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姓氏有多少有多少姓邓如渊

未找到会员资料 | 领英
Profile Not FoundThe LinkedIn profile you're looking for isn't public or doesn't exist. To search and filter LinkedIn's 400 million members, 位于中国的领英会员:郈(后)姓源流
郈(后)姓源流
  来自:网文郈姓,拼音:hòu xìng 。郈姓当今已简改为后姓。郈(后)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80位。在中华民族姓氏的历史发展中,郈、后、後三氏各有不同的渊源、发展、繁衍过程,但在今天大都简写成后氏,而且年轻的一代已经完全分不清彼此之间的差别了。郈姓,上古东邑部族首领太昊的孙子後照的后代;另外传说炎帝后代共工氏有子名叫句龙,在黄帝时担任后土,其后代就以官名的一字为姓,称为后氏;另外西周时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巩的封邑郈,他的后代以邑名为氏,称为郈姓;后来省去右边的邑旁为后氏,称后姓。后姓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一、姓氏源流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上古东邑部族首领太昊的孙子後照,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上古东邑部族首领太昊的孙子後照的后代。後氏,传说是中上古时期东夷族首领太暤的后代子孙。太暤,又称太昊、或大昊,就是古帝伏羲氏的别称,据说他是在公元前3237~前3178年在位,他有个孙子叫後照,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後氏。据史籍《姓氏考略》的记载:“太暤孙後照之后,今开封有此姓,望出东海也。”由此可知,後氏是以“王父字得氏”,源起东海郡。1955年汉字简化改革方案实施之后,“後”字简写为“后”,因此後氏一族大多简为后氏。实际上,“後”与“后”,在古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姓氏,其氏族源流也不尽相同,但在今都称后氏,已经不分彼此了。风姓后氏族人皆尊奉太昊伏羲大帝为血缘始祖,尊奉後照为得姓始祖。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远古共工氏之后,属于以官职名字为氏。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炎帝神农氏的后代中有一个西北洪水之神,称共工氏。按史籍《山海经·海内经》的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如此看来,共工氏是炎帝的六世孙,也就是炎帝的弘孙(仍孙)。传说共工氏曾与黄帝族的颛顼帝争夺政权,因此发生战争,不胜,怒而头触不周山(今日昆仑山脉西北段,即喀喇昆仑山的公格尔山)。不周山原来高耸入天,支撑着天穹大地,结果被共工氏一头撞倒,天穹失去支撑,整个天地为之倾斜,造成了天下大洪水爆发,后为颛顼帝诛灭。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帝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后被尧帝流放于幽州(今河北北部及辽宁)。共工氏有个儿子名叫句龙,由于他能平水土,在黄帝时期担任后土之职,即掌管有关山川土地事务及农业生产的官职,后世祀为“后土之神”。在句龙逝世之后,被封为“灶神”,在夏、商、周三朝及其以后,一直为人们所祭祀。在句龙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后土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句龙氏,皆世代相传。例如,北宋神宗赵顼执政时期(公元年在位)的翰林待诏、宫廷画家句龙爽,南宋高宗执政时期(公元年在位)与秦桧勾结在一起的左朝请郎、敷文阁待制句龙如渊,都是句龙的后裔。后土氏一族曾有人在春秋时期的楚国为官,这在史籍《姓纂》中有记载:“后,后土之后。”在史籍《路史》、《潜夫论》中也记载:“春秋时鲁、楚公族有后氏。”姜姓后氏族人皆尊句龙(后土)为得姓始祖。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鲁孝公之子公子巩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西周时期,鲁国君主鲁孝公姬称执政时期(公元前796~前769年在位),将儿子公子巩封在郈邑(今山东东平),他逝世后的谥号为“郈惠伯”。在公子巩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郈氏,后来省去右边的“邑”偏旁,简化为后氏,世代相传至今。另外,在春秋早期,鲁国君主鲁桓公姬允的后裔子孙形成了三支强大的家族势力,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实际上分别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庆父、叔牙、季友的后裔。其中叔牙的后代叔孙氏家族也有个叫郈恶的大夫封在郈邑,即著名的“郈昭伯”,曾与季氏家族的季平子相互斗鸡。周敬王姬丐三年(鲁昭公姬稠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的大夫季孙意如(季平子)与大夫郈恶(郈昭伯)斗鸡取乐,为了取胜,各自都耍了点儿鬼花招:季平子将芥子面洒在鸡翅上,欲辣坏郈昭伯鸡的眼而取胜;而郈昭伯则在鸡爪上暗缚铜钩,欲以利爪斗赢。结果,季平子的鸡因伤大败。季平子甚为恼火,赖在郈昭伯的家里以自缢相胁。郈昭伯就叫上了臧赐(臧昭伯)到鲁昭公处告季平子的状。鲁昭公偏袒郈昭伯,就要讨伐季平子,季平子连忙请囚、请亡,但皆不许,于是恼羞成怒的季平子遂联合了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共伐鲁昭公,可笑鲁昭公因此屁大丁事却败而失国出亡,郈昭伯被孟孙氏所杀。在这位郈昭伯的后裔子孙中,也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亦称郈氏。由于本是同宗同源,因此该支郈氏与郈惠伯之后的郈氏合为一支。郈氏族人后有一部分省“β”偏旁简笔为“后”氏,皆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鲁西后氏。郈氏以及分衍的简笔后氏族人,皆尊奉郈惠伯为得姓始祖。该支后氏与太昊裔孙後照所分之后氏、以及共工氏之子句龙所分之后氏既不同宗亦不同源,且各自立谱,皆不合谱。姬姓后氏族皆尊奉公子巩(郈惠伯)为得姓始祖。得姓始祖:公子巩。後与后在古代是两个不同的姓氏,在今天都简写成后姓,不分彼此。过去,後氏是传说中上古时期东夷族首领太嗥的后代子孙。太嗥又称太昊或大昊,就是古帝伏羲氏的别称。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太嗥孙後照之后,今开封有此姓,望出东海也。”由此可知,後氏是以“王父字得氏”。老家东海,即今江苏东海县一带。后氏的源流有二:一是源出于姬姓,四周有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巩的封邑在郈邑(今山东省东平),谥号郈惠伯,他的子孙以郈为氏,后又去邑以后为氏。二是相传炎帝的后代共工氏之子句龙为后土(掌管土地事务的官职),死后被封为社神,其后代子孙以后为姓,称后氏。后氏族人尊公子巩为后姓的得姓始祖。二、迁徙分布郈氏是非常古老的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没有,人口约四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25%左右。“郈氏”的后代大多简写为“后氏”,以东海郡为郡望。后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远古时候的著名的东夷部族首领也称太昊,太昊有个孙子叫後照,後照的后代形成了後姓。现在简写成后字,但在百家姓中,後、后是两种姓,有不同的起源,后姓的渊源在于远古部落首领共工,共工的儿子叫句龙,官职为后土管理土地耕作。句龙的子孙取后土官的后字作为姓。而现在後姓的人,往往简写成后姓,不管怎么说,这两种姓都有荣耀而悠久的渊源。后氏在我国早期历史上的后姓名人,几乎全是山东人:春秋时代,孔子的弟子后处,是齐人;汉时传诗、礼之学,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深远影响的后苍,为山东郯城人。和不少的姓氏一样,后姓虽未发展成一个繁盛家族,但经过无数代的播迁和繁衍,其子孙早已遍布天下。如明宣宗宣德年间镇守岷州二十余年,号令严明,番夷畏服的名将后能,便是当时的岷州亦即现在的甘肃岷县人。今山东省的单县,四川省的仪陇县,甘肃省的固原县,湖南省的岳阳市、常德市、宁乡县,安徽省的淮南市、黄山市、宣城县、芜湖市、当涂县、滁州市、全椒县,云南省的红河州个旧市、石屏县、思茅地区,江西省的南昌市进贤县、河南省的信阳市商城县、濮阳市濮阳县,四川省的仪陇县,湖北省的武汉市、随州市,江苏省的南京市、扬州市兴化县,甘肃省的兰州市、南州县,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郈(后)氏族人分布。在文字应用上,“后”字和“後”字在很多地方可以互通,因此,“后”氏与“後”氏的界限越来越小,今天有一些“后”姓者,可能有些是“後”氏讹传而得的。现代“後”字多简为“后”字,但後氏与后氏,在百家姓的历史发展中,却各有不同的渊源。但在今天都简写成后姓,不分彼此。洮州和岷州分别于1379年和1378年从河州卫中分出设卫。洮岷地区的藏族土司中著名的有洮州的昝氏、卓尼的杨氏,岷州的赵氏、虎氏、后氏等。尤其以后氏为主。根据《岷州志》记载:古岷州地区的后氏分两大支,一支在今天的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县城及禾驮、中寨等乡镇,总人口大约6万人左右。根据新华社记者后志良调查,甘肃岷州地区后氏另一支分布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盛产当归的柏林乡上巴都村、柏林口村及石达滩村,总人口大约1200人左右,民族成份主要是藏族。村民主要从事当归药材种植、牦牛、绵羊养殖等。岷州后氏的始祖名后朵儿只班,他在洪武二年时归附了明朝,委任为宣武将军,洪武十年受封为岷州卫土司。后土司的家族或属民中在明代还出过受封为大智法王的班丹扎喜等高僧。班丹扎喜生于1377年,十五岁时出家为僧,二十八岁时到南京朝见永乐皇帝,即留在京城任职。岷州望族后氏的族源及其姓氏的由来《家谱》中记载:“始祖战答儿斡,波忒国三叠人,当唐之时,从乌斯国至西宁地界出,谒见番王赤剌巴,树立旌旗,操演军士,番王观见,像貌非常,乃比试马,骑射精通,勇力过人,将二牛如挟草束,于是王日亲爱之,赐以官爵,命镇守朵思陌等处,白石山建城居焉。后因病卒。”“乌斯国”就是现在的西藏,可知他们祖上原是卫藏地区吐蕃人,因“勇力过人”,才“ 赐以官爵,命镇守朵思陌等处,白石山建城居焉。”“白石山”在岷县与迭部的交界处,而吐蕃东进占领迭部、岷州的时间,是在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以后。这说明他们来到白石山的时间也就是此之后不久。《家谱》另一段记载“十一世祖定儿迦,威勇多贤,心慈乐善。宋德宗时,招天下勇敢之人,儿迦闻之,从白石山出,谒见宋大将军张齐贤,考验武艺,弓马件件精通,命镇守西宁长城内外,要靖无虞。”经查《宋史》,无“德宗”这一朝代,而张齐贤正是太宗时期的人,“宋德宗”可能是“宋太宗”之误。民间家谱非出自史家之手,出现如此错误是难免的。但是他们说“从白石山出”这一事件还是可以相信的,证明他们从唐至元就一直居住在白石山城。 直至十六世祖朵儿只班时期,看《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将所授虎符、金牌,率众归附,赐姓后氏,授以金简、诰命,擢为宣武将军。十一年开设岷州,管本卫事。十三年,开设洮州衙门,十五年随征南京,以疾卒於曲靖,赠龙虎将军,勅葬南京紫金山,入乡贤祠。”这一段非常重要,比《西天佛子源流录》的记录要详细得多。它说明了后姓的来源是明朝皇帝所赐的,时间是洪武二年。根据后氏家族代代传说,这个后姓的“后”,是“皇后”的“后”,而不是“前后”的“后”,以显示其姓氏的尊贵。在前后的“後”字没有简化之前的明代,就有这个皇后的“后”专用字。据《岷州卫志》记载,白石山一带在明朝已经归入岷州卫辖区,他们从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年)开始开设岷州卫,管本卫事,那么其家族成员逐渐搬迁至军政中心所在地岷州,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四、郡望堂号1、郡望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临洮郡:亦称岷州,即今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西周时期为西戎之地。周襄王二十九年(戊戌,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岷县地区进入秦国版图;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秦朝的疆域“西至临洮羌中”,临洮即今岷县,羌中即今甘南,临洮县为今岷县境内设县之始。秦亡汉兴,汉承秦制,今岷县地区为陇西郡下辖的临洮县,并设有南部都尉。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平真君六年(乙酉,公元445年),设临洮郡,治所在今岷县,下辖赤水(今岷县境内梅川一带)、石门(今卓尼石门乡)、龙城(今岷县西北古城一带)三县;北魏大统十年(甲子,公元544年)始设岷州,并设同和郡,改原临洮县为溢乐县,岷州、同和郡治所在溢乐县(今岷县),因境内有岷山,故名岷州。辖区规模相当于今岷县、宕昌一带。隋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设岷州,改西魏溢乐县复为临洮县,辖于临洮郡。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隋置岷州为和政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置岷州,领溢乐、佑川、和政三县。“安史之乱”后,吐蕃势力渐强,乘机侵入陇右,唐上元二年(辛丑,公元761年)吐蕃攻陷岷州,直至北宋中期“熙河之役”期间复归中央王朝统属。北宋熙宁六年(癸丑,公元1073年)王韶收复岷州,岷州下辖三县、五寨、三堡、一监,分别为佑川县、大覃县、长道县,临江寨、荔川寨、麻川寨、闾川寨、宕昌寨。遮阳堡、谷藏堡、铁城堡。南宋初期移岷州治于白石镇,后因“岷州”之“岷”字犯金太祖完颜旻名讳,遂改为“和州”但安徽也有和州,于是改称西和州。南宋以后,岷州地方多为西番所居。元至元八年(辛未,公元1271年)划岷州归脱思麻路所辖(今安多藏区),吐蕃等处宣慰使脱思麻路治岷州,辖岷州,领铁州(今岷县维新乡元山坪)。明洪武十一年(戊午,公元1378年)在今岷县设岷州卫,领西固城守御千户所(今舟曲),统属于陕西都指挥司。清雍正八年(庚戌,公元1730年)岷州卫改称岷州,属巩昌府所辖(今陇西)。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2月改岷州为岷县,曾为甘肃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一度属武都地区,八十年代划归定西地区,今为甘肃省定西市所辖。2、堂号:陇西堂:以望立堂,亦称狄道堂、洮中堂、陇右堂。岷州堂:以望立堂,亦称陇西堂、狄道堂、临洮堂。东海堂:以望立堂,亦称郯郡堂、海州堂、海虞堂、暨邑堂、京口堂。裕政堂:明时陕西市政司参议后敏,放宽政策,采取富民政策,使人民康乐。裕政是宽、开拓、富民的政治。他为人忠厚和乐,爱民如子。深受人民爱戴。家谱文献:安徽无为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七.字辈排行:安徽马鞍山后氏字辈:“定尔承开世德”。安徽滁州后氏字辈:“尚智承先德其强发必”。安徽芜湖后氏字辈:“强之永维德宗希仁意和”。安徽无为后氏字辈:“世家传道学智启育良言”。江苏兴化后氏字辈:“常时春兆……”湖北随州后氏字辈:“文运天开国家永(保)新学守克定本立道成”。【后姓宗祠通用对联】〖四言通用联〗孔子高弟;唐尧农师。——上联典指春秋时齐国名人后处,字子里,为孔子弟子,潜心传播儒学。下联典指后稷,尧时为农师。策名唐籍;裕政明疆。——上联典指唐代人后胤,官至金紫光禄大夫。策名,出仕,做官。下联典指明代当涂人后敏,永乐年间进士,官陕西布政司参议。为人忠厚,从政宽宏。官游唐籍;政裕兴朝。——同上。〖五言通用联〗后土成神圣;门人出翼匡。——上联典指古代掌管有关土地事务的官,名叫后土,后土在夏、商、周三代以后被尊为土神、社神。下联典指汉代学者后苍,山东谀城人。宣帝时,官至少府,精通《诗经》、《礼记》,教翼寿、匡衡等人,而后始有齐计翼匡之学,著解释《礼记》之书,名《后苍曲台记》,以《礼》教戴德、戴圣、庆普,所以《礼记》才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七言通用联〗尼山道统传精一;曲台学家有渊源。——上联典指春秋时齐国名人后处。下联典指汉代学者后苍。三、历史名人后&&稷:中国古代周族的始祖。传说是邰氏之女所生,初生时曾被遗弃,故名弃。在尧、舜时代(公元前21世纪以前)为农官,封地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据说他善于种植多种粮食作物,教民耕种。后来周族奉他为始祖,并认为他是最早种稷和麦的人。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农业还很原始,后稷对当时农业(种植业)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因而许多古籍如《诗经·生民》、《尚书·舜典》及《史记·周本记》等都歌颂和记述了他的功绩。所以后来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时设置的农官,就称为后稷。后&&羿: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神话传说“后羿”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在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烧得草木,庄稼枯焦,后羿为了救百姓,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他又射杀猛兽毒蛇,为民除害。民间因而奉他为“箭神”。后&&处:姓后,名处,字子里,春秋末期齐(今山东省)人,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潜心传播儒学。唐开元年间封“营丘伯”,宋又加封“胶东侯”。后&&敏:明朝文士,永乐年间举为进士,官职唯陕西布政使司参议。他为人忠厚和气,性情恬淡自如,而于政事勤力亲为,很负责任。后&&礼、后祺:清朝的两位画家,他们都是无为地方人,可以想见当时无为的後姓家庭,崇尚儒雅,喜好书画。郈氏名人,经查“辞典”,只有春秋末鲁国的一位贵族郈昭伯的记载(见下)。附录:【郈姓典故、趣事】〖郈昭伯与斗鸡台〗在山东省诸城市城北25公里、渠河和荆河汇流处,有一都吉台村。该村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是一氏族部落居住地,经在此发现的西周、春秋墓葬和大量出土文物证明,酉周、春秋时即有人居住于此。此地汉代为平昌侯刘印封国,即平昌故城。据传,村东南的土台,是春秋时鲁国季氏与郈氏斗鸡之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载: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大夫季孙意如(即季平子)与鲁大夫后恶(即郈昭伯)在此斗鸡,为了取胜,各自都耍了点儿鬼花招。季平子将芥茉面、洒在鸡翅上,欲以辣坏郈昭伯鸡的眼而取胜;郈昭伯则在鸡爪上暗缚铜钩,欲以利爪斗赢。结果季平子鸡大败,季氏甚为恼火,侵入郈昭伯之宫地欲自缢。郈昭伯联合臧昭伯到鲁昭公处告季氏,鲁昭公讨伐季平子,季氏请囚、请亡皆不许,季平子遂联合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共伐鲁昭公,鲁昭公败而失国出亡,郈被孟孙氏所杀。关于季、郈斗鸡台,鹂道元的《水经注》亦有记载;“浯水经平昌城北,城之东有台……,名为斗鸡台。”现在的都吉台村就是因斗鸡台而名,后人因“斗鸡台”不雅,遂取其谐音改为“都吉台”。〖季、郈氏斗鸡风波〗春秋末年,政治权力下移,先是周天子已无力号令诸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各诸侯国内的大夫的力量也越来越大,出现了“政在大夫”的局面。这种大夫专权的现象在鲁国尤其明显,鲁国的大权落在“三桓”的手中。所谓“三桓”就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庆父、叔牙、季友的后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贵族。这三家贵族在鲁国世代相传、历任卿相,出现“三分公室”的局面。到了春秋末年,季孙(平子)氏的势力越见膨胀,鲁国的军政大事,皆由季平子专权。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季氏与郈氏的“斗鸡风波”,将鲁国上层的政治权力的斗争推向顶点。斗鸡是当时鲁国贵族的一种娱乐和赌博活动。赌博的双方各放出一只勇敢好斗的公鸡,在场地上互相残酷厮杀,获得胜利一方的公鸡,其主人可以赢钱,这种娱乐在鲁都曲阜城内很是流行。恰好季平子在鲁都曲阜的寓所与鲁国另一家贵族郈昭伯为邻,这两家常以斗鸡为乐。季平子放出的公鸡,在鸡翅膀上偷偷撒上了芥子粉,郈昭伯家的公鸡无论多么雄壮、凶猛总是被弄瞎眼睛,连连失败。后来郈昭伯发现季平子氏斗鸡取胜的秘密,便也在鸡爪上装上锋利的小铜钩,于是反过来季平子的鸡又总被抓瞎了眼睛,而以失败告终。这件事又被季家发现,于是矛盾扩大,双方彼此指责攻击起来。季平子在鲁国专权已久,他要郈昭伯让步,郈昭伯不肯退让,季平子怒而侵郈氏,一举占领了郈昭伯的封地。另外季平子与臧昭伯也有矛盾,还将臧氏的家臣囚禁了起来。因此,郈氏与臧氏一起诉冤于鲁昭公。鲁昭公对季平子的专权早已不满,一直想搞倒季平子,以恢复公室的权力,于是鲁昭公支持郈氏、臧氏,出兵包围了季平子。季平子看看四周是军队,已无法逃命,表示愿意搬出曲阜,归还从郈氏抢来的封地。鲁昭公不允许,季平子又表示愿意赔偿财产,囚禁自己,以示惩罚。鲁昭公仍不允许,郈、臧二家一定要杀掉季平子。在这场斗争中,叔孙氏和孟孙氏感到季孙氏一倒,他们也会先后垮台,于是一起去救季平子,并将鲁昭公派来联络他们的郈昭伯杀死。反抗三桓的这场斗争就在一天之内失败了。鲁昭公逃亡到齐国。当孔子得知鲁昭公逃到齐国的消息后,孔子也追随鲁昭公赶到齐国。鲁国三桓:春秋末年,政治权力下移,先是周天子已无力号令诸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各诸侯国内的大夫的力量也越来越大,出现了“政在大夫”的局面。这种大夫专权的现象在鲁国尤其明显,鲁国的大权落在“三桓”的手中。所谓“三桓”就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庆父、叔牙、季友的后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贵族。这三家贵族在鲁国世代相传、历任卿相,出现“三分公室”的局面。到了春秋末年,季孙氏(季平子)的势力越见膨胀,鲁国的军政大事,皆由季平子专权。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季氏与郈氏的“斗鸡风波”,将鲁国上层的政治权力的斗争推向顶点。斗鸡是当时鲁国贵族的一种娱乐和赌博活动。赌博的双方各放出一只勇敢好斗的公鸡,在场地上互相残酷厮杀,获得胜利一方的公鸡,其主人可以赢钱,这种娱乐在鲁都曲阜城内很是流行。恰好季平子在鲁都曲阜的寓所与鲁国另一家贵族郈昭伯为邻,这两家常以斗鸡为乐。在一场斗鸡中,两家都搞了鬼,但季平子的斗鸡以失败告终。于是双方矛盾扩大,双方彼此指责攻击起来。季平子在鲁国专权已久,他要郈昭伯让步,郈昭伯不肯退让,季平子怒而侵郈氏,一举占领了郈昭伯的封地。另外季平子与臧昭伯也有矛盾,还将臧氏的家臣囚禁了起来。因此,郈昭伯与臧昭伯一起诉冤于鲁昭公。鲁昭公对季平子的专权早已不满,一直想搞倒季平子,以恢复自己君主的权力,于是便大力支持郈氏、臧氏,出兵包围了季平子。季平子看看四周是军队,已无法逃命,表示愿意搬出曲阜,归还从郈昭伯那里抢来的封地。鲁昭公不允许,季平子又表示愿意赔偿财产,囚禁自己,以示惩罚。鲁昭公仍不允许,郈、臧二家一定要杀掉季平子。在这场斗争中,另外的叔孙氏和孟孙氏感到季孙氏一倒,他们也会先后垮台,于是一起出兵去救季平子,并将鲁昭公派来联络他们的郈昭伯杀死。鲁国公族反抗三桓的这场斗争就在一天之内失败了。鲁昭公被迫逃亡到齐国。当孔子得知鲁昭公逃到齐国的消息后,也追随鲁昭公赶到齐国。后氏家族的其他情况后氏家族与明王朝的关系(一)在军政管理上,后氏家族出了不少优秀人才。其《家谱》记载:①、朵儿只班,波忒国三叠人。元哈撒儿二代孙,在元任甘肃行省平章,至正二年(1342年)守宁夏。洪武二年(1369年),率众归附,赐姓后氏,授以金简、诰命,即做宣武将军。洪武十年,命掌本卫。事后,封龙虎将军,入乡贤祠。②、后安,朵儿只班子,袭锦衣卫佥事,调大宁卫。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奉天征讨有功,升指挥同(似缺一“知”字)。二十六年(1393年),掌本卫,事征交河,阵亡。③、后能,安之子,以父阵亡,由袭职指挥同知,升指挥使。宣德三年(1428年),征松潘羌夸有功,升陕西都指挥佥事。正统元年(1436年),奉勅镇守岷州。④、后泰,能之子,袭指挥使职。成化五年(1469年),征羌叛有功,升陕西都指挥佥事,勅守备岷州。⑤、后成功,本卫镇守指挥同知,安三代孙,袭指挥同知。弘治九年(1496年),洮阳番贼为乱,与洮州指挥同知汪钊协,一日之内,殄灭殆尽,余贼率众降,各升指挥使,掌金牌一面,铁券一圆。⑥、后光基,本卫镇守指挥同知,安四代孙,袭指挥同知职。正德年间(年),任本卫指挥使。寻奉勅,镇守本卫临洮地方,后勅命讨贼阵亡。⑦、后良儒,本卫指挥同知,掌卫印,光基子,嘉靖二年(1523年)袭任。⑧、后永亨,良儒子,岷庠增广生员,万暦二十一年(1593年)承袭任。永亨无子,⑨、后良成复继永亨,承袭指挥,以劫夺封事,部议革职,着令次房无碍子孙承袭。⑩、后永福,方袭河州指挥。而教厂崖武生一龙公,揭控告,谓:永福公,亦系大房后人,彼实次房无碍子孙。呈审明确,天启五年(1625年),准⑾一龙公承袭。迨自我朝定鼎,降旨与国同休。综上可知,仅明朝276年中,后氏家族袭任指挥职务的就有11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啊?这就是说,这一区域的防务及治安全赖后氏家族来维护来保障了。(二)班丹札释前后六次入朝,特别是代表西藏,进京息兵,以及长期留守北京,主持全国佛教工作。据查《西天佛子源流录》和《明实录》等资料,我们知道了班丹札释前后六次入朝,具体时间及使命如下:第一次,28岁,永乐二年(1404),奉旨入南京朝廷,使命——“随法尊师到于南京,住鸡鸣寺。”第二次,29岁,永乐三年,奉旨入北京朝廷,使命——永乐乙酉(1405年),因“圆融妙慧净觉弘济辅国光范衍教灌顶广善西天佛子大国师、智光上师,推荐法尊班丹坚错于朝。太宗文皇帝遣使,驰驿召至殿庭,赐坐与语,大悦,赏赍,恩宠特加。”第三次,34岁,永乐八年,奉旨入北京朝廷,使命——“太宗文皇帝怒乌斯王逆旨,欲遣大兵取乌斯国。……携王之侄及三十人,自乌斯国南还。直抵大京。进见太宗文皇帝,而佛子引乌斯国王侄代谢其罪,陈说其情,圣心大悦,恩施甚加,允佛子所奏,即住兵赦乌斯王罪,不伐其国。”第四次,39岁,永乐十三年,奉旨入北京朝廷,使命—— “昔在京师,朝廷恩渥隆厚,以我宿缘,致使他人见谮,闻朝廷有怒,欲加重愆诛戮宗族,以是因缘,必欲诣京,诉无辜罪。”佛子诣京,朝见太宗文皇帝,天颜欢悦,无有愠意,恩宠愈加。第五次,43岁,永乐十七年,北京朝廷,使命—— “及寺将成(约1419年),太宗文皇帝遣使驰驿,诏至大京,擢僧录司右阐教,及赐国师冠帽、袈裟、表里、钞贯,仍命随驾京师大兴国寺住坐。”第六次,四十七岁(1423年,永乐21年),太宗文皇帝仍命佛子往乌斯国,穷究教法,审察葛哩麻巴上师,是否再生路经。事实上,班丹札释自从43岁入朝,被“擢僧录司右阐教”开始,就再也没有回到岷州来,除了之后的一次“审察葛哩麻巴上师”,就一直留驻北京长达近乎40年之久,直至圆寂。这里我们要特别对《西天佛子源流录》记载班丹札释如何进京息兵一事详做引用(之后凡未注明引用出处的,皆录自《西天佛子源流录》一书):三十四岁(1410年),……太宗文皇帝怒乌斯王逆旨,欲遣大兵取乌斯国。彼时国王心甚恐怖,与其部下议之。王曰:“圣朝天兵若临,此土必如破竹,人民何以图?生若之奈何?谁人为我分释此难?”部下众所推举佛子,而谓王曰:“此上人者,深达教相,方便多能,求浼赴京,代王谢罪,必得解释此危。”王亦曰:“然”。佛子彼时乐处禅定,彼王虔意,谓佛子曰:“当为我等消释此,依我所请。”佛子答曰:“我欲于此依大宗师,忏罪修禅,有所疑悔,亦可印证。”王请再三,谓佛子曰:“汝不为我施设方便,其如我国众生,何其复如教门,慈悲利益何?若天兵一临我境,佛子修习之处,亦莫得也。”于是以王固请加诚,又奉法王慈旨,乃为允诺。携王之侄及三十人,自乌斯国南还。直抵大京。进见太宗文皇帝,而佛子引乌斯国王侄代谢其罪,陈说其情,圣心大悦,恩施甚加,允佛子所奏,即住兵赦乌斯王罪,不伐其国。佛子凡有益於佛教,便於人事者,累奏请於上,无不可其所奏。从这里可以看出,西藏当时是完全归入明朝的版图,完全受明朝的治理。西藏并不是明朝的藩属国,而是直接辖地。明朝当时在西藏敕封过三大法王和五个王。王的地位次于法王而高于大国师、国师。这五个王分别是:公元1406年(永乐四年)封帕竹噶举派首领扎巴坚赞为阐化王、公元1407年(永乐五年)封朵甘灵藏(邓柯林葱)僧人著思巴儿监藏为赞善王、公元1407年封朵甘馆觉(今贡觉)僧人斡即南哥巴藏卜为护教王、公元1413年(永乐十一年)封直贡噶举派僧人领真巴儿吉监藏为阐教王、公元1415年(永乐十三年)封萨迦派僧人南渴列思巴为辅教王。上述五个王均领有封地,其承嗣须上报朝廷,由朝廷再次册封。这说明明朝政府当时对于西藏的管理所采取的措施或者是策略与对待内地的管理是有质的区别的。当其其中一个“王”即阐化王扎巴坚赞要“逆旨”,也就是说要闹独立,违背明朝政府的管理规定,明朝就会派遣军队前去行施管理职权。这一事实说明,明朝当时没有派遣军队驻守西藏,并不是意味着明朝政府对西藏缺乏有效管理,而是明朝政府对于西藏的治理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策略,即采取了“多封众建”的措施,以达到对于西藏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反之,如果此措施不能凑效的话,就会果断采取军事行动以达到治理西藏的目的。明朝则采取“多封众建”的办法,先后封了“三大法王”,“五大教王”,同时在法王和教王之外,明成祖还陆续将一大批西藏僧人封为灌顶大国师、灌顶国师、大国师、国师、禅师等,从而建立了新的较完善的僧人封号制度,值得强调的是,这一做法显然有助于加强明朝对西藏各教派势力的政治凝聚。明朝对喇嘛教各教派首领的册封,使乌斯藏地区互不统属的各教派及地方势力,均统一于中央,藏族社会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而社会的相对稳定不仅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而且也巩固了西南边疆。正如《明朝.列传》所载:“适成祖,益封法王及大国师、西天佛子等,俾传相化导,以共尊中国,以故西陲宴然”就清楚地表明在乌斯藏地区所推行的“多封众建”的僧官制度应该是行之有效的。对于此事件,《安多政教史》也有描述:佛子三十七岁时,奉圣旨前赴卫地,朝礼喇嘛们都很欣喜。以阐化王为首的地方官员们感激说:“您使我们的地方像乳酪那样凝结,平安无事,恩德无量!”阐化王的评价是恳切的。事实上,明朝的这一策略是成功的,自此之后,西藏就再也没有发生过类此的事件了。三)班丹札释前后六次进藏,代表朝廷,传宣圣化,审验活佛转世灵童。第一次,25岁,自发进藏,使命——前往西藏修行,遍访各个著名寺院及其高僧,在佛教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二十五岁西域游,方往乌斯国,参礼剌麻锁南坚粲大善知识讲学《时轮诸大本续经》、《论量法及诸经续》,疏钞科仪,精修禅观,就於番土名闻遍周,善能通晓西天四国语言,尤善撰文作字,偈颂利益,有情轮大法轮。”尤其是“善能通晓西天四国语言,尤善撰文作字”是非常了不起的才能。第二年“回本土,于石巴簇造法藏寺一区,讲道参禅。”第二次,29岁,永乐三年(1405),奉旨进藏,使命——任翻译,迎请哈立麻。第三次,30岁,永乐四年(1406),奉旨进藏,使命——护送哈立麻回藏。在迎请和护送哈立麻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在20多年后兴建的大崇教寺,主要信仰的就是哈立麻派系。第四次,35岁,永乐九年(1411),奉旨进藏,使命——传宣圣化,安抚阐化王。第五次,38岁,永乐十二年(1414),奉旨进藏,使命——陪同中官杨三保巡视藏区。第六次,48岁,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奉旨进藏,使命——审查大宝法王哈立麻的转世灵童。《西天佛子源流录》记载:明年(1424年)三月,佛子携徒沙迦室哩等二十余人往恭卜国,追访葛哩麻巴上师生处。彼处人民生拗粗犷,途路崎岖,山水险隘。至其疆界,经雪山下过,彼处人言:“欲过此山,除单人马陆续可行。”是夕遂憩山下。有一侍者,名曰桑领,梦诸番童扫雪开道。侍者谓曰:“汝童子众,何由扫雪?”童子答曰:“葛牙答罗山神来迎佛子,先令我辈扫雪净道也。”黎明,发足至雪山下,雇数壮夫引路而行,虽平地,雪约二丈余深。先令壮夫及徒众以足踏实其雪,次令驮马随行。正至雪山中际,雪深迷道,无路而出,徒众怆惶忧恼,无计可施。佛子尔时祝山神云:葛牙答罗,我由奉天子命及佛教故,勤苦不惮千里而来,汝今何不施大神力,为我方便,得路过山,是汝德也。方祝愿已,遥闻响振之声,其山摧拆雪乃迸裂,现出道路,始得徐行。二日之间方过此山。达恭卜国参见葛哩麻巴上师,彼时上师甫及十岁,究知上师既生月余,一僧往逻,视僧便笑,甫及周岁,三生之徒,国师果鸾躬自往视。一见趋怀,话前生事,及佛子正受孤噜约葛观门时,佛子尔时自默念云:“此葛哩麻巴真耶?伪耶?”正犹豫间,葛哩麻巴尔时遂不说,取纸半幅,书写中国“佛”、“法”、“僧”三字,掷与佛子。忆想葛哩麻巴先世曾写是字,知真实是也。又于一日,谓佛子言:“昔日长足法师智光,其安乐否?”又示行像,佛子乃信,实是葛哩麻巴真后身也。见《永乐弘恩嗣佛旨印品第五》用金瓶掣签的方式来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是清王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式设立的制度。而岷州后氏族人保存的《西天佛子源流录》明确记载的这一事实,把朝廷派遣使者前往西藏审验活佛转世灵童之举的时间向前提前了将近368年。它有力地证明了明朝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更说明了清朝对于西藏的活佛转世灵童的审验和确认政策是沿袭了明朝对待西藏的管理制度。这一策略和管理制度,从明朝开始,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这六次进藏中,我们对于第五次也不应忽视,它正好证明了“明朝维持中央对藏区直接管辖的重要的常规手段之一”(四)朝廷敕建家族性皇家寺院大崇教寺《西天佛子源流录》记载:宣德丁未(1427年)七月,上遣内臣赍敕重广其寺,改赐寺额曰:“大崇教寺”,及赐碑记,著称佛子之功,及敕洮州卫镇守都指挥李达,并岷州、洮州等卫大小官员军民诸色人等,以洮州卫日斡等族五总甲千户、赞束巴百户、永隆札等七员,及所管百姓,充大崇教寺及重兴寺灯油户,递年除纳马,其余一应杂泛差役,尽行优免。令其专心办纳灯油等项供养,不许一时违误。宣德己酉(1429年)八月初九日,又奉上赐:岷州卫所镇抚官一员曹聚,领军匠五十名与大崇教寺作佃户。户下人丁,亦令看守、扫洒寺宇。佛子亦俾大国师沙迦室哩完卜、大国师绰竺藏卜待中外官,督工修理,总率僧徒之事。经始于宣德丁未秋,落成于已酉岁八月十五日。从皇帝的两次敕赐,就可以看到此寺院的规格和规模有多高多大了。先看第一次的四个敕赐:一是赍敕重广其寺,国家拨专款重新扩建其寺,二是御赐寺额,三是御赐碑记,四是敕“洮州卫镇守都指挥李达,并岷州、洮州等卫大小官员军民诸色人等,……及所管百姓,充大崇教寺及重兴寺灯油户”。另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宣德皇帝“特颁敕书,征派地方大小官员一百多名,部落大小土官二百名,各种技术人员一百一十名,军队乌拉二千零五人,扩建重广寺。这四个敕赐都是极其显赫和隆重的,特别是敕洮岷两个卫的大小官员军民诸色人等,及所管百姓,充大崇教寺及重兴寺灯油户,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举措,一下子把大崇教寺推上了在整个安多地区最为显赫和尊贵的地位,大有与西藏布达拉宫争雄的企图和意味。这是很值得玩味的一件事。我们再看第二次的“奉上赐:岷州卫所镇抚官一员曹聚,领军匠五十名与大崇教寺作佃户。户下人丁,亦令看守、扫洒寺宇。”当时岷州守城士卒共有三百五十人,这次把五十人抽去卫戍大崇教寺,而且是皇上的旨意,可见对大崇教寺的重视程度了。我们再看寺院修成之后的辉煌程度:是梵刹也,弘广深邃,殿宇僧舍五百余楹。佛殿高厂,重檐斗拱,雕甍绣闼,妆以金碧,华彩鲜丽。然而寺山高耸,迥出云霄,层峦叠翠,卉木森然,群峰靓秀,拱向相揖,奇松茂柏,环植寺旁,泉流湛碧,泛漾左右,殿阁巍巍,金碧交辉,光辉粲然,俨若西方鹫岭祗园之精舍也。这是多么雄伟美妙的一种气势和景况啊!再看具体的建筑格局:山门两重,四大天王殿一,碑亭二,钟鼓楼二,正殿一,后殿一,左右殿二,东西两庑藏殿二,法堂一,正方丈一,东方丈一,西方丈一,东方丈前后佛堂二,西方丈前后佛殿二,秘密殿左右佛堂二。次山门内二金刚像。天王殿内供三世佛、十六罗汉,殿顶彩画金刚法界语自在坛场,周围壁画秘密坛场。后殿内供释迦弥陀药师三佛及十方佛、八大菩萨。后左殿内供二臂、六臂护法。后右殿内供金刚怖畏中围佛像,及葛辣噜巴拶门支母与其伴绕。东藏殿内供钦赐华、梵字大藏经二藏。西藏殿内供金书大藏经二,大藏(经)乃中贵大臣太监王公瑾所施也。秘密殿内供钦赐佛八尊及大轮金刚手佛像、上乐轮佛密像、金刚怖畏佛密像、镀金大持金刚、弥勒菩萨、文殊菩萨,乃中贵大臣太监尚义舍资造也;金书番字大藏经一藏,计一百八帙,语录藏经一藏,计二百二十一帙,皆出佛子衣资所造;药师佛坛场一座,葛里麻巴上师一尊;药师灯一树;玉花瓶盛纯金所造枝茎叶五,实供花一树;大银灯盏一个,重三百五十两;镀金铜起花大曼吒辣三座,供器全中贵大臣太监王公瑾所施。东佛堂内供上乐轮六十二佛宫殿坛场、金刚怖畏十三佛中围宫殿坛场。西佛堂内供大轮金刚手十八佛中围宫殿坛场、无量寿佛九佛中围宫殿坛场。东西四坛场佛身皆檀香象牙乌木所造,宫殿坛场则是木刻彩妆,其坛场宫殿主伴佛会,是皆佛子依经续新所制。东方丈后殿内供无量寿佛、弥勒文殊二大菩萨,银灯盏等供器全,亦中贵大臣太监吴公诚舍资所造。西方丈用殿内供五方佛,各佛殿内所有供器、法器、锦绣、金织、幢旛、香鼎、花瓶,无不备足。这是人们祝贺的隆重情景:于宣德已酉岁九月初八日,请国师杭葛而高日斡、卜罗二合窝高日斡等诸善知识五百余众,建大乐轮中围坛场,庆赞法事。圆满散日,于高日斡等及宰官檀信处亲施银一千五百余两,缎绢千余匹,茶二万斤,马一百匹,布毼五百余匹,有奇如是亲施,诸师德与宰官檀信无不欢悦。这是宣德皇帝的《御赐碑记》:夫自京师及四方郡邑,缁流之众,绀宇之盛,在在而然;况岷州其地,距佛之境甚迩,其人习佛之教甚稔,顾寺宇弗称久矣。朕君主天下,一本仁义道德,以兴治化;至于内典,亦有契于心。故致礼觉王,未始或怠,特命有司,于岷州因其故刹,撤而新之,拓而广之,殿堂崇邃,廊庑周廻;金相端严,天龙俨恪;供养有资,苾蒭有处。足以祗奉觉圣,足以导迎景贶,特名曰:大崇教寺。……弘作雄刹徇民志,巍巍妙相森拥卫;流恩布泽浩无际,华夷八达均益利,皇图巩固万万世。“华夷八达均益利,皇图巩固万万世。”这才是明朝皇帝试图达到的目的。这篇碑记视野高远,用意深广,谋略沉厚,可以看出明朝皇帝对于扩修岷州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的良苦用心,他非常希望达到“祗奉觉圣”,“导迎景贶”的目的。事实上,这一目的在当时也达到了。它不仅起到了“以来远人”的目的,而且还可以“阴翊皇度”、“普济万民”,成为安多地区的佛教名刹,且因其风景、建筑、以及寺中高僧辈出而蜚声内外,成为达官文人追古思今、探奇寻异、抒发情怀的胜地,《岷州志·艺文志》收录咏颂大崇教寺的诗作就有十余首,这些诗作大都从侧面反映了大崇教寺当时的面貌。嘉靖进士宋贤所做的《宿崇教寺》从形、势、声等方面对大崇教寺予以全面勾勒,堪称其中的代表:岷山高拱法王宫, 箓蔼轻浮紫翠重云外楼台悬夕阳,空中金磬度秋风蒲田纳袄余衣钵,贝叶番文杂鸟虫抚景忧时浑不寐,几回倚枕听晨钟(五)班丹札释生卒考班丹札释的诞辰日,在《西天佛子源流录》中没有明确记载,在后氏族人中也没有明确传说,在《安多政教史》中有明确记载:“彼师属相是圣·宁吉达尼钦波,享年二十一岁的火蛇年(公元一三七七年,明洪武十年,丁巳)”(见第640页)。我们从源流录中记载的后法王的不同年龄段发生的各种事迹与明朝具体年号推定,也是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说明《安多政教史》中的记载是可信的。那么,他是哪一年圆寂的呢?我们考察《西天佛子源流录》,其内容只记载到正统乙丑年,也即1445年,时班丹札释才69岁。这说明《西天佛子源流录》的撰写,着手时间早。这样,我们只有在《明实录》和《安多政教史》中查找资料了。其中记载:景泰三年(1452年)十月,“封西天佛子大国师班丹扎释为大智法王,赐以诰命。”这时,这位藏族高僧享寿七十六岁。再考察把他的大弟子沙迦室哩于景泰七年(1456年),敕封为大善法王来看,后法王的圆寂年份至迟也是景泰七年(1456年),或者就是景泰六年(1455年)。因为他不圆寂的话,他的大弟子是不可能被袭封为与师傅同样规格的最高礼遇“法王”的。当时明朝为了西部边关的稳定,作为影响极为巨大的佛教高僧,圆寂后,必须要安排一个高僧大德能够代替明王朝说话和办事。而“法王”的称号是明朝赐予番僧的最高礼遇。然而,事隔半年,这一崇高的封号又被英宗给降为灌顶大国师了。从这一变化可以看出,明朝政府当时处理班丹札释刚刚去世,又一时间找不到确实能够替代班丹札释这一身份的人选的困境时所表现出来的焦灼心态,也更有力的说明了班丹札释刚刚圆寂的事实。再看,景泰四年(1453),皇帝又 “加封班卓儿藏卜为灌顶清心戒行大国师,赐以诰命。”班卓儿藏卜是班丹扎释的侄子。从这里可以看到明王朝对后氏家族的良苦用心。由此可以推定,后法王享寿至少79岁,或者刚满80岁。因为其师班丹扎释圆寂的当年,就加封其徒弟继承师父的封号,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这在当时的高僧大德中,也是非常高寿的。后氏家族在西北的影响力(一)、“余后氏先人,自唐以迄於兹,武职数十辈,文职只后公乘龙一员,护印番僧纲司。自明至今,世世相继。”从这一段《后氏家谱》中的引文可知,后氏族人自唐至今,武职数十辈,是相当不容易的。我们从如上引用的资料及论证可以看出,其祖上自唐至明武职人员辈辈层出不穷,不仅镇守迭部、岷州一带,而且多次参加宋元明在全国各地的军事行动,特别是对于洮岷一带的平叛功勋卓著。这种贡献一直延续到清朝。如吴三桂流窜至岷州一带,后只即丹子就纠集地方军民奋力抵抗,取得胜利,维护了一方群众的安全和利益,为此,康熙皇帝特赐诰:制曰:教宗清净,严法律以持躬,学本浮屠,怀丹诚而报国。惟恭忠之克励,斯宠命之宜新。尔护印番僧纲司后只即丹子,夙通释典,化衍遐方。当逆贼煽乱之时,矢心守正,纠边徼士兵之众,为国宣劳,克著功勋,洵可嘉尚。兹特封尔为:“宏济光教大国师,赐之诰命。”尔其永怀忠荩,益勉修持,膺兹纶之荣,用 清净之化。钦哉!(二)、扩大和深化了藏传佛教在安多地区的影响力。藏传佛教的核心地带,在卫藏区域,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班丹扎释家族的特殊的作用下,岷州地区却成了整个安多藏区藏传佛教最为兴盛的地区,甚至可以说成是整个藏传佛教的影响中心。但这种情况持续时间不太长久,也可以说是仅仅几十年的时间,最多超不过上百年。尽管如此,岷州对于整个安多地区藏传佛教的影响,确是极其深远的。这有如下五个依据为证:1、班丹扎释家族,早在其太爷、爷、父辈,就在岷州等安多地区建设寺院“足有一百八区”,在班丹扎释手上,又兴建了更多的寺院。属辖寺院有100多座,而且在北京的近40年期间,还发动集资兴建了众多寺院,其影响力渗透到岷州卫所辖的最为偏远的地区,如现在的临夏市康乐县鸣鹿乡西蜂窝寺就是大崇教寺的附属寺院,对于北京地区的藏传佛教的传播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据有关资料显示,班丹扎释在北京期间,不论是皇家给班丹扎释建设藏传佛教寺院,还是班丹扎释化缘发动更多信众兴建藏传佛教寺院,在京城就有藏传佛教寺院10多座。“西番朝东寺,一目处心。”这句歇后语至今响彻整个番属地区。《安多政教史》提到“哈立麻德银协巴前来多麦时,曾有披袈裟的十万人迎接,这个地点似为岷州(今岷县境内)云。” 这个数字似有夸大之嫌,但至少能说明岷州当时藏传佛教的发展盛况。而且这一记载,只有在岷州地区才具有如此庞大数量的人口基础,其他周围各地是不具有如此庞大数量的人口基础的。明朝的史料对这种情况也能确证一二。成化八年(1472年)六月,礼部上书言道:“今年陕西岷、洮等卫所奏送各簇番人共四千二百有奇。除给予马直不计、凡赏彩段八千五百四十二表里,生捐八千五百二十余匹、钞二十九万八千三百余锭,滥费无已。” 岷州卫和洮州卫在一年中就有四千多僧人去进贡。《西番馆来文》中有岷州卫永安寺僧人沙加俄紫儿奏请大藏经的表文一道:“陕西岷州卫永安寺僧人沙加俄紫儿奏。为乞请经典事。臣本寺有千余僧众,每日率领祝延圣寿。所有原赏藏经,年久破坏,不堪念诵。有都纲也舍,是一个有德高僧。差他赴京,奏请藏经一部。望朝廷可怜见给与便宜。” 在明朝名不见经传的永安寺有僧人千余,以此类推,那些著名大寺中的僧众数也就可想而知了。2、撰写、翻译和印刷藏传佛教经卷,请求皇帝给全国僧人赐发度牒。如“奉皇上的圣旨著《喜金刚修法·甘露海》及大轮、大威德十三尊、普明、阿弥陀佛九尊等曼荼罗的仪轨,《多闻子修法》,《中有解说》等,并将这些经典、仪轨等,连同藏文《喜金刚续第二品释》都译为汉文。”据说现在青海瞿昙寺就存有班丹札释校勘的一部佛经,由于不知道具体情况,介绍只好存缺。如“木虎年(公元一四三四年,明宣德九年,甲寅),度汉族地方官郭惠、袁绮、男印度人班第喇嘛约格沙拉等为僧,授比丘戒,用汉文传讲《五十上师颂》和《别解脱戒》。宣德十年木兔岁(乙卯)藏历正月,正统皇帝即位,为了追荐宣宗逝世,升彼师的名号,赐玉印,为了祈祷皇上长寿,建立内藏为泥印佛像十万尊的宝塔。铁鸡年(公元一四四一年,明正统六年,辛酉),政府兴修金汁《甘珠尔》大藏经,彼师撰述总序。水狗年(公元一四四二年,明正统七年,壬戌),请求皇帝给全国僧人赐发度牒,于是有三万七千名僧人,被赐予了度牒。”这些史料足以说明后氏家族对于藏传佛教在安多地区、在北京地区的传播所做出的辉煌贡献。3、大崇教寺是整个安多地区唯一的一座皇家寺院,也是整个安多地区唯一获得最高封号“法王”的寺院,卫藏区授予过三个法王,之后的法王都是其派系的沿袭。明代整个安多地区规模最大、声名最显赫的的寺院是大崇教寺,仅此一脉前后共封授过三位高僧“法王”的称号。它成为整个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发展的一个象征,且声名远播整个安多地区之外,被称为“第二个卫地”。综合如上引用的所有资料及其论证,我们就会发现有两个特别值得高度关注的现象,一是地方军政首领后能,一是僧政首领班丹札释,他们两个在各自领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两相比较如上事实,我们就不难发现班丹札释那么年轻进入西藏,就能够产生那么巨大影响力的个中原因了,同时也清楚了明王朝为什么在那么大的藏传佛教区域,唯独看中了岷州的后氏家族的根源所在。这与其祖上自唐代以来在这一庞大的区域的军事影响力和至明以来其家族富可敌国的经济实力是分不开的。岷州成为明代藏传佛教最为繁盛的中心圣地或圣地中心,还与另外两个客观因素的相佐是分不开的:一个是此地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是“南通巴蜀、西控青海,东去三秦”区域的政治、经济、宗教、军事、文化中心,行政建置高,管辖范围大,经济交流活跃,是著名的商贸旱码头,这一“旱码头”的位置至今依然保持着,繁盛又强大的经济基础有能力养育繁盛又庞大的宗教活动;一个是此地在上一世纪大炼钢铁运动和农业学大寨运动之前,一直是到处都森林茂密,植被丰厚,就地取材就能兴建寺院庙宇,建筑材料随意随手可取可用,能充分保证繁盛又庞大的寺院建筑所需。总之,天时、地利、人和,综合因素成就了岷州后氏家族与明王朝以及整个西北边疆非常独特的军政、僧政的亲密关系,明朝对于岷州后氏家族寺院大崇教寺超出寻常的支持以及对待其高僧超出寻常的礼遇,充分说明或者彰显了明王朝当时对于西部治理的一些核心理念。
24小时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的姓氏有多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