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过了世上最好的葡萄酒,人生于世上有几个知己还有什么意义

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葡萄酒是一种酒精饮料,但它远不止如此。它不仅可以让你开心,让你健康,更能教会你许多许多。
收成不好的年份,有的酒庄宁愿停产,这告诉我们宁缺毋滥,葡萄酒是如此,友情和爱情更是如此。
所有热爱的事情既然决定了要做,就要做到不遗余力,不光成功眷顾努力的人,就连葡萄酒也是。没有酒农、酿酒师的努力,没有自己辛苦赚下的酒钱,就不可能喝到美味的葡萄酒。
一瓶葡萄酒别人说好不算,只有自己喝过才可以作出判断。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不耳聋眼瞎,就不要从别人嘴里了解一个人。
不要试图满足所有对你有所期望的人,要知道众口难调,葡萄酒再好也未必能令所有人满意,能找到理解你欣赏你的人就足够了。
在葡萄生长过程中,有一种真菌可谓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它一般在潮湿多雾的早晨滋生,如果碰上干燥且阳光灿烂的午后,它就是人见人爱的贵腐菌;而如果白天持续潮湿,那么就会发展成讨厌的灰霉病,让葡萄腐烂变质。这也验证了一个道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只要开心比抱怨多,你就喝对了酒;只要笑容比眼泪多,你就找对了人。
一块地,可能种不了庄稼,放不了羊,但却能结出甜美的葡萄果实……这说明,人生不要人云亦云,有时候别人走不了的路不代表你不能走,创新才是发展的第一动力。
一个人和一瓶葡萄酒是否是潜力股,不要急着去试探(开瓶),时间会证明一切。
就连葡萄树的一生都要经历无数次修枝剪叶疏花落果,更何况人呢?人生要做加法,更要做减法,加法带来量变,减法才是质变。
葡萄酒再好,如果不去喝,你听到的永远都是别人口中的溢美之词。想一万次,不如实践一次。华丽丽地摔倒,总好过踌躇不前。
人的成长和葡萄酒的陈年一样,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路上虽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人生没有虚度的时光,葡萄酒没有白熬的黑夜,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一串葡萄,要想获得阳光,就不能躲在叶子后面;一个人,要想脱颖而出,首先得学会展现自己。
人生苦短,相遇即是缘分,无论是一份好的工作,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还是一瓶心仪的葡萄酒,都一样难能可贵。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家在葡萄园实施可持续产业?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酒庄实行有机种植和生物动力法?因为生活不只是眼下的将就,还有诗和远方,过度透支地球资源,到头来遭殃的还是自己。
葡萄酒既可以由单一品种酿制,也可以混酿。这就和人生一样,有些事情你可以一个人轻松搞定,但有时候必须通过团队合作。
虽然世界上许多顶级葡萄酒都是采用软木塞封瓶,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看不起螺旋盖,更何况螺旋盖封瓶的也有好酒,所以说包装不代表内涵,人际交往也是一样,切记人不可貌相。
葡萄树的成长,少不了各种天灾人祸,但越是猛烈的风雨,葡萄树扎根越深;越是贫瘠的土壤,出产的葡萄酒越是风味浓郁。这告诉我们:逆境出好酒;同理,人之交往,唯有患难见真情!
随着年岁的增长,老藤的产量可能会下降,但出产的葡萄风味往往更加浓郁。这告诉我们,葡萄酒贵不在多而在精,朋友也不外乎如此。
在波尔多(Bordeaux)不受重用的马尔贝克(Malbec)来到阿根廷后成为了镇国之宝,差点灭绝的佳美娜(Carmenere)辗转来到智利也逐渐发扬光大。这告诉我们:一时的失意不要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新西兰葡萄酒产业起步初期曾跑去德国取经,结果带回了表现并不出色的米勒-图高(Muller-Thurgau)。兜兜转转,最终才发现,长相思(Sauvignon Blanc)才是最适合种植在这片土地的品种。这告诉我们:方向错了,再努力也白搭!
  【作者简介】酒妹,红酒百科全书资深编辑,高级品酒师,超级无敌美女歌手,以“吃是为了肉体,喝是为了灵魂”为人生理想,不聊国事,只谈吃喝顺聊风月。
  红酒百科全书,中国领先的葡萄酒新媒体,微信公众号:wikiwine。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葡萄酒自媒体,提供最大众化的葡萄酒资讯与知...
1539文章数
台湾知名美容专家,美容教父,“牛尔娜露可NARUKO”品牌创始人。
台湾著名造型师,《美丽俏佳人》主讲老师,被业界称为亚洲美容天王!
国际著名造型专家,殿堂级整体形象顾问,意大利KOEFIA国际学院教授。
美肤疗养专家/芳疗专家-秦彬老师,《我最想要的美丽书》作者。
中央圣马丁学院独家视频栏目,和鬼才设计师学作魅力大反派。
时装传媒集团作为中国最具实力的综合出版传媒集团,至今已有34年的历史。报名咨询电话:021-
再输入一次
文章的标题或许比较扎眼,知味今天的文章确实想聊聊这个重要的话题:怎么样才算“懂酒”?
学习和从事葡萄酒工作的这些年,看过很多本葡萄酒的入门书籍,印象是最深的是美国酒评家Matt Kramer先生写的一本小书 Making Sense of Wine。前两年Kramer先生来中国访问的时候,我带上在伦敦一家旧书店里买到的这本1989年第一版旧书找他签字,还扎扎实实把他给吓了一跳 : )。
“懂的酒人”在英文里叫wine connoisseur,后者来自法语动词conna?tre,意思是“了解,熟悉”。关于“懂酒的人”的定义,Kramer先生在这本书里这么写道:“不幸的是,‘懂酒’通常会给人带来错误的联想,通常是一个留着尖尖山羊胡子的男人对着酒杯喃喃细语着像年份之间的差异这样复杂难懂的东西。这样的人更多出现在好莱坞的电影里,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往往和想象中同样令人感到讨厌。” 他继续说,“真相是,称之为‘懂’,重点并不在于你知道多少知识,更多是跟你对待事物的方式有关…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懂’某样东西最简单的办法,是看他/她能否将‘喜欢的东西’和‘好的东西’区分开来。而这两者当然并不总是一致的。”
这是第一次有人用如此清晰的语言回答“怎么样才算懂酒,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作是懂酒的人”这个经常被忽视但却极其重要的问题,而且是在一开篇就专门花了一个章节的篇幅来写。“懂”当然也分很多不同的层次,真正最高境界的“懂酒的人”,当然是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品鉴经验的,但同时他/她也必然懂得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来感知和评判酒的品质——比如盲品,知道一款酒“好之所以为好”的原因。
在平时会碰到一些喜欢喝酒的朋友,经常会这么评价一款酒:“我很喜欢拉菲,这支酒让我想起了1990年拉菲的风韵,它一定是一支好酒。”能这么评价一款酒的人,显然有不少的品鉴经验,甚至喝过很多佳酿,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酒,比通过酒标而不是亲身品鉴来评判酒的 lable drinker境界更高,但与能说出“这款酒是好酒,但我并不喜欢”的connoisseur相比还是隔了一层。
或许有人会问,“自己喜欢的酒就是好酒,你说得这么复杂,成为所谓的‘懂酒的人’真的有必要吗?”
酒并非人类维持生存的必需品,酒精给人带来愉悦感自然是它历数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但它的形式多样性和带来的多变丰富的感官体验,才使得品酒真正成为了一项审美活动。先天的感官直觉,赋予了我们未经雕琢的鉴赏能力,但后天的经验学习让我们有能力理解“好之所以为好”的原因,并获得了从这项活动中获取更高层次快乐的能力。就好比美食的品鉴,虽然吃到好吃的菜肴就足够让人觉得心满意足,但美食家和老饕们从同样的佳肴中获得的快乐却可能是一般人的许多倍。
学员们在知味的品酒课程上尝试鹅肝与贵腐甜白葡萄酒的搭配
在过去的几年来,除了坚持每天创作美酒美食的文章推送给读者,还在不断努力地将更多的人带入到上海、北京和广州的知味葡萄酒教室里来学习品酒。通过面对面的讲师授课和精心挑选的酒款品鉴,带着大家探索“哪些酒我会喜欢,哪些酒值得欣赏品尝”这些问题,最终回答“什么样的酒是好酒”、“某个产区的葡萄酒经典的风土表达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相当于在老师的帮助下,为葡萄酒爱好者设定正确的坐标系,将来能够有章法有框架地在这个复杂而迷人的世界中继续探索和享受。
知味的品鉴课程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在资深酒友圈里很受欢迎——。世界顶尖的勃艮第专家艾伦·米多斯(Allen Meadows)在从多达74个年份的罗曼尼康帝的垂直品鉴中喝到被称为真正的“完美之酒”——1945罗曼尼康帝,品尝之后他感慨万分。对很多饮家而言,虽然不一定能喝到1945年罗曼尼康帝这样的稀世珍酒,但总归还是有很多机会喝到来自“伟大酒庄”的佳酿的——比如已经被世俗追捧太多的拉菲酒庄。
1945年的罗曼尼康帝,来源:佳士得
如果我们能以Kramer先生所说的connoisseur的态度来对待一款这样的佳酿,看到的首先是一款酒,然后能感受到是一款好酒,在仔细探究它的精妙之处,最后才发现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拉菲,我想从中获得的愉悦感或许要远远超过还没有达到“懂酒”境界的人吧,而且这和你喝过的好酒够不够多其实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文章的最后,如果大家有兴趣弄懂葡萄酒的美好和奥妙,欢迎报名知味的品酒课程,从150元的葡萄酒入门,到在6天时间内品尝超过100款来自世界各地佳酿的WSET三级品酒师认证课程,希望有一款适合“想要懂酒”的你。
每天专业、轻松、实用地谈论葡萄酒和生活艺术
邮箱订阅知味每周最精彩的内容
知味葡萄酒杂志执行主编
知味创始合伙人、执行主编,知味葡萄酒教育讲师,德国国家葡萄酒学院认证德国葡萄酒专家,曾在法国师从著名酒评家贝尔纳·布尔奇学习葡萄酒,足迹遍布世界各大葡萄酒产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巴黎高等电信学院(Telecom ParisTech)和巴黎高等商学院(HEC Paris)。
最新专栏文章
内容合伙伙伴红酒或人生
病童候诊痛苦躺地无人让,悲!
您还看国足比赛吗?
交警拔枪逼停酒驾该不该?
博客劲爆点
第一视频推荐
24小时排行榜
  前次纸上旅行写了《美国文学与酒》,遭了朋友的嘲笑:“你又不饮酒,知道什么饮酒的苦与乐?”我一不饮酒的人说酒,少了切肤的感受,故然可能失之于隔靴搔痒,但也有可能胜在旁观者清。  比如新近刚刚热闹起来的红酒,大概城市中的新富们正把它当做通向文化味或贵族气的终南捷径,一时间城里的红酒庄如雨后春笋。因为不善饮酒,红酒自然没尝过几口,但纸上谈兵正是长项,或可说说红酒里的人生。  一般人的纸上葡萄酒之旅,我建议从台湾人齐绍仁写的《法国人的酒窝》开始,作者跑遍了波尔多、勃艮地的酒庄,笔调轻松地记录了酒庄的见闻与品酒感受,并特别附带了大量美食信息,除了增加葡萄酒知识之外,兼作旅行指南也不错。再专业一点,要了解葡萄酒的演进史,最好的读物可能是休 约翰逊的《葡萄酒的故事》,不少世界级品酒师将其称为“葡萄酒的圣经”,熟读此书,包管可以唬退三分之二装深沉号称喜欢红酒文化的人。  其实饮酒、饮茶、收藏、鉴赏这类文化活动,除了味蕾发达、眼光敏锐、见多识广这样的硬条件之外,更多的还在于个体的感悟和体会。对于千差万别的个体来说,什么是好?喜欢就好。因此,红酒或人生,说来还是一个悟字。  看过一篇写葡萄酒酿造过程的文章,里面有段话写得很“拽”:一颗好葡萄到一瓶好酒之间的距离,瓶壁外面到里面的距离,是3毫米。这3毫米的旅程,一颗好葡萄,要走十年。而且,不是每颗葡萄,都有资格踏上这3毫米的旅程……  的确,每个人都和葡萄一样,都有过挂着露珠、一掐就流甜水的青葱岁月,区别在于,有的人老成了葡萄干,有的人老成了葡萄酒。可是,老成葡萄酒就一定比老成葡萄干更值得骄傲吗?我看未必。老成葡萄干也没啥不好,恭喜你不用忍受粉身碎骨的压榨过程,也无需熬过地狱一样暗无天日的发酵时光。既然是给阳光哄着、给清风拂着迎来了干瘪的老年,实在不用羡慕人家在水晶杯里摇曳的晚景,正如你心里的甜蜜和它心里的酸涩,都是冷暖自知。从来就没有一种人生是完美无缺的,谁也不用特别羡慕谁。  酿酒如此,品酒也不例外。听过很多品酒师大讲某款葡萄酒,先是散发出金盏花的香气,随后是焦糖玛奇朵的甜香,最后是橡木、皮革的味道之类。不由特别愤怒,中国人,有几个知道金盏花是何物?又有几个喝过焦糖玛奇朵?袁枚在《随园食单》说“汾酒,酒中之光棍也”,直言汾酒入口凛冽,消散得也快,多么脆爽。既然是在谈文化,干吗不用咱们中国人能懂的语言?要是有人创出一套“这款酒的骨架是汉唐气象,这款酒如玄言诗般淡乎寡味”之类中国版的葡萄酒话语体系,又或者,干脆做个红楼十二钗版或金庸群侠版的葡萄酒品种名录,那才令人佩服。喝酒也不过和过日子一样,各过各的,各说各的,不要用别人的标准折磨自己的日子。  最后说说“醒酒”。不是醉后喝蜂蜜水醒酒汤醒酒,而是有人争论葡萄酒喝前要不要醒?我的意见是当然要!不管物理上有没有作用,但从情感和姿态上一定要有这个仪式。这就像使睡美人醒来的那激情一吻,没有这段前戏,后面的高潮就不可能来临。这让我想起了炒茶的过程,其中有个步骤叫做“等青”,懂得等待的意义是人生里很高的境界,为了在花开最美的时候遇见,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一键分享
责任编辑:任仲发从刚入行做葡萄酒记者开始,主页君就一直关注“知味葡萄酒杂志”这家专注于葡萄酒的线上媒体——他们的主要撰稿人施晔、朱思维和王鑫几位老师都是很优秀的酒评人,文章简练,寥寥数语就把一些重要的葡萄酒知识点讲到位,又不是死板地就着酒谈酒,最合我的胃口。后来我发起了一次清酒品鉴会的众筹“,朱思维老师随即联系我,希望能合作为其做一次学员专场,主页君马上就答应了;除了为了和更多人分享清酒,也是因为对“知味”这块招牌非常信任,相信这样的合作会有愉快的结果。最后,知味的学员们获得了对清酒的全新认知,而主页君也收获了很多粉丝和酒友。今天再准备向大家推荐“知味君”的一篇文章,文章主题是我在《》里讲过的,葡萄酒中真正的王者罗曼尼康帝。看看“知味君”对这款酒更深刻有趣的论述。知味葡萄酒杂志ID:tastespiritmag罗曼尼康帝特级园(Romanée-Conti Grand Cru),是所有葡萄酒爱好者梦寐以求的终极佳酿,也是葡萄酒世界无可争议的最伟大的葡萄酒——可能没有之一。就连被称为“勃艮第之神”的亨利·贾叶(Henri Jayer),去世之前未了的心愿也是希望能亲手酿一次罗曼尼康帝。但是在3天之内完成从多达74个年份的罗曼尼康帝的垂直品鉴,你能想象吗?但这是真事。勃艮第葡萄酒爱好者们应该都听说过酒评家艾伦·米多斯(Allen Meadows)的名字,这次惊世骇俗的垂直品鉴就是他与两个好基友 Michael Rockfeller和 Doug Barzelay一起牵头举办的。艾伦是金融银行高管出身,之后因为对勃艮第葡萄酒的热爱,开始了品评和写作勃艮第葡萄酒的职业生涯,创立了勃艮第酒评网站,很快成为勃艮第领域最有影响力的酒评家之一。到今天,喜欢勃艮第的人们都领会并且羡慕,也确实只有家境殷实的人才有财力品鉴到大部分想喝的勃艮第顶级佳酿。Allen Meadows,来源:2007年4月下旬,18位很有身份的资深勃艮第专家(真的要够资深才行),包括罗曼尼康帝现在的掌门人奥贝尔·德维兰先生(Aubert de Villaine)本人在内,齐聚纽约Per Se餐厅,通过持续3天的宴席和单独的品鉴会,完成了对这世界上最杰出同时也最昂贵的葡萄酒罗曼尼康帝特级园,跨越三个世纪垂直年份的历史性检验。所有费用由大家平分。其中的缘起和相关的筹备组织细节、品鉴记录,都在艾伦·米多斯(Allen Meadows)2010年出版的著作《勃艮第的明珠——的顶级美酒》(The Pearl of the C?te: the Great Wines of Vosne-Romanée)这本书中有精彩的细节记录,以后有机会再为小伙伴们细说。这场品鉴会旷世空前,恐怕后人再难超越——能找到这么多年份的罗曼尼康帝的老年份,而且很多都是已经非常稀有,甚至价值难以估计的极老年份。那么登场的74个年份的罗曼尼康帝特级园中,光芒最为耀眼的是哪一支?不是其中最老的那支1870,而是一个产量极少但成就传奇的年份——1945。这瓶存在于“传说中“的1945年罗曼尼康帝的故事还要从差不多150多年开始说起。19世纪下半叶,可怕的根瘤蚜虫(phylloxera)从美国漂洋过海被带到欧洲,几十年间竟然席卷肆虐整个欧洲,重要的葡萄酒生产国无不受到重创。这可怕的小虫子像中世纪的黑死病一般摧毁了欧洲大陆大部分葡萄园,这书写了现代史上一场人与害虫之间前所未有的鏖战。酒农为了除却祸害,几乎所有能想到的方法都用尽了。当时法国农业部甚至悬赏三十万金法郎,为求一方而不得。到最后,人们想出来唯一可行的办法,是把还幸存的葡萄藤的枝条嫁接到已经进化出对根瘤蚜虫免疫能力的美式根茎砧木上,用一种接近于“借尸还魂”的方式保全了欧洲的葡萄酒产业。一棵刚刚嫁接过的葡萄藤,来源:A Thirsty Spirit大部分的欧洲葡萄园到了20世纪的前几十年里,都经历了拔除原有的老藤,改种美式根茎砧木再扦插嫁接上原有葡萄藤的改造过程。勃艮第的邻居们都在根瘤蚜虫灾害中损失惨重,但罗曼尼康帝酒庄想尽一切办法,使这块仅有1公顷80公亩50平方米大小的罗曼尼康帝特级园很长时间都免于根瘤蚜虫的侵害。但坚持到1945年,葡萄园最终还是染上虫害,葡萄的根系逐渐受到侵蚀,开始慢慢地走向死亡。在这一年里,罗曼尼康帝酒庄忍受着多年战争的艰苦条件和葡萄园里肆虐的根瘤蚜虫,挣扎着出品了最后一批数量极少的罗曼尼康帝特级园葡萄酒,一共608瓶(常规年份的平均产量在4000瓶左右)。收获结束之后,这里的葡萄藤被迫拔除,种上新的美国砧木。之后从年间的6年都没有产酒,等到根系和扦插的枝条发育成熟,再能重新出产能匹配和反映这片传奇风土的葡萄酒时,已经是1952年了。1945年的罗曼尼康帝,来源:佳士得1945,这个70年前二战结束的特别年份,也是法国葡萄酒无可争议的世纪大年,法国的重要产区如波尔多和勃艮第都出产了伟大而极具陈年能力的葡萄酒。但无论是稀有程度,还是根据前人品鉴记录里所称的“绝世独立”的完美品质,其他葡萄酒都无法与一诞生就仅有608瓶,来自未经嫁接的原生欧洲葡萄根茎最后一个年份的罗曼尼康帝相比。很多葡萄酒爱好者都相信,世界上最罕有难求,同时也最值得一喝的酒就是这支了。举办一场这样的74个年份超酷炫康帝垂直品鉴会,就是要创造尘世间的传奇,那又怎么能少了这样一支1945?品鉴会的筹备者一直苦苦寻觅,结果还真让他们给找到了。可是这世上最稀罕的“神酒”,找到了是假酒的可能性也很大,但偏偏这支酒的提供者大有来头,主办方对其真实性深信不疑。真正戏剧性的一幕其实就发生在这里,我们暂先按下不表。品鉴会已经进行到了第三天的晚上最后一场,已经惊艳于这三天中品尝到的60多款罗曼尼康帝的宾客们,都屏住呼吸,等待压轴“神酒”的降临。在酒杯里倒好的1945年份,跟两个也不错的年份一起被端了上来。艾伦·米多斯回忆说:“和所有一起品鉴的客人一样,我期待着这会是一个如同天启一般的时刻。品尝这款酒并非为了确认罗曼尼康帝是勃艮第最好的葡萄酒——很久之前我就已经对这一点深信不疑了。我更想知道的是,1945年究竟是否是罗曼尼康帝最好的年份?”由两位管理者签名的罗曼尼康帝酒标,来源:DRC任何熟悉品酒这项“游戏”(作为一名专业人士,请允许我称之为游戏)的人都会明白,所谓的“巅峰体验”需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同事当事人拥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的条件下才会发生,它同时取决于主客观的条件的齐备,可遇不可求,也不可能通过简单的方式复制重现。哪怕再来一次,可能也很难再达到之前的体验巅峰的高度。对于其他能让人类获得欢愉和满足的活动而言,这个道理也一样成立。人们会长久的记住这样的巅峰体验,并在余生中久久回味。在某种意义上,这些关于巅峰的回忆,构成了我们没有枉活此生的证据。见多识广的艾伦·米多斯并不是第一次喝到1945份的罗曼尼康帝,但这次这款酒的表现完全颠覆了他对葡萄酒所能达到高度的认识。艾伦30多年的葡萄酒职业生涯中,给无数的勃艮第酒打过分数,独有这一次这支1945康帝,获得了他“完美”的评价——100分满分。艾伦用很长的篇幅极为详尽地描述了他在这支葡萄酒里所体会到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反应,限于篇幅,我们将来有机会再在知味的文章里向大家介绍。但他在品酒词的最后,总结性地写道:“45年的罗曼尼康帝是一支完满的酒,具有能够和灵魂对话的能力,伟大却不夸炫,性感但不低俗,威严而不冷峻;它是过去时代仍然鲜活的丰碑,但同时也成就了未来年份的典范。罗曼尼康帝的庄主德维兰先生评价说,45年代表着罗曼尼康帝‘失落的声音’(the lost voice of Romanée-Conti)。总之,这是我想象中最接近完美的葡萄酒,同时也是我喝到过的最伟大的葡萄酒。”康帝庄主德维兰老爷子当时就坐在艾伦·米多斯身旁,很显然,他也为这支酒的崇高表现所震惊。而他“罗曼尼康帝失落的声音”的评价,指的正是根瘤蚜虫灾害之前,欧洲葡萄品种原生根茎所承载的过去辉煌和本真神韵。虽然现在的葡萄酒专家们都承认,嫁接并不会改变原先葡萄酒的风味,但是否有某些精妙细微的特性因为这一人工挽救的过程而不复存在?谁也不敢完全否认这种可能性的存在。罗曼尼康帝酒庄掌门人奥贝尔·德维兰在采收前在葡萄园里尝果以确认其成熟度,来源:DRC喝这支酒向我们揭示了在当时状态下,世界最顶尖的葡萄园,在最杰出的年份,原本的根茎,和葡萄园受到灾害的极端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伟大的高度。而且这一高度穿越60多载的时光,传递到今天任人评判。我想对于这18位顶尖的勃艮第专家,喝遍老酒的经验和多年训练的职业品鉴素养足以确保他们不会因为这支酒的名声而自我催眠相信幻觉。这支酒的伟大,虽然我没有喝到过,我确实是相信的。颇有戏剧性的是,这支1945年的神酒“大有来头”的提供者,竟然是由后来因为假酒大案而震惊美国的“康帝博士”——Rudy Kurniawan。此人于2012年在美国被捕,2014年8月被宣判有罪,获刑10年,需赔偿7位被害人2840万美元损失,另没收其价值2000万美元的财产作为罚金。假酒巨骗 Rudy Kurniawan,来源:Ricardo DeAratanha / Los Angeles Times康帝博士东窗事发后曾经有人质疑过品鉴会中这支1945的真实性,但活动的组织者以自己的职业操守保证这支酒的品质和表现无以伦比,而且连在场的罗曼尼康帝庄主本人都没有对此提出任何疑虑。所以我们就姑且相信“康帝博士”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为了获得大家的信任和尊重,这次盛会上还是拿出了件真货宝贝来的吧。但这故事的跌宕起伏,真可以拍成一部电影了。在这支“完美”的1945罗曼尼康帝之后,连“阅酒无数”的艾伦·米多斯都不禁感到一丝从“巅峰体验”之后的失落感,他在书中写道:“在我30年寻访伟大勃艮第佳酿的职业生涯中,从未遇见能比这支酒更能诠释‘完美‘这个词定义的葡萄酒。人们可能甚至应该问,’接下来还有什么?‘在我达到了一次个人的巅峰之后,我想我将继续寻找勃艮第每片伟大风土中所能呈现出同样‘完美’表现的葡萄酒。我相信我已经尝到不少这样的美酒了。相信在未来还能邂逅更多这样的佳酿,这让我安心不少。”罗曼尼康帝特级园(la Romanée Conti)标志性的石墙铭牌,来源:DRC1945年的罗曼尼康帝或许你不会有幸喝到,但有可能某一天,你也会在人生的其他方面达到巅峰——事业成功,婚姻幸福,好像应该要有的东西都有了,那人生就这样了吗?让人继续下去的追求是什么?你的答案会是什么呢?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好玩有趣的葡萄酒知识,参加葡萄酒培训课程和品鉴会,请长按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知味葡萄酒杂志”。“饮家Drinkers”旨在从消费者的角度分享关于酒的一切。文章开头没有特别注明的,意味着该文涉及的消费项目均由个人买单,因此其评论为独立形成,没有任何软文植入。▼ &▼ &▼转载或其他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 |
&饮家Drinkers(Thedrinkers)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的最新文章
来尝尝微咸的酒吧。没踩过地雷,不足以谈波本。我曾经担心:这款酒的风味取向,会不会“太高级”?不是价格高,而是这种扎实、复杂,还兼顾了柔和与平衡的风格,宛如一曲复杂的古典交响乐,各种乐器琴瑟和鸣,普通人能欣赏吗?具有Slash斜杠属性的,不仅是那些多才多艺的人,竟然还包括了一款历史悠久而深厚的美酒。来尝尝微咸的酒吧。希望在国庆期间与亲朋好友一起分享特别的清酒,周二是最后的下单机会了(周三下单的话,有部分地区不一定能在周五前送到。)哪怕是最强酒评人罗伯特帕克,也不该凌驾于你之上。很有意思的、九州人气第二位的清酒。最常见的“冰沙状”喝法,其实不是最好喝的。虽然天凉好个秋,喝到这款如此清爽的清酒,你会感到自己抓住了夏天的尾巴。第一口,这到底是什么?第二口,有点怪,但不坏。第三口,已经深深着迷。加了话梅的黄酒,跟加了雪碧的拉菲没啥区别。用橡木桶陈酒,大小和快慢都很讲究,而有的酒厂的节奏则是:时快时慢。跟主页君一起,从零开始认识清酒吧!哪怕请奥巴马吃饭,配酒也只需这两个套路,你学了以后也立马变身清酒配餐大师。包装美成这样,不买怎么行啊。这些日本农人和酿酒师,酿造了奇迹。对于烈酒的选择比较纠结,害怕一下买了一整瓶却不如意的朋友,就先从这些分享瓶开始品酒吧。没去看过威士忌厂的酒鬼,不足以言人生。威士忌的面子是酿酒师的横溢的才华,里子却是艰辛而严谨的橡木桶管理与调和。在3天之内完成从多达74个年份的罗曼尼康帝的垂直品鉴,你能想象吗?如果你被料理店里的劣质清酒倒过胃口,那么时候来重新认识清酒了。广州场还有25席。被假拉菲坑的除了中国人,也有美国亿万富豪、鉴赏家和博物馆馆长。事关香槟之父及其后续。巴西的国民酒饮——烈酒卡莎萨(Cachaca)和鸡尾酒凯匹林纳(Caipirinha),有着从不让人失望的高水平。勾兑了酒精的清酒,竟然还是高端货,还拿很多奖,它怎么不上天?不要以为风味平衡的威士忌很容易酿出来。就像很多人在 Uber 上把私家车分享出来一样,喜欢分享、追求品质的新一代生活家,已经把自己的家分享出来了。自从单一麦芽威士忌(Single Malt Whisky)的销量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在全球的疯狂增长,酒世界便迎来了单身狗时代。这就是比熊本熊更早的,另一个熊本的物产征服全日本的故事。所谓“小小拉菲”是什么鬼?它和大小拉菲有什么关系?这篇文章就是喝着泥煤威士忌写成的。风闻《美人鱼》票房过10亿,一向节俭的周星驰会开一瓶罗曼尼·康帝来庆祝吗?谨以此文致敬陪我笑过整个童年和青春期的周星驰——他是一个演员,也是一个饮家。如果你认为白朗姆酒是只合适用来调酒的平淡酒精,那你应该尝尝农业朗姆酒。这张重口味的单一麦芽入门酒单不一定适合你,但看了仍然有收获。Thedrinkers从饮酒者(非商家)的角度介绍各种与酒相关的新闻和知识,普及酒文化,提供一切饮家最需要的资讯。热门文章最新文章Thedrinkers从饮酒者(非商家)的角度介绍各种与酒相关的新闻和知识,普及酒文化,提供一切饮家最需要的资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生在世上有几个知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