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电影》中的阿Q想要参加革命,为什么在头发上插了根棍子

当前位置:
&& 《阿q正传》赏析
《阿q正传》赏析
说起鲁迅大家一定都耳熟能详了,而说其他,大家脑海一定浮现出了许多他的经典之作。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就分享一篇《阿q正传》赏析。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鲁迅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在世界也是公认的典型形象。
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直用两手来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精神奴役就是用种种封建说教来毒害被统治者,使被统治者愚昧、麻木,做了奴隶而不知道自己的奴隶地位。这种精神奴役给被统治者造成的&内伤&是惊人的,封建毒素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许多人的灵魂之中,使他们成为畸形的人,任帝国主义宰割,任统治阶级蹂躏。中华民族后来已是集内忧外患于一身,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为了挽救中国危亡的局面,孙中山先生披荆斩棘,不屈不挠;辛亥革命者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革命先驱的救国热忱、献身精神,的确是可歌可泣的。但是辛亥革命终于失败了。这一是因为革命者对封建阶级采取了妥协的态度;二是因为革命者没有注意宣传、教育、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广大人民群众处在不觉悟的状态,没有起来支持和参加这场革命。所以,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依然如故,处在半封建半殖民的状态中。
鲁迅深切地感到,中国必须来一次彻底的变革,而变革要取得成功,则必须唤醒&昏睡&中的国民,改变他们的精神状态。所以,鲁迅一生以笔作刀,解剖中国社会,解剖国民的灵魂,对他们精神世界的落后面、消极面作彻底的暴露和无情的批判。对于被统治者,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写作《阿Q正传》就是要给被统治者以启蒙,让他们正视自己的问题,看清自己身上恶劣的品性,从而摆脱精神上的枷锁,奋起抗争,去&制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所以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在《阿Q正传》中,正是通过阿Q这一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当时许多国民畸形的心态,无情地鞭挞了他们种种恶劣的品性。
阿Q是一个深受封建阶级压迫和剥削的赤贫、地地道道的农村无产者。他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被统治者剥夺得一无所有,连姓名、籍贯都很渺茫。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别人叫割麦便割麦,叫舂米便舂米,叫撑船便撑船。命运是够悲惨的。但令人痛心的是,他对来自统治者的欺压竟麻木健忘,以自欺来自慰。他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在精神上却一次又一次地&胜利&。他因为说他也姓赵,被赵太爷叫去打了嘴巴。可挨打之后,他想的是:&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他想到赵太爷这么一个威风八面的人物现在竟成了他的儿子,便得意起来。一方面在现实中处处碰壁,饱尝辛酸,一方面又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个人身处奴隶地位,却这样心安意得,那他怎么会起来抗争?怎么会去改变自己的奴隶地位?鲁迅正是从阿Q实际的失败受辱和虚妄的胜利自傲这两个方面来描写他的性格的。在这里,悲惨和得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现实和幻想形成了尖锐的对立。阿Q越是获得精神胜利,我们越是感到悲哀,阿Q越是洋洋自得,我们越是感到痛心。
&精神胜利法&已成为阿Q性格的代名词,但&精神胜利法&并不是阿Q性格的全部内涵,阿Q还有其他种种恶劣的品性。
他欺软怕硬,狡滑无赖。别人欺负了他,他无可奈何;受欺之后,他又去欺负弱小者,&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以此发泄他被欺后的不平之气。所以他要调戏小尼姑,扭打小D。他偷尼姑庵的萝卜,被老尼姑发现了,死不认账,并耍起了无赖:&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
他盲目自大,狭隘保守。所有未庄人,他都不放在眼里,连赵太爷、钱太爷他也不格外的崇奉。未庄人少有进城的,他进了几回城,便更加自傲了,嘲笑未庄人没见识,没见过城里煎的鱼。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他又狭隘保守。凡是不合乎未庄老例的,他都看不惯,说城里人不该把&长凳&叫成&条凳&,煎鱼时不该把葱叶切成了丝。
他假装正经,护卫道学。他仿佛是个&正人&,认为男人女人应该严守&大防&。看见一男一女在那儿说话,便认为是有勾当了,所以要怒目而视,甚至要躲在冷僻处朝他们扔小石头;看见女人一个人在外面走,便认为是在勾引男人。其实,他巴不得有女人勾引他,他还曾在戏台下的人丛中拧过一个女人的大腿哩。
他忌痛护短,以丑为美。他头上长有癞疮疤,颇为此而苦恼。而人们又偏偏爱拿他的癞疮疤寻开心,这时他竟又说&你还不配&,觉得自己头上的癞疮疤非同寻常,是高尚光荣的。他为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而自豪,因为状元也是&第一个&。
此外,他还有安于现状、趋时附势等等恶劣的品性。总之,阿Q就是这样一个畸形的人物,这样一个可悲的角色。
鲁迅刻画阿Q时,是用一个个喜剧性的外套包装着一个个悲剧性的故事。阿Q的遭遇是悲剧性的,他的结局是令人同情的。但这一切又是通过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例如,他同小D扭打时,双方抓住对方的辫子,时进时退,显得那样滑稽可笑;他到尼姑庵偷萝卜,遭到大黑狗的追赶,吓得连滚带爬,显得那样狼狈不堪&&所以人们在读《阿Q正传》时,常常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阿Q被压迫者的地位、阿Q身上所具有的吃苦耐劳的品格以及他要通过革命来改变自己景况的愿望等等,无疑是&有价值的东西&。但他的欺软怕硬、狡猾无赖,他的盲目自大、狭隘保守,他的假装正经、护卫道学,他的忌痛护短、以丑为美等等,尤其是他的&精神胜利法&,这些都是恶劣的、&无价值的&。鲁迅把他&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把他&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在悲剧性和喜剧性的相互映衬下展开艺术的描写,使作品读起来更加令人心酸,令人颤栗,同时也更能催人醒悟。
前边已经说过,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阿Q正传》就用活生生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这场革命是场失败的革命,反映了阿Q在这场革命中可悲的遭遇,令人心寒的结局。
革命党要进城了,举人老爷惶恐至极,深更半夜用船将家产偷偷运到未庄寄放在赵太爷家里。未庄人并不是由于革命党对他们的宣传、发动而知道革命党的,只不过是因举人老爷这件事才知道有革命党,才知道革命党要进城的。
不仅如此,未庄人还把革命党谣传成&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可见,他们把辛亥革命这样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误解成一幕&反清复明&的复辟闹剧了。
阿Q由于听信了统治阶级的宣传,一向对革命是&深恶痛绝&的,认为革命就是跟他过不去。但这次由于看到举人老爷对革命这样害怕,看到未庄人对革命如此慌张,才&神往&起革命来。他又是怎样理解这革命的呢?第一是杀&仇人&。而他的&仇人&不仅有赵太爷、假洋鬼子等,还有小D、王胡等同是被压迫者。第二是抢东西。他认为,革命就是&要什么就是什么&,他要把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宁式床等等统统搬到土谷祠来。第三是抢女人。革命了,女人可以由他挑,想要谁就是谁。
上述种种说明了什么呢?一方面固然说明包括阿Q在内的未庄人愚昧、落后,对革命缺乏起码的认识;另一方面正说明革命者没有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而是严重地脱离群众。广大人民群众不知道这场革命的对象、目的,不知道这场革命与他们的关系,那当然就谈不上起来支持和参加这场革命了。
赵秀才和假洋鬼本来是互不买账、&素不相能&的,在革命到来时,他们勾结到一起,到尼姑庵砸了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后,便宣布他们已经&革命&了,是&革命党&了,这反映了封建阶级对革命的投机。阿Q找假洋鬼子,想&投降&革命党,却被假洋鬼子赶了出来。
革命党进城后,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举人老爷等等摇身一变都成了&革命党&。政权、军权仍落在封建阶级手里,作威作福的仍是这班人。辛亥革命给未庄带来的唯一变化是许多人将辫子盘了起来。赵秀才他盘而不剪,为的是有一天能放下来,阿Q盘起来,只不过是&学样&罢了。
赵家遭抢,说明辛亥革命后未庄的阶级矛盾依然存在。阿Q遭赵秀才的诬陷被当作抢劫犯抓了起来。革命前压迫他的是封建地主,革命中不准他革命的是封建地主,革命后审问他的仍是封建地主。最后,阿Q被枪决了,成了一具冤魂。看客们反认为枪毙了比不上杀头好看。鲁迅对辛亥革命前前后后的描写,不正说明辛亥革命是一场悲剧么?鲁迅对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遭遇和辛亥革命后的结局的描写,不正说明他死得可悲,至死都没有觉醒么?
阿Q所处的时代已经一不去不复返了,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已是今非昔比了。读读《阿Q正传》,我们会越发感到我们是生活在美好幸福的时代。但我们仍应注意克服自身的缺点、弱点,仍应注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未来。
以上就是《阿q正传》赏析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查字典语文网。
上一篇::
《阿q正传》其它教案
《阿q正传》课件下载
《阿q正传》知识扩展《阿Q正传》心理描写的运用
作者:明洪慧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法捷耶夫曾极口称道阿Q这个形象的生动与深刻的意义:“鲁迅,是短篇小说的名手,他善于简短地、清楚地,在一些形象中表达一种思想,在一个插曲中表达一件巨大事变,在某一个别的人物中表达一个典型。”《阿Q正传》之所以赢得读者的高度评价,其原因在于他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描写,活灵活现地画出了阿Q的灵魂。而熔心理共性于心理个性之中,是《阿Q正传》心理描写的一个重要特色。
  一、共性方面
  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性格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概括的越广泛,这种性格就越有代表性,揭示的社会问题越有普通性。阿Q复杂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和麻木健忘等。阿Q很“自尊”,唯恐被人揭出他的缺陷。因头上长着癞疮疤,他便很自讳“癞”和“光”字,碰到“犯讳”,他从不相让,甚至大打出手。吃了亏,就改变“反抗”的方式,或“怒目而视”或自视“清高”地说“你还不配……”,仿佛他头上的癞疮疤倒是一种光荣高尚的标记。及到“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成了事实上的失败者,他还替自己寻找“胜利”的根据:“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又很自卑,当人们揍他时,他被迫承认自己是“虫豸”,但他又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于是又转败为胜了。这种以“自欺”为核心的满足,是一种麻醉了主体精神的自我安慰,是与愚昧无知、麻木健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如:他和王胡比赛捉虱子,以虱子多而大为光荣,以虱子小而少为耻辱,愚昧到美丑不分的地步;赌钱输了以后,连打了自己两个嘴巴,“打完这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被打的是另一个自己”,立即转败为胜,心满意足地睡去。
  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那种精神上永远高人一等的飘飘然的狂傲,在“革命”和“不准革命”两章中也十分清晰地渗透在他的言论和行动中。如:在他宣布“造反”的同时,竟以为“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却都是他的俘虏了”,得意的他像是“六月里喝了雪水”一般。在赵家遭抢劫后,阿Q回到土谷祠里,有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
  “……阿Q越想越气,终于禁不住满心痛恨起来,毒毒的点一点头:‘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呵,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这段回忆和独白,再一次突出地刻划了其“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
  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同神经麻醉剂,一直把阿Q送到“大团圆”的断头台上,他在游街示众要被杀头的时候,也没有觉悟,还为画押没画圆感到遗憾,以为人生天地之间本来就免不了要这样等等。这种精神胜利法就是在遭受屈辱之后,千方百计把他认为最光荣或最权威的事物与自己挂上钩,从而在精神上战胜对方,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处处失败的命运扭曲了他的精神,使他生活在一个倒错、虚幻的精神世界当中,永远不能正视惨痛的现实。
  阿Q是鲁迅塑造的人物画廊中最为成功的典型人物形象,虽然他头着破毡帽,特定的身份只能是农民,但是他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却被大家一致认为是整个国民性的针砭。鲁迅曾对阿Q“永远得意”下了一个评语:“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鲁迅也曾明确指出,他创作的《阿Q正传》目的是“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于是,他通过塑造“阿Q”这一人物形象“暴露国民的弱点”。通过这一典型的描写,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这种普遍存在于“国民魂灵”中的精神病症是怎样严重地麻醉了中国人的人生,成为一种阻碍社会变革的历史惰力。其创作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改造“国民性”,根除这种蚕食民族和人民灵魂的“奴性”。阿Q的形象具有极其丰富和深厚的典型意蕴,是鲁迅从历史的积淀里,从对现实人生深刻的解剖中,“杂取种种人”,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而铸造出来的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深邃社会历史内容的不朽典型。郑振铎于1926年指出:“《阿Q正传》确是《呐喊》中最出色之作,这个阿Q,许多人以为就是中国人的缩影;还有许多人,颇以为自己也多少具有阿Q的气质……”不仅如此,阿Q式的典型性还具有超越地域与时代的意义。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这样评价《阿Q正传》:“这部讽刺的写实作品是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付苦恼的面孔。”的确,阿Q所表现的禽婪、怯懦、自私、无知、偏见、欺软怕硬、精神胜利这些典型的症状不只出现在中国人身上。
  同时,阿Q的革命观也具有共性,是对历次农民革命目的的巨大艺术概括,他的“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的心理与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心理是相同的,其实从陈胜到洪秀全,每一个灵魂深处都藏着这样的私欲,而且一旦大权在握,都照办不误。
  二、个性方面
  个性是指这个人物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物的独有的性格特征,个性越突出,人物形象就越鲜明,越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文中在揭示共性的同时也透视了阿Q独有的心理个性,阿Q的语言、动作,是不可取代的个性化了的,达到了只闻其声,便知其人的境地。“正如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只要见过被画者人的,一看就知道这是谁。”阿Q其所以成为阿Q,主要是因为他具有阿Q式的思维方式,阿Q式的语言。喜欢自夸也许是中国国民的共同弱点,但自夸的内容却是各不相同的,地主、资本家以钱财傲视他人,官僚们以权力地位傲视他人,知识界也可以知识傲视他人,然而所有这一切都与阿Q无缘,他一无所有,也一无所知,就只好拿“先前”来傲视他人:“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这是阿Q式的自夸,不可能是别人的,偏执守旧是封闭落后国家国民的通病,而这种通病在阿Q身上却表现得极富于个性。一方面,因去了几回城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认为城里人“条凳”的叫法和用“葱丝”的做法是错误的,“可笑”的,他长期生活在封闭式的未庄农村,对世间事孤陋寡闻,除了县城,他不知道外面还有更广阔的世界,所以,以进城自负,又因为他长期生活在未庄,习惯于未庄的生活方式,凡与这种生活方式稍有不同,他就认为是错的,正是他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使偏激守旧的通病在他的身上有了独特的表现。改变艰难处境是广大贫苦农民的共同愿望,但其他贫苦农民也可能想象到自己参加革命党的情形,但不会是革命党走过土谷祠,前来招呼他“于是一同去”,其他贫苦农民也有政治上翻身的要求,但不一定是把小D看做第一个该死的,他可是阿Q的阶级弟兄,和阿Q并无深仇大恨,阿Q却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来报复他;阿Q要抢东西,却要搬到土谷祠,如果要搬到什么深宅大院,那也不合阿Q的性格;阿Q要讨老婆,也绝不会去想都市的摩登女郎,而只能在未庄打主意。阿Q的心理表现了他的特殊生活经验和教养。
  鲁迅以敏锐的感觉力和洞察力,把自己看到的社会现实特征,进行深入的开掘,画成了一幅生动的阿Q的画像,让阿Q栩栩如生地存活在人们心中,而且让阿Q的精神胜利法流芳千古,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非一般可言,非一般可视!《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留给后人的不朽之作。
  明洪慧,河南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文化传播系教师。
整理者:绝情谷&&2009年3月《阿Q正传》同步练习--免费语文教学资料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您的位置: >> >> >>
《阿Q正传》同步练习
作者: &&加入日期:07-09-17
1.与句中加黑的“载”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
  ①载歌载舞 ②年年载载 ③记载 ④载重
  ⑤千载难逢 ⑥载欣载奔 ⑦风雪载途 ⑧转载
  ⑨怨声载道 ⑩满载而归
  A.①②③④⑤⑧ B.①④⑤⑦⑧⑨
  C.②③⑤⑧⑨⑩ D.①④⑥⑦⑨⑩
2.写出下列各句中“着”字的读音:
  ①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 )
  ②那邻村的航船七斤便着了道儿( )
  ③第一着仍然要和革命党去结识( )
3.下列字词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茶坊fáng 鸟男女diǎo 深恶痛绝wù 怦怦pēng
  B.飘飘然的飞了一通tòng土谷祠cí 迸跳bìng 呸pēi
  C.眼胞bāo 红焰焰yàn huō 唔、g
  D.唾沫tuò 怯怯què 哭丧棒sāng 喘吁吁xū
4.指出读音、书写、释义有误的一组:
  A.河埠头:bù停船的码头 茶坊酒肆:sì店铺 不以为然:对、正确
  B.素不相能:素,一向;能,和睦 殊不料:shū竟 怃然:wǔ失望的样子
  C.诧异:chà惊讶 错愕:è因吃惊而愣神 咸与维新:yù维,语助词;新,革新。
  D.L进去:bié迟疑不决地走 赊:shē羲皇:xī
5.与下句中“讹”字用法不同的一句是:
  “乡下人不懂‘自由党’,便讹成‘柿油党’了”
  A.不要道听途说,以讹传讹。
  B.横行乡里,压迫善良,讹赖百姓。
  C.如果有讹误,请批评指正。
  D.估计是在传抄中有所讹舛。
6.把下列各句中的“令”字归类,用“/”线隔开:
  ①秋行夏令 ②便言多令才 ③令人痛惜 ④令行禁止 ⑤令箭荷花 ⑥令母在后单 ⑦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⑧臣能令君胜 ⑨犹有令名 ⑩猜拳行令
7.为加点字拼音并解释字义:
8.依拼音填汉字:
  黑xū xū( ) 黑qū qū( ) 黑yǒu yǒu( )
  白ái ái( ) 蓝yíng yíng( ) 黄dēng dēng( )
  红tóng tóng( ) 灰mēng mēng( ) 绿róng róng( )
9.对下列句中加黑词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那竟是举人老爷的船 ②阿Q更其诧异了 ③惟有邹七嫂不以为然 ④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 ⑤阿Q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 ⑥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 ⑦而且也居然用一支竹筷 ⑧他颇悔自己睡着
  A.①副 ②代 ③形 ④副 ⑤形 ⑥助 ⑦形 ⑧副
  B.①形 ②副 ③代 ④形 ⑤形 ⑥动 ⑦副 ⑧副
  C.①副 ②助 ③形 ④副 ⑤副 ⑥助 ⑦副 ⑧副
  D.①副 ②副 ③形 ④副 ⑤形 ⑥助 ⑦副 ⑧副
10.为下面文字加标点:
  他立即悟出自己之所以冷落的原因了 要革命 单说投降 是不行的 盘上辫子 也不行的 第一着仍然要和革命党去结识
11.破折号的一般用法有:A.解释说明 B.补充说明 C.意思递进 D.语意转折 E.语言的中断、延长等等。下列各句的用法属于哪种:
  ①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 )
  ②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 )
  ③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
  ④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是先前的老把总。( )
  ⑤他却总说道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的。( )
  ⑥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并不来打招呼,搬了许多好东西,又没有自己的份,――这全是假洋鬼子可恶,( )
  ⑦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 )
  ⑧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
12.指出下列说法有错误的项:
  A.“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指的是日,“宣统”是溥仪的年号,宣统元年是1909年,所以宣统三年即1911年。“九月十四日”是阴历,按照阳历(公历)则是11月4日。
  B.“三更四点”,一夜分为五更,一更两个小时,“三更”是夜里十一点到一点,又称半夜、午夜、子夜。每更又分为五等分,称作点;三更四点即夜里十二点半左右。
  C.“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崇正”就是“崇祯”(zhēn),是明思宗(朱由俭)的年号。“正”是他的谥号,老百姓称其谥号,与认为革命是“反清复明”一致。
  D.“元夜”,农历正月十五的夜晚,也叫“元宵”。这一天称作“元宵节”、“上元节”、“灯节”。
  E.“宣德炉”,“宣德”是明宣宗的年号,宣德年间铸成的铜香炉,炉底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字样,故称“宣德炉”。
  F.“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世有时因袭这种称呼。
  G.“翰林”,官名,唐朝时开始设置,明、清时代以翰林院为“储才”之地,主管编修国史、起草文件等工作。
  H.“八仙”,传说中的八位神仙: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蓝采和、何仙姑、曹国舅。刘海蟾也是八仙之一。
  I.“羲皇”,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伏羲氏,蛇身人首,相传与女娲是兄妹,或说是夫妻。传说他生活的时代是太平盛世。
  J.《阿Q正传》的“正传”是传记文学的一种,还有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等等。
13.将下列记叙、描写的句子分类:
  (1)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
  (2)这船从黑qq中荡来
  (3)乡下人睡得熟,都没有知道
  (4)但茶坊酒肆里却都说,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
  (5)然而谣言很旺盛,说举人老爷虽然似乎没有亲到,却有一封长信,和赵家排了“转折亲”。
  (6)至于革命党,有的说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7)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
  (8)这晚上,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
  (9)走出街上看时,样样都照旧。
  (10)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
  (11)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
  (12)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13)但未庄也不能说是无改革。几天之后,将辫子盘在顶上的逐渐增加起来了。
  (14)假洋鬼子回来时,向秀才讨还了四块洋钱,秀才便有一块银桃子挂在大襟上了;
  (15)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柿油党的顶子,抵得一个翰林;
  (16)对面挺直的站着赵白眼和三个闲人,正在必恭必敬的听说话。
  (17)这一夜没有月,未庄在黑暗里很寂静,寂静到像羲皇时候一般太平。
  (1)表现未庄闭塞、愚昧、落后的句子有:
  (2)表现辛亥革命波及未庄的句子有:
  (3)表现人民群众不了解革命的句子有:
  (4)表现买办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勾结,投机革命的句子有:
  (5)表现辛亥革命妥协、不彻底的句子有:
14.回答下面文字后的问题:
  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 )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 )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 )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 )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
  □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1)在括号处填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A.但 并且 所以 况且
  B.而 所以 于是 何况
  C.但 所以 于是 况且
  D.而 并且 所以 何况
  (2)在□处加标点符号,恰当的一组是
  (3)课文中还有一句,与“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相应,这句话是: 。这两句都暗中与另一篇小说 里的 被杀相呼应,而这个人物的原型是现实生活中的 。
  (4)“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这句话的修辞方法是:。阿Q的这种错误认识来源于 。
  (5)“深恶而痛绝之”加引号,表明 ,变为成语是 。
  (6)阿Q说自己“投降”革命党,说明 。
  (7)阿Q由痛恨革命党变为要“投降”革命党,这说明 。
15.阿Q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是错误的,请把他的各种错误认识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16.将下列记叙描写按要求归类并回答问题:
  (1)一面想一面走,便又飘飘然起来。不知怎么一来,忽而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却都是他的俘虏了。
  (2)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一见之下,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
  (3)阿Q料不到他的名字会和“老”字联结起来,以为是一句别的话,与己无干。
  (4)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
  (5)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6)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
  (7)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8)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9)他颇悔自己睡着,但也深怪他们不来招呼他。他又退一步想道:“难道他们还没有知道我已经投降了革命党么?”
  (10)况且有一回看见小D,愈使他气破肚皮了。
  (11)但他终于饶放了,单是怒目而视的吐一口唾沫道“呸!”
  (12)阿Q将手向头上一遮,不自觉地逃出门外。
  (13)他游到夜间,赊了两碗酒,喝下肚去,渐渐的高兴起来了,思想里才又出现白盔白甲的碎片。
  (14)阿Q越想越气,终于禁不住满心痛恨起来,毒毒的点一点头:“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呵,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
  (1)表现阿Q愚昧、狭隘、保守等落后思想的句子是:
  (2)表现阿Q“精神胜利法”的句子是:
  (3)阿Q的这些缺陷,其根源是什么?
17.从下面选出适当的词填空并分类:
  游、嚷、快意、悔、踱、神往、喊、高兴、跨、诧异、意外、悟、L、飞、走、遮、逃、涌、舒服
  (1)于是他未免也有些( )了。
  (2)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 )
  (3)他得意之余,禁不住大声的( )道:“造反了!造反了!”
  (4)一见之下,又使他( )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
  (5)他更加高兴的走而且( )道:“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
  (6)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 )
  (7)但他忽而似乎有了主意了,慢慢的( )开步,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
  (8)“什么?……”阿Q( )了。
  (9)阿Q很出( ),不由的一错愕。
  (10)他颇( )自己睡着,但也深怪他们不来招呼他。
  (11)钱府的大门正开着,阿Q便怯怯的( )进去。
  (12)阿Q将手向头上一( ),不自觉的逃出门外。
  (13)阿Q飘飘然的( )了一通,回到土谷祠。
  (14)于是心里便( )起了忧愁:洋先生不准他革命。
  (15)他( )到夜间,赊了两碗酒,喝下肚去。
  (16)他立即( )出自己之所以冷落的原因了。
  (17)待酒店要关门,才( )回土谷祠去。
  (18)阿Q一看见,便赶紧翻身跟着( )。
  (19)迟疑多时,这才放胆的( )去。
  (1)描写阿Q心理活动的句子有:
  (2)描写阿Q语言行动的句子有:
18.依据小说情节、线索排列下面的词语:
  ①骤然大阔 ②很出意外 ③神往 ④惊惧 ⑤情投意合 ⑥盘辫子 ⑦思想也迸跳起来了 ⑧感着冷落 ⑨扬起哭丧棒来了 ⑩满心痛恨
  (1)表现阿Q的词语依次是:
  (2)表现地主、买办势力的词语依次是:
19.课文节选原著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两章标题的含义是:
  “革命”所指的是:(1) (2) (3)
  “不准革命”的是:(1) (2) (3)
20.鲁迅塑造阿Q这个形象的意图是:
  A.哀怜阿Q革命不成,反而被挂着革命党牌子的政客送上刑场的悲惨遭遇。
  B.说明中国人如此愚昧落后,实在没什么希望。
  C.批判辛亥革命的妥协性、不彻底性,脱离群众。
  D.要画出这样国民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21.下列说法错误的项是:
  A.《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分章连载在《晨报》副刊上,当时署名巴人。
  B.作者在小说中无情地鞭挞和辛辣嘲讽了赵太爷、赵秀才、假洋鬼子之流;对阿Q则寄予同情,但也讽刺他的不觉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C.小说借故事情节,刻画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这篇小说的典型环境就是在未庄这个闭塞、落后的农村。
  D.本文反映了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国民的愚昧,深刻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E.阿Q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形象。他对“革命”有本能的要,但是由于长期受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毒害,性格上有很多缺陷:自私、狭隘、愚昧、保守、落后,充满“精神胜利法”,是一个瘪三式的可笑人物。
  F.阿Q的“精神胜利法”表现在;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弱怕硬和对敌人善于健忘几个方面。这种“精神胜利法”是消极有害的,它是封建阶级的精神奴役在阿Q身上留下的创伤。但它也是来自劳动人民不断反抗中的不断失败,以这种方法自慰,目的是表示对压迫者的不妥协。这与反动统治阶级的“精神胜利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2.①zhe②zháo③zhāo
  3.C 4.D 5.B
  6.①/②⑨/③⑥⑧/④⑤/⑦/⑩
  7.ǎo折、掰,ào绕,不顺,niù固执;jùn通“进”,jùn通“俊”,juàn意味深长
  8.q、黢、黝、皑、莹、澄;彤、蒙、茸
  9.C 10.略
  11.①B②D③D④B⑤A⑥C⑦C⑧C
  12.CHJ
  13.(1)(1)(3)(17)(2)(4)(13)(3)(6)(7)(8)(15)(16)(4)(2)(5)(10)(12)(14)(5)(9)(11)(12)(13)
  14.(1)C (2)D
  (3)城里的一个早已“嚓”的杀掉了、《药》夏瑜、秋瑾
  (4)顶真、反动统治阶级的思想毒害
  (5)引用、是统治阶级的立场和态度、深恶痛绝
  (6)没有认识自身应属革命的力量
  (7)阿Q不了解革命,但阶级本能使他倾向革命
  15.力量:投降革命党,把假洋鬼子当成革命党。方式:穿着白盔白甲,拿着板刀等武器,一同去,乌合之众。目的:报私仇、要东西、娶老婆。对象: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王胡也不要了。行动:大声嚷“造反了,造反 了”,唱《龙虎斗》;盘辫子;找假洋鬼子去投降“革命党”。最后态度:要杀革命党。
  16.(1)(3)(5)(6)(7)(8)(10)(12)(2)(1)(2)(4)(9)(11)(13)(14)(3)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受欺压与愚弄
  17.(1)神往(2)快意(3)嚷(4)舒服(5)喊(6)高兴(7)跨(8)诧异
  (9)意外(10)悔(11)L(12)遮(13)反(14)涌
  (15)游(16)悟(17)踱(18)逃(19)走
  (20):(1)(1)(2)(4)(6)(8)(9)(10)(14)(16)(2)(3)(5)(7)(11)(12)(13)(15)(17)(18)(19)
  18.(1)③⑦②⑥⑧⑩(2)④⑤⑥①⑨
  19.(1)辛亥革命(2)阿Q要革命(3)赵秀才、假洋鬼子投机革命;(1)阿Q不准小D革命(2)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 (3)阿Q不能革命,反过来要杀革命党
  20.D 21 .C、E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浙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阿q正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