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首歌用的是吉祥三宝歌词得调头也疼

“同一首歌”的吉祥三宝
13:00:27 来源:  
政府搭台,企业买单,“同一首歌”唱戏的模式应运而生。一方面,这种在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团体操”式的拼盘走穴一直受到人们欢迎;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看中了“同一首歌”的品牌,因为它不仅是央视的招牌栏目,而且深受观众喜爱,很多地方政府为了通过这个节目在央视的平台上宣传自己,纷纷向它伸出橄榄枝。
主笔◎王小峰
上世纪末,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台歌曲节目“同一首歌”,这台节目最初以怀旧风格赢得了不少观众,在很短时间内成为央视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在当时一向很少介绍流行歌曲的中央电视台,这档节目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满足了喜爱流行音乐,尤其是有怀旧心态的观众的需求,即便当时这个节目无论从灯光、舞美、创意都算不上一流,看上去不过是80年代走穴模式搬到中央电视台上,但这并不妨碍它能从当时活到现在。
如今,比“同一首歌”好看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多,但是真正能在收视率上超过它并形成一个有价值的品牌的节目并不多见。那么,“同一首歌”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事实上,从“同一首歌”的收视率攀高那天起,它就已经注定要飞出荧屏,到群众中去了。现如今,衡量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收视率,收视率高,广告收入就高。几年前,“同一首歌”最火的时候,以2002年为例,广告招商是4000万元(其中一半是冠名费),这在一个周播节目中,是非常高的。但从目前看,收视率已不如从前。“同一首歌”最初赢利主要靠广告,那时候每场演出赢利大约在100万元左右,加上台里拨的一部分制作费,“同一首歌”在当时是很令人艳羡的。
“同一首歌”的成功,有两个秘诀,一个是怀旧,一个是走的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做电视的人都知道,当一个节目收视率升高之后,它会维持一段平稳期,之后开始下降。在“同一首歌”巅峰时期,它打破了传统电视节目过分依靠收视率的现象,而是用走出去的方式改变了单纯依靠收视率—广告额的方式生存。
因为节目带有怀旧色彩,歌曲耳熟能详,所以深受直辖市以下的城市观众喜爱,因此,政府搭台,企业买单,“同一首歌”唱戏的模式应运而生。比如,这几年,“同一首歌”基本上跑遍了浙江省各级城市,如果你在中国版图上寻找“同一首歌”的足迹,会发现,“同一首歌”基本上围着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转,每年3月至5月和9、10月是演出旺季,有时候一个月最多有6场演出。
为什么“同一首歌”这么红火?一方面是目前中国人的娱乐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尤其是地方,文化娱乐市场非常不平衡,平时的一些演出都集中在比较大的直辖市,小一点的城市根本看不到明星。所以,像“同一首歌”这样制作相比较粗糙的节目到了地方绝对可以造成万人争睹的效果,这样就不愁没有上座率。这就给“同一首歌”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这种在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团体操”式的拼盘走穴一直能受到人们欢迎,萝卜白菜在一台节目中都能看到,有大牌明星,有无名小辈,再加上几首曾经走红过的歌曲,人们没有理由不喜欢。同时也说明这种节目毫无新意,它能受到各地观众的追捧,只能说人们在文化娱乐消费上并不像大城市那么赶潮流,仍然停留在20年前的水平上。还有一方面,地方政府看中了“同一首歌”的品牌,因为它不仅是央视的招牌栏目,而且深受观众的喜爱,所以,很多地方政府为了通过这个节目在央视的平台上宣传自己,纷纷向“同一首歌”伸出橄榄枝。
就目前而言,地方政府宣传树立自己的形象有几种方式,比如搞什么名目的节,以此招商引资,开发旅游景区等。现在,他们看上了“同一首歌”,因为这是一个看上去省钱、影响大、见效快的方式。每次“同一首歌”演出,都会有地方领导和赞助企业上台露一面,能在央视的媒体上露面,对一些地方领导来说也算是“政绩”,这一点对他们诱惑很大。而地方企业在政府摊派下来赞助任务后,很少有抵制的,更何况通过央视这么大的媒体来宣传自己的企业呢,企业的知名度说不定就升上去了。政府、企业、观众都是受益者,是吉祥如意的一家。实际上,“同一首歌”与地方政府的联姻不过是一个生意,一个令所有人都开心的生意。
这里要说的是,地方政府的初衷不过是公关宣传推广当地形象,很多是为拉动旅游。从地方政府与“同一首歌”联姻可以说明,目前地方政府在如何树立本地区形象、宣传本地区旅游资源上没什么好办法,也没有长期、科学、规范的计划,逮着什么算什么。在中国,缺乏一个全面为政府策划包装的机构。目前,国际电视总公司又推出一个“欢乐中国行”,模式和“同一首歌”如出一辙,可见,这块演出市场有多大。所以说,“同一首歌”的“神仙下凡”都是地方政府请去的,比如说,全国各地目前大大小小各种名目的“节”有3000多个,请“同一首歌”是最稳妥的方法。
但目前的问题是,“同一首歌”这个平台虽然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宣传有一定效果,但它缺乏持续性,从长远看,它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形象推广起不到太大作用。
那么,地方政府开一次心要多少钱的成本呢?以前,“同一首歌”的成本比较低,这主要节约在艺人出场费这一块,2003年以前,歌手的出场费大约也就是几千元左右,2003年以后,“同一首歌”在艺人出场费这块开始按市场标准操作(因为如果只给点辛苦费对艺人来说这个节目已经没有任何吸引力了),所以,成本翻了一倍,同时地方市场的路子已经打得很通畅了,羊毛肯定要出在羊身上,地方政府只有不断加磅才能让自己登上大“雅”之堂。
一般的成本大约300万~550万元,包括工作人员的费用,舞美灯光音响的费用,导演组的费用大约在30万~50万元,演员组的成本在200万~400万,舞美灯光音响60万~100万。另外,政府还要花额外的招待费,比如所有人员的食宿、交通和各种招待费。这样,一台演出下来,预算大约在500万~800万之间。一台演出的节目大约有18~25个,歌手的知名度从低到高一字排开,演出时间持续2个小时左右,在演出前门票就成了当地的紧俏商品。演出使观众非常热烈,不管是拿着免费门票还是自己掏钱买票看的,都非常投入,维持治安的工作人员稍不留神就会出乱子,在北京的演出市场,哪能看到这么火爆的场面啊。
但是,通过电视能看出来,每一台“同一首歌”的质量差别都很大,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看出资情况,“同一首歌”根据投入成本多少再核算一场演出的成本,这其中演员出场费这部分弹性相当大,出资多,大牌歌星就多;出资少,大牌歌星就少,而不管做成一台什么水平的演出,剧组本身获得的利润是相对不变的,每场演出的门票收入大约在200万~400万元之间(因经济发达程度和演出地点大小而定),这样,“同一首歌”每场利润在150万元左右。这150万的利润中,扣除部分公关费用,以保证“同一首歌”市场和政策上的安全性。如果按一年演出40~50场计算,可以计算这样一个品牌的利润空间有多大。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
不过,自从“同一首歌”“过继”给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后,它的日子就没以前那么好过了,广告都归台里,制作费也没有了,完全的市场化经营,演出成本越来越高,空间越来越小,能去的地方差不多都去了。一手把“同一首歌”拉扯大的孟欣试图把这个节目做得更好,对于从不同地方发来的邀请函,她开始衡量效益和节目质量的关系,尽可能把节目做得好看一些。她非常在意收视率,但现在的收视率与过去相比有所下降,不过仍是央视三套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封面故事“大腕孟欣”包括以下内容:
26 大腕孟欣
28 “同一首歌”如何走进宝鸡
34 为了那一场盛宴:宿迁调查
38 “同一首歌”的吉祥三宝
40 “同一首歌”:一台电视节目的商演江湖)
我也评两句
通行证: 密码: 
(评261627条)
(评229001条)
(评167788条)
(评143970条)
(评121971条)
网易新闻,更多精彩在首页,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看着歌词就想哭的一首歌】
: 我们是两颗会痛的石头
猛烈冲撞后裂了缝
永远都不会懂
什么叫认错
还相爱却调头放手
心疼你是颗会痛的石头
想要抱住你却混乱沉默
分享这个视频的人喜欢
热门视频推荐
热门日志推荐
同类视频推荐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吉祥三宝歌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