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字刻绘大师添加刻字机桂山是什么朝代人?

珠海网官方微信
微珠海官方微信
珠海网手机客户端银领时代公寓租房友情小提示
银领时代公寓租房相关推荐
银领时代公寓租房相关分类
& 列表网&琼ICP备号-12&琼公网安备08&
还没关注列表网?一大波金豆等你拿!当过宰相的诗人 【范文十篇】
当过宰相的诗人
范文一:南方日报
  坐落在韶关市曲江园的张九龄石雕像。张九龄(张曲江)被唐玄宗誉为“曲江风度”。本报记者 刘力勤   位于韶关市郊外保存至今的张九龄墓。本报记者 刘力勤   位于梅岭古道旁的张九龄夫人庙。本报记者 刘力勤   核心提示  祖籍韶州(今韶关)的张九龄是岭南第一位出任宰相的人。作为唐代开元贤相,他为政有远见卓识,为人忠耿率直,被誉“曲江风度”,遗风惠及后世。作为一代文宗,他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脍炙人口,在唐代诗歌中,他上承陈子昂,下启孟浩然、王维、李白,首倡山水田园派。今天,韶关正计划在三五年内,使张九龄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有一个大的突破,使之在韶关的经济、文化、旅游等各项事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推动作用。  时空透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细数广东土生土长的古代历史文化名人,享有“自古南天第一人”、“岭南诗祖”等美誉的张九龄是不能不提的一个。  祖籍韶州(今韶关)的张九龄是岭南第一位出任宰相的人。作为开元贤相,他为政有远见卓识,为人忠耿率直,敢于彰善瘅恶,遗风惠及后世。相比于姚崇的通达时变和宋璟的刑赏无私,张九龄更是一个老成务实,勤于政事的宰相。今日广东人的务实想必和张九龄为政的作风不无关系。张九龄之所以得到众多官僚、文士的好评,除了他的功业文章冠盖一代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执政期间正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张九龄在逆境中坚守正道,刚直不阿。他居安思危并能事先洞察安禄山、李林甫等的叛国企图,可惜当年唐玄宗被奸臣所惑,一意孤行。最后张九龄终因奸臣迫害,罢相回乡,离朝不久,安禄山起兵反唐,唐玄宗避难西蜀时念道:“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新唐书》亦言:“罢张九龄,相李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可见,如果张九龄的建议被唐玄宗接受,唐朝的历史将被重写。  有学者认为,张九龄的政治成就与他“以生人(民)为身,社稷自任”,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与人民息息相关的忧患意识分不开。唐开元四年(716年),时任左拾遗内供奉的张九龄献状请开大庾岭新路,后奉命执行。大庾岭新路又称梅岭驿道,是历史上北方与岭南的交通要道,它的开凿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来,为扩大和沟通岭南与中原的经贸文化联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脍炙人口的佳句,相形之下,它的作者张九龄却往往为世人所淡忘。在唐代诗歌中,张九龄上承陈子昂,下启孟浩然、王维、李白,首倡山水田园派,是一代文宗。《唐诗三百首》前4首皆张九龄《感遇》组诗(另一版本《唐诗三百首》前两首是张九龄《感遇》组诗)。至于张九龄是我国历史上最早驯养信鸽之人,恐怕就更鲜为人知了。  张九龄因为长期生活在外,在故乡的痕迹本来就不多,如今遗迹更是所剩无几。在走访张九龄故里的几天中,我们看到,这里的干部和群众已经有意识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遗迹,并试图把张九龄文化和山区丰厚的生态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致力打造一个独特的文化生态旅游品牌。但是限于山区的经济现状,大手笔开发张九龄文化资源遭遇瓶颈。历史文化资源是无价之宝,相信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停留在保护阶段的历史遗迹才能真正“活跃”起来,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也只有这样,张九龄的风度和英名才不会为世人所淡忘,其文化遗产才会真正福泽后人。
  张九龄生平贡献
  张九龄(公元678年-740年),又名博物,字子寿,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韶关)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宰相的岭南人,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美称。他一生三度入朝,在朝廷前后任职20余年,历任左拾遗、左补阙、中书舍人、秘书少监、中书令等职,“开元之治”凝结着张九龄的不朽功绩。在位期间,张九龄为政清廉、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竭力匡扶社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积极推行务实而有远见的改革,为巩固“开元盛世”以及防止唐朝由盛转衰和暴政局面的出现等作出了相当重要的历史贡献。后世称誉张九龄的历史功绩、刚直气节以及政治远见为“曲江风度”,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  张九龄不仅是一位审时度势、锐意改革的政治家,还是继张说之后的一代文宗,首倡唐诗中山水田园诗派,是唐诗由初唐进入盛唐的桥梁与标志。
  后代感言
  张九龄第41代孙张朝焱:  开发故里 后裔责无旁贷
  张九龄在始兴县隘子镇的祠堂最近一次大规模翻修是4年前,是现居东莞的一个后代捐资翻新的。修缮完毕后,这位东莞的后人每年都会回来一次拜祭祖先,修葺祠堂。我在始兴县旅游局工作,据我了解到的信息,政府有关部门也在对祠堂和故居进行规划筹建,张九龄祠堂和故居的保护和翻修都将纳入隘子镇整体旅游开发项目之中。  但资金无法迅速到位,是我们山区旅游开发中面临的首要难题。如果能把那些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先富起来的张九龄后裔召集起来,群策群力,相信张九龄故里的发展和腾飞指日可待。
  记者目击
  往事越千年 曲江有遗篇
  【九龄墓地】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张九龄墓位于韶关北郊墩子头村一座山的半山腰上,因历朝均有祭扫,这座山被当地百姓称作丞相山。  沿着一条卵石小路,我们来到山脚处的“张文献公祠”。据介绍,该祠堂为民国八年(1919年)重修坟墓时所建,“文革”期间荒废。1982年韶关市政府重修坟墓时将该祠一并修整,使之焕然一新。祠内墙上镶嵌有张九龄、张九龄夫人、张九皋(张九龄弟)、张九章(张九龄弟)4块旧墓碑。这些碑石可能是民国八年建祠时在土墓前取来嵌到这里的。碑上刻字仍可辨识,只有部分剥落。韶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松南告诉我们,张九龄夫人的墓地就在张九龄墓地稍下处。而九龄弟九皋之墓在九龄墓右面山下,九章墓在左面山下。1978年,该山周围被列为“张氏家族墓地”,1985年8月这里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卵石小路在张文献公祠旁继续蜿蜒而上,至半山腰地势稍平处就见到张九龄墓地。墓宽六七米,高约四五米,墓前呈凹字形,墓碑上书“右丞相始兴伯张文献公墓”,墓的左右两侧有“樵苏永禁,竹帛犹存”的圆形石刻。  据介绍,该墓多次被盗,1960年7月,广东省博物馆组队挖掘时,仅余零星残物,幸存一块很完整的石刻,是为“张九龄墓志铭”,也就是这块墓志铭解开了张九龄诞生年月之谜。因为《旧唐书》和《新唐书》皆称张九龄生于公元673年,而一些民间资料则记载张九龄生于678年。  记者在当地专家带领下,手持电筒摸索着走进漆黑的张九龄墓室内,几平方米的墓室为穹庐顶,内壁还有壁画斑块,这在唐朝比较罕见。对张九龄墓及其家族墓地,广东省文化厅前后投了6万元,韶关市政府投了四五万元用于保护和修缮。  张九龄墓前有一株桃花引起我们的好奇,据这里的文物保护员梁新华老人介绍,这株桃花自生自长于斯。从这里看过去,眼前宛若一个小盆地,开阔雄奇。山岗下的小村炊烟袅袅依稀可见。这不由让人想起张九龄的《感遇》之二:“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九龄故里】  唐代无双士,南天第一人  始兴县隘子镇石头塘村,坐落在桂山律水之间。据《广东通志》载,张九龄的故居就在这个祥云霭霭的地方。  隘子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山沟。然而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沟孕育了中国历史上不能忽视的名相名将:唐朝宰相张九龄和曾任国民革命军师长的张发奎。  在当地村干部带领下,我们来到一座破旧的土坯房,房屋门前有个池塘,池塘旁竖着两块半人高的桅杆石。据说张九龄的曾祖父在韶关曲江做官,而张九龄的父亲则来到始兴置立田产以耕为业。民间现在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张九龄母亲卢氏在始兴已怀孕满十月仍未分娩。其父见妻身体粗大面黄体弱,疑是得了黄肿病。一日遇见一个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经诊断后,老先生告诉张九龄之父,“腹中胎儿乃非凡人物,因这个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须到大地方出生。”听罢先生一言,张家只好迁到韶州。而张九龄据说就是在那里出生的。但张九龄出生后也曾返回始兴故里。始兴县民间流传的“捉鼠解朝廷”的故事就是来自张九龄年幼时在石头塘读书的经历。  在张九龄故居不远处的旗岗寨山麓有一个张文献公祠。走近祠堂,“唐代无双士,南天第一人”的字样就映入眼帘,让这座并不十分起眼的祠堂增辉不少。祠堂正殿供奉的张文献公塑像风仪秀整,让人不由想到后人对张九龄的评语——风度蕴藉。  据介绍,这座祠堂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10月11日。由位于桂山岗左上方山麓的老祠迁来。民国三十二年冬修缮后,张九龄祖父张君政的41世孙张发奎于次年2月14日张九龄诞辰日,出席了每年一度的“祭相”礼仪。  隘子镇镇长汤爱亮说,当地还有一种米粉叫做“宰相粉”,相传是张九龄母亲给张九龄夜读时做的夜宵。这种米粉的特别之处是久煮不烂。现在,宰相粉已经成了当地一个畅销品牌。此外,始兴县也在积极招商引资,希望把本地的生态资源和浓郁的人文资源结合起来,打造一个文化生态的旅游品牌。
  【梅岭驿道】  坦坦方五轨,阗阗走四通  自古以来,位于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交界处的梅关古道就是中原和岭南经贸往来的交通要道。梅关所处的梅岭为大庾岭南麓山岭,因为秦代设关于此,故有梅关一称。  唐开元四年(716年),时任左拾遗内供奉的张九龄因为与当时的宰相姚崇意见不合,由长安称病南归,返故里孝养其母。南归时张九龄途经大庾岭,见古道年久失修,险峻难行。而唐代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南北商品流通日益频繁,“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的古道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已不相适应了。于是张九龄向唐玄宗献状请开“大庾岭新路”,改善南北交通,以充分利用岭南的“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达到“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的目的。这个建议得到了唐玄宗的赞赏,遂下诏命张九龄主持开凿之举。张九龄奉诏后行动很快,“农闲动工,不须一季”便开凿了一条长约20余丈、宽3丈,可两马车并行的大山路,使梅关古道成为“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大道。  一到梅岭,刚下车就能感觉此地气温比城区内要低。据记载,张九龄开凿大庾岭新路后,历代多有修葺,我们现在行走的古道是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南雄知府郑述征集民工,用鹅卵石、花岗片石铺砌而成的。当时郑述铺砌岭道九十余里,并在道旁补植松、梅。  景区管理人员告诉我们,由于科学种植,这里的梅花花期比较长,所以现在已含苞待放。在古代,岭梅怒放之时,许多诗人墨客便前来踏雪寻梅,留下了许多咏梅佳句。文豪苏东坡就留下千古诗篇:“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梅关古道向南北两边蜿蜒延伸,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江。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道,实际上将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连接在一起。历史上不少中原仕宦、望族经此道迁入岭南,灿烂的中原文化也由此道传入南粤。今天珠江三角洲的居民,其先祖大多是经梅关古道南迁的。
  覃卫东接受采访。本报记者 刘力勤   书记观点
  韶关市委书记覃卫东:  三五年内 打响九龄品牌
  在历史上,韶关本土出了两个大名人,一是唐朝名相张九龄,一是宋代名臣余靖。去年,江泽民同志来韶关视察,在参观韶关博物馆时就指出,历史上张九龄是个名相,是个大才子,并当场吟诵了张九龄的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回顾张九龄的历史成就,我觉得对韶关今天的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仍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1300多年前,张九龄提出和主持开通了梅岭古驿道,对岭南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连接作用,这说明路通财通,山区要发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跟上。因此我们下决心要加速韶赣铁路、韶赣高速公路、武广铁路快速客运干线及市通县一级公路的建设,这些交通干线早日开通,同样会对当今泛珠三角经济文化建设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张九龄为官公道正派、为人正直有德历代传诵,被誉为“曲江风度”,这是韶关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我们教育官员做人要讲德、为官要有德,要为民办事,这样才会被百姓拥护。山区发展过程中,张九龄勇于开拓、战胜困难的精神特别值得发掘,因此我们提出“韶关能做到,韶关能做好”来激励山区人民在各项建设中不怕困难、敢于胜利。  韶关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在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部署中,韶关就要紧紧围绕张九龄等本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和发展具有粤北特色的文化。  打响张九龄文化品牌,是韶关文化建设发展的一个重点,韶关将在三五年内,使张九龄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有一个大的突破,在韶关的经济、文化、旅游等各项事业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推动作用。  具体来说,我们要组织专门班子对张九龄文化的特色、内涵、开发进行研究规划;对韶关各县(市、区)境内的张九龄遗址加以保护;对“风度路”等现有纪念场地,要充分发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我们将重建风度楼来纪念这位本土名相,张九龄家族墓地将作为文化景区开发,韶关还将新开发九龄文化广场、九龄雕塑等一些纪念点。今年下半年,韶关新建的一座五星级宾馆也将以“风度”冠名。
  专家说法  原韶关师院教授黄志辉:岭南诗祖 应该加强研究  研究张九龄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许多方面还带有现实意义。1989年3月,韶关市召开了张九龄诞辰131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筹委会收到海内外学者提交的论文120篇,最后选出28篇编辑出版了《张九龄研究论文选集》,其中包含纪念性论文,政治学、历史学论文,文化史、思想史论文,文学论文,经济学论文和考证性、资料性论文等几大类别。这次大会可以说是张九龄研究的一个良好开端,但我认为学术界还没有把张九龄放到应有的位置,以至于一度有人撰文称“寂寞张九龄”。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在2003年出版的《唐诗宋词十五讲》里认为,唐诗以张说为导向,以张九龄和王维为核心,由李白来总结并升华。作为“岭南诗祖”的张九龄应该被中国人尤其是广东人所了解、熟悉。加大宣传力度,把我们广东土生土长的文化名人宣传出去是岭南人义不容辞的工作。  作为旅游城市,韶关应有相对的景点供世人了解张九龄。此外政府方面应该协助成立张九龄展览专馆和张九龄地方研究室。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景全:名冠青史后辈岂能不知   张九龄和赵佗、冼夫人等并称为广东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在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一批文化名人丛书将陆续推出。我正在写的就是张九龄。张九龄在以往被研究得并不多。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其实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不能忽视的人。加上他又是广东人,出生、逝世都在韶关,又有“岭南千年第一人”等美誉,作为岭南后辈,岂能不知张九龄?  也许是由于长期在外当官的缘故,张九龄故乡的遗迹并不太多,但是现在听说韶关要重修风度楼,始兴也已经有九龄步行街、九龄公园等纪念建筑,这是可喜的。
范文二:日,南京政府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3月30日上午,蒋介石对外交部长王世杰说,他想让著名文人胡适当总统候选人。下午王世杰去找胡适,说了蒋介石的想法。胡适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的最初回答:“我承认这是一个很聪明、很伟大的见解,可以一新国内外耳目。我也承认蒋公是很诚恳的。他说:‘请适之先生拿出勇气来。’但我实无此勇气!”   胡适三改主意   不过胡适的想法当天就变了。30日晚上,王世杰找胡适讨个正式的回信,胡适第一次改变了主意,说自己可以参加总统选举。不过他也很担心,又说“第一,请他(蒋介石)考虑更合适的人选。第二,如有困难,如有阻力,请他立即取消”。   4月1日,胡适第二次改变了主意,他跑去找王世杰说:“昨天是责任心逼我接受,今天还是责任心逼我取消昨天的接受。”   4月2日晚,蒋介石找来胡适,劝说胡适为总统候选人,他自己当行政院长。蒋介石解释了自己不想当总统的原因:在目前宪法里,国家最高行政实权在行政院,他不想做没有实权的总统,不如当个有实权的行政院长。胡适写道,蒋先生的态度“如此诚恳,我很感动,于是我说,‘让蒋先生决定吧’”。至此,胡适第三次改变了主意。事后胡适说:“我这个人,可以当皇帝,但不能当宰相,现在这部宪法里,实权是在行政院,我可以当无为的总统,不能当有为的行政院长。”   4月4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会议,蒋介石声明他绝不竞选总统,并提议由国民党提出一个无党派的人来候选,蒋介石说,这个无党派总统候选人,必须具备五个条件:守法;有民主精神;对中国文化有了解;有民族思想,爱护国家,反对“叛乱”;对世界局势,国际关系,有明白的了解。   蒋介石说的这个人是谁呢?胡适写道:“他(蒋介石)始终没有说出姓名,但在场与不在场的人都猜是我。” 虽然这次参会的人大部分都是支持蒋介石的,但蒋的这个提议未能通过,除了胡适学生罗家伦和老友吴稚晖,无人支持胡适。   蒋介石出尔反尔   蒋介石为什么要推选胡适?他的提议为何无人买账?4月5日,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开会讨论总统候选人,蒋介石的亲信张群对这两个问题有一个回答:“并不是总裁(蒋介石)不愿意当总统,而是依据宪法规定,总统是一个虚位元首,所以他不愿意处于有职无权的地位。如果常委会能想出一个补救办法,规定在特定期间,赋予总统以紧急处置的权力,他还是要当总统的。”随后中常会通过了张群的提议,“赋予总统以紧急处理权”,既然总统有了实权,蒋介石又同意自己当总统候选人了。之前对胡适的允诺现在兑现不了,4月5日,王世杰代表蒋介石来向胡适通报。   大局已定,4月6日,胡适发电报给郑天挺等友人,声称“连日间有关于我的许多流言,北平想亦有闻。此种风波幸已平静”。   4月7日,胡适生病了。   4月8日,蒋介石邀请胡适,胡适抱病前往。蒋介石向胡适致歉并解释。胡适选总统的这场风波,至此告一段落。 (责编:石磐)
范文三:“现在信息社会越来越发达了,而你年迈体弱,已经难以胜任宰相这职责了,所以必须得选一个合适的人选来接替你这个位置了!”国王说。  “要选谁呢?”老宰相说。  “恩……这是个问题!”国王诡异地说,“传信和E—MAIL两位将军上殿。”  没过多久,两位将军已火急火燎地站在大殿上了。因为跑得太快,汗水已经湿透了将军服。你们知道吗?他们可是最要好的朋友呢!  国王庄严地宣布:“现在我们王国需要选一位新的宰相来当信息社会的使者,你们谁愿意接受这个任务呢?”  朋友不愧是朋友,他们互相看了对方一眼,竖起大拇指,  国王看了看两位将军,发话了:“我们就先来玩个游戏吧!”  “游戏?”两位将军异口同声地说。  我先说一下游戏规则:是要你们讲出各自的优点。”  只见E—MAIL将军戴着一把锋利的宝剑,穿着将军服,带着一个金手表,神气十足地说:“我们E—MAIL家族可比你们信家族先进多了。我们的速度非常快,好像一辆辆跑车,哪像你们慢得跟蜗牛一样。”信将军向前迈了一步,脸涨得通红,握紧了拳头,气得仿佛头上升起滚滚浓烟。他强忍着怒气,放松下来,望了E—MAIL一眼,轻蔑地说:“哟呵,几天不见,没想到你还有点成就哈。但是,车也需要油吧,没油怎么开呀?要是没有电脑,你有办法这么嚣张吗?”E—MAIL将军好像有点生气,趾高气昂地说:“切,虽然我们没有电脑就不能发送,但是你们也不见得好呀!你们耗纸量那么大。你瞧,我们根本就不用花费一张纸,可称得上是环保了!”信生气了,大叫着:“你们经常收到垃圾邮件吧,是不是很烦呀?”就这样,他们一直争论不休……  “停——”国王大叫了一声,原本吵闹的大殿变得不同寻常的安静。  随着一声“第一回合结束!”,第二环节也渐渐拉开了帷幕。  国王宣布:“第二环节的题目是——自己的缺点。”  两位将军都羞愧地低下了头,原本大喊大叫的他们,都已经不吭声了。( 书村网
)  你们觉得宰相谁来当呢?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寨六年级:陈吕婷
范文四:1782年,即乾隆四十七年,刚刚才过了正月,虽然还是天寒地冻,但64岁的刘墉却在飞扬的雪花中早早地嗅到了春天的气息。虽然还在任湖南巡抚,但他已经接到了御旨,走马上任左都御史,也就是大清朝的监察院长官。他终于可以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了。   30年的仕途生涯,刘墉的足迹遍及山东、陕西、江苏、湖南,官职也由学政、知州逐步攀升为一省的地方大员。停停走走、兜兜转转,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须发皆白的老叟,刘墉又回到了起点。而他将面对的,是更加崎岖坎坷、变幻莫测的未来。   较之“宰相刘罗锅”,刘墉还有一个身份鲜为人知,便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清代帖学的集大成者。清代学者徐珂在《清稗类抄》中说:“诸城刘文清书法,论者譬之黄钟、大吕之音,清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成自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贤之大成也。”   刘墉书法入手董其昌,继之以赵孟頫,但他能由近及远,上溯苏东坡、黄庭坚、颜真卿、钟繇,摒弃董其昌、赵孟頫用笔的清瘦流逸,苏东坡用墨的干焦放肆,颜真卿的丰腴端严,而是以董赵为体势,以苏黄为态度,以钟颜为用,成功地营造出一种雍容、静谧甚至带有一些慵怠落拓之相的美感,具有浓郁的个人风格。   而到晚年,其书法如入太极之境,丰富肥厚中藏遒媚之趣,平淡舒缓外露雍容志向,含蓄蕴藉,老成深沉,似乎在简练的外表下隐藏着深不可测的丰富内涵。无怪乎徐琦在《清稗类抄》所说:“世之读书者,辄谓其肉多骨少,不知其书之佳妙,正好精华蕴著,劲气内歙,殆如浑然太极,包罗万象,人有莫测其高深耳。”   宦海沉浮中的刘墉总会被贴上“刘统勋儿子”的标签,他那赫赫有名的父亲就是他仕途生涯的坐标。刘统勋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备受乾隆皇帝信赖,曾为首席军机大臣,死后谥号“文正”。在父亲的影响下,刘墉步入仕途,并沿着父亲的足迹,逐步登上权力的高峰。   乾隆二十年,远在西北边陲的刘统勋因一纸疏奏而遭灾祸,刘墉及其家人均被株连,家产也被查抄一空。一个多月后,获释出狱的刘墉即在日记中提醒自己:今后为官为事要切记“敏于行,讷于言”的圣训,三思而后行。十年后,刘墉又因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而坐罪革职,被判死刑,后因乾隆爱其才,发配军台效力赎罪。   两次重大的变故,使刘墉逐渐看清了官场的尔虞我诈、黑暗腐朽,他的为官之道也因此发生了变化。据《栖霞阁野乘》卷下《刘文清轶事》中对刘墉的记载:“刘墉任外吏时,清勤刚正,一时有阎罗包老之称。黄霸入相,声名顿减。时和绅方炙手可热,刘墉惟以滑稽悦容其间。”由此可知,曾经不畏权要、刚正无私的刘墉在进入宫廷之后,为官作风却转了180度的大弯,变得圆滑世故起来。   那个凭空杜撰的刘罗锅早已与现实中的刘墉分道扬镳,而世故圆滑、不露棱角的个性也让刘墉平安度过了长达20年的“伴君如伴虎”的日子。   字如其人,刘墉的这种性格,在书法中也有流露。他的书法乍一看笨拙软弱,全无法度,但若细细品味,则点画转折全由古人法度而来,而且举重若轻,转化巧妙而不留痕迹:棱角全无,但又极具个人风格;谨小慎微,却又坚持个人品格。在那个书法烂熟的时代,他突破了“馆阁体”的限制,开创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在羊亳盛行的当时,刘墉自始至终使用狼亳挥墨,以求骨劲肉凝。不仅书写材料要求苛刻,刘墉执笔运笔也极具个人特色。刘墉在人前作书,以“龙睛法”执笔,而在闭门作书时,则用捻管“襄笔”,“无论大小,其使笔如舞滚龙,左右盘辟,管随指转,转之甚者,管或坠地”。可见刘墉作书时的飘逸洒脱,仿佛天地之间只有笔墨,只有一颗痛快挥墨的心。   刘墉的书法在当时就十分有名,求字者多如牛毛。而刘墉惜字,很少送与他人,甚至连同朝中人也少有人得到刘墉的真迹。许多时候,赠与他人的书法都是刘墉的姬妾所做。可见刘墉对自己书法的珍视与对黑暗的官僚群体发自内心的抵触。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时的刘墉又开始潜心于碑派书法的学习。如《艺舟双楫》所云:“文清(刘墉)……七十以后,潜心北朝魏版,虽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兴学识,超然尘外。”又说“盖山东多北魏碑,能见六朝真相,此诸城(刘墉)之所以过华亭者”。在此同时,刘墉崇尚佛老,对儒教、道教都有很深的研究。他晚年的书法融合佛道,生平洒脱之心性浸透字里行间。   想必此时位极人臣的刘墉早已厌倦了官场的虚伪与倾轧,只有在挥亳洒墨时,才能够在一片淤黑之中找到真正的自己。在他的墨迹之中,也不难看出“具廊庙之度,兼山林之气”的深意。   刘墉几乎一生都在暗流汹涌的官场左右逢源,谨慎务实。历史中真实的他,既不像电视剧所描写的那个刚直不阿的刘罗锅,也不像他的父亲刘统勋刚正清廉,一身铮铮铁骨,而是无功无过,以圆滑事故的处世哲学平安地保住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荣华富贵。仕途经历与艺术天赋的相互影响,使刘墉成为一个气贯古今的大书法家,并实实在在地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责编 李荣坤)
范文五:HLEAN_SYSTEM精益生产宣传和推广,传播精益文化、工具、方法,介绍先进的精益生产体系,帮助企业进一步改善,最大化地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增加附加价值和利润,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jǔ)国(都城在今树东莒县)。两个人身边都有个师傅,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
在公子小白回齐国的路上,管仲早就派好人马拦截他。管仲拈弓搭箭,对准小白射去。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去。怎知公子小白是诈死,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即发令要杀公子纠,并把管仲送回齐国办罪。
管仲被关在囚车里送到齐国。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
鲍叔牙说:“那回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齐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管仲帮着齐桓公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大开铁矿,多制农具,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领导用人需要雅量,因为你用人的时候,不是看谁跟你有过节,谁跟你关系最好,而是看谁最有能力,谁才是你最需要的人才。古有齐桓公用管仲,李世民用魏征,这些优秀的领导者大胆起用“仇人”,结果“仇人”帮他们缔造了盛世江山。
人与人相处,都难免有冲撞、过节、恩怨,最重要的是忘记过去,不计前嫌。如果老板与下属闹了点别扭,就寻机报仇,给他小鞋穿,要好好收拾他。其实,你不是在给你下属难堪,而是在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你打击了你的下属,最终受伤害的还不是公司?
一个企业领导,能做到像齐桓公这般不计个人恩怨,是企业发展的又一个契机。
你打我一拳,我必定想方设法踩你两脚,但是,踩过之后呢?对你有什么好处?
范文六:一天,程颐来到刚卸任宰相之职的范尧夫家中。言谈中,程颐很直接地说:“您任宰相时,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好,难道您现在不觉得惭愧吗?”范尧夫谦恭地说:“请您指教。”   程颐说:“您任宰相的第一年,苏州一带有人抢掠官粮,您应当在皇帝面前据理直言,可您什么也没说。由于您的闭口不言,许多无辜的百姓遭到惩罚。”范尧夫连忙道歉:“这是我做宰相时的过错。”   程颐又说道:“您做宰相的第三年,吴中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百姓们以草根树皮充饥,地方官报告多次,您却无动于衷,还是皇帝提出要您去办理赈灾事宜,您才采取行动,太不应该了。”范尧夫又连连谢罪。   后来,皇帝有事召见程颐,程颐大谈了一通治国安邦之策,皇帝听了赞叹不已,说:“你大有当年范相之风。”程颐对皇帝的称赞颇不以为然:“范尧夫曾向皇帝进献许多忠言良策吗?”   皇帝命人抬过一个箱子,里边全是范尧夫当年的奏折。程颐打开观看,见他当初指责的那些事,范尧夫早已说过,只是由于某些原因,施行得不够好罢了。   程颐红了脸,第二天便登门给范尧夫道歉。范尧夫哈哈一笑:“不知者无罪,您不必这样。”   (摘自《今晚报》)       素材解读    1.程颐在没有对事情进行调查之前就对范尧夫妄作评论,最后给自己招来一脸的尴尬。毛泽东有句话说得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范尧夫乃范仲淹之子,虽才气不及其父范仲淹,却官至宰相。也许他的成功正源于他那非凡的雅量。范尧夫曾自我总结说:“吾生平所学,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之不尽。”“忠恕”即“用苛求别人的心来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范尧夫面对程颐对自己的责怪,他没有反驳力争,而是洗耳恭听,含笑接纳。   适用话题 雅量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范文七:北京南城宣武门外的八大胡同,是清末世界级的著名“风化区”,是“高尚”人士们休闲、娱乐、party时最受欢迎的去处。这里每天迎来送往,使数以千计政界、商界、学界的风流人物享受到满意的“服务” ,这其中自然少不了那位天皇贵胄、金枝玉叶(翻译成“文革”时代的术语叫“出身干部家庭”),作风一向“爽呆了、酷毙了”的“振贝子”载振的身影。   要说这载振的来头可真不小,他老子可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起出任首席军机大臣(略相当于国务院总理)的庆亲王。老子英雄儿好汉,载振出门自然少不了一群虎背熊腰、吆五呵六的“王府侍卫”(现在叫保卫科)前呼后拥。一日,载振又“今天心情不错”地出现在了八大胡同一处“老地方”,兴致勃勃地去找一位老相好,不料却意外碰上一位熟人。   载振这位熟人叫王竹轩,是英国汇丰银行的驻北京买办(现在叫驻华代表),也是八大胡同有名的阔绰主顾,与载振认识很久了。这天可巧两人相遇的不是时候,王竹轩和载振那位老相好闹得正欢,被载振撞见,气不打一处来,不由分说,就让“保卫科”的弟兄们把王竹轩给“教训”了一顿……这一顿打不要紧,打没了一笔折合人民币超过一亿元的巨款!   原来,这庆亲王在英国汇丰银行里,存有一张六十万两银子的折子,是老爷子几十年升沉荣辱的心血结晶,因为听说汇丰银行信誉好,有储户保密制度,于是通过王竹轩存到了汇丰银行里。如今,这王竹轩却平白挨了庆亲王公子一顿胖揍,好不气恼,便把一个在朝廷里当监察御史(相当于中纪委的处级检察官)的好朋友蒋式叫到家里密议,一定要出出这口恶气。   六十万两银子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依照粮食价格折算,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亿三千万元人民币。身为国家领导干部,拥有如此巨额财产,要是放在今天,就大有被指控“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风险。在清代,这当然也成不了合法财产,所以,庆亲王才需要把这沉甸甸的银子偷偷摸摸地存到外国银行。   制度经济学认为,所谓制度,就是一整套成文或不成文的契约体系,而这套契约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划分清楚人们彼此之间的权利边界,从而达到保护财产的目的。制度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白纸黑字写出来的,比如“党纪国法”、“夹皮沟村民公约”之类,你理解了得执行,不理解也得执行,否则“治”你;而非正式制度则是没法儿印成字挂在墙上的种种“规矩”,形式千变万化,像什么“习惯” 、“家规” 、“土政策”之类的都算,靠你“理解”着去执行,你要是不理解,还真没法儿执行,但是你要是不执行,嘿嘿……庆亲王之所以得偷偷摸摸把银子存到外国银行的原因,从现代经济学观点来看,就可以说,是因为“非正式”的收入,在正式制度里是无法得到保护的,所以,要通过非正式制度来求得财产的安全。   然而,非正式制度是靠参与者的“理解”去执行的,如果有人理解得太透了,就大有空子可钻了。   于是王竹轩与他“处长”朋友蒋式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王竹轩:“兄弟,近来日子过得可好?”   蒋式:“不瞒老兄说,这清水衙门的滋味可真不好受。”   王竹轩:“要是让你弹劾一个人,赚三十万两银子,你干不干?”   蒋式:“天!别说三十万两,哪怕三万两,把官儿丢了都值!”   王竹轩:“真的三十万两,而且不会丢官儿。就看你胆子够不够大。”   蒋式:“有三十万两银子在,哪怕弹劾首席军机大臣我都敢干!”   王竹轩看时机合适了,就把他的计划如此这般地给蒋式和盘托出。   于是,庆亲王遭到了御史蒋式的弹劾,说他在英国汇丰银行有巨额存款。慈禧太后看到弹劾奏章大惊,赶忙下令派户部尚书(相当于财政部长兼民政部长)鹿传霖为钦差大臣,火速查实奏报。   鹿传霖接到命令,自然不敢耽搁,当即备轿出发,屁颠屁颠跑到了位于东郊民巷的英国汇丰银行北京分号。时间才不过下午两点,可是汇丰银行却大门紧锁,空无一人。鹿传霖非常纳闷,四下一打听才知晓,原来这天是洋人的“礼拜天” ,人家休息,要到明天,也就是“礼拜一”才开始上班。鹿尚书只好悻悻而回了。   自从听到被弹劾的信儿,庆亲王父子就一直紧张得大气儿都不敢出。此时打听到鹿传霖扑了个空,才些许倒吸了口气儿,计议一下对策。奕说:“如今只有一个法子:赶快求王竹轩给咱们提款销户,不留痕迹。”于是载振只好低三下四地去求王竹轩,有多么窝囊就别提了。王竹轩戏弄够载振之后,缓缓地说:“洋人规矩,提款即不能销户,销户即不予提款。”   载振急了:“提款不销账,这话还说得通,销账不提款怎么行?账都销了,存款在哪里?”   王竹轩:“于今之计,只有你先把‘庆记’的存折和图章给我,我把款给你转存到别的户名里。至于‘庆记’的户名,保险销得一干二净。款,可以先在汇丰再存三个月,等风声过了,再取不迟。”载振觉得可以接受,就改了个“安记”的户名,放心地回家了。   果然,当鹿传霖第二天又来核查的时候,没有查到任何证据。就回奏慈禧:“没有实据。”于是庆亲王就平安过关了。蒋式因为“弹劾无据”,被“发回原衙门行走”。他原是由翰林院编修(其声望相当于中科院院士)考试当的御史,就此又回去当编修去了。   三个月后,当载振拿着“安记”的存折去取款的时候,却发现里面竟然没有分文!银子呢?六十万两银子呀!相信读者早已猜出其下落了。   何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宗室贵胄兼首席军机大臣,竟会被两个权力、地位都远远逊于自己的“小人物”算计得血本无归呢?   答案是:正式制度所保护的,是社会的合法性秩序所容许的利益,其所依赖的知识背景,是为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可的“共享的知识”,有一定章法可循,比如法律。而庆亲王奕的那相当于一亿多元人民币的巨款,并不属于合法的收入,得不到正式制度的认可和保护,只能通过个人的权力保护网、关系网所编织起来的“非正式制度”寻求保护。而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它所依赖的知识背景,更多的是一种建立在个人经验、认知背景上的。这被20世纪的伟大思想家迈克尔?波拉尼(Michael Polanyi)称为“个人知识” 的知识,具有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成分在内。因此,这样的规则是因人、因场合而异的。所以,当王竹轩他们掌握了适用此时此事的游戏玩法,而庆亲王纵有再大权威,也无从掌握时,就只能乖乖地被“玩”了。
范文八:吕端不是进士出身,但他最后成为了宋太宗、宋真宗两朝宰相,这在宋朝,除了开国功臣赵普之外,绝无仅有。   吕端(935―1000年),字易直,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市)人。吕端是恩荫入仕的,父名吕琦,曾任兵部侍郎,父亲死后,朝廷抚恤老领导,给吕端安排了一个侍卫职务,从此走上仕途。他曾历任秘书郎、太常丞、浚仪知县、成都知府、参知政事,最后当上了宰相。宋朝是文人的天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个没有“文凭”的大老粗,坐稳交椅本已不易,而步步高升,成为宰相,领导满朝状元、进士出身的文人士大夫,则难上加难。吕端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宋太祖兄弟五人,两个早亡,剩下赵光义和赵廷美两个弟弟。宋太祖去世后,宋太宗赵光义坐上了皇位,赵廷美与这位皇兄的关系就陡然微妙起来。一方面,按照皇太后临终前确定的“金匮之盟”,赵廷美是下任接班人;另一方面,这位精明的皇兄又似乎不太愿意看到弟弟接自己的班,他想传位于子,对弟弟颇有猜忌。这层内心深处的想法,那群读死书、死读书的士大夫是看不懂的,但吕端洞若观火。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亲征太原,攻打北汉,拟安排赵廷美留守京城,赵廷美居然想接受,糊涂一时。外出的皇帝最怕的就是后院起火、祸起萧墙,皇帝难道真的会让你留守?不过是试探罢了。当时,赵廷美为齐王,任开封府尹,吕端是他手下的判官。于是,吕端赶紧向这位憨齐王说:“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宋史?吕端传》)建议他推辞留守之任,主动请求从征,实际上是奉劝他明白处境,好自为之。赵廷美依计行事,请求出征,宋太宗果然同意,而且显得十分高兴。吕端的建议,既符合宋太宗的希望,又让齐王避免了猜忌,足见其思维的缜密和行事的谨慎。   吕端曾奉宋太宗之命,乘船出使高丽(今朝鲜半岛)。回国途中,天气骤变,海上巨浪滔天,狂风大作,甚至把桅杆都吹断了,一船人大惊失色,慌作一团。但是,领队人吕端却面不改色心不跳,安静地坐在船上读书,就像平时在家里的书斋一样。狂风很快过去,吕端一行不仅平安回国,而且不辱使命,其沉着稳重,可见一斑。在妥善处理皇帝兄弟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出使高丽的出色表现中,吕端给宋太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吕端也因此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庶僚小官,一步步被提拔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参知政事(副宰相)。宰相赵普曾说:“吾观吕公(吕端)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宋史?吕端传》)赵普是开国元老、两朝宰相,日理万机,目人无数,连他都评价吕端有宰相之器,足见吕端在朝廷中的形象和影响力。   经过一段时期的历练和考验,宋太宗终于决定把宰相这一重担,交给“你办事我放心”的吕端了。当他把这个想法在近臣间抛出来的时候,有人因为吕端喜怒不形于色,说:“(吕)端为人糊涂。”宋太宗却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对于吕端,宋太宗比别人看得更准――不拘小节,大智若愚,是一个可以放权、放手、放心的能臣。至道元年(995年),宋太宗最终拍板,任命吕端为宰相。   吕端出任宰相后,果然不负厚望,处事稳妥,协调周全,而最重要的是,他能在关键的时候提最合理的建议,力挽狂澜。西夏曾是宋朝藩国,后来,李继迁任西夏王,不但反叛宋朝,而且骚扰边境,致使宋夏战火连绵。一次战斗中,前线将士意外俘获了李继迁的母亲,边将赶快报告宋太宗,并请示如何处置其母。当时,寇准任枢密副使,负责军机,宋太宗因此叫寇准过去商量,最后决定对李继迁母亲就地正法,以报扰边之仇、雪反叛之恨。寇准商量完出来,准备去发布命令,路过吕端的办公室,吕端看到寇准行色匆匆,一贯谨慎的他,感觉到前线肯定有大事,赶紧叫住寇准,细问端详,听说要斩李母,他忙叫寇准暂缓发布命令,等待他向宋太宗汇报沟通后再说。他入宫对宋太宗说,当年项羽捕获刘邦之父,项羽扬言要杀刘太公时,刘邦竟然说“愿分我一杯羹”,这说明,凡举大事者,危急关头,常常是连至亲也顾不上的,何况像李继迁这样的悖逆之人?今天杀其母,明日就能捕获李继迁吗?如果不能,杀其母,不过是加深对方的仇恨、坚定他反叛的信念罢了。宋太宗一听,惊出一身冷汗,忙问应该如何处置。吕端建议,把李母安置在前线延州(今陕西延安市),好生赡养,以此招降李继迁。宋太宗恍然大悟,连连称善,还说,倘若不是你吕相,真的误了大事我还浑然不觉呢!后来,李母善终于延州,不久李继迁去世,其子因为宋朝善待其祖母,便归顺了宋朝。这一事件的始末和结果,再次证明了吕端的深谋远虑和沉稳谨慎。   最能体现吕端的过人之处,还是在他牵头处理改朝换代这一惊心动魄的大事上。皇帝驾崩,朝局就有变,权力就有争,祸起萧墙,这是权力更替的“综合症”,常有的事。宋太宗九子,选择太子,宋太宗既未选长子赵元佐,也未选次子赵元僖,而是选择了三子赵恒,这为宫廷斗争埋下了伏笔。宋太宗一过世,朝廷大臣便开始各为其主、磨刀霍霍了。太监王继恩牵头,组织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一班实力派,决定拥立已经被宋太宗贬为庶人的赵元佐,理由是他是太宗长子,名正言顺。眼看就要兵戎相见,流血五步,皇后李氏赶紧安排王继恩去请吕端来拿主意,吕端一听太宗去世、皇后有请,知道情况有变,随即当机立断,让身边人把王继恩扣押,专人看管,同时快步入宫。皇后正泪眼婆娑,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她对吕端说,如今皇帝晏驾,大臣们要立长子,你说如何是好?吕端镇定自若地说,当时皇帝确定太子,就是为了今天,怎么能违背先帝的遗愿呢?他一边耐心说服其他大臣,一边让人把太子赵恒侍奉到宋太宗的棺材前。赵恒登基后,坐殿召见诸位大臣,因为垂着帘子,吕端站在殿下不拜,请求皇上卷帘。皇帝卷帘后,吕端还走上前去仔细辨认,确认是赵恒后,才走下台阶,率领群臣跪拜新皇帝。赵恒终于在老成持重的宰相吕端的精心安排下,登上了皇位,成为了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继位之争,终于没有酿成同室操戈的苦果,就此来说,吕端功莫大焉。   宋真宗继位后,每当接见大臣,对吕端都是恭恭敬敬,而且从不直呼其名。因为宫前阶梯高,吕端体胖身高,行动不便,“特令梓人为纳陛”,即在宫前制作较矮的木阶梯,给予特别优待和照顾。不但继续请吕端担任宰相,而且不断加官进爵,如连加其右仆射、监修国史、太子太保。在吕端退休后,宋真宗还时时派人问候赏赐,去世后,还荫妻封子,实现了高位善终,得到了一个做大臣的最高礼遇。   经验有时候其实很简单。吕端一生经历了刀光剑影的五代乱局,见证过黄袍加身的改朝换代,置身于宋初你死我活的权力争夺,一直处于跌宕起伏的激流之间,惊心动魄,险象环生。但面对惊险,吕端都能从容面对,妥善化解。要说他这一辈子真的有什么经验值得总结的话,不过如此而已。当然,一个人处于权力巅峰,要真正做到荣辱不萦心,得意不忘形,临危不惧,处事不乱,也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故毛主席有诗为赞曰:“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县政协   责任编辑:谢建平
范文九:三旨相公      宋神宗时,有个官僚名叫王圭。他当宰相16年,尸位素餐,从无建树。上殿面君,曰“取圣旨”;听取皇帝指示后,曰“领圣旨”;回到衙门后,对秉事者曰“已得圣旨”。时人谓之“三旨相公”,以讥刺其失职。      弄獐宰相      很多人都知道唐朝宰相李林甫是个“口蜜腹剑”的家伙,却不晓他还有个外号叫“弄獐宰相”。一次,李在写信庆贺亲戚生了孩子时,将“弄璋”(古称生男曰“弄璋”,璋为玉器)写成了“弄獐”(獐为野兽)。后人遂以“弄獐宰相”来戏称没有文化的权贵了。      浪子宰相      宋徽宗时,宰相李邦彦,“游纵无检”,行为放荡,好作淫词艳曲,自号李流子。他位居宰辅,不理政事,只知享乐,自称“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于是,时人亦呼其为“浪子宰相”。      伴食宰相      唐玄宗开元年间,卢怀慎与姚崇同为宰相。他自觉品行、能力不及姚崇,遇事从不出头,都推给姚崇。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范文十:第20课 宰相词人晏殊
教学目标:
1、知道晏殊是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著名词人。
2、知道晏殊的生平事迹。
教学准备:
收集晏殊的诗词及故事。
教学过程:
读词《浣溪纱》,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作者——宰相词人晏殊。
(一)晏殊的生平简介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县(今江西抚州市)文港镇(今属江西南昌市进贤县)人,中国北宋重臣,著名词人。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时人称为“神童”。 十四岁晏殊考中进士,初授秘书省正字,得以尽读秘阁藏书,学问更加广博。官位一路顺畅。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进为枢密使。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五十二岁的晏殊以枢密使身份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职,这实际就是民间常说的宰相。仁宗至和元年(1045)因为病重回到东京。第二年病逝,享六十四岁。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追封临淄公,谥号“元献”,故世称晏殊为晏元献。
(二)晏殊在政坛、文坛上的影响
晏殊一生,文名大于政声。晏殊一生仕途平坦,历居要职,官拜宰相,但其政迹平平。然而,晏殊热心教育事业,很注意培养人才,知人善任,对后辈颇能提携,范仲淹、韩琦、欧阳修、富弼、宋祁等众多名臣皆出晏殊门下。
在文坛上,晏殊很有建树,诗、文、词兼擅,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词,词中最擅长小令。宋初,词风气未开,作者尚少,词坛还很寂寞。晏殊作词,影响甚大,遂开填词之风气。所以,晏殊曾被人们称为北宋初期词家的“开山祖”。
晏殊一生富贵优游,他所作词多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所以内容多取四季景物、恋情悲欢、愉趣闲愁、诗情酒意、声歌漫舞,所以他的词题材较狭窄,笔调闲婉。但晏殊的词语言婉丽、音韵和谐、风格温润、意境清新,深受人们喜爱。
在文学创作上和政治资历上,晏殊威望都很高,因而深受时人的尊敬。范仲淹后来功业显赫,地位与晏殊相似,但对晏殊终身敬以师礼,见晏殊必以“门
生”身份恭侍。韩维六十多岁时官至太子少师,对晏殊的儿子晏几道,还自称“门下老吏”。可见时人对晏殊是极其尊崇的。
(三)晏殊节约的小故事
晏殊富贵,官至极品,人称“富贵宰相”。其实,做了一辈子大官的晏殊自奉清淡,极其节俭。
(1)晏殊虽然自己吃得不多,却十分喜欢宴请宾客,几乎每天都有人来作客。他宴请客人也不像别人那样大操大办,而是自然简约、清淡雅致。在他的客厅里,长期设有一张客人吃饭的桌子,桌子放一个空杯。客人来了,才命人斟上酒,再陆续上几个果碟、菜肴,同时听听音乐,过后再吟诗作词,相互切磋,习以为常后人称赞晏殊“前辈风流,未之有比”。
(2)晏殊不但饮食节俭,在处理公务时也十分注意节约。他收到的书信,公文等,看完后,绝不轻易抛弃和烧毁,而是将封皮、空白无字的天头、地角、边条,都载下来,小心翼翼地放好。有空时,烧起一盆火,手持熨斗,将这些有了皱纹或折痕的废纸全部熨得平平整整,用来写诗、填词打草稿。甚至皇帝有事向他咨询时,他也用这些小纸条回信。他这种俭朴作风,对他的女婿富弼影响很大。富弼平生十分节约,三寸长宽的小纸条,往往要写上六、七百个绳头小楷,令人大为惊叹。
三、课后收集晏殊的生平故事及诗词,全班讨论交流
四、全课总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刻绘大师刻字机设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