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超发是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惹的祸吗

货币超发全是央行惹的祸吗|货币|央行|货币超发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货币超发全是央行惹的祸吗
  “M2增速13.6%,GDP增速才7.7%,明摆着央行货币超发,不通胀才怪呢!”这一推论一直是网民质疑央行货币超发推高物价的主要依据,然而央行日前却郑重辟谣:中国并不存在货币超发问题。它的解释说得通吗?
  本刊记者/邢力
  经济学泰斗弗里德曼曾有名言:“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言下之意,每当物价快速上涨时,政府别给自己找各种借口,归根到底就是你货币发行太多了。当社会上货币增长的速度远超维持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要的货币量时,即当社会上新创造出1元的价值和财富时,新增货币供给却超过1元时,就存在所谓“货币超发”现象。这一现象历来被老百姓所深恶痛绝,认为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
  央行否认“货币超发”
  然而最近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却认为,去年央行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调控取向,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使得2013年末M2余额为110.6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仅超出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的拟定目标0.6个百分点,可以说基本达到了调控目标的要求。
  针对外界质疑央行“货币超发”的问题,盛松成明确表示,中国M2较大是因为储蓄率高、间接融资比重高等造成,用“货币超发”来评价不科学。
  “央行真正发行的就是M0,即5.8万亿元的M0。而M1中包括企业活期存款,M2中包括所有的企业存款和居民存款等,所以M2余额多。”盛松成称,一般而言,储蓄率比较高的经济体,其货币总量也往往比较高。中国人比较重视储蓄,国民储蓄率超过50%,而美国则不足5%。此外,间接融资占比较高的经济体,货币总量也会相对较多。“间接融资就是银行贷款,我存到银行去,银行贷给企业,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大量企业存款,一方面个人储蓄存款增加,一方面企业存款增加,这样一来M2就相对比较高。”他说。
  盛松成还风趣地指出,并非央行一家创造了百万亿M2,而是央行、商业银行、所有的企业、个人,“包括在座各位共同创造的”。从去年12月M2和信贷增长的回落也印证了2014年央行将继续逐步退出信贷宽松。
  “货币乘数”玄机暗藏
  把M2增速快归咎于储蓄率和间接融资比重高的说法究竟有没有道理呢?与以往我们常常质疑官方解释不同,这次我们站在经济学专业角度上,倒是要帮央行说说话。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顾建光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M0)规模小,而M2却规模那么大,其中的玄机在于货币乘数。
  所谓“货币乘数”就是基础货币与派生货币之间的比例关系。通俗地说,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进入市场后,并非所有的钱都以现金或资产(如房产)形式在市场中交易流通,其中相当一部分货币以个人和企业存款的形式放到银行吃利息。假如银行获得了1万元存款后又把这笔钱贷了出去,市场上就立即新增了1万元货币,这就是派生货币。贷款人拿到这笔钱后,又拿去投资或消费了,赚到这笔钱的企业或个人又会把暂时用不上的钱再存进银行,银行等于又增加了一笔派生存款。如此循环几次后,M2就要比央行发行的M0多好几倍了。也就是说,货币乘数决定了M0到M2的扩张能力。
  理论上说,这种循环可以无限次地进行下去,使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和货币乘数无限大,但实际上央行却用存款准备金制度约束了货币乘数。假如准备金率为10%,那货币乘数最大只能达到1/10%=10倍。为了防范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自身也会在吸收的储蓄中提取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使货币乘数进一步缩小。另外,总有一些货币会以现金或资产形式徘徊在银行系统之外,这种现金漏损越多,银行的派生存款就越少,货币乘数就越低。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比率这三者共同决定了货币乘数的大小,所以盛松成才说M2是央行、商业银行、所有的企业和个人共同创造的。
  由此可见,中国储蓄率和间接融资比重高都会导致现金比率低,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和创造派生货币的能力强,进而推高货币乘数,使中国的M2规模远超M0。
  三大诱因值得关注
  不过顾建光还指出,储蓄率和间接融资比重高理论上虽然是会推高M2,但绝不是中国M2规模较大的最关键原因。顾建光认为,中国M2规模较大的背后也有其他原因。
  其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外汇储备居高不下。到去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同比增长5097亿美元,达3.82万亿美元,占M2的21%,外储余额及年度增幅均创历史新高。在强制结汇制度下,外汇储备越多意味着央行被动投放的外汇占款(收购外汇资产而发行的本国货币)就越多,结果虽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的升值步伐,却也给国内通胀造成巨大压力,最终人民币还是面临外升内贬的寰场
  第二,前些年国内的融资主要通过商业银行贷款,但随着监管的严厉,这些年各大商业银行的表外资产和影子银行业务做得风生水起,各种信托、私募债、理财产品、P2P等游走在监管灰色地带的投融资产品迅速发展壮大,这些具有货币创造功能的金融工具的遍地开花实际上放大了货币乘数,增加了M2,使得央行货币政策产生失效风险,也使商业银行的运作安全受到威胁,这也是去年6月“钱荒”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最后,房价和M2之间形成了互为因果的怪异关系。去年大炮任志强曾放言:“房价这些年来翻了5倍,中国的M2也翻了5倍,是M2推高了房价,更相当于房价没有上涨。”这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因为M2的飙升导致物价上涨,使得投资者忙不迭地希望依靠买房来实现资产保值,从这个角度看,M2的确是房价连年上涨的重要推手;但反过来说,房价的连年上涨也使得市场对货币和住房信贷的需求不断增加,每次贷款都会创造出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元的派生货币,所以房价飙升对M2规模的膨胀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然从另一面看,虽然我国M2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但实际上物价涨幅却远不如M2增速那么快,也是因为大量新增货币被房地产市场和众多“铁公基”项目所吸收,一旦资金沉淀为钢筋水泥,就失去了货币派生功能。换句话说,如果不是房价的高速上涨把天量M2吸收到房地产市场中的话,那么多无处藏身的货币将使得物价涨幅更大。
  第三只眼看中美M2差异
  除了上述三个诱因外,对比中美M2结构的差异,我们能发现更多深层次问题。
  许多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美、日等经济体都走上了“广撒货币刺激需求”的凯恩斯主义道路,可5年过去了,为什么其物价上涨幅度都不大呢?
  顾建光表示,问题还在于货币乘数上。2008年美联储为了救市,把基础货币从0.8万亿美元猛增到2.2万亿美元,但由于房价下跌导致信贷收缩和消费下降,美国的货币乘数也急剧下降。中国则恰恰相反,房价上涨推高了货币乘数。而日本由于20年的经济衰退和通缩预期,已陷入了“流动性陷阱”中,不管政府发多少货币都会被老百姓窖藏起来。
  另外,中美的货币结构也不一样。假如中美两国的M2规模相同,则中国的储蓄存款(M2-M1)规模庞大,但流通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M1)却很少;而由于美国的储蓄率很低(5%),几乎全是M1,而美国人习惯用支票和支付,这些被算作M1的货币实际上具有与流通中的货币(M0)差不多的流动性,这就导致中美两国的货币派生能力相差巨大。
  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美国人不爱储蓄爱消费,中国人不爱消费爱储蓄呢?
  最关键的一点原因在于有没有后顾之忧。中国经济增长结构中,居民收入多年来增长还不够快,导致不少消费者即使有了一些积蓄,往往出于对未来就业、住房、养老、医疗和子女教育保障方面不完善不安全的忧虑,产生了强烈的储蓄冲动,这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中属于预防性需求。中国居民更倾向于把财富用于买房、教育等大额刚性支出上,从而不得不削减当前的各种消费。而美国则具备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上东西方财富观念的差异,使得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倾向于储蓄。
  其次,收入分配的差距也是推高中国储蓄率的重要原因。由于每年新增的天量货币并非均等分配给每个人,贫富差距的拉大也会导致储蓄增加(富人钱多花不掉)而消费萎靡(穷人没钱花)。
  背景知识
  中国M2增长史
  从货币供应量的流动性来区别,大致可划分为M0(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又称狭义货币供应量)、M2(M1+定期存款,又称广义货币供应量)三个层次。这三个指标的涨跌变化,是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判断货币政策效果及预测经济形势的重要依据。其中M2是反映货币供应最重要的指标。
  我国M2统计始于1952 年,当年M2为101.3亿元。从1952年到1957年,M2保持每年10%左右合理增速,与实体经济增速吻合。但从1958年开始M2也和实体经济一起“大跃进”,以每年平均25%的速度猛增,导致建国后第一次通货膨胀。之后又发生通货紧缩,M2由1961年的439.8亿元降到1964年的434.7亿元。接下来M2开始了第二次冒进,每年增速上升到14%,1968年达666.9亿元。从1970年到1979年为温和通胀期。
  改革开放后,M2增长跃上了新台阶。1980年到1984年,M2年均新增400多亿元,但从1984年到1989年,货币发行加大,M2突飞猛进,年均新增1500多亿元,1989年货币存量达12000亿元。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M2继续快速攀升,1991年比1990年新增4100亿元,1994年比1993年新增12100亿元,2000年比1999年新增15600亿元,2001年比2000年新增18200亿元,2011年,M2达152888亿元。这段时期M2年均增速超过30%。
  2002年以来,M2依然保持年均17.6%的高增长态势,其中2009年的“四万亿”投资使当年M2增速蹿升至27.6%。
  表 过去10年中国M2增速一览
  年份(年末)
  M2(万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速
  110.65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最新播报:
央行:“货币超发”一说不科学
央行昨日发布2013年金融数据,其中2013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为13.6%,超出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的拟定目标0.6个百分点。针对外界关注的“货币超发”问题,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认为,中国M2较大是因为储蓄率高、间接融资比重高等造成,用“货币超发”来评价不科学。
货币供应年底增速回落
昨日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末M2余额110.6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比2012年低0.2个百分点。在2013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M2的预期增长目标拟定为13%左右。
不过盛松成认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控制在14%以内,新增人民币贷款控制在9万亿元以内,社会融资规模是17.3万亿元以内,“可以说基本达到了调控目标的要求”。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指出,如果按月看,M2的增速在下降,12月份的M2增速(同比)降至13.6%,此前11月份是14.2%。
此外,按照央行披露的全年数据计算,2013年12月份的新增贷款为4825亿元,也低于市场预期。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8.89万亿元,同比多增6879亿元。朱海斌认为,12月份M2和信贷增长的回落印证了2014年央行将继续逐步退出信贷宽松。据此摩根大通认为2014年央行可能不会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并非央行创造了百万亿M2”
面对110.65万亿的广义货币(M2),此前市场上一直有央行货币超发导致资产价格上涨的批评声。昨日盛松成在新闻发布会上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应。
盛松成称,央行发行的是5.8万亿的M0(流通中现金),百万亿的M2,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所有的企业、个人,包括在座各位共同创造的”。因此并非央行创造了百万亿M2。
盛松成认为,中国M2较大一方面是因为储蓄率高(中国超过50%,美国不足5%),货币主要是从银行的各类存款统计出来的,储蓄率高会增加经济主体对存款的需求。此外,间接融资占比比较高的经济体,货币总量也会相对较多。“间接融资就是银行贷款,我存到银行去,银行贷给企业,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大量企业存款,一方面个人储蓄存款增加,一方面企业存款增加,这样一来M2就相对比较高。”他说。
盛松成表示,货币政策要在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就业等目标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他认为货币政策的执行导致货币多了的说法并不科学。 新京报记者 吴敏
2013年外汇储备创新高
央行昨日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82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全年新增规模则超过了5000亿美元,其中第四季度新增1573.4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长显示出目前外资流入仍然强劲。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如果注意到2013年四季度进出口顺差为905亿美元,10月-11月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为169亿美元。其中的差值显示四季度外资流入仍然强劲。他认为,2013年一季度人民币汇率将升值。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这种情况将导致央行货币政策的空间受限。(吴敏)
央行:影子银行有利有弊
对于急剧膨胀的影子银行,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昨日称,影子银行是市场的产物,是金融创新产物,它和我们现在有关的管理、有关的运作都是有关系的。他认为,影子银行不单单是非银机构,在银行里面也有“影子银行”。
2009年开始,以信托、理财产品等存在的影子银行规模开始急剧膨胀,银行表外业务是其中重要的来源。影子银行为房地产等受限行业以及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支持。
监管机构对于影子银行并非一味否定。盛松成说,影子银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实情况、现实反映,既有积极作用,也应看到风险所在;影子银行的存在对于中小金融机构贷款、对于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经营业务转型都是新课题。(吴敏)
[责任编辑:央行不独立是货币超发的根本原因
近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密集谈论近十年来的货币政策,尤其是他对“货币超发”问题的论述与解释,引起激烈争论。对于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时的货币政策,周小川称,中国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经济,于是采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他坦陈,“吃药肯定有一点副作用”,如果当时退出政策再快一点效果可能更好。
在《金融研究》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周小川明确否认中国存在货币“超发”。他指出,从货币投放数量看,每年按照经济增长对货币供应的需求,基本上按照预先设计的、相对稳定的速度投放基础货币,最终做到了基本上没有多印、多投放票子,避免了出现大幅度的通货膨胀。在其新著《国际金融危机:观察、分析与应对》中,周小川指出,在中国,“货币超发”这个说法,接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所谓“非经济发行”的概念。非经济发行指超过实体经济需要量的货币供应,经济发行则指货币供应量正好符合实体经济需求。由于过去中国所统计的实体经济只涵盖物质部门、不包括服务业,所以,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及经济快速发展,货币供应量很快就超过当时统计口径的“实体经济”的需要,表现为超经济发行,即所谓“货币超发”。但实际上,货币供应不仅是满足实物经济的需要,还需满足服务业及金融市场的需要。此外,由于多数研究和实证检验证明,调控货币供应量与中央银行保持物价稳定的目标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货币供应量这个指标,在西方学术界基本上已被弃用。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周小川则指出,将政策利率作为单一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想法面临着挑战。因为这一做法的理论假设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顺畅,但现实的货币政策传导与此存在差异。
但从数据上来看,渣打银行2012年4月发布报告称,根据计算,在2011年全球新增的M2(广义货币)中,仅中国就占了52%。而这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年),全球新增的M2中,人民币贡献了48%。过去5年,中国的M2增长了146%,2011年末余额已达到85.2万亿元。而在2012年,M2已经超过了90万亿元。到底应如何看待货币超发问题,本报专访了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博士。
时代周报:你认为中国目前货币超发了吗?
鲁政委:其实这个是很难讲的,从M2和P的比例来看,中国在全球属于最高的国家之一,尤其在主要经济体当中。但是,我们也要看到M2和GDP比值的高低其实与一个经济体的体系是有关系的,如果你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那么这个比值都是很高的;反过来你是直接融资体系,那么这个比例是比较低的,所以拿中国这个数据跟美国比是不合适的,贷款在整个社会融资中大概只占15%左右,M2是一个存款的统计,对应的另一面就是贷款的问题,所以美国的比值不高,欧洲也比中国低,但欧洲的银行贷款是比美国要高的,在整个社会融资体系中占比大概在30%—45%之间,如果你去看一下欧洲M2和GDP的比例,欧洲比美国要高。看到这个我们就应该明白一点,从M2和GDP的比例来看中国的货币超发问题是不够全面的。
当然也有人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的货币总量从2007年开始,上涨的速度比10年前快得多,这个问题在肖钢的《庞氏骗局》里面说得很严重,里面讲到中国的广义货币从2007年的54万亿增加到目前的145万亿,按照这个数字我们差不多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增加了2倍,这样的一个速度过去没有这么快过。他还提到过2007年以来中国投放的货币总量相当于全球16个最大经济体的40%—50%。但是这里面同样有一个问题,如果纵向比,那中国的货币增长是有一点过快的,这让人觉得不太正常,但如果从横向比可能没有看上去的那么严重,因为货币统计量的大小与社会融资的结构是有联系的。
我个人的看法就是,评论货币过多还是过少,更多的还是要看社会融资总量,但是不管看什么,最后如果你的钱多了,东西的价格总是上涨,总要通胀的;如果你的钱少了,你就会遇到通缩,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还没有看到中国的经济眼下有很大的通胀压力,但是这个风险是存在的,我们看通胀不能只看物价,还要看资产的价格,这里的资产主要讲的是股市和楼市,我们的股市没有涨很多,但是楼市却在飙升,从通货膨胀更广泛的定义讲,其实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虽然我们无法清楚地判定中国的货币到底超发多少,但是对于当前的这个市场主体所潜伏的通胀预期和风险是值得关注的。
时代周报:那你认为货币超发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吗?
鲁政委:一切通货膨胀归根到底都是货币现象。但这并不是说货币的多发就会立刻引起通货膨胀,而是说他迟早会来。
时代周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目前驳斥货币超发导致物价上涨论,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鲁政委:就这种争议来讲,小川行长讲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货币是必要条件,就是说没有货币是肯定不会有通胀的,但不能说有了货币就必然会有通胀,经济增长才是充分条件,只有你的增长上来了,潜伏的货币和通胀的魔鬼才会突然出现,所以站在小川行长的角度来说也是对的。但是站在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能够理解中国央行的苦衷,就是因为法给央行定的使命是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再加上维护通胀稳定,我们要求央行既要保持经济增长稳定,又要防范通货膨胀,两全是很难做到的。
你会发现,由于失业关乎社会稳定,政府往往害怕经济增速不稳定,所以要增长,增长就要发行货币,银行行长是行政任命的,你说他听谁的?在很多成熟的经济体,像美国央行是有比较高的独立性,美联储的主席是不对总统负责的,而且任期跟总统的任期是不一样的,交叉的,总统可以提名联储主席的候选人,但是需要国会批准,国会可以否决掉总统提名的候选人。央行唯一的目标就是维持货币的稳定,但没有说要维持经济的增长。
德国央行的地位是更独特的,它是高度自治的,不向总统负责也不向国会负责。德国央行行长是由央行内部系统推举出来的,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执行货币政策。但是在中国,这显然是不行的,这才是本质的原因。
我们查阅了全球的数据,通胀水平相对比较低的国家,他们的央行基本上都是具有独立货币执行权利的,都不对行政负责。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维持通胀稳定,在这个基础上为经济增长提供最佳条件。
时代周报:央行制定来年的M2指标时,物价是重要参考,这和周小川的论述是否矛盾?
鲁政委:这也不矛盾,在人民银行过去公布过的M2数量确定方法当中,它是等于GDP的增速加上CPI的增速再加上3—4个点的误差,这个公式最典型地表明人民银行的双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时代周报:周小川称货币供应量这个指标在西方学者中间基本上是被弃用的,是否如此?
鲁政委:这就要搞清楚一个经济体到底是间接融资为主的体系还是直接融资为主的体系,如果你是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社会的资金量主要来自银行的贷款,用M2是很好的。如果以美国作为榜样的话,全球主要经济体都曾经经历过从数量到价格的转变,从货币量目标到利率目标的转变,几十年之前他们的利率也是管制的,汇率也是固定的,直接融资的规模也没有现在大,所以他们早期也是用M2控制来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一个指标。美国是从什么时候才把利率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呢?1989年之后利率才登堂入室,成为美联储主要的政策工具,在这之后的量化宽松又是控制货币供给量,因为价格已经调不动了。
所以,到底采用什么的货币工具?不是说价格是唯一好的工具,这要根据你的社会融资体系跟经济的情况来定,比如说欧央行,到现在还是双支柱的,又要控制货币量又要调价格。所以,不能说用货币量来调控就一定不好。但在社会融资日益多元化的结构下,在银行贷款的占比总体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我们开始要有一个从数量到价格的转变,虽然这个过渡期可能两个都要兼顾,数量也要调,价格也要调,但是最终价格所占的权重要不断上升。
时代周报:货币发行超发与否有什么尺度或原则依据呢?
鲁政委:我们现在是找不到依据的。只会有一个定性的感觉,虽然会有主观性,但是可以观察。
时代周报:货币超发和通货膨胀是否会危及中国经济增长?
鲁政委:除了像日本这种陷入通缩的经济体之外,所有的经济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际上物价都是在不断地上涨。一个适度的温和的通胀是可以的,而且从某种程度来说是有利的,零通胀是不可能的,一个不太高的通胀是有助于经济增长和为货币政策预留空间的。但是,通胀的这个度要把握好,太高的通胀就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责任编辑:NF075(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陈萌)
网易声明:网易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跟贴读取中...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财经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57113条
评论27367条
评论25433条
评论24323条
评论23874条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你还可用第三方账号来登录请输入你注册的电子邮件地址绑定密保手机*您可用使用此密保手机找回密码及登录*请勿随意泄露手机号,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骗取帐号信息手机号码发送验证码确定电子邮件请输入您的意见和建议请您输入正确的邮箱地址,以便我们和您联系,帮您解决问题。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热门搜词苹果/安卓/wp
积分 98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12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隐身, 设置帖子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 变色卡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签名中使用代码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上火签到天数: 791 天连续签到: 3 天[LV.10]以坛为家III
中国货币超发的恶果和潜因2012年12月05日08:25 来源:财经网&&作者:唐志军
  中国货币超发的“盛况”  当前,货币超发是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和热点话题。  货币超发是指货币发行增长速度超过货币需求的增长速度,即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维持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要的货币量。过去二十年,M2和M1都维持着18%左右的年均增速,远远超过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1990年,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和流通中现金M0的余额分别为1.53万亿、6950亿和2644亿,到2012年将分别超过100万亿、32万亿和5.5万亿,短短20多年,分别增长了65倍、46倍和21倍。因此,有文章说中国已成为了世界上钱最多的国家。截至2012年10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93.64万亿元。而同期的美国,其M2折合人民币则不超过60万亿元人民币,比中国少很多。就M2与GDP之比来说,中国恐怕是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相比美国和日本而言,中国的M2/GDP将达到2.5,美国只有0.6到0.7,日本只有1。  中国货币超发的恶果  货币长时间里超发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首先,货币超发会引发较严重通货膨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是货币数量的增加。”因此,货币超发必然会带来通货膨胀。2003年-2011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1.2%、3.90%、1.8%、1.5%、4.80%、5.90%、-0.7%、3.3%、5.4%。平均值远高于美国同期。尤其是,年,为缓解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推出了大规模的信贷计划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货币超发程度快速提高。结果就是2010年、2011年,中国陷入了通货膨胀漩涡。而且,考虑到中国的统计数据,中国的真实通货膨胀率要比公布的数据高的多!更重要的是,由于货币连年超发,多数经济学家预测未来中国很可能发生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第二,会导致严重的资产泡沫。货币如流水,水多了,就会引起“流动性泛滥”,带来涝灾——即资产价格不断上涨的泡沫。当货币超发时,钱变得不再值钱,为保值增值,人们就会用剩余的钱来购买资产产品。超发的货币流到房地产市场引发房地产泡沫;超发的货币流到资产市场导致股市泡沫,投机盛行,把市场变赌场;流到艺术品投资市场引发天价的艺术品拍卖。于是,我们看到,中国的房地产和艺术品市场自2000年以后就进入到了一个疯狂上涨的阶段。房地产价格在10年间翻了5倍以上,而艺术品价格则翻倍更多。对中国股市而言,如果不是其制度和定位出现了根本性错误,中国股市也会像1980年代中末期的日本股市那样疯涨。  第三,会恶化收入分配、扩大贫富差距。货币超发会引起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则是一种变相的税收,即所谓的通货膨胀税。因此,货币超发首先会将国民财富从国民手上转移到ZF手里,使ZF成为通货膨胀的最大赢家。由于货币超发,居民财富会由于通货膨胀而遭受严重的价值损失,33年里人民币贬值6倍多,1980年存100万到今天只值15万!另外,国有企业、地方ZF和富人也是货币超发的受益者,而穷人则成为货币超发的受伤害者。在我国的体制条件下,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享受完全不同的国民待遇,最先也容易得到贷款的是国有企业。货币发行越多,国有企业得到的贷款就越多,他们就越有钱用于自身发展或用于挥霍腐败。地方ZF呢?也是宽松货币政策的受益者。在我国的政治和财税体制下,地方ZF具有发展GDP的强烈愿望。货币发行越多,地方ZF得到信贷就越容易,就越有钱用于扩大投资,搞政绩工程和项目建设,并顺便享受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所带来的各种好处(如大肆收受贿赂)。对于富人而言,他们具有多种投资渠道和方式,由货币超发所带来的资产价格上涨的收益会超过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然而,对穷人和固定工资者而言,货币超发就如个吸血虫,会把他们在银行里的存款和工资慢慢的吸食掉。  第四,会挫伤社会各阶层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在货币超发的情况下投机盛行,受资产泡沫化的影响,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回报率远远超过商品市场的回报率。这导致超发的货币很容易流向股市、房市和期市。当人们看到炒股、炒房会很快发家致富时,谁还有心思去经营实业、去努力工作呢?于是,企业家不愿做实业,工人不愿意按部就班地上班、学生不安心上学,科学家不安心搞科研,人人都想去挣快钱,梦想一夜暴富。  第五,会损害ZF信用。现代ZF的一项基本的经济职能就是保持币值稳定,避免货币的购买力受损。如果不能保持货币的稳定性,社会信用体系就会遭到破坏,ZF、企业和个人行为就会受到扭曲,最终伤害的是ZF的信誉。货币超发除了让老百姓被动地缴纳铸币税之外,还拉大贫富差距,使穷人过得更加辛酸,使他们有被剥夺和上当受骗的感觉,从而严重影响他们对ZF的信心和社会的稳定。  按照经济的普遍规律,如此大的货币超发,在一个已经市场化的国家必然会引起恶性通货膨胀。然而庆幸的是,中国处于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商品货币化、住宅货币化以及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发育,加之中国人不得不储蓄等承担了蓄水池的作用,将可能带来“流动性泛滥”的洪灾拦截了很大一部分,避免了中国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中国货币超发的真实原因  既然货币超发会带来这么多的负面效应,为什么中国的货币还会在长时间里保持超发状态呢?难道中国的决策者们不知道货币超发所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吗?  
载入中......
(32.26 KB)
10:08:20 上传
总评分:&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有的学者认为是中国经济货币化和金融化造成的。在从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中,大部门商品需要货币化,此过程会需要大量的远远超出GDP总量货币。而1998年房改启动,则开启了中国资产货币化的进程,同时启动了土地的货币化进程。例如住房市场开放后,需要大量货币;中国债市,主要是金融债有近30万亿,中国股市也需要大量资金,股市市值与GDP差不多。而美国经济很早就货币化了。
  有人认为是中国汇率制度惹的祸。中国是一个外汇管制国家,按规定企业在外管局核定的外汇保留额度之上的外汇必须卖给国家,企业需要用汇必须向国家购买。比如说,如果美元兑人民币的汇价是1:8,此时,中国的外汇储备每多一美元,就迫使央行释放出8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即M0)。如果中国一年的外汇储备增加2000亿美元,就会迫使央行被迫发行1.6万亿的巨额基础货币,经过货币乘数的放大作用,这1.6万亿基础货币将放大为5万亿以上(即M2增加5万亿以上)。即便央行采取一些反向操作,回笼一部分基础货币,但也无力回笼如此巨大的数量。
  有人认为是金融改革的副产品。为了改革金融系统,央行实际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2003年,中央汇金公司正式向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和建设银行(601939,股吧)各注资225亿美元,拉开了新一轮银行改革。这两家银行拿了450亿美元以后转手向国家结汇,等于人民银行又把450亿美元拿回来了,这就是相当于直接投放了450*8=3600亿人民币的基础货币。此外,为了处理这两家银行的不良资产(次级和损失类贷款),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从两家银行购买了本金大约1289亿(建设银行)+1500亿(中国银行)=2789亿不良资产,央行按照贷款本金50%发行专项票据约1400亿协助银行处理不良资产,这实际上也是货币投放。其实这还没有完,央行发行票据210亿元偿付建设银行因托管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产生的代垫款项,央行发行181亿票据置换中国银行的一些特殊资产。这样央行为了帮助这两家银行共支付了5391亿,相当于间接投放了这么多货币。而后来的工商银行(601398,股吧)、农业银行(601288,股吧)、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同样遵循此逻辑展开,又释放高达15000亿元左右的基础货币。也就是说,为了国家的金融改革,央行实际上大概发行了约2万亿的基础货币。
  然而,在我看来,以上解释还存在待商榷之处,引发中国出现货币超发的真正原因还在于权力失衡。
  第一,货币的发行权掌握在中央决策层和央行手中,央行是货币的供给方。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进程中,商品和资产的货币化只是产生对货币的需求,是作为需求的一方而存在的。基本货币化会对央行产生一种需求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使央行释放出货币。然而,其一,是否真正发行货币、发行多少货币却是由央行决定的,也就是说,央行才是货币超发的最终决定者。其二,商品和资产的货币化,恰恰犹如一个蓄水池,会吸容大量由央行释放出来的货币洪水;如果没有这个蓄水池,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就会高到天上去!其实,就中国的货币政策而言,在以“发展是硬道理”、“增长中心主义”为执政第一要务之下,决策者一直是以货币政策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为推动经济增长,使GDP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决策者只好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和支付改革的巨大成本。而权力失衡,则赋予了决策者控制货币政策的权力和自由。
  第二,对于中国的外汇占款来说,为什么中国会形成如此大的外汇储备、并导致巨额的货币被动超发呢?其原因也在于权力失衡。首先,正如我在《为什么中国的外汇储备如此之多》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从国民收入恒等式中可以看出,一国外汇储备是否增加取决于其产出与内需之间的差额,如果产出大于需求,就会导致出口和外汇流入。而需求则取决于一国的收入分配状况,收入分配失衡就会导致经济失衡,进而影响到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均衡。而收入分配由取决于权力结构,如果权力结构失衡,则收入分配必然失衡。其次,外汇占款还与中国的汇率制度息息相关。长期以来,中国都坚守固定汇率制度、搞外汇管制,强制居民将外汇兑给央行。那么,为什么能推行这样的制度呢?这显然也与权力失衡息息相关。在中国,由于权力失衡,一项制度的生成基本上是由最高领导层决定的,民众鲜有参与制度制定的机会,也基本上没有能力去影响制度的生成。也就是说,搞外汇管制和推行外汇结算制度,都是权力失衡的产物。
  第三,金融改革为什么要国家来买单呢?为什么民营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国家却可以置之身外、不用为其买单呢?这也是由中国的权力结构所决定的。计划经济时期,中国除了一个中央银行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金融机构。1980年代开始设立各种经营性银行。然而,由于权力失衡,一则是这些银行主要是国有银行,二则这些银行主要以服务于国有企业和各级ZF为主。正是因为国有企业的大面积亏损和国有银行不得不承担的政策性贷款,加之国有银行本身的经营不善,使其背负了巨额的负债。如此巨额的负债从某种程度上挟持了中国经济,一旦国有银行发生支付危机,中国经济之船就会在风雨中飘摇动荡。为此,国家不得不为国有银行支付巨额的改革成本,从而释放出巨额的基础货币。而民营企业呢?一则是其规模较小,其倒闭破产也不会引起系统性风险;二是由于其分散性,民营企业主在政治上,不像国有企业尤其是银行那样具有很大的话语权。因此,民营企业常常成为各级ZF和国企忽视、限制,甚至是打压的对象(从1980年代开始,民营企业就曾遭受过许多不公正的对待,直到今天,还有各种壁垒限制其进入和发展)。
  第四,中国货币超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地方ZF和国有企业的倒逼效应。可以说,我国货币供给“倒逼机制”的产生源头在国有企业与地方ZF的勾结中。在我国,由于政治上的晋升制度和财政上的分税制度,迫使地方ZF不得不为做大GDP而努力。而且,由于改革的不到位,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软化状况同传统计划体制下相比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因此,它们总是和地方ZF的行政力量相融合,在货币资金获取上向国有银行不断施加压力。国有银行在存在对国有企业实行所谓倾斜政策的大背景下,通常总是要在一定程度对国有企业的借款要求让步。当这种现象普遍化时,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地方ZF向属地国有企业施压,要求其更快发展和承担政策性任务;国有企业向国有银行的基层行施加压力,突破了基层银行的信贷配额防线,国有银行的基层行又层层向自己的上级行乃至总行提出扩张要求迫使总行增加额度甚至资金,各国有银行总行最后又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迫使中央银行不得不扩张规模。这种起源于国有企业借款要求的自下而上的货币供给扩张过程,就是所谓的“倒逼机制”。而倒逼效应之所以会出现,也与地方ZF和国有企业独特的政治地位和权力紧密相连。如果没有权力结构的支撑,这种“倒逼机制”是无法形成的。试问,民营企业能产生货币供给的“倒逼效应”吗?
  由此,我们看出,央行缺乏独立性、外汇管制和对外经济失衡、国有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和地方ZF“倒逼机制”的生成都会导致中国货币超发,而这些因素都是中国权力失衡的产物!因此,要解决中国的货币超发问题,最根本的还在于解决中国的权力失衡问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呵呵,有深度!
看了,分析得不错,觉得可以额
为的就是学好经济学,为的就是造福人类
本帖最后由 whitesoul 于
22:18 编辑
历史上以及世界各地的一党制国家中,无一例外的都处于通胀严重的状态,根源也都是货币增长率长期处于高水平,中国步前苏联后尘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习总书记所说的2020年前居民收入增加一倍,那么2020年前货币还将比现在多一倍,在科技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居民生活情况也不会比现在有所好转,物价上涨也只是多与少的问题。
看看!!!
今日再看一遍,虽然还是看不太懂,但解决了我对于超发货币是对冲外汇的疑虑
善恶已经到顶的时代,是不分恶果与善果的!货币超发与QE是异曲同工的,关键是发在水位低的地方,切勿发放在船上就是了。
万在原理发现者与万有理论发明人,穷(非贫富)人经济学宇宙世界创始人!
权力失衡?不,权力一直很平衡。
靠卖地再把多发的钱收回来就好了。。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无限扩大经管职场人脉圈!每天抽选10位免费名额,现在就扫& 论坛VIP& 贵宾会员& 可免费加入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京ICP证090565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央行超发货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