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商朝著名的青铜器铜器

知识点梳理
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知识点的认识】金属锈蚀的条件是金属要与水、空气中氧气或二氧化碳等接触.初中阶段主要是指金属铁的锈蚀条件,即铁与氧气、水同时接触就会生锈.防止铁制品生锈(即铁锈蚀的防护)的常用措施主要有如下:1.用完铁制品后及时擦洗干净,置于干燥的环境,保持其表面的洁净、干燥.2.在铁制品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例如,机械零件等表面涂油,家用电器、自行车车架、钢窗等表面刷漆,等等.3.在铁制品表面进行烤蓝、煮黑等处理(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四氧化三铁薄膜).例如,锯条、链条等.4.在铁制品表面镀上一层其他金属.例如,自行车车把、钢圈以及门把手和水龙头等表面上,经常镀锌、锡或铬等.5.改变铁制品的内部结构,将其制成不锈钢等合金.
碱的性质【知识点的认识】碱的化学性质主要有如下四个:1.碱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变色情况可以简记为:“石蓝酚红”.2.碱能跟非金属氧化物(即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2NaOH+C{{O}_{2}}=N{{a}_{2}}C{{O}_{3}}+{{H}_{2}}O 3.碱能跟酸起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NaOH+HCl=NaCl+{{H}_{2}}O.4.碱能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例如,Ca{{(OH)}_{2}}+N{{a}_{2}}C{{O}_{3}}=CaC{{O}_{3}}\downarrow +2NaOH.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知识点的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来说,该定律成立的原因是:“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三不变”.该定律的含义是:“宏观上的‘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各元素质量’和微观上的‘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六不变”.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1.解释一些实验事实,例如,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的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细铁丝的质量大了.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即六不变)中的“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可知,参加化学反应的铁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所以,生成物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比原来细铁丝的质量大了”.2.推测一些物质的元素组成,例如,的呼吸作用可以表示为“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水+能量”.以下有关有机物的组成元素推断正确的是(  )A.只含碳元素 B.只含碳元素和氧元素 C.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D.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即六不变)中的“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生成物所含的碳、氢、氧三种元素中的碳元素和氢元素一定来自于有机物,至于氧元素可能全部来自于氧气,也可能部分来自于氧气,另一部分则来自于有机物;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3.推断一些物质的化学式,例如,一氧化氮是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近年来又发现生物体内存在少量一氧化氮,它有扩张血管、增强记忆的功能;这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的热点.工业上制取一氧化氮的化学式为:4X+5{{O}_{2}}=4NO+6{{H}_{2}}O,则X的化学式为N{{H}_{3}}.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即六不变)中的“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可知,X中应该含有氮元素和氢元素,其化学式中应该含有氮原子和氢原子,并且其原子个数分别是1和3;所以,答案应该是“N{{H}_{3}}”.4.计算有关物质的质量,例如,现将10gA和足量的B混合加热,使它们发生化学反应,10gA完全反应后,生成15gC,则参加反应B的质量是5g.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即六不变)中的“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可知,反应物B的质量等于生成物C与反应物A的质量之差(即15g-10g).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2009o云南)小明同学到博物馆参观,看到在一些古铜器表面...”,相似的试题还有:
小明到博物馆参观时发现,展出的铜器表面有一层绿色物质.他查阅资料后得知:铜在潮湿的空气中能与氧气及二氧化碳等物质作用生成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小明同学到博物馆参观,看到在一些古铜器表面有绿色物质.他查阅资料后得知:铜在一定条件下会锈蚀生成一种绿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化学式是Cu2(OH)2CO3.(1)小明从碱式碳酸铜的组成分析,认为铜锈的生成过程中,参与反应的物质有O2、_____和_____(填化学式),他这样判断的理由是_____.(2)小明和他的同学设计对比实验,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证实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其中一个实验的装置如下图所示,根据你的观察及思考,试管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主要作用是_____,他们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3)请你写出铜锈蚀生成碱式碳酸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
小明到博物馆参观时发现,展出的铜器表面有一层绿色物质.他查阅资料后得知:铜在潮湿的空气中能与氧气及二氧化碳等物质作用生成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因为那个时候铁还没有呢。即便有也是给一定身份的人用的,而且经过这么长时间早就锈没了。如果帮到你 请给好评
青铜器,曾作为我国古代帝王贵族身份、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是威镇一方的重器,是等级分明的至尊礼器;其形制庄重典雅、纹饰精美威严,其铭文承载的历史文献,在中华文明史上...
青铜可以用来烧水,乘物品。(作为回报,希望可以给好评,谢谢)
其藏品时代可分为商代前、后期,西周早、中、晚期,春秋前期、后期,战国前、后期,秦、两汉等
大家还关注青铜器的主要器型和种类
来源: &&&&
中国青铜艺术在世界艺术领域中独具特色,尤其是商周青铜器,以其雄伟的造型、古朴的纹饰、丰富的铭文著称于世。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重要博物馆都收藏有中国商周和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历代青铜器只有少数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绝大多数是地下发掘出土的。在两千多年的青铜器历史长河中,其制品五光十色,其工艺流光溢彩。既有权力象征的各种铜鼎重器,也有尊、壶、鬲、觥、觚、钟、灯、炉等各种宫廷礼器、祭器、酒器、盛器和生活用品、陈设品、工艺品,其造型也遍及龙、虎、牛、马、羊、鹿、象、人、鸟等各种形态和饰物,仅纹饰就有兽面纹、乳丁纹、凤纹、雷纹、龙形纹、龟鱼纹、曲折纹、云雷纹、蟠蝻纹、几何纹、竹节纹、菱形纹、直纹、斜纹、六山纹、叶纹等几十种。从生活用品到乐器,从饰品到战争武器,可以说如繁星满天,品种之多,不胜枚举,充分记录了中华文明史的辉煌时代,也是历代王室、宫廷、侯门生前陈设豪华,死后追求不朽,陪葬昂贵富丽和考究的佐证,同时也见证了古代的能工巧匠卓绝的技艺。青铜器制造成本高,留下来的少,是文物收藏品中的一个重要的门类,通常分为兵器、饪食器、水器、酒器、乐器五大门类。兵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最先进的技术最先用于制作兵器,青铜铸造技术也不例外。古代的青铜兵器和我们后来常见的所谓&十八般兵器&有所不同,青铜兵器种类较多,如钺、刀、剑、戈、矛、铍、镞、殳、弩机、甲冑等,功能和形状也较为原始。最常见的青铜兵器是钺。它是用于斩杀的刑具,因而又演化成为铍其形似短剑,但能装长柄,多数呈柳叶形,茎部有一穿孔,其流行年代在战国末年以后。铍属于矛的一种变形兵器,也是一种锐利的刺杀兵器。它和矛的区别,除头的形制不同外,主要是装柄方法不同:矛是将柄纳入矛筒中,而铍是铍茎插入木柄中,外用绳等捆绑。秦俑坑中的铜铍,其首和短剑相同,长约30厘米,后装长约3.5米的木柄,还有保护刃部的鞘。西汉时改为铁制,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中国青铜剑制作,其时代可上溯到商。西周早期出现柳叶形的剑。东周时期,战争频繁,剑得到充分发展,长度可达1米以上。短剑应称之为匕首。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稀世珍宝,许多名剑和制剑大师的名字也从此流传百世。青铜戈是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长柄格斗兵器。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有刃的&援&和嵌入木柄的&内&,内又有直内和曲内之分。后来,从提高使用性、增加杀伤力的实战意义出发,青铜戈在援和内相接处出现了上下的突出物&&&阑&,援的下部也逐渐延伸出来,称为&胡&。戈的构造很特殊,垂直装柄,横刃有锋,可以横击、琢击和钩杀,盛行在商至战国时期。二里头铜戈分直内和曲内两种,直内戈稍短,曲内戈较长。直内后端有四齿,曲内上饰云须。内上有圆穿或方穿。商代早期戈的援较窄,援内有凸起的栏。一般的无胡无穿。春秋早期戈,其形式务三角形锋,长援,中脊较明显,长胡,栏侧有三穿,内呈长方形,右下角内吸,有一长条形穿。春秋中期戈尖锋弧刃,长援脊隆起,断面呈菱形,胡较短,栏侧有四穿,内一穿。春秋晚期短援、短胡戈流行,战国时期继续沿用。装有长柄的砍斫武器刀,在商代就出现了,尤其在西北地区比较流行。把刀和戈结合铸在一起的兵器,称之为勾乾、戟,西周时期常见。饪食器食器即盛食具,指进餐时所使用的盛装食品的器具,约相当于今天所说的餐具。青铜食具也是礼器,因为用什么样的青铜器皿盛煮食物可以代表不同的等级。真正意义的食器有豆、鼎、麒(yan)、簋(guT)、敦(du])等,下面对其进行简要介绍。豆是专用于放置腌菜、肉酱和调味品的器皿。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山西保德县出土的商晚期带铃铜豆,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豆。豆也属礼器的一种,通常成对出现。对于用豆数量的多少,古代也有一定的典章制度。《礼记&礼器》载&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但是,出土和传世的青铜豆都较少,这可能和当时人们多用陶豆、漆豆和竹、木质豆有关。青铜鼎有烹煮肉食、食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现于商代早期,一直沿用到两汉,乃至魏晋,是青铜器中使用时间最长、变化最多的器皿。作为饪食器,鼎并无特殊功用,但作为礼器,它却是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古代社会,对于用鼎的数目,有相应的制度,称为&列鼎制&。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诸侯一般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也有用一鼎的,盛豕。麒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z6ng),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髙足间可烧火加热。商代甎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甎。春秋战国时,器身变薄,袋足消失,许多器物不再用花纹装饰。春秋以后,甎的甑部多为大口斜腹的式样,即甑的底径要大大小于口径。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联麒,却是在一个长方形鬲部上置三个甎,这仅是极个别的特例。除实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甎还是礼器,与鼎、簋、豆、壶、盘等组成成套随葬品。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以后就很少见了。簋是用来盛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与现今的大碗用途类似。簋圆形似碗,敞口,凹环颈,圆腹,圈足。耳的数量不一,或无耳,或双耳,或三耳,或四耳,或带方座,或带支足。簋在商时无盖,西周春秋时期带盖,盖与器大小相同,合上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器、盖各有四短足、两耳,且有方座或三足,战国之后渐为敦所替代。郑州二里冈和黄陂盘龙城土的铜簋,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铜簋,同样也带有原始的特征。至商晚期,簋形逐渐固定。总之,早期的铜簋无耳大口,商晚期以后的铜簋多耳、敞口。西周中晚期有四珥(耳下垂部分)立足簋,及高圈足簋或圈足下附小兽支足的簋。同时方座簋依然行用,直至消亡。商周时期簋与鼎是同样重要的礼器,从出土情况看,传统的摆件中,簋常以偶数出现,并常与奇数列鼎相配合,这与史书中记载的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的礼制完全吻合。《周礼&地官司徒&舍人》&凡祭祀,共(供)簠(ft)簋,实之,陈之。&郑玄注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粱器。&敦也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以后消失。其基本形制是上下内外皆圆,盖与器相合成球体或卵圆形体。鬲为炊粥器,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大口,袋形腹,犹如三个奶牛乳房拼合而成,其下有三个较短的锥形足。袋形腹的作用是扩大受火面积,较快地煮熟食物,但商代晚期以后,袋腹逐渐退化,且多数青铜鬲有精美的花纹,不宜于火煮,当为盛粥器。俎,平板下安有足谓之俎。俎既可用来放置食品,也可用做切割肉食的砧板,故鸿门宴上张良自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其意昭然。新石器时代的此类食具尚无确切的发现,但夏商周时期的俎却多有出土,既有石俎,又有青铜俎。当时的俎也是祭祀用的礼器,用来向神荐奉肉食,所以常常&俎豆&连用,代指祭仪,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即言番君兩 其擅长祭祀礼制之意。水器(盥器)古人盛水的器皿,绝大部分用于盥洗,因此水器又被称为盥器。大致可分为承水器、注水器、盛水器和挹水器四种,可分成盘、匯、鉴、益、盆、盒、皿和罐八类。此外,西周中期的番盘和蓥盘组成盥器,流行时间不长。番和蓥也见酒器。盘,商周时期宴飨用之,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其基本形状是大口,直沿,浅腹,双耳或无耳,平底,圈足或三支足。个别的盘也有长方形的,还有的盘带流。盘是盥器,用时需与匯或番配合,作用是承接盥洗时用匾或番浇下的洗手后的污水。西周中期前段流行盘番相配。西周晚期到春秋战国则多为盘匾相配。战国以后,沃盥之礼渐废,盘亦被&洗&替代。商代以前盘用陶制,商代早期出现了青铜盘,但为数不多,商代晚期才逐渐流行。匯是盥手注水之器。盘匯皆可同用,故出土之匯大多与盘同出。匾始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六安战国古墓南北两墓均有出土,南墓虽大,但出土的匯却小于北墓。他们如果是夫妇一家,按古人事死如事生之说,夫妇墓均置有显示富贵生活的青铜礼器。夫者从政,生活器皿不论大小有则可以,故出土的小;妇者持家,生活器皿多多益善,故北墓生活器皿从实用出发,尤多尤大,连青铜镜的尺寸也大于南墓出土的铜镜。鉴用以盛水。《说文》金部鉴,大盆也。&鉴初为陶质,也就是陶盆,所见皆大型器。春秋中期始有青铜鉴,流行于春秋战汉之际。形制如大盆状,或有圈足,偶见方形器。器腹两侧有龙头状兽耳,作为器物把手。《庄子&则阳》:&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可知鉴又为澡盆。《庄子&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故鉴又有盛水照容之用。总之鉴有四用:盛水、盛冰、照容和沐浴。根据文献的记载,盆在古代主要用于盛水,但出土青铜盆的铭文却表明它主要用于盛食,应是兼可做盛食或盛水的器物。它是西周较晚时期才出现的新型食器,盛行于春秋时期。酒器在中国古代有&无酒不成礼&之说,故酒是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宾会客等活动的必备之物,盛酒的青铜器具也就自然成为礼器了,尤其在青铜酒器盛行的年代,饮酒更是上流社会主要的社交活动之一。在举行的典礼或盛宴中,王侯贵族为追求奢侈、显示财富,竞相制作各种精美的酒器,使青铜酒器越做越精、越铸越大,因此有了令后人惊叹的造型复杂、纹饰奇美的美器。在商代,由于酿酒业的发达,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中国的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当时还出现了&长勺氏&和&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氏族。武王伐商,历数商纣王的罪状,酗酒便是其一。由此证明商代时候饮酒很盛行,当时的酒器种类较多,制作也颇为精致。周代饮酒风气虽然不如商代,但酒器基本上还是沿袭了商代的风格。在周代,也有专门制作酒具的&梓人&。至西周中期后,青铜酒器大为减少,只保留壶、尊等一些盛酒器皿。当时人们对酒器很讲究,&非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不同身份的人、不同规格的酒宴要使用不同的酒器。酒器则分为容酒器、饮酒器、温酒器和取酒器。容酒器是古人盛酒、酿酒的器皿,主要有卣、尊、觥、番、暑、瓿、壶、彝等。卣,是盛酒的器皿之一,基本形状为橢圆体,深腹下鼓,敛口上有盖,盖上有钮,下有圈足,形状似壶但有提梁。它始于商,盛于商晚期和西周,绝迹于西周晚期。从形体上,卣大致分无梁卣、提梁卣、方卣、筒形卣、带座卣、动物形卣等。尊实为古代容酒备斟之器,其基本形制多为侈口,鼓腹圆底,圈足。尊与彝一样,原是成组礼器的共称,宋朝之后开始专指一类器物。尊的基本造型是侈口,长颈,圆腹或方腹,髙圈足。商早中期,尊均有肩,圈足上多带&十&字孔,主要是圆体尊。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有方形尊和觚形尊。方形尊仍带肩,肩上多饰有数个圆雕兽头;觚形尊又称大口筒形尊,形似觚而体较粗,商晚期圈足上有&十&字孔或象征性的&十&字,西周早期&十&字消失。这两种尊器表多饰有凸起的扉棱,雕铸着繁缛厚重的蕉叶、云雷和兽面纹,显得雄浑而神秘。西周时,又出现了垂腹的圆尊,形状为大口,长颈,鼓腹下垂,圈足低矮。整件器物线条柔和,花纹也比较简单,已失去了有肩的圆、方形尊和觚形尊的气势。除上述各式尊外,商周至战国期间还有牺尊。将尊铸成牛、羊、虎、象、豕、马、鸟、雁、凤等动物形象,统称为牺尊。牺尊上装饰有各种华丽的纹饰,兽背或头做成尊盖,既是实用器皿,又是艺术价值极髙的工艺品。觥(g6ng)是一种盛酒或饮酒器,《诗经》屡见其名,如《七月》&称彼兕觥&。觥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带盖,盖多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且觥的装饰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将其误以为兽形尊。然觥与兽形尊不同,觥盖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形的颈部,可用做倾酒。饮酒器包括爵、觚、角、罪、斛、杯等。爵,听来十分雅致的名字,令人顿生精巧而高贵的感觉,它是古代贵族宴饮时使用的酒具,如同现代的酒杯一样。爵的名称是宋代人定的,取雀的形状和雀的鸣叫之义。爵的常见形制为深腹,圆底,三尖足,前有流,后有尾,侧面有把手,口沿上有的分立两柱。至于长流和尾的造型,主要在使其平衡,又对称美观。爵的整体造型舒展空灵,如同凌空飞翔的麻雀,反映了匠师的巧思。爵盛行于商代,并与觚等其他酒器配合使用,西周早期以后走向绝迹,这大概与周武王吸取商人酗酒亡国的教训有关。觚,是最早出现的青铜饮酒器,基本特征为上若喇叭形口,下为高圈足,中为长颈细腰。角,形制似爵,却无流无柱,前后皆为尾,或有盖,或无盖,底近半圆形,三锥形足,铭文多刻于内腹侧壁上。罪,为饮酒兼温酒器。缂形似爵,却比爵大,容量亦大。罪亦为三足酒器,但无流无尾却有两柱,口圆,或平底,或圆底,或鬲形底扁平鎏,环鎏孔比爵、角大,以三棱形足居多。主要盛行于商代,西周前期仍沿用。作为饮酒器的爵、聲等沿口处均有柱,有单柱、双柱两种。饮酒时柱则抵住鼻梁,据说是以此提醒饮酒之人,酒多误事,饮酒应适可而止。觯,形圆似尊,容酒量却小于尊,尊鼓腹于中间,而觯鼓腹却下垂,近于圈足。觯是流、尾、柱、鋈皆无的饮酒器,形似小瓶,或有盖,或无盖。觯盛行于商代,西周后期绝迹。杯,又称&羽觞&,基本形状为椭圆体,两侧有弧形耳。耳杯从西周时期沿用至三国两晋时期,盛行于战国至汉代。乐器古代乐器,按用途可分为两类:祭祀、宴会、举行典礼时使用的和军队中使用的。这从现存的古钟上的铭文&以乐父兄,以宴宾客&以及的铭文&余以行吾师,余以故吾徒,余以伐除&上就可得到证明。但这只是大致的分类,因钟、鼓既是宴飨中的乐器,也用于军队。古青铜乐器大致包括铙、钲、钟、铎、铃和鼓等。铙为打击乐器,形体似铃而稍大,口部向上呈凹弧形,体部截面呈阔叶形,两侧角尖锐,底部置有一个中空圆管状的短柄,与体腔内相通,柄中可置木段,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乐。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五柄成组合的铙,这是至今发现的铙组合的最高数字。钲是打击乐器,形体似铙,但比铙髙大和厚重,主要出土于湖南、江浙一带。与商铙形制最为接近。1956年三门峡上村岭虢太子元墓出土的一例春秋早期的钲,是现知年代最早的钲。钲体形制为合瓦形,腹平,内曲,圆管柄两端封闭,上部前后两面对穿一个圆形孔,整钟,打击乐器,在祭祀或宴飨时用,成编悬挂,用木槌分别打击乐钟的正面和侧面,能产生两个不同的音频。青铜钟有钮钟和雨钟两种形式,钟的各个部位都有专门名称。门峡上村岭虢季墓、虢仲墓也各出土春秋早期铜钲一件。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研究成果可知,钲多是军乐器,也用于平时的祭祀宴飨。上村岭铜钲之后,时代较晚的铜钲,在南北广大地区有着各不相同的发展,形成了两种形式有别、风格各异的体系,但都未脱离虢太子墓铜钲的基本形制。编钟最早出现在西周早期,三枚一组,形体特大,在祭祀或宴飨时与编磬相和使用。钟和鼎一样,也是统治阶级王权的象征钟鸣鼎食&就是权势雄位的标志。悬挂编钟,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规定:天子宫悬(四面悬钟),诸侯轩悬(三面悬钟),卿大夫判悬(两面悬钟),士特悬(一面悬钟)。封建统治者铸造巨型铜钟象征王权,这种钟也叫&朝钟&,&视朝,官出署,必用以集众&。钟也是人们心目中崇高、公正、贤明的华夏文明的象征。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著名诗句,就是这种象征的反映。铜钟发音洪亮而悠扬,自佛教传入中国始,铜钟就逐渐成为佛教寺院中不可缺少的法器一佛钟。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写道梵宫仙殿,必用以明铒谒者之诚,幽起鬼神之敬。&因此,名刹宝寺皆有钟。当暮霭渐合,寺院庙堂钟声回荡,木鱼棄棄,与僧尼诵经声融为一体,增添了莲花佛界特有的神秘气氛。铎,古代撞击乐器,形制似铙而小,中有舌,振舌发音。据文献记载,铎可用于军旅和田猎。《说文》金部:&铎,大铃也。&《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铎通敲。&出土乐器有自名为铎的,例如春秋时代的外卒铎。考古发现的铎,多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的。鼓,打击乐器,青铜鼓传世和出土极少见,形如横置的筒形,上有一个枕形座,用以插杆饰,下为长方形圈足。古代铜鼓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和宴会、祭祀的乐舞。商至战国的铜鼓,目前见到的只有两例:一例有两件,其中一件是1977年湖北崇阳出土的。是横置的两面鼓,鼓面饰兽面纹,鼓身上部铸瓷枕形或铸双鸟,是商代器。另一例也有两件,20世纪40年代末出土于陕西凤翔。器型相同,筒状,底中空,全身饰蟠虺纹,是春秋时代的秦器。大量铜鼓铃,中国最早出现的青铜乐器,夏代晚期曾有出土,形体较小,器壁薄,顶部有半环形钮,是单翼铃。此外还有车铃、执铃、狗铃等。铜铃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有舌青铜乐器。1981年一1986年在洛阳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的考察与挖掘中,先后有四只铜铃出土。出土的铜铃均为青铜铸造,体形较小,器壁较薄,铃体上窄下宽,横断面为合瓦形铃体,一侧有扉棱,顶面设有桥形钮。这些铜铃出土时,铃体皆被数层织物包裹,铃舌为玉质,保存完好,有的尚被置于铜铃腔内。铃、舌金玉相配,可见在当时为极其珍贵的物品。出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产生的时代相当于汉或汉以后。西南地区铜鼓的前身,可能是由作为炊具的铜釜发展演变而来。鼓身由鼓胴、鼓腰、鼓足构成。鼓面光体有角,有的鼓面上铸出青蛙、马等立体形象。纹饰有几何形和人与动物的写生图像。一般在祭祀中使用,同时也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相关热词搜索:谁知道青铜器最早在哪个时代有?最著名的青铜器是什么?
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著名青铜器
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全体饰有细雷纹.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设计成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
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恰到好处,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酗亚方尊 容酒器.商代晚期铸品.清宫旧物,现藏故宫博物院.原器通高45.5厘米,宽38厘米.大敞口,宽折肩,高圈足.肩四隅有四立体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双角分叉龙首.颈饰蕉叶纹,肩及圈足饰鸟纹.腹部与圈足有曲折角型大兽面纹,圈足曲折角雕成龙形.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线皆设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庄严
龙虎尊 商器.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徽阜南县.器高五十点五厘米,口径四十四点九厘米,重约二十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宽折肩、深腹、圈足,体形较高大的盛酒器.龙虎尊的肩部饰以三条蜿蜒向前的龙,龙头突出肩外.腹部纹饰为一个虎头两个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头衔于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为界,饰两夔龙相对组成的兽面.圈足上部有弦纹,并开有十字形镂孔. 龙虎尊纹饰的主题是"虎口衔人".关于这一主题,有人认为:在这里,"人"应是那些奴隶,"虎口衔人"反映奴隶社会的残酷、恐怖.对于这种传统的解释,另外一些考古学家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这应该是在表现一种巫术主题.青铜器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礼器,这样的纹饰应是巫师作法的情景纪实.张开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两界的象征,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师,巫师在祭祀中通过老虎的帮助而表现出一种能够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虎口衔人"这一图案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们还不能做出精确的解释,但在当时一定是和某种神话和宗教信仰相联系的,在祭祀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尊是商代青铜器中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
历史:商代后期
尊为古代盛酒器.铜尊,最早见于商代.鸮,俗称猫头鹰.在古代,鸮是人们最喜爱和崇拜的神鸟.鸮的形象是古代艺术品经常采用的原形.商代的王器、石器、陶器、青铜器中,都有精美的鸮形.此鸮尊即是商代鸟兽形青铜器中的精品.
鸮尊一九七六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原器为一对两只,铸于商代后期.原器通高四十五点九厘米,外形从整体上看,为一昂首挺胸的猫头鹰.通体饰以纹饰,富丽精细.喙、胸部纹饰为蝉纹;鸮颈两侧为夔纹;翅两边各饰以蛇纹;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飞的鸮鸟,整个尊是平面的立体的完美结合.尊口内侧有铭文“妇好”二字.
“妇好”应是商王武丁之妻.据殷墟甲骨文记载,妇好是一位能干、有魄力的女子.生前,她曾参与国家大事,主持祭祀,还带兵征伐过羌、土方等国家,颇具传奇色彩.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著名的青铜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