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叫泽埼,李泽钜女儿李燕宁要叫什么名字

儿子叫志强女儿应该叫什么名字好_百度知道回不去的名字是家乡——一名日本遗孤的40年 - 今日头条(TouTiao.org)
1950年,小林昭子(右)与第二任丈夫王福至,女儿王红梅在哈尔滨拍摄的全家福。图/受访者提供 图片编辑/董洁旭一名日本遗孤的望乡40年(原标题)《中国新闻周刊》文/龚龙飞(发自哈尔滨)她起身前总要习惯性摸一下腕表,这只表和她很般配,小巧,古旧。日本精工牌的,价格不便宜,她格外珍惜,只要一会儿摸不着,她就到处找。她独居5年了,很少出门,从前几乎每天都出去跳舞,现在她经常做的事,就是给来访者翻看老照片,一遍一遍地回忆。1982年秋天拍的那张近照,她始终放在相册最上面。那一年,郜凤琴39岁,蓬松的发型是80年代特别流行的样子,她向右微侧着脸,脸庞红润,眼睛清澈,笑容里满是希望。照片上,丈夫刚为她买的精工手表格外显眼。丈夫邱发城是木器厂厂长,禁不住她央求,花了半年工资,托人在哈尔滨中央大街才买到这只手表。那年她还参加了日语培训班,学交际舞,听欧阳菲菲的日语歌曲。周围人都知道,她在准备着,回到大海的另一边去。她是郜凤琴,小名莲喜,从小就知道自己是日本人,还另有个日本名叫小林领第。1936年5月,《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案》成为日本国策,大批日本农民被政府组织到中国东北,名为“日本开拓团”,他们携枪带弹,抢占房屋和土地,枪杀反抗者,参与日军军事行动。至日本战败为止,在东北的日本开拓团超过860多个,累计人数超过30万。1945年8月初,日军败局已定,日本政府无力保护侨民,开拓团解散,难民自行逃亡,集体自杀、病死、饿死、失踪者难以计数。也有大量日本妇女和儿童留在了东北或者内蒙古,他们或以妻子或以子女的身份融入当地家庭。1950年日本政府对东北的未归还者统计是26492人。黑龙江社科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日本问题专家笪志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像小林领第这样被亲生父母遗弃在东北的日本孩子有近3000名。而这之后有许多成年人选择了中国国籍,其他人则以外侨身份在中国定居。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日本遗孤归国被提上议程。以日为界,此前的“日本籍残留日本人”和此后的“中国籍残留日本人”都满足归国条件,但是日本厚生劳动省将其中未满13岁的日本人定义为遗孤,而将那些13岁以上的为了生存自愿进入东北家庭的日本女性,视为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而留在东北的,从而剥夺了他们的日本国籍,并且不列入援助回国的对象。直到1993年,才将遗孤和遗留妇女统称为“残留日本人”,一同视做归国的援助对象。自1972年至今,日本遗孤证明身份、申请归国从未间断过。2015年7月,日本遗孤养父母联谊会还收到了6份新的申请材料。郜凤琴就是一个日本遗孤,她从1975年开始申请回国,至今整整40年,仍未能如愿。在养父母的羽翼之下1949年,哈尔滨刚解放。逃难到此的小林昭子走投无路,把5岁的私生女儿小林领第卖给了当地市民郜广忠。这是她第二次卖女儿了。之前的养父母无力养活这个小女孩,便作为中间人,把小林领第转手到了郜家。在立完字据拿到钱之后,小林昭子转身离开了女儿。5岁的孩子已经开始记事,“没到郜家之前,母亲把我藏在偏僻的一处煤棚里,害怕被别人发现,我头上长满虱子,挠出的血在指甲盖里结块。我记得每天她就从门板外伸手送几个饭团给我,是甜的。”是郜家给了她彩色记忆的童年。郜广忠和妻子王玉华本是河北吴桥人,因华北沦陷,逃难到相对平静的哈尔滨,后来在市区开了一个自行车车行,家境还算优裕。他们给养女取了一个中文名字郜凤琴,小名莲喜。战争结束,日本遗孤能活下来,已是天大的幸运。郜广忠要求全家保守小莲喜身世的秘密。她是全家唯一的女儿,养母王玉华每天都给她梳妆,买甜食,她很快就胖起来了。1955年,郜凤琴已经11岁了,得读书识字,而那年郜家成了“三大改造”的重点对象,王玉华还是咬咬牙,让她上学去了。果然,她是日本人的消息不胫而走,几个孩子放学后跟在她后面起哄,“八嘎牙路小日本,滚回老家去!”身材高大的王玉华搂着她就直奔那几个小孩家,“1945年光复的时候,她才1岁,没杀人,没放火,没干坏事,她就是个孩子,不许欺负她!”有一户家长也忍不住回骂“汉奸,走狗”,双方差点动手,被街坊邻居拉开,日本人涂炭东北十余年,仇恨太深,王玉华词穷了。非议接二连三,两年后,郜凤琴不得不辍学回家。养父母一家极力地保护她,但日子困难起来,她主动要参加工作,分解压力。1960年,她隐藏身世,到量具厂上班。那个时候,大饥荒正在肆虐全国。一天,17岁的郜凤琴下班回家,饭桌上摆着一点杂粮,大家都饿着,她突然说了一句“我想要一件布拉吉(连衣裙的俄语发音)”,王玉华别过头看着她,没人敢出声,她红着脸改了口,“其实我有裙子,刚才是瞎说的。”夜里熄灯以后,有人轻轻地敲她的门,是二哥郜凤志。他从门缝里塞进来一包东西,“莲喜,你看喜欢不?不行,哥明天再去换。”郜凤琴没敢开灯,也没说话,她猜到这是布拉吉,“二哥最仗义了。”在黑暗中她摸索了一阵,心满意足地准备放进衣柜里,一摸,发现衣柜里已经有个纸盒,打开也是件新的布拉吉。两件裙子都是最新的花色。她哭了。文革里的“日本鬼子”在厂里过组织生活的时候,郜凤琴不得不跟着批判那些黑白电影里的日本鬼子,跟着喊那些“打倒”的口号,可不久后,她的身世又暴露了。周围有人说她虚伪,有人说她是间谍,还有人说她叛国。同事很快开始孤立她,这让她坐卧不安。她想到远嫁,嫁到农村,那里人际关系简单,有粮吃,还可以给郜家报恩。36岁的商忠义在解放战争中面部被刺刀割烂,疤痕明显,身有残疾,离过一次婚。作为结婚对象,他的条件并不好,但他是贫下中农出身,父亲在四平攻坚战中牺牲了,革命家庭,又红又专,他继承了军职,转业到农场,嫁给他有着落饿不着。王玉华并不同意这桩双方年龄相差18岁的婚姻,但郜凤琴想离开人多的地方。几个月后,她和商忠义结婚了。郜凤琴与商家约定,每个月都按时令往郜家寄粮食,苞米和黄豆,让郜家度过难关。在生下大儿子商伟以后,文革来了。郜凤琴“日本鬼子”的成分,已经远超“黑五类”的范畴。风声鹤唳中,养母王玉华又一次为她说话,“光复的时候,莲喜才1岁,没杀人,没放火,没干什么伤天害理的坏事。” 王玉华因此挨了批斗。那时郜凤琴怀着女儿商敏,仍时常被批斗。而作为一家之主,年近50的商忠义,三天两头被抓去批斗,经常浑身是血地回来。他将怨气撒在郜凤琴身上,暴打她,骂她是“日本鬼子的野种”。直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郜凤琴成了“国际友人”,终于不用再受批斗之苦。这一年,日本遗孤回国开始提上议程,而东北农村日渐凋敝,粮食青黄不接。寻找生母1975年,养父郜广忠离世,临终前他将那份过继字据交给郜凤琴,“死肠子好舍,活肠子难离,日本比这好过,我不在了,也没人照顾你,你的活肠子还在日本呢,回去找你亲妈,玉华有儿子照顾。”郜凤琴开始了回日本的尝试。一方面,她和其他日本遗孤一样,带着字据和知道自己身世的亲友、街坊、社区领导的20多份证明材料去了哈尔滨市公安局登记报备,之后由日本厚生省社会援护局向全国发布遗孤讯息;同时,她开始在东北寻找小林昭子。一开始她还有些余钱,能买火车票,去佳木斯、满洲里,后来因为花销太大,她开始逃票继续前往牡丹江、沈阳等遗孤比较集中的区域寻找母亲,却毫无音讯。丈夫商忠义一再阻止她寻找生母,她和商忠义的矛盾也进一步升级。1977年初,日本厚生劳动省社会援护局给哈尔滨市公安局寄来几份报纸,上面刊登着许多日本找寻遗孤的照片,其中有郜凤琴,那是日本亲人在向她召唤。归国有望的感觉十分真实。她选择了离婚,带着两个孩子回到郜家,同时继续寻找生母。可两年过后,还是无声无息。郜凤琴不知道日本是谁在寻找她,又为什么登报寻亲后却没了下文。1979年,哈尔滨市公安局的工作人员告诉郜凤琴,她的一位继父王福至在山东莱州,他知道小林昭子的去向。当年,刚把女儿卖给靳之田后,小林昭子病倒在街道上,被王福至捡回家一块生活,后来两人生下了女儿王红梅。此时,靳之田因无力抚养,把郜凤琴还给小林昭子,但王福至不愿接受郜凤琴,这才又被卖到郜家。1952年3月,中日两国政府都号召遗孤回国,小林昭子身体已经很差了,经常咳血,而王福至在老家莱州早有家室,因此小林昭子决定回国。她独自一人从葫芦岛登船回国,后杳无音讯。郜凤琴没有从王福至那里找到任何线索,她一度认为小林昭子已经不在人世。这时郜家生活已十分困难,郜凤琴很快改嫁给了第二任丈夫邱发城。他比她大9岁,为人忠厚。第一任妻子病逝给他留下5个孩子,每天有10口人吃饭,家里热闹得像个食堂,郜凤琴不再提回国的事了。直到1982年,正是中日建交10周年,两国高层频繁往来。郜凤琴的心愿再次被母亲的突然到访而点燃。6月6日,郜凤琴正在木器厂车间里上班,突然接到公安局电话,“小林昭子在哈尔滨国际饭店,让你速来。”她有些难以置信,还穿着工作服,就和邱发城一块赶往国际饭店。郜凤琴刚进大堂,看到一个气质端庄的女人正从楼梯下来,郜凤琴不能确认她是不是母亲,因为对方看上去很年轻。这位女士问的第一句话是“你是否认识王福至?”通过翻译听明白以后,郜凤琴猛点头。小林昭子仔细端详她,两人抱头痛哭。在泪光中母女俩分享了许多回忆,那只从煤棚外伸进来的手,那颗甜味的饭团,母亲离开的背影,交织在一起,百感交集。郜凤琴现在经常回忆,当时自己在哭什么,那并非是久别重逢的眼泪,更多是数十年自己的小心翼翼,孤独,还有挣扎。小林昭子到郜凤琴家包了顿饺子,她告诉郜凤琴他们家族在日本长野县,回国时自己差点病死,改名叫田边照代,嫁给了一个比较年长的企业家,丈夫刚去世不久。郜凤琴其实想知道生父的情况,但觉得来日方长,当时没有着急问母亲。饭后,在郜凤琴家简陋的平房前两人合了影,郜凤琴手挽着母亲的手,身体向她靠拢,面上满是笑容;而小林昭子正襟危坐,一脸严肃。相聚两个小时以后,小林昭子拿出装着人民币的红包,分发给郜凤琴的亲属。她还单独给郜凤琴一本《日常中国语会话词典》,里面夹有通信地址。她要求郜凤琴好好学习日本文化,表示她会在有生之年,让郜凤琴回到日本。郜凤琴拿出养母遗留下的狐狸皮围脖和金戒指送给她,这是郜家最体面的礼物了,但被母亲婉拒了。正是在这个月月底,日本文部省因在审定教科书时篡改侵略中国的历史,引发第一次教科书事件,两国关系急转直下。但郜凤琴并不会觉得那会影响到她。她开始去了解日本,渴望自己可以完美地融入日本。她央求丈夫为了买下那只昂贵的精工表。她没想到,接下来又是漫长的等待。“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十字架”郜凤琴按母亲给的地址给她寄过挂历,写过信,但从没得到回复,也没有退信。她托别人打听,但收到回复说那是个无效的地址。母亲的现状包括她回中国的目的,都成了一个谜。在这些年间,从1972年日本颁布遗孤回国政策开始到1995年,是日本遗孤归国比较集中的时期,赴日定居的残留孤儿有2171人,携带配偶和子女回国的总人数达7801人。而回去的遗孤并没有想象中的幸福,“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十字架。”人到中年,适应和学习能力很差,也很少有高级的生存技能,只能从事简单的底层工作,日本政府除了若干语言培训之外,并没有提供更多帮助。归国遗孤学习语言文字很慢,又不敢说中国话,怕被歧视;没有交际圈,冷漠的社会氛围,和东北的“唠嗑”文化相去甚远,被边缘化成为大多数人相同的命运。他们认为自己正在被“二次遗弃”,日本遗孤在日本也造成很多极端案例,抑郁、自杀的不在少数。许多人选择返回中国。于德水就是其中之一。1986年他是日孤寻亲团团长,虽在户籍地鹿儿岛上未能找到亲属,但日本仍随时可以回去,87、88年养父母接连去世后,他按照中国传统,守孝3年,在1992年从长春前往日本,当时主要是为了孩子能享受更好的教育。那时他已经48岁,在福冈参加了4个月日语培训后,被推荐到鹿儿岛一家机械厂上班。工作机械枯燥,鹿儿岛又闭塞,加上冷漠的社会氛围,他在压抑中写下大量中国古体诗,以慰乡愁。一首名为《忘情》的诗这么写道:庭院深深五色花,一时忘却在天涯。忽闻耳畔异乡语,此地原来不是家。1995年,于德水选择回到长春。退休后他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化。几年间,儿女在日本读完大学后也陆续回到中国。在中国飞速发展、生活巨变的30年间,日本遗孤当初那种回去的热情也被冲淡了,只是变成了乡愁。如今,在中日两国生活的日本遗孤和遗留的日本女子的总人数约在4000人左右。1982年,59岁的小林昭子离开哈尔滨时给郜凤琴留下的纪念照片,拍摄地点在日本长野县。图/受访者提供 图片编辑/董洁旭生母的隐言从90年代开始,每隔几年的秋天,郜凤琴都会穿上和服在哈尔滨太阳岛上的日本园拍一张照片。而每隔几年,厚生省援护局也会给她回信,要求填写表格,寄送证明和照片,她也一一填下然后寄回给援护局,之后就没了下文。直到日,一条新闻再次引发两国遗孤的关注:在东京裁判所,2000多名日本遗孤组成了国赔诉讼原告团,有200多名律师向他们免费提供援助,10万人署名给予支持。日遗孤胜诉,整个诉讼历时5年。2007年,日本政府通过《支援中国残留日本人法律修正案》,提高了日本遗孤的补助金额,且住房和医疗都免费,同时还取消了之前对他们在出国等方面的诸多限制。新政策现实意义不大,更像是尊严的补偿,但对于没能回日本的遗孤而言,又燃起一丝希望。战争时期,因为中日两国接种牛痘的方式不同,新政中,“牛痘花”也可以起到证明作用。2007年年底,黑龙江省北安市的陈凤兰凭借手臂上十字的4个“牛痘花”就印证了她是日本遗孤,并在日本埼玉县所泽市找到了自己的亲族,顺利归国。而郜凤琴除了左臂的“牛痘花”,还有画押的字据,以及1982年那场众目睽睽下的母女相拥,证据确凿。但日本方面就是不认,始终以“日有无日本国籍不明,无法确认”为由,回绝她的申请。这些年,因为她的奇特遭遇,引发中日两国媒体的关注。郜凤琴曾希望这样的关注度能帮助自己早日返日,但“回去”之事依旧石沉大海。1995年,援护局中国孤儿等对策室室长竹之下和雄,带着9位援护局工作人员来到中国。他们特意到郜凤琴家调查看望,表示说虽然没有在日本相应的县市找到郜凤琴的户籍,但承诺待郜凤琴年满60岁以后,即便不能将户籍身份转回日本,每年也可以回日本呆一段时间,费用由日本政府承担。这多少有些安慰,可竹之下和雄回去后再也没有人和她联系。2005年,郜凤琴60岁了,援护局的承诺化为泡影,身边的长辈正在逝去。她开始收集最后的证明材料,从养父母家的亲属,到小时候欺负自己的玩伴,到革委会主任姜贵清,一共31份,并通过哈尔滨市第二公证处公证。她希望自证能起作用。2007年,她通过中国养父母联谊会会长石常楷找到了小林昭子的住所,委婉询问原因,终于得到了小林昭子的口信:“她是我的女儿,但我不能给她担保,因为会影响现在的家庭。”原来,小林昭子回国后再次改嫁,同样也隐瞒了自己在中国还有两个女儿的事实,现在她在日本有一对儿女。早在1985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已经实施了针对日本遗孤的“身份担保人制度”,规定即使是符合公费回国条件的日本遗孤,如果找到日本亲属,必须征得其日本亲属的同意才能归国。这让郜凤琴觉得难以置信。但她还是继续往援护局寄证明和材料。“我们这个年代就要过完了”2011年6月,郜凤琴自费参加了日本旅行团,她决定自己到日本讨个说法。飞机刚到日本上空,她就已经热泪盈眶。郜凤琴放弃了第二天的富士山游览安排,只身前往日本厚生省,最终打听到实情。援护局工作人员告诉她同一个答案,“我们曾经找过你的生母,问她是否愿意让你回来,可她并不想让你回来,不愿意为你担保。”她心意沉沉地随团前往长野,无心看风景。在长野县的满蒙开拓和平纪念馆里,她看到了外祖父小林賛吉的资料,和自己的家谱。她找到外祖父的住所,虔诚地向主人表示想进入到家族的墓园里看一看,被拒绝了;她提出在外围看一眼也行,也被拒绝了;她想去看一眼还在世的小姨小林静香,还是被拒绝了。尽管卑躬屈膝却被拒绝,让她觉得寒心。母亲或许担心我影响她的家庭?分占她的财产?或许是她的子女不愿意?我的父亲是谁?那母亲来中国找我的目的是什么?郜凤琴无数次地分析母亲拒绝她的原因,和那天2个小时相聚中有没有被自己忽略的暗示,却始终没有答案。“我用40年的时间都在做一件简单的事,别人轻而易举做到了,我却因为亲生母亲而失败了。”这几年,她开始信佛。她每年去一次日本公园穿和服拍照。独居以后,改为半年去一次。而落叶归根的想法也越来越挥之不去,她觉得自己最好死在日本。满蒙开拓和平纪念馆的理事长寺泽秀文告诉郜凤琴,“国家政策不能办的事,私人反而可能有机会。”2013年,郜凤琴决定最后试一把,她将1.5万元人民币交给大阪中日友好促进会的西天德芳,让他为自己办理日本户籍。西天德芳是一个归国多年的遗孤。但两年过去了,没有下文。现在,养父母死了,大哥、二哥死了,王福至、红梅死了,小林昭子死了,商忠义、邱发城也死了,郜凤琴常说,“我们这个年代就要过去了。”在哈尔滨,到处都是中日纠葛的痕迹,日据时期遗迹和新建日本园林是哈尔滨重要的风景线,那些抗日英雄已成为这座城市的重要符号,靖宇大街、尚志路、兆麟公园、一曼街,而郜凤琴在这些地方隐藏自己的日本姓名,消磨了一辈子光阴。她不介意舞伴们称呼她为“小日本”,以及那句调侃的“几十年了,还没回呢?”不表达心里的不喜欢,也成了一种习惯。相册里最后一张照片是一幅纯粹的雪景,这是寺泽秀文从她生母的家乡长野寄来的,另外还有一些关于她外祖父的资料。郜凤琴爱听久石让的音乐,久石让也是长野人。2011年,郜凤琴从日本伤心归来后,儿子安慰母亲说,等他的庄园收拾妥当,冬天就带她去日本自助游,把长野的雪看个够。转眼又过了4年。每天大儿子商伟都会给她打一通电话,她每次都问儿子的庄园收拾得怎么样了,儿子总说快了。★本文首发刊载于《中国新闻周刊》总第719期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中国才是你的家。因为中国是日本的的祖先。武大郎。开启的日本国。为什么日本叫武运长久。为什么在日本。有叫太郎。次郎。没有敢叫大郎的。因为不能和他祖先武大郎。重名。。同意的赞一下
唉,我就想起了被鬼子剖腹而死的孕妇和被挑在刺刀尖上的未出生的婴儿,
叶落归根,每个人都希望这样,无可厚非。
日本涂炭中国十余年,没有恨那才怪
你做其他的事情都可以理解,但为什么你非要一个日本户籍?还想要死在日本,没有中国人,你早死了,为什么不和你的养父母葬在一起?你亲生母亲买过你两次。真是喂不熟的狼崽子。
鬼子就是不可救~还想回去……不要脸
农夫与蛇,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十字架。乌橙熊。
不要留銮日本了,中国真的很好,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从新适应生活,还不如在你熟悉的地方生活
《中国新闻周刊》稿件推送平台
IT之家,数码、科技、生活。
极客公园-发现产品的价值,极客公园是国内最大的创新者社区
今日头条“头条号”官方信息发布平台
中国最大的产品经理学习、交流、分享平台;想要成为CEO,先从学做产品开始。
最新科学顶尖技术的聚集公会,发布最具权威的科技资讯。
易车购物10万买豪车 新劲炫ASX等你询底价
(C) 2016 今日头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公司名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儿子叫李恩泽女儿叫什么_百度知道跪求~~~~!!!帮我儿子或者女儿起个好名字拜托了各位 谢谢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泽钜大女儿李燕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