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旅游景区老牛仅山西省旅游景区老牛景区旅游区在什么地方

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屯留、黎城、平顺县景点作业
一、壶关县:
1.太行山大峡谷:位于长治市壶关县境内,全园以五指峡、龙泉峡、王莽峡和紫团山(八泉峡、红豆峡和地质博物馆)为主线,串联真泽宫、紫团洞、九龙洞、女妖洞、云盖寺、崇云寺、万佛寺、“猫路”险道、“天桥”奇观等风景名胜,占地面积5848公顷。
& &&五指峰是五指峡的入口,形状好像是伸出的五指,因此而得名。五指峰集雄、奇、险、幽、美于一体,古人曾如此描写五指峰:五朵危崖五指开,亭亭玉立绝尘埃,惊涛忽涨清泉水,是否翻云覆雨来。五指峡中的黑龙潭水非常清澈,终年流淌不息,游人可以泛舟水上,进行皮筏漂流。
  太行山大峡谷的山势千奇百怪各不相同,其中有两座造型奇特的山被当地人称做纸(指)山,后面稍远的好象一张薄薄的纸,前面的又象一根手指头,所以都被叫做纸(指)山。
  &在陡峭绝壁上开凿的古栈道旁,有一座被称为仙人桥的石筑桥梁,它曾为沟通晋豫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仙人桥建于明朝,长50米,高25米,结构严谨,坚固朴实。离仙人桥不远处,连接着一座坚实的桥梁,跨过这座桥和相连的山洞,就进入了龙泉峡。
龙泉峡有一个从河南进入山西的古关口,叫大河关。虽然它在文革时候遭到了破坏,但“大河关”三个字的轮廓却还能看得出来,也能看得出古关、古桥和古栈道的痕迹。史记三国时期曹操追杀-就是从这里破关进入太行山攻占了壶关。
  羊肠坂也曾是古代中原与上党太行交往的一条必经的险道,因道路狭窄、盘垣似羊肠而得名。山顶上的曹公垒就是当年曹操两进上党时攻下的最后一座堡垒的遗迹。
  走出龙泉峡,第三个峡谷是王莽峡。在王莽峡深处有一个洞穴,传说是王莽追杀刘秀,刘秀藏身的地方。在王莽峡中还有很多关于王莽、刘秀的故事。
  2.真泽二仙宫(第五批国保);时代:元。地址:壶关县城东南45公里的树掌镇神郊村。真泽宫俗称二仙庙、奶奶庙,始建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至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形成五进院建筑格局,规模宏大,建制完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中轴线依次有牌坊、山门、当央殿、真泽寝宫、圣公母大殿及望河楼、钟鼓楼、戏楼、梳妆搂等,共计200余间。当央殿为真泽宫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斗栱五铺作,单抄双下昂,计心造。殿内梁架粗犷,为典型元代建筑。殿内东、西、北绘有壁画,面积约76.2平方米。宫内供奉两位女神,叫“真泽娘娘”。当地老百姓叫“老奶奶”,相传与高平县“老奶奶”是姊妹关系。高平县地处上党南部,是女娲补天事迹的发生地。据中国社科院专家考证,所谓女娲补天,就是在人类史前文化时期发生了一次大的流星雨,这场流星雨,从河套地区到河北邢台,一溜砸了下来,白洋淀就是其中一个巨大的陨石坑!女娲部落赖以居住的“娲皇窟”(天然的崖洞)当然不能幸免。女娲所补之“天”就是崖洞的洞顶。因此,晋东南与河北、河南交界处多“奶奶庙”,以河北涉县“娲皇宫”规模最大。“真泽宫”也是其中一处。寝宫为二仙宫主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为明代遗物。殿内塑二仙真人卧像,四壁绘神态各异的百子图,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寝宫两侧分别有插花楼,并有楼式廊房各九间分布东西。殿内木质构件均为明代遗物。真泽宫现存宋、元、明、清、民国历代碑碣38通。
& 3.天仙庙(第四批省保):时代:元、明、清。地址:壶关县晋庄镇庄头村。宋建隆元年(960年)创建,明清屡有修葺,庙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现存建筑主要有山门、钟鼓楼、过亭、香亭、正殿等。正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明清建筑。正殿面阔、进深均三间,单檐悬山顶,檐柱侧脚生起显著,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梁架为彻上露明造,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
& 4.秦庄东岳庙(第四批省保):时代:元。地址:壶关县龙泉镇秦庄村。创建年代不详,明万历27年(1599年)重修。庙坐北朝南,二进院,中轴线上有过亭、正殿。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正殿建在1米高的台基上,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殿内采用减柱造。
& 5.三嵕庙(第五批国保):时代:金至清。地址:壶关县城南12公里黄家川南阳护村。始建于金大定十七年(1175年),明代曾予增建,清代又进行过修葺。现存建筑正殿为金代原构,香亭与钟、鼓楼为明代遗构,余皆清代所建。庙坐北朝南,以山门为界,分上、下两院。总面积1706.39平方米。上院中轴线上建有正殿、香亭,正殿两侧置耳房三间,香亭与山门之间两侧各设廊庑七间,紧靠东西廊庑的南面分别建钟、鼓楼。正殿位于寺宇最北端,金大定十七年(1175年)建。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平面略近方形。前檐装修为四扇格子门,明间为球纹格眼,次间为球纹方格眼。柱子均为砂岩石制成,侧角生起显著。檐下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计心造。殿内彻上露明造,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殿内下肩墙高0.6l米,叠涩砌筑,早期风格明显。香亭位于大殿的前方,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四檩卷棚硬山顶。檐下斗栱三踩单下昂计心造,里转华栱制成沓头承托四架梁,耍头作单幅云。钟、鼓楼建于东西廊房的南面,且墙体相接,下层为砖石结构,面宽、进深一间,正面做有门窗装修。上层为石柱木梁架结构,面宽两间,进深一间,四檩卷棚悬山屋顶。
6.门槐:位于壶关县集店乡王家河村中,栽植于唐代,高15米,周长7米,呈A型,中间宽1米,树冠直径10米。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二、屯留县:
& &1.宝峰寺(第六批国保):时代:元至明.地址:屯留县路村乡姬村.该寺院建于元至元16年(1279年),坐北朝南,二进院。中轴线依次有戏台、水陆殿、五方佛殿,殿前左右各有廊房七间,占地面积2800多平方米。五方佛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梁枋用材较大,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元代特征显著。殿内两山及后墙保留有壁画。水陆殿为明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斗栱四铺作单下昂。后门下有题记“成化五年造······”。
2.嶷神岭:在屯留县城南,岭高l02l米,无险峻高峰但山势婉蜒盘曲,尤如一条卧龙,云腾雾罩,忽隐忽现奇幻美丽。嶷神岭西有风凰山,山上有座王伯当庙,王伯当是隋末农民起义军瓦岗军的将领,荣阳浚仪人,曾被李密封为琅琊公,大业十四年,李密被王世充打败。他和李密一起投降唐朝,后来又一起反叛唐朝。当他跑到嶷神岭箭堑一带时被追来的唐军用乱箭射死。死后葬在嶷神岭下王墓岭衬。当地人念他忠义。又在凤凰山建起王伯当庙祭祝。北魏时,孝文帝路过此地,遥看山岚缭绕,起伏不定,如行蟒游龙一般,便赐名为嶷神岭,山上有魏孝文帝庙,庙座北向南、四合院,有戏台、厢房等。远看嶷神岭,影影绰绰如腾云驾雾的蛟龙,若隐若现。
3.盘秀山:古称鹿渎山,位于屯留县城西45公里处。主峰海拔1574米,直插云天异常峻峭,仰视山顶,大有“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依绝壁”之感。山体岩石盘曲,蜿蜒百余里。由山底攀藤附岩爬至绝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油然而生。鸟瞰山容,山态、山情,神秘幽深,仪态万千盘秀山顶有座玉皇庙,共有三间,全部用巨石砌成,保持着宋代建筑的风格,室内还存有壁画。在八泉乡境内盘秀山之阴朗,有一悬崖峭壁,高数十丈。峭壁之上有一清澈见底的泉水,泉水从峭壁直泻而下,飞珠溅玉,大有“飞流直下三干尺”之势。飞瀑之下积水一池,长满了肥美的河草,河草长达两丈多,浮出水面,碧草游鱼,十分引人。
& & 4.长治老爷山风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爷山因是上党战役的主要战场而享誉中外,三嵕山乃以羿射九日的神话传说及历代寺庙道观之佳而闻名古今。老爷山,原名三嵕山。在屯留县城西北25公里(一说14)处,为上莲乡属地。本山三峰鼎峙,一名麟山,一名灵山,一名徐陵山,按数峰并峙曰“嵕”,三嵕即三峰所聚之意,故名“三嵕山”。因当地人对所有神灵盖称“老爷”,山上神庙颇多,故俗称“老爷山”。其主峰在东,即麟山,三嵕主庙(俗称“山东庙”)位于其上,海拔1266米,为丛岭叠嶂之首,所以老爷山又叫麟山。至今,仅存一座唐代莲花舍利塔,弹痕累累,清晰可见。该塔身高13米,为方形九层密檐式。为了缅怀革命先烈,1964年老爷山战斗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于1986年又修筑了纪念亭一座,立碑一通,碑文记述了当时的战斗经过和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及艰难历程。
  5.石室蓬莱宫:位于山西长治屯留县路村乡石室村。始建于元、清(无记载)年间,面积为1425平方米,属后凉吕光龙飞元年所建。有献殿、汪皇殿、角殿共计28间。整个建筑规模宏大,做工精巧。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三、黎城县:
1.城隍庙:座落在县城河下街,坐北向南。该庙始建于宋天圣三年(1025年)。城隍庙将门作楼,系三层重檐,故俗称三节楼。现存建筑主要有门楼和正殿。门楼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属明代风格。台基呈长方形,长18米,宽12米台高2.35米。门楼正中横挂一匾,-“群峰环翠”。屋顶形制为三层重檐歇山顶。正脊、吻兽、垂兽、戗脊兽、套兽,均为黄绿相间琉璃造。山花出际施博风板,悬鱼作卷云如意式,斗拱均为五铺作双下昂。用材粗壮宏大,巍然壮观,为黎城古建筑之冠。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六椽伏前后接乳,通檐用五柱,基本上为现代风格,台基边长18米,呈正方形,台高1.37米。殿内一排前金枝,屋顶形制为悬山顶,正脊、吻兽均为黄绿相间琉璃造,斗拱均为五铺作双下昂,威严肃穆。省保。
2.黄崖洞:在黎城县北东崖底镇上赤峪村西的板山岭下,占地约10平方公里,因一座海拔1600米的黄色崖壁上有一个可容百人的天然山洞而得名。1939年7月,八路军军工部遵照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的指示,在黄崖洞水窑山建立兵工厂,主要生产步枪、手榴弹、马尾弹、五零炮等,是当时八路军的主要兵工基地。日至19日,日军井关三十六师团第四、第六混成旅共五千余众,陆空联合,进犯黄崖洞。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九百余名指战员奉命保卫,凭借天险与敌血战八昼夜,歼敌千余人,赢得了敌我伤亡六比一的辉煌战绩,“开中日战争史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记录”,又一次粉碎了华北日军妄图摧毁我军工生产的阴谋。军委在《战役综合研究》一书中,评价这次保卫战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模范战斗”。从泊龙山庄出发,越过-同志题写的“黄崖洞”的汉白玉琉璃牌坊,便是入口的瓮屹廊。廊长0.5公里,两侧崖顶欲合,仰视如一线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步出廊底,有120级石砌磴道,旁有碉堡,形势十分险要。前行豁然开朗,是新辟的高山公园。中心堵泉成湖,上架六曲板桥,中建“敬英亭”,供游人赏景小憩。四周奇峰异石,云雾飞瀑,又有镇倭塔、飞虹桥、小山亭相点缀,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山水画面。顺山势步步登高,便是烈士陵园。陵园由纪念碑、烈士墓、题词石和纪念馆组成,屹立在四季常青的松柏丛中。陵园西北500米的崖壁山腰上就是黄崖洞,行人可侧身横步沿铁制悬梯攀登到洞内。洞平面呈喇叭形,宽18米,深72米,高25米,曾是兵工厂的仓库。崖缝间有两条黄龙横卧其中以烘托气氛。相传,黄龙替天行道,施雨济民,久而久之,黄龙吐出的黄烟把崖壁都熏黄了,所以黄崖洞又叫黄龙洞、黄烟洞。
& 3.中央山:又名中阳山,位于山西省黎城县上遥镇中庄村,距县城35公里,景区面积65平方公里,主景区15平方公里,有大小景点10多处。广志山属太行山七十二峰之一,上党道教名山之一,集自然景观与中华道教文化于一体。海拔1807米,其山势高耸,险峰突兀,古松怪石,千姿百态,自然风光独特。只从山势而论,广志山就成为太行之首,其形似泰山,充满了帝王天下的皇家气派,从山脚下的中庄算起也有十八盘之说。当地百姓说:紧五里,慢五里,不紧不慢又五里,才能登上开山殿,再登玉皇顶。这路、这山,与泰山相比更近似类同了。由昭泽龙洞、砺峪洞、白龙洞、招军台、碑廊、黎襄殿、圣母殿、碧霞宫、玉皇阁、昭真观、佛道行空等景点组成。也是抗日战争期间129师后方医院和被服厂所在地,1982年浦安修女士在广志山建起了纪念亭,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如今,广志山已成为“黄崖洞国家森林公园广志山风景区”和“中阳山生态旅游保护区”。
& 四、平顺县:
& 1.&天台庵: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四座唐代木结构的古建筑之一。位于平顺县城东北25(一说30)公里处王曲村的坛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佑四年(907年)。天台庵是我国佛教创立最早的宗派“天台宗”的庵院。隋唐时期,我国佛教在修行方法上出现了南义北禅的局面,即南方重义理,重智慧;北方重止,重禅定。为结束这种争议的局面。智顺应潮流,提出“义观并重”,“定慧双修”的“止观”学说,认为这两种方法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他创立了第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统一的佛教宗派,因他久居天台山,故以天台为名。天台庵东傍山谷、西临漳水,坐北向南,占地970平方米,建筑面积90多平方米。院东矗立一唐碑,字迹风化不清。佛殿建在1米高的石台基上,广深各3间,面阔7.15米,进深7.12米,屋坡举折平缓,四翼如飞,单檐简板布瓦,琉璃脊兽歇山顶。佛殿檐下四周设台明,正面明间台明下安装踏垛,殿身四周为圆形木柱,柱间施阑额,柱础为常见的覆盆式,柱头形卷舌较缓,柱上安有斗拱,承托屋檐,正侧两面明间较大,次间仅为明间的一半。殿内没有一根柱子,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而且使殿内的空间更显得空阔,充分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
& 2.大云院(第三批国保):时代:五代至清。地址: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石会村北龙耳山中(距天台庵7公里)。院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原名仙岩院,亦称大云寺,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建寺外宝塔,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已有殿堂一百余间。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奉敕改名大云禅院。后逐渐荒废。现存建筑除大佛殿与七宝塔为五代遗构外,余皆为清代所建。寺址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即天王殿)、中殿(弥陀殿,亦称大佛殿)、后殿及两庑。弥陀殿是大云院的正殿,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是中国仅存的3(一说9)座五代木构建筑之一。大殿台基正面高1.3米,青石垒砌,其余三面台基随地势渐高而筑。殿之前檐辟门和窗,后檐亦有门道通行。殿身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平面近方形。柱头卷杀圆和,柱础为覆盆宝装覆莲式,檐柱以上阑额普柏枋叠交成丁字形,转角处阑额不出头,普柏枋斜向搭交。檐下斗栱疏朗,柱头五铺作,双抄偷心造,耍头为昂形。殿内前槽无金柱,后槽明间设金柱两根。梁架为四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梁栿前端刻成月梁式,栿上两个大驼峰承托平梁及平槫,平梁上叉手颇大,瓜柱颇窄。所用驼峰种类达8种,尺度不一,形制有别。殿内保存五代壁画20余平方米,壁画施以蓝、绿、赭三色,墨线勾勒,与敦煌莫高窟晚唐壁画同出一格。斗栱、栱眼壁上彩画隐约可见,风格古朴,为寺观壁画与早期彩绘之珍品。殿内保存有五代石雕香炉,下刻铭记“仙岩禅院广顺二年岁次壬子八月十五日”。大佛殿前有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北宋咸平二年(999年)石经幢以及石雕罗汉一尊,均为艺术珍品。寺外南侧耸立七宝塔一座,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塔为石制,双层重檐八角形,高约6米。由双层须弥塔座、双层塔身和三重塔刹组成,塔身造型优美,雕饰丰富生动,尚具唐风。
& & 3.金灯寺石窟(第六批国保):时代:明。地址:平顺县城东北65公里与林县交界的杏城镇背泉村东的林虑山巅。原名宝岩寺。石窟开凿于山巅自然形成的石凹内。开凿年代从明弘治17年(1504年)起,至明嘉靖44年(1565年)止,历时60余年。石窟和建筑坐北朝南,依崖布列,现存七进院,洞窟14(一说17,一说25)个,佛龛37个,雕像281尊,摩崖造像500余(一说1200)尊,雕像高3.1——0.3米,浮雕像高20——15厘米。木构建筑有延寿殿、关公殿、丈八佛殿、关帝殿、钟鼓楼、聚仙楼等木构建筑34间,寺内保存历代碑、碣20余通。金灯寺石窟中的佛、菩萨、金刚、天王、罗汉以及佛教故事中的人物造像,形体秀美,装饰富丽,承唐、宋圆润风格之遗风,独具明代俊俏娴静的特色,具有极高的文物艺术价值。石窟中间辟门,左右辟窗,洪门方形横键上横施额枋,结构奇特精历,简朴粗犷中显示出一种原始的自然美,颇具金灯寺地方特色,其中最著名的是水陆殿(又称水罗殿),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凿造,坐北向南,占地125平方米。走进殿内,迎面高高的莲台上,神志雄伟的释迦牟尼结伽跌坐,他那慧祥的双目,流露出大彻大悟的智慧,具有摄人心魄的威力,左文殊右普贤神灵活现,楚楚动人。殿内合一处“液池琼台”泉水从殿西北角石缝小流出注入水池,清澈见底。池沼上凿有“田”字石堤,香客游人可沿堤绕窟观赏佛殿。奇怪的是佛殿里的三力士像倒坐着他们似乎在认真地练功夫,环顾四周,墙面上满是浮雕,有的画面是佛祖在向他的弟子们讲经论道,有的是一般佛堂中不常见的十大天王,还有的是菩萨,罗汉…….....水陆殿雕石佛30余尊,壁画79幅,真可谓石刻艺术宫殿。在金灯寺的其它几个殿堂中还保存有泰山神、像等或木雕或泥塑的众多神像。金灯寺石窟群,规模宏大,雕造精美,是我国石窟造像尾声中的巅峰之作。
&由金灯寺林北行数百米便是石,那大大小小的舍利塔有46座,排列有序,方形、圆形、实心、空心,应有尽有。其中最大的是千佛塔,该塔建于明弘治13年(公元1500年),塔平面呈方形,高8.8米,基座下为拱券式空心塔室,内2.25米,南向辟石板门,门柜均侧刻有字,隐约可辨“坐莲从西至,拽虎自东来”的字样。相传塔室内原保存有金灯寺创始人芋禅师(又名净真禅师)的包骨一尊,后毁于战乱。塔身下部满布浮雕佛像近千尊,上部为六角形塔檐,檐部平缓,翼角微翘,造型优美。芋神师法名静真,是人,曾拜名僧清果膝下为徒,先在著名的悬山寺修行,后又到陕西两当山庵中苦炼,后来他云游四方,夜眠虎穴,以虎为伴,每天拽虎携钵沿途募化。最后登上风景独特的,心中不胜欢喜便在这里落脚,创建了金灯寺。
寺北山下南崖150米处,有高150米、宽2米的崖缝,夏冰冬暖。
&4.九天圣母庙:在平顺县城西10公里处的北社乡东河村西的土丘上,创建于隋代,北宋初重建圣母殿,此后经过多次修缮。九天圣母庙座北向南,为一进院。南北较短,东西较宽。前有山门戏楼,中为献亭,北为圣母殿。两则配以耳殿。东西院现存李靖王殿、三宫殿、阎君殿、十帅殿、关公殿、子孙殿及梳妆楼等建筑。殿宇错落有致,殿顶形制各异。庙南、北、西三面悬壁劈立,沟壑纵横,东面与场院相连。山门戏楼之前为一条形平台,台下为青石拱券的三孔石窑,南向排列,67级青石踏跺呈45°斜面垒砌而上,可直达山门。山门门洞为青砖拱券而成,门上出抱厦形悬檐,筒板瓦装修。山门门道从戏楼底层明间开通,底层两次间为封闭式隔间。戏楼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歇山顶。圆柱方额,斗拱华丽,始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年间。北宋元年(1101)重修碑中记载,在宋代重修圣母殿的同时就创建了舞楼。这说明在宋代戏剧艺术和舞蹈艺术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并且与宗教文化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互为依存,共同发展。记载戏剧舞台的碑刻,在我省及国内极为少见。目前所知除城内宋代建起戏台的记载外,就数平顺九天圣母庙了。拜亭位居圣母殿与舞楼之间。高台筑亭,四周青石垒砌,东西南三面出台明,设踏跺。亭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庑殿顶建筑。亭内彻上露明造,梁架装修等全部构件均为裸露。石柱圆梁,为原始材料砍制后而使用,尚保留元代建筑风格。亭顶灰脊灰兽,筒板布瓦装修。这种庑殿顶的建筑,在上党地区称得上是绝无仅有的。圣母殿居拜亭之后,高台筑殿,广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九脊顶。殿顶满覆琉璃脊兽,筒板布瓦、琉璃剪边,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四翼而飞,为宋代建筑风格。东院梳妆楼,座东向西,广、深各三间,重檐歇山式屋顶,华丽挺拔,引人注目,是明代楼阁式建筑。其余殿宇多为三间面宽,悬山式形制,属元明清时期的遗物。庙内现存宋、元、明、清及民国年间重修碑20余通,大多竖立于拜亭之内。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宋、元、明、清四朝建筑集于一庙,国内现存的古代建筑中为数不多,实属珍贵。80平米壁画?国保。
& 5.佛头寺(第六批国保):时代:宋.地址:平顺县阳高乡车当村。创建年代、历代修葺情况不详。因背靠佛爷垴而得名,原有两进院,现仅存宋代佛殿一座,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脊饰。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梁架结构为三椽栿对后搭牵通檐用三柱。柱侧角、升起显著。外檐斗栱、内部梁架较完整地保存了宋式做法,是一处建筑形制较为独特的宋代建筑。内24诸天壁画?
& & 6.龙门寺(第四批国保):时代:五代至清。地址:平顺县城东北54(一说西北65)公里石城镇源头村龙门山麓。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五代后唐及宋金时期曾予大规模扩建,尤其是北宋建隆元年(950年),规模达到极盛,“殿堂寮舍数百盈”。后历代皆有修葺。现存后唐、宋、金、元、明、清建筑70余间。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070平方米。布局为东、中、西三路轴线,各条轴线又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建筑依地形而建,高低错落,主次分明。中线建筑主要有前院的山门(天王殿)、东西廊房、东西配殿、佛幢、中殿、钟楼。后院有东西僧舍、后殿(燃灯佛殿);东线有圣僧堂五间、水陆殿七间及禅堂、僧舍、马厩等附属建筑;西线有前后两组四合院僧舍及库房等附属建筑。主要建筑均分布在中线上。西配殿位于中轴线前院西侧,为寺内最古老的建筑。创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至清泰二年(935年)之间。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构造简洁,具有唐代建筑的遗风,是我国现存已知唯一的五代时期悬山式建筑。中殿即大雄宝殿,位于中轴线的正中。创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梁架结构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山门,即天王殿,位居中轴线前端,金代建筑。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山门两侧的廊房,其柱额斗栱及梁枋制作手法,与山门类同,皆具金代建筑风格。后殿,即燃灯佛殿,位于中轴线最后,元代建筑。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东配殿位居前院东厢,与西配殿相对而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重建于明弘治十一年至三十七年(年)。东线建筑有水陆殿、天宫殿等;西线为两进院落,多为僧舍、厩库等,大多为清代晚期或民国年间所建。龙门寺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在中国现存的古代建筑中是仅存的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建筑于一寺的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 & 村北1公里有峭壁石佛。
& 6.回龙寺(第六批国保):时代:金。地址:平顺县阳高乡侯壁村。创建年代、历代修葺情况不详。现存金代佛殿一座,坐北朝南,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平面近方形。斗栱四铺作,出平昂。梁架结构为三椽袱对搭牵通檐用三柱。佛殿柱头不施普拍枋,直接坐栌斗;阑额至角柱不出头;柱头铺作用蝉肚实柏栱;昂介于真昂与假昂的独特做法,是研究古代建筑地方手法的珍贵实例。殿内存清工笔淡彩壁画50余平方米,寺内存一通清光绪二年(1876年)重修碑记碑刻。
&7.夏禹神祠(第六批国保):时代:元至清。地址:平顺县阳高乡侯壁村。俗称禹王庙,建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明、清皆有修葺。一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山门(上为倒座戏台)、正殿,东西两侧为配殿。正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斗栱四铺作,梁架结构为四椽袱对前乳袱用三柱。&
&8.明惠大师塔(第五批国保):时代:五代。地址:平顺县城东25.5公里不兰岩乡虹霓村。原为“海惠院”中建筑,寺院早毁,唯塔独存。塔为方形石塔,是我国现存仅有的一座五代时期石塔。据该塔背面墙上嵌有后唐长兴三年(932年)石碣记载,唐乾符四年(877年)明惠大师主持海惠院,正月十八日突然被杀,事后由北子崇诏奉潞州节度使命,捧舍利为大师建塔。现存石塔为唐代原构。塔高约6米,平面方形,塔基用青石垒砌,高约1.5米。塔身单檐四柱式,南面劈门,中空。塔顶四坡,瓦陇皆备,中置叠涩刻山花蕉叶,塔刹束腰,基座上刻有露盘、仰莲、宝珠等。塔身门两侧雕金刚像,门上托起塔檐部分,雕伎乐人,有弹有舞,神态活泼。两边线刻缠枝花纹,刀法流畅。塔背面墙嵌有后唐长兴三年(932年)纪事石碣一块,为塔的雕造年代提供了佐证。
& & 9.虹梯关铭(第二批省保):时代:明。地址:平顺县城东约25公里处的虹梯关乡碑滩村中。虹梯关铭为一通石刻大碑,碑滩村因碑而得名。明嘉靖八年(1529年)雕造。是明嘉靖年间礼部尚书兵科给事夏言镌刻碑铭。“虹梯”原名“洪梯”,因夏言“望之若虹霓然”,遂改名虹梯关。明嘉靖八年(1529年)置平顺县,设虹梯关、玉峡关,夏言亲撰《虹梯关铭》,并镌石立碑。虹梯关铭,碑体通高4.6米,宽2.7米,厚0.36米。碑文共刻字199个,每字半尺见方,楷书刚劲有力,刻工精美。
& & 10.天脊山自然风景区:位于太行山之颠的平顺县东南山麓,毗邻河南桃花洞,占地196平方公里,海拔1886米,被誉为“天之脊”。“大佛真形胜,仙坛亦壮观”,形态逼真的百米坐佛;落差高达346米的飞天瀑布;悬崖绝上的凌空栈道,这三处是景区的最大亮点。天脊山以其古朴原始的自然环境、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绮丽壮阔的地形风貌以及完好的生态植被,被誉为上党魅力城市长治后花园,景色赛江南。天脊山的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其山势海拔由500米至1800米呈三级绝壁分布。天脊山景区之中四季流水不断,各种瀑布溪泉遍布山谷之间,溶洞、绝壁、峡谷、清潭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天脊山扶梯而上的绝壁栈道,依崖而凿,落差300余米,山间美景尽收眼底。“风经绝顶回疏雨,石倚危屏挂落泉”,天脊山的瀑遍布山谷。其中天脊龙瀑,落差达346米,堪称“华夏第一高瀑”,又有“南有黄果树,北有天脊瀑”的美誉。潺潺泉水跌宕而成的三叠瀑布、年代久远的崖葬群、神秘的潞氏陵、神态逼真的八戒背妻、连心蜂、翡翠湖、灵音洞等近40处景点各具特色;错落有致的桃花山庄,一步一景的小桥流水,让人在奇丽壮阔之外亦能感受到天脊山内的南国风韵。
& 11.豆口古村:属平顺县石城镇。村子深居太行山腹地的峡谷风景带,背山面水,“横漳水而带行山,枕龙门而控凤壁”,山奇水美。豆口村的主要景观是规模庞大的明清民居,这些木构木建、砖墙砖地、石雕石刻的屋院落、院落挨院、院落对院,依势而造,蜿蜒而居,静静地伴着村前的漳河水,缠缠绵绵几百年,护佑着豆口的子民。大大小小的院落格局以四合院落为主,建筑风格基本相近,青砖黛瓦,粉墙石壁,精雕的砖木门楼映衬着各具特色的照壁,显示着屋主人的情趣。若你是细心人,还能从构造间的细微差异处寻到院落的“年龄”、到主人的财力。这些院落的正房堂屋大多以全木雕的花棂门窗饰面,原木门柱支撑起高高屋脊、深深的挑檐,营造出威严富贵的气势;两侧厢房相向而建,多是带有二层的砖木石混建房屋,楼上堆放杂物,楼下住人,冬暖夏凉;下房以客房式的一堂两屋结构为主,干爽宽敞,有些房屋中至今还保存有和房屋同龄的条案、座椅、箱柜,几百年的风尘让这些老家具油漆剥落、失去了光泽,但仍坚实耐用。各家的大门楼大多为砖雕、木饰的小巧妙结构、互为基石、互为修饰。小院内青砖铺地,绿苔盈盈,几呼每座院落里都种有红红火火的石榴树,寄托了屋主人对子孙后代的殷殷期望;小院外的通行巷道皆以石板、石块铺砌,巷道不宽,以能行驴车为限,弯弯曲曲地连起了布局紧密的屋宇院落,连起了整片的村落,院落间比肩接踵,邻里间鸡犬相闻。
& & 12.淳化寺(第五批国保):时代:金。地址:平顺县阳高乡阳高村(距县城50公里)。据清康熙32年(1693年)《平顺县志》记载: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初名龙门禅院,既龙门寺下院。北宋开宝年间(969——976年)因寺院侵塌而重建,北宋淳化2年(991年)改今名。现寺院已毁,全貌不得而知,仅存正殿—座,为金代遗构。殿坐北朝南,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布筒板瓦屋面。明间前后辟板门,柱头斗栱四铺作单抄单下昂,昂呈批竹式。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大梁两端直接搭在柱头斗栱上,平槫垂直施卷云驼峰,上置隔架栱,至平梁瓜柱。寺内有宋代石经幢两通,高3米余,幢身1.8米,平面八角形,楷书阴刻“尊胜陀罗尼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刻于北宋开宝3年(970年)。
& & 13.西青北大禹庙(第四批省保):时代:元、明、清。地址:平顺县北社乡西青北村。创建年代不详,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重修,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561平方米,中轴线依次为山门(上为倒座戏台)、献殿,两侧有夹楼、钟鼓楼、配殿、耳殿。大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前檐插廊,单檐硬山顶。斗栱五铺作双下昂。
& & 14.北社大禹庙(第四批省保):时代:元、明、清。地址:平顺县北社乡北社村。创建年代无考,明清屡有修葺。现存四合院布局,坐北朝南,占地1101平方米。中轴线依次为山门(上为倒座戏台)、献殿、大殿,两侧为夹殿、钟鼓楼、配殿、耳殿。大殿为元代建筑,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斗栱四铺作,梁架结构为三椽栿对前乳袱用三柱。
& & 15.北社三嵕庙(第四批省保):时代:元、清。地址:平顺县北社乡北社村。创建年代无考,现存大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清代建筑。庙坐北朝南,单进院,中轴线依次为山门(上为倒座戏台)、献殿、大殿、东西廊房、耳殿,占地面积988平方米。大殿石砌台基高0.5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梁架结构为三椽栿对前搭牵用三柱。
& & 16.龙祥观:位于城西北四十公里处的王曲村。始建于金代大定二年(1163),明清时期曾有修葺与扩建。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正殿;正殿为三开间六架椽、单檐悬山顶,出檐深远,屋顶平缓;山门三间,设有中柱一列,明间装板门方形门簪四枚。该观坐北面南,依山建造,东有青山,西有翠林,环境清幽,景色优美。
17.北甘泉圣母庙(第四批省保):时代:元。地址:平顺县苗庄镇北甘泉村。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一进院,占地1115平方米,中轴线依次为山门(上为倒座戏台)、献殿、正殿,东西两侧为夹楼、配殿、耳殿。正殿保留元代风格,其余皆为清代建筑。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前檐辟廊,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梁架结构为四椽袱对前乳栿用三柱。
& &18.三晋第一碑:位于平顺县东寺头村西北山巅之上,2006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碑通体摩崖雕造,螭首方额,通高9.57米,宽4.35米,碑体之大三晋居首,因而得名。《平顺县志·
金石考》(民国版)载:“按查丰碑体魄雄壮,原来镌刻漫灭全无。后又因碑近妙轮,疑为事刻者误,即大观等字地位不合,亦系后刻。花样虽古证以平生所见,摩崖均无此剥蚀尽净,确知其非秦汉以下之物也。邑人石璜偕郝效儒县长同观志”。创建年代无从详考。该碑隔山往北有北魏时期摩崖佛像三完和妙轮寺遗址,结合碑体螭首做法,最晚应在北朝时雕造。碑体上现存北宋、明两代碑文五篇,排列无序,最早者为北宋大观丁亥元年(公元1107
年)济南朱进忠题,余者为平定陈卿起义后,山西按察使分巡冀南道庆阳陈大纲和平顺县第一任知县高崇武等题,内容均与平定陈卿起义、建立平顺县有关。
  碑文抄录如下:
  “济南朱进忠以尉事受檄届此命义僧踏曲径观大石迟留累刻大观丁亥年夏廿日书”
  注:大观丁亥为北宋徽宗赵佶大观元年,公元1107 年。
  “万紫千红远□复山人迎我入山嵯,登临愈望工□巧三晋属中第一碑嘉靖庚寅知平顺县事井陉高崇武书”
  注:嘉靖庚寅为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九年,公元1530 年。高祟武为建平顺县第一任知县。
  “是岁四月廿日青峰高崇□同少尹李育井径岸生□□□□生张□□到此”
  注:是岁指嘉靖九年(1530年)
  “陈卿造反累岁靡宁两败官兵人心耸惊余以新任即委分巡初尚抚埔协同级率师共剿火牛火箭用效田单之能□神弓每窥诸葛之巧况建望楼于四角威乃彰闻又鸣更鼓于中央军民齐悦是以降者□多陈卿委命而来我师全胜而返欲纪岁月敢勒丰碑嘉靖七年十月十一日奉钦依督兵山西按察司金事分巡冀南道庆阳陈大纲题”
  “山贼既平民患乃息创一县治建四巡司陈一□”
& & 19.神龙湾风景区:地处晋豫交界太行山大峡谷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东寺头乡(从前当地人叫老汪沟)。距县城38公里,距河南林州市36公里,平均海拔848米左右,最高海拔2000多米。该景区位于南北走向,地势横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沟壑纵横,绝壁对峙,奇峰险峻,怪石嶙峋,流瀑飞溅,植被茂盛,是集地文景观、地域景观、生物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生态、健身探险、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主要景点有:挂壁公路(1526米)、哈楼梯(1800台阶)、清凉寨、玉龙潭、双龙戏珠大瀑布、一线天、冰冰洞、2300年红豆杉、1300年白皮松、天瀑峡飞来石等100多个景点,现已初具规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西省旅游景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