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山文化玉器勾云形玉器进行过碳测定吗

博宝艺术网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欢迎加入
& 红山勾云形玉佩
红山勾云形玉佩
红山勾云形玉佩
参考价格:¥90000
论坛量:12
红山勾云形玉佩[拍卖]
¥ 430,000--430,000
¥ 280,000--280,000
红山勾云形玉佩[交易]
红山勾云形玉佩[资讯]
红山勾云形玉佩[论坛]
收藏品最新资讯
收藏品价格最高拍卖
¥ 1,880,000--1,880,000
¥ 2,500,000--2,500,000
¥ 400,000--400,000
¥ 3,800,000--3,800,000
¥ 150,000--150,000
¥ 1,200,000--1,200,000
¥ 4,280,000--4,280,000
¥ 2,500,000--2,500,000
收藏品最新交易
收藏品最新论坛
我想比较一下
拍卖量:74
交易量:111
资讯量:136
论坛量:302
交易量:13
论坛量:19
交易量:13
交易量:10
论坛量:67
拍卖量:16
资讯量:35
论坛量:78
交易量:48
资讯量:48
论坛量:74
交易量:17
论坛量:120
艺术品收藏字典
红山勾云形玉佩
下一步您可以:[转载]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探秘(上)(下)
我的图书馆
[转载]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探秘(上)(下)
“勾云形玉佩”&
&&&&&&&&&探&& 秘(上)
&&&&勾云形玉佩,是红山文化所独有的一种玉器类型,在全国其它任何地方的远古遗存中,还未曾发现有勾云形玉佩这类玉器出土,因此,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80年代以来,在多处红山文化发祥地都有不同类型的勾云形玉佩出土,因这一类玉器的造型、结构奇异、纹饰风格独特,具有很浓郁的神秘色彩,面世后立即在学术界掀起一个研究热潮,对于勾云形玉佩的造型创意与所表达的理念,有各种各样猜想与推测,众说纷云,虽然各有见地,但至今尚无统一定论,几十年过去了,基本上仍停留在见仁见智的层面上;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视角,并引入一些新的概念,试作初步探索,也算是抛砖引玉,企望在“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中,与界内同仁一道,共同切磋,在共同努力下,逐渐破解隐藏在勾云形玉佩中的种种谜团,以期获取真知与共识,从而推进对红山文化的深入研究。
&&&& 勾云形玉佩,因其奇妙的造型与独特的纹饰,在红山文化玉器中已自成体系,形成系列,它们不仅构成红山文化玉器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就是在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独占鳌头”,可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勾云形玉佩的丰富内涵和深刻的寓意,已超出今人的想象,五千多年的历史跨越,今天的人们对勾云形玉佩的认识和理解,必然与远古先民当初的创意与理念,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此,我们尽量以返璞归真的愿望,以真实可信的实物为依据,深入挖掘、细化研究,力争使研究的结果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真实。
&&&&一 勾云形玉佩的造型
&&&& 勾云形玉佩的造型,有些神秘莫测、令人费解,学术界在数十年的探索、研究中,曾有过许多种学说,诸如云气说、玉雕玫瑰说、旋目神说、龙形说以及凤、鹰等鸟形说,如此等等,皆因缺乏充分依据,难以令人信服。我们通过对诸多实物的观察与分析后,产生出如下比较明确的认识:从总体上来说,勾云形玉佩还是属于动物形玉器,或者说,它们是“巫玉”时代动物形玉器在造型上的一种凝练与升华,仍然是“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其造型的主体动物,主要是由“神兽”演化而来的“神龙”,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勾云形玉佩,实质上都是龙纹玉佩,在上述一些学说中,虽然也有龙形说,但比较笼统,因缺乏充分的理由,也未能形成确定性的结论。
&&&& 勾云形玉佩是神龙的一种平板状的玉雕造型,这种平板状造型,加上沿器形走向且双面对称的独特纹饰,犹如一幅抽象的图案画,令人赏心悦目,如此风格的玉作,在此之前尚未曾发现过,应该说,这也是中国远古玉雕艺术的一种创新,甚至从此开创了中国平面玉雕技艺的先河,这对后世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中国绘画中的“大写意”,极有可能也肇始于此。
&&&&&二 勾云形玉佩的分类与造型结构
&&&& 据说,早在1942年考古工作者就曾在辽宁省凌源县见到过一件勾云形玉佩,最早正式出土的勾云形玉佩,是1973年在阜新胡头沟M1号墓葬出土的一件,此后在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辽宁省牛河梁等地,先后都有勾云形玉佩出土,其中牛河梁M14号墓葬出土的一件最大、最精美,震惊世界;伴随着红山玉器的研究热潮,来自民间的各种勾云形玉佩(伪品除外)也日渐增多,大小不等、各种各样的造型五花八门,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大型、精美之作,十分珍贵。在目前所见到的一系列勾云形玉佩中,依其造型外观,可分为“勾型玉佩”与“齿型玉佩”两大类型,其它各种造型,基本上也都是在这两种类型基础上的变异。
&&&&&&&&&&&&&&&&&&&&&&&&&&&&&&&&&&&&&
&&&&& (一)&勾型玉佩
&&&&& 1&“勾型玉佩”的基本造型
&&&&勾型玉佩是勾云形玉佩中数量比较多的一类,其造型比较规整、单一,特征鲜明,多数讲究对称;勾型玉佩的种类并不是很多,外形上大同小异,它们多呈方形、长方形及椭圆形,只有少数为梯形、三角形等形状,极特殊的,也有不规则的形状;它的造型主体,完全是一种抽象化了的神龙形象,最明显的特征是:体态卷曲,特别突出它的双角造型,而头部却不甚明显,它们的细部特征虽然有别,但总体外形上却大致相近,下左图所示的一款更比较鲜明.
&&& 2&寓义深刻的勾形附角(简称“勾角”)
&&&& 我们看到,勾型玉佩在造型上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征,这就是:在它们的四周边缘,一般都附有数个圆钝的勾角,往往呈对称分布,那么,这些勾角究竟代表着什么?又有着怎样的寓义?我们来探究,当然,这些勾角绝不只是一般的辅助作用,更不是单纯的装饰,必有其特殊的寓意和深层次的内涵。观察这些勾角,皆呈圆钝的勾形,且形体短小,联想一下,生命的最初形态,基本上都近似椭圆形或为圆钝而弯曲的勾形,如鸡雏、幼蝉、蚕蛹、蝌蚪等等;哺乳类动物(包括人在内)的胚胎,也近似鸭梨形状,这些勾角,在外形上与上述这些生命的初始形态,颇为相似或相近。由此,不仿作如下推断:它们极有可能就是“灵物”幼体的象征,表达着红山先民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思想理念,这就是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育的崇拜。 红山先民们深知,生命的繁衍与部族的兴旺息息相关,因此,高度崇拜生育,如此重要的理念,必然会在最重要的神器上得以体现,他们把象征“灵物”幼体的形象,琢刻在勾型玉佩的边缘处,犹如紧紧地贴附在“母体”身旁,极为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红山先民祈求神灵庇护、保佑母子平安的愿望,同时也表达着先民们祈盼部族世世代代人丁兴旺、传承不息的强烈愿望。实际上,红山先民的这种热爱生命、崇拜生育的理念,始终贯穿在他们的全部生活中,在其它一些动物形玉器上也多有体现。
&&&& 勾型玉佩边缘上的勾角,不论代表何种灵物幼体,一般都琢磨成抽象的外形,极少写实。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保持作为“神器”的庄严与神圣;二是为了保持此类玉器在风格上的一致性。由此亦可推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琢制有可能已经从社会劳动中分离出来,有了社会分工,甚至有了专职的工匠,尤其对于重要的礼器,都有一定的形制要求,至少已经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造型“规制”。勾云形玉佩之所以自成体系,形成系列,具有风格上的一致性,主要是“规制”使然,这也表明,当时已经有了社会性的共同信仰,其礼、祭活动也有了比较统一的模式,这还可以从牛河梁大型古墓葬遗址、祭坛及女神庙等遗存中得到证实。由此甚至可推断出:至少在红山文化时期的晚期,一个以“神权”为特征的古国雏型,就已经在中国北方大地上萌芽。
&&&&& 3 勾型玉佩的造型主体——“虬龙”
&&&&我们注意到,构成勾型玉佩造型主体的神龙,最典型的特征是都有双角,据此,我们便可以认为:它们应为中国古代四大神龙之一的“虬龙”,其主要依据是: 史籍有载:“两角者虬”,《广雅·释鱼》又中讲到:“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可见,虬龙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有双角,这是我们判断虬龙的关键所在。不过,我们引入“虬龙”这一概念,并非迁强,这是符合中国传统理念的一种合理推断。说起来,龙本不存在,完全是一种虚幻的形象,实质上只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正是如此,一切神龙都变幻莫测,无所不能,上可升天,下可潜渊,它们不受地域限制,其踪迹可遍及整个中华大地,不分南北西东;其神力、神威亦可贯穿古今,可以出没于任何历史时期或任何朝代,中国历史上的神龙有无数,但皆可冠以“中国龙”的名号,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虬龙”可在南方有它们的身影,亦可在北方有它们的足迹;广义地说,凡是在中华大地上长有双角的神龙,不论它们出现在哪里或在什么时期出现,皆可归属于虬龙系列,都可称做中国的“虬龙”,正是基于此种认识和理解,我们才将勾云形玉佩中带有双角的神龙也定义为“虬龙”,理论上这是完全可以说得通的;当然,对于勾云形玉佩中神龙的造型,倒也可以重新命名,但不论称作什么龙,也仅仅是一种代表符号,觉得没有任何必要,多此一举!
&&& 虬龙起源于何时,虽无从考究,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最早出现带有双角神龙的时间,不会早于红山文化时期,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在勾云形玉佩中或在其它红山文化玉龙中,所出现的一切带有双角的神龙,极有可能就是中国传说中“虬龙”的始祖!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我们将勾云形玉佩造型中的主体神龙定义为“虬龙”,更是无可厚非了!
&&&& 勾型玉佩的造型主体是虬龙的观点,至关重要,这是破解勾云形玉佩中所有谜团的关键所在,数十年来,之所以在勾云形玉佩的探究中陷入一种很尴尬的困境,其征结就在于没有把它们与神龙很明确地联系起来,尤其是没有把它们与“虬龙”密切地联系起来,就是在今后的研究中,如果把勾云形玉佩与“龙”(不管是什么龙)隔裂开来,免不了还会有难以突破的瓶径,甚至很难有出路,从更大的方面来说,离开龙,还能够研究中国的历史吗?&&&&&历史上有关虬龙的记述与传说很多,如《抱扑子》中曰:“母龙曰蛟,子曰虬”,认为虬龙是成长中的龙,生出角后才可称“虬”;相传虬龙源自大海,虽不及蛟龙巨大,亦能喷云吐雾,可“乘风化云,御五行之力”,还能够“吐气幻化”,变幻出人心所想之事;它可降服虎、豹、蛟蛹,是去邪除恶之兽;《龙经》中还有这样的描述:“虬龙能使群龙进退、兴云注雨,以救苍生”,相传龙为“神灵之精”,而虬龙则为“群龙之长”,可见,虬龙在诸多神龙中,居至高无上的地位;民间普遍认为,虬龙有“征瑞”的神性,亦是平安、兴旺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各种虬龙的形象,其中有绘画、雕塑及玉雕造型等等;据说神庙中“四大天王”之一的“广目天王”,驾御着的就是一条虬龙;传说历史上治水英雄大禹的神形,也是虬龙,其麾下的“应龙”,以其尾部划地成川,疏通河道、治理水患造福于民;还有说文庙上的第九个吻兽,也是有似牛形的虬龙,如此等等。
&&&&&&& 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对虬龙也多有描述,如屈原的《楚辞·天问》中:“焉有虬龙,负熊以游”,在《涉江》中还有“驾青虬兮骖白螭”的诗句。唐代贾岛《望山》诗:“扬帆忽夭矫,赤水骖虬龙”等等;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也经常见到与虬龙相关的词语,诸如“虬立”、“虬柱”、“虬虎”及“虬龙片甲”等等。可见,虬龙在中华龙文化发展的历程中,曾留下深深的历史足迹,就是在今天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仍然会有虬龙的踪影,如在武侠小说中,在书法、绘画和各种艺术作品中,甚至在企业文化与网络游戏中,也会有虬龙现身;可以说,虬龙的神威还在,只是在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断层”而已。&&&&&&
&&& & 4 勾型玉佩的种类及造型特征
&&& (1)独龙佩&&&
&&& &以一条虬龙为造型主体的勾型玉佩,可称“独龙佩”,其造型比较单一,结构简单,下图是一个最典型的示例,可以把它看做是“独龙佩”的模型。它的形态,可以当做所有勾型玉佩中虬龙的“形象代表”。我们观察所有的勾型玉佩,几乎都是由此种形体的虬龙构成,即使有些变化,也是大同小异。&&
&&& &其实,&绝大多数的勾型玉佩都是独龙佩,下图中基本上都属于独龙佩,虽然造型上各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有双角并附有三个勾角。勾角的数量,非为本质属性,之所以多为三个,主要是为了构图上的对称与美观,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常规模式。中华民族一向有追求对称美的传统习惯,自古便是如此。当然,在某些特殊造型的勾型玉佩中,其勾角的数量,也会有所变化。
&&& (2)双龙佩&&
&&&&由两条虬龙以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勾型玉佩,可称做“双龙佩”。这种造型比较少见,多为一式一款,少有雷同。下图是两条虬龙的并列组合,它们同向卷体,沿龙体也可找到各自的三个勾角。不过,这一“双龙佩”在结构上有如下特点:其中有两个勾角,具有隐性特征:左边虬龙的第二个勾角,在挂系孔处,近似圆形,为二龙共用,此种形状,可视为幼体圆钝一端的“正视”形态;第三个勾角,同时也是右边虬龙的左角,这也是二龙共用。红山制玉工匠,很有艺术智慧,他们往往巧妙地采用重合、共用或借用等手法,使构图既紧凑又富于美感。
&&&&&&&&&&&&&&&&&&&&&&&&&&&&&&&&&&&&&&&&&&&&&&&&&&
&&&&(3)三龙佩&
&&& 由三条虬龙紧密结合而组成的三龙佩,所见甚少。央视2008年4月《鉴宝》节目中所展示的一款“勾云形玉佩”,即为此种类型。&&&&&&& &&&&&&&&&&&&&&&&&&&&&&&&&&&&&&&&&&&&&&&&&&&&&&&&&&&
&&&& 三龙佩的造型比较复杂,但如果仔细观察,解读它并不太困难,关键在于中间一条虬龙的头颈部,若能看出其重迭、共用部分,便可迎刃而解了。
&&& 红山制玉匠师的空间想象力十分丰富,工艺技法巧妙、灵活,他们可以根据角度的不同,来改变玉器的外部形状,使得玉作的艺术表现力丰富多彩。如下图所示,实际上它也是一个“独龙佩”,只不过是虬龙的侧面造型,我们看到,其勾角已不是通常那种圆钝的勾形,而呈分叉小凸起状,这是从虬龙幼体正面看上去的头部形象,分叉象征双角,上图的三龙佩中也有同样形状的三个勾角。&&&&&&&&&&&&&&&&&&&&&&&&&&&&&&&&&&&&&&&&&&&&&&(4)特异型“勾型玉佩”
&&& 在勾型玉佩不规则的特异型的勾型,怪异、结构复杂,有些费解,
&&&&&&&&&&&&&&&&&&&&&&&&&&&&&&&&&&&&&&&&&&&&&&&&&&&&& 首先要虬龙,找主体虬龙的关键,又在于问题并不这么简单,我们发现,它原来还是一位“伤员”!是一件格外增加了解析它的难度,好在根据对勾形玉佩中虬龙形体的认识,断出所示,这样以来,我们便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主体虬龙的整体形态;勾形生命繁衍与成长的双重寓义,体现出红山先民一种变化、发展的理念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可见红山制玉“大师”有着超凡的艺术智慧和富有哲理的思维方式,实在令今人为之叹服!
&&&(5)以其它动物形象为造型主体的勾型玉佩
&&& 在上述勾型玉佩中的虬龙,都是一种高度抽象、概括后的形象,是按形制要求的常规造型,不过,远古先民因地域、族群(或部落)的不同,以及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其信仰与崇拜也会有所不同,体现在玉器的造型上,往往也会刻意突出某种动物的形象,如下图中的左图,就是以神龟为其造型主体的勾形玉佩,它的“勾角”既代表四肢及尾部,也不排除具有“幼体”的象征;右图的造型则是以蛇的形象为主体,这类造型的勾型玉佩,可能是某一氏族(或“民族”)部落的标志,具有“族徽”的性质。
&&&&&&&&&&&&&&&&&&&&&&&&&&&&&&&&&&&&&&&&&&&&&&&&&&&&&&&&&&&&&&&&&&&&&&&&&&&&&&&&&&&&&&&&&&&&&&&&&&&&&&&&&&&&&&&&&&&&&&&&
&&& (6)复合型“勾型玉佩”
&&& 两种或两种以上形象的复合,在红山文化玉器中也比较多见,下图就是一件复合型的勾型玉佩,它是“蛇龙”与“虬龙”的复合体。&&&&&&&&&&&&&&&&&
&&&&观察出土的诸多实物,发现有的器型不止是“复合”,实际上属于形象的“融合”,融合是一种更本质的内在联系,如下图所示,粗看也很像“龟龙玉佩”,两个穿孔有似双眼,也似有头部,只是不够突出,这种勾型玉佩,实际上具有双重的“身份”,既可以把它们看做是“龟龙玉佩”,也可以把它们看做是一般的“虬龙玉佩”,它们之间并无严格界限,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辨证关系,这正是“神玉”一个重要的属性特征。应该说,红山“神玉”已经达到了远古造型艺术的至高境界,两种或两种以上形象的复合或融合,在其它动物型的红山玉器中也常有见。&&&&&&&&&&&&&&&&&&&&&&&&&&&&&&&&&&&&&&&&&&&&&&&&&&&&&&&&&&&&&&
&&&&(二)&齿型玉佩&
&&& “齿型玉佩”,顾名思义,因为在它们下半部分的中段,都有一醒目的齿型结构,故而得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辽宁省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7号墓出土的勾云形玉佩,就是当时所知最大的一件“齿型玉佩”。齿型玉佩在数量上相对比较少,但它们却是“巫玉”时代最高品级的玉礼器,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我们对“勾型玉佩”有了比较全面地理解,对“齿型玉佩”的诠释就比较容易了。
&&&&&&&&&&&&&&&&&&&&&&&&&&&&&&&
&&&& 1 齿型玉佩的常规造型及其结构特点
&&&&齿型玉佩的造型主体,实际上也是虬龙,只不过它是由两条虬龙组合而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双龙佩”。为方便分析,选择一款比较典型、也比较标准的齿型玉佩作为示范“模型”,如下图所示的一件勾云形玉佩,就与牛河梁出土的大型勾云形玉佩,在总体造型、结构上基本一致。
&&& 我们观察自下而上的两条旋卷纹饰,以及第二齿和第四齿的纹饰线条走向,并把它们与两边弧形纹部分结合起来一并观察,便会发现有对称的两条虬龙跃然而出,而且它们的总体形象与“勾型玉佩”中的虬龙造型,并无实质区别。只是有如下几个特点:&&&&&&&&&&&&&&&&&&&&&&&&&&&&&&&&&&&&& & & &
&&& (1)虬龙的头部,由常规造型的分叉小突起状,变化为牙齿形,此种形变,完全是为了顺应造“齿”的需要,即迎合“齿型玉佩”的形制要求,常规造型的齿形玉佩,一般为五个齿;
&&&(2)“虬龙”的双角,在造型上发生了如下变异:一只角,也变化为牙齿形,另一只角,则是借用弧形纹部分,这种结构方式,并不影响虬龙形象的整体效果;
&&&(3)同勾型玉佩一样,每一条虬龙也都有三个“勾角”,只是外形上略有变化,它们的第一个勾角分别在上面两个肩部位置,属于常规造型;第二个勾角,在挂系孔处,呈隐形,二龙共用;第三个勾角即中心齿,也是二龙共用;
&& (4)齿型玉佩以“瓦沟纹”为主要纹饰线条,且多有沿器形的走势并双面对称;下面两端的勾形部分,一般琢磨出两条随器形的弧形瓦沟纹,并形成三个弧形凸棱;
&&&(5)两边耳部有对称的“耳管”(暂称),这种成对的附件,在一般的齿型玉佩中都有,多为双并型,只是有长有短、有开有合、有直有曲,但其寓义是相同的,即表征着“神灵”的听觉,这也是不可或缺的神力之一;&
&&&(6)在下部正中的中心齿,是整体造型的中线支点,可简单地喻为“能量的汇聚处”或“力量的爆发点”;
&& &以上是“齿型玉佩”最典型、也是最基本的常规造型。其它各种造型,一般都是在这一常规造型基础上的演变。
&&&&&2 齿型玉佩的神玉性质
&&&&齿型玉佩具有典型的神玉性质,不仅抽象、概括地取形,综合表义,更强调神韵并讲究对称。我们惊奇地发现:借用两条虬龙尾部的交叉、重叠相接,顺势镂空碾磨出有似“眉”、“眼”的形象,再融入尾羽(齿形部分)、两翼、鸟喙等形象上的创意,又衍生出一种“神鸟”的正面形象!它呈振翅欲飞状,眉眼有神,灵动而威武,这是红山治玉匠师精心设计、刻意追求的艺术效果。据考,红山先民把鸟视为通天、通神的使者,是他们最崇敬的“灵物”之一,在我们所见到的其它动物形玉器中,也多有鸟类的造型,而最突出、也是最多的则是雄鹰与鴟鸮的造型。为什么要突出塑造鹰、鸮的形象,并着力使它们表现出苍劲、威猛的气势?这与先民们的生存环境有直接关系。在洪荒的远古时代,在那种充满迷茫和恐惧的世界里,他们最羡慕雄鹰和鸱鸮的生存本领,它们可在蓝天自由翱翔、所向披靡,能够在夜空中往来穿梭、无敌无畏,先民们向往着也能够有一片自由生存的天地,因此,对鹰、鸮等猛禽崇拜有加,奉为最有威力的“神鸟”,我们看到,在红山玉器中,多有鹰、鸮的造型;这种远古时代的“神鸟”,实际上就是中国“凤”的一种原始雏形。在后来的史籍中,确有这方面的记载,如在《荀子·赋》中就说到:“天下幽险,恐失世英。螭龙为蝘蜓,鴟枭为凤凰”。
&&& &齿型玉佩造型中最精彩之处就在于由“龙”而生“凤”!这也是红山“神玉”最生动的一种体现,由此可见,五千年前的红山先民具有多么了不起的艺术想象力!在中华文明史上,自古以来就是龙、凤相配、相合,并形成一种闻名于世的龙凤文化;在齿型玉佩中,由于两条虬龙的巧妙组合,就使得它成为一种龙、凤融合的高级形态,我们甚至可以把齿型玉佩,看作是中国“龙凤呈祥”的一种原始版造型,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中国独特的龙凤文化,有可能也肇始于红山文化时期。&&
& & “齿型玉佩”中的齿形部分,其原形虽然是“神鸟”的尾部羽毛,但经过“便化”(注)处理后,却形似牙齿,这既是形象的融合,也是艺术的夸张。红山先民通过对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的长期观察和切身体验,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许多动物、特别是一些猛兽,都“厉害”在牙齿上,牙齿犹如武器,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离不开它们。因此在某些动物形或人形的玉器中,往往会见到一些突出其牙齿的造型,如图中的玉雕“傩面”,除面目狰狞之外,还特别对它的牙齿进行了夸张,以展示其强大的震慑力。
&&&&勾云形玉佩是礼器,更是神器,不论在勾型玉佩的造型中,还是在齿型玉佩的结构组合中,都着重体现出它们的神力与神威。我们注意到:在勾型玉佩的造型中,突出虬龙双角的造型,并着力渲染它们内在的神力,而在齿型玉佩的造型中,则刻意突出牙齿的造型,并以特殊的艺术手法展示它们的威力,虽然形式不同,但创意与精神内涵却是一致的,即都表达着红山先民对强大的向往和对神力的崇拜。
&&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勾型玉佩”与“齿型玉佩”之间存在着一种造型上的“融合”关系,亦即辩证统一的关系,实际上,齿型玉佩就是由两个勾型玉佩组合起来的一种器型,从下图所示的一件玉器上,可比较明显地体现出这种关系,从整体外形上看,它应该是一件齿型玉佩,但换一个角度观察,便会发现它又是一个由两条虬龙对称相联而组成的复合型勾型玉佩,它既是齿型玉佩,又是勾型玉佩,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关系;&
&&& 其实,一切常规造型的齿型玉佩(包括牛河梁出土的那件大型齿型玉佩),同时也是复合型的勾型玉佩,即双龙佩;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勾型玉佩是齿型玉佩的造型基础,而齿型玉佩则是勾型玉佩在内涵及寓义上的扩展与深化。
&&(三)异变型勾云形玉佩
&&&&就目前所见到的勾云形玉佩中,有正式出土记录的极少,征集到的或来自民间的部分,在数量上也很有限,尤其是比较大型、符合形制要求的勾云形玉佩,更是难得一见,比较多的是大小不一、造型繁杂的器型,这是由于红山文化地域广阔,不同的氏族、部落在信仰、习俗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加上琢玉工匠自身的理念、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便出现一些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造型,我们可将它们统称为变异型的勾云形玉佩(臆造品当然除外),不过万变不离其宗,不论何种形状、何种大小,却有着一致的造型风格,一眼便可认定它们都属于“勾云形玉佩”,它们虽然绝大多数都来自民间,却具有真实可信性,都应该是珍贵的文物,因这一类勾云形玉佩很庞杂,无法一一来分析,仅举几例简析。
&&&& 下图是一件以“神龟”为造型主体的勾云形玉佩,它的上部具有勾型玉佩的特征,并有一个勾角,而下部又具有齿型玉佩的因素,有五个牙齿的造型,它们象征着神龟的四肢与尾部。显然,这是一件复合型的勾云形玉佩,它把齿型玉佩的齿形元素,自然而巧妙地纳入到勾型玉佩中,从而使其内涵和寓义更加丰富。这是一件非常有创意的玉作,既富动感,亦富美感。
&&&&&&&&&&&&&&&&&&&&&&&&&&&&&&&&&&&&&&&&&&&&&&&&&&&&&&&&&&&&&&&&&&&&&&&&&&
&&&& 如下图所示,从形制和工艺上看,无疑是一款造型生动、颇具动感的勾云形玉佩,既然属于勾云形玉佩,那么,其造型主体应该也是虬龙。显然,它是由对称的两条虬龙组合而成。不过,它们在形象上有似“中华第一龙”,这很耐人寻味;二龙体态卷曲,吻部上方的挂系孔处,圆形如珠,颇具后世所称“二龙戏珠”的造型创意,说不定它就是中国“二龙戏珠”的一个原始版。它的下部是由两个勾角加四个牙齿组合而成的一个齿排,并刻意追求牙齿的锋利和构图上的对称,这是勾型玉佩与齿型玉佩的又一种形式的复合。此外,从整体外观上看,它还有似某种“神兽”头部的正面形象,彰显出一种威猛无敌的气势和狞厉之美。此种造型与齿型玉佩有着十分一致的理念。
&&& 我们往往还会见到一些个性化特征比较强的一类勾云形玉佩,其中有的可能为奉命特制,也有一些是为了表达他们的奇思妙想或对艺术美的别样追求,它们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氏族性(或民族性)的风格特征。
&&&&&&&&&&&&&&&&&
&&&& 红山工匠在玉器的琢制中,思路灵活,不拘一格,他们往往把勾云形玉佩看做是一个个“部件”的组合,或者说,把它们“符号”化,既可以拆解,也可以自由拼接、重新组合,如此以来,就出现了各种别开生面的器型,有大小繁简不一,最简单的可择取其中一个“小件”,单独为“佩”,主要用于佩戴,复杂一些的,则显现着莫名的神秘,这一类型的勾云形玉佩,既不同于复合型,也不属于融合型,而是建立在对勾云形玉佩各种不同理解基础上的随心所欲之作,有的还蕴含着多种文化因素。
&&&&&&一系列的勾云形玉佩,是红山先民艺术智慧的结晶,它们凝聚着1500多年的历史文明,今天,它们跨越了五千多年岁月再现人间,向我们传递着极为丰富、极有研究价值的宝贵信息,成为我们研究红山文化与中国龙文化最重要的媒介和载体,勾云形玉佩将永远闪烁着灿烂的历史光茫!
&&&&&&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
&&&&&&&&&&&&&&&&&&&&&&&&&&&&&&&&&&&&&&&探&&& 秘&(下)
&&&&&&&&&&&&&&(对虬龙的再认识)
&&&由于勾云形玉佩中的虬龙,都是被高度“神化”后的形象,奇异、怪诞,令人不可思议,前文中仅着重对虬龙的基本造型及其寓义作一些初步探讨,而对于其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内在的本质内涵等尚未论及,为解除人们对虬龙可能还存在着的一些疑虑,有必要对勾云形玉佩中的虬龙以及与其它红山玉龙间的内在联系等,再作进一步地诠释,通过对虬龙的“再认识”,也许会有所禆补。
&&&&& 1&虬龙起源初探
&&&&& 众所周知,龙是众多动物的“集合”,历史上的每一种神龙,大体上来说,都起源于某一类动物群。如有鳞的“蛟龙”,应主要源自海兽群;有翼的“应龙”,其产生可能与鸟类、尤其是猛禽和飞兽(诸如飞鱼、飞鼠、蝙蝠等)等有关;“虬龙”的典型特征是有双角,它可能来自猛兽群。尤其是中国北方自古多有虎、豹、熊、野牛、糜鹿等野兽,其中长有双角的野牛、糜鹿及羚羊等食草类野兽,不仅数量多,而且与先民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对它们崇拜有加,故在塑造的神龙形象中,为突出显示其勇猛无敌、威力强大的气势,自然会加入双角这一最重要的形象因素,而且其龙角的原形,极有可能取自威力强大的牛(或野牛)角;说起牛(或野牛),在红山先民的心目中具有很特殊的地位,这是因为牛的坚韧、顽强、温顺而又不畏强势等优良习性,成为先民们最崇爱的“灵物”;除此之外,据考,牛在红山先民的心目中,还有更不寻常的地位,他们将牛看做是至高至尊的氏族图腾,红山先民最虔诚拜谒的“太阳神”,多是牛首人身造像,传说它是神农氏部落先祖炎帝的神像,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太阳神与虬龙之间,似乎还有着一种“亲缘”关系!我们确实看到,有的勾云形玉佩,就直接雕琢出牛首虬龙的造型。
&&&&&&&&&&&&&&&&&&&&&&&&&&&&&&&&&& 赤峰市博物馆藏野牛角化石
&&&&&&&2 勾云形玉佩中的虬龙
&&&&&认识和理解勾云形玉佩中的虬龙,是难点所在,需要我们着重探索。虬龙最主要的形象特征是有双角,这也是判断虬龙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勾云形玉佩中的虬龙,恰恰在头部和双角上,最令人费解。
&&&&(1)我们观察,勾云形玉佩中的虬龙,绝大多数都是头部很小,仅仅呈分叉小突起状,几乎被忽略,双角却显得大而肥硕,并呈勾型,这与任何具体动物头部及双角的形象,都大相径庭,不过,尽管它们的造型怪异,却也能够让我们判断出,它们只能是虬龙的双角,不会是其它,这种确认非常关键;
&&&(2)大量观察还发现:勾型玉佩中虬龙的双角,其大小和形状乃是灵活多变的,其方向也随着造型的不同而不同,非常怪异!不过,凡是红山玉龙都是神玉,有“神”在其中,必会产生独特的造型,正是这种独特的造型,才会大大增强它们的神力效果。我们面对诸多勾型玉佩中的虬龙,着重观察它们的双角造型,揣摩其创意,推测其所要表达的理念,可能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们不仿试着在心灵上尽量贴近红山先民,进入某种特殊意境来观察它们的形态,可能会有一种很新奇的感悟,甚至会使人产生一种十分怪异的联想或形成某种奇妙的幻象:看着这一个个的双角,它们似乎有静有动、有柔有刚、似实又虚、亦真亦幻,似有某种“灵性”或“智慧”蕴含其中,具有一种内在的神力,甚至具有某种莫名的震摄力!面对此种造型,可能会使我们进一步地加深了对“巫玉”的理解,甚至对巫师在巫事活动中的精神状态,似乎也有所领悟;另一方面,这种呈肥硕的勾形而又灵活多变的双角造型,恰恰也体现出虬龙所独有的一种神奇“功能”,即它们的“幻化”性,它们“可变幻出人心所想之事”,何等令人敬畏!我们透过此种方式的造型,一方面切实感受到红山先民对虬龙至诚至尊地的信仰和崇拜,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红山治玉“大师”超凡的艺术智慧,看似很简单的造型处理,却产生出极为神奇的视觉效果,令人体味无穷!
&&& “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进一步证明勾云形玉佩中的虬龙,具有真实、可信性,还是让实物来“说话”,当然,这里所选取的几幅实物图片,亦具有真实可信性,在具体对比中,可能有助于我们对虬龙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 例1 下图是由两条虬龙构成的“勾型玉佩”,是另一种形式的“双龙佩”,图中的虬龙,为它们的侧面形象,体态呈“S”形,可明显地看出它们头部与双角的形状。对于“虬龙”的头部,不必追究到底是何种动物或像何种动物,关键在于有无双角。只要确认有双角,便可认定它们是虬龙。仔细观察,它们也各有三个“勾角”,其中有一个呈隐形,在挂系孔处,为共用。&&&&&&&&&&&&&&&&&&&&&
&& & 例2 下图中是两幅“勾型玉佩”的实物照片,相互对照,一目了然,左图中虬龙的头部及双角,在右图中,便比较直观地得到印证,这与“勾角”的位置无关。&&&&&
&&& & 例3&下图所示的是两个形制相同的特异型“勾型玉佩”,它们具有可比性。从右图中,不仅能够看出其弯曲而尖尖的双角,而且还生动地展现出该虬龙头部的具体形象,它颇具牛(或野牛)的形象特征。这又次启示我们:虬龙的双角,极有可能是由牛(或野牛)的双角演变而来的一种造型。
&&&&&&&&&&&&&&&&&&&&&&&&&&&&&&&&&&&&&&&&&&&&&&&&&&&
&&&& 例4 下左图中,直接雕琢出虬龙头部的具体形象,它与“中华第一龙”的头部造型极为相似,龙体卷曲,且有三个勾角,表明它是一件地道的“勾型玉佩”;右图则是一件常规造型的“勾型玉佩”。我们完全可以将右图中虬龙的头部,也想像为左图中那种龙首形象,以此类推,对于所有“勾云形玉佩”中虬龙的头部,都可以想像为任何龙首或任何“神兽”的头部形象。&&&&&&
&&&&&&&& 红山文化时期的勾云形玉佩,其造型创意及蕴含着的思想理念等,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当历史进入到夏代之后,我们也能够从“冀北”夏玉中,看到夏代的“勾云形玉佩”,如下图所示,其整体造型与红山文化时期的造型基本一致,只是它的三个“勾角”在造型方式上各有不同,第一个勾角是一“成年"虬龙的头部造型,第二个勾角则是一羊首虬龙的形象,而第三个勾角则有似猪(或牛)首龙的抽象造型,寓猪(或牛)首虬龙之意,这件玉器也进一步印证了前文中我们对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造型的认识和理解是正确的,这既是“以物证史”,也是“以史证史”。
&&&&& 3 其它龙形玉器中的虬龙&&&
&&&&& 从内蒙古的扎斯台到辽宁省的牛河梁等多处红山文化发祥地,都有不同类型的“勾云形玉佩”出土,来自民间的同类玉器也日趋增多,且出现一些前所未见的器型,不过,凡是勾云形玉佩,造型上都具有一致的风格,有统一的形制,表明它们已经是很普及的一类玉器,应用已很普遍,这也清楚表明,虬龙已经是全社会共同信仰与崇拜的神灵,具有崇高的地位。既然如此,虬龙的玉器造型,就不会只限于“勾云形玉佩”这一种器型上,也应该或一定会在其它一些玉龙造型中有所体现,我们不仿联想一下,在勾形龙、玦形龙、丫形器等红山玉龙中,是否也会有虬龙的形象?或者说它们是否也是虬龙?很值得深入探讨。
&&&& 众所周知,龙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虚幻形象,实际上并不存在,虬龙究竟是何种造型,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形象标准,除体态呈卷曲或蜷曲这一所有神龙都具有的共同特征外,其头部形象,可包罗万象,从理论上讲,凡是先民们所崇拜的主要“灵物”,皆可包含其中。红山制玉匠师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和令人惊叹的艺术智慧,他们采用抽象、概括和综合等艺术技法,将“万物”融入到少数几件、甚至一两件玉器的造型之中,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勾形龙、玦形龙、丫形器等等,不过,“万物有灵”观念,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其主要标志是逐渐趋于集中和统一。在早期的“自然崇拜”阶段,所雕琢出来的动物形玉器,多为写实性的,如玉鱼、玉龟、玉蝉、玉鸟、甚至还有玉人等等,后来,先民们凭借智慧,不再把一个个“灵物”的具体形象都雕琢出来,而是将同类动物综合为一种抽象的形象,于是便出现了抽象化了的“神鸟”、“神鱼”、“神龟”、“神兽”等一类的造型;相继又出现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灵物”形象的复合或融合型玉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蟒、蛇类的形象也纳入其中,便有了“龙”形玉器,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一系列“红山玉龙”;还不止于此,一系列的“红山玉龙”,也还有一个自身的发展过程,同样遵循着“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最终形成一种更抽象、更具广泛代表意义的神龙造型,这就是“虬龙”。红山文化时期的虬龙形象,主要展现在“勾云形玉佩”的造型之中,它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种虬龙的平面造型。各种圆雕造型的红山玉龙,它们虽然也是被“神化”后的形象,但仍然显现着动物的某些特征,表明在红山文化前期,信仰与崇拜仍保留着多样性或氏族性,不过,它们之中的任何一个具体形象,都不具有社会性或时代性的意义,唯有虬龙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时代的神龙,最后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神龙之一;从有角这一特征来识别和判断虬龙,是一种直接而有效方法,但由于“神玉”的特性,使得勾型龙、玦型龙与丫形器等红山玉龙的龙首造型,却往往是“角”、“耳”难分,难以断定它们究竟是“角”还是“耳”;不仅如此,还有类似“中华第一龙”头颈上部的造型,在动物型玉器中也常有见,它们似乎具有一种“通用”的象征性,可依照对造型主体的不同定义或不同理解,而作出不同的诠释。譬如,若认为是“神马”,它就代表“鬃”,若判做是“神鹿”,则可视为“角”,若是“神鸟”(凤),又可视为“冠羽”,如此等等。 对于“中华第一龙”来说,许多人把它看作是“鬃”或“鬣”,这并无不可,长鬃飞扬,可彰显出它的磅礴气势,但也可以把它当作“角”,突出展示它的神力、神威,这种判断可能更符合红山先民向往强大和无敌的愿望。因此,在一系列红山玉龙中,“角”、“耳”、“鬃”(或“冠羽”)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存在着一种可以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
&&&&既然在一系列圆雕的红山玉龙中,形如“鬃”、“耳”的一类造型,也可以看做是“角”,那么,我们不无道理地说,一系列的圆雕红山玉龙,尽管造型不同,但并不能排除它们都有双角的可能,即都有可能是虬龙,史籍中还有这样一种记载:龙亦有雌雄之分,雄有角,而雌无角,如此说来,也存在着无角的虬龙,因此,一系列的红山玉龙,大都可纳入到虬龙范畴,这在理论上也能够说得通。综合上述,我们认识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时期,就在中国北方大地上存在着一个以“虬龙”为核心的、庞大的神龙体系。由于红山文化也具有多元性,是多种文化的融合,各个氏族部落,虽然同是以龙为主要图腾,但玉器造型也会有个性化特征,如以鸟为图腾的氏族(主要是太昊氏后裔),其龙图腾的造型多为鸟首龙,到了夏代亦是如此。
&&&&&我们在夏代龙形玉器中,仍然可以见到虬龙的玉雕造型,无论是勾型龙还是玦型龙,多有双角显现,表明了它们的虬龙属性,应该说,这是龙文化发展的一种延续,也为后世传统中国龙的形成,奠定了造型上的基础,传统的中国龙是有双角的,具有虬龙的“基因”,只是经过历朝历代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最终定格为有似鹿角的双角造型,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推断:五千年前的“虬龙”,应该就是传统中国龙的真正始祖。
&&&&&勾云形玉佩,看似只是虬龙的一种平面造型,但它们的丰富内涵与深刻的寓义,是其它任何红山玉龙所无法表达的,它们所传递出来的各种信息,使我们对红山龙文化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也使我们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来研究红山玉文化与龙文化,我们还发现;由于勾云形玉佩最早发现于中国北方的红山文化发祥地,而它们又是虬龙的化身,因此,中国历史上传说的“虬龙”,却在“红山”脚下找到了它们的故乡,同时表明,中国虬龙的起源时间,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也可能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
&& 【注】“便化”即图案化的“变貌”,如今它是新型图案教育中的一种法则。远古先民虽无此种理论,但他们却有了这种原始的实践。
&&& 参考资料:《黄山之初遇虬龙·龙的传说》等。
&& (文中图片有一部分由网上截取,多谢上传!)
& &附:《“虬”乡情》
&&&&&&&&&&&&&&&&&&&&&&&&&&&&&“虬”乡情&&&&&&&&&&&&&&&&&&&&&
霞光闪过云雾腾,
俯瞰群山赤色峰,
旋卷腾跃布甘露,
生机勃发万物灵。
牛豕马鹿遍山野,
鹰舞鸮歌伴笑声,
繁衍生息族群旺,
世代传颂慈母情。
风云变幻天地转,
岁月更迭无尽穷,
远古逝去文明在,
遗存多彩玉晶莹。
拂去尘埃精光现,
勾云佩中现身形,
寂寞春秋五千载,
重上红山喜盈盈。
后裔来者多风采,
世人敬仰中国龙,
但愿山河更壮丽,
华夏文明贯苍穹。
&&&&&&&&&&&&&&&&&&&&&&&&&&&&&&&&&&&&&&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山文化玉器价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