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广德县儿童福利院新时代儿童放什么电影

近百年来,儿童电影里的儿童观|儿童电影|电影创作_凤凰文化
近百年来,儿童电影里的儿童观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儿童电影创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 年代,当中国人开始自己拍摄故事片的时候,一批反映儿童生活的电影短片和艺术长片就诞生了。回顾儿童电影的发展,从中也能窥见政治生活的变化。
建国前的左翼儿童电影创作
中国儿童电影创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20 年代,当中国人开始自己拍摄故事片的时候,一批反映儿童生活的电影短片和艺术长片就诞生了。这无疑是得益于伟大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革命先驱们首先发现了中国的&儿童&,并给传统封建专制的旧儿童文化礼教以最猛烈的批判,才使中国有了儿童应作为&独立&的人的认识与尊重,也才使中国的文化艺术开始有了&儿童&的展现。 这一时期展现儿童苦难的电影很多,电影中的主角多是&流浪儿&。 蔡楚生导演的《迷途的羔羊》是这一时期的著名电影,讲了主人翁小三子被土匪抓去当挑夫,父亲被土匪打死祖母也因病去世。后来小三子流落街头,饱尝人生冷暖。 《小孤女》也是一部反映儿童生活的电影,主人翁小鹃父母双亡,相依为命的两个盗贼伙伴又入狱。孤苦无依的小娟差点被卖&& 《三毛流浪记》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电影,影片于1948年10月开拍,直到1949年8月才完成。影片尖锐的触及了社会现实,尤其反映了当时流浪儿童的悲苦命运:没有亲人,无家可归,衣食无着。吃贴广告用的浆糊,睡在垃圾车里,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御寒。为了生存,他卖过报,拾过烟头,帮别人推黄包车,但总是受人欺侮,但他挣到的钱连吃顿饱饭都不够。只有与他命运相同的流浪儿关心他,给他温暖。 虽然在这些电影中,主角都经历了人生的各种不幸,但总体来说,都有一个光明的结尾。《迷途的羔羊》里的小三子遇到了善良的沈家老仆,《小孤女》里的小鹃遇到了好心的富商陈家,《三毛流浪记》里的最终也迎来了解放,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这时期的电影侧重于反映儿童的呐喊,通过展现他们在旧社会的凄惨命运,表现对他们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号召他们团结起来,不要屈服于命运,摆脱旧社会的压迫,迈步走向新生活、新社会。 建国后&十七年&电影创作
&十七年&(1949年-1966年)间创作了一批反映革命斗争历史、革命战争和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儿童影片,给新中国的儿童少年带来了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鼓舞。然而这期间因为受到了&左&的创作思想的严重干扰,秉持&工具论&的文艺观念,&强调文艺的认识与教化价值甚于审美价值&,认为文艺应该为政治服务。&工具论&文艺观对我国儿童电影创作的影响由来已久,甚至延续到新时期的儿童电影中。 &十七年&拍摄的中国大陆儿童影片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就是战争题材,主要是为了对新中国的儿童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而创作的。&在影片中,以什么思想教育少年儿童,教育下一代,这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也反映出电影创作者的世界观。以什么思想教育儿童,也就是说要把儿童教育成什么样的人,这标志着我们现在要建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标明我们的未来和理想是什么。我们在影片中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儿童,塑造出具有共产主义精神品质的英雄人物,以作为儿童们学习的榜样。&这是当时电影创作者、评论者及普通受众普遍的、共同的文化认同心理。 《鸡毛信》、《小兵张嘎》、《小伙伴》、《牧童投军》、《红孩子》、《地下少先队》等是这个时期广为流传的抗战题材儿童影片。英雄主义是这个时期儿童电影的特色,通过电影在意识形态塑造了一批革命小英雄,也因此影响了当时的儿童观:对英雄的崇拜和对进步的宣扬。保家卫国是这一时期抗战片的主旨,&为革命献身&、&舍身成仁&这样大意也是影片所宣扬的,虽然有些片子现在看来甚至被人评论太过&暴力&,但是那个个年代里影片里儿童对战争的崇拜是现代社会一些人无法理解的。 同样值得铭记的是, 50 年代中期到60 年代中期是中国美术电影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创作形式多样,有剪纸、木偶、动画、水墨折纸等等,许多都是世界电影上没有过的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代表有《小蝌蚪找妈妈》、《牧笛》、《草原小姐妹》、《半夜鸡叫》等等。这些电影虽不及《鸡毛信》等革命性强,但所表现的高超的艺术性在中国影史都有重要地位。 &文革&期间的儿童电影创作
如果说&十七年&电影还是政治指挥文艺的人民电影,那么文革期间极&左&的文艺思想登峰造极。当时狂热政治背景下,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寥若晨星。 1966 年只有长影拍了一部《雁鸿岭下》。直到70年代中,才有新的儿童电影产生。1974 年生产了《向阳院的故事》和《闪闪的红星》两部儿童电影,1975 年生产了《黄河少年》、《烽火少年》等五部,1976年只有《阿夏河的秘密》一部。十年中只有九部儿童电影的产生,平均一年不到一部。 当时电影界很流行的一个口号是:&上不上是个立场问题,拍得好不好是个水平问题。&水平低,功力不够都可以原谅,但是政治立场却一定要站高、站稳。 这时期儿童在电影大多中以&成人形象&出现。比如《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虽然是个小孩,但在片中都是以&小英雄&形象出现:掩护乡亲、破坏吊桥、切断敌人后路&& 如果说&十七&年儿童电影里的儿童形象是一个&时刻准备着,参与伟大的人民战争的小战士&,那么在文革期间的《闪闪红星》,又把儿童形象拔高到&能为战争牺牲一切的人民战士。& &十七&年电影里多少还有展现儿童天真、有趣的一面,也有把&中国风&发挥到极致的木偶、水墨画、剪纸画电影。但在&文革&中,这些电影统统消失了,只剩下&为革命可以牺牲一切的革命战士&形象,儿童也不例外。 从文革期间的儿童电影可以看出,在当时社会,人们是这样期待儿童的:1.是党和人们群众培育出来的孩子,党和国家的事业是其义务。2.心怀共产主义事业的美好理想,并能够与成年人并肩作战。3.具有强健的身心和体魄,并在艰苦的条件下成长起来。潘冬子在剧中正是一个这样的人物,像成人一样理解战争,理解家庭和国家的关系,并自觉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明显地&克服&了许多儿童的&缺陷&。 新时代儿童电影创作
进入新时期,尤其是21世纪以来。出现在荧幕上的儿童电影明显多了起来,当然这必须归功于开放的社会环境。不仅本国的儿童片多了,从国外引进的儿童片更是从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儿童回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虽然这时期的电影很多,但罕见经典,也很少能冲出国门,受到外国人的喜爱。 电影创作也呈丰富性,有取材民间神话故事的,比如《宝莲灯》,有原创卡通电影《喜洋洋与灰太狼》,也有反映乡村儿童读书困境的《一个都不能少》。 这一时期,战争片几乎销声匿迹。但英雄人物仍然是电影中讴歌的一个主题,比如《少年毛泽东》、3D《雷锋的故事》。但由于脱离了政治环境的影响,英雄人物的电影似乎并不受观众欢迎,也很少取得票房佳绩。 反观这一时期的取得好成绩的儿童电影,除了在宣传上面别出心裁、技术呈现方面先进独特之外,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展现了主人翁的童真、童趣,让儿童真正有代入感。近些年的儿童电影票房冠军,基本都被外国电影囊括,比如《功夫熊猫》系列、《哆啦A梦》系列,比如《疯狂的原始人》系列。 新时期的儿童,显然已经不需要人们通过电影强行的给他们灌输什么&观&了。保护好儿童的天真烂漫,给予他们充分的想象空间,带给他们快乐&&这就是受欢迎的奥秘。 参考资料:潘华《论中国儿童电影的现状及发展策略》、贾天添《论儿童观及其在儿童电影中的体现》、林淑湘《建国以来儿童电影中儿童观的折射》 儿童电影,展现的不仅是儿童观的变化,从中也能窥见政治生活的变化。
[责任编辑:冯婧]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播放数:395755
播放数:51252
播放数:361420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儿童电影里的儿童观
儿童电影是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国60多年以来,我们出产了不少儿童电影。这些儿童电影里,其实也反射出了儿童观的时代变迁。
建国前的左翼儿童电影创作
中国儿童电影创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 20 年代,当中国人开始自己拍摄故事片的时候,一批反映儿童生活的电影短片和艺术长片就诞生了。这无疑是得益于伟大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革命先驱们首先发现了中国的“儿童”,并给传统封建专制的旧儿童文化礼教以最猛烈的批判,才使中国有了儿童应作为“独立”的人的认识与尊重,也才使中国的文化艺术开始有了“儿童”的展现。
这一时期展现儿童苦难的电影很多,电影中的主角多是“流浪儿”。
蔡楚生导演的《迷途的羔羊》是这一时期的著名电影,讲了主人翁小三子被土匪抓去当挑夫,父亲被土匪打死祖母也因病去世。后来小三子流落街头,饱尝人生冷暖。
《小孤女》也是一部反映儿童生活的电影,主人翁小鹃父母双亡,相依为命的两个盗贼伙伴又入狱。孤苦无依的小娟差点被卖……
《三毛流浪记》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电影,影片于1948年10月开拍,直到1949年8月才完成。影片尖锐的触及了社会现实,尤其反映了当时流浪儿童的悲苦命运:没有亲人,无家可归,衣食无着。吃贴广告用的浆糊,睡在垃圾车里,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御寒。为了生存,他卖过报,拾过烟头,帮别人推黄包车,但总是受人欺侮,但他挣到的钱连吃顿饱饭都不够。只有与他命运相同的流浪儿关心他,给他温暖。
虽然在这些电影中,主角都经历了人生的各种不幸,但总体来说,都有一个光明的结尾。《迷途的羔羊》里的小三子遇到了善良的沈家老仆,《小孤女》里的小鹃遇到了好心的富商陈家,《三毛流浪记》里的最终也迎来了解放,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这时期的电影侧重于反映儿童的呐喊,通过展现他们在旧社会的凄惨命运,表现对他们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号召他们团结起来,不要屈服于命运,摆脱旧社会的压迫,迈步走向新生活、新社会。
建国后“十七年”电影创作
“十七年”(1949年-1966年)间创作了一批反映革命斗争历史、革命战争和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儿童影片,给新中国的儿童少年带来了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鼓舞。然而这期间因为受到了“左”的创作思想的严重干扰,秉持“工具论”的文艺观念,“强调文艺的认识与教化价值甚于审美价值”,认为文艺应该为政治服务。“工具论”文艺观对我国儿童电影创作的影响由来已久,甚至延续到新时期的儿童电影中。
“十七年”拍摄的中国大陆儿童影片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就是战争题材,主要是为了对 新中国的儿童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而创作的。“在影片中,以什么思想教育少年儿 童,教育下一代,这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也反映出电影创作者的世界观。以什么思想 教育儿童,也就是说要把儿童教育成什么样的人,这标志着我们现在要建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标明我们的未来和理想是什么。我们在影片中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儿童,塑造出具有共产主 义精神品质的英雄人物,以作为儿童们学习的榜样。”这是当时电影创作者、评论者及普通受众普遍的、共同的文化认同心理。
《鸡毛信》、《小兵张嘎》、《小伙伴》、《牧童投军》、《红孩子》、《地下少先队》等是这个时期广为流传的抗战题材儿童影片。英雄主义是这个时期儿童电影的特色,通过电影在意识形态塑造了一批革命小英雄,也因此影响了当时的儿童观:对英雄的崇拜和对进步的宣扬。保家卫国是这一时期抗战片的主旨,“为革命献身”、“舍身成仁”这样大意也是影片所宣扬的,虽然有些片子现在看来甚至被人评论太过“暴力”,但是那个个年代里影片里儿童对战争的崇拜是现代社会一些人无法理解的。
同样值得铭记的是,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中期是中国美术电影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创作形式多样,有剪纸、木偶、动画、水墨折纸等等,许多都是世界电影上没有过的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代表有《小蝌蚪找妈妈》、《牧笛》、《草原小姐妹》、《半夜鸡叫》等等。这些电影虽不及《鸡毛信》等革命性强,但所表现的高超的艺术性在中国影史都有重要地位。
“文革”期间的儿童电影创作
如果说“十七年”电影还是政治指挥文艺的人民电影,那么文革期间极“左”的文艺思想登峰造极。当时狂热政治背景下,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寥若晨星。
1966 年只有长影拍了一部《雁鸿岭下》。直到70年代中,才有新的儿童电影产生。1974 年生产了《向阳院的故事》和《闪闪的红星》两部儿童电影,1975 年生产了《黄河少年》、《烽火少年》等五部,1976年只有《阿夏河的秘密》一部。十年中只有九部儿童电影的产生,平均一年不到一部。
当时电影界很流行的一个口号是:“上不上是个立场问题,拍得好不好是个水平问题。”水平低,功力不够都可以原谅,但是政治立场却一定要站高、站稳。
这时期儿童在电影大多中以“成人形象”出现。比如《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虽然是个小孩,但在片中都是以“小英雄”形象出现:掩护乡亲、破坏吊桥、切断敌人后路……
如果说“十七”年儿童电影里的儿童形象是一个“时刻准备着,参与伟大的人民战争的小战士”,那么在文革期间的《闪闪红星》,又把儿童形象拔高到“能为战争牺牲一切的人民战士。”
“十七”年电影里多少还有展现儿童天真、有趣的一面,也有把“中国风”发挥到极致的木偶、水墨画、剪纸画电影。但在“文革”中,这些电影统统消失了,只剩下“为革命可以牺牲一切的革命战士”形象,儿童也不例外。
从文革期间的儿童电影可以看出,在当时社会,人们是这样期待儿童的:1.是党和人们群众培育出来的孩子,党和国家的事业是其义务。2.心怀共产主义事业的美好理想,并能够与成年人并肩作战。3.具有强健的身心和体魄,并在艰苦的条件下成长起来。潘冬子在剧中正是一个这样的人物,像成人一样理解战争,理解家庭和国家的关系,并自觉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明显地“克服”了许多儿童的“缺陷”。
新时代儿童电影创作
进入新时期,尤其是21世纪以来。出现在荧幕上的儿童电影明显多了起来,当然这必须归功于开放的社会环境。不仅本国的儿童片多了,从国外引进的儿童片更是从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儿童回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虽然这时期的电影很多,但罕见经典,也很少能冲出国门,受到外国人的喜爱。
电影创作也呈丰富性,有取材民间神话故事的,比如《宝莲灯》,有原创卡通电影《喜洋洋与灰太狼》,也有反映乡村儿童读书困境的《一个都不能少》。
这一时期,战争片几乎销声匿迹。但英雄人物仍然是电影中讴歌的一个主题,比如《少年毛泽东》、3D《雷锋的故事》。但由于脱离了政治环境的影响,英雄人物的电影似乎并不受观众欢迎,也很少取得票房佳绩。
反观这一时期的取得好成绩的儿童电影,除了在宣传上面别出心裁、技术呈现方面先进独特之外,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展现了主人翁的童真、童趣,让儿童真正有代入感。近些年的 儿童电影票房冠军,基本都被外国电影囊括,比如《功夫熊猫》系列、《哆啦A梦》系列,比如《疯狂的原始人》系列。
新时期的儿童,显然已经不需要人们通过电影强行的给他们灌输什么“观”了。保护好儿童的天真烂漫,给予他们充分的想象空间,带给他们快乐――这就是受欢迎的奥秘。
参考资料:潘华《论中国儿童电影的现状及发展策略》、贾天添《论儿童观及其在儿童电影中的体现》、林淑湘《建国以来儿童电影中儿童观的折射》
儿童电影,展现的不仅是儿童观的变化,从中也能窥见政治生活的变化。
出品:共识网
评论邮箱:责编:花满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时代儿童小学生歌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