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卢沟哪有姓卢的,分别在哪个镇

河源市连平县哪个镇哪个村的人是全部姓卢的?_百度知道当前位置:&&&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岳村镇 芦沟村(新密市岳村镇卢沟村丁海水予制厂)
扫描获得旅游地图
您查询的地方暂无街景
您可以尝试移动右侧地图雷达查看周边位置街景地图
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岳村镇 芦沟村(新密市岳村镇卢沟村丁海水予制厂)
电话:暂无
地址:【报告地址电话错误】
查看大地图:
酒店机票预订:
常用目的地热门地点:
门牌号码查询
热门城市酒店预订:
最新热门电影
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岳村镇 芦沟村(新密市岳村镇卢沟村丁海水予制厂)简介
经营模式:生产加工邮编:452374联系人:手机:371公司网站:/huangye/info587530/金属制品业 针织品、编织品及其制品制造 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 塑料丝、绳及编织品制造 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 水泥及石膏制品制造 石墨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
新密市岳村镇卢沟村丁海水予制厂介绍:
热门推荐:
亲,说点啥子嘛
我来点评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岳村镇 芦沟村(新密市岳村镇卢沟村丁海水予制厂)
总体评分:
有话要说:
(请勿重复提交)
郑州热门商家:
特色地图大全
中国古代地图
热门景点地图
四川九寨地图> 杂文当前位置:& > 杂文
中国佛教各教派的形成与发展(1)
作者:罗桑开珠
  一、汉传佛教各教派的形成与发展
  约从公元1世纪起,佛教开始传人中国。经过魏、吴、两晋以至南北朝,先后译出大量的佛教典籍,给佛教学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于是研究佛教的风气成了一时之盛。到了隋唐时代,逐渐咀嚼消化、吸收营养,变成了中国佛教徒自己的血液,特别是在佛教教理的组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到了唐代,已形成了八个主要宗派,都是属于大乘的。就是三论宗、天台宗、贤首宗(华严宗)、兹恩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和密宗。这八个宗派经过千余年的演变,其盛衰程度和过程各不相同。将八宗的形成发展及其教义要点和祖庭作略介绍。
  天台宗& 天台宗是在隋代形成的,它是我国创立的最早一个佛教宗派。因其创始人智颖住在天台山(在今浙江省天台县),故后世称之为天台宗。又因此宗教义以《法华经》为依据,所以也称法华宗。据该宗学说系谱,初祖可上推至印度龙树,二祖北齐僧慧文,三祖慧思,四祖智,以后是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而实际创始人是四祖智。
  智(538―597),俗姓陈,颖川(今河南许昌)人,系梁元帝时散常骑常侍孟阳公陈起祖的次子,世家出身,门弟甚高。他因目睹南北朝时王朝频繁更迭,亲属离散,颠沛流离,哀叹人生无常而遁人空门。18岁出家,23岁从慧思受业。慧思既重禅法(定),又重佛教教义(慧)。智从学禅法,修行法华三昧。约30岁时学成。后去金陵讲《法华》等经,并传播禅法,博得朝臣的敬服。8年后去天台山建草庵,一住10年。陈宣帝将天台县赋税割给他,为其所在寺院提供经济来源。后智应陈后主之情,又重返金陵。此时他对佛教的教义和观行已构成了一套自己的教法,树立了新的宗义。陈亡后,他游化荆、湘二州。留居庐山。后应晋王杨广之请到扬州为其受菩萨戒,从上受“智者”之号,故又称“智者大师”。随文帝、隋炀帝都十分关注和尊重智。他在隋炀帝的同意下获得大量水田。同时智也一再表示“拥护大隋国土”。智平生造寺36所,亲自度僧多人。圆寂后,杨广按其遗愿在天台山造寺,并赐“国清寺”之额。
  智以为《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的最后说的法,也就是最高权威的经典,敬奉为宗要。他以《大智度论》为指针,吸收南朝三论师和涅师的思想,并继承和发展慧文、意思的“一心三观”(一心中观缘起法空、假、中三谛)的观行方法,来组织自己的学说体系。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陈隋之际他所开讲、后由弟子录成书的《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和《摩诃止观》,即所谓“天台三大部”中。此外,所谓“天台五小部”,即《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和《观无量寿佛经疏》,也体现了他的思想。其学说特点是确立定(止)、慧(观)双修原则,并强调教观双运,解行并重,由“一心三观”进而发展为空、假、中三谛相即相通、圆到融摄的“三谛圆融”说,以及在短暂的心念即具有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现象的“一念三千”说,智的门人灌顶著有大量的经疏,广弘该宗思想。后来因唯识宗、华严宗声势很大,天台宗就相形失势,默然不彰。至九祖湛然,他以中兴本宗白任,进一步提出“无情有性”的理论,认为草本砖石也有佛性。湛然传弟子道邃、行满,道邃后有广修。广修晚年遭逢武宗会昌灭法,天台宗声势骤衰。见图5―1。
  图5―1& 天台宗的传承龙树一慧文一慧思一智颉一灌顶一智威一慧威一亨朗一湛然
  三论宗& 三论宗是隋代形成的宗派。因以印度中观学派的《中沦》、& 《百论》、& 《十二门论》为主要典籍而得名。又因主张“诸法性空”,也称“法性统宗”,此宗系龙树、提婆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传统以龙树为该宗印度初祖,以鸠摩罗什为中国初祖,并以什门三论学人及南北朝三论学派的高僧为历代祖师。学术界认为,作为一个宗派,三论宗是由吉藏创立的。
  “三论”自鸠摩罗什译出后,师徒相传,研究者群起,传承不绝;至隋代吉藏始完成了三论宗的理论组织,世称这为“新三论宗”,而称吉藏以前的三论宗为“古三论宗。”僧肇“在罗什门下为解空第一”。所以他们后被三论宗创始人吉藏尊为“玄宗之始”并常以什肇并称。什肇的学说原来流传于北方,刘宋时曾人关研习“三论”的僧朗诵于梁时来到江南,住建康城郊摄山等地,宣扬“三论”大义。后又有僧诠、法朗依次相传,遂有摄岭相承的“三论”学派。此后发扬摄岭相承的学说而建立宗派的是吉藏。
  吉藏(549―623),俗姓安,祖先在西域安胡人,故有“胡吉藏”之称。先世因避仇而迁于南海(今广州),后又迁金陵(今南京)。吉藏生于金陵,江西大乱,年少时即随法朗出家学“三论”,19岁初有成就。陈末隋初,吉藏在各废寺广搜文疏,浏览涉猎,学识大增。隋朝取得百越(今浙江、福建一带)后,他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嘉祥寺讲法,受学者多至千余人,被称为“嘉祥大师”。后应隋炀帝之请,赴长安住日严寺,完成“三论”的注疏,并撰代表作《三论玄义》,树立自己的宗要,创立了三论宗。此宗中心理论是以真俗二谛为纲,从真空的理体方面揭破一切现象的虚妄不实,宣传世间、出世间等一切万有都是众因缘和合而生,是无自性的,也就是毕竟空无所得;但仍引导众生而用假名来说有,这就是“中道”,就在一切无所得的中道观,吉藏门下有慧远、智、硕法师等。硕法师门下的元康在唐太宗对曾奉诏人长安讲“三论”,著述颇多,今仅存《肇论疏》三卷。此时天台宗唯识宗盛行,三论宗流行不久便起衰颓。见图5―2。
  图5―2& 三论宗传承:
  印度系:
  龙树一提婆一罗赈罗一青目一须利耶苏摩一鸠摩罗什
  中土系:
  法相宗(慈恩宗)& 法相宗是汉地佛教的一个大乘宗派。由于该宗创始人玄奘和窥基师徒长期在慈恩寺住过,故亦称“慈恩宗”。又因该宗崇奉“唯识无境”故又称唯识宗。唯识学说由印度大乘佛教理论家无著、世亲所创立。直至护法、戒贤一脉的学说。南北朝时传人中国,被地论学派、摄论学派所传习。唐代高僧玄奘游学印度,在那兰陀寺唯识大师戒贤求学,回国后,系统传译了一大批有关典籍,奠定了该宗的理论基础。阐扬唯识、法相义之理,故也称为法相宗。
  法相宗传承:
  (1)圆测(613―696),新罗国王孙,因其见解顺向真谛,与护法之见颇有异处,故不被认为是法相宗嫡系。
  (2)道昭及智周下一系均传人日本。道昭一系称“南寺传”。玄肪一系称“北寺传”。法相宗日本系一直不曾中断。
  (3)法相宗人宋以后传承不明。故虽有如通慧秘公、博章等名僧无均不入表。
  (4)法相一系自玄奘西行取经归来后,名声大噪,门下弟子颇多,著名者有三十二人,此表只列四高足,及日本南寺传及圆测一系。
  法相宗的基本教理:
  (1)三性说& 法相宗之“三性说”实际上就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无著、世亲的三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的阐述。其用意在于说“三性”也不离识。
  (2)五位百法& 小乘的《俱舍论》有七十五法。这七十五法的中心使大众能证得“我”空,破去我执(对自己存在的执著)。无著、世亲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五位百法”,不惟破去我执,而且还要破去法执,在“我”、“法”二空中见到诸法实性。所以五位百法是法相宗理论的重要部分,而其理论的核心则是“万法唯识”。
  法相宗的五位百法抛却它的宗教教理上的意义不谈,就心理学上的意义而言,也是应在心理学史上有其位置的。此外,法相宗不惟引入“因明”学,而且以窥基为首,还发展了因明学即逻辑学,法相宗在我国逻辑学史上的贡献也是突出的。
  法相宗的主要经典有《瑜伽师地论》、《百法明门法》、《五蕴法》、《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
  华严宗(贤首宗)& 因推尊《华严经》为佛说的最高佛典,用它来统摄一切教义,即依《华严经》立宗,故名。又因武则天赐号其创始人法藏为“贤首”,后人称法藏为“贤首大师”,故又称“贤首宗”。还因此宗发挥“法界缘起”的旨趣,也称为“法界宗”。
  华严宗学说的传承系统,一般作杜顺(法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智俨(602―668)撰《华严经搜玄记》、《华严一乘十玄门》、《华严孔目章》等,纲要性地阐发了“华严”经文。法藏(643―712)原籍西域康居,本人生于长安。他先从智俨学《华严经》,深得智俨的赏识。后参加八十卷《华严经》的新译,对经文的理解更为透彻。接着为武后讲新《华严经》,据说讲至“华藏世界品”时,“地皆震动”,武后特敕褒奖。又被请到长生殿讲经,指殿前金师子为喻,武后豁然领解,后整理为《华严金师子章》。又为教诲不懂得“无尽法界帝网重重”,圆融无碍义理的人,取镜十面,上下八方安排,相去一丈余,面面相对,中间置一佛像,燃灯照耀,立影光芒。法藏还为唐睿宗授菩萨戒,成为皇帝的门师。中宗曾给他三品大官的奖赏,又给他造五所大华严寺。著作约百余卷,其中主要是关于“华严,,的著述,如《华严经探玄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等,都有自己的新解。
  法藏以《法严经》为依据,又吸收玄奘新译的一些理论,完成了判教,充实了观法,建立了宗派。他宣扬“法界缘起,,理论。认为本体是现象的根据、本原,一切现象均由本体而起,由此说明一切现象和本体之间,现象和现象之间都是圆融无碍的。佛教各宗派的教义是无碍的。“圆融无碍”是观察宇宙、人生的法门,也是认识的最高境界。
  法藏的理论后一度曾为上首弟子慧苑所修改,以致未能广泛传播。但不久澄观(737―838,一说738―838)以恢复华严的正统为己任,批评了慧苑的判教理论和缘起学说,重新发挥法藏的教义。其后,宗密(780―841)融会禅宗和华严宗两系的思想,宣传禅教一致论,确立了华严宗新的发展轨道。宗密圆寂后,随即发生武宗会昌灭佛事件,华严宗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寺院被毁,经论失散、转趋衰落。
  净土宗(莲宗)& 因该宗专修往生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故称净土宗。净土宗后人所推戴的始祖慧远,在公元402年与当时社会上颇有影响的人物如宗炳(曾撰《明佛论》)、刘遗民等一百二十余人,在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专修念佛,共同往生西方净土。并与十八高贤结白莲社,专修净业。因此,因慧远被推戴为始祖后,人们亦把净土宗称为莲宗,不过这已是净土宗立宗以后的事了。
  净土宗实际创始人为唐代善导。但历代祖师并无实际传承关系,系后人视其净业之贡献推戴而来,立祖之说始于宋。
  净土宗(莲宗)十三祖: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株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印光。
  净土宗基本教程:本宗主旨是以修持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以期往生净土。
  净土宗修持方法:读诵正行,专读诵《观经》、& 《弥陀经》、《无量寿经》;观察正行,凝思注想于弥陀净土。礼拜正行,专一礼拜阿弥陀佛。称名正行,专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赞叹供养正行,供养,赞叹阿弥陀佛。
  在上述五正行之中,以“称名正行”为正修正业其余四行为“旁修助业”。实则此宗堪称为念佛法门。但其念佛之法亦只有四种,即:
  持名念佛,专念佛的名号。
  观像念佛,观佛塑像与画像观想念佛,观想佛的妙相。
  实相念佛,观佛的法身。
  因善导把“称名正行”视正修正业,故后世只是持名念佛最为流行。
  因净土宗修持方法简便易行,故流传甚广。8世纪时传人日本,12世纪,日本僧人源空依据《无量寿经疏》撰《选择本愿念佛集》等著,宏传念佛法门,创日本学家净土宗。其弟子新鸾又创净土真宗,净土一宗在日本至今不绝。
  净土宗主要经籍:&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净土宗的“三经一论”。净土宗祖师代表作有《观无量寿经疏》、《往生礼赞》、《观念法门》等。
  禅宗&&& 禅宗是由南印度菩提达摩到中国来传释迦牟尼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教外别传最重要的一个宗派。是“传佛心印”,以觉悟所谓众生心性的本原佛性为主旨,又名“佛心宗”。因唐代北方的神秀主渐悟和南方的慧能主顿悟,形成了不同派别,而有“南北宗”、“南北禅宗”之称。后来慧能创立的南宗取代神秀的北宗、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南宗所传习的不是自古以来所修习的如来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后来南宗禅先分为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系。后在唐末五代年间,南岳一系分出沩仰、临济两宗,青原一系分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合称禅宗五家,也号称五宗。
  相传两朝梁武帝时,南印度的菩提达摩到金陵见武帝,因两人见解不同答问不契,又渡江北上,在北魏传授禅法,以《楞枷经》宣扬的世界一切事物由心所造的思想为印证。达摩传法(还有袈裟)给慧可,慧可又传僧璨。这三个人后来分别被禅宗奉为初祖、二祖、三祖,称为“楞枷师”一派,唐初道信继僧璨的衣法,但在楞伽禅法外又参用了般若法门,世称四祖。道信门下有法融,因住金陵牛头山而成为牛头禅一系,传承数代而终结。道信的直传弟子是五祖弘忍(601―674)。他在黄梅双峰山东的冯茂山传法40多年,常劝僧俗奉持《金刚经》,宣扬世界一切事物都虚幻不实,人对现实世界不应执著。他的这种廉洁以被尊称为“东山法门”。弘忍门人多至700,其中著名的是神秀和慧能,后分别开创“北渐”、“南顿”两派。神秀(606―706),是弘忍门下的上座,有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之称。弟子普寂、义福等在长安传授禅法。北示强调“拂尘看净”,力主渐修,坐禅戒束其心。曾盛极一时。
  慧能(638―713),世称禅宗六祖大师。本姓卢,先父河北范阳(今北京南)人,父亲因谪官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慧能在新州出生后数年父亲去世,家境贫寒,后靠卖柴赡养老母。据传,一天他在市井中听客店有人诵《金刚经》,有所领悟,于是往冯茂山见弘忍。弘忍命他在碓房舂米。八个月后,弘忍召集弟子700人,要每人作一偈呈上,以便根据每个人对禅理解的深浅传衣付法。上座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被奉为佳作,一时传诵全寺。慧能听到后也请人写了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见地透彻,就在夜间秘密地把法衣传给他,并叮嘱他急速南下隐居,待时机成熟再出来行化。于是慧能到广东曹溪(今典江县东南),在怀集一带隐遁15年才南下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据传,当时有两个僧人辩论风幡。一说是风动,一说是幡动,争论不休,相持不下。慧能便插嘴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动。”僧人听了十分诧异。寺院住持宗印法师便请他至上席,相问佛法,慧能对答如流,并乘机出示黄梅衣钵,随之应请,为僧人开示禅门。不久,慧能回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又应请在韶州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后来门人法海将其录为《坛经》。此经的中心思想是注重自性清净,强调自悟。认为人人本来是有心性(佛性)的。彻见此心性就能成佛。也就是提倡单刀直人,求得开悟,顿见心性,自成佛道。慧能提倡顿悟法门,又结合世俗信仰而推重《金刚经》,以摆脱名相繁琐的思想束缚,又不专主张坐禅,认为一切时中行住坐卧,都可体会禅的境界。这就和神秀一系信奉的《楞伽经》所主张的渐悟相反,从而形成了南北宗的对立。慧能一派的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不重禅定,强调顿悟,不仅和包括神秀在内的以往禅学不同,而且更和印度佛教以及中国其他各个学派不同,是世界佛教史上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空前的大变革。
  慧能的门人很多,嗣法弟子中最著名的有怀让、行思、神会。神会后来北上河南宣传慧能禅法,在滑台(今河南滑县)大云寺举行大会,论定达摩一宗的传统,评定南北是非,力争正统,指责神秀及其弟子为普寂都没有弘忍的传衣,不是正系,批评北系禅为“师承是旁,法门是渐”造成了慧能是达摩以来的直接继承者的印象,致使南宗禅的势力大增,北宗禅的势力渐弱。但神会的一系(后来形成荷泽宗)并不太盛,在唐末繁衍流传广远的是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系。
  怀让(677―744),少年出家后随慧能学习15年,后往南岳传法。弟子中最著名者是道一(709―788)。道一本姓马,后世称为马相。年幼出家,后到南岳结庵而居,常日坐禅。《景德传灯录》卷五载:怀让见问道:“大德(即和尚的尊称)坐禅图什么?”道一答:“图作佛”。怀让就拿一块砖来在道一庵前的石头上磨。道一问:“师(磨)砖作么。”怀让答:“磨作镜。”道一惊异地问:“磨砖岂得成镜耶!”怀让反问:“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道一更为惊异,就向怀让请教,深得堂奥。后往福建、江西一带建立丛林,聚徒说法,弟子众多,禅宗至此大盛。马祖的著名弟子怀海(720―814)后在洪州百丈山(今江西省新县西)创立禅院,并制定“禅门规式”,规定禅宗寺院的僧职、制度和仪式,成为后代“丛林清规”的模式。马祖弟子甚多,其中灵佑(771―851)嗣法后,长期注潭州沩山(今湖南省宁乡县境内)弘道多年。灵佑的弟子慧寂(814~890)后在袁州(故址在今江西省宜春)仰山接化,师资相承,别开一派。他们主张“众生和万物都有佛性,人若明心见性即可成佛”。实际地理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人,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景德传灯录》卷九)世称“沩仰宗”。怀海又一弟子希运(?一855)住高安(今江西省安高县)黄檗山,其弟子义玄(?一867)后在镇州(今河北省省正定县)滹沱河私偌迷海槐鸪梢淮笞谂桑啤傲偌米凇薄4俗谥厥拥泵婊卮穑攵圆煌亩韵蠼兴到蹋乇鹗遣捎梅詈取⒍运什蛔髡婊卮穑源蟀艋虼蠛壤窗凳竞推舴⑽收撸匝杆俚氖侄位蚓涫寡恕笆∥颉保媸志摇F洹白诜纭钡奶氐闶恰按蠡笥茫崖蘖鲴骄剩⒅枇迹浅鄣缂ぁ!(《人天眼目》卷二)中唐以来此宗最为盛行。
  行思(?一740),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人。从慧能得法,后回吉安,住在青原山静居寺弘法。同门希迁(700―790)在慧能去世后,来青原从行思,得法后往南岳的南寺,结庵于寺东的大石上,时人称为“石头和尚”。当时希迁和道一分别为江西和湖南两地禅学的中心人物,称并世二大士。希迁传惟俨,惟俨传昙晟;昙晟传良价(807―869),良价在筠州洞山(今江西宜丰)传法。弟子本寂(840--901)得法后住曹山(今江西宜黄)传法。良价和本寂别倡新说,宣传理事不二,体用无碍的思想,“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人天眼目》卷三),称“曹洞宗”。希迁还传道悟,再经崇信、宝鉴、义存,义存弟子文偃(?一949)住韶州云门山(今广东乳源县北)光泰禅寺弘法,奉行佛性普现万有,真理不可言说,应随机教化学人的说教方式。宗风“孤危耸峻,人难凑泊”(《人天眼目》卷二),世称“云门宗”。义存的别系经师备传桂琛、桂琛传文益。文益(885―958)在金陵(今南京)清凉寺行化,阐扬“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人天眼目》卷四)的禅风。学者云集。文益去世后,南唐中主李蹈浴按蠓ㄑ垤Α钡某坪牛纱瞬⒊破淇吹淖谂晌胺ㄑ圩凇薄
  唐代禅宗带有鼎新的精神,主张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禅宗还导化于山区地带,宣扬砍柴挑水,即境开发。山区民情朴质,因此禅宗容易征服人心,在民间得以广泛流传,逐渐成为中唐以来佛教的主流。
  律宗&&& 律宗是依据小乘法藏部(昙无德部)《四分律》并加以大乘教义的阐释而形成的宗派。因专事宣扬佛教戒律中的“四分律”又称“四分律宗”。还因创宗者道宣居陕西终南山创立戒坛,制订中国佛教的仪制,而名为“南山宗”、“南山律宗”。
  东晋以来,印度小乘佛教的四部广律在我国流传。南北朝时,由于国家对佛教僧侣的管理日趋严格,佛教中也就相应地出现了讲求律学的律师。南朝有十诵律师,北朝有四分律师。到唐代国家统一,佛教内部也需要实行统一的戒律以加强自己的组织,在这种情况下道宣创立了律宗。
  道宣(596―667),世称“南山律师”。本姓钱,吴兴(今渐江湖州)人,一说丹徒(今属江苏)人。10岁出家,20岁从智首受具足戒。道宣泛参广学,重点钻研律学。他承接北朝慧光到智首的系统,专事《四分律》的弘扬。同时因参加玄奘的译场,深受唯识宗的影响,所以又用大乘教义解释《四分律》。作《四分律戒本疏》、《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和《四分律册繁补缺行事钞》等律学著作。其学说主要是心识戒体论。所谓戒体,是指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也即由授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的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道宣说《四分律》通于大乘,以“阿赖耶识”所藏种子为戒体。他把戒分为止持、作持两门,“止持”,是“诸恶莫作”的意思,规定比丘250戒、比丘尼384戒;“作持”是“诸善奉行”的意思,包括受戒、说戒和衣食坐卧的种种规定。他说《四分律》从形式上看属于小乘,从内容上看当属大乘。道宣门下有受法传教弟子干人,其再传弟子道岸又请得唐中宗墨敕,使最后奉地《十诵律》的江淮地区改奉南山的《四分律》。这样全国佛教的戒律就基本上趋于统一了。
  但是,由于对《四分律》和理解和运用不同,与道宣同时,还有扬州日光法寺法砺(569―635)的相部宗、长安西太原寺东塔怀素(625―689)的东塔宗。它们各成一派,长期争论,不得统一。唐大历十三年(778)代宗敕令三系学者代表集会,讨论佥定统一流行的戒律。其他两宗教也就无法振作了。我国佛教由于道宣律宗的流行,僧人在修习大乘三学时,仍重视遵行上座部戒律的止作二持。
  律宗的传承:
  (1)律宗九祖:昙无德一昙柯迦罗一法聪―)道覆一慧光一道云一道洪一智首一道宣(公元596―6667)
  (2)道宣以下传承:
  律宗典籍:一般简称为“四律五论”。
  四律《十诵论》弗若多罗、鸠摩罗什译。《四分律》佛陀耶舍、竺佛念译。《五分律》佛陀什、竺道生译。《摩诃僧祗律》佛陀跋陀罗、法显译。
  五论《毗尼母论》译者不详。《摩得勒伽论》僧伽跋摩译。《善见论》僧伽跋陀罗译。《萨婆多论》译者不详。《明了论》真谛译。
  密宗(真言宗)
  专指汉地流传的密教派别,因该宗主张通过三密修行而得解脱,故名。
  早在三国时期,印度佛教杂密就传人我国。但密宗作为一个宗派,是在唐代善无畏、金刚智等人传播印度纯密以后出现的。
  善无畏是中印度摩揭陀国人,他于唐开元四年(716)来到长安,深受玄宗崇信,礼为国师。玄宗并严饰内廷道场,尊为教主。其后,先后在长安、洛阳等处译出密典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大日经》,后成为密宗依据的主要经典。善无畏传人中国的是胎藏界密法。开元八年(720),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刚智携梵文经典,与弟子不空经南海、广州抵洛阳。金刚智在印度学的是金刚顶瑜伽诸部密藏,到长安后也被礼为国师。他也翻译了不少密教经典,并建立曼陀罗道场,弘扬密法,所传为金刚界密法。印度密教分胎藏界、金刚界两大系统,分别由善无畏、金刚智传人我国。将这两大系统密法继承下来的则是我国僧人一行。
  一行原籍魏州昌乐县(今河南南乐县),开元五年(717)协助善无畏翻译《大日经》,并从之学习胎藏界密法,其后又从金刚智学习金刚界密法。他曾请金刚智译出有关经典,并接受灌顶。由于他是两部密法的继承者,因此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著有《大日经疏》,对《大日经》中一些叙述晦涩的地方进行解释,保存了善无畏所传的图位、注明许多事相的作法与意义。在疏中,他强调要发扬大乘佛教人世、出世不二的积极精神,使密教教理合理化。他本人又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著有《开元大衍历》,改制历法。由于积劳成疾,四十九岁时逝世。
  继起弘扬密宗的是不空。不空是斯里兰卡人,后拜金刚智为师,并随之来到中国,参与了金刚智在中国的翻译及传教活动。金刚智逝世后,奉朝廷敕命,送国书到斯里兰卡,并依普贤阿^梨学习密法,接受灌顶。天宝五年(746)回到长安,备受玄宗、肃宗、代宗钦信,被称为三代国师。由于不空受到朝廷倾心崇奉,广译显密经典,灌顶传法,教化颇盛,使密宗成为当时有相当影响力的一个宗派,所以有人把不空看作是中国佛教密宗的实际创始人。
  密宗的经典浩瀚。汉译密藏经轨共计有四百多部。其中作为该宗依据的主要是善无畏翻译的《大日经》与不空翻译的《金刚顶经》。《大日经》七卷,该经前六卷自《住心品》到《嘱累品》共三十品是正经,其中第一卷论述密教的基本教义(教相);第二至第六卷论述密教的各种仪轨、行法(事相)。一行在《大日经疏》卷一中称,这一部分的梵本原有十万颂,因过于浩广难持,故传法圣者采其宗要,凡三千余颂。第七卷共五品是附录,主要叙述供养方法,系由善无畏所撰。前后两部分原系两部经典,后合缀为一经。该经主要开示胎藏界曼陀罗,宣说可悟人本有净菩提心之理的三密方便。主张以菩提心为因,以大悲为根本,以方便为究竟。进而提出应把如实地了解“自心”作为菩提。只要能把心、虚空、菩提看作如一无二的存在,就可在“自心”中觅得菩提和一切智。为此,经中论述了世间心、出世间心、无缘乘心、极无自性心等各种心相,要求依六无畏及十缘生句来证成真言行,即密教的最高修行果位。《金刚顶经》三卷,该译本主要叙述密教独特的修行仪轨。称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十六大士等在阿迦尼吒天王宫,尔时一切如来授释迦牟尼五相成身观门,以金刚名号“金刚界”,圆满佛身,而称“金刚如来”。人金刚三摩地,逐渐出生曼陀罗海会的三十七尊,并以一百零八名赞礼赞如来。然后叙述建立金刚界大曼陀罗的仪则,将弟子引人曼陀罗的方法,以及授出生、神通、持明、最胜等四种悉地印法。接着论述羯磨曼陀罗(所作事业)、三昧耶曼陀罗(诸尊标帜)、法曼陀罗(所诵真言)。最后论述四智之梵赞及拨遣的作法。
  汉地密宗的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其中金刚,表示坚固、利用;胎藏,表示摄持、含藏。主张在一心法界上,立理平等、智差别二门。他们主张在观察诸法性空,无相之理的基础上,结合“三密修行”(口密,念诵真言密咒;身密;手作印契;意密,心作观想),实行“当相是道,即事而真”的观行,可以得到解脱乃至成佛。在具体的修行方法上,密宗有一整套繁琐而严格的仪轨,如诸曼陀罗、本尊瑜伽修习以及供养、念诵、灌顶等等。这套方法一般都是师徒相传,密不示人。
  不空门下弟子很多,据说他居灌顶师位四十余年,受法门人约有万计,由他授比丘戒的弟子也有两千余人。不空认为弟子中能够尽传密法的有六人,时称六哲。其中惠朗在他死后继承衣钵,成为密宗的一代宗主。另一个弟子惠果曾任代宗、德宗、顺宗三代国师。惠果门下弟子日本僧人空海回日本后创立了日本的密宗――真言宗。
  二、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形成与发展
  佛教在藏区经历了“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发展阶段。前弘期佛教,从吐蕃王朝拉脱脱赞普时肇端以后,中经松赞干布时奠基,赤松德赞时弘扬盛行,热巴巾时改革文字厘定经典,直至朗达玛灭佛以前,长期流行西藏各地者,称为前弘期佛教。前弘期佛教大规模地、正式地传人西藏,应该是公元6世纪中叶,从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的时期算起。这个时期,佛教分别从印度和汉地两个方向传人西藏的。就是藏王松赞干布先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文公主,两位公主将佛像,佛经及礼佛僧带人吐蕃,并在吐蕃建立了四座寺庙(四如寺)及著名的大昭寺、小昭寺。组织藏、尼、汉僧人翻译佛经。到藏王赤松德赞时,迎请印度佛教高僧寂护、莲花生,建立桑耶寺,藏人剃度人寺,选派藏僧外出学佛,建立译场翻译佛经,同时取缔苯教。打击反佛势力,使佛教在藏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了藏王赤热巴坚时,佛教在藏地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藏王大力支持译经、广建佛寺,提高僧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制定“七户养一僧”和顶礼佛僧的制度。使佛僧掌握军政大权。这些举措引起了贵族势力的不满,他们发动了宫庭政变,缢死藏王热巴坚。拥立其哥朗达玛为王。大规模进行禁佛运动;封闭佛寺、破坏寺庙设施、逼迫佛僧还俗、焚毁佛经。使西藏本部的佛教遭受沉重的打击,史称“百年灭法期”。朗达玛灭佛标志着“前弘期”的终结。
  朗达玛灭佛以后,近百年西藏地区处在无佛教状态。后来,朗达玛子孙各据一方,各自为政,建立封建农奴制统治。各地封建领主逐渐地重新扶植佛教。这样,在公元10世纪末叶,佛教又从下路多康和上路阿里分别传回卫藏,使佛教在西藏再度复兴,史称“后弘期”。
  后弘期佛教。此期开始年代,有种种说法。布敦?仁钦珠以公元973年即藏历第一丁卯前53年的水鸡年贡巴饶赛大喇嘛受近圆戒之年算起;仲敦?甲卫琼乃以公元978年即藏历第一丁卯前48年的土虎年由鲁梅楚成喜饶等十人从贡巴饶赛受近圆戒之年算起;或有从译师仁钦桑波新译密乘之时算起;亦有从出家国王益西沃自印度迎请三名婆罗法师来藏弘律之时算起者。此后在各地封建领主的支持下,藏区佛教势力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教派。藏传佛教形成派别的主要原因是各派传承体系不同,修行方式异同,彼此观悟角度和侧重点各树一帜。
  当达玛灭佛时,修行在曲卧日的臧?饶赛、约,格秋和玛?释迦牟尼三大德逃到青海西宁一带,传法收徒,其中最著名的门徒是穆苏赛拔。约于911年他20岁时授俱足戒,陂法名为贡巴饶赛,后被尊称为喇钦贡巴饶赛,译为意明大师。他通晓佛教教理,在丹底(西宁和循化之间)收徒建寺弘法,使丹底成了第一个复兴佛教的中心。吐蕃王室后裔云丹的第六世孙,山南地方势力的首领,桑耶寺的寺主益喜坚赞派鲁梅?慈臣喜饶等十人前往丹底向喇钦学法受戒,约于975年陆续返回卫藏,佛法开始在西藏复兴。他们带回来的律学被称作“前期律学”。从青海传人的佛法史称“下路弘法”。
  原吐蕃王室的另一支后裔尼玛衮,于10世纪上半叶逃到阿里的布让(普兰县),成为雄距一方的封建势力。到他的第三代柯热,建立起以象雄、布让和芒域为主要领地的古格王朝。柯热十分热衷于发展佛教,他在佛像前出家,取法名益希沃(意译智光),并把王位让给他的弟弟松额。他从属民中选派21名青年到印度学习佛法。但最后只有仁钦桑布和玛。雷必喜饶回到阿里,其余都病死在克什米尔。仁钦桑布翻译佛经成绩卓著,被称为“洛钦”,意译为大译师。据认为从他开始,西藏佛教才把密宗提到佛家理论的高度,因此称他以后所译的密籍为“新密法”。玛?雷必喜饶潜心翻译因明著作,人称“洛琼”。他所传因明,史称“旧因明”。益希沃在象雄仿照桑耶寺建立了托林寺,还请来了东印度名僧达磨波罗及其三个门徒,传授佛教戒律,藏传佛教史称之为“上派律学”或“上部律传”。益希沃的儿子拉德为王时,继续大力推行佛教。其侄子降曲沃以重金邀请阿底峡。阿底峡从阿里传法到卫藏,是佛教复兴势力由阿里进入卫藏的标志,史称“上路弘法”。阿底峡的主要功德是,使当时混乱的佛教教理系统化,使佛教僧侣的修持规范化。
  宁玛派
  藏传佛教最古老的宗派。“宁玛”为藏文音译,意译为“古旧”,古在于该派教法渊源于莲花生。旧在于该派传承弘扬旧密咒为主。源自前弘期来藏传教的印僧莲花生大师,以修习密法为主。它作为一个教派正式形成于11世纪,实际创始人是三素尔。素尔波钦?释迦窘乃()曾建乌巴垅寺,摄受徒从,把前弘期时所流传的经典整理成系统。其养子素尔穷?喜饶扎巴()从其学习密法,后来继任乌垅巴寺主持,在大圆满法的修炼上很有成就,弟子众多,其中被称为“四柱八梁”者最有影响。素尔穷之幼子濯浦巴?释迦僧格()曾因创建濯浦寺而闻名,他在修炼大圆满法上成绩卓著,听法弟子千余人。宁玛派所奉经典有两类:一类是从8世纪以后在民间传承下来的经典,即所谓“噶玛”。另一类是原莲花生等埋藏的!经书,经后人发掘,得以流通的“伏藏”,即所谓“代玛”。宁玛派内部传承的主要教法有三种:即远传经典传承、近传伏藏传承和甚深净相传承。经典又分三种,即《幻变经》(相当于大瑜伽密)、《集经》(相当于无比瑜伽密)和《大圆满法》。伏藏可分为四种,即上部伏藏、下部伏藏、南藏和北藏。三素尔以“幻变”、“集经”两部为主。“幻变经”初由无垢友传玛?仁青乔,其传仁青熏努和杰热曲窘,此二人传达尔杰巴结扎巴和香?嘉哇云丹,前者于康区弘传,后者在西藏传播,称“口诀”。三素尔承袭了娘?童智、索波巴益希、索?益希旺秀和克隆巴?云丹嘉措一系。“集经”初由达那惹期达传尼泊尔学者法菩提和婆须多罗,此二人传茹钦赞杰,译成藏文流传。以后次第传觉阿鲁桑结、觉阿云丹嘉措、拉杰香巴陀噶南卡拉,后二人传给素尔波钦?释迦窘乃。约11世纪,宁玛派出现了第四个代表人物――迄绒?却吉桑布,主张大圆满法,把教法又分成心部、自在部和教授部三个系统,这些皆传自莲花生、无垢友和遍照护等人。其中的“心部”有18部经,成为宁玛派的根本密典。从12世纪开始,宁玛派发掘了不少伏藏,上部伏藏以娘?尼玛欧色为代表,下部伏藏以格茹?曲杰旺秀为代表。后来又出现了以热特那林巴和仁增敦杰德曲坚为代表的南北伏藏师。到14世纪,该派出现了第五个代表人物――隆庆饶绛巴()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修订密法而闻名,对发展宁玛派密法理论做出了贡献。他著的《七宝藏论》,详细阐述了宁玛派的教义。
  这一派发展到十六七世纪,在五世达赖的支持下创建多座有相当规模的寺院。著名的六大寺院为:多杰札(拉萨南部)、敏珠尔林(山南昂扎宗)、噶陀(甘孜德格)、佐钦(甘孜德格)、白玉(甘孜白玉县)和协钦寺(甘孜德格),分布在川藏等地。近几十年宁玛派在欧美也有广泛的传播,出现了不少寺院、学僧,建立了研究机构。
  “大圆满”法是宁玛派的主要法门,主张“空明觉了”、“诸法性空”。他们把小乘、大乘、金刚乘判为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事部、行部、瑜伽部、生次大瑜伽,圆次无上瑜伽、大圆满双运瑜伽、其中的前三乘属于显教,为化身释迦牟尼所说三共同乘。次三部属于密教外三乘,为报身佛金刚萨捶所说的密咒三外乘。最后三部属于密教无上内三乘,为法身佛普贤所说无上密咒三内乘。史称宁玛派九乘。宁玛派还有六种传承和四种次第加持法:六种传承是诸佛密意传、持明表示传、凡夫耳闻传、圣言予记传、有缘掘藏传、发愿印授传。大轮圆满次第四加持是身加持、语加持、意加持和空心加持。宁玛派供奉的神像有八种:文殊身、莲花语、真实意、甘露功德、金刚橛事业、差遣非人、猛咒诅詈、供赞世神,称前五种为“出世五部”,后三部称“世间三部”。
  噶当派
  藏传佛教后弘期创立的第一个宗派。“噶当”,藏文的音译,意为佛所说的一切显密教语。渊源于来藏印僧阿底峡(982―1054),实际创始人是仲敦巴?嘉哇窘乃()。宋嘉佑元年(1056),仲敦巴应藏北当雄地方头人之邀抵达热振传教,主持创建了热振寺,成为弘法进行佛事活动的根本道场,标志着噶当派的正式创立。仲敦巴主持寺院九年主要宣传阿底峡所传显密教授,使噶当派的基础得到巩固。其得意门生博多瓦()、京俄哇()、普琼哇()在他去世后分别开创了教典派、教授派及口诀派,使噶当派得到了很大发展。仲敦巴之后,南觉钦波与贡巴娃分别主持热振寺,后来博多瓦承继法位,但因与寺内上层僧人不和,离开热振寺另建博朵寺,摄受徒众,使噶当派的名声大著于卫藏各地。继博多瓦之后,噶当派较著名的学者有朗日塘巴()、夏尔哇巴()、夏?怯喀巴()、董敦?洛哲扎巴()、夏域哇()、藏巴仁波钦及内邬素巴等人。15世纪,宗喀巴根据噶当派的教义创立了格鲁派,被称为“新噶当派”,原噶当派寺院逐渐改宗格鲁派。
  噶当派在显教方面主修《大乘经庄严论》、《菩萨地》、《集学论》、《人行论》、《本生A论》、《集法句经》、《菩提道炬论》、《慈氏五论》等,史称噶当六论。密教方面修习《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耶大教王经》倡导缘起性空,显密并重的修习方法。认为一切经论皆为佛的方便,一切教典都是修行的依据。故该派主修释迦佛、观音菩萨、绿度母,不动明王。四位本尊和经、律、论三藏,合称噶当七宝。
  噶当派教法的特点是强调戒律,修习次第,以阿底峡的《菩提道炬论》为理论基础指导显密修习实践。
  噶当派强调“三士道”的修习次第。即由下士、中士到上士的修行道路和方法。& “下士道”即人天乘,讲皈依“三宝”,发善愿心,修五戒十善,作“止恶行善”业,以求远离地狱之苦;“中士道”就是声闻乘,讲发解脱心(生离心,出离心),修四谛法(苦、集、灭、道)及“三学(戒、定、慧),要求背弃三有(欲、色、五色),以求自身解脱;“上士道”即菩萨行,讲修”四摄(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六波罗密”& (布施、持戒、忍耐、精进、静虑、智慧),要求“白利利他”,普渡众生。主要寺院有:热振寺、博朵寺、.桑浦寺、怯喀寺、基布寺、桑波切寺、纳塘寺、夏域寺、洛寺、岗岗寺、仁钦岗寺及达坚寺等。
  噶当派所供奉的有十二尊度母像。(1)退敌咒语度母;(2)独尊吉祥度母;(3)独尊大金刚度母;(4)炭烟度母;(5)四臂度母;& (6)时相度母;& (7)天成女王度母;& (8)虚空衣度母;(9)奎宿营度母;(10)旃檀罗迦度母;(11)艾迦杂德度母,第十二尊名不详。噶当派对十二尊度母所起的名字分别为:金海母、光海母,护教母,执意母,大力度母,狰狞度母,系血母,栗色母,无著度母,具力度母,力胜度母和毁业度母。
  萨迦派
  “萨迦”为地方名,即今西藏的萨迦县,意为“白土”。萨迦派以萨迦寺而得名,创始人款?贡却嘉波()生于西藏款氏家族,幼年从其父学宁玛派教法,年轻时从卓弥?释迦益希学习“道果”教授。他于1073年在后藏仲曲河谷的奔曲山修建萨迦寺,以此为根本道场形成了萨迦派,这一派采取了血统和法统两种传承。早期萨迦派有五位著名人物,史称“萨迦五祖”。贡却嘉波死后,其子贡噶宁波(年)继承法位,成为萨迦五祖中的初祖。他先后从师学习中观、因明、对法、大黑天法、喜金刚法、集密法,胜乐法和道果教授,使本派教法趋于完整。被尊为萨钦(萨迦大师),是谓萨迦首祖。贡噶宁布死后,其次子索南则摩(福顶)、三子扎巴坚赞(名称幢)承继法位,即二祖、三祖。再后由其长孙萨班贡噶坚赞(庆喜幢,)继承法位,是谓萨迦四祖。他通大小五明,学识渊博得到了“班智达“的称号,故人称“萨班”。他曾率侄子八思巴()去凉州会见阔端,说服西藏各派高僧和贵族接受了元朝的对藏条件,把西藏纳人了祖国的版图。忽必烈统一全国后,封八思巴为“帝师”,并统领西藏十三万户,掌握西藏政教大权,使萨迦派达到顶盛。是谓萨迦五祖。14世纪后半叶,萨迦派随着元朝的灭亡,失去了在西藏的领导权,其地位被噶举派取代。但是,他们的宗教活动仍很活跃,使得继续发展下来。在其兴盛时期,在藏区之外的蒙、汉等民族地区有他们的寺院,后来陆续被毁,或改宗其他教派。
  萨迦派不禁娶妻,其法嗣在家族中传承,先娶妻生子,后远离家室,其子或侄子继承寺主之位。该派的道果教授分显密两种修法。在显教方面该派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雅周桑杰华、绒敦?玛维僧格和饶贤巴?桑杰佩为代表,以那烂陀罗寺,哲域杰擦寺、图旦南杰寺,羊八井寺、年雍夏雄寺、曲科伦布寺、鸡巢下院等为中心,以十大经论立宗,倡导唯识见,传授法相学。另一系以仁达娃,熏努洛哲(年)为代表,主传中观应成派教授,主张诸法性空。密教方面有俄尔、贡噶擦尔三个支派,主传“道果”教授。
  萨迦派教义以“道果法”为核心,认为只要断除“烦恼”,获得“一切智”,就是达到“涅”之“果”。按照这一基本思想修持,形成三个次第,即:“首应破非福,次断于我执,后除一切见,知此则为智”。
  “首应破非福”。“非福”,指死后要得恶报的那类“坏事”,修法者首先要把“非福”抛掉,决心不做恶业,专行“好事”,由此求得来生“三善趣”(即人、天、阿修罗)的果报。
  “次则破我执”。“我执”,指关于“我”和实体实有的观念,这种观念被认为是一切苦恼的根源,必须破除,才能超脱。因此,要求修行者证悟诸法“皆非实有”、“一切皆空”的道理,由“无我”之空慧彻底断除“我执”,从而摆脱“轮回”之苦o
  “后除一切见”。这里的“一切见”,既指非佛教的认识,也指佛教自称的“正见”。那种认为宇宙万物一切实有的见解,叫做“常见”,固然应该破除;但认为“一切皆空”,甚至心识、涅、因果报应、善恶等也是当真空无所有,叫做“断见”,同样应该破除。如果修行者除掉“断、常”二见,就能获得“一切智”,成为“智者”,即真正悟到佛法的人。
  在理论上,萨迦派的见解极不统一,既有唯识见,又有中观见之白续见、应成见等。实践方法上,以“道果”教授为主要法门,认为“明空无执”,“生死涅无别?,以成境为心,成心为幻、成幻无自性为修炼此法的资助。除外又有十三金法、大小摩诃哥罗等法。该派寺院的围墙上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蓝三色条。
  噶举派&&& 俗称白教。
  “噶”,意指佛语,“举”意为传承,合之意为“教授传承”。该派传教以师徒相承,口语传授,耳听心会,注重密法,也提倡研修理论,给显宗一定的地位。
  噶举派是11世纪中形成的又一藏传佛教教派。其特点是支系众多。开始即有两大传承系统,一为香巴噶举,一为达波噶举,两系的密法来自印度,传承是同源的。香巴噶举在14―15世纪就已泯灭,达波噶举则一直流传下来。
  达波噶举的创始人为达波拉杰,其教法则源自玛尔巴、米拉日巴师徒。玛尔巴(),本名却吉罗追,幼年从卓弥译师学梵文,后曾三游印度,四赴尼泊尔,从那若巴、弥勒巴学“大印”等密法,回藏后收徒传法,形成一派,后传给米拉日巴。
  米拉日巴(),西藏峨日人,先学旧派密法,38岁拜玛尔巴为师,45岁开始收徒传法,门徒甚众,最著名者为达波拉杰。
  达波拉杰,本名索南仁钦,最初为噶当派门徒,32岁拜米拉日巴为师,1121年建岗波寺,收徒传法。他的教法是噶当派教法与米拉日巴的密法揉合而成,以“大手印法”为主形成自己的体系,他的门徒很多,其中有四人在前后藏建寺收徒,形成四大支系,其中帕竹一系又分出八个小系,总称四大八小。(详见下表)
  噶举派各支系的教义大同小异,均属玛尔巴、米拉日巴的传承。它是以龙树的“中观论”为思想基础,而创立的独特的“大手印法”。这是一种显密兼修的教法,它讲修行者要先“修心”(控制思维),要求把心(思想)专注于一境,使思想不乱,不起“分别心,”由此入禅空,而后再观察此心是在体内还是在体外,若发现找不到这颗心时,那就明白了这颗“心”并非“实有”而是“空”。这样,就算证得了“空慧解脱合一”的境界,即可“成佛”了。在修习时,多先从“拙火定”修起,利用气功控制脉息,调理思想,然后修“那若六法”,最后亲证“万有一味”,“怨亲平等”、“染净无别”,“明空无别”,“空乐无别”的一种境界。最高修法是无上瑜珈密的“双身修法”。噶举派传法重心是大手印法、六成就法、金刚亥母修法。
  (一)噶玛噶举
  这一支派的创始人为都松钦巴(),意为知晓未来、过去、现在三世之事,本名却吉扎巴,西康人。先学噶当派教法,后拜达波拉杰为师,学噶举教法,后又学萨迦和宁玛教法,但他仍以噶举派的“大手印”和“拙火定”教法为主。1147年在昌都地区类乌齐附近建噶玛丹萨寺,噶玛派因此而得名。真187年在拉萨西北的堆龙建楚布寺,并成为该派的主寺。这两个寺庙成为该派的上下两主寺。由于他调解类乌齐一带的地方封建势力的纠纷,从而掌握了这个地区的统治权力。该派又凭借自己的宗教势力,曾在政治上竭力活动过,但终未能掌握全藏的政权。在明末时,仅昙花一现,很快就失势了。
  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是从噶玛噶举开始的,它先后建立了几个活佛转世系统,其中最著名的是黑帽系和红帽系。黑帽系第一世转世活佛噶玛拔希()曾受蒙古汗王蒙哥赐给的金边黑帽而得名;红帽系第一世转世活佛扎巴僧格()以受到元帝赐给金边红帽而得名。这一支系的活佛与元、明、清三代中央政权,以及各封建地方势力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多数活佛被召见进京,封为“大宝法王”、“大国师”等。噶玛噶举派曾以宗教地位支持仁蚌巴和藏巴汗政权,而噶玛噶举在仁蚌巴政权的支持下,曾一度抢夺西藏全区性传召大会的主持权,禁止格鲁派寺院哲蚌寺、色拉寺僧人参加法会,并规定格鲁派僧人必须向噶举僧人致敬,声势煊赫不可一世。但为时不长,藏巴汗被蒙古和硕特固始汗所灭,格鲁派由固始汗父子的武力支持,受到清朝王室册封而占了绝对优势,噶举派势力从此开始衰落,并受到达赖喇嘛的监督,直到解放前,达赖还派人常驻楚布寺。
  (二)蔡巴噶举
  这一支派的创始人是向蔡巴?尊追扎(),本名达玛扎,13岁拜达波拉杰学佛,26岁受比丘戒,法名尊追扎。30岁随达波拉杰的侄子贡巴楚臣宁波学习达波拉杰所创的“俱生和合法”,证得了真实义。后来得到了噶尔家族(拉萨附近蔡公塘地方的大封建主,吐蕃大伦噶尔东赞后裔)首领噶尔杰哇迥乃的支持,于1175年在蔡溪卡建蔡巴寺,本派即以得名。1187年,在蔡巴寺附近又建了一座贡塘寺。他在西藏佛教史上虽然被称之为“爱械斗、抢劫”的人物,而他毫无私心,一心为教,被尊称为“藏地三宝”(帕木竹巴的多吉杰波,宗喀巴和向蔡巴)。1194年向蔡巴死后,噶尔家族直接控制了蔡巴噶举教派。公元14世纪中叶,蔡巴万户在各封建领主斗争中,被帕木竹巴战败,封地被夺走,贡塘寺被烧,蔡巴噶举也就随之衰微。最后,蔡巴寺和贡塘寺变为黄教的属寺,传承遂告断绝。
  (三)拔绒噶举
  该支系的创始人是达波拉杰的弟子达玛旺秋,约12世纪时拉萨北盆域人。他得到达波拉杰的真传,在昂仁地区建立拔绒寺,该派因此而得名。他以密教大印和显教大印境界为主,收徒传法,自成一派。他的著名弟子是帝师热巴。该派以家族世代相继承,因家族内部为权势争夺而屡生争执,从而使寺院堪布也随之频繁易人,经济势力衰微,教派也因之衰绝了。
  (四)帕竹噶举
  该支系的创始人是达波拉杰的著名弟子帕木竹巴(),本名多杰吉波,生于西康止陇乃学地方,19岁时给一个富商当侍从人藏游学。他遍学噶当、萨迦、宁玛等教法,因他在显教方面学得广泛深人,被人尊称为“却擦哇“(热心佛教的人)。后来拜达波拉杰为师,继承了达波拉杰所创教法,返西康后住在察岗收徒传法,著有《噶古酿格》一书,表现了该派的特点。1158年多杰吉波到山南地区的帕木竹地方建了个小庙,叫丹萨替寺(在泽当过江东北),在此寺传法至死,人称他为帕木竹巴,传承一系为帕木竹巴派,简称为帕竹噶举。他被尊称为“藏地三宝”之一。
  帕木竹巴晚年在丹萨替寺传法时收徒众多,其中比较有名的有10余人,他们在康藏各地建寺收徒传法,故后来又分成为八个支系。帕竹噶举本系以丹萨替寺为主寺,与其它分支同时并存。1208年,山南地区的豪门朗拉斯族(简称朗族,吐蕃时的王臣贵族)扎巴迥乃抢夺了丹萨替寺的寺主职位,帕竹噶举开始变为由朗氏家族把持的兄弟叔侄的传承。1268年帕木竹巴被元朝封为13万户之一,而万户长由寺主推荐,元朝宣政院任命,后来则由寺主直接兼任,形成地方封建势力与宗教势力两位一体。到公元14世纪,帕竹万户用力消灭了止贡、蔡巴等地方势力,兼并了前藏大部分地区。1354年又消灭了萨迦政权而建立了帕竹政权。在这一时期内,扎巴迥乃的侄孙降曲坚赞()在泽当地区建立了泽当寺,作帕竹噶举的另一主寺。同时,泽当寺明确规定,丹帕竹万户的万户长,要在幼年时先充泽当寺座主,然后才能继任行政长官。泽当寺还专门讲授显教经论,作为专门传承密教的丹萨替寺的辅助力量。凡是到泽当寺讲经学法的僧人,不分教派,一视同仁因而这个寺曾出现过不少有名的僧人而不是帕竹体系的人物,如萨迦派在显教名僧雅楚桑结贝等。帕竹噶举和朗氏家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在西藏大约统治了将近百余年,僧众发展到10余万人,在四川甘孜也有较大的势力。1481年,帕竹政权被其属部仁蚌巴以武力击败,逐步失去了政治上的势力,帕竹噶举也随着这一政权的衰亡而衰落了,其弟子因其朗氏家族支持格鲁派兴建哲蚌寺,则投入哲蚌寺为僧,形成一股势力。该大支派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从它分出来的八小支系中的两三个支系,一直延续到现在。
  1.止贡噶举
  帕竹噶举分出的八小支系之一,创始人是仁钦贝(),他是康巴邓柯人。37岁时离开帕竹来到拉萨以东的止贡地方的止贡寺,创建了止贡支系。在明朝中期以后,黄教兴起并与之进行斗争。
  2.主巴噶举
  八小支系之一,其创始人为帕木竹巴弟子林热?白玛多吉(),该派形成于林热?白玛多吉的弟子藏巴甲热意西多吉时期,他在得到林热的教法后,曾在江孜附近的热隆建热隆寺,后来又在拉萨西南修建一座“主”寺,主巴噶举因此而得名。该支的传布范围很广,影响也很大。黄教兴起并迅速发展,主巴噶举在西藏便没有势力了,并大量传人不丹。现在不丹人民仍以信奉主巴噶举。
  3。达垅噶举
  八小支系之一,其创始人为达垅塘巴扎希贝(),他是帕木竹巴多杰吉波的弟子,于1180年在拉萨北部偏西的地方兴建了达垅寺,该支系由此得名。现在达垅噶举的母寺仍然存着,但已经没有什么实力了。
  4.雅桑噶举
  八小支系之一,其创始人为格丹意希僧格(/―1270),他也是帕木竹巴的弟子。而这一支系实际创始人则是格丹意希僧格的弟子却闷朗却,建立雅桑噶举的主寺雅桑寺。黄教兴起后,排斥雅桑噶举,其传承也就逐渐消亡失传了。
  5.绰浦噶举
  八小支系之一,其创始人为贾擦()和滚丹()兄弟二人。他们弩氏家族的后代,帕木竹巴的门徒。他们的侄子即是绰浦译师,他建立了绰浦寺,形成了这一小系,而且还有些名气。从他以下四代,绰浦噶举出了一位有名的人物,即布顿仁钦朱,但他又另外形成了夏鲁教派,此后绰浦噶举就逐渐衰微了。
  6。修色噶举
  八小支系之一,由帕木竹巴的弟子结贡?楚臣僧格(年)创建,他出生在山南雅隆,是昌珠土王王族之后,他19岁随帕木竹巴学佛,1181年在涅浦地方建立修色寺而创建此小支系。但没有多大实力,不久就消失了。
  7.耶巴噶举
  八小支系之一,为帕木竹巴的弟子意希孜巴所创,他建立耶浦寺后形成此派,后来与其它教派合流而消失。
  8.玛仓噶举
  八小支系之一,为玛仓?喜饶僧格所创。他将这一支系传给了意希坚赞和仁钦林巴等人,后来这一支系与宁玛派合流而不复单独存在了。
  香巴噶举派
  藏传佛教噶举派两大支派之一,形成于12世纪。“香”地方名,位于今西藏南木林县境内。创始人琼波南觉巴,意为“琼波家族的瑜伽行者”。他10岁始学梵文和密法,曾七次去印度从弥勒巴,尼古玛、隐密瑜枷师等百余人学习显密教法。回藏后从噶当派学者博朵哇的弟子朗日塘巴受出家戒。成年后于盆域建寺授教,后至香地用3年时间建寺108所,摄徒传法,形成了香巴噶举派。以后经过其弟子们的大力支持弘扬,得到了大发展。琼波南觉巴的后辈弟子香顿和克增熏努珠分别建嘉寺和桑定寺而分成两个系统。香顿去世后,其弟子坚参主持寺院,宗喀巴从其学过法。据说克珠杰从门钦南卡南觉巴学习香巴噶举派的六臂明王法。后来帕廓贡噶桑波创建了达纳多杰丹寺,其子顿月坚参和藏戏创始人唐东杰波?尊哲桑波()于嘉萨木等地大弘香巴噶举教法。但不久此派便泯灭无闻。此教派在理论上以应成派见为准,修人身难得,生命无常,生死过患,涅功德,发菩提心等,实践上重视灌顶教授,以大印盆为主要法门。修炼方法是,先修本尊的生起次第,后修圆满次第,以求圆满成就。所习经典有:《胜乐根本续》、《喜金刚续》、《集密根本续》、《怖畏金刚续》和《摩诃摩耶》等五部本续。
  格鲁派
  兴起于14世纪,创始人宗喀巴?洛桑扎巴()生于今青海湟中县塔尔寺附近,幼年从学于夏琼寺的顿珠仁青大师,16岁进藏深造,广参名师,博学多闻,对于性相显密诸经典,理解极深。且对因明、声明、医学、天文等学科深有研究,结交地方权贵,求得资助。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论》等巨著,详细系统地阐述显密教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佛教哲学思想体系。永乐七年(1409年),在阐化王的资助下,他于拉萨大昭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祈愿大法会。会后在当地贵族仁青伦布父子的资助下建甘丹寺摄徒,正式创立了格鲁派(又名新噶当派)。之后,他的几大弟子又分别于拉萨、日喀则等地区建哲蚌寺、色拉寺和扎什伦布寺,合称为格鲁派的西藏“四大寺院”。宗喀巴有最著名的八大弟子:即贾曹杰达玛仁钦、克珠杰格勒贝桑波、杜曾扎巴坚赞、绛央却杰扎西贝丹、大慈法王释迦益西、多敦降白嘉措、吉尊喜饶僧格、根敦朱巴。其中贾曹杰、克珠杰和宗喀巴大师被尊称为“师徒三尊。”
  16世纪,随着三世达赖到青海湖边与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的会晤,格鲁派教法开始在蒙古族人民中间传播,而且传播到西藏以外的其他藏族聚居区。至五世达赖,格鲁派取得了在西藏的统治地位,加强了与清王朝的联系。五世达赖被清顺治帝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正式确定了达赖喇嘛在西藏佛教界的地位。到了七世达赖,格鲁派在西藏正式开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统治。至今格鲁派远传到欧美等国。格鲁派严禁僧人娶妻,规定僧人不准参加生产劳动。寺院组织严密,学经制度健全,规定先显后密,显密并重,戒定慧三学并习的学习程序。《释量论》,& 《现观庄严论》、《人中论》、《俱舍论》、《律经》为每个僧人必修的课程。寺院设有显宗学院、密宗学院、时轮学院、医药学院、舞蹈学院等,每学完一级,分别授予不同的学位。显宗学位有拉让巴格西、措让巴格西、岭色格西、多让巴格西,其中拉让巴格西学位最高,必须在一年一度的祈愿大法会上通过辩经取得。格鲁派认为,佛教的一切正法,不外教、证两种,诸“教”的正法摄在三藏之中,诸“证”的正法摄在三学之中,三藏不可偏废,三学必须全修。理论上承袭了中观应成派见,倡导“缘起自性空”,认为诸法都是假名,“唯名安立”,其本身无独立的实体,只有这样业果等缘起法才能生起。在真修上采取了“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修行前先受灌顶,然后按照四续部的先后次序修习。
  黄教的基本教义是宗喀巴奠定的。宗喀巴曾以隐语诗的形式宣布自己是阿底峡的继承者,他的思想体系也确实是对噶当派的发展。因此,当时组织涣散的噶当派寺庙和僧侣,先后改宗黄教,扩大了黄教在民间的影响,故有新噶当派之称。他从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出发,发展为《菩提道次第广论》,以此为中心教法,创显宗修习次第,立“三士道”,注重“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三要,最后以密宗为究竟,著《密宗道次第广论》,使密教修持规范化。在哲学理论上,以后期中观派为主,宗奉缘起性空之说,指导显密两教的修持,比其它教派的教义更加严密系统。
  宗喀巴在其《缘起赞》中说,世间一切烦恼皆由无明起,只有懂得“缘起性空”的道理,才能克服“无明”,达到“明”(智慧),最后超出世间。因此,他将“缘起性空”作为全部佛教的“心要”。“缘起性空”也就成了黄教的认识论和世界观。
  黄教把“缘起”与“性空”作为观察事物的两个相互依存、互有联系的范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起,和合而成,此即谓之“缘生”;“如果不是从缘起而生,任何事物都是无有”,即谓之性空。“性空”的全称是“自性空”。“自性”指不依赖任何条件,永恒不变的实体。这样的实体,内外探求均不可得;实际所有的只是处于各种条件制约下、不断生灭的现象。因此,任何现实的事物既是“缘起”有,也是“自性”空,“缘起”与“性空”指的是对同一对象应该同时具有的认识。
  格鲁派在藏区有六大寺院:甘丹、哲蚌、色拉、扎什伦布、塔尔寺和拉卜楞寺,有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系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卢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