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手游烛龙之怒3烛龙九阴爆几把武器

被虐惨了! 诛仙3无双城新怪遭玩家暴虐
作者:官方 来源: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 10:22:46
  自幻世无双城现世后,《诛仙3》就掀起一阵虐杀BOSS之风。无论是超强大神,还是新晋仙友,无一不想挑战一二。但是奈何三大仙魁实力雄厚,又小心谨慎,一直不能抓到其弱点。这不,幻世无双正在举行三大仙魁的演讲,经众仙友推举一擅长隐藏的人物,打入敌人内部,窃听三大仙魁的弱点??????
幻世无双城 虐杀之风肆虐
  莽蛊朱蛤“自我介绍”
  我,学名莽蛊朱蛤,昵称小蛤。身高50厘米、体重不告诉你。最喜欢绿色,所以我通体都是翠绿的。别小看我的翅膀,它不能飞!但是我超强的防护和攻击力,可是会瞬间耗掉你的半条命。更重要的是我体内拥有一股冻结万物的冰寒之力,将前来捣乱的敌人变成冰棍是我的爱好!
莽蛊朱蛤 小巧善变
  金毛狮王“自我介绍”
  本王,就是金毛狮王。脆弱的人类,你们必须要仰视我。别拿我跟小蛤比较,它的功力还不及我的一半。我最喜欢金色,因为金色象征王者。颤抖吧!我锋利的尖爪,会撕破你的喉咙;我锋利的牙齿,会咬断你的脖子。但是我最强大的地方就是我高超的命中和致命一击,直到你倒下的那一刻我都不会放松。不过跟小蛤一样,没事的时候我也很喜欢将入侵我领地的敌人冻成冰棍。
金毛狮王 挑战王者威严
  青圭夔龙“自我介绍”
  本仙,青圭夔龙。幻世无双的绝对王者,能有幸见到我,证明你实力不凡。但是想逃过我的魔爪,还要打上十二万分的精神。我没有金毛狮王的规矩,你可以随意称呼我“龙龙、青青”等,随你喜欢。但是你一旦向我发起挑战,那就没有回头之路。我喜欢一次解决你们这些自命不凡的人类,群攻是我的绝招哟。
青圭夔龙 仙魁老大
  当然,三大仙魁在做完自我介绍后,也公布了杀死自己将有的好处,海量经验、洞天神石、10级奇珍等珍稀道具,也能从它们身上获取。
幻世无双 奇珍异宝等你拿
谁被暴虐?仙魁等你挑战
  幻世无双城演讲结束,仙友顺利逃出,带来大量有利信息。你有信心挑战三大幻世仙魁么?快来《诛仙3》幻世无双,挑战吧!
2013诛仙2跨服PK赛热点新闻
与诛仙,无双城,玩家相关的文章
&&&&&&&&&&查看: 4234|回复: 2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 小时注册时间阅读权限20精华0积分50帖子
养气开光, 积分 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0 积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诛仙币59 灵宝0
[帝俊套路线]帝俊套首饰,目前可以升级到羲和套和华胥套首饰。帝俊套路线主要是走气血加成的,在游戏中很适合合欢职业佩戴,或者需要血量的职业。在游戏中帝俊升级到羲和,然后升级到华胥。那么每升1级后,其属性有什么变化呢,下面就一起看看吧。帝俊套属性:
羲和套属性
华胥套属性
[风伯套路线
风伯系列的套装主要是走减暴路线,对于选择防御性的职业来说,减爆更加容易保命。当然对高暴击的职业或者专门走防御路线来说,是一个好的套装。但是最终适合不适合,得看自己所走的路线。风伯套属性
句芒套属性
毕方套属性
[共工套路线]
共工套跟风伯套一样,都是走减免路线的。只不过共工套主要是走减免伤害,而非减免暴击。如果是走防御路线的朋友,其实可以考虑佩戴共工套系列。比奇其魂石技能,还带有减免致命一击概率40%。共工套属性
静息套属性
天吴套属性
[刑天套路线]共工套跟风伯套一样,都是走减免路线的。只不过共工套主要是走减免伤害,而非减免暴击。如果是走防御路线的朋友,其实可以考虑佩戴共工套系列。比奇其魂石技能,还带有减免致命一击概率40%。刑天套属性
蓐收套属性
烛龙套属性
雨师套属性
玄冥套属性
太章套属性
[祝融套路线]祝融套路线主要是走暴击路线,对于走刺客路线的朋友来说是一套不错的首饰。并且还增加3275点的攻击,非常不错的一套首饰。祝融套属性
望舒套属性
青阳套属性
本帖最后由 星辰之寻 于
20:17 编辑
总评分:&诛仙币 + 4&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86 小时注册时间阅读权限70精华0积分1246帖子
元婴凝练, 积分 12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754 积分
TA的每日心情怒 01:29签到天数: 27 天[LV.4]偶尔看看III诛仙币365 灵宝7
所以以后 号 一定要全部都&&有的说不定哪天这&&些戒&&指还会加&&强加个&&无视&&什么的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91 小时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精华0积分6711帖子
洞察虚空, 积分 671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289 积分
TA的每日心情怒昨天&12:20签到天数: 529 天[LV.9]以坛为家II诛仙币13162 灵宝57
我的戒指还是最普通的呢,都不会洗
积分大于2000
积分大于500
Powered by后使用我的收藏没有帐号?
所属分类: &
查看: 337|回复: 1
诛仙手游烛龙之怒时间 烛龙之怒都有什么奖励
诛仙手游烛龙之怒时间 烛龙之怒都有什么奖励
诛仙手游更多精品攻略
祝“与粽不同”的你“端午六一节”快乐!
吼鱼块呀快来和妖霸山一起嗨起来吧系统发生错误
系统发现一个错误,可能当前页面已失效或被删除!
您可以选择 [史书记载/烛龙
烛龙示意图《楚辞.天问》:“西北,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又《大招》:“北有寒山,赦只。”《山海经.大荒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又:“,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参阅《原始崇拜纲要》。
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淮南子·地形训》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郭璞注烛龙引太阳顺四方之气。古圣曰:烛龙行东时肃清,行西时,行南时大,行北时严杀。---《易纬·卷上》诸说大同小异,显系本自《海外经》和《大荒经》。
烛龙原型/烛龙
逴龙也就是烛龙,所处的地方“积冰”、“不见日”、“&天白皓皓”、“&寒凝凝”,正是北极。
我们知道,在极圈附近,昼夜以季节划分,分为“极昼”和“”。我国东北高纬度地区,靠近和北极圈,如,“”“极夜”是正常现象。而“烛龙”恰恰活动在这样一个地区。
综合我们已经得出的,古先民喜欢给自然景象作生物性的表记的习俗,便不难猜出这种极圈附近的景象是什么——极光。
极光的绚烂多彩,如长龙腾越天空一般的壮观,启迪了古先民的智慧,于是,“烛龙”随之诞生。验诸“烛龙”所描写的“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正是极光中的“脉动状”、“静止脉动状”,和杂有放射光的光现象。
值得自豪的是,上的古先民的足迹,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曾进入到及以北地区,这是全世界其他任何地区的远古居民都比不上的。
约百年前,的神田选吉氏最早考证「烛龙」即(Aurora&Borealis)的现象。&多年前大陆的张明华氏以为「烛龙」即「北极光」,他说:《山海经》中对于烛龙神的描绘,虽然渗杂了神话色彩,但与许多自然神话一样,多半是古人根据实际观察的现象而加以记录的,那它是种什麼自然现象在古人头脑中的反映?如果我们将我国古籍中关于烛龙神的形态和北极圈内所发生的昼夜变化,北极光等相比较,就会惊奇地发现《山海经》中对烛龙神的记述,正是对北极光最详尽生动的描绘。& 在张氏文发表三年後,大陆的氏也出版了《诸神的起源》一书,&其中第十三章「烛龙神话的真相」也同样提出「烛龙」即「北极光」,他说:诗中的『逴龙』,就是讲烛龙(逴、烛同音通假)。而最可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北方寒山,正是烛龙所在的、幽山。而屈原说其地的景色是:『积冰』、『不见日』、天白皓皓(雪景),寒凝凝,是大地的最『北极』。最後一点极可注意。《文选·烛赋》():『六龙衔烛于北极。』也认为烛龙存在於北极区。(由此看来,烛龙可以同时现形为六身。)我们知道,在北极圈附近,昼夜以冬夏划分。夏至以後是半年白昼,而冬至以後则是半年长夜。所谓『司幽之国』,所谓『长夜无日之国』,正是我国东北高纬度地区、靠近和北极圈附近冬季半年的正常现象。而『烛龙』恰恰活动在这样一个地区。只要稍作思索,就不难找到这个谜的真相了。原来,所谓『烛龙』,并不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物,而是北极圈附近的一种自然现象--极光。所谓“身长千里,蛇身而赤”可能是罕见的红色北极光 何氏论证烛龙即北极光,理由和张氏相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在高雄澄清湖传习斋举办的第一届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集中,大陆的氏提出「烛龙新探」一文&,同样的把「烛龙」认为是「北极光」的曲折反映,其理由大体和张明华氏文相同。因此学界普遍以神田为最先提出「烛龙即北极光」的发现者。
又有烛龙为北极光说,见秦建明《昆仑山为新巴比仑城考》(载《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6期)、汤炳正等《楚辞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91页),按,此说最属无谓。盖北极光是实有之自然现象,但却只有在靠近北极的高纬度地区才能目睹,中土之人安从得见,又安能载之于简册?此种用现代人才有的科学知识比附古代文献记载尤其是神话传说的做法,披上一层科学的外衣,却全不考虑历史背景和人情世故,最是误人
烛龙神话,实质上是描述的一种自然现象----火山爆发(或为熔岩流出)。它是像火烛那样燃烧着的一条巨龙。它燃烧的时候,时而浓烟蔽空,遮蔽大地,如同黑夜;时而又火光喷发,光照大地,使黑夜变成白昼。它的身体像一条火红色的长龙蜿蜓天际。“烛龙”的形象,我想以正在燃烧和爆发的火山形象来相比,是最恰当不过了。巧的是,在东面30公里处却真有二十多个火山锥,但是这些大山锥在六万年前即已停止活动,已被我国地质专家确定为。因此,火山爆发的情景,很难想象能流传五万多年而仍在先民传说中保留,从而形成烛龙神话。烛龙神话的形成必当另有原因。& 1956年4月,前苏联地质专家列别考察了大同火山,他根据《水经注·漯水》中武州川水(今)火山及火井的记载,作为大同火山在五世纪尚有活动的根据,得出“大同火山十分可能不是死火山,而是休眠火山,将来也许它的活动仍会复苏”的结论。他的观点得到中国学者曹家欣、、、施丁的赞同和引用。1974年,《地理知识》刊登了柯秋弁《我国的火山》一文,采用了列氏的观点,进而作出“大同火山是活火山”这样一个惊人的论断,在当地群众中引起了不安。
苍龙星宿说
先秦两汉之书言烛龙,皆本自《》,故稽考烛龙神话的来历,需从《山海经》入手,纵观《山海经》关于烛龙的叙述,其要点有三:第一,烛龙的方位。《大荒北经》明言烛龙居于“西北海之外”的章尾山,则烛龙场景居于《大荒经》版图之西北隅,《海外北经》叙事首起西北隅而终于东北隅,烛阴列此经之首,则其于《海外经》版图,亦必处西北隅。
第二,烛龙之形象。《大荒经》谓其“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海外经》谓其“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则其为物身形绵长,人面蛇身,且为红色。
第三,烛龙之神异。《大荒经》谓“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海外经》谓其“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其视瞑关乎昼夜时辰,其呼吸关乎冬夏季节,其气息关乎风雨气象,则烛龙之神异全在其与时序的关系,表明此正古人之所以关注烛龙的要义所在。烛龙与时序之间的关系既为古人所盛称,则考究烛龙神话的来龙去脉就应由此着眼。
那么,这种身形蜿蜒如蛇、体长千里、烛然如火、呼吸吐呐关乎时序并且以“龙”为名的神异之物,所象征的究竟是何种自然现象呢?只要对于上古大火纪时的习俗有所了解,就不难由此联想到天上的龙,即逶迤于天际的星象。
不同季节的龙星星象皆在《山海经》中留下清晰可辨的印记,夔龙为春天之,应龙为夏天之,烛龙为秋天之,相柳为冬天之,《山海经》对于苍龙星象在每个季节和方位的星象形态和授时功用皆有生动的写照,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原始的龙星纪时习俗,为华夏上古天文学和历法岁时制度的研究提供了一条足供参证的史料,也为证明《山海经》与上古天文历法的关系提供了有一条有力的证据。
纵观历来对烛龙之解释,关于烛龙之原型,大致有如下数说。
其一,烛龙即太阳说。此说最古,上引《易纬乾坤凿度》即开其先河,清人俞正燮发明其说,其《癸巳存稿·烛龙》条备引古书烛龙之文,认为“烛龙即日之名。”并称烛龙之说出自盖天说宇宙观。
其二,烛龙即火烛说。姜亮夫《楚辞通故·烛龙》所据材料全抄自俞氏,但其说却大相径庭,他认为“烛龙”即“祝融”之音转,烛龙传说即“祝融传说之分化”,又谓:“古人束草木为烛,修然而长,以光为热,远谢日力,而形则有似于龙。龙者,古之神物,名曰神,曰烛龙。”
其三,烛龙为开辟神。袁珂《山海经校注》云:“说着谓此神当即是原始的开辟神,征于任昉《述异记》:‘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泣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记》:&‘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信然。盘古盖后来传说之开辟神也。”
以上诸说实皆一面之词,俱不可从。
第一,烛龙“视为昼,瞑为夜”(《海外北经》),有似于日,然《天问》谓:“日安不到,烛龙何照?”《淮南子·地形训》谓:“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诗含神雾》云:“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明谓烛龙所在为日照所不及的幽暗之域,则烛龙非太阳明矣,故“太阳说”不可从。
第二,“烛龙”与“祝融”固然声韵相近,但典籍中所载祝融之事和上引所载烛龙诸事全不相涉,而以“烛龙”之名缘乎“束草木为烛”之形,则纯属想当然之词,且烛龙之神异又于草木之火烛何涉?故姜氏“火烛说”亦不可从。
第三,盘古为开辟神,《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纪》云: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生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称天地浑沌是由盘古开辟为天和地的。清马骕《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云:“元气溕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则谓世间万物为盘古死后身体所化,任昉《述异记》云:“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为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纪》的作者徐整为三国人,任昉为南北朝时梁人,此前的先秦及秦汉文献如《楚辞·天问》、《淮南子·原道训》等在述及世界创生时,皆未提及盘古,可见盘古创世的神话出现较晚,且据徐整称引“吴楚间说”,并云“南海有盘古氏墓”、“桂林有盘古氏庙”,可见盘古神话当是魏晋间由南方民族传入者。盘古之主要事迹为开辟天地和化生万物,然诸书述烛龙,却全然与开辟和创世无涉,《海外经》所谓“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息为风”云云,也与创世无关,《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记》所谓“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夜。”显系以意捏合盘古与烛龙,袁氏&“烛龙为开辟神说”,正为此说所误。
秋天的龙星/烛龙
烛龙《山海经》的《大荒经》和《海外经》两篇中关于、、、的记载,并非荒诞的神话,而是对于原始历法中龙星纪时制度的真实写照,夔龙、应龙、烛龙、相柳分别是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龙星,四者在《大荒经》和《海外经》图式中分居东、南、西、北三方,正好对应于龙星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方位。这一记载,为证明《山海经》与上古天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山海经》其书的史料价值提供了有一条有力的线索,同时也为理解龙崇拜及其神话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烛龙原型北方龙图腾族的神话烛龙是古代典籍中颇有神异色彩的一个记载:烛龙之为物,人面蛇身,身长千里,睁开眼就为白昼,闭上眼则为夜晚,吹气为夏天,呼气为冬天,又能呼风唤雨,显系非凡之神物。因此,很早就引起学者的注意。关于烛龙的记载,始见于。
纵观历来对烛龙之解释,关于烛龙之原型,大致有如下数说:其一,烛龙即太阳说。此说最古,上引《易纬乾坤凿度》即开其先河,清人俞正燮发明其说,其《癸巳存稿o烛龙》条备引古书烛龙之文,认为“烛龙即日之名。”并称烛龙之说出自盖天说宇宙观。其二,烛龙即火烛说。《楚辞通故o烛龙》所据材料全抄自俞氏,但其说却大相径庭,他认为“烛龙”即“祝融”之音转,烛龙传说即“祝融传说之分化”,又谓:“古人束草木为烛,修然而长,以光为热,远谢日力,而形则有似于龙。龙者,古之神物,名曰神,曰烛龙。”(姜亮夫,)。其三,烛龙为开辟神。袁珂《山海经校注》把烛龙与的等同起来,并说:“说者谓此神当即是原始的开辟神,征于任昉《述异记》:‘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泣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记》:‘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信然。盘古盖后来传说之开辟神也。”(袁珂,)。反方面的论点如下:第一,烛龙“视为昼,瞑为夜”。 (《海外北经》),有似于日,然谓:“日安不到,烛龙何照?”《淮南子o地形训》谓:“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诗含神雾》云:“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明谓烛龙所在为日照所不及的幽暗之域,则烛龙非太阳明矣,故“太阳说”不可从。第二,“烛龙”与“祝融”固然声韵相近,但典籍中所载祝融之事和上引所载烛龙诸事全不相涉,而以“烛龙”之名缘乎“束草木为烛”之形,则纯属想当然之词,且烛龙之神异又于草木之火烛何涉?故姜氏“火烛说”亦不可从。第三,盘古为开辟神,《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纪》云:“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生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称天地浑沌是由盘古开辟为天和地的。清《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云:“元气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则谓为盘古死后身体所化,任昉《述异记》云:“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为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纪》的作者徐整为三国人,为南北朝时梁人,此前的先秦及秦汉文献如、等在述及世界创生时,皆未提及盘古,可见盘古创世的神话出现较晚,且据徐整称引“吴楚间说”,并云“南海有盘古氏墓”、“桂林有盘古氏庙”,可见盘古神话当是魏晋间由南方民族传入者。盘古之主要事迹为开辟天地和化生万物,然诸书述烛龙,却全然与开辟和创世无涉,《海外经》所谓“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息为风”云云,也与创世无关,卷九引所谓“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夜。”显系以意捏合盘古与烛龙,袁氏“烛龙为开辟神说”,正为此说所误。
先秦两汉之书言/烛龙
之书言烛龙,皆本自《山海经》,故稽考话的来历,需从《山海经》入手,纵观《山海经》关于烛龙的叙述,其要点有三:第一,烛龙的方位。明言烛龙居于“西北海之外”的章尾山,则烛龙场景居于《大荒经》版图之西北隅,《海外北经》叙事首起西北隅而终于东北隅,烛此经之首,则其于《海外经》版图,亦必处西北隅。第二,烛龙之形象。《大荒经》谓其“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海外经》谓其“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则其为物身形绵长,人面蛇身,且为红色。第三,烛龙之神异。谓“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海外经》谓其“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其视瞑关乎昼夜时辰,其呼吸关乎冬夏季节,其气息关乎风雨气象,则烛龙之神异全在其与时序的关系,表明此正古人之所以关注烛龙的要义所在。烛龙与时序之间的关系既为古人所盛称,则考究烛龙神话的来龙去脉就应由此着眼。那么,这种身形蜿蜒如蛇、体长千里、烛然如火、呼吸吐呐关乎时序并且以“龙”为名的神异之物,所象征的究竟是何种自然现象呢?只要对于上古大火纪时的习俗有所了解,就不难由此联想到天上的龙,即逶迤于天际的苍龙星象。
龙星纪时制度/烛龙
烛龙在(刘宗迪,)一文中说,上古时代,华夏先民曾长期流传着一种龙星纪时的原始历法,即根据苍龙星象的出没见伏和方位判断季节和农时。
当时龙星的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中的农时周期相始终:春耕将起,龙星在黄昏时开始从东方升起;作物生长时,璀璨的龙星整体在黄昏时高悬于南方夜空;庄稼收获时,龙星在黄昏时开始向西方地面坠落;万物蛰伏时,龙星也深深地蛰入北方地下而看不见了。龙星星象和农时周期之间的这种天衣无缝的关联,为先民判断农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故古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根据龙星的出没见伏周期判断农时,治历明时,。历法制度奠定了一个人类时间和空间观的基础,而时间和空间则是人类认知和时间的基本直观形式。由于龙星纪时制度对于上古华夏世界时间观和空间观的奠基作用,因此深刻地塑造了上古华夏世界的行事、习俗、仪式、知识和叙事。华夏世界的龙崇拜即源于这种,龙的原型就是天上的龙星。华夏神话中触目可见人首龙身的形象,如、、、神农、轩辕等,就是龙星纪时制度在上古叙事中留下的清晰烙印。烛龙以龙为名,且作龙形,那么,它是否也与龙星纪时制度有关呢?《海外经》和《大荒经》对烛龙的描述归纳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皆可依据龙星纪时制度得以恰切的解释:第一,烛龙处西北,旨在标时令。烛龙居《海外经》和《大荒经》版图的西北隅,众所周知,《山海经》中的《海外经》和《大荒经》两篇是述图之作,即缘图以为文,其所据古图并非如人们通常所相信的那样是单纯的地图,而是旨在写照一年四时物候岁时的时序图,其实就是原始的图画形式的“”,图的东、南、西、北四方实对应于春、夏、秋、冬四时。在这幅时序图画中,烛龙居于“西北隅”,既表示其所出的方位,又对应于八、九月之交、秋冬之际的时节。秋、冬之交正是苍龙纪时周期中的一个重要关节点。龙星周天,春升而秋降,每到秋冬之际的黄昏时分,苍龙开始下潜,古人因此把苍龙下潜之始,作为判断秋天结束、冬天开始的时令依据。《夏小正》九月“内火,……主夫出火,”传云:“内火者,大火。大火者,心也。主夫也者,主以时纵火也。”内者,纳也,指大火沉潜入地,此时秋收已毕,就可以纵火烧田了。之所以此时才可以烧荒,不仅是因为此时场功已毕,五谷归仓,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免破坏生态,纵火必于昆虫蛰伏之后,《礼记o王制》云:“昆虫未蛰,不以火田。”《淮南子o主术训》:“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季秋九月即为昆虫蛰伏之时,《夏小正》九月在“内火,……主夫出火”文后接着说“九月,……蛰。”《月令》云:“季秋之月,蛰虫咸俯在内,皆墐其户。”而《左传o哀公十二年》则径谓“火伏尔后蛰者毕。”可见,大火的隐伏不见直接被作为昆虫蛰伏的标志。火伏而蛰毕,蛰毕而火田,因此,大火隐伏不见,就成为上古火耕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时序标志,《海外经》和《大荒经》所据月令图,把烛龙描绘在对应于秋冬之交的西北隅,正是为了用烛龙的星象作为秋冬之交的标志。第二,烛龙人面蛇身而赤,身长千里,此正古人心目中的龙星之形。苍龙之象,包括角、氐、亢、房、心、尾一系列星宿,组成一条蔚为壮观的星带,蜿蜒绵延于天际,古人既名之为龙,又以蛇这种爬虫的星象拟其形,可谓善于观象状物。身长千里,夸张之辞也,其实苍龙群星横亘于,其尺度以计,又何止千里而已。烛龙色红,绘色之语也,大火星正为红色星,现代天文学的观察也证明,心宿的光谱确实偏红(,),出土西汉墓壁画中,诸宿皆作白色,独大火作红色,可见以大火为红色,为古人普遍之观念。但星光的色泽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而闪烁不定,且放眼望去满天星光大致皆作白色,其色泽的区别极微,故非认真观察是难以觉察的。遥想古人以大火星为红色,与其说是源于对大火星光荧然而红的色泽,不如说是因以大火星为用火之候而对其形象的想象。人的想象甚至感觉往往受其观念的制约,古人以大火的见伏作为火耕的时令标志,故不仅以火命名此星,进而至于以火的形象想象、感觉此星,于是,在人们的观念中,此星的颜色遂熏染上了红火的色彩。古人对龙星列宿的关注源于对大火的关注,以龙星的出入作为出火、纳火之标志,因此,其对大火色彩的想象也推而及于龙星列宿,龙星列宿也“近朱者赤”,整体呈现为一条红色巨龙,故此龙被命名为“烛龙”或者“烛阴”,“烛”者,火也,所谓“烛龙”,火龙之谓也。后来说流行,因春天和东方于五行体系中属苍,故作为春天星象的龙星也摇身一变而为苍龙,实则追本溯源,红色才是其本色。此外,由苍龙之本名“烛龙”而为红色,也暗示出,不仅大火一宿,而且龙星列宿、苍龙整体,都依次被作为火耕时令的标志,故所谓“火”,既指单独的心宿,也可以作为苍龙列宿的通称。第三,烛龙之神异。烛龙之呼吸开闭关乎天气晦明、时节风雨,可谓神奇,然而,一旦明白了烛龙就是苍龙,为古人据以观象授时之星象,则烛龙的诸般神奇也就不难理解了,《海外经》所谓“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大荒经》所谓其“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正体现了龙星纪时时代的先民对于一年四时的风雨晦明等气象现象与龙星运行之间关系的认识。此龙既非活物,故“不食不寝不息”,自然也无目不能视,无口不能呼吸,盖经文“视”通“示”,《说文通训定声o履部》云:“视,假借为示,……多以视为示,古通用字。”《尚书o洛诰》:“公既定宅,伻来,来视予卜休恒吉。”《诗经o小雅o鹿鸣》:“视民,君子是则是效。”郑玄笺云:“视,古示字也。”烛龙之“视”,指龙星昭回于天,皎皎可见,《周易o乾卦》所谓“见龙在田”、“飞龙在天”是也,反之,烛龙之“瞑”则指龙星潜隐不见,《周易o乾卦》所谓“潜龙勿用”也。烛龙“瞑乃晦”、“视乃昼”,古人观察龙星,非为别昼夜朝夕,而为别岁序早晚,“晦”、“昼”既可特指一日之昼夜,亦可泛指天气之晦明。因龙星潜隐之时正值昼短夜长、万物冥藏的冬天,而龙星高悬之时则值阳光盛长、万物发明的夏天,故“其冥乃晦,其视为昼”,或谓依据龙星的伏见而别寒暑晦冥之时节。烛龙“风雨是谒”、“吹为冬,呼为夏”,则道出了龙星周天运行与四时风雨气象的关系。气象与季节相关,正是四时风雨的变化导致了四时光景的变换,古人因有候风制度,通过观察季候风的流转变化以判断季节和农时,《大荒经》中的四方风和四方神就是这一制度的反映。星象既然关乎季节,因此,也必然可以据以,《诗经o小雅o渐渐之石》云:“月离于毕,俾滂沱兮。”《尚书o洪范》云:“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国语o周语》云:“夫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皆是古人以星象预测天气之例。古人观龙星而知时节,自然亦可据以知风雨气象,上引就是古人根据龙星列宿预见季节气象的明证,此外,《左传o桓公五年》云:“龙见而雩”,即当星升起的时候,时当春夏之交,举行求雨之祭,可见古人视龙星为雨季来临之象征,《海外经》称烛龙“风雨是谒”,此之谓也。《大荒经》龙“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既谓之“不饮不食不息”,则烛龙不能呼吸明矣,然则所谓“吹为冬,呼为夏,……息为风”,非谓烛龙真能呼风唤雨,不过是意味着龙星之伏见与四时风雨的变化相呼应,疾风劲吹则为严冬,熏风和煦则为盛夏。综上所述,可见《海外经》和《大荒经》关于“烛龙”方位、形象和神异的记载,无不可以根据龙星纪时的制度一一落到实处,有充分理由断定,“烛龙”的原型就是龙星。
“烛龙”名义之来历/烛龙
“烛”字的本义最初可能就是指大火或龙星,“烛”繁体作“燭”,从火从蜀,会意兼形声。“蜀”本义指蚕,《说文解字》云:“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诗》曰:‘蜎蜎者蠋。’”段注:“葵,释文引作桑,《诗》曰:‘蜎蜎者蠋,烝在桑野。’似作‘桑’为长。”据《经典释文》及段注,《说文》“葵中虫”应作“桑中虫”,王先谦亦谓“葵”盖“桑”之误字(王先谦,),其说是。《说文》引《诗》出自《豳风o东山》,毛传云:“蜎蜎,蠋貌;蠋,桑虫也。”“桑中虫”、“桑虫”即蚕6。《说文》“蜀”字下引《诗》“蜎蜎者蠋”,则《诗》“蠋”本作“蜀”,王先谦云“蜀”当为正字(王先谦,)。则所谓“蜀”,本义即谓蚕。“燭”字谓龙星,其字从“火”,自是示其为火耕节令之标志,星见则出火,星伏则纳火;其字从“蜀”,蜀字谓蚕,则示以星之升起为蚕事之候。如上所述,龙星之东升为仲春和惊蛰的标志,仲春蛰虫咸动,蚕虫亦蠢蠢欲动,女功将起,云:“三月,……摄桑。妾、子始蚕。”《月令》云:“季春之月,……命毋伐桑柘。……具曲植。后妃齐戒,亲东乡。禁妇女毋观,省妇使以劝蚕事。”三月采桑喂蚕,此前二月则育蚕种,《周礼o夏官》:“马质,……禁原蚕者。”郑玄注引古《蚕书》云:“蚕为龙精。月值大火,则浴其种。”月值大火,谓望日的满月舍大火之宿,亦即月中黄昏时大火与满月同时升起于东方,时值仲春二月,正是浴蚕种的时节。古《蚕书》“蚕为龙精”云云,足证古人以龙星为蚕事的标志。龙星既为先民了解桑蚕时令的标志,据蚕事而命名之,故其字从“蜀”。“燭”字从“火”以示火耕,从“蜀”以示蚕织,一语而双关,正是男耕女织的生动写照,先民造字之妙,即此可见一斑。实则,上引《豳风o东山》诗“蜎蜎者蜀,烝在桑野”句之所谓“蜀”,正应解作星名,毛传解为蚕,是望文生义。兹引诗全篇如下:我徂东山,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我征聿至。有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其马。亲结其缡,。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为征夫思乡之歌,一、二两章述征夫夜行之苦况,三章遥想家中新妇独守空室之凄楚,四章则回忆之乐事。首章云:“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蜀,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二章云:“町畽鹿场,熠耀宵行。”既云衔枚、露宿、宵行,并有鬼火明灭,则显然是在晚上,既为夜间,安从得见微细之蚕虫及其蜎蜎蜷曲之态?前人之所以径以“蜀”为蚕虫,盖见下文有“桑野”二字,然“桑野”既可特指桑树林,也可泛指东方之野乃至郊野,《淮南子o地形训》云:“东方曰棘林,曰桑野。”同,桑野即谓东方,《东山》诗之“桑野”亦然。明乎《东山》诗之为夜征者之歌,桑野之指东方,则知所谓“蜎蜎者蜀,烝在桑野”者,实谓蜀星升起在东方,“蜎蜎”指星象连蜒之形态,正是龙星之形象写照,“烝”,毛传无解,前人或释为“寘”,或释为“众”,或释为“久”,或释为“在”,或读为,都是瞎猜, :“烝,火气上升也。从火,丞声。”《左传o宣公十六年》:“原襄公相礼,殽烝。”杜预注:“烝,升也,升殽于俎。”则“烝”本义为上升,然则,所谓“烝在桑野”,谓蜀星刚刚从东方升起也。龙星之谓“蜀”或“燭”的文献线索,除《东山》诗之外,他书中亦有迹可求:《管子o水地》云:“龙生于水,被无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此能大能小、上天入地、凌云潜渊的神龙只能是星象之龙,其谓龙能化为“蚕蠋”,即体现了龙星与蚕蜀之间的联系。此其一。《尔雅o释天》云:“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四气和谓之玉燭。”《尸子o仁意》云:“燭于玉燭,饮于醴泉,畅于永风。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四时和正光照,此之谓玉燭。”《艺文类聚》卷九十八引魏人何晏《瑞颂》云:“通政辰修,玉燭告祥,和风播烈,景星扬光。”玉燭关乎四时和畅,且与星辰、和风相提并论,暗示“燭”为星名。“燭”星的周天运行关乎四时之循环,故《尔雅》云:“四气合谓之玉燭。”“玉”则星光璀璨之意。此其二。《史记o天官书》、《汉书o天文志》等早期天文学著作皆不见龙星称“蜀”或“燭”的记载,其有案可稽者,则为《明史o天文志》,其书引明年间徐光启所修历书表中大火宿有星名“蜀”。徐光启精于天学,其星表必有所本,此“蜀”虽非指大火宿整体而言,而仅为其中一星,却足以暗示大火宿曾以“蜀”为名。部分之名引申而为全体之名,或者全体之名退化为部分之名,即所谓“提喻”,正是语言演化中的常例,正如大火既为心宿之名,又不妨用以泛称苍龙诸宿之全体。此其三。综上所述,可知龙星原本又名为“蜀”或“燭”,而其得名缘于其为先民火耕、蚕桑之时令标志,可见此名之古。蜀为古人习见之虫,而龙则为虫之抽象和神化,且非指某种具体的虫类,据此推断,此星之被名为“蜀”或“燭”,或还在其星被称为龙星之前。其星既名为“蜀”或“燭”,又名为“龙”,故又可合称为“烛龙”,“烛龙”一名的来历,不过如此。
“应龙”、“夔龙”、“相柳”与龙星/烛龙
龙回于天,巡行四方,标志了不同的时节,《海外经》和《大荒经》以四方对应四时,旨在写照岁序时令,其中既然有对于秋冬之交龙星星象的写照,那么,其中是否也有对其他季节和方位龙星的写照呢?答案是肯定的,南方的应龙、东方的夔龙和北方的相柳,就分别象征春天、夏天和冬天的苍龙星象。1.“夔”与春天的龙星云:“雷泽中有,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此龙身人头之神,与烛龙的形象同一机杼。《大荒东经》篇末有雷兽,其文紧承“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之文下:“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注:“雷兽即雷神也,人面龙身,鼓其腹者。”夔作牛形,雷神作龙形,其形象可谓大相径庭,然而两者有数点相通:雷神处东方雷泽,而夔处东方大海,其所处方位和环境相似,一也;雷神能致雷,雷为风雨之先声,而夔声如雷,出入水必风雨,一名雷神,一名雷兽,名义相通,二也;雷神致雷需鼓(击)其腹,而黄帝以夔之皮为鼓,三也,可知郭璞以雷兽即雷神之说绝非附会。至于夔之形,古有数说,或云其如牛,或云其如鼓,此两说当皆本自《大荒经》此文而取其一端。又有夔状如龙之说,《说文解字》云:“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从夂,象有角、手、人面之形。”《文选o东京赋》“残与,殪野仲而歼游光。”薛综注:“夔,木石之怪,如龙有角,鳞甲光如日月,见则其邑大旱。”其说必有所本。商周器物上常见一足有角之龙形,说者谓即夔龙。夔之形或作牛,或作鼓,或作龙,当为所致,要以作龙形最为流行。《海内东经》郭璞注引《河图》云:“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则雷神神话当与伏羲有关,而人首龙身,固为龙身之神,此亦可谓雷神或夔为龙形之证。将《山海经》关于夔和雷神的描述与春天之龙星星相相对比,不难发现两者之渊源。首先,夔和雷神处东方,而龙星春见东方。其次,龙星由角、氐、亢、房、心、尾列宿组成,春天角宿先见,随着时间的推移,龙身诸宿才络绎升起,角宿初见,是春天来临的标志,故龙星之角尤引人注目。《说文解字》谓夔“有角”,薛综注谓夔“如龙有角”,皆足以证明角为夔形象的关键环节。至于《大荒东经》云雷兽“苍身而无角”,虽云无角,却亦足见对其角的关注,“无角”或为“有角”之讹。第三,雷神、夔或“鼓其腹则雷”,或“其声如雷”,皆具呼风唤雨之神异,尤足以显示其与春天龙星的渊源。《说文解字》称龙“春分而登天”,苍龙升起东方为仲春之候,《月令》云:“仲春之月,……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吕氏春秋o开春论》云:“开春始雷则蛰虫动矣。”《淮南子o天文训》云:“春分则雷行。”仲春之节谓之惊蛰,正谓蛰虫闻雷而动。《月令》又云:“仲秋之月,……日夜分,雷始收声。蛰虫坏户,杀气浸盛。”《淮南子o天文训》亦云:“秋分雷戒,蛰虫北乡。”可见在龙星之升降正与雷声之起迄相终始,以龙星的出没标志雷电的周期,宜矣,故龙星又被称为雷神或者雷兽。《海外经》和《大荒经》之四方对应四时,东方为春,雷神处《海内东经》,雷兽夔处,旨在纪时候,意谓当春天龙星初升东方之时,春雷始震,时值惊蛰。雷声的起迄与虫类的惊蛰周期相吻合,雷发则春气升,故蛰虫蠢动,雷息则秋气煞,故诸虫蛰伏。古人将春天初升的龙星描绘为龙(虫)形,且名之为雷神,融龙星登天、雷乃发声、蛰虫始动三种节候现象于一体,可谓善于观象状物矣。《海内东经》称雷神“鼓其腹”,《大荒东经》称黄帝以雷兽之皮为“鼓”,盖因在古人想象中,雷声即天之鼓声,《抱朴子》曰:“雷,天之鼓也。”曰:“雷,天地之鼓。”(《太平预览》卷十三引),人闻鼓声而血气振作,万物闻雷声而生机勃发,大地因此欣欣向荣,故称雷声为“天地之鼓”,亦可谓善于形容矣。有此三点,再加之“夔”固有作人首龙身之形者,足证这处于东方的夔龙或雷神即春天的龙星。2.“应龙”与夏天的龙星大荒世界南方的应龙,当为夏季龙星之象。《大荒经》云: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与,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大荒东经》。按:值得注意的是,紧承此文,接着就是上引关于东海雷兽夔的记载。)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大荒北经》)《大荒东经》称“应龙处南极”,《大荒北经》称“应龙……去南方处之”,可见“应龙”为南方之龙,《大荒东经》郭璞注云:“应龙,龙有翼者也。”其说或本《广雅》“有翼曰应龙”之说。则所谓南方“应龙”,当即“六龙”中的“飞龙在天”之龙,即盛夏高悬于南方之龙星,应龙“有翼”,喻夏龙飞动翱翔、高悬南天之势也。《大荒经》关的神异性的记载,称“应龙畜水”、应龙所处的南方“多雨”,则显系对夏天气象特点的真实记载。龙星高悬于南天,正值雨水丰沛的盛夏,故在古人的观念中,“飞龙在天”的应龙就成了雨水的象征。应龙既为雨水之象征,亢旱不雨,则不妨作应龙之形象以致雨,故《大荒东经》云:“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郭璞注:“今之土龙本此。”所见甚是。殷墟卜辞中已有“乍(作)土龙”的记载,显然是指作土龙求雨之事。先秦两汉典籍中,屡见作土龙求雨的记载。《吕氏春秋o有始览》云:“旱云烟火,雨云水波,无不皆类。其所生以示人,故以龙致雨。”中更是数数言之:  云母来水,。(《淮南子o地形训》)若为土龙以求雨,……土龙待之而得食。(《淮南子o说山训》)譬若旱岁之土龙,疾疫之刍狗,是时为帝者也。(《淮南子o说林训》)涔则具,旱则修土龙。(《淮南子o说林训》)此外,《杨子法言》、《论衡》等汉人著述中亦俱载其事,足见龙能致雨的俗信在汉代之深入人心。《续汉书o礼仪志》载:“自至尽,郡国上雨泽,若少,府郡县各扫除社稷。其旱也,公卿官长以次行雩礼求雨。闭诸阳,衣皂,兴土龙,立土人舞僮二佾,七日以变如故事。”土龙致雨载于官方祀典,可谓郑重其事,非一般淫祀可比。《春秋繁露》有《求雨》篇,论土龙求雨之制度甚详而备,乃是尽人皆知的,此不备引。近世民俗于二月二日的“”,以草木灰从井泉边连绵撒至家中盛水之处,或以灰做蜿蜒之龙形,谓之“引龙回”,当系上古作土龙祈雨之遗风。先秦典籍中,求雨之仪又称“雩”,《礼记o祭法》云:“,祭水旱也。”《周礼o春官宗伯》“司巫,……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由上引《续汉书o礼仪志》的记载,知作土龙即雩礼之一节。因为龙星初升标志着霖雨季节的来临,故古人例于龙星升天之时举行雩祭,为夏天作物的生长祈求甘霖,《左传o桓公五年》谓“龙见而雩”,杜预注:“龙见建巳之月,苍龙宿之体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远为百谷祈膏雨。”建巳之月为孟夏四月,此月龙星全体已离开地面而飞升于天,且已从东方绵延而及于南方,《大荒北经》所谓应龙“去南方处之”,郭注所谓应龙有翼,谓此。《大荒北经》又述云:“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了解了古人土龙致雨之俗,明乎应龙的原型不过是夏天之龙星,则知黄帝战蚩尤神话不过是对祈雨巫术的写照而已。3.“相柳”与冬天的龙星春夏秋冬四时循环而成岁,龙星周天升降而纪四时,《山海经》中既然有对于春、夏、秋三季的龙星都有记载,看来也不应独缺冬天的龙星。冬天龙星潜藏而不可见,但一种众所关注的星象隐没不见,也未始不可以作为一种时令标志,正像《夏小正》、《月令》把玄鸟、征雁的出现与消失都作为物候标志一样。《山海经》北方有相繇或相柳,当即象征冬天的龙星。《大荒北经》云:臣名曰,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海外北经》作相柳:共工之臣曰,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相柳与冬天之龙星的关系,可由如下几方面分析:第一,相柳人首蛇身,蛇身亦即龙身,与夔龙、应龙、烛龙诸龙一样,均作龙形。第二,《大荒北经》谓:“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海外北经》谓:“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所谓“食于九土”或“九山”似指相柳隐入群山之中;所谓“所歍所尼,即为源泽”和“所抵厥为泽溪”则指相柳潜于水泽,“潜龙勿用”之象也。《后汉书o张衡传》引张衡《应间》云:“夫玄龙,迎夏则陵云而,乐时也;涉冬则淈泥而,避害也。”所谓“玄龙”即龙星,玄龙之“淈泥而潜蟠”亦即相柳之“所歍所尼,即为源泽”,可证相柳即,亦即龙星。第三,“禹杀相柳”,相柳命丧黄泉,意味着在冬天销声匿迹,若死若亡。第四,相柳为共工之臣,此说尤能证明相柳系冬天龙星。共工的形象作龙形。《神异经o西北荒经》云:“西北荒有人焉,人面朱发蛇身,人手足,而食五谷禽兽,贪恶愚顽,名曰共工。”《归藏o启筮》云:“人面蛇身朱发。”(《路史o后纪二》)罗萍注引)共工人首蛇身(亦即龙身),暗示共工与龙星的联系。著名的共工触神话正是龙星纪时的反映。这一故事最早见于《楚辞o天问》,较完整的记载见于《淮南子o天文训》,其文云:昔者共工与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如上所述,龙星巡行四方,却只有三方可见:春天,龙星暮见东方;星暮见南方;秋天,龙星暮见西方;冬天,龙星隐于北方而不可见。这在人们看来,仿佛龙星周天运行的圆周在北方留下了一个缺口,阙而不周,因这一缺口始于西北方,亦即秋冬之交,故西北方被称为“不周”,而秋冬之交的来风就称为“不周风”(《淮南子o天文训》),所谓“不周之山”,西北之山也,在《大荒经》版图中,不周山正处在位居“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的西北方。明乎此,则所谓“共工触不周之山”,不过是说,秋冬之交,龙星(共工)徙至西北方,开始隐入西北方的群山之后。触,意味着以角相抵,而龙星首宿为角宿,角宿最先没入西北群山,正呈现为龙星以角与山相抵触的景象,口说流传,就讹传为“共工触不周之山”了。龙星潜入西北群山之后,整个冬天都没入北方隐而不见,这反映在神话里,就是所谓“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遂潜于渊”,即《易》所谓“潜龙勿用”。总之,共工的原型,不过是秋冬之交的龙星。明乎共工为秋冬之交的龙星,则知相柳为冬天的龙星,在历日上,冬天潜隐之龙星在秋末冬初始潜之龙星后,故谓之共工之臣,由此四点,可以推断即冬天的龙星。综上所述,可见不同季节的龙星星象皆在《山海经》中留下清晰可辨的印记,夔龙为春天之升龙,应龙为夏天之飞龙,烛龙为秋天之降龙,相柳为冬天之潜龙,《山海经》对于苍龙星象在每个季节和方位的星象形态和授时功用皆有生动的写照,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原始的龙星纪时习俗,为华夏上古天文学和历法制度的研究提供了一条足供参证的史料,也为证明《山海经》与的关系提供了有一条有力的证据。其实,《山海经》与龙星纪时的关系,不仅限于上述的四方之龙而已。《海外经》中有四方神,即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它们其实就是《月令》的四时神,分居《海外经》古图的东、西、南、北四方,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形象地体现了《海外经》图式的时间性结构。四神皆有专属之坐骑,其坐骑非龙即蛇,引人注目: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海外东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海外南经》)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海外西经》)北方禺彊,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海外北经》)明乎上古时间观与龙星之间的关系,则知古人以龙为四时之神的坐骑,绝非无中生有、凭空捏造,而正是为了借此体现季节流转与龙星升降之间的关系,正是先民时间观念的自然流露。龙星昭回于天,标志了时序的推移、的轮回,就如同四时之神驾驭飞龙巡回于四方,逍遥于四海,因此,在古人的想象中,把四时之神的形象拟想为乘飞龙而御天,可谓顺理成章。《庄子o逍遥游》云:“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或即本此。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四时之神中,春神勾芒、夏神祝融和秋神蓐收所乘皆为两龙,单单北方之神标新立异,不乘龙而乘蛇。遥想造像者之意,或者正是想借此形象之差异表示冬天龙星之潜藏,也体现了“龙入地则为蛇,蛇升天则成龙”的俗信。而春、夏、秋三时之神,各乘两龙,共为六龙,这或许就是《易传》“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之语的由头。
烛龙神兽外形/烛龙
烛龙是人脸蛇身的怪物,红色的皮肤,住在北方极寒之地。它的本领很大,只要它的眼睛一张开,黑暗的长夜就成了白天;它的眼睛一合上,白天就变回黑夜。它吹口气就乌云密布,大雪纷飞,成为冬天;呼口气又马上赤日炎炎,流金铄石,成为夏天。它老是蜷伏在那里,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不呼吸——因为它一呼吸,就成为长风万里。它的神力又能烛照九泉之下,传说它常含一支蜡烛,照在北方幽黯的之中,所以人们又叫它「烛阴」,也写作逴龙。烛龙是古人对极光起的别称之一。
小说形象/烛龙
小说名称: ,《蛮荒记》小说形象作者:树下野狐《搜神记》和《蛮荒记》是树下野狐奇幻类作品系列“”的前两部。烛龙:大荒十神之首,可兽化变身为巨蟒,设计陷害黑帝汁光纪后掌握了水族实际统领权力,神帝死后,野心勃勃的烛龙欲一统大荒,攻陷后又设计攻击金,木,火,土四族,导致雷神逃离,赤帝战死,火族分裂为两部分;最终,烛龙被水伯天吴击败。小说名称:作者:黄石道人第一百六十节 地底烛龙“山海经”中曾记载过这么一种怪物。烛龙,又名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人面,蛇身。
漫画形象/烛龙
漫画名称:知音漫客中的《龙族》
作者:江南
〈〉----青春幻想名家江南携全新热血大作
日起,连载于《》
日起,漫画版连载于《》
烛龙为小说与漫画中青铜与火之王的,编号114,是火系最猛言灵。
游戏形象/烛龙
拥有龙族血统的生物的特殊能力&共有118种&按序号1——118排列
序号89以上是危险&115以上是绝密。该作者为江南,是《漫客。小说会》的签约写手。已出第一部(火之晨曦),第二部(悼亡者之瞳),第三部(黑月之潮)PS:分上中下三本(该死的江南),上有前传。中已出,下已出【2014年】
《天行轶事》
烛龙族族长,青焚同父异母的姐姐(青焚喜欢她)。异瞳,左眼深红色,右眼金黄色,有时会把左眼闭着。
《魔兽世界》烛龙传说有一条盘旋的金色祥龙,有时会出现在高空的云层之上,沐浴在阳光下。据个别声称亲眼看见过它的人说,这条祥龙会疯狂地保护平台。等级:&93&首领
生命值:&158.8M—476.3M&(209.8M—629.3M&英雄)
类型:&龙类
地区:永春台,&雾纱栈道
《兽战》烛龙元素:水|火
抗性:破击|减暴|抗晕
烛龙是龙类的魔兽,红色的皮肤,住在北方极寒之地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6次
参与编辑人数:14位
最近更新时间: 21:50:13
认领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诛仙手游烛龙之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