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上说英国的国债永远还不完,这是为什么? 英国不可能每年都是财政赤字国债撒,为什么它不多还一点,

读书笔记之《货币战争》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读书笔记之《货币战争》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苹果/安卓/wp
苹果/安卓/wp
积分 397, 距离下一级还需 53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抢沙发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为什么说《货币战争》错得没水平? 宋鸿兵的《货币战争》,是近期左左们自鸣得意、一阵狂喜的所谓“石破天惊”之作。不料,这恰好暴露了左左们的不学无术和毫无辨析能力,可怜这些人还懵然不知。我上次在天涯煮酒发明史文章时就指出,这不过是一篇“错得没水平”的东东,如果你当它小说来看看,倒也未尝不可。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比较准确地指出其错误所在评论,文后将全文转贴。不过,这篇评论尚未写得很全面,也有待继续深入。 批判宋文,可以有两个途径: 1.最彻底的方法,是整个地、全面地批判左派思想的根本错误所在。这可以帮助那些半懂不懂的网友,不再被类似宋鸿兵之类的人忽悠。但说来话长,今天先不谈。不过,我倒是在这里作一个预告:我近期将有新论文发表,题目暂拟为《误人子弟的左派思想》,敬请留意。如果强国论坛不删改我的贴子,我将继续“原创首发”在深水区。今天先给各位一个提示: 众所周知,由于某些历史和现实原因,在国内,所谓左和右的标准其实是和“国际惯例”大有偏差的,于是出现不少“假左”、“伪左”和“形左实右”的人,这些人不在我的讨论之列。我所讨论的左派包括所谓“老左派”、“新左派”和“不合格的民社/社民主义者”,这些人的确是“真左”。那什么是“真左派”和“真右派”呢?其实很简单,倾向于认为“多数人”掌握“真理”的就是真左;倾向于认为“少数人”掌握“真理”的就是真右。如果这些“多数人”是确定不变的,而且这个“真理”至少肯定是“最高的”、“最大的”,这样的真左就是民粹主义者;如果这些“少数人”是确定不变的,而且这个“真理”至少肯定是“最高的”、“最大的”,这样的真右就是精英主义者。至于所谓“真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那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大可不必理会,知道他们各自对于所谓“真理拥有者”的判断差异就行。 以此观之,很多被人视为左派,或自称左派的人,其实是右派,例如强国论坛的“数学”、“邋遢道人”和凯迪、天涯的“左派大佬”等等,不要被某些表面的假象所迷惑,例如“反美”(本.拉登和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也反美,呵呵)。相反,一些被认为,或自认为是右派的人,很多方面更像一个左派;或者说,他们是不成熟的右派。对于这些不成熟的右派网友,我以后也将给予善意的批评和建议。 2.比较简单的方法,是直接运用西方政治学、经济学的原理和价值观(文后的转贴即是此类),判断究竟是宋鸿兵所主张的那一套,还是现实西方社会所实践的这一套,更符合这些原理和价值观。如果判断的结果是西方实践的一套更符合,那么,除非你能整个地推翻西方政治学、经济学,否则,宋文就纯属扯谈了。 不管你是研究、学习还是批判西方政治学、经济学,首先得弄明白它究竟讲些什么东西,并且懂得如何运用它的原理和价值观来分析问题。我之所以说宋文“没有水平”,就是因为宋某对于这些原理和价值观可谓一知半解,更不懂得如何运用,并闹出不少低级笑话。本文将揭示出为何类似宋鸿兵之类的观点,不是,也不可能成为西方社会主流的真正原因。所以,请那些看完后有异议的人,不要用不是这个体系的观点来反驳。因为西方政治学、经济学的原理和价值观是否正确,那是另一个问题,不是本文要谈的内容。 一、关于金本位制的问题 宋鸿兵无疑是大力鼓吹“金本位”的货币发行制度的,并将之称为“诚实货币”,那么,不是金本位的,例如“法定货币”,至少就是不那么“诚实”了(按逻辑,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人民币),这是他全书的一个基调。宋的这些主张究竟对不对?这需要具备一点金融和经济学的知识。 所谓金本位,是指以黄金(某种规定的成色下)储备为货币发行的依据,并且持币人可以用固定的兑换率随时换取等值黄金。注意,在金本位制下,只有黄金的价格是固定的(即兑换率),而非其他商品的价格也是固定的,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化也就反映了它们相对于黄金的比价变化。不过,对于同样实行金本位的多个国家来说,由于其本币的单位含金量是固定的,因此相互间的汇率当然也就固定了。因此,金本位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及方便进行国际交易和结算。 在商业银行制度下,如实行金本位制,最少的黄金储备应等值于基础货币发行量;其他货币依然由商业银行的贷款创造出来。假设现在人民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是3万亿元,这些基础货币将成为银行的原始资本。按照目前10%的准备金率,理论上商业银行共可“创造”贷款3/0.1=30万亿元。由于贷款人会将这些贷款又存入银行,因此商业银行新增加的存款也是30万亿。银行业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这些贷款和存款的利息差。由于存款和贷款,也即银行的债务和债权可以互相冲销,正常情况下,银行业整体上不存在“资不抵债”的问题。现在国际黄金价格大致为560美元/盎司,即约15.3万元人民币/千克,因此共需黄金储备约19600吨。 金本位制并非从来就有,而只是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其全盛时代主要在十九世纪。究其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大宗跨国贸易以几何级数增长,于是在各交易方之间,就存在一个相互结算和兑换的问题。A国的商品卖到B国,只能接受B国的货币;显然,要么B国货币可以自由兑换成A国货币,要么A国的商家就必须在B国购买其他商品返销A国,后一种情况会使得商业活动成本和风险大增。其实,在工业革命前的跨国贸易中(例如丝绸之路等),跨国商人就一直乐于使用和接受黄金。当然,直接携带黄金会带来很多不便和危险。因此在工业革命时代,各国出现和盛行以黄金储备为基础的货币制度,是人类历史实践的自然结果,不是什么人拍脑袋做出来的,或是什么银行家的“阴谋”。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工业革命,使得对黄金的勘探、开采、冶炼水平极大提高,这样才有可能提供足够的黄金储备作为货币发行的支撑。 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还在不断增加,甚至直线、指数式上升;而贵重金属的存量,则严重受限于自然资源和开采、冶炼水平。总有一天,金本位制是撑不下去的。这个时候再顽固坚持金本位制,只能使社会流通货币日益稀缺,交易活动难以进行,严重阻碍经济的运转。 这一点在经过几次工业革命后尤其明显。因为工业革命不仅使得原有产品数量大幅增加,也使得新产品大量涌现,同时,一些原来不可能进行的交易活动也变得可行了。例如,没有火车、轮船之前,许多人一生连本县的范围都未曾走出过,更遑论什么“80天环游世界”了;再譬如,没有IT技术之前,当然也不会有什么网络广告和网上购物。因此,随着经济发展,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量完全是一种指数式上升的趋势。 那么,对货币的需求量是否也随着指数式上升呢?这倒不一定,甚至可以说,大部分情况下不是。因为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在制造大量的货币需求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货币流动的速度,因此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减缓对货币总量需求的增长。例如以前异地大额付款都必须直接携带或邮寄转帐支票,光是支票的送达过程就少不了三五天;后来可以用电汇了,划帐过程可以瞬间完成,即使加上办理时间,最多一两个小时(当然,结帐时间是少不了的,但那是银行的问题,不是客户的原因)。再比如,虽然网络产业增加了大量的货币交易需求,但大部份这些需求可以通过网络支付来实现,也是瞬间完成。因为货币最终的效果要体现在其交易上,较快的流通速度,就使较少的货币总量也可以得到放大。 但是,对货币总量需求的不断增大和可用黄金资源的刚性约束之间的矛盾是确定无疑的。在这种情况下,如要一定坚持金本位制度,除非准备金率可以无限下降,直至趋向于0。如果准备金率趋向于0,等于说,我用“一条金链”那么多的资本就可以发行现在中国全部的3万亿基础货币,那和不实行金本位制又有什么区别呢?而且更严重、更关键的问题是,金本位制下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是不可能无限下降的。这是因为: 1.如果无限降低准备金率,也即无限提高黄金的价格,无限提高黄金与其他商品的比价或交换比例。但是实际上,黄金与其他商品的比价(或交换比例)总是在一定范围内浮动的(而且,黄金财富占社会总财富的比例不断下降,尽管黄金财富本身的存量不断增加)。超出了这个范围,黄金与其他商品的比价就发生扭曲,黄金持有人就可以轻易地获得其他商品或财富。这是否“剥削”???是否“公平”??? 2.考虑到可能发生的经济和金融风险,仅有与基础货币等值的黄金储备也是远远不够的。例如在发生银行挤提时,几乎所有人都会赶到银行去将货币兑换成黄金,银行对于兑换黄金的承诺没有时间限制;但银行的贷款则绝大多数都有不同的期限,不应该,也做不到马上收回。此时,银行的债权和债务就不能冲销,必然破产。再比如出现严重的货币投机炒作情况下,多少黄金也会淘空。 未完待续。以下为转贴: ----------------------------------------
忽悠,接着忽悠——《货币战争》 22:39:00
作者:东方博客 的个人首页 【大 中 小】
    前几天看了《货币战争》前三章,不得不佩服,作者宋鸿兵把这篇小说写的很精彩,让大多数中国人看了会热血沸腾,以为自己知道了一个全天下最大的秘密,同时也不免同情一把欧美国家的普通百姓,庆幸自己出生在中国。这种情绪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我们身边,半个世纪前,这片土地上也洋溢着一种“解救全世界,解放资本主义被剥削着的三分之二无产阶级兄弟”。现在这种情绪已经垮过了鸭绿江,转移到朝鲜兄弟的头脑里,同时传过去的还有对我们这个曾经同一战壕战友背叛信念的鄙视与嘲讽,这点你只要看我国媒体对东欧和俄罗斯的评价就能揣测的到。     “东亚人的智商世界第一”,当然这句话也有2.0版本――“中国人是世界智商最高的人种”,说心里话,我很喜欢听这个论点,尤其2.0版本。如果想用理论证明这个观点是错的,恐怕要过一万年,如果用事实证明其错呢,那就简单得很了。听人说过,在二十世纪的一百年中,人类做了两件最傻B的事情——文革与大跃进,挺不幸的,这两件事情碰巧都发生在中国。上面罗嗦了这么说,无非是说一句话——中国人喜欢听别人夸自己、以及批评敌人(每个人心中的敌人不同)的话。对这样的话向来来者不拒,无论真假;对于批评自己、夸奖敌人的话,就要刨根问底,吹毛求疵了。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之所以伟大,与《道德经》关系密切;《道德经》之所以不朽,我前面引述的话功不可没。至于这句话什么意思,我不敢说我知道,因为它可能有很多种意思,我相信一万年以后,也没有人能准确说中这句话的意思,但这丝毫不妨碍中国人对老子的崇拜,至于崇拜的原因可能有他老人家爱说过一些有哲理的话,更主要的是他说了一些大家都不清楚确切含义也永远不能清楚其含义的话。这段内容我想说明的是——中国人更崇拜那些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把问题说得玄乎的人。     《红楼梦》之所以被认为是优秀的作品,是因为每个读它的人,从中获得的感悟是不同的,这说明这个文学作品的深度。它经得起揣摩,让人探索其中。它好像是个无穷的宝藏,每个用心的人都能从中获得或大或小的宝贝。上面是我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定义,那什么是睿智的观点呢?我认为睿智的观点最基本的前提是——它是明确而无歧义的,一定不是模棱两可的观点。 当然了,这个观点也要是正确的。我们再回头看看老子的《道德经》,它是一个好的文学作品。老子是不是智者呢?我不知道。我上面两段内容想说的是——对文学作品与对观点的要求是不同的。外延越丰富的文学作品可能越是好的文学作品,一眼就能看到底的作品,很难成为优秀的文学作品;观点(论点)不是这样,外延越大的观点越无价值。这个道理很多中国人不懂。     在讨论《货币战争》一文前,还要提现在经济学的基础——个人是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由个人组成的利益集团(经济组织、政治组织)也是追求本集团利益最大化的。这个也是我所述观点的前提,如果这个前提你不认可的话,那我们就没有争辩的共同前提,争辩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下面说说《货币战争》这篇文章,对于事实陈述部分,写的精彩。由于我对这部分历史不了解,一笔带过,因为这些不是本文重点。我重点说说作者在文中所持的观点。     关于美联储的性质,作者说了那么多血腥、神秘的事实,就是想让读者知道,美联储是多么重要、多么神秘、多么黑暗。我不知道普通美国人是否知道美联储的性质,媒体是否因为某些潜规则或敏感字符不敢向大众“揭示”美联储这个邪恶经济组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美联储究竟是什么。我认为,简单的说,美联储就是——美国政府与社会各主要银行代表为了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所成立的项目公司,它不参与普通社会项目的竞争。      关于美联储货币发行方面,很明显,作者对美国的这个制度持坚决反对的态度。我们从下面两个方面讨论这个问题,并与我国国有央行增发货币做个比较。     关于如何确定增发货币,以及增发货币的数量。在用实物(如黄金等)储备作为纸币参照物时,增发的纸币参照实物(如黄金等)产量增加来确定。原理就是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实物(如黄金等)产量增长的速度大体一致,因为那个时代的经济增长主要是工农业的发展。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实物(如黄金等)的产量增加被经济发展速度远远的抛在后面,物实物(如黄金等)作为货币参照物的时代也就此终结。现在的货币增发参照是一个非常系统复杂的过程,没有人能说清何时增发纸币、增发多少数量是最佳的,如同没有人能准确说出一个商品最合理的价格是多少一样。那么,商品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呢?要从一个静态的点来看,商品的价格是卖家指定的;要动态的看,商品价格是买卖双发在博弈中形成的。如果你认可商品博弈后的价格比人为制定的价格更合理的话,那么你再看看两种制度关于增发货币的不同。国有央行增发货币:政府(央行)决策并执行。私有银行增发货币:政府、美联储、国会三方博弈的结果。三方面是三个不同利益集团的代表,这个在下段阐述。   
关于两种不同的制度增发的货币所属权。国有央行增发货币是直接归政府所有。美国是增发部分归政府所有,同时,政府也多了同值得国债。国有央行制度:政府制定规则——何时增发货币,以及增发多少货币;作为利益对立面(增发货币,则货币贬值)的社会或个人没有参与决策权。美联储负责增发货币:政府多印纸币相当于增加了债务,好处就是手上可支配的钱变多了。增发货币的银行在纸币增发的情况下,原有货币贬值,债权增加。作为社会各阶层代表的国会是货币增发的最大受害者,因为从静态看,个人及社会其他经济组织由于货币增发导致原有货币贬值,如果从长期看,如果经济向好的情况下,个人与社会其他经济组织长期也可能是货币增发受益者。政府、美联储、国会几乎囊括了所有货币增发而受益或受害的利益相关者。一项政策,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博弈制定,一定比单方制定规则,要有利的多。因为均衡的利益分配是最易长久保持的。   
关于美国政府永远还不清所欠银行(美联储)债务的问题。货币战争的作者在这点上,很明显同情美国的纳税人,同时也为自己出生在中国而暗爽了一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的支出都要靠税收+国债,在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无非是或者税收多点、国债少点;或者税收少点、国债多点。没什么本质区别。我国的国债是通过央行——﹥国有商业银行——﹥社会上;美国是美联储——﹥社会上。如果你认为美国纳税人可以选择不向美联储借钱,那样可以剩下很多的利息,那你就短视了。我们换个角度看,假设每个人都多交点税,让这些钱大于等于政府的支出,那么总有一笔钱存在政府的小金库里,政府要挑选人员来处理这部分资产,否则它在贬值,处置的过程还难免有争议,因为钱是纳税人的,你万一把钱搞少了或搞丢了,怎么向纳税人交待。所以这个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政府都是税收+国债,宁愿政府借钱花,也不给政府留余钱。美国政府给美联储的国债利息是市场博弈的结果,不是美联储决定的了得(国债挂牌上市)。我国国债是政府自己制定的。这点就不多说了。   
就写这么多了,大多是想到哪就写哪,乱七八糟的,大家能看懂我的观点就好。我佩服那些能用最简单,大家都能看得懂的话,把问题说清楚的人,是最有智慧的人,虽然我还做不到这点。可是大多数中国人认为,能说出最深奥的话,最歧义的话,让人永远无法证明其观点错误的话,这种人是最具智慧的。所以中国人才觉得《周易》伟大,究竟伟大在哪里,就是因为它让人永远看不懂,说不清。个人觉得这种观点无限外延的话没有意义。   
最后说一下我的核心观点:一个游戏规则的制定,要让所有参与游戏的人都要有代表来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否则,一定是制定游戏规则的一方收益,另外的人不可避免的成为这个游戏的受害者。不要奢望某人能代表所有的游戏参与者的利益来制定游戏规则。 --------------------------------------------- 上篇最后的表述可能不够清晰和准确,但贴了一整天,没有见到有何左左和宋鸿冰的fans能够发现和指出这个问题,全是空洞无物的大话,可见他们的水平不是一般的次。这里先更正如下: 由于黄金存量占社会财富总量的比例不断下降,而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导致的交易量和对货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如一定坚持金本位的货币发行制度,只有两种方法: 1.维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不变,不断人为提高黄金与货币的比价(或兑换率),但这势必使黄金与其他商品的比价的歪曲,从而造成新的分配不公平,也将严重损害价格体系的健康和经济活动的效率; 2.维持黄金与货币的比价不变,不断降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但这势必不断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受水平,危及金融体系以至经济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因此,这两种方法的可行性都非常有限,金本位制肯定不能长期维持。金本位制的建立、兴旺和衰落,都是人类历史实践的自然结果,而不是什么人拍脑袋想出来的,更不是银行家的“阴谋”。 至于白银,尽管它的存量比黄金多得多,但相应地,单位价格也低得多。同时,白银表面会氧化变成灰色,这一点上它更是远远不如黄金。因此“银本位制”也不可行。贵重金属以外的其他物质性商品,更不具备单位价值高、易保存、易携带和接受程度广等特征,因此更不能成为货币发行依据。 明确了这些问题,下面继续: 二、发行货币者应该是谁? 左左们和宋鸿兵之流不假思索地认为,当然应该是政府或者国会,因为他们才能有资格代表“全民利益”。所以,宋某才在文章中,不厌其烦地花了大段大段的文字“证明”美联储是个“私人公司”。可笑的是,宋某还真以为自己发行了天大的秘密,还真以为全美国、全世界的人都不如自己清醒和聪明,好不得意。 很遗憾,恰恰相反,在西方社会,由“私人公司”发行货币不仅不被认为有何不妥,而且是常例;由国有性质的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反而是少数。看到发钞银行是非政府机构就大呼小叫、手舞足蹈的人才是彻头彻尾的无知无畏。例如香港,现有的三家发钞银行,汇丰、渣打和中银,都不是香港政府或立法会直接拥有或控制的银行。其中原因,在我上次转贴的文章中已经有所说明:这就是单独定价和多方博弈的区别。西方社会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多方博弈当然比单独定价更符合自由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不管这个单独定价者自称掌握了多么“科学”的方法,能“准确”计算出需要发行多少货币云云;也不管他的身份是谁,哪怕它是一个代表“全民利益”的“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府或议会,都不能垄断货币的发行权。 这里更要指出的是,多方博弈的货币发行方法不仅符合自由市场经济原理,也符合西方主流政治思想和价值观。西方政治思想为什么主张三权分立?正是因为,它对于政府、议会和法院,与及任何其他方面,都不能绝对信任,哪怕它们已经很“民主”了,所以才要“分权”、“制衡”。货币发行是一种很基础性的、关系全局的制度,而政府已经有行政权,议会已经有立法权,如果政府或议会的任一方再单独掌握了发钞权(甚至联合掌握也不行),在西方政治思想认为,它都是拥有了很可能危及公众利益或其他方面利益的过份大的权力,因而是不容许的。反面的例子?四十年代末的金圆券就是典型。滥发钞票掠夺财富补充军费,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和经济动荡,使国民党政府在工商业阶层的支持者也丧失殆尽,这是它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不那么极端的情况下,如果政府或议会可以随意印钞票自己花,它就能通过增发货币来轻易偿还自身的债务和获取财富,从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请注意:不仅直接向政府或议会借贷的公司是债权人,所有持币人都是债权人。 因此,政府通过向私人公司借贷发行货币,政府的借贷须经过议会的审核和约束,当然是最符合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的多方博弈和分权制衡的方法。这样的货币发行方案才能成为西方国家的主流。 三、发行货币应以何为依据? 金本位制下是以黄金储备为依据。金本位制衰落后,就必须寻找新的依据。其原理,就是将货币发行量和某项社会财富的数量对应,金本位对应的是黄金,其他制度对应的是其他财富。左左们和宋鸿兵之流由于思想和见识的太低,只知道“物质财富”(例如黄金、石油等)是财富,不知道世界上还有“非物质财富”,而且“非物质财富”将越来越成为世界财富的主要构成(尽管左左们好象很鄙视“物质”,很强调“精神”)。 什么是“非物质财富”?例如专利权、著作权、版权、商标等等都是。“品牌”也是一项非物质财富,而且比物质财富的价值可能大得多。所以,质量差不多的衣服,名牌的要三千元,普通牌子的只要三百元,因此品牌的价值就是2700元/件。同样,国债和税收是非物质财富,某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和该国政府的信用也是非物质财富。一般地,物质财富的价值比较稳定,但它本身不易生成;非物质财富的价值不太稳定(例如某个品牌的口碑可以毁于一旦),但容易生成。明白了这些,再比较美国和他国的货币发行依据,会发现很有意思: 美国,货币发行量对应联邦政府的债务,而联邦政府的债务又以它的税收为抵押。这里,联邦政府偿还债务的能力对应于美国的经济前景,偿还债务的意愿对应于联邦政府的信用,都是“非物质”的,“不可见”的,或不够稳定的。但是,由于美国政府的债务有其税收为抵押,而税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可预期的收入,因此对于联邦政府的直接债权人--美联储来说,它的利益就变得比较有保证;从而使联邦政府的间接债权人,即所有持有、使用美元的美国人和非美国人,他们的利益也变得比较有保证。 说到这里,左左们、宋鸿兵们开始嚷嚷了:以税收为抵押,就是让美国人民头上永远套下枷锁,永远有还不完的债务,永远给银行家打工......我倒是要问一下:那么你认为,政府借债是否也要抵押?如果你认为不需要,不好意思,那只是你自己的观点,不是西方社会主流价值观。你向银行贷款买楼,实质上也是以自己的未来收入为抵押,也是给银行家打工。由于你的收入和信用远不如政府稳定,所以银行为了控制自己的风险,规定若干时间不能还贷就要收楼。政府借债也要抵押,正是体现了任何公共机构和个人权利平等的精神;政府借债不要抵押,这个政府就是搞特殊化的政府。既然要抵押,那么用税收作抵押就是最好的方法,因为这是用钱抵押钱,没有歧义和争执;如果以国有资产为抵押,就会出现国有资产定价的问题,是否能作抵押的问题,与及“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何况西方国家以私人经济为主,没有那么多“国有资产”可抵押。 任何国家的货币发行,不是向私人机构借贷,就是向全体公众借贷。钞票通俗一点说就是借条,专业一点说就是持币人的权利(债权)凭证。借贷方当然有义务保证债权人的利益,如果政府是发钞人,那么它就必须保证货币可以按其面值购买到同价格的商品(即还贷),并保证持币人的权利不贬值。如果某个政府的货币发行(借贷)不需要任何抵押(例如税收),甚至不知道它究竟依据的是什么,那么这个国家的货币的价值就完全只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前景和政府信用,是100%非物质化的--比美元更加非物质化得多,因而也更不稳定得多,就是比美元更加“白条”的“白条”。当然,如果你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和政府很有信心,那也随你。 四、所谓银行家制造经济危机、发动战争和操纵政局 这不是什么新观点,而是左左们的陈词滥调,宋鸿兵不过是换了新颖一点的方式再唠叨一遍而已。 对于经济危机和动荡的成因,如果你对非物质财富的特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那就好办得多。这就是非物质财富不稳定性的一种表现。这种不稳定性,也就是一些人所谓的“虚拟经济”--当然,“虚拟”之说是偏激了。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信用,信用就是非物质财富,因此市场经济的基础是非物质财富,即使在金本位制下依然如此;而信用的实现必须依赖能力和意愿两方面。 所谓银行家操纵借贷规模来制造经济繁荣和危机周期的说法完全是拍脑袋的无稽之谈和凭空想象。因为任何银行家的借贷都必须有抵押,不抵押,难道他们学雷锋不成?因此,借贷人的抵押物,就成为货币发行的依据(这里是发行“创造货币”,不是“基础货币”,这和政府抵押税收借贷发行基础货币道理相同)。 借贷人为什么有足够的资产可以抵押?因为在经济上升周期,这些资产的价值和获利能力也在上升,借贷人的还贷能力也有保证。于是,借贷人将资产抵押于银行获得贷款,将贷款存入银行成为存款,银行又可生成新的贷款,这样社会上流通的货币就越来越多;反之,在经济下降周期,资产的价值和获利能力也在下降,借贷人的还贷能力随之下降,银行因而可以实现的借贷减少,社会流通货币也就越来越少。这就是信贷规模周期性扩张和缩小的原因。一般地,从长期和大范围来看,在法律完备和信用良好的市场经济下,信贷规模和社会财富总量有某种程度的比例对应关系。银行家之所以在经济繁荣的顶峰和经济萧条的谷底开始收缩/扩张信贷,是因为他们具备这种专业知识和经验,知道这个比例的上下限,知道是否已经出现超越上下限的情形。如果不这样做,任由“泡沫”和“负泡沫”(即萧条)持续,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一齐玩完。 非物质财富的不稳定性是会导致价格的大幅起落的。例如,某人用了一个牌子的手机,觉得很好,到处跟人说,这个牌子的手机行情就会看涨;觉得不好,到处跟人说,行情就会看跌。非物质财富的定价依赖于市场评价,而这个市场评价可以无限创造、毁灭和叠加,因此它的价格涨跌就存在某种正反馈的过程,这是它不稳定的主要原因。这由股票、房产的价格波动可以清楚地看出来。相应地,物质财富不可能无限创造、毁灭和叠加,人们对物质财富的生产量和消费量都有一个饱和点,因而物质财富的价格涨跌存在某种负反馈因素,这是它的价格比较稳定的主要原因。 非物质财富的不稳定性并非完全有害。正是这种较大的伸缩性,使得它可以成为吸纳和置换货币的有效手段,从而促进货币的流通和循环,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如何利用它有利的一面,防止其不利的一面,正是西方国家一直在努力解决的问题,并且已经取得相当成效。 银行家发动战争?甚至发动世界大战?白痴之谈。 如果银行家真的喜欢战争,他们也只会喜欢那些结果可以预期和控制的战争。世界大战的结果是不可预期更不可控制的,什么时候发生革命,银行家会血本无归;或者干脆哪次骚乱和暴动,将银行家拿去毙了也不一定,有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最普通的情况下,不可预期和不可控制的战争也会令银行家投机失败,严重亏损。 如果说银行家的借贷推动了世界大战,要谴责银行家;那么那些狂热的、极端的民众同样推动了世界大战,同样要谴责这些民众。战争是人类暴力倾向的遗传和体现,没有银行家的时候,战争打得更残酷得多--古代不知有多少民族被集体屠杀和灭绝;一次长平之战,就有四十万赵国战俘被坑杀。 现代战争的残酷之所以被极度渲染,是因为技术能力的提高:一个炮弹打下来,即刻血肉横飞,残肢散落在草地上,挂在树上。因此在旁观者看来,的确非常恐怖,这种恐怖情绪也通过各种媒体迅速和广泛地传播。但在当事者来说,没一个人能知道他的感觉如何。因为人的神经传导的最小时间也要0.1秒,而炮弹爆炸的时间远小于0.1秒,也就是说,当他能感觉到疼痛之前,就已经升了天。相对地,古代战争要杀一个人,往往要砍十几刀,留尽最后一滴血,慢慢抽搐而死。哪个死亡者更痛苦,真是天晓得。 银行家操纵政局?任意决定自己的代理人当总统、总理、议员? 更加无稽。银行家的确对政策和官员有很大的影响力。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核心是金融资本,金融资本当然比普通工商业资本有更大的影响力,因为它更重要,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如果它的影响力比普通工商业小,那才是不正常的。如果你一定要将“影响”说成是“操纵”、“控制”、“决定”的话,请自便。 五、宋鸿兵的其他低级笑话 1.所谓美国总统的死亡率远高于诺曼底登陆的第一线士兵 这让我想起以前的一道MBA逻辑考题:二战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招兵广告上说,海军陆战队的死亡率远低于纽约市民的死亡率。这个考题的荒谬性在于,将参军的年轻人和普通市民中的老年人的死亡率混为一谈。同样,宋某也是将诺曼底登陆士兵的执行任务时间(几天到十几天)和美国总统的在职时间(一任4年,实际数月至数年不等)混为一谈。条件不同则不可比较,宋鸿兵连这最简单的道理也不懂,甚至自作聪明地在书中喋喋不休了好几次。 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显著不同的地方是,普通人可以合法拥有枪支。这就使得对美国总统、议员的保安工作变得非常困难,在十九世纪更是如此。一个政治人物都有自己的政敌甚至仇家,到底是谁指使刺杀了这些总统和议员,宋某不经过严密论证就统统归到银行家头上,所以,宋的文章只能是一篇拙劣的小说。 退一步说,假定这些总统和议员的确是被银行家指使刺杀的,当然,这些银行家必须谴责和惩处。但比起那些独裁者们还是要好得多。因为银行家只是杀了几个上流社会的人,对基层民众没有什么影响;独裁者为害的何止千千万万。 2.究竟谁应赢得英国公债的争夺战? 宋鸿兵绘声绘色地描绘了罗斯切尔斯家族的内森如何通过滑铁卢之战大发横财,赢得英国公债的争夺战的“凯旋门”的故事。按宋某的口气,内森发的是“不义之财”,他不应该赢。 如果内森不该赢,那谁该赢?难道是那些碌碌无为、贪婪又恐惧的跟风者、投机者?事实上,内森的操作是有极大的风险的。只要当时英国国债市场上有另外一个有实力的投资者获得了战争的准确信息,内森抛售债券就会赔个精光。要是平时倒也罢了,滑铁卢之战如此重大的事件,竟然没有一个人想到(有实力的投资者远不止内森,想到就可以做到)派出专门的人打探和报告消息,不怪他们自己能怪谁??? 如果说内森发的是“不义之财”,那么唯一的根据是,他使用了规则以外的不正当手法获利。例如,他故意跟人说威灵顿公爵战败了,这就是散布谣言。但内森及其助手始终一言不发,只是抛售,而抛售是符合市场规则的行为;是跟风投机者们自己将这种抛售行为理解为英国战败。其实只要他们稍微理智和镇定一点,就会想到,当时反法联盟的总体实力和总兵力都比法国强得多,威灵顿和他的英军也不是无能之辈(威灵顿曾在西班牙让法军吃了很大的苦头,不少法国将领都害怕他),即使战败,也不至于一败涂地;即使在滑铁卢一败涂地,说反法联盟就此失败也为时尚早。这样,他们就不会那么急于抛售公债,至少不会急于在那么低的价位(5%)还要不顾一切地抛售,内森的“凯旋门”也就不会那么高大,那么轻松--其实一点也不轻松,因为内森尽自己的能力做了情报搜集工作,并冒着巨大的风险孤注一掷地抛售。他赢得有道理。 以上仅举两点足矣。全书的荒谬之处远不止此。宋鸿兵很喜欢在每章开篇,大量引用某些西方政要抨击银行家和金融制度、政策的言论。其实,这些制度和政策能被议会通过,政府采纳,自然正面评价和支持的声音会多得多。民主社会的好处就是可以将这些正反意见都公诸于众,让人们自己判断。当然,断章取义,只剪裁对自己有利的资料,也是左左们和宋鸿兵们一贯煽情和骗人的把式。这让我想起八十年代初看到的一篇文章: 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出国考察了一圈,对西方国家的成就和优点只字不谈,通篇描写一个在街边流浪乞讨的人(其实是街头卖艺者),如此这般的感想感叹一番。当然,这个知识分子很好地交了“功课”,但这种用高倍显微镜放大西方社会“阴暗面”的手法,恐怕在他自己的内心都要呕吐不已。 最后重复一次本文的中心: 宋鸿兵的《货币战争》是一篇精彩、煽情但拙劣的小说;宋的主张,仅用已有的西方政治学、经济学原理和价值观就可以否定;不是说西方现有的金融制度、经济制度没有问题,不需要改善,但它们至少比宋的主张更加大大地符合西方社会的主流共识。中国要融入世界经济,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是不可避免的,这其中的确存在风险和挑战。但要防范这些风险,应对这些挑战,唯一正确的途径是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引进国际先进的制度,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出自己的高素质专业金融人才,培养和锻炼出自己的优秀的分析师和能干的操盘手,并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情报网络和反应机制。总之,就是要象毛主席教导的那样,立足于“打老虎”,敢打“真老虎”,而不要学那邋遢道人,对“国际资本大鳄”害怕得要命,以一个农业社会的土财主思维就想“避老虎”、“防老虎”--再次友情提示:强国论坛的数学、邋遢道人和凯迪、天涯的左派大佬等人都是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右派,而且是“老右”。
单选投票, 共有 232 人参与投票
距结束还有:
6598 天21 小时15 分钟
1. &1.赞成本文主要观点;
2. &2.反对本文主要观点;
3. &3.其他,请说明;
4. &4.看不懂,说不清。
您所在的用户组没有投票权限
载入中......
所谓美国人民有永远还不清的债务云云完全是左左们和宋鸿兵之流的无知无畏和故意忽悠。 先纠正一下概念:是美国政府对美联储负债,而美国人对美国政府有纳税的义务。如果你将这个义务视为负债,也未尝不可,但它与通常的债务是不同的。通常的债务,该还多少本金利息是确定的,但纳税额是可变的。而且这么说的话,中国人同样对政府负债,呵呵。 美联储可以向联邦政府贷款,也可以向下属银行贷款,这些贷款都形成流通货币存量。因此,美国货币发行远非只有政府借贷一条途径。政府借贷本质上和美联储下属银行借贷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抵押的是税收,并且由于某些原因(见下文),一般不会停止借钱,也不会还清贷款。这些政府的贷款就形成美国国债和财政赤字。但必要时,美国政府也可以削减财政赤字,也就国债的数量。 即使按宋文的扯淡(或有意误导),只有美国政府对美联储的负债可以形成货币,其实这个负债也是可以还清的。例如美国政府向美联储借1万亿美元花掉,这个钱就是相当于基础货币。假设美国商业银行平均准备金率(与中国不同,它是商业银行自己确定的,不是划一)为5%,那么最后将生成贷款20万亿,存款20万亿。当基础货币发行出去后,实际上它就和创造货币,或者普通的钱没有什么区别了--钱和钱能有区别吗?此时,如果美国政府还掉自己借的1万亿美元,社会上并不会“没有钱花”,而只是存款和贷款总额各自下降到19万亿而已。如果这1万亿美元不是借给美国政府,而是借给其他商业机构花,对于总货币存量的效果是一样的。 美联储向美国政府放债是为了便于运用政府的公信力和强制力保证法定货币的顺利发行;美国政府向美联储借钱是为了实现经济目标和其他目标。美国政府之所以不还清这些国债,是因为一般来说,对社会对货币的总需求量是不断增长的,因此不断扩大总货币存量对经济发展有利。但私营机构则可能会偿还部分甚至全部债务(为了免除某些利息负担或商业风险,或者对前景不看好等等),因此仅有美联储对私营机构的贷款(通过下属银行,间接贷款),不一定能确保社会货币总量不断增加。显然,这对经济发展不利,此时就需要美国政府扩大国债规模,以保证足够的货币流通。 至于所谓税收抵押,不要理解为这些税收直接让美联储拿去了;而只是说,如果美国政府失信,想赖帐不还了,美联储就可以动用其中部份或全部的税收(视乎债务大小和双方的合同条款)。这才是“抵押”的涵义。 概括地,美联储的主要功能是: 摘自《解读美国经济指标》 (1)制定货币政策。美联储控制货币供应的增长和利率水平。《1978年全部就业和平衡增长法案》规定美联储的首要目标是“有效提高最大就业、稳定物价和维持适度的长期利率”。 (2)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流动性。根据《1980年货币控制法案》。 (3)监督管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根据《1913年联邦储备法案》。 (4)保护消费者和团体利益。 (5)财政部的银行。 (6)向银行和存款机构提供服务的银行。 以下转贴较为客观地描述了美国的金融体制,请注意有关美联储和货币发行部分。 -----------------------------
作者:贾凯 来源:金融电子化 日
解读美国金融体系
美国金融体系是全球最大和最完善的金融体系,它在美国国内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全美金融系统每年直接创造的产值大约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由于美国的经济规模非常之大,因此它对全球的影响力度也就非常大,只要格林斯潘一宣布降息,恐怕这就不只是美国一个国家的事情了。   美国并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历史长度只有两百多年,相对而言,美国金融系统的历史却十分悠久,并且非常稳定。尽管在历史上曾经遭受过战争、大萧条等,但美国的金融系统自从建立以来其许多东西一直持续使用直至今日。比如人们现在使用的美钞,它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开始印制发行的,如今仍然还是最初的样子。再比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创建于1913年,直到现在依然还是最初的那套体系在运行。再往远一点说,美国政府发行的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始于1862年,从那时起直到今日,凡是历史上美国政府发行的货币都依然有效,如果今天谁还有那个时候的货币,仍然可以合法流通。世界上具有这样悠久金融史的国家并不多见。   美国金融机构   美国的金融机构分为两大类:储蓄类和非储蓄类。储蓄类金融机构是真正影响美国货币供应的金融机构,它直接左右着美国的经济前途与方向。非储蓄类金融机构主要指股票经纪人。所谓股票经纪人实际上就是倒股票的,他劝别人购买股票,买卖做成之后从中收取佣金,但他自己却从不拥有股票。而券商则是从事股票买卖的,既要买进来,也要卖出去,可他们并不依靠手续费来挣钱,可以说算得上是个零售商,但就股票经营而言,也只能算是中间商。   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在美国始于1933年。此前的银行既可以做投资又可以做储蓄,二者兼有,而此举直接的后果是引发了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导致许多银行垮台。此后美国政府对此做出法律规定,明确指出:如果银行要吸纳百姓积蓄,则不能从事证券投资。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储蓄类银行与投资类银行的区别。   退休基金   退休基金在美国金融中占有很大比例,各大公司对此都有3%~5%的贴金,但这笔钱只能在退休以后才能拿到手,如果要提前将这笔钱取出来就得交罚税。退休基金的来源是个人掏一部分和公司补贴一部分,个人掏的那一部分在税收的时候就被划去了,不必再对此交税。关于退休基金这一块基本都在股票市场上运转,由于股票市场的跌宕起伏,现在有许多美国人担心这将给自己未来的退休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保险   保险属于金融范畴,尤其是人寿保险中的投资保险,也就是说,你现在可以每月交一定的钱作为投资,保险公司保证给你一定的回报率,若干年后你要是出了事,则按照保险的额度来赔偿;如果没出事,那就连本带息都还给你。这对一般消费者来说极具诱惑力,觉得要是买了保险如果不发生意外,到时候钱不仅可以全都拿回来,而且还会得到投资的收益。   金融服务公司与信用社   金融服务公司在美国非常之多,有些公司的规模非常之大,其经营范围从买车贷款到信用卡再到卫星租赁。但是,金融服务公司属于非银行机构。   信用社也是美国金融机构中的重要成员,一般被定义为非盈利机构,它通常为自己的成员提供某些贷款,比如买车、购房等,而利率都比别的地方低,其原因在于它的非盈利性。   储蓄类金融机构   储蓄类金融机构是吸收储蓄的地方,需要老百姓到那里去存钱。美国的商业银行在储蓄类金融机构中占有很大比重,约为65%。储蓄类金融机构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最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美国的货币供应。储蓄类金融机构在美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储蓄类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的特点是吸收存款。在美国历史上,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途径是提供支票账户,而支票账户是没有利息的,客户在银行开一个支票账户把钱存进来,然后银行给客户提供使用支票的方便。商业银行用这种方法从民间吸收资金,然后将其用于商业投资。   储贷行与共同储蓄银行   储贷行和共同储蓄银行属于结支类的商业银行,但与商业银行有着巨大不同,它们不像商业银行那样依靠没有利率的支票账户来吸收存款,而是依靠储蓄账户来吸收存款。其特点有点像定期存款,客户把钱存到银行,银行要给客户付利息,虽说不是定期存款,但却限制客户每月最多只能填写两三张支票,不能多写。这类金融机构用这种方法把钱吸收进来,然后主要用于老百姓的住房贷款。现在的美国,结支类的商业银行与储蓄类的商业银行二者间的界限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   许多结支类的商业银行倒闭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几乎美国所有结支类商业银行的账目全都坏掉,致使很多结支类的银行无法经营下去。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结支类的商业银行其业务内容是把老百姓的存款吸收进来然后再贷款出去,而贷出去的钱差不多都是些长期贷款,比如房屋贷款,贷款期限是15年~30年。而结支类商业银行的策略是先要去借短期贷款然后再放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利率低,长期贷款利率高,银行靠这二者之间的利息差来赚钱。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游戏规则似乎倒置了,借来的这些短期贷款的利率反倒提高了,可长期贷款已经发出去,资金流动只能靠长期贷款的利率往里进,所以导致了结支类银行纷纷倒闭。后来,美国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预此事,美联储动用了一大笔资金来挽救这些银行,但实际上结支类的商业银行最终还是倒闭了一大批。   银行的特许与审计   由于美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所以我们国内许多人都认为在美国完全是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在美国,目前仍然有某些领域是在政府的严格管理和控制之下进行操作,其中包括金融业、电信业、制药业等。由于政府对这些行业的管制相当严格,所以,对于银行的建立及其运作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比如“特许”。   “特许”在美国分为两种,大而言之就是有两类银行:一类叫做国民银行,也就是National
Bank。NationalBank必须要向美国财政部中主管货币的机构提出特许申请,并且要在联邦这个层次上来审核。因为美国早期的银行都是从各个州的角度而不是从国家的角度开始发展起来的。另外一类叫做州立银行。成立州立银行必须向所在的州提出特许申请。从数量上看,州立银行比较多,但其规模都不大,从资金方面看,National
Bank的资金占有量非常大。   所谓对银行“特许”的“审核”过程,实际上构成了美国在国家层面上对金融业的控制。在所有对金融业的控制中,“审核”属于最高级别,在其下面就是美联储系统。   美联储系统是一个具体对银行作出各种管理和控制的实体,并且也是对资金市场和货币市场做出各种管理和控制的实体。   对银行的审核根据以下方面来实施:第一,资金的适度性。你这个银行做了那么多的投资、吸收了那么多的存款,那么你是否有相当的资本来维护这个银行的运转。第二,你这个银行的实际储备金究竟有多少,以及银行的管理机构和人事机构等,这些都要被审核。当然,银行的赢利和资金的流动也在审核之列。比如说银行里做的投资都是长线的,买的都是长期债券,如果老百姓忽然都来找银行要钱银行该怎么办?也就是说,银行里有没有足够的钱来实施兑换。关于管理方面的审核主要包括:消费需求、贷款申请、授信,以及对已有贷款的管理、风险控制、追讨账户等。   在对银行审核时,上述所有环节都要被审核到,并且审核得非常仔细,仔细到了查看你这家银行的计算机程序如何编制,其中包括计算机程序里用到了哪些数理模型和使用了哪些变量,这些统统都要被查看,比如参数当中不能使用带有歧视性的变量(性别、年龄、民族等)。   实际上,美联储对所有的联储成员都有一个审计过程,如果发现哪家银行在经营上有问题,就会对其采取措施。比如发现某银行的运转快要不行了,便会停止该银行把利润作为纯收入,也会停止该银行继续吸收储户。通常情况下,联邦对国民银行的审计一般都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   另外,对控股公司也有严格的规定。在美国有很多的银行控股公司,像Citybank实际上就是Citygroup的一个成员,其原因在于美国政府对银行业务领域有许多严格限制,而控股公司的重要作用就是打破这些对银行业务领域的种种限制。例如,你可以在伊利诺斯开一家银行,同时又在加利福尼亚开一家银行,而这两家银行实质上都是一家银行。控股公司在集资上会有很多优越性,比如美国允许由控股公司发行债券,而控股公司下面的具体分支机构则不可以做出此种举动。   联邦储蓄保险   在“特许”和“审计”再往下一个层面就是联邦储蓄保险。联邦储蓄保险的目的是要解决一旦银行垮台储户的存款如何处理。如果因为银行的破产储户的钱就没有了,那谁还敢往银行里存钱?而一旦出现了那样的事情,其金融系统也就不是一个健康的系统。正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于是产生了联邦储蓄保险。美国法律规定,所有的联储成员都必须加入联邦储蓄保险。加入联邦储蓄保险需要缴纳保险金。通常,非联储成员也去参加联邦储蓄保险。在美国,几乎所有银行的大门口以及所有的支票上都标明自己属于联邦储蓄保险成员,这就是告诉人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在这里存钱。目前在美国只有3%~4%的银行没有参加联邦储蓄保险,换句话说,基本上所有的银行都参加了联邦储蓄保险。   联邦储蓄保险明文规定:一旦银行倒闭,凡账户上10万美元以下的存款就1分钱也不会少,全部由联邦保险负责支付。所以,储户可以尽管放心。当然其中还有一些具体规定,比如你在银行里开了3个账户,每个账户上都有10万美元,那么当银行倒闭时最终只能还给你10万美元。但如果你使用了不同的名字开账户,那么你的钱就可以全部拿回来。如果你在不同的银行里分别开了10万美元的账户,那么你的钱也可以全都拿回来。当然,有钱人绝不止有10万美元,所以他们的策略是使用不同的方法把钱数化小,比如使用个人的名字以及夫妻联名等方式开账户。   当然,10万美元以上的账户也不会轻易失去,因为银行在到了最后支撑不下去的时候,美联储系统决不会坐视不理让其死掉,他们会启用一系列营救措施把这个行将垮台的银行合并到另外一个健康的银行里。按照美国的法律,购进这家即将倒闭银行的健康银行,一定要把原先该银行所有储户的账目统统转到自己的名下。实际上,这种最坏的情况从来也没有发生过,没有谁存了10万美元以上的钱而因为银行倒闭钱就拿不回来了,因此从中可以看到美国金融系统的运作管理是何等稳定。   美联储成员   美国的National
Bank,即在联邦注册的那些银行,按照法律的规定必须是联储成员,比如像Citybank这样的银行就一定是National
Bank,它也一定是联储成员。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国民银行都是联储成员,州立银行是否要参加联储,这要由银行自己作出决定。所以,并非所有的州立银行全部都是联储成员。   银行的兼并   近年来美国金融界的兼并之风越刮越烈。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拥有大约1.5万家银行,到2001年底就已经剩下了8000余家,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就是银行间的兼并。   原先,金融分支机构是不允许跨州经营银行业务的,但由于银行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对策,现在实际上许多银行都在跨州经营,Citybank和Bank
of America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它们在各个州都有银行业务。关于兼并事,美国的法律对此有许多详细的规定。   联邦储备系统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是1913年由当时的威尔逊总统签署法案批准成立的。其背景是在20世纪初期美国经济动荡不安,且一次次地给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所以当时的美国总统签署法案,成立了联邦储备系统,即中央银行。   建立中央银行系统的重要目的就是控制货币供应,监督金融机构,保障金融系统的安全运营,为政府和社区提供金融服务。   但是各国的中央银行系统并不是从美国最先成立的。英国在18世纪就有了中央银行;法国早在1800年由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银行,亦即央行;德国人是在战后基本上照搬了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模式。   单从监管金融机构这方面来说,九成以上的美国人都会认为美联储对所有的美国银行都实施监督,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美联储只负责监管联储成员中的非国民银行,换句话说,只有美联储系统中的州立银行才由美联储监督,非美联储系统的银行不归美联储监督。关于这一点,即使在美国生活了很久的人对此也许都不是十分清楚。   美联储系统结构   美联储由7名成员组成,这7名成员均由美国总统提名,并由参议院批准。   美联储的储备能力由自己建立。   美联储下设一个开放市场委员会,这是联储最重要的一个分支机构。   美联储下面还设有12家地区性的联储银行,这也是美联储可操作的组织机构。   以上这些组织机构均由美联储任命其董事。   美联储委员会虽说只有7个人,但实际上在华盛顿拥有1700多人为他们提供服务,其顾问委员会全部由学术界人士组成。美联储设主席、副主席各1人,其余都是成员,这些成员全部由金融界颇具影响的人物组成。目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7人当中有2人告缺。按照美国的经济区域,美联储之下划分为22个地区银行的分部,其中只有纽约很特殊,因为美国的开放市场完全是由纽约的美联储银行在操作。   所有的联储地区银行总裁都是银行界的泰斗。美联储的地区银行,除了波士顿以外其他都有分支机构,共计25个。在美联储的地区银行总裁中,除了3人是硕士学位以外,其他全均为博士学位,这些人都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个人修养。   钞票印制与货币发行   美联储银行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印制钞票。美国的所有钞票都有美联储的印记,随便拿出张钞票都可以识别出是那家美联储银行发行的。美国的货币发行工作由美联储下属的12家区域性储蓄银行来完成,各银行发行属于自己业务量的货币。   而货币的印制则由造币局完成。造币局并不归属于美联储管辖,它归属于美国财政部的一个下属机构,银行必须付给财政部印刷纸币的费用才行。   在纸币发行中,区域性的美联储银行要用自己的资产作为抵押,也就是说,所发行的纸币不能超过该银行的资产。   金属币也由造币局制造,并由美国财政部支持。美联储系统在取走金属币时,一枚5美分的硬币必须付给造币局5美分的钱,一枚1美元的硬币就得付给造币局1美元才行。   贴现率的调整   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早已被写入联邦法案之中:要有最大的产出和最大的就业,并要稳定价格,还要有一个合理的长期利率。这些内容都以法律的形式来规定,并且必须被实施。其具体做法是:调整贴现率、调整储备率和开放市场操作。   调整贴现率大概是一段时期以来被人们炒作得比较火爆的事情,每一次格林斯潘宣布贴现率都成为一个特别大的新闻,在宣布以前人们都在猜测这个贴现率如何如何,一旦宣布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特别大的影响,其实这又是一个误区。   一般的美国人都认为贴现率是非常重要的,而实际上贴现率所产生的影响非常之小,从美联储来说也知道调整贴现率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因为它不仅产生了公众效应,而且它在实际使用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并不怎么重要。   什么是贴现率   那么贴现率是怎么回事?在美国,如果银行的储备金不足了,就要向美联储借钱,在此美联储向银行所要的利率就叫做贴现率。通常情况下,一个银行要是走到了向美联储借钱的地步,就表明该银行已经到了十分脆弱的境地,银行也尽可能不去这样做。   在实际运作中,美联储用来弥补银行储备金不足的钱只有3000多万美元,而3000多万美元在美国的金融系统中大概只相当于沧海中的一滴水。当然,贴现率肯定会有它的作用,但是不可能完全由贴现率来决定命运。   “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经常听到人们议论:“美联储的格林斯潘又在下调利率了”。但大部分美国人也许并不清楚,所谓贴现率的调整并不是由格林斯潘来决定,实际上贴现率的调整是由美联储的12个地区银行提出来。最初是由各地区提出自己的调整利率,但后来美国政府感到在这个问题上必须统一行动,所以,现在的做法是由美联储委员会对此做出统一决定,并由格林斯潘对外宣布最终实施什么样的贴现率。   开放市场的操作   美联储所作的一项重要事情就是对开放市场的操作。所谓开放市场的操作其实很简单,就是美联储在开放的市场上买卖美国政府的债券,其目的是通过控制储备金市场的供需关系来控制整个市场。美联储从来不去直接制定联邦资金利率,该利率完全由市场控制,可它却控制着这个市场,靠着在开放的市场上买卖政府的债券来控制整个市场,并由这个市场的供需关系进而控制利率,这就是美联储所要达到的目的。   举个例子,比如在经济增长缓慢时期,美联储认为应当使用一个扩张型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这大概也真的就是近年来的实际情况,于是它就在开放的市场里大量抛售联邦债券,其结果是银行买了去,银行买了联邦债券之后就得付钱,即所谓银行把钱付给了美联储。也就是银行写了张支票交给美联储,美联储再将这张支票放入自己的账户里,实质上就等于银行在美联储里的储备金额增加了,因为其整个存款的数额没有改变。   按照法律规定,储备金是与存款相关的,但在存款数额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只不过因为银行购买了政府债券之后的那笔钱放进了联邦储备银行里,其结果导致了储备金的增加。储备金增加之后的影响就是在储备金市场上的供过于求,由于储备金增多,人们去寻找和弥补储备金短缺的机会将大大减少。当供过于求之后,人们借钱来弥补储备需求的利率也就下降。   最重要的问题就在这里,储备利率一旦下降,将对各种短期贷款的利率都有影响,所以,短期贷款的利率都得往下滑。而市场上短期利率的下降,至少会影响到支票账户的存款增加。因为在短期利率下降的时候再去购买债券就没有多大意思,原来支票账户里的钱打算拿出来购买债券或者能够产生利息的金融产品,而这时一般人就不买了,所以支票账户里余留的钱也就多起来。支票账户里的钱多了,股票市场就走高,其道理很简单,由于债券失去了诱惑力,于是人们就去买股票。   这就是为什么美联储一要抛售联邦债券就可以预期股票市场会有一个较好的长势,其结果就将导致信贷消费的增加。因为利率低了,买房买车的人也便多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期望在经济上有一个增长。比如20世纪30年代的住房贷款利率是在6%左右,这是美国历史上的最低点,所以在那个时候买房、买车的人也就特别多。   当然,以上谈到的只是一个整体上的概念,现实中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发问:实际情况是否真的如此?因为事情不会都是非常完美,每种方案在实施当中都会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由于市场上短期利率的下降直接影响到美元利率的下降,相对来说降低了持有美元的诱惑力,对美元的需求也就相应地降低,这有可能引发美元在货币市场上的贬值,因而这也正是美联储最为关心的问题。
请各位踊跃投票和评论。 谭根林先生,地球经济论坛的老相识了,你来带个头,批判一下吧。 该文在凯迪、天涯、强国、发展、改革等论坛发了好几天了,没有一个人能提出有实际内容反驳,全是些空洞的大话、讥讽、叫骂或者下三滥的污蔑。没意思的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2:12:57编辑过]
货币战争确实是一本写实历史形式的小说,虽然带有阴谋论的意思,但并不是lz说的左,因为还不够左,只是一个基于阴谋论调的金融小说而已,lz不必如此激动,小说所说的,可以引起大家的思考和理解货币体系,有兴趣的人自然会去研究更深的专业问题,不会把小说做为教材来学的,lz过于激动反而使自己显得偏右了。反驳的基点可以有多个,lz选择了金本位制和货币发行,这两个问题实际是一个问题。并对小说中的政治阴谋论更觉得可笑,个人觉得lz的理由不是很有说服力,自己也没研究清楚。政治阴谋论无论中外都有,外国人自己也认为会有一个利益集团干预政治,实际上美国总统的选举并不是全民投票,而是间接选举,而且只有两党参与,控制美国总统人选比控制参议员容易,因为只有两个人需要控制,但是美国是国会主导,所以争夺议会更关键,所以总统的诞生是伴随议员的诞生,而不是独立的,这也是美国的特色,而只有两党也是一种政治游戏的安排,所以阴谋论还是有基础的,精英阶层控制国家则是必然的,但是不一定像小说中夸张到通过刻意计划来安排,只是一种意识或价值观的融合汇聚而已。目前中国已经进入精英控制国家的时期,在解放前期也有精英控制国家的趋势,所以才有了“文化大革命”,因为毛看出了苗头。现在的中国通过GCD的专制,让很多所谓的精英获得了更大的专制型控制权,所以才有中央提出“和谐社会”,也是为了破局,为了遏制一种既得利益集团的意识汇聚。现在的俄罗斯就是事例,专制国家转型期搞不好都是被利用,没什么可奇怪的。 金本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必须有它,而到了经济发展到某阶段也同样必须放弃,这是经济规律,当然,小说中把金本位过渡到货币发行说成银行家的刻意安排,有点离谱,但是这个手法只是为了衬托银行家的阴险和控制货币发行的图谋,但是中央银行的运作是否必须由私人组成也是值得商榷的,在欧洲因为受君主制影响,可能私人银行可行,而共和制国家就不应该,社会主义国家就更不可能了,实际上社会主义只是一种名词,完全的国家所有已经被证明不可行,所以资本主义也要细分,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法国、德国就有很大的国有资产,所以思想意识在欧洲是以宗教为核心,不是以银行家,而社会主义国家则以思想控制为核心,所以必须不断的推出毛思想、邓理路、几个代表、什么方向等等,控制人的行为比控制钱更重要,也更困难! 谁都会觉得自己是最重要的,所以写金融题材小说银行家就是最重要的。这篇小说的最大问题就是“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简要的回一回四楼: 你似乎觉得自己是“中”,而“左”或“右”都偏颇了,是吧?“中庸之道”是许多中国人自以为是的哲学。 但我就是认为,“右”比“中”正确,比“左”就更不用提。至于为什么,我将在以后的《误人子弟的左派思想》详细谈。你的帖子中很多类似的疑问和困惑,如看过《误》文,就会自有分晓。敬请留意,欢迎评论。 宋鸿兵其实很左,相信和宣扬所谓阴谋论的人没有不左的。左的思想就是如此--我穷,是因为被人剥削;中国穷,是因为被帝国主义侵略、压迫。如出一辙。简单、直接、情绪化、极端化的思维模式就是左的特点,这些特点来源于人性的弱点。所谓阴谋论,就是这种简单、直接、情绪化和极端化的产物,因此说他很左,没有冤枉。 但他比普通的左左聪明之处,就在于没有一般性地反对“西方民主”,没有将美国政府和美国总统说成是邪恶的化身,反而赋予某种“受害者”的悲情。所以在一些人读起来,就以为他“很中立”,“很客观”,其实,他不过是在用一种新颖的手法写一个左左们喜欢听也喜欢讲的老土故事罢了。 至于应由谁发行货币,主贴已经讲得很清楚。请注意:近现代货币制度本来就是私有商业银行创造的。其前身,类似于中国古代的钱庄的“银票”。因此,西方国家自然也尊重这种传统。原则上,任何人或机构都应有发钞权,只要人们(不必是所有人)愿意使用这种货币,它就应是合法货币。这种观点就是自由市场经济的正式观点。中外历史上也存在过很多私人机构发行货币或“准货币”的情况。只是到现代,由于世界的相互联系越益紧密,这种“私钞”由于公信力和实际接受范围有限,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逐渐被自然淘汰而已。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原则,即私人也可发钞,有任何改变--注意,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原则并不等于西方国家的法律规定。如主贴,现代西方国家的货币发行是一个多方博弈(银行界、政府、国会)的过程,兼顾了多方的利益,比宋某的主张好多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0:36:57编辑过]
自由市场经济才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唯一正确途径 作者:LHR2084 回复日期: 09:54:51         看看沪东重机吧,,,看看日本人两年间是不是赚了10倍以上???----------------------------------------- 就这个例子,足以说明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足以提醒那些信奉“民主”的左派人士,不要无限夸大“民主”的功能。 “民主左派”人士对此通常的解释是,由于缺乏民主,缺乏对官员的有效监督和制约,什么都是由他说了算,因此他才能贱卖国有资产,中饱私囊。 这个说法对不对呢?也对也不对。不对的地方就是无限夸大了民主的功能。事实上,如果没有完善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即使有“民主”,最后的结果也不会相差太远。例如,假设没有“民主”,官员把国资卖了8000万,日本人给了1000万作回扣。如有“民主”,出让价格将是1亿,但日本人转卖出去,依然可以卖8个亿。没有10倍,也有8倍的溢价。 “民主左派”们错在哪里呢? 错在无限低估了官员腐败的风险水平。 所谓“民主”的监督,是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监督。没有这种监督时,并非监督就不存在了。此时,依然有管理者内部的自我监督。比如说,他的上司,监察、稽查、审计机构等等。因此,多数腐败官员必须考虑其风险水平,既要自己有好处,又要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官位的“稳定”。如果这些国有资产的“市场价格”是1个亿,而你批准的出让价比市场价低得太多,不仅无法解释,你的上司也不会批准。即使你能“解释”得清,手法无非就是用钱收买那些监察、稽查、审计人员,集体蒙骗自己的上司。但这样,那些被收买的人自然也要分肥,对自己不一定有很大好处,反而增加了暴露的风险(参与腐败的人越多,暴露的风险越大)。 因此认为缺乏“民主”就会使“贱卖价”和“真实价”(外商转手价)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是荒谬的,不排除有少数这样的特例,但不会是通常情形。通常的情形是,这些国有资产的“市场价”本来就不高,例如就值1个亿。那么它为什么不高? 正是因为这个“市场”是一个人为扭曲的市场,因此它的“市场价”(由中国人自己买卖的价格)也就是一个人为扭曲的价格。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大多数国有资产、国有企业向私人出售不仅障碍重重,而且不能公开进行,而是私下物色若干买家。障碍重重,必然增加购买者的顾虑,打击他们的购买意愿,从而减少了可能的购买者数量,使供求关系上不利于卖方,即“国家”。自己压自己的价,天底下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了。私下进行,这就势必使市场缺乏一个公开、透明的参考价,而由官员自己定价;由官员定价而非市场定价,必然随意性大,而且相似的资产定价相差很远。这样,即使官员没有腐败的主观企图,那些监察、稽查和审计人员,与及他们的上司,也不容易反对这个“官价”,因为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真实的价格”应是多少,A官有A官的理由,B官也有B官的理由,C官......于是,那些有腐败企图的官员的可操作空间才大大地增加。 再有一种情况,即使有民主监督,也有充分、完善的自由市场机制,但国有资产也卖不到8个亿,只能卖2个亿,日本人转卖还是可以溢价4倍。这是怎么回事呢?可能的情形是: 1.外商对这个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和重新包装,就是说,进行了增值,这样的增值收益自然应归外商; 2.外商没有进行任何技术改造和重新包装,但他就是能抬价4倍卖出,而你就是不能。 这种情况和名牌服装卖3000元,普通服装卖300元类似。由于中国开始确定和实行市场经济(92年算起)的时间太短,不仅技术上落后,制度上落后,信息上落后,而且在国际上的信用、信誉也不高。当外商甲买进这些国有资产后,这些资产就变成外商甲的资产,依附于这些资产的信用和信誉,就变成外商甲的信用和信誉,而不是“中国”的信用和信誉。由于外商甲的信用和信誉高,所以他能高价转卖给另一个外资财团乙;而“中国”即使直接找到这个外资财团乙,人家也不愿出这么高的价。所以,这种情况下,使原资产增值的依然是外商甲本身的信用和信誉--非物质财富,当然也是应归此外商所有--人家赚钱是人家本事,关你什么事?不过,左左们是永远不会这样想的,他们就是眼红,就是不爽,就是想贪人之功为己有;或者我赚不到钱,你也别赚,这样才能维持他们那脆弱的心理平衡。 无论是要得到一个真实的市场价,还是自己的技术、管理进步和信用、信誉增值,都必须在一个开放、自由和规范的市场中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实现。民主只能使国有资产由8000万增值到1亿,自由市场经济能使国有资产由1亿增值2亿,最终8亿。因此,自由市场经济的作用至少是民主的5倍,最终可达35倍。05年股改前股市不断下跌,股改后不断上涨,正是因为股改符合了市场经济的方向。否则现在外商来“收尸”的价格,比05年还要低得多。左派思想不仅误人子弟,更误国误民,此即明证。 作者:LHR2084 回复日期: 09:42:30      我等观点与你不同,最少不会跟拳王比拳,,别人用拳我们可以用刀,,,棍,,无所不用,---只要他们敢来侵犯我们的权益。。---------------------------------------- 恰恰相反,你自认为的那些“刀”、“棍”,那些把自己封闭起来以为安全的方法,都是纸扎的。左派思想就是这样的特点:简单、直接,好懂,就象“太阳围绕地球转”那么容易被人接受,但它偏偏就是错的,结果偏偏就是和它想象的背道而驰。 自由市场经济的思想和制度,才是真正使中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唯一正确途径,才是真正的刀棍和枪炮。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嘛。 没有永远是错误的东西,曾经认为是罪大恶极的借贷利息现在不也合法化了么
现代货币银行制度创造货币的过程是:个人或企业用住宅、厂房、设备、商标等物质性或非物质性资产向商业银行抵押,商业银行再向中央银行抵押,获得贷款;政府用税收向中央银行抵押,也获得贷款。这些贷款都成为货币流通量。由于一般情况下整个社会的可抵押资产总量远大于政府的税收,因此,政府贷款占社会总贷款比例较小,实际上只起到调节货币总量的作用。决定总贷款规模即货币总量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总优质资产的存量,国债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宋鸿兵之流如果不是SB到连这都搞不懂,那就是故意忽悠:将“美国”(其实是美国社会或美国人整体)的总负债,歪曲、误导成“美国政府”的总负债。如果不这样,他的阴谋论就无法成立,他的煽情就没有强烈效果--看,连“民主的”、强势的美国政府和美国总统都得给银行家做一辈子奴隶,看他们一辈子脸色。    左左们又嚷了,即使不是“美国政府”,银行家不也让“美国社会”、“美国人整体”有永远还不清的债吗?!不是也要批判吗?!    那更好,请你们先批判一下中国的金融制度。因为任何通过商业银行抵押贷款创造货币的制度,都是让这个国家的“所有人”(整体概念)有永远还不清的债务;如果还清,就没有“钱”花。    其实这也是低劣的煽情。因为有债务就必然有债权,且债务=债权。因此,如果你考察的是“美国人”或“美国社会”的整体,他们的债权和债务就互相抵消为0。因此完全可以说,美国人、美国社会的净负债为0,多么伟大的制度,多么伟大的成就,呵呵。    这种煽情伎俩,就等于说“美国每天有XX万人死亡”一样。如果只听这一句,你会觉得这是个多么可怕的社会,简直是人间地狱。然而下一句是,“美国每天有XX万人出生”,一片光明和温暖,就这样给轻轻抹掉了。如此低劣的手法,也只有低IQ+低EQ的左左们才会上当,才会激动。    另外,美国政府的军费开支看似庞大,但其实那是因为承担了维持世界秩序和保障西方利益的责任。如果美国不想承担这个责任,它的军费就可以大大减少,西欧那些道貌岸然的和平主义国家的军费必然大大上升。何况实际上,美国军费占GDP的比重并不高,近十多年来都在3%左右,甚至更低。当然,左左们是不会正视更不会承认这些的。有人说,帝国主义和阴谋论是左左们的图腾,我说,还不够生动,不够准确--帝国主义和阴谋论是左左们的伟哥......:):):)    预告新作--何新一忽悠,左左爽歪歪。敬请留意。
请各位踊跃投票。
文章提交者:严肃话题
搂主乱骂比讲理论来的“有水平” 就请回答三个问题吧!在实现金属货币的历史上,有发生过通货膨胀吗?(不要举例降低金属货币成色的劣币驱逐良币) 货币发行权为何要授予私人公司? 听年长的老人说:民国时期的纸币是由四大银行发行的,但百姓喜欢黄金、银元和美元,为什么? 货币战争写的很好,给普通人讲述了货币本身的历史。如果能有民国的货币历史就更好了。我推荐给所有朋友阅读,就等着出书买2本。还会在未来的2年反复阅读,查证。我现在还在读《泥鸽靶》《贼巢》。 我坚决反对开放中国的金融市场,那将使外资轻易操纵国内金融市场。
文章提交者:凤凰涅磐2008
"何新一忽悠,左左爽歪歪"一看题目就不错,期待中…… 左左们本质上是政治骗子。老百姓的辩识能力实在太差了。即使是金融系的专业学生对自由市场经济中的货币理论也是一知半解,这与中国自共产建国以来就实行的渔民教育有莫大关系。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的对立使近年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正在召开的“两会”强调政府向民生领域大量投钱,无疑会大大增加老百姓对政府的好感度,大这些钱只是杯水车薪。而政府又不是财富的创造者,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还是老百姓自己买单,民生问题只会更严重。强烈支持楼主的“政治打假行为”。 文章提交者:阿门王
楼主是俺好朋友,现在不在? 俺来代他回答严肃话题的三个提问。
在实现金属货币的历史上,有发生过通货膨胀吗?(不要举例降低金属货币成色的劣币驱逐良币)-------------------------------------------- 有。 西、葡在大量掠夺了美洲的金银之后,似乎有过以贵金属为货币单位的通货膨胀。 不过,以贵金属为货币单位,历史上通货紧缩(钱荒)总是比通货膨胀的情况严重。 经济学上有两个观点: 一,人们有多种方法对付通货膨胀,但是对付通货紧缩可能毫无办法。 二,适度的通货膨胀是有益的。 货币发行权为何要授予私人公司?------------------------------------------ 这个是非常奇怪的问题,这个问题倒是应该反过来问: 谁应该拥有货币发行权?货币发行权为何要授予政府? 提问者可能不知道,历史上最早用纸币的国家可能是中国,中国最早的纸币可能就是“交子”,它完全是民间的产物。 货币的一个代名词叫做“欠条”,如严肃话题网友要向阿门王借钱(民间信贷),阿门王考察了严肃话题网友的实际情况觉得可以借钱,那么,严肃话题网友打给阿门王的欠条就是一种宏观的货币。 也就是说,严肃话题网友就可以是一个货币发行者。 货币的另一个代名词叫做“信用”,阿门王为什么愿意接受严肃话题网友的货币(欠条)?就是因为严肃话题网友有信用,或者至少,是阿门王相信严肃话题网友有信用。 请严肃话题网友仔细思考货币的实质。 听年长的老人说:民国时期的纸币是由四大银行发行的,但百姓喜欢黄金、银元和美元,为什么?---------------------------------------------- 货币是信用,黄金、银元非人为,自有大自然提供信用,而当时的国民政府已经失去信用,故法币、金元券崩溃;而美元的信用,到今天还是非常良好,说明当时的百姓也是目光炯炯啊。 我坚决反对开放中国的金融市场,那将使外资轻易操纵国内金融市场。---------------------------------------------- 同理,我坚决反对开放中国的农业市场,那将使外资轻易操纵国内农业市场。 同理,我坚决反对开放中国的工业市场,那将使外资轻易操纵国内工业市场。 同理,我坚决反对开放中国的服务业市场,那将使外资轻易操纵国内服务业市场。 总之,闭关自守比较妥当。 呵呵。 列祖列宗英明啊。 文章提交者:long1438 近30年来,中国从闭关锁国走向改革开放,老百姓不再挨饿,工业飞速发展,各种商品和服务极大丰富。 你个煞笔难道没长眼睛,脑袋进水了,欠骂。================================================ 问题是开放后,我们容易被外资操纵市场,容易变成经济殖民地,打经济战打不赢啊,还是锁国来得好,大家都一样有钱,有房子分配,有工作分配,多好啊. 文章提交者:凤凰涅磐2008 我们是否应该向朝鲜学习? 也学金二世的赖皮脸, 给我东西,我就停止造核武器.中国也要对美国说,给我东西,不然我就对你们放核弹?这不成了国际流氓了吗?说不定再遇到个"三年自然灾害",饿死几千万,受到过改革开放恩惠的老百姓恐怕不会像40多年前那么老实了,到时候中国不大乱才怪. 文章提交者:量子力学1 凤凰涅磐2008 : 你的回答很让人启发!支持你的观点 从人类整个经济历史宏观角度来说,而不是从具有差异性的国家民族的角度来说,那么所谓银行家的“控制论”是自然的且是合理的。 但是从这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当中的具体时间和细节来看,也就是从微观的角度,无论是时间历史是微观还是空间的微观(国家、民族的)的角度,则少数人确实是挟天子(也就是货币自然发展过程所必然的过程)以令诸侯(注:也就是一切非货币把持者,有总统,工业家,科学家,军人等)的嫌疑。少数人为了登上这个有利的位置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所实施的卑鄙伎俩历史上是有的,这也就是政治斗争的实质。马克思等政治经济学派就是结合了人为操作的“改进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所以银行家们的卑鄙操作也绝不完全是《货币战争》等左左们想像出来的 ,确实是历史的证据的,如果你们完全否认这些细节,那么同样只是认识了世界经济史的一面而不是两面,这也就是为什么人类历史一直存在左与右之争的根本原因! 总之,从人类历史宏观的角度来说,容易导向右,导向必然性;从微观的角度,或时间上,或空间上的,如国家民族的角度出发,则容易导向左,导向阴谋论,导向人为操作性,偶然性! 必须要把经济史的现象认识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否则永远都只是看到钱币的一面而不是两面。 文章提交者:long1438 其实这也是朝鲜的生存之道,人总归是要毁灭的,看了货币战争之后,只有一种想法,有为者亦若是,哪天我们自己也成为那个后面的黑手,哈哈。
文章提交者:阿门王 货币发行权为何要授予私人公司? 这个是非常奇怪的问题,这个问题倒是应该反过来问: 谁应该拥有货币发行权?货币发行权为何要授予政府?----------------------------------------------- 提问者可能不知道,历史上最早用纸币的国家可能是中国,中国最早的纸币可能就是“交子”,它完全是民间的产物。 俺依稀记得,英文中BANK一词,来自于意大利,意思是板凳,这说明,欧洲最早的银行家是坐着大板凳在大街上做信贷的。 也就是说,和中国一样,欧洲的纸币,最初可能也是民间自行发行的。 俺实在是搞不懂,俺们为什么要把货币发行权授予政府? 呵呵,真是强大的社会主义思维方式啊。 好朋友在前文中对左右作了一种分类,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俺认为,持“自由和责任”态度的,是右派。 比如,俺以为,教育、医疗、养老等等问题,不必国家操心,极端地说,甚至货币发行,也不必授权予政府。 认为教育、医疗、养老、货币发行等等问题都应该由国家统筹的,是社会主义思维方式,是左派。 认为一切都应该由国家统筹的,是极端的社会主义思维方式,呵呵,俺们以前是做过试验的,连所穿衣服的颜色都一样,祖国江山一片蓝(或者,祖国江山一片绿)。 这样分类左右,是两个极端,泾渭分明。 “拥有自由,并承担责任”,是右派。 “回避责任,并失去自由”,是左派。 好朋友,俺这种左右分类如何? “拥有自由,并承担责任”,是右派,所以右派从不抱怨。 “回避责任,并失去自由”,是左派,所以左派总是怨气冲天?到处发泄?
文章提交者:好年华
好朋友,俺这种左右分类如何?---------------------------------------------- 也是一个方法。不过,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区别呢?是天生的?还是其他?似乎这才是根本。 按我的分类,比较好讨论我要说的问题,所以就继续这样分吧。 关于金属货币和通货膨胀的问题,我要补充一下: 首先应该区分,金属货币有纯粹的金、银直接流通时期,与及金本位时间。 金本位时期,货币已经是信贷创造的,因此也存在通货膨胀。金、银直接流通时间,则容易发生通货紧缩,因为金、银太容易收藏。 金、银直接流通时期,虽然不容易产生现代意义的通货膨胀,但不等于物价就很稳定。凡是政治腐败、政局混乱、灾荒、战争等时期,物资供应大量减少,贵重金属与其他商品的比价必然不断下降,较多的金、银只能换来较少的商品,这种情形和通货膨胀--钱贬值,对人们的影响是相同的。通货膨胀是钱过多,此时是物资供应过少,或被特权者操纵垄断,都是交换比例的失调。 金属货币或金本位退出历史舞台,是一种经济规律,不是个人意志能抗拒的。 如果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正是由于信用货币基于信用,因此,它才能淘汰那些不负责任的坏政府,例如国民党,而保留那些守信用、重承诺的好政府。这不是很好吗?所以,严肃网友应大力支持信用货币,呵呵~~
论坛好贴推荐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为做大做强论坛,本站接受风险投资商咨询,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合作咨询电话:(010)
广告合作电话:(刘老师)
投诉电话:(010)
不良信息处理电话:(010)
京ICP证090565号
京公网安备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赤字国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