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候有翻拓过宋拓淳化阁帖潘祖纯吗?

民国珂罗版《宋拓淳化阁帖》
藏友求鉴:大概在2007年初,我从一位已故著名书画收藏家的家人手中买来一套民国珂罗版《宋拓淳化阁帖》。这套书分六、七、八三卷,包装在一副桐木书版里,裱本高35cm
,宽23cm,拓心高25.5cm,宽16cm,共有170帖,每卷末篆题“淳化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模勒上石”十九字。其中卷八的封底贴有一张标签,上面印着“上海有正书局发行珂罗版印
宋拓淳化阁帖每部定价大洋二十元”等字。我听目前传世的北宋祖刻本《淳化阁帖》,仅存第四、第六、第七和第八卷。其中的六、七、八卷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属该帖最为珍贵的部分。那么我收藏的这套《淳化阁帖》是不是从北宋祖刻本上印的?有没有收藏价值?
持宝人:张女士
藏品名称:民国珂罗版《宋拓淳化阁帖》
品鉴人:薛志德 (宝鸡市收藏家协会副主席)
专家点评:《淳化阁帖》全名《淳化秘阁法帖》。它是北宋淳化三年,由宋太宗赵光义下旨,命翰林侍书王著将内府所藏的书札名迹临摹刻版,拓赐大臣的。全帖10卷,计入103人的法书,共420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被誉为“法帖之祖”,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后因宫中意外失火,原版焚毁,故祖刻本《阁帖》就显得异常珍贵。据说先后被南宋王淮、贾似道,元初赵孟頫,明末孙承泽,清代安歧、钱樾、李宗瀚,民国李瑞清、周湘云等名家收藏。上世纪80年代初,此帖归美国大收藏家安思远所有。2003年被上海博物馆花费450万美元巨资从海外购回。
你收藏的这套珂罗版《宋拓淳化阁帖》,应该是民国时期,用祖刻本上印制的印影本。其依据在于:
  一是都有明代大书法家王铎的题签。其中六卷上题“初拓淳化帖”,七、八卷上分别题“淳化阁帖第七”、“淳化阁帖第八”。
  二是第八卷末有“中书省印”、“门下省印”、“尚书省印”的南宋前期的内府印记。
  三是卷六后有宋佚名题跋,谓“御府法帖版本掌于御书院,岁久板有横裂纹。魏王好书,尝从先帝借归邸中,模数百本。又刻板木藏之,模拓镌刻皆用国工,不复可辨。余所藏本首幅有横纹,可知其为秘府本也”。
  四是卷八后有南宋淳熙癸卯八月宰相王淮题跋:“观淳化法帖用潘谷墨,作蝉翼本,笔下锋锷隐见,有若真迹,诚可宝玩也。”
  五是都有历代藏家的印记。清晰可见的有:孙承泽的“孙承泽印”、“孙北海家藏之宝”,安歧 的“安歧之印”、“安仪周家珍”,钱樾的“钱樾
”印, 李宗瀚的“李宗瀚印”、“公博图书 ”,李瑞清的“阿梅”、“黄龙砚斋”以及“临川李氏”、“李氏珍秘”等印。
以上五点都和祖刻本保持一致,另据《文汇报》日载《淳化阁帖的文物价值及其回归》一文中称:“卷阁帖早在民国初年,曾归清道人李瑞清藏,有他的跋尾。李氏将《阁帖》携至上海,有正书局曾影印行世。”清道人李瑞清的跋尾在你收藏的《阁帖》影印本上依稀可见;而我国著名文物考古专家、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在对回归《阁帖》进行对照鉴定时,依据使用的也是上海有正书局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版的珂罗版印本。
珂罗版印刷是最早的照相平版印刷技术。它在清光绪初年传入我国。1876年,上海有正书局首先采用此项技术印制印刷品。在当时,珂罗版最适合印刷名人书画、碑帖、珍贵图片、文物典籍等精致高档的艺术品,艺术还原性很高。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珂罗版印刷在民国后期已经停止,其流传时间短,所印数量少,后世留存极其有限,那些早期的珂罗版印刷品已成了绝版。因而,清末民初的珂罗版印刷品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的位置: &
*0388 淳化阁帖(民国拓)
图片中的放大镜,支持鼠标滚轮缩放区域大小图片中的放大镜,支持鼠标滚轮缩放区域大小
下载登录app
随时随地掌握最新预展
随心所欲尽享便捷功能
精诚所至 其余拍卖专场
艺术家推荐
开通大图精览服务,给你不一样的看图体验!
业务合作: /837
责任编辑: 董倩倩 刘元1
拍卖图录APP《淳化阁帖》详解
《淳化阁帖》详解
&&&&&&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所谓法帖,就是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其中,第一卷收录先秦至唐19位帝王的书法,包括东晋明帝司马绍《墓次帖》、康帝司马岳《陆女郎帖》、哀帝司马丕《中书帖》等。  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系汇帖,共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九、十卷为王献之书。元赵孟睢端裳┱募じ筇稀吩唬骸八翁凇净校擦质淌橥踔运菏椋扇撂疲逦恚】堂馗蟆4妥谑摇⒋蟪既艘槐,遇大臣进二府辄墨本赐焉。后乃止不赐,故世尤贵之。”宋代记录此帖为木板刻,初拓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未见此种拓本流传。淳化阁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丛帖,由于王著识鉴不精,致使法帖真伪杂糅,错乱失序。然“镌集尤为美富”,摹勒逼真,先人书法赖以流传。此帖有“法帖之祖”之誉,对后世影响深远。  因帖石早佚,摹刻、翻刻甚繁,顾从义本、潘允亮本、肃府本等较著名。  故宫博物院藏南宋拓本,钤“乾隆御览之宝”、“懋勤殿鉴定章”等印。白纸挖镶剪方裱本,麻纸乌墨拓,每页尺寸纵25.1cm,横13.1cm。每卷末皆有"淳化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旨摹勒上石"篆书刻款,完整难得。  宋陈思《宝刻丛编》,清王澍《淳化秘阁法帖考》,容庚《丛帖目》等书著录。  宋仁宗庆历年间,宫中意外失火,拓印《淳化阁帖》的枣木原版不幸全部焚毁,因而初期的拓本就显得异常珍贵,被视为宝物,价值连城。&&& 历史考证  自宋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摹勒《淳化阁帖》后,全国各地辗转传刻,遂遍天下。著名者有二王府本、绍兴国子监本、大观太清楼帖、淳熙修内史本、泉州本、北方印成本、乌镇张氏本、福清李氏本、世堂本、临江戏鱼堂帖、利州帖,黔江帖等等,卷帙类同。又有庆历长沙刘丞相帖、潘师旦绛州帖、绛公库帖等,稍加损益,卷帙亦异。其他琐琐者又数十家。令人遗憾的是以上宋代《淳化阁帖》原石均已佚失。现存《淳化阁帖》刻石仅有三种:  ①明万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肃王府遵训阁本”(俗称“肃府本”)  ②清顺治三年(一六四六)陕西费甲铸按肃府初拓本摹刻一部,置于西安碑林(俗称“西安本”或“关中本”)  ③清初虞氏据《肃府本》早期拓本重摹上石,现存江苏溧阳县甓桥镇虞氏宗祠(俗称“溧阳本”)。  但近日《淳化阁帖》无宋代刻石传世的共识被杭州文澜阁旧址新近发现的《淳化阁帖》刻石打破。此套《淳化阁帖》刻石目前放置在杭州孤山路二十八号文澜阁旧址(现为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所在地),此阁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淳化阁帖》刻石就存放在大院西侧碑廊内,碑廊建于一九九四年,内设碑墙两堵,自南而北纵向延伸,墙外用玻璃框保护,中间为《浙江藏书楼碑记》隔开。坐南一堵碑墙镶嵌《淳化阁帖》刻石四块和《清啸阁帖》、《左璞堂帖》、明清墓志杂石等,其中《阁帖》四块仅见单面(见图四),其背面镶嵌明代墓志数块。坐北一堵碑墙镶嵌《淳化阁帖》刻石二十一块(按:由碎石拼配者作一块记数),能见刻石正、背两面(一面面朝东,一面面朝西,见图五、六)完整刻石长一○二厘米,宽二九厘米。  据资料记载,这套刻石在清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由张燕昌(芑堂)从西吴旧家为孙仰鲁(寿松主人)购得。一九三三年孙氏后人侯康先生将帖石捐赠给浙江图书馆,当时曾有整套帖石拓片流传,浙图至今还保存有一套当时帖石拓片。解放后,这套帖石逐渐淡出了文物工作者的视线,“文革”中帖石又遭受一定程度损坏缺失。一九九四年有识之士在浙图红楼走廊内发现这批刻帖,建议保护陈列,遂建碑廊储之。  对帖石版本过去一直无法识别,一般视为明清刻石别本,二○○四年春,笔者携《肃府本》前往对照,亦无果而返。二○○六年,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施安昌先生用故宫博物院新印《懋勤殿本淳化阁帖》进行了比对,认为《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就出自这套刻石。此事立即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如果确定的话,浙江图书馆《淳化阁帖》刻石就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汇刻帖的原石,其意义非同寻常。这一宋代刻石的重新确认是近年来碑帖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它能为帖学研究带来最原始的刻石信息。  要鉴定此套刻石的刊刻年代,需要对现存残石的刊刻内容、卷版标号、卷尾刻款、残石的材质、石花纹理、石裂纹等等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令人遗憾的是,一九九四年修建碑廊时对《淳化阁帖》刻石上墙陈列是比较盲目的,未经细致核对,排次极为混乱。我们面对的是一套排列错乱颠倒的刻帖,好比一幅搅混的扑克牌,为进一步展开研究,有必要先对刻石进行编号排次,编号原则“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现编号如下:  坐南单面刻石四块,命名为“单一”、“单二”、“单三”、“单四”。  坐北双面刻石二十一块,其中面东向者,依次命名为“东一”、“东二”……面西向者,依次命名为“西一”、“西二”……  经一石一帖地核对统计后(参见附录),我们发现浙江图书馆收藏《淳化阁帖》现存刻石二十五块(四十六面),保存了《淳化阁帖》原本的五分之三强。卷版标号有三种样式,例如:“五五”(纯数字版号,前为卷号,后为版号),“甲六”(天干数字混和编号),“十卷九”(卷字编号)。卷尾淳化三年刊刻题款后尚有大量余地(见西七石后),但未刻任何题刻信息,从中我们可知,当年刊刻此帖时,就未加刻摹勒时间、地点、摹刻人名等鉴定要素。虽然为进一步鉴定带来难度,但是未刻刻款这一条信息,就能排除宋代一些有刻款的《阁帖》,例如:淳熙修内史本,其卷尾楷书题作“淳熙十二年乙巳岁二月廿五日修内史恭奉圣旨摹勒上石”字样。  现存《淳化阁帖》残缺程度统计表  令人兴奋的是,浙江图书馆所藏《淳化阁帖》民国时期拓本上还保留了现存帖石佚失的三则清人题跋,梁同书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题跋,孔继涑、孙仰鲁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题跋。现摘要如下:  梁同书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题云:“往余于先叔祖深父先生斋头见旧拓阁帖石本也而上有银锭文,相传宋时贾相门客从赐本摹出,故仍棠梨之旧,至今卅余年来所见无逾此者。今春景高孙君偶于西吴旧家购得帖石若干枚,洗剔苔藓,用好手棰拓一本示余,精采焕发绝类宿觏,因访觅前帖检勘一过,凡字迹波磔石片剥蚀之处无毫发差,殆宋刻原石无疑,可宝也。惟失去钟繇及谢万书数百字,或谓宜补完之,余曰:旧刻缺亦何病,况延津合浦来自有期,宁不可俟之异日耶?并附识之如右,乾隆辛丑腊月山舟梁同书。”  孙仰鲁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题跋:“友人张君芑堂为余购得阁帖旧石若干于禾中故家,剔抉苔藓联缀断裂锥拓一通,取别本十余种参校无有同者。汪君天潜出示梁氏所贻深父先生鉴定藏本,校之纤毫无不吻合,盖即此石原拓也。委弃有年摹拓绝少,故丰神完美。就中与诸本尤异者若卷三‘环之顿首下’有‘秋’字,卷七《朱处仁帖》后增《服食帖》三行皆可补诸家释文所未备,初购得时缺魏钟繇《宣示帖》及谢万书三行,阅数月芑堂复于原所藏处搜访得之,遂成完璧欣赏之余,因述其缘起如此。时乾隆壬寅九月既望寿松主人孙仰鲁。”  以上跋文可知,此帖刻石系张燕昌(芑堂)为寿松主人孙仰鲁购得,梁同书认为此帖系宋刻《阁帖》贾似道本。  浙江图书馆藏《淳化阁帖》刻石断定宋石的依据。  我们此次鉴定刻石年代的利器是潘祖纯藏本(现藏上海博物馆)、懋勤殿本(现藏故宫博物院)。因潘祖纯藏本、懋勤殿本为已知宋刻宋拓,只要将浙江图书馆新近发现《淳化阁帖》刻石的细部特征与以上二本进行对照,拓本就像指纹印,刻石好比手指,若完全一致的话,即可证明杭州文澜阁新近发现《淳化阁帖》刻石就是宋代刻石。  一、懋勤殿本(现藏故宫博物院)简介  传世《淳化阁帖》宋拓本著名者有:安思远藏本(现藏上海博物馆)、潘允谅藏本(现藏上海图书馆)、潘祖纯藏本(现藏上海博物馆)、懋勤殿本(现藏故宫博物院)、《宋拓王右军帖》(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等。以上诸本除懋勤殿本、潘祖纯藏本同出一石,其余均出自宋代不同的刻石(木)。  民国廿三年(一九三四)故宫博物院曾于乾隆清宫东庑(此帖原在养心殿)陈列《淳化阁帖》一部。第一册卷首与第十册卷尾钤有“懋勤殿鉴定章”、“乾隆御览之宝”印章,内夹黄纸签条有“宋拓淳化阁帖一匣十册,上等”字样,帖中未见其他印章与题跋。此本即马子云先生提及的“懋勤殿本”。此十卷本为刻石,为宋纸、宋墨、宋拓无疑,与传世另一宋拓“潘祖纯本”出一石。  二、潘祖纯藏本(现藏上海博物馆)简介  此帖宋代流传未详,明代秘藏于潘家,历经天泉翁(潘祖纯伯祖)、潘凤洲(潘祖纯伯父)、潘祖纯三代收藏,明万历庚申(一六二○)季夏,经吴兴方仁宇重新装裱于观生堂。清代经卓蔗老、梁国治、李宗瀚、李联琇、李翊煌递藏。帖中有潘祖纯、查升、李翊煌、许福昺题跋,以明万历丙午(一三○六)潘祖纯题跋最早,故称之为“潘祖纯本”。清宣统元年(一九○九)经李翊煌手石印行世,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许福昺又用珂版印行,印刷极为精美,但流传极稀,唯罗原觉、曾克专、张彦生诸先生稍有论及。现藏上海博物馆。  上述两种宋拓本亦非同一时间所拓,“懋勤殿本”要早于“潘祖纯藏本”。因相传《淳化阁帖》祖本刻于枣木,年代久远,枣木本开裂,后用银锭加固,故有无银锭纹是祖本的凭证。南宋人对此亦深信不疑,往往在宋刻原石上加刻银锭纹,以充祖本,故在宋代拓制“潘祖纯藏本”时,就已经有银锭纹出现,而“懋勤殿本”拓制时还未刻银锭纹。浙江图书馆现存残石上还能找到银锭纹两处。  三、现存《淳化阁帖》刻石与潘祖纯藏本、懋勤殿本的校勘  区别拓本与刻石的异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对比石花痕、字口特征。因两者完全吻合,没有必要一一罗举,笔者随机地抽取了浙图新近发现《淳化阁帖》几块刻石与懋勤殿本进行校对,结果如下:  卷六谯周帖,首行“谯”字右侧、二行“令”字均有相同石花  卷六谯周帖,二行“严君”之“严”字右侧均有相同石花。  卷六谯周帖,三行“司马相如”之“相”字均有相同石花。  卷九授衣帖,六行“忧驰无复”之“复”字左侧有相同圆形石花。  卷九奉别帖,一行“奉别”之“奉”字左侧有相同石花。  卷九奉别帖,六行 “当可耳然”之“然”字左侧有相同石花。  卷九奉别帖,九行“体气顿至”之“顿”字下有相同石花。  卷一齐高祖萧道成帖,三行“见卿”,四行“知卿”间有相同石花。  此外,(西十石)卷一唐太宗《所疾帖》首行“所疾者”上尚多一“卿”字,(西二石)卷三刘环之《感闰帖》第一行“环之顿首”下尚多一“秋”字,(西九石)卷七《朱处仁帖》后尚多存《吾服食帖》二行,以上特征《淳化阁帖》其它版本均无,唯在“懋勤殿本”、“潘祖纯本”上出现。  通过以上简便的校对已经能够明确浙江图书馆新近发现《淳化阁帖》刻石就是宋代刻石。  现在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浙图现存《淳化阁帖》刻石会不会是明清时期从“懋勤殿本”、“潘祖纯藏本”或相类的底本再翻刻?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翻刻碑刻大多会将石花照样摹刻,翻刻法帖未见有将石花一并摹入的。其次,刻石的质材不可能完全一致,每块石头有其自身独特的石质纹理(石筋、石裂纹),这些纹理是无法用刻刀模仿的。浙江图书馆现存《淳化阁帖》刻石上能见到的石质纹理痕与“懋勤殿本”、“潘祖纯藏本”完全一致。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这批石刻皆为太湖石所刻,最早共有八十一块,但后来由于历史原因有些被人为破坏了。石刻中绝大多数是南宋所刻,还有部分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复刻。两者区别在于南宋刻石皆系双面,而清朝所刻为单面。两者所用太湖石料也有区别,南宋石质更为细腻,颜色更为白皙,而清代所用刻材较粗糙,颜色也相对要深一些”。是否如此呢?其实,上文统计帖目已经可知,现存二十五块刻石(四十六面)已经包括《淳化阁帖》的五分之三强,故此套刻石全套完整数目应该在四十块左右,而不应是相传的八十一块。八十一块的说法可能还包括浙江图书馆收藏的其他明清墓志、刻帖。所谓“南宋刻石皆系双面,清朝所刻为单面”完全是臆测,经鉴定坐南四块单面的刻石亦为原刻无疑。即便偶有补刻,亦是在宋代椎拓“懋勤殿本”、“潘祖纯藏本”之前,现存《阁帖》残石绝无明、清补刻现象。  结束语  据文献记载,宋代刊刻《淳化阁帖》有数十套之多,要确定它究竟是其中哪一套,还有一定难度。但可以推断的是,此帖刻于浙江杭州,如此众多、笨重的帖石从它处移到杭州的可能性不大。其次,此套帖石可能私刻而非官刻,理由是:首先,此帖存在同一面颠倒刊刻的情况(一卷内容刊刻结束,其后尚有余石,就颠倒刊刻他卷内容),比较节约石材。其次,双面刻石文字有的正反颠倒(为传拓方便,颠倒的帖石翻一面正好是正面),但也有的是不颠倒,不够统一严谨。基于刊刻在杭州又属私刻,笔者推断为“世堂本”,刻于宋度宗咸淳间(一二六五—一二七四),系贾似道门客刻帖高手廖莹中摹刻,因置于世堂而得名。据传贾似道门客廖莹中精于摹勒,王用和工于镌刻,曾令翻刻,故“世堂本”亦属“贾刻本”体系。笔者认为此帖是传世《淳化阁帖》较佳的修缮本,刊刻精细无比,又将《阁帖》原本的刊刻失误一一更正,且笔法墨趣突现,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
&&& 附:现存帖石目录  单一(卷四)  历代名臣法帖第四  徐峤之《春首帖》八行;陆柬之《得告帖》四行;薄绍之《回换帖》六行
  单二(卷一)  历代帝王法帖第一  前有“甲二”卷版标号  晋明帝司马绍《墓次帖》二行;东晋康帝司马岳《陆女帖》二行;东晋哀帝司马丕《中书帖》四行;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庆赐帖》六行;东晋文孝王司马道子《异暑帖》三行;东晋孝武帝司马曜《谯王帖》(仅存首行)  单三(残石两块:卷三、卷四)  一、 历代名臣法帖第三  孔琳之(原作孔琳)《日月帖》(自“盛比”行起,仅存后五行);王僧虔《刘伯宠帖》(存前八行,至“乃更”止)  二、历代名臣法帖第四  李邕《晴热帖》(自“不示之”行起,存其后六行);褚庭诲《辞奉帖》(存前四行)  单四(卷八)  法帖第八(王羲之书三)  《阮公帖》(缺前二行,存后五行)、《家月末帖》二行、《蒸湿帖》四行、《不得西问帖》一行、《丘令帖》四行、《谢生东旋帖》六行、《飞白
帖》三行、《遣书帖》(存前三行)  东一(卷三)  历代名臣法帖第三:  前有“三四”卷版标号  王凝之《八月帖》(存二行);索靖《载妖帖》八行、《七月帖》四行;刘穆之《家弊帖》六行;王劭书标题一行。  东二(卷三)  历代名臣法帖第三:  上有“丙一”卷版标号  庾亮《书箱帖》(原作庾元亮)五行;庾翼《故吏帖》、《季春帖》五行;沈嘉《十二月帖》(原作沈嘉长)四行;杜预《十一月帖》五行、《亲故帖》仅存起首第一行)  东三(卷五)  诸家古法帖第五:  上有“戊四”卷版标号  智果《评书帖》(第六行“举体”起,至三十六行“扶风”止)  东四(卷四)  历代名臣法帖第四:  欧阳询《比年帖》(自“岂能”行起,存最后二行)、《脚气帖》三行  柳公权《圣慈帖》五行、《伏审帖》十行、《荣示帖》六行、《十六日帖》二行、《辱问帖》(仅存第一行)  后有“四六”卷版标号  东五(卷五)  诸家古法帖第五:  右侧中部有“五二”卷版标号  宋儋《接拜帖》二十一行;卫铄《急就帖》八行;古法帖《贤弟帖》(仅存首行)  东六(卷一)  历代帝王法帖第一:  上有“甲九”卷版标号  唐太宗李世民《数年帖》(自“燋金”行起)存六行,《东都帖》四行;  唐高宗李治《无事帖》六行、《文瓘帖》二行、《钱事帖》一行、《六尚书帖》四行、《昨日帖》二行、《玄堂帖》(存前六行,至“知此”行止)  东七(卷八)  法帖第八(王羲之书三):  《遣书帖》(自“一日”行起,存四行,后有银锭纹)(见图十三)、《采菊帖》五行、《增慨帖》四行、《由为帖》一行、《月半哀感帖》四行、《独坐帖》四行、《安西帖》六行、《黄甘帖》(存起首二行)  东八(卷六)  法帖第六(王羲之书一)  《又不能帖》(仅存二行,缺前四行)、《疾不退帖》五行、《儿女帖》五行、《彼土帖》十一行、《谯周帖》四行、《夫人帖》三行、《蔡家帖》
(仅存首行)  东九(残石两块:卷六、卷十)  一、法帖第六(王羲之书一)  前有卷首标题  《适得书帖》五行、《知欲帖》三行(左上残损)、《差凉帖》(仅存首行,上损)  二、倒石,法帖第十(晋王献之二)  《极热帖》八行、《冠军帖》三行、《服油帖》(存前三行)  其后附正刻数行。  东十(卷三)  历代名臣法帖第三:  上有“丙二”卷版标号  杜预《亲故帖》(缺首行,存后三行);王循《七月帖》五行;刘超《如命帖》三行;谢璠伯《江东帖》四行;王徽之《得信帖》七行;谢庄《昨还帖》仅存前一行  东十一(残石两块:卷九、卷二)  一、法帖第九(晋王献之一)  《授衣帖》(自第六行“日忧驰”行起,存后七行)  《奉别帖》(存前十行,缺末行三字)  二、历代名臣法帖第二  王导《省示帖》七行残字  东十二(卷一)  历代帝王法帖第一  下有“一二”卷版标号,上有“甲三”卷版标号  宋明帝刘彧《郑修容帖》(存末二行);齐高帝萧道成《破帖》四行;梁武帝萧衍《数朝帖》五行;梁高帝《众军帖》五行;梁简文帝萧纲《康司马帖》四行;唐太宗李世民《江叔帖》(仅存前二行)  东十三(残石两块:卷六、卷十)  一、法帖第六(王羲之书一)  《日月帖》(自“瞻廓”行起,存三行)、《兄灵柩帖》七行、《省别帖》(仅存一行半)  二、法帖第十(晋王献之二)  《夜眠帖》四行、《嫂等帖》(存前九行,至“骆驿”行止)  东十四(残石两块:卷六、卷九)  一、法帖第六(王羲之书一)  《侍中帖》(缺首行,存后二行)、《敬豫帖》二行(上有横刻“巳十三”卷版标号)、《清和帖》五行(左下截残损)、《追寻帖》(仅存“追寻伤”三字)  二、法帖第九(晋王献之一):  《相过帖》(缺前四行,自第五行“尽此”起,存七行(上有横刻“壬一”卷版标号)、《诸舍帖》二行、《永嘉帖》四行、《鹅还帖》五行、《诸女帖》(仅存首行)  东十五(残石两块,卷二、卷八)  一、历代名臣法帖第二:  张华《得书帖》四行、桓温《大事帖》六行  二、法帖第八(王羲之书三):  《黄甘帖》(仅残存二字)、《尊夫人帖》(存三行,右上角残损)、《日五期帖》四行、《先生帖》二行、《雨快帖》(仅存前二行)  东十六(卷一)  历代帝王法帖第一:  唐高宗李治《玄堂帖》(仅存最末一行)、《遣弘帖》六行;陈叔慎《梅发帖》六行; 陈伯智《热甚帖》三行、《寒严帖》四行  东十七(卷十)  法帖第十(晋王献之二):  《嫂等帖》(自“慰吾”行起,存五行,上有“十卷九”卷版标号字样)、《鄱阳帖》八行、《鹅群帖》八行、《敬祖帖》(仅存首行)  东十八(卷五)  前有卷首标题刻款  诸家古法帖第五:  上有“戊一”卷版标号  苍颉《戊己帖》四行;夏禹《出令帖》二行;孔丘《延陵帖》二行;史籀《射州帖》二行;李斯《田畴帖》四行;程邈《天清帖》五行  东十九(卷二)  历代名臣法帖第二:  钟繇《长风帖》(前缺二行,自“居处”行起,存七行);皇象《文武帖》六行、《顽闇帖》九行;张华书标题一行  东二十(卷二)  历代名臣法帖第二:  郗鉴《灾祸帖》(仅存后二行);郗愔《九月帖》五行、《廿四日帖》二行、《远近帖》三行、《想亲帖》四行;郗超书标题一行  东二十一(残石两块:卷七、卷一)  一、 法帖第七(王羲之书二)  有卷首标题刻款  《秋月帖》(存五行,最末行缺)、《桓公帖》残存八行、《谢光禄帖》残存首行  (有银锭纹一)  二、历代帝王法帖第一  晋元帝司马睿《安军帖》三行、《中秋帖》五行  东晋明帝司马绍书标题一行  西一(倒石,卷三)  历代名臣法帖第三  山涛《侍中帖》八行;卞壶《文墨帖》六行;谢发《晋安帖》六行;王昙首(原作王昙)《服散帖》(存前四行)  后有“三九”卷版标号  西二(倒石,卷三)  历代名臣法帖第三  谢庄《昨还帖》三行;司马攸《望近帖》四行;刘瓌之《感闰帖》四行;王坦之《谢郎帖》四行;王涣之《二嫂帖》八行;王操之《婢书帖》;王凝之《八月帖》  西三(卷三)  历代名臣法帖第三  有“三五”卷版标号  王劭《夏节帖》五行;纪瞻《昨信帖》四行;王《静媛帖》六行;张翼《节过帖》三行;陆云《春节帖》五行;王邃《张丞帖》三行;王恬书标题一行  西四(倒石,卷五)  诸家古法帖第五:  何氏《去留帖》五行;蔡琰《我生帖》二行;  古法帖《敬祖帖》五行、《鄱阳帖》八行、《度德帖》五行、《亮曰帖》(仅存首行)  西五(卷四)  历代名臣法帖第四:  前有“四四”、上有“丁四”卷版标号  褚遂良《家侄帖》(存后七行);  虞世南《大运帖》五行、《去月帖》六行、《贤兄帖》八行、《疲朽帖》  西六(卷一)  历代帝王法帖第一:  有“一五”、“甲六”卷版标号  唐太宗李世民《枇杷帖》九行、《辱书帖》十一行、《比者帖》(存九行,缺末行)  西七(卷八)  法帖第八(王羲之书三):  《雨快帖》(存五行,缺前二行)、《长史帖》二行、《得凉帖》五行、《此郡帖》八行  卷尾刻有淳化三年款,其后余石尚多。  西八(卷九)  法帖第九(晋王献之一):  《余杭帖》(存五行,缺首行)、《节过帖》八行、《愿余帖》七行、《夏节帖》七行、《思恋无往帖》(仅存前三行)  西九(倒石,卷七)  法帖第七(王羲之书二):  《离不帖》三行、《清晏帖》四行、《朱处仁帖》三行、《吾服食帖》二行、《爱为帖》一行、《盐井帖》三行、《七十帖》(仅存前三行)  西十(倒石,卷一)  历代帝王法帖第一:  上有“甲七”卷版标号  唐太宗李世民《昨日帖》三行、《三五日帖》三行、《雅州帖》四行、《道宗帖》二行、《所疾帖》一行、《北边帖》二行、《八柱帖》八行,《气发帖》(仅存前二行)  西十一(残石两块:卷二、卷九)  一:历代名臣法帖第二  张芝《八月帖》(仅存最末三行,右上截残损)、崔瑗《贤女帖》四行(右下截残损)  二:倒石,法帖第九(晋王献之一)  《不谓帖》(自“自胜”行起,存四行)、《阮新妇帖》三行、《奉对帖》九行(尾残损)  西十二(倒石,卷五)  诸家古法帖第五:  古法帖《亮曰帖》(仅缺首行,存七行);怀素《右军帖》七行;张旭《晚复帖》四行、《十五日帖》三行  后有“五七”卷版标号  西十三(残石两块:卷十、卷七)  一:法帖第十(晋王献之二)  《知铁石帖》仅存最末一行、《玄度何来帖》八行  二:法帖第七(王羲之书二):  《还来帖》存最末一行 、《雪候帖》三行 、《知远帖》三行 、《荀侯帖》五行  西十四(残石两块:卷九、卷六)  一:倒石,法帖第九(晋王献之一)  《涧松诗》四行(右上角损)、《仲宗帖》二行、《黄门帖》三行、《外甥帖》二行、《思恋帖》三行、《冠军帖》三行、《可必不帖》(仅存前二行)  二:正石不倒,法帖第六(王羲之书一)  《昨得帖》二行(下截残损)、《不快帖》四行(下截残损)、《小佳帖》(仅存首行)  西十五(残石两块:卷六、卷二)  一:倒石,卷六王羲之《二谢帖》仅存五字,卷尾刻有淳化三年款。  二:历代名臣法帖第二(此石漫漶不清)  钟繇《白骑帖》四行、《常患帖》二行、《雪寒帖》四行、《长风帖》(仅存前二行)  西十六(卷五,倒石)  诸家古法帖第五:  前有“五五”卷版标号  智果《评书帖》(自“羲及隶篆”行起,存十三行)、何氏《投老帖》十三行  后有“五五”卷版标号  西十七(卷七)  法帖第七(王羲之书二)  《长素帖》(缺首行,“得敬豫”行起)存二行、《知念帖》六行、《长风帖》三行、《谢生帖》三行、《初月帖》四行、《时事帖》七行  西十八(卷二,倒石)  历代名臣法帖第二:  有卷首标题  张芝《冠军帖》存十九行,“不见奴”行后缺  西十九(卷五)  首行有“五三”卷版标号,上端有“戊三”标号  诸家古法帖第五:  古法帖《贤弟帖》(缺首行,自“之伤”起)存七行,隋朝法帖《慧则帖》八行  智果《评书帖》(存起首五行)  西二十(卷二)  历代名臣法帖第二:  前有“二九”卷版标号  王珉《此年帖》(自“少忧”起)存二行、《十八日帖》二行、《嫂何如帖》四行、《欲出帖》七行;王珣《三月帖》四行;王廙《廿四日帖》(残存首行)  西二十一(卷十)  法帖第十(晋王献之二)  《铁石帖》(自“寒不适”行起,存八行)、《知铁石帖》五行)  后有卷版标号“十卷二”
千年古帖还中国——《淳化阁帖》回归纪&&& 全名《淳化秘阁法帖》,是我国法书丛帖之祖。所谓法帖,就是古代名书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版或木版上,再拓印装订成帖的。淳化三年(公元九九二年),宋太宗出秘阁所藏历代名家法书,令翰林院侍书王著编成《淳化阁帖》。全帖共分十卷,包括历代帝王名臣法帖和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墨迹。最初《淳化阁帖》刻于枣木版上,宋太宗拓成阁帖赏赐近臣。后木版毁于战火,故传世拓本极少。由于编者水平所限,帖中真假不辨之处很多,影响了它的学术价值,但它对于推广和流传我国古代的书法名迹起了一定的作用。
&&& 2003年9月4日,在上海市人民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宣布,上博将从9月24日起公开展出用450万美元巨资从海外购回的四卷126页国宝级珍贵文物北宋祖刻《淳化阁帖》。&&& 450万美元的价格,仅次于2000年以4404万港元成交的一件“明五彩鱼藻纹盖罐”,超过了2002年12月以2999万元成交的北宋书法家米芾名作《研山铭》,成为中国古书画交易价有史最高。因此,这份北宋祖刻《淳化阁帖》不但是迄今为止中国交易价格最高的书画作品,也是国际市场上的“第二高价”中国文物。&&& 《淳化阁帖》共有十卷,450万美元买半部古帖,平均每页帖价值近3.6万美元,是否物有所值?故宫花2200万元人民币买一件《隋人书出师颂》尚且引发了争论不休,半部北宋《淳化阁帖》又为何能以“全球第二高价”回归上博?记者走访了上海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听他们细说这部《淳化阁帖》的历史价值。&&& 丛帖之祖价值连城&&& 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志在偃武修文的宋太宗赵光义下旨:拿出秘藏在宫中“淳化阁”的历代帝王、名臣和书法家的墨迹,由侍书学士王著加以编选。王著共选择了108人的420帖,分作十卷镌刻在枣木板上,然后用名贵的歙墨和澄心堂纸,拓印成少量墨本,赐给亲王大臣。《淳化阁帖》由此得名,并且成为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分五个方面向记者历数了《淳化阁帖》的历史功绩:&&& 《淳化阁帖》是可以确认的中国“丛帖之祖”。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开辟了“丛帖”这一新的形式。丛帖,是将若干种法书汇刻而成的一种字帖,启功先生曾经把它比作如今的《书法全集》。尽管根据文献记载,比《淳化阁帖》稍早的还有南唐的《升元帖》或澄心堂帖,但是不见实物,只有悬案,而《淳化阁帖》是确确实实存的在中国第一部丛帖。&&& 《淳化阁帖》开创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学科——帖学。从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米芾开始,历朝历代有上百名学者参与对它的研究,研究涉及到内容差错、文字释读、版本间的传承关系等方方面面。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帖学走向衰落,但最近又开始复苏。&&& 《淳化阁帖》保留了大量重要的书法艺术。王羲之真迹现已失传,而目前所能见到的王字模写本也只有20余种。而《淳化阁帖》的第六、七、八卷是最有价值的摹刻王羲之墨迹的专卷,共收录王字170帖,可谓是王字的仿真帖。又如,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只留下一件“欧体”真迹,算上摹本、碑刻,也不足20余件,而《淳化阁帖》收录了30件。因此《淳化阁帖》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法书,功不可没。&&& 《淳化阁帖》收藏的法帖中有一些差错,但是所收藏的东晋以后的法帖里,大多数内容值得考证,它们记录不晋人生活习俗,在多个方面可以补充其他文献记载的不足。&&& 《淳化阁帖》出现以后,广为翻刻,宋代已经有30种以上的翻刻本,元明清三代更是不计其数。受它的影响,北宋掀起了刻印丛帖的高潮,到明清两代,这种风气更为盛行,大量刻印丛帖,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传布。元代大书法家赵孟罨肆晔奔淞倌 洞净筇沸蕹烧兰鬯担骸笆榉ㄖ簧ィ颂笠病!&&& 既然《淳化阁帖》历朝历代都有翻刻,为何唯独半部北宋祖刻的《淳化阁帖》格外珍贵?&&& 所谓祖刻《淳化阁帖》,就是指用原始木版拓印的一批丛帖。当年祖刻的《淳化阁帖》发行量极少,只有赏赐给了王公贵族以及位居中书省和枢密院(相当于国务委员、军委委员级别)的大臣。而此次回归的《淳化阁帖》就是出自当年的魏王府。&&& 而到到了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淳化阁帖》原版在一场宫中火灾中全部焚毁。当时的大臣欧阳修,也只能得到根据祖刻丛帖再刻木版,另行拓印的《淳化阁帖》,因此,这位大文学家深感遗憾。原本就数量稀少的北宋祖刻《淳化阁帖》,在原版焚毁后更是“物以稀为贵”。&&& 拓印字帖是一件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单国霖解释说,把真迹刻到石碑木版上,就需要好的刻工,保证墨迹上石之后不会失真。从石碑木版上拓印字帖,又需要好的拓手,要把字迹清晰地拓印下来,不断的拓印又会磨坏石碑木版。因此,历代翻刻的不同版本的《淳化阁帖》中,经常把工匠刻坏的伤痕、石碑木版的裂痕误以为是原作的笔画,影响临摹。而北宋祖刻《淳化阁帖》在拓印时,木版保存完好,宫中的刻印拓印技术精良,自然比后来翻刻的质量要高出一筹。&&& 单从纸张来看,北宋祖刻《淳化阁帖》就有可圈可点之处。据中国书协会员沈爱良介绍,它采用的南唐澄心堂纸“轻似蝉翼白如雪”。明代董其昌曾偶得一张,鼓足勇气也“此纸不敢书”。乾隆皇帝御制的仿造品,如今每开张拍卖也得3万元人民币。&&& 因此,北宋祖刻《淳化阁帖》堪称国宝,它的去向一直备受中国书法界的关注。曾经当过清朝学部主事,民国教育部佥事的上海博物馆老馆长徐森玉生前就曾交待过学生汪庆正,要他关注这部古帖的去向,希望有一天国宝能够重回故里。&&& 国宝回归 峰回路转&&& 事实上,从宋朝到民国,这部北宋祖刻《淳化阁帖》一直传承有序,其中南宋时先后为两名宰相王淮、贾似道收藏,元代更是为大书法家赵孟钏校詹丶以诠盘隙剂粲杏〖恰5剑玻笆兰停常澳甏獠勘彼巫婵獭洞净筇纷詈笤谏虾3鱿止淮危婧蟊阃牙肓巳嗣堑氖酉撸恢佟&&& 直至1995年,美国收藏家安思远(R.H.Ellsworth)出资28万美元,在香港嘉士德拍卖行拍得此帖。1996年,安思远应北京故宫博物院邀请,携古帖在故宫举办特展。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观后曾专门撰文评价此帖,并认为这一国宝级文物应当回归中国:“不见此帖,我死不瞑目。”安思远曾提出以交换文物的方式,将古帖留在中国,但最终未果。&&& 随着安思远年事已高,古帖回归愈发急迫。汪庆正告诉记者,当时美国有三批最为珍贵的善本书籍,一批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另一批在哈佛燕京图书馆,只有这四卷北宋祖刻《淳化阁帖》尚在私人手中。安氏无子女,按照美国法律,身后的收藏将会收归国有。“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再无回国的希望。&&& 盯上这四卷古帖的,大有人在,从2002年到2003年,已经有日本、比利时两国的收藏家,四五家拍卖行与安思远接洽,要求竞买《淳化阁帖》。而上博副馆长汪庆正也曾委托董建华的妹妹董建平等朋友几次帮助征购,都因对方要价600万美元未能谈成。而安思远更是向日本方面开出了1100万美元的高价。&&& 情况紧迫,上海博物馆委托原国家文物局外事处处长王立梅去美国,直接与安氏洽谈。早在1995年,王立梅赴美筹展,启功先生就曾嘱咐她留心《淳化阁帖》,为此,她登门拜访安思远,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安思远先生从19岁开始涉足中国文物,与中国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逐渐成为一名中国文物收藏家和中国文化研究家,对中国有很深厚的感情。他曾经两次无偿送还了被盗墓贼流失到海外的中国珍贵文物,还在香港成立了“保护安徽民居基金会”,捐资修缮保护了四座徽州民宅,其中有两座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此,安思远早就表示,《阁帖》不卖给日本人,至于对日本人的开价是1100万美元,那是存心不卖。而与其他中国人的开价就降到了550万美元,但他也发现中国拍卖行也不都是为了中国,有一家拍卖行是准备把这件文物转卖给比利时人。既然如此,双方就有谈的余地。&&& 果然,安氏开价450万美元,并且坦诚相告,虽然已经有人开出更高的价钱,但他考虑中国保存国宝的强烈愿望和诚意,愿以此价出让:中国艺术给了我一切,我也要将这一切还给中国。为了说明出450万美元的理由,安思远给王立梅算了一笔账:要交税,要感谢用了8年时间为他追踪此帖的两位收藏家,还要继续修复安徽民居,真正到他手中的钱已经很少了。为此,上博再次征集国内权威专家意见。启功先生认为“淳化阁帖如能回归,将是解放以来最重要的文物回归。”辽宁省博物馆书画碑帖鉴定专家杨仁恺来函表示:“此帖乃海内外孤本,它的文物价值非常重要。较之米芾《研山铭》墨迹不可同日而语。……建议此阁帖最好由贵馆出面收买,以免国宝长期归之国外。”&&& 专家的支持加强了上博收购的决心,凭借着王立梅和安思远的多年交谊,事情最终顺利进行。2002年4月12日,王立梅携带《阁帖》四卷返回北京。4月14日晚,王立梅将《阁帖》送至上海。汪庆正当即对四卷《阁帖》拓本进行逐页鉴识,确认系原件。至此,这件流落海外60多年的国宝终于回归祖国。&&& 但在当时,要在很短的时间里筹措450万美元,对上海博物馆来说并非易事。因此,一开始是采取担保方式,即由北京歌华公司进行担保,支付部分保证金后,先将古帖拿回。最终由上海市主要领导拍板,由政府拨款支付450万美元的款项。&&& 再办大展 书法寻根&&& 国宝回家了。上海市人民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上海博物馆将推出以“扬我中华文化、壮我中华精神”为主题的《淳化阁帖》最善本大展大赛大讲坛系列活动,在上海引发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整个展览将以逐页陈列的方式,将北宋祖刻《淳化阁帖》第四、六、七、八卷全部展示出来。同时展出的还有上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上图珍藏的《阁帖》有关刻本和其他法帖佳本,以及后世书法家临摹《淳化阁帖》和王羲之、王献之书迹的墨迹、描绘“二王”逸事的绘画作品。像王羲之《上虞帖》、王献之《鸭头丸帖》、北宋《集王字圣教序册》、文徵明《行书兰亭序》、董其昌《行书临帖册》等珍贵的法帖都将在展出之列。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介绍说,围绕《淳化阁帖》最善本特展,上博还将举行“五大”活动,届时,上海将继去年冬天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之后,再现“国宝热”:&&& 一、举办《淳化阁帖》和“二王”书法艺术学术鉴赏会。邀请海内外著名书画鉴定家、帖学专家和知名学者鉴赏国宝,围绕《淳化阁帖》的研究、《淳化阁帖》以及其他法帖的研究、“二王”书法研究等学术问题展开讨论。&&& 二、出版《淳化阁帖》最善本珍藏本和精装本,珍藏本为原大原式原装,配合展览的举办和学术研究。&&& 三、举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为主题的《淳化阁帖》杯书法大赛。大赛面向海内外征稿,征集作品为临《淳化阁帖》、“二王”书法或学习“二王”行草系列及创作的行书、草书作品;&&& 四、举办《淳化阁帖》最善本高层论坛。论坛将于9月28日至10月中旬相继举行4次,由帖学专家讲解帖学知识,传授临摹技巧。同时为《淳化阁帖》杯书法大赛的参赛者辅导。&&& 五、将大展活动列入2003年上海旅游节重要活动内容之一,开展以中国书法为专题的特色旅游活动。&&& 另据记者了解,上海博物馆的专家已经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古帖,并且已经获得了一些挑战权威论断的成果:&&& ——《淳化阁帖》可能是刻在石上。传统都认为,《淳化阁帖》是刻在木版上,然后拓印而成。但是在古帖上分明用篆书写着”淳化三年……奉圣旨摩勒上石”的话,因此,这部“丛帖之祖”的身世值得探究。&&& ——原本被公认最为古老的“国子监本”《淳化阁帖》的生日要靠后。这套古帖中除了第9卷藏在上海图书馆外,其余9卷全在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一直公认是北宋祖刻无疑。但是,参照南宋初年刻印的其他宋版书发现,国子监本《淳化阁帖》的刻工均是南宋初年的人物,刻印时间应该是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 ——比上博《淳化阁帖》更为古老完好的版本已经毁于圆明园大火。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乾隆皇帝以“毕士安本”《淳化阁帖》为原本,刻印了《钦定重刻淳化阁帖》。“毕士安本”《淳化阁帖》是一个北宋拓本,但拓印时间比上博《淳化阁帖》更早,因此质量更好。根据乾隆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在嘉庆年间的记载,《钦定重刻淳化阁帖》印好后,毕士安本《淳化阁帖》就被存放在圆明园的淳化轩中。据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介绍,这两年,上博在弘扬人类文明中已形成了三级跳,去年举办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是第一跳,此次举办的《淳化阁帖》国宝展是第二跳,明年的重大展出活动也已在酝酿之中,便是第三跳。为能让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都能共享老祖宗留下的精神财富,只要条件许可,希望能将祖国的瑰宝送到台湾去展出。
发表评论:
馆藏&8005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拓淳化阁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