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完整的民国教科书新历史教科书值钱吗?

第一节民国时期学校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和历史教学法的;学校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和历史教学法的变化,是民国时;一、民国时期学校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后,立即通电全国,颁发普通;在这种情况下,中华书局率先推出了《中华高等小学历;此后,符合共和政体要求的新版教科书如雨后春笋般出;中学历史教材有潘武的《中华中学历史
第一节 民国时期学校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和历史教学法的演变
学校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和历史教学法的变化,是民国时期学校历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国家体制发生根本变化;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各种新教育思潮风起云涌,学制发生变化,课程标准也随之产生变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重订教育宗旨,推行三民主义教育。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民国时期学校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和历史教学方法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一、民国时期学校历史教科书的编纂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前清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教科书制度以及教科书的内容已经无法适应学校历史教育的要求。
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后,立即通电全国,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其中规定:“各种教科书,务合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有尊崇满清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呈送样本于本部,及本省民政司、教育总会存查。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亦可指出,呈请民政司或教育会,通知该书局改正。”1
在这种情况下,中华书局率先推出了《中华高等小学历史教科书》,2因为它顺应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潮流,宣传了反对清朝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观点,适应了共和政体的政治需要,并且标榜“本书以共和国民眼光编辑,务发挥民族精神,民权军权之消长;本书注重进化,于生活之进步,科学之发明尤所注意;东西洋史注重与我国联系,及有关世界大势之事;多取饶有兴趣之事实,俾教员不觉困难,学生易于领悟;多附表录,尤注重大事年表,纪年用民国纪元前若干年,东西洋史更附西历。”3正式因为这些特点,几乎独占了教科书市场。
此后,符合共和政体要求的新版教科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的小学历史教材有:傅运森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历史》、汪楷的《新制中华历史教科书》、赵钲铎的《高等小学新历史教科书》、北京教育图书社编纂的《实用历史教科书》、杨春妥舸摹缎率嚼方炭剖椤返鹊龋庑┙炭剖榇蠖季逃可蠖ǎ切⊙S檬椤4
中学历史教材有潘武的《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陈庆年的《(增订)中国历史教科书》、赵玉森的《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钟毓龙的《新制本国史教本》、傅运森的《共和国教科书东亚各国史》《共和国教科书西洋史》、李秉钧的《新制东亚各国史教本》、张相的《新制西洋史教本》等等,这些教科书大多也经过教育部审定,供中学校使用。5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67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小学教材.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85页. 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的发展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05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小学教材.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85―86页.
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与科学呼声的高涨,读经课程再度废除,各种教育改革思潮风起云涌,这一切都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历史教科书的近代化进程。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教科书近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学革命中的白话文运动,它促进了白话文教科书的发展。
1918年5月,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发表,这是中国近代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在这之后,白话文的文学作品和翻译作品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尤其是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白话文越出纯文学的范围,在整个文化领域形成了席卷一切之势。白话文刊物风起云涌,连一些为旧派文人所掌握的老牌刊物,也被迫改用白话文。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事实。
在这样一股潮流的推动下,教育部于1920年1月正式通令全国:“在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同年4月,教育部又规定截止1922年止,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采用语体文。再加上1922年新学制开始实行,各种课程标准因此而发生变化,在这二者的作用下,学校历史教材又发生一重大变化。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白话文历史教科书开始出现,教科书的内容更加新颖和丰富。
在新规定和新学制的要求下,一些白话文历史教科书开始出版。经教育部或大学院审定的小学教材有:吴研因的《新法历史教科书》、朱文叔的《新教育教科书历史》、傅运森的《新法历史教科书》《新学制历史教科书》、金兆梓的《新小学教科书历史课本》、卢秉征的《实验历史教科书》、张鸿英《小学高级文体历史教科书》、杨础⒅祚葱隆缎卵е菩⊙Ы炭剖楦呒独房伪尽返鹊取6中学教材有:吕思勉的《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这是我国第一部白话文历史教科书,金兆梓的《新中学本国历史》、顾颉刚的《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陆光宇的《中学适用最新体裁本国史》、王H龄的《新著东洋史》、张仲和的《西史纲要》等等。7 “至此中国历史教科书从内容到形式完成了近代化的历程。”8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的学校教育更加规范。南京国民政府重订了教育宗旨,以三民主义为教育原则,同时出台了新的教科书审定政策。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历史教科书编纂。
此时期出版的小学历史教科书有:蒋维乔的《简明中国历史教科书》、傅林一的《新时代历史教科书》、朱翊新的《社会课本高小新历史》、李直的《新中华历史课本》、姚绍华的《小学历史课本》、徐映川的《复兴历史教科书》、范作乘的《高小历史课本》、宋延庠的《高级小学历史课本》、彭文的《历史课本》、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叶蠖生的《中国历史读本》等等。9
中学历史教科书有:沈味之的《初中历史》、周景濂的《本国史》、朱翊新的《本国史纲》《初中本国史》、金兆梓的《新中华本国史》《新中华外国史》、王仲麟的《新时代本国历史教本》、周予同的《开明本国史教本》、姚绍华的《初中本国史》、叶蠖生的《中国
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小学教材.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86―87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小学教材.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216―217页. 马执斌.中国历史教材近代化概述.《历史教学》,1997年第12期.
历史课本》、郑昶的《初中外国史》、何炳松的《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李季谷的《高中外国史》等等。10
民国时期的大学历史教材使用情况并没有统一规定,只是到了1938年规定了各学院共同必修科目后,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出版才丰富起来。出版的历史教科书有:缪凤林的《中国通史要略》、金毓黻的《中国史学史》、黎东方的《中国历史通论》、钱穆的《国史大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等等。11
民国时期的学校历史教科书编纂是中国学校历史教科书发展的重要阶段。从清朝末年学习、模仿、翻译外国历史教材,到民国初年开始自编历史教科书,再到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白话文历史教科书取代文言文历史教科书,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家规定教材编写要符合教育宗旨和原则,使学校历史教材编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每一次变化都是进步,都是中国教科书近代化的重要过程。
二、民国时期学校历史教学方法的演变
学校历史教育状也包括学校历史教学采用何种方法,教学是一门艺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校历史教育中收到的效果也不会相同。民国时期学校历史教育的教学方法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教育的近代化,也逐步走向完善。
前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学制颁布,虽曾于章程中规定各科的教授法,但当时的教师大多数没有重视。其中历史教学的教授法大部分为讲演式的注入法,教学效果的好坏,全靠教师对教材准备是否充分和讲解说明是否清晰为标准。
1913年教育部曾通令全国中等学校在历史教学中奖励采用“教员口讲,学生笔记”的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仍然没有摆脱讲演式注入法的影子。
此后西方各种教育思潮相继传入中国,“五四”前后也有大量西方教学方法的传入和试验。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自学辅导法、分团教学法、设计教学法等。在这些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小学的历史教学方法发生了演变。1915年前后,出现了“自学辅导主义”。它主张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先自学,遇有困难再由教师辅导。接着又有分团教学法。它主张将实际生活的问题应用到教学上,按确定目的、计划、实行、批评四个步骤去学习。这些新式教学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强调儿童的“自动与自习”,与中国传统教育的讲授法大相径庭。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尤其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这些新式教学法也影响到了中学历史教学。“自动主义”成为许多学校历史教学的时尚。12
1919年以后受新文化运动和杜威教育学说的影响,中学历史教学教学法乃倾向于启发式之自动主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提倡的科学教育,不仅注意科学知识的教学,更强调发挥怀疑、评判的科学精神,学习实验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20世纪前期,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相对较为单调。历史教师常常采用讲授法进行注入式教学。但当时的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等人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蔡元培指出: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小学教材.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217―220页. 教育年鉴编篡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五编?高等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第117―18页.
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的,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陶行知指出教师的责任在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13在这种情况下,中等学校教学朝着启发式教学和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方向改革。在学校历史教育中道尔顿制教学方法开始流行。“至1922年以后,中学教学法的实验风气颇盛。南方东南大学附属中学及吴淞之中国公学中学部及北方艺文中学等校对道尔顿制均曾作实验”。14
这些教学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重视问题探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中呆读死记、理论脱离实际、束缚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弊端。当然,这些新方法的试行由于处在探索和模仿阶段,范围并不算太广,持续时间也不是太长,还存在着简单搬用西方教学方法的倾向。但它向传统教学方法中注人了新的活力,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有益的。
王双怀、方骏.20世纪中国的中学历史教育.《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西安),2006年3月,第23卷第1期.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生活休闲娱乐、文学作品欣赏、民国时期学校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和历史教学法的演变98等内容。 
 (每题 4 分共 32 分) 1、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同时也是中学历史教材编纂和中 学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民国时期,政府开始发布正规的课程标准。在名称上先后...  中学历史教学法课后习题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章 绪论 1,我国的...3,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原则有哪些? 1) 2) 3) 4) 5) 6) 科学性原则; 基础...  中学历史课程的演变 1956 年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历史...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目标 有 69.8%学生认为学校...历史教科书的编纂 第三节 历史教科书的功能与使用 ...  答案仅供参考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同时也是中学历史教材编纂和...民国时期, 政府开始发布正规的课程标准。在名称上...  原先在大陆时期,由教育部审定历史教科书(民间编辑)...同时加强中小学 公民史地及专科以上学校三民主义之...1975 教学目标 1.指导儿童从历史的演进中, 明了...  历 史教材的建设也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留下一条...学校中学中国历史教科 书,即《中国历史》(1 至 4...国家教委制订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编 写的教材,供全国...  新编历史教材的特点和历史教学改革_中职中专_职业教育...高楼大厦是怎样由古代逐步演变而来的;看了历代的瓷 ...(2)适当编 写一些带有启发性的课堂练习题,把讲授...  历史教学论(飞云流水) 中学历史教学法一、题型 1、...(4)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历史课程是学校的教育...(4)规定性原则历史教科书的编纂要受到国家法律政策...民国有很多仿前朝的仿品,那这些仿品到底值钱吗,民国的瓷器值钱吗?
民国仿品值钱吗?
很多的藏家们,一开始肯定都会要走“吃药”这过渡。何为“吃药”,就是当你还没会辨别到真伪的时候。很多藏者可能真伪会辨认,但是民国仿前朝的产品,依然难辨别。那么到底如何能避免少“吃药”呢?
仿品,有分几种级别,有因好古之心而诞生的仿品,也有委托款。
仿品首次大量地出现是在宋朝,当然了,这里指的仿品是一个大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陶瓷。当时主要是仿制夏商周的青铜礼器。因好古之心仿造的仿品,多数指的是因纯粹的好古而并非盈利。因为中国人自古就有推崇复古的思想,对古圣先贤的追慕之心也是十分强烈的。这些仿品都数都是在自家赏玩用的。并且在宋代的这批仿品之中,水平也是相当的高的,同时也在彰显宋朝的实力标志。
在明朝,仿古之风也是丝毫不减的,它不仅能够生产本朝御用的精品,创新自己的特色,而且也仿制前朝的东西,对历朝历代的东西都仿。景德镇为了展示自己的烧造技艺水平,就开始仿造官窑的东西。
到了清朝,特别是康、雍、乾三朝的帝王也同样非常喜欢古代的东西,尤其是乾隆。为了显示本朝制瓷技艺的最高水平,表明不仅可以创烧出本朝特色,而且能够烧造出历史上的明瓷。
那么到底民国的仿前朝品,有价值吗。当然,这个肯定是有价值的,只是民国的仿品,市场还不是那么的紧缺。所以可能民国的瓷器,并没有太大的市场,但是价值还是有的。大家也是可以收藏的。
更多鉴定知识请登录大唐国际官网:www. Datangguoji .net/
更多唐卡,九眼天珠,和田玉、光绪元宝,袁大头钱币,乾隆金宝等鉴定知识来电大唐国际征集部咨询:185 7679
5320周经理实物香港、澳门等地方进行拍卖。
瓷器:高古瓷、元明清瓷器、民国瓷器、现代毛瓷及大师精品瓷器。
玉器:古玉、明清玉、现代玉。如翡翠、祁连去、台湾玉、昆仑玉、鲍文玉、碧玉、独山玉、血滴玉、绿松石、玛瑙、青金石、孔雀石、宝石、猫眼石等。
字画:历代名人名家书画、现当代书画、各派系名家字画等。
杂项:古籍善本、金银铜器、钱币、奇石雕件、田黄、鸡血石、蜜蜡、文房用品、紫檀、黄花梨、竹木牙雕、金丝楠木、沉香木、中外名酒(需未开封且包装完好)、名表等。
征集部:185 周经理
地址:深圳罗湖区国贸商业大厦34楼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为何推荐一套流行一百多年的民国教科书
为何推荐一套流行一百多年的民国教科书
2011年9月读库整理的《共和国教科书》由新星出版社出版。赶潮流,买了。三个大盒子,一个蓝底白花的包袱、同样布料的笔袋。《共和国教科书》初小部分,4本新国文,2本新修身。是一年级至四年级部分,按学期来,正好是各8册。高小部分,3本新国文,2本新修身,相当于五年级至七年级(各6册)。其中《公民须知》一册并入高小部分新修身中。这11本书均时繁体竖排,字为大写颜体字,初小部分课文多配有插图。封底封面全蓝打底,线装。纸张很轻,拿起来手感很好。《共和国教科书》教授法,共6本,简体横排。教师专用,内文基本是课文+教授参考。老课本之前曾大火过一次,《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老课本热与民国热掺在一起。对于这套出版于1912年,民国初建之时的教科书,大家关注的点多在于其阐述的现代公民教育的要义,宣扬的共和国精神。今天读库又重印了此套书,一条上也有介绍。但是我想回答一个问题,这套一百多年前的教科书是否还适合今天的孩子?事实证明,很适合还很有益。百年前的国人比我们想象的聪明,有格调有视野。仅仅是知道体会这一点,这套书都看得值,何况还有其他。1想学文言文,这是最好的教科书余光中多年前写过《怎样改进英式中文?——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里面提到的许多问题如今特别常见。我自己都常犯这种毛病。写东西总是长句,一不小心就杂糅。余光中举的例子也都特别简单,比如“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以嗜酒闻名”,这简直就是高频句。余光中换了一种表达:“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闻名”“刘伶列于竹林七贤,以嗜酒闻名”,是不是简短有力很多?同样,他提到“李广乃汉朝名将之一。 ”之一的滥用、“们”“的”等动词、介词的乱用,都让英式汉语越来越多。我们不自觉地这样使用,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但是终归我们还是觉得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更美啊,也想写出这样美妙的诗。培养语感很重要,至少应该让孩子能够接续上优美的汉语,为他打造一个好的阅读场。为此,很多人直接让孩子背诵古诗词、四书五经,背诵自然是个好方法。但是很多时候只是囫囵吞枣的背诵,结果就是语言环境与使用出现割裂。毕竟写作文,不能每篇都是诗句。而且单篇背诵,无法形成系统。不能让孩子从整体上把握文言的节奏。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套有童趣的文言教科书是必须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的确可以担当此大任。此书所选的课文句子凝练,意思浅显,读来隽永有味。不是单纯诗词,而是贴近日常生活,易于孩子接受。课文多韵文,朗朗上口,不自觉中可以形成一套汉语固有的结构。等到真正作文时,便不易被英式英文带偏。这里随手举几篇课文:天初晓,鸟啼树间,披衣下床,推窗一望,东方已白,红日上升,流霞成彩,未几霞散,日光射入室中,鸟声渐少。青菱小,红菱老,不问红与青,只觉菱儿好。好哥哥,去采菱,菱塘浅,坐小盆。哥哥采盈盆,弟弟妹妹共欢欣。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庭中有桂,其叶常绿。秋时开花,或深黄,或淡黄。每遇微风,浓香扑鼻,人咸爱之。花落,取以和糖,贮于瓶中、虽历久而香甚烈。窗外修竹几竿,红日初上,竹影满窗。一女坐窗前,取素纸,铺案上。濡笔和墨,画竹一枝。黏于壁间,母见之,称其能。2想写出有趣味的文章 先学会不一惊一乍看世界叙事状物摹人,《共和国教科书》更倾向于理性平和地叙述。这容易让人形成一种科学理性的观察方法。凡事先观察,格物致知。这并不代表对世界没有好奇心,而是可以更近细致地面对这个世界时,反倒发现更多趣味。关于这点,杨葵早在这套书刚出版时就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杨朔和杨绛的散文完全不一个趣味。放在文学层次上比,也许不好断言孰优孰劣;但是放到趣味层面来论,对一个小学生,显然还是晓畅明白、自然平和要比浓墨重彩、一惊一乍更得体。但我们几代人就这么一惊一乍过来了。直至今日,小学课本里讲到植物还是这样:“春天,天气越来越暖了。阿静和爸爸妈妈在小树林中散步,细心的阿静发现树上有许许多多的小突起。这引起了她的思考。”再看老课本“草”这一课:“草,根浅而茎弱。硗脊之土,亦能繁殖。故山坡水涯,及崇崖峭壁,无不有之。春时草色青青,随处蔓延。秋冬,霜雪降,则茎黄而枯。其根及种子,伏于土中,次年复生,不假人力之种植也……”毋庸多言了吧,今天多少人有恶趣味?3学会告诉他们世界的真相 同时教会他们善意对孩子说话温和,不是要捏着鼻子,拿着腔调故做幼稚。教科书更应尽力避免此点。尊重儿童的智力水平,不代表不可以平等视角与其讲事说理。同样对于现实世界中出现的现实情况,如果故意忽略不做解释,也会让孩子产生疑问。所以特别喜欢高小第一册36课的《尊重人类》的处理方法,课文第一段是:“人生于世,因其天赋智力之不同与所凭地位之各异,不能无贫贱富贵之分。然既同谓之人,即宜各爱其类。若以富陵贫、以贵陵贱、同类相残,必非仁人君子所忍出也。 ”后面又用人力车夫的例子告诉大家,因势所迫,不能遽绝。但是待遇此等劳力之人应该稍加恩意。高小第一册相当于五年上学期。课文并没有粉饰太平,也没有说天下大同。但是他也告诉你,这个世界出现这样的不平等,作为一个人应该怎么做。他强调的是不能富贵欺凌贫贱。往外延伸是贫贱不能移。正视社会的不平等,同时尊重处于比自己境遇差的人,这是基本道理。尊重同类、要做慈善这些现代社会必备的一些理念,《共和国教科书》里都有。这让人不得不佩服当年的编纂者,他用特别简单的方式传达一种观点:这个社会不全是温情脉脉,但是我们应该努力,生而为人,至少应该有一丝善意。4要环游世界要游戏要尚武要童趣要女权 这也是一种历史这套《共和国教科书》自1912年首版,其后十年间,共销售七千至八千万册之多。影响甚广。读此书,亦可知当时人之风貌、当时知识分子期待国民之风貌。视野开阔,高小第四册第1课《周游世界》,讲述从北京出发,朝鲜日本美国,一路走去。沿途风光简单介绍。普及历史地理知识,传达游历之重要。讲生死。高小部分第二册选张士元的《自立》,开篇便是凡物莫不有死。列举人与草兽异同,强调君子知道人不以形体有无为生死,而以志气消长为生死。这一篇与臧克家的《有的人》相对比,或许前者这种生死观更容易让人接受。讲女权。强调女人读书的重要。民国初建,男女同校,教材专们设置课文讲女性、女英雄,亦是一种开放。要尚武。民国初建,列强环伺。武力很重要。孩子游戏是列队,强调尚武精神。亦会讲述战争里的人道主义。这是难得之处。教科书内容涵盖生活各个方面,公债、慈善、纳税、职业、城市农村,政治生活无不兼顾。学此一套书,出师闯荡社会,的确没问题。难怪资中筠说:可以想见,读完这套书,一个高小毕业生已获得基本文化知识、文字修养、做人的道理,并且具备现代公民的品格和一定的世界眼光。在此基础上,若继续深造,研习一种专业,无需回头再补基础文化课;若无力升学,进入社会,也具备了基本谋生手段,和自学能力。5大国民,解决成为什么人的问题要成为怎样的人?这是一个终极问题。《新修身》部分与《新国文》配套,更加集中于此。此课与今天的《品德与生活》担负的功能有点类似。但是从课文的编排来看,《新修身》如其名,侧重修身,以期成为大国民。课文多是一些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有一个主题,每一学期的《新修身》内容,有些是重复的,比如惜时、惜物、节制等。道理浅显实在,却不迂腐,绝不似今天很多学校推广的《弟子规》这些未加整理过的蒙学书。就算成人看了,也非常受益。比如惜时。小时常学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不解何意。等年龄大了,就开始明白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缘?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矣也。而这些好习惯,却需要从小培养。当然并不是全部让孩子一个人去修身,大人继续我行我素。修身一节,更应该是大人与孩子讲解,共同砥砺自己。对于很多人来说,“三好学生”更像是一个虚头巴脑的荣誉。但是真正践行特别难。早些年日常教育中,德智体,只强调智,只要学习好,基本都能拿这个荣誉。后来体育开始加进来,生活条件好了,养生健身很重要。只是无论怎样强调,德育似乎都处于尴尬的地位。我们到底要培养怎样的孩子?要给小孩植入怎样的意识?个人认为,无论孩子将来走上怎样的人生道路,一些基本做人的常识、习惯是需要从小培养的。至少应该给他植入一些正确的人生观。《新修身》指的方向很具体,就是生活中的细节、习惯。引申的却是一辈子都会受益的道理。这是《新修身》第三册的目录,卫生、节饮食、惜时、惜物、好学、起居、爱同类、济贫、合群、礼貌、睦邻、正直都是最日常的事情。比如这则节制,“子弟须从小时约束,饮食必示之节制,不可因有余而任其饕餮”。这一条特别有意思,很容易让人想起之前溺爱子女的报道。课文没有去讲溺爱,就是说一个细节,饮食要节制。却又可引申很多。苍蝇去吃蜂蜜,贪吃者越陷越深,最终丧命。由养生之节制到人品之戒贪,一以贯之。修身,正是于微处着眼。做人是有要求的,这态度在今天特别重要。严复在一篇评宋儒的文章里曾提到“试思以周、程、朱、张、阳明、蕺山之流,生于今日之天下,有益乎?无益乎?吾知其必有益也。其为国也忠,其爱人也厚,其执节也刚,其嗜欲也澹。”这是新修身想要达到的一个面。另一层面是大国民,准确说是公民意识。人一出生是自然意义上的人,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总和。只是个人修养好了,还不够,还得有公民意识。这是《新修身》永远不过时的一个原因。书中讲人权、讲自由,说自由也强调不妨碍他人自由。讲守法,讲选举。如果修身明德是上承未曾断裂的儒家文化,那么一直贯穿其中的公民意识就极具现代性。当个人德行与现代公民意识相结合后,便可以培养出大国民。《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高小第六册最后一课讲大国民,德智体发展外,最后一段这样说:凡我少年苟有意为大国民乎?则亦无恃空言,躬行而实践之耳。不然者,任人蹂躏、任人宰割,则奴隶之民也。不守法律、不尽义务,则狂暴之民也。奴隶之民多。国必弱。狂暴之民多,国必乱。强弱治乱之原皆吾民所自取也。呜呼,不可惧哉。呜呼,不可勉哉。《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高小第六册最后一课是《中华国民》,总结格言:一国之强弱,视人民之德行。这是修身的终极目的。不要做暴民也不要做顺民。做一个守法的公民。这套《共和国教科书》还有很多可以解读处,亦有其他书籍、文章参看。比如最初挖掘老课本的邓康延写的《老课本新阅读》,他有段话常常被人标注出来:皇权死、民生盛的年代不仰人鼻息,是可以“不感冒”就对那昏庸的会议主席打喷嚏;是面对日寇千百次千百吨轰炸陪都后,重庆《大公报》一纸泰然的社评“我们在割稻子”;是沪上一旗袍女子夹一本汉唐诗,高跟鞋昂首踏过日伪政府门前;是军阀割据、盗匪出没的乱世,故宫国宝避难千里无一缺失;是几所大学并作西南联大烽火穿行,荒郊野岭扎营开课为国家留下些读书的种子;是黄埔将士给父母妻儿写了遗书,再没回来;是远征军血浴野人山,拖着断腿也要爬回故国;是学生喊着反迫害、要民主、要自由,走通长安街;是世事茫茫,人心有岸;平实江有峡,船有号,林有虎,啸有天。资中筠在《南方周末》所写的《修身老课本的“中国梦”》亦可看。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教科书 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