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作者陈寿简介父亲是

个人概述/陈寿
陈寿(字承祚)生年:233卒年:297陈寿,字承祚,蜀将之子,《三国志》的作者。早年师从谯周,并在蜀汉做过观阁令史。专权时,很多人都奉迎拍马,陈寿却就是不愿与之为伍,因此被贬了官。蜀汉灭亡后,晋司空爱其才,就向推荐陈寿,陈寿再次为官,官至阳平令。在职期间,陈寿整理出了的文集,命名为《蜀相诸葛亮集》,同时也写出了有名的《三国志》,共计六十五卷。297年,陈寿病逝,终年六十五岁。范頵等人上书,请求出版《三国志》,这才使这本之一的书籍得以流传下来。
关于陈寿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焦点。因为陈寿因为街亭之败而被贬,而诸葛亮之子又一直看不起陈寿,所以人们一直都认为《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有点贬低诸葛亮。其实这一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如果陈寿心中怀恨诸葛亮的话,他又为什么要独自整理呢?为仇人整理文集,确实讲不通。其实《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的评价“将略非其所长”也确实不为过,毕竟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作为也真是不大。值的一提的是,《三国志》这本书是陈寿在任阳平令期间作为家书写的,也就是不愿对外公布。但是若干年后,这本书却成为了史书之一,可能连陈寿本人也想不到吧?有关《三国志》中的资料可信度,一般说来,除了司马氏后期的威逼魏主以外,其它还是基本可信的。
文学成就/陈寿
蜀汉灭亡那一年,陈寿31岁,渐入中年。他留在了故乡,闲居家中,埋头读书数年,造诣日深。外面世界所发生的一切他也都看在眼中,《三国志》的构思也许从那几年就开始了。,36岁的陈寿离开故乡南充赶赴晋都城,担任西晋著作郎,专门负责编撰史书,从此人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天下一统的政治环境使得陈寿编撰的设想成为可能。从小就在蜀国成长起来的陈寿早已积累了大量蜀国的资料,后又补充魏,吴两国资料,一部长达65卷的宏篇史学巨著终能编撰而成。在《三国志》完成那一刻起就在当世引起了轰动。在看过《三国志》后当即下诏,命令全国百姓每家每户都要抄写《三国志》,这也使得《三国志》中的故事很快就在民间普及,到唐朝时,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新兴的行业——说书,又进一步推动了三国故事在民间的普及。
《三国志》中的人物及故事以说书的形式在民间流传了一千多年,至今,我们在南充的老茶馆中仍可听到许多关于三国故事的评书。流传中,人们对《三国志》中记载的历史故事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行取舍演义,后来的《三国演义》便是根据说书人的记载完成的。在南充的民间剪纸艺术中,有大量的体裁取自于三国的故事和人物,《三国志》中记载的多是历史事实,关于人物形象的描述很少,这就给了后人很多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关于人物形象和故事也便有了许多不同的版本。汉恒候曾在南充阆中驻守了七年,在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张飞的传说。时光流转,当地的们对于张飞固有的豹头环眼形象也产生了怀疑。我们这有尊像,这尊像就是张飞的长子的儿子的像,你看这尊像,它做的面目很清秀,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同时这尊像它是一直在张飞庙里就做成这样的。它是有依据的,如此说来,按现代的遗传说的观点来看,那么,要是倒退的话,他的爷爷张飞也不会太丑陋。这算是一个证明吧!证明之二呢,就是,据史料记载,张飞的两个女儿,一个被后主刘禅立为皇后,还有一个呢,后来他成为的妃子,相继的两姐妹都被喜欢美色的刘禅看上了,你想想,那么她们的父亲张飞会是什么形象呢?不会太丑吧?”
《三国志》中记载,猛将张飞死在阆中,被其手下与所害,但却没有说明范疆、张达为何要杀张飞。在南充地区流传着一种张飞之死的传说,也被当地人改编成川北,详细解说了其中的原因。所说二哥败走麦城,被吴国军队所害,异常悲愤,命手下范疆、张达赶制白盔白甲要讨伐为二哥报仇。范疆、张达错听为百盔百甲,心想完不成任务也是死,便心生杀机,杀害了酒后沉睡中的张飞,提着张飞首级投奔东吴而去。却在路上将张飞头颅扔在了四川。因此在南充民间至今仍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的说法。后来刘备为替两个弟弟报仇,贸然讨伐东吴,失利后病死于。“”的情景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无穷的回味空间。刘备,关羽,张飞虽未能同年同月同日死,却也为了相互间的情义而相继死去。此种情义成为了三国故事中最为华彩的段落。陈寿在《三国志》中树立起的刘、关、张三人之间“君贤臣忠”的关系也成为了此后封建社会中君臣关系的典范,备受推崇。人为表达对张飞的崇敬为他雕塑了皇帝的金身,却也不忘他和刘备的君臣关系,让他持笏称臣。《三国志》的故事便以这样的方式在民间流传着。陈寿因《三国志》而备受赞誉,却也因为秉笔直书而得罪了很多当世的权贵,晚年屡次被贬,在仕途中始终郁郁而不得志。,65岁的陈寿没能赶回老家南充便病死在都城。然而他一定不会想到,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摘取下来的这段历史在1700年后不仅被中国人奉为经典,更进而影响着这个世界,《三国志》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与谋略现今被世界各国的人们广泛应用在、、等各个领域。并被改编成、、甚至与在这个世界更为广泛的传播着。人们说,《三国志》是展现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最壮美的篇章。
人物评价/陈寿
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写了,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和,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附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三国志》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史料记载/陈寿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司空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举为孝廉,除佐,出补阳平令。撰蜀相集,奏之,除着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着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张华将举寿为,荀勖忌华而疾寿,遂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辞母老不就。杜预将之镇,复荐之于帝,宜,由是授御史治书,以母忧去职。母遗言令葬,寿遵其志。又坐不以母归葬,竟被贬议。初,谯周尝谓寿曰:“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寿至此再致废辱,皆如周言。后数岁,起为太子中庶子,未拜。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大中正尚书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诏下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寿又撰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余文章传于世。
人物传说/陈寿
陈寿,聘某氏为妻,尚未成婚,陈寿却得了个(麻风病)。陈父要媒人把这门婚事取消,未婚妻却坚持不肯,还是嫁到陈家来。陈寿因为自己身患会传染的重病,不要妻子接近自己,他妻子却不避秽恶,恭谨地服侍丈夫。过了三年,陈寿怕拖累妻子,便悄悄去买,打算服毒自尽。他妻子知道后,偷偷把砒霜吃下去一半,要于丈夫同归于尽。哪知道陈寿吃下砒霜,癞疾居然好了,而他的妻子吃下砒霜,大吐一场后也没死。两人历此折磨后,感情更好,恩恩爱爱,白头到老。
陈寿跟兄弟索米的公案争了几百上千年了,不管什么立场,依我看不过是言者自己心事的寄托,都拿不出什么象样的有说服力的证据;我的揣测是陈寿的语——说“小丁,你回家给我拿两石米,我兴许一高兴给你父亲写篇好传记”,而心里实在是鄙夷;也许这件是就只能这样模糊下去了,象很多历史事件一样。
万卷楼/陈寿
万卷楼为西晋著名史学家、《三国志》作者少年时代读书治学的地方。位于西山风景区。万卷楼始建于(公元222-237年)。据古书记载:南充城西有果山,此处有万卷杰出。它倚岩而建,为三重檐式木石结构楼阁,飞檐斗拱,气势雄伟。至唐代又在楼前建,形成建筑群。四周古木葱郁,翠竹蔽天,甘泉流淙,构成一幅优美动人的山水画卷。因年久失修,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毁坏。现存的万卷楼于1990年由政府拔款400万元恢复重建成,它由陈寿读书楼、陈寿纪念馆、藏书楼组成,倚山而立,气势恢宏,流光溢彩,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副主席、会长赵朴初新笔题写的长4.7米、高1.8米的“万卷楼”金字巨匾熠熠生辉。耸立在万卷楼庭院中央的高5米、重1吨的陈寿青铜塑像形态逼真,手抱竹筒,神韵飞扬。纪念堂中陈列的《三国志》以及大量的文字、图画、表格、照片、实物等资料,详细地介绍了陈坷经历、著书史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四壁彩绘的十六幅以《三国志》史实为容的三国壁画,堪称国内一绝。南北廊轩中以《三国演义》故事为内容的仿汉代拓片型的线刻壁画,以及各地书法名家为万卷楼创作的书画楹联,令游客赞不绝口,有如三国之境。陈寿万卷楼陈列内容十分丰富,兼艺术性、学术性、历史性和游览性为一体,对研究和弘扬三国文化,促进三国文化与世界民族文化的交流,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显示方式: |
历史分类树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泛指所有事物的演变过程,一般专指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演变情形,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或个人的经历。简而言之,即为对过去事实的记载。
共有213个词条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4次
参与编辑人数:15位
最近更新时间: 10:07:37
贡献光荣榜史学大家陈寿父亲是谁
小贴士: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作者:智人编辑 时间: 点击量:
陈寿父亲是谁 陈寿父亲究竟是谁?书写了《三国志》的史学大家,我们竟然不知其身份底细。让后人雨里雾里。对于陈寿的父亲身份至今有三种说法,但都没有史料进行参考,无从考证。陈寿画像一说,在晋书中有记载,说陈寿父亲是马谡参军,后被诸葛亮所杀,而陈寿父也因失街亭之事而遭受到株连,被施以髡刑。所谓髡刑就是指剃光犯人的头发和胡须,髡刑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对犯者所实施的惩罚,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也,孝之始也!所以这种刑罚是对人的一种极大侮辱。此后陈寿父返回家中,过了几年陈寿诞生。按照时间推算,此时陈寿父应该与当年马谡相差不了几岁。倘若真是如此,陈寿父事迹肯定不多,也没有列入史册的必要了,所以陈寿在《三国志》中并没有提及到他的父亲。二说,陈寿的父亲为陈到,汝南人氏。而有资料显示,陈到去世之时是为公元230年,而陈寿却是公元233年即建兴十一年出世。从时间上可以一眼就可以判断,此番说法定为无稽之谈。还有一说,除了陈到之外,坊间有人认为陈寿的父亲是蜀汉将军陈式。但追究陈式这个人,史书上并没有相关的专传,不过陈式的著名事迹是在公元229年,即建兴七年。他率军先后攻克了武都、阴平二郡。但是要说陈式是陈寿之父,恐怕有写牵强,因为史料上并无记载。因此,要论陈寿之父究竟是谁,现在还不能断定,我们需要时间继续来探索。 陈寿简介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南充人。他的生年是公元233年,也就是蜀汉建兴十一年,在公元297年,即西晋元康七年病逝。自幼刻苦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研习《尚书》、《三传》,精通《史记》、《汉书》。代表作品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其师谯周对他给予这样的评价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陈寿像陈寿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黄皓专权时,很多人都阿谀奉承,谄媚奉迎黄皓,陈寿却不喜欢与这些人为伍,而因此被贬了官。此后,蜀汉灭亡,晋司空张华欣赏他的才华,于是便向司马炎推荐陈寿,陈寿再次为官,官至阳平令。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晋灭吴国,至此分裂局面结束,陈寿花费十年精力,历经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他所著的《三国志》中体现出的谋略与才智,被现代人广泛应用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上。陈寿因《三国志》得到很多人的赞赏,而正因如此,秉笔直书的他遭受当世权贵的厌恶,晚年屡遭被贬,始终郁郁寡欢,不得志。公元297年,也就是元康七年,陈寿病逝,享年六十五岁。去世之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人认为,陈寿所著《三国志》,书中劝诫之言颇多,既阐述了前人的是非得失,也对今世之人的教化大有裨益,虽文辞不及司马相如,但质朴实在,恳请惠帝采录其书。于是惠帝诏令河南尹、洛阳令,派人去陈寿家抄写其书。 曹操 陈寿 陈寿曾高度评价曹操,曹操的生年是公元155年,于公元220年去世,字孟德,是沛国谯县人,也就是现在的安徽亳州人。他不仅是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同时也在文学和书法上颇有造诣,那么关于曹操还有哪些介绍,对于陈寿,他的资料又有哪些呢?曹操雕像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给曹操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的诗歌气魄非常宏伟,情感慷慨悲凉,散文亦成就颇高,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书法也被唐朝张怀瓘评为“妙品”。曹操还以汉天子的名义来征讨各地,消灭割据势力,基本统一北方中原地区,并对此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稳定和发展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与经济,自此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先担任了东汉丞相,后封为魏王,在其去世后谥号为武王。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陈寿,字承祚,是巴西安汉人,即现在的四川南充人。他的生年是公元233年也就是蜀汉建兴十一年,在公元297年即西晋元康七年病逝。自幼刻苦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研习《尚书》、《三传》,精通《史记》、《汉书》。陈寿一生,不阿谀奉承,导致得罪一些权贵,仕途之路颇为坎坷。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吴国灭亡,至此分裂局面结束,陈寿花费十年精力,完成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也被称为“前四史”。公元297年,也就是元康七年,六十五岁的陈寿病逝。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有这样一句话“曹操谋略过人,不仅消灭割据势力,还运用一些治国之策,善用贤人采纳计策,不会过于计较旧时的嫌隙。此人非比常人,是超过世人的杰出人才。”可以看出陈寿对曹操还是颇有赞誉的,这也是他们之间的特殊联系吧。
大家正在看……
今日阅读排行
12345678910陈承祚_百度百科
即(233—297年),字承祚,巴西(今四川北)人。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在时曾任卫将军、东观、观阁令史、散骑等职。当时,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因为不肯屈从,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结束了分裂局面。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
陈承祚简介
《》是一部记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作者是初的。
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志》便尊魏为正统。在《》中为写了,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则为《先主传》,记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的一个特点。
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这样处理,是附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是时人,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从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蜀书》仅得十五卷,较魏、吴两书更简。这大概是魏、吴两国的史料多于蜀的原故。写《》时,魏国已有的《》、的《魏略》,也有的《吴书》可作参考,这给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而蜀汉既没有,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难。费了很大气力,连一些零篇残文也注意搜寻,《蜀书》才仅得十五卷之数。《蜀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载都十分简略,可见蜀汉的史料是相当缺乏的。另外,因为政治上的原因,也可能舍弃了一些材料,如牵涉到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写,只好舍弃了。
所著的《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作《》,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和《》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但是,唐朝等奉诏撰写的《晋书·传》,在承认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的同时,又认为陈寿因为私仇而在书中有所表现。说“、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参军,谡为所诛,寿父亦坐被髡,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晋书·传》关于陈寿索米的这条史料,只有少数几位史学家如北周的、唐朝的等相信,而多数的史学家则认为这条史料不合事实,是假的。清朝的潘眉在《考证》中指出:“、,官不过右掾及,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冀摇冢嗣,启衅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实魏朝罪人,不得立传明矣。《晋书》谓索米不得不为立传,此最无识之言。”在《廿二史札记》中也指出:《晋书》谓“寿父为参军,谡为所诛,寿父被髡,故寿为《亮传》,谓将略非所长。此真无识之论也。亮之不可及处,原不必以用兵见长。观寿校定《诸葛集》,表言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至今梁、益之民,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过也。又《亮传》后评曰:亮之为治也,开诚心,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恶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其颂孔明可谓独见其大矣。”由此可见,《晋书》贬之说,实为不实之词,不可尽信。
然而,《》也有其不足之处,不可不注意。在叙事时,除了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有矛盾之处外,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另外,全书只有纪和传,而无志和表,这是一大欠缺。
《》成书之后,由于叙事过于简要,到了文帝时,著名史学家便为其作注,又增补了大量材料。
魏、蜀、吴三书,原是各自为书,一直到北宋才合而为一,改称《》。
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书,整理编辑过《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亡佚了。
陈承祚人物评价
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写了,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附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三国志》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陈承祚史料记载
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除佐着作郎,出补阳平令。撰蜀相集,奏之,除着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吴、蜀,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时着,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将举寿为,忌华而疾寿,遂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辞母老不就。将之镇,复荐之于帝,宜补黄散,由是授御史治书,以母忧去职。母遗言令葬,寿遵其志。又坐不以母归葬,竟被贬议。初,尝谓寿曰:“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寿至此再致废辱,皆如。后数岁,起为太子中庶子,未拜。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作,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诏下尹、令就家写其书。寿又撰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余文章传于世。
陈承祚人物传说
,聘某氏为妻,尚未成婚,陈寿却得了个癞疾(麻风病)。陈父要媒人把这门婚事取消,未婚妻却坚持不肯,还是嫁到陈家来。因为自己身患会传染的重病,不要妻子接近自己,他妻子却不避秽恶,恭谨地服侍丈夫。过了三年,怕拖累妻子,便悄悄去买,打算服毒自尽。他妻子知道后,偷偷把吃下去一半,要于丈夫同归于尽。哪知道吃下,癞疾居然好了,而他的妻子吃下砒霜,大吐一场后也没死。两人历此折磨后,感情更好,恩恩爱爱,白头到老。
陈寿跟兄弟索米的公案争了几百上千年了,不管什么立场,依我看不过是言者自己心事的寄托,都拿不出什么象样的有说服力的证据;我的揣测是陈寿的语——说“小丁,你回家给我拿两石米,我兴许一高兴给你父亲写篇好传记”,而心里实在是鄙夷;也许这件是就只能这样模糊下去了,象很多历史事件一样。
陈承祚万卷楼
万卷楼为著名史学家、《》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治学的地方。位于西山风景区。万卷楼始建于蜀汉年间(公元222-237年)。据古书记载:南充城西有果山,此处有万卷杰出。它倚岩而建,为三重檐式木石结构楼阁,飞檐斗拱,气势雄伟。至唐代又在楼前建,形成建筑群。四周古木葱郁,翠竹蔽天,甘泉流淙,构成一幅优美动人的山水画卷。因年久失修,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毁坏。现存的万卷楼于1990年由政府拔款400万元恢复重建成,它由读书楼、陈寿纪念馆、藏书楼组成,倚山而立,气势恢宏,流光溢彩,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副主席、会长新笔题写的长4.7米、高1.8米的“万卷楼”金字巨匾熠熠生辉。耸立在万卷楼庭院中央的高5米、重1吨的青铜塑像形态逼真,手抱竹筒,神韵飞扬。纪念堂中陈列的《》以及大量的文字、图画、表格、照片、实物等资料,详细地介绍了坎坷经历、著书史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四壁彩绘的十六幅以《》史实为容的三国壁画,堪称国内一绝。南北廊轩中以《演义》故事为内容的仿汉代拓片型的线刻壁画,以及各地书法名家为万卷楼创作的书画楹联,令游客赞不绝口,有如三国之境。万卷楼陈列内容十分丰富,兼艺术性、学术性、历史性和游览性为一体,对研究和弘扬文化,促进三国文化与世界民族文化的交流,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寿的父亲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