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武钢重组裁员和武钢合并重组后还有防城港的粥喝吗

宝钢、武钢宣布筹划重组 钢企最大合并案拉开序幕_网易新闻
宝钢、武钢宣布筹划重组 钢企最大合并案拉开序幕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宝钢、武钢宣布筹划重组 钢企最大合并案拉开序幕)
央广网北京6月27日消息(记者田芳毓)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宝钢股份、武钢股份昨天双双发布公告,公告表示:宝钢集团和武钢集团正在筹划战略重组事宜,并且鉴于这一事项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两家上市公司股票今天起停牌。
整合目标:去产能
事实上,早在一年前,原宝钢股份总经理马国强执掌武钢集团以来,两大钢铁集团重组合并的传闻就从没间断过,不过都被 “辟谣”否认了,甚至在本月16号的武钢股份2015年股东大会上,马国强还曾再次否认。这次选在周末突发确认性公告,无疑让钢铁行业和整个资本市场有些意外。
虽然有些意外,但是也在预料之中,就在昨天公告发出后十多分钟,正参加达沃斯论坛的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回应说,宝钢、武钢分别在湛江和防城港有一个新建的钢铁基地,两家央企合并的原因,在于去产能的考量。资料显示,这两个基地都拥有1000万吨级的“通行证”,相距只有200公里左右,甚至在产品结构方面也大致雷同。
显而易见,这些因素决定了两者要在市场上“兵戎相见”,但是,重组之后,却有利于减少竞争,并协同发力华南甚至东南亚市场。不过,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指出,重组后,短期时间里,巨额亏损和冗余员工现象可能会加重,但从长远来看,却有利于优化提升产品结构。
韩晓平:“这个问题终归要解决,如果不解决的话,只会越积越多,越积越严重。整合过程中,首先至少在管理层上将大幅度减少人员冗余,而管理层减少以后,财务成本就会降低,那么经营的效率就能提升。现在的问题就是要各个这样的钢铁企业——不只钢铁企业,其他企业特别是央企要进行更多的整合。”
直接合并可能性不大
武钢股份和宝钢股份的公告显示,重组方案还没有确定,在停牌期间,会尽快确定相关方案,并在五个交易日后公告进展情况。
对于重组的方式,目前市场有很多猜测。有资本市场专业人士认为,这次两家巨无霸央企的重组很可能会以资产置换的方式来完成,由于两家央企合并将会牵涉到国有资产的重新整合与分配,中间操作时间长、难度大,因此两者直接合并可能性并不大。
宝钢武钢携手能造出不沉“航母”吗?
对于二者的重组,资本市场基本乐见其成,不过也需要注意,宝钢和武钢已经各自形成独立的体系,将二者放在一起,能否达到1+1&2的效果,还要看具体的运作。而且,企业兼并重组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前,宝钢曾先后并购八钢、韶钢,但是直到现在,整合仍然在进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宝钢集团的业绩;而武钢则重组鄂钢、昆钢,并且自身经营困难。
因此,有分析人士表示,希望宝钢和武钢的合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决策层面,能够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才能为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提供样本。
(原标题:宝钢、武钢宣布筹划重组 钢企最大合并案拉开序幕)
本文来源:央广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武钢宝钢重组,防城港怎么办?-微众圈
微众圈,我的微信生活圈!
武钢宝钢重组,防城港怎么办?
摘自公众号:发布时间: 14:21:22
宝钢武钢重组,刚刚辟谣的消息在今天有了实质进展。6月26日,武钢股份和宝钢股份分别发布公告,称两家公司正在筹划战略重组事宜,重组方案尚未确定,方案确定后尚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同时两家公司宣布将于6月27日周一起双双停牌。
调节音量和亮度省电 钢铁巨头重组的消息传播已久,此时拉开大幕,恰逢其时。在去年以来钢铁业巨额亏损、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国家在全力推进钢铁行业去产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国要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截止目前,河北、山东等10多个省份已公布了去产能的方案并逐步推进实施。为了解决人员分流和安置难题,中央还专门安排了1000亿元的专项奖补资金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今年5月23日,在武钢集团考察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现场拍板,把武钢集团纳入了钢铁行业去产能的试点。李克强称:“武钢在历史上给国家做出过重要贡献。但现实是,钢铁行业确实存在产能过剩。对于武钢,从运输半径角度讲,生产一般粗钢等产品,远不如沿海地区有竞争力。因此必须用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把过剩产能化解掉。”在去产能的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多次指出要推动钢铁行业重组整合,提高运行效率。工信部曾在去年3月发布的《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到2025年,前十家钢铁企业(集团)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不低于60%,形成3―5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及一批区域市场、细分市场的领先企业。业内专家指出,钢铁行业作为“工业的粮食”,需要稳定、有序的市场环境,需要大企业发挥“压舱石”的作用,通过重组整合可以改善如今混乱、低端的市场竞争,对稳定市场价格、解决过剩产能、提高企业竞争力有积极作用。“日韩两大巨头新日铁和浦项制铁,在其国内的地位和影响力无人可及,这样的超强企业,保障了本国基础工业的长期稳定,并助推本国工业参与全球竞争。”钢铁行业专家表示。 能否为巨亏止血聚焦钢铁行业,宝钢、鞍钢、武钢三家央企是国内传统意义上的“三巨头”。去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去年不断推进央企改革及兼并重组的力度。2015年初,南北车的合并掀开了这一轮央企合并重组的大幕。去年5月,国家核电与中电投合并消息公布、12月中国远洋与中国海运大整合方案获批;今年年初,矿业领域中国五矿与中国中冶科工集团正式宣布战略重组。专家认为,宝钢、武钢重组,既可以推动钢铁业去产能、稳定市场环境,也是做大做强央企、提升国企运营效率的需要。首先,重组将有望为企业亏损下滑“止血”。去年以来,全国钢铁行业陷入巨额亏损,中钢协百家大中型会员企业主营业务全年累计亏损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亏24倍。武钢股份以75亿元的巨亏成为沪深两市中亏损额度最大企业,也成为国内钢铁行业中困难最大的企业。今年一季度,武钢股份利润再度同比下滑超过93%。宝钢股份去年净利润超过10亿元,虽然仍领跑国内钢铁行业,但也比上年大幅下降82.51%,为18年来的利润新低。不过在今年一季度,宝钢股份利润达到惊人的21.8亿元,比去年四季度增加超过32.8亿元。宝钢和武钢的现状,反映了当前钢铁行业两极分化的趋势,也证明了重组的必要性。今年一季度,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利润总额为净亏87.48亿,比去年同期增加亏损76亿,同比增亏659.51%。虽然亏损额度大幅增加,但亏损面却由去年同期的51.52%减少至今年一季度的36.36%,同比减少15.16个百分点。业内专家指出,钢铁行业整体亏损额增加,有市场需求低迷和“壮士断腕”带来阵痛的影响,而两极分化,有短期内钢铁价格上升的因素。在市场出清过剩产能、行业大起大落的情况下,领头企业和困难企业的差距也越拉越大。通过重组整合,有望为困难企业的亏损“止血“,缓解钢铁行业面临的危机。 恰成本更高,还是收益更大重组大幕已经开启,但重组能否最终成功,并且通过重组能否有效解决钢铁行业的根本问题?这一切还都是未知数。从宝钢的情况看,过去也进行了一系列的重组兼并。但至今为止,宝钢的主要利润来源还是来自上海本部,旗下的新疆八一钢铁、南京梅钢、宁波钢铁等重组企业,发展速度、盈利能力等与本部都还有不小差距。业内人士指出,重组之后,企业文化统一、经营管理协同等都具有相当挑战。而宝钢与武钢的重组,又是两大巨头企业的整合,其复杂性远远超过过去的重组项目。同时,武钢至今仍深陷亏损泥潭之中,企业去产能、就业安置等负担很重,这些都将成为重组整合过程中必须付出的成本。在困难市场环境下的重组整合,必然付出高昂成本,但在重组之后,如果能尽快跨过磨合期,重组带来的规模效益、协同效应等红利,将远远超过成本付出。武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国强曾在今年对媒体表示,武钢和宝钢投产时间相差30年,导致武钢负担比宝钢重,负担一方面来自低自动化程度带来的大量人员成本,以及产品结构带来的盈利能力差别。而且从产品上看,两家企业绝大部分相同,但在汽车板等盈利能力最高的产品上,宝钢技术领先于武钢。从这几方面看,两者重组整合,如果可以妥善解决人的分流安置问题,将可以带来诸多好处:比如武钢可以迅速提升技术能力,两家企业在相同产品上竞争可以得到避免。而从未来的发展方向看,两者整合将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布局北部湾的武钢广西防城港项目和宝钢广东湛江项目几乎同时获批开建,目前正在同步推进。这两大项目都将大大降低钢铁企业的运输成本,同时接近需求正旺的华南市场和新兴的东南亚市场。可以说,两大项目是两家企业的未来,但由于距离非常近,两个项目原本存在高度竞争,一旦宝钢武钢重组完成,两大项目将自然从竞争走向协同,成为引领中国钢铁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力量。 感谢您花分秒阅读,再花1秒分享,胜过独自拥有快乐!
微信号:fcgsoufangwang评论:宝钢武钢超级合并如何避免沦为下一个渤钢|武钢|宝钢_新浪财经_新浪网
  【评论】宝钢武钢超级合并如何避免沦为下一个渤钢
  渤海钢铁千亿负债尚未解决,中国两大核心钢铁央企又要被生拉硬拽在一起。尽管官方和业内都找到了各种“合并有益”的理由,却依然难有说服力。
  身处上海的宝钢,和地处江城武汉的武钢,前者是粗钢产量全国第二、盈利排名最前列的“后起之秀”,后者是粗钢产量全国第六、近年成为亏损大户的“新中国首家特大型钢企”。二者合并“绯闻”早已有之,当事企业高层在公开场合却多次辟谣否认。如今一纸公告,再次验证“谣言是遥遥领先的预言”。
  官方将这项震惊行业内外的“超级大合并”,置于供给侧改革的框架之下。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宝武合并”公告发出不到一小时内,即对外表示,该项合并是“基于去产能的考虑”。
  这一解释固然有道理,实际效果却有待质疑。下属单位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提出,要通过兼并重组,形成1-2家超亿吨粗钢产量企业。“宝武合并”或正是奔着这一目标而去,甚至想最终超越安赛乐米塔尔,成为全球第一。在这一“求大”的背景下,就算“宝武”在合并后,淘汰掉各自旗下的八钢、鄂钢、昆钢等部分落后产能,淘汰的数量恐怕也不会太多。
  业内多认为,“宝武合并”将强强联合、取长补短,发挥协调增益效应。例如,宝钢湛江项目和武钢防城港项目均在华南,且产品雷同,合并后大可避免重复建设,统一布局;“宝武”合并后也将在硅钢领域占领统治地位;在物流方面也可能将形成互补,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试水这两家大央企合并,示范带头,再推动整个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从而提升产业集中度。
  这套逻辑听起来令人振奋,却也似曾相识。年间,中国钢铁业也曾掀起“兼并重组潮”。宝钢重组八钢、韶钢,武钢重组昆钢、柳钢,首钢重组水钢、长钢、通钢,以及鞍山钢铁集团与攀钢重组等;同时,区域内钢铁集团密集涌现,集团、河钢集团、渤海钢铁集团先后成立。
  这些重组在着手之前,无一不描绘着上述“强强联合、互补增效、提升产业集中度”的美好愿景。结果如何,已经非常明了。因内部协调效应差,无力抵御市场寒冬,上述合并多有“分家”。渤海钢铁至今躺在近2000亿债务的“血泊”中未能起身。
  应从倒下的“渤钢”们身上汲取的教训是,“兼并”只是手段,“融合”才应该是目标。正是企业兼并后无法融合,才导致愿景与现实之间出现“断崖式”落差。而企业无法融合,在于管理机制,以及企业文化之间无法形成一致。
  这也是为什么“拉郎配”重组必须被摈弃的根本原因。此次“宝武”合并,虽无准确消息说明双方在重组意愿上是完全被动的,但可明确的是,身为二者同一实际控制人的国资委,在其中发挥着绝对主导作用。事实上,双方高层均在此前辟谣时表达过“宝武”合并“不可行”,由此可推,完全自愿重组的概率不大。
  外界认为,在内部协调管理方面,“宝武”合并后有两大优势。一是同属国资委管理,与部分钢铁企业分属不同地方国资委管理有所不同;二是武钢董事长马国强,此前曾在宝钢供职长达18年,并担任过宝钢集团副总经理、总会计师,以及(600019.SH)总经理,因而被认为在协调“宝武”内部运营管理层面,将发挥减少磨合的效用。
  这一效用究竟有多大,同样值得怀疑。首先,“宝武”合并后,马国强是否将出任“掌舵者”,暂未可知;其次,纵然马国强有浓厚的“宝钢情结”,但武钢长久积累下来的企业文化必将牵制马国强的诸多决策。
  “宝武”之间在管理机制与企业文化层面存在极大差异。宝钢在1978年成立之际,正值改革开放的发端期,中国开始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向。彼时,地处内陆腹地的武钢却已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摸爬滚打了20多年。相比于后起之秀、一身轻松的宝钢,武钢显然有更多历史包袱。这也为其后来因“债多、人多”而陷入持续亏损困境埋下伏笔。
  不仅如此,尽管“宝武”均为国资委直管央企,税收却在当地。沪鄂两地政府在“宝武”合并后如何分配利益,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倘若未能协调周全,在内部代表不同地方利益的管理者层面,势必将引起摩擦,甚至混乱。
  中央政府希望通过“宝武”合并,进一步推动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兼并重组,深化落实供给侧改革,帮助这些支柱型产业走出低迷,从而带动经济重拾增长动力,这是毫无异议的。但相关政府官员同样指出,国企兼并重组要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
  打造“航母”无可厚非,提升产业集中度更是当下钢铁产业脱困的根本出路,但应强调“企业自主、市场主导”,切忌揠苗助长。否则,为了一点可能去掉的产能,将两大央企拉下水,变成下一个“渤钢”,得不偿失。一味追求表面集中度,则毫无意义。
  “宝武”究竟将如何战略重组,目前方案尚未发布,一切还有可商讨的余地。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国企改革应当与供给侧改革、国企兼并重组等战略举措并举,通过去行政化改革,切实提升国企运营规范程度和效率,以从根本上解决兼并重组后的协调管理问题。这固然不能一蹴而就,但也必须加快议程。
责任编辑:张扬 SF159
前有安邦举牌民生银行,后有宝能举牌万科企业,这些案例一而再再二三告诉我们,股权分散的优质资产(一定要是民营啊,国企有主管单位,有党委,你搞不定),尤其是市值较大的金融地产,是大资本追逐的目标。
各地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上获得收入,炒高地价房价,先买入的或者炒房地居民成了中产阶层,相当多的中产家庭不是投资兴办实业形成的;炒地炒房利润高,搞实体经济利润低,甚至亏损,高地价和高房价实际上是摧毁中国制造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英国脱欧将终结伦敦作为欧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欧盟已明确表示,英国脱离欧盟单一市场将终结伦敦在欧盟经营金融业务的自动权利。这些事实,足以令全球金融市场陷入混乱。
楼市在上半年疯狂后下半年将陷入调整期,从时间的角度来看,2016年下半年开始新一轮的房地产市场调整极有可能会来临,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日光盘”频现的现象也会就此而止。选股宝—华尔街见闻诚意出品,针对A股主题投资的极简资讯推送工具
第一时间感知金融市场异动
立即下载选股宝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钢与武钢重组后股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