渔阳铁官作坊的标记。渔阳郡的故城,就在今天北京密云县的西南。学术界认为,这一发现是西汉“盐铁官营”政策的重要证据。
  西汉初年,统治者对盐铁业采取自由经营政策。到了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了“盐铁官营”政策,由国家垄断经营盐和铁,并且设置行政机构进行具体管理:在中央于大司农之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事业;在地方各郡县设立盐官或铁官,经营盐铁产销。在铁器方面,官府直接组织开矿冶炼、铸造器物及销售,控制了生产和流通的全部过程。渔阳郡的铁官作坊,正是在那时设立的。大葆台出土的“渔”字铁斧,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换一个角度想想,在斧身标上代表产地的“渔”字,是不是也说明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先民,就已经有了“产品标志”的意识呢?
  -透雕双面刻墨玉舞人饰件
  玉是一种矿物,分为硬玉和软玉,质地细而有光泽,可用来制造装饰品或做雕刻的材料。中国有着悠久的玉文化历史。北方的红山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年-5000年)当中,发现了大量的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造型精巧,形态传神。南方的良渚文化遗址(距今约5250年-4150年)当中,也发现了不少玉琮、玉璧、玉钺等,造型严谨,对称均衡。周代重玉之风极盛,祭祀时兼用玉器,宴享只用铜器。儒家学说兴起后,崇尚“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理念,玉被赋予了崇高的道德内涵。到了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这一说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用玉殓葬,是中国古代厚葬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非要把好端端的玉器埋到墓里去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古人认为玉是致密温润的,能够保证肉体不腐。此外,以玉殓葬还可以炫耀财富,显示墓主人尊贵的地位。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出土了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的金缕玉衣,由2498片玉片组成,所用金丝约1100克,这一发现轰动了海内外。
  同是西汉诸侯王,既然刘胜死后能穿金缕玉衣,那么刘建呢?大葆台汉墓是否出土了金缕玉衣呢?遗憾的是,由于墓室早年被盗,考古工作者只找到了部分玉衣残片,以及一件嵌玉的龙头枕。不过,凭借这些发现,足以判断出墓主人下葬时身着玉衣。
  虽然没能找到完整的玉衣,但是大葆台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多多少少弥补了一些遗憾。图中这件文物,就是透雕双面刻墨玉舞人饰件,简称“玉舞人”。它出土于2号墓,墨玉质,扁平长方形,高5.5厘米,上端为圆角,两面皆以镂雕线刻舞俑人像,身着长裙,弯腰甩袖,可谓灵动飘逸、栩栩如生。玉舞人的上下端各有一个小孔,便于穿系和悬挂,属于装饰玉。
  -透雕螭虎玉佩
  中国古代虽有众多的玉器,能经常戴在身上的却只有玉佩。《周礼·玉藻》有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显然把玉佩上升到了礼法的层面。战国、秦汉时期的玉佩繁缛华丽,显示出佩戴者的尊贵与威严。
  这件透雕螭虎纹玉佩,出土于大葆台2号墓墓室的东北侧。白玉质,圆形,直径7.1厘米。玉佩使用透雕技法,上部镂空成樱花,中间镂雕一只盘曲螭虎。所谓“螭虎”,身形如虎,为螭与虎的复合体。虎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螭又是什么东西呢?《说文解字》云:“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说白了就是无角龙。螭为阴,代表地;虎为阳,代表天——合为螭虎,意指天地合,阴阳接,象征着皇权与吉祥。
  中国古代,螭虎在玉玺和璧上最为常见,在秦汉时期最为流行。玉佩上的螭虎,用阴线条刻出其身形,均两面刻,形象朴素而生动。玉佩边缘阴刻两圈弦纹,中间夹以双弧形纹,显示出精细的雕刻技艺。
  -鎏金嵌玉龙头枕
  现在我们都知道,睡觉的时候要枕着枕头,要不然就会非常难受。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类的颈椎有一个前凸的弧度,称为生理性前凸。枕着枕头睡觉,可以使颈椎维持正常的生理弧度,处于放松休息的状态。原始人虽然不懂现代科学,但他们已经从实践中总结出了舒服的睡觉姿势,用石头或草捆等把头部垫高——这也是枕头的原始形态。到战国时代,枕头的制作已经相当成熟。1957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一个战国楚墓里,出土了一张保存完好的漆木床,床上就有竹枕。
  大葆台汉墓中,出土了一件鎏金嵌玉龙头枕。枕头的主体部分为木制,两端为龙头,用水晶作眼睛,用青玉作牙、舌及双角。两个龙头做出伸舌蹲坐的姿势,造型格外生动。这件龙头枕规格很高,是和金缕玉衣配套使用的葬具。不过,它的高度达到了20.5厘米,看来也只能作为一个葬具,象征着墓主人尊贵的身份;如果刘建生前就枕着它睡觉的话,非得落枕不可!
  -缠丝玛瑙饰件
  玛瑙是一种矿物,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有各种颜色,多呈层状或环状,一般为半透明或不透明,质地坚硬耐磨,可做贵重的装饰品。中国人很早就对玛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汉代以前的古籍中,常将玛瑙称为“琼玉”或“赤玉”。在南京北阴阳营遗址中出土过玛瑙杯和玛瑙珠,甘肃永靖大何庄齐家文化遗址(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900年)、山东莒南大店春秋墓以及南京象山东晋墓当中,也都发现了玛瑙珠。
  缠丝玛瑙是各种颜色以丝带形式相间缠绕的一种玛瑙,因相间色带细如油丝,所以称为缠丝玛瑙。有的红白相间,有的蓝白相间,有的黑白相间,或宽如带,或细如丝,甚为美妙。图中所示的这颗缠丝玛瑙饰件,出土于1号墓后室北面内椁底板上。玛瑙近似长方形,长6厘米,底平面微鼓,表面琢磨极其光滑平整,左侧有一片花形鸡血红,流美艳丽,为整个玛瑙增色不少。
  大葆台,有多少精美的出土文物?又有多少神秘的传奇故事?由于篇幅限制,今天就介绍到这里了。有时间的话,可以亲临古墓,免费参观博物馆。在古老的地宫内,拨开两千年的历史迷雾,您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墓丽影9被石头压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