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坐看牵牛织女星星,月转过梧桐树影。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您(@)目前可用积分:304555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灌水]三国时人口锐减
12225 次点击
10:20:27 发布在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应始于中国商周时代,但是中国人口的演变趋势,如果画一个图表的话,那应该是一个反复的曲线图。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次人口大规模减少的时期,从东汉末年至三国,更是这种时期的“加强版”。这段时期中国人口数量下降之大,人民非正常死亡之惨重,在前代后世,恐怕都很难找出第二个时代与之相比。解放初期,一代伟人毛泽东在研读三国历史的时候,也震惊于三国人口减少的惊人局面,发出了“原子弹不如刘关张大刀长矛”的感慨。  但是,三国时期人口减少的原因,难道仅仅是战争这么简单?这样的人口锐减,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一  在整个东汉王朝,人口数量最多的时期,是东汉和帝、顺帝在位时期,那段时代的中国,人口已经接近了6000万。然而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中国的人口开始负增长了,但是下降的幅度并不大。到了东汉桓帝在位的时候,公元157年,东汉政府曾经清查过全国的户口,在这次“人口普查”中,中国的人口是5600多万,略低于汉和帝时代近6000万的最高峰,下降的幅度不是太大。但是经过随后的黄巾军起义以及董卓之乱,中原群雄的相互内战,到了公元221年赤壁之战结束的时候,中国的人口下降,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虽然各类史家列出的这时期人口数字出入比较大,但大幅度下降的情景,却是让人震惊的:唐人杜佑《通典》记录,东汉桓灵时期黄巾之乱始,历经董卓之乱,到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安初期,当时中国的人口就已经“人户所存,十无一二”。但这时候的中国并没有和平,在这“十无一二”的人口惨景下,又先后发生了曹操与袁绍的争霸战,曹操南下平荆州,战赤壁的统一战争,以及刘备收巴蜀,曹操收河西的兼并战。直到公元221年吴蜀彝陵之战后,中国才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期。这期间的战争,场场都是伤亡惨重的殊死之战,人口的减少可想而知。   在“三国”中的魏国建立初期,魏国大臣陈群就曾说,此时魏国的人口,“比汉文景时,不过一大郡”。而“三足鼎立”后的具体人口数字,按照杜佑《通典》里的说法,蜀国在公元221年刘禅登基时,人口是90万,到了公元263年蜀国灭亡时,人口增长到94万,这一年平定蜀国的魏国将魏蜀人口“通计”,中国北方加上四川,一共是537万人。而《晋书》里记载,吴国在蜀国灭亡时的人口,有230万。这样加起来,中国的总人口也不超过800万。这还是三国时代进入了相对和平期后,长期恢复人口生产后才恢复到的数字。甚至在现代,许多研究者提出了更为惊人的结论:史料上的人口数字,依然还是注水的。三国时代中国人口的损失要更大,在《历史不忍细看》中就曾有观点:三国赤壁之战后,中国人口只剩下了140万。如果这样的话,真可以说是“百不存一”了。  三国人口下降幅度之大,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触目惊心的。在三国之后,中国人口下降最快的时期,应该是宋末元初。在蒙古帝国灭金朝与宋朝的战争中,中国人口大约下降了40%左右,这算是近一千年来中国最大规模的一次灾难了。但是和三国时代的情景相比,依然是“小巫见大巫”了。  说到东汉末至三国早期的人口锐减,论原因自然可以总结出很多,有一些是我们今天可以想到的,比如从黄巾军起义开始的全国性战乱。当时的黄巾军起义,采取的是全国各地同时举事的策略,一爆发就是“全面战争”,战争蔓延到了全国。又比如东汉末期出现的枭雄们,都是漠视民力,滥杀无辜的奸雄,权臣董卓在把持大权后,采取的是残暴压榨的统治政策,为了扩充军力更不断抓壮丁,导致大量百姓逃亡。而且当时的北方军阀,喜欢拿老百姓来做挡箭牌,在战争中,经常抓无辜的百姓做为“肉盾”充在前面,阻挡敌人的进攻。常年的相互战争,也造成了大批城镇被毁,许多繁华一时的州县,都变成了无人区。并且东汉末年至三国的战乱,可以说是全国循环的,让老百姓无处可逃。如北方刚打完官渡之战,南方又爆发赤壁之战,随后西北、西南都爆发战争。汉帝国的疆土,除了边远的西域地区外,几乎都被卷入了战火,没有受战争破坏的地方,可以说少之又少。如上原因,在后来史家的记录中,也不止一次被提起。  然而这时期的中国,人口减少的原因,也有许多被现代人所忽略,首当其冲的,恐怕就是大瘟疫。瘟疫是中国从西汉中期开始,历代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因为与匈奴的战争以及后来南匈奴的归附,产生于北方草原地区的“草原鼠疫病”,在之后的一百多年中,被不断地带到了中原地区。中国的大规模瘟疫,从西汉武帝开始就周而复始,西汉帝国的灭亡,导火索就是山东地区因为瘟疫而激发的农民起义。而且这种瘟疫以当时的中医水平来看,基本属于毫无办法的绝症。即使是西汉灭亡,东汉改朝换代,瘟疫也依然没有收敛,基本是每隔一二十年,就会在某个地方突然爆发。这种情况,基本贯穿了整个东汉时代,一直到东汉末年最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横空出世,写出了流芳百世的《伤寒杂病论》,大规模瘟疫的破坏力,才从此开始得到遏制。而另一个原因,就是从东汉中前期开始,中国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我们今天说到东汉的科技成就,自然少不了说张衡的地动仪,地动仪这个伟大发明的产生,就是拜东汉时期频繁的自然灾害所赐。仅以地震而论,东汉中后期地震发生的频繁程度,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比如东汉的陇西地区,在东汉和帝、桓帝、灵帝、献帝时期都曾爆发大规模地震,正是因为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才促成了与地震有关的发明相继涌现。在东汉晚期,还出现了极其反常的大规模蝗灾与旱灾,比如东汉桓帝到灵帝的几十年里,北方大规模的蝗灾出现过5次,其中最严重的1次,几乎波及到整个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这么大范围的蝗灾,在日后的中国历史上,也就是唐朝开元年间以及元朝末年的几次可以相比,堪称是“百年不遇”。与此同时,东汉最后的50年里,黄河有4次发生决口,长江流域的荆州与江东,先后发生了5次水灾。同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居住的草原地区,也连续多年发生大规模旱灾,北方少数民族为了躲灾,纷纷南下到中原地区求内附,中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在这时期开始渐成高峰。
  二  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势必造成大面积的饥荒,国家的经济储备会在饥荒中渐被掏空。这时候的东汉帝国,已经进入了门阀政治时期,所谓“州郡记,如霹雳”,世家大族的力量,正日益超过中央。许多地区,中央只保留了名义上的节制权,在正常年景,这样的情况还算和谐,但一旦国家爆发战争和自然灾害,中央控制的减弱,势必造成灾害破坏力加大。毕竟世家大族们都会选择囤积居奇,关门自保,中央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赈济,走投无路的老百姓,也就只能选择造反了。事实上,后来蔓延整个东汉帝国的黄巾军起义,就和持续多年的饥荒有很大关系。黄巾军就是通过布施恩惠,收买人心的措施,迅速聚拢了几十万信徒。而黄巾军起义的结果,是造成了北方大规模战乱。这是一个痛苦的恶性循环,人口锐减,就是其中的代价之一。  这时期中国人口锐减的最惨烈阶段,应该是从董卓进京开始,到赤壁之战结束。这段时期的中国,可以说是天灾人祸并存。“人祸”方面众所周知,权臣董卓本身就是个倒行逆施之徒,他进入洛阳,是整个中原的灾难。他的滥用民力,大兴土木,横征暴敛,让中原大地一度赤地千里。他的“临时政府”不知建设,只知破坏,比如他的士兵每次在洛阳周边巡逻,回来的时候马背上都满载着抢掠来的妇女,所过之处,富庶的村庄尽数被屠杀干净,物资全都被抢掠殆尽。  而这时候,中国的自然天气,也进入了“反常”阶段,中原各地纷纷闹灾,比如豫州的旱灾,按照正史的记载,一次性就饿死了300多万人,数字虽然有些夸张,但在当时,中央政府都自身难保,哪里还管得了老百姓?后来董卓在关东诸侯的打击下逃离洛阳,将整个洛阳的人口全都迁到了长安,结果活着到长安的,只有区区10万人不到,其他大部分都倒毙在路上了。北方糜烂如此,南方也好不到哪里去,江东的孙家,荆州的刘家,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并不是《三国演义》小说里让人艳羡的世外桃源。后来曹操南下荆州,对长江沿岸的打击也非常巨大。  人口的持续锐减,对那时候的格局,以及各路诸侯的主要政策,都产生了影响。凡是有眼光的政治家,在这场战乱的后期,都开始把人口当作主要的争取对象。曹操在灭掉袁绍后,从户册上发现冀州地区有30万人,竟然让他喜不自胜。刘备在赤壁之战后,之所以不顾孙权有可能抄他后路的危险,一心西进四川,重要的原因就是荆州本地人口凋零,就像庞统在投奔刘备后劝他的那样“荆州荒残,人物殆尽”,这样的地区,自然不能作为争霸的本钱。在得到四川后,刘备一度势力大兴,也是因为当时的四川有盆地的阻隔,是整个中国受到战乱破坏最轻的地区。四川当地的人口,特别是汉族人,大多属于逃难到这里不久的难民,能够有力气逃难过来的,绝大多数都是青壮年。除了争夺人口之外,许多政权也开始采取恢复人口的政策。   按照南北朝以及唐朝许多史料的说法,建立东吴的孙权,从登基开始,就下了强令婚配的政策,即男子在12岁之前必须成婚,否则就要法办。曹操之所以采取屯田政策,也是由于人口锐减,特别是农民大量减少,军队根本没有足够的粮食。最重要的影响是,我们虽然把赤壁之战当成三足鼎立的开始,但是在赤壁之战后,中国的内战并没有停息。一直到公元222年蜀吴夷陵之战结束后,才真正进入一个和平期。在《三国演义》小说里,夷陵之战双方动用的兵力,蜀国有70万,吴国也有10多万,真实的数字,却是蜀国8万,吴国10万,小说的数字严重“注水”,真实的数字却更值得深思:一场关系两个政权命运的大战,双方只拿出了这么点兵马,只能说人口下降得太厉害。在此之后,三国的历史,进入了一段时期的“和平期”,原因也就很简单了。人这么少,再自相残杀下去,大家都要完蛋。三
  三国人口的回升,是从公元221年开始的。如果说这一年之前,各路枭雄之间的注意力,主要在战争上,那么这之后相当长时间里,就主要在人口上。  在恢复人口的问题上,当时的魏蜀吴三国都有自己的政策,魏国的政策是屯田,大量士兵兵农合一,增加北方劳动力。吴国的政策,一是招抚北方流民,二是向南扩展,同化南方的“原住民”山越民族,孙权甚至还多次组织军队骚扰北方的苏北、淮南地区,主要任务也是抢掠人口。蜀国方面,无论是诸葛亮做“相父”时期,还是“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亲政的时候,在人口问题上从来不含糊。比如对蜀国和魏国的边境地带,蜀国就多次策动魏国境内的边民逃亡到蜀国,划分土地安置。除了抢对方的人口外,在生孩子方面,三国也唯恐落后于对方,魏蜀吴三个政权,都不约而同地出台了有关奖励生育以及强制婚配的政策。事实证明,中华民族的自我疗伤能力一直都很强,在这场有关人口的“和平竞赛”里,中国的人口总量,开始缓慢地回升过来。  曹操建立的曹魏政权,在人口恢复方面走在最前面,本身中原地区人口的基础就比其他地区雄厚,而且在人口增长方面,曹魏也很重视“科技革命”。曹魏统治时代,是中国农业生产的又一次革新期,如改良水车等新式农具的推广,加快了农业恢复的速度。曹丕登基的初期,大臣杜恕曾说,现在曹魏的人口总数,不及当年东汉的十分之一,这已经是一个比较乐观的数字了。曹魏灭亡蜀汉的时候,曾经把两地的人口做过统计,除去蜀汉地区的人口,曹魏当时的人口,大约有400万了。蜀汉方面,在公元236年,曾经有过人口数量的记载,当时的人口刚刚突破了90万,在曹魏灭亡蜀汉后,以蜀汉方面提供的数字,这时候已经有了95万人。东吴灭亡后,按照王浚清点的吴国政府统计数据,人口已经到达了200万。也就是说,在蜀国和吴国的鼎盛时期,他们两个国家的人口总数,仍比不上北方的魏国,三国归一的最后胜利者,从这一点上或许就可以决定。  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应该是蜀国灭亡后的三国晚期,到西晋太康之治的这段时期。在西晋武帝时代,中国的人口总数,已经回升到了1600万。之所以有此规模,一来经过长期的对峙,三国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另一个原因,就是三国灭亡后,通过重新清查户口,查出来许多被隐瞒的人口和土地(用来逃税)西晋早期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采取了“重新入籍”的政策,即各地原本的户籍作废,重新由政府进行统计,同时减免赋税。许多逃亡的农民,重新入册,这样一来,人口也就大大增长了。东汉末年中国战乱造成的创伤,因此渐渐愈合。  东汉末年至三国人口的减少以及恢复,对中国未来的历史,产生了微妙影响。在常年人口锐减的形势下,三国都注意招揽北方游牧民族入汉地,以增加劳动力,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在这时候到达了高峰。同时北方人口的流动,也改变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力量对比,后来的动乱,与之不无关系。虽然西晋时期中国人口处于回升中,但长期战乱造成的损失,不是短短一二十年就能抹平的。西晋在建国后,采取了错误的统治政策,最后灭亡的结局,也就不奇怪了。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老革命潘仁美]
[孟婆给碗汤]
[无名怪兽]
[孟婆给碗汤]
[孟婆给碗汤]
[大龄问题儿童]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21:38 &&
&& 【 在“三国”中的魏国建立初期,魏国大臣陈群就曾说,此时魏国的人口,“比汉文景时,不过一大郡”。而“三足鼎立”后的具体人口数字,按照杜佑《通典》里的说法,蜀国在公元221年刘禅登基时,人口是90万,到了公元263年蜀国灭亡时,人口增长到94万,这一年平定蜀国的魏国将魏蜀人口“通计”,中国北方加上四川,一共是537万人。而《晋书》里记载,吴国在蜀国灭亡时的人口,有230万。这样加起来,中国的总人口也不超过800万。这还是三国时代进入了相对和平期后,长期恢复人口生产后才恢复到的数字。甚至在现代,许多研究者提出了更为惊人的结论:史料上的人口数字,依然还是注水的。三国时代中国人口的损失要更大,在《历史不忍细看》中就曾有观点:三国赤壁之战后,中国人口只剩下了140万。如果这样的话,真可以说是“百不存一”了。】,这些结论都是十足的谎言吧!战乱年代,人口数字是没法准确统计的!大量的人口是不会在国家户口册上的!三国时期,人口绝对是千万人以上的。中国人口只剩下了140万绝对是胡诌的,某些用心不良者故意黑中国文化的!事实表明故意黑中国文化者喜爱引用此类文字也喜爱造这类荒诞文章!目的是打消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信心!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22:37 &&
&& 【 在“三国”中的魏国建立初期,魏国大臣陈群就曾说,此时魏国的人口,“比汉文景时,不过一大郡”。而“三足鼎立”后的具体人口数字,按照杜佑《通典》里的说法,蜀国在公元221年刘禅登基时,人口是90万,到了公元263年蜀国灭亡时,人口增长到94万,这一年平定蜀国的魏国将魏蜀人口“通计”,中国北方加上四川,一共是537万人。而《晋书》里记载,吴国在蜀国灭亡时的人口,有230万。这样加起来,中国的总人口也不超过800万。这还是三国时代进入了相对和平期后,长期恢复人口生产后才恢复到的数字。甚至在现代,许多研究者提出了更为惊人的结论:史料上的人口数字,依然还是注水的。三国时代中国人口的损失要更大,在《历史不忍细看》中就曾有观点:三国赤壁之战后,中国人口只剩下了140万。如果这样的话,真可以说是“百不存一”了。】,这些结论都是十足的谎言吧!战乱年代,人口数字是没法准确统计的!大量的人口是不会在国家户口册上的!三国时期,人口绝对是千万人以上的。中国人口只剩下了140万绝对是胡诌的,某些用心不良者故意黑中国文化的!事实表明故意黑中国文化者喜爱引用此类文字也喜爱造这类荒诞文章!目的是打消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信心!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43:30 &&
&&&&没涉及东汉的瘟疫及其它自然灾难,就扯不清楚东汉人口衰减问题。<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textareaeditor/face/smilies/3.gif"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看看,张仲景说到死亡人口,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再看看曹植《说疫气》。  曹植《说疫气》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诗》中也记载:“……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是当时凄凉情景的真实写照。  据史料记载,从汉桓帝刘志,至汉献帝刘协的七十余年中,记载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连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们也未能幸免。如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刘桢也一时俱逝。其惨状可见一斑。  近年来,一些三国影视作品也涉及到东汉瘟疫。但一些天朝糊涂蛋,话多,这就叫蠢人话多,喜欢扯东汉人口衰减,偏偏不知道东汉瘟疫。<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textareaeditor/face/smilies/3.gif"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17:49 &&
17:43:30&&的原帖:&&&&没涉及东汉的瘟疫及其它自然灾难,就扯不清楚东汉人口衰减问题。<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textareaeditor/face/smilies/3.gif"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看看,张仲景说到死亡人口,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再看看曹植《说疫气》。  曹植《说疫气》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诗》中也记载:“……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是当时凄凉情景的真实写照。  据史料记载,从汉桓帝刘志,至汉献帝刘协的七十余年中,记载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连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们也未能幸免。如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刘桢也一时俱逝。其惨状可见一斑。  近年来,一些三国影视作品也涉及到东汉瘟疫。但一些天朝糊涂蛋,话多,这就叫蠢人话多,喜欢扯东汉人口衰减,偏偏不知道东汉瘟疫。<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textareaeditor/face/smilies/3.gif"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饥荒不仅饿死人,而且普遍营养不良又是瘟疫流行的重要条件。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连年战争更是加剧了灾难。如果一次大瘟疫人口减少2/3,那么长期饥荒,战争,瘟疫的恶性相互作用,最终使人口下降80-90%完全可能。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30:38 &&
明末,北京地区瘟疫,人口减少9/10.李自成进京几乎无阻。&&&&鼠疫,今天的人们可能不是很熟悉。这是一种急烈性人群传染病,2004年北京“非典”的恐慌程度,如果跟鼠疫相比,“非典”真的九牛一毛,小巫见大巫了。鼠疫是长期与人类相伴的最可怕一种的极烈性传染病。而鼠疫祸国,也绝非个例。 &&&&最早文献记载的鼠疫爆发是在2400年前。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死亡极其惨重,就连闻名于世雅典的领袖伯里克利和他的两个儿子也被瘟疫夺取了生命。 &&&&公元164,古罗马帝国叙利亚凯旋时,也将瘟疫和战利品一起带回了罗马城;大军所经之处,瘟疫扩散到全国。史称安东尼瘟疫。皇帝马可?奥里略本人感染死去。公元250年再次降临罗马帝国,史称西普里安瘟疫。大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恐怖的恶性传染病,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之一。 &&&&公元164这次鼠疫是世界性的,当时中国处于东汉时期,据史料记载,瘟疫施虐,民不聊生。黄巾大起义的一个根本因素之一就是当时社会对瘟疫的恐惧。 &&&&公元541年,东罗马帝国全境爆发鼠疫。传播极快,先后约有50%以上的居民死去,小山般的尸体堆满了海滩,或者被扔进海里。即使皇帝查士丁尼也没能逃脱瘟疫的侵袭。 &&&&十四世纪,全球爆发了鼠疫。黑死病欧洲持续300年,死亡人口30%。在中国,明朝的覆灭,就是这次瘟疫打击的一个结果。 &&&&史料记载,明崇祯年间有关鼠类异常活动的记载骤然增加,如《古今图书集成? 职方典》卷三八九《开封府部》记载:“崇祯十四年,夏大疫,人相食,有 鼠千百成群渡河而南去。”。 &&&&顺治《郾城县志》卷八也有类似的记载:“崇祯 十六年有鼠无数,群行田间,几至成公径,甚至与猫共处。”光绪《顺天府 志》卷六九的记载称:“崇祯十六年,先是内殿奏章房多鼠盗食,与人相触 而不畏。旦后鼠忽屏迹。” &&&&嘉庆《庐州府志》卷 四九《祥异》有更明确的记载:“崇祯十四年大疫,郡属旱蝗,群鼠衔尾渡 江而北,至无为,数日毙。“ &&&&明末鼠类异常活动的 现象,结合近代鼠间鼠疫流行过程中鼠类异常活动来看,说明着鼠疫的发生。文献中 “毒瘤杀人”、“大 头瘟”、“疙瘩瘟”等记载,更加清楚鼠疫的临床症状。 起初患者突然发起高烧,有的胡言乱语、行为失控,或者从睡梦中惊醒;然后在腹股沟、腋窝、双腿出现肿胀,一些人长期昏迷或精神错乱。他们的结局多数都是死亡,更为可怕的是,有时候人们正在街上或家中交谈着,一个人突然就开始摇晃,猛然倒在地上死去。人们毫无征兆地成群倒下,无人再去理会....街头、闹市、民居里到处都是倒毙后无人掩埋的尸体,尸体腹部肿胀,眼睛通红,张大的嘴里不断流出脓水。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全世界医生们回天乏术。 &&&&今天的医学研究证实。鼠疫是啮齿科动物或身上的跳蚤携带的病菌引起的,主要是鼠类。一般先在鼠类传播,人畜接触后感染,死亡率高达十之六七,发病到死亡可一天内。鼠疫一般分两种:接触传染的腺鼠疫和呼吸传染的肺鼠疫。 &&&&1644年发生能在北京的这场鼠疫,判断为先是腺鼠疫后是肺鼠疫的混合肆虐。 &&&&东门本文《第2章-明朝的气温》里介绍了,1644年是近一万年来最冷的几十年的末期()。回归线南移,我国华北地区地处北纬40。地区,平均气温下降4到6摄氏度,气候寒冷。于是草原植被南移,大量的啮齿动物跟随南下,与原来的农耕大明子民争夺生存空间。对中国人明朝人而言,这是一场惨厉结局的争夺。啮齿动物带来的鼠疫病菌,最终消灭了明朝几百万人口。 &&&&更加悲壮的是,这次鼠疫主要发生在中国北方,而这里是中国军事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域。鼠疫的发生,直接造成了中国北方人口锐减,军队的巨大非战人员损失。预备役兵源的严重不足。 &&&&史料记载:北京沦陷前夕,明军守城部队严重匮乏。仅有的一些能上城墙的守军士兵,也是被疾病折磨虚弱不堪。军官,“鞭一人起,一人复卧如 故”。尽管北京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坚固的军事堡垒,城坚而沟深,但却无奈于可御敌之兵。 &&&&这次鼠疫对北京的影响是空前绝后,惨绝人寰的。死鼠尸体污染了战备粮食仓库,也污染了水源,军队和百姓食用后造成瘟疫更大范围扩散;疾病造成的劳动力损失,使紧急战备生产计划化为乌有。鼠疫笼罩下的北京城人人自危,无暇顾它,人心惶惶的京城官民对步步逼近的起义军只能是听之任之。 &&&&鼠疫不仅仅杀死拱卫防守的军民,直接破坏北方的军事防御。而且对明朝南方州府救援北京工作也造成致命影响。北方的鼠疫消息传到南方,无形中对民众造成巨大心理恐慌。在中国,古代不识别烈性传染病,而统称“瘟疫”。瘟疫来袭,人们无法抵御,只能听天由命。于是畏之天谴。北京的救援文书,皇帝的圣旨,最终没有能够战胜南方军民对疾病的恐惧。南方州府的官员,尽管有勤王之心,却无跟随之兵,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李自成的兵马一步一步的逼向天子居住的北京。无能为力,莫可奈何。 &&&&历史这样记载: 日上午贼攻北京城。 18日下午陷落! &&&&于是乎,这座千年古城,这个北方重镇,这颗中国心脏,以最短的时间,以太轻松的方式被农民闯王李自成得手了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18:42:27 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31:00 &&
1710年左右,清朝统计人口2400万,1760年左右,2。2亿,古代,何况是2000年前,人口数字是猜想,根本没有意义,
本版块主题总数:3180621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1610 / 昨日发帖:25964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灌水]三国时人口锐减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坐看牵牛织女星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