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熬药汤里药性赋会变吗

4月是本周是
琥珀导赤汤
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目录1 拼音hǔ pò dǎo chì tāng 2 处方
1钱,1钱5分,1钱5分,生地5钱,2钱,2钱,1钱,1钱,5分,10张,3尺。3 功能主治
之火,移于,溲溺,或涩或痛。
《医醇剩义》卷二
开放分类:
参与评价: ()
欢迎您对琥珀导赤汤进行讨论。您发表的观点可以包括咨询、探讨、质疑、材料补充等学术性的内容。我们不欢迎的内容包括政治话题、广告、垃圾链接等。请您参与讨论时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昵称(必填)
电子邮箱(我们会为您保密) (必填)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本页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六 0:00:10 (GMT+08:00)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补中益气汤治疗“脾气虚证”的代谢组学及药效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补中益气汤治疗“脾气虚证”的代谢组学及药效研究
【摘要】:目的:
从代谢组学角度,研究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患者及其经补中益气汤治疗后的代谢轮廓,同时结合临床疗效观察,寻找与CSG“脾气虚证”及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代谢标志物。进一步结合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重点选取与糖代谢相关的调控环节,对与之消化、代谢相关物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以期从代谢层面阐释补中益气汤的科学内涵,为该方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从系统生物学水平探讨中医“证”的本质及为临床诊断治疗CSG疾病提供客观依据。
①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代谢组学研究
分别收集健康志愿者、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脾气虚证患者及其经补中益气汤治疗后第4周及第8周的尿液进行核磁共振氢谱(1H-NMR)检测并建立相应的代谢指纹谱,使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如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研究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患者及其给药后的代谢物谱差异,并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单变量统计分析方法(t检验)筛选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②补中益气汤对脾气虚证大鼠糖代谢相关环节的药理作用研究
以“五味偏食+游泳力竭+控制饮食”多因素法建立脾气虚证大鼠模型,并随机分组为补中益气汤组、2倍黄芪组、1/2倍黄芪组和脾气虚模型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实验过程观察各组大鼠生物学体征变化,并于实验结束后比较各组大鼠胃黏膜氢钾ATP酶(H+/K+ATPase)、肝组织葡萄糖激酶(GK)及血清淀粉酶(AMS)、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和异柠檬酸脱氢酶(IDH)活性差异。成果:
本实验研究表明:①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患者主症中体倦乏力、大便异常及次症中面色萎黄、神疲懒言、口淡不渴等5个症状的症候积分及出现频率最高,PCA分析显示健康志愿者和CSG脾气虚证患者2组样本代谢物可见明显的分组趋势,而进一步的PLS-DA分析显示2组样本在PLS-DA得分图上显现出清楚的分离状态,说明脾气虚证患者与健康志愿者之间明显存在代谢产物的差异,并在尿液中筛选得到9种差异代谢产物,主要体现为脾气虚证患者尿液中牛磺酸、葡萄糖含量升高,而谷氨酸、蛋氨酸、甘氨酸、肌酐、α-酮戊二酸含量降低。
②相比治疗前(23.6±8.0),补中益气汤治疗第4周(12.9±6.3)及第8周(8.9±4.2)患者临床症候有所改善(P0.05),尤以治疗8周后效果显著。PCA分析显示,补中益气汤给药前后及健康志愿者4组样本代谢物可见一定的分组趋势,且给药后患者尿液的代谢轨迹均向健康志愿者靠近,但治疗4周与治疗8周整体尿液代谢表型差异不大。PLS-DA显示补中益气汤治疗前后患者尿液代谢表型有明显差异,并在尿液中鉴定了与补中益气汤治疗相关的10种生物标志物,主要体现为给药后甲基琥珀酸、α-酮戊二酸、β-羟基丁酸、缬氨酸、酪氨酸、肌酐、苯乙酰甘氨酸、马尿酸含量升高,而葡萄糖、尿苷含量降低。
③“五味偏食+控制饮食+游泳力竭”多因素法建立的脾气虚证模型大鼠表现为血清AMS、LDH水平低下,胃黏膜H+/K+ATPase、肝组织GK活性升高,而SDH、IDH则无明显变化。经药物治疗后,补中益气汤组大鼠血清AMS、LDH水平升高(P0.05),胃黏膜H+/K+ATPase、肝组织GK活力降低(P0.05),2倍黄芪组在AMS、H+/K+ATPase、LDH、GK活力方面亦有所改善,但没补中益气汤明显,而1/2倍黄芪组则变化不大(P0.05);同时各组大鼠血清SDH和IDH活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存在氨基酸分解代谢异常、三羧酸循环抑制,并伴随着一定肝肾功能损伤。补中益气汤能改善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患者体倦乏力、神疲懒言等症候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提高机体能量代谢,尤其是对糖代谢的调节密切相关。补中益气汤能改善脾气虚证消化吸收功能低下的状态,改善脾气虚证大鼠的无氧氧化代谢状况及调节机体葡萄糖水平,并通过控制胃酸分泌量而减少食醋所致脾气虚大证鼠胃肠粘膜的损害,尤以黄芪用量30g为佳。但对三羧酸循环的影响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R289【目录】:
摘要3-5Abstract5-8目录8-9引言9-10第一章 文献研究10-22 1.1 中西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认识10-11 1.2 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虚证的相关研究11-14
1.2.1 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虚证的药效研究11-13
1.2.2 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虚证的作用机制研究13-14 1.3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14-20
1.3.1 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15-16
1.3.2 在中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6-17
1.3.3 在中药复方及其配伍研究中的应用17-18
1.3.4 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18
1.3.5 在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18-19
1.3.6 在中药毒性评价研究中的应用19-20 1.4 小结20-22第二章 实验研究22-53 2.1 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代谢组学研究22-38
2.1.1 临床资料22-24
2.1.2 实验方法24-25
2.1.3 结果与分析25-36
2.1.4 讨论36-38 2.2 补中益气汤对脾气虚证大鼠糖代谢相关环节的药理作用研究38-53
2.2.1 材料与方法38-44
2.2.2 结果与分析44-50
2.2.3 讨论50-53结语53-56参考文献56-64附录64-68 附录1:脾气虚证症状分级量化表64-67 附录2:英文缩略语67-68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68-69致谢6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邓中光,邱仕君;[J];北京中医;1994年01期
郑小伟;王颖;宋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年07期
郑海生;蒋健;贾伟;贺敏;蒋梅先;阮小芬;苏明明;吴建兵;;[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02期
孙永宁;刘忠;冯雯;;[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谢晓平;;[J];光明中医;2008年06期
李玉梅;[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2年03期
钱巍巍;陈景繁;朱慧如;;[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0年06期
刘跃芹;皮子凤;宋凤瑞;刘志强;刘忠英;;[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2年09期
林晓春;陈育尧;白殊同;郑君;佟丽;;[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谷金宁;牛俊;皮子凤;越皓;吴绥生;刘淑莹;;[J];分析化学;201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晓玲;[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韦佐莉;[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年01期
唐付才;[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1期
郎笑梅,王再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年06期
梁文珍,陆耘;[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3期
潘天慧,李伟莉,李大剑,陆耘,周军,刘春丽;[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5期
王颖,杨骏;[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3期
陈玉英,张唐颂,陈马养;[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5期
高学清,刘超;[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5期
何明,张小梅,苑惠清,史立卿,钟湘,郝素英,刘薇;[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5期
郝文;[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陆景坤;王一博;;[A];2011药物代谢及药代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李林;方家;刘丽华;刘中勇;;[A];江西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学术研讨会暨心脑血管病培训班论文集[C];2009年
李林;方家;梁小滨;刘中勇;;[A];江西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学术研讨会暨心脑血管病培训班论文集[C];2009年
张秋;陈建建;吴吉锋;;[A];江西省第七次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蒋贵林;孙田子;;[A];江西省第七次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照日格图;王洪波;陈慕芝;;[A];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西北学术会议暨培训班论文汇编[C];2011年
王蔼平;陈爱林;张俊莉;王素芝;白琳;徐鹏刚;刘英纯;任宝娣;王颖;董军胜;樊亚红;赵君;;[A];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西北学术会议暨培训班论文汇编[C];2011年
衣蕾;吉海旺;;[A];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西北学术会议暨培训班论文汇编[C];2011年
高洁;欧阳八四;张音;李俊;杨海洲;吉玲玲;吴元建;王卫;;[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第十九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周薇;周仲瑜;;[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第十九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秦明春;[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秦伟夫;[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于海;[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陈鹏;[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张建英;[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王荣;[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张宁;[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安卓玲;[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韩莉妲;[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郝平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波;[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姚璐莎;[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申聪;[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郑远方;[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黄琪;[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谭芳;[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张强;[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戴映;[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蔡恩承;[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黄益桃;[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正元;[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2期
冯雯;孙永宁;;[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韦嵩,孙弼纲,沈鹰,刘正民,刘健,戴晓华;[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王其然,柳志宏;[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年05期
朱曙东,李彬裴,乔樵;[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刘群英;冯雯琪;卓廉士;;[J];北京医学;2009年09期
王莒生;张苍;姜春燕;陈维文;王倩;蔡念宁;王萍;;[J];北京中医;2006年10期
;[J];中国医药学报;1988年05期
杨云,陈小野,郭育芝,孙刚,朱观熙,杨畔农,王安民,傅湘琦,柳和培,王玉萍,李乐红,王昕,向丽华,王乃琪;[J];中国医药学报;1989年02期
刘学松,黄树明,李织,黎全;[J];中国医药学报;198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毛水龙;毛卫鸽;李航;;[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家鹏;[D];辽宁中医学院;2003年
罗和古;[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宋宁;[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陈冬梅;[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徐丁洁;[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涛;[D];辽宁中医学院;2004年
高艳秋;[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易新,陈家旭,季绍良;[J];中国医药学报;2002年07期
吴英锋;[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李艾卓;曲艺;李若鸿;;[J];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21期
周福生;姜洪华;廖荣鑫;许仕杰;;[J];新中医;2008年09期
郭蕾;乔之龙;窦志芳;张鑫;;[J];光明中医;2008年10期
战丽彬;初艳;赵欣捷;许国旺;张丽;隋华;刘颖;吴本慧;;[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年04期
罗陆一;刘增印;;[J];辽宁中医杂志;1986年10期
金敬善,张声生,赵荣莱,危北海,何俊仁,王丽华,陈桂君,李伍善;[J];北京中医;1990年03期
阚甸嘉;滕静茹;傅湘琦;侯燕鸣;王乃琦;王玉萍;;[J];吉林中医药;1990年02期
梁民里道,陈英洋,陈小花,胡雯,李玲;[J];中国医药学报;199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柳和培;唐党生;侯燕鸣;王淑兰;;[A];第五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8年
柳和培;侯燕鸣;长晓枫;;[A];第八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Ⅰ)[C];1994年
柳和培;唐党生;侯燕鸣;王淑兰;;[A];第四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6年
陈达理;周立红;;[A];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柳和培;侯燕鸣;长晓枫;王淑兰;;[A];海峡两岸电子显微学讨论会论文专集[C];1991年
陈达理;周立红;;[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四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危北海;陈言言;张声生;;[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柳和培;侯燕鸣;长晓枫;王淑兰;;[A];第六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0年
孙丰雷;;[A];第六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柳和培;侯燕鸣;长晓枫;;[A];海峡两岸电子显微学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建华;[N];中国医药报;2000年
王建华;[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记者 熊昌彪;[N];中国医药报;2006年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张明雪;[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张纾难;[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姜洪华;[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刘凯;[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王静;[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林霞;[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年
宋玉洁;[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年
郑雅;[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刘昕;[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郑丽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梁谋旺;[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张丽;[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周涵;[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初艳;[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王艳杰;[D];辽宁中医学院;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我想知道中药琥珀入汤剂是不是需要冲服?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我想知道中药琥珀入汤剂是不是需要冲服?
拇指医生提醒您:该问题下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是的 把中药用陶罐煎熬好了之后,将琥珀倒入碗中,再将重要冲入碗里。中药一般都是分两次熬,建议你把两遍中药都熬好了以后,把两次药汁混合起来,然后再将琥珀粉到下去,分两次服用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不能冲服,要先煎的.要不有效成分没发挥出来,就是先煲十几分钟再放入其他药一起煲就可以了.
多入丸散剂,不入煎剂,研末吞服,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赵锡武&张琼林&赵炳南经验
赵锡武经验
论治心肌炎心肌炎此症为毒邪侵心,所以应及时祛邪解毒,清其血热,更应细查伤阴或者伤阳,辩证论治。继则扶正为重点,辅以祛邪以固其本,兼治其标。初期法当宣散解毒,养阴清热。前者以竹叶石膏汤加味,增加葛根连翘生地地丁蒲公英金银花,养阴清热用生脉散合一贯煎加栀子丹皮黄连蒲公英等。初期治疗就要治其血分。中后期出现衰象必须采用扶正祛痰法,用四君子汤加生地地丁紫草板蓝根。心律不齐可以通阳活血,利水法为主,配合清热解毒,因为有形的水血痰食或者妊娠均可影响心律。故采用活血利水的当归芍药散合宣阳通痹的瓜楼薤白汤加桂枝,增加清热解毒的蒲公英黄连甘草。关节疼痛用宣痹通络解毒法配合养心阴的生脉散,宣痹通络法用吴鞠通的宣痹汤,解毒则可以增加金银花大青叶,低热不退畏冷恶寒者,病在营卫宜用柴胡桂枝汤来调和营卫。调营卫是调整体温的大法,更增小柴胡汤以交厥阴调和营卫。
心力衰竭以真武汤为主方配合治疗水肿三大(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挫即活血化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真武汤强心温肾利水为本,三法是治水之标。开鬼门作用在肺,用越婢汤。肺热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洁净府意在行水利尿作用在肾。如右心衰腹水小便不利用五苓散加车前子沉香肉桂,此法的变通方是消水圣愈汤(即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知母防己)。去宛陈挫指散癥通络,活血化瘀作用在脉,血不利则为水,宜桃红四物汤去生地加藕节苏木等药。
心力衰竭者并见心律失常者颇多。选方:炙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茯苓甘草汤。阴虚者配合用炙甘草汤加生脉散。阳虚者重用真武汤,其水气凌心烦躁不安,心动悸者,用桂枝龙骨牡蛎汤。处方:附子白芍生姜大枣党参麦冬五味子茅根生石膏麻黄甘草茯苓白术。
王旭高曰:“久病虚羸,胸无痞满者宜补肾,胸有痞满者宜补脾”。
男子不育症用天雄散方:天雄肉桂白术龙骨。治疗虚而夹寒。有梦失精,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天雄散加味方,加肉苁蓉枸杞子巴戟天仙灵脾冬虫夏草党参当归等填精补髓,益气养血,久服有功。
赵锡武治疗皮肤病1荨麻疹,脂溢性皮炎以及老年瘙痒方:防风苍术桑枝浮萍茵陈薏仁地肤子猪苓金银花地丁皂刺。2.神经炎皮炎,泛发性湿疹,桂枝麻黄葛根生石膏甘草薏仁杏仁白芍当归大黄生姜大枣。泛发性湿疹合二妙丸,腿肿加鸡鸣散。3.牛皮癣:白吉利三十克苦参十二克皂刺十二克蝉衣十二克生石膏麻黄甘草薏仁杏仁桂枝白芍葛根当归大黄生姜大枣海桐皮白癣皮。
加味黄土汤治疗先兆流产以及功血:熟地六十克元肉三十克当归十二克黄芪十八克白术附子甘草黄芩各九克鹿角胶三十克伏龙肝十二克。
眩晕梅尼尔氏综合征方:生龙骨牡蛎桂枝白术甘草半夏生姜茯苓陈皮泽泻钩藤。
&张琼林经验
常用药对:补中益气汤加山萸肉女贞子升高白细胞。骨碎补川芎治疗耳聋耳鸣。土茯苓槐米治疗血热型牛皮癣,皮炎加甘草名赵炳南土槐饮。槐米连翘治疗血小板减少过敏性紫癜。僵蚕蝉衣息风镇静,解毒散结具有辛凉泄热作用(抗过敏),为外感热病口眼歪斜,肤热风疹等皮肤病常用药物。平地木诸实子各二十克活血软坚,通络消积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脾肿大疼痛有瘀者。诸实子除有补肾填精作用以外,还有消坚化积有类似水红花子作用。葶苈子白芥子加金沸草治疗胸腔积液。乌贼骨白及片生肌敛疮制酸止痛,具有较好保护胃粘膜作用,用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溃疡病嘈杂灼痛症状明显者。蒲公英郁金苦辛利胆,行气解郁,用治慢性肾炎厌油荤者。败酱草红藤治疗妇科以及其他下焦炎症阑尾炎仙灵脾骨髓补治疗衰老性腰膝酸软迈步无力。骨碎补补骨脂为老人腰膝退行性病变专用药对。蒲公英射干清热败毒利咽喉化结,用于食道炎胃咽相关综合征。黄精丹(黄精当归)具有补脑益智作用。泽泻柴胡沉降与开达相结合,用治水肿。枇杷叶桑叶清肝肺之余热,止阴虚之痨嗽。生地榆炒苍术治疗湿困中焦下利赤白。当归附子治疗虚寒痛经。山药车前子治疗脾阴不足水泻难止。葛根桑寄生扩张血管降低血脂降压降汤,改善心脑血管血液循环,为心绞痛心律失常脑血栓常用药对。射干威灵仙开郁散结,化痰除梗治疗梅核气。射干橘红蝉衣开咽喉利膈行气化痰,用于痰湿咳嗽咽喉烦痒者。慢性胃病常用蒲公英加川椒炒苍术甘松藿香以调整。地骨皮徐长卿抗变态反应作用,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和血热性牛皮癣。虎杖配合附子寒湿并用辛通达痹,适用于一切痹证。乌药冬葵子治疗淋证前列腺炎增效剂。
张琼林验方1甘换潜宁汤,功能潜宁缓急,养心安神,主治脏躁,如更年期综合征神经症忧郁症癔症失眠。生铁落五十克珍珠母磁石各三十克甘草十克小麦三十克大枣四个百合二十克知母生地各二十克柏子仁十五克石菖蒲十克远志八克。
2.八味定痫丸:辛开逐炭,息风定痫。郁金八十克白矾三十克胆星六十克半夏六十克石菖蒲六十克远志五十克僵蚕天麻各六十克为末,朱砂为衣,治疗癫痫。
3.面瘫一诊牵正饮:金银花连翘葛根上火僵蚕蝉衣赤芍防风野菊花甘草桂枝,六剂痊愈,重者加全虫蜈蚣。
4.八味拈痛汤:白芍三十克甘草十克川楝子十克元胡二十克五灵脂十五克蒲黄香附各十二克乌药(青囊丸)。
5.复方都良丸,祛风散邪,活血止痛,治疗偏正头风:香白芷二百克川芎八十克天麻六十克僵蚕六十克土元五十克细辛三十克。
6.葛根宣痹汤治疗胸痹心痛:葛根三十克桑寄生三十克瓜楼二十克薤白十五克桂枝十克丹参三十克川芎十二克郁金十五克白芍二十克白酒十毫升。
7.化坚逐痹汤:威灵仙白芍制川乌虎杖鸡血藤麻黄青木香土元甘草制草乌。颈椎病加葛根姜黄;腰痛加骨碎补补骨脂;腰椎间盘突出加红花川芎骨碎补。关节僵硬加白芥子僵蚕;关节囊积液加益母草白芥子水蛭;膝骨性关节炎加川牛膝防己。
8.强骨丸:消坚散结,续骨定痛,主治痹证。风湿类风湿骨质增生肩周炎骨折外伤血肿疼痛慢性骨髓炎胸膜炎黏连关节黏连症重症肌无力再障等。组成:制马钱子1000克全虫地龙土元各110克,研末做丸药,每丸0.3克含有制马钱子0.2克。配合其他药物服用,每晚睡前服二粒。如果单独服用,中午晚饭后各服二粒。再障每晚服一粒,红糖水送下。制马钱子药典规定用量一天内服0.3-0.9克。张锡纯谓制马钱子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功远胜于它药。马钱子制剂微量常服还有强壮保健作用。安徽省省立医院中医科主任吴香山老先生常备此丸治疗诸多骨伤科疾病,又呈此丸名宝寿丸万寿丸,他认为每晚服用一丸可以保健康长寿,病自我实行之,年将九十方逝世。
9.黄芪白及汤:益气敛阴,补肾宁络,治血小板减少症,黄芪白及各二十克人参十二克枸杞子二十五克沙菀子十二克连翘槐米各十五克仙鹤草二十克甘草六克黛蛤散二十克大枣四个。
10.建中止血汤,温中健脾收摄止血,主治上消化道出血。黄芪三十克炒白术十五克乌贼骨白及各二十克炒地榆三十克大黄五克赤石脂十五克甘草八克灶心土一捧炮姜十克。
11.塞流止崩汤,益气固摄,塞流止崩,主治崩漏,黄芪三十克炒白术十五克升麻八克煅龙骨二十克鹿角霜二十克乌贼骨二十克炒地榆三十克茜草十五克红苍术十二克(蓼科拳参)炒蒲黄十二克。
12.凉血止衄汤:水牛角三十克生地三十克黑栀子十五克知母二十克大黄八克怀牛膝十克治疗鼻衄。也可单用白及粉冲服或者用鲜旱莲草汁冲服。
13.溃疡散:和中敛疡,制酸止痛,主治胃脘痛嘈杂吞酸。乌贼骨八十克鸡蛋壳八十克浙贝母五十克白及八十克甘草四十克枯矾十克研末冲服,一天三次,每次五克。
14.椒附建中汤治疗阴寒胃痛:红参炒苍术白术干姜附子川椒,即附子理中汤加川椒,痛甚加白芍香附,腹胀加木香砂仁;呕吐涎沫加吴茱萸半夏;便溏加益智仁赤石脂;胃溃疡加白及乌贼骨。
15.苓桂升陷汤治疗胃下垂停饮者(胃液潴留)茯苓桂枝炒白术甘草升麻柴胡。虚寒甚加附子干姜。又枳实白术升陷汤治疗胃下垂气滞者(胃肠胀气)枳壳二十克炒白术十五克升麻八克柴胡八克。
16.平地木麦芽逍遥丸为各类肝炎恢复期的巩固剂。
17.悬饮:香附旋覆花陈皮生半夏茯苓薏仁葶苈子白芥子黄芩丹参生姜大枣。
18.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肺心病伴有心衰以及其他心衰:茯苓三十克桂枝十二克炒白术十五克甘草六克附子十五克北五加皮十二克葶苈子二十五克丹参二十克。
19.膏淋(乳糜尿)射干泽泻萆薢车前子石打穿半边莲石苇冬葵子乌药川牛膝。
20肾结石:海金砂鸡内金琥珀各一百克海浮石五十克木香三十克硼砂一百克为末,每次五克,一天三次,连钱草五十克煮汤送下。
21.健脾益气,利水通淋,治疗劳淋(慢性肾盂肾炎):黄芪炒白术茯苓川断桑寄生车前子木通柴胡五味子。
22.葛根泽泻汤治疗痰湿眩晕:葛根三十克泽泻三十克炒白术十五克磁石三十克生半夏十五克川芎十二克石菖蒲川牛膝各十克。
23.通络清脑汤,主治脑梗塞后遗症:丹参葛根桑寄生各三十克川芎郁金石菖蒲赤芍各十五克地龙二十克青木香十克路路通四个。
24.久嗽,顽咳,麻黄十二克杏仁十五克甘草八克枇杷叶紫菀各二十克白前射干各十二克桔梗十克陈皮十二克苏子十五克。阴伤加沙参麦冬;寒加冬花白芥子或者干姜细辛五味子。
25.六味玉屏风散治疗肺脾肾气虚易于外感,黄芪200克炒白术100克防风四十克红参仙灵脾各六十克甘草四十克。阴虚加麦冬,多汗加山萸肉黄精,咳嗽加党参平地木,鼻塞加辛夷苍耳子,重症加胎盘胶囊。
26.补肾固本丸(慢支阳虚固本方)补骨脂八十克钟乳石八十克胎盘一具五味子四十克党参六十克炒白术五十克茯苓六十克甘草四十克陈皮五十克半夏五十克为丸。
27.低钾综合征(痿证)黄芪三十克太子参二十五克麦冬二十克五味子甘草各十克白芍木瓜各二十克玉竹乌梅各十五克黄精生地各三十克煅牡蛎龙骨各六十克水煎服。
28.湿热带下:黄柏苍术红藤败酱草薏仁甘草(红藤六妙饮)。
29.小儿厌食症:山药一百五十克鸡内金六十克白蔻仁二十克大黄十克。
30.小儿腹泻散:山药薏仁石榴皮米壳研末冲服。
31.五味藿胆丸,苦辛通窍,清泄风热治疗鼻渊。藿香叶半斤龙胆草三两白芷辛夷各六十克猪胆二十个取汁拌药,研末为丸服用。
32.血燥性银屑病:生牡蛎三十克煅牡蛎三十克乌梅三十克夏枯草二十克莪朮十五克红花十克,四十付治愈。或者合用土槐饮(土茯苓槐米甘草)此方对于血热风燥所致的皮肤瘙痒荨麻疹瘾疹风疹头癣皆效。
34.润肤止痒汤主治皮肤瘙痒症:生地三十克当归十二克赤芍十五克拔契三十克土茯苓三十克紫草十五克乌梅二十克地骨皮徐长卿白吉利各十五克。血热加槐米连翘,瘙痒甚加白癣皮浮萍。
35.斑秃生发汤,活血利窍,滋阴生发,生地三十克当归十二克赤芍十五克川芎十克桃仁红花女贞子旱莲草白吉利沙菀子各十五克首乌二十克老生姜一块青葱管,瘙痒甚加僵蚕蝉衣。
36.赵氏祛湿健发溏治疗脂溢性脱发:炒白术十二克猪苓十二克茯苓泽泻各二十五克车前子赤石脂白癣皮桑葚子首乌生地川芎各十五克。
37.清咽消瘰丸治疗小儿乳鹅淋巴结肿大等。元参八十克麦冬六十克桔梗四十克甘草三十克大贝母六十克黛蛤散八十克射干天葵子僵蚕各六十克为蜜丸服用。
38.通关开闭散治疗癃闭:甘遂末加冰片少量麦面香葱同捣为糊状,外敷中极穴,一小时去之,不效再敷或者加热敷。
39.斑秃生发水:骨碎补十五克闹羊花十二克朝天小辣椒十个斑蝥三个樟脑三克布包砸碎装瓶中加75%酒精闭封五天后外涂患处。
40.单味水蛭胶囊活血行水,消癥瘕散结,主治某些恶血久瘀,凝结难行的急性或慢性重笃而缠绵难愈的病症。如脑血栓脑梗塞脑出血颅脑血肿难以吸收者,脑震荡后遗症之头晕头痛头昏冠心病之重症心绞痛胸腔包裹性积液,血小板增多症盆腔炎性包块囊性占位输卵管利水陈旧性宫外孕等均有显著效果。体虚者配益气扶正方药。
41.全虫蜈蚣胶囊治疗头风癫痫闭证中风面瘫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抽搐颈椎病。
42.山甲蜈蚣胶囊,通络行滞,开闭除拴,主治不孕癃闭风中经络,淤血内阻(输卵管不通前列腺肥大尿闭)。
43.香戟胶囊(木香大戟)治疗胸水心包积液。
44.参七胶囊(人参三七)治疗胸痹胸痛。
45.胎盘胶囊,大补气血,返本还元。主治虚痨大病后身体虚弱,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症,男女两性发育不良疲劳综合征等。
张琼林临证方药技巧·验方
学习他人“药对”可从医籍中选优辑出,并反复验证于临床,体会其精妙之处,再为固定。自己创立的药对,则应在实践中反复锤炼,在临床中验证其疗效的可重复性。药对的发现,可以随着临证工作的进展,渊源不竭,但要求宁精勿滥。&
八味拈痛汤
功效:活血行气,解痉止痛。
主治:痛证(一切器质性或非器质性病变的痛证,如痛经、粘连性腹痛、盆腔瘀血粘连症、胃肠神经痛、结肠痉挛、碎石后肾绞痛、癌痛等)。
方药:白芍30~50g、炙甘草8g、川楝子10g、延胡索20g、五灵脂15g、生蒲黄12g、香附12g、台乌药12g。
歌诀:拈痛原来古四方,重叠组合效更良;
芍药甘草金铃子,肝气失笑共成方。
按:本方由芍药甘草汤、金铃子散、失笑散、青囊丸(又名肝气散)四方组合而成。顽痛之疾,必须重叠组方,相辅协同,才能达到解痉镇痛的目的。方义明朗,无可多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尚需参照脏腑辨证,精审寒热虚实,随证加减之。比如肿瘤疼痛可加乳没、粟壳;粘连性腹痛可合粘连松解汤;盆腔淤血症可合桂枝茯苓丸……。临证医家,应遵循药尽其效。本人应用生蒲黄、旋覆花、车前子、黛蛤散类从来不用包煎,否则将大大地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不过在倒取药液时,必须用纱布过滤,以防花粉等服后引起药物性胃炎。本人业医以来,就发生过两起蒲黄过敏者,胃肠反应达3月之久,不可不慎。
头风石楠叶汤
功效:祛风散邪,通络定痛。
主治:偏正头风(血管神经性头痛、眶上神经痛)。
方药:石楠叶20g、川芎12~15g、白芷12g、天麻12g、白芍20~30g、甘草8g。
加减:前额痛者加葛根25g、升麻8g;偏头痛者加柴胡12g、刺蒺藜15g;枕后痛者加桂枝10g、羌活12g;巅顶痛者加藁本12g、细辛8g;全头痛者加蔓荆子12g、僵蚕20g;眶上神经痛加决明子20g、杭菊花15g;血压偏高者加山羊角尖片30g(先煎)、苦丁茶15g;血压偏低者加炙黄芪20g、制黄精20g;痛甚即吐者加代赭石30g(先煎)、半夏15g;痛剧如啄如锥者加大蜈蚣1条,或蝎蜈胶囊2粒,1日3次。
歌诀:头风痛彻寐不安,石楠芎芷麻芍甘;
啄痛加入蚣一条,增药随证再互参。
按:以石楠叶为君组方治疗头风者,首推《现代实用中药》,原方由石楠叶、川芎、白芷、天麻、女贞子5味药组成,用以治“女子神经性偏头痛”。本人应用时去女贞子加芍药甘草汤,名头风石楠叶汤,从而扩大了应用范围。石楠为蔷薇科、灌木(或次乔木),原生深山,现园林、护道广为栽培,其叶性味辛、苦、平。有祛风、散邪、补肾、镇痛功效。甄权谓“能添肾气……逐诸风”,李时珍称之为“风药”,并说:“古方治风痹肾虚要药,今人绝不知用,识者亦少”,“浸酒饮,治头风”。可见李氏还做一番“圣药钩沉”的启用工作。吴仪洛说:“祛风通利,是其所长;补肾之说,未可信也。”所以叶橘泉先生综诸家之言,独取其祛风、散邪、止痛作用,制方列为“君”药。至于陶弘景说:“女子不可久服,令思男”,又把这味类似淫羊藿温补肾阳功效,具有“性兴奋作用”的药物,专辟为女子所用。但未能得到黄宫绣、汪讱庵、吴仪洛等诸位本草学家所认可,有待研究。
以上姑且不论,本人关于石楠叶的临证配方心得是:取其祛风定痛的作用,常与川芎相使而伍,治疗头风抽痛;取其温补肾阳之功,常与淫羊藿相使配对,治疗老妪腰膝疫痛,而不限于诸家本草所记载的与“五加皮为使”。本方治疗三叉神经痛、鼻源性头痛疗效较差或无效。对于长期自服西比林、卡马西平等已成依赖性的顽固性重症神经性头痛患者,除汤剂中常加山羊角尖片、蝎蜈胶囊外,尚需配合“阿是”穴刺血和定痛四生散外敷。并须做到禁烟酒、戒郁怒、勿疲惫、慎起居方可奏效。
复方都梁丸
功效:祛风散邪,活血止痛。
主治:偏正头风(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眶上神经痛的巩固剂)。
方药:香白芷200g、川芎80g、天麻60g、僵蚕60g、地鳖虫50g、细辛30g,炼蜜丸如绿豆大,每服10g(约40~50粒),1日2~3次,饭后服。
歌诀:都梁丸本杨介方,天麻芎芷细辛僵;
蜜丸制剂绿豆许,栾茶送下效彰彰。
按:都梁丸为宋代名医杨介制方,仅白芷1味作丸服之,治疗头痛效著。叶天士说:“新病在经,久病入络。”因此,再加入一派辛通活血之剂,以散积结,而通郁滞,其效更佳。赵学敏称石楠叶为“栾茶”,并说:饮之能蠲百疾”(《本草纲目拾遗》)。服此丸先20天用石楠叶30g(1日量)煮汤送下,以增丸效,之后即用沸水送下。本人常用此丸作神经性头痛的巩固剂,收效较好。通过追踪观察,确能减轻症状,延长复发时间,一部分患者还能得到根治。
葛根宣痹汤
功效:辛开豁痰,活血宣痹。
主治: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
方药:葛根30g、桑寄生30g、全瓜蒌20g、薤白头15g、桂枝10g、丹参25g、川芎12g、郁金15g、白芍25g、白酒10m1(冲)。
歌诀:而今胸痹属冠心,葛薤瓜蒌桑寄生;
丹桂芎金白芍配,再冲白酒十毫升。
按:本病多因痰瘀互结,脉络痹滞,胸中营运之气壅塞不畅,脉道阻遏,心脏失养,发为绞痛。非辛开豁痰不能行其滞;非活血通痹不能定其痛,本方仿瓜蒌薤白桂枝法加葛根、桑寄生扩宽脉道,以利涤栓除滞;丹参、川芎活血行气;郁金、白芍,开结定痛;白酒轻扬宣达,以行药势,而痹开痛止。重症亦可配服蝎蜈胶囊或水蛭胶囊。尝谓:痛证多实。“邪不去而痛不止”虽体虚之人,亦可服用此方暂时应急,待病势缓解后,再以徐图缓消之剂巩固之。
化坚逐痹汤
功效:温经活血,化坚逐痹。
主治:痹证(同逐痹酒见下)。
方药:威灵仙20g、白芍30g、制川乌12g、虎杖15g、鸡血藤30g、麻黄8g、青木香10g、地鳖虫10g、甘草8g。
加减:寒痹加制草乌10g;热痹制川乌改10g、虎杖改20g、大红藤30g易鸡血藤;颈椎病(神经根型)加葛根30g、片姜黄12g;腰椎退行性变加骨碎补15g、补骨脂12g;腰椎间盘突出症加红花12g、川芎12g、骨碎补15g;关节僵肿加白芥子15g、僵蚕20g;关节囊积液加益母草20g、白芥子15g、水蛭胶囊2粒(1日3次);膝骨性关节炎加川牛膝12g、粉防己12g;血压高者桂枝易麻黄。关于青木香含马兜铃酸,服之易于导致肾损害的报道,主要是随意加大剂量,剂量过大(60~120~200g)超出人体耐受极限所致。而本方中青木香用10g,且短暂服用,是比较安全的,慎重起见,亦可删去。
功效:消坚散结,续骨定痛。
主治:痹证(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其关节僵肿变形,肌筋膜炎,肌纤维组织炎,各类骨质增生症,肩周炎,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手术后遗症,肋软骨炎,骨折外伤血肿疼痛,慢性骨髓炎之死骨形成,胸膜粘连症,关节粘连症,盆腔淤血症,盆腔粘连症,重症肌无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方药:制马钱子(砂炒至有爆裂声,表面膨起,压之即碎,呈棕黄或枣红色)1000g、全蝎110g、地龙干110g、地鳖虫110g。研极细粉,炼蜜作丸,如梧子大,晒干后每丸约0.3g,含净马钱子约0.2g。
服法:配合其他药服用,每晚睡前服2粒;如单独服用,中午、晚饭后各服2粒;再生障碍性贫血,每晚睡前服1粒。均用淡红糖水送下。(按《药典》规定制马钱子常规剂量,1次约0.3~0.6g)
反应:按此剂量服用,一般无不良反应,少数病例有反应者,如晨间感到头晕、足软等现象要立即减量或停药。
禁忌:高血压病患者慎服。孕妇、慢性胃炎、胃溃疡病忌服。
按:马钱子制剂方名很多,如九转回生丹、龙马自来丹(马钱子、地龙干)、上海风痛片(马钱子、麻黄)等。强骨丸是根据颜德馨教授处方并参考前贤多家制方经验组成。剂量比例:制马钱子3份,其他3味1份(3:1)。张锡纯谓马钱子“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功远胜于它药”。正是由于马钱子具有如此卓越的疗效,所以运用于临床千年不衰。
本品虽有大毒(李时珍认为无毒是错误的),然则“毒药猛剂,善起沉疴”,实为攻克顽疾,起颓振衰,剂轻效捷之剂。不能因有毒,而不敢应用,实为可惜。但用时必须识别药毒,化毒为药,“变鸩毒为金丹”,来拯救疾苦。只要修制规范、剂量精确、识证准确,并详嘱服后偶见的不适反应和处理措施,照服无妨。马钱子在本方中的功效,突出了一个“化”字,其它三味取其一个“通”字,一通一化,互以为用,力专任宏,功力峻捷。对于某些关节僵、肿、硬、痛、麻木不仁,蒂结深固,肢体如残之痼疾,非此不能攻坚化结,消肿止痛。马钱子制剂微量常服,还有强壮保健作用。
安徽省省立医院中医主任吴香山老先生常备此丸治疗诸多骨伤科疾病,又称此丸名宝寿丸、万寿丸,他认为每天晚间服1丸,可保健康长寿,并自我实行之,年将90方逝。“文革”期间,批判“长寿”是续命论,于是改名为筋骨止痛丸。据药理实验研究表明,马钱子与麝香、玄胡同用,可以增毒;与赤芍、甘草同用可以减毒。轻微中毒现象,可以停药后多饮开水,或喝些绿豆汤、甘草汤即可;中毒较重者,可按照士的宁中毒处理。本品毒性有蓄积性,如果单独服用须10~15天后停4~6天再服。
黄芪白及汤
功效:益气敛阴,补肾宁络。
主治:阴斑(血小板减少症)。
方药:炙黄芪25g、白及片20g、人参12g、甘枸杞25g、沙蒺藜12g、净连翘15g、生槐米15g、仙鹤草20g、甘草6g、黛蛤散20g、大枣4枚。
歌诀:小板减少属阴斑,白及参芪枸杞甘;
槐米蒺翘鹤甘草,黛蛤大枣同煎餐。
按:本方以黄芪、白及;人参3味为君,益气养阴,扶正复元;甘枸杞、沙蒺藜补肾填髓,养血和营位居臣药;连翘、生槐米、仙鹤草3味,有凉血止血,润肤敛表之功,为佐药;甘草、大枣调和药性,联合效能为使,同奏益气敛阴、补肾宁络之效。血小板减少症属“阴斑”之类,然则气阴两伤,热扰血动是常见病机。谨守病机,确立治法,拟用补气以复元,生精以养血,凉血以宁络,是为大法。按现代医学观点,本方可以算是该病免疫调节综合疗法的代表方之一。连翘与槐米,据现代药理分析,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PP(芦丁),具有增强毛组血管韧性的特殊作用,是一组相须为用、效能专一的精妙药对。本方用于各类血小板减少症,随证加减,疗效明显,除个别病例外大都在递减停用“激素”过程中,未见反跳。
健中止血汤
功效:温中健脾,收摄止血。
主治:呕血便血(上消化道出血)。
方药:黄芪30g、炒白术15g、海蛸20g、白及片20g、炒地榆30g、生大黄5g、赤石脂15g、甘草8g。用灶心土1捧,炮姜10g(拍碎)煮水,取水煎药。
歌诀:温中摄血求姜芪,蛸及榆黄草脂宜;
再入灶心土一把,涩肠固下是良机。
按:大凡呕血便血之证,多因脾胃气虚,中元不摄,而致血溃于内,甚则血脱而厥(失血性休克)。治之急需健脾益气,助摄固脱,方中黄芪、白术专任此功;加乌及散和地榆配生大黄两组药对,为消化道出血的速效收涩止血药对,借助益气固摄之力,止血之效更捷;赤石脂配灶心土(无灶心土,可加大赤石脂剂量),相须为用,加强涩肠、固下、温中止血之效。炮姜为佐,旨在辛化防滞,芪、术得此效力倍增。本方治上消化道出血,往往3剂而止(特殊重症例外)。
塞流止崩汤
功效:益气固摄,塞流止崩。
主治:血崩(子宫功能性出血等)。
方药:炙黄芪30g、炒白术15g、升麻8g、煅龙骨20g(先煎)、鹿角霜20g(先煎)、乌贼骨20g(先煎)、炒地榆30g、茜草根15g、红苍术12g、炒蒲黄12g。
歌诀:益气疗崩塞断流,芪麻二术鹿龙优;
茜榆乌贼蒲黄炒,止血功能应不愁。
按:脾能统血摄血,而使血循常道,不致崩溃。举凡失血脱血之危候,急以补脾益气,恢复和加强其统摄之功,每能获效。大振脾元,益气举陷法,塞流澄源,标本同治,不仅能起到“立止血”的作用,而且还有“利血生”的功效。赵氏《医贯》:“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无形生有形也”,这便是芪、术相伍的立意所在。基于此法,再纳诸多固摄止血之品,有如虎生翼之效。“血滑脱宜峻滴以收之”(《类证治裁》),方中3味骨甲类药物联合应用,可谓气力精全,性味雄健,固涩力宏的方组。红苍术为蓼科拳参,我省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徐志华先生治崩血常用之品,现在本品已制成“止血净”1号(《中药志》第三版),也是他的经验用药,加入本方,有速效止血之功。对于气散血脱,危急重症者并佐以独参汤“过口”(喝药后徐徐服之)收效更捷。
凉血止衄汤
功效:清热凉血,润燥止衄。
主治:鼻衄(病因不明,反复不止,长年不愈且已排除其他血液病等患者)。
方药:水牛角片20~30g(先煎)、生地黄20~30g、黑栀子15g(打碎)、知母20g、生大黄8g、怀牛膝10g。水煎服。小儿酌减。
歌诀:治疗鼻衄地用生,知母山栀牛角军;
牛膝同入效果好,禁食椒酒燥辣辛。
按:一般鼻衄,是为小恙,稍治而愈。临证每见几岁、十几岁儿童或成人的患者一触即衄,一病即衄(俗称“沙鼻子”),甚则造成贫血。五官科多次检查(-),反复不已,达几年或十几年不愈者,最后皆就诊于中医,本病亦是中医治疗的强项。此证除阴虚血燥外,一般无证可辨,治之均以凉血止衄之剂,并结合红黑散(见外治方剂篇)外吹,应急。待血止后,再服用断根独圣散,如能征得医患密切配合,禁食椒、酒、辛、辣、炕、炸,动血之品(尤其是葱和韭菜),避免曝晒,据临床观察,不少患儿,果能根治。经治愈。的不少患儿至今已成人就业,又带其他鼻衄患儿来诊。即使不能根治者,亦有减轻出血量和减少复发次数的远期疗效。
功效:凉血止衄,生肌敛疡。
主治:鼻衄(病因不明,反复不止,长年不愈之根治方)。
方药:白及(净)研极细粉,每服5g,小儿酌减,加鲜旱莲汁20ml,沸水冲服,1日2~3次。
按:考之医籍,用一味药研粉冲服,名独圣散者,如荆芥穗(《本事方》原名愈风散)、山楂肉(《达生篇》)、马粪(《温病条辨》)等。我乡老医林子书先生,得走方医之传,用白及1味,研极细粉,加童便沸水冲服,名“鼻衄断根独圣散”,授予余。临证几十年来,每遇是证,先服凉血止衄汤,待血止之后继服本方,用之多验。然童便、粪清、人中黄、海底石之类,已渐不用。本人以鲜旱莲汁代之,其效更佳。
功效:和中敛疡,制酸止痛。
主治:胃脘痛,嘈杂吞酸(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等)。
方药:乌贼骨80g(去壳微炒)、鸡蛋壳80g(洗净微炒)、浙贝母50g、白及片80g、甘草40g、枯矾10g,研极细粉,过100目箩,捻之如扑面之粉。每服3~5g,1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用沸水冲服。
歌诀:胃脘嘈杂酸水出,乌芨甘贝蛋壳入;
枯矾小量同研粉,生肌疗疡胃泰和。
按:本方又名复方乌贝散,其功效可以概括为:制酸和中,生肌敛疡,开结散郁,降泄止痛。且能止血而效速。以上药理众所周知,毋庸多述,惟枯矾1味,用量虽轻,而愈合溃疡之力最强,早有报道,不可忽视。现代科研发现铝对人体有害,待症状缓解后,枯矾可酌情去之。本方参考诸多验方组合而成,含植物纤维较少-,是一剂疗效显著,副作用少(仅便秘),便于服用的抗溃疡验方。但要求选材精良,碾制细膩,坚持服用,方能保持疗效。
椒附建中汤
功效:逐寒行滞,温中舒脾。
主治:阴寒胃痛(虚寒型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之重症)。
方药:大红参10~20g、炒苍术15g、炒白术15g、干姜10g、炙甘草6g、制附片10~20g、川椒5~8g。
加减: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加海螵蛸20g(先煎)、白及20g(先煎);萎缩性胃炎加乌梅15g、制黄精20g;痛甚者加白芍25g、香附15g;胀甚者加木香8g、砂仁5g;呕吐涎沫者加炒吴茱萸5~8g、姜半夏12g;便溏泄者加益智仁12g、赤石脂15g。
歌诀:附子理中加川椒。
按:本方为附子理中汤加蜀椒,6味药组成。概括了参附汤、术附汤、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大建中汤、四逆汤、甘草干姜汤七个方子,其功效可谓心、脾、肾三阳同温,寒、湿、积三邪并逐,尽一法而得多方之妙。专为阴寒内盛,脾阳衰微,畏寒肢厥,腹痛肠鸣的脾胃自病之危候而设,能达到逐寒行滞、温中救逆之效。本方的主脉:沉细微或数或缓;主舌:舌淡蓝或大,苔灰润,或白滑,或白膩如积粉。多见于溃疡病、慢性萎缩性胃炎之后期、胄肠神经官能症等。是一则拯危救逆的方剂。此方虽为重阴固寒、凝聚作痛而立,然则椒、附、姜均为辛温燥烈之品,剂量宜由轻到重斟酌增减为妥,待寒去阳复之际,再根据舌苔变化,更用他法。
苓桂升陷汤
功能:温化逐饮,健脾升陷。
主治:胃下垂停饮者(伴胃液潴留)。
方药:茯苓30g、桂枝10~15g、炒白术15~20g、炙甘草6g、升麻8g、柴胡8g。
歌诀:苓桂术甘加升柴。
按:胃下垂患者,令其站立,做收腹、吸气活动,可听到腹中水声汩汩,行动时自觉脘腹如水囊,荡漾有声者,水饮不去,清气难升。先服此方,待水饮消除后再服补中益气类,方有升提举陷之效。虚寒甚者加干姜10g、附片10~20g;湿浊甚者加藿香叶12g、白蔻仁5g。
枳术升陷汤
功效:健脾行滞,理气举陷。
主治:胃下垂气滞者(伴胃肠胀气)。
方药:枳壳15~20g、炒白术12~15g、升麻8g、柴胡8g。
歌诀:枳术汤加升麻、柴胡。
按:胃下垂患者,脘腹作胀,饭后更胀,叩之如鼓,频频嗳气,痞滞不除,清气难升,先服此方,待气行胀平后,再服补中益气类,方有举陷升提之效。胀甚者加莱菔子15~20g、砂仁5g;便秘者加火麻仁30g、元明粉10~15g(冲)。
茵藿平胃散
功效:燥湿泄浊,芳化退黄。
主治:黄疸湿重于热者(各型肝炎、胆囊炎等)。
方药:茵陈蒿30g、藿香叶12~15g(后下)、炒苍术12~15g、陈皮12g、姜厚朴12g、甘草5g。黄疸深重、皮肤瘙痒者加广郁金15~20g、过路黄30g、刺蒺藜12g。
歌诀:平胃散加茵陈、藿香叶。
按:雷少逸创茵陈平胃散治湿郁发黄有著效(《时病论》)。余加藿香叶(当年产者为佳),名茵藿平胃散。较之疗效提高了一步。黄疸湿重于热者,按传统治法,用茵陈五苓散,所谓“治黄不利水,非其治也”。使湿浊病邪从小便分利而出,达到退黄目的。本人以为:湿性粘腻重着,非燥不动,非化不起,非宣不散,非利不除。加藿香叶增强辛散、芳化、泄浊作用,使湿浊疫毒之邪宣化于中焦,再分利于下焦,疗效更佳。本方对肝炎之初,只黄疸明显,其他无证可辨者用之;对于慢性乙肝,酒食之家,肥腴之体,湿浊内盛,舌大苔白,肝功能持续损害,迁延逾年者亦用之,随证应变,均有较好的降酶、退黄作用。
茵陈三黄汤
功效:清热败毒,活血退黄。
主治:黄疸热重于湿者(各型肝炎、急性胆囊炎等)。
方药:茵陈蒿30g、过路黄30g、田基黄20g、生大黄12~15g(后下)、虎杖15~20g、蒲公英25g、板蓝根20g、藿香叶(当年产者效佳)15g(后下)。黄疸深重,皮肤瘙痒者加赤芍20g、广姜黄12g、刺蒺藜12g。
歌诀:湿热黄疸分重轻,三黄藿杖板蒲阵;
黄深瘙痒加赤芍,蒺藜姜黄效更神。
按:此方为茵陈蒿汤之变法,以虎杖易栀子,是为至妙。其活血通腑,清热败毒之功为栀子所不及,可谓一药多效的肝病良药。茵陈蒿得田基黄、过路黄之佐,相以为用,利湿消疸之效更加专峻;蒲公英、板蓝根清热败毒;藿香叶芳化宣行,以防上述诸品寒凝留滞之弊,所以说藿香是茵陈三黄汤的增效剂。诸药相合,使疫毒瘀热之邪,分解于中焦;借大黄通腑泄热之力,排逐于下焦。有形之邪出于谷道,无形之湿利于水道,取其前后分消之意,而退黄降“酶”作用较快。
平麦逍遥散
功效:疏肝健脾,扶正复元。
主治:为各类肝炎恢复期的巩固剂。
方药:柴胡80g、当归80g、炒白术100g、白芍100g、茯苓100g、甘草30g、生麦芽100g、平地木100g。打粗末,每次25g,水煎1次,1日2次分服(不服第二煎)。
歌诀:逍遥散去薄荷加生麦芽、平地木。
按:逍遥散治疗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日本汉方医殊为尝用,且早有报道。本方以生麦芽易薄荷加平地木,2味相伍,功能疏达和中,活血柔肝,以增强其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效。因此,生麦芽和平地木作为治肝病确是逍遥散的增效剂。本人常以此方与朱氏复肝散交替服用,治疗早期肝硬化,或用作肝硬化(失代偿期)门脉高压,腹水消退后的维持剂,或单独服用,尤其作各类肝炎恢复期的巩固康复剂,效果甚好,故乐于荐用。
开络涤饮煎
功效:苦辛开络,健脾涤饮。
主治:悬饮(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难消者)。
方药:生香附15g、旋覆花12~15g、广陈皮12g、生半夏15g、云茯苓30g、生薏米30g、葶苈子15~20g、白芥子12g、生黄芩15g、紫丹参20S、生姜3片、大枣4枚。注:倒取药汁时,必须用纱布过滤。
歌诀:胸液难消胸膜炎,半夏薏香生药先;
陈旋苓芥葶苈子,姜枣丹参芩共煎。
按: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属“悬饮”之类。主方为十枣汤,因药力猛峻,副作用大,长期以来医家不敢轻用,病家亦难接受,是为弊端。本人仿《温病条辨》“苦辛淡合,芳香开络法”,取香附旋覆花汤加减之,拟订开络涤饮煎。重症可配服香戟胶囊(见专用胶囊篇),同样具有破癖逐饮、消坚行水的作用,服药全过程很少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使病人的水饮不知不觉地消于无形之中,且能控制渗出。
方中香附生用是保全其辛燥化湿,行气开结的固有疗效,用以加大推动旋覆花消痰、下气、通络、行水的力度。旋覆花、葶苈子、香戟胶囊等均为性猛耗气,味恶伤正之品,遵循“衰其半而止……”的准则,当胸腔积液显著消退后,酌情减量,或用旋覆花的全草──金沸草,加大剂量,比较稳妥。临证接诊此病,一般已是用大量抗结核(抗痨)药或胸穿的经治病例。其一,胸腔积液不多,但难以消除者;其二,胸腔积液泛滥每抽每渗者;其三,少量胸腔积液或包裹性积液久久不能吸收者。一般服10~20剂,每见奇功。不过包裹性积液,非常顽固,必须配服水蛭胶囊,方见消水散结之功。
八味苓桂术甘汤
功效:温阳化饮,利水强心。
主治:支饮(肺源性心脏病伴心衰及其他充血性心力衰竭)。
方药:茯苓30g、桂枝12g、炒白术15g、炙甘草6g、制附片10~15g、北五加皮8~10~12g(另包)、葶苈子15~25g、丹参15~20g。
歌诀:支饮射肺又凌心,温阳利水病方平;
桂苓术甘参附葶,北五加皮方效灵。
按:慢性支气管炎按三焦辨证,其发展趋势是由肺(慢性支气管炎)及脾(肺气肿)传肾(肺心病)。病在上焦(肺)治之较易,传及中焦(脾)治之较难,罹入下焦(肾)治之更难。由于肾阳虚不能温化,脾气虚旋运无权,以致水饮上逆,凌心犯肺,气、水、瘀三邪互结,形成“水在心”的“支饮”之证。按照《金匮要略》的治法是“心下有水饮,胸肋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这一名方为“温药和之”治疗痰饮病之大法而设。然则单以“和之”除对于“气短有微饮”的部分轻型病例外,其他留饮,未必胜任。魏荔彤说:“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例义于温药之中,方谓之和之”(《金匮要略本义》)。此确为经验之谈。
本人以苓桂术甘汤为基本方,加入活血逐水、涤痰降气等“行消之品”即为此义。附片配北五加皮,大温心肾之阳,阳能化气,气能行水,水饮一除,阳光自现;丹参配葶苈子,活血逐饮能消除肺淤血和肺水肿,有力地减轻和改善心脏的负荷,很快缓解由缺氧而引起“目眩”的肺心脑病症状。经方加味,功力相济,心衰能很快得到控制。
五加皮有南北之分,南五加皮属五加科,色黄白,有类似人参的“适应原样”作用;北五加皮属萝藦科,色枯黄,有毒毛旋花子甙样的强心作用,因气味恶香,故通称为香加皮。据调查当前药房,均为此物,有毒,服后有胃肠反应的副作用,但确有强心之效。应用时,当精审剂量,把握分寸,配方应另包,便于病家识别。偶有反应,可以减量或捡去。
膏淋分清饮
功效:分清去浊,滑利通淋。
主治:膏淋(乳糜尿)
方药:射干15~20g、泽泻30g、萆薢15g、车前子15g、石打穿20g、半边莲25g、半枝莲20g、石韦30g、冬葵子12g、台乌药10g、川牛膝10g。
歌诀:膏淋分清用二莲,射乌萆泽伴车前;
二石牛膝通溺道,分清别浊此方先。
按:射干又名乌扇,功能降火、解毒、散结、消痰,是上焦药。用于治疗乳糜尿,据报道为一医家在治疗扁桃体炎的过程中偶尔发现,重复之,果验。其功效:“苦能下泄,故善降;兼辛,故善散”(《本草经疏》)。大鳖甲煎丸用之,取其“消痰、破癥结”的作用。本病为湿浊滞留下焦,以致尿如膏脂,清浊不分,然宣泄散结,消痰破瘕可作先导,故用之为君;再合大阵淡渗涤浊之品的泽泻、车前子、萆薢、石韦等导其败精浊腐,浊去溺自清;半枝莲、半边莲、石打穿为民间治疗斯症的验方,功能:活血行滞,通络涤浊;冬葵子、台乌药滑利水道,行气开闭,借川牛膝之导药下行,推浊生新,合奏分清去浊,滑利通淋之效。我治乳糜尿,把握通、固、涩三步。主张“通”而通得干脆利索,除虚实夹杂,特殊情况外,很少通、涩兼用,待浊邪清除,尿液转清,乳糜尿测定为弱阳性或阴性时,再“固”,以健脾益气,兼摄肾纳之剂(益智仁、怀山药等),最后拟用益气敛精,收摄下元之剂(芡实、石莲子、山萸肉等)巩固之。夹凝块、尿滞者加益母草20~30g、蝎蜈胶囊2粒,1日3次;乳糜血尿者加生茜草15g、红苍术12g;证见气虚不摄者去半边莲、半枝莲加黄芪25g、炒白术12g;湿热下注者加苦参15~20g、炒苍术12g。服药期间,限食荤腥油腻之品,一般服用8~16剂可能获效。本人曾收治1例:吴姓老媪,年62岁,患乳糜尿25年,手术治疗已2年,依然无效,处方8剂,仅服4剂获效。
功效:消坚化石,活血通淋。
主治:石淋(泌尿系结石)。
方药:海金沙100g、生鸡内金100g、真琥珀100g、海浮石50g、木香30g、硼砂10g。研极细粉,每服3~5g,每日3次。用连钱草50g,煮水送下。
歌诀:松庭秘笈授张君,琥珀浮石合二金;
硼砂木香同研粉,连钱煮水化石淋。
按:此方为六安(沪籍)名医史松庭先生家藏之方,以前均自制备药,秘而不宣,谢世前授予余。方中海金砂、海浮石为常用之溶石剂;生鸡内金,张锡纯谓:“不但能消脾胃之积,无论脏腑何处有积,鸡内金均能消之”,甚则“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已为当代临床医家治疗肝脾大、内脏结石常用之品;琥珀功能活血散瘀,利水通淋,导药力直达尿系;硼砂虽有小毒(《四川中药志》),但用量很轻,功能调节尿液之酸碱度,使之成为碱性,以利于溶石;木香则行气助溶。本方具有溶坚排石、利尿通淋的综合作用。本人拟用连钱草煮汤送下,以加强推排之力。肾与输尿管结石(不大于1cm者),往往用总攻强排未见排石者,运用此方缓溶徐导而见排石。
赵炳南临床经验
&&&5105533
30201020105
&&&40602056
  热毒病证类:如疖、痈、阑尾周围脓肿、严重创伤手术后败血症等全身性感染。对于热毒的不同证候,赵炳南制定了四个系列经验方:(1)解毒清热汤:由蒲公英、野菊花、大叶青、地丁、蚤休、花粉、赤芍组成,功能为清热解毒,主治疔、疖、痈、急性丹毒初期及一切体表感染初起。(2)解毒清营汤:由银花、连翘、蒲公英、生地、白茅根、生玳瑁、丹皮、赤芍、黄连、绿豆衣、茜草根、栀子组成,功能为清营解毒、凉血护心,主治疔、疖、痈肿毒热炽盛、气营两燔及一切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毒血症早期。(3)清热凉血汤:由生地炭、双花炭、莲子心、白茅根、花粉、地丁、栀子、蚤休、甘草、黄连、生石膏等组成,功能为清营、凉血、解毒,主治感染性疾病,毒热入于营血,相当于败血症阶段。(4)解毒养阴汤:由西洋参(另煎对服)、南北沙参、耳环石斛、玄参、佛手参、黄芪、生地、丹参、金银花、蒲公英、天麦冬、玉竹组成;功能为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主治感染性疾病、毒热耗伤气阴,毒热未尽,相当于败血症后期。上述方药对于外科热毒感染性疾病的全过程,有系统的经验和诊治方药,效果均佳。
  以上四方剂中的清热解毒汤为治毒热初期的首选方,方中蒲公英长于解毒消痈,菊花清热解毒,地丁长于清解疔毒,大青叶解毒清热凉血,蚤休解肝胆之郁热、息上扰之火毒,赤芍凉血散瘀,花粉清热生津护阴。全方邪正兼顾,清热护阴,凉血疏散。虽为毒热初期,因为毒热之邪势猛力峻,极易入侵营血,灼阴耗津,故在初期即打破一般温病学的卫、气、营、血传变规律,突出了清营、凉血、散瘀解毒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上有所发挥。赵炳南在运用解毒之品的同时选用生地炭、双花炭,其认为二者炒黑存性,能入血分清解血分之毒热,又能养阴护心,此是赵炳南独特之处。从治疗热毒为病的立法、处方、遣药,即可显示赵炳南诊治热毒证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赵炳南对于体表感染初起、毒热入于气营、毒热入于营血以及毒热耗伤气阴、毒热未尽的不同疾病阶段,形成了具有规律性经验方药,除此之外,他还单独创立消痈汤,由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赤芍、花粉、白芷、川贝母、陈皮、蚤休、龙葵、鲜生地等组成,功能为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活血止痛,主治蜂窝组织炎、痛症初起及深部脓肿等。
  湿毒病证类:如湿疹、接触性皮炎、慢性下肢溃疡、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多种渗出性皮肤。赵炳南创立经验方有:(1)疏风除湿汤:由芥穗、防风、蝉衣、薏仁米、枳壳、白术、黄柏、车前子、车前草、菊花组成,功能为散风消肿、清热除湿,主治血管神经性水肿、颜面部过敏性皮炎、颜面部风肿、过敏性阴囊水肿初期。(2)除湿解毒汤:由白鲜皮、大豆黄卷、薏仁米、土茯苓、栀子、丹皮、金银花、连翘、地丁、木通、滑石块、甘草组成,功能为除湿利水、清热解毒,主治急性女阴溃疡、急性自家过敏性皮炎、急性接触性皮炎、下肢溃疡合并感染。(3)健脾除湿汤:由薏仁米、生扁豆、山药、芡实、枳壳、萆薢、黄柏、白术、茯苓、大豆黄卷组成,功能为健脾除湿利水,主治慢性湿疹渗出较多、慢性下肢溃疡、足癣渗液、下肢浮肿、盘状湿疹等。(4)搜风除湿汤:由全虫、蜈蚣、海风藤、川槿皮、炒黄柏、炒白术、炒薏米、枳壳、白鲜皮、威灵仙,功能为搜内外风、除湿止痒,主治慢性湿疹、顽固性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日久、皮肤淀粉样变、结节性痒疹等。
  血分病证类:包括血热为病者多见有皮肤红斑(充血性)紫癜(出血性)以及瘀血阻滞、凝聚等证,多见于乳腺小叶增生、结节或肿块,或为血脉阻滞运行不畅等病症。赵炳南创立经验方有:(1)凉血五花汤:由野菊花、凌霄花、红花、鸡冠花、玫瑰花组成,功能为凉血活血、疏风解毒,适用于血热发斑、热毒阻络等病证。所用药材均为其花,而花性轻扬,故用于发散上半身红斑类皮肤病的初期相宜,如多形性红斑、玫瑰糠疹等。(2)凉血五根汤:由白茅根、瓜蒌根、茜草根、紫草根、板蓝根组成,功能为凉血活血、养阴生津、清热解毒,适用于血热发斑、热毒阻络之证,如多形性红斑、丹毒初期、紫癜、结节性红斑等红斑类皮肤病偏于下肢者。
  瘀血阻滞脉络证:对于此证,赵炳南有轻剂、中剂、重剂等系列方药。(1)轻剂用活血散瘀汤:由苏木、赤白芍、草红花、桃仁、鬼箭羽、三棱、莪术、木香、陈皮组成,功能为活血、散瘀、定痛,适用于浅层静脉炎、皮下淤血,以及跌打损伤,瘀血胀痛。本方为活血散瘀的轻剂,适用于气隔血聚的初期。方中木香、陈皮理气行气偏于温散,使之“气行则血行”为组方之特点。若因外伤所致者,加刘寄奴、徐长卿增强散瘀之效。见有热象者加大黄,取其清热破瘀之效。(2)中剂为活血逐瘀汤:由丹参、当归、白僵蚕、三棱、莪术、白芥子、厚朴、橘红、土贝母、沉香组成,功能为活血化瘀、软坚内消,适用于腹部包块、乳腺增生(或纤维瘤)体表小肿瘤或寒性脓肿、关节肿胀等。(3)重剂为逐血破瘀汤:由水蛭、虫、地龙、蟅虫、黑丑、路路通、透骨草、水红花子、盘龙参、紫草组成,功能为活血破瘀、通经活络,偏于性寒凉者加紫油肉桂。适用于深部栓塞性静脉炎、腹腔瘀血肿块。本方祛邪扶正兼顾且以祛邪为主。
  另外,赵炳南对于疔毒走黄、全身性细菌性感染、严重创伤手术后合并败血症、Ⅲ期血塞闭塞性脉管炎(脱)、红斑性天疱疮、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等危重病证的诊治,均有系统的看法和经验。
  丸丹经验方:对于治疗热、湿、瘀毒相应的丸丹类经验方有抗毒丸(片)、灭毒丹、斩痒丹和外用药膏:败酱草膏、苍术膏;散剂有祛湿散、新青黛散、止痒药粉等。赵炳南创立的新的中药剂型,与上述经验汤剂形成内外兼治的统一性与系统性。
  瘙痒症辨治特点
  赵炳南认为,风、湿、热、虫皆可作痒。风热作痒者可以荆防方为主加减,药用荆芥穗、防风、僵蚕、金银花、牛蒡子、丹皮、浮萍、生地、薄荷、黄芩、蝉衣、甘草等,功能为疏风解表、清热止痒,方中以荆芥穗、防风、薄荷、蝉衣为主,而且认为防风必与荆芥同伍,才能疏散侵入骨肉之风邪。对于风寒束表所致瘙痒者,重用荆芥穗,另加干姜皮等。
  对于血虚外受风寒所致瘙痒者,则以麻黄方为主,多用于急性荨麻疹,组成:麻黄、杏仁、干姜皮、浮萍、白鲜皮、陈皮、丹皮、白僵蚕、丹参。方中以麻黄、杏仁、干姜皮为主要药,取其辛温宣散以开腠理祛邪外出,佐以浮萍、白鲜皮表散寒湿;丹参、丹皮、白僵蚕凉血养血润肤,和血止痒;陈皮、干姜皮合用理气开胃,醒脾化湿。赵炳南认为,干姜皮与麻黄相配合,可以缓和麻黄辛温过于透发之憋,以免大汗伤正。全方共奏开腠理,和血止痒之功效。
  对于慢性顽固性瘙痒病症,则以全虫方组成:全虫、皂刺、猪牙皂、刺蒺藜、槐花、威灵仙、苦参、白鲜皮、黄柏。功能为息风止痒、除湿解毒。方中全虫,性平,走而不守,能息内外表里之风邪;皂刺,辛散温通,祛风杀虫;猪牙皂能通肺与大肠之气,涤清胃肠湿滞,消风止痒散毒。以上三味同伍,既能息风止痒又能托毒攻伐。对于顽固蕴久深在之湿毒作痒用之最为相宜。方中白鲜皮、苦参、刺蒺藜、威灵仙辅助主要药散风除湿通络,祛除深在的湿毒而治顽固性瘙痒。另外,赵炳南认为脾胃气滞蕴湿聚毒则瘙痒无度,故方中佐以枳壳、黄柏、槐花以行气清理胃肠之结热,调理脾胃以治其本,主要适用于湿毒聚结日久而致顽固性瘙痒症,如慢性湿疹、阴囊湿疹、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如用之效果不明显者,可加乌梢蛇。若瘙痒剧烈,皮损肥厚,明显色素沉着,或见大便干燥者,均可加川军,既可加强活血破瘀排毒之功,又可促进增厚的皮损使之逐渐消退。
&&&&&&&&&&&&&&&&
赵炳南--黑布药膏疗法
黑布药膏是赵老在行医过程中收集到得一个有效的祖传秘方,用以治疗“背痈”等化脓性疾病。不论面积多大,或是很深的创面治愈后瘢痕也很小
药味组成:老黑醋五斤;五倍子 一斤十二两;金头蜈蚣 十条;蜂蜜 六两;梅花冰片 一钱。
制法:砂锅盛黑醋火上熬开30分钟,加入蜂蜜再熬至沸腾状,用铁筛将五倍子粉慢慢撒入,边撒边向同一方向搅拌,撒完后即改用文火熬成膏状离火;再兑入蜈蚣粉和梅花冰片粉搅匀即成。
用法:外涂此药时需2-3毫米厚,用黑布或厚布盖上,换药前清洁皮肤,两三天换药一次。
功用:破瘀软坚。
主治:瘢痕疙瘩,疖痈,毛囊炎,乳头状皮炎。
&注意:制作、储备、用药过程切勿使用金属器皿、器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药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