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翰.庞麦郎老婆庞麦郎模仿lol中的人物

小镇待业青年约瑟翰·庞麦郎 | 另一面 | 阅读时间
当前位置: >
> 小镇待业青年约瑟翰·庞麦郎
小镇待业青年约瑟翰·庞麦郎
&&日期 : &&来源 : 阅读时间
记得泷泽萝拉老师刚出道时,突出的牙齿和张大的鼻孔成为不少观影者嘲讽的对象,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不少人还笑场了,对于一个真正热爱原始人体社交艺术的资深观影者来讲,这是非常不专业的行为,是对演员认真付出的践踏,用北京电影学院资深教授、国家特级电焊工、我的朋友郝建老师的话来讲就是:影迷观看AV笑场跟大石彩香拍摄AV笑场一样,是人格的自我任性以及对艺术的不尊重。对于这样的人,我只能借用圣斗士星矢常说的一句话来评价:可恶!顺便把小S刚出的专辑里的一首歌送给你们这些坏人,歌名叫做爱不持久。我们不该嘲讽一个有梦想并认真付出的人,我知道这是一个荒诞的时代,让人难免忍俊不禁,但至少请别笑出声来,对这个孤独寂寞的小镇青年约瑟翰·庞麦郎,他追求的他承担后果,他渴望的他付出代价,而我们尽量保持一点善意,都是同一所精神病院的病友,把他惨不忍睹的病例讲出来,并不能证明我们是正常人。可你不仅笑出声了,讲出来了,还把他印刷出来了,你是个人物,但不是个东西。《人物》杂志年轻的女记者,此时我对你提起同类最大的善意,就像面对泷泽萝拉的鼻孔对她提起最大的性欲一样,这是基本的同情心,对于庞麦郎,你的刻画你的描述你的立意都有录音,你或许想展现的是时代的病人,但你却忘了你以及观众病了多久。回头看了下,一不小心竟然抒情了,对不起,我病了。没想贬低女记者,更不愿拔高庞麦郎,一个惦记着女粉丝的成年男性,我懂,谁没惦记过几个女粉丝呢?同样作为一个小镇待业男青年,我能理解大龄单身庞麦郎那颗渴望交配的心,所以跟女记者最初交流时先问的是“你们谁最好看?可以把她介绍给我吗?”,单纯如他,并没有说想采访我就得跟我困觉一类的话,值得尊重。一个真实而有欲望的男人,被女记者的文字描绘成这样:奇葩、屌丝、神经、土鳖,这些标签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会让他成为一个让女人没有欲望的男人,或许面对面时,女记者确实无法像对待其他明星一样产生天然的欲望,于是女记者的文字就像二月的春风,剪断了庞麦郎的命根,让我们回到女记者的文字,把它们送到男科医院,看看还有得救没:“当女服务员抖落他的旧床单时,有毛发、皮屑泼泼洒洒散在空气里”,这确实让人欲望大减,但也同时说明床主新陈代谢功能很好,身体机能没有问题;“拎一袋花生给记者”,说明庞麦郎的友善以及平易近人;“要求把自己拍的帅一点”,说明他有帅的底子,胖子从不会提把自己拍成瘦子这种明显自取其辱的要求;“我火了成了肥肉了,哪个都想来割一刀”,清醒的不能再清醒了的男人,仙人跳、电信诈骗一类的小把戏轻松识破;“庞麦郎依然对自己的过去讳莫如深,以「这个我现在暂时还不能告诉你」回答所有问题”,这个女记者没事吧?我跟你才认识几分钟啊,在宾馆同一个房间聊聊天就要告诉你过去了?又不是上床。庞麦郎说暂时还不能告诉你是很智慧的,即留了余地也保护了隐私;“老家唯一能信任的只有「要跟我耍」的奶牛,城里唯一信任的只有警察”,虽然对警察的认知很不深刻,但这话说地也很有政治智慧,既说明了世态炎凉又保护了自己,毕竟警察是随时可以查房的;“一次他掉了20块钱,去朝阳区一家派出所报警,闹到半夜,坚决不走,要求民警必须把钱找回来”、“为了录音他花了六千块钱,是08年以来所有的积蓄”、“出名后花了两百块钱在老家影楼拍了艺术照”,从这些描述钱的文字里,我们能看出庞麦郎对金钱的态度,更能看出他对音乐理想和自己未来的笃定,这样的男人,不多了;“KTV唱完滑板鞋,无人喝彩,庞麦郎为自己按响了屏幕上的「欢呼」键”,这个举动其实是很有文艺性很有党性的,文艺女青年们能够读懂庞麦郎的孤独和寂寞吗?希望以上解读,能解你中的女记者的毒,当然她或许不是存心故意,但给读者造成的第一观感就是如此,看似细腻连续地描述,实际上从背面主观地强奸了庞麦郎,我仿佛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彷徨地庞麦郎惶恐地问“我的人生,谁来操盘”,女记者回答说“我操”。《我的滑板鞋》的歌词是庞麦郎对自己梦想的阐述,杰克·凯鲁亚克也曾经这样描述他的梦想:我希望过的生活,是在炎热的下午,穿着皮凉鞋和细麻的薄袍子,顶着满是发茬的光头,骑着自行车,到处鬼叫...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滑板鞋、自行车,为什么他们的梦想都这么朴实单纯,思索良久我有了答案,因为财政部连续三次上调燃油税,梦想有个汽车太烧钱。著名淘宝店主五岳散人老师曾说,“我现在最大的兴趣,是想看看在原油又降价的时候,咱们政府是不是真能第三次加税。要是真第三次一边降价,一边加税,我就写入党申请书。”,不知道五散咋想的,党员也是有智力要求的,你连这点预判力都没有,还想入党?先从少先队干起吧,体胖还需多跑步,入党也得多读书。不读书,是赶不上党国官员的想象力的:四川达州的官员把本地空气重污染的原因归咎于市民熏制腊肉,熏腊肉究竟会制造多少PM2.5?有几个机构已经实地测验过了,证明空气污染与熏制腊肉无关,既然与腊肉无关,那么原因在哪?我认为是当地政府官员放屁造成的。小镇待业青年庞麦郎,其实与我们没有什么不同,他的梦想、他的遭遇、他的努力、他的看似病态,都有我们熟悉的影子,不信在午夜来临的时候,你打开这首《我的滑板鞋》:“我给自己打着节拍,这是我生命中美好的时刻,我要完成我最喜欢的舞蹈,在这美丽的月光下在这美丽的街道上,摩擦摩擦... ...”,用心聆听你仿佛会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年轻人,不要熬夜!我擦我擦!(来源/微信公众号·王五四)
本文标题:
本文地址:
继续阅读下方的推荐内容
我知道世界上不是没有丑陋和险恶,可是我更相信,向往善良和光明,才能够令我们不惧黑暗。
鄂ICP备号&&&鄂公网安备43号您好, []|
本期主笔马晓溪
骑自行车老子从来没扶过把。
zhaozhenzong2
alvinxchen
在北京东四环边上一座高级公寓的15层,一间三室一厅的普通住宅被改造成小公司:前台、办公区、总监办公室、录音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就是华数唱片公司的所在地,而房子最里面那间十余平米的迷你录音棚正是神曲――《我的滑板鞋》诞生的地方。成立于2011年的华数唱片,主营演艺经纪、音乐版权,旗下歌手多是选秀比赛的地区20强,知名度平平,庞麦郎算是其中最出名的歌手。“这辈子不做什么都行,但不做音乐不行!”一年半前,正是庞明涛(艺名庞麦郎)的这句掏心窝子的话打动了华数唱片运营总监嘉霖,“他为了音乐可以睡网吧、睡大街,对音乐特别执着。”然而,一年半后,人们却从《人物》杂志一篇题为《惊惶庞麦郎》的文章中看到了一个脾气古怪,忘恩负义的庞麦郎。这一年半来,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庞麦郎好像变了个人?这个唱歌没调的陕西农民又是如何一夜爆红的?到底有没有人对他进行过精准地定位及包装?1月16日,腾讯娱乐记者踏入歌手庞麦郎所属的华数唱片公司办公室。也正是这一天,庞麦郎百度指数上涨了284%,相关微博达到了152万条,虾米网庞麦郎主页上新增了7页网友评论。
点击添加焦点图
一年半前:他说不做啥都行,不做音乐不行嘉霖清楚地记得初见庞明涛的那个下午,“他穿得很普通,身上味儿挺大,经济状况也不是很好。”那是2013年9月,庞明涛在网上看到华数公司发布的小型选拔活动,一路寻摸到了公司。嘉霖所说的“经济情况不好”,指的是庞明涛包里还装着褥子。面对疑问,庞明涛解释说住宾馆太贵了,有时候就在网吧或者大街上睡。正是对音乐的热爱,让这个看似落魄的少年有了特殊的色彩。尽管显得紧张羞涩,庞明涛还是向嘉霖讲述了自己花了多年积蓄做《摩的大飚客》的故事。“他的歌词很励志,能看出他对音乐的热情。”嘉霖评价说,“看他这个样子,当时我们心里也想帮他。”和嘉霖一样,音乐制作人阿华也被庞明涛的执着所打动,“虽然他把歌唱成那样,但还是坚持唱歌,还是很热爱音乐。”庞明涛在办公室里清唱了三首歌――《我的滑板鞋》、《摩的大飚客》、《西班牙的牛》,“不能说是唱,是念歌词。”嘉霖说。然而,当庞明涛“念”到《摩的大飚客》 时,一旁的阿华大吃一惊,这首歌不就是音频应用论坛上风靡一时的《打吊针》么?在当时,为《打吊针》混音成为制作人们比拼实力的必备项目,演唱这首歌的 “奇葩歌手”也成为了热议对象。而此刻,传说中的歌手竟然就站在他的面前。庞明涛的出现,让华数唱片上下所有员工觉得找到了一个宝矿。经纪人李希看中了庞麦郎身上极大的话题性,认为这样的“神曲”一定能火;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员工F则告诉记者,“能遇见庞麦郎这样的歌手,在我的职业生涯里恐怕不会有第二次”。“当时他也没说什么要国际化、高大上,这些都是他后来自己对媒体说的。”嘉霖回忆道。这次,庞明涛没有再吃闭门羹。一年包装:庞明涛成为了约瑟翰?庞麦郎在初次见面后不久,华数就与庞明涛签订了《我的滑板鞋》这首歌的唱片约,华数公司负责这首歌的制作及推广。《我的滑板鞋》被冠以了“神曲”的标签,为了契合庞明涛“草根歌手”的身份,公司还帮他从一堆艺名中敲定了一个“最洗脑、最上口”的――约瑟翰?庞麦郎。F告诉记者,庞麦郎曾拿出6000元积蓄交给华数唱片用于制作歌曲。不过华数却否认了这一说法,称公司没让庞花一分钱。11月底,阿华和其他音乐制作人员一起,完成了《我的滑板鞋》的修改,还为这首歌重新谱写了前奏及伴奏,“可以说这首歌我们改动了百分之六十以上,但为了符合庞麦郎本身的气质,我们没有按照正常的编曲思路做,不然庞麦郎就不是庞麦郎了。”阿华说道。改动完成之后,庞麦郎回家进行了将近三个月的练习。日,庞麦郎第一次走进录音棚正式录歌,但直到3月18日才完成最终的版本。华数唱片动用了包括编曲、录音和乐手在内将近七八个人,每三天录一次,但始终成效不佳。“编曲老师很崩溃,一句一句示范给他听。”最终,华数唱片从大量录音片段中挑出最好的部分进行拼凑,才得以完成录制,“现在网上这首歌等于是用软件制作出来的。”在歌曲制作完成后,2014年5月,华数唱片的宣传团队开始对《我的滑板鞋》进行紧锣密鼓地宣传。5月13日, 《我的滑板鞋》在虾米音乐网上线,并得到了官方微博推荐以及专访的机会。公司安排庞麦郎以独立音乐人的身份出现,最终从多个有“独立音乐人”版块的网站中选择了虾米,理由是“他们的受众和这首歌的定位很符合”。按照《惊惶庞麦郎》一文的采访,《我的滑板鞋》投入超过百万,“公司用了6名企宣,24小时三班倒”,启用了大量业内资源。员工阿华坦言,“按照市场均价,制作这样一首‘神曲’需要花费三到五万元,但他们采用的人力物力都是公司自己的,所以这个价格无法估算。”然而,这一说法并未得到员工F的印证,“究竟有没有六个人,这个不好说……”F回忆道,“那时候我每天一早来到办公室,加班到两三点,而且完全是利用自己的业内资源,没有付任何费用。因为我跟他们说,之后我的一些宣传稿里也会带上他们的微博截图,后来曲婉婷和任泉也转发了,这完全是意外。”但可以确定的是,华数唱片看到了庞麦郎身上潜在的巨大商业价值。“六月开始,我们就从虾米后台的数据看到,点击率和下载量都在疯涨。”7月初,庞麦郎来到北京,与华数签订了长达五年的“专属艺人”合同。合同规定,公司会帮庞麦郎一年推出八首新歌,而庞麦郎的演出等商业活动全部由公司授权代理,公司和庞麦郎的分成比例为“二八分”。当时约庞麦郎说没有来北京的路费,华数员工阿华立马给他打了500元钱,除了旅费,华数的工作人员还在公司附近给他订下一间快捷酒店,并塞给他一些现金解决吃饭问题。“当时庞麦郎没有提出异议,我相信他签协议的时候,已经看清楚了。”嘉霖说道。一夜生变:他“想出去转转,散散心”2014年7月底,庞麦郎彻底火了,火的程度甚至超出了公司所有人的预期,“那时候,只要随便一个庞麦郎的(宣传)稿都能火,特别好推。”F说道。网上形势一片大好,各路演出商也纷至沓来,于是嘉霖一口气为庞麦郎接了30场商演,每场价格在三、四万元。可就在这时,如日中天的庞麦郎却突然不告而别了,这时距离他来到北京,还不足一个月。给庞麦郎在快捷酒店开完房后,嘉霖每隔两三天就去看他一次。但是7月底的某天,当他像往常一样推开房门时,却发现房间已经空空如也,再问酒店前台,工作人员告诉他,庞麦郎已经退房了。“当时我心里就慌了,因为当时已经和他说好第二天要接受一家媒体的采访。”嘉霖说。后来,心急如焚的嘉霖拨通了庞麦郎的电话,对方告诉他,“想出去转转,散散心,业务可以通过网络联系,但如果采访,得要钱。”庞麦郎的出走和态度上的转变,让嘉霖感到措手不及。其实早在之前,他就曾察觉出庞麦郎有点“不对劲”,“有一次,一个演出商找他,说要给他多少多少钱,他接电话的时候,就故意躲着我。”此前与庞麦郎私交不错的F则明显感觉到庞麦郎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来北京后,我请他吃过两次饭,他都挺正常的,跟我也比较聊得来,但自从他去了上海之后,我再给他打电话,他就开始‘耍大牌’了。当时我帮他谈了一个唱吧的合作,其实我态度很客气,可他却反问我,‘你就是这样跟我沟通的么’,他想要对方电话,把我们跳开直接和对方联系,但这不符合规矩啊!”F坦言,“自始至终,他都不承认是被我们捧红的。”而在分析庞麦郎为何出走时,嘉霖说:“不排除一些人找他,有一些人恶意教唆,他后来指出我们公司的名称有问题,这些都是他自己想不到的。”长久拉锯:庞麦郎被人“带坏”了?阿华所说的这个把庞麦郎“带坏”的人,就是上海墨润风华文化公司的李达。《我的滑板鞋》MV一共有三个版本,除去虾米拍的两支,还有一支就是上海的墨润风华给拍的。“后来庞麦郎说有人坑了他,肯定就是这个人。”阿华怀疑,庞麦郎之所以从北京“出走”到上海,就是为了找李达。李达,与庞麦郎自称的一样,是1990年出生,毕业未满两年的他正在创业阶段。他注册公司,成立影像工作室,业务范畴包括拍摄写真及微电影,制作MV也公司的业务之一。一次偶然的机会,李达听说自己的朋友正在给庞麦郎制作歌曲。作为庞麦郎的粉丝,李达很是兴奋,兴冲冲地来到朋友的录音棚,主动提出给庞麦郎制作《我的滑板鞋》MV,在经过了20多天的等待后,庞麦郎答应了李达的请求。“当时我的想法是,能帮助一个草根是多幸福一件事啊。”李达回忆道,但他也不否认,“我自己也在创业,这是一个很利好的消息。”与此同时,尽管庞麦郎已经成为现象级明星,但华数唱片并没有从他的身上获利多少。华数唱片员工阿华表示,到目前为止,彩铃业务“只赚了几千块钱,而且还没有结算”。与虾米合作拍MV,华数给的也是免费授权。嘉霖坦言,华数的主要盈利点还是靠演出,“可当我们刚跟他谈好演出时,他却跑到了上海,由此造成公司对演出方违约,我们已经赔给演出公司几十万了。他可能认为我们挣了很多钱,但是我们确实没有,反倒赔了。”嘉霖的说法,也得到了F的认证。就这样,庞麦郎、华数、演出商三方面打起了“罗圈架”,“这件事(庞麦郎出走),真把我们给伤了,他毫无感恩的心,只是单纯认为公司在榨取他。”嘉霖无奈地告诉记者。李达则说,庞麦郎是带着对华数的“深恶痛绝”从北京“逃”到了上海,“他觉得自己被欺骗了,被利用了,当他无力抗争这一切的时候,只有去逃避,你说,如果我们换位到庞麦郎的位置,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办?”作为一个法政新闻系毕业的大学生,李达敏锐地找到了庞麦郎合约中不合理的部分。“华数这份合同是二八的分成,其实蛮霸道的,华数肯定是可以通过MV和音乐彩铃的版权来盈利,但庞自始至终没有从华数拿到一分钱。”在李达看来,庞麦郎只要签署这份合同,个人权益甚至正常人的权利都受到了损失,而违约金竟高达八百万元。照这样看来,庞麦郎当时拿到的是一份“卖身契”,可他为什么还要签字?李达说:“庞麦郎是在完全不知情的状况下签字的,他肯定是无知,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而且他的判断,不能用我们的(正常)思路来理解。”终究决裂:媒体关注将庞麦郎推向无人之境庞麦郎的朋友似乎只剩下了李达。“大家把他解读为了堂吉诃德,但是我可以把他描述成文森特?梵高。”凭借对庞麦郎的崇拜与热情,李达很快取得了他的信任。因此当有媒体朋友找到李达,拜托他帮忙联系采访庞麦郎时,庞并没有拒绝。去年11月份,李达先后陪同《南都周刊》和《人物》两家媒体,一同参与了采访。但也是这两次媒体采访,让庞麦郎与李达的关系达到了冰点。12月初《南都周刊》的报道《庞麦郎的逆袭》刊出后,文中戏谑的语调令庞麦郎很是气愤,他立刻给李达打了电话,告诉他“以后这样的人,不要再接近我了”,还怪罪李达不应该对记者说关于他的事。“但那时,庞麦郎还是对我很信任,仍愿意给我打电话。”时间推进到今年1月,《人物》杂志题为《惊惶庞麦郎》的报道却引来轩然大波。这篇文章揭秘了庞麦郎的生活――改小年龄、更改户籍,以及诸如不会开热水器、不会用手机连无线网、只会在网吧玩连连看等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生活习惯,还暗示庞麦郎脾气古怪,不但要求女记者陪聊,还摔了对方的电脑。于是,继“滑板鞋”这首奇葩歌曲后,庞麦郎这个“奇葩的人”又火了一次。“这篇文章被刷屏的那天,庞麦郎给我打了三个电话,但是我不忍心接,因为孙炯(《南都周刊》记者)当时写那篇稿子我就觉得不太厚道,庞麦郎每次说,‘这句话你不要报道出来’,结果他都给写出来了。他之前没有接触过这样的生活,在面对媒体的时候,他是招架不住的,因此我心里是有歉意的。”1月15日,庞麦郎本人在和虾米音乐工作人员沟通时,回应称这篇报道胡编乱造,“实在是离谱,是在造谣”。但李达却证实,《人物》记者鲸书确实花了两天时间采访庞麦郎,期间他还陪同他们一同去了KTV。“我理解鲸书,因为鲸书是小姑娘,她很烦庞麦郎,庞麦郎真的让她崩溃了。”其实采访过庞麦郎的记者,对他的印象都不太好,《南都周刊》记者孙炯说,庞麦郎的“思维比较非常,每个问题要想比较久来编答案,前后也矛盾,很不坦诚”,并且在采访前两次爽约。《人物》报道刊出后,李达自认为又一次“害了庞麦郎,打扰了他原本应有的平静生活”。他曾经给庞麦郎发过一条长长的道歉信息,但始终没有得到回复。同时,另一些关于庞麦郎的负面消息在网络上流传开来。某视频网站编辑L告诉记者,庞麦郎的企宣曾找过他,希望发放关于庞麦郎“偏负面的消息”。而在一个业内知名的工作联络群上,一个自称庞麦郎宣传的人不断发出对他不利的消息,这一情况让同样身为企宣的小D感到不可思议:“这哥们像开了外挂一样猛黑自己家的艺人。”记者就此向华数唱片核实,华数方面则给出了否认:“谁黑庞麦郎都不可能是我们黑。”一切走向了失控,庞麦郎消失了。无论是华数唱片还是庞麦郎曾经的好友李达,再未联系上庞麦郎本人。李达辗转打听到,庞麦郎依然在四处寻找帮他做歌的人,他没有放弃写歌,也没有放弃做梦。就庞麦郎违约事件,华数唱片已经向法院提出诉讼,法院也对该案进行了受理。1月20日,在得知庞麦郎有可能现身某公司年会的消息后,经纪人李希告知记者“如果出现,肯定不是我们安排的”,并再三向记者叮嘱,“如果你在现场见到了他,一定要告诉我。”而一直到年会最后一首歌,庞麦郎始终没有出现。嘲笑背后:被人忽视的音乐才华在这个一夜爆红的故事中,很少有人再去讨论庞麦郎的音乐。在知乎上,关于如何评价《我的滑板鞋》有118个答案,得票率最高的三个答案中,有两个都提到了“共鸣”。导演贾樟柯也找到了共鸣,“《我的滑板鞋》把我听哭了。‘时间,时间,会给我答案’,多准确的孤独啊。”他爱屋及乌,继而为这首歌的作者不平:不要嘲笑别人的故乡,不要嘲笑别人的口音,也不要嘲笑别人的头皮屑。这些,你也拥有。中央音乐学院邓世择老师觉得“滑板鞋”的歌词行文非常自由,这首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评价都很粗糙的歌,很有趣。是的,粗糙。演唱从头到尾的节拍错位――并非某一两个字或者某一两句错位,而是整首歌的拍子在节奏点附近有着正负300毫秒范围内的随机错位。但同时,有趣。在资深娱评人狠狠红看来,《我的滑板鞋》妙在其四线乡镇生活体验和浓重西南口音,与歌中少年满满自信之间形成的反差。他的另外一首歌《摩的大飙客》也让狠狠红感觉奇妙,那首歌描述的是一个少年在高速公路上和一个“公婆”飙车――车的种类是摩的。少年最后吃了亏,只好去找白衣天使打吊针,他唱“卑鄙卑鄙卑鄙卑卑卑卑卑卑……”。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种体验不让你觉得全然陌生,又妙趣横生吗?“庞麦郎所有的歌,都是一种没有他者的旁若无人,没有经过任何思量、比较、算计而写出来的歌。这是一种极为陌生的情绪体验,让人不适应,让人想适应,让人想理解,让人不能理解。”
总结陈词:
在与华数音乐、李达、以及采访过他的各家媒体悉数闹掰之后,庞麦郎暂时躲到了大众看不见的地方。然而,围绕着他的讨论还在继续:违约事件会对他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及影响?等这一切风波过后,谁将接棒庞麦郎,继续帮他实现他的国际梦?庞麦郎和他具有特殊魅力的音乐最终会神迹般地顽强存活下去,还是和其他“神曲”一样,热闹过后很快被遗忘?我们跟你一样好奇。
请填入投票ID
从一无所有到一曲成名,让他喜悦,也让他惊惶...[]
是天才?是病人?或是假装不正常的正常人...[]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约瑟翰?庞麦郎是天才还是病人?
正方:庞麦郎的才华根本是一种神迹
反方:用“每场5万的200场商演”钱去治病吧
庞麦郎:我的滑板鞋MV
不觉得庞麦郎是病人,他的作品很清晰,很有自己的想法,但也没到天才那份上。我对看上去很怪异的红人总有点怀疑,不清楚背后是不是有公司进行精准的形象定位。也许,他们中有很多,既不是天才,也不是病人,而是假装不正常的正常人。若是这样,庞麦郎与公司和记者之间不觉中形成一种共谋。当然,如果庞麦郎真的是病人,公司与大众消费病人都是不道德的,首先应该带他去看病。
----- 闫红&&知名作家
庞麦郎是典型的中国式病人。他的失惊无常,他的受迫害妄想症、他的心理失衡,他的悲哀从他一缑鹁捅涞酶薮螅庖怀瞿志缥抟杀j照出成功学对于一心求取功名的潘康木薮笳勰ィ怀晒η肮倘磺峒绯就粒晒χ笕匆仓换嵊锤蟮目尚τ氩豢埃涝侗懿豢徽匪榈拿恕
----- 黄佟佟&&知名娱评人
庞麦郎的神经病由我们合力促成。我们包括他的父母、老师、经纪人、媒体、歌迷,及我这样的评头论足者等。无论作为儿子,学生,农民工,艺术家还是明星,他的表现皆与大众的常规判断和盼望格格不入,他对这些身份的忤逆冒犯了主流价值,也就成为其神经病铁一般的症状。假如你在认定庞麦郎是一个神经病加土鳖的同时,却觉得他的音乐好听乃至被感动,你就会因感动于一个神经病加土鳖的音乐而感到羞辱,并必须找到一条渠道去洗白或转嫁这些情绪,譬如对他嘲笑谩骂。说实话,你的这些站队,你的愤怒和赞誉才是比庞麦郎疯得多的症状。像城里人靠嘲笑农民土以反衬其洋一样,社会必须逼迫出一小撮神经病来证明大多数人是正常的。大众有靠欺辱、捉弄小丑或疯子来取乐的传统,尤其当这小丑或疯子有什么一技之长时,这欺辱和捉弄会变得更加起劲,因为他不但可笑,而且有利可图。
----- 杨波&&资深评论人
庞麦郎是病人吗?也许是,那种自大、自恋,对世界的认识不清,都是病症的表现,但这类病症,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幸的是,他被发现了,他那些并不突出的才华,和他的病症,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关系――才华因为病症而显眼,病症因为才华而被暂时原谅,病症和才华互相衬托,还发生了一种特别的美感。而这一切,经过娱乐公司和媒体的放大和扭曲,彻底变成了病症,而且超过了他本人能够驾驭的范围,他是在被当做病人的那一瞬间,真正成了病人。
----- 韩松落&&作家
在我看来,《我的滑板鞋》当然是一首有意思和有价值的歌。这首歌妙在其四线乡镇生活体验和浓重西南口音,和歌中少年满满自信之间形成的反差。其实不难想象,换一个有经验的作者来写这样“得到了一双朝思暮想的滑板鞋,不禁高兴的跳起舞来”的歌是什么样的――比如林夕,他会把这种情绪形容成为“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越不可碰,难道这次抱紧你未必落空”,非常文艺,非常优美,那些当然也是好的,但你从来没有得到过一个庞麦郎式的纯粹自我没有一丝自怜、自卑的表达,对吗?他还有另外一首歌《摩的大飙客》,也很奇妙,描述的是一个少年在高速公路上和一个“公婆”飚车―― 车的种类是摩的。少年做了一个假动作甩过了公婆,公婆自己摔了一跤却恼羞成怒,把少年踹到地上,少年只好去找白衣天使打吊针,他唱“卑鄙卑鄙卑鄙卑卑卑卑卑卑……”。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种体验不让你觉得全然陌生,又妙趣横生吗?庞麦郎所有的歌,都是一种没有他者的旁若无人,没有经过任何思量、比较、算计而写出来的歌。这是一种极为陌生的情绪体验,让人不适应,让人想适应,让人想理解,让人不能理解。你可以认为这是才华,也可以认为不是。或者,这也不属于庞麦 郎自己,而是天降之物,那么这就是神迹的体现。一般,我们把神迹选择降临的那个人称为――先知。心理学在研究“自我”是怎么形成的时候,都会认为,“他者”对于“自我意识”有着莫大的作用。所有人都认为:完善的人格发展,需要他人的存在,一个人的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应,是人们在想象别人对自己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他人”也创建了我们的审美系统和创作自觉。庞麦郎是对以上观念的挑战。他毫无见识,毫无经验,毫无逻辑,毫无审美的一头撞了进来。他无法在这个到处都是“他人”的坐标轴上确认自己的位置。他的世界里,没有坐标轴这种东西。而这正是他的魅力和价值。
----- 狠狠红&&资深娱评人
大家对庞麦郎产生好奇,这很正常,就像当年你们围观杨丽娟、芙蓉姐姐和凤姐一样。说这是审丑多少都有点给自己找台阶了,不就是起个哄、看个热闹嘛,就跟你每天在APP上看那些让人炸裂的奇闻异事一样。至于庞麦郎到底是精神还是心理哪方面出了问题,这个没有行医执照不好诊断,但这是一个破碎的人,有人格缺陷以及明显的非正常属性。唯一替他感到遗憾的是他没有好好抓住那“每场5万的200场商演”机会,否则用这笔钱不管是好好治病,还是用心营造生活,都比现在被女记者带着厌恶的表情猎奇强。
----- 朱白&&评论家
讲真,我在《滑板鞋》歌词里看到了才华,一种现下难见的质朴表达――一堆黏黏腻腻精雕细琢中,还有人叫卖粗糙和真心。他从庞明涛变成约瑟翰?庞麦郎,却并非依仗那点模糊不清的才华,你知道的,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缺有才华的人。我们被他奇怪的口音、谜样自信所吊起来的好奇,在“头皮屑、瓜子壳”的发酵下,成为了巨大燃料,成为了他再度运转起来的的生产力。承认吧,你也买了这场戏的门票。
----- 罗不灵&&娱乐媒体人
听庞麦郎的作品,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不舒服,相当的不舒服,就算认可他的人,也无法回避因为猎奇所以关注的事实。庞麦郎的奇特和让人不适,正是因为他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无论是思维模式还是审美体系,都和主流世界格格不入。他是一个在正常社会里失去次序的人。这种失序,是许多天才的基因,也是艺术体系变革的动力。只不过,庞麦郎的创作,让人看不到任何天才的基因。是谁说的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差,用在这里,合适。
----- 爱地人&&乐评人
往期热门话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约瑟翰.庞麦郎 童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