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形容陕西的成语语

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
PowerCDN/2.) sr29介绍一些关中常用方言成语
语出长安--陕西方言-关中方言0721
嘴长眊睑:嘴长,多嘴;眊睑(ji&n方言音,下同),目不清,比喻不解原因爱多嘴。
例句:那人整天嘴长眊睑的戳弄是非。
枉口嚼舌:长了一张冤枉人的口,嚼舌欺侮人。见前《金瓶梅》文,比喻胡说八道。
例句:你枉口嚼舌的,我啥时候说你的不是了?
乍长竟短:开始怎么长,后来又竟然短了,比喻事情经过的来龙去脉。
例句:我把过程乍长竟短的给他说了一遍。
二五不挂:带理不理,比喻毫不精心的样子。
&&&&&&&例句:给他说了半天,看那二五不挂的样子。
牛咬马踶:踶音d&,牛马本是人类的朋友,若牛咬人马踢人,就是不乐意和闹情绪。
例句:你媳妇这两天牛咬马踶的,问问看谁惹她了!
屹崂拐角:屹崂,山沟脑;拐角,房子的旮旯角。比喻房屋里的各个角落,所有地方。
例句:把屹崂拐角收拾干净。
喀利麻嚓:喀嚓,很快;麻利,迅速;交叉在一起,比喻行动果断,干脆利落。
例句:喀利麻嚓地收拾完,要吃饭啦。
纥繨麻枲:枲音西,麻。乱麻缠绕,结成纥繨,难整难收拾,比喻乱七八糟。
例句:把这纥繨麻枲的都拾掇到一块儿,装起来。
趠皮滑脸:趠音ch&o不安静,滑脸,鬼脸,比喻故意用挑逗和搅扰人。
例句:趠皮滑脸的,没个正经。
胡吹冒撂:胡吹,说大话;冒撂,无根据地抛出,喻毫无根据地乱放空炮。
例句:不知道嫑言传,不敢胡吹冒撂。
痴嘛二愣:痴读c&,痴呆,二愣,失神,失神落魄,喻反映迟钝,不机灵。
例句:叫你半天没听见,咋痴嘛二愣的。
侧棱仰般:侧音(贼),侧着跑,仰般,面朝天直着跑,比喻使劲儿赶。
例句:侧棱仰般地跑来给您送个紧急通知。
跟头趔趑:翻筋斗,正面翻叫跟头,侧身翻叫打趔趑,比喻急速奔跑而来。
例句:害怕迟到,跟头趔趑地往过赶。
寻情钻眼:寻人情,找眼隙。比喻想方设法办事情
例句:为娃当兵,寻情钻眼地托了一大堆人。
乱麻什交:乱麻互相交叉,难整难理。比喻乱得一塌糊涂。
例句:把这儿挏得乱麻什交的。挏音董,搅拉。
繎麻繵枲:繎r&n,麻绞结;繵t&n同缠,枲即麻。比喻语无伦次,表达不清。
例句:这人说话咋繎麻繵枲的。
失机慌忙:失机,丢失。古有“失机江山”。因丢失而慌忙,比喻慌乱不堪。
例句:他手机寻不见,失机慌忙回去找了。
铺欹襰咍:欹qǐ,不正;襰lāi,衣破;咍音亥,嗤笑。铺乱衣破,衣着不整被嗤笑。
例句:成天穿得铺欹襰咍的,不嫌丢人!
脏麻骨董:骨董,象声词,加重语,脏麻即未洗净的麻条,比喻特别脏。
例句:把娃挏得脏麻骨董的。
上高沿低:一会儿上到高处,一会儿下来低处,比喻青少年不安静。
例句:这娃上高沿低的,匪得很。匪,即劳神。
五抹六道:五个指头抹mǎ下,画出来六个道子,擦不净,比喻形象受损。
例句:他爸犯错,把娃抹m&得五抹mǎ六道的。
一溜一串:一溜人,一串人,三三两两,断断续续,比喻成群结伙的。
例句:人一溜一串的都来看电影了。
扭头裂裼:裼xǐ衣襟;裂是敞开。扭着头,裂着怀的样子,比喻盛气凌人。
例句:在外头才工作了几天,见人就扭头裂裼的!
黑遢糊涂:遢,行走,晚上行路看不见,糊里糊涂走,比喻什么都不清楚。
例句:刚来厂里,一切都黑遢糊涂的。
打捶闹仗:打捶,打架;闹仗,吵架,又打又吵,陕西人把吵架叫“嚷仗”。比喻经常打打闹闹,比喻不和谐。
例句:那个家成天打捶闹仗的,日子不好过。
手不贵气:手脚不干净,比喻有小偷小摸的毛病。
例句:那个娃手不贵气,留神点儿。
急头绊脑:头着急把脑碰了,比喻着急得什么也顾不上来。
例句:妈妈抱着发烧的孩子急头绊脑往医院跑。
隔壁邻身:邻身,亲邻,隔壁邻居的人,比喻都是亲人。
例句:咱们隔壁邻身的,别那么客气。
牟尔彩货:牟,谋求;尔,你;彩货为钱财。喻想方设法牟取别人的钱物。
例句:看把你牟尔彩货的,还想喝我的陈年茅台!
沾亲带故:有亲戚关系,也有故旧关系。比喻关系紧密。
例句:我和人家也不沾亲带故,他却对我特别好。
漂凉带黩:漂凉,说风凉话,指桑骂槐;黩,玷污,污蔑。比喻指桑骂槐的玷污人。
例句:有话就直说,不要漂凉带黩的!
蝩眉鸽眼:蝩音虫,即蚕,眉音迷,眉毛像蚕一样,眼如鸽眼,比喻人长得很漂亮。
例句:姑娘长得蝩眉鸽眼的。
端眉正眼:眉音m&,五官端正,比喻人型标致。
例句:人家女婿也端眉正眼的。
姯眉嬅眼:眉音m&,漂亮的眉,美丽的眼,比喻人长得很好。
例句:看着人长得姯眉嬅眼的,净做的缺德事!
瞎眉钻眼:瞎hǎ,坏;眉音迷,坏眉毛钻进眼里,看不清。比喻眼神不好,乱碰。
例句:我老了,一天瞎眉钻眼的也帮不了家里多少忙。
贼眉豕眼:眉音迷,贼的眉,猪的眼,鬼鬼祟祟。比喻形象诡异。
例句:看着那人贼眉豕眼的,就不像个好人。
死眉瞪眼:眉音m&,缺少眼色,迟钝不机灵。《红楼梦》“里头人都死眉瞪眼的。”
例句:你咋死眉瞪眼的,还不快去招呼亲戚!
怪眉豕眼:眉音m&,眉长得很怪,眼像猪,很怪异。比喻不顺眼。
例句:不知咋的,老看他怪眉豕眼的。
黄干蜡瘦:脸无血色,又黄又瘦,面如蜡色。比喻很不健康。
例句:小王看着黄干蜡瘦的,像是有啥病?
徉徉不唧:徉徉,慢慢腾腾,比喻无精打采的样子。
例句:看你徉徉不唧的,还想不想跟我出去?
人佳模样:佳人,好人,假做好人的样子。比喻装成好人的样子。
例句:自己没本事,还人佳模样的给别人介绍经验呢。
擿事闯祸:擿音t&,关中读音“适”,挑发,生事,比喻惹是生非又闯祸。
例句:老王儿子一天在外头擿事闯祸的,刚又把人打了。
搅筲骨朵:筲,大木桶。骨朵,给牲口搅食的圆头木棒。朵音堵,比喻搅和是非的人。
例句:你真是个搅筲骨朵子,把屋里搅得乱咕咚咚的,
张嘛失道:张,狂,张狂得失去道德。比喻过于张狂的人。
例句:那人张嘛失道的,就嫑招识!
干烘刺剌:刺cǐ剌lǎ,过于干燥,缺水。比喻环境、天气、食品非常干燥。
例句:不下雨,这地干烘刺剌地咋种御麦。御麦,即玉米。
掴五捶六:掴音归,搧;捶,打。搧五打六,喻经常违规犯事而挨打的人。
例句:叫娃多向好人学,不要跟那些掴五捶六混。
什一猛子:什一,即十分之一;猛子,猛然。比喻事情发生的几率很低,很少。
例句:我也是什一猛子上一回网看看新闻。
刚本硬正:性刚,本分,硬气,正统。比喻刚直不阿。
例句:人家做人刚本硬正的,谁能看不起。
急死忙活:急急火火。比喻过于急忙地办事。
例句:听说你要走,娃又急死忙活地给你买些吃的带上。
热燍皇天:大热天。比喻太炎热的季节。
例句:热燍皇天的别去打球了。
掐尺等寸:量的尺寸不留余地。比喻人吝啬,或者刚好够用。
例句:这些布掐尺等寸的刚够给你做一条裤子。
支棱觰角:觰音札,竖起;支棱,没压实。比喻堆放不整齐。
例句:把东西摞好,不要弄得支棱觰角的。
騭马撩乱:騭(资)马,雄性马,撩乱,发情时嘶叫踢腾。比喻人惶恐时大声尖叫。
例句:一只狗跑过来,把娃吓得騭马撩乱地喊叫。
几古朝年:已经过了多少朝代的时间。比喻时间已经很长了。
例句:这都是几古朝年的事了,还提他做啥。
清汤寡水:水锅里的米、面很少,饭很稀。比喻生活困难。
例句:村头刘家蛮可怜,吃饭都是清汤寡水的,给送些米去。
死灯达灭:油灯不亮即将熄灭。比喻人精神状态不佳,无精打采的样子。
例句:娃这两天咋死灯达灭的,快到医院给检查检查。
背锅劳什:背部不直。驼背。比喻身体不正直,不精神。
例句:胸挺起!不要背锅劳什的。
唱和百道:喜好唱戏唱歌。百道即古代百戏,比喻爱唱、爱叫的乐观人。
例句:小刘成天唱和百道的,不知啥叫忧愁。
痴苶败呆:痴音此,痴呆、衰苶、弱败、怠慢的人,比喻毫无生气。
例句:那人看着痴苶败怠的,还能当车间主任?&
现趸现卖:趸音盾,本指批发。喻一边学一边教,把刚学的知识讲给大家。
例句:今年刚毕业就来给同学们上课,也是现趸现卖。
尥里尥胯:尥音料,畜蹄交叉,走路里外拐。比喻人行走姿势摇摆不定。
例句:你的腿是不是有病,走路看着尥里尥胯的?
难泥跰蹅:“难”原子“雨”下“湳”),泥泞载道;跰读pia,跰蹅,踩踏。比喻路泥难行。
例句:雨后土路,泥跰蹅地不好走,慢点走。
戳腾不出:戳腾,鼓励,怂恿。什么力量也难使他上进。比喻扶不起的后进者。详见“《金瓶梅》字话趣谈”一文中“戳不出”。
例句:这么多人帮助你,还是没长进,真是戳腾不出。
趔赲趔趏:赲音力,走;趏音瓜,越。走走跳跳,摇摇摆摆。比喻走路姿势差。
例句:男子汉走路行如风,不要趔赲趔趏的。
啬皮痂痂:啬,意“涩”,痂,肤屑。不光明不大方。比喻特别吝的人。
例句:把你买的书让看两天都不行,真是个啬皮痂痂子。
西服革履:革履,即皮鞋。比喻穿得很洋气,阔气。
例句:你看人家西服革履的,多气派。
西式洋装:同西服革履,只是含有调侃意。
例句:你这是西式洋装,裤带(戏指领带)挂到脖项(杭)。
蹙蹙抹眼:蹙蹙,布衣上的褶皱,抹眼,不好看。比喻衣服不平整。
例句:衣裳收回来叠整齐,不要弄得蹙蹙抹眼的。
糟蹋行当:以低劣的技能亵渎行业技艺。比喻那些低能力的人滥竽充数。
例句:就你这水平还能搞装修,真是糟蹋行当。
疯张道失:又疯又狂,有失道貌。比喻疯疯癫癫的人。
例句:你这老家伙。一天疯张道失的胡说八道。(玩笑话)
做做作作:读若“奏奏作作”,故意做出某种虚伪举动,使人反感,同做作。
例句:到我这想吃就吃,想喝就喝,不敢做做作作的。
在中国,每一种语言都有一个使用范围。古人说,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以一个有影响的地区的语言为基准,周边区域逐步靠拢,凝聚,语音和用字逐步同一,就形成这个地区大同小异的表达形式和相对接近的语音,而外人却听不出明显的差别,我们把这一地区的话就叫做语种或语区。就如关中方言区就涵盖了河南西部的灵宝、卢氏,山西西南的运城、永济、万荣、河津,甘肃东部的庆阳、平凉、天水、成县,宁夏的固原、隆德、泾源以及陕西的北到延安、南至秦岭南麓的大片地区,确切讲:就是东经105.5&到111.5&,北纬33.5&到36.5&范围内,约有17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居民近4000万,我们暂且把其称作“关中方言区”。
这个地区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音基本一致,正如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里写的“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鈋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就简单地说关中人把“骂人”叫“讦人”,有人说那是土话,其实不然。早在2500年前,孔子把骂就叫“讦”。《论语·阳货》里,孔子问子贡有讨厌的人吗,子贡说:“恶徼以为知者,恶不逊以为勇者,恶以讦为直者。”是说,最厌恶剽窃他人知识装扮自己有学问,也讨厌把盛气凌人当作勇敢无畏,还讨厌把当面骂人当作直言不讳。《汉书·赵广汉传》:“吏民相告讦。”颜师古注:“面相斥曰讦。音居乂反,又音居谒反。”这里所说的“居谒反”。就是声母为“ju(居)”,韵母用“谒”的韵尾“e(谒)”切出来,类似“jue”,正是关中人说话的读音,如果只取“居”的声母“j”,当然就变成“jie(洁)”音,我们读古音的时候,只能近似的看,必须结合民间实际应用口语来判定。中国古老的工具书《说文解字》说:“讦,面相斥,罪相告讦也。”《玉篇》:“攻人之阴私也。”《广韵》:“面斥人以言也。”都指当面对骂。
《汉书·外戚传下》有:“讦扬幽昧之过。”意思是骂人之错,扬人之短。关中方言区以外的人不用此字,不好理解,只是留在文章里供人们猜想。如陕西人说“陕西地方邪,只说不能讦”,意思是这里邪乎,说曹操,曹操到,千万不可背后骂人。四川北部地区的人也用“讦”,如劝架时说:“有话就说,讦啥子吗?”关中话说:“要讲道理,嫑讦人。”如小孩说“回去迟咧怕挨讦”,“挨讦”就是被人骂,用西安话说这句话时,“去”读qǐ,“迟”读c&“挨”读n&i,即害怕被家里大人责骂。
从此字的结构看,“干”的本义就是“犯”,“言”的本义是“话”,以话语侵犯别人的感情当然就是“讦”。《现代汉语词典》“撅”条里用“撅人”就不够合理。缺乏理论依据。
有的地方又用“觖”,读ju&
ㄐㄩㄝ。不满、找事。《淮南子》:“禹无废功,无废财,自视犹觖如也。”高诱注:“觖,不满也。”不满就恨、憎恨就骂。《汉书·孙宝传》有:“故欲擿觖,以扬我恶。”工具书里“擿”的读音有两个,一个是zh&(掷),一个是t&(惕),从理论上讲“擿觖”读t&ju&。笔者认为在关中方言区,应当读作“適觖”。適,适的繁体,按照古代文字结构规律,主字加偏旁部首后主音一般变化不大。“適字”前面加“扌”,变成“擿”,应当有“适”的读音。《汉书·孙宝传》里讲的是傅太后与冯太后早在汉成帝时有“结”,后来傅太后的儿子继承王位成为哀帝,就想报复并置冯太后以死地。时任中书舍人的孙宝好言相劝,“傅太后大怒,曰:‘冯氏反事明白,故欲擿觖,以扬我恶。’”颜师古注:“擿,谓发动之。”即挑发和挑剔。如果把这句话用关中语解读就是“她故意在人面前适觖我,败坏我的名声。”关中人至今仍然把找事训斥叫“适(擿)觖”,如:
“今儿任务没完成,叫主任狠狠适(擿)觖了一头子。”被主任挑毛病训斥了一顿。
学生说:“作业没写整齐叫老师适(擿)觖了一回。”
儿子说:“我打了一回架,我爸不停点儿地适(擿)觖我。”
同时关中有句成语叫“适(擿)事闯祸”,用其来责备那些不安分守己、惹是生非的人。读shǐ sī
chu&nɡ huō,就是挑拨是非,制造祸端。如骂调皮捣蛋的孩子说:“成天在外头适(擿)事闯祸的!”若读作“t&
sī chu&nɡ huō”解释不通了。
陕西话聊,不信你看看老陕的段子:秦腔版光棍节献礼:树上各咎着两只巧,一只乖巧一只哈巧。哈巧对乖巧社:“你朝过挪一哈。”乖巧社:“挪不成,再挪奏载哈起咧!”哈巧社:“末四,载哈来饿搂着你。”乖巧害臊滴社:“哈松!”
说陕西人性格的“生、lěnɡ、cēnɡ、倔” 四个字里,中间两个拼音的字到底是啥,嘈嚎了多少年,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最近,一篇署名文章《陕西“冷娃”是“冷”还是“楞”》又谈及此事,文章中引用了很多文献,其实还是没有说清问题。
他认为“生、lěnɡ、cēnɡ、倔”的lěnɡ是“冷”,又同意其他人说的“楞”。我倒同意他对lěnɡ字所本应表示的陕西人性格特点的描述,他说:“这里的‘楞’与‘生’有相似之处,即有棱有角,反对过于圆滑,其实质就是讲,做人要有个性精神。”他还说:陕西人“不人云亦云,反对圆滑、事故、世俗、敢说真话,李敢于冒险,勇往直前。”他举例:“《延安府志》,‘尚气慨,先勇力。俗骄悍,喜功利,习骑射,尚忠勇’”同时又用“《宰辛退月食录》说:‘秦人好斗,合阳独甚,平居睚眦,视生死甚轻。’”他也引用朱子《秦风》诗注:“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以善导之,则易兴起而笃于仁义;以猛驱之,则其强毅果敢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成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都没有错,但是这些性格没有与他说的“楞”和“冷”两个字的必然联系。
经查工具书:“楞”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同“棱”,如楞角;二是同“愣”,如《老残游记》里“老残慌忙睁开眼睛,楞了一楞,道:……”,事实上,《说文》、《康熙字典》里都没有收集“愣”字,也就是说,在古代没有“愣”字的时候用的都是“楞”。至于“冷”,几乎没有使人振奋的含义,中心表达的是“不热”、“生僻”、“暗箭”、“失望”、“鄙视”等。
我认为,前边作者所说的陕西人“有棱有角”的“棱”才是准确表示以上意思应该用的文字。古代人就是用“棱”来表示“强毅果敢”的性格和“厚重质直”的品行。《后汉书&王允传》里说:“允性刚棱疾恶。”李贤注:“棱,威棱也。”书中写到,当董卓的部将围攻长安,吕布劝王允逃走,他却说:“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之。”说明王允的性格刚强、硬棱,疾恶如仇。《汉书·李广传》:“率三军之心,同战士之力,故怒形则千里竦,威振则万物伏,是以名声暴于夷貉,威棱憺乎邻国。”李奇曰:“神灵之威曰稜(棱),憺犹动也。”归根到底,表现性格刚棱的准确用字是“棱”。为什么一定要用哪个“冷”字来给自己抹黑呢?
至于“ch&nɡ”字,那篇文章的作者同意用“憎”,这就更离奇了。中国著名的工具书《说文》、《康熙字典》、《辞源》、《辞海》都明确表示其意思就是“厌恶(w&)”。都把它放在人们的痛恨之列。况且它的读音只固定在z&nɡ,怎么能ch&nɡ结缘呢?《礼记·曲礼上》:“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辞源》说它是爱的反义词,与“恶”同类。《管子》:“圣人之憎恶也内,愚人之憎恶也外。”《说文》:“憎,恶也。”《诗·小雅·十月之交》:“噂沓背憎,职(只)竞由人。”尚没有任何地方能够把“憎”列入正面褒义的解读。如果按此文作者说“憎”能“深刻准确地体现了关中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心理性格特征”的话。那么,关中人口头常说某人“脾气cēnɡ”,说谁是个“cēnɡ人”、“cēnɡ豆儿”、“老cēnɡ”、“cēnɡ头儿”,都得用“憎”字,将其加入句子后又该怎么解读?
事实上,这个cēnɡ应该是“伧”字。今年六月份,《西安晚报》刊登一篇署名文章《“伧”字被人误解了》,详细论证了“伧”字的来龙去脉,“伧”在古代和今天的《辞海》里读音“ch&nɡ”,关中人读作“cēnɡ”,历史上用这个字表示人的脾气“耿直”、“倔强”,根本没有贬义。所引用的古代文献很翔实,这里就不多讲,简要地说,历史上第一个注释此字的人就把方向搞错了。例如他说“吴州人谓中州人曰伧,詈语,粗俗鄙贱之称也。”例句是《晋阳秋》里陆机呼左思为“伧父”。
“伧父”一词出自《晋书·文苑列传》,说西晋官员出身的文学家陆机想写《三都赋》,听说左思已经在写,不高兴,给他的弟弟陆云写信中称左思为“伧父”。众所周知,“父”字在古代是对年长男子的尊称。左思比陆机大十一岁,陆机用“父”尊称是合情理的,只是左思作《赋》心切,当仁不让,陆机私下抱怨他“倔强”,“伧父”充其量也是“倔老头”,与“鄙贱”没有关系。就像鲁迅把“渔夫”称之为“渔父”一样,是尊称。如果去掉“父”字,把“伧”ch&nɡ读成cānɡ(仓),把它变成骂人的话,会不会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腑呢。
《宋书·王玄谟列传》里,宋孝武皇帝把他的恩师、忠心拥戴他的车骑大将军王玄谟叫“老伧”,原因是
“玄谟性严,未尝妄笑,时人言,玄谟眉头未曾伸,故帝以此戏之。”是起绰号开玩笑。关中人经常给脾气不好的人起外号叫“老伧”,都不能理解他是“粗俗、鄙贱”的詈语。
《南史·褚彦回列传》里把“生性勇猛”的名将常珍奇和薛安都称作“伧人”,是因为二人脾气耿直,不隐讳观点,高兴就办,不愿意就翻脸,所谓“降叛非一”。魏明帝了解他们,不但不排斥,反而“加以重位”。他们若是粗俗、鄙贱,明帝会重用吗?
尚中贤的元杂剧《汉高祖濯脚气英布》里,英布辩论不过张良,就说:“哎,原来这张子房也是个伧头!”指张良态度强硬,寸步不让。英布知道张良是汉朝宰相,而他也正要投奔高祖,这时若骂张良“粗野鄙贱”,有悖常理。关中人抱怨爱发脾气的人是个“伧头”,近乎“倔头”。
大量的文献证明“伧”应当按古代“助庚切”的反切音读作ch&nɡ,关中人读音cēnɡ。形容主人公的脾气不好,没有鄙、贱的含义。辞书注的“吴州人(陆机)谓中州人(左思)曰伧”是因为不解本意而对陆机的误解,对“伧”字的误读,如果引申范围再大一点,就是南方人对北方人的鄙视,是一个不和谐的表达。详情用《“伧”字被人误解了》网上查询。
综上所述,倘若我们用“冷”和“憎”来形容勤劳勇敢的陕西人的脾性,那么,我们不就成了被人厌恶的冷血动物,或者是老爱憎很别人的冷僻小人,对广大陕西乡党来说是不公平的。
看完这篇帖子的同胞们,您有何感想,同意用这两个字吗?
陕西愣儿&愣怂&&是这个愣&愣头青&
反正我们宁夏人总感觉关中人愣得很&
呵呵&用棱还成褒义了&
一九二四年七月,应西北大学教授傅桐之邀,鲁迅先生和北大、北师大、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的十余名学者、教授来到古城西安讲学。那时西安没有通火车,他们只能从郑州下火车,然后乘船从黄河逆流而上,经由渭河到草滩镇码头上岸。
陕西有个惯例,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凡是来到首府西安的达官显赫,名士要人,最高规格的文艺招待就是邀请到富丽堂皇且知名很高的陕西易俗社看秦腔。鲁迅先生很清楚,他幼时在绍兴农村所看的绍兴乱弹即绍剧就是明代由秦腔传入而产生的,所以对古都文化特感兴趣,据随行的《北京晨报》特派记者孙伏园先生回忆,对此安排,鲁迅很兴奋,用他才学会的西安话说:“张秘夫(张秘书,长安人把书读作‘夫’)要陪我们去看易俗社的戏哉。”
其实,鲁迅先生原本是极力反对戏曲的,认为那是旧文化,是糟粕,曾经指责戏曲跟不上时代。先生有两恶:一是京剧,二是中医。1918年在新文化运动大辩论中公开倡导:“戏曲是丑恶的东西,应该抛弃掉。”若因礼节陪客看戏,他如坐针毡,汗流浃背,难受之余一走了之。他在《论照相之类》中说:“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在鲁迅的文章中,说“异性大抵相爱。……最可贵的是男人扮女人了,因为从两性看来,都近于异性,男人看见‘扮女人’,女人看见‘男人扮’”之类的话,确实近于刻薄,但却非胡搅蛮缠,他从性心理学的角度来探测男扮女的艺术,虽不全面,剧大师程砚也说:“在这个小花园内,我演了好几十年的戏,太疲倦太厌倦了,却也并非全无道理。就连京所见所闻感到太没有什么意味了,常想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在台上装模作样,扭扭捏捏是干什么呢?”鲁迅在《社戏》中写道:“中国戏是大喊,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目眩,很不适于剧场。”
他不爱戏曲,也不喜欢演员,即就是名流大师也不例外,当年上海文化界欢迎肖伯纳时,鲁迅与梅兰芳唯一一次会面也是不欢而散,造成历史上离奇的“周梅情结”;在观看湖南赈灾义务演出时,谭鑫培的演出也使台下的鲁迅直摇头。
20世纪20年代,鲁迅对中国传统戏曲进行批评与质疑,是基于他彻底的反对封建文化的立场和态度,是时代的产物,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积极的现实意义。但他的偏颇在于忽略对戏曲艺术自身规律与特点的研究分析。五四时期,鲁迅对京剧的偏见并没有改变,甚至不承认京剧是戏,认为它只是“玩把戏”的“百纳体”,“毫无美学价值”。据郁达夫回忆:“在上海,我有一次谈到了茅盾、田汉诸君想改良京剧,他(鲁迅)根本就不赞成。再如对于人们公认的京剧表演中的象征艺术,鲁迅就很不以为然。他说:‘脸谱和手势,是代数,何尝是象征。除了白鼻梁表丑角,花脸表强人,执鞭表骑马,推手表开门之外,哪里还有什么说不出、做不出的意义?’”
笔者颇烦究其是非曲直,也无须搞个水落石出。可是鲁迅先生来到易俗社,没想到接待他的社长吕南仲先生竟然是他的绍兴同乡。惊奇之余,听了他乡故人畅叙秦腔的古老历史,介绍易俗社是中国办得最成功的新兴戏曲学校性质的秦腔学社,它有“改良戏曲,移风易俗”的指导思想;有仿效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建立的剧社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大纲;有“以编演各种戏曲,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办社宗旨;有提倡“破陈旧戏班的陈规旧俗,启迪民智”的工作《简章》;对演职人员要求的勤、俭、洁、整等“四字社训”。这些内容,对致力于新文化运动、谋求社会变革的鲁迅先生来说,真是幸遇知音,路逢知己。因为当时鲁迅在在北京教育部担任签事、科长等职,主管社会教育工作,戏曲在当时也属于社会教育范畴。易俗社十几年来编出了“大小二三百个新剧本,这些剧本的主题都是反对封建、反对迷信、提倡读书识字、提倡婚姻自由、揭露社会黑暗等各个方面。”
1920年11月,给教育部呈报自编剧本85册,以及《易俗社最近办理状况》的报告书,曾获救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的嘉奖,这个褒奖是与鲁迅先生重视戏剧改革有关的。“所以当我们到西安后,难怪鲁迅先生急欲观看易俗社的演出了。”(孙伏园)百闻不如一见。第一场戏是吕南仲先生编写的秦腔《双锦衣》上下本,连看两个晚上。《双锦衣》是易俗社的优秀剧目,情节曲折,内容健康,属爱国教育类,深得鲁迅的赏识。他评价吕南仲说:“绍兴人编写秦腔剧本,并在秦腔中落户,很是难得。”
前边所说的鲁迅鄙视“男人扮女人”,可是到西安易俗社观看的秦腔时,对21岁的小伙子刘箴俗的“男人扮女人”的不俗表演连连点头称赞,并没有引起先生的不悦和反感。孙伏园自己在《长安道上》一文中回忆在易俗社观剧的情形时说:“至于以男人而扮女子,我也与夏浮筠刘静波先生一样,始终持反对的态度,但那是根本问题,与刘箴俗无关。”
八月三日,陕西省省长刘镇华邀请鲁迅先生一行去到易俗社饯行。先生平时不愿参加繁琐、俗套的礼节性招待活动,因对易俗社颇有好感,因此欣然赴宴。戏曲招待会不卖票,观众仅有宾客十几号人,一边儿吃喝,一边儿观看,演员们并不因为人少而怠慢,认真细腻的表演使鲁迅先生格外激动。
临行时,他将讲学报酬仅留路费,余现洋100元,五十元寄给他母亲,五十元赠与易俗社。当时离八月十三日该社成立十二周年相近,先生便挥笔题写了“古调独弹”四字,刻制成匾额相赠,以示祝贺。
这四个字取自刘长卿《听弹琴》里的两句诗:“古调虽自爱,今人不多弹。”一般人解释为“不合时宜”的行事或著作。可是鲁迅先生用心良苦,不随声附和,不墨守成规。尤其是先生欣赏了“秦腔”这株对全国戏曲有重大影响的“古树新花”后,引起对“古调”的特别钟爱。他用“独”来赞美易俗社独特的政治理念、对戏曲改革的独特尝试、不同于一般江湖戏班的独特的管理体制。西安之行,使他认识到,古老的秦腔不仅没有阻碍时代的发展,反而促使了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易俗社“寓教育于人民”的宗旨,完全符合那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国人为文盲的现状,再多的文章、文件、报刊杂志只有少数人能得到和读懂,多数人是见不到也看不懂,社会教育必须依靠戏曲这唯一的广众宣传渠道。
鲁迅在散文体小说《社戏》中说他自1902年至1922年20年中,总共看过两回京剧,给人留下的印象无非是“咚咚咣咣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一大班人乱打”,“两三个人互打”。戏台下是太“不适于生存”了。可他在西安的二十天里,竟然五次到易俗社观看演出,每次看完演出后,都非常兴奋,并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西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能有这样一个立意提倡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剧社,起移风易俗的作用,实属难能可贵。”
嗣后,鲁迅先生把对戏曲的厌恶鄙视变更为改革建议。1934年,他在《略论梅兰芳及其他》里谈到戏曲的俗、雅问题,他说:“未经士大夫帮忙时候所做的戏,自然是俗的,甚至于猥下,肮脏,但是泼剌,有生气。待到化为‘天女’,高贵(雅)了,然而从此死板板,矜持得可怜。看一位不死不活的天女或林妹妹,我想,大多数人是倒不如看一个漂亮活动的村女的,她和我们相近。”
我很同意先生在他的散文《鲁迅与戏曲之是非情缘》里的观点:“今天的秦腔唱腔是雅了,却没了味道;内容是雅了,却没了观众。像王辅生的《看女》,俗是俗了,却俗得出神入化,俗得深得人心。俗的戏曲是乡野的花,有着天然的姿态与馨香;雅的戏曲是塑料花,搔首弄姿,娇艳无比,却没有香气。”
今天我们回忆鲁迅与古老秦腔那仓猝短暂的接触和意义重大的启示,充分显示先生胸怀若谷、学究天人的大师风范,他们才真正是中华文化的伟大旗手。
&( 20:16:35)
和同学聊天,他讲五十岁是他青春的开始。我告诉他,这句话在凤凰卫视主持人扬锦麟的传记中也出现过。实际上青春不光是可以从五十岁开始,也可以从五十五岁开始、从六十岁开始。近期,我们就将拜访大器晚成的伍永尚先生。
伍永尚曾在部队服役,转业后在黄河机器厂工作。退休后致力于研究以西安话为代表的关中方言,出版了近三十万字的《原生态的西安话》一书,近期伍永尚的另一力作也将问世。
伍永尚虽非科班出身,属于半路出家,但由于他对关中方言的研究成果斐然,对汉语言文字学做出了贡献。谓之语言专家是当之无愧的。纵观他的人生历程,我看他真正的人生起点是五十五岁,六十岁才是他青春的开始。
我读了《原生态的西安话》一书,作为一个陕西人读它更有特殊的感觉,不光是有亲切感。看到讲了许多年的方言的出处和汉字,顿感豁然开朗;搞懂了“雅言”,又为关中方言而骄傲,原来我们的“秦腔”就是“雅言”,就是当年的“普通话”。看了他的“方言与唐诗”,不由得也用陕西话朗读起了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关中方言中很多词汇非常文言化,有很多古语言的留存,让人感到了滋长“关中方言”的这块土地有着深厚文化积淀。不光在这块土地上一不小心就会挖出个文物来;听听他们用方言聊天,不时也是能逮到几个汉语言中的“古董”。你听不懂的方言词汇,让伍永尚一讲,可能就出于“古籍”、有上千年的历史。
我在这里引用张家声为《原生态的西安话》作序中的一段文字进行例证:如俩人关系不好,西安人说“迿”,《公羊传*定公四年》里面就有“朋友相卫而不相迿”,类似今天的“要团结不要分裂”。西安人把碰运气叫“谠”,果然《庄子*缮性》就有“物之谠来”一说。诸如此类如今仍然吊在西安人嘴边的口头语,在普通话里见不到,或者须得查询、考证后才会善解其意。
“古调独弹”是鲁迅先生为
“秦腔”(地方戏)的题字。我看用它来形容“关中方言”(亦称秦腔)也是十分切贴的。整理、保护关中方言是一件十分有意义下的事情。这样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不能在我们手里丢失,一定要让中华语言文化中的这支奇葩传承下去。
伍永尚退休了,失去了自己人生的一个舞台。但他又很快寻找到了一个新的舞台,并且表演得更加出色,让自己的人生在他所生活的社会中留下了印记,使生命更有意义。现在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伍永尚的成功不是也为许多人提供了一个楷模吗?
&&&&&&&&&&&&&&&&&&&&&&&&&&&&
伍先生写的《原生态的西安话》一书在网上查,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台北图书馆、马来西亚图书馆都有馆藏。原来西安钟楼新华书店端履门一楼、解放路图书大厦三楼有售。不过据说此书已经售完,最后的库存全部让小寨“万邦书城”拿走了。前些日子我山东老家亲戚要,还是到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交大东南门外16楼)找编辑直接买的,供参考。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陕西的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