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电影《戏梦巴黎 豆瓣》,豆瓣的简介里有提到马修对提奥有隐藏的同性恋情结,但我没有看出来在哪里体现

《戏梦巴黎》梦想家的玫瑰花车_影评_第一语录网
当前位置: >
《戏梦巴黎》梦想家的玫瑰花车
> :《戏梦巴黎》梦想家的玫瑰花车是由第一语录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戏梦巴黎》梦想家的玫瑰花车的正文:
  如果者能够成“家”话,那一定是个不错的职业。      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2003年的电影《戏梦巴黎》(The Dreamers),又译作《家》。1968年的巴黎,伊莎贝拉和提奥是孪生姐弟,他们有一个诗人的父亲。在抗议进步电影人朗格瓦被逮捕的抗议中,姐弟二人结识了来自美国的留学生马修。马修受到邀请来到他们家中做客,又在伊莎贝拉的鼓动下,模仿戈达尔的电影《法外之徒》中奔跑过卢浮宫的桥段,逐渐地三人结合成了互相依恋的小团体。随着父母出门远游,家里更成了三人的伊甸园,他们整日赤身露体地讨论电影、摇滚乐、政治,作着模仿和猜测电影片名的游戏,幻想着遥远的东方古国如火如荼的红卫兵运动,如果被拍成电影将是何等壮观。      《戏梦巴黎》是贝托鲁奇写给他一不返的青年时代中1968年的情书。1968年,巴黎爆发了“五月风暴”,学生们在大街上用桌椅筑起堡垒,向政府抗议,要求政治改革。虽然抗议最后被平息,但一年后右派政府在全民公投中被否决,戴高乐被迫下台。再十八个月后,戴高乐病逝,法国随之进入另一个时代。而1968年的巴黎,仅仅是铺遍全世界的炽热躁动地图的一角。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运动试图摆脱“老大哥”的高压控制,又被5000辆苏联坦克的铁蹄踏破;在越南,“新春攻势”打垮了美国的不义之师,反越战运动进入高潮;在美国,马丁?路德?金和肯尼迪总统被刺杀,哥伦比亚大学爆发学生运动席卷全美,学生们向警察投掷石块,到处悬挂着列宁和毛泽东的画像。第二年,50万崇尚自由和反叛的美国嬉皮士涌入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成为摇滚乐史上的神话。而在中国,1968年毛泽东发布了“上山下乡”的号召,几亿人口陷入了更深的狂热和苦难。      1968年,整个世界仿佛都在发烧,一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口号中——革命。《戏梦巴黎》中,伊莎贝拉和提奥的家中挂着“毛主席万岁”的贴画,供奉着毛主席的白瓷半身像,而“毛主席”的旁边则是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自由女神的脸被贴上了玛丽莲?梦露的头像,正如革命的血液里也掺进了欲望的荷尔蒙。提奥和马修争论着革命,而伊莎贝拉和马修在革命的名义下相爱。马修和伊莎贝拉、提奥在家中建立了一个梦想家的王国,伊莎贝拉以其古灵精怪的天才荣膺国王,法律就是“猜不出电影就受罚”的游戏。晚上,伊莎贝拉在家里的客厅里搭起帐篷,三个青春的裸体在帐篷里枕藉而眠。      片尾,父母突然回家发现了比现代诗歌还要荒诞的现实,一气之下留下一张支票就悄悄离开了家。伊莎贝拉醒来才发现父母已经离开了,于是难过地想放出煤气自杀。就连自杀时,她脑海中还是回忆着电影穆雪德(Mouchette,1967)中少女滚到河里自杀的画面。好在导演是不会忍心让三个美丽的生命羞愧地死的——一块大石头砸碎了窗户,他们醒来,发现是外面游行的队伍。于是穿好衣服,加入到游行中,毫不扭捏地挥舞拳头喊口号。提奥和伊莎贝拉想都没想就举着燃烧弹向前投掷,马修劝阻提奥“这是暴力,我们不要暴力”。随着燃烧弹的爆炸,警察和学生向前冲,马修呆立在鱼贯向前的人流中间,陷入了困惑。伊莎贝拉和提奥是梦想家,他们要勇敢地和代表着旧世界的警察作战;马修却也是梦想家,他的退缩不是因为胆怯,犬儒,却是因为相信——“我们不要暴力”。后来,人群散,街灯下面,水枪和石块留下一地狼藉。片尾曲响起——是香颂名伶的《我绝不后悔》(Non, je ne regrette rien)。      《我绝不后悔》也是《盗梦空间》(The Inception)的梦醒音乐。Hans Zimmer把它拉长六倍,模拟梦境中时间变慢的现象。而在《戏梦巴黎》中,梦想家们的故事在歌声的骄傲宣言中结束,决意不向旧世界的约束妥协。      贝托鲁奇说,他拍这部电影是想给现在的年轻人看看那个时代,那时的年轻人好像很相信世界会变得更好,而现在的年轻人好像不会这样想了。的确,起码现在世界的体温确实比1968年要正常得多了,当年穿着喇叭裤的希拉里和克林顿夫妇考进哈佛法学院,成为了他们当初的反面——“既得利益者们”;当今的中国大学校园,也已从红色浪潮的裹挟中脱身了,学生们忙着实习,学生会,修改简历,准备面试。就业市场上,本来就工作难找,更不会有一个叫“梦想家”的岗位留给他们了。      贝托鲁奇的话是怀旧的,怀旧的原因不一定是那个年代有多好,而是那个年代他和他的小伙伴们还年轻。人们已经各安其职,是不是说明我们的世界已经比那个年代要变的更好了呢?      靠着“理想主义”能够大发其财的,后来多被证明成了投机主义者,世界并没有提供一个“梦想家”的职业。人们都在单调寻常的表面下做着各自的梦想者,但造梦的大师就被叫做梦想家,就像伊莎贝拉,提奥,马修,就像导演贝托鲁奇,就像那个年代涌向大街的人们。他们能够造出光怪陆离的梦给人们看,让人们不忘记人类除了还有做梦的能力。      在CCTV电影频道看过一个美国玫瑰花车游行的录像,一个美女走在最前面,耍弄着指挥棒,后面跟着一辆打扮得奇形怪状却花枝招展的大篷车。车上的人们宣扬着他们引以为豪的东西,可能是地方特色的动物或者风俗或者建筑,吸引着人们不由加入。革命就是梦想家的玫瑰花车,是青年人的节日和狂欢,应许给他们一个未来。虽然历史往往导向一个无人预知的结果,就像鲁迅笔下的“革革命”“革革革命”,就像《色,戒》结尾爱国学生被处决前的面对的大坑坑了不少年轻身体,但是如果没有玫瑰花车的节日,没有戏梦,何来今天的巴黎呢。      (约稿)
《戏梦巴黎》梦想家的玫瑰花车由第一语录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频道推荐文章
频道本月排行
随机推荐文章
第一课件网()旗下网站
本篇《戏梦巴黎》梦想家的玫瑰花车来自第一语录网,更多名人语录,情感语录,励志语录,搞笑语录,经典语录相关美文请浏览第一语录网。你现在的位置:&&&&&&《戏梦巴黎》:贝托鲁奇的绮梦醒来
《戏梦巴黎》:贝托鲁奇的绮梦醒来
贝纳多·贝托鲁奇不是一个让人开心的导演,虽然这并不妨碍很多人对他的迷恋。他总是把现实肢解,把情绪揉碎,让观者看得郁闷,哪怕电影里的活色生香也提不起人们的胃口。然而人老了,总有回归天真的意愿,所以在他2003年的这部《戏梦巴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依然犀利、冲动却明显开始怀旧的贝托鲁奇。
一、高歌猛进或迷离妖艳的时代依莎贝尔和提奥是一对孪生的巴黎兄妹。他们之间近乎乱伦的亲密关系从影片的一开始就迷惑着观者。夜晚,依莎贝尔总是偷偷跑进哥哥的卧房,两个人便赤裸着蜷缩着相对而眠。来自美国的留学生马修因为热爱电影与同是影痴的兄妹产生交集,趁父母度假的间隙他们住到了一起。这一年是1968年。1968年的世界充满了迷幻色彩。欧美战后长大的一代正经历着现代主义的激变:存在主义、波普文化、越南战争、性解放、摇滚乐、大麻……而在遥远的东方,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也震撼着全世界的心。这一年的五月,法国、巴黎也陷入一场文化风暴当中,就在依莎贝尔一家的窗外,激进的大学生正高喊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与人斗其乐无穷”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与政府和警察激烈对垒。这场影响了一代法国人的“五月风暴”,构成了依莎贝尔和提奥和马修的故事的背景。至于“五月风暴”本身,也和电影有着扯不断的渊源。作为当时法国电影图书馆的馆长、也是新浪潮电影运动启蒙人的亨利·朗格卢瓦,在二月被法国文化部长解聘,从而引起了电影界的轩然大波,很多导演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支持朗格卢瓦,戈达尔、特吕福等新浪潮大导演还在与警察的对抗中受了伤。许多影迷和大学生也加入了游行的行列,一场轰轰烈烈的法国学运,就这样因为电影而产生而壮大。今天看来,那个理想主义光辉闪耀的年代宛如梦幻。
二、做一个幸福的影迷依莎贝尔、提奥与马修的结缘来自电影。他们因为电影而相识、相知、相爱、相离。在依莎贝尔的家里,到处贴着文革宣传画和电影海报。有一个场景很有意思,镜头滑过玛琳·黛德丽的海报,落到桌上放置的毛泽东齐胸塑像,毛主席万岁几个字闪闪发光。对老电影的怀旧与致敬是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主题,贝托鲁奇似乎是让他的主人公们经历着他自己的影迷岁月。马修问伊莎贝尔,你们是巴黎人的吗?伊莎贝尔回答说,我1959年出生在香榭丽舍,我学会的第一个词是“纽约先驱论坛报”。画面随即切入戈达尔拍摄于1959年的新浪潮发轫之作《精疲力竭》中琼·塞贝里在街头叫卖《纽约先驱论坛报》的情景。依莎贝尔以此表达了对于新浪潮、戈达尔、《精疲力竭》的无限崇拜。提奥和马修激烈争论卓别林与巴斯特·基顿谁更伟大,会让我们对法国人与美国人的喜好差异会心一笑。马修听提奥的哼唱就猜出《礼帽》中弗莱德·阿斯泰尔跳踢踏舞的情景,果然镜头一转,阿斯泰尔的舞蹈吵醒了楼下的珍姬·罗杰丝。而依莎贝尔、提奥、马修手牵着手飞奔,打破戈达尔《法外之徒》中主人公跑过卢浮宫所用时间的纪录,其中穿插着《法外之徒》的画面,幸福美好得一塌糊涂。然而电影不只是美好。伊莎贝尔因提奥猜不出她模仿玛琳·黛德丽在《金发维纳斯》中的表演,而惩罚提奥当着她和马修的面在黛德丽的海报前自渎。提奥模拟《疤面煞星》的场景,强迫答不出来的伊莎贝尔与马修在客厅做爱,依莎贝尔就这样失去了处子之身,三个人的关系也慢慢地失去了原有的无邪……《戏梦巴黎》里涉及的电影经典远不止这些,依莎贝尔对嘉宝的迷恋,对维纳斯的模仿都让人惊艳。有好事者曾列过贝托鲁奇在此致敬的影片要超过20部,只是很多我们都无缘相见。而其中的配乐,也几乎都是采用了导演心仪的经典电影的配乐和当时振聋发聩的经典摇滚乐,比如《四百击》、《精疲力竭》、《狂人皮埃洛》,比如The Doors、The Grateful Dead、Jimi Hendrix的作品。
三、任何成长都殊途同归回到电影,回到贝托鲁奇。我们不能不提一下影片的尺度。贝托鲁奇的电影从来不缺乏情色、裸体,到了这部电影似乎是到达了极致。然而贝托鲁奇的情色却几乎不能引起观者应有的生理反应,那是因为他把情感,有时是很极致的、混乱而苦难的情感融入到性爱当中,弄的我们根本回不过神来。最极端的莫过于《巴黎最后的探戈》,白兰度将一个中年困顿男性的无助表现得让人浑身冰冷。在贝托鲁奇的早期代表作《随波逐流的人》当中,暗杀教授的主人公爱上了教授的妻子,然而转过两人的缠绵,她便死在了他冷酷的注视下。很难忘怀《被遮蔽的天空》中女主人公甘愿躺在土著首领的怀里,想着与自己纠缠的丈夫与情人,面无表情的样子让人绝望。贝托鲁奇的电影一向如此,《革命前夕》、《末代皇帝》、《1900》等影片也都弥散着这种感情的变异和欲说又止的苦涩。而这部似乎是贝托鲁奇为老不尊、肆意张扬情色的《戏梦巴黎》,我们同样理不清情绪的脉络。但这部混杂着乱伦、同性恋、虐恋,但又都适可而止的电影,让我们在深深的怀疑和不认可中轻易就陷入了一种迷恋和无知的快感中。贝托鲁奇似乎是秉承了他一贯的政治加性加情感的套路,但又从中疏离,因为,政治明显弱化为背景,性也不再是决定什么的因素,依莎贝尔的试着自杀,兄妹俩与马修分道扬镳投入街头战斗,这种看似显性的态度肯定不会是导演所要表达的,相反,这更像是对于生活的一种无奈的悲悯和反讽。贝托鲁奇在总结他的电影生涯时,给了我们模棱两可的回答。伊娃·格林的表现无与伦比,很难想像这是她的第一部电影。她如此坦荡地表现着自己身体的青涩,只会让我们肃然起敬而非在情色中走神。她带我们走进了依莎贝尔所处的那个诗意而混乱年代,让我们无限向往之,但正是他们的失落造就了我们的成长。也许,这就是年过六十的贝托鲁奇对我们的回应,任何成长都殊途同归,每一代人都必然垮掉。
本话题来源于日志:
--------------------深入是为了宽容和不再恐惧楼主管理员给此话题奖励了2分!
写的很好 这部片子业带给我无限美妙的视觉和心理体验 贝托鲁奇是个天才!
--------------------电影在这头,我们在那头
我也很喜欢这部片子。
很年轻的思想。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该片与贝托鲁奇其他影片的区别及闪光点在于:1.有贝托鲁奇自己对68年巴黎学运的诸多叙述及思考,尤其是他们所谓的毛主义式的革命反抗。2.影片中在形式上对贝托鲁奇自己认知的大师有诸多致敬之举(许多欧洲电影大师都有类似之举)。3.作者从影迷角度来叙事。(不管是主角的身份,及他们的交流话题)。4.将主角之一设定为一名保守而自以为道德的美国青年与开放到极致以人性自居的法国人形成明显对比。5.影片最后从一名美国青年点出了美国人眼中的法国学运及他们所谓的革命。永远的贝托鲁奇,永远的意大利电影式的豪华与绮丽!
--------------------
迷恋 伊娃的口音。。。所以看过。
--------------------我是耶稣 耶稣骗我
我是耶稣,耶稣骗我中的耶稣
我是我,耶稣骗我中的我
我骗耶稣,我骗我,耶稣骗我,耶稣骗耶稣。
参与话题讨论,请先
11895名成员2627个主题
可用积分:25分《戏梦巴黎》,又名《戏梦巴黎》、《梦想家》、《爱作爱作梦》,是伯纳多•贝托鲁奇导演的一部电影。影片以法国1968年学运为背景,讲述三名青年以情欲探索在历史的洪流中梦想优游的故事。
  1968年5月的法国电影资料馆,孪生姐弟雷奥和伊莎贝拉结识了学生马休,三个人因为喜欢电影而成
戏梦巴黎的剧照(20张)
1.大导演携新作勇创威尼斯和美国,好莱坞也要让几分
  贝托鲁奇是出生于欧洲的导演,曾因拍摄“”和“”而声名显赫。他曾经获得各大电影节的众多奖项,在国内白领阶层非常有人缘。我国的影星陈冲曾经在“末代皇帝”中出演过婉蓉,也因此而受到好莱坞的关注。可见贝托鲁奇作为“另类”的导演,在好莱坞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政治与性一直是他关注的两大主题。此次的新片“梦想家”,曾参展了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但因包含色情镜头,只能在美国部分城市上映。
  2.男女主角新鲜出炉,演技却不逊
  男主角Michael Pitt才23岁,曾经主演过“Murder by numbers”(数字谋杀)等一些青春暴力作品。饰演哥哥的Louis Garrel也是23岁,虽刚踏入电影圈,来头却不小--是法国后新浪潮著名导演Phillipe Garrel的儿子。24岁长相甜美的伊娃·格林,是第一次演电影,在片中有许多比较大胆的镜头。
  3.性爱场面轰轰烈烈, 诱人度直逼“巴黎最后的探戈”
  三十年前,“巴黎最后的探戈”由老牌影星——“教父”一片的主演——马龙白兰度出任男主角。露骨而销魂的性爱,狂放而颤栗的爱情,震惊了电影界。三十年后,同样是贝托鲁奇,同样是巴黎,爱情和性的狂放程度不减当年,主人公却年轻了很多。 关于此次表现的是年轻人的性爱,贝托鲁奇认为年轻人的世界充满着“纯真、神秘与狂妄自傲之美”,连制片人也说电影是关于“激励他们的青春理想主义”。于是乎,剧中三个年轻人创造出了一个奇幻的性爱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当Theo在厨房煎鸡蛋时Isabelle和Thattew在一旁的地板上性爱;兄妹间互相爱抚亲吻超越了伦理规范;三人在浴缸中进行性行为等等。
  在电影里,贝托鲁奇营造了一个小小的性爱乌托邦,而观众也就随之沉溺其中了。
  《巴黎最后探戈》后贝托鲁奇再踏雷区
  备受争议之新作《戏梦巴黎》香港再现
  第2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将于4月6日开幕,虽然正式的排片表尚未刊出,但媒体已经事先探知部分将要在电影节展映的影片。今年的重头节目包括德国大导演刘别谦(Ernst Lubitsch)与被长期埋没的日本奇才导演清水宏(Hiroshi SHIMIZU)、去年逝世的美国实验电影泰斗斯坦.布拉奇治(Stan Brakhage)回顾专题等等。不过要论话题性,还数意大利名导贝纳多.贝托鲁奇的新作《戏梦巴黎》。
  《戏梦巴黎》是贝纳多.贝托鲁奇2003年的最新作品,贝托鲁奇最为中国观众熟悉的电影大概是以溥仪为题材的《末代皇帝》,只看过那部电影的人恐怕不知道这位大师的另一面——他1972年的作品《巴黎最后探戈》由于含有露骨的性爱场面,在当年成为备受争议之作并遭到了禁演的厄运。不过,这段经历并没有改变现年63岁的贝托鲁奇的本质,在《戏梦巴黎》中,他再度踏足雷区,选择了改编作家吉尔伯特.阿戴(Gilbert Adair)涉及同性性爱及兄妹乱伦情节的小说,影片以1968年法国学运为背景,讲述乱世之中一女两男之间的微妙而极端的关系。影片还未公映已受到各方瞩目,入选今年的香港电影节后,包括《南华早报》在内的香港媒体都以大幅版面做专题报道。
  《戏梦巴黎》不但标志着贝托鲁奇宝刀未老,也是1960年代文化在今日的回响。对于贝托鲁奇来说,性爱与政治都并非池中物,理想主义随风飘荡的1960年代空气才是他想呈现给观众的珠玉。按照他本人的说法,《戏梦巴黎》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他希望将1960年代当作一面镜子。
  在电影手法上,贝托鲁奇在片中引用了大量经典影片片段,是否出于致敬心态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你对电影史了解得越多,就能从《戏梦巴黎》中得到越多。换言之,在这一点上,《戏》片与塔伦蒂诺的《杀死比尔》有异曲同工之妙。
  贝托鲁奇:人们都觉得我罪大恶极
  以1968年法国学运为背景拍一部电影的想法在贝托鲁奇脑海里徘徊许多年了。不过他强调这并非出于怀旧一类的心理,他认为《戏梦巴黎》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影片的最后一个场景,按照导演自己的说法,是故意地影射热那亚与西雅图的示威抗议行动。贝托鲁奇想将此片作为“给当今青年的一份希望”。
  “现在的情况和当年不太一样了。1968年,大家普遍认为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好,而你会成为这个进程的一部分。但今天不是这样了,我想表达这种感受。”
  熟悉贝托鲁奇的人会知道,拍摄敏感露骨性爱题材对他来说并非头一遭,1972年由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主演的《巴黎最后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就因为出现了肛交场面,在当年引起轩然大波,不但影片被禁,贝托鲁奇本人也被剥夺了五年的民事权利并面临审讯,甚至白兰度与女主角玛丽亚.施耐德(Maria Schneider)也站在反对派一边,当年19岁的玛丽亚公开称影片毁了她的一生(她最绝的一句话是针对贝托鲁奇的:他教会了我永远不要在一个大谈艺术的中年男人面前脱下衣服),白兰度则说感到自己“被这部电影强奸了”。但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等著名学者则站出来支持。此片在今天已成为影史经典。
  在今天,贝托鲁奇回忆起这些经历时只是耸耸肩膀。“他们俩当年都过了二十一岁了,反正肯定有十八岁了。我和白兰度现在是很好的朋友。不过,玛丽亚当年可能是小了点,我想她可能不太能完整地陈述所发生的一切,所以,人们听到的都是诸如我如何罪大恶极一类的话。”
  三十多年后,在《戏梦巴黎》中,贝托鲁奇似乎走回了老路,不过,或许是年龄的关系,极端的题材在电影里是以一种更加含蓄和微妙的形式表现出来。原著小说中,三位主角马修、席奥与伊沙贝之间的复杂微妙关系涉及兄妹乱伦与同性性爱,在电影里,贝托鲁奇将兄妹乱伦弱化成了一种发生在兄妹间的亲密而未越界的情感,而同性性爱则代之以马修与席奥相互的暧昧眼神与手势。
  贝纳多.贝托鲁奇生于意大利帕尔马,年轻时当过诗人,22岁时改行当导演。1970年,《顺从者》(The Conformist)一片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1987年的史诗片《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使他成为奥斯卡最佳导演。其他主要影片有《遮蔽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y)、《巴黎最后的探戈》、《偷香》等。
  贝纳多.贝托鲁奇,在1972年推出了《巴黎最后探戈》,在当时可以说是令人震惊的情色经典。这部由奥斯卡影帝马龙.白兰度主演的电影,1973年在美国上映时引起了轰动。片中大胆出位的表演,在那个还不够开放的年代,立即引起了保守人士的猛烈批评,在许多国家遭到禁映。就艺术成就而言,《巴黎最后的探戈》是一部优秀的文艺片,并非为情色而情色。影片曾入选美国电影学院评选的“百部爱情电影”。不仅如此,影片还带来了一股欧美情色风潮,可以说是上世纪70年代西方情色电影的开山之作。
  “《戏梦巴黎》既紧张又松弛,既粗砺又梦幻,既性感又傻气,既哀伤又深刻,你可能觉得它说教,但它同时又是开放性的,所有这一切加起来,就是如假包换的贝托鲁奇。”——《纽约客》
  “《戏梦巴黎》是一部极度性感的、毫不掩饰地写给1968年巴黎的旧式情书。要完全地享受该片,你就必须容忍那些做作的部分,因为这是这部令人愉快的电影的成分之一。这是贝托鲁奇几年来带给我们的最好的电影。多部经典电影被明确地引用,这或许会令部分观众感到不耐烦,但这些细节强调了在那个没有录像带、没有DVD的时代里,像席奥和伊莎贝这样的电影狂热者的不幸与绝望。”——Peter Bradshaw,《卫报》(英国) 
  “或许不具备原著小说那种伏尔泰或王尔德式的格言式指挥,但这是一部有趣的、深邃的电影,它忠实于时代,情色而不色情,三位年轻演员的表演充满了自信,且毫不做作……在众多被引用的电影里,我们见不到大岛渚的《感官世界》与贝托鲁奇本人的《巴黎最后的探戈》——原因很简单,1968年,这两部片还没有拍出来,但,《戏梦巴黎》难道与这两部片没有相似之处吗?三者都深入探讨了在一个私密世界中发生了异变的性爱欢愉,在三部电影里,主角在道德上与肉体上的堕落都直直指向死亡。” ——Philip French,《卫报》(英国)
  片中的三位年轻主人公是怀抱着热情与理想却肆意纵容着情感与行为的疯狂者。《the dreamers》这个标题相对而言更符合影片大胆近乎癫狂的主题。
  如果说Michael Pitt作为影片的第一主演尚且存在着一丝理智,那么给我留下更深刻映像的则是另两位主角极赋幻想更为极端的思维及行为方式。片中大量的裸露场景与性爱画面证明了导演Bernardo Bertolucci虽然因《巴黎最后的探戈》而备受争议,却执著地再次向世人证明着“罪大恶极”的自己。
  主人公共同爱好电影及摇滚乐,时常在寓所中模仿各类影片里的经典场景。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三人决定打破《法外之徒》的记录以最短时间携手横穿卢浮宫继而做到了这一点。由于是分两天看完这部电影的,因此昨晚我竟梦见自己同朋友无止境地奔跑着穿越一个个极为模糊的空间。在巴黎的寓所里三人不断上演着暧昧,荒诞,颓废,异想天开的游戏。在巴黎的街道上却是68年学生运动时期的荒凉与动乱。
  注意到对白中涉及了许多电影,音乐及政治的讨论,例如基顿与卓别林,clapton与Hendrix的争辩,竟然也包括了毛泽东思想及红军长征。如果看过末代皇帝的人就知道为何导演如此具有中国情结了。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字样的海报以及毛主席头像的灯饰在片中也多次出现。
  非常喜欢Eva Green和Louis Garrel在片中饰演的角色,就像Michael Pitt说的,他俩永远像长不大的孩子,作为孪生兄妹他们是如此相近充斥着奇思异想。徘徊两人之间的情感既是亲情又同为爱情。在互相的体温中依附着长大的两个纯真柔弱思维却略显扭曲了的孩子。
  在影片的末尾,两人不受Michael Pitt阻止共同投身于学生运动。也许这才是完美的结局,孪生兄妹终于在巴黎的街道上尽情释放着自己热情与理想。
  依莎贝尔、提奥与马修的结缘来自电影。他们因为电影而相识、相知、相爱、相离。在依莎贝尔的家
  里,到处贴着文革宣传画和电影海报。有一个场景很有意思,镜头滑过的海报,落到桌上放置的齐胸塑像,万岁几个字闪闪发光。对老电影的怀旧与致敬是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主题,贝托鲁奇似乎是让他的主人公们经历着他自己的影迷岁月。马修问,你们是巴黎人的吗?伊莎贝尔回答说,我1959年出生在,我学会的第一个词是“纽约先驱论坛报”。画面随即切入戈达尔拍摄于1959年的新浪潮发轫之作《精疲力竭》中琼·塞贝里在街头叫卖《纽约先驱论坛报》的情景。依莎贝尔以此表达了对于新浪潮、戈达尔、《精疲力竭》的无限崇拜。
  提奥和马修激烈争论与谁更伟大,会让我们对法国人与美国人的喜好差异会心一笑。马修听提奥的哼唱就猜出《礼帽》中弗莱德·阿斯泰尔跳踢踏舞的情景,果然镜头一转,阿斯泰尔的舞蹈吵醒了楼下的珍姬·罗杰丝。而依莎贝尔、提奥、马修手牵着手飞奔,打破戈达尔《不法之徒》中主人公跑过所用时间的纪录,其中穿插着《不法之徒》的画面,幸福美好得一塌糊涂。
  然而电影不只是美好。伊莎贝尔因提奥猜不出她模仿玛琳·黛德丽在《金发维纳斯》中的表演,而惩罚提奥当着她和马修的面在黛德丽的海报前自渎。提奥模拟《疤面煞星》的场景,强迫答不出来的伊莎贝尔与马修在客厅做爱,依莎贝尔就这样失去了处子之身,三个人的关系也慢慢地失去了原有的无邪……
  《戏梦巴黎》里涉及的电影经典远不止这些,依莎贝尔对的迷恋,对的模仿都让人惊艳。有好事者曾列过贝托鲁奇在此致敬的影片要超过20部,只是很多我们都无缘相见。而其中的配乐,也几乎都是采用了导演心仪的经典电影的配乐和当时振聋发聩的经典摇滚乐,比如《四百击》、《精疲力竭》、《狂人皮埃洛》,比如TheDoors、TheGratefulDead、JimiHendrix的作品。
  原声碟重现60年代风潮 预计将掀起抢购热
  贝托鲁奇和昆汀.塔伦蒂诺一样,是那种对流行音乐颇有心得的导演。《巴黎最后的探戈》除了影片本身的争议性外,另一大卖点就是由Gato Barbieri作的配乐,甚至这张原声碟比电影本身还要出名呢。《戏梦巴黎》由于是以1960年代为背景,在音乐上也自然有所配合。除选用1960年代文化偶像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的一曲“Third Stone from the Sun”外,还加入了著名迷幻摇滚乐队Grateful Dead的名曲“Dark Star”(此曲由乐队为影片作特别剪辑,减短了长度)。此外,还有上世纪上半叶地位崇高的歌后Edith Piaf的“Non,Je Ne Regrette Rien”也被收录(香港作家陶杰将梅艳芳比作香港的Edith Piaf)。不知是否出于致敬的心态,贝托鲁奇还分别选了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与戈达尔(Jean-Luc Godard)两位法国新浪潮电影先驱的三部影片(《四百击》、《精疲力尽》与《狂人皮耶罗》)中的主题曲。看来这张原声碟会像《杀死比尔》的原声一样,再度掀起抢购热潮。
发表评论:
馆藏&1268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修.坎普是同性恋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