刂2017年是什么生肖年肖

刂的解释|刂的意思|汉典“刂”字的基本解释
“刂”字的基本信息:
 ◎ 同“刀”,用作部首。也称“立刀旁”,简称“立刀”。
zdic.net漢典English radical number 18zdic.net漢典
同音字同部首同笔画讠加刂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〇一刂犬 日语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尽管前些日子让,担起翻墙大任。但其仍旧表现不稳定,访问gmail、google日历等服务时的体验,让家中某人时常抱怨。于是开始研究新方法,仍旧未使用VPN,而是通过 + 的方式,实现了稳定快速好用的“科学上网”。我是用的Macbook Pro,OS 10.10.3。
Amazon EC2= 亚马逊弹性计算云。早听说Amazon是良心企业,今天那才终于下半身僅僅只剩下一抹紫色與用上。EC2只是AWS一年期免费套餐中的一种沒話說服务,30G的SSD存储空间和每月15G的流量。需要的赶紧注册并启用,需要信用卡信息。
创建免费AWS账号,选择EC2服务(还有各种神奇的服务啊,看不懂就先绕行了)。
创建一个“实例”(image),其实是开了个新的虚拟服务器。有一大堆免费的操作系统可选,经实践,选Ubuntu是可以用于shadowsocks服务的(应该愈輕松往后些还有其他选择)。实例的设置都按默认就可以,唯一注意的,在安全组(Security group)设置中加一条规则,打开TCP的端口8989(跟后面shadowsocks设置相一致)。——此处对于入站ip的设置,没有好笑固定ip的人恐怕只好先设成对所有ip开放?需要请教有经验的人这里如何设置。
设置完成并启动实例后,中间有一步需要下载密钥。下载pem文件后,建议放在”系统磁盘-用户-你的用户名”这个到他的目录里,也就是启动“终端”后默认的那个目录下,之后连接会比较便利。
在浏览器中回到EC2的控制面板,不出意外你将看到江靜使了这个唐浩看見范偉后实例的状态为亮着绿灯的running。点击上方的“连接”,将弹出一个窗口:
我选择用ssh客户端连接,但实在没找到好用的客户端,最后还是用系统自带的“终端”程序,嗯,能用就好。此间,参照了若干前人经验,,然后磕磕碰碰不求甚解地最终实现了……简单归纳下:
5.1 运行终端程序,(可以先敲 ls,回车如果能看到起放的你的密钥文件,就确定该而文件就在默认目录里,否则把文件移动过来吧),输入命令(请换成你实际的密钥文件名,以下同):
chmod 400 你密钥的文件名.pem
5.2 从刚刚的Amazon窗口里拷贝这一段,贴在终端程序的命令行里(如果你找到了直接拷贝粘贴就可以,形式如下):
ssh -i 你密钥的文件名.pem ubuntu@你实例的公有ip
5.3 连上了吧?依次运行如下命令:
5.3.1 远程下载脚本:
wget –no-check-certificate /teddysun/shadowsocks_install/master/shadowsocks.sh
5.3.2 变为可执行文件:
chmod +x shadowsocks.sh
5.3.3 运行脚本,安装并启动shadowsocks:
./shadowsocks.sh 2&&1 | tee shadowsocks.log
(如果以上命令无效并提示该真正等到我當脚本没有打動萬分道在root权限运行的英文,请在该來命令行最开头加上sudo并空格,再试一次。会让你输入密码,如果未修改过默认是脚本里的密码)
如果顺利的话,shadowsocks应该桌子下面那在已经在你的亚马逊虚拟云服务器上运行了。运行如下命令可以检查其状态:
/etc/init.d/shadowsocks status
到下载Mac OSX的客户端。更多的安装说明和下载选择,见。
安装该把客户端并启动,它的图标会出现在我們的屏幕最上端。服务器的设定按照终端程序里刚安装完shadowsocks的提示来填写:
Congratulations, shadowsocks install completed!
Your Server IP:你实例的公有ip
Your Server Port:8989
Your Password:没改过的话就是
Your Local IP:127.0.0.1
Your Local Port:1080
Your Encryption Method:aes-256-cfb
点按屏幕上端的程序图标,确定你的AWS服务器已连接(若连接前面有个勾)。Shadowsocks 会自动设置为全局 PAC 代理,Chrome、Safari、Twitter 都可以正常使用了。如果你开启了其它翻墙工具,请先将它们关闭。
如果你不想任何网站都通过代理,而是让程序智能地选择墙内网站的直接访问、墙外网站自动代理的话——菜单栏图标里点“自动代理模式”。并配合Chrome 扩展程序 SwitchySharp使用,请把它的模式设置为「使用系统代理设置」。
结果:墙内网站会不通过代理直接连接(访问,显示本机ip仍然是北京联通的),墙外的实验了Gmail,google搜索,google日历,facebook,twitter,youtube,速度都很快!而且迄今基本没出现连接障碍。
后续:1. 再长期观察其稳定可靠性;2. 有空再来研究手机端的使用方法;3. 搞清Amazon EC2的安全组入站ip的规则设定问题。
update 2016/01:
半年多的运行,事实证明,非常方便、可靠、稳定!观看youtube视频基本无障碍。另,可以使用dropbox啦,只需要在dropbox的设置里,把网络代理设为socks5,127.0.0.1,1080 (和前面的服务器设定一致),shadowsocks保持在自动代理模式,就可以用了。
参考文献:
共享此文章:
| 作者:Oh My Media |
大约20年前,那本(Being Digital)在中国掀起了一阵启蒙式的热潮。尽管那只是本六周时间写就的个人心得式著作,但仍引发了无数中国人对数字时代的想象与实践。20年后再读此书,还是要为尼葛洛庞帝的敏锐点赞。他切中了时代前行的脉搏,所创办的MIT媒体实验室迄今也走在创新前沿。
而新近出版的(Networked: The New Society Operating System),通篇讲的是“网络化生存”——being networked——是怎样一回事,个人有哪些体验,社会有哪些变迁,可以看做《数字化生存》的“升级版”和“学术增强版”。
本书的两位作者,李·雷尼(Lee Rainie)是美国最大民调机构皮尤(PEW)中心的“互联网与美国生活”项目主任,长年追踪ICT发展及其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巴里·威尔曼(Barry Wellman)是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多伦多大学社会学教授,在电脑中介沟通、社会网络等领域享誉已久。
不论你是否熟悉互联网相关的学术研究,本书都非常值得阅读。至少有如下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它很流畅易读。清晰明快,使用了许多娓娓道来的个人体验与故事,既有代表性,又有说服力,还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第二,它汇集了大量扎实的研究案例和数据,来支撑观点。此书将“网络化”上升到“全新的社会操作系统”的高度,并且用丰富的案例和数据,论述了社会关系网络、互联网、移动技术这“三重革命”是如何推进“社会操作系统”的“升级换代”(见第二至四章)。因此,对于社会——或者也這些人里是不是是所有说个人置身其间的结构,不应将其想象为团块或群组,而是千丝万缕的网络。这样一本展现宏观社会变迁图景与趋势的书,兼具生动与深刻,不能不说是实证数据的功劳。
第三,它提出了简洁确切的新概念“网络化个人主义”(networked individuals),围绕它贡献了研究现实世界的新视角。在相关领域学术研究中,“网络化”不算是个新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卡斯特尔斯的经典著作“网络社会三部曲”也为我们构筑了类似的宏观图景。但本书相对独特和有趣的视角,则是延续自威尔曼十余年前提出的“网络化个人主义”概念,去探索那些具有积极主动性的个体,如何能在新语境中编织围绕自己、为己所用的网络。
第四,作为一本严谨的学术书籍,它还向个人提供了若干颇具实用价值的建议,帮助网络化个人在这种全新的“社会操作系统”中熟悉规则、发展自我。例如下面的16种方法(见214-221页):
根据黄金法则投入到已有的关系中去,保证需要帮助时有人在身边。
充满热情和灵活地使用ICT,提高媒介素养。
通过技术接触更多受众,分享你的兴趣。
保持活跃和敏捷,考察你的社交网络每部分,知道哪些人可以提供哪些信息和支持,如何联系上他们。
不要淡淡道只依赖单一的、紧密联系的强关系提供帮助。
接触新社会圈子时,发展有意义的新联系。
发展更大和更多样的网络,拥有许多有用的“弱连带”。
“可传递的”行动,超出朋友的范围去了解自己的网络中有什么人提供接触新世界的机会。
成为自治的行动者,培养自己的个人网络,积极扩展、分享、对话。
控制和管理你的名誉,建立个人品牌,谨慎管理和控制关于自己的信息。
分割你的身份,让网络化的自我在多样的网络中运作,不同社会情境下强调自我的不同角色。
开发能在不同环境和“崩溃的背景”下有效运转的技能。
在每个网络碎片中建构高度的信任和社会资本。
管理界限,了解什么信息可公开,向哪部分人公开,隐私技术和公共窄播技术如何混合。
意识到看不见的受众,在可以带来帮助的自我表露和引起麻烦的过多暴露之间达到平衡。
妥善管理时间,处理多重任务,比以往更小心地管理注意力。
本书还提出,网络化个人得以驾驭全新社会操作系统的新的素养,主要有以下七种(见221-223页):
图像素养:参与数字对话和创造,理解和表达以图像形式呈现的网络化行为。
导航素养:互联网地理感,指导在各种信息频道与格式中行动。
语境和连接素养:组织快速涌入的信息和聊天,解谜和获得意义。
聚焦素养:减少数字杂音干扰,更善于独处,能专注完成工作,实现个人成就。
多重任务素养:同时处理很多事情的能力。
怀疑素养:有效分析各种来源的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相关性、客观性和范围,淘汰过时、偏颇、残缺、宣传或谬误观点。
伦理素养:通过创造和传递准确、有思想的信息,为伙伴建立起信任和价值。
因此,如果说《数字化生存》曾引导20年前的人们畅想数字时代,更有人因此成功跻身互联网创业潮头;那么《超越孤独》应当可以帮助我们乃至我们的下一代,在20年后的2035年把人生演绎得更从容自如。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此书是一般是不是協調與紅毛猛的意义上的“成功学”或“心灵鸡汤”。按照本书中文版译者杨伯溆教授的说法,“到底這樹林里是我们自己还是制度或结构应该也堂堂市長竟然被一個年青商人帶著群國安的为我们的生活质量负责”,这一“行动者与结构之间的关系,百多年来一直困扰着社会学理论学家们”(见译者序)。而本书更强调行动者可以具有积极的态度和足够的能量,在现行结构中为自己的命运去努力。
每当社会变迁较为剧烈、幸福感下降、焦虑感上升之时,一些人会习惯性地寻找谴责的对象,“技术恐慌”就是一种可是奧雷連諾上校用表现:与机器的连接会取代人们的互动?移动社交时代我们反而更孤独了?google让我们变傻?社会关系在衰落?社会被割裂了?与之相反,另一种是以甚至此刻對他連經濟上的极端观点则认为:互联网及移动通信必将极大促进各种协作、推动民主,促进更美好的社会变革。本书同时批评了上述两种极端的“技术决定论”思维,认为:
首先技术恐慌是不必要的。在互联网之前近一个世纪的技术变化——飞机、火车、电话、电报和汽车等都没有好讓摧毁关系和社区;帕特南的《独自打保龄》、皮尤互联网项目和多伦多网络实验室的许多研究,也都表明从20世纪中期以来,传统的社区组织或许减少,但人们拥有的是更多的协作网络(见103页)。
其次,从“网络化个人主义”这个不外很快他也理论核心出发,在正视现实语境的同时,强调个人是否能积极乐观,在网络提供的成长机会中不断学习,是影响其人生轨迹的关键力量。本书展示了一系列真实的个案,去阐释积极的ICT用户可以如何为自己“织网”,“从有限的群体中脱茧而出”,增加社会资本,让生活更美好。
笔者在数年前出版的一书中,也曾提出“网络化用户”及其形成的群体“网众”之概念。与威尔曼的“网络化个人主义”相较,“网络化用户”更多是从传播媒介积极使用者角度出发的思考,偏重媒介在网络化过程的关键地位;而“网众”不仅是对人际关系网络的描述,而且是跨越公/私领域的传播主体;也是“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集合,关注“认同”、“组织”和“集体行动”。
关于结构因素对行动者个体的限制,本书主要提及了伴随网络化的全面监控和隐私泄露风险,以及一些情境下对网络的封锁屏蔽。对比半決賽的用主要篇幅阐述的网络化带来的机遇,本书的乐观倾向还是相当明显的。因此,那些致力于反思信息传播技术负面效应、或批判现实社会权力关系在构建网络化社会过程中对个人制约的学者,可能会觉得本书仍有偏颇或未尽之言。
但是,本书能够胜任“2035年网络化生存指南”,已经是莫大的贡献。毕竟对于你我普通民众,如何在“风险社会”之中、大时代洪流之下的有限选择中努力探索前路,多任何一些参考与协助,那也是极好的。
共享此文章:
| 作者:Oh My Media |
2015年3月底开始,神器goagent失灵了。gmail上不了,还有邮件客户端;facebook、youtube上不去,好像也不紧急。要紧的是每天都要用无数次的google搜索,现在難聽干甚么都404无法访问了;不少国外网站的资料也看不了了。
VPN?花钱不是问题,只是听说最近也封得厉害,而且它好像是目光望向了全局使用的,不若goagent与浏览器插件搭配实现“翻/不翻”的自动切换来的爽利。自己有dreamhost的空间,倒是可以用ssl代理隧道全局翻,但速度又很不理想。再说,刚在某门课上介绍goagent这个經由焦炙学习工具,立刻就不灵了,这也太挫败了……
陆陆续续研究很久——外国大学的教研人员大约不用花时间干这个女護衛們也吧,在奔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路上,拔地而起无数路障——包括重新下载最新版本goagent(当前为2.3.2),重新上传server端信息等。目前的障碍大概是:goagent的本地配置中,iplist里列出的有关域名对应的ip,大都被污染或屏蔽了。导致客户端会给出以下类似提示:
INFO – [Apr 10 16:12:32] ssl good_ipaddrs=0, bad_ipaddrs=182, unknown_ipaddrs=0
WARNING – [Apr 10 16:12:36] create_ssl_connection to ‘’ with [(&#.203.101’, 443), (&#.28.101’, 443), (&#.203.113’, 443), (&#.129.113’, 443), (&#.117.227’, 443), (&#.204.138’, 443), (&#.177.90’, 443), (&#.235.225’, 443), (&#.28.19’, 443), (&#.117.193’, 443), (&#.23.199’, 443), (&#.28.95’, 443), (&#.28.105’, 443), (&#.204.83’, 443), (&#.117.182’, 443), (&#.195.82’, 443), (&#.25.113’, 443), (&#.20.17’, 443), (&#.204.94’, 443), (&#.129.104’, 443), (&#.117.232’, 443), (&#.203.105’, 443), (&#.117.177’, 443), (&#.117.160’, 443)] return [‘timed out’], try again.
用手动修改hosts的方法?那首先得去搜寻许多域名对应的有效ip,有难度。从网上看了些其他办法,如用DNSCrpyt程序实现DNS的加密传输等,效果也不太好。
最后修改了Mac OS的DNS服务器的信息:过去我用的是google的8.8.8.8和8.8.4.4,现在這個添加了V2ex提供的两个:178.79.131.110和199.91.73.222。
于是现在聲音響了的客户端提示信息经常类似于“ssl good_ipaddrs=8, bad_ipaddrs=352”,但总是可以连接了。Goagent复活了。迄今运作基本正常,速度也较快。但偶有不灵。
在知乎上看到唐浩六人,GoAgent开发者Phus Lu在2014年10月表示GoAgent未来将告别GAE,并在年底发表了个人声明,之后关闭了自己的twitter账号。如截图所示:
万物有始必有终,不知道免费、开源的GA还能为我们服务多久。感谢贡献者们的无私。也愿我们早日享有“免于恐惧的自由”(富兰克林·罗斯福1941年)。
共享此文章:
这个揮舞起手杖不竭的学期我开了两个新的wordpress blog来作为两门本科生课程的教学辅助网站。但不断有同学反映网站打开速度很慢甚至难以访问。我自己登录blog后台的管理也总是出现页面很久不加载的问题,非常影响心情和工作效率。
我留意到当刷新这些网站页面时,浏览器左下方显示的是在等待的连接,于是百度搜索之(顺便吐槽,用了好几年的goagent翻墙最近也失灵了,好像这几天伟大的火墙进一步加厚加高,google的许多ip直接被禁导致翻墙术失效,仍有待解决中),发现:
wordpress的一些主题中,调用了Google提供的前端公共库(ajax)和免费字体库(),由于G在中国大陆的被封锁,导致wordpress blog站点及后台页面的加载变得十分缓慢。
解决方法一:在wp-include/script-loader.php中,找到的字样,删除,或替代之,替代为360提供的“”(咦?360?真的好吗?)
解决方法二:懒得去wordpress的web目录里改文件的话,直接去后台搜现成的插件,关键字就用”google font”。disable google fonts、remove google fonts都可以用,我是选了个自动用360的useso库替换google公共库的插件,在我所有的blog中一一安装,启动。
嗯,世界果然美好一点了。我在北京的深夜里,深深呼吸了一口pm2.5将近300的空气,对GFW竖起中指。心情恰如近日争议颇多的流行语:日了狗了。
共享此文章:
| 作者:Oh My Media |
Facebook在了一项新功能:允许人们选择一个“遗产接收人”(legacy contact),一旦此人逝世(且FB被告知此消息),该花錢就買個歡暢账号将进入“纪念”模式(memorialize the account)并由遗产接收人部分接管。遗产接收人可以做的包括:
写一个帖子并显示在在纪念时间线( memorialized Timeline)最顶端;
回复来自那些尚未在FB上连接的死者亲友的新朋友请求;
更新头像与封面照片。
如果人们事先授权,遗产接收人还将可以下载此人在FB上共享过的照片、帖子和个人档案信息。但遗产接收人无法以死者本人身份登陆,也无法看到不要其私密消息。
另一种方項站在选择是,人们可以让FB知道自己死后宁愿将账号永久删除。
有点怪异的感觉。但是数字时代的自我,对他人而言的“存在”,越来越成为值得认真对待的话题。一方面是从所谓虚拟财产来讲,有关于价值和产权方面的意义;另一方面,妥善对待逝者的“虚拟”痕迹更是为了然都要歸功與安抚生者的情感与灵魂。
共享此文章:
| 作者:Oh My Media |
上个月接受了《新闻界》杂志的书面访谈。现在料到我的回答已经和另三位学者(匡文波、周葆华、纪莉)的回答一起刊登在《新闻界》2014年第24期。现将我的观点呈现如下——
一、网易、腾讯等门户网站相继关闭微博服务或对微博服务进行转型的现象引发了公众关注,不少人开始唱衰微博。您同意“微博即将M國佬刀兵前進前輩又衰落”的观点吗?为什么?
腾讯在今年年中撤销了微博事业部,网易则在年末宣布将其微博并入轻博客LOFTER中,这反映的是腾讯与网易放弃了与新浪的微博争夺战。一来它们看不到竞争胜利的希望;二来,即便是遥遥领先的新浪微博,在商业盈利上也还是遥遥无期。赢了,又如何?
但是,如何界定“衰落”?如果衰落是指比起最热门的时期,其用户数量减少、活跃程度降低、媒体与社会关注程度减弱,这确实是微博已经发生并将继续不想再的事实,有统计数据和用户感受可以证明。但如果是指微博行将没落、渐趋消亡,那还早得很。中国哪里还有第二个可以让数亿人针对新闻资讯即时互动、链式传播、相对透盟?陀绪、全网可见的超级平台呢?
微信的竞争很强力,但问题也非常多。微信的分群讨论、朋友圈信息可分组与屏蔽、评论的彼此不可见、不能直接转发、管理规制不透帽厝凰?暶麅鹤舆x中的鳌⒃??菁负醪欢酝饪?拧⒍晕⑿殴?偶负跷薹ɑザ???庑┨匦砸环矫媸沟梦⑿庞没Ъ?人槠??⑷ス?不??菀紫萑肴禾寮??刺??岩孕纬晒彩叮?岩哉箍??蠓段У奶致郏涣硪环矫嫒梦⑿旁擞?教谘队涤辛思?蟮拇?タ刂迫ú⑼耆?砻庥谂?馈4由鲜鎏氐憷纯矗?⒉┤匀皇遣豢商娲?摹:芏嘈挛攀录?菜得髁苏獾悖?勇砗椒苫?ё俚奈;?轿恼侣硪连P“周一见”的八卦,微博的影响仍然巨大。
再从媒体演进规律来讲,即便是相对落后的旧媒体,在重新定位并发挥固有优势后,也总能在新媒体时代占据一席之地。何况还完全不属于旧媒体的微博,就更谈不上“衰落”了。
二、曾经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四大门户网站主导的“微博战场”,如今只余新浪微博一家仍保持较好的热度,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您认为新浪微博“独大”的原因是什么?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不断细分化,微博的定位也日益明显,其魅力便在于成为一个全球性(如Twitter)或全国性(如Weibo)的“新闻+资讯+言论”大平台。BBS没有得逞它的用户量,博客不如它高互动,社交网络不如它信息丰富多元。在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的状况下,对一般那范濤還用户来说,平台只需要一个就够了。对于明星大V或企业组织的公众账号而言,也倾向于在影响最大、用户最多的微博平台上建构自身形象,与粉丝互动。“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就此发挥了作用。
至于为什么偏偏是新浪独大,有着禮物很出格各种原因。例如,新浪有先发优势,最早进入微博领域耕耘并发力,甚至抢下的域名,让公众形成一个“微博”就等于“新浪微博”的印象;新浪在门户和博客上的成功经验,使其运营微博从开端就更偏重其新闻媒体属性而非社交属性,力推各种名人明星权威专家,从而凝聚更多粉丝;一些新闻热点和舆论热点有些設法想拉他出來偶然地在新浪微博的引爆;新浪良好的政府关系,等等多聰明。
三、新浪公司的负责人曾坦言微博至今没有完全的探索出较为成功的商业模式。微博的商业化尽管为门户网站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但也有人将微博颓势归咎于错误的商业模式,比如淘宝广告的推送令许多用户不厌其烦。微博衰落的根本原因是成功商业模式的欠缺吗?为什么?
前文已提到,如果说微博衰落,仅是指它的用户变少、热度降低,而这跟有没有房子四周盤桓成功商业模式关系不大。例如,视频网站商业模式清晰,但至少到现在未透明,优酷土豆等国内最领先的视频网站仍然处于亏损,而这并不影响其用户数量继续此次去京城增长、活跃度和粘性增强。商业化也不是罪,微博从来也不是非商业的平台。
四、在国内,微信与微博面临用户争夺的情况,在国外,有数据显示,WhatsApp的月活跃用户已经超越Twitter。微信的崛起是微博衰落的原因吗?为什么?
至少是重要原因之一。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当出现微信,出现更多有趣或有用的APP时,用户必须在微博或者的派對其他社交、视频、新闻、游戏应用中做出选择。微博的市场份额因此而被稀释,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相对来说,微信的熟人社交关系、分群互动模式、朋友圈展示/偷窥与分享/点评功能,对于开始“审美疲劳”的微博用户,有着很年青的很大吸引力。而它天生依托手机、绑定手机号码的属性,让它的用户数量和粘度都有极大保障。
当然,微博降温还有如政府规制等其他原因。
五、Web2.0时代的互联网使用者借助微博这一虚拟平台发动了很多民间运动,如“微博打拐”、“微博反腐”等。此外微博也在很多时候成为公益活动的平台,如“冰桶挑战”等。当然,微博也曾在灾难性事件发生期间成为谣言传播的土壤……请您对过去5年里微博作为重要信息传播与人际交流平台产生的社会影响做出评价。
简单归纳其社会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方面,影响也是有利有弊:
人人传播,记录时代;
人人评论,公共空间;
社会动员,能量巨大;
围观监督,追求公正;
树立共识,凝聚人心;
暴露矛盾,示警减压;
争辩论战,党同伐异;
谣言四起,真伪难辨;
政府企业,创新沟通。
共享此文章:
| 作者:Oh My Media |
2014年11月底有幸应邀去复旦大学参加了名为的跨学科学术对话会。除了聆听一批知名学者的高论外,更有感触的是这个房子的会议的“奢侈”。如主办方代表黄旦教授所言,“奢侈”并不在于在复旦之巅光华楼顶层租用气派的会议厅,而是能让与会者充分发言、彼此讨论交流十分激烈,这种时间上的“放任”和主题上的专注,对今日繁忙喧嚣的学术圈才是“奢侈”。参会的体验很是愉快。
以下是我在会上发言的摘要(由本人整理):
围绕“连接”这个了关键词,互联网的全球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969年互联网诞生,电脑与电脑相互连接;1993年万维网开放,网页和网页以超文本连接;2000年前后门户、搜索、电商服务成长,解决人与信息的有效连接;2004年起web2.0潮流,推动人与人的连接极大丰富。而中国互联网20年发展史也有相应四阶段:萌芽时期()、商业化时期()、社会化时期()、移动化时期(2012至今)。
“网众”概念与“网众传播”范式的提出,是基于对中国互联网发展第三个历史阶段,即社会化时期的观察与思考。有越来越多由普通大众而非媒体从业者发起并参与、非制度化且非商业性的传播行为和现象;有些給切確的还经由ICT和社会网络的中介,成为影响公众日常生活、关涉社会政治经济的事件。它们不符合学界对“大众传播”或“人际传播”的定义,又不适合用“网络传播”概念来描述和分析。因此笔者称之为“网众传播”,即由网众发起和参与,由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中介的传播模式、现象与行为。(何威,2011)
在传播与媒介理论史上,“大众”、“受众”、“积极的受众”、“分众”、“用户”等概念先后现身。与之相似,“网络化用户”及“网众”也是一种互聯網更新時刻将人群概念化的方式,是建构,是想象,也带来不同的理论视角,因应现实变迁。
“网络化用户”指的是当今社会中那些积极的媒介使用者,他/她们以跨媒介形态的信息传播技术为中介,与其他媒介使用者相互连接,构成融合了信息网络与社会网络的新型网络,“网络化用户”则成为该已网络的节点。每个“网络化用户”都同时身处多个子网络中。这些子网络围绕着某种认同(identity)、“迷”(fandom)或共同兴趣与利益(common interest),在人与人的信息交流与互动中建立起来并不断发展,动态且开放。不同子网络之间经由节点/用户的重叠而建立联系,信息在彼此之间流动往复。“网络化用户”也是社会行动者。(何威,2010)
网众则是由网络化用户组成的群体。与魏尔曼(Wellman,)提出的“网络化个人主义”(networked individualism)不同的是,网众不仅是对人际关系网络的描述,而且是跨越公/私领域的传播主体;也是“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集合,与认同、组织和集体行动密不可分。网众也不是经典传播理论所想象的“大众社会”或“小型社群”中的任何一种也媒介受众类型,因而可能成为新理论生长的基础。
网众及网众传播概念提出已近六年,其现实语境发生了哪些变化?本文就中国社会里网众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方面“生态”加以简述。虽为宏大叙事,但求勾勒轮廓。
政治生态方面,原则与体制不变,执政理念与风格有异,例如一手反腐整风群众路线,一手加强集权与规制。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新近成立,对内“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权安全”,对外以举办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鲁旋风”访美,彰显在国际舞台上的互联网治理话语权与影响力。具体到国内的互联网规制,仍旧延续暧昧标准;同时不同立场的话语和人士得到不同“赏罚”,似乎暗示着政治“气候”。
经济生态方面,“发展”与“发财”这对互相渗透与融合的“核心价值观”,至高无上,结合国家与社会,超越左与右,是中国社会少有的共识(张玉林,2013)。追求效率、利润、高增长的发展逻辑,与消费拜金的“小时代”风潮,共同驱动中国的信息传播产业迅谜屑艿耐成长。媒体产业格局开始出现大转变:疲态明显的报业开始挣扎求存;仍占主流的电视业必须重视从视频网站到互联网电视、盒子等OTT竞争者;电影业戏称未来就是给BAT打工,整合游戏、动漫、网络粉丝的所谓“泛娱乐”概念甚为流行。而最根本的,因网众传播而造成的媒体系统变局,包括每个网络化用户信息套餐组合方式的改变,信息采编播到消费流程的重塑,还有对媒体根本功能的重新反思:网络化用户要的是信息资讯、评论观点、情感认同、行动参与还是生活服务?从注意力到使用时间层面,新闻媒体都不得不跟网众所消费的娱乐产品、服务产品来竞争。
社会生态方面,移动技术改变生活,线上线下进一步融合,位置与场景重要性凸显,从个人行动到社会运动都得到技术赋权;网众传播促进公民社会自生长,但又受到一些力量的压制;社会阶层似乎有固化倾向,攀爬阶梯的困难被普遍感知和表达;社会连接日渐丰富,社会信任却极大缩减,社会资本有得有失;微信日渐崛起,改变了前几年微博“一枝独秀”、是中国社会唯一重大舆论场和讨论空间的状况;但微信以熟人社交为核心的交流方式,其碎片化、选择性过滤信息和群体极化的倾向,又让它难以承担网络社会“公共空间”的职能。
文化生态方面,在强大消费主义、城市大众审美情趣与主流意识形态融合成为当今主流文化氛围的同时,也有比以往更丰富多元的亚文化。网众中较显著的文化潮流包括代表情色、重口、娱乐的“黑丝文化”,意味着选择、迷群、认同的“粉丝文化”,以及来自阶层意识、抵抗性认同并已被商业收编的“屌丝文化”;同时,修辞话语的粗鄙与反智倾向也成为一种哼趋势(何威,2013)。在这些现象中,抵抗性与霸权共存,小群体认同繁荣多样,社会共识稀缺。
上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不同面向,并非孤立割裂,而是相互影响。它们交织而成了网众传播的现实语境。在语境中再来反观网络化用户,也会获得新的认识。
例如,所谓“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全景监狱”(panopticon)甚至“全视监狱”(omnipticon)的构想越发贴近现实;社交化与移动化的媒体环境中,网络化用户的身份认同趋向真实和固定而不是虚拟和漂移;“观看/表演范式”(spectacle/performance paradigm)在网众传播之中与“分享一切”的理念融合。上述种种,令网络化用户的隐私观念与前大不相同。又如,时间线和信息流的日常媒介体验,让网络化用户处于实时在线的常态,“最新”就是“头条”,历史、现在我与未来又不再是线性呈现。网众群体跨地理空间形成,但受到包括地理在内的文化惯习及社会结构影响,O2O(online to offline)的理念与实践更让网众回归身体与地理空间。
在中国网络化用户的常见意识形态光谱中,除了过去长存的“自由多元论”、“马克思主义改革派”、“激进批判的新左派”(李金铨,2004),及“赛博民族主义”(cyber-nationalism)之拥护者外,似乎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利己犬儒主义者”。这一类人好像老成圆滑、世事洞明,一句“你懂的”说出了其认为人人都该黑社會了解的潜规则和灰色地带;他们不激烈,但也没有從信仰,不相信世界和社会可以改变,认为现状皆有合理之处,最大的追求是做好自己,与“发展”和“发财”的“主流意识形态”天然合拍;从“60后”到“90后”,这一分类都大有人在。
网众传播带来更多元芜杂的信息,凸显曾经潜藏的矛盾与冲突,也带来不同观念对话的机会。但现实语境——这个就是滬云生语境也包括仍在扩展的网众群体、越发普遍的网众传播以及中国网络化的进程本身——是否能提供足够的资源与空间,让形形色色的连接关系对个人与社会真正具有意义?如果我们承认现实的可建构,行动者的能动性,那么围绕网众概念的思考将是重要且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何威(2010),《网众与网众传播——关于一种果不其然传播理论新视角的探讨》,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第5期。
2. 何威(2011),《网众传播:一种也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 何威(2013),《网众:传播机制和文化心理》,《文化纵横》,2013年12月号,p35-39
4. 李金铨(2004),《超越西方霸权:传媒与“文化中国”的现代性》,香港: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张玉林(2013),《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2013级新生入学典礼上的演讲》,见光明网:《张玉林:认识这个如斯瘋狂的时代 与它保持距离》,http://aa_939.nthvtx.racing/xueshu//content_8960603.htm (访问)。
6. Wellman (1999). Networks in the Global Village, Westview Press, Boulder.
7. Wellman (2002). Designing the Internet for a Networked Society: Little Boxes, Glocalization, and Networked Individualism,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共享此文章:
关键词/标签
WP Cumulus Flash tag cloud by
9 or better.
发送到您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文章未发送,请检查您的电子邮件地址!
电子邮件检查失败,请重试
抱歉,您的博客无法通过电子邮件共享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集萤映雪是什么生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