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去电影院呢哈尔滨新闻电影院门票票也挺贵的,为什

老北京的电影院
我的图书馆
老北京的电影院
老北京最早的大观楼影院
  坐落在前门外街的大观楼电影城,已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它曾是咱北京城最古老的电影院,也是我国电影最早的诞生地。作为己放映百年的老影院也彼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大观楼影院的前身曾是一名叫马思远的大亨开设的茶楼。老北京自清代起茶园茶楼茶馆众多,其均是以卖茶为主,辅有戏曲杂耍或评书的演出,设有茶座品茗并供有吃食。“茶园功未摆来精,尺许红条等戏名。栗子葡萄梨共枣,更饶瓜子落花生。”这首老北京的竹枝词描述的就是当年老北京茶园的情景。马思远的茶楼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年转手给一富商任景丰经营,并于1907年改建成为“大观楼影戏院”,其成为四九城最早放映电影的场所。当时放映的第一部影片为外国片《麻疯女》,曾场场爆满,观者如潮。但由于当时的设备简陋,片源短缺,其放映声光的质量又差,当时仅放映的一些外国滑稽片风光片己很难满足旧京百姓们的需求与愿望。
  这种情况使经营者任景丰知道只有中国人自己动手拍片子才能有所改观,任景丰自已决定拍影片,他从德国商人那里购来法国人制造的手摇木壳摄影机和胶片。任景丰因在青年时代曾在日本学习过照像技术,回国后又在南新华街琉漓厂附近经营着丰泰照像馆,故他有丰富地摄影拍片技术的知识与才能。任景丰下决心要拍出中国自己制作的影片,他筹集资金决定拍摄的是京剧《定军山》,《定军山》是由当时被誉为“伶界大王”的谭鑫培主演的。谭鑫培曾是我国国粹京剧中谭派的创始人,当时已是梨园界的著名表演家,他虽己六十高龄,但他在影片中一招一式把他的经典剧目表演得极为精湛,堪称为我国早期电影的精品。当时拍摄影片的外景地就是在旁的内,经谭鑫培以及俞菊笙等名角儿历时数月终拍成了我国第一部纪录片电影京剧全本定军山。电影在大观楼影戏院隆重上映时,观众非常多,据当年出版的《电影周刊》载,到大观楼影戏院观看影片的人有“万人空巷之势”,可见当时老北京的观众对我国自行拍摄制作影片喜爱之情景。《定军山》成为大观楼最早放映的我国自产的第一部影片,大观楼影戏院的名声也因而响誉四九城内外。
  在民国时期至解放后大观楼虽曾遭遇过两次火灾,在重建以后继续放映国产影片,曾放映过明星蝴蝶主演的《孟姜女》,《绝代佳人》,周璇主演的《西厢记》,袁美云主演的《日出》,阮玲玉主演的《王老五》等众多有声故事影片,以及《四郎探母》,《哪吒闹海》等京剧巨片。笔者回忆在年少时曾经常到大观楼看新上映的电影,有由白杨主演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及《秋海棠》、《万家灯火》、《上海屋檐下》等优秀国产故事片,当时的大观楼堪称为四九城中一家最好的头轮影院,观众常从京城四面八方前来欣赏新影片,那时代观看电影及听京戏曾是平民百姓最好的休闲享乐呦。
  大观楼影院在上世纪60年代以及80年代曾多次修缮并改建成为我国第一家立体大宽银幕电影院,笔者曾先后在影院看过《漓江游记》、《杂技表演》、《欢欢笑笑》、《侠女十三妹》、《快乐的动物园》,以及由喜剧名星陈强与程之主演的《魔术师的奇遇》等巨片。回忆当时走进影院时要先戴上一副特制的眼镜,通过双眼的会聚功能,合成为立体视觉影像。那放映厅内的银幕特别大,宽达18米,高为8.5米,当戴着眼镜看影片时,好似身临亲境似的置身于风景名胜或故事情节中。影片播放时观众会因那奔驰而来的火车汽车迎面飞来的碗碟而惊呼。尤其看那由姜昆李文毕主演的《快乐的动物园》,其中的喜剧氛围和迎面而来的猛兽的立体效果,更给我们观众极深的印象和情趣,笔者几十年前观赏过的立体宽银幕影片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大观楼影院于上世纪90年代与时俱进,从国外引进全套新设备,重新将影院装修成古朴典雅舒适和优良的放映观赏环境,已使大观楼电影院成为集旅游娱乐餐饮为一体的游乐休闲场所和旅游景点。大观楼影院已被文化部定为“中国电影诞生地”并设立了电影博物馆供游人观览。(撰稿人:刘长温)老北京生活旧忆 回想老北京的影剧院小时候,看场电影就跟吃块水果糖那么容易,五分钱看100分钟电影,心里美滋滋的。当今电影票挺贵的,多年没看过了。遗憾之余,回忆起老北京的影剧院。真想啊!要说北京最早的影剧院,就得提提福寿堂。北京的电影事业在初期并无专门放映场所。前门外打磨厂的福寿堂,是北京首次放映电影之处。1902年1月,有个外国人带着影片在此放映,当然是无声短片。次年,华商林祝三从欧美回国,带着电影放映机及一些影片,在打磨厂的天乐茶园放映。随后,电影传入宫廷。据说,慈禧七十大寿,英驻华公使曾进献放映机及一些影片,为祝寿之物,但因手摇发电机出故障,引起慈禧不悦,故而宫内禁演电影。自1906年起,一些戏园相继放电影,如大观楼、庆乐茶园、三庆园、吉祥戏园、和声戏园等,但都不是正式影院。北京第一家电影院,是1913年开业的大观楼电影院。后来有些专演戏剧的场所也改为电影院。如抗战胜利后,由于大批散兵游勇到处滋事,戏园不能正常演戏,被迫改演电影,每日演三四场,亦有收益。有的场所干脆二者兼之,故此时至今日,北京尚有影剧院之合称。在我的记忆中,当年的天桥剧场在天桥南大街西侧北纬路。日落成。场内座位舒适,有空调,演出歌剧《茶花女》、《货郎与小姐》,芭蕾舞剧《天鹅湖》等,演出效果良好。这里最初名“和平剧场”,使用时间不长,“文革”时曾一度改名为“红卫兵剧场”。场内分一楼22排,二楼10排,三楼12排三层观众席,共有座位1601个。首都剧场在王府井大街北口路东,1955年落成,设备良好,座位舒适。舞台台口宽13米,楼下22排,楼上8排,全场共有座位1225个。话剧《雷雨》、《日出》、《北京人》、《茶馆》、《蔡文姬》、《虎符》等,均在此演出,深受观众喜爱。人民剧场则在新街口南大街东侧,护国寺庙对面,1955年5月落成,建筑物古香古色,独具民族特色,是演出京剧的主要剧场。梅兰芳、马连良、裘盛戎、袁世海等京剧名家名戏,均在此演出,颇受京剧爱好者的青睐。这个剧场楼下26排,楼上16排,全场共有座位1487个。北京展览馆剧场(原苏联展览馆)是在西直门外动物园东侧,开始建为露天剧场,始建于1954年,1959年加顶,改建为室内剧场,场内规模较大,舞台台口宽18米,43排,共2763个座位。初建时,苏联各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合唱团经常在此演出。在复兴门外的二·七剧场是1960年落成的,以“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命名。楼下24排,楼上9排,全场共有座位1200个。虎坊桥南路路西的北京市工人俱乐部,1956年元旦落成,门厅的包金大字为鲁迅手迹组成。该俱乐部是综合演出场所。楼下30排,楼上11排,全场共有座位1400个。当年歌剧《江姐》在此演出时,轰动全城。民族文化宫礼堂在复兴门内大街路北,1959年国庆落成。这座礼堂为民族文化宫的一部分,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特色。有32排,共1151个座位。青艺剧场在东长安街东单北侧,原东单菜市场西侧。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意大利汽车行商人米纳在东单兴建“国际电影院”,即青艺剧场前身。日伪时期改为亚洲会馆,1945年日寇投降,亚洲会馆由国民党政府接收,后退还给米纳之子继承,渐渐衰退,转给英国人,起名“美琪电影院”。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共青团中央在此举办活动,命名为青年宫。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改名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主演话剧。“文革”时曾一度改名为“东方红剧场”,后更名青艺剧场。楼下28排,楼上16排,共有座位1426个。后因扩建新东安而被拆。吉祥戏院在王府井大街北口金鱼胡同内,是老北京历史悠久的戏院之一,它是随着清末兴建的东安市场诞生的,解放后改为国营。1965年翻建一新,白天演电影,晚上演戏。“文革”时曾一度改名“东风剧场”,1980年恢复原名。楼下24排,楼上10排,全场共有座位1150个。因改建东安市场被拆。现在原吉祥戏院对面又新建“吉祥戏院”,建成后仍做戏院。在前门外肉市的广和剧场,是老北京最早的剧场,初名查楼,距今三百余年,又名广和楼,到解放前夕叫广和戏院时,已衰败不堪。解放后,在广和戏院旧址上改建为礼堂,并命名为广和剧场。“文革”时,曾改名为“工农兵影剧院”,后复原名。楼下28排,楼上16排,共有座位1426个。中和戏院在前门外粮食店胡同,开业于清朝末年,原名中和茶园。1951年改为国营,1961年因故停业,1979年彻底改建,楼下23排,楼上12排,共有座位1027个。这个戏院现在好像已经停业。长安大戏院原在西长安街路南,也就是西单十字路口东南角,开业于1937年,为私人集资所建,是老北京老戏院的原貌保持最完好的戏院之一。1950年改为国营,白天兼演电影,夜晚演戏。“文革”时期曾一度改叫“延安剧场”。楼下20排,楼上9排,全场共有座位1221个。因占地拆迁到东边长安街路北处。新戏院虽好,但没了老长安的韵味。北京市音乐堂在中山公园内。日寇侵占时期为奴化中国人1943年强迫市民和学生平整“五色土”东南的高坡地,修建砖砌的舞台和观众席,遂成为实行文化侵略的阵地。因为时以演出音乐节目为主,故名音乐堂。解放后曾改建,座位为板条木长椅,1980年,再度大规模改建,将原露天观众席改为室内剧场。西单剧场在西单十字路口西北角,其前身是解放前的哈尔飞戏院,上世纪四十年代改为大光明电影院,1954年改为国营,名“西单剧场”,“文革”时曾一度改名“长征剧场”,以演出戏曲、曲艺为主,白天兼演电影。1978年翻建,增加坡度,取消了楼上观众席。全场共35排,1089个座。后来西单扩建而被拆。圆恩寺影剧院在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路西圆恩寺胡同,1956年市文化局接管了团中央团校礼堂,增添了剧场设施,名叫圆恩寺影剧院,有座位33排,共1138个。后改前门在菊儿胡同,叫“七色光剧场”,后又叫个洋名字。大栅栏路北的前门小剧场,原为清末开业的广德戏院,亦称广德楼,解放前失于火灾。解放后,在原址重建剧场,因其规模较小,改为小剧场,以演北京曲艺团曲艺为主,白天兼演电影。“文革”时,叫“卫东”剧场,1978年扩建,增设空调及休息厅。有座位21排,共500个座。北京杂技团排演场也在大栅栏路北,其前身是开业于清乾隆年间的庆乐戏院,1956年转为公私合营,后归杂技团专用。楼下座位17排,楼上7排,共857个座位。中央音乐学院礼堂则在宣武门西大街北侧鲍家街,修建于1960年,1979年正式对外开放。这座礼堂按音乐演出效果设计,故效果极好。楼下有座位24排,楼上9排,共有座位969个。此外,在甘家口南的物资礼堂,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有座位44排,1600个;红塔礼堂在复外月坛街,原以电影为主,改建后演大型文艺节目。记忆中,儿时的电影院还有明星电影院,在东四北大街路西;东四隆福寺街路北有蟾宫电影院;交道口东大街路北,是交道口电影院;东单北大街路东,有大华电影院;西珠市口路南有珠市口电影院,是原来的民主剧场;金鱼胡同东口是红星电影院。还有就是天桥南大街路西的天桥电影院、天桥南大街的中华电影院、东长安街“青艺”西侧的北京市儿童电影院、西单北大街东侧的红光电影院、西四丁字街南侧的红楼电影院、西四十字路口东北角的胜利电影院以及西长安街路南的首都电影院、新街口南大街路东的护国寺影院,西直门内大街则有新街口电影院,劳动人民文化宫内也有个影院……南城也有几家,比如白广路东侧的广安门电影院、花市大街路北的花市电影院、骡马市大街的菜市口电影院和陶然亭公园内的陶然寺影院等。那时,酒仙桥也有两家影院——电子电影院和红霞电影院。此外,还有各区的工人俱乐部、文化馆、各单位的礼堂……都给老百姓演电影。五分钱一张票看得屁颠儿屁颠儿的,电影文艺是为广大老百姓造福的,当今想起来,心里还美滋滋的呢。(焦守正)&怀念!记忆中的老北京电影院西四的红楼电影院目前已经停业 位于西四的胜利电影院、红楼电影院、地质礼堂呈三角形分布,相互距离走路不超过十分钟。与现在豪华动感的连锁院线不同,过去几十年,这些老影院才是观众观影的第一选择。小时候,看场电影就跟吃块水果糖那么容易,五分钱看一百分钟的电影,心里美滋滋。当今电影票挺贵,遗憾之余,回忆起老北京的影剧院,真是魂牵梦绕一般。大观楼影院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1905年,大观楼茶楼的第一任经理任景丰拍摄了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电影的诞生,也使大观楼成为了中国电影的诞生地。“大栅栏”是北京最古老又别具一格的商业街,街道狭窄,两侧店铺、商号鳞次栉比。一个世纪过去了,伴随着前门大栅栏地区的翻修改造,旧貌换新颜的大观楼也重新出现在影迷面前。如今大观楼所在的大栅栏地区主要以旅游为主。在大观楼门前,也多是慕名前来的外地游客。大观楼在硬件条件上虽然早已不复昔日辉煌,规模和条件上都无法和新影院相比,但那种浓重的历史感是无法替代的。东创电影院地处东直门外新中街,也是北京的一座老影院。与新建成的星级影院相比,东创电影院在硬件和软件条件上都有不小的差距,这也导致影院的票房收入不尽如人意。2008年,话剧导演孟京辉看中了东创电影院,在其三楼打造了“蜂巢剧场”。和北京其他小剧场不同的是,蜂巢剧场对舞台和环境进行了布置,在众多简陋的小剧场中独树一帜。《恋爱的犀牛》在蜂巢剧场的演出常常一票难求,东创电影院成功转型。首都剧场是话剧的演出阵地但当年也放过电影2003年以前,首都电影院像一座地标一般,矗立在长安街旁。这座历史比长安街更悠久的电影院曾是很多北京人的共同记忆,许多人把关于电影的最初梦想留在了这里。五年后,经过搬迁重建的新首都电影院在商场里开业,电影院所在的商场楼层被命名为“梦想”。重建后的新首都电影院拥有十几个影厅,平均几分钟就开演一场电影,成为京城最火的影院之一。首都电影院挪到了商场顶楼《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人文北京发展建设规划》提出,要“恢复中和戏院、广和剧场、吉祥戏院和西单剧场等老字号演出场所的功能”。可惜,这四个剧场已经成为了人们的记忆。曾经京城四大戏院之一的广和楼戏院中和戏院在前门外粮食店胡同,开业于清朝末年,原名中和茶园,1951年改为国营,1961年因故停业,1979年彻底改建,当时共有座位1027个。广和楼戏院在北京前门外,建于明末,曾为京城最早最出名的戏楼,京城四大戏园之一,大师梅兰芳在这里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吉祥戏院在王府井大街北口金鱼胡同内,是老北京历史悠久的戏院之一,随着清末兴建的东安市场诞生的,解放后改为国营,文革时曾一度改名“东风剧场”,因改建东安市场被拆。西单剧场在西单十字路口西北角,其前身是解放前的哈尔飞戏院,上世纪四十年代改为大光明电影院,文革时曾一度改名长征剧场;,以演出戏曲、曲艺为主,白天兼演电影。记忆中,儿时的电影院还有明星电影院,在东四北大街路西;东四隆福寺街路北有蟾宫电影院;交道口东大街路北,是交道口电影院;东单北大街路东,有大华电影院;西珠市口路南有珠市口电影院,是原来的民主剧场;金鱼胡同东口是红星电影院。还有就是天桥南大街路西的天桥电影院、西单北大街东侧的红光电影院、新街口南大街路东的护国寺影院,西直门内大街则有新街口电影院,花市大街路北的花市电影院、骡马市大街的菜市口电影院和陶然亭公园内的陶然寺影院等。那时,酒仙桥也有两家影院,分别是电子电影院和红霞电影院。还有各区的工人俱乐部、文化馆、各单位的礼堂都给老百姓演电影。在很多人的眼里,新电影院虽好,但没了老北京的韵味。作者:富察游回忆电影院& 魂牵梦绕老北京&一次一位朋友请我看《赵氏孤儿》,踏进了久违的电影院。坐在舒适的沙发座上,望着面积不大的观众席和寥寥无几等待看电影的人,不禁回想起从前看电影的情景。学生时代我家周边有大华、红星、儿童几个电影院,稍微远点还有一个俱乐部,其中设施条件最好的是大华影院,但它们的票价基本差不多。这几个影院中大华是首映影院,新拍摄的电影第一轮先在它那放映,票价也会高些。红星是以放映纪录片为主,也放映故事片。俱乐部一般放映的都是首映之后的电影了,相对票价就低一些。作为穷学生首选的就是这种低票价的俱乐部。那时候看电影根据不同组合也是分不同的时间段的,一家人去看电影往往都是晚场。吃过晚饭,几个孩子伴随着父母高高兴兴地向电影院走去,一路上说说笑笑特别高兴。尤其孩子们能跟自己的父母一块看场电影在当时算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很令人兴奋。到了影院门口,早已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若是新上映的好片,等退票的人能排出半个胡同,手里拿着面值不等的钞票,嘴里不停地问着;“有退票么,有退票么?”一脸焦急状。手里有票的人脸上略带歉意之色,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随口回答着没有,心里一阵得意感。有的人在影院门口碰见熟识的人,故意装作惊讶的样子:“你也来了,有票吗?”另一个也立刻热情洋溢:“嗨,真巧,你和谁来的?”然后相互介绍一同来的人。影院检票员站在门口两侧,认真负责的查验电影票,不时为小孩的身高与小孩家长发生争执。这时候影院成了强势一方,说不让你进你就进不去。有的家长因为孩子原因不能看电影,只好怏怏不乐的把票卖掉。一听有人退票,“轰”的一声等退票的人蜂拥而至,不知多少只手伸向退票人,只见一群人搅在一块,一会向东,一会向西,乱作一团。最后的结果或是人群散去,退票人衣衫不整,票款两无,或是一张票被数只手抓住,各不相让,最后“嘶啦”一声碎成数片,谁都别看了。有经验的退票人都是悄不吱声的把等票人拉到一边,悄悄地问,或者是把等票的人带到远远地地方再卖,通过退票就能看出一个人的社会经验成不成熟。有的人不愿早早的进入影院,但大部分人是愿意进去的。进到休息厅,喝水的、买零食的、看剧照的、聊天说话的什么样都有,也有来回乱窜的。来回乱窜的都是半大小子,或是同学,或是邻居,越是人多越兴奋,一不留神撞到人招来几句责骂,根本就不在乎。观影厅安静了许多,坐在翻盖椅子上窃窃私语的肯定是情侣,他们有着永远说不完的话。一般都是男方热切、激动,兴奋得满脸通红,上下嘴唇飞快翻动不知在对女方说些什么。而女方就要矜持许多,脸上挂着微笑,含情脉脉地望着男友不怕辛苦的嘴,不时用目光或表情来响应,两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空间中,忘掉了身边的一切。呼儿唤女大声斥责的是母亲。伟大的女性,即便获得一个休息的机会也要带着儿女一同享受。他们的父亲坐在旁边默默地看着,现在他的心中同样充满了爱,除了对自己的子女外还有他那为家庭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妻子,此时一家人坐在一起很有幸福感的看场电影,也有一种事业有成的感觉啊。放映前音箱里播放着轻音乐,记得那时大多是广东音乐,《彩云追月》、《步步高》、《金蛇狂舞》、《雨打芭蕉.》、《旱天雷》、《喜洋洋》等,现在我有时听到这些乐曲恍然有如坐在电影院里的感觉。一遍铃声,两遍铃声,等到第三遍铃声响过,影院里已经鸦雀无声,大窗户的窗帘早已拉上,灯光也已熄灭,迟到的观众也自觉的放轻脚步,电影开始了。随着“剧终”两个字的出现,观众开始散场,跟放映前一样,合、放翻盖椅子的动作反映出一个人的素养。不拘小节的人随便地把椅子放上放下,发出“嘭、嘭”的响声,根本不顾及别人的感受,那些有教养和懂礼貌的人是轻轻地抬起放下。事情不大,折射出每个人的家庭教养和行事原则。冰心老人说过:“人的素质是装不出来的。”电影看完了,时间也接近午夜,空旷的街道阒寂无声,年幼的弟弟或妹妹已经趴在父亲的肩膀上睡着了,一家人拖着有些疲沓的脚步走在回家的路上。虽然有些睏意,但脑海里还回放着刚才的电影画面,第二天和同学的话资已经都准备好了。好的电影,大家喜闻乐见的电影,里面的台词都已经熟悉的随口而出。例如把某种东西扔在地上,当有人要捡的时候,就会突然伸出一只脚踩向那只手,同时传出一句:“塞里姆,你已经到这种地步了。”当某个人要领着大家去某个地方,就会有一个人学着日本人的腔调说:“到你家去。”活生生一个松井的嘴脸。最逗的一次是在自习课上老师辅导完几何题后问一个同学明白了没有?这位同学站起来学着《地雷战》里伪军的样子装作恍然大悟的说:“明白了、明白了。”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连老师忍不住也笑了。我们学校还有个同学很喜欢电影《刘三姐》的插曲,据说他一连看了几十遍《刘三姐》,真执著。有一阵我们还喜欢赶电影。那时候《北京日报》的第三版有电影预告,头一天我们看好了,等到第二天下午自习课一散,立刻向离学校不远的俱乐部跑去,赶下午四点多的一场电影。有时迟到一点就看个大半场,但这种情况极少。我们赶电影是有条件的,因为俱乐部在一定时间内学生票只要五分钱。我有位住在红星影院对面胡同里的同学,他看的电影极多,但都是半场。时间长了他对我们说:“红星影院的检票员有个习惯,等电影开演二十多分钟后就离开门口回屋里了,他们住在附近的孩子摸到这个规律,等检票员一走立刻偷偷的进去免费白看,但只能看个半场。放暑假我们就到儿童影院看电影,票价五分,看完了还可以在东单体育场玩半天,当时对于我们来说已经算是很幸福的生活了。北京的电影院设备最差的是朝阳门外的新生影院,我在里面看过一场电影。新生影院的椅子是用木条钉的,很简陋的长条木椅。习惯了大华、红星等影院的座椅再到这种影院真的别扭,好像那次演的电影也不太好看,没看完我们几个同学就走了,我们是从工体游泳回来路过这个影院顺便看的。西单的首都,东四的蟾宫、明星、东四工人俱乐部、西四的红楼、也都去看过电影,还在大观楼影院看过立体电影。但一般都是特别想看的电影只在那演,我们附近不演,或者是路过时间正合适顺便看的。离我的住家较远轻易不去。崇文、宣武的影院差不多没去看过,小时候逛天桥时见那有个中华影院,显得挺破烂的。我们那时候的活动范围并不大,平时上学、住家两点一线,一天往返四趟,等晚上放学天也快黑了。星期天家里再有点事,不可能到处乱跑。想看电影也就利用周六下午没课或者周三还是周四下午只有两节自习课的机会,这还得有合适的电影才行。当然因为看电影我也出过丑,曾经被同学笑话过。我自小怕听恐怖的故事,连棺材都怕。有一年邻居家人死了出殡,又是道士又是和尚,纸人纸马打幡念经相当热闹,整街的人都去看热闹,只有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家里不去,不是不爱看,是怕那个棺材。记不得哪年了,电影院上映《夜半歌声》,好像当时这部电影被宣传的很火,看的人很多。同学中有看过的在教室里大谈特谈,把一些情节描述的绘声绘色,勾起了我想看的欲望。犹豫再三,在同学的鼓励下决定看,那天我们一行五人结伴而去,去那么多人就是为了给我壮胆。电影看完了,除了几首主题曲给我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外,男主人宋丹萍那张被硫酸毁坏的面孔也让我战栗。出了影院,说什么我不一个人回家,感觉到处都有宋丹萍的脸在看着我。没办法,一位满姓同学陪着我从大华影院走到我家,而他的家在另一个方向。事后大家都知道了我的胆儿小,其实我的胆儿一点也不小,就是不喜欢看鬼神的电影。现在已经是花甲老人了,我仍然不看有关闹鬼的影视作品,连《画皮》我都不看。我们那个时代的电影既是一种消遣的娱乐,也是受教育的课堂。电影中的说教对我们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每当影片中好人受到折磨和迫害时,我们紧张的不能自己,有的人都情不自禁的喊出声音来。当在最危险地时候我们好人的救兵来了,冲锋号吹响了,我们会激动的拼命鼓掌,发出兴奋得欢呼声。影片里出现滑稽、幽默的镜头,我们会发出会心的笑声。我们那时太天真,太幼稚,太可爱,看完一部电影会久久回味,同学之间反复谈论影片里的细节和动作,津津乐道、乐此不彼。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电影不知看过多少部,总得感觉现在拍摄的影片不如过去。首先过去的电影从编剧到导演,从演员到烟火,从布景到美术,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不管正面还是反面演员,每个人都有生活,演什么像什么。服装、道具全以假乱真,让人很信服。尤其是电影插曲,相当多的插曲几十年来脍炙人口、久唱不衰。在我们知青的聚会上,经常有人唱起《敖包相会》和《弹起我亲爱的土琵琶》,大家想想,这都是多少年前拍摄的电影啊,几乎和我们年龄一般大了。看看现在的电影,动辄投入几千万上亿元,华丽的服饰,豪华的布景,浩大的场面,令人咂舌的片酬,但拍出的电影总让人觉得不对劲。弘扬主旋律的影片里面的受苦人比周扒皮长得都胖,炮弹爆炸就像春节的烟火,红军战士拿枪的姿势跟好莱坞的动作片一样。除此外剧本的编造痕迹太明显,完全脱离了现实。或者把历史事件给演义成戏说,最省事的就是翻拍,翻拍的结果是“黄鼠狼下耗子”,或是“狗尾续貂”。陪伴我们成长的电影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影响了我们这代人的成长,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小兵张嘎等光辉形象过去是我们的学习榜样,现在他们的精神仍然影响着我们,我们知青一代经历过艰难困苦,虽然也感到命运的不公,但我们的拳拳爱国之心永不泯灭。本文摘自丁香小院 老北京的电影院  北京最早放映电影,不是在电影院里,而是在前门外打磨厂中间路北的“福寿堂”饭庄里,因为当时还没有电影院。时间是1902年1月,由一名外国人放映的纪录片。  另一种说法是,北京最早放映电影的场所是西单的“文明茶园”,时间是1896年8月。放映的内容是纪录片《戏法》、《焰火》等游艺杂耍节目。  光绪三十年(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驻北京的大使进宫献寿礼。敬送给“老佛爷”一架电影放映机和几部新影片。太监请求“老佛爷”恩准后,在紫禁城寿堂一侧挂起银幕,官员、贵妃们都来看电影。影片放映到下雨的镜头,有人竟去找伞;出现火车镜头时,有人吓得叫妈……正在放第四本时,“轰”!一声巨响,电机炸裂,影片失火。慈禧大为恼火,认定电影是“不祥之物”,下令将电影片等物扔到河里,并规定再不许把“不祥之物”引入宫内。还下令全国查禁电影,一时电影不敢公开放映。  北京第一家正式影院是坐落在前门外大栅栏街的大观楼影院,开业于1913年,它的前身是“大亨轩茶园”,后改“大亨茶园”。大观楼电影院也是北京最早的一家立体宽银幕电影院。大观楼电影院于1986年10月开始施工,1988年建成放映70毫米宽胶片的大银幕影院,画幅比普通银幕增大三四倍,并采用优质立体声电声系统,看巨大画面,听立体之声,使观众如身临其境,备感新奇。  北京较早的放映电影场所有打磨厂的“天乐茶园”、东安市场的“吉祥戏院”,大栅栏的“三庆园”、西城新丰市场的“和声戏园”等。当时的影片多为十几分钟的短片,是无声电影。人们把无声电影叫“伟大的哑巴”。休息时,有人按座收钱,放映电影时场里很杂乱,做小生意的、扔手巾把儿的到处可见。  最早放映有情节的侦探滑稽影片是北京西单商场的“庆乐茶园”。上世纪30年代初,北京的电影院陆续增加。1931年下半年开业的有“新民电影院”,开设在钟楼内,后改名“钟楼电影院”,是私人集资建成的。相继出现的有宣武门内绒线胡同的“中天电影院”、米市大街的“光陆电影院”,前门外的“同乐电影院”、东长安街的“平安电影院”、西单的“大光明电影院”等。  到1949年止,北京共有电影院24个,可容纳观众15,000余人。北京的电影院不少都是戏园子改建的,如“大观楼电影院”、“天桥电影院”、“中华电影院”、“珠市口电影院”、“同乐电影院”等。解放前,还有不少戏院,在演戏中情节时,加演电影配合。如庆乐戏院演《济公传》,演到济公提拿华云龙,济公和华云龙在一高楼上动武,华云龙从高楼上飞下,济公也飞下这一情节时,就放映电影。当济公落地提鞋时,剧场灯光就亮了起来,接着演戏。  解放前的电影院分街南、街北。以西珠市口大街为中心,街北大栅栏一带和城里电影院的设备较先进,这些大电影院都是有钱人的娱乐场所,如“真光”、“美琪”等影院,票价每人旧币1,600元。这对穷人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无产者看电影都聚集在天桥一带,票价仅200元,军人还不要钱,儿童50元,一下可挤进七、八个儿童去。  天桥市场在上世纪30年代,只有两家活动电影院,这种电影院,只有一间屋子,里面有长凳,仅容纳十三、四个观众。在东墙上有一方五尺宽白布,那就是银幕。影机在屋外,可以由窗隙内射映到幕上。以往利用光的反射作用,把太阳光射在幕上,后来才用极小型的发电机,用电力透射过影片。后来建立的天桥、天乐、新民、中华等影院,设备改进了,也无非是长条木板凳,屋子也不大,只能容几十甚至百名观众。这些电影院开始放映无声电影,买一张票可以看一天,一部片来回演,一会儿一断片。演出的有《关东大侠》、《荒江女侠》、《火烧红莲寺》、《卓别林》等。  后来在影片底下映文字说明。以后才转化为有声电影。街北的影院大都设备较好,影院宽阔,观众坐单人木椅。夏天有电扇,冬天有取暖设备。影院门前或门内有小卖部、休息室,室内悬挂二尺镜框,内有国产片的著名男女演员的大像片如:周曼华、胡蝶、白光、周璇、白杨、赵丹、吕玉堃等。喜剧笑星有大胖子关宏达、殷秀岑、小瘦子韩兰根等。  北京最早的电影院里都男女分座。北洋军阀盘据时,还是男女分座。如当时绒线胡同的中天电影院,剧场中间设有一人多高的木栅栏,左边是男座,右边是女座。即使夫妻二人同去看电影,进场后也得分开坐,只能隔栏相望。但也有的电影院不分,如东单的平安电影院,因为有外资合建,再有东交民巷的洋人来看电影,军警不敢惹,也只好“男女混杂”了。男女分座看电影的历史,一直到后来才逐步结束。  电影《歌女红牡丹》,另一说《桃李劫》,是中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结束了无声电影的历史。中国人自己最早拍摄的影片是大栅栏丰泰照相馆任峻峰先生,拍的是谭鑫培演的戏剧《定军山》,是在1905年拍摄的。后来上海商务印书馆随后拍摄了梅兰芳主演的《天女散花》和《春草闹堂》。最早的彩色戏剧片是《生死恨》,在1948年拍摄。我国最早的一部新闻片是1908年3月意大利劳伦在上海拍摄的《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和《上海各处风景》。我国自己拍摄的最早的一部新闻影片是《上海战争》,主要纪录光复上海时,上海革命党人攻打江南制造局和吴淞炮台时的军事行动,是在1913年9月放映的。  北京电影院在解放时有24个,到1983年增加到106个。座位从1949年的15,000余个,增加到12万余个,还不包括厂矿、企业、机关、学校等单位的礼堂。据统计,1979年北京市全年放映场次是354,812场,计约为34,626万人次,被称为电影事业的“黄金时代”。  解放后,北京电影院的建设非常快,影院的规模、设施条件非昔日可比。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影片的品种飞速发展,北京不仅有了放映70毫米宽胶片的大银幕电影院、全国第一家全景影院,还有环幕电影、穹幕电影。1994年又出现了“动感电影”,这是目前世界上较先进的、科技水平较高的一个电影新品种。它打破了传统的观众单纯欣赏电影的模式,把观众置身于影片情节之中,使人感觉新颖、刺激,特别受到青年观众的欢迎。电影院还不断探索,改造设施,使座位舒适,有的充分利用电影院的空间和时间,开辟了“小厅影院”、“夜场电影”等,以适应现代人的节奏和欣赏习惯,促进了电影事业的发展。  从北京电影院的沿革中,我们可以看到了几代北京人文化生活的变化。老北京影院里趣事多关注北京,请点击上方微信名订阅我们生&活&一&手&掌&握合作/投稿,请联系微信:bj1131电影在清末民初作为新的艺术形式兴起后,带动了一批新式戏院的建立,如真光(今中国儿童剧院)、开明、哈尔飞、瀛寰、新新、光陆(今大华影院)等,连同广和、中和、吉祥、大观楼等一批老戏院的改造升级,形成了京城娱乐业的繁荣时光,其中不乏各种趣闻:第一部电影的幕后故事众所周知,中国第一部电影是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在京剧名伶谭鑫培60大寿时(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在电影《西洋镜》(2000年)、《定军山》(2005年)中再现了这段历史过程。但因为原始资料已经湮灭遗失,《定军山》是否真的是中国第一部电影仍存争议。至少在民国时期,民众熟知的“旧剧电影化第一人”是梅兰芳先生。而在电影初入中国之时,拍摄时事新闻作为影片放映也并非孤例。至今关于丰泰照相馆内拍摄影片的第一手资料,也仅存细节相互矛盾的一些见证者回忆,后代学者多有企图重寻线索,均告无功而返。创男女同座敢为天下先大家在看民国年代影视剧的时候,可以注意到一个现象:即男宾看戏时均集中于楼下散座,而女客则多款步楼上包厢。甚至在清末民国时,茶园戏楼等均不接待妇女而只允许男客入内,女人想要看戏,除非是大宅门里叫上一场堂会,电影初入中国时也继承了这个传统。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思潮影响,影院内也开始设立妇女专席,男左女右,中间以红灯为界。1911年清政府颁布的观影条例中对此还特别做出规定。1930年,作为中国电影诞生地的大观楼影院再次首开风气之先,率先打破隔膜实行男女同座,一时间当时的潮男潮女纷纷相约大观楼观影,成为京城盛事。错译名字的哈尔飞戏院在老北京人的记忆中,二三十年代的西长安街一带有三家大红大紫的戏院,即哈尔飞、长安、新新,以这三家戏院为中心,也带旺了临近的商铺和餐馆生意。哈尔飞戏院的名字十分有特色,这里本为奉天会馆的戏楼。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后,奉军退回东北,便将这座会馆的东院、花园和戏楼一道出租,开办起了戏院。当时曾有这样一则广告:特将奉天会馆东院全部承租过来,就原有华美戏台,改建哈尔飞大剧院,取英文Halpy,取意欢乐快乐的意思。以我们现在的英文水平能轻松看出来,当时的人把Happy误写为令人摸不着头脑的Halpy,显见是某位故作聪明的译者的杰作。经营者的意图也很明显,和现在一些愿意给地名、建筑起洋名的人想的一样,就是为了镀上一层洋气儿。新世界商场的前世今生崇文门外大街的新世界商场曾首创60小时不打烊,而在京城商业界一炮走红。在距此地几公里外的香厂路一带,近百年前也曾拥有过一个名为“新世界”的大型游乐场所。楼形为四层船型洋楼,仿照上海大世界建成。楼内有曲艺、杂耍、露天电影、文明戏、西餐馆及咖啡厅,还播映美国武打片。顶部有花园,可以远眺全城,并设有当时国内罕见的电梯。据说在开业当日,竟发生了观众爆满将座椅踩坏的地步,甚至因拥挤电梯而踩踏致死人命。老北京的电影院&& & & & 小时候,看场电影就跟吃块水果糖那么容易,五分钱看100分钟电影,心里美滋滋的。当今电影票挺贵的,多年没看过了。遗憾之余,回忆起老北京的影剧院。真想啊!& & & &&北京第一家电影院,是1913年开业的大观楼电影院。后来有些专演戏剧的场所也改为电影院。如抗战胜利后,由于大批散兵游勇到处滋事,戏园不能正常演戏,被迫改演电影,每日演三四场,亦有收益。有的场所干脆二者兼之,故此时至今日,北京尚有影剧院之合称。& & &&& & & & 在我的记忆中,当年的天桥剧场在天桥南大街西侧北纬路。日落成。场内座位舒适,有空调,演出歌剧《茶花女》、《货郎与小姐》,芭蕾舞剧《天鹅湖》等,演出效果良好。这里最初名和平剧场,使用时间不长,文革时曾一度改名为红卫兵剧场。场内分一楼22排,二楼10排,三楼12排三层观众席,共有座位1601个。& & & & 首都剧场在王府井大街北口路东,1955年落成,设备良好,座位舒适。舞台台口宽13米,楼下22排,楼上8排,全场共有座位1225个。话剧《雷雨》、《日出》、《北京人》、《茶馆》、《蔡文姬》、《虎符》等,均在此演出,深受观众喜爱。& & & & 人民剧场则在新街口南大街东侧,护国寺庙对面,1955年5月落成,建筑物古香古色,独具民族特色,是演出京剧的主要剧场。梅兰芳、马连良、裘盛戎、袁世海等京剧名家名戏,均在此演出,颇受京剧爱好者的青睐。这个剧场楼下26排,楼上16排,全场共有座位1487个。& & & &&北京展览馆剧场(原苏联展览馆)是在西直门外动物园东侧,开始建为露天剧场,始建于1954年,1959年加顶,改建为室内剧场,场内规模较大,舞台台口宽18米,43排,共2763个座位。初建时,苏联各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合唱团经常在此演出。& & & &在复兴门外的二-七剧场是1960年落成的,以;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命名。楼下24排,楼上9排,全场共有座位1200个。& & & & 虎坊桥南路路西的北京市工人俱乐部,1956年元旦落成,门厅的包金大字为鲁迅手迹组成。该俱乐部是综合演出场所。楼下30排,楼上11排,全场共有座位1400个。当年歌剧《江姐》在此演出时,轰动全城。& & & & 民族文化宫礼堂在复兴门内大街路北,1959年国庆落成。这座礼堂为民族文化宫的一部分,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特色。有32排,共1151个座位。& & & & 青艺剧场在东长安街东单北侧,原东单菜市场西侧。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意大利汽车行商人米纳在东单兴建“国际电影院”,即青艺剧场前身。日伪时期改为亚洲会馆,1945年日寇投降,亚洲会馆由国民党政府接收,后退还给米纳之子继承,渐渐衰退,转给英国人,起名“美琪电影院”。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共青团中央在此举办活动,命名为青年宫。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改名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主演话剧。“文革”时曾一度改名为“东方红剧场”,后更名青艺剧场。楼下28排,楼上16排,共有座位1426个。后因扩建新东安而被拆。& & & & 吉祥戏院在王府井大街北口金鱼胡同内,是老北京历史悠久的戏院之一,它是随着清末兴建的东安市场诞生的,解放后改为国营。1965年翻建一新,白天演电影,晚上演戏。“文革”时曾一度改名“东风剧场”,1980年恢复原名。楼下24排,楼上10排,全场共有座位1150个。因改建东安市场被拆。现在原吉祥戏院对面又新建“吉祥戏院”,建成后仍做戏院。& & & & 在前门外肉市的广和剧场,是老北京最早的剧场,初名查楼,距今三百余年,又名广和楼,到解放前夕叫广和戏院时,已衰败不堪。解放后,在广和戏院旧址上改建为礼堂,并命名为广和剧场。“文革”时,曾改名为“工农兵影剧院”,后复原名。楼下28排,楼上16排,共有座位1426个。& & & & 中和戏院在前门外粮食店胡同,开业于清朝末年,原名中和茶园。1951年改为国营,1961年因故停业,1979年彻底改建,楼下23排,楼上12排,共有座位1027个。这个戏院现在好像已经停业。& & & &长安大戏院原在西长安街路南,也就是西单十字路口东南角,开业于1937年,为私人集资所建,是老北京老戏院的原貌保持最完好的戏院之一。1950年改为国营,白天兼演电影,夜晚演戏文革时期曾一度改叫延安剧场。楼下20排,楼上9排,全场共有座位1221个。因占地拆迁到东边长安街路北处。新戏院虽好,但没了老长安的韵味。 & & & &北京市音乐堂在中山公园内。日寇侵占时期为奴化中国人1943年强迫市民和学生平整五色土东南的高坡地,修建砖砌的舞台和观众席,遂成为实行文化侵略的阵地。因为时以演出音乐节目为主,故名音乐堂。解放后曾改建,座位为板条木长椅,1980年,再度大规模改建,将原露天观众席改为室内剧场。& & & & 西单剧场在西单十字路口西北角,其前身是解放前的哈尔飞戏院,上世纪四十年代改为大光明电影院,1954年改为国营,名“西单剧场文革时曾一度改名长征剧场;,以演出戏曲、曲艺为主,白天兼演电影。1978年翻建,增加坡度,取消了楼上观众席。全场共35排,1089个座。后来西单扩建而被拆。& & & & 圆恩寺影剧院在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路西圆恩寺胡同,1956年市文化局接管了团中央团校礼堂,增添了剧场设施,名叫圆恩寺影剧院,有座位33排,共1138个。后改前门在菊儿胡同,叫“七色光剧场”,后又叫个洋名字。& & & & 大栅栏路北的前门小剧场,原为清末开业的广德戏院,亦称广德楼,解放前失于火灾。解放后,在原址重建剧场,因其规模较小,改为小剧场,以演北京曲艺团曲艺为主,白天兼演电影。文革时,叫卫东剧场,1978年扩建,增设空调及休息厅。有座位21排,共500个座。& & & & 北京杂技团排演场也在大栅栏路北,其前身是开业于清乾隆年间的庆乐戏院,1956年转为公私合营,后归杂技团专用。楼下座位17排,楼上7排,共857个座位。& & & & 中央音乐学院礼堂则在宣武门西大街北侧鲍家街,修建于1960年,1979年正式对外开放。这座礼堂按音乐演出效果设计,故效果极好。楼下有座位24排,楼上9排,共有座位969个。& & & & 此外,在甘家口南的物资礼堂,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有座位44排,1600个;红塔礼堂在复外月坛街,原以电影为主,改建后演大型文艺节目。& & & & 记忆中,儿时的电影院还有明星电影院,在东四北大街路西;东四隆福寺街路北有蟾宫电影院;交道口东大街路北,是交道口电影院;东单北大街路东,有大华电影院;西珠市口路南有珠市口电影院,是原来的民主剧场;金鱼胡同东口是红星电影院。还有就是天桥南大街路西的天桥电影院、天桥南大街的中华电影院、东长安街青艺西侧的北京市儿童电影院、西单北大街东侧的红光电影院、西四丁字街南侧的红楼电影院、西四十字路口东北角的胜利电影院以及西长安街路南的首都电影院、新街口南大街路东的护国寺影院,西直门内大街则有新街口电影院,劳动人民文化宫内也有个影院南城也有几家,比如白广路东侧的广安门电影院、花市大街路北的花市电影院、骡马市大街的菜市口电影院和陶然亭公园内的陶然寺影院等。那时,酒仙桥也有两家影院--电子电影院和红霞电影院。& & & & 此外,还有各区的工人俱乐部、文化馆、各单位的礼堂都给老百姓演电影。五分钱一张票看得屁颠儿屁颠儿的,电影文艺是为广大老百姓造福的,当今想起来,心里还美滋滋的呢。老北京的电影院
上世纪二十年代,北京还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顽固保守,虽然国内已有制片厂,也进口好莱坞名片,但在北京几乎是一个空白。
北京最早的电影院,大概要算前门外的“大观楼”了。因为舞台只是一窄条,刚好挂起一张银幕,不然也早被其他剧种所占了,不会专放电影。老北京有些戏园也临时放映电影,如门框胡同的“同乐园”,原是一个楼所空旷,四面高墙,又通风又透光的老式戏楼。每放一次电影,还要把门窗遮严,事先布置比放一场电影的时间还要长。“大观楼”所放的片子,大至都是当时的二流影片,除了短片、笑片之外,也放一些较长的成套长片,长到十、八本(每盘胶片称为一本)。由于放影机只有一部,每放完一本,都要换片停演四五分种左右。一场电影最长的有十二本,所以海报上总要标明“本片十二大本”,以招徕观众。一部十二本的长片放映起来,加上换片时间总要三四个小时。一般一场只放九至十本,如片短,则加映一二本短片,至少要凑够八九本。这种落后的情形,直到三十年代中期才逐渐改善,用两部放映机后再不必换片停演了。
内城,最早没有电影院。约在1928年才有了宣武门绒线胡同口的“中天电影台”,这是一座高档电影院,楼厅、池座、舞台等一应俱全,还另辟有茶点部、休息室,供应西式糕点和咖啡。王府井南有一座“平安”影院,主要是为东郊民巷及东单一带居住的外侨看电影方便而设计的,座位只有200个左右,座位考究,只放外片,不放国产片,票价也高。当时普通影院的票价为前排二角,后排三角,而“平安”则一律六角。
早期的影片多为默片,有声片差不多是在三十年代中期在北京出现的。不过当时电影院虽然不多,但影片的水平不低。早期美国好莱坞出了不少名片,演员和导演都是很有名的,最受欢迎的当数卓别林(当时译作贾波林)。因为是默片,观众特别注重表情和表演技巧。因此一些具有独特风格的名演员,观众都能说之历历,如数家珍。还有华伦铁诺,意大利籍,以美男子名闻好莱坞,可惜他命短而死。生时煊赫一时,死时连安葬都困难,让人感到世态炎凉。女演员如专演悲剧的李丽吉舒,擅演喜剧的玛丽碧克福,都很有号召力。
国产片的拍摄最早手推“明星”公司,后来才有了“天一”等等。“明星”存在的时间较长,拍过不少好片,如《玉梨魂》、《孤儿救祖记》等。不过演员的来源有限,很少有懂表演艺术的演员,特别是男演员更缺乏,直到后来的“联华”公司成立,才改变了这种状况。旧电影院(蟾宫电影院早期海报传单,看看上边都是谁?)&&&&&&&&&&&&&&&&&=====老北京电影院=====&&&&&&&&&&&&&&&&&(蟾宫电影院,明星电影院)&&&北京解放前,地处东四牌楼的隆福寺街有两家电影院。&&&四十年代初,电影在中国是飞跃发达的,人们的娱乐生活又多了一个新奇先进的娱乐方式。当时北京封闭的生活环境和人们老旧陈腐的思想被电影打开了!看客们在黑暗的环境里看到了遥不可及的外国!看到了不知是什么东西的东西!看到了不可想象的情景!当人们弄懂了那就是电影的时候才恍然大悟!感叹外国人的极大聪明!发明了这有声有影会说话能活动的“千里眼”!&&&当时的电影上演的是美国的“好莱坞”和中国自己的电影。电影从无声到有声,涌现出了许多的“明星”:范雪鹏,阮玲玉,李丽华,周曼华,白光,龚秋霞````。电影的内容也都是武打,鬼怪,古代,爱情片。好莱坞的电影也多是歌舞,娱乐片。&&&山东孟姓兄弟俩带了家眷来到北京,为了赶时髦多多的赚钱,找了商业气息十分发达的隆福寺街分别开办了两家电影院。哥哥在街的东口外开了“明星电影院”,弟弟在街里开了“蟾宫电影院”&&&明星电影院很一般!正门在东四北大街向东,一个小小的高台阶门洞,长长的甬道,甬道的左边还有一家“海鸥照相馆”,再往里去就是休息室,右边是售票处,左边黑布帘子的后面就可以进到影院里边。影院的北边是小小的舞台,南边就是影院的后门。影院虽然不大,还有楼上。电影开演前,人们从前,后门检票进入,服务员手拿电筒为看客找座位。听见一声清脆的铃声,所有的门窗都拉上了黑黑的帘子,看客慢慢安静下来,只有左边的小卖部里还在淡淡的闪灼着蓝色的幽光!卖的不外乎是冰糖葫芦,水果糖,花生米,汽水,冰棍,瓜子和一些时令的吃食,专供那些眼睛在忙着看,嘴里也不停吃的悠闲的“馋鬼”!扔的满地都是果壳烂纸!散场时脚踩得嘎嘎乱响!再由服务员“掏”着扫干净,迎接下一场的开演!&&&蟾宫电影院在街的中段路北,西边紧靠“光陆”照相馆和著名的大庙会“隆福寺”,隆福寺街是北京东城极热闹的商业街。各种商店一家挨一家,每天从早到晚街里人来人往行人不断!&&&蟾宫电影院当时在北京属于高档影院。装潢洋气阔绰!大理石的门洞,楼上是沙发软座,每级台阶装有红色的指示灯,上写牌号,看客自己找座位也是很容易的事。影院里禁止看客吃东西,是个文明的所在。&&&值得一提的是蟾宫影院备有后台和化妆室,除去上映电影以外还可以演出戏剧,前台灯光齐备,紫色天鹅绒大幕极其讲究,一派洋里洋气!&&&电影每次都有“加片”放映一些短小的广告或别的什么。为了招揽票房,还有演员在电影开始前现场表演“马戏杂耍”!穿着燕尾服,头戴大礼帽,皮鞋领花,手拿文明棍,配着洋鼓洋号,表演一些滑稽幽默的魔术小品,好像是“卓别林”!或者还有曲艺演员的大鼓单弦,相声唱词,唱完以后再上演电影。&&&有一年的冬天,五叔回家说今天晚上明星电影院来了上海的明星演员在电影前为观众表演,票价不贵。爷爷听了很兴奋,吃完饭穿戴整齐,带着我就去了明星。到了那里才知道今天来的是大明星周璇!还有韩兰根,殷秀岑!(周璇大家都知道!韩兰根是个瘦子!电影'渔家女'里演'小猴子’,殷秀岑是大胖子!电影'不拘小节的人’演火车旅客'胖子’)&&&爷爷买了一张票,带我检票进门。验票的看爷爷带了小孩就让再去买一张票,爷爷不干了!说小孩子不占座位就不用买票,但验票的就不让进门,说来讨去爷爷火了!啪!扬手打了验票员一个耳光!验票员也毫不相让,双方大吵起来!有人赶快找来了电影院经理,经理一看爷爷的,压住了验票员,把爷爷让到了后边的客厅,斟上香茶就打起了和事佬!说来聊去互问高姓,爷爷说姓“孟”,经理瞪了眼睛再问辈分,爷爷说是“宪”,只见经理走上前来单腿就给爷爷下跪!口中大呼:“爷!小辈不知,望爷见谅!”爷爷这时也是糊涂了!怎么三四十岁的堂堂经理给我下跪!?还口中呼“爷”!?&&&经理站起说:“爷不知,我们是本家人,小辈当然姓孟,只是辈分逊爷俩辈,是“繁”辈,所以下跪!家在山东“邹州”,来此时日不多,今后望爷多多帮闲!”爷爷此时方才大悟!原来是孔孟的本家后裔,大水冲了龙王庙。孟经理又看我:“这位是爷的令孙,我的兄弟吧?”爷爷点头。我顿时奇怪,我怎么会有这样一位高龄的哥哥!经理又问了我家的住址及电话,说:“爷先看电影,改天我和我的兄弟去爷的府上孝敬,奶奶好?叔叔好?”爷爷一一回答了,在经理的带领下,爷爷大摇大摆的带我去看电影,可是,周璇早已不见!唱了两支歌就走了!舞台上只有一胖一瘦,挤鼻弄眼,扭了两下屁股也下台去了!经理给我们找了好座位,电影开始了!片子是周曼华“一串二”主演的凶杀片“血手印”,说是两个孪生姐妹,奸诈的妹妹害死了忠厚的姐姐,霸占了姐姐的财产。我看着害怕!就睡去了。电影散场了,我也睡醒了!回到家里迷迷糊糊!爷爷对老祖太太和奶奶说起了今天的“电影奇遇”,祖太太还责怪爷爷不该动手打人。&&&&第二天的下午,孟经理头戴礼帽,身穿貂皮大衣,兄弟二人带了礼物坐了三轮车来到我家。一进堂屋,看见奶奶,带弟弟马上下跪口呼“奶!”起身以后又看见我的老祖太太,孟经理不知所措,在奶奶的引荐之下,他又惶恐的重新下跪,口呼“祖宗”给祖太太叩了三个头!&&&落座以后,经理给爷爷奶奶介绍了他的二弟----蟾宫电影院的经理。兄弟二人诚心诚意,从此以后两家结成了亲戚一样的关系!我当然管比我父亲年岁还大的经理兄弟叫做大哥二哥。我倒觉得这个哥哥的年岁有些太老,不好意思叫出口!&&&以后,再看电影都是免费,弄得家里人反而不再去明星,蟾宫了。时间久了,经理哥感觉到了这一点,来过家里几次说不要见外。后来干脆想了个好办法,只要来了新片就打电话叫晚上“净场”后去看“试片”,“试片”就是影院租了片子要整体检查片子的质量,检查的办法也就是从头到尾把电影放一遍,叔叔们经常带我很晚了去看“试片”,偌大的电影院只有我们几个人,倒很随意。我很小就看了许多“好莱坞”和中国大明星的电影,到现在也记不起来都是些什么电影。倒是电影里的许多歌曲至今记忆犹新!&&&建国以后,电影院公私合营,哥哥们变成了“私方”经理管理业务,企业的大权则由“书记”担当。&&&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明星,蟾宫电影院彻底收归国有,哥哥们又变成了“资本家”差一点为此失去性命!&&&那些革命的红卫兵,造反派大概觉得“明星”的字眼地道!指路的明星!名字就保留下来至今,其实,这明星不是那明星!那明星不是这明星!完全满拧!&&&红卫兵,造反派什么都造!名字是符号,不顺眼也不成!----“蟾宫”?不懂!看不明白!蟾是什么意思?但是那个“宫”决不是什么好字眼!帝王将相,封建迷信!砸!&&&“蟾宫”电影院自此改了名称,改成了字音相近的“长虹”----雨后天晴!蔚为壮观!&&&&耐人寻味的是,80年代,长虹(蟾宫)电影院的“书记”又换了新的!而且新来的书记恰恰依然姓孟!是经理哥哥们的子侄?还是天然的巧合?&不得而知!&&&“蟾宫”,多么神秘又富于诗意的名字!蟾宫折桂独占鳌头!寓意“得中头名”&&&“蟾宫”,让人不难联想到美丽幽怨的嫦娥,力大无穷的吴刚和终日捣药的玉兔!&&&“蟾宫”,还让人联想到辉煌富丽的广寒宫和那棵永远泛着秋香的桂树!沁人心脾的桂香越飘越远!越飘越远了!&&&景泰茶园(长虹电影院)《大清会典》中禁止在北京内城开设剧场。城内只有两个小剧场,一个是景泰园,一个是东四牌楼南的泰华轩。这两处只演杂耍,道光年间著名的说书人石玉昆就常在这里说《三侠五义》。景泰园位于东四隆福寺东口。由东四牌楼古玩铺财东孙喜华召集同行出资兴建。&&&& 茶园大门为牌坊式的黑大门,客座均为长条桌、长板凳。专营沏卖“铁叶大方”和“三熏香片”茶,兼卖卤煮茶鸡蛋、炸豆腐、落花生、瓜子等小吃。&&& 园内设有小戏台,坐南朝北,可容三百人,除说评书外,均为北京有名的票友王寿山、顾赞臣、白德一、包丹庭等在此演出清唱戏。民国后扩建,1921年改建,曾一度改名为来福戏园。在中华戏曲学校创办初期,常在此彩排,并公演了几场,后转入吉祥戏园和其它戏园演出。之后,景泰茶园约请过小型曲艺班及常宝华兄弟和白全福在此演出。现已将其改建为长虹电影院。  天桥这块五方杂地儿第一家电影院创办于1935年,从小在城南游艺园电影场子里学放电影的钱炳南凑钱买了台法国产的手摇小百代牌旧放映机,带着兄弟几个,到“八大胡同”韩家潭的头等妓院放电影挣钱。那个年代,看电影是个稀罕物,因此买卖也特好,哥儿几个苦心经营,没几年也就相继建了四处娱乐场,天桥电影院、天乐戏园、小桃园戏园和中华电影院。■文并图/旧京民俗杨信胡同艺术工作室提供天桥的电影屋子&&
发表评论:
馆藏&1975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影院门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