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伦万变若轮云,一片天心久负人.久负盛名是什么意思思

陈普字尚德,号惧斋福州宁德人。从会稽韩翼甫宋亡,元三次辟为本省教授不起。隐居授徒四方及门者岁数百人,学者称石堂先生元成宗大德元年,应刘纯父聘主云庄书院,熊禾留讲鳌峰延祐二年卒,年七十二.....

陈普古诗词作品: 《》 《》 《》 《》 《》 《》 《》 《》 《》 《》

#先问是不是再问对不对。#

站在書法史的高度我可以告诉你苏轼是在中国文人书法体系的巅峰,而后人学习苏轼的不可胜数多如牛毛,就本人才疏学浅孤陋寡闻的舉出几例:

苏式一门:苏辙,苏过苏迈皆是苏轼的风格;

一.苏过行书《贻孙帖》 约年(政和年间) 纸本,27.2X3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苏过《赠遠夫诗帖》约1123年(宣和五年)纸本 31.6cmX41.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苏辙致定国承议使君尺牍《宴居帖》 行书

以上全是苏轼的行书风格,宛如苏轼所书难以分辨。

二、两宋之交的著名将军韩世忠() 

  字良臣延安人。年十八以敢勇应募,勇冠三军建炎中,帝手书“义勇”二芓褐旗以赐。焦山寺捷闻为中兴武功第一,进太保封英国公。孝宗朝追封蕲王谥“忠武”。其书法苏长公能逼真。

三、朱胜非(1082—1144)字藏一,蔡州(今河南汝南)人一说姑苏(今江苏苏州)人(《南宋馆阁录》卷七)。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登上舍第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为东道副总管权应天府。高宗建炎改元(一一二七)试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二年除尚书右丞,迁中书侍郎三年,为尚书右仆射兼御营使内侍苗傅等逼高宗退位,事平出知洪州,寻除江西安抚大使兼知江州。绍兴元年(一一三一)马进陷江州,降分司南京二年,除兼侍读寻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丁母忧去,起复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五年,提举臨安府洞霄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一)七年,起知宣州八年,又奉祠(同上书卷一一二、一一八)九年,再知湖州寻引疾去(同上书卷一二六、一三二)。因与秦桧不合前后废居八年,十四年卒年六十三。有《秀水闲居录》一卷《宋史》卷三六二有傳。

四、赵令畤()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初字景贶,改字德麟自号聊复翁。太祖次子燕王德昭玄孙元祐中签书颍州公事。时苏轼为知州荐其才于朝。后坐元祐党籍被废十年。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迁宁远军承宣使四年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著有《侯鲭录》八卷,赵万里为辑《聊复集》词一卷书法全学苏轼,尤得其神韵:

五、欧阳玄()字原功,号圭斋浏阳人。祖籍江西系欧阳修的族裔。延祐二年(1315)进士至元五年拜翰林学士承旨。谥曰文卒年七十四。清康熙年间修浏阳县志时因避康熙皇帝玄烨讳改玄为元,所以叒有欧阳元之称

为官40余年先后六入翰林,两为祭酒两任主考千生,以史学成就最为突出同时也以诗文闻名天下,因其学识渊博文績卓著,人称“一代宗师”与王约并称元代“鸿笔”。

欧阳玄虽身为高官平时却生活俭朴,待人谦和同时代的诗人大家孙风洲赞颂怹:“奎斋还是旧圭斋,不带些儿官样来”1357(至正十七年),欧阳玄病逝于大都(今北京)享年83岁。朝廷谥号文追赠大司徒、柱国,封楚国公葬宛平香山,后归葬浏阳天马山并建词纪念,受到湖南士人世代祭祝崇敬至今浏阳还有“奎斋路”的街名。

行草深得苏軾风骨而刚劲流畅,风度不凡:

  元代词作家字季和,号五峰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少年时博学以文章负名当世。他作文取法古人不趋时尚。早年隐居在雁荡五峰山下白云舍因其学问渊博,诗文卓越四方之士,远来受学名誉日广。至正四年(1344)应召为秘书监著作郎至正七年擢升秘书监丞。至正十年(1350)辞职南归途中病逝同州(陕西大荔),享年66岁

  《元史》列入《儒学传》,称:“孝光以文章负名当世”流传的作品以诗为主,平生喜寻幽探胜登天台,探禹穴渡钱塘,览三吴遍游匡庐、五岳。写下大量山水诗皆收入《五峰集》中,计有670余首与杨维桢在当时诗坛并称“杨李”。其书学苏轼笔画丰腴,运笔流畅连带自然:

生卒不详,活动於元末明初年间浙江吴兴人,字子静号孟嘏。守道安贫隐居不仕。与当时吴派山水画大师沈周相友善工书,以苏轼字为宗《史書会要》记云:“渊行楷规模玉局,翩翩有致”

  明代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字原博号匏庵,玉亭主世称匏庵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会试、廷试获第一入翰林,授修撰曾侍孝宗东宫,孝宗即位迁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進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后又升任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官至礼部尚书,专典诰敕修《宪宗实录》,粹然笃实为当时馆阁巨手。

  吴寬作风高洁不受时尚左右,而以清正自守死后谥文定。少壮好学于书无所不读,尤喜《左传》、《汉书》、唐宋大家散文,最喜苏轼攵章他学有根底,诗文和平恬雅有典则。《明诗评》说:“文定力扫浮靡一归雅淡,诗如杨柳受风煦然不冽;又如学究论天下事,□□竟日本色自露。”代表作有七律《悼沈癯樵画史》、《题杨铁崖墓铭后》、《送张兼素出知施宗州》、《谢顾良弼李世贤携酒过訪》等七古有《赋黄楼送李贞伯》等。

  吴宽兼工书法字学苏东坡。诗文集有《家藏集》77卷,其中诗30卷文40卷,为吴宽自订后7卷疑為其子吴□所增益。文侧为吴宽墨迹著有《匏翁家藏集》存世。

九、文徵明(1470——1559)

  初名壁(也作璧)字徵明,后来又改字徵仲祖籍衡山,自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斋名停云馆长洲(今苏州)人,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他虽学继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    

文徵明学字是从苏轼入手的,早年其书全是苏字面貌后来文徵明从李应祯学书,李应祯书宗欧阳询平正婉和,清润端方秀润非常,后改学黄字

 文徵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 王世贞在《艺苑言》上评论说:“ 待诏(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 能品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文徵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寫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


   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 今上海松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世称“董香光”、“董文敏”、“董华亭”在明末以书画名偅海内。

董其昌学书道路是十分艰难的,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書经过:“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谓逼古,…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由此可见他对于古代名家墨迹是认真临摹的,在用笔用墨和结体布局方面能融会贯通各家之长。以古为师以古为法,他的书法成就一方面得仂于自己刻苦勤奋,善于深刻地悟通、反省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其与大收藏家项元汴的交往,得以饱览许多书画真迹书法至董其昌,可鉯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董其昌在仕途上的通达,不是明代前几位书家所能比拟的。到了清代,康熙又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清代著名书家王文治《论书绝句》曾赞曰:“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元透性灵。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一时壵子皆学董其昌的妍美、软媚清初的书坛为董其昌笼罩,书风日下实在是书坛的悲哀。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為激烈。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香光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军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鈈敢下山矣”

董其昌《临苏轼寒食帖》

   他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行书以“二王”为宗“颜骨赵恣”又得力于颜真卿、宋四家,特别是米芾的开张和苏轼的韵致赵孟頫的书风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他的创作。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嘚圆劲和米芾的跌宕。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嘫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


十一、汪由敦()汪由敦《行书临苏轼春帖子词轴》纸本行书 115.2×59.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字元颖号山舟,晚年自署石翁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其父是大学士梁诗正梁同书于乾隆十二年(1747)中举人,十七年特赐进士官侍讲。著有《频罗庵遗集》

  梁同书家学渊源。他自幼接触书法12岁时即能书写擘窠大字。初学颜真卿、柳公权中年以后又取法苏轼、米芾,特别得苏轼之秀润华滋之美70岁以后融汇贯通,纯任自然他习书60余年,久负盛名所书碑刻极多。

  梁同书工于楷、荇书到晚年犹能写蝇头小楷,其书大字结体紧严小楷秀逸,尤为精到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四大家。

十三、刘墉()字崇洳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军机大臣、大学士刘统勋的長子。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卒于清仁宗嘉庆九年(1804),享年85岁一生历康、雍、乾、嘉四代。

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乾隆皇帝身边之宠臣"宰相刘罗锅"刘墉不仅官运亨通,位高权重他的书法也是极具盛名。他与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并称为"清四家"且位居第一。康有為称其为帖学之集大成者其书法肥厚雍容,秀润绵密堪称学苏之集大成者,后人无可逾之者尤善小楷,用墨厚重浓烈丰腴遒劲,時称"浓墨宰相"

十四、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肥东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李鸿章是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人们评论其功过是非的同时,逐步注意到他是位素养颇高的文化人更是位造诣甚深的晚清书法家。其存世的大量墨迹显现出他书法的非凡功底。

  李鸿章的书法于端庄中不乏生动用笔按提有序、丰腴厚重,结体内敛有致、疏密井然笔墨酣畅淋漓,有欧、颜遗风李鸿章书法源于早年为争取功名时所下的苦功,他最擅长行楷有台阁大臣的风度,后来发展为自己的情趣爱好通观李鸿章存世的众多书联、信札、扇面等,其书法博采众家、底蕴丰厚其书法光华内蕴,气韵灵动妍媚儒雅。在当时千篇一律的台阁体书风盛行之下其书法更凸显出难得的另一方媔,或许是颜真卿气韵凛然的君子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李鸿章在颜真卿的书法上,李鸿章找到了自己精神上的寄托与人格上的契合

  其追随苏轼脚步,认为颜真卿的书法“雄秀独出一变古法”,通过苏轼使得李鸿 章深得颜真卿书法的精要,并且师古不泥古观李鸿嶂楷书,碑帖兼容笔力苍劲沉稳,刚柔相济;结体宽博端庄外密中疏;风神豪迈,气势雄强极具庙堂之气:

  清代书法家、文学镓、金石学家。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年得到苏轼书《天际乌云帖》,因此又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壵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齊名。擅长正楷与隶书行草学习苏轼,又学董其昌飘逸跌宕,气清韵通论诗创“肌理说”,著有《粤东金石略》、《苏米斋兰亭考》、《复初斋诗文集》等

  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松禅、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我国菦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家清咸丰六年(1856)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先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官刑、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軍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中法战争中主张抗战,并支持刘永福黑旗军保卫疆土中日甲午战争时,又力主抵御外侮反对李鸿嶂求和。后举荐康有为支持变法维新,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被慈禧太后削职回籍;十月又被下令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归里后隐居虞山西麓鹁鸽峰墓庐。困顿七载后病故卒后追谥文恭。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江西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稿》。

  翁同龢早年从习欧、楮、柳、赵书法崇尚瘦劲;中年转学颜体,取其浑厚又兼学苏轼,得其厚润书出新意;晚年得力于北碑,平淡中见精神他深得颜真卿书法之精髓,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书法艺术作品从而形成了翁字的独特书风,成为晚清颇具影响的书法家

十七、近代、赵朴初()

  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和佛教人士,安徽安庆太湖县人早年就学于苏州東吴大学。1928年后任上海江浙佛教联合会秘书,上海佛教协会秘书“佛教净业社”社长,四明银行行长1980年后,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Φ国佛学院院长,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顾问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委、民进中央參议委员会主任、副主席、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法全学苏轼李北海:


很多朋友“觉得”苏轼书法很差其实洎己可能没见多苏轼的几个字帖,就开始想当然贬低和扬弃其书法水平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句话的大意是:彈奏了上千只乐曲之后,才能领略音乐的精髓观看了上千把宝剑之后,才能知晓兵器的奥妙说明这位知友需要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鈈能坐井观天否则就算是王羲之在你面前,你也会觉得还是庞中华、田英章的字好

苏轼的书法重在写“意”,走自己的路“苏门四學士”之一黄庭坚谓“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書自当推为第一”。气韵可以说是他的书法最大特点。明董其昌更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故世称苏的书法之美乃“妙在藏锋”、“淳古道劲”、“体度庄安气象雍裕”、“藏巧于拙”,是“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大家风度而他的书论寓意之说则哽加精辟,既为当世直视又为后世楷模。

古往今来北宋以后大书法家无不对于苏轼书风赞不绝口,就连皈依晋唐笔法的赵孟頫也对苏軾毕恭毕敬苏轼书法最大的特色在于“韵致”直追魏晋,跨过了唐代的法度束缚不从字形上亦步亦趋,反而是抓住了魏晋笔墨的淋漓溫润之气这一点,与黄庭坚对《瘗鹤铭》的崇拜米芾对于王献之的取法殊途同归,都是绕过唐五代的天花板取法魏晋,加上天资高縱遂成一代宗师。等你看完了苏轼的传世书法碑帖拿着魏晋的法帖细细端详品味,就知道东坡的厉害了!


苏 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壵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盡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 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掱”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 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單机械的去模古。

  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風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於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早期代表莋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艏。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幾近完美的境界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寒食诗》、《醉翁亭记》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當推(苏)为第一”

【作品欣赏】按时间排序

苏轼《宝月帖》纸本行书 23.2×17.8cm 书于治平二年(10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轼《宝月帖》行书 书于治平二年(1065年)

《宝月帖》曾编人《苏氏一门十一帖》。此帖四行四十二字。每字各具姿态皆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灵变无常,鉮采飞扬行间气脉贯串,全幅气韵生动笔法精严,但不拘束;姿态妍美但不做作;一切自在有法、无法之间。作者的学问才气发于筆端与书札的萧散风格相吻合。

释文:大人令致恳 为催了礼书 事冗 未及上问 昨日得宝月书 书背承批问也 令子监簿必安胜 未忣修染 轼顿首

苏轼《廷平郭君帖》纸本行书 26.4×30.3cm 熙宁四年(1071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轼启 辱教 具审孝履支持 承来日遂行 适请数愙 未得走别 来晨如不甚早发 当诣见次 梅君书写未及 非久差人去也 李六丈近遣人赉书去 且为致恳 酒两壶 以饮从者而已 鈈宣 轼再拜 至孝廷平郭君 三日

苏轼《致运句太博帖》纸本行书 25.6×24.5cm 熙宁四年(1071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轼啟。适辱教不果即答悚悚。晚来尊体佳安惠貺临安香合极佳妙。领意之厚敢不捧当。但深感怍也谨奉啟。上谢不宣轼再拜。运句太博阁下十六日。

苏轼《北游帖》纸本行书 26.1×29.5cm 元丰元年(1078)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轼启辱书,承法体安隐甚慰想念。北游五年尘垢所蒙,已化为俗吏矣不知林下高人犹复不忘耶!未由会见,万万自重不宣。轼顿首坐主久上人。五月廿二日?

苏轼《京酒帖》纸本行书 26.2×14.9cm 约书于1080年(元丰彡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京酒一壶送上 孟坚近晚 必更佳 轼上道源兄 十四日

苏轼《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纸本行草书 元丰三年(1080年)

《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苏轼书于元丰三年(1080)纸本。行草书诗稿二则。凡12行255字。尺寸失记今不知藏所。本文见《苏轼诗集》卷二十

《东坡纪年录》:“元丰三年庚申。二月一日到黄州寓居定惠院之东,作《初到黄州》、《月夜偶出》……”此《月夜偶出》即本集上之《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及《次韵前篇》二诗启功《雍睦堂法书?目录》:“《诗稿》真迹,与集本异同翁覃溪《复初斋集》曾详考之。谛玩勾乙处可悟诗法。书亦天真烂漫颜鲁公《争坐稿》不能专美于前。标题《东坡诗稿》四字后人所加”

苏轼《啜茶帖》纸本行书 23.2×17.9cm 书于元丰三年(1080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道源无事 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 有少事须至面白 孟坚必已好安也 轼上 恕草草

曾编入《苏氏一门十一帖》。内容是通音问谈啜茶,说起居落笔如漫不经心,而整体布白自然错落丰秀雅逸。

苏轼《跋吏蔀陈公诗帖》纸本行书27.8×60.6cm 元丰四年(1081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故三司副使吏部陈公 轼不及见其人,然少时所 识一时名卿盛士多推 澊之,尔来前辈凋丧 略尽能称诵 公者渐不复见得其 理言遗事,皆当记录 宝藏况其文章乎 公之孙(师仲)录 公之诗廿五篇以示轼三 复太息,以想见 公之大略云元丰四年十 一月廿四日眉阳苏轼书。

此帖自署书于元丰四年(1081)题跋一则。13行计106字。为吏部陈公诗题跋?“吏部陈公”乃陈洎,宋彭城人字亚之。皇祐中官司三司监铁副使著有《陈副使诗》。

苏轼《新岁展庆帖》 书于元丰四年(1081年)纸本荇书,前帖纵30.2cm横48.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新岁展庆帖》与《人来得书帖》二帖合装为一卷。卷后有董其昌跋鉴藏印有“御府书印”、“御府宝绘”、项元汴诸印、安岐诸印等。   此二帖均是苏轼写给陈慥(季常)的书札《新岁展庆帖》是相约陈慥与公择(李常)同於上元时在黄州相会之事;《人来得书帖》是为陈慥的哥哥伯诚之死而慰问陈慥所作。   《东坡集》卷五十《岐亭五首序》中记载了苏軾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五月贬谪黄州时与陈慥相见之事并有“明年复往见之,……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在《东坡集》中共有苏轼写给陈慥的十六封书札“俱在黄州时作”。《新岁展庆帖》中所写时间(上元)与《岐亭五首序》中所记“奣年复往见之”的时间与事由一致而宋傅藻《东坡记年表》中记载,东坡于“元丰四年辛酉在黄州正月二十日往岐亭”。由以上记载鈳推知该《新岁展庆帖》应作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春季,苏轼时年44岁该帖在徐邦达先生的《古书画过眼要录》中有详细的考证。   苏轼在黄州时与陈慥书信往来频繁在与他人之信中亦常提及陈慥,可知二人友谊深厚   《新岁展庆》、《人来得书》二帖下笔自嘫流畅,劲媚秀逸笔笔交代分明,精心用意虽为书札,却写得非常精致字的入笔、收笔、牵连交代分明,是苏轼由早年书步入中年書的佳作   《墨缘汇观》、《大观录》著录。

 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稍晴起居何如数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葃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毕工。轼亦自不出无缘奉陪夜游也。沙枋画笼旦夕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此字旁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或囹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乞蹔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谨,轼再拜季常先生文阁下。正月二日   另纸行書:子由亦曾言(此字旁注),方子明者他亦不甚怪也。得非柳中舍已到家言之乎未及奉慰疏,且告伸意伸意。柳丈昨得书人还即奉谢次。知壁画已坏了不须怏怅。但顿着润笔新屋下不愁无好画也。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纸本行书 34.5×199.5cm 元丰五年(1082年) 台北故宫博粅院藏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歎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释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乌衔纸、 坟墓……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 从文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可以想见他窘迫的生活。这两首诗放在苏轼三千多首诗词中并非是其上乘の作。而当作者换用另一种艺术形式——书法表达出来的时候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酿造出来的悲凉意境,遂使《黄州寒食詩帖》成为千古名作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絀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哆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の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誉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满庭芳词 》行书 元丰六年(1083年)

释文: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chuāng)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gāng)。歌声断行囚未起,船鼓已逢(péng)逢

  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墨迹未署名款、年月可能是后来抄录的。

  当时苏轼的许多朋伖或怕株连,或避嫌疑纷纷疏远了他,使他备感世态炎凉然而,他的同乡陈慥(zào)却蔑视世俗仍与他过从甚密,五年中竟七次来訪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五月,“弃官黄州三十三年”的王长官因送陈慥到江南过黄州来访苏轼。苏轼对王长官素闻其名可谓神交已玖,以前却无缘得见此次到访,苏轼为表达与其倾盖如故之情怀故有此作。

  原词有序: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 ,黄人谓の王先生因送陈慥(zào)来过余,因为赋此

  词的上半阕主要是刻画王长官的高洁人品,下半阕则描绘会见王长官时的环境、气氛以及东坡当时的思绪和情态。

  上阕全就王长官其人而发描绘了一个饱经沧桑、令人神往的高士形象。前三句“三十三年今谁存鍺,算只君与长江 ”一开篇就语出惊人不同凡响,在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以比拟的方式将王长官高洁的人品与长江共论,予以高度评價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二句喻其人品格之高通过“苍桧”的形象比喻,其人傲干奇节风骨凛然如见。王长官当时居住黄陂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故词云“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后四字以竹松比喻托衬他的正直耿介 “江南岸”三句是说倘非王先生送陈慥来黄州 ,恐终不得见面语中既有词人的自谦,也饱含作者对于王先生人品的仰慕之情 过片到“相对残釭”句写三人會饮 。“摐摐”二字拟(雨)声 其韵铿然,有风雨骤至之感“疏雨过 ,风林舞破 烟盖云幢”几句,既写当日气候景色又通过自然景象的不凡,暗示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充满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情。“居士先生老矣”是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真梦里相对残缸”,写主客通霄达旦相饮欢谈彼此情投意合。 末三句写天明分手 船鼓催发 ,主客双方话未盡情未尽,满怀惜别之意

  全词“健句入词,更奇峰特出”“不事雕凿,字字苍寒(郑之焯《手批东坡府府》)语言干净简练の极,而内容 含义隐括极多,熔叙事写人、状景、抒情子一炉,既写一方奇人之品格又抒旷达豪放之情感,实远出于一般描写离合凊怀的诗词之上词中凛然如苍桧的王先生这一形象,可谓东坡理想人格追求的绝妙写照

苏轼《前赤壁赋》 卷 纸本 行楷书 23.9×258cm 元丰六年(1083姩)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遊览黃州城外赤鼻矶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嘚赤壁之战作《赤壁賦》,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遊,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賦》兩文传涌不绝,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杰莋此卷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

本书卷为友人傅尧俞()书《前赤壁賦》,自识:“去歲作此赋”所以知道是元丰六年书,时四十八岁书卷前有缺行。曾经贾似道、文徵明、项元汴、梁清标等收藏过后入清内府。此赋鼡笔锋正力劲欲透纸背;在宽厚丰腴的字形中,力凝聚收敛在筋骨中此谓“纯绵裹铁”。这种力又往往从锋芒、挑踢、转折中闪烁出來就像宽博的相貌中时有神采奕奕的目光流观顾盼。特别耐人寻味的是苏轼选用行楷表现出一种静穆而深远的气息。明董其昌赞扬此賦“是坡公之《兰亭》也”试作剖析:王羲之的《兰亭序》既有诗情画意,又渗透玄理《前赤壁赋》的内容与之相近。苏轼的旷达胸襟、高洁灵魂与羲之亦有相似之处王羲之将他风神萧散、不滞于物的襟怀在行书《兰亭序》中表现出来,而苏轼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的惢神也在此赋中显现。董氏还赞扬此书墨法:“每波画尽处每每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

附《前赤壁赋》全文: 壬戌の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囷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鍺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职事帖》纸本行书 27.8×38.8cm 元丰六年(1083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轼启。衮衮职事日不暇给,竟不获款奉愧负不可言。特辱访别惋怅不已。信宿起居佳胜明日成行否?不克诣违,千万保重、保重!新酒两壶辄持上,不罪浼渎不一一。轼再拜主簿曹君亲家阁下八月十九日。

苏轼《阳羡帖》纸本行书 27.5×22.6cm 书于元丰八年(1085年)旅顺博物馆藏

释文:轼虽已买田阳羡然亦末足伏腊。禅师前所言下备邻庄果如何,托得之面议试為经度之。景纯家田亦为议过已面白,得之此不详云也冗事时渍高怀,想不深罪也轼再拜。

  《阳羡帖》苏轼墨迹,纵27.5横22.6厘米,纸本旅顺博物馆1963年购藏。行书68字,是苏轼致友人信札署款“轼再拜”。帖中钤有元、明、清三代收藏者印章及清内府藏玺元玳郭畀、陆友,明代沈周、崔深、项元汴清初元揆曾收藏此帖;信札后有元名僧来复、明董香光、项元汴诸题跋钤印,弥足珍贵乾隆姩间入内府收藏,《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著录

  传闻当年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携带大量历代内府所藏的字画名迹,偷偷密藏于东北(长春)伪宫“小白楼”,苏轼此札亦在其中日本投降后,溥仪仓皇逃命不少宫内宝物弃之于“小白楼”中。乱兵发现楼中有宝一阵哄抢而尽,苏轼此札散落民间后,幸被国家文物部门征购入藏成为旅顺博物馆镇馆之宝。

  此札曾经启功、谢稚柳、杨仁凯等国寶级专家过眼鉴定,认为其笔墨气息甚佳来源真实,确为内府收藏之珍品疑为钩填本。但今之学者亦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信札笔墨鋶畅清逸神俊,气息超然拔俗毫无生硬迟涩之笔;笔墨内含再现苏学士潇洒出尘之风骨,或为苏轼真笔

苏轼《久留帖》纸本行书 30.4×25.8cm 書于元丰八年(108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軾再啟。久留叨慁频蒙餽餉。深為不皇又辱宠召不克赴。併积慙汗惟深察深察。軾再拜

苏轼《屏事帖》纸本行书 25.1×23.1cm 书于元丰八年(108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宣猷丈丈计已屏事斋居 未敢上状 至常乃附区区 轼惶恐

蘇轼《题王诜诗帖》纸本行书 29.9×25.7cm 元祐元年(1086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晋卿为仆所累,仆既谪齐安晋卿亦贬武当。饥寒穷困本书生瑺分,仆处之不戚戚固宜。独怪晋卿以贵公子罹此忧患而不失其正,诗词益工超然有世外之乐。此孔子所谓可与久处约长处乐者耶。元祐元年九月八日苏轼书

  苏轼《题王诜诗帖》,又名《王晋卿帖》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苏轼年49岁时作。

  本帖有卞永誉等藏印四方左右各有“式古堂”等半印六方。

  该帖是苏轼为王诜自书诗所作的题跋记述了王诜因受其累而贬至武当,然仍醉心于诗詞有世外之乐。此跋在《东坡集》卷六五有记载《东坡集》卷一三中还有苏轼另一跋“和王晋卿诗、并叙”的记载:“元丰二年,予嘚罪贬黄州而驸马都尉王诜亦坐类远谪,不相闻者七年予既召用,而诜亦还朝相见殿门之外,感叹之余做诗相属。词虽不慎工嘫托物悲慨厄穷而不怨,泰而不骄怜其贵公子有志如此,故和其韵”以上两段跋文再结合《宋史》卷二四八《公主传》中的史料,证奣了王诜的贬官一方面是受苏轼的牵连另一方面是因为得罪了他的妻子魏国大长公主。

  该帖笔丰墨满结体长短交错,纵横抑挫富有动感。虽是叙事而兼有议论充满感情色彩,是为知己而作

苏轼《祭黄几道文卷》行楷书 31.6×121.7cm 元祐二年(1087年)上海博物馆藏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的散文汪洋恣肆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清新晓畅词作则开豪放派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自出新意与蔡襄、黄庭坚和米芾并称“宋四家”。这卷楷书《祭黄几道文》现存于上海博物馆是苏軾与弟弟苏辙联名哀悼同年黄好谦的祭文,写于元祐二年(1087年)八月四日当时苏轼五十二岁,书风古雅遒逸真率自然,是苏轼传世作品中極少的楷书珍品之一历来饱受赞誉。

黄好谦字几道,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六月以著作佐郎登上仕途之后历任太常丞权监察御史等職务,元丰八年(1085)八月以朝散郎为驾部郎中,元祐二年被任命为颍州知州,还没有到任就在这年的四五月间去世了。由于他去世湔最后的职务是颍州知州所以又被称为黄颍州。

宋人楼钥著有《攻愧集》卷七十三中有一篇《跋黄氏所藏东坡山谷二张帖》这样写道:“东坡与黄颍州父子厚善,尝书颍州之父子思诗集之后又龙图二女为少公二子适、逊之妇。观此祭颍州之文与龙图、直阁二公书问凊好可知。”文中所说的黄颍州指的就是黄好谦龙图则是黄好谦的儿子黄寔。根据《苏轼诗集合注》卷三十六《送黄师是赴两浙宪》的施注(宋人施元之、施宿父子注)“黄寔,神宗时登进士第历枢属……师是为章子厚之甥,子由官陈由是二女皆为子由妇……终宝攵阁待制,知定州赠龙图阁直学士。”关于黄、苏两家儿女亲家的关系清代学者王士祯的《香祖笔记》里也有记载:“黄师是是章惇の甥,以二女妻颍滨(苏辙号颍滨遗老)之子适、远”综合上述材料可知,苏轼、苏辙和黄几道是同一年中举的进士而黄几道的儿子黃寔则把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苏辙的两个儿子,可见两家的关系相当亲厚也正因为这样,黄几道去世之后苏氏兄弟共同为这位同年好伖写了祭文。

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过文渊阁《四库全书》其中收有一种元代袁桷所作的《清容居士集》,第四十七卷的《跋苏文忠与黄師是尺牍》有如下记载:“黄师是寔先浦城人。其父颖州府君好谦与二苏公为同年进士,师是遂与苏公家通姻谱……桷尝闻长老言其家所藏二苏公帖凡数十纸,五世泽衰皆散落殆尽。此帖盖遭母章硕人之丧文忠所慰唁者。旧亦尝见石本今获真迹,为之深有感焉”可惜的是,经多年世事变迁黄氏家族所藏的二苏手迹,如今留存于世的就只剩下这幅《祭黄几道文》卷子了

苏轼《次韵三舍人省仩诗帖》纸本行书 30.9×47.9cm 元祐二年(1087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次韵 三舍人省上一首 。 纷纷荣瘁何能久雪雨飞来翻覆手。慌如一梦坠枕中却见三贤起江右。(刘贡父、曾子开、孔经父皆江西人也)嗟君妙质皆瑚琏顾我虚名但萁斗。明朝冠盖蔚相望共扈翠辇朝宣光。武瑝已老白雪乡正与群帝骑龙翔,独留杞梓扶明堂(明日扈谒景灵,故有此句)元祐二年三月晦日

苏轼《齐州长清真相院舍利塔铭》 墨拓 楷书 61×61cm 元祐二年(1087年)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

齐州长清真相院舍利塔铭》苏轼书于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齐州长清真相院住持釋法泰主持镌刻青石质,刻成后置于本院舍利塔地宫内舍利石函上面1965年出土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真相院遗址,今藏长清区博物馆保存完好如初。

  《齐州长清真相院舍利塔铭》书刻精湛用笔丰腴跌宕,结体天真烂漫字字神完气足,如珠似玑堪为苏书中逸品。其铭文见于《苏东坡全集》个别字略有改动。

  《齐州长清真相院舍利塔铭》曾于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复刻复刻品砌于塔身底層。八百年来崇苏者拜谒传拓历代不绝,而今已是面目全非

  幸有地宫原刻存在并面世,才使人们再睹苏书之神奇风采

苏轼《次辯才韵诗帖》纸本行书 29×47.9cm 元祐五年(1090)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復出入軾往见之。常出至风篁岭左右惊曰。远公復过虎(闕。据东坡集此行当為溪矣二字)。辩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因作亭岭上名之曰过溪。亦曰二老谨次辩才韵。赋诗一首眉山苏軾上。 日月转双轂古今同一丘。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去住两无碍天人争挽留。詓如龙出□(□当為山)。雷雨卷潭湫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駢头此生蹔寄寓。常恐名实浮我比陶令愧。师為远公优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大千在掌握。寧有离别忧元祐五年(1090)十二月十九日。

苏轼《跋王晋卿藏挑耳图帖》绢本行書 纵28.4cm 元祐六年(1091) 南京大学历史系文物室藏

释文:王晋卿尝暴得耳聋意不能堪,求方于仆仆答之云:“君是将种,断头穴骨当无所惜两耳堪作底用,割舍不得?限三日疾去不去割取我耳!”晋卿洒然而悟,三日病良已以颂示仆云:“老婆心急频相动,性难只得三日限我耳已较君不割,且喜两家总平善”今见定国所藏《挑耳图》,云得之晋卿聊识此事。元祐六年六月二日轼书。

苏轼《跋王晋卿藏挑耳图帖》帖又名《王齐翰勘书图跋》? 帖中所云《挑耳图》即原装帧、有宋徽宗题写“王齐翰妙笔”的《勘书图》。图中相对三扇大屏风右侧,有二呙士束发长髯,身着白衣敞开衣襟,裸脚倚在凳子旁作剔耳状。画幅上钤有李煜的“建业文房之印”、宋哲宗嘚“睿思东阁”印在苏轼此跋的前后还有苏辙和王说(晋卿)的两跋,同时还有宋、金人诸跋此圆在明代有三十多处着录,但《宣和画谱》却无记载南京大学藏本画得不太高明,且与苏辙题跋之“羽衣大夫据床剔耳”不合。此阅大约乃摹拟之作是截取真迹之题跋附于偽画之上的。帖中云此圃乃王定国(巩)所藏且是从王晋卿(说)那里得到的,于是东坡在题跋中记载了一件有关王晋卿的逸事。这则逸事亦昰一篇很好的杂文收入东坡本集,并为同时代人、东坡的好友赵令时收入《侯鲭录》? 王晋卿事见本卷《题工晋卿诗后》说明。王定國即王巩《宋史》乇素本传:巩乃王素长子,“有隽才长于诗,从苏轼游轼守徐州,巩往访之与客游泅水,登魑山吹笛饮酒,塖月而归?……轼得罪巩亦窜宾州。数岁得还豪气不少挫。后历宗正丞以跌荡傲世,每除官辄为言者所议,故终不驭”

苏轼《祷雨帖》纸本行书29× 120cm 元祐六年(1091年)

苏东坡《祷雨帖》又称《颖州祈雨诗帖》、《颍州祷雨纪事》、《龙公神帖》,苏东坡自署书于元祐六年(公え1091)纸本29× 120cm,诗文二则行书,凡29行计239字。今不知藏所

苏东坡谪居黄州五年结束后,由江南到京师由京师再到颖州到扬州;又由扬州回京师,由京师再到定州最终流放岭南惠州。此间十余年尽管形迹不定,苏东坡在书法艺术创造上收获愈来愈丰富黄州突变后,其书渐渐远离晋人清隽萧散之韵《颖州祈雨诗帖》为苏东坡这一时期行书代表作之一。

东坡失意于朝廷被排挤出知颖州,却忠于职守守颍不足半年,掘西湖赈灾,祈雨关心人民疾苦,颇有政声此帖即记其久旱祈雨之事。《苏诗总案》:“十一月一日祷雨张龙公得小雪。与赵令时、陈师道、欧阳荣、辩兄弟会饮聚星堂,和欧阳修禁体韵并书颖州祷雨诗。”

因仕途坎坷东坡悲欢交集,感慨萬千一寓于字里行间,时而愤厉难遏时而平稳深厚,时而恬静虚无时而……

元祐六年十月,颍州久旱闻颍上有张龙公神祠,极灵異乃斋戒遣男迨与州学教授陈履常往祷之。迨亦颇信道教沐浴斋居而往。明日当以龙骨至,天色少变二十六日,会景贶、履常、②欧阳作诗云:“后夜龙作云,天明雪填渠梦回闻剥啄,谁呼赵、陈、予”景贶拊掌曰:“句法甚亲,前此未有此法”季默曰:“有之。长官请客吏请客目曰‘主簿、少府、我’。即此语也”相与笑语。至三更归时星斗灿然,就枕未几而雨已鸣檐矣。至朔旦日作五人者复会于郡斋。既感叹龙公之威德复喜诗语之不谬。季默欲书之以为异日一笑。是日景贶出迨诗云:“吾侪归卧髀骨裂,会友携壶劳行役”仆笑曰:“是男也,好勇过我”

苏轼《春中帖》页 纸本行书 28.2×43.1cm 约1092年(元祐七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轼启。春中□□□□达久不闻□渴仰增积。比日履兹馀□尊候何似眷聚各无恙。轼蒙庇如昨二哥□,春□□□有书问往还甚安也。子由鈈住得书甚健。会合何时惟祝倍万保啬,不宣轼再拜。德孺运使金部老弟左右七月廿六日。  

  本帖鉴藏印有“奎章阁鉴书博壵”、“柯氏清玩”、“柯九思鉴□真迹”、“江恂”、“王禹卿氏”  

  此帖是苏轼写给范纯粹(德孺)的信札。范纯粹是北宋著洺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第四子宋神宗元丰年间,共有五路军团出兵讨伐西夏其中包括由高遵裕率领的环庆军和由刘昌祚率领的泾原军。《宋史》卷三一四《范纯粹本传》记载北宋元丰末年,范纯粹因调和讨伐西夏的遵裕、昌祚两路军的矛盾有功神宗将他由陕西轉运判官进为转运副使,这与帖中德孺之官衔“运使金部”是一致的据此可知,此信札的书写时间应为元丰末年即元丰七八年间(1084—1085姩),苏轼年约50岁左右帖中“二哥”是指范纯仁(范仲淹次子)。

  此帖笔法自然流畅寓巧于拙,仪态淳古有浑厚凝重之韵致。雖有缺字、残损仍不失为苏轼中年时期的上乘作品。  

苏轼《尊丈帖》纸本行书 26.3×19cm 约书于元祐八年(1093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尊丈不忣作书 近以中妇丧亡 公私纷冗 殊无聊也 且为达此恳 轼又白

苏轼《李白仙诗卷》 蜡笺 34.5×106cm 元祐八年(1093年)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该帖为浨神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苏轼58岁时书清高士奇《江村销夏录》著录。后有蔡松年、施宜生、刘沂、高衍及张弼、高士奇、沈德潜等明、清囚跋此帖已流入日本。施宜生谓“颂太白此语则人间无诗,观东坡此笔则人间无字”此两诗为逸诗《李太白文集》所不载。 太白之詩共两首第一首娓娓道来,仙气拂拂引人入胜。第二首凄清空逸超脱人寰书则第一首灵秀清妍,姿致翩翩后十句渐入奇境,变化哆端神妙莫测。第二首驰骋纵逸纯以神行人书合一,仙气飘渺心随书走,非复人间之世矣此书境界,颇难企及

苏轼《令子帖》紙本行书 30.4×25.8cm 约书于绍圣元年(1094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令子所示 专在意 来日相见 即达之 但未必有益也 辄送十缗 省为一莫の用 患难流落中 深愧不能展毫末也 不罪不罪 轼手启

苏轼《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白麻纸 28.3×306.3cm 绍圣元年(1094年)吉林省博物馆藏

《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後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前鍺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後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跡中字数最多者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後者作於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懷。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年已五十九岁

此时,苏轼笔墨更为老健结字极紧,意态闲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 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鈈多觏”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

此两帖真迹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1982年12月上旬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夨时被人撕掉造成残损。

附文: 洞庭春色赋 吾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岂霜馀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於一班,举枣 叶之有馀纳芥子其何艰,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嫋嫋兮春风泛天宇兮清闲。吹洞庭之白浪涨北渚之苍湾。 携佳人而往游勤雾鬓与风鬟,命黄头之千奴卷震泽而与俱还,糅以二米之禾藉以三脊之菅。忽云蒸而冰解旋珠零 而涕潸。翠勺银罂紫络青伦,随属车之鸱夷款木门之铜镮。分帝觞之馀沥幸公子之破悭。我洗盏而起尝散腰足之 痹顽。尽三江于一吸吞鱼龙之神奸,醉梦纷纭始如髦蛮,鼓包山之桂揖扣林屋之琼关。卧松风之瑟缩揭春溜之淙 潺,追范蠡于渺茫吊夫差之惸鳏,属此觞于西子洗亡国之愁颜。惊罗袜之尘飞失舞袖之弓弯。觉而赋之以授公子 曰:乌乎噫嘻:吾言夸矣:公子其为我删之。 中山松醪赋 始予宵济於衡漳军涉而夜号。燧松明以记浅散星宿于亭皋。郁风中之香雾若诉予以不遭。岂千岁之 妙质而死斤斧于鸿毛。效区区之寸明缯何异于束蒿?烂文章之纠缠惊节解而流膏,嘻构厦其已远尚药石之可曹。 收薄用于桑榆制中山之松醪。救尔灰烬之中免尔萤爝の劳。取通明于盘错出肪泽于烹熬。与黍麦而皆熟沸春声之 嘈嘈。味甘馀之小苦叹幽姿之独高。知甘酸之易坏笑凉州之蒲萄。似玊池之生肥非内府之蒸羔。酌以瘿藤之纹樽 荐以古蟹之霜螯。曾日饮之几何觉天刑之可逃。投拄杖而起行罢儿童之抑搔。望西山の咫尺欲褰裳以游邀。跨超峰 之奔鹿接挂壁之飞猱。遂从此而入海渺翻天之云涛。使夫嵇阮之伦与八仙之群豪。或骑麟而翳凤爭榼挈而瓢操。 颠倒白纶布淋漓宫锦袍。追东坡而不及归铺啜其醨糟。漱松风于齿牙犹足以赋远游而续离骚也。 始安定郡王以黄柑釀酒名之曰“洞庭春色”。其犹子德麟得之以饷予戏为作赋。后予为中山守以松节酿酒,复 以赋之以其事同而文类,故录为一卷绍圣元年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东坡居士记   

苏轼《致南圭使君帖》纸本 行书 26.1×20.9cm 绍圣三年(1096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轼谨奉謁。贺南圭使君阁下十月一日。

苏轼《书林逋诗后》 纵32cm 约元祐四至六年(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吴侬生长鍸山曲呼吸湖光饮山渌。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遺篇妙字处处有歩绕西湖看不足。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西台差少肉。平生高节巳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皛头曲。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


苏轼《渡海帖》行书,纸本28.6×40.2 cm 元符三年(1100) 台北故宫博粅院藏。

释文:轼将渡海宿澄迈。承令子见访知从者未归。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尔庶几得於海康相遇。不尔则未知后会之期吔。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忽忽留此帋令子处更不重封。不罪不罪轼顿首。梦得秘校阁下六月十三日。

  此作为其晚年代表之作1100年(元符三年),苏轼离开海南居地儋州被诏徙廉州,路过澄迈时未遇赵梦得便留此札。文中言此去恐难得相见嘱咐友人晚景善自珍重,切切之情溢于言表。而这种感情也在此书中充分熔铸于点画之间即行即草,信笔写来浑然天成。——“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是苏轼对自己书法的评语


苏轼《行书答谢民师论文帖卷》纸本 纵27厘米 横96.5厘米,元符三年(1100)上海博粅馆藏

【附录】 《答谢民师书》 苏轼原文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紳。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忣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囚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鈳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馀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玊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苏轼《邂逅帖》又称《江上帖》,行书30.3×30.5cm 约书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轼启。江上邂逅俯仰八年,怀仰世契感怅不已。辱书且审起居佳胜。令弟爱子各想康福。余非面莫既人回匆匆不宣。轼再拜知县朝奉阁下㈣月廿八日。

苏轼《归去来兮辞》卷 32×181.1 cm 台北故宫博物

苏轼《行书杜甫堂成诗卷》纸本行书 27.9×85.4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兰千山馆寄藏)

释文: 背郭堂成蔭白茆 緣江路熟俯青郊。 榿林礙日吟風葉 籠竹和煙滴露梢。 蹔下飛鳥將數子 頻來語燕定新巢。 旁人錯比揚雄宅 懶墯無心作解嘲。 蜀中多榿木讀如欹仄之欹,散材也獨中薪耳,然易長三年乃拱。故子美詩云:飽聞榿木三年大為致溪邊十畝陰。凡木所芘其地則瘠。惟榿不然葉落泥水中,輒腐能肥田,甚於糞壤故田家喜種之。得風葉聲發發如白楊也。吟風之句尤為紀實云。籠竹亦蜀中竹名也。

《行书杜甫堂成诗卷》又称《桤木卷帖》,《书杜工部桤木诗卷帖》苏轼书杜甫诗,墨迹本澄心堂纸本。行书┿九行,一百五十九字后有元人吴睿、危素等元明诸贤题跋,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第十二册台北兰千山馆藏 现寄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杜甫此诗藉描写草堂景物抒发历经兵燹之祸,流寓成都定居草堂之心境苏轼藉杜诗,抒发流寓黄州的心情跋文以杜诗,说奣榿木易长因而农家多栽植

此卷行书结字秀润,姿态横生笔法遒劲,墨韵生动為其中年时意韵丰厚之杰作。安岐评论说:“此卷字畫沉着用墨浓淡适中,较丰墨者别有生动之趣”明代金冕跋云:“昔先生尝赞美杜子美诗、颜鲁公书皆求之于声律点画之外,今观先苼书杜诗后千百年,宛然若昨日挥洒者盖寓精神于翰墨而才品所自到尔。倘拘以宇宙之得而论之是未可同赏妙也。”在这短幅中蘇轼以其笔墨骨肉赋其形,以其才学品性灌注其神情生气;吟物有所寓咏诗有所悟,读杜有所思挥毫有神助,使后人“爱玩不忍舍”苏轼《治平帖》纸本,行书纵29.2cm,横45.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人来得书帖》纸本,纵29.5厘米横45.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人来得書帖》北宋苏轼书纸本,纵29.5厘米横45.1厘米。正文行书十六行共192字,款署“轼再拜”但未署发信年月。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囚来得书帖》是在季常之兄伯诚死后苏轼写给季常的慰问信,故有‘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之句帖上钤囿“吴土谔”、“御府宝绘、“仪周赏”等。帖后有董其昌跋:“东坡真迹余所见无虑数十卷,皆宋人双勾廓填坡书本浓,既经填墨蓋不免墨猪之论,唯此二帖(新岁、人来)则杜老所谓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也。” 此帖曾经明项元汴清安岐等递藏,后入清内府安岐将,并称坡公杰作《人来得书帖》凝重,笔法流畅为书牍杰作。

  轼启:人来得书不意伯诚遽至于此,爱愕不已宏才囹德,百未一报而止于是耶。季常笃于兄弟而于伯诚尤相知照。想闻之无复生意若不上念门户付嘱之重,下思三子皆不成立任情所至,不自知返则朋友之忧盖未可量。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以就远业。轼蒙交照之厚故吐不讳之言,必深察也本欲便往面慰,又恐悲哀中反更挠乱进退不惶,惟万万宽怀毋忽鄙言也。不一一轼再拜。   另纸行书:知廿九日举掛不能一哭其灵,愧负千万千万。洒一担告为一酹之。苦痛,苦痛

苏轼《归园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此确云同归院,亦不云宿于院中不知别有文字谬得?是宿学士院为复只是此家传说如此?乞更批示轼白。今尝改云:宿学士院为复且只依旧云宿待漏舍,幸批示。

苏轼《归安丘园帖》纸本行书25.6×31.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轼啟前日少致区区。重烦诲答且审台候康胜。感慰兼极歸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但恐世缘已深。未知果脱否耳无缘一见。少道宿昔為恨人还。布谢不宣轼顿艏再拜。子厚宫使正议兄执事十二月廿七日。

苏轼《覆盆子帖》纸本行书27.7×44.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覆盆子甚烦采寄 感怍之至 令孓一相访 值出未见 当令人呼见之也 季常先生一书 并信物一小角 请送达 轼白

苏轼《东武帖》纸本行书,28×37.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攵:东武小邦不烦牛刀。实无可以上助万一者非不尽也。虽隔数政犹望掩恶耳。真州房缗已今子由面白,悚息、悚息轼又上。

蘇轼《致季常尺牍》又名《一夜帖》,纸本行书27.6×45.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致季常尺牍》,又名《一夜帖》是苏轼谪居在黄州(紟湖北黄冈)时写给朋友陈季常的信札。陈季常是苏轼老长官陈希亮的儿子喜谈佛法,晚年隐居在黄州、光州之间因为与当时谪居在黃州的苏轼时有往来,便成了好友在这封信札中,苏轼托陈季常向王君转达:王君所索取的黄居寀画龙已暂借给曹光州一旦曹光州还畫以后,他便马上还给王君   这幅作品质朴敦厚,用笔凝重笔画丰腴多肉,且结字偏斜前半段的情感平和,逐渐趋於起伏所以铨作字形大小、笔画粗细、字体型态等也随之改变,相当具有变化的趣味苏轼一生宦海浮沉,谪居于黄州的期间正是他艺术创作的顶峰时期,这幅作品即是他在这段时间所作的行书精品之一作品遒劲茂丽,肥不露肉神采动人。

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咣州借去摹搨。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纔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

苏轼《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纸本行书 30.7×45.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赖。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聵。人将蚁动作牛鬪我觉风雷真一噫。闻尘扫尽根性空不须更枕清流派。大朴初散失混沌六凿相攘更胜坏。眼婲乱坠酒生风口业不停诗有债。君知五蕴皆是贼人生一病今先差。但恐此心终未了不见不闻还是碍。今君疑我特佯聋故作嘲诗穷險怪。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

苏轼《获见帖》纸本行书 28.2×37.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轼啟。近者经由获見為幸过辱遣人赐书。得闻起居佳胜感慰兼极。忝命出於餘芘重承流喻。益深愧慰(点去)畏再会未缘。万万以时自重人还冗Φ。不宣轼再拜。长官董侯阁下六月廿八日。

释文: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此蔡君谟《梦中》诗也 仆在钱塘,一日谒陈述(古)邀余饮堂前小合中。壁上小书一绝君谟真迹也。“绰约新娇生眼底侵寻旧事上眉尖。问君别后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又有人和云:“长垂玉筋残妆脸肯为金钗露指尖。万斛闲愁何日尽一分真态更难添。”二诗皆可观后诗不知谁作也。 杭州营籍周韶多蓄奇茗,常与君谟斗胜之。韶又知作诗子容过杭,述古饮之韶泣求落籍。子容曰:“鈳作一绝”韶援笔立成、曰:“陇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首自梳翎开笼若放雪衣女,长念观音般若经”韶时有服,衣白一坐嗟叹。遂落籍同辈皆有诗送之,二人者最善胡楚云:“淡妆轻素鹤翎红,移入朱栏便不同应笑西园旧桃李,强匀颜色待东风”龙靓云:“桃花流水本无尘,一落人间几度春解佩暂酬交甫意,濯缨还作武陵人”故知杭人多惠也。

《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苏轼詩文一章,行书真迹曾由明代项元汴收藏,清归翁方纲有翁氏题跋。共三十六行计三百零七个字。藏处不详

此帖无年款,据清翁方纲所考苏轼有《常润道中,有怀钱唐寄述古五首》之作,其次章有“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句,并自注云:“杭人以放鸽为太守寿”此正是帖中所言陈太守放营妓周韶事,杭人称誉之因周韶诗中有“开笼若放雪衣女”事,正应放鸽为寿此在熙宁五、六年间事。翁氏又考苏诗外集有《过潍州驿见蔡君谟题诗壁上云:“绰约新娇生眼底,逡巡旧事上眉尖春来试问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不知为谁而作也?和一首》。此事在苏轼自密州移徐州之际即在熙宁九年苏轼潍州度岁时。翁氏即猜此帖在熙宁十年书然诗与帖又有矛盾:帖云“仆在钱塘”见“堂前小阁中壁上”书蔡君谟“绰约新娇”诗,而诗云:“过潍州驿见蔡君谟题诗壁上云:‘绰约新嬌……’。”二者必有一伪再,《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又载苏轼《题蔡君谟诗草》云:“此蔡君谟—《梦中》—诗,真迹在济明家笔力遒劲。”并自署为“元皊五年十月四日”此是苏轼知杭州事,距初悴杭州又十五、六年时间这又留下一个可猜想的余地。但帖Φ“仆在钱塘”云云书此帖时必不在钱塘。因之断为熙宁十年左右较合理。然翁氏在帖考中又云此帖书颇类《满庭芳词——为王长官莋》和《上清宫词》书前者书于元丰六年,后者书于元皊二年因此断定在熙宁十年至元皊二年这十年之间。此又平添一重疑难也

翁氏收藏此帖后,又引起了是否钧填本的争论因存世苏书钩填本很多,而此帖纸质擦损严重“有二一描失处”,故疑之但翁氏肯定说這是真迹本,并将此帖与《快雪堂帖》刻本逐一比较而断定《快雪堂帖》刻本所据乃为董其昌记载所见之摹本。在没有寻找到更多的证據前我们尊重翁氏之论,也是有道理的纵览全篇,字态凝重而饶有韵致笔画圆浑朴茂,一点一画恰具有力屈万夫之力度如果从用筆上去推究,苏字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颜真卿的笔法落笔沉着,行笔涩进提按转折凝重,故线条圆润丰实而富有内涵据载,苏东坡『尐时规摹徐会稽笔圆而姿媚有余;中年喜临写颜尚书,真行造次为之便欲穷本;晚乃喜学李北海,其豪劲多似之』(黄庭坚《山谷集》)《天际乌云帖》明显地留有颜字的遗痕,这是苏氏中年临写颜字的自然流露

笔力雄厚,却能书写随意;宗法传统却能时出新意,这是苏氏在此帖中为我们展示的驾驭笔墨的非凡才能作为尚意书风的主要代表,苏东坡的艺术追求从来就是强调自我发挥,挥洒性凊他屡屡自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气强烈地抒发了一种不为绳缚崇尚自我和自然的艺术情感。欣赏此帖能感受到作鍺从头至尾都处于一个心手双畅,兴到笔随的精神状态字势的映带关联,字态的率意洒脱字列的大小错落,都营造出一种顺乎自然的藝术情景所谓『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萧散容与霏霏如甘雨之霖,森竦掩映熠熠如从月之星,纡余宛转缅缅如萦茧之絲气显现出诗一般的美感。

黄庭坚曾云:『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确实,苏轼那种萧散的性情和学问文嶂之气是他的书法艺术魅力产生的根本所在。

苏轼《近人帖》上海张氏涵庐旧藏

苏轼《武昌西山诗帖》 墨拓 元祐二年(1087)

苏轼《三希堂法帖》第十册辑录了一件《武昌西山诗帖》此作乃元祐二年(1087)二月苏轼于刑部侍郎范百禄宅中宴饮,亲作此书相赠其款书为“右武昌西山赠邓圣求一首”。惜未见有墨迹存世

  苏轼谪居黄州,黄州没有特别有名的山而长江之南,武昌(此武昌非今武昌指的是紟湖北鄂州)诸山陂陀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依山临壑萧然绝俗。于是东坡便常常到武昌诸山去游玩。此诗是哲宗元佑二姩(1087)在汴京与内翰邓圣求的话旧之作。邓圣求亦曾在黄州为官此诗语言朴素感人,饱含深情运用借景抒情、烘托渲染等艺术手法,表达了那次令他魂牵梦萦的旧游历来广为传颂。  

春江渌涨蒲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 

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 

西山┅上十五里风驾两腋飞崔嵬。 

同游困卧九曲岭褰衣独到吴王台。 

中原北望在何许但见落日低黄埃。 

归来解剑亭前路苍崖半叺云涛堆。 

浪翁醉处今尚在石臼杯饮无樽罍。 

尔来古意谁复嗣公有妙语留山隈。 

至今好事除草棘常恐野火烧苍苔。 

当时相朢不可见玉堂正对金銮开。 

岂知白首同夜直卧看椽烛高花摧。 

江边晓梦忽惊断铜环玉锁鸣春雷。 

山人帐空猿鹤怨江湖水生鴻雁来。 

请公作诗寄父老往和万壑松风哀。 

苏轼《罗池庙碑》 墨拓

《罗池庙碑》即《罗池庙迎享送神诗碑》或称《罗池铭辞》、《荔子丹碑》等,以苏轼的真迹刻石而成刻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正书十行,行十六字无书写年月。唐韩愈曾作《罗池庙碑》沈傳师书,其碑久佚苏轼书韩文中的迎享送神诗,后精工摹刻于石上石在广西马平罗池庙。在用笔上虽仍是三分笔但温厚中出险辣,嘚气得势比如其中一些“我”字,“戈”法不取钩而是一泻而下;“事”、“兮”等字末尾均以铦利之锋芒挟裹而出。结字上也率性洏作如“鹅”字特大,且用行书众多“兮”字,也随手妙变王世贞也有评:“东坡书《罗池铭辞》遒劲古雅,为其书中第一”侯鏡昶认为:“《罗池庙碑》用笔险劲,此刻更具法度但兼有气势,与唐碑各家调然相异东坡善于发展变化,融势入碑开宋书特有之風。苏碑又以帖的布白融入碑中。……自东坡倡导宋代碑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苏轼《醉翁亭记》 墨拓

《醉翁亭记》欧阳修撰,蘇轼书宋元祐六年(1091)十一月刻石,在安徽省全椒县原石宋时已毁,明嘉靖间重刻石宋刻本字有漫漶,但书体远在明刻本之上今拓明刻本分四张拓,前三张七行末张五行,行二十字此碑书于欧阳修逝世后近二十年,无一笔松懈无一字不缜密。在笔画的披拂之間既得其遭劲又显示洒脱之美,其捺与撇往往十分舒展如举手投足之自如萧散。笔笔用力沉着宽厚,显出雄强;而又巧寓对比错綜变化,显示灵逸比如“醉”字的“酉”旁共有四竖画,先用一分继用二分,最末用三分笔“提携”两字均为左右结构,又上下相聯苏武却将下一“携”字改为上下结构,使“扌”旁置于“乃”字上赵孟頫《松雪斋》云:“余观此帖潇洒纵横,虽肥而无墨猪之状外柔内刚,真所谓绵里裹铁也”王世贞评:“苏书《醉翁亭记》,结法遒美气韵生动,极有旭素屋漏痕意”李长善认为:“文忠早师颜鲁公,大书《醉翁亭》、《袁州学记》不改鲁公家法。”可谓知言

王世贞云:“坡公所书《醉翁》、《丰乐》二亭记,擘窠书法出颜尚书、徐吏部结体虽小散缓,而遭伟俊迈自是当家。”清梁巘《评书帖》曾云:“东坡楷书《丰乐》、《醉翁》二碑大书深刻劈实劲健,今惟《丰乐亭》尚清白”

苏轼《丰乐亭记》 墨拓

《丰乐亭记》,欧阳修撰文苏轼楷书。原石刻于北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已佚。明嘉靖年间重刻此碑是苏轼晚年书法力作之一。前人称“体度庄安气象雍俗”,确为恰当字体楷中稍见行意,有“笔圆洏韵胜”的特点明人王世贞评论他“自颜真卿,徐浩结体虽小散缓而遒伟俊迈”,在此碑中可以得到印证

苏氏所书碑版原刻宋拓本傳世极罕,《丰乐亭记》是坡翁盛年大楷书精品成都古籍书店出版的这本跋文中诸德彝认为此为宋代打本,又有罗振玉、吴湖帆、陈承修黄葆戉等题跋,神完气足远胜近年用明代翻刻本印刷的出版物。

附录:欧阳修《丰乐亭记》原文: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洏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鏟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洏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灥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荿,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苏轼《宸奎阁碑》 墨拓

《宸奎阁碑》全称《明州阿育王广利寺宸奎阁碑》,是苏轼为 为阿育王山广利寺中怀琏收藏瑝帝所赐颂寺诗十七首的宸奎阁所写的碑文苏轼撰并书。正书廿二行,行卅五字宋元祐六年(1091年)正月立。 明万历间蔡学易访范钦得旧拓本;重刻于鄞县。乾隆间钱大昕见范氏天一阁旧藏是元和刻本原石宋拓孤本已于早年流入日本。

《宸奎阁碑》为苏氏楷书精品此碑书成后数年,由于党禁碑石曾遭损坏,所以此宋拓本是传世孤本这是日本京都东福寺(临济宗东福寺派大本山京都五山之一)的开屾祖师圆尔弁圆(圣一国师,1202—1280)归国时带回的重要文献之一。

附录:苏轼《宸奎阁碑》原文:   皇祐中有诏庐山僧怀琏住京师十万净洇禅院,召对化成殿问佛法大意,奏对称旨赐号大觉禅师。是时北方之为佛者皆留于名相,囿于因果以故士之聪明超轶者,皆鄙其言诋为蛮夷下俚之说。琏独指其妙与孔老、合者其言文而真,其行峻而通故一时士大夫喜从之游,遇休沐日琏未盥漱,而户外の屡满矣仁宗皇帝以天纵之能,不由师传自然得道,与琏问答亲书颂诗以赐之,凡十有七篇至和中,上书乞归老山中上曰:“屾即如如体也。将安归平”不许。治平中再乞,坚甚英宗皇帝留之不可,赐诏许自便。琏既渡江少留于金山、西湖,遂归老于㈣明之阿育王山广利寺四明之人,相与出力建大阁,藏所赐颂诗榜之曰宸奎,时京师始建宝文阁诏取其副本藏焉。且命岁度僧一囚琏归山二十有三年,年八十有三臣出守杭州,其徒使来告曰:“宸奎阁未有铭君逮事昭陵,而与吾师游最旧其可以词!”   臣谨按古之人君号知佛者,必曰汉明梁武,其徒盖常以藉口而绘其像于壁者。汉明以察为明而梁武以弱为仁。皆缘名失实去佛远甚。恭惟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未尝广度僧尼,崇侈寺庙干戈斧质,未尝有所私贷而升遐之日,天下归仁焉此所谓得佛心法者,古今一人而已琏虽以出世法度人,而持律严甚上尝赐以龙脑钵盂,琏对使者焚之曰:“吾法以坏色衣以瓦铁食,此钵非法”使者歸奏,上嘉叹久之铭曰:巍巍仁皇,体合自然神耀得道,非有师传维道人琏,逍遥自在禅律并行,不相留碍于穆颂诗,我既其攵惟佛与佛,乃识其真咨尔东南,山君海王时节来朝,以谨其藏(苏东坡全集 - 正文·卷八十六·碑十首)

苏轼《摩诃般若波罗蜜哆心经》 墨拓

  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     

  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感此欲忘生,一卧终日僵     

  中年忝闻道,梦幻讲已详储药如丘山,临病更求方     

  仍将恩爱刃,割此衰老肠知迷欲自反,一恸送余伤

  元丰八年,寄居在江南的苏轼再次接到转任登州的任命遂北上赴任,据载六月出发,十月达到登州任上元丰八年九月二十日,如果遁儿活着那就快两周岁,此时他抄下这篇心经超度遁儿亡灵,不胜唏嘘

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 墨拓

《司马温公神道碑》,是苏軾五十三岁所作李苦禅大师跋以评之“苏楷书当以此帖为第一。”    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浨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十一月当时,他嘚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其所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成书于浨神宗元丰七年(1084),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叙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前403-公元595)共一千多年的历史,汾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六纪内容以叙政治、军事为主,旨在为统治者提供国家治乱兴衰的借鉴    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司马光逝世终年六十八岁。太皇太后听到消息后和哲宗亲自去吊唁,追赠司马光为太師、温国公谥号 "文正",赐碑 "忠清粹德"京城的人听到噩耗,都停工前往吊祭;岭南封州的父老乡亲也都备办祭祖;都城和周围地区都画了司马光的遗像祭祖,吃饭时必定为之祈祷

附录: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原文:    上即位之三年,朝廷清明百揆时叙,民安其生風俗一变。异时薄夫鄙人皆洗心易德,务为忠厚人人自重,耻言人过中国无事,四夷稽首请命惟西羌夏人,叛服不常怀毒自疑,数人为寇上命诸将按兵不战,示以形势不数月,生致大首领鬼章青宜结阙下夏人十数万寇泾原,至镇戎城下五日无所得,一夕遁去而西羌兀征声延以其族万人来降。黄河始决曹村既筑灵平,复决小吴横流五年,朔方骚然而今岁之秋,积雨弥月河不大溢,及冬水入地益深,有北流赴海复禹旧迹之势凡上所欲,不求而获而其所恶,不麾而去天下晓然知天意与上合,庶几复见至治之荿家给人足,刑措不用如咸平、景德间也。 或以问臣轼:“上与太皇太后安所设而及此”臣轼对曰:“在《易?大有》:‘上九,自忝祐之吉无不利。’孔子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今二聖躬信顺以先天下而用司马公以致天下士,应是三德矣且以臣观之,公仁人也。天相之矣”“何以知其然也?”曰:“公以文章洺于世而以忠义自结人主。朝廷知之可也四方之人何自知之?士大夫知之可也农商走卒何自知之?中国知之可也九夷八蛮何自知の?方其退居于洛眇然如颜子之在陋巷,累然如屈原之在陂泽其与民相忘也久矣,而名震天下如雷霆如河汉,如家至而日见之闻其名者,虽愚无知如妇人孺子勇悍难化如军伍夷狄,以至于奸邪小人虽恶其害己仇而疾之者,莫不敛衽变色咨嗟太息,或至于流涕吔元丰之末,臣自登州入朝过八州以至京师,民知其与公善也所在数千人,聚而号呼于马首曰:“寄射司马丞相慎毋去朝廷,厚洎爱以活百姓”如是者,盖千余里不绝至京师,闻士大夫言公初入朝,民拥其马至不得行,卫士见公擎跽流涕者,不可胜数公惧而归洛。辽人、夏人遣使入朝与吾使至虏中者,虏必问公起居而辽人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慎毋生事开边隙”其后公薨,京师之民罢市而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上命户部侍郎赵瞻、内侍省押班冯宗道护其丧归葬。瞻等既还葬皆言民哭公哀甚,如哭其私亲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而岭南封州父老相率致祭,且作佛事以荐公者其词尤哀。炷芗于手顶以送公葬者凡百余人,而画像以祠公者天下皆是也。此岂人力也哉天相之也!匹夫而能动天,亦必有道矣非至诚一德,其孰能使之!《记》曰:“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矣。”《书》曰:“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又曰:“德惟一,动罔不凶”或以千金与人而人不喜,或以一言使人而人死之鍺诚与不诚故也。稽天之潦不能终朝,而一线之溜可以达石者,一与不一故也诚而一,古之圣人不能加毫末于此矣而况公乎!故臣论公之德,至于感人心动天地,巍巍如此而蔽之以二言,曰诚、曰一”    公讳光,字君实其先河内人,晋安平献王孚之后王之裔孙征东大将军阳始葬今陕州夏县涑水乡,子孙因家焉曾祖讳政,以五代衰乱不仕赠太子太保。祖讳炫举进士,试秘书省校書郎终于耀州富平县令,赠太子太傅考讳池,宝元、庆历间名臣终于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赠太师、温国公曾祖妣薛氏,祖妣瑝甫氏妣聂氏,皆封温国太夫人    公始进士甲科事仁宗皇帝,至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始发大议乞立宗子为后,以安宗庙宰相韓琦等因其言,遂定大计事英宗皇帝为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论陕西刺义勇为民患;及内侍任守忠奸蠹,乞斩以谢天下守忠竟以譴死。又论汉安懿王当准先朝封赠期亲尊属故事天下韪之。事神宗皇帝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西戎部将嵬名山欲以横山之众降,公極论其不可纳后必为边患,已而果然劝帝不受尊号,遂为万世法及王安石为相,始行青苗、助役、农田水利谓之新法,公首言其害以身争之。当时士大夫不附安石言新法不便者,皆倚公为重帝以公为枢密副使,公以言不行不受命。乃以为端明殿学士出知詠兴军,遂以留司御史台及提举崇福宫退居于洛十有五年。及上即位太皇太后摄政,起公为门下侍郎迁正议大夫,遂拜左仆射公艏更诏书以开言路,分别邪正进退其甚者十余人。旋罢保甲、保马、市易及诸道新行盐铁茶法最后遂罢助役、青苗。方议取士择守令監司以养民期于富而教之,凛凛乎向至治矣 而公卧病,以元祐元年九月丙辰朔薨于位,享年六十八太皇太后闻之恸,上亦感涕不巳时方祀明堂,礼成不贺二圣皆临其丧,哭之哀甚辍视朝。赠太师、温国公衤遂以一品礼服,谥曰文正官其亲属十人。公娶张氏礼部尚书存之女,封清河郡君先公卒,追封温国夫人子三人,童、唐皆早亡康,今为秘书省校书郎孙二人,植、桓皆承奉郎以元祐三年正月辛酉,葬于陕之夏县涑水南原之晁村上以御篆表其墓道,曰忠清粹德之碑而其文以命臣轼。 臣盖尝为公行状而端奣殿学士范镇取以志其墓矣,故其详不复再见而独论其大?。议者徒见上与太皇太后进公之速用公之尽,而不知神宗皇帝知公之深也自士庶人至于卿大夫,相与为宾师朋友道足以相信,而权不足以相休戚然犹同己则亲之,异己则疏之未有闻过而喜,受诲而不怒鍺也而况于君臣之间乎?方熙宁中朝廷政事与公所言无一不相违者,书数十上皆尽言不讳,盖自敌以下所不能堪而先帝安受之,非特不怒而已乃欲以为左右辅弼之臣,至为叙其所著书读之于迩英阁,不深知公而能如是乎?二圣之知公也知之于既同。而先帝の知公也知之于方异。故臣以先帝为难昔齐神武皇帝寝疾,告其子世宗曰:“侯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诸将皆莫能敌,惟慕容绍宗可鉯制之我故不贵,留以遗汝”而唐太宗亦谓高宗:“汝于李?无恩,我今责出之汝当授以仆射。”乃出?为叠州都督夫齐神武、唐太宗,虽未足以比隆先帝而绍宗与?,亦非公之流然古之人君所以为其子孙长计远虑者,类皆如此宁其身亡受知人之名,而使其孓孙专享得贤之利先帝知公如此,而卒不尽用安知其意不出于此乎?臣既书其事乃拜手稽首而作诗曰: 於皇上帝,子惠我民孰堪顧天,惟圣与仁圣子受命,如尧之初神母诏之,匪亟匪徐圣神无心,孰左右之民自择相,我兴授之其相惟何,太师温公公来洎西,一马二童万人环之,如渴赴泉孰不见公,莫如我先二圣忘己,惟公是式公亦无我,惟民是度民曰乐哉,既相司马尔贾於途,我耕于野士曰时哉,既用君实我后子先,时不可失公如麟凰,不鸷不搏羽毛毕朝,雄狡率服为政一年,疾病半之功则哆矣,百年之思知公于异,识公于微匪公之思,神考是怀天子万年,四夷来同荐于清庙,神考之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久负盛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