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厥阴坤卦风堵加临少阴复卦 感情上,出现下利,利不止,遂漏不止,

发布时间:&&&来源:&&&86人关注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帝曰:善。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
  根据《伤寒论》厥阴篇各条所论主客在泉司天加临的推演,更是证明《内经》&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的存在于法之运用。&帝曰:六气之复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飞沙,倮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冲阳绝,死不治。&一句话。纯粹的厥阴坤卦病是不存在的。只有死亡,厥阴才是纯粹的。本篇所论各条病机全是六气环会中各个主卦所出现厥阴大堵或厥阴半堵结构,或致使报气不服,或煎厥下利。或上下吐利等各种症状组合。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医道不是教条;医道不是公式。《内经》上之所以这样说。那么它自会有她的道理。那么,《内经》为何这样说呢?研究辩证法,必须要研究人们思想背后的物质原因。那么,《素问。六元政纪大论》中这段说辞的思想背后的物理原因是什么呢?张仲景厥阴篇开篇这一条的思想背后的物质原因也就是其阴阳结构又是什么呢?
  厥阴为堵,堵在外,内有报气不服。则上冲顶心。气有余便是火。而观道者不可以只看到阳动的一面,也就是说不可以只看到气上冲心,消渴,心中热疼,饥饿不欲食这些阳而速动的现象,也要看到阴而迟静的一面,也正是因为前面(外层)有静迟的阴性物质堵住了后面(内层)阳而速动的力量才使得宇宙产生大气压----火药和炸弹等做工原理皆源与此。
  本条所谓&厥阴之为病&者,观其症,非是《素问。厥论》中的六经各厥。而是厥堵于胸膈。若按受病位置区分应该还是太阳病二之气的火位被厥阴坤卦加临所致。饥而不欲食,食入则吐蛔,乃是下热而厥,上寒而厥所致,因为下热则阴化过快,则饥饿过快,上寒则胃不接食。故曰饥而不欲食。蛔乃活物,知寒知暖,得舒而安,过热过冷皆不得安静也。必定循食入复吐而出。这正是仲景在338条之蛔厥的推演由来。
  厥阴坤卦大堵在外不通,报复之气向上不得宣泄,必自寻出利使然。故此,下之利不止。326条这个所谓厥阴之堵,是为厥阴病的阴阳结构基本原理。故设为首条论述。
  327.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就是中风,中风就是厥阴病。
  何谓中风,历代医家全部讲《伤寒论》所谓中风就是外感风邪。这是极其狭隘又极其无知荒谬的。中风的病机结构是什么,如此再问一概全然不知。这就是一千八百年来的伪伤寒医家。不知医道数象,任凭盲人摸象,以药猜方,以方猜病,马后炮伤寒注家令中医沦落为无法可依,将六经辨证之定数医道降格为仲景临床笔录。窃美名为&辨证施治&。脏腑辨证,随症加减,实乱天地之经,扰阴阳之纪,削足适履,亵渎仲圣神明矣。
  厥阴病本身就是坤卦大堵,堵则大气受压,气压增大就会横串出利而横克其所胜。所谓风行不定者,实乃不知六经主客之脉矣。脉沉不浮说明气压于下。脉微浮说明气压欲出。弦脉乃是气出一半。脉虚浮则是厥堵全释。对此,我在另一本书《刘东军易演《伤寒论》脉决》有详述。
  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所谓欲解者,乃是仲景言十二辟卦中之阳道各阶段于六经之欲解也;所谓&阴道实,阳道虚&&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由来已久,然历代易学家和医学家皆不知此指太极图中阴阳走势而如何运用而言也。丑乃临卦正位,开最内两圈,由内到外数第三圈则是肝木圈,厥阴由此开启,进入释放区域,途径寅时泰卦直至卯时位置的大壮卦为中厥阴木圈全释放。此后进入外第二圈心火而延续,彰显于辰时的太阳夬卦区域,彻底释放开在辰至午时的夬卦、乾卦、姤卦上。《内经》所谓&火运临午,木运临卯&乃是正其位。其背后的物质原因既阴阳结构就在这里。这就是阳之道,六经欲解其实除了太阴欲解乃是阴之道的归位。其他指的皆是阳道的欲解。由于所遭遇阴阳结构的分布不同而有各自阶段欲解的不同而已。那么,之所以说厥阴病欲解时是在丑至卯上的由来可明矣。其他经欲解皆可类推。唯太阴欲解有别。我在太阴篇对太阴欲解时既《内经》之&土运临四季&的阴阳结构已做详述。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图示如下:看好了,表以为这是&五筒&哦:。
  329.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消渴乃是坤卦厥堵后见乾卦所出现伏气自利也。所谓厥阴之上,中见少阳者,实际乃是欲解一半。坤卦见否卦欲解一半,再见遁卦则消渴出现也。见乾卦则消渴甚重也。故,厥阴病欲解者往往大渴,此时不可以暴饮。只能少饮,以待缓释。参考五苓散。
  330.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中医武将注解:此所谓四逆厥者是从阳道观之所言也。不可下之厥乃是指少阴阳虚所致四逆。非实寒所致,更非中风大堵所致。故此后面加了一句&虚家亦然&。
  夫,言四逆厥者虚家不可下者不可言寒实大堵不可下也。因为四逆厥堵位所不同也。《经》所谓寒不当位,迟速有别;仲景所论335条寒热厥结者,余之所谓内外圈层格致不通也。
  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此条可与334条互参。
  凡是厥冷而又兼下利者。一旦厥冷转暖,转热后。说明中外之厥堵缓解,原来被厥堵下压之热由下利势必转而注于四肢。四肢为天,躯干为地。四肢转暖当是厥通,阳气疏散与天际,故而下利自止,因为手足转暖转热本身就是一种悠利。因此说一旦再被厥堵出现厥冷,则继续下利----这就是我们临床中经常遇到的那种说&天儿一冷就拉肚子&的患者的基本病机。实际还是少阴病被厥阴坤卦加临所致。自下利者,报气伏屈之气火自寻出利而泄也。
  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一云消中)
  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所谓中见,既是欲解一半也。
  本条第一句所谓&伤寒&,其实就是说本篇厥阴起卦,起卦坤厥。从坤卦顺时针阳道发力发热而演变开始。
  始发热六日者乃是坤卦顺时发热变卦六次轮到乾卦轮值与坤卦厥堵兑冲而解。故曰期之旦日图示如下:
  (火运临午既中午,乾卦之后姤卦,五至七点的泰卦。否卦乃平旦)。&厥反九日而利&者,乃是从乾卦开始逆时针厥回变卦九次轮到否卦加临,等于厥阴又兑解一半。图解如下。
  途径乾卦回归到坤卦的变卦六次也就是原文中所谓&并前之六日之并者&。那么从否卦开始又发热,此处逆时针继续变卦三次又轮到乾卦而解。也就是原文中所说&厥反九日后的复发热三日&(这个&复发热三日&实际就是指前段从厥反九日的否卦开始计算&后日脉之&。今日既否卦,后日既姤卦。从姤卦算起既第二日中午&旦日&,实际有可能今晚半夜痊愈)。这样以来,就形成与坤卦到乾卦的变卦六次,然后乾卦再反厥六次到坤卦,再加上复发热三次,所以就是所说的变卦九次。这样发热与回厥都是相应的变卦六次。图示如下:
  而否卦手少阳三焦经加临。其结构,阳在外,阴在内。阴阳分离。受此结构影响,这个所谓厥利者,其实不是腹泻下利,而是伏郁之火、之气、遇到否卦环境后自然出现的一种发郁外泄。所以说是外发上利。而不是腹泻下利。余临床观察发现有打嗝者,有出风震颤者,最多的皆是频频的长出气。(比如余曾用大柴胡汤加减结合六味地黄丸、理中丸治疗一胰腺癌患者)胰腺癌肿瘤其实就是阳明阶段的阳势火力被厥阴坤卦加临所致脾中风,属于风肿,而不是寒包火的淤肿,因为患者在坤卦加临大壮卦结构的时候是不疼,只是胀满的难以承受,而若是太阳寒水剥卦加临大壮卦结构则必定会疼痛剧烈。所以当时经三副大柴胡汤治疗后,患者出现长出气现象。原来的打嗝频频切不能吃饭症状消失。却出现&长出气并精神萎靡&现象。其实这就是《内经》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的表现。也就是本条所述厥反九日逢否卦加临令&得前与气变为得后与气&所以快然如衰,&当不能食&也----饭量小---当然包括必须少吃为宜。由于伏郁外泄之中,所以说当必定不能食。若是如本条所推演的&反而能食者&,就得注意,很可能是绝气之出利也。(相当于临死之人的倒气)。另一方面,若吃下去食物,不发热,说明胃气能盛下。病必愈。所以然者,就是恐怕食物吃进去后出现暴热,而后再行复厥。
  另外还要关注否卦之后是否这种阳热延续下去。、
  所谓下一句&后日脉之&,其实就是说再往后演绎若是阳热表现延续的话。那就说明阳气能够保持,痊愈应该在平旦或半夜。因为平旦乃是泰卦寅时位,此位愈符合阳道厥阴欲解在寅时的规律(厥阴欲解丑至卯上),比如以前太阳篇的小柴胡汤证,都是坤卦厥堵解至寅时。而夜半愈者则也是符合厥阴之后子时少阴一复续接转经而解的规律。
  因为否卦到乾卦之间就是&复发热三日&。而 &后三日脉之&的区域。则是说的乾卦到泰卦这个地方。因为厥阴病转了一大圈后出利三次,本不应该再出现脉数现象。而一旦脉数,那么说明热气有余,伏火没有出尽。还得继续出。故此说必定发为痈脓也。之所以说会发为痈脓而不是发汗,这是因为前面几经深度变卦演变后,病从深层发出,余火缠绵,是不可能会以汗解痊愈的。六经演变一遍,起码牵扯到了血份。故此说热从内发,必定痈脓,轻者粉刺,重则大疮发背与阴处。因为背为太阳之夬卦,火之标处;阴处为少阴复卦,火之本处。伏火之伤,先伤少阴也。
  《伤寒论》的演法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重要之处,那就是凡是&发热几日&就要考虑是否仲景说的阳之道。阳道是顺时针方向。凡是说&病至几日&是否就要考虑说的就是阴之道;阴之道为逆时针方向。
了解该症状的其他症状起因:
有哪些症状
今日坐诊大夫
陈宝霞副主任医师
擅长:擅长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
厥心痛&是怎么引起的?
厥心痛&如何治疗?
厥心痛&吃什么好?“正确义利观”体现中国外交新思维
日 09:03 来源:《对外传播》2015年第5期
作者:周鑫宇
内容摘要: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是以理念创新带动概念创新,再以概念创新指引政策创新。因而,不理解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就不能正确理解当前中国外交的一系列新举措。
关键词:中国外交;新思维;习近平;中国;信义
作者简介: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是以理念创新带动概念创新,再以概念创新指引政策创新。这使得中国外交出现了自内而外、自上而下的思想支撑,为从守御应对转向积极作为提供了逻辑基础。因而,不理解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就不能正确理解当前中国外交的一系列新举措。其中,“正确义利观”是以习近平为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外交理念创新。早在十八大之前,习近平就在外访中提出了相关概念的雏形。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就职以后,习近平先后多次在会议和访问场合中做出了相关论述,如“多予少取、先予后取”“欢迎搭车”等,并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这些理念和概念迅速转化为政策行动,融入周边外交、对非外交、“一带一路”战略、对外援助等政策之中。目前理论和舆论界对于相关政策的解读已经大量展开,但对正确义利观本身的研究尚且不多。然而,正确义利观并非简单的、天经地义的政治宣言,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对既有观念的扬弃和超越,同时其背后的误解和争议仍然存在。解决这些误解和争议的过程,是新一届政府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的方针在外交领域的体现,代表着中国外交的新思维。  守变合一:全球化时代的合和国际观  国际政治讲道义吗?这是关于国际关系的一道永恒之问。中国古哲就这个问题有法家和儒、墨之辩。西方对这个问题也有长期的争论。其中乐观一派的代表人物是康德,相信国家可以像个人一样学习用善良和理性的方式行事。而马基雅维利则代表着另一派的观点。他认为国际政治中不能讲人在社会中的道德。如果非要说政治家有道德的话,那就是竭尽所能维护和扩大国家利益。如果政治家在外交中受困于一般性的道义,无疑是对本国人民的犯罪。  近代以来中国人看待国际问题大多数是马基雅维利式的。这是西方思想输入的结果。秦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法家的国际观从来没有占据主流。但是近代欧洲的国际关系,却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天堂。数百年间,西方国家围绕着领土、资源和利益进行残酷的丛林竞争,并通过殖民统治把这一套国际关系规则扩展到全世界。清末以后,中国被迫在殖民列强的炮火中“开眼看世界”,切身体会到的就是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反复听到的是西方政治家直言不讳的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强权即真理”,深深植入脑海中的就是一幅列强环伺、鱼肉中华的“时局图”。因而,作为国际关系中的弱势国家,一百多年来,中国外交的核心主题就是“维权”“护利”。在国际道义的问题上,中国人的看法普遍比较悲观。只有在“意识形态挂帅”的特殊时期,中国一度用革命的国际主义过度压倒了国家利益,还曾经走过一段弯路,经历了一些盟友的背叛和外交的混乱。国家利益至上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历史教训。  “正确义利观”的提出,实际上再次抛出了这个重要理论命题:当今世界还跟过去一样,是一个赤裸裸的强权即真理的世界吗?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将长期进行。但大多数的理论家有一个基本共识:当代国际政治处在新老交替的变革阶段。这种变革不仅是新兴力量崛起引发的格局变化,也包括国际规则和文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国际和平初现曙光。如果说康德的预言被其后几百年的欧洲历史无情嘲弄,但至少在二战以后的欧洲国际关系中获得了初次的证明。看看今天欧洲国家间的关系,很难想象其一百年前的样子。人类社会在战争问题上似乎确实在向前进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战争是国家间的常态,和平是非常态。而对于今天的大多数国家来说,和平是常态,战争是非常态。当然,我们不可能立刻从马基雅维利的世界跨入康德的世界,中间还有许多曲折反复,对和平的威胁可能长期存在。正如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说,“要充分估计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更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在以和平为主题的国际关系中,国际道义就有了重新认识和估值的前提。  二是国际合作成为主流。即便是对国际关系看法悲观的人,也承认今天的国际关系中有大量的合作存在。我们能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找出一百条领土纠纷、政治矛盾、利益摩擦,但也总能找出一千条每天都在推进、不断拓展的对外合作。在当今时代,国家间的合作不只是一种政治意志,更是全球化推动的客观结果,有时候甚至不再以政治意志为转移。从普遍的哲学意义上说,合作为道义提供了基础。合作性的国际关系,必然导致国际道义。比如,如果国家不讲基本信义,那么国家间的合作怎么能够持久进行呢?没有基本的国际道德规则,一切为国际合作而制定的制度,包括国际组织、国际法、贸易和金融机制都将无以为继。国际合作性的增强,必定意味着国际道义性的增强。  三是国际舆论力量的增强。斯诺登事件代表了当今国际政治的一种典型特征: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外交事务的秘密性和隔绝性被加速打破。信息很难被封闭,大大小小的外交政策,都可能要接受社会价值的检验和丈量。两百年前欧洲殖民者在非洲疯狂掠夺、草菅人命,欧洲人只看到殖民统治给本国带来的好处,而对具体的暴行所知不多。即使丑闻暴露,还可以买通媒体、控制舆论。今天,跨国企业稍有不慎,一张图片传到网上,就可能产生舆论的风暴,甚至被本国人民所抛弃,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今天再要把所谓政治家的道德和普通人的道德分开是难以实行的。不能展现出普通人道德的政治家,根本就当不了政治家。  上述国际关系的和平与合作特征,正好可以合为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合和”二字。正确义利观的背后,实际上体现的是合和的世界观。在新的世界规则中,道义是必须,也是力量。而中国在这方面面临的形势尤其特殊。义利合一:中国传统的战略智慧在中国古代的话语体系中,“义”的含义非常广阔,甚至在英文中很难找到足以对应的翻译。一般翻译的“justice”只包含了“正义”的概念,“信义”“情义”“道义”等含义都没有被涵盖。但总体来说,“义者循理”“义者宜也”,是以“应该怎么办”而不是“需要怎么办”为核心。《论语》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明确把“义”“利”分立起来的。但儒家的义、利分立,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对立。因为对于在儒家观念中处于上层统治地位的“君子”来说,“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是大大的不利,因而实际上是大利和小利的区别。而墨子则干脆说“义,利也”,把义利明确统一起来。习近平指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惟利是图、斤斤计较。”在这个表述中,义是共同之利,利则包含应有之义。这种辩证统一的义利观,是对由西方发展起来的、以简单国家利益为核心的现代外交思想的补充和发展。  要理解义利合一的辩证外交思想,根本上要理解的是国家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宏观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统一。在这方面,中国外交面临一些特殊的形势,包括:  首先,从宏观上来看是硬实力增长的同时软实力滞后。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阶段。一方面由于国家间竞争继续存在,中国硬实力的增长必然引发一部分国家的猜疑、嫉妒甚至反制。但另一方面,由于软实力的缺失,中国尚不能充分把上升的实力转化为领导力,在周边、非洲等重要外交舞台上被西方妖魔化,矛盾多发、并发。中国要提升软实力,就必须在外交上超越“精致的利己主义”,多融利、分利、让利,才能交到更多的真朋友、获取深入的理解和尊重。习近平多次提到“亲诚惠容”“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亲”字,体现了中国的思想特色:对于宏观“关系”格局的重视要大于对眼前微观利益的关注。“重情义”就意味着关系决定利益,而不是利益决定关系。这是中国式的处世哲学在外交思想上的反映。  其次,从中观上来看是国际领导力和话语权的缺失。这集中体现在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制定过程中。当前中国外交的一大特征是高度重视多边外交、积极推动国际创制。然而,任何一个国际组织背后都有一套价值观在支撑;任何一种国际规则,都是对国际上现存问题的看法和相应解决方案。美国高举自由主义的大旗,领导创建了战后国际秩序。中国要推动国际秩序变革,不但要指出现存秩序的不合理、不公正之处,还要系统性地阐明当代“国际正义”的内涵,并创造性地提出其他国家能够普遍接受、共同获利的解决方案。中国外交要有价值观,才有话语权。“扬正义”“树道义”的过程,就是推动国际秩序改革的过程。  最后,从微观来看还存在诚信不足和信誉缺口。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整体,在遵守国际信誉方面几乎无可挑剔。但微观上,中国企业、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确实存在自身原因引发的声誉问题。从本质上来说,这是把国内的诚信缺失带到了国外。另外也包括一些只顾自身利益、缺乏宏观和长远考虑的狭隘利己主义思维影响。在正确义利观中,讲信义是排在第一位的。没有信义,情义、道义、正义都难以取信于人。同时,信义也是一切合作的基石。中国外交要积极推进对外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竞争,讲信义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  在上述三个层次上,义与利在中国外交的客观形势和发展需求下实现统一。从长远和宏观来看,义、利不存在得失的分别。只有在具体和微观问题上,存在如何合理分配资源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中国外交要超越过度精打细算、狭隘的国家利益思想。对于强者来说,吃亏是福,甚至有时候“傻”一点,才更可亲可爱,是大国的风范和气度。  言行合一:国家形象的多维建构  中国的国家形象,不只是面子问题,更是活生生的利益问题。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纠纷,可能最终不取决于军事对抗,而要靠法理之争,背后是国家实力和话语权的比拼;中国在海外的投资,最大的障碍可能不是国家间的政治矛盾,而是当地社会的接纳和认同,中国企业才能摆脱“政府爪牙”偏见和产品卖不起价的困局;中美之间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两国政府即便达成了基本共识,社会之间还需要提升战略互信。近年来,中国大力提倡公共外交,领导人身体力行,希望加深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但不能把公共外交狭义地理解为宣传和传播工作。正确义利观实际上指明:中国要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尊重,不止要靠“讲好中国故事”,还要靠“做好中国实事”,把言与行结合起来。十八大以来,相关的政策实践已广泛开展,主要包括:  第一是扩大和深化对外援助。根据2014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对外援助白皮书,中国在2010年至2012年对外援助资金893.4亿人民币。2012年十八大以后,随着新义利观的提出,中国的对外援助在规模和质量上都进一步扩展。从援助方式看,从政府间援助向民间援助、多边组织援助扩展,更加重视深入国外基层,直接服务于国外民众和社区发展。援助的内容也从基础设施建设向农业、民生、教育等多方面发展。可以说,在正确义利观的指导下,中国的对外援助迎来了思想统一和战略协调的新时期。“多予少取”“先予后取”的外交方针通过援助工作贯彻执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措施的深入开展,中国的对外援助工作还将继续迈向更加成熟的阶段。  第二是维护国际正义、提供公共产品。十八大以后,中国在与本国利益相关不大的国际热点问题上开始更积极地作为,以维护国际正义和安全。叙利亚内战爆发以后,中国在第一时间派出特使,对冲突各方进行调解,并积极承担叙利亚化武的护航责任。中国海军在亚丁湾的护航常态化,与其他国家共同维护海洋秩序和航道安全。国家领导人在亚信峰会、博鳌论坛、APEC峰会等场合积极发出带有中国思想的和平和发展倡议。通过亚投行、金砖国家金融机制等方面的慷慨出资,中国竭力为世界经济复苏和金融安全提供公共产品。  第三是规范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行为,要求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中国企业的人员派驻全球各地,产品深入千家万户,是中国国际责任的重要承载者,也是中国形象和文化的代表者。习近平作为国家主席首次出访,就在非洲国家领导人早餐会上提出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社会责任问题,并在安哥拉专门宴请中资企业代表,要求企业维护中非友好、树立良好形象。此后,从政府主管部门到驻外使领馆,再到中资企业自身,对国际社会责任的重视都大大加强。政府和企业、政治和经济双管齐下,为正确义利观的贯彻落实插上了双翅。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孙志香)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易演伤寒论》----厥阴篇选摘
易演伤寒论
&&&&&&&&&&&&&&&&&&&&&&&&&&&&&&&&&&&&&&&&&&&&&&&
----厥阴篇选摘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帝曰:善。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
根据《伤寒论》厥阴篇各条所论主客在泉司天加临的推演,更是证明《内经》“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的存在于法之运用。“帝曰:六气之复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飞沙,倮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冲阳绝,死不治。”一句话。纯粹的厥阴坤卦病是不存在的。只有死亡,厥阴才是纯粹的。本篇所论各条病机全是六气环会中各个主卦所出现厥阴大堵或厥阴半堵结构,或致使报气不服,或煎厥下利。或上下吐利等各种症状组合。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中医武将刘东军注解:《经》曰:“厥阴所至为里急,为支痛,为緛戾,为胁痛呕泄,此病之常也”。
医道不是教条;医道不是公式。《内经》上之所以这样说。那么它自会有她的道理。那么,《内经》为何这样说呢?研究辩证法,必须要研究人们思想背后的物质原因。那么,《素问。六元政纪大论》中这段说辞的思想背后的物理原因是什么呢?张仲景厥阴篇开篇这一条的思想背后的物质原因也就是其阴阳结构又是什么呢?
厥阴为堵,堵在外,内有报气不服。则上冲顶心。气有余便是火。而观道者不可以只看到阳动的一面,也就是说不可以只看到气上冲心,消渴,心中热疼,饥饿不欲食这些阳而速动的现象,也要看到阴而迟静的一面,也正是因为前面(外层)有静迟的阴性物质堵住了后面(内层)阳而速动的力量才使得宇宙产生大气压----火药和炸弹等做工原理皆源与此。
本条所谓“厥阴之为病”者,观其症,非是《素问。厥论》中的六经各厥。而是厥堵于胸膈。若按受病位置区分应该还是太阳病二之气的火位被厥阴坤卦加临所致。饥而不欲食,食入则吐蛔,乃是下热而厥,上寒而厥所致,因为下热则阴化过快,则饥饿过快,上寒则胃不接食。故曰饥而不欲食。蛔乃活物,知寒知暖,得舒而安,过热过冷皆不得安静也。必定循食入复吐而出。这正是仲景在338条之蛔厥的推演由来。
厥阴坤卦大堵在外不通,报复之气向上不得宣泄,必自寻出利使然。故此,下之利不止。326条这个所谓厥阴之堵,是为厥阴病的阴阳结构基本原理。故设为首条论述。
327.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中医武将刘东军注解:厥阴病就是中风,中风就是厥阴病。
何谓中风,历代医家全部讲《伤寒论》所谓中风就是外感风邪。这是极其狭隘又极其无知荒谬的。中风的病机结构是什么,如此再问一概全然不知。这就是一千八百年来的伪伤寒医家。不知医道数象,任凭盲人摸象,以药猜方,以方猜病,马后炮伤寒注家令中医沦落为无法可依,将六经辨证之定数医道降格为仲景临床笔录。窃美名为“辨证施治”。脏腑辨证,随症加减,实乱天地之经,扰阴阳之纪,削足适履,亵渎仲圣神明矣。
厥阴病本身就是坤卦大堵,堵则大气受压,气压增大就会横串出利而横克其所胜。所谓风行不定者,实乃不知六经主客之脉矣。脉沉不浮说明气压于下。脉微浮说明气压欲出。弦脉乃是气出一半。脉虚浮则是厥堵全释。对此,我在另一本书《刘东军易演《伤寒论》脉决》有详述。
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中医武将刘东军注解:所谓欲解者,乃是仲景言十二辟卦中之阳道各阶段于六经之欲解也;所谓“阴道实,阳道虚”“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由来已久,然历代易学家和医学家皆不知此指太极图中阴阳走势而如何运用而言也。丑乃临卦正位,开最内两圈,由内到外数第三圈则是肝木圈,厥阴由此开启,进入释放区域,途径寅时泰卦直至卯时位置的大壮卦为中厥阴木圈全释放。此后进入外第二圈心火而延续,彰显于辰时的太阳夬卦区域,彻底释放开在辰至午时的夬卦、乾卦、姤卦上。《内经》所谓“火运临午,木运临卯”乃是正其位。其背后的物质原因既阴阳结构就在这里。这就是阳之道,六经欲解其实除了太阴欲解乃是阴之道的归位。其他指的皆是阳道的欲解。由于所遭遇阴阳结构的分布不同而有各自阶段欲解的不同而已。那么,之所以说厥阴病欲解时是在丑至卯上的由来可明矣。其他经欲解皆可类推。唯太阴欲解有别。我在太阴篇对太阴欲解时既《内经》之“土运临四季”的阴阳结构已做详述。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图示如下:看好了,表以为这是“五筒”哦:。
329.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中医武将刘东军注解:消渴乃是坤卦厥堵后见乾卦所出现伏气自利也。所谓厥阴之上,中见少阳者,实际乃是欲解一半。坤卦见否卦欲解一半,再见遁卦则消渴出现也。见乾卦则消渴甚重也。故,厥阴病欲解者往往大渴,此时不可以暴饮。只能少饮,以待缓释。参考五苓散。
330.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中医武将注解:此所谓四逆厥者是从阳道观之所言也。不可下之厥乃是指少阴阳虚所致四逆。非实寒所致,更非中风大堵所致。故此后面加了一句“虚家亦然”。
夫,言四逆厥者虚家不可下者不可言寒实大堵不可下也。因为四逆厥堵位所不同也。《经》所谓寒不当位,迟速有别;仲景所论335条寒热厥结者,余之所谓内外圈层格致不通也。
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中医武将刘东军注解:
此条可与334条互参。
凡是厥冷而又兼下利者。一旦厥冷转暖,转热后。说明中外之厥堵缓解,原来被厥堵下压之热由下利势必转而注于四肢。四肢为天,躯干为地。四肢转暖当是厥通,阳气疏散与天际,故而下利自止,因为手足转暖转热本身就是一种悠利。因此说一旦再被厥堵出现厥冷,则继续下利----这就是我们临床中经常遇到的那种说“天儿一冷就拉肚子”的患者的基本病机。实际还是少阴病被厥阴坤卦加临所致。自下利者,报气伏屈之气火自寻出利而泄也。
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一云消中)
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中医武将刘东军注解:《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所谓中见,既是欲解一半也。
本条第一句所谓“伤寒”,其实就是说本篇厥阴起卦,起卦坤厥。从坤卦顺时针阳道发力发热而演变开始。
始发热六日者乃是坤卦顺时发热变卦六次轮到乾卦轮值与坤卦厥堵兑冲而解。故曰期之旦日图示如下:
照片名称:厥阴篇用图,所属相册:
(火运临午既中午,乾卦之后姤卦,五至七点的泰卦。否卦乃平旦)。“厥反九日而利”者,乃是从乾卦开始逆时针厥回变卦九次轮到否卦加临,等于厥阴又兑解一半。图解如下。
照片名称:厥阴篇用图,所属相册:
途径乾卦回归到坤卦的变卦六次也就是原文中所谓“并前之六日之并者”。那么从否卦开始又发热,此处逆时针继续变卦三次又轮到乾卦而解。也就是原文中所说“厥反九日后的复发热三日”(这个“复发热三日”实际就是指前段从厥反九日的否卦开始计算“后日脉之”。今日既否卦,后日既姤卦。从姤卦算起既第二日中午“旦日”,实际有可能今晚半夜痊愈)。这样以来,就形成与坤卦到乾卦的变卦六次,然后乾卦再反厥六次到坤卦,再加上复发热三次,所以就是所说的变卦九次。这样发热与回厥都是相应的变卦六次。图示如下:
照片名称:厥阴篇用图,所属相册:
而否卦手少阳三焦经加临。其结构,阳在外,阴在内。阴阳分离。受此结构影响,这个所谓厥利者,其实不是腹泻下利,而是伏郁之火、之气、遇到否卦环境后自然出现的一种发郁外泄。所以说是外发上利。而不是腹泻下利。余临床观察发现有打嗝者,有出风震颤者,最多的皆是频频的长出气。(比如余曾用大柴胡汤加减结合六味地黄丸、理中丸治疗一胰腺癌患者)胰腺癌肿瘤其实就是阳明阶段的阳势火力被厥阴坤卦加临所致脾中风,属于风肿,而不是寒包火的淤肿,因为患者在坤卦加临大壮卦结构的时候是不疼,只是胀满的难以承受,而若是太阳寒水剥卦加临大壮卦结构则必定会疼痛剧烈。所以当时经三副大柴胡汤治疗后,患者出现长出气现象。原来的打嗝频频切不能吃饭症状消失。却出现“长出气并精神萎靡”现象。其实这就是《内经》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的表现。也就是本条所述厥反九日逢否卦加临令“得前与气变为得后与气”所以快然如衰,“当不能食”也----饭量小---当然包括必须少吃为宜。由于伏郁外泄之中,所以说当必定不能食。若是如本条所推演的“反而能食者”,就得注意,很可能是绝气之出利也。(相当于临死之人的倒气)。另一方面,若吃下去食物,不发热,说明胃气能盛下。病必愈。所以然者,就是恐怕食物吃进去后出现暴热,而后再行复厥。
另外还要关注否卦之后是否这种阳热延续下去。、
所谓下一句“后日脉之“,其实就是说再往后演绎若是阳热表现延续的话。那就说明阳气能够保持,痊愈应该在平旦或半夜。因为平旦乃是泰卦寅时位,此位愈符合阳道厥阴欲解在寅时的规律(厥阴欲解丑至卯上),比如以前太阳篇的小柴胡汤证,都是坤卦厥堵解至寅时。而夜半愈者则也是符合厥阴之后子时少阴一复续接转经而解的规律。
因为否卦到乾卦之间就是“复发热三日”。而
“后三日脉之”的区域。则是说的乾卦到泰卦这个地方。因为厥阴病转了一大圈后出利三次,本不应该再出现脉数现象。而一旦脉数,那么说明热气有余,伏火没有出尽。还得继续出。故此说必定发为痈脓也。之所以说会发为痈脓而不是发汗,这是因为前面几经深度变卦演变后,病从深层发出,余火缠绵,是不可能会以汗解痊愈的。六经演变一遍,起码牵扯到了血份。故此说热从内发,必定痈脓,轻者粉刺,重则大疮发背与阴处。因为背为太阳之夬卦,火之标处;阴处为少阴复卦,火之本处。伏火之伤,先伤少阴也。
《伤寒论》的演法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重要之处,那就是凡是“发热几日”就要考虑是否仲景说的阳之道。阳道是顺时针方向。凡是说“病至几日”是否就要考虑说的就是阴之道;阴之道为逆时针方向。
此条仲景一改之前的伤寒、病走阴之道逆时针方向。而以厥阴“始发热”为起点起卦推演。故,从厥阴坤卦开始,发热六日正好就是阳气出六层、轮到乾卦手厥阴通阳而解。完成了犹如疟疾中发热的环节图示如下:
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
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中医武将注解:没有几个傻蛋中医生会在脉迟上用黄芩汤的。那么到底是什么证象骗得“医反用黄芩汤”呢?剖析这个问题不得不又回到本条所谓“伤寒脉迟六七日就是”厥阴病的起卦推演上来。
阳道力量不衰而伤寒者不会脉迟,反而脉数却是容易发热的,也容易遇寒结热;阳道力量不足才会脉迟也。然而脉迟却可以不会容易塞车,所以缓缓推进六七日变卦至乾卦轮值而解是很有可能的。然,乾卦加临伤寒厥阴病兑冲而全解之时,势必出现阳热现象。这种阳势是不可以撤火的。而正是这种阳热骗来医生用黄芩汤彻热也。彻者,彻底也。釜底抽薪也。釜下无火势必不大能食也。今儿反很能食者乃是亡中,故曰必死。
照片名称:厥阴篇用图,所属相册:
335.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
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中医武将刘东军注解:仲景为何不说伤寒五六日呢?为何不说伤寒八九日,六七日呢?为何偏偏只说“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呢?看来仲景先师这个所谓几日几日发热不是随便乱说的。而作为注解者若是不知仲景为何这样说而说,则与胡说八道乱注、扰乱视听、给书店增添垃圾而实无两异矣。
何谓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是本篇道之所论前提。也就是说仲景这一卦是从哪儿起的。
此条所谓“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乃是指伤寒夬卦、大壮卦至临卦之间三之气,二之气区域若被厥阴坤卦司天加临外部后,势必给该区营造起一个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而不通含坤卦全阴大堵结构。一句话就是“坤卦加与阳道必发热”而且这种坤卦下加的越深则压住的热气越深。那么热起来的时候就越重,因为一二步至四五步哪里是有内阳的,而且一二日那个地方还是三之气的火之标位置。故此,以此结构就可以大致推理出本条这个“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的其他症状以及到底是什么病。
先说伤寒“一二日”厥者:应该是太阳病厥阴坤卦加临夬卦结构,出现158,149,148.147条等出现太阳病五六日伤风,和六七日伤寒,七八日伤燥的症状都是不可以发汗的。必须先下。其他主卦结构厥堵者原因以此类推。
这种厥冷不通的症状不能往上发。因为坤卦厥阴的阴气太厚。发汗等于逆势强取而两伤。所以硬发汗必定形成火毒上攻,口伤烂赤。治疗应当考虑用大小柴胡汤,以及麻黄附子细辛汤去附子加大黄。
平时每到秋季春季口疮患者很多。往往就是湿热低烧被某些医学诊断为所谓感冒,遇到不懂行的医生开发汗药所致。这也是中医学术界上一千八百年来《伤寒》注家以及历代所谓“伤寒泰斗们”胸无医道定数,以药猜方,以方猜病,见证辨证的恶果,结果按岐伯的话来说“乱天地之经,扰阴阳之纪”实际上就是望文生义,盲人摸象,假“辨证施治”之口,行随症加减之事,见病治病,见证治证,人云亦云,对《伤寒论》之所谓谓,一问知,再问皆不知,实辱《伤寒论》矣。图解如下: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一。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附子(炮,去皮,六两) 蜀椒(出汗,四两) 桂枝(去皮,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
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
中医武将刘东军注解:所谓“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者,脏厥的结构生成有着其独特性也。那就是:坤卦厥阴主卦危症出现阴寒释去后出现又出现太阳表证。既伤寒脉微而厥的坤卦主卦结构经过七八次逆时针变卦后,直至出现乾卦加临令阴寒释去,(伤寒无阳危证转为无阴危证)接着又惯性使然感受夬卦太阳之寒。所以出现所谓“七八日肤冷”的推演。此时若是同时伴有“其人燥,无暂安时者”则正是印证了上述坤卦全阴主卦被转化为全阳主卦又临夬卦的推演。因为无阳之坤卦主卦是危证死症,无阴之全阳主卦也是死症,无阳则静,无阴则燥。何况又有夬卦第七八日再行覆盖?所以此被称之为脏厥也。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假如伤寒脉微而厥,病至六七日在乾卦加临的位置上出现如332条所说的“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样的阳势力量,那么就不会容易出现本条所说的逆时针再进一步迎逢夬卦太阳加临了,没有夬卦的加临,那么也就不会出现肤冷得表证了。故烦躁者既是源于阴阳俱虚。又源于继感变卦七八的夬卦足太阳结构的加临。夬卦加临,出现表寒束裹,故而更加烦躁不安。注意,此时的脉已不是开始的脉微而厥了。因为它途径了否卦姤卦以及乾卦的兑解后会更加的虚微或虚浮而紧。所以说此刻的太极整体势态已经不是因为吐蛔而名为蛔虫厥,而是脏虚极的脏厥也。
脏寒,蛔厥,此两种都是可以出现吐蛔的。此条论述重在区分脏厥,脏寒,蛔厥。所用乌梅丸的病其实是脏寒。脏寒的烦则是因为蛔虫上入其膈。故此用乌梅丸。同时乌梅丸也可以转久下利为利上。
乌梅丸应当是厥阴坤卦的正经方,也叫做足厥阴的归经方。归是归位,也叫归来。因为从方中药性来讲,将《本草经》与我的另一本书《易演伤寒脉论》以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关“六气司天在泉”的五味修正结合起来可以构绘出这样一幅乌梅丸发力趋势图:
寒厥不通,内火不出。治则就是“火郁发之”:干姜的比例足可以温化中外圈层阴寒之堵,炮附子足可以热散中内圈层阴寒厥堵之物并桂枝旋转中机而通姤卦复卦手足少阴。开少阴之寒良药----细辛之药气比重之大,用六两可谓走右路,其辛可揭穿三百枚乌梅之酸收,令内之开散之伏火经否卦遁卦走剥皮的路子兑解而“水落石(火)出”。阴极在外,阳极在内,是谓阴虚于内。食入既吐,吐蛔之胀满之急迫其实已经超过太阴厥的腹胀填满也。因此,光顾着辛热宣散中外寒厥大堵还不行。另外还要给内中圈以及内圈层的热厥降温。于是---黄连一斤折中内火之内余(古代十六两一斤的称,所谓半斤八两)。黄柏六两咸寒苦坚而坚肾收敛肾火,将糠心了的肾水收敛回去。起到了直接釜底抽薪的关键作用。也算应验了《素问。六元政纪大论》中所谓“有余折之”“水郁折之”决断精神。
如此这般;寒也散了,火也歇了。而修正人体六气五运的失调却不可以像钟表师校表那样可以把钟表先停下来,而是必须在运动之中来完成。那么,桂枝,川椒,人参,当归的运用就在于此。桂枝附子走左路阳道,结合川椒之安蛔降逆,中圈寒热结节之厥被干姜黄连所通。人参补充中根之气。于是少阴之阳力可传也。而共同实现修正人体六圈太极阴阳不济为共济之目的。
本条注解也算是对太阳篇第89条.“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的注解补充,学者可互相参考。
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
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方九。
麻黄(去节,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葳蕤(一作菖蒲,十八铢)芍药(六铢) 天门冬(去心,六铢) 桂枝(去皮,六铢)
茯苓(六铢)
甘草(炙,六铢)石膏(碎,绵裹,六铢)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
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中医武将刘东军注解:《伤寒论》历代注家在本条的荒谬不在于他们没有把“伤寒六七日,大下后的寸脉沉而迟”等等“如何为难治”给“注解”好。而在于他们不去解释仲景为何要说“伤寒六七日,大下后”。从现行中医高等学院教材《伤寒论讲义》这部“工具书”所提供的信息来看,其实《伤寒论》的理论核心既各个转期数依然犹如魔鬼一样被历代注家有意地躲避着。由此误导后人继续陷入“以药猜方,以方猜症”的尴尬境地,这类注解,说好听点是违背圣意,低估了原著。说难听点实际都是在亵渎,亵渎这部中医经典,亵渎着仲景的智慧。越是美其名“有是证用是药”越是亵渎。
本条所谓“伤寒六七日”的“大下”到底是该不该下?“大下后”的“脉象沉而迟”到底算不算误治所致?伤寒六七日到底是什么意思?
本人对上述问题做如下解答:
一:本条伤寒所谓“六七日”,是指一种特定的六气阴阳的病理结构,而不是历代注家那种以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方法来盲目揣测仲景,更不是依靠这种梦游般的境遇去四诊、去最终只能得出“伤寒六七日就是比伤寒四五日还要严重的伤寒病转”的结论。本条“伤寒六七日”是从伤寒一二日既夬卦算起(起卦),逆时针变卦六七次至六之气太阳寒水手太阳剥卦加临,由此形成了一个三之气夬卦位火之标被六之气太阳寒水所包裹的这样一种人体宇宙的病态物理结构。这样的结构一旦主导(主卦)宇器结构,必定会出现有形之物堵塞宇宙器体的中外圈层,形成相对的实证。堵塞了宇宙器体中的内外的阴阳气交,升降出入随之受到相应拥堵。而消除这样的结构,就是薄其阴实厚重,其方法就是首先用下法。而且必须用原文所谓的“大下”。临床事实也证明了这种推演。而仲景也正是这样推演的。请看如下:
一:《伤寒论》太阳篇的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是剥卦太阳寒水卦结构与夬卦火之标气结构融合,形成厚寒与标阳的寒热结节。故用治疗应当“一了百了”,用承气汤从高位下推而变卦走位。
二:太阳篇的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是剥卦加临于夬卦出现二卦结构的融合致病阴实结构堵塞人体宇宙的内五圈,故以下法为首治。当下二三步轮到否卦加临夬卦的时候,由于否卦手少阳加临夬卦,故此出现手少阳与夬卦的实热内蕴不出的症状,所以少阳方位的治疗就很自然用大柴胡汤了。
三:太阳篇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
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其实剥卦结构在泉夬卦表证司天仍在,火郁于水,久郁自会发狂。夬卦剥卦结构使然也。
四: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六之气太阳寒水下压三之气所必定导致此般火攻心下,疼痛坚硬的病。
五: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此条亦于厥阴篇第一条综合参考。
六:阳明病篇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大壮卦变卦五六次后也是轮到剥卦加临。主客结构促使出现寒水闷主阳明高热,出现本条症状,其病机也是理所当然;
七:最经典“过瘾”的用下期数推演当然还是下面这一条;
比如阳明病篇251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一云不大便)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诸如此类,剥卦加临夬卦、大壮卦,出现实证实必然的。然,阴阳六气有薄厚,薄堵之发则速,厚堵之发则迟。所以《内经》上对此有“发有迟缓”的论述,那么到了仲景这里也就有了“伤寒六七日”上多种症状的推演展示,并有着多种诸如此类的治疗方案和方药。所以,本条接上条356条的推演区域。继续再推演伤寒六七日剥卦太阳寒水加临夬卦后出现的合病结构也就顺其自然了,值得注意的是:本条所论六气环会中所出现的“伤寒六七日”结构下后病治,也可以作为举例诸条下后相同病脉的补救方法。至此正如我在厥阴篇开篇的论述。厥阴坤卦本无主卦,主卦既是死卦也。所有厥阴篇所论条都是厥阴坤卦加临其他主卦也。故学者需明之。
综上所述:“伤寒六七日”的六之气太阳寒水包火这种定式结构。致使病犯厥堵不通。报气复屈于内。如此之大病者,则大治矣。所以,治疗首用下法是正治而非误治。大下的目的是薄其外在阴实。而薄其外在的阴实的目的是让这个外在阴实所包裹的内在阳郁之火气宣扬出来。而不是蛮横一味的走左路扶阳的路子----尽管目的还是让阳气宣扬而利于外。
那么既然用先薄其阴厚,治疗用下法自然会出现两种结局。
一:外层阴寒被薄去一部分,或被薄去一大部分。内中的阳气喷薄而出,伤寒病汗而自解。这样就符合了《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说“用汗不以奇”而以偶的正确解郁定式。
二:被下后,外层阴实被薄的同时,内之被包裹阳气不但没有趁机喷薄而出,而是因为跟着药力走了内出下利得方向。被包裹之阳郁继续不得上利,并由于气交点的下移,致使煎厥化热。外层继续呈现太阳寒水司天封堵气机不得外泄。既本条原文所推演出来的“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寸脉沉而迟是因为阳弱不出关外而搏于关内。也就是说,因为下法把剥卦加临夬卦的结构下成了夬卦变临卦在内,剥卦仍在外的一种结构,之所以说手足逆冷,下部脉不至,之所以说“阳弱不出关外而搏于关内”,是因为阴收缩与阳膨胀的气交点由外圈被打压到了内圈。故,阳证成了阴证了,内为太阴证,太阴病下利不止;外为太阳寒水,金气收刹,咽喉不利,厥深而内化成火,故唾脓血。
显然,本条所论大下后的症状是第二种。
那么,治疗就是修补和修正这种病态的卦之结构。因为前面是用了下法,薄了阴寒层的内圈部分。接下来补救就是以下思路:
首先,以升麻力挺中圈,托住其下滑颓势继续。辅助麻黄逆时针走右路的特点从剥卦开始剥皮以下阴气直至遁卦与临卦内圈的阳气接上头,当归能行十二经卦,用之结合解太阳之麻黄足令内两圈的阳气从外出利。这是药用方向所在。同时必须解释此病明摆着是被下法所致此时升提用升麻却为何不加人参党参。这是因为本身厥堵没有解除,郁火还在,所以不能给上行力量“加油”,故此不但不用人参之类。反而还要用仅相当于升麻三分之一两的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葳蕤(一作菖蒲,十八铢)(一两等于二十四铢,六铢等于一两的四分之一)清其煎厥郁火之毒,以利咽喉。芍药(六铢)
天门冬(去心,六铢)括桂枝、升麻、干姜于中内。合甘草,白术,运中圈,石膏清解阳明,令中外三圈清澈,合知母,黄芩,麻黄有大青龙汤之意。实以凉阳明标气之热,而治疗吐唾脓血。
此方不但用象,亦用数。余注解此《伤寒论》是自仲景之后,首创以十二辟卦易演六经,本不以八卦表五行。亦不用劳什子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以及西方理念术语,更不去打着“辨证施治”的粉饰旗号,以药听方,以方猜证。“拿热脸蛋去贴张仲景的冷屁股”;《论》亦有仲景寓以散卦八方作药者。然,觉得此方乃仲景八方俱权之方。且别有一番滋味,亦觉得稀奇,故试演之,窃为诸君分享余一戏言耳,现试演如下:
夫,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千万”,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实易之序也。此一君、二臣、三使、加散卦星星点点各位其佐也。论言仲景麻黄升麻汤。药以麻黄二两半,即为六十铢,为大太极,为下阴气剥皮之君药也,故,六十铢乃方之总阔也,余药皆不出此六十铢也。升麻、当归各为三十铢,半麻黄的六十铢也,为太极生两仪也。既升阴之中亦有阴阳也。升麻浮阳,当归潜之,既为二臣也。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葳蕤(一作菖蒲,十八铢)各自四分之三两即麻黄总阔之内约八分之六也。黄芩入少阴水火两圈;知母入太阴阳明之中两圈,葳蕤(一作菖蒲,十八铢)繁茂清心,入心火与肺金外两圈。并各自力专,以清湿热,如此内中外,六圈横向贯穿,即为三使也。至此,可以说,从总格调上基本定位于前番走西路下其内之后,继续走西路,而是剥其外也。这是整个方治的动态行速方向。由此定卦之药算是说完了。接下来,更有意思的是,继麻黄周行六十铢之内。八个方位各佐六铢,观其药,星星点点嵌入其中者,却是八个散卦之力药。使药的三分之一,既六铢为各方向之佐:佐者,位也,互相牵扯也。
芍药(六铢)位坎水,佐湿土,收少阳,终成其震(震卦);
天门冬(去心,六铢)位太阴,佐肺金,收心火,终成愤离(离卦);
桂枝(去皮,六铢)位少阳,佐其震,宣少阴,终成喜兑(兑卦);
茯苓(六铢)位厥阴,佐离火,消太阴,终成乾虚(乾卦);
甘草(炙,六铢)位中土, 缓其震,动其坤,终成巽空;
石膏(碎,绵裹,六铢)位坎水,佐肺金,收阳明,终成归艮(艮卦);
干姜(六铢)位其震,佐其兑,散离火,终成坎水(坎卦)。
白术(六铢)位巽震,佐坎离,分湿土,终成静坤;
此大方之佐,贵在五行环会,实无奈与下后难治之症,强用升麻。升提之中顾忌周行受阻也,仲景曰“难治”之证,用方周全环会,实以偏治偏,偏中故全,虽不失十二经方归离特点,然用散位拉扯,故曰实无奈之方也。此道之所属,工之所疑。信者有,不信则无,况余之论《易》只用伏羲不用其周易也。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易复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