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猜出图中5个唐汉 汉字密码 pdf是什么?你能猜出图中5个汉

[世界概览]汉字汉语与英文英语互比表达的精确性,批判者、能者与智者入内。
  【茶壶上的五个字】『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秒杀
  【茶壶上的五个字】  『可以清心也』  『以清心也可』  『清心也可以』  『心也可以清』  『也可以清心』  ..秒杀
  看老外说话还需双手配合才能表达就知道了,  英语+哑语=汉语。     ★ 发自天涯iPhone客户端-百读不倦
  说英语比中文好的,请你翻译:邯郸学步    还有,您自己不要成为那个邯郸学步的人啊!
  没有完美的东东,都有长短处
  @虾蟹联社 回复日期: 22:09:38  回复
      A:“那你考了第几十几名呢?”        这是汉语的模糊表达,你并没有直接翻译出来,看得出来你是意译的。不错了,不错了,翻译出来这么多了。      ——————————    这是语言习惯的问题。对于汉语中的“几十几”没有完全对等的英语表达方式。类似的,英语中的thousands,是从1千到1百万之间的数字的模糊表达方式,汉语也没有完全对等,只能用“成千上万”来对应。    比如:The Iraq War killed thousands of people.    你可以理解为杀了数千人,也可以是数万、数十万人。
  语言比较
  @虾蟹联社 回复日期: 22:09:38  回复
      A:“那你考了第几十几名呢?”        这是汉语的模糊表达,你并没有直接翻译出来,看得出来你是意译的。不错了,不错了,翻译出来这么多了。      ——————————    这是语言习惯的问题。对于汉语中的“几十几”没有完全对等的英语表达方式。类似的,英语中的thousands,是从1千到1百万之间的数字的模糊表达方式,汉语也没有完全对等,只能用“成千上万”来对应。    比如:The Iraq War killed thousands of people.    你可以理解为杀了数千人,也可以是数万、数十万人。
  @狮想者 回复日期: 23:04:39  回复
      @mila-05 17:21:23        发个有趣的,希望英语达人帮忙。      民国时广东刊物上悬赏译文:      有教授,在物理学教室考问一学生:“What is Matter?”学生答:“Never mind!”      教授又问:“That what is Mind?”又答:“It doesn't matter.”      悬赏:如有人能将此有趣的问答译成中文而不失其原意者,著者愿将该期稿费报效,购赠广东香山咸虾、漕白咸鱼及东莞腊肠各一斤——足十六两秤的。......      -----------------------------            嘻嘻,这样译如何:            师问其徒:何事?徒曰:无妨    再问:何妨?徒曰:无事。       ——————————    我觉得原文不是这个意思。  That what is Mind? —— 心灵是什么?  It doesn't matter. —— 不是物质。  
  @系統保留字符  14:20:28  考驾照  考官,turn left  学员,turn left?  考官,right  然后学员往右转,挂掉了  -----------------------------  @乱十七  14:46:03  这属于智商问题。非语言问题  -----------------------------  考官,turn right  学员,turn left?  考官,right  然后学员往左转,挂掉了    其实这是基本歧义,木办法。各种语言都有。  
  覆盖人口,什么概念?
  作者:honnyboy 回复日期: 17:34:14  回复
      @honnyboy  17:24:14    @liank  17:12:50    谁能用英语把“相濡以沫”的原意和寓意完整的表达出来?    谁能用英语把“相濡以沫”的原意和寓意完整的表达出来?    谁能用英语把“相濡以沫”的原意和寓意完整的表达出来?    谁能用英语把“相濡以沫”的原意和寓意完整的表达出来?......    -----------------------------    @charm200  17:31:32    用这个有点欺负人。类似的还有杯弓蛇影、东郭先生。    实际上,如果说完整的表达这些成语的内涵,用区区四个字是表达不出来的。中国人能理解这些词,是因为知道背后的故事,这四个字仅仅使中国人联想到这个故事并进而明白那个故事的寓意。    还是我看来的那个例子好:树上有鸟。    这句话,英语是翻译不出来的。英语无法完全对应这句话的。    -----------------------------        中国的成语本身也有一些问题,就是寓意过于深奥以至于很多人都按照表面理解了。比如相濡以沫,原文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还有:明日黄花、差强人意等等~      ——————————    对的。  经过漫长的历史,很多成语的意思变了,甚至于变成了相反的意思。  还有“空穴来风”、“七月流火”等等,意思都反了。
大家还爱看> 【答案带解析】下列图标是对汉字“书写”现状的调查。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 (1)从图中汉...
下列图标是对汉字“书写”现状的调查。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
&(1)从图中汉字“书写”的现状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要求:不出现数字,字数10-20字)
&&&&&&&&&&&&&&&&&&&&&&&&&&&&&&&&&&&&&&&&&&&&&&&&&&&&&&&&&&&&
&&。(2分)
(2)针对这一现状,请从社会和学校角度指出其产生的原因。(要求:字数分别在10-20字)
&&&&& ①社会:&&&&&&&&&&&&&&&&&&&&&&&&
&&&&&&&&&&&&&&&&&&&&&。(1分)
&&&&&
②学校:&&&&&&&&&&&&&&&&&&&&&&&&&&&&&&&&&&&&&&&&&&&&&
。(1分)
(1)写字机会少。提笔忘字多,书写能力堪忧
考点分析:
考点1:图文转换
图文转换答题方法:
&&&& 随着高考突出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试题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图文转换题在高考中得到重视。但这类题由于涉及面很广,解题技巧不能好好把握,就会变得手足无措。为此,了解并掌握这类题的解题步骤及技巧就显得很关键。
&&& 图文转换就是将图表、图画等材料转换为文字表述。图文转换题是综合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要求考生从原始材料中筛选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观点。由于这类题涉及的面很宽,如果在解题中不能很好掌握解题技巧,就会变得手足无措,让很多考生不能适应。
1、图文转换题就是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从近几年的考题情况看,有时只需将图表所包含的一般信息用文字表述出来即可,有时则需要将图表中所蕴涵的内在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且往往表现为一些观点型或结论型的句子。由此可见,这种题型对考生敏锐捕捉信息,精确分析信息和准确精炼概括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2、设题方式:
第一题往往是对图表画面内容的概述。要求考生要把握重点内容,主要信息。
第二题往往是对图表所蕴涵的信息进行概括表述。要求考生要注意和图表直接相关的内容,尽量不要跳过图表内容,进行随意的推测。一般表述内容是和图表相关的最直接的内容。
3、图文转换题的题型 :
(一)从所供材料角度分为:
1、 表(格)文(字)转换题;
2、 图文转换题;
3、(漫)画文(字)转换。
(二)从表达角度分为:直接表述图表信息和对图表信息推断总结题两种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恰当的喻体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黑墨&&& &②黑钻石&&&& ③黑夜&&&& ④黑葡萄
(1)此刻,她那&&&& &般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他,带着瓷城女子半洋半土、半文半野的气味。
(2)透过墨镜望去,姑娘的脸呈平滑的褐色,眼睛像&&&&&& &似的,闪烁着奇异的光亮。
(1)&&&&&&&&&&&&&&&&
,理由:&&&&&&&&&&&&&&&&&&&&&&&&&&&&&&&&&&&&&&&&&&&

(2)&&&&&&&&&&&&&&&
&,理由:&&&&&&&&&&&&&&&&&&&&&&&&&&&&&&&&&&&&&&&&&&&

请找出下列三项中有语病的一项,并针对语病进行修改。
& (l)与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相关造成的现象,如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扩大等,都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危害。
& (2)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驻军图》中.标有“箭道”二字的城堡上,可看到有道路蜿蜒而下。
& (3)按照一定顺序准确无误地将一长串数字记住,比牢记内容相互关联的文本或图像难度更大。
&&& 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 针对性修改:&&&&&&&&&&&&&&&&&&&&&&&&&&&&&&&&&&&&&&&&&&&&&&&&
&&(2分)
(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文,完成题。
&&&&&&&&&&&&&&&&&&&&&&&&&
论诚意&&&&&
朱自清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帐。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用这几个词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那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分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些戏味。
(有删节)
1.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4分)
2.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6分)
3.文章说“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请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例证。(6分)
4.作者认为“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持论的思维方式和态度。(6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尝试的空缺部分。(6分)
& (1)故余若将不及兮,&&&&&&&&&&
&&&&&&&&&。(屈原《离骚》)
& (2)梦入神山教神妪,&&&&&&&&&&
&&&&&&&&&&。(李贺《李贺箜篌引》)
& (3)歌曰:“桂棹兮兰浆,&&&&&&& &&&&&&&&&&&&&。”(苏轼《赤壁赋》)
& (4)&&&&&&& &&&&&&&&&&&&&&&,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 (5)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
体的传记。
& (6)因长篇小说《雪国》《千只鹤》《古都》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 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2)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题型:语言应用
难度:困难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给四个提示,用丰富的联想猜出它的名称一:三千年
历史著作(两个字)(
)二:杨利伟
飞上太空(两个字)
)三:角锥形
陵墓(3个字) (
)四:军事家
“活菩萨”
十大元帅(3个字)
帮帮我吧!!!
ai天河42黭
1.史记2.神舟3.金字塔4.聂荣臻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汉字的演变过程5个阶段
xiaotu0000C
  字:寿命最长的文字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也是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   汉字开始产生的时间,还难以确实断定.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铜器上的文字.商代的文字已经是很发达的文字了,最初产生文字的时代必然远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于夏代.距今约四五千年以上,应当在新石器时代.   二里头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所出土的陶符中,能够见到许多类似物象的图画文字.在此基础上,这些图画文字与陶器花纹中的表意图案演变为记词字符.汉字由零散的、个别的字符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再通过人为规范,成为一种文字体系.据考证,原始汉字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产生,到它发展成初步的文字体系,大约经过了近2600年.  编辑本段起源  汉字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两类符号:
汉语·汉字·汉文化  一类是以甘肃大地湾遗址的彩陶上的刻符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号;另一类是以河南贾湖遗址的甲骨上的刻符为代表的肖生象形的符号.前者有序地演变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上的刻划符号系列;后者则发展成为大汶口陶器上的图象.到龙山文化后期,父系社会基本确立,该时期出现了良渚文化玉器上的成组的刻符.这些刻符,有与大汶口陶器图象相同或相象者,也有与西安等地的刻符相类者.这些刻符可能是当时的雏形前汉字系统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良渚文化处于中国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诞生的前夕,夏朝应该是正式的汉字系统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对汉字的发扬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编辑本段汉字的数量  汉字是语素文字,总数非常庞大.汉字总共有多少字?到目前为止,恐怕没人能够答得上来精确的数字.关于汉字的数量,根据古代的字书和词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其发展情况.   秦代的《仓颉》、《博学》、《爰历》三篇共有3300字,汉代扬雄作《训纂篇》,有5340字,到许慎作《说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晋宋以后,文字又日渐增繁.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文字篇》所记晋吕忱作《字林》,有12824字,后魏杨承庆作《字统》,有13734字,梁顾野王作《玉篇》有16917字.唐代孙强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到宋代司马光修《类篇》多至31319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欧阳博存等的《中华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诸桥辙次的《大汉和辞典》,收字49964个.1971年张其昀主编的《中文大辞典》,有49888字.   随着时代的推移,字典中所收的字数越来越多.1990年徐仲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收字数为54678个.1994年冷玉龙等的《中华字海》,收字数更是惊人,多达85000字.   如果学习和使用汉字真的需要掌握七八万个汉字的音形义的话,那汉字将是世界上没人能够也没人愿意学习和使用的文字了.幸好《中华字海》一类字书里收录的汉字绝大部分是“死字”,也就是历史上存在过而今天的书面语里已经废置不用的字.   有人统计过十三经(《易经》、《尚书》、《左传》、《公羊传》、《论语》、《孟子》等13部典籍),全部字数为589283个字,其中不相同的单字数为6544个字.因此,实际上人们在日常使用的汉字不过六七千而已.  编辑本段趋势  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越来越多,字音读法不同,字义发生变化,导致了汉字不统一、不规范.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演变后,人们必须对汉字进行改革,使得汉字规范化、统一化.此外,汉字不可能一产生就很完美,就能满足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会主动地改革汉字,使得汉字满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而当改革的措施推广之后,汉字又开始新一轮的自然流变.
汉字演变  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路走出来之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缮.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路渐渐不能满足时代 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新的道路,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修路相当于汉字的改革,而路渐渐自然变宽、变直、损毁、分支等变化,相当于汉字的自然流变.这两种变化过程有着不同的性质、趋势、规律和作用,因此过去我们笼统地把这两种变化放在一起讨论汉字的历史演变,得出的一些结论,如“汉字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难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编辑本段古字到小篆  在这本书里,古字是指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含有金文、甲骨文和大篆等字体.
汉字演变  甲骨文  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划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金文  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金文始见于商代二里岗的青铜器,不过商代二里岗发现的青铜器有金文的只有少数几件.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金文增多;至西周时,青铜器上金文已经较为普遍.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大篆  据传为周朝史籀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小篆  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相传小篆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李斯负责整理出来.如果小篆的确是在短时期内整理出来的,则在秦国国内必然有一个主动推广小篆和主动摒斥包括大篆在内的古字的改革过程.  六国文字  秦国以外的国家所用的文字统称为“六国文字”.六国文字属于古字范畴,图画性强,形状不定,难以识别.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攻破齐国首都临淄,齐亡.至此,秦统一六国.秦王嬴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实行一系列的巨大改革,以加强和方便他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对全国的统治力量.文字改革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规定以小篆为统一书体在全国推行,并“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的各种文字.为推行小篆,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等人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书文,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由于皇帝的高度重视以及皇权巨大的影响,小篆迅速在全国推行开来,而纷繁复杂的“六国文字”也随即退出历史的舞台.  编辑本段小篆到隶楷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这就是“隶书”.隶书开始时是写得比较草率的和不够规范的小篆.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隶书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规范的字体.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划,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要.
汉字演变  相传,有一位名叫程邈的犯人,在狱中把民间流行的隶书整理出三千个字,传给秦始皇.秦始皇大为赏识,并破格提拔程邈为御史,并准许其字用于皂隶小民之间.此后,隶书不仅仅在秦朝民间广泛流行,政府文件一般也都用隶书书写,但重要的诏书仍用小篆书写,所以隶书在秦代又称“佐书”.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划构成的.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随着秦王朝的覆灭,小篆也就迅速退出历史舞台,隶书成为社会首要书写方式和书法的典范.其后不久,出现了更为规范的楷书字体.汉朝以后楷书占据正统地位.  编辑本段繁体字到简化字  下面详细说一下在这个阶段的汉字结构上的改革过程.   汉字中许多字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多种写法,有的写法笔划多,有的写法笔划少.笔划多的叫做繁体字,笔划少的叫做简体字.   隶书和楷书走上历史舞台之时,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小篆形式的各种繁体字和简体字,但是针对隶书和楷书形式的一些汉字,人们又渐渐创造出的新的书写形式,有的写法笔划多,有的写法笔划少.一般笔划少的占多数.这些笔划少的书写形式叫做简体字,笔划多的叫做繁体字.简体字一般不被官方认可,只流行于民间,因此又叫俗体字.顺便说一下,上个世纪,我们实行简化字运动后,有些简体字或俗体字取代占正统地位的繁体字,成为占正统地位的文字,这些简体字叫做简化字.可见“简化字”和“简体字”是两个相关但不相同的概念.   1909陆费逵在《教育杂志》上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一文,首次向国人阐明简体字的优越性,并且说明简体字并非本身不雅观.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近代简化字运动的开端.   1922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划委员会成立了汉字省体委员会,正式进行汉字简体字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并通过钱玄同的《减省现行汉字的笔划案》,此案首先说明了减省汉字笔划的重要性,指出虽然改用拼音是治本的办法,而减省汉字的笔划是治标的办法,但是当时汉字的弊病已日益明显,而治本的方法又一时拿不出来,所以减省笔划的治标方法是当时唯一的选择.此案还讲述了减省笔划的几种方式,而这些方式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民间使用的历史.   1935年,经过了十几年的学术讨论和准备,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但该表推行不久就遭到某些保守人士的反对.1936年,教育部奉行政院的命令,正式下达了“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的训令,标志着民国时期的简化字运动的夭折.   但是,简化字运动在人民群众仍旧继续进行着,特别是红军解放的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简体字.它们出现在人们手写的稿子和各种印刷品上,人们称之为“解放字”.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解放字”也普及全国,在群众中为新中国汉字简化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汉字简化工作很快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正式成立,并选举吴玉章为主席.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主任委员是马叙伦,下设拼音方案组、汉字整理组、教学试验组、编辑出版组、秘书处.1954年10月,这个委员会将多方研究讨论并经过四次大的修正的《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上报中央,得到中央的批准,并下达地方进行进一步审阅,并开展初步试验.同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隶属于国务院直属单位.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以及《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开始正式推行汉字简化方案.
甲骨文  根据国务院的决议,《汉字简化方案》分四批进行.1956年2月推行第一批简化字260个,包括230个简化字和方案之外的30个偏旁类推字;1956年6月推行第二批简化字95个;1958年推行第三批简化字70个;1959年推行第四批简化字92个,另外附录了54个简化偏旁.四批合计517个简化字,其中有30个是《汉字简化方案》之外的偏旁类推字,而《汉字简化方案》中还有28个没有推行.1964年,文改委编印了《简化字总表》,此表分为3个表.第一表收录了352个不作偏旁的简化字,第二表收录了132个可作偏旁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收录了1754个简化字,是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对基本上以《新华字典》收录的8000个汉字进行类推简化.总表外还有两个重要的附录:一个是被看作简化字的异体字表,一个是国务院批准的生僻地名用字表.《简化字总表》的编印表明中国第一次简化字运动最终取得了成功.   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的效果突出:①它把2235个汉字从平均16.03个笔划减省到10.3个笔划,学习起来和书写起来都方便了许多;②消除了一批异体字;③构造更为合理,比如“偿”容易读成“shǎng”,变成简体字“偿”后就不会误读了;④在结构上更为美观,字形之间的差异也更为突出.笔者曾经把繁体字和简化字的汉语报纸给不认识汉字的德国人和泰国人看,让他们比较那种形式的汉字更美观,结果他们大多数认为简化字美观.   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高出20%左右.   第一次简化字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①有些字简化不合理;②有些繁体字该简化的没有简化.这些问题,相对于其上述有益的效果而言,是次要的.   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惯性,简化字运动也不例外.第一次简体字成功之后,有些人又在思索着如何进一步简化汉字,于是开始了第二次简化字运动.其大致过程如下:   1966年到1971年,汉字简化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72年3月,中国科学院下设文字改革办公室,文字改革工作开始恢复.当年7月,文字改革办公室开始拟定《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并广泛征集群众中流行的简化字.1973年国务院同意恢复“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名称,归国务院科教组管.1975年文改委拟定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以下称《二简》.1977年文改委在广泛征集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拟定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修订稿,收录了简化字853个.   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加快文字改革的步伐》,并于次日开始试用《二简》中第一表中248个简化字.1978年3月教育部通知要求全国统编教材一律试用《二简》中第一表字,开始推行《二简》.   但是《二简》中不合理的地方很多:①没有规律地简化了一些字;②不合理的兼并了一些汉字,如把“雕”和“刁”并为一个字.此外,汉字的整体局面被“一简”深刻地冲击后,刚刚恢复平静,又受到“二简”的冲击,弄得有些混乱.因此,从1978年开始人们反对《二简》的呼声越来越高.1978年8月,全国报刊都停止了试用《二简》中第一表中的简化字.
汉字演变  从1980年起,有关机构开始修订《二简》,一直持续到1985年.但是在似乎修订完善的时候,被政府废止了:1985年12月,文改委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二简》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并在通知中明确指出“日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自本通知下达之日起停止使用.”这个通知宣告了第二次简化字运动的失败.   第二次简化字运动为什么失败了?笔者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第二次简化字运动的效益非常有限.第一次简化字运动对汉字的结构改动得那么大,而产生的效果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只提高了20%左右.第二次简化字运动的规模远不及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群众基础也赶不上第一次简化运动,合理性也不如第一次简化字运动,因而其产生的效益不会有多大.   第二次简化字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思索的问题和很多值得吸取的教训.其中关键的一点是“不熟不做”.因此,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请示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今后对汉字简化应持慎重态度,使汉字保持稳定,以利社会应用.  编辑本段自然流变  汉字结构的自然流变  汉字结构上的自然流变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异体字越来越多,也就是
汉字演变  说同一个字不同的书写形式越来越多;②笔划的模式越来越多;③书写方式越来越多.   汉字在起源之时,实际上是一幅幅逼真的图画,各个部落甚至各个人在写这些字,或者说画这些画时,都可能不一样,所以每个字的写法有很多种.这种现象在商代甲骨文中仍然非常明显.例如,甲骨文中“尊”字的写法至少有20种,“羊”字写法至少有45种.一个字多种写法相互之间称为异体字.   在汉字结构变革过程中,新的字体取代了旧的字体,旧的字体中各种写法往往同时也被废止了,即消除了许多异体字.但是对于新的字体而言,通过自然演变,在民间又有简化、草化、快写、随便写的现象、要求和趋势,由于各地、各时、各人在简化、草化、快写、随便写时没有统一的规矩,国家又一直没有制定汉字书写的标准,所以一个汉字又产生多种写法,出现了新的异体字.   此外,由于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不断增长,现有的字往往不够.因此,就会另造一些字来,由于各个时期各个人造的字往往没有经过专门的机构进行审查就流传开来了,有些字实际上是表示同一个意思,这就又增加了异体字出现的机会.   在字体方面,汉字也发生过较大的流变.例如,隶书走上历史舞台不久,其笔划经过自然流变,形成了楷书.宋朝发明了印刷术,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笔划发生进一步的自然流变,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随看文化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西方文字字体的影响下,汉字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仿宋、扁宋等.这些字体一般用电脑而不是手来“书写”,所以现在又可统称为“电脑字体”.   此外,为手写之便捷以及书法艺术的开拓,人们还创造出行书和草书等多种书写方式.行书的结构和楷书基本相似.草书的结构虽然和楷书差别较远,但是草书一般只作为一种书法,或者作为一种速记方式,在信息交流中应用较少并常遭排斥.  汉字数量的自然流变  在自然流变过程中,汉字的数量是逐渐增多的,这是因为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制造出一些新字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此外,异体字的自然增多也是汉字数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汉字读音的自然流变  从远古时期到现在,汉字的读音发生过一定的自然流变,如上古时期,有一些复辅音,现在都从汉语中消失了.此外,在音调方面,也有一些显著的变化.长期以来,汉字一直没有一个规范的注音工具,是其读音自然流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字字义的自然流变  从远古时期到现在,有些汉字的字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汉朝以前,“低”只表示“头向下垂”;汉朝以后,“低”才表示和“高”相反,包括“矮”、“地势低洼”、“声音细小”、“程度差”等意义.  汉字的规范化问题  上述汉字的自然流变如果不加以约束、规范和清理的话,将带来严重的混乱.
汉字演变  传说中创造汉字的“仓颉”可能是远古时期一个伟大的汉字整理者.周朝史官史籀可能也是一位杰出的汉字整理者.他撰写的童蒙识字课本《史籀篇》客观上起到了规范汉字的作用.上述秦朝以小篆统一中国汉字,也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汉字整理规范运动.其后不久,隶书的出现,进一步规范和简化了汉字.此后,汉代的许慎、唐代的颜元孙、宋代的郭忠恕和张有等都对字形混乱的局面做了一些拨乱反正的工作.此外,始于汉末的反切汉字注音方法和魏晋的韵书,为汉字读音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对汉字而言,也是一场大规模的整理和规范过程.在字义方面,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白话文运动的推进,即提倡用口语书写文章,反对用文言文书写文章,废弃了许多汉字在文言文中特有的意义,也使得常用汉字的数量至少减少了很多.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展简化字运动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汉字的规范化运动,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清理和废除异体字;②统一和规范汉字的字形、笔划、笔顺;③统一和规范汉字的读音.关于这个方面的历史,读者可以参考高更生先生所著的《现行汉字规范问题》一书.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人口的流动急剧增长,文化教育和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全国人民的普通话水平提高很快,很多偏远乡村的老人虽然不会说普通话,但是能听懂普通话.这说明现在中国人民在汉字的发音问题上统一和规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发展历史的启示  从上述汉字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启示:   (1)汉字的结构可以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体现在大篆向小篆的变革之中、小篆向隶书变革之中、繁体字向简化字的变革之中.   (2)汉字的改革是和生产力的大发展相互对应着.   这体现在汉字两大改革活跃时期(秦朝和20世纪)都是发生在生产力大发展的时期.这种现象可以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汉字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大发展为生产工具的革新提供了技术和人文基础,而生产工具的革新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又满足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此外,生产力大发展和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字密码 唐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