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广西南宁宾阳县黎塘镇宾阳黎塘二中放的歌

评论Comments
微信公众号关键字:黎塘
  黎塘镇[Lítánɡ& Zhèn]& 宾阳县辖镇。在县境东部,距县人民政府驻地33.7千米。南、西连王灵镇,北靠和吉镇,东接横县镇龙乡、贵港市覃塘区黄练镇。面积202.7平方千米。辖解放、民主、建设、仁爱、永安西、永安东、城南、中营、金龙9个社区和青山、帽子、三李、龙胜、农业、司马、啟明、新圩、凤鸣、欧阳、三和、吴江、龙公、补塘14个村, 80个自然村。镇人民政府驻仁爱社区。有12.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6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5.72万人。汉、壮民族聚居。相传为黎姓人家建圩,圩内有几张大池塘,人称“泥塘”,后改称黎塘。
  1954年8月桂西僮族自治区(公署行政级)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宾阳县黎塘圩改为黎塘镇。1958年9月与双桥乡、王灵乡、琴塘乡、林山乡合并为东风公社。1959年6月并入黎塘公社。1960年2月析出重设黎塘镇。2002年3月黎明镇并入。2005年7月,将义和、三择两个村划归王灵镇。地处山地、丘陵。南梧二级公路、南广高铁以及湘桂、黎湛、黎钦铁路过境,为桂中南交通枢纽,设有黎塘、凤鸣火车站。耕地面积11.33万亩,其中水田5.93万亩。林地面积11.44万亩。主要农产品大米、莲藕、胡萝卜、糖蔗等。主要企业有广西华润红水河水泥有限公司、广西电力线路器材厂黎塘分厂、广西五丰集团黎塘分公司、广西黎塘面粉厂、广西黎塘工业瓷厂、广西黎塘耐火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等。
  2010年农机总动力3889千瓦,财政收入5962.59万元,财政支出3291.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18元。中学4所,小学19所,卫生院1所,主要学校有开智中学、右江技工学校、南宁市卫生学校黎塘分校等。主要名人:梁瀚嵩(中将、革命烈士)、卢炎山(中将、曾任苍梧区和第六区民团指挥官)、梁志航(空军烈士)、柯炽(当代诗人)。有晋代绥宁县城遗址,有梁瀚嵩、卢炎山故居。主要景点有龙岩公园、情人谷风景区等。
到论坛讨论:
[ 编辑:丹儿 ]
看完这篇文章,您的感受如何?
原价: 已有人购买
论坛24小时热贴广西省宾阳县黎塘镇初级中学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23:38:35
贡献光荣榜给我们的年青人过往补一下宾阳黎塘经济历史课
1971年从3月20日起开放粮油市场, 7月20日起又关闭。当年自宰生猪上市达14329头,
农民反映收购部门压级压价、扣水份30~40%,不愿吃亏而自宰。
& & 1972年从3月15日起开放粮油市场,7月15日起又关闭。
& & 1973年粮食市场从3月15日起开放,7月1日起又关闭,油脂油料市场全年关闭。
& & 日起开放粮食市场,7月15日又关闭;油脂油料市场全年关闭。
& & 1975年大打“批资批修总体战”,城乡紧密配合,上下一齐发动,农民自留地只准种自
食自用的蔬菜和饲料,不准搞“商品化”。严禁粮食、食油、食糖、木材、黄红麻、烤烟上
市,副业单干一一竹器编织、农副产品加工及各种零星日用品的产品,均不准上市摆卖,将
城镇从事单干人员如修自行车、补鞋、理发、切烟等都组织起来,纳入集体经营,除有证商
贩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准从事商业。全县共处理自留地商品化5533户、农村野马副业。
836人。这一来,上市的农副产品急剧下降,年上市物品成交额380万多元,与社队和社员出
售农副产品总额相比仅占28%。市场又陷入一片萧条。
& & 1976年执行区革委《转发区计委、区工交办、区财办关于进一步安排好市场问题的报告》
严格管理和限制农村集市贸易,粮油市场坚决关死。规定不准上市的产品,一律不准上市。
集市成交额为272万多元, 与社队、社员出售农副产品总额的比重下降为20%左右。各地墟
场的墟亭大部分被其他单位占用作工场、厂房、仓库、办公室、门市部、职工宿舍等。
& & 1977、 1978年市场继续冷落萧条。8月4日、7日、25日,大桥、芦墟、黎塘等地市管人
员因劝止在街边摆卖玉米、青豆、花生油的农民而被殴打,市管会被围攻。这两年贸易额每
年约250万元左右,比上年下降8.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9年,对集市贸易作了新
规定; 粮食市场从1月28日起开放,群众在集市上可以进行余缺调剂;大队、生产队集体的
粮油凭当地粮所发给完成任务的证明上市出售,生猪继续执行购一留一派购政策,完成任务
后可自宰上市;社队企业的工业和手工业产品,完成国家收购任务或没有任务的可以在市场
出售或到外地推销;工业企业计划外的和主管部门不收购的产品,企业可在市场销售,国家
统购、派购以外的其他农副产品完成收购任务后,可上市销售;生产队和社员自有的牛只、
马匹允许在自治区范围内的市场出售,地区之间不得互相封锁;毗邻县的群众可以互相赶墟,
互通有无。当年贸易额达3389万元,比上年增长12.6倍。
& & 1980年12月全县恢复3日交叉墟期。 市场逐渐开放,集市贸易额达4934万元,比上一年
增长45.6%。之后,认真贯彻“把经济搞活”的政策,进行农村经济体制和物价体系的改革,
取消棉布类产品凭票供应,粮油由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取消生猪派购政策等等,市场出现多
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购销活跃,市场繁荣。到1985年全县有墟场
& & 36个, 集市场地15.3万平方米,其中玻璃亮瓦顶棚占3.07%,砖瓦墟亭占22.33%,水
泥钢筋墟亭占1.47%, 露天场地占73.13%。物品上市2000种以上,年赶墟人数达2319万人
次,贸易额达13416万元,比1980年增长1.7倍。
& & 附:一、二、三类商品各个时期的划分范围一、1957年颁布市场管理办法规定:
& & 一类商品:粮食类、豆类、油脂油料、生猪。
& & 二类商品:红薯粉、萝卜、黄麻、晒烟、木薯、红糖、草席、木炭、竹筒、箩筐、泥箕、
水车、戽斗、牛绳、犁头、月锄、锹、禾刀、草刀、硫酸铵、磷酸铵、肥田粉、颗粒肥、骨
粉、石膏、石灰,6%六六六粉、2.5%六六六粉、双铧犁、五三步犁、轻便步犁、打谷机等
国家统一收购商品。
& & 三类商品:除上述一、二类商品外,均为三类商品可在市场上自由交易,议价成交。
& & 二、日颁布《宾阳县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 & 一类商品:粮食、豆类 (包括稻谷、大米、小麦、玉米、荞麦、高梁、黄豆、黑豆、绿
豆、青豆、饭豆、珠豆、其他杂粮)、油脂油料(包括花生、芝麻、菜籽、茶子、花生油、芝
麻油、菜油、茶油) 、棉花、猪、菜牛、羊、食糖、木材、苎麻、黄洋麻、松脂、松香、松
节油、烤烟、青竹、毛竹、楠竹及其它大型竹子、木棉花、生漆、牛皮、杂铜、硫磺、石膏、
土纸、纱纸、木薯、生粉、零粉、纸浆、茶叶、咖啡、桐子、桂油、茴香油、牛油、桂类、
八角、桐油、蜂糖、蜂蜡、蚕丝、粽叶、樟脑粉、樟木油、五倍子、猪鬃、茶辣、田七、山
药等国家统一收购商品。二类商品:鸡、鸭、鲜鱼、蛋品、晒烟、木柴、木炭、废铜、废锡、
废胶、薯品、笋品、蒜头、木耳、生姜、桂圆(干肉)、荔枝(干肉)、红瓜子、柿饼、板栗、
槟榔芋、红枣、蜜枣、白果、菠萝、柑、桔、橙、香蕉、沙梨、沙田柚、果蔗以及其他主要
水果、干姜、薏米、淮山、亚麻、龙舌兰麻、龙须草、乌桕油、芳樟油、山苍子油以及其他
主要野生油料、席草、牛骨、杂皮、羽毛、金银花、砂仁、草扣、罗汉果、甲片、艾粉、麝
香、蛤蚧、冰片、黄连及其他主要药材等。
& & 三类商品:除上述第一、二类商品外,其余都属第三类。
& & 三、执行1980年区人民政府桂政发242号文件规定:
& & 一类商品:粮食、油料、棉花、棉布。
& & 二类商品:桐油(籽)、黄红麻(籽)、苎麻、烤烟、桑蚕茧、茶叶、毛(楠)竹、八角、云
木耳、棕片、柑橙、土纸、香菇、菠萝、乌桕油(籽)、蓖麻油(籽)、紫胶、茴香油、桂油、
桂类、罗汉果、山羊板皮、各种杂皮、猪鬃、猪肠衣、羽毛、灵香草,白果、香茅油、生猪、
家禽、蛋品、牛皮、食糖、田七、麝香、金银花、牛黄、蛤蚧、茯苓、砂仁、甲片、松脂、
& & 除上述一、二类商品外,均属三类商品。
& & 四、日县颂布《加强市场管理》的规定:
& & 一类商品:粮食、食油、棉花、木材。
& & 二类商品:猪肉、鸡、鸡蛋、烤烟、桐油(籽)、茶叶、黄红麻(籽)、苎麻、桑蚕茧、棕
片、乌桕油(籽)、蓖麻油(籽)、紫胶、云木耳、香菇、柑、桔、菠萝、毛(楠)竹、桂类、茴
香油、桂油、灵香草、八角、土糖、白果、罗汉果、牛皮、羽毛、杂皮、猪肠衣、猪鬃、山
羊板皮、香茅油、松脂、橡胶、海珍品、海味品、海水鱼、海鲜虾、四市淡水鱼、田七、山
药、麝香、金银花、牛黄、蛤蚧、砂仁、甲片、茯苓。
& & 除以上一、二类商品外,余为三类商品。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始在州城(新宾三联街)及芦墟、黎塘等处设邮政代办所。民国
10年(1921年)和32年(1943年)分别在县城(新宾三联街)和芦墟改设三等邮政局、办理汇兑,
并逐步在县以下的一些主要墟场设代办所。38年(1949年) ,全县有邮政局2处,代办所10处,
信箱30个(其中乡村墟场19个)。
& & 宣统元年(1909年),开始创办电报业务,在州城设局。民国32年(1943年)改称宾阳电报
& & 县内电话、长途电话的机构分别于民国17年(1928年)和30年(1941年)建立。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至1952年,县设邮政局、电报局、长话局、乡村电话处。
邮政局下设20个代办所,乡村电话处下设4处小总机。1963年,邮政、电报、长话局等3家先
后合并,统称宾阳县邮电局,乡村电话托邮电局代管,为独立核算,人员工资及各项经费均
列入地方财政。以后逐步在县以下的墟镇及较大的农场建立邮电支局、所,并随着行政体制
的变革而更迭。1958年,全县邮电支局、所30个,邮政代办所2个。1969年1月提倡全党全民
办邮电,除黎塘、艾村2支局外,其余均下放人民公社管理。同年6月复收归县邮电局辖,并
调整为25个支局、所,邮政代办所增为16个,另设信箱(筒)16个。1962年再次精简,只在区
工委所在地和艾村设邮电支局、所。汽车、火车邮件交接点的四镇、太守、稔竹、王灵等处
改为服务点。 撤销洋桥、三军等处。1964年又减为13个支局、所,设邮政代办所6个,增设
邮票代售处16个。1970年,邮电分家,县设邮政局、电信局,下设邮政支局、所14个;电信
分局、 所11个。1973年合并,恢复原体制,下设邮电支局、所16个,邮政代办所2个。1985
年,县以下有邮电支局8个(黎塘、新宾、艾村、大桥、新桥、武陵、古辣、甘棠),邮电所7
个(和吉、邹墟、思陇、高田、太守、四镇、芦墟永武街),邮政服务点一个(廖平园艺场),
邮政代办所1个(王灵) 。另外,依靠一些墟场、村委会或自然村的商店力量,共设邮票代售
处97个,在各地挂置信箱(筒)99个(农村79个)。
& & 本县虽无巨川大河,但西、南、东诸山麓的水源经汇合后,形成不少小江,分别流经新
桥、芦墟、新宾、武陵、大桥、黎塘等山前平原。千百年来,农民在发展农业生产中以村或
联村、联乡集资拦江筑坝引水或装简单水车提水,或在山谷挖筑塘库蓄水。据民国《宾阳县
志》载,民国35年(1946年) ,全县建有水坝170多座,车坝20多处,山塘22口,可灌溉11.5
万多亩,占全县水田面积的19.73%。遇上天旱则出现“夏日炎炎似火烧,田野禾稻半枯焦”
的灾情,农民多搞迷信“求雨”。同时,常因田水问题引起争吵、斗殴,甚至发展到姓与姓,
村与村的械斗,时有死伤。如:杨村与廖寨村,罗村与塘合村,勒马村与里道村,马村与张
莫村,王灵村与大宁村,石崖村与三拱村,红花村与谷塘村,六龙村与水浸村,新梁村与贵
县的居仕村等曾发展到用步枪以至机枪对打。
& & 县人民政府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利。1950年至1985年,共投资9429.21万元(其中
群众自筹5253.01万元、国家投资3936.2万元),投工6155.2万个,挖填土33423.61万立方米,
砌片石247.9万立方米,混凝土6.34万立方米,建成塘库748座(其中中型4座,小(一)型40座、
小(二) 型83座、小塘库621座),有效库容2.27亿多立方米,引水坝275处,引水流量7.13立
方米/秒; 机灌站53处,装机55台,1053匹马力;电灌站132处,装机150台,7945千瓦;水
轮泵66处,装机106台,干、支、斗渠2703条,总长2372.16公里 (其中干渠99条,320.79公
里;支渠356条,806.02公里;斗渠2248条,1245.35公里) ,附属工程4951座 (其中控制闸
338座、泄洪闸205座、斗门2367座、渡槽302座、反虹管15座,桥1435座、渠底涵洞153座、
其他;136座) 。有效灌溉面积50.72万亩,加上民国时期灌溉面积11.5万亩,合计灌溉面积
62.22万亩(其中水田54.48万亩、水浇地7.74万亩、排涝4.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7万亩)。下
分几个时期记述。
& & 1951年冬,在三塘乡发动群众兴建1座示范水利塘,库容1.7万立方米,灌溉70亩。通过
这个示范塘,培训农民水利技术员。
& & 1952年冬,投资94.4万元(1953年水利年度投资),拨给水泥、钢材、炸药、木材等。兴
建塘来水库,有效库容512万立方米,灌溉1.2万多亩。1953年春建成,改变了芦墟附近村庄
农田历史上干旱的面貌,人民为之鼓舞。
& & 1953年至1957年, 执行“小型为主,民办公助”的水利建设方针,每年冬季发动群众6
至8万人兴修水利。 投资817.19万元,兴建叶山、关口、木林、北马、王三、六旺、横梨、
欧阳、李城、里庙、黄塞、大六蒙、小六蒙、灯头、来麓、那洪、六乜、凤凰、北滩、三六、
蒙寨、陶麓等小(一) 型水库22座,桃源、六佑中型水库2座,小塘库340座,小水坝106座。
工程质量良好,效果显著。
& & 1958年至1959年,执行“小型为主,大中小结合”的方针,成立宾阳县水利建设指挥部,
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领导。 投资779.19万元,动工和建成清平、百合中型水库2座,莲花、麒
麟、六盆、六万、大乙等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22座,小塘库47座,小水坝92座。
还开挖从马鞍至黎塘全长82公里、流量5—15立方米/秒的大龙洞干渠。这条干渠,花工大,
占地2000多亩, 迄今虽很少直接使用大龙洞水库的水,但能把清平、桃源,横梨3个水电网
30万亩的灌区联串贯通,对西水东调和南水北调起到显著作用。
& & 1960年至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投资少,只建成水轮泵5处,装机5台及搞一些配套、
维修、延伸工程。
& & 1963年至1965年抓续建、配套工程,同时新建成莲塘、张村小(一) 型水库2座,小塘库
26座, 小水坝12座;机灌站12处,装机容量13台,235马力;电灌站1处,装机容量1台,15
& & 1965至年1966年,执行“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及“引、蓄、提、排”
相结合的方针。 投资581.8万元,在清水河沿岸建设电灌站18处,装机34台,4748千瓦,抽
水流量9.25立方米/秒。
& & 1967年, 水利建设停顿。 县革委成立后, 1968年冬开始抓水利, 至1975年,共投资
3338.54万元,兴建山口、三叉、石宝、三斗、磨刀等小(一) 型水库和东塘、木塘等结瓜工
程及机灌站49处, 装机容量51台,991马力;电灌站131处,装机容量137台,7654.5千瓦;
水轮泵64处, 装机103台。同时在原灌区进行挖潜配套,延伸渠道,兴建斗闸门,扩大灌溉
面积,发挥工程灌溉效益。然而,六冯电灌,三四级抽水,虽实现了畲地改水田,可是渠道
长,粮食生产中有的每亩年需水、电费20多元,而农电、水费收纳很少。1975年兴建芳雷水
库,工程设计为340万个工,投资400万元,灌溉2万亩,库区淹没7个村庄、2000多亩耕地,
需搬迁588户, 2983人。由于不按照基建程序办事,于8月下旬仓促上马,动员2方多人上工
地;搞了一个多月,修筑了交通道路,搭了工地工棚和搞了大坝清基,而投资、材料还没有
着落,于9月下旬被迫停工下马,国家投资损失25万元,群众浪费30多万个工日。
& & 1976年至1980年, 投资2654.36万元,重点放在全面配套、渠道防渗,建设稳产高产农
田及继续增建部分提水工程。1976年冬,兴建以改江为主的王灵排涝灭螺工程,减少了内涝
农田8000亩, 灭螺面积280万平方米。1978年冬,建设六冯电灌片配套工程,用一年零三个
月时间建成六冯石拱大渡槽1座,氏4.76公里,水轮泵石拱渡槽工座,长317米;燕山薄壳渡
槽1座, 长800米,改建六冯水轮泵站1座,渠道防渗12.74公里,增建电灌站3处;开挖支斗
渠36条(全长60公里) ,共扩灌面积2万亩,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本县投资最多、工
程最大的一项水利建设。同时还建成小(一) 型水库1座;机灌站4处,装机容量4台、62匹马
力;电灌站11处,装机容量11台,335千瓦渠道防渗99.41公里。建成立新、勒马、新华、杨
山、不丈垌、三李、长安、恭村、大桥、大仙等10个片的所谓“田成方、地平整、能排能灌”
的“稳产高产” 农田10万亩。1976年7月县派人去大寨参观回来后,未经水文分析和地质勘
探,也没有按基建程序先行设计便上马,搞大桥江改江排涝工程。全面动工后,发现中下游
河道地下岩石遍布, 泉水冒出,工无法开挖,开炮又缺资金和炸药,搞了2年多,工程仅完
成50%左右,被迫停下,损失国家资金75万元,群众投工120万个,还破坏良田500多亩。如
今旧江仍存,新江半途而废,未收到应有排涝效益。同时,搞太守江裁弯取直工程不考虑洪
水流量,任意缩小河床断面,搞了2公里多的浆砌石“三面光”河道,1978年8月下一场暴雨,
洪水泛滥,工程全部被冲垮,损失国家资金6万多元,群众投工20万多个。
& & 1973年前后,大搞旱地改水田,山坡开荒种田,为此兴建一批电灌站。1979年前后,因
管理人员报酬不落实,管理不善,农作物结构调整,恢复早作,电费高,经济效益差等,陆
续报废63处(装机63台,1503.5千瓦,灌溉能力7539亩),国家损失投资125.98万元,群众投
工浪费15万个。
& & 1981年至1985年,水利建设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工作着重点转到工程管理上来,
集中力量搞好现有工程的除险加固, 维修配套,适当解决人畜饮水。投资691.2万元,完成
工程452处,其中除险加固40处,配套维修251处,电灌26处,装机容量468千瓦,小水电2处,
装机容量510千瓦, 人畜饮水91处,增灌6460亩,改善灌溉15.4万多亩,开沟治潜改土10.7
万多亩,解决4.2万多人、牲畜1万多头的饮水困难。
& & 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原大队水利委员、自然村管水小组长、生产队管水员
自动去职,乡(镇)以下管理工程没人负责,塘库渗漏,渠道淤塞,斗闸门损坏,部分机电灌
站设备失修、报废。灌溉面积逐年下降:1981年灌58.33万亩,1982年比上年下降3.15万亩,
1983年上年再下降9.87万亩,1984年比上年又下降6.04万亩,1985年与上年比基本相同,与
1981年比下降10.05万亩。
民族民间文艺比较丰富,形式多样。戏剧方面有师公戏、丝弦戏、采茶戏等,歌舞方面
有仙马彩凤舞、鹰歌饮酒舞、群鼓舞、舞龙、舞狮、舞貔貅、舞马、舞麒麟、舞鹤、舞蝶、
舞蚌等;游艺体育方面有游彩架:舞炮龙、抢花炮、彩灯、武术队等音乐方面有八音、民歌、
马歌、侬歌及各种形式的配乐演奏等;群众文艺集社方而有歌墟、墟逢、诗社等;工艺美术
方面有剪纸、壮锦、刺绣、陶瓷、竹织、纸扇、饼模及泥塑儿童玩具、元宵花灯等等。
& & 1955年冬,为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以文化馆为主,组成两个采风组,分赴各地,开
展广泛深入的收集、挖掘和整理工作。同时,邀请一批老艺人,集中到县城口述、表演,作
好记录。初步摸清了本县流传的各种民间文艺的形式和内容,并把师公、道公、僧士的音乐
编写成册(10年动乱中已散失殆尽)。鹰歌饮酒舞、仙马彩凤、瑶族山歌二重唱等曾应邀参加
省和地区民族民间文艺汇演。自此,县内师公戏及山歌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文化大革命”
期间,民族民间文艺被当作“牛鬼蛇神”、“封、资、修黑货”加以荡涤,一扫而光。粉碎
江青反革命集团,拨乱反正,民族民间文艺才又恢复元气,逐步发展。1980年春节,据不完
全统计, 出动舞狮队75个,舞龙17条,舞马、凤、蚌等10个队;武术40个队、彩架8台,彩
茶6个队。 7月举办全县民族民间文艺调演,参加的有16个代表队,壮、汉、瑶民族演员277
人,表演了12种不同形式的节目。同年,还发动群众,对师公戏大力进行改革提高。文化馆
还组织了师公戏改革实验队, 并于1981年1月举行全县师公剧改革调演,演出了11个剧目,
对本县师公剧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82年至1983年,为编辑《民歌集成》、《舞蹈集
成》及抢救民族民间文艺,县文化馆组织力量,重新开展普查,对民歌、民间故事、舞蹈等
各种形式,进行采访、记录、录音、拍照、整理等工作,使不少濒于失传的宝贵遗产,得以
保存和新生。
& & 丝弦戏 又称“宾剧” 、“思贤戏”。发源于本县,流行县内及上林、马山、都安、来
宾、 忻城、武鸣、邕宁等地,至今约有200年的历史。其起源传说有数种,一说清嘉庆五年
(1800年)前后,有一叫文符采的艺人从桂林来传教桂剧,后吸收邕剧特点及本地语言、习惯
融合而逐渐形成;一说教桂剧者是从湖南来,姓曹;一说是桂班剧来演出,班中一名伙夫病
倒留落宾州,后在此教戏而出丝弦戏。
& & 丝弦戏最初由群众组成业余班社演出。道光三十年至民国(1850年)26年(1937年),逐步
转为半专业性质,巡回各地演出。较有名的丝弦戏班社,一是廖四五组织的“升翠意”班,
成立于同治十年(1871年) ,班中有一丑角,诨名“竹筒蚂 ”,甚为闻名;再就是廖胜灵等
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组织的半职业性质的“庆丰年”班。这个戏班活动持续五六十年,
直至抗战前夕,是丝弦戏活动的极盛时期。班中最著名的演员有:老生陈六一,被誉为“戏
状元”;花脸兼勾脸能手封广昌,被称为“生雄信”,他的弟子刘文开,诨名“刘奔”,嗓
音宏亮,表演出色,也有“生雄信”之称。当时,丝弦戏曾到百色、隆安、南宁、柳州及广
东等地演出。在本地,多在节日演出,如二月初二和端阳节等,最热闹的是中元节。一个戏
班往往要分到几个台去演出。九、十月后,即被各地庙会请去,常常一演就是3天3夜,往往
一个庙会请两个班子去唱“对台戏”。还有一种是赌场为了生意热闹也请戏班去演戏,一演
便从日落开台到次日中午。抗日战争时期,国难深重,剧团困难,丝弦戏的观众减少,戏班
难以维持而瓦解,艺人流散。
& & 丝弦戏的行当,生角有老生、武生、文生(即小生)、文武生;旦角有老旦、正旦(文旦)、
花旦、小旦、淫旦、武旦;丑角有文丑、武丑、小丑;花脸有大花脸、二花脸等。民国以前,
全是男演员,旦角都是男扮女装。服装、台本、表演程式等;与桂剧相同。以文戏为主,武
戏较少。常上演的剧有《男斩子》、《女斩子》、《狮子楼》、《战洛阳》、《泗水关》、
《秦香莲》、《全家福》、《定军山》、《大名城》、《十字坡》、《夺子都》、《黄花山》、
《朱砂记》、《鱼藏剑》、《三顶本》、《文祝寿》、《武祝寿》、《庄周戏妻》、《秋胡
戏妻》 、 《草船借箭》、《三气周瑜》、《走马荐贤》、《平贵回窑》、《二堂释放》、
《血手拍门》、《两河会妻》、《三休梨花》、《双阳追天》、《山东响马》、《两个刘重
锦》、《张古董借妻》、《胡奎卖人头》、《穆桂英挂帅》、《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 & 丝弦戏的曲调属皮黄系统,板腔体系结构为上下句,反复演唱,重语言本色,唱不同字
词, 采取“问字要音”,“随字行腔”的方式。句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双数,每句多为7
字或10字。唱腔分南路和北路,南路有首板、滚花、二流慢板(即平板或慢板)、忧腔、阴调、
断弓、 一字板、 流水板等;北路有首板、滚花、二流、慢板、断弓、高腔等。乐器以京葫
(“二弦” ) 为主,还有二胡、秦琴、唢呐、笛子等。打击乐器常用的有战鼓、板鼓、苏鼓
(脆鼓)、文锣、武锣、曲板、木鱼等。现在,新宾、新桥、芦墟等地,都有业余的丝弦戏剧
团和乐队,不少青少年参加活动,除经常演出传统戏外,也排练一些现代戏。广西戏剧研究
室为收集和介绍这一地方剧种,曾多次派员到本县调查,并在1963年的《广西戏剧通讯》第
七期发表了余品瑞的《宾阳丝弦戏》和1982年的《剧目与评论))第三期发表了费邓洪的《丝
弦戏》两篇评介文章。
师公戏 有汉族师公戏和壮族师公戏两种。 历史悠久,其起源说法不一。一说祖师是教
习“尸公”的“三真君”;一说为唐朝同母异父的唐、葛、周三兄弟为孝母治病所创造;另
一说是从“傩”(跳神)发展而来,等等。总之,师公戏渊源与古代巫术文化有关。
& & 明、清时期,师公戏盛行,演出剧多为“三十六孝”,如《曹安杀子)、《目莲救母》、
《舜儿》、《蔡百喈》、《董永卖身葬母》等,其他有《千里寻夫》、《麒麟送子》、《风
雨送鸳鸯》、《增福记》、《鲁班》等,演出形式比较简单粗糙,没有完整的行当、板腔和
表演程式。到民国期间,演出多戴面具,没有化装,每班有面具30至50个,根据人物不同而
变换使用。上演时没有固定剧本,只有故事梗概,逢场作戏,唱词七言,道白幽默,角色亦
临场分配,男扮女装,多于群众搞“求花”、“许愿”、“安龙”、“庆隆”、“游神刀或
办丧事时(一般结婚不唱),在厅堂、天井、禾堂(晒场)、草坪上演出。每唱必自晚至天明,
三五七日不等。观众多为中、老年妇女。报酬由聘请者包食,给些钱米、封包。
& & 师公戏的组织,大都以村、地取名,如“马村师”。一班亦称一堂,每“堂”8至15人,
由师头率领。清光绪元年(1875年)到民国期问,活跃在芦墟、新宾、新桥、武陵等地的班子,
如马缆莫陈村莫法恩班,王明村王有恩班,闭村吴辉堂班,北街韦法旺班等,都是较有名的;
黎塘地区也有一些村成立师公戏班。民国37年(1948年) 前后,邹墟地区有师公7堂,芦墟地
区有6堂。全县较有名的师公艺人是:施彩春(古辣乡甘地人)、黄仲彬(芦墟人)、黎朗豪(武
陵人) 、覃耀祥(芦墟乡覃村人)、廖普良(芦墟乡上寨村人)、卢更新(新桥乡大罗村人)、马
崇修(芦墟乡马村人)、韦光邦(邹墟乡下横村人)、覃宗祖(新宾乡六蒙村人)等。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指引下,师公戏不断革新,表演程式完全
抛弃面具,角色由男、女演员化装登台演出;内容根据形势编排剧,剔除迷信色彩。师公戏
由于道具简单,好排易演,语言生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因而发展迅速,各地纷纷
组团, 成为本县主要的一个剧种。截至1980年,全县师公剧团已达214个,占全县业余文艺
团队总数的63%强。然而,师公戏毕竟比较粗糙,一锣一鼓,一腔到底,调子低沉,已难以
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要求。1980年开始,县文化部门又有计划地收集师公戏的传统唱调
及表演程式,在音乐、唱腔、表演等方面,进行研究、改革,并组织实验队,举行会演等加
以推动,使这一剧种得以复兴,1983年,县文工团已正式成立师公剧队,巡回进行专业性演
& & 采茶戏 流行比较广泛, 主要在甘棠、古辣、新桥等地,多为桂南采茶。演出形式互有
不同,据传采茶戏多是从外地传入。甘棠那洞村(壮族)的采茶戏,至今已有五六代人,从民
国28年(1939年)以来就组织过六批采茶队,一般唱十二月采茶,人物有茶公、茶娘、财主等,
道具以扇子、手帕头巾为主,唱调10多个。近百年来该村采茶艺人有王静廉、陆春满、陆春
芳等,现由陆秀伦、陆达家等师傅教习。
& & 鹰歌饮酒舞 系瑶族民间歌舞, 流传于邹墟瑶山村,前身为《还愿舞》。每年农历五月
二十九日在厅堂摆糖、果、菜祭祀祖宗神灵,以祈祷神灵保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
老艺人加以改造,赋予新的内容,歌颂共产党,取名《鹰歌饮酒舞》,1954年参加桂西壮族
自治州民族民间文艺汇演。 舞蹈以“猫头鹰”隐喻瑶族人民,世代被困于山 ,勇敢善良,
但难见光明。只有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把瑶民请下山来,过上幸福生活,才能自由飞翔,欢
饮喜庆。整个舞蹈有12人出场,每人头戴用长布条缠绕而成的尖顶帽,身穿蓝色龙凤长衣,
腰扎两端系丝球的红带,拖至脚跟,双手指上各戴三只小铜铃。开始,舞台上放一大鼓,由
两人扮猴子打鼓逗趣,继而,中置三杯酒,边饮边舞。以笛子、锣鼓等乐器伴奏,优美豪放,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老艺人有李树芳等。
& & 仙马彩风 流传于甘棠福逢村,属壮族广场歌舞。表演时有凤娘1人 (佩戴纸扎凤头、凤
尾),伴娘2人(拿手巾),舞马4人(均佩小纸马,由小孩饰),舞罗伞1人;有胡弦笛子等乐器
伴奏。 整个演出分“吹箫引凤”、“运娘运马”、“仙马跳台”、“愚公洗马”4段,多根
据形势编歌演唱。据传为该村老艺人八公所创,历经4代,已有100多年历史。逢年过节,表
演队到附近各村拜年,恭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仙马彩风舞
于1954年参加桂西壮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艺会演。老艺人有易再祥、易凤楼等。现在易国炽
处尚保存有“内容介绍及歌词”古抄本1份。
& & 舞狮、舞龙 各乡各族均有,多以村组队。舞狮有醒狮、毛狮等,1队有1至3个狮头不等,
并配有武术队。以新宾镇三联街、甘棠镇高棠村的毛狮尤惹人爱。舞龙有彩龙和炮龙,大桥
乡张莫村舞彩龙全县闻名,技艺高超。老师傅有莫家顺等。黎明乡一些村在春节期间都有舞
& & 舞马 流传于甘棠、 大桥、黎塘等地,有纸扎马道具一雌一雄。舞时,由逗马人引路,
且舞且唱,锣鼓喧天,唢呐嘹亮。逢年过节到各家舞拜祝福。唱调优异,甘棠黎村一带多唱
壮语山歌,大桥水呇(合兴)则唱客家语(马歌),曲调数种,内容有唱十二月、唱五更、唱十
字、唱千字文、唱送郎等。老艺人有黄宗英等。
& & 舞麒麟 多流行于甘棠地区。 据那利村传说,古时山主种茶,善良的麒麟常来嗅茶香,
遂获丰收,于是将麒麟牵回家饲养,写“麒麟在主”匾额悬挂以示敬意。后麒麟死,主感其
诚,用竹制其样,编麒麟采茶舞歌颂之。节日演出时,由一男扮女装舞麒麟,另一男子手执
彩棍、 手巾引舞逗唱,密锣紧鼓,唢呐高奏,颇为优美。老艺人有黄火振等。舞蝴蝶 流传
于甘棠旺龙等地,系壮族广场歌舞。有化装青年女子舞的雌雄蝴蝶一双,两翅丈余,上下摆
动,由一手持花束的男子引舞,以锣鼓唢呐等乐器伴奏,唱壮语民歌,舞步翩跹,纵横交错,
斑灿瑰丽,袅娜多姿,甚为好看。
& & 舞凤 流传于甘棠新宁等地区。以凤象征美丽、吉祥。新旺村吴昌常老艺人传授的舞凤,
一雌一雄,由女青年或男扮女装穿戴壮族衣帽表演,男角头扎白毛巾、手执钱鞭在前引凤,
配以细锣、鼓、钗、唢呐等乐器,唱十二月采茶。一般在春节、墟日表演。
& & 抢花炮 抢花炮是本县汉族群众的一种传统文娱体育活动形式, 一般是春节前后在同定
地点于白天举行,规模较大的计有新宾的案山庙、太守的先天庙、新桥的茶山庙等地。举行
前,多请剧团演戏助兴。举行当天,由捐献最多的“头会首”点燃升天花炮,落下即由欲取
花炮者组织的队伍争抢,谁能把花炮抢入庙门算谁胜利。抢炮人多至数百,大都赤膊上阵,
斗智斗勇,争夺激烈;观抢者人山人海,欢声动地。是后夺得花炮者,即认为可添丁加福,
大摆筵席庆贺。
& & 舞炮龙 是芦墟群众特有的一种传统舞龙形式。 始于何时,未能查考。每年农历正月十
一、十三或十五之夜,常有举行。“炮龙”比一般常见的彩龙略大,长7节、9节、11节不等。
举舞之前,一般组织者发动捐献、筹备,公布“龙路”。向全镇各户各单行发出喜帖,敬请
届时“炮竹增光”。举舞时,先行“开光”仪式,然后由“龙牌”、锣鼓、八音开路,举火
篮、火把相随,按“龙路”行进。舞龙者分几套人马(有时龙也不止一条),轮流举舞,头戴
藤帽,赤膊上阵,任由鞭炮爆灼。各家备户,均备炮竹夹道相迎。龙到之处,鞭炮齐响,热
闹非凡。因炮龙到每家门前必须待鞭炮放完才能前进,有的户燃放鞭炮达数十万头,故舞完
所有大街小巷,一般需连续一昼夜,甚至两昼夜以上。舞者坚持不懈,炮龙被烧毁三四条,
也在所不顾。全城街巷,铺满鞭炮纸屑。
& & 游彩架 本县新宾特有的大型民间游艺活动, 也是一种技巧与造型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多在春节期间举行。游行时,装制4、8、10台不等,伴以舞龙:舞狮、彩灯、音乐柜等,队
伍长0.5至1里以上。 每台由4人肩抬,台上以数孩童扮饰某一特定情景的形象造型,每人坐
立于特制的手指或佩带的伞、扇、剑、弓、刀之类的小道具上,装配巧妙,五彩缤纷。每次
出游,都轰动一时,县内外群众争相云集,务以一睹为快。
& & 据调查,游彩架为清代武举人李若珠(新宾外东街人,祖籍广东)从广东佛山引进。同治
十三年(1874年),他自老家椎回一套彩架道具,并发动父老捐款,指导本街老艺人按我国古
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造型。 搞成了4台彩架,一台为黄顺隆做的《书扇镯》,一台为曾
永孚、黄义聚合做的《双卖武》,一台为黄家有几人做的《梅鹿镜》,一台为曾家琳的《湘
江大会》。游行的队列,由狮队开路,舞龙保尾,中间4台彩架,每台配一套文武场(乐队)。
这便是宾州游彩架的开始。此后,这一形式又发展至南街、三联街等处,成为本县群众欢度
佳节独特的民间游艺活动。
& & 游彩架在广东原称“彩飘”,本县刚引进时叫“游色架”,民国20年(1931年)以后才改
称“游彩架” 。过去,每隔5至10年搞一次,一般在五谷丰登、气象升平之年,才由民间艺
人择选吉日制扎。出游之日,家家户户热热闹闹,搭荫阶,摆大堂,张灯结彩,还邀请亲朋
戚友和远方宾客,同享节日快乐。民国9年(1920年) 两广巡阅使陆荣廷途经宾阳,特在李真
人庙(原址在今县教师进修班冰室) 看谭白云等人表演的4台彩架,看完拍案叫绝,赏给每台
白银300元和一块镀金铜牌。自此,宾阳游彩架声震一时,闻名各县。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民间文艺形式得到发展提高,每次活动,各级领导都出马,
拨出一定款项,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外,一般每年或隔
一两年举行一次,参加彩架游行队伍的架数、形式、人员等都大大增加,活动的范围,也由
新宾逐渐扩展到芦墟。彩架的表演,亦有所创新。饰演均精选聪明、俊俏、大胆的七八岁儿
童,既有古典题材,又有现代题材的人物造型。配乐上,一般由七八人用16种乐器组成一个
文武场伴奏。过去多根据造型演奏广牌子(广东音乐)或土牌子(本地民间艺人自编的曲牌),
现在则增加了按内容需要的现代乐曲。结构上,发条(钢螺技)的安装技术更加巧妙生动,形
体更为稳定、安全。近年来,一些彩架艺人还进行了新的大胆革新,把彩架由肩扛改为轮推,
搬上舞台表演,颇受群众欢迎。
& & 歌墟 壮族歌墟有两处, 一处在甘棠邓村,原已停止活动近百年。县文化部门于60年代
初曾进行调查写成材料,载于广西文化局出版的《广西歌墟调查》一书。另一处存邹墟的蚂
坳,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和三月初三举行,每次歌墟有来自来宾、上林及本县壮族青年
男女几百人至数千人对歌。除“文化大革命”的10年稍有停顿外,至今一直盛行不衰。
& & 墟逢 墟逢原是古时壮族青年男女恋爱的一种方式。 数村青年聚集在一约定地点,一方
面尽情欢唱恋歌,一方面互相接触,找谈爱对象。 (“逢”:壮语,原音读“Fang”,欢喜
达到高潮之意) 。后来发展成为群众性大规模游艺活动,是甘棠地区壮族人民的一种传统文
艺集会,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届时,除个别村游菩萨外,主要有舞狮、舞龙、舞凤、舞麒
麟、舞马及武术表演等,狮、龙数少者有几十条,多者二三百,热闹非常。其具体墟逢地点、
甘棠墟,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五月十三日(不逢墟日一般提前一两天)
& & 露墟,农历四月初八邓村(先在“定卯庙”,后移至此),农历三月十六日那河,农历三
月十五日六卢,农历三月初三日以甘棠墟逢最大,约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关帝庙”建成
时开始举行。 至民国期间,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关圣诞”墟逢,均由8人抬一木雕关公像出
游,其后有10多人拿“八宝”及几个儿童化装吕布、哪毛等骑真马跟随,“八音”锣鼓伴奏,
接着便是各地来的狮龙队伍,按规定线路游行。群众则在街道中间,用“八仙台”排列摆出
“牙祭”和花卉盘景、古董等,共约十数处。游行时间一般从正午十二时至下午五时立右。
组织筹备工作, 由12人组成的筹备会负责, 筹备会任期一年,并主持选出下一年筹备会。
1950年以后,拆关帝庙建中学,神像毁掉,游“关帝”即行停止,只有狮、龙、武术等活动,
又因种种原因, 活动时断时续。1979年后才基本恢复正常,每年“逢”期有100多狮、龙前
& & 诗社为本县各族人民开展群众性文学活动的一种传统形式。清末、民国期间即遍及全县
各地,而以芦墟、新宾、黎塘等墟镇为多。诗社的组织一般由数名诗词爱好者自由组合,确
定社址,冠以社名,聘请评师(乡间有学问的老夫子)一至数名。活动方式,大都先在街头张
贴告示,标明每期诗题、评者姓名、诗首及要求、奖金等,广征应作。稿期截止后,即由评
师评点,评出名次,列榜或印发公布,给予奖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诗社时断时续。
近几年来,开始活跃,发展较多,除民间组织外,各文化站都普遍举办。参加投稿者颇为踊
跃、广泛,有县内外工人、农民、教师、干部等。一般诗社每期收到来稿数百至三四千首不
等。诗社还举办诗词讲座,印发文学知识资料等。
& & 八音 主要流传于新宾、 新桥、芦墟等地,使用唢呐、京胡、二胡、大胡、秦琴等管弦
乐器配以大小锣、鼓、钹、木鱼等打击乐器,演奏时分文场、武场,深为群众喜爱。
& & 民歌 本县民歌, 各地区,各民族唱调有所不同,区别较大的汉族有芦墟、黎塘山歌、
壮族有甘棠、邹墟、和吉山歌,邹墟瑶族山歌及和吉燕山用贵县话唱的侬歌,大桥用客家话
唱的马歌,还有各地较流行唱的《三娘乖》、《哭嫁歌》等等。
民国初年, 本县尚无电影放映。只在40年代,省电影队先后到芦墟、新宾放映过8场无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10月,陈炳荣从贵县运来两台残旧的“百代”型电影放.
映机,租用县工商联礼堂,雇请两名经理和七八名工人,开办江南电影院。
& & 1955年春, 县先后组建两个国营电影队。1956年6月,芦墟江南电影院转为公私合营,
称宾阳电影院。 是年秋,黎塘开办电影俱乐部;1957年7月,改称黎塘电影院。年底,全县
共有电影放映职工21人,固定放映点36个。并筹建1个国营电影队。
& & 1958年9月, 开办新宾电影院。10月,大桥、太守两公社各办一个电影队。至年底,全
县放映点发展到280多个;放映单位8个,放映人员增至32人。获自治区电影放映工作先进县
& & 1959年,宾阳、黎塘、新宾3间电影院,配合电影进行幻灯宣传;3个县办电影队,深入
农村和边远山区,超额完成电影、幻灯发行放映年度计划。各院、队分别被评为地区和自治
区先进单位。
& & 1959年10月,成立宾阳电影管理站,配干部4人。
& & 1960年春,县购回两套16毫米电影放映设备,分别奖给被评为1959年度水利建设标兵的
河田、古辣两个公社。6月,电影系统又购回16毫米放映设备一套,成立了宾阳电影4队。至
此,全县已有放映单位11个,放映队伍发展到56人。
& & 1963年9月, 国营放映单位的财政和人事收归自治区、地区管理。接着,县先后将社办
的河田、 太守、大桥3个公社电影队的设备,折价收归县办,成立宾阳电影六队、七队和八
& & 在这期间, 县提出了“多出勤、多放映、多为国家积累资金”的要求,3间电影院全天
开窗售票,送票上门,墟日敲锣打鼓上街宣传,售票,做到映前宣传制度化,配合中心经常
化,幻灯宣传多样化,映前解说通俗化。这样,3间电影院连续3年被评为自治区和地区放映
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被邀请到南宁、 柳州、桂林、宜山等地进行幻灯宣传表演。各兄弟县
(市)也陆续派代表到来观摩。同时,不断更新设备,使县群众看电影的条件逐步改善。自治
区、 地区驻县内的工、 矿单位相继建立了4个放映队。 1964年春县电影一、二队换上新的
“五四——16型”放映机;同年秋新宾电影院进行影场大修缮,并换上新的“五四——35型”
放映设备; 1965年黎塘电影院也进行改建,换上“天极牌”放映座机,观众座位由原来600
多个增加到800多个,到1965年底,县电影管理站共有职工5名,放映队伍65人,放映单位发
展到15个。
& & “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发行的230多部影片全被封存,机构瘫痪。1969年,“解放”
了几部影片,1970年发行了“样板戏”及一些新拍故事片,3间电影院和8个电影队才先后恢
复放映活动。1973年,农村放映点由原来的240个增至460个。1974年初,宾阳电影院重新扩
建, 观众座位由原来的840个增到1200个。强令放映队普及放映八个“样板戏”影片,要求
群众“常看常新”,看电影成了人们的负担。
& & 1976年底,电影管理站的职工增到11人,并在甘棠等公社,建立电影管理组,全县放映
单位发展到39个(3间电影院,1个大机队,11个县办队,6个工矿队,18个民办队) ,放映队
伍达到118人。 1977年, 县办11个队, 平均每队全年放映超过400场,3问电影院平映超过
1000场,因为上缴利润居于南宁地区首位,分别获自治区和地区电影工作先进县的光荣称号。
1978年,又被评为自治区和地区“电影学大庆”先进县。
& & 1980年9月, 各公社普遍建立民办电影放映队。全县9个公社电影管理组及9个国营电影
队转为12个电影管理站,执行管理和放映双重任务;县电影管理站改为宾阳县电影发行放映
公司。公司、管理站的干部和工人增到101人。1983年,全县电影院、队增到101,其中国营
放映队104人,放映1.34万场,观众816万多人次,收入57万多元。1984年后,由于电视的发
展, 放映场次、观众逐渐减少。1985年,全县电影公司、管理站干部和工人105人,院、队
下降到65个,旧营电影队放映的场次下降到8850,观众下降到524万人次。
& & 1974年县革委机关和各公社(镇)革委会共购回黑白电视机20台,建立本县第一批电视收
看点。1977年部分机关、厂矿、学校、公社、生产队,建立第一批共20个投影电视收看点。
1979年10月,县委买回第一部20英寸彩色电视机,1983年全县有各种电视机近1万台。
& & 日,兴建县电视调频塔,日落成。塔高(包括桅杆)47米。1984
年7月25日,电视差转机投入使用,周围4公里内用室内天线可收看电视信号,至今使用良好。
文物·古迹
& & 一、文物&&宋朝元丰七年(1084年),本县开始发现古代铜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又陆续出土一些文物。 这些文物除留存5只残缺的铜鼓于县文化馆外,其余已上交自治区博
物馆珍藏。
& & 1952年至1981年,先后在思陇、新桥、芦墟、邹墟、古辣、黎塘等地发现各种大小不同
的铜鼓。这些铜鼓,有的属石寨山型,有的属冷水冲型,仃的属遵义型。
& & 1972年在新宾下河村的古墓发现铜钟、铜剑、扁钟。
& & 1977年至1979年,先后在露墟书坡村发现两座古墓,初步证实是战国墓葬群,已出土古
物有鼎、刨、矛、钟、斧、刮、铜叉等。
& & 从以上出土文物的工艺分析,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少部分是三国和南北朝
的遗物。日,在黎塘墟北9公里排塘凌处发现亚洲象化石。据专家鉴定,这些亚
洲象化石距今至少有1万年,与目前考古学家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发现的亚洲象化石一样。
& & 二、古迹&&秀峰塔 在大桥乡水美村东面田垌中。由于该塔在水美村旁,同时系该村人所
建,也有人称它为水美塔。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水美村14户姓陈人家捐资建成。塔高
16米,原有6层,后被雷电击损。道光十九年(1839年),陈姓人再次集资重修,减为5层,塔
高15米, 尔后几次修缮,保存至今,为本县较完整的古塔之一。回凤塔 在新宾北面合岭村
背后的龙岭,人们叫它合岭塔,因靠近大模村,也叫大模塔。清光绪二年(1876年),知州叶
茂松倡建。塔高7丈,底宽丈余。自基至顶分为7层,塔顶悬挂铜铃数只,每当风起,铃摇声
响,清脆动听。民国13年(1924年),塔顶被雷电击崩一角,后经县知事陆之璜、朱璠熙先后
拨款补修,才复旧观。28年(1939年)以后,该塔砖块不时被人偷拆,损害了塔身,加上年久
失修,目前有倒塌之危。
& & 南桥 又名太平桥。在新宾三联街平和南街之问,横跨宝水江。建于明洪武八年(1373年),
崇祯年间重修,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5月崩塌后重建。桥为方青石砌成,约长25米、宽4米、
高5米,有3拱孔,设计古朴大方,两旁围栏有石刻浮雕。为县内尚存较古老的桥梁之一,并
流传有不少动人的故事。
& & 韦波村红泥岭古墓 1977年秋和1979年冬, 露墟韦波村村民在建造新房清理墙基时,在
两个地点先后发现一批青铜器, 并上送文物管理部门。1980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
作队前往实地调查,证实是两座战国墓葬。1977年秋发现的一号墓 (M1) ,东西走向,长约
180厘米, 宽约80厘米,深约70厘米。随葬器物沿墓坑两侧排列放置,现存随葬铜器锈残严
重,有钟1件、鼎1件、剑2件、矛2件、斧3件、刮刀2件、叉型器6件。已知散失铜钟1件、陶
碗(杯)1件。二号墓距一号墓约20米,1979年冬发现,东西向,长约170厘米,宽约80厘米,
深约70厘米。随葬的铜器分别置于墓坑的两端和两侧,现存铜钟2 件、铜剑1件、铜叉型器1
件,保存较完整。专家认为墓主生前是有社会地位的人,并认为红泥岭是一处古基群。县人
民政府于下达通知,将韦波村红泥岭划为文物保护区。
& & 昆仑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亭 位于昆仑关宾阳县界一侧, 与宾阳、邕宁县界的纪念塔及
邕宁县界的凯旋门等组成建筑群,以纪念国军昆仑关抗日阵亡将士。民国29年(1940年)春动
土,33年(1944年) 落成。纪念亭呈六角形,雕石结构。底座为条石阶级;由6条方柱支撑亭
盖,塔顶有石雕葫芦直指苍穹。亭中竖立第五军军长杜聿明撰写的碑文,备载抗日爱国将士
是役浴血奋战壮烈殉国的经过。位于邕宁一侧的牌楼,刻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
石、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题联。近年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拨款,精心整饰,
愈显庄严肃穆,启人缅怀永垂青史的阵亡将士。
& & 遗爱桥 位于甘棠墟南面,横跨东斑江,为公路3孔石挢。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生
员陆毓瑜,监生梁招瑞等地方人士,在甘棠募集资金,获80个村庄的村民解囊赞助,共得钱
3000贯兴建而成,被誉为水淳“全县桥梁之冠”[据民国13年(1924年) 《永淳县志》卷一、
卷二] 。民国29年(1940年),石桥被日军飞机炸毁。现存的遗爱桥是36年(1947年)仿原样重
建的。 今桥均用料石勾砌,长60.5米,宽4.5米,3孔,孔跨分别为7.7、8.25、7.85米,
承重量13吨。造型古朴,坚固实用。
& & 葛翁岩 位于芦墟西北8公里,新桥墟北5公里,倚靠白岩村。山上浓荫似盖,风景秀丽。
据传因宋朝乾道年间(1165年至1173年) 知州葛翁营建凉亭于葛仙岭而得名(另说晋朝葛洪曾
游岩避暑而取名)。有东西两口。从东口进入,洞穴幽邃,循洞行数十步,旋现一高大洞府,
顶平圆,钟乳倒悬,洞壁怪石嵯峨,宽阔高深,可容纳数百人;内有石泉一口,四时满而不
溢,泉水甘冽,凉澈心脾。虽夏阳炎炎,仍是凉风清爽,自大洞府前行数十步至西洞口,洞
口宽高数丈,丛丛绿树罗布,下有羊肠小道通马鞍山。历代州县官吏、文人墨客多往岩洞游
览涉趣,题诗岩壁。然几经沧桑,风雨剥蚀,遗迹多湮灭。民国28年(1939
& & 年) 12月,日军侵占昆仑关天险。国军陆续云集县境,向昆仑关附近进入阵地,桂林行
营主任白崇禧,设指挥部于此,驻足月余,指挥昆仑关之役。
& & 八仙岩 位于芦墟北20公里,邹墟乡仙岩村背后的一座石山上。岩洞座落在石山的半腰,
一条羊肠小道呈之字形通向洞口。洞穴高20多米,宽10多米,深20多米,呈椭圆形。洞口有
一棵大榕树遮住大半边,洞里清快凉爽,设有两级拜台、观音佛像。原有一刘姓拐脚道士长
住洞中,现有四道士住持。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四方来客络绎不绝。洞中的石台上凿有
棋盘,传说古时经常有人在此下棋。一天,一位老人上山打柴,见有8人整天在此下棋作乐,
饮食不思。老人很惊奇,便走近观看,发现他们边下棋边吃桃子。老人向他们讨一颗桃子吃,
吃后不再感到饥饿。 随后,他们腾云驾雾走了,才知道碰到了8位神仙。老人回来后,向村
人说起,大家再去探寻仙踪,已不复见,后人就将此岩叫作“八仙岩”。
一、&&管理机构清代,置宾州学署,设学正1员,专管教育行政工作,另设训导1员为助
理。清末,废科举,撤销学署。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成立学务公所,负责办理兴建新学
堂。三十四年(1908年),取消学务公所,成立劝学所,设总董1员,劝学员4员,宣传兴办新
学意义,劝导成立学堂。
& & 民国元年(1912年),县署内设教育科,管理教育行政,劝学所仍保留,总董改称所长。
10年(1921年),劝学所改为督学局,所长改称局长,劝学员改为督学。13年(1924年),督学
局改为教育局,员额照旧,权限扩大,主管委任各小学校长、筹集教育经费,划分学区、调
查学龄儿童、推行成人教育及社会教育等工作。22年(1933年),教育局并入县府第三科,设
科长1人,科员若干人,并设督学3人,协助科长处理教育行政和教学业务。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县人民政府设文教科,综理全县文化教育工作。
& & 1952年,各区(镇) 配备文教助理1名。1956年,文化教育分开,设教育科,并成立二层
机构——县教研室。1960年下半年,教育科并入县委文教办公室,县教研室同时撤销。1961
& & 年,撤销文教办公室,成立文教局。1962年下半年,文化教育机构再次分设,成立教育
科,同时恢复县教研室。“文化大革命”期间,1968年撤销教育科和教研室,在县革委政工
组内设教育领导小组。 1973年3月,成立县教改办公室;教育领导小组改为教育局,教改办
公室改组为教研室,并在各公社(镇)建立教育小组,协助教育局管理教育行政和教学业务。
教育科、局的职能主要是: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管理幼儿教
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师范教育,制订教育发展规划,调整学校布局,任免中、小学和
师范学校教师,领导各级学校进行教育改革,发放教育经费,动员群众集资办学,办理教职
工福利和离休、退休、退职等工作。1984年成立乡(镇)教育辅导站,小学、初中的人权、财
权、管理权均由当地人民政府和教育辅导站管辖。
& & 二、学制清代实行科举制度。在州、县举行的叫小试,在省城举行的叫乡试,在京师举
行的叫会试,皇帝在殿廷举行的叫殿试。每3年各举行1次。小试由学政按临州、县举行,分
科考和岁考。科考考选童生取入府、州、县学,入选的俗称“入学”,是为生员,又称附生,
通称秀才。按规定在生员中设一定名额的廪生和增生,以成绩优秀的补选。廪生有廪米供应,
入选韵俗称“补廪”。附生、增生、廪生均须参加岁考,俗称“考老学”,以定奖励或处分。
又选部分生员贡升京师国子监就读,不再属于府、州、县学,入选的俗称“出贡”,是为贡
生。 一般在国子监就读的统称监生。 贡生、监生及廪、增、附诸生参加乡试,入选的俗称
“中举”,是为举人。举人由疆吏咨送到礼部参加会试,入选的称贡士。贡士参加在皇帝殿
廷举行的考试,入选的称进士,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定制如此,实际上贡生只领虚衔,
不入国子监就读,而且贡生、监生头衔均可用钱捐纳取得,俗称“捐贡”、“捐监”。文科
之外,又有武科,与文科同时举行,试以弓箭刀石。小试入选的为武生,乡试入选的为武举,
会试入选的为武进士。
& & 宾州自雍正十二年 (1734年) 改属思恩府,每次科考选附生20名,武生15名。嘉庆五年
(1800年),准永远增加武生3名。同治八年(1869年),准永远增加附生、武生各3名。思恩府
学额30名,宾州每年拨入府学的6名或7名。州学廪生原额30名,增生30名。清代,宾州有武
进士3人,举人41人,武举173人,贡生337人。
& &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定制初小4年,高小4年,中学4年。
& & 民国成立,将各级学堂改称学校。3年(1914年) ,初小改称国民学校。13年(1924年),
改行新制,初小称初级小学校,高小称高级小学校,初、高两级并设的称小学校。小学初级
修业4年,高级2年。中学分初、高级,各3年。27年(1938年),开办国民中学,学制2年。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初小4年、高小2年、初中3年、高中3年制度。1966年,小学
实行五年一贯制,中学改为初中2年,高中2年。1981年,恢复初中3年,高中3年。“文化大
革命”期间,取消招生考试制度,采取推荐入学办法。1977午,恢复招生考试制度三、思想
教育清顺治九年(1652年),本州在州学署明伦堂立碑刻载学规条文,规定“要养成贤才以供
朝廷之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严格要求学生只管
读书,不许过问国家政治;“军民一切利弊,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黜
革治罪”。每次学政按临前,均集中诸生讲解学规。民国初年,各校提倡“尚武爱国”精神。
18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县城各学校师生在小校场开声援大会,会后游行示
威,到各商店清查、烧毁日货。
& & 民国22年(1933年),广西省政府提出教学、训育、军训和童子军合一的主张,使教育军
事化。从当年起,本县初中毕业生即须到“广西初中毕业生集中军事训练总队”。受训半年。
24年(1935年)秋,本县中学开始军事训练,由第四集团军在宾阳初中设军训大队部,进行训
练,要求学生“绝对服从”(一年后大队部改为军训处,归学校领导)。
& & 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各校均进行抗日救亡教育。宾阳初中学生,每逢墟日,
到附近各墟场宣传抗日。
& & 28年(1939年) ,学校选派100名学生到军民合作站工作,并选派部分学生到昆仑关前线
慰问抗日战士;国民政府把“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列为中学
校训,并据其内容制成《青年守则》,每次“总理绝念周”均要学生齐声朗读;县内各中学
实行导师制,要求导师对学生思想教育全面负责。还要求导师向学生发训导证书,但没有实
& & 35年至38年(1946——1949年)间,中共党员及进步人士磨金声、卢建文、阮集群,周杰、
梁寂溪等多人分别到宾阳中学、宾阳国中、开智初中等校,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宣传马克思
列宁主义,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在此期间,学生黄福源、梁月娴等数十人,先后离校参加了
革命武装斗争。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废除导师制,设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劳动观点教育、爱国主义
和国际主义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等社会活动。
& & 1953年,按《中学暂行规程》(草案)的要求,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
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1954年后,各校都加强劳动教育,要求学生树立一颗红心,作两手准
备(升学和就业),针对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1955年,开展身体好、学习好、工
作好的教育。自此,各校每年都评选三好学生。
& & 1958年,贯彻执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要求各科教学实行政治挂帅,挖掘教材中的政治因素,教育学生。各校大办工厂、农场,使
学生在劳动中锻炼,但劳动过多。1961年后,各校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方针,要“使受教育者
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克服劳动
过多的忙乱现象。1963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各校动员学生象雷
锋那样学习、工作、生活,引导学生多做好事。
& & “文化大革命”发生后,各校学生停课“闹革命”,学校处于混乱、瘫痪局面。1968年
9月, 县派工人宣传队、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进驻学校,领导开展“斗、批、改”,批判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罪行”,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1973年,《人民日
报》号召向敢于造老师的反的北京一个小学生黄帅学习后,各校批判所谓“师道尊严”,批
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1974年,本县分片召开会议,组织师生进一步批判“师道尊
严”,号召培养“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反潮流”人物。
& &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批判极左路线。其后各校因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影响,思想
教育工作有所削弱。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校向学生进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觉悟。
1981年,开展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
美的“五讲四美”及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活动,进行执行《小学生
守则》、《中学生守则》的教育和法制教育,各中学均开设法制教育课。1985年,各校根据
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教育学生,并进行有理
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
& & 四、 教 学清代私塾, 蒙馆教学以识字、 写字为主,多以《三字经》、《幼学诗》、
《千字文》等作教材,也读“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不印注
解,俗称“白文”),但不讲解。大馆及书院教学主要为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学习“四书”、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科举作文规定八股程式,只能循
题布局,演绎经义。
& & 清末学堂,规定小学设置修身、字课、习字、读经、史学、舆地、算学、体育等科,中
学设置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
手工、乐歌、体操等科。实际上只能按师资设备开设课程。
& & 民国元年(1911年),规定初级小学设修身、国文、算术、游戏、体操、图画、手工、唱
歌等科,高级小学加设历史、地理等科;中学设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
博物、物理、化学、图画、手工、乐歌、体操、法制、经济等科。教材采用共和国教科书。
但其时初级小学多是一校只有1名教师, 一般只开修身、国文课,另由教师选择一些书籍如
《论说精华》之类进行教学。高小和中学,亦只按教师设备开设课程。
& & 13年(1924年)推行新学制后,小学开设公民、卫生、国语、社会、自然、算术、劳作、
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初中开设公民、国文、英语、算学、卫生、植物、动物、物理、
化学、历史、地理、劳作、图画、音乐、体育、党童军等课程。高中增设生物、军训课。初
级小学多不能按规定课程上课,高级小学和中学基本能按课程上课。
& & 清末至民国初年,私塾和初小,常体罚学生。所谓“棒头打出聪明子,谁疼谁儿莫送来”
成为体罚的依据。学校开学时举行“学社”,请家长到来,教师一般要提出教育要从严还是
从宽的问题征询家长意见,家长多表示要从严。中学的教学管理也很严格。学生旷缺课要逐
节登记,逐日统计,严格执行升、留级制度;学业成绩要填报教育厅,毕业证书要报送教育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消公民、童军、军训课程。1951年,初小设语文、算术、体
育、图画、音乐课,高小加开自然、历史、地理课。1954年,初、高小均增加政治课。中学
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动物、植物、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国语、体育、音
乐、美术、制图等课。其中动物、植物、音乐、美术只在初中开设,生物、制图只在高中开
设。1952年,初中增设生理卫生。
& & 1953年开始,各校普遍学习苏联教学经验,以凯洛夫的《教育学》为主要学习资料,坚
持以“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所谓“三中心”,建立教学秩序。课堂教
学,每次课通常安排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受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个环节。记
分采用5分制。各校分科建立教学研究组,开展教研活动。
& & 1958年,强调改变关门教学、脱离政治、脱离实际的方向,并曾要求各校师生自编教材。
学校大办工厂、农场,参加大炼钢铁活动,劳动成为学校主课,各科教学不能正常进行。如
宾阳中学到白水塘开荒近1000亩, 新宾中学到太乡村开荒400多亩,种植作物。新宾中学当
年劳动占去全部学时51%, 学习只占49%。 从这年起,各校开始将“劳动”列入课程表。
1960年,要求以快速度进行教学,否定量力性,否定循序渐进。
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坚持学校以教学为主。尔后,注意
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强调学好课本。1963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小学暂行工
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各校教学进一步注意为学生打好基
& & 1968年9月, 县革委派工宣队、贫管会进驻学校,学生“复课闹革命”,实行斗、批、
改。组织学生斗争教师;邀请工人、贫下中农到校讲家史;搞“农教对流”,即教师去当农
民,农民进校讲课;搞“开门办学”,师生分批到农村或工厂边劳动边上一些课,以劳动为
主,时间一二个月;将动物、植物、农业课合并为农业基础知识课,物理、化学合并为工业
基础知识课,大量削减内容,停授历史、地理课;实行开卷考试。
& &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各校重视提高教学质量,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按照全国教学计
划, 编排课程上课。 实验课被重视, 至1981年,全县分配各校教学仪器3.6万多件,价值
& & 1978年起,进行电化教学试验,先在芦墟镇中心校和芦墟镇中学试点,然后逐步铺开,
到1981年, 已培训电化教学人员155人,在12门功课中进行电化教学。全县电化教学设备投
资共1.63万元。
& & 1984年以来,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各校组织课外活动,开辟第二课堂,
力求第一、第二课堂教学同步进行。县派员到上海学习嘉定二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
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回县推广,并在新宾镇初中、芦墟镇中学、黎塘镇初中、
黎明乡初中等校设试验班,摸索经验。小学语文教学则在芦墟、新宾等处小学设“注音识字,
提前读写”和“汉语直呼音节”的教学试验班。
& & 清代、民国期间,乡(镇) 武术爱好者常自发聘请拳师开馆学习武术。通常1馆(即一期)
40日,练习拳,棍、刀、耙等项。
& & 民国后期,一些经济基础较好、文化较发达的村,利用小学球场,举行一些篮球比赛活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群众体育运动逐步开展。到1957年,乡乡组织篮球队,开展支
谊赛。1972年县男、女业余篮球队先后走访钦州、玉林、贵县等16个县,进行了31场友谊赛,
取得好成绩。1979年,全县有男、女业余篮球队254个,武术队123个。1983年,全县农村各
类球队共有1090个,1.3万多人,武术队113个、3647人,气功队8个,杂技队3个。当年,黎
塘、武陵公社被评为自治区、地区群众体育先进单位。1985年,县开展“体育先进乡(镇)”、
“田径之乡”等竞赛活动,黎明乡、古辣乡被评为广西体育先进乡,获自治区各奖励人民币
300元、锦旗1面。
& & 清代开武科。各乡私塾有武书房,学弓、箭、刀、石,辟马路,练习骑射。
& & 到了民国,各初级中学和乡(镇)完小,每星期开两节体育课。除初中能正常开课处,小
学开课不正常。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校每星期继续开两节体育课。1957年,全县有60%以上学校
推行劳卫制预备级训练,经测验,86%的学生达到预备级及格以上的标准。各校坚持两节课
外体育活动, 每日做早操、课间操,使学生每日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文化大革命”初
期,各项体育活动停止,中期逐渐恢复。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各中、小学按《国家体育
锻炼标准》进行训练,成立业余篮球、田径、乒乓球、排球、足球、体操、武术、游泳等代
表队。1979年,甘棠中学、宾阳中学分别被自治区评为“新长征”长跑先进单位。1981年,
全县14所公办中学学生10835人参加检验, 达到标准的7960人,达标率73.4%,被评为南宁
地区推行《标准》先进县。1983年,全县各中学按《中学体育、卫生工作暂行规定》、小学
按《小学体育、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进行验收,达体育锻炼标准的占75%。1985年,各中、
小学学生达标人数占85%,被评为自治区达标先进县,获奖励人民币500元。
& & 为了培养人才,1973年在芦墟完小进行乒乓球、黎塘中学进行田径业余训练。1979年县
体委办业余体校,配教练员2人,招收学员18人。1981年,配文化教员4人,教练员增至5人,
招收学员34人。先后建有400米煤渣跑道田径场1个,25米和50米露天游泳池各1个,篮球场1
个及文化室、宿舍等设备,全校面积共3.33万平方米。开设篮球、乒乓球、举重、田径、游
泳等8个项目,其中田径、游泳为自治区、地区项目。1983年,教练员增至6人,招收学员36
人。1985年,文化教员增至7人,教练员8人,学员43人。
& & 经过开展体育活动,为国家输送了一批人才。黎塘镇初中学生凌国珍,1960年进广西体
工田径队, 创广西女子短跑100米12.1秒的新纪录。宾阳中学从1953年起,陆续为省级体育
队伍输送运动员11人, 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9人,到体育院校学习15人。该校毕业生伍焕圣
1956年考进武汉体育学院,后获南方五省田径十项全能第一名,全国十项全能第五名。1960
年,南宁地区小学生田径代表队运动员17人中,经本县培育成长的有15人。1982年,本县培
育成长的运动员谢大清进入广西水球队,后为主力队员,该队连续两年获全国水球赛第一名。
体委业余体校从1979年至1985年,输送自治区体工大队和区体校各项运动员41人,各体育院
& & 民国35年(1946年),国民党县党部办有《宾阳民众简报》,转载国内政治形势通讯和报
道本县经济状况及社会上的趣事奇闻。 报纸用石印,8开两版,不定期,公开发行,每份售
价国币20元。明令县属机关单位和乡(镇) 、村(街) 公所及中、小学订阅,不久停办。37年
(1948年)恢复出版,不久又停刊。
& & 1956年, 中共宾阳县委创办《宾阳农民报》。设副主编1人,编辑、记者共4人。当年4
月10日创刊,5天1张,8开两版。日,改名《宾阳报》从9月8日起,改为3天1期,
仍为8开两版。发行量5000份左右。
& & 1958年, 宾阳、上林两县合并为宾林县,两县报社亦合并,改名《宾林日报》,每天1
期,4开4版。1959年元旦出版,人员增至7人。同年5月13日,宾阳、上林两县分开,本县复
办《宾阳报》,2天一期,4开4版。6期后停刊。
& & 日,《宾阳报》复刊。设社长1人,副社长2人(其中1人兼主编) ,编辑、记
者共7人,会计、出纳、收发各1人。社址在县委大院内。复刊初每周1期,4开4版。1981年1
月4日起,改为周双刊,篇幅不变。复刊初几个月.每期发行五六千份。1983年增至1.3万份,
每份售价人民币0.02元。1985年增至1.64万份,每份售价人民币0.03元。
& & 清宣统三年 (1911年) 宾州设警备局。 民国初年, 改称县警备队。22年
(1933年) 改为政务警察。30年(194 1年)元月成立警佐室。33年(1944年)春,恢复警察局。
县警察局还在芦墟设警察所,在新市场设分驻所,在黎塘设派出所。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12月成立县公安局,下设芦墟、新宾、黎塘公安分局
和公安武装大队。1953年,芦墟、新宾、黎塘分局改为派出所,各区配特派员。1958年公社
配特派员。1983年,社(镇)设派出所,1984年改为乡(镇)派出所。1985年,县公安局设办公
室和政工、一、二、三、四、五科及刑侦队、人民武装警察中队、消防队。
& & 人民公安机关主要是打击敌人,惩罚罪犯,保卫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治
安,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 & 清代宾州民刑案件,均由知州亲自审理。
& & 民国元年(1912年),设承审员专理司法。10年(1921年)后,司法由县长兼办,另配承审
员若干名。24年(1935年)承审员改为审判员,同时,加设承案书记、事务书记、检验官、庭
警。28年(1939年)成立司法处,设主任、审判官,县长仍主办司法行政事务。31年(1942年)
2月1日成立县法院。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县人民政府设县立司法科,1951年1月改为人民法院,
县长兼院长,另设副院长。土地改革期间,建立县人民法庭和10个区分庭。土改复查基本结
束后, 撤销各区分庭。1953年在普选区建立8个普选法庭。为了方便群众,有利生产,并在
二区(大桥)、三区(黎塘)、十区(和吉)设立第一巡回法庭,1954年又在四区(武陵)、十一区
(甘棠)、十二区(古辣)设第二巡回法庭。1955年撤销巡回法庭,设黎塘、镇宾法庭。1959年
县人民法院、 法庭配正副院长及庭长、审判员、书记员等。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宾州降为散州以后,按额定设立文职知州、学正、训导、吏目、
巡检(驻安城司)各1员,掌管政治、经济、文化,设武职参将、守备各1员,掌管军事。以后
基本沿袭此制。
历任知州更迭表
& & 咸丰四年(1854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
┏━━━━━━━━┳━━━━━┳━━━━━━━┳━━━━━━━┳━━━━━━━┓
┃& &&&姓&&名& &&&┃& &性别& &┃& &籍& & 贯& &┃& &任职年代& &┃& &出& & 身& &┃
┣━━━━━━━━╋━━━━━╋━━━━━━━╋━━━━━━━╋━━━━━━━┫
┃& &&&邵春卿& &&&┃& & 男& & ┃& &奉& & 天& &┃& &咸丰四年& &┃& &进& & 士& &┃
┣━━━━━━━━╋━━━━━╋━━━━━━━╋━━━━━━━╋━━━━━━━┫
┃& &&&翟景禧& &&&┃& & 男& & ┃& &直隶顺天& &┃& &&&六年& &&&┃& &举& & 人& &┃
┣━━━━━━━━╋━━━━━╋━━━━━━━╋━━━━━━━╋━━━━━━━┫
┃& &&&何兆葵& &&&┃& & 男& & ┃& &湖& & 北& &┃& &&&八年& &&&┃& &监& & 生& &┃
┣━━━━━━━━╋━━━━━╋━━━━━━━╋━━━━━━━╋━━━━━━━┫
┃& &&&任秉钰& &&&┃& & 男& & ┃& &山& & 西& &┃& &&&不详& &&&┃& &举& & 人& &┃
┣━━━━━━━━╋━━━━━╋━━━━━━━╋━━━━━━━╋━━━━━━━┫
┃& &&&李端源& &&&┃& & 男& & ┃& &贵& & 州& &┃& & 十一年& & ┃& &举& & 人& &┃
┣━━━━━━━━╋━━━━━╋━━━━━━━╋━━━━━━━╋━━━━━━━┫
┃& &&&王锡龄& &&&┃& & 男& & ┃& &湖& & 南& &┃& &同治元年& &┃& &底& & 生& &┃
┣━━━━━━━━╋━━━━━╋━━━━━━━╋━━━━━━━╋━━━━━━━┫
┃& &&&牛士俊& &&&┃& & 男& & ┃& &山& & 东& &┃& &&&七年& &&&┃& &副& & 贡& &┃
┣━━━━━━━━╋━━━━━╋━━━━━━━╋━━━━━━━╋━━━━━━━┫
┃& &&&许译洋& &&&┃& & 男& & ┃& &湖& & 南& &┃& &光绪元年& &┃& &拔& & 贡& &┃
┣━━━━━━━━╋━━━━━╋━━━━━━━╋━━━━━━━╋━━━━━━━┫
┃& &&&孟丕钦& &&&┃& & 男& & ┃& &山& & 西& &┃& &&&二年& &&&┃& &贡& & 生& &┃
┣━━━━━━━━╋━━━━━╋━━━━━━━╋━━━━━━━╋━━━━━━━┫
┃& &&&叶茂松& &&&┃& & 男& & ┃& &广& & 东& &┃& &&&二年& &&&┃& &军& & 功& &┃
┣━━━━━━━━╋━━━━━╋━━━━━━━╋━━━━━━━╋━━━━━━━┫
┃& &&&焦肇骏& &&&┃& & 男& & ┃& &山& & 东& &┃& &&&六年& &&&┃&&翰林院庶常&&┃
┣━━━━━━━━╋━━━━━╋━━━━━━━╋━━━━━━━╋━━━━━━━┫
┃& && &杨椿& && &┃& & 男& & ┃& &贵& & 州& &┃& &&&七年& &&&┃& &监& & 生& &┃
┣━━━━━━━━╋━━━━━╋━━━━━━━╋━━━━━━━╋━━━━━━━┫
┃& && &徐朴& && &┃& & 男& & ┃& &不& & 详& &┃& & 十二年& & ┃& &不& & 详& &┃
┣━━━━━━━━╋━━━━━╋━━━━━━━╋━━━━━━━╋━━━━━━━┫
┃& &&&刘凤纪& &&&┃& & 男& & ┃& &江& & 西& &┃& & 十四年& & ┃& &举& & 人& &┃
┣━━━━━━━━╋━━━━━╋━━━━━━━╋━━━━━━━╋━━━━━━━┫
┃& &&&王方田& &&&┃& & 男& & ┃& &河& & 南& &┃& & 十七年& & ┃& &进& & 士& &┃
┣━━━━━━━━╋━━━━━╋━━━━━━━╋━━━━━━━╋━━━━━━━┫
┃& && &朱贲& && &┃& & 男& & ┃& &直& & 隶& &┃& & 十九年& & ┃& &举& & 人& &┃
┣━━━━━━━━╋━━━━━╋━━━━━━━╋━━━━━━━╋━━━━━━━┫
┃& &&&俞维藩& &&&┃& & 男& & ┃& &不& & 详& &┃& & 二十年& & ┃& &不& & 详& &┃
┣━━━━━━━━╋━━━━━╋━━━━━━━╋━━━━━━━╋━━━━━━━┫
┃& &&&高忠藩& &&&┃& & 男& & ┃& &不& & 详& &┃& &二十一年& &┃& &不& & 详& &┃
┣━━━━━━━━╋━━━━━╋━━━━━━━╋━━━━━━━╋━━━━━━━┫
┃& &&&征文畲& &&&┃& & 男& & ┃& &不& & 详& &┃& &二十二年& &┃& &不一&&详& &┃
┣━━━━━━━━╋━━━━━╋━━━━━━━╋━━━━━━━╋━━━━━━━┫
┃& &&&冯熙年& &&&┃& & 男& & ┃& &不& & 详& &┃& &二十四年& &┃& &不& & 详& &┃
┣━━━━━━━━╋━━━━━╋━━━━━━━╋━━━━━━━╋━━━━━━━┫
┃& &&&周颂声& &&&┃& & 男& & ┃& &不& & 详& &┃& &&&不详& &&&┃& &不& & 详& &┃
┣━━━━━━━━╋━━━━━╋━━━━━━━╋━━━━━━━╋━━━━━━━┫
┃& && &殷谦& && &┃& & 男& & ┃& &贵& & 州& &┃& &二十五年& &┃& &进& & 士& &┃
┣━━━━━━━━╋━━━━━╋━━━━━━━╋━━━━━━━╋━━━━━━━┫
┃& &&&白玉书& &&&┃& & 男& & ┃& &四& & 川& &┃& &二十六年& &┃& &举& & 人& &┃
┣━━━━━━━━╋━━━━━╋━━━━━━━╋━━━━━━━╋━━━━━━━┫
┃& &&&曾纪寿& &&&┃& & 男& & ┃& &湖& & 南& &┃& &二十七年& &┃& &荫& & 生& &┃
┣━━━━━━━━╋━━━━━╋━━━━━━━╋━━━━━━━╋━━━━━━━┫
┃& &&&顾立廷& &&&┃& & 男& & ┃& &不& & 详& &┃& &二十八年& &┃& &副& & 贡& &┃
┣━━━━━━━━╋━━━━━╋━━━━━━━╋━━━━━━━╋━━━━━━━┫
┃& &&&卢鸿球& &&&┃& & 男& & ┃& &福& & 建& &┃& &二十九年& &┃& &不& & 详& &┃
┣━━━━━━━━╋━━━━━╋━━━━━━━╋━━━━━━━╋━━━━━━━┫
┃& &&&廖铤铨& &&&┃& & 男& & ┃& &湖& & 南& &┃& &二十九年& &┃& &不& & 详& &┃
┣━━━━━━━━╋━━━━━╋━━━━━━━╋━━━━━━━╋━━━━━━━┫
┃& &&&沈祥麟& &&&┃& & 男& & ┃& &不& & 详& &┃& & 三十年& & ┃& &不& & 详& &┃
┣━━━━━━━━╋━━━━━╋━━━━━━━╋━━━━━━━╋━━━━━━━┫
┃& &&&吴永治& &&&┃& & 男& & ┃& &河& & 南& &┃& &三十二年& &┃& &不& & 详& &┃
┣━━━━━━━━╋━━━━━╋━━━━━━━╋━━━━━━━╋━━━━━━━┫
┃& &&&马振滨& &&&┃& & 男& & ┃& &河& & 南& &┃& &三十四年& &┃& &举& & 人& &┃
┣━━━━━━━━╋━━━━━╋━━━━━━━╋━━━━━━━╋━━━━━━━┫
┃& &&&王传珍& &&&┃& & 男& & ┃& &湖& & 北& &┃& &宣统三年& &┃& &不& & 详& &┃
┗━━━━━━━━┻━━━━━┻━━━━━━━┻━━━━━━━┻━━━━━━━┛
& & 一、组织梗概
& & 民国元年(1912年)改州为县,行政长官称知事。4年(1915年)改称县长。县府下设总务、
内务、财政、教育等科。18年(1929年) ,设总务和五个科,后总务改为秘书, 秘书承县长
之命,综理各科事务。各科设科长1人,科员和办事员若干人。22年(1933年) ,省府确定本
县为实验区,增设副县长1人(县民团副司令兼)。基层行政人员则设有区、乡(镇)、村(街)、
& & 29年(1940年)日本侵略军盘踞南宁。奉省府令,设县府行署于思陇乡,并代管邕宁县属
五塘至九塘之间的区、乡、村政务。10月收复南宁,行署撤销。
& & 30年(1941年),增设粮政科、军事科和地政科。32年(1943年)春至38年(1949年)末,实
施新县制,县府扩大为两室七科:秘书室,会计室;第一科(主办民政内务) ,第二科(主办
财务) ,第三科(主办教育),第四科(主办建设),第五科(主办军事),第六科(主办粮政),
第七科(主办地政)。秘书室设主任秘书和助理秘书各1人,会计室设主任、会计、统计各1人;
各科设科长1人,科员、办事员若干人。
& & 争取国民党中将梁瀚嵩&&1938年中共党员邓楚白、李沛星通过留日同学梁炎昌 (梁瀚嵩
侄) 的关系,到梁瀚嵩办的健中中学任教师,借机接近梁瀚嵩,与他攀谈国际、国内反法西
斯形势,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抗日阶层的政策。1939年,中共党员、南宁民团指挥部秘书梁
寂溪介绍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书给梁瀚嵩看,梁对书中“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述很感
兴趣,说:“我用此话来办民团。”以后,梁寂溪陆续给他送去中共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
体同胞书》、毛泽东的《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和《救国时报》等书刊。1944年11
月,吴公天、磨励夫鼓动群众轰走县长胡学林,广西省政府电令梁瀚嵩兼县长。是否就职,
梁瀚嵩犹豫不决,中共党员、宾阳民团指挥部主任秘书周可传等劝他说:“有政府这块牌子,
更有利于开展抗日。 ”梁瀚嵩接受了意见。1947年3月,中共党员曾小琳到梁瀚嵩办的象山
林场“当工人”,常和梁瀚嵩的侄女婿李杏安去会见梁瀚嵩,谈开展农村游击战争的意义和
事宜。 9月20日,中共党员黄辉、黎德铨前往梁村会见梁瀚嵩,通报横县武装起义。后来,
中共桂中南地工委,中共宾阳县支部、县委领导及政工人员,武工队员常到梁宅,谈桂中南、
宾阳武装斗争情况。经过长期工作,促使梁瀚嵩抗日,支持人民解放战争。
& & 争取县长陈学人 民盟广西负责人之一的陈学人, 1938年春去延安参观,并在抗大政治
班学习两个月,结业后要求留在延安,经做工作后来桂。1945年10月,广西省民政厅长陈良
佐荐委其任宾阻县长。来任前,经人介绍与中共党员曾诚相识,便委曾诚为县政府督导员,
并布置曾诚先到宾阳,找一些中共党员、进步青年到县政府工作。陈学人来宾阳后,全部录
用由曾诚介绍的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任县政府秘书、科长、司法主任、督学等要职。陈学人
还不时约见在宾阳工作的中共党员周可传、林克武。在共产党员的教育影响下,陈学人做了
不少有益于革命的工作。如拨款1000元给中共党员徐为楷在新宾开办文化服务社,公开供应
中小学课本,秘密散发《新华日报》(重庆版)。宾阳县政府订阅30多份,公开阅读和议论。
国民党布置征兵, 陈学人秘密下令征六给四; 国民党抓来的“政治犯”,陈学人私下给予
“越狱”(即放跑);国民党假实行“二五”减租,陈学人真实行“二五”减租。蒋介石撕毁
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 绥靖公署准许每个县长购买驳壳枪2支,他用私款再买1支。1947年3
月陈学人被撤职, 他将驳壳枪3支、步枪子弹1000发、稻谷1000斤及部分现款交给中共宾阳
支部,支援宾阳革命,并掩护在县政府工作的共产党员、进步青年转移完毕,他才离去。
& & 争取国民党一般党、 政、军人员 1947年至1949年,中共宾阳各级组织,争取国民党一
般党、政、军人员18人参加解放战争;54人支持人民解放战争。他们(另有开明绅±16人)先
后交给各种枪67支、子弹725发、粮食2万多斤、洋纱9股、生猪4头等物资。如曾在国民党军
当过排长的莫舜,参加了革命,历任武工队队长、武装连副连长、连长等职,并加入中国共
产党。 林山乡队副毛浩明,日晚,接到立即派兵到林山岩围捕参加中共东区区
委会议人员的通知,但他有意让区委成员离开以后,次日拂晓才出兵。三光乡乡长吴英,得
到黎塘田管分处派警到吴江、龙龚等村催粮,殴打龙龚村长的消息,即亲自给各村村长下手
令:“凡上面派到各村催粮乱打人和勒索财物者,将人枪押送乡公所处理”。从此,国民党
派警到各村催粮,再不敢随意骂人、打人、搜家。而且还因吴英及时透露催粮消息,要群众
躲避,使粮警经常扑空。
& & 吸收各界人士参加工作 1950年至1954年2月, 共召开6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均有各界
爱国民主人士参加。如1950年3月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6名,其中各界爱国民主
人士42名。1954年7月至1984年10月,共召开8届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教育界、科技界、
卫生界、工商界、归侨、爱国民主人士都选出代表参加。有的爱国民主人士还被选进领导机
构,如1955年9月一届二次会议,选举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8名,其中爱国民主人士5名。1956
年12月第二届人代会,选举副县长3名,其中爱国民主人士1名,县人民委员会委员20名,其
中爱国民主人士7名。 1961年11月第四届人代会,选举县人民委员会委员27名,其中爱国民
主人士8名。1980年12月第七届人代会,选举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6名,其中爱国民主人士
1名;常务委员21名,其中爱国民主人士4名;选举副县长6名,其中爱国民主人士1名。1984
年10月,召开第八届人代会,选举县人大常委副主任5名,其中爱国民主人士1名;常务委员
15名,其中爱国民主人士3名;选举副县长4名,其中爱国民主人士1名。
黎塘网-黎塘论坛推荐 /1
黎塘网公众微信平台邀您关注!
黎塘网微信平台正式开通,欢迎各位黎塘网友通过以上二维码对黎塘网公众微信平台进行关注!我们将第一时间推广出黎塘商业信息,以及最新的黎塘时事新闻!
黎塘网QQ群
黎塘网活动QQ群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新浪微博
官方腾讯微博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黎塘到宾阳的汽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