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梦见羽毛从天而降降烧猪

(故事接龙)
(种蒲公英的猫儿)
(影子幽灵)
第三方登录:10-2910-2910-2910-2910-2910-2910-2910-2910-2810-2810-2810-28
潮阳民间故事
潮阳河浦叠石山下,有一眼泉水,流。人们称它为“仙泉”。
传说,元末明初时候,叠石山下住着一个寡妇守着一个幼儿。孤儿寡母靠几亩薄田过日,生活十分清苦。有一年久旱,禾苗将要枯萎,但水源却被恶人霸占。眼看这一年将无所收成,日子再也过不下去了。寡妇一时想不开,便要自寻短见。
她来到田边一棵树下,就要往树上结绳上吊时,被虱母仙看到。虱母仙大喊:“大嫂,你干什么?”大嫂被他一吆喝,打了一个激灵,忙回答:“没什么,没什么!”虱母仙说:“没什么就好!大嫂,我是过路的,走到这里,唇燥口焦,能否给我一碗水?”
那妇人打量了他一下,见他衣衫褴褛,心想这也是苦命人,便答应了。
等到妇人从家里端来一碗水,已经不见刚才那个人。这时候,田边一股清澈的泉水正汩汩流向田里。这妇人恍然大悟,原来她刚才遇到了神仙。于是,这泉水就被称为“仙泉”了。
陈梦龙英勇抗元&&
陈梦龙字应长,其曾祖父陈仕颖任潮阳县令期间,勤政爱民,严明公正,深得士民拥戴。陈梦龙所处的时代,正值南宋小朝廷日暮途穷,时局动乱。陈梦龙从小发愤读书,决心长大后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他得中进士.宋理宗本想重用,但由予陈梦龙敢于在金銮殿上“指弊政,责权臣”,毫无忌讳,以致遭到主降派权臣们的围攻,结果只得了个石首主簿的小职衔,后来才升为扬州司马。时忽必烈正准备大举进攻南宋。梦龙数次上疏“提缨请劲旅”,但音信杏然。愤激之余,遂于咸淳六年初春弃官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棉城,决定典田宅、散家资、举义旗、勤王救国。夫人姚淑德表示愿随夫从戎,为国效忠。是年腊月,陈梦龙在位于梅花钟山的曾祖父陈仕颖墓前竖起了一面绣有“驱逐元贼,还我河山”的大旗,一时投奔者不下千人。公元1273年元兵攻陷江汉间的重镇襄樊二城,南宋小朝廷檄召各地义兵,陈梦龙欣然应召赴京。但由于奸臣作梗,朝廷只授予陈梦龙潮惠诸路招抚使的空衔
转眼到了公元1278年。一天,梦龙偕夫人刚从蔡潭、隆江一带击溃元将李峰统率的2000余贼兵归来,戎装未解,滴水未进,忽报有人求见。来人是陈梦龙胞弟——江西招抚使陈思贞的家将郑兴。原来,思贞在江西受封后统率一万余人,一连打了几次小胜仗。然终因元兵势大,最后被困孤城,危在旦夕。听罢郑兴的叙述,梦龙当下安顿好妻儿,自己传令部下,连夜发兵江西。他带领万余义军翻山越岭,一路上多次受到元兵的拦截攻击,待赶到思贞被困的孤城时,但见残垣断壁,满目疮痍,陈思贞巳壮烈捐躯。梦龙心痛欲裂,怒火中烧,发誓拼死杀敌。这时,流散各地的思贞部下及当地的一些爱国义士纷纷前来归附,队伍很快由剩余的3000多人增到2万余人。陈梦龙率领他们在江西、福建等地与元兵周旋数月,历经几十次战斗,取得一些胜利,但由于众寡悬殊,终遭失败。公元1279年元月初,义军败退南山旧营时,仅剩900余人。&&
将兵在南山旧营仅休整一夜,次日便有探子报道:“文丞相在海丰五坡岭被降将张弘范所执,已被解往海门。”陈梦龙顿足叹息:“宋室亡矣!”这一夜,他提刀跃马义领军悄悄奔向海门救文天祥。约三更时分,队伍到了目的地,陈梦龙一马当先冲进元营,众人发一声呐喊紧跟而进。元兵睡意正浓,措手不及,被杀得哭爹叫娘。双方激战了个把小时,天明时,900余人马除了陈梦龙及部将刘义等20余人被团团围在中间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梦龙使出浑身解数,率领刘义等人左砍右杀,冲出一条血路。但见刀光剑影处,元兵首级纷纷落地。但由于寡不敌众,梦龙终于负伤被捕,元将慕其忠勇,想以官禄诱降。梦龙大骂,英勇就义。
林大春拒交权贵&&
林大春,字邦阳,又字井丹,潮阳县棉城人。他从小就十分喜爱《史记》和《汉书》等史籍,精通古文。林大春在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得中进士之后,历任户部主事、湖广江防佥事、苍梧佥事、浙江提学副使等职;两次出使秦中,抵灵武,出贺兰,又一度出使辽东。据《潮州府志》所载,在户部任职时,林大春是部里起草奏疏的四个郎官之一,而凡是大春所拟奏疏都深得皇上称许。在任浙江提学之时,曾奉诏参与编修《世宗实录》,将浙中人物著为列传。吴越一带士子,莫不景慕大春的学识,驰书请教者“不绝于道”。他又通过考试,大会全省举子,并亲自选取90人上京应考,廷试一举就被选中了6人。
然而,尽管林大春才华横溢,施政有方,却一直辗转奔波,未受重用,其原因就在于他生性耿直,拒交权贵。据载,早在林大春一举成名,得中进士时,奸相严嵩妄图把他罗置于自己门下。殊不料林大春洁身自爱,不阿权贵。严嵩的青睐,他根本就不予理会。及至林大春出使辽东回朝,途中随众官员在直庐谒见严嵩。严嵩一见林大春,竞径直对林大春说:“林君何相见之晚也!”弄得大家以为大春与严嵩有故旧之谊。但看大春所投名札,根本不称“门下”,才知道仅是具函应付而已。他出使秦中,泉南藩王和诸大臣以金帛馈送,他一概拒不接受。更可贵的是,他执法不避权贵,在河南任睢陈佥事时,曾将宰相高拱的家臣绳之以法,使高拱大为恼火,设计将他罢免。两年后,高拱罢相,他才恢复官职。后来,高拱一复相,拍马屁者即大肆弹劾林大春在浙江提学任上,所命试题“断裂经义”,致使大春被罢官回乡。此后,尽管高拱再次罢相,张居正入掌相印,他却再也不愿步入官场了。有人劝他乘张居正奔父丧之机,凭着一手好文笔,写篇“诔辞”作为荐身之策。但大春不为所动,他清醒地看到了官场的黑暗和权贵的互相倾轧,一针见血地说,张居正“负才负学”,“动多躁妄”,迟早总要下台的。后张居正果为张诚所诬,被抄了家。
潮阳灵山寺东侧的“舌镜塔”,是灵山寺的开创者、唐代高僧大颠的墓塔,被列为“灵山八景”之一。
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春三月十四日,93岁的大颠觉得自己阳寿已满,便安排了后事,随后圆寂。
大颠圆寂后,门徒依法谕在后院建了一座钟型石塔,将祖师肉身端藏塔内,塔墓上刻上“唐大颠祖师塔”字样,还特别将“颠”字写成“蕻”字,显示大颠祖师大智若愚,似颠实不颠之意。&&
3年后,门徒遵先师遗嘱,择日开启塔门。只见祖师肉身端坐塔内,容颜如生,头发、指甲都长了不少。大家都感到很惊奇,便恭恭敬敬地再将塔门封上。
唐末,门徒又遵师嘱,再度选择吉日开视塔门,发现祖师肉身已化,塔内仅存一个金盆。盆内盛着清水和一个鲜活的舌头。门徒又将塔门封闭。由是,此塔有了“舌塔”的叫法。
据传第三次开塔是在宋朝,距大颠圆寂已有100多年了。当时只见塔内有古镜一面,大颠的影像出现在宝镜中。大家更加惊奇,虔诚地将塔门封妥后,把塔墓修葺完整。因此,后人又将这塔称为“舌镜塔”。
在潮阳峡山的龟山上,有一座古塔,叫祥符塔。它以雄伟壮丽的景色和柯良缙建塔基、周都爷建塔尾的神奇传说,吸引子许多游人。
相传,明嘉靖年间,洋内人柯良缙告老回乡。住了几年,他发现乡里连年出现凶杀案,人心惶惶。有一天,柯良缙站在寨门遥望龟山,觉得龟山形状像是倒着的死人尸体横卧寨前,他以为很不吉祥,便决定在龟山顶峰上建塔,以改变倒尸的状况。
于是,柯良缙择吉动工。在挖掘塔基时,发掘到—个古瓷瓶,瓶内有一枚铜钱,而铜钱却怎么取也取不出。通过瓶口,可以看到铜钱上铸有“祥符通宝”4个字,便以“祥符”作为塔名。
经过几年的努力,祥符塔即将竣工,谁知在建塔尖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塔尖砖石被吹打得七零八落。风雨过后,动工重建,塔尖又是轰然而倒。如此几次,柯良缙以为自己没福建塔,,又见龟山形状也已改变了,他便放弃了建塔。
这么一搁就搁了几十年。到了万历年间,周光镐辞官隐居五峡, 见祥符塔崩塌残破,便召集邻近乡绅商议修塔事宜。
重建塔尖并非易事,单是运来的砖条就堆积如小山,加上时值腊月寒冬,施工困难。周光镐见众人一筹莫展,遂心生一计。他吩咐佣人四处声扬,说某日某时将飞砖上塔尖,届时可以上山观看。不过,周都爷有约,每人需带两块砖头上山。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邻近乡里。&&
日期一到,来自各乡里的人如潮水般向龟山涌来。时辰到了,周光镐谈笑风生,朝山下一指,说:“飞砖到!”大家顺他的手一看,只见山路上拿砖的人如长龙,疾步如飞,仿佛飞砖上山,颇为壮观。众人方知上了周都爷的当,但都开怀大笑。
事后,加紧施工,塔尖终于在春雨来临之前建成了。周光镐还亲手为祥符塔题写了门匾。
林大春的故事&&
明朝时,潮阳县城内有一个林员外,家住林厝大厅。有一夜,员外梦见黄眉童子在他家降世,醒来后,他手摸妻子的肚皮,将梦境讲给妻子听,妻子说还未有孕怎么“降世”。第二天,一老佃户担谷来还租,身后跟着一个孩童。这孩童身穿短裤,满身腊黄,又是个独眼儿。员外一见就想起梦中的黄眉童,要佃户将孩童送给他,佃户说这是个哑仔。员外说:“哑仔也要!”这样,哑仔就留在林员外家。
过了几年,哑仔七、八岁了。一个中午,哑仔和孩子们在围看人家挖井,有一孩子在井涂中扒出一颗圆圆石珠,竟会闪光,哑仔眼尖,从这孩子手中夺过石珠,转身就跑,孩子们就追他。半途,哑仔就把石珠含进嘴里,石珠滑溜,竟吞进里去了。他怕被父母责骂,就躲在家里,不敢出来。孩子们就在他家门口嚷着要石珠。 他母亲问明情由就叫出哑仔,要他交出石珠,谁知哑仔开口说话:“我无拿石珠……”哑仔会说了,母亲非常欢喜,再细问,才知石珠被哑仔吞进肚里。大家因他吞了石珠才会说话,都叫他“石珠”。
不久,林员外去世,家道落薄,石珠生活虽苦,仍刻苦读书,常向邻居借书,不久,左邻右舍的书都借读完了。
有一天,他有事上街,见一私人印书摊,就站在摊前翻看了很多书,书摊主人说:“奴仔弟,你是看书,还是嗅书,不要弄脏了我的书!”石珠说:“不会弄脏的。”书摊的主人问:“你看得懂么?”石珠说:“不但看得懂,还会背念,我一目观七行。” 书摊主人不信,随手拿起《论语》说:“背得出,我全部的书,折三成价给你。”
石珠就把《论语》背诵出来,书摊主人很惊奇,向他说了很多好话,送他一套史书。
石珠的生活愈来愈艰苦了,有时上顿找不到下顿,他还继续潜心攻读,邻居都说他有志气。有一天,一位朋友告诉他,江西省科考试场,有人袋考生作文的事。这位朋友劝说他,不妨到江西走一趟,以济生活燃眉之急。
石珠来到江西考场,果然看到干这项代入场作文混饭的事,竟大有人在。
这时,石珠的文名,早已远传四方,那些混饭吃的文人,一见他出场,害怕三分,其中有一人竟出联当面嘲笑他:“东鸟西飞,满地凤凰难下足。”
石珠不甘示弱,迅即应对:“南龙北跃,一江鱼鳖尽低头。”&&
此人一听,自知比石珠才短一截,低头认输。
后来石珠取名林大春,上京赴试,中进士,在行人司任职,。后任浙江提学金事,不久又提为提学副使,曾主考浙江二次。第一次当主考官时,他将一名可中解元的秀才压为举人。第二年,这位举人中进士,朝见皇帝时,见大春在座,就控告林大春当主考作弊,说:“我的文章可中解元,却被压下,而那个中解元的文章却比我差,”皇帝问林大春,大春答道:“他的文章中的群字将君与羊并列,不合朝考体,有欺君之罪。”皇帝派人往查试卷,果有此事。遂于几年后,再派他到浙江当主考。后人为纪念他,将他家乡故居的巷道取名“文宗巷”。&&
几年之后,一次告假回家探亲,偶遇旧梓开科,适值一姓尺的宗师来潮主考。这位尺宗师,恃才傲慢,入潮后获悉潮州有七贤,很不服气。他听说林大春回乡,就把林大春请来,要他应对。
尺宗师摇头晃脑吟出:
“七鸭浮江,数数三双一只,”
林大春一听,哈哈大笑,对曰:
“尺鱼戏沼,量量九寸十分。”
尺宗师羞得满脸通红,哑口无言。
大春待人和善,却疾恶如仇,当高恃为相时,他即辞官归里。回家后,一次,几位父老前来拜访,闲谈时,言及河东街杂货店那位记帐先生,自恃有本事,常欺负人。过了几天,大春来到河东街杂货店前,果然看见那位记帐先生圆睁双眼,正在吓叱顾客和伙计,便想教训他一下。
大春走至帐台前,对着帐房先生说:
“老伙计,我想购买你这本账簿,让我先看一看‘货’鲜不鲜”,说着就把帐簿拿过手,一行观过一行,一页翻过一页,然后问:“这本帐簿多少钱?”
帐房先生认出这是林大春,紧张起来,便赔着笑脸说:
“宗师爷,别开玩笑,别开玩笑!””林大春好象没有听见一样,吩咐随行的家童,把帐簿烧了。
记帐先生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怎么说好。
幸好,店里一位长者素知林大春好记性,就指着帐房先生的鼻尖,说:“好好哀求宗师爷,让他把帐目复述一番”。&&
林大春只想教训记帐先生,就叫他对着众伙计叩头道歉,然后,令他拿出新帐本,一款一款边念边让帐房先生记下来。
记完了,大春说:“你把全数核算一下,看看是否对数。”并把总数是几千几百几十元也说了。
记帐先生忙拿出昨日记在牌上的总数,核对一下,分毫无差。
记账先生拜谢了大春,从此,再也不敢冷眼待人了。
邢(烧)脚胴骨&&
潮阳市有个灵山寺,它是潮汕地区第一古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七(729)年,比潮州开元寺建寺还早九年(开元寺是开元二十六年始建)。灵山寺早期有个名僧叫大颠,(公元732-824年)俗名陈宝通,是禅宗六祖惠能的三传弟子。
佛教禅宗是印度高僧达摩(释迦牟尼廿六传弟子)于南北朝的宋代未年(约公元479年)渡海到广州传教后,由二祖慧可(487-593年)、三祖僧灿(?-606年)、四祖道仪(580-651年)、五祖弘忍(602-675年)至六祖慧能(638-713年),由于六祖的“顿悟说”和“见性成佛”达到佛教最高理论水平,其著作《六祖坛经》是中国高僧中唯一能称为《经》的佛教著作及对中国佛教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故他的弟子法海和怀让、神会不敢称为七祖,故潮州俗语有“六祖佛——无传”喻没有儿子。大颠的师父惠照也是潮州人,为怀让弟子,公元766年左右在棉城西山宣扬佛法,大颠就拜他为师,后来又到罗浮山瀑布岩拜石头和尚为师,贞元五(789)年回到潮阳,手抄《金刚经》一千五百卷、《法华经》和《维摩经》各三十部。他在潮阳西胪乌岩寺时筑石桥于两山之间,今此桥保存尚好,为潮州第一桥。
当时潮阳市铜盂镇有个当过工部尚书的洪圭(746-814年),他字大丁,原是福建莆田人,永泰元(765)年到岐北乡定居,唐贞元十二(796)年任潮州剌史。大颠扩建灵山寺得到他的帮助。
传说大颠回到潮阳后,看到铜盂镇岐北乡的灵山寺可以大发展,便在幽岭勘看地势,看到几个樵夫在砍柴,便了解一些情况,知道他们受雇于洪府,主人是远近闻名的洪圭洪员外、又称洪长者,大颠说:我与你们讲话,影响了你们砍柴,何不代你们砍一些。大家以为老和尚在开玩笑,那知他摘了几个草芯,折了几节枯枝后,用草芯扎住枯枝段象柴把模样,然后一抛,前面就出现很多捆扎好的柴薪,把大家都惊呆了。
此后樵夫们不用砍柴便在山上听大颠讲经,“老龟听经也成佛”,不久他们不给洪府砍柴,都在灵山寺出家当了和尚,洪府没有柴烧,管家便来找他们砍柴:“现在无柴邢(烧),看来着邢脚胴(小腿)骨!”大颠听了,便随管家进洪府厨房,把脚伸进灶里去当柴烧,煮饭煮菜和烧水都行!洪圭一听大异,马上进厨房一看,只见大颠面不改色,嘴念佛经,急忙叫人把他拖出来,灶膛里的火熄了,大颠的脚毛都没烧掉一根,这就是“邢(烧)脚胴骨”的著名故事。
洪圭见大颠如此道行,非常敬佩,知道他是为化缘扩建庙寺而来,便把幽岭施舍给他,还愿再纳寺田作佛前灯油之用,但不知大颠要多少用地?大颠希望以袖口的日影为度,遮到的田地就算舍给灵山寺,洪圭同意了,大颠把手一张,随着袖口展开,影区之内竟有田千亩!&&
大颠活到九十三岁才在灵山寺圆寂,塔墓犹存,传说唐朝未年有贼盗墓,见里面骨骸尽化只存一条舌根,到了宋朝又有人再挖开墓塔,舌根不见而变成一个古镜,故该塔墓称为“舌镜塔”,至今为灵山八景之一。
又传说韩文公(韩愈)在唐宪宗和十四(819)年被贬为潮州剌史,在城西叩齿庵初会大颠獠牙可憎,大颠便把獠牙扣掉,这个传说可能不正确,因韩愈到潮时,开元寺已建成达八十一年,作为剌史召见的高僧不可能舍大寺而住小庵的。因韩愈在《与孟简书》有:“潮州时有老僧号大颠,颇聪明,识道理,远地无与语者,故自山召至州郭留十数日……以为难得,因与往来。及祭神海上,遂造其庐,及来袁州,留衣服为别。”
可知韩愈不但请大颠到潮州,而且还到灵山寺回访他,告别时因看老僧年迈(当时已经八十七岁)便留衣为赠,今灵山寺也还有留衣亭也为灵山八景之一。还有一点要说明的,传说中大颠是灵山寺的开山祖,其实不是,因灵山寺公元729年始建时,大颠尚未诞生(要三年后的公元732年才出世),但肯定是灵山寺有了这个与韩愈有交往的大师才出了名。
传说灵山寺的和尚也很有计谋的,有一次,有个和尚到大南山去给人超度,路上碰到一只老虎,幸好老虎直目,只能看见对面而不能看见侧面(故潮州俗话有:“老虎直目”喻不顾周围),和尚便躲进山洞里,那知那山洞正是虎穴,老虎也倒退进洞来了,虽然它未发现和尚,但也很危险,因为它再退一步,就会顶着和尚,据说老虎不倒下睡,而是坐着睡的,故有“虎距”之说,那和尚怕它不走会把他困死在洞里,便把做法事的铜铃悄悄的捆在老虎尾巴上,然后对准它的屁股用力一蹬,把老虎推出洞外,潮州有句俗语“人畏人,虎畏虎”喻心虚,那老虎被推出洞外,吓了一大跳,拨腿便跑,越跑铜铃越响,虎尾巴也象被拉住一样,它不停地跑,终于跌落山涧而死,潮州俗语也有“师公(和尚)遇着虎,虎尾缚铜铃”喻急中生智。
潮阳棉城镇北门兴通巷有一条横巷,名叫“仙掌巷”。这里流传着一段故事。
民间传说,仙界每隔3年就会派员到人间选拔老实孝顺的人到天上去做神仙。这一天,韩湘子受玉皇所命,来潮阳物色人选。
他沿街寻问打听,想找一个孝顺父母的人。他来到集市,看见谁的手中有食物,就问:“这些东西给谁吃?”然而,所有的回答不是“自己吃”就是“给孩子吃”,或者“给老婆吃”,没有一个说是给父母吃的。韩湘子摇头不止。
他沮丧地走出集市,迎面走来一个人,手里拿着两个柿子,于是他便上前问道:“这柿子是给谁吃的?”这个人回答:“给我公囝吃。”
韩湘子心中一喜,道:这个人买东西给父亲吃,孝心可嘉,便尾随而去。谁知到了他家门口,那人却把柿子递给孩子。韩湘子质问:“不是说给公囝吃的吗?”那人答:“是啊!公囝就是我儿子啊。”
韩湘子听了十分懊丧,蓦地把孩子手中的两个柿夺了过来,用力往墙上一掷,那柿子化作一块石贴在墙壁上。韩湘子又伸手向那石头一指,石头上便出现了一个巴掌的痕迹。然后,长叹一声,飘然而去。
后人便把这家人所住的胡同称为“仙掌巷”。
在潮阳一中校内,有一座古老的石板桥,这就是有名的“望仙桥”。
据说很久以前,有—个人—直渴望得道升仙。有一年夏天夜里,他来到桥上乘凉,坐着坐着就迷迷糊糊地打起瞌睡来。朦胧中,看到两个童子走了过来,边走边说:“听说明儿八仙要经过这里。”还说:“吃了八仙的唾液会长生不老。”两个人走远了,这个人猛一激灵,醒了过来,而刚才的梦境还历历在目。
第二天一早,这个人就来到石桥上,等着八仙到来。可是一直等呀等呀,直等到傍晚,还没见—个人影到来。就在他打退堂鼓的时候,桥那边来了8个人。这个人大喜,但仔细一看,连称霉气,原来来的哪是八仙,而是八个衣衫褴褛的穷乞丐,他们还笑嘻嘻地伸手向他要钱呢。
这天夜里,这个人又梦见前天夜里的两个人,他们笑嘻嘻地调侃他:“真是有眼不识泰山,那八个要饭的就是八仙所变,你的仙缘太浅了。”
这个人醒来,万分懊悔。但他又不甘心,第二天又早早来到石桥旁等着。等呀等呀,直到晌午还没有看到一个人影。这个人急了,就在这时,两个麻风病人—拐—拐地从桥那边走来,形象跟昨天的八仙—模—样。这个人大喜,忙迎上前,跪着求情。
两个人莫名其妙,面面相觑。这个人跪在地上,口口声声要讨一口痰吃。两个麻风病人见一时难以脱身,便随便吐一口痰给他。这个人大喜,忙把痰吃了,这时只听两个麻风病人哈哈大笑,并骂道:“疯了!”这个人听后,又羞又急,连忙吐个不停。&&
这事传开去,人们就把这座桥称为“望仙桥”。
大峰建桥&&
宋朝时候,有位名叫大峰的和尚,住在和平的一座古庵。
一天傍晚,他要过和平渡,因天黑没有渡船,便打开雨伞飞渡过江。他想:“我有法术,才能这么渡江,若是老百姓,怎能过江呢?很不方便呵!”他立意要建座和平桥。
从此,他开始化缘建桥。一天,大峰祖师到石尾歧村化缘,来到一户人家募化。施主问:“师父要钱还是要米?”大峰说:“钱也不要,米也不要,只要你家的灶前石。”施主一口答应,把灶前石献出来。
原来,这块灶前石是一块石母。它被大峰带到建桥工地之后,经他一点化,邻近山上的大石小石便自动跟它跑来。
一天早晨,一位农民在田间种作,忽见一位老伯赶着一群牛,从他的田边经过。这群牛头头肥壮,农民脱口说道:“咳呀!老伯呀,若是有这种牛来犁田就好呐!”老伯笑着说道:“你要么,要就一头送给你。”老伯扬起手中牛鞭,往一头牛身上一指,这头牛就站着不走,凑巧站在农民的田角。老伯继续赶牛往前走。农民来到田角,一看,哪里是牛,原来是一块大石头。
传说大峰祖师建和平大桥时,用松柏串成排,在松柏排上面,用短石条砌桥墩,用大船大绳把松柏排缓缓沉下江底去。用二丈多长,二尺厚二尺宽的大石板架桥,和平大桥原计划建成十八孔,建至十六孔时,大峰就圆寂了。后来首尾二孔,由乡人蔡震续建而成的。
箩稳出世&&
相传古时候,潮阳和平里有座胡爷庙,香火甚旺。一天,有姑嫂二人相伴进香。见神像俊秀,嫂戏姑说:“姑若配夫貌似胡爷,该是称心如意呀!”此言正中少女心意。姑含羞向嫂一瞟,拉嫂出庙返回家了。
谁知胡爷察言观色,凡心闪动。
次日,姑在房中织绢,有只异形黄蜂飞入房内。姑急离坐椅,卷起竹帘,拿支葵扇子左一扇,右一扇,要将黄蜂逐出门外。可是黄蜂任其乱扇也赶不出去。嫂看见,取笑说:“此乃吉兆,姑你无须惊慌,你可向黄蜂说合意嘛!”话音勖落,黄蜂飞到嫂面前作辑道谢般离开了。不久,黄蜂口含槟榔又进入房里,把槟榔卸在姑的绢筐中,就飞走了。姑嫂把摈榔拆开一看,槟榔上朱砂红字写道:“槟榔一口聘定,媒证皆是嫂娘”。见此情景,少女慌得得神无主,靠在嫂嫂肩膀上痛哭。
当夜,姑梦见一人,貌似胡爷,身穿锦袍,上床同枕,醒来,却不见踪向。次日向嫂娘详叙梦中之事。嫂自感惊奇:“莫非……”她灵机一动,向姑说:“今晚你在卧床上暗藏剪刀,倘若又梦看胡爷来枕,可将他锦袍剪下一小块,看个究竟”。是夜,姑照嫂吩咐行事,隔日街头巷尾就传闻着:“胡爷袍被人剪去一角了”嫂方知玩笑中失口惹祸。
不觉一年已过,姑产下一男婴,忍痛托嫂将婴儿抱往胡爷庙。为了逃避乡规族法的惩办,姑留下一遗书,悬梁自尽。&&
翌晨,胡爷庙挤满百姓,争看被弃的婴儿,有的妇女见婴儿肚饿啼哭,就给他喂奶,为了婴儿不受凉,还拿来一只谷萝垫上衣裙,把他稳置在箩里。从此,婴儿就靠众人哺奶养大,并给他取名“箩稳”。“箩”与“罗”同音,以后人们更叫他“罗稳”。
箩稳十多岁,由于自幼稳在箩里,骨骼被屈,四肢不大健全,身材矮小。他孤苦无依,无法入学,但他很聪明,经常到私塾偷听老师讲课,学得诗词歌赋很是精通。后来,他寄居在山上一座小庵寺,日钓龙虾夜攻书。箩稳钓虾与姜太公钓鱼一个样,小竿扎根绢丝,不用鱼钩和钓饵,钩起的龙虾却很多,虾族很惊恐,便在箩稳钓虾的地方兴波作浪,使得箩稳无法垂钓。有一天,箩稳站在海边一块石头上,气愤地向大海掷去一笔杆,顿刻海浪飞退数里,接着复掷第二笔,守海乌龟急赶龙宫启奏龙王。龙王知道如果箩稳连掷三笔能使海枯,吓得魂飞魄散,即带鲨鳖二将军跟随,直奔岸边,向箩稳求饶。箩稳对龙王说:“如你们敢再在此兴波作浪,我就要再掷几笔,连你龙王也干成龙脯。”龙王赶忙回龙宫,下旨全海水族不得再得罪箩稳,并加固水晶宫城墙,据防箩稳来犯。
圣口箩稳&&
古时候,潮阳出个地仙,叫“箩稳仙”。传说他母亲未出嫁时,到乡里神庙进香,看着新塑的神爷像很标致,脸一红就有了孕。不久生下这个“无父子”,只好抱到庙里交还神爷。说来奇怪,凡哺乳的妇女到庙内进香,不给这孩子喂奶就走不出庙。这孩子被人们“稳”(安放)在箩里,长大后,大家便叫他为“箩稳”。 传说箩稳是“乞食命,皇帝嘴”。他到处浪荡过日,谁得罪他。被说句不吉利的话便吃大亏。&&
有一个夏天,箩稳仙扮作行脚和尚住进石港庵(在今潮阳、普宁两县交界石港山上)。一天,有个老妇在佛前哭诉她三代单丁,近日儿媳产育“带虾”,母子都死了。箩稳仙很是同情,便到石港山顶观察地理,认为这里水土不和,瘴气结为“流虾”,孕妇食了流虾游过的山坑水就要难产,潮语叫“着虾”。(医学称为“子痫”) 第二天,他备了钓具,顺着山坑,寻到一个小石桥边,便盘膝坐下,声称用七七四十九日可以从沙窟中钓出毒虾。他的钓绳无钩无饵,好象姜太公钓鱼,惹得孩子们都来看热闹。这时,有几只麻雀在小桥上跳来跳去,箩稳为了骗开孩子,随口说道:“麻雀跳折桥了!”焉知小桥应声断塌。这事立刻传到石港庵僧人耳里,大家知道他是箩稳,便决定赶走他。为了不正面得罪这个怪人,庵内约定“先吃饭,后敲钟”。一连三天,箩稳闻钟回庵却吃不到饭,他心内明白,便叹道:“时辰未到,流虾钓未着,这地方的产妇仍要着虾的了!” 当夜,他在庵墙题了一首诗便独自离开石港庵。
次日清早,僧众见庵门虚掩,又见墙上有字迹,便念起来:“吃了饭,敲了钟,风吹门,月点灯;倒了庵墙又重舂 (重筑)!”
当大家念到落款“箩稳”二字,庵墙应声倒塌,僧众懊悔莫及,只好筹资重建庵院,可是将完工又倒塌, 一连几次,大家知道“箩稳”是半仙,口很灵应,不得已重请高明地理先生改变寺院方位,才将石港庵重建起来。
虱母仙的传说&&
在大南山北背下面一些乡村,每到元宵佳节张灯时,还要在门顶挂上一把榕(念“成”)竹枝叶。
相传元末农民义军四起,江南陈友谅有军师何野云辅助,所向披靡,长驱来到潮阳境内。正月十四日早,有一女子来到义军营帐,哭求义军救她一命。这女子原是富豪之婢,富豪闻知义军到来,畏惧家户被抄,暗中派人与元军联络,准备将婢子献与元军首领为妾,婢子闻得风声,便夤夜赶来义军营中,请求救护。陈友谅得知此讯,怒拔宝剑,下令出兵擒拿富豪,进击元军。那女子纳头便拜,感恩不尽。
传令中军正待离帐时,突然那女子跪禀道:
“义军怜弱抗暴救奴婢一命,奴婢当衔环结草报答。只是奴婢邻里乡亲皆是善良之辈,恐怕义军到时,错遭连累。望三思而后出兵!”
陈友谅听着,紧锁双眉,按剑不语。这时,军师何野云上前说道:
“此事不难。你回家之后,可告知乡亲良善之辈,在门上挂上榕竹枝叶一把为记号,义军见有榕竹者便不进门惊扰为是!”&&
“好!”陈友谅嘱咐那女子急速回家,暗中依军师之计而行。
正月十四日下午,陈友谅义军攻打元军,擒捉富豪。面对门上有挂榕竹为记者果然秋毫无犯。从此,每到元宵佳节,这一带乡民在张灯时,也在门顶挂上一把榕竹叶。&&
陈友谅兵败,何野云改名易姓,潜于民间,靠年青时所习天文地理、土木建筑技艺谋生。然而民间多不知他身怀诸技,问律乏人。何野云收入稀微,饥一餐,饱—餐,衣不蔽体,穷困潦倒。
一日,有人请他上大南山择风水墓地。到了山上一看,主人聘来三个风水先生。其余两个是南郭先生,但口若悬河,衣着过人,深得主人赏识。何野云虽有见识,只因鹑衣百结,却被冷落在旁。一气之下,跑下山来。
谁知天不作美。乌云满空,霹雳一声,雷鸣雨至。何野云没法下去,只好闪进山边破庙避雨,浙沥浙沥,雨似连珠下个不停。何野云一早米粒未进唇嘴,身遭雨淋,又饥又寒。—不由自主晕眩于神坛之下。
叮叮当当,佩环响动,暗香阵阵,袅袅飘烟,哎呀!一位仙女冉冉从天而降。
“仙女在上,受何某一拜!”
“何野云,你好大胆,当今朝庭要捉拿你,你还敢在此抛头露面!”
“仙女指点,感恩不浅。只是何某原思替天行道,今日却落得如此境地,上苍实是不公!”
“此话怎讲?”&&
“仙女有所不知,何某自幼攻天文,观得元室气息奄奄,江浙上空,紫微星亮,正应在陈友谅身上,故而投奔于他。孰料天下为朱元璋所得,陈友谅失败,何某落魄,岂非上苍不公么!”&&
“这个!何野云你言道差了,枉你熟习天文,却不晓得帝王之星轮转之中,六十回中有一遭是天狗星犯紫微星君么?陈友谅虽是紫微,此番却是天狗星得正位哩!”
“啊,原来这等!”
“再说,天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凡事还需世间而论。陈友谅得胜之后,只思荣华,你身为军师未能谏阻,已误众望。朱元璋救民于水火之中,惩恶扶弱,深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可说是上苍不公么?”
“仙人明鉴,学生吧服。只是我今潦倒至此,难关重重,万望仙女指点迷津!”
“善哉!今赠你仙衣一件,饥时可从衣上取物充饥,平日穿着于身,可隐变形骸。望你扶危济困,造福黎民。”说完驾着祥云,冉冉升腾上空。
何野云睁眼细看,那里有仙女影子,方知是南柯一梦。坐起定神之后,果然身边有一破衣,衣上虱子争跃,伸手一抓,却是芝麻一把,于是急送进口中充饥,抬头一望,见神坛之上有“九天玄女”神位,方知是仙女为之指点迷津,纳头便拜。
从此,何野云披上仙衣,外人见衣上虱母乱跳,便称何野云为虱母仙,真名倒被人忘却了。
虱母仙从大南山下来后,便住在山门(今闻光)村,帮助建寨门了。虱母仙在建寨门之余,想起应该为这里的人做点好事,摸摸袋里有水银杉种子,于是便在邻近播种,至今,闻光乡里的水银杉,听说便是当年虱母仙种植的呢!虱母仙建寨门,不但画图纸,还动手帮助施工,和主人越来越熟悉了。主人问他喜欢吃什么东西,虱母仙从江浙来,江浙习惯烧乳猪,虱母仙以为熟人有话便直言,说要吃烧猪。并且亲自动手烧乳猪吃。主人当然满足虱母仙要求。一日,主妇偶然来到虱母仙住处,见他将乳猪杀得嗷嗷叫喊,于心不忍,告诉丈夫,靠这个人是不能建出好寨门的!理由是杀乳猪无好头彩,不吉利。主人听了妻子的话动摇了,便封了几两银子将虱母仙辞退了。现在的闻光寨门只建一半,传说便是当时留下来的呢!
山门辞退虱母仙,虱母仙立即被虱城聘请来建“城”了。虱母仙来到这里,便把吃烧乳猪习惯改掉了,用心测量,绘图。他计划用一百方墙筑接,围成一个圆形的城寨。主人看了图纸,十分满意。虱母仙便亲自参加合灰沙土,指挥筑城。
开始邻近乡村没有什么新奇的看法。后来一方方城墙按起来,有一些人便感到惊讶:了不得!城若建成,地理且不说,就实际来看,固若金汤,可守可攻,不简单。
不知是谁到官府告密,说是虱母仙建城是图谋反,于是官府便下测禁止建城,这时,百方城墙已筑了九十九方,无奈只得停工,至今仍没有补上。因为城是虱母仙主持建筑,后人便称这个乡里为仙城了。
虱母仙建仙城未竣工离开之后,踯躅来到了河浦迭石山下,徘徊之际,猛然见林中有一妇女正往树上结绳,准备上吊。虱母仙一见,非同小可,急急赶到树下,轻轻喊了一声:
“大嫂你这是——”
那妇人闻得背后有人唤她,猛地回首,见是一个衣着邋遢的男子,不得不转身回来答应:
“大哥,我可没法活下去了!”
虱母仙细问之下,方知是大嫂新寡,守一幼儿,耕种数亩水田。因天久干旱,禾苗将枯,水源被强人霸占,看看此造收成无望,便寻短见:虱母仙晓得劝说不易,心生一计,说:
“大嫂,我口渴难耐,烦你烧碗开水解渴”。
那妇人看这邋遢男子在旁,短见已寻不成,倒不如做件好事,转身上山寮烧开水去了。
等到那妇人捧着开水来到田边时,满田灌满清水,好了,禾苗得救了!
“大哥!大哥,开水烧好了!”
任凭妇人叫喊、寻找,不见邋遢男子身影。他放下碗,到田边一看,田塍一个小眼里清水汩汩冒出。妇女恍然大悟刚才这是遇见神仙来救活禾苗。救活她一家!
原来泉眼是虱母仙趁大嫂烧开水之时,用拐杖捅开的!后人便称此泉眼为仙泉!
文天祥在潮阳的传说&&
公元1278年10月,右丞相文天祥率领一支抗元队伍,丛南岭经惠州、海丰进入潮阳县境。当队伍来到离县城几里远的地方,白马突然一声嘶叫,停步不前了。看来,战马不能再支持了,文天祥不禁热泪盈眶,向养马屯长唤了一声:“把马抬进潮阳城!”&&
文天祥把队伍带到城郊的东山安营扎寨,他带着仰慕崇敬的心情,走进了建在东山麓的纪念唐代张巡、许远的“双忠庙”,拜谒了这两位爱国将军的忠魂。回想这几年的征战历程,禁不住情怀激荡,拔出宝剑,用剑锋划石壁题了一首《沁圆春》词:“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嗟哉人生翕叹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古庙幽沉,遗容俨雅,枯木寒寒鸦几夕阳?邮停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他赋完词章,如举杯向双忠公祷告:“二公忠义炯炯,我与二公同心。如许我忠义,请饮此杯,并愿献乘马。”话未落,文天祥杯中的酒竟分左右自倾其半,那匹白马也在此时停止了呼吸,倒毙在庙门外。文天祥怀着悲壮的心情,把白马葬于山坡的一棵青松树下,至今,东山坡还留有“文马碣”遗迹。 文天祥在东山匆匆一宿,便又拔营启程来到距潮阳县城二十里的海口(即今海门)村外的海边,在那山河破碎,元兵穷追的艰难日子,文天祥从江西转战进入广东,而陆秀夫却携小朝廷从福州由海路南下。文天祥来到海口,就是要追寻朝廷帝舟帆影。他在将士的簇拥下,登上了屹立海边的巨石,向着大海眺望,可是沧海茫茫,哪有帝舟影子?不禁顿足长叹。他脚下那块巍峨巨石,霎时被踏裂,成为象—朵多瓣莲花。这就是人们所叫的莲花峰。
文天祥望不见帝舟,心中郁郁,拔剑在路旁的一块石头上,刻下“终南”两字,而且有意把“南”字中间的“半”刻成“午”,以寄中午望帝之意。&&
当时,降元的叛将陈懿、刘兴,勾结汉奸张弘范,气势汹汹,追赶文天祥部队。文天祥从海门西征路上,经过蚝坪时,与叛军展开一场激战,并获大胜,刘兴被擒,当场被处活斩,使军心大振,群情欢跃。
战地之夜辗转不眠。凌晨,他在朦胧之际,忽听帐外人声喧哗。文天祥披衣出帐,一打听,原来是他的爱女监娘昨夜在野间遗失一把御赐玉扇,乡亲们郑重地把它送回来。文天祥此时心情十分激动,他有感蚝坪民心的纯朴,地气的和平,便挥笔疾书“和平里”三个大字,赠给蚝坪人民。此后,蚝坪人民便把蚝坪改为“和平”,文天祥书写的“和平里”三个大字,被刻在大石上,保存至今。&&
文天祥于十二月退出潮阳,转到海丰北五坡岭,准备进山固守,不幸被元兵追上。文天祥措手不及被俘。 1279年(祥兴二年)正月二日,文天祥被囚禁在船舱里,准备西渡,因海上起风而拖迟四天,才于六日从潮阳启航。囚船停泊潮阳之时,田心人陈梦龙曾组织义军劫救不遂。
文天祥在潮阳活动前后只有三个月左右,然而他那撼天动地的故事,七百年来,至今依然在人民中到处传颂。
黄秀才庆寿&&
清末,潮阳知县王某,在职期间,搜刮民膏,人民叫苦连天。宣统二年,王知县之母七十大寿,王知县感到这正是发财的时机。因此,大发请柬,遍及全县大户人家。关埠下底乡的黄秀才也接到请帖。他本想不去,但猛一想起,就乐滋滋地提前办起贺寿礼物,在乡中请了四个拳脚较好的壮丁,挑寿礼来到潮阳县城。&&
黄秀才一行将到县衙时,他找一个较僻静地方把一担担寿礼歇下,叫一人看守。自己和其他三人来到县衙前。黄秀才抬头一看,县衙大门两旁,真的悬挂着二盏崭新的书写着“王府太孺人七十寿庆”的大红字灯笼。黄秀才大喜,即时叫二名丁壮骑肩上,把二盏红灯笼摘下来,然后连同挑寿礼的随伴大步地往回跑。
刚去小解的卫役,回到大门不见寿灯,忙去报告县太爷。王知县一听,暴跳如雷,大骂何方小子,敢在本官吉庆之期,闹此不吉利之事!即刻命令捕快四出追查。捕快走上街头一问,才知道有几个人提着寿灯,挑着寿礼,向北门街扬长而去。捕快追至北门,赶上黄秀才一行。其中捕头认得时常上县为人打官司的黄秀才,忙上前施礼说:“秀才,你挑着寿礼,不去为太夫人贺寿,因何反摘了寿灯就走?难道不怕太爷过责么?”黄秀才不慌不忙地说:“差哥,慈禧太后丁忧期间已过了吗?”捕头听后一愣,然后答道:“尚未!”黄秀才冷冷地说:“慈禧太后丧期未过,太爷的母亲就能举办寿庆么?这岂非犯了欺君犯上之罪,怎可宽恕!现在证据在我手,我要上诉,看他敢不敢再放请帖,大摆筵席为其母庆寿!”黄秀才说后,手一挥叫丁壮再往回走。捕快们听了这席话,也怕犯罪,忙请黄秀才在附近茶肆喝茶,求他包涵,不要把事情闹大,一面飞报县太爷。王知县获悉此事,知道黄秀才是难惹的,心中大惊,坐立不安。忙请师爷去向黄秀才谈和。还送去一束银元给黄秀才作茶议,求他不要上告。
10-2810-28
10-2610-2610-2610-2610-2610-2610-2510-2310-2310-2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联系人:长凯;微信认证公众号:bbs_chaoshanren_com(或微信添加搜索'潮汕人论坛');email: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烧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