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到别的女人在抹淡抹的胭脂 斗鱼 微博

一抹胭脂一抹白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古代女人的化妆品——胭脂
芒果台老播韩剧,里面的女演员无论老少都化妆的特浓,看着让人心生恶心,以前单位组织去韩国旅游,发现真实世界里韩国的女人也是这样浓妆粉末的,其后果就是年轻的时候看着漂亮,等到了人老珠黄的岁数脸色看起来就跟木乃伊似的,不化妆就会吓死人,比起咱不化妆的北京老太太们精气神可就差远了。由此我想起来小时候跟着父亲看红楼梦,里面有好几回都提到宝玉和小姐丫环们自己做胭脂美容,宝玉还吃胭脂来着,她们好像用了这些自制的纯天然胭脂,不仅美容而且祛斑治病,皮肤只会越来越好,可不像现在的化妆品有慢性毁容的功能。
远古的时候,漠北一个游牧民族,北戎人,匈奴的一支,又称他们是胭氏,又写成阏氏,就因为那氏族的女性,会用这种天然物品化妆保养,女孩儿个个鲜艳得似胭脂泡着长大的,才出了名。自古北方天气干燥为主,温热凉寒四季分明,春天风沙大,冬天干冷,北风吹到脸儿上,似小刀刮刺。自然条件不如江南,不过却滋养出不少风华绝代的美人,也名传千古呢!嫘女、嫫女、常仪、常媛、彭姑、娥皇、女媖、妲己、宣姜、文姜、夏姬、赵姬、赵飞燕、貂婵……
汉代民歌《匈奴歌》中也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殖。失我阏氏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阏氏山在今甘肃省永昌县西,绵延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胭脂与阏氏读音相似,它是因为出于此地而得名。胭脂是一种红色颜料。在公元前139年,汉武帝为了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此行,带回了大量的异国文化,包括西域各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物。胭脂的引进,也在这个时候,并迅速由北向南推广开来,很快变成了汉族妇女最重要的化妆品,“人面桃花相映红”、“美人红妆色正鲜”的妆容效果,使窈窕淑女们更加艳丽多姿。至魏晋时就出现了“北地胭脂遍开两靥”的局面。
据说,这些古代的美女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种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制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大约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经过阴干处理,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姻脂”,“臙脂”。“脂”字有了真正的意义。
至于具体做法嘛,基本上都是在春夏秋三季去田野上找那红蓝花,嫩叶嫩红紫花儿,多采花儿少采叶,也用点嫩根儿,回家后洗净,放到碗里用擀面杖的头儿细心砸研;出津、出液,再佐以少许凤仙花的花瓣儿再砸再研。小心,别掺太多,否则抹到脸儿上,红得过份怪吓人的,轻抹胭脂淡梳妆才得体嘛。聪明智慧的美女还会考虑自己皮肤本性适应什么,再用上一系列的药品或蔬菜水果:生蜂蜜、熟蜂蜜、生芝麻油、熟芝麻油、泉水、井水、东流水、黄瓜汁、香瓜汁、西瓜汁、梨儿汁、枣儿汁、苹果汁、桃汁、李子汁、葡萄汁、石榴汁、丁香、茉莉、苍子油、麻子油、玉兰花汁、月季花汁、玫瑰花汁、芍药花汁、牡丹花汁、水仙花汁、蜀葵花汁、薄荷汁、莲花汁、藕汁、重绛、黑豆皮、山花、苏方木……羊油、牛油、猪油等等,同那红蓝花汁儿配伍,做自己的胭脂,这些个天然物帮助造就了多情多姿多彩的女性。汉唐以前,有口号讲:蓟州出佳人,米脂生绝色。糠菜不误女,燕脂最护花……红蓝花有功。所以这味药,古又称药脂、阏花。
红蓝花到底是朵什么花儿呢?此植物不可能等张骞通西域,方从大宛月亮女儿国带来异种,才在黄河、长江两岸上下传布开来,至今撒布华夏原野。它其实就是普遍可见的大蓟、小蓟,和与它们性近的一个品种。
大蓟长得不好看,个儿肥大,最高的能有半人高,带刺扎手,我们这里叫它猪婆娘刺,有的地方叫牛口刺、马刺草,活血凉血、化瘀解毒又去痈,一般没人拿它当菜吃,入口太腥又苦。倒是小蓟,在灾荒年穷人用来当菜充粮。小蓟一般长不甚高,三尺左右就很不错了,入口呢叶刺儿有些扎口,先苦后酸,故还有先稳心舒气,通利小肠利膀胱助肝脾的妙用。古人用药,讲究天地人三才施用,它的的花、枝叶、茎根都有药性。用药之妙,在于这种药无毒副作用;故用其头而攻人下部之疾,用其茎叶攻人上部之疾,通用全草而化润人全身也。古人称河北幽州东南一带叫蓟州,今有蓟县,同遍地生有此品有关。古蓟州的称谓,于张骞在汉朝通西域之前早已名闻天下了。严格来讲,大小蓟叫红蓝花,系一药多名、重名现象。真正的红蓝花,则是一种长在高山海拔八九百米至一千米以上的那种类似品种。此种山,在黄河以北差不多半年有积雪,又土质沙石呈碱性的多;积雪刚一溶化,她就出叶开花,差不多结在冰土层上的那种“大小蓟”,方叫红蓝花。生于我国境内属向阳阳坡,叫雄蓝花,而长于喜马拉雅山阴坡之物,则叫阴蓝花。
制作胭脂为什么用红蓝花呢?因为红蓝花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之后人们又发现了紫茉莉也可制作胭脂,因此这种花又叫做胭脂花。紫茉莉夏季开花,有红、白、紫、黄等多种颜色,其中红色的可以制成胭脂。再后来,人们也用杜鹃花粉或杜鹃花汁制成胭脂。唐代王建《宫词》中写:“收得山丹红蕊粉,镜前洗却麝香黄。
”山丹,即杜鹃花,唐人通常称其为山石榴花或山榴花,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说:“胭脂,古造法以紫茆染棉者为上,红花汁及山榴花汁者次之。
制作使用胭脂时应牢记药性:生为泻,熟为补;太甜太油之品抹到脸上、皮肤上也为补;凉为和,热为补,温为和补,寒为泻;腻为补,爽为和。独这藕汁藕粉,宜补最自然。您的皮肤爱热、爱胀、爱红,为阳性皮肤,一般在春、夏、秋三季,配以冷、寒、凉品为宜。您总觉得自己脸儿不红、不热、不胀,那就用热、温、中性品合药,以辅佐阴性皮肤。冬天,均用温和中性品为宜。注意操作:勿沾铁、铜、铅、锡、铝、金、银等物,免得药性生变氧化。注意:去渣过滤时,一定用干净的棉布滤汁儿。再注意贮藏,宜用磁、瓦、玉器,现代社会用玻璃瓶也不错。用金属器皿收贮易起氧化反应,古称易变。
胭脂在使用时通常先晕于手掌,再匀于脸颊。唐代宇文氏《妆台记》中说:“美人妆,面即傅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
《红楼梦》在第四十四回中写道宝玉和平儿谈胭脂的用法,与此大致相同:“(平儿)看见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上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
’平儿依言妆饰,果然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这样的方法不仅涂抹均匀,而且简便易行,所以流行了很长时间。
从《妆台论》中对女子晓妆的描述,可见胭脂对女性红妆是何等重要。东晋王嘉《拾遗记.卷七》中写魏文帝美人薛灵芸拜别父母后入宫,一路上泪下不止,用玉唾壶承泪,到京师时,壶中泪凝如血,这红泪一定是因为沾染了脸上的胭脂。胭脂在唐代时尤为盛行,如唐诗有“三千宫女胭脂面”句,王建《宫词》:“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红泥。”说的是一个宫女在盥洗完毕后,脸盆中有如沉淀了一层红色的泥浆。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说杨贵妃红妆之重,连擦汗的帕子都染成了红色。虽然在说法上夸张,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浓妆之风,近代出土唐代彩俑和壁画也印证了这一点。唐代以后,尽管妇女的妆饰风俗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涂抹红妆的习俗始终不衰。辽代妇女的红妆,虽不见于文载,但实例却屡有发现。如考古发掘报告所记,辽宁法库叶茂台辽董壁画,山西大同十里铺辽墓壁画所绘妇女,“双颊全涂红粉”,反映了当时的风尚。这种习俗一直沿续到清朝末年,由于女子教育的兴起,青年学生纷纷祟尚素服淡汝,才改变了这种妆饰现象。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是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以上说的是面脂,口脂也是素来被看重的,战国宋玉《神女赋》写“眸子炯其精朗兮,暸多美而可观。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其若丹。”
唐岑参《醉戏窦美人诗》中 “朱唇一点桃花殷。”说的都是女性红唇之美。《唐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说用来盛口脂的容器是雕花象牙筒,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是多么被重视和喜爱。唐代人把抹口脂又称为点唇,僖宗年间,口脂的种类计有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格双唐、媚花奴共十六种,并称为胭脂晕品。
唐代以后,女性的妆饰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涂抹胭脂的习俗始终不衰。直到明清时亦然,只是不再象隋唐五代时期那样夸张了。崇祯皇帝曾赋诗“露宿风餐誓不辞,忍将鲜血代胭脂。”以旌表为国抗敌的女英雄秦良玉,试想若在安稳的盛世,又有多少女子真的去做红妆季布?
除了面脂和口脂,还有妆粉,其实我们常说的“洗尽铅华”本意就是卸掉粉妆。
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常常“脂粉”并称,其实脂和粉是两种不同的化妆品。我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用米粉研碎制成的,‘粉’字从‘米’从‘分’就是证明。另外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现在我们说的‘洗尽铅华,实际上本意是指卸妆。
”成书于北魏时期的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有关于制粉方法的记载。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上米汁,使固状物体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
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的,做法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黏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和米粉相比,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最初用于妇女妆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花样,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籽汁,合成“紫粉”。唐代宫中还曾以细粟米制成所谓的“迎蝶粉”。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明代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和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ouyu淡抹的胭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